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2024-09-10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共12篇)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篇1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 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也日益趋向多元化。打开电视, 每天总有许多新鲜热辣的新闻资讯出现。那么, 我国电视新闻正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现状呢?

节目形态深度化

电视深度报道是一个从内涵容量与深度质量两个纬度着眼的概念, 在时间元素上, 电视深度报道不仅要说明新闻事件、事态的现在, 还要追溯既往, 预测未来;在空间元素上, 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事态的现场, 还要注意新闻事件、事态空间的延伸和波及;在人物元素上, 不仅要采访新闻当事人, 还应采访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人员;在叙事元素上, 与新闻事件、事态相关的情形和细节都应该搜集;在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元素上, 不仅要说明新闻事件、事态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而且还要分析新闻事件、事态的意义, 预见新闻事件、事态的发展和影响, 追求“观念的深度和观点的深刻”。

近年来,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 电视人对电视的传播特点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当今是信息时代, 受众容易出现信息饱和现象, 一般化的信息很难激起人们的接收兴趣, 只有那些既能抓住受众兴趣, 又比其它媒体报道更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需求和媒介竞争必然使新闻深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电视深度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这种报道形式已被中央台和地方电视台广泛采用。深度报道在内容上对事物作多层次主体化的展示和理性思考, 但在表现形式上应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的。既可以做成纪实性的、解释性的, 也可以做成透视性的、评述性的;既可以做成连续性的、系列性的, 也可以做成类属性结合式、互补性组合式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信息化走向。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也呈现出形态深度化的发展趋势。它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形态下对事件本身的描述, 更注重于用多样的形态, 对整个过程的深度透析。电视新闻功能网络化呈现出一个日渐明显的趋势。从2003年起, SNG这种新型电视新闻直播手段开始在我国内地电视新闻业中快速发展。这是我国电视新闻网络化发展一个很好的体现。电视新闻作为传媒的一个重要平台, 正逐步趋向于网络化, 如“无纸化”运作系统的出现和外围系统的“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 成为新闻评论一支不可小视的新军, 并对电视新闻评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网络新闻将真正以一种独立新闻媒体的形式出现, 即网络新闻也将有自己的记者和采访, 有自己的活动策划, 有自己的特色栏目, 有自己的活动直播等;再者, 网络新闻媒体将快速分化, 网络新闻网站与其它媒体的合作将越来越深入。

观众思维深度化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逐渐增多, 许多电视新闻观众由被动变为主动, 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所以, 当今的大众媒介应注意到大众的这一变化, 这使深度报道形式的发展成为可能。当今世界, 新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事物或事件本身, 人们头脑的日益发达和乐观、求知的心态, 使其思维向深度化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新闻人、媒体对新闻本身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 逻辑性更强。比如像解读新闻的节目, 不但看新闻, 而且能读到新闻背后的东西。所以, 新闻人必须要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新闻视角, 从事物表象分析出深层的东西, 让观众真正从中受益。当然, 观众也很有可能对部分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或新闻分析进行怀疑、否定, 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怀疑, 更加促进了观众参与电视新闻的积极性, 使整个新闻、媒体朝着一个更加完善、前进的方向发展。

新闻数量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各种电视新闻层出不穷, “电视新闻”已经不再简单描述成通过电视来观看新闻。互联网、手机都是我们获得新闻的有效途径。近日, 广电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又被外界称为“限娱令”) , 提出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这对于整个电视新闻发展而言, 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播放新闻的次数、时间增多, 使许多媒体更加热衷于挖掘电视新闻。再者, 原先从事娱乐等其它电视领域的节目制作人, 看到电视新闻的广阔前景, 便会转向于电视新闻行业。可以看出, 电视新闻事业, 将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

观众互动加强化

现在, 有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开了现场特显、手机短信, 利用多种参与方式为节目赢得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加大了与观众的互动性, 观众广泛参与到新闻的采集与评论的各个环节。只要身边有电脑, 关注新闻事件的人就可以登陆互联网,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有许多观众, 自己拿起摄像机, 自己录制新闻。新闻录制及新闻评论, 变得更加自由开放, 广播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 为人们接近新闻, 了解新闻, 亲身感悟新闻敞开了大门。如不久前央视实行的“走基层”活动, 记者来到百姓家中, 了解村里发生的好人好事, 把新闻从遥不可及的演播室, 搬到了普通人家, 人们更加感受到全球科技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果。此次活动, 取得了巨大成功!还有, 许多编辑走出国门, 对海外的学习加强了。他们积极吸收国外电视新闻发展的长处、优点, 不断完善我国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我国新闻谈话、新闻辩论、新闻杂志等各种形态基本形成并不断创新。公众广泛参与, 言论自由开放。当代社会, 新闻不再只是国家、社会、媒体或记者的事儿, 它真真切切融入到百姓生活。只要有心, 只要喜欢, 每个人都是记者, 都是摄影师, 都是新闻人。

报道日益完善化

类似于新闻频道这样报道新闻的专业频道, 在全球分布着越来越多的记者站, 这大大有利于新闻事件的快速、及时、准确报道。例如,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 正是由于记者分布的合理性, 才保证了观众能满足内心的需要, 才能够清晰、全面地了解灾情。这对于媒体或观众而言, 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双方的无声合作取得了成功。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 电视媒体越来越多采取连续报道和系统报道的形式, 对事件和主题进行持续关注和集束化传播, 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连续、动态深入报道, 分段、有序地将事件最新动态及时传递给观众。系列报道则围绕重大事件,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层次解读, 为观众提供不同视角。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目前, 在我国购置、使用小型移动直播设备的媒体越来越多。将现场直播引入新闻报道, 并逐步实现常态化正成为一种趋势。

总之, 新闻类节目的观众文化层次比较高, 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比较强, 购买决策和社会影响力比较大, 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主流人群, 新闻节目的观众忠诚度高, 收视稳定, 而且新闻类节目的观众本身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所以, 国内媒体通过对新闻节目相互竞争, 来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 新闻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台的声誉和权威性。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卫视, 新闻节目的逐步完善, 是其加强自身力量的重要方式。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 从最初的设备极其不完善到今天我们能够独立、及时、有效、广泛地播报全球新闻, 其发展已经深深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 网络化、平民化的电视新闻, 正逐步与世界接轨, 与时代进步相呼应。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篇2

关键词:出镜记者 现状 记者素养

一、什么是出镜记者

1.出镜记者的定义

“出镜记者”一词原文为:On-cameraCorrespondentand reporter,意思是上镜的通讯员和记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通讯员和记者在镜头前通过连线向演播室内的主持人或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向新闻当事人提出观众想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同时对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负责,出镜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恰当,评论公正客观。

2.出镜记者的分类

目前,出镜记者根据所在新闻节目的类别、报道的性质,大致分三类:一类是“新闻消息出镜记者”,如:参加《2010年两会报道》的现场记者,在这类新闻消息中,出镜记者在镜头中报道的时间较短,多为现场描述和简单的提问,他们在直播连线中较多出现;第二类是“新闻专题出镜记者”,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柴静、杨春,他们贯穿整体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中,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提问,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阶段性的、归纳,发表简单的评论;第三类就是“人物访谈类出镜记者”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王志、凤凰卫视《杨澜工作室》杨澜、《鲁豫有约》的鲁豫等等,他们往往以某一新闻事件为依托,在节目中对新闻人物进行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采访。

二、我国电视出镜记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电视荧屏上,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出镜记者,有的报道细致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素质低下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电视出镜记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目前不少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实际训练,虽然形象清新、口齿伶俐,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事件突发变故,很多人会变得词不达意、神态慌乱。甚至丧失对新闻的报道力。

事实上,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前者需要记者对新闻背景和现场信息迅速融合并对事实加以判断,它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记者在作现场出镜报道时的表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基础上具备超凡洞察力。而在我国,许多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力十分片面,有的对事实陈述不清,有的则在导向方面出现偏差。影响传播效果。

2.缺乏对新闻现场的把握能力

∩见,作为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作为情感表达的基础,其次,也要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和情感控制,记者要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从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4.提问缺乏针对性

不少出镜记者的提问没有针对性,随意性强——“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感想?”,新闻中大量充斥的开放式提问常常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杨澜曾说:“我以提问为生。”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以套话提问的结果,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套话。新闻需要的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提出有针对性、有挖掘力的问题。

5.只顾自己表现,忘了倾听

不少记者在现场只记得自己去说,却忘记了给被访者说话的机会,他们在现场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置身旁的被访者于不顾,采访几乎变成了记者的个人口才秀。

记者应该学会倾听,记者的倾听是一种对他人尊重的态度,也是对被采访者畅所欲言的一种期待。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要善听、会昕,记者的“听”是“说”和“问”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记者的倾听本身就是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他认为采访的核心目的是得到新闻事实,因此,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利,也给自己探寻新闻事实的机会,“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

三、如何提高出镜记者素养

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有它的特殊与工作方法,这就要求出镜记者不仅应具备新闻工作者基本的素质,更要培养一些特殊的能力素养:

1.要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记者出镜做报道,是随着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及时组织语言,进行现场口述,新闻事实稍纵即逝,没有时间反复推敲字句,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语言逻辑性要强,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表达流畅,让观众一听就明白。

2.应重视出镜时的荧屏形象。

出镜记者提倡本色出镜是为了展示记者亲切、真实的一面,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切感、现场感。但是这不等于出镜记者可以不修边幅,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记者出镜时应对自己的身体动作、着装仪表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在采访时,出镜记者要避免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动作带上屏幕,着装要庄重大方,与采访环境和谐一致,在镜头前要稳重,无论是坐、是站、是行,姿态都要端正得体,避免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否则,这些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将影响新闻的总体传播效果。

3.要有细致入微的现场观察力。

在新闻现场,记者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观察现场细节,挖掘真正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内容,新闻现场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动作都不能逃离记者的眼睛,只有观察得深,观察得细,才能讲得精彩,问得到位。而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内在的素质的提炼。

4.做好前期准备,提问有的放矢

访前准备是采访中的重要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是在思维上交锋,这种交锋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结束。而为这短短的一瞬,记者的准备确应该是是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这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大

量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访对象的背景情况等等,只有这样,在设计问题和采访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5.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间的关系

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什么人,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视和俯视,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是指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者的充分尊重。

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记者应该采取适当压抑对方的方式,而对待弱势的被访者,记者应该采取鼓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平等的对话,让被访者能知无不言,使得采访顺利进行。

四、出镜记者的趋势

1.愈加细分化、专业化

除新闻专业知识外,其他多方面知识及人脉资源的积累会变的愈加重要,这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绝大部分的电视台都为出镜记者分线,如:政法线、线、农林线、线等等。这就对记者在改专业的知识要求大大增加,不但要有专业的新闻知识还要懂得其他各个方面的专业性知识。

2.国际化趋势加深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来学习、生活、工作,他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为我们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采访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国界不一样,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等等的不一样而出现众多的问题,不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也许就会犯错,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国采访变得愈加频繁,记者迫切需要学习一门甚至几门外语以适应工作需求。

3.时代的到来及第四媒体出现的影响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篇3

关键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解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92-01

引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一般是针对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人物、时事新闻等发表意见和评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通过分析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发表自身的见解,对于观众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促进电视评论节目努力发挥自身的特色,可以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良好的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

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分析

(一)舆论导向功能。我国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比较具有群众影响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对于节目所讲述的内容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评论,带有主持人和嘉宾的鲜明的个人观点,观点的论述也较为清晰,具有条理性。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众的想法也能够被节目较为深刻的形象,接受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的观点。因此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有效的传播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通过观看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知,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会对于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方针进行解读和传播[1]。这使得广大公民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下更加透彻的了解和接受党和国家的思想与方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在评论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会深层次的全方面的为节目观众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方针颁布的背景、颁布的目的以及最终能够取得的成果。从而使得观众通过观看我国的新闻媒体评论节目,为党的政策和方针的落实最积极的贡献出个人的力量。因此有效的传播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也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特色优势之一。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节目特色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新闻评论可以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良好的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挥了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以往不敢评论的,不能评论的敏感话题,都被发掘出来。在更加宽松和自由的舆论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社会监督监督作用使得我国的风气有了有效的改善,对于公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节目风格有着明显的改善。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的风格也有所改善。现如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风格不再是正襟危坐、严肃紧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了开始由反复、严厉说教的语气转为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开展多以电视新闻评论内容的解读。

我国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风格的改善,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带来了更大的收视率,从而带来了更高的影响力,因此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格的改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的主要优势之一。

二、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特色中的不足之处解读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评论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来看,虽然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是也存在这很多需要改进之处。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评论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意识。“评论”这一词的概念,意味着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展的过程中的采访环节、谈话环节等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国绝大多是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发表自身的看法为主,存在以“叙述”代替评论,偷换了概念的现象,节目内容中的采访内容和谈话内容寥寥无几。因此缺乏多元化的、创新的评论方式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当下的主要的不足之处之一[2]。

(二)我国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升。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观点对于节目观众的思想的影响力巨大。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是整个节目开展的最关键的关键的因素之一。我国的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筛选主持人的过程中,往往在注重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的同时没有注重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现象往往会使得我国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的观点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拓。无法真正发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我国的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的能力的欠缺也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明显的不足之处之一。

(三)我国部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选材的视角不够全面。在开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应当要保证节目选材的视角全面并且开拓,选材的立意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我国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往往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而只选择人们所感兴趣的,话题相对轻松的题材,这使得我国部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材视角不够全面,并且内容的深度也存在不足[3]。

三、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改进和特色发挥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改进和特色发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也逐渐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比如,深圳卫视的一档新闻咨询节目《正午30分》,节目除了报道中国重大新闻、公共议题和社会话题外,同时还聚焦突发事件、国际时局、外交热点。不过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午观察”,栏目组会邀请专家学者、名嘴评论员,来分享他们关于热点新闻的专业见解和多元观点。

总结语:探究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主要开展对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分析以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特色中的不足之处解读,其中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主要为:舆论导向功能、有效的传播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和具有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以及节目风格有着明显的改善。而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特色中的不足之处主要为:评论形式过于单一和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升以及我国部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选材的视角不够全面。通过探究我国新闻评论节目优势和不足,可以有效的发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的同时完善节目的不足之处,从而促使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A].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七辑[C].:,2013:69.

[2]张丁. 电视新闻评论员能力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我国电视数据新闻实践现状 篇4

关键词:数据新闻,两会大数据,实践

2009年以来, “大数据”一词逐步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的热议词汇, 被IT业界广泛运用的同时, 对产业界、学术教育界、新闻传媒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信息科学技术成为整个全球的进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时, 对于新闻传播业而言, 它必然会成为建立全球传播影响力的后盾。由此新闻传播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数据新闻”。

我国电视媒体正式运用数据新闻是以央视为开端的。自2012年8月21日起, 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同步推出了近60期《数字十年》系列成就报道。以《数字十年》为标志, 央视开始在新闻节目中大量引用可视化的动态图表来报道数据新闻。2014年春运系列报道中推出了“据说春运”特别节目, 首次采用百度地图LBS定位的可视化大数据, 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状况。接着, 在2014年两会报道中推出了《两会大数据》这一新的板块。《两会大数据》主要通过统计民众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海量信息, 以图标或其他视觉互动形式呈现给观众有关热点议题的新闻报道样式。

一、利用数据报道新闻, 提升新闻的客观性

在大数据时代, 不再依赖随机取样, 与局限在小数据范围相比, 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 也让我们看到了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可以说, 数据新闻是精确性新闻的进一步延伸。与精确新闻相比, 数据新闻使新闻生产的过程更为精细化, 在呈现事实真相、反映客观世界的道路上更近了一大步。

让数据发声, 使直觉的判断被迫让位于精确的数据分析。《两会大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图标和大量数据展示了百姓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百姓所关心的立法政策、对热点议题的改革措施及不同年龄、地域、身份所关心内容的人数比例等, 每一话题的讨论结果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 30-39岁人群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度达51%, 新一届政府2013年三公经费大幅下降35%, 大学生群体对两会工作报告的关注度由2010年的42%上升到现在的55%等等, 这些一目了然的数字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自身的客观性, 而且能帮助受众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寻求自我定位。

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 加上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会使过程更为逼真, 信息更为公开、透明, 表现形式更为简单, 同时数据新闻还以其极高的科学性和可观测性确保了其信息的真实来源。

二、互动式的数据可视化提升“看点”

数据可视化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 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如今, 数据可视化手段越来越丰富, 既可以是静态的精致图形, 也可以是动态的变化图像;类似互动地图这类成熟的数据可视化运用正逐步丰富着数据新闻中的多媒体表现形态。《两会大数据》中最常见可视化表现形态有:图表、图解、图形、地图。

《两会大数据》中, 利用数据可视化将抽象化的数据具象化, 通过色彩、亮度、大小的对比, 对重点进行突出, 保留有价值的数据, 剔除冗杂信息。同时, 每一图示又表现出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关逻辑性, 在挖掘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形成新闻文本的同时, 制作出具有高度互文性、动态性、参与性的可视化信息, 以简洁明了的方式, 让读者快捷、轻松地了解到重要信息。

此外, 在《两会大数据》中数据与动漫人物的结合, 为电视新闻报道提升了看点。并且动漫人物的应用, 使“拉家常”式的新闻报道方式越来越普及, 不仅与时下新闻报道趋向人文关怀、关注民生相契合, 同时也为新闻报道增添了不少轻松活泼的元素, 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数据可视化叙事

在数据新闻的驱使下, 媒体被赋予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的任务。媒体在掌握数据、获取数据的同时, 要分析和解读数据, 使受众在其中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发现新的知识。

数据新闻通过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或有辅助作用的其他视觉互动形式, 将庞杂的数据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受众, 在不改变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意义挖掘, 让看似无序的数据与受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串联成一条条线索。《两会大数据》中, 每一个数据呈现的背后, 总是有与其相关的故事, 如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互联网金融问题等。这一过程不但帮助媒体从支离破碎的信息中发现规律和趋势, 使新闻报道更多地聚焦一些新鲜的主题, 同时提高了新闻表达的互动性。

结语

从当前“大数据”本身所具有的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全息可见的特性等领域广泛应用来看, 大数据在未来发展阶段中将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大数据”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让媒体新闻报道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但是, 对于刚刚起步的电视数据新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8:17.75

台湾电视新闻媒体的三大怪象 篇5

台湾电视媒体发展蓬勃,虽然人口只有2300多万,电视频道却超过100多台,24小时新闻台就有8台,与全世界的70多台相比,台湾这小岛居然占了八分之一,这现象除了台湾还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

新闻媒体要想在如此剧烈的竞争下突围而出,就必须殚精竭虑地寻求突破,因此各种多、乱、夸大等抢新闻的怪像便应运而生。而这种怪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怪是多且乱;第二怪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第三怪则是新闻政治化。

台湾电视不仅新闻台多,所提供的信息也多。当我们打开新闻台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双眼找不到焦点,因为画面的信息太多。以香港为例,当主播报道新闻时,画面除了主播以及一行字幕外,只有静态的背景,使人们的视线很自然地会集中在主播身上。然而台湾却不同,画面非常丰富,银幕的上端是字幕(天标)、左面是字幕、下方也是字幕(地标),而下面除了走马字幕外,它的上方还有新闻标题,当你以为走马字幕与主播所报道的是同一则新闻时,你会感到困惑。原来走马字幕打的与主播读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则新闻,那么哪一条字幕是主播所报道的呢?没有!其它的只是广告或天气报告。除了信息繁多外,主播身后的背景更是动态的新闻片段,令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画面丰富且有动感,当然可以吸引观众收看,但数量太多却会适得其反。

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报纸化。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吸引更多观众,提高收视率,就需要以客为主,加入观众喜欢的元素,使传统的新闻报道不再传统,使观众在吸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娱乐。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当地的新闻内容方面。香港电子媒体的新闻报道大致可以归为四类:本港、内地、国际以及体育新闻,并不包括娱乐新闻。而台湾则多了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娱乐新闻,并把它夹杂于其它当地或国际新闻中,例如台风“马莎”吹袭台湾时,某新闻台在报道“马莎”对台湾造成的破坏时,中间加插了刘德华在香港出席电影宣传活动的报道,之后再报道花莲县因台风的吹袭而停水。或许制作人希望在一些比较严肃的新闻中加入一些娱新闻会使观众不会觉得太沉闷,然而这样的处理手法却使人觉得新闻报道缺乏连贯性。

此外,娱乐新闻的比重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就像韩国影星裴勇俊到台湾引起轰动,某新闻台用了接近半小时的时间来报道他的相关新闻,从裴勇俊到达台湾机场、出席任何活动、穿什么衣服、影迷的反映等,都详细无遗地报道一番,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自己在收看娱乐台呢!

另一点则是新闻政治化,由于台湾的政治气氛非常浓厚,党派之争十分明显,不少媒体都有各自的政治倾向,甚至有些媒体是由政党操纵,如“中国电视公司”(中视)、台湾电视台(台视)是由国民党所办,民视电视公司(民视)则有民进党的背景。在这样的气候下,媒体很难有中立、客观的报道,新闻媒体无形间成为政党各自的宣传、攻击工具。因此在处理新闻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偏见,往往只讲立场不讲是非。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篇6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因为其勃兴发展的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以及纠结了太多时代特征而有着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

我国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全面兴起的原因,从其新闻背景上分析,应该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其实,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新闻的内涵、形态亦在经历嬗变,新闻正在从国内外消息转向本乡本土。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每天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严肃的政治转向与衣食住行的有关经济,从专题讨论转向生动人物的报道。笔者认为,个人或者小群体故事的富于人情味的角度能够生动地阐释任何一条新闻的影响。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为何火爆,受人喜爱,就是因为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普通人成为电视报道的对象,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成为观众的新视点。1993年以前,中国老百姓与电视从根本上说是无缘的,老百姓难得在电视上讲自己的话。让老百姓说话。让老百姓上电视。这是十年来中国电视最重要最具革命的意义。第三次革命的最新情况是全国的地方电视台几乎都在做“民生新闻”,普通人的欢乐和忧伤,希冀和失望,抗争和无奈无不构成了“人的启示”的真实画面,这样的题材关乎千家万户。千万人必定关注此类具有切身利益和人文关怀的新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南京。人们在晚上7点这个黄金时段。将眼球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这样的时政节目中,转移到‘零距离’的本地新闻节目上。在某种意义上,‘零距离’寻求到了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出口,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民主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让民众的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

当电视成为我们时代各种声音的代言,普通观众只需要端坐于电视机前享受影像带来的“视听快感”(某种程度上观众的眼睛也成为了鱼龙混杂的各种思想观念的跑马地),学人需要警觉的却是“谁是话语的主体”,电视是在替谁发出这种声音,声音的内容构成、指向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的政治传播谱系中,电视新闻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处于轴心位置,而这种轴心位置一定程度上是由以《新闻联播》为主的传统类型的电视新闻来确立的。自1982年起,《新闻联播》就被授权比其它媒体早一天独家发布重大新闻,从而一举改写电视在传统媒介阵营中的从属地位。这种转变毋庸讳言正是缘于政府当局强有力的支持,而这种权力支持只能进一步证明中国电视,尤其是中国电视新闻,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但是电视新闻这种核心地位因为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因为电视的威力日渐增大而被无限地放大、强化,另一方面却面临被侵蚀、瓦解之虞。

尽管在“文革”后,中国就尝试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但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真正开始步入人们普遍公认的“转型期”的“大时代”(鲁迅语):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文化转型。四重转型同时展开;就业矛盾。城乡矛盾。东西矛盾等诸多矛盾纠缠错综。“在利益分化和政治放权这两种互为因果的力量作用下,多元化成为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发展变化的普遍特征和价值观图腾,中国社会随之带上了碎片化特征。”由此,多元文化的浸淫、统一声音的缺失和生存压力的存在下的人们开始“碎片化”地游离于原本笃信不二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现实情境逼仄下的人们开始怀疑曾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开始从想象的世界与生活的真实落差中积蓄不满和郁闷,开始为曾经清晰而美妙的今天、模糊而遥远的将来心生迷茫与忧虑。在阵痛和动荡中的人们,不会去理解什么个体与大局、眼下与未来之类的抽象观念。即使潜在的感觉世界正在日新月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依然成为时代的共有图景。依旧日日赞歌的《新闻联播》们自然难以被认同。虚无缥缈的电视剧也被人们疏远,人们需要的倒不是对现实的深入了解,需要的正是基于生活的有效的安抚、交流和宣泄,一种有现实可能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的关系”。但特殊时期这种本应由传媒特别是直观的可视的传媒——电视执行的“按摩”作用因为传统联播式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而付之阙如了,公众与官方沟通的良好渠道被阻断,原本严密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输出系统因为陡然失效而在电视上处境尴尬。所以说。经济力量引起的社会生态的变化是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这种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危机”,或者说观众作为民间立场和媒体完全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截然对立与不可调和恰成为之后中国电视所谓“三次革命”的肇始,和今日民生新闻的走红有着内在逻辑的延续。

另外,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也在潜在地影响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新中央亲民之风日盛,体察民情、近民为民、“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念体现和加强了这个以一贯之的改革思路,也给与受传统意识形态严密管制的电视新闻以更多的自由运作空间,而成熟、平衡、透明的现代政治环境也有赖于电视媒体监督的有效介入,民生新闻正是在当下社会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

二、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提出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电视荧屏热潮不断:“综艺热”、“访谈热”、“娱乐热”,一轮轮热潮都只是“各领风骚三两年”。于是,在各地方台创办民生新闻类节目逐渐升温的时候很多人在问,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

就目前形式来看,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就使得媒体的信息量大大折扣。独家新闻往往需要媒体付出代价,然而不论新闻追求何种独家新闻,观众的需求才是造就新闻价值的源泉。观众中有看热闹的、有关注现实问题的、有寻找精神寄托的,凡此种种,需要记者、编辑心中“存念”。我国过去的新闻由于对受众心理动机漠视,才出现了新闻“不新不闻”的无能与无为状态。现实需要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换一种思路,放下高端着的架子,在节目样态和题材上勇于尝新,以新闻本体的眼光看待生活,把敢于替百姓鼓与呼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基本的社会良知,投入自己的人文关爱,把目光对准社会普罗大众,新闻才会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1.要认清媒介角色定位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媒介制度。媒介为国家所有,其既要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要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媒介的发言立场、价值取向和传播资源的调配。

媒介立场应与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合,一

旦偏离了规定中的媒介角色,节目一定会被政府、市场或观众“叫停”。因此,无论办什么内容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如何,媒体必须责无旁贷地配合政府展开工作,承担起疏导舆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的神圣使命。

民生新闻类节目,正是在媒介非批评即表扬的困境中找到了一个出口,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受到了管理层和民众的双重认可。这也提醒从业者,电视节目必须慎重权衡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能将两者相结合并体现出一致性来的电视节目才会获得媒介利益。

2.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品牌化传播。

针对目前城市社会新闻形式单一、风格相近、内容雷同的现状,应强调多样化生存的方针,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有实力的媒体应当重视通讯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着手建立区域化信息采集和交流网络,实现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并根据需要打造地方文化附加值,实现集约化经营。品牌化传播。力求从信息加工的深度上。从整体把握的广度上,突破浅层琐碎、缺乏深度的瓶颈。并通过适当的策划创意,调动民间资源,打造传媒热点,提高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

3.要遵循游戏规则,努力实现“双赢”。

城市社会新闻的勃兴。是市场经济繁荣在传媒产业中的投影。我们一方面抵制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另一方面也尊重市场的选择。受众的选择。力求达到两个利益的平衡点。现代营销规则告诉我们,市场永远有空隙。关键在于发现、选择和执行,“民生新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推广和经营。在改进报道理念、强化群组开发、经营信息环境三个方面下功夫,依托科学的市场调查,找准看点、卖点和兴奋点,对重点新闻精心解读,对个性化信息进行贴身式服务,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和编排水平,培养栏目对象的“约会”意识,实现品牌栏目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4.要用发展的观念经营民生新闻节目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技术革新换代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个新思潮的兴起,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马上就会改变人们旧的观念、旧的生活习惯,这自然包括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节目的内容、形式一定会有新的要求,如果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者能够敏锐地察觉、甚至是准确地预测到这股新的趋势,并能及时在节目中作出反应,不断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包装、节目策划的各项活动中不断调整、适应,就能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目光,把自己的栏目建成长盛不衰的品牌栏目。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创新发展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 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出来, 虽然它还属于一种新鲜事物, 但是其以自身所具有的丰富性、灵活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 一经出现就已经获得很多的受众和效益。这不仅缩小了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同时还为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 在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媒体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劣势, 不断探寻与新媒体的契合点, 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实现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为电视新闻媒体带来的冲击

(一) 经济利润下降

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 通常都是通过广告业务来获取经济利润的。在传统媒体盛行的时期, 电视媒体是各大广告商非常青睐的一种宣传平台, 其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 在新媒体出现之后, 其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抢占了电视媒体的大量受众。广告商们也将目光逐渐转移到新媒体上, 新媒体的广告传播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形式丰富灵活, 深受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视媒体的收入来源和数量。[1]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小的基层电视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使其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二) 受众减少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 使得电视媒体的受众数量逐渐减少。一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 使得电视媒体原有的受众被大量分流, 而且与电视媒体相比, 互联网有更加便捷、即时的优势, 使得受众更喜欢通过互联网途径来分享和获取新闻信息, 导致电视媒体的忠实受众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新媒体也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其中的各种应用功能、传播途径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和优化。而且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 其更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电视媒体相比, 人们更喜欢随时随地搜索和分享自己喜欢的新闻信息, 这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 主流影响力减弱

在传统时期的发展过程中, 电视媒体是社会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其在舆论导向和主流影响方面发挥出很大的优势。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新闻的生产制作流程、传播形式更加方便快捷, 不仅可以让受众更加快捷地获取新闻信息, 同时还能为受众提供多种角度和形式的新闻信息透视, 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阅读心理和新闻需求。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使得受众更多地将目光放到新媒体新闻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电视媒体的主流影响力。[3]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 正确认识新媒体优势, 开发新媒体平台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 电视媒体应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正确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不断开发新媒体平台, 创新自身的经营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拓展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 挽留自身的新闻受众。如果电视媒体只是简单地将新媒体平台当成一种新闻信息的分发途径, 那么是很难有效挖掘自身特色功能和实现创新发展的。[4]所以, 电视媒体要充分认识时代发展形势, 将受众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在制作和传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 逐渐构建一条更为完善的产业链。同时, 将新闻内容作为创新发展的重点, 按照新媒体的各种特点和需求制作不同类型的节目,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创新电视媒体的发展模式, 满足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和阅读心理, 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 调整管理机制和新闻结构

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 应该适当地调整新闻结构, 运用各种手段将电视媒体与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保留自身原有特色的同时, 又能够体现出新媒体的优点, 从而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眼光和喜爱。同时, 参考新媒体的节目形式, 创新发展电视媒体的节目内容, 通过第三方软件将电视新闻有效地传播给社会大众。此外, 还应该调整管理机制, 不断引进大量的优秀新媒体人才, 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力, 发掘更多的新闻热点和话题, 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呈现在大众眼前, 获得广大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支持和依赖。

(三) 丰富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

在当前这个信息海量化的时代, 电视新闻的信息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人们的生活进行, 迎合网络时代发展的脚步, 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例如, 电视媒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制作网络电视台, 并且植入更多的新闻信息,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 还应该增加新闻类型, 如国际新闻、社会新闻、体育赛事等新闻, 快速整合各种新闻信息资源并完成更新, 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及时、多样。此外, 电视媒体也可以建立专栏频道, 为新闻内容提供更多的传播时间, 如在综艺节目、电视剧节目中穿插一些短小的新闻, 不断丰富和创新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其以自身的独特优势抢占了电视媒体的受众和经营业务, 不仅降低了电视媒体的经济利润, 同时还弱化了电视媒体的主流影响力, 使得电视媒体发展极为艰难。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和新媒体优势, 更新传统发展观念, 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同时, 调整管理机制和新闻结构, 丰富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 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和质量, 迎合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和阅读心理, 从而促进新闻媒体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4.

[2]许盛循.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3]梁潋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D].广西大学, 2013.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生产研究场域,对策

1 电视新闻生产的特点和意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手段,通过声音、画面的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在电视新闻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够依赖报纸和广播获取新闻。受众在报纸上获取新闻的时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失去时效性的,广播是在报纸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突破。电视新闻与传统的广播报纸也是不相同的,电视新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能听到声音、看到文字,还能够看到现场的画面,电视新闻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使新闻能够更加直观地被大众所获取,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通常报道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或者是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具有时效性。因此,新闻是具有影响力的节目内容,受众通过对新闻内容接收,会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通常是重大的事件,是了解社会和构建社会的载体,如果没有新闻,就很难树立电视台的形象,因此,电视新闻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媒体,电视新闻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地位,消除了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影像和生活相互融合,由此电视新闻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和手机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使新闻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1)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技术迅速发展,将电视新闻的受众从传统的媒介中分离出来。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也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受时间的限制,与受众缺乏互动性。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这一面貌,增加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新闻的传播不再受固定设备和时间的限制,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加速信息发展和传播,给社会传播体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手机和网络也逐渐发展起来,改变了原来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要求较低,具有个性化,简单方便,有较强的互动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通过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也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今成为“全民记者”时代。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2)社会形态的迅速转型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我国现在处于向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同时社会的形态又向信息化发展。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种种矛盾。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从而使人们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些言论往往是良莠不齐的,有的是理性的发生,还有的就是情绪化的谩骂。因此,媒介的变革已发出的危机,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形态也是一种挑战。

(1)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事件的叙述时空,公众开始步入自由的信息传播时代。很多时候新闻发生地的第一条新闻可能不是官方给出的,往往民间的微信朋友圈、微博会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第一手资料,抢在电视新闻之前出现在大家的视野,有的人还会对发生的时间进行跟踪报道,使多数的网民通过网络和手机进入同一个时空,大家一起讲述相同的事件。这样就会让很多受众感觉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较为及时,使电视新闻的延迟报道与之形成对比,从而与受众的期待形成了明显的错位。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实效性降低,使信息时代变成了全民记者时代,使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倍感压力。

(2)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具有双向性,人们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只要与网络相连,任何的一个网络终端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载体。使新闻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引导着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网民的主体性得到提高,不断对新媒体进行探索。虽然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已经开放了互动性,如观众参与、观众来信、热线电话等。但是与新媒体相比,传统的电视新闻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民们不能够自由发挥,话语权有时还是不被重视。缺乏互动的媒体很容易受到大众的疏离,但受众的声音不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时,就会选择其他的方式,转向新兴媒体,使自己的情感能够表达出来,不在受到阻碍。

(3)电视新闻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电视新闻造成了阻碍。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赋予了新媒体重要的属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民们具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网络新闻当中,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也是电视新闻所不能做到的。

3)全球化与媒介融合。当我国的电视新闻进步缓慢的时候,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正在飞速的发展。发达国家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最佳的市场收益。这正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发达国家能够占领传播的制高点。新媒体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新闻传播的模式。垄断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全民都进入了信息传播当中,从而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及电视新闻传播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3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之路

在我们看到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阻碍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电视新闻在新媒体语言下所做出的积极的转变——电视新闻的生产。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是其独立发展的,而是根据电视新闻给出的灵感,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当中发展并分离出来的。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视新闻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电视媒体不会消失,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而是要不断的变化发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展现电视媒体的魅力。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的生产应该如何转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电视新闻即兴的叙述。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初步确定了直播日常化的基本理念。在现场直播中将生活和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按照观众喜欢的方式进行即兴叙述。既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欲望,同时也能够将新闻最真实地还原出来,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虽然电视新闻在新闻的搜集和发布时没有新媒体快速,但是新闻直播的临场反应和真实性依旧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和特点。尤其是相对于重大事件而言,电视新闻通常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报道和跟踪,邀请专家对事件予以解读,积极与网民展开互动。现场直播的方式能够使受众更直观地对新闻有所了解,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从而杜绝假新闻和谣言。

2)运用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对电视新闻进行补充。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与网络传播相同,打破了单一的文本界限,运用了超链接方式弥补电视新闻中的不足。超链接是类似于超文本一样的存在,对于电视新闻当中出现的内容,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到其他媒介上寻找最新的资料。使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形成互动,互相引用,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超文本话语场域。比如,对于有的新闻,新媒体最先报道出来,再由电视媒体进行后续跟踪,最后由双方全面跟进,进行全面性的报道,之后再由网民阅读和转载,从而改变电视新闻的单一性。

3)设置电视新闻的动态结构。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我们将电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媒体的出现,受众的身份也发生着变化。受众也转变成了传播者,他们主动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当中,这也是他们寻求自我的表现。同时随着我国媒体的不断完善,电视媒体也逐渐为大众提供表达的平台,使大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的空间里。很多热门的电视新闻都是在大众的热议和关注的实践当中产生的,电视新闻将近期大众关注热议的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使电视新闻具有动态结构。

4 结束语

伦纳德·唐尼和迈克尔·舒德森曾说过:“每个市民都能够收集信息、调查权力、提供分析,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还有新闻对于公众议程和普通受众的判断趋向的引导。”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是不可取代的,电视新闻具有可信度,还能够引导受众从正确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保证公众对社会新闻的判断。在新的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逐渐地发生着转变,形成了一个话语开放的空间。电视新闻是不可能被取代的,但是仍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想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依然能够有效的发展,就要与新媒体相融合,使电视新闻的生产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勇.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卞建军,王莲.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4:62-63.

当代我国电视媒体的突围之路 篇9

新闻是任何一家电视媒体的立身之本,而新闻报道水平更能展现该媒体的整体实力。所谓“新闻立台”,是指电视新闻类节目应该成为电视台所有节目特别是主频道的骨干。虽然新媒体在信息更新上速度快、数量大,但由于信息泛滥,加上该领域把关人相对较少,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公信力方面,电视媒体是业内龙头,更应巩固原有权威,树立良好权威形象,引导舆论,弘扬主流社会价值。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横行,电视媒体难以即刻揭示真相,但仍可增强对社会舆情的控制把关,做好核实工作,避免用套话和官腔敷衍受众。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表示,传统媒体应该更多地介入微博虚假信息的甄别之中,利用自身的公信力、权威性以及多方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微博形成互补。“娱乐至死”时代,许多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和曝光度,在新闻报道上失实甚至失语,在综艺节目中夸张手法搏人眼球,严重偏离了主流核心价值,丧失了电视固有的竞争力。重塑新闻立台的理念,不仅是对于新闻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新闻炒作之策。

2 在节目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特色

快速消费时代,想抓住受众的心,内容是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一是通过高收视节目确定优势。目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卫视都是通过品牌节目吸引观众,进而获得固定的观众群,赢得高口碑。比如《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这些节目收视表现十分突出,正是注重内容的精良,所以能保持长时段的收视率领先优势。二是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例如安徽卫视以电视剧为主打品牌,播放现下最新最热的剧目,并引进海外电视剧,在女性中引起反响,从而成为业界著名的几大卫视,并能保持收视率长虹。同时面对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安徽卫视根据实际人群定位,男性剧场、女性剧场的分类,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地面频道的节目创新。地面频道的竞争力不可小觑,很多精彩的节目也带动当地电视收视率的抬升。优秀地面频道节目以其趣味性和亲民性的特点,往往在省内、在当地广受好评。

3 在传播手段方面结合新媒体技术、平台,综合发展

新媒体技术,也为电视带来新的传播方式。除了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微信、微博和各类App,也是时下热门的传播途径。电视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量丰富、受众易于接近,同时采取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湖南卫视为例,它在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媒体发展方面是电视行业的佼佼者。首先,湖南卫视拥有自己的论坛和粉丝网。2010年初,湖南卫视改名为芒果台,成为国内首个以观众命名且创造的电视媒体,赢得好评。随后湖南卫视进一步进行品牌传播,建立了独家网站,开通了粉丝的官方网站,通过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平台,加深了与核心受众的联系,同时也带动了潜在受众的追随。其次,利用微博等新兴平台进行传播。新浪博客不仅有湖南卫视的官方微博,还有各个精品节目的微博。这些官方认证的微博,不仅定时为观众提供资讯,还会开设有奖竞猜、观众留言等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除此以外节目主持人建立个人微博,与观众网上互动,不仅分享生活趣事,也能进一步扩大节目品牌效应。这些交叉式互动传播,提高了品牌传播的效果。再次,利用一些社交、视频和娱乐网站进行传播。比如,在推出了护肤购物节目《越淘越开心》的同时,乘势而上,淘宝网进行合作,建立了相关的购物网站——嗨淘,不仅受众观看节目,同时也能购买节目中推荐的护肤和用品。这样线上线下,构建一条完整的电视媒体发展线。

4 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提高电视媒体的竞争能力

建立一系列媒体管理机制,可以实现传播市场的效益最大化。此处所说的制度性创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电视媒体现有制度进行创新,改变现有制度中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部分。这个方面将激励各电视台在节目内容、制作方式上进行积极调整,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为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二通过制度来保证创新的质量,减少创新的偶然性,增强创新的必然性,使电视媒体内部的创新成为自发和持续性行为,而不是昙花一现。

和新媒体相比,传媒电视媒体的管理模式已被条条框框限制,愈来愈逐渐和现代的轨道偏离,若一味的坚持套路、模式,路子将越走越窄,将电视业逼入死胡同。因此,电视行业已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本文认为,电视人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制订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如何释放团队潜力等。这一过程中也不妨参考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采取的做法,将模仿创新变为自主创新。电视媒体应当更频繁地定期测评,确认队伍的管理是否完善、选拔人才途径是否公开公正、奖惩机制是否合理妥当。

5 在队伍方面加强综合性人才培养,打造全媒体人才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争当新闻的传播者。面对层出不穷的“草根记者”,传统电视人不能再机械从事原先节目制作中诸多单一分割的工作,而应是样样精通,全媒体时代需要综合性人才。

以BBC为代表的西方电视媒体已实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三位一体”,新闻制作也实现了集约化和专业化。西方的新闻记者必须同时具备文字、摄影、摄像、现场报道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甚至能够自行完成与电视主持的节目连线。同时,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还要求员工谨遵新闻职业道德,恪守专业主义。这样,新闻事件就得到了全景式立体展现。从马航风波到2016年的美国奥兰多市枪击案,西方电视媒体都展现出强大的信息整合与发布、解读与引导舆论的实力,令国内业界人士叹服的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薄弱。

电视媒体必须加强人才培训,让从业人员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主动适应数据新闻时代里信息制作和传输的不同要求,在实践中将理论扩展到现实层面,完善自我,成为业务精通、技术过硬、职业道德感强,且有极强新闻敏感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中国电视媒体如何建立品牌[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5(5):26-28.

[2]王丹.重归“新闻立台”[J].新闻传播,2009(10):2.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 篇10

一、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的发展状况

新媒体时代方兴未艾, 它凭借数字、网络以及移动各种平台的有利条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传统媒体在其强大的攻势下无论在广告的类型还是广告的影响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首先, 传统媒体在广告的传播方式上不及新媒体, 在电视媒体广告受到节目版面与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下, 缺乏创意、形式老套等不足必定会使得电视观众对广告产生厌恶感。即使近些年来电视广告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弊端, 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 但是这种天然的缺陷还是无法使它与新媒体相抗衡。例如, 近些年来植入式广告的席卷而来, 它在传统媒体广告的基础上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但是依然无法摆脱植入广告过于生硬、出现频率过多的魔咒。另外一些电视直销类型的广告, 非但没有改观观众对于电视广告的印象, 反而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 进一步对传统电视媒体广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其次, 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的内容缺乏创新。[1]在传统电视媒体由政府垄断的大背景下, 广告的投放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才能走向市场, 这就使得广告的设计者不得不严格按照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的模式进行创作, 必然导致广告的创新受到限制。在观众需求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 单一乏味的广告创作模式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也必然会导致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的发展受限。最后, 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的影响力不足。在电视广告的创作过程中, 要想让广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必须要让其形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受众的心理与实际需求。如果传统电视媒体广告还是一直沉沦于虚假信息泛滥、广告形式千篇一律、内容低俗的境地, 在新媒体可供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广泛的大潮中, 人们一定会抛弃传统电视媒体广告, 那将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巨大灾难。

二、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的价值的途径

(1) 广告媒体新技术的提升和使用。技术升级包括发展数字电视技术、手机电视新业务和升级终端设备。科技的发展是电视媒体使用新技术的动力。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促进了传输技术和传播形态的演变。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数字电视新业务形态多样化, 推进了新广告形式的发展。数字电视和传统的电视相比较, 有着更多的优势和利润点。例如, 经营开机缓冲页面广告、强制主页、V0D36等多形式数字电视广告;开办各类专业型频道。例如, 财经、科技、购物等, 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直接针对目标受众, 以付费方式实现盈利, 避免了同类频道在传统平台中低收视的遮地, 转而依靠收视费支撑频道, 接触广告压力, 有效达到目标群体, 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手机借助3G网络催生了另外一种有极大潜力的新媒体业务这就是手机电视。手机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凭借着它自身的优势迎合了受众的收视乐趣, 而且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广告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业务的增加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把终端设备进行不断的升级, 给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体验, 增强收视的效果, 提升广告的价值。

(2) 优化配置。全球的电视台众多, 每一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主打节目类型, 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弱势不足。各电视台之间进行强强联合, 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升级, 弱势资源互补替代, 也是新时代媒体环境下, 能够有效提升广告价值的重要方式。现在,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 电视传媒已经走出国门, 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家的合作。笔者组建的徐州网络电视台, 汇集了媒体界80多位精英, 创作的多个作品得到羊城晚报和华西都市报的连载。同时, 拍摄的一组水下婚礼也在日本NHK电视台播放, 均得到广泛好评。为了可以使电视媒体广告更加的多元化, 近几年笔者一直不断研究美国、欧洲的新媒体发展形势, 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 媒体电台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借助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加强不同媒体间的合作。例如, 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广播媒体可以融合打通, 把内容资源、受众资源变为利润、变为产业平台, 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地利用。把要传播的内容核心资源, 通过节目以及各种媒体, 获得高黏度用户。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电视媒体也将成为新的换发生机的媒体服务平台, 这也是在传统媒体提升广告价值的一种新的途径形式。电视传媒在向着多方位的发展, 区域之间的不同媒体合作可以整合多方资源, 这样合作将会形成媒体发展的强大的发展和影响力。在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过程中, 传统电视媒体通过自我发展的重新定位、发展模式创新、媒体业务多元化等方面实现新发展。这些途径能够改善传统电视媒体目前所处的尴尬困境, 推进电视媒体向着新的方向实现质的飞跃。

(3) 适应市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使人性化、个性化的追求不断突显, 整个市场环境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媒体管理者要突破陈规, 给广告策划和宣传者更加自由的空间, 创作出既能符合市场需求, 又创意十足的作品。现在的社会, 80后、90后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主力军, 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对待爱情, 他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而婚礼也成为很多年轻人传达爱意和个性展示的重要载体。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化要求, 以及与众不同的执着爱情, 笔者的团队成功创作了一组水上乐园水下婚礼的作品, 并及时发布在新媒介, 一时间在网络视频和手机电视创下骄人的点击率, 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眼球。[2]电视媒体广告要在充分调查和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 创作出一些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带来好的节目来推动广告业务的发展, 实现广告的创收进而促进电视媒体的良好的运作。

三、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电视媒体广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 传统电视媒体依然是个价值高地, 他拥有众多的用户, 高黏合度的受众, 优势明显。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凭借高质量内容获得高黏度受众, 服务商通过这种方式对大量的受众实现深度服务, 推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因此, 依然是服务商最钟情的传播媒介, 通过资源整合以后, 更是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能够很好地为服务商实现资源优化因此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 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 电视, 依然是价值高地。这个新的融合式的商业模式, 在更大意义上来说, 也会造就一个以信息、服务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本地生态圈。

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 也为传统电视媒体广告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只有不断提高媒体技术,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注重进行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创作, 才能够改变传统电视媒体的困境, 从而使电视广告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的市场策略也在发生不断变化和调整, 使得媒体与分众、窄众深度对接, 专业传播优势不可取代。媒体新旧是相对的, 融合是绝对的。全媒体发展、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内容为王”、“受众至上”、“创新沟通模式”等理念已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行业准则,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摘要:在科技瞬间万变的环境下, 新媒体利用高新技术和独特创意, 使其得到长远的发展。但是, 传统的电视媒体却面对巨大的挑战, 为了缓解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传统媒体发展状况并结合自身多年的电视工作经验, 提出一些具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广告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易丽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体依赖的原因探析[J].今传媒, 2013 (02) :22-24.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竞争策略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媒体 竞争策略

一、电视媒体的收视现状

CSM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每日人均收视时间为175分钟,到2010年下降至171分钟。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收视率明显下降,引来多方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导致收视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观众规模的缩小,年轻收视群众流失。面对如此趋势,巩固收视的关键应是保持观众忠实度。在观众收看习惯和媒体广告编排的共同作用下,观众平均每14分钟换台一次,全天平均收看8-10个频道。众多电视剧和节目支撑的电视媒体,由收视41.6%的媒体制作节目(即新闻时事,综艺,生活服务,专题,法制,财经)和收视31.2%的电视剧主导收视率。其中,反特及谍战播出量增长最大,上升为播出量第二大题材;都市生活剧播出量持续领先,社会伦理和近代传奇仍为播出量较大的题材;言情和警匪剧目持续小幅下降,军事斗争据播出量稳步上升。电视剧最为大众化,各年龄观众收看电视剧时间比例相似。年龄越大收看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越多,收看综艺节目越少,中青年观众(15-44岁)收看电影更多。

在我国看电视的人群基数很大,但收视率显示,中青年观众收视持续减少,老年观众收视滞涨。年纪越大的电视观众收看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越多,收看综艺节目越少,中青年观众(15-44岁)收看电影更多。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收看电视剧越少,收看新闻、综艺、专题、题目、财经节目多。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受众规模即覆盖与到达。第二,受众构成即价值人群。第三,内容优势即资源价值与差异化。第四,平台优势即可选与必选。第五,营销能力即向受众营销,向客户营销。

因此,在后大众传播时代,电视不再是盒子里的固态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营销,搜索营销,品牌内容营销,广告收视都是其营销的主要策略范畴。广告传播营销策略的代理公司或部门需要独有及前瞻性观点。

二、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

1、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受众分流

近些年,电视观众和互联网用户的年龄阶层和结构呈现明显差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接受信息,而减少或者放弃电视的收视,由此导致电视在中青年观众中的到达率水平呈逐年下滑趋势。其次,电视观众和互联网用户的教育程度结构也呈现出来明显差异,高端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较高,使用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对电视在中高教育水平观众中的到达水平造成影响。目前,中国的电视观众呈现老龄化和低端化趋势,中老年群体、中低教育程度群体、中低职业层级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在电视观众中所占的比重明显较高。

2、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经营之战

从媒体经营角度讲,新媒体成长迅速,有明显优势。以腾讯、新浪、网易和盛大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借助多元模式,实现强势增长;其中腾讯在2010年的广告收入接近200亿元,在2011年上半年的收入就已达到130亿元以上,赶超传统媒体的势头劲盛。而电视媒体广告年收入为679.83亿,同比增长26.79%。除广告外,新媒体拥有更为丰富的盈利模式,其中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占年度营业额的12%,例如移动聊天、移动游戏、移动语音聊天、手机图片铃声下载等。互联网服务占年度营业额的80%,含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三大类。网络广告占年度营业额的8%,通过图文广告、flash广告和冠名广告和植入广告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告主投放,但这部分收入在腾讯的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其它盈利形式,借助QQ品牌的巨大号召力,借助品牌租赁(如租赁给玩具生产商、文化用品生产商等等)和衍生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盈利。

3、新媒体进军内容制作领域

网络视频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逐步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面对内容版权和带宽成本高昂,网络视频广告价格偏低和付费收视模式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一些网络媒体开始寻求以各种方式进入内容制作领域,试图打破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性垄断,为网络发展寻得新的出路,其中包括与地方电视台开展战略合作,购买热门影视剧版权,自制优质影视综艺节目,自建影视剧制作团队或投资影视公司。

三、新竞争环境下电视媒体的策略调整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博弈中,有人将电视媒体视为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应对竞争压力,电视媒体未必就是那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首先是以资源博弈。包括电视剧争抢,栏目创新和非娱乐性活动节目。以上数据中我们看到,电视剧的收视在总体收视的比重中占据31.2%。它对受众的吸引力大,是各媒体必争之地。首播剧、版权剧等使观众不得不从单渠道观看,也就刺激了播出媒体的受众占有率。而非娱乐性活动节目,则是以其互动感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产业化重建。包括内容投资、新媒体投资、渠道投资。这些是使媒体更多元,更丰富的策略。如湖南卫视。从电视媒体到网络的多元发展,让其内容和影响力从多个渠道向受众辐射。观众由这些渠道看到了它的原创电视剧、自创栏目,从而增加了其竞争力,也让更多电视媒体注意到了产业化的重建。

第三是以资本垄断资源。如今媒体市场继续极化,非强势市场继续摊薄的同时“限娱令”的出台使得电视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作为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资本战。在电视剧取消中插广告也使得电视广告价格不断攀高。电视媒体应利用其资本优势,对优势资源进行垄断。

四、电视媒体的观众收视忠诚度维护

1、高收视节目确立优势

高收视的综艺节目几乎为省级卫视包揽。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天天向上》,河南卫视《梨园春》都是赢家。地面频道持续高收视节目中,新闻类(包括部分专题)节目最多。而生活服务节目在一些城市获取高收视,例如浙江电视台民生频道《钱塘老娘舅》在杭州的收视居高,而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的《一呼柏应》则是上海的高收视栏目。也有许多城市的法制节目有稳定高收视,如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晚间800》和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大家说法》。

持续高收视节目的收视表现也十分值得关注,品牌节目成系列,保持长时段领先优势。

2、地面频道的节目创新

地面频道的相亲节目以其本土化和娱乐性在收视竞争中优势明显。例如上海台星尚频道的《丈母娘看女婿》,也有年度的延续节目,例如成都台都市生活频道的《相亲进行时》。以2011年4月3日开播的上海台星尚频道的《丈母娘看女婿》为例,作为一档相亲类节目,不同于其他相亲类节目中以男女嘉宾为主体,该节目中为女儿的幸福而寻觅女婿的妈妈们占据了主导。其收视相比之前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上海地区收视率提升明显。

在相亲节目火热的同时,以网络咨询为内容素材的节目也有了不小的收视收获。如福州都市生活频道的《攀讲网事》,节目以福州话方言,介绍网络趣闻,节目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相比之前同时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得到提升。

网络普及的今天,更有电视台将网络咨询,网络直播和微博互动相结合来组建节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泡泡天下》就是其中之一。节目聚焦网络热点,依托电视平台,汇集各方观点的笑侃式谈话节目。以“拒绝潜水,大胆冒泡”为口号,鼓励不同的人通过节目发出自己的声音。相比之前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上海收视率呈现稳中有升。

结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传播手段不断革新,我们已经进入了多屏、数字化的后大众传播时代。多种媒体角力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求以生存,谋得发展就一定要细化传播元素和传播细节。

首先要注意电视信号的覆盖尤其是数字网络的覆盖情况。其次,要注重内部优化。除了新闻、电视剧、电影外,需加大对自办节目的开发和培育,节目衔接需更为紧凑。电视剧为播出量最大的节目,加强电视剧类型化编排,长期留住观众,争取利益最大化。加强对各类观众群体的培育,根据频道各时段不同的定位合理分配资源,加强对象化和时段化编排。巩固现有优势外,逐步加强精细化运营,实现媒体更多的新增长点。第三,要将力量向外伸展,强化品牌宣传,提高电视媒体的关注度,培养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分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 篇12

1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我们国家电视新闻走向娱乐化这一现象其实早就已经有了苗头, 不少地方的小电视台早就已经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但我们也要承认其有较强的国际与国内的背景所造成的各种影响, 主要是下列的原因所造成:

1.1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我们的社会虽然经济高速成长, 但是社会的文化也开始随之转型, 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电视节目也开始逐渐在原先的较为严肃, 庄重的政治新闻下, 对于那些观众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新闻开始慢慢的加入一些娱乐化的因素参杂其中。这些造成了新闻娱乐化的必然出现。许多电视台纷纷借助与自己已经开办娱乐节目的经验移植过来, 将这些节目中的那些搞笑、娱乐以及炒作的手段全部发挥出来, 在节目中创设除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非常符合广大电视观众对于自己事物的喜好, 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我们目前许多电视台都有考核的要求, 其中最为主要的指标非收视率莫属, 这样的节目其收视率必定是居高不下, 观众也愿意收看并积极参与进去。

1.2各个电视台为了经济利益而互相争取市场的需要

当我们的电视市场逐步开放以后, 各个电视台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已经日趋白热化。许多电视台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 甚至于是为了自己生存而在奋斗, 电视台需要追求最好的收视率。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收视率的高低直接会决定有多少厂商愿意投放大笔的广告资金。这些广告资金的去向往往决定了我们一个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会走向哪个地方。我们不少的地方电视台因为自身资源的限制而无力去参与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直播与报道, 于是就就开始纷纷转向别的模式, 他们也是出于自己竞争的需要而积极的寻求自己的发展。最终大部分的地方电视台都开始在新闻中加入不少故事性与趣味性, 走向新闻娱乐化的发展道路, 他们将时间大部分放在报道社会新闻, 尽可能多的报道那些在观众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样的新闻观众也较为容易接受, 其政治性较为有限, 但是趣味性却是十足, 而且开始使用主持人脱稿, 以说新闻的方法来报道新闻, 这样的话娱乐性也就更加的突出与明显。这类的新闻的共同特点是不但具有一定的新闻可看性, 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其中。有效地打开了观众的眼界, 同时也取悦了广大的电视观众。其收视率也就较为容易的上去, 广告的收入也就自然节节高升。

1.3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的所造成的各种影响

在国外, 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 电视不仅仅是一个媒体, 同时也是被称之为娱乐产业, 而且其分量在娱乐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大, 其新闻报道早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加入了大量的趣味性在里面。在国外的电视新闻中, 已经将新闻与趣味性有效地合二为一, 新闻只是一个娱乐, 并不具备有教育的效用。也可以说是新闻节目与娱乐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令人不能够轻易的分辨出来。在西方发到国家, 各个电视媒体纷纷借助于这个手段来获取观众的认同。这样的市场竞争结果就造成了大家纷纷以趣味化作为挽救媒体的方法。

2电视新闻节目趣味化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

我们国家电视趣味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它的出现自然有其道理, 其对于我们电视行业的发展也起了较大的推定作用, 但是过犹不及, 现在不少的的新闻娱乐化却走向了喧宾夺主, 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以小视。

电视新闻泛娱乐化。我们不少的新闻本身就具有承担起一定社会责任的要求, 其所观看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大众, 娱乐化的范围需要先定好, 要求限制在社会生活以及家常伦理等一些范围之内。因为这些新闻题材其中间已经含有了一定数量的娱乐因素在其中, 我们如果能好好的开发这些因素就足以满足我们广大的电视观众对于娱乐的要求, 这样的运作是比较合适的。同时也是能够符合我们的新闻规律。但是如果我们片面的也将那些较为严肃的新闻也参入一些趣味化的内容在其中, 就会使得本需要严肃看待的事情变得较为平淡, 失去了电视节目所应有的教育功能。

上一篇: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下一篇:径向基函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