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2024-05-30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精选12篇)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1

摘要:分析了景观行业的发展趋势, 并且阐述了生态规划理念下景观设计的多重表达方式。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1 生态、规划理念下景观设计行业的出路

(1) 空间规划途径:通过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空间规划, 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强化并充分地利用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说以规划为先期指导, 以生态为建设基础, 以景观为表达方式。

(2) 倡导新美学的设计:通过发掘和显现低能耗、低排放的设计景观, 改变固有“城市化”的定义, 颠覆传统美学, 倡导野草之美。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摒弃固有的堆砌化、图形化、拼凑化理念, 真正地将生态、自然、野趣应用于其中, 充分感知每一个场地中使用者的诉求 (包括人、动物、植物等) 。

面对空前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面对城市、土地、水系的无序开发建设, 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场思想和方法的变革。

2 生态、规划理念下景观公司的应对策略

在这种行业的反思和思想的变革中, 辽宁北四达景观公司走在了发展的前沿, 公司决策者不畏风险地提出变革。在巩固原有景观设计团队的基础上, 成立城镇规划事务所与生态环境事务所, 并将其打造成为与景观专业并行的科室。真正将规划、景观、生态三大产业紧密连接起来, 并通过三产的联动, 应对日趋专业化、综合化的市场环境。

3 生态、规划理念下景观设计师的角色

景观设计师在国家的生态危机和恢复拯救中扮演什么角色?

景观设计师在全球最宏大的城市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是景观这个学科的设计人员, 怀揣抱负, 怀揣理想, 在真正走向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80%以上的设计师的生存一是来自政府的城市美化, 做大广场, 做中轴线, 在中轴线上延伸出一个所谓的人民广场;二是地产商的那些伪情景, 伪文化,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状态!我们不是图画师, 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 我们是给这个社会带来美好生活环境的人。在这种行业的大环境下, 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迎头赶上, 扎实的景观专业知识是我们的基础, 规划和生态的先进理念是我们的工具, 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政策是我们的平台, 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生态景观是我们的目标。

4 生态理念下景观设计的具体对策

4.1 促进景观视觉设计和生态设计的有机结合

当景观设计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时, 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例如, 要设计一片秋季景观, 设计师一般会采用槭树群落来展现秋天的灼灼迷人。但是从生态学角度去分析, 单一化物种的生态价值远比不上多物种构建的植物群落的生态价值。还有一些设计项目, 特意去改变自然规律, 为迎合所谓的轴线景观, 将河流裁弯取直, 并用混凝土硬化护岸, 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生态化设计应以自然规律为根据,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景观设计的均衡合理。

4.2 应以地域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为依据

景观是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 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 应以当地的地质、气候条件为依据, 科学地进行合理化分析和设计。此外, 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每一个场地都具有固定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特有的物种生态体系。对于原有地形、水系和植被等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风情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4.3 确保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

植物群落是构建生态景观的关键,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确保群落稳定的关键环节。在景观设计项目中, 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 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引导那些即得利的业主们是每一名优秀景观设计师应做的。

4.4 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风情和文化特征, 缺少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生态设计往往不能被大众所认同, 而融入地方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的景观可以节约投资费用, 并且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这也需要景观设计师能够设身处地地感知每一个地块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特点, 真正地将地域生态融入到景观中。

4.5 生态理念下的硬质景观

北京是全球热岛效应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但是有遥感专家对北京的故宫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故宫里永远不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 因为他们的铺装材料选择的是青砖, 都是透水性的面层和基础材料。这也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将生态融入景观不单纯是要做好植物群落, 在景观体现到的每个元素都要做到以生态理念为基础。

4.6 景观水体的生态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水体是重要的表达元素, 如何做到高效能的利用水, 减少水的消耗是生态景观原则的重要体现。优秀的生态景观设计, 能够通过雨水收集再利用, 解决大部分景观用水, 甚至完全自给自足, 以达到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这些项目中, 通过对建筑屋顶、市政路面及绿地中的雨水收集, 经过过滤、沉淀装置或生态湿地的净化后, 应用于景观水体的营造、植物的灌溉或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这样做既能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放压力, 对地下水进行补给, 又能节省资源, 降低维护成本。从而使景观被理性的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中。

5 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的联系

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景观设计是规划设计的完善。规划设计是大方向, 景观设计是局部的细化。同时, 两者之间还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景观设计以及规划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可以了解到, 规划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先期指导, 对景观体现有着方向性的把控。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 是规划设计发展的一部分, 也是规划设计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二者都需要结合历史、人文、地形、环境、生态、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规划设计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规划设计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空间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空间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 要构建项目的景观要素之前, 需要先对项目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 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 规划设计作为对空间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 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景观设计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 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使用者以及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参与, 共同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

6 结束语

规划和生态的理念已然成为当今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何真正地将其植入每一名景观设计师的思想中, 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行业实践和社会认同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及景观课程设置需要跟得上社会的进步及行业的发展。

安建国老师在其所著的《法国景观设计思想与教育》一书中对景观设计给出了如下定义, “景观设计是以土地为依托, 以时间为脉络, 以自然自我管理为特征, 以使用者的体验为论证依据的现代科学。它构建着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景观设计并不是单纯的造景, 也不是为少部分人的欲望和权利在服务, 它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使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创造美好未来。因此,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抱有规划理念的高度和生态理念的深度来实现我们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12) .

[3]崔素娅.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 (7) .

[4]杨朝雄.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融入分析[J].现代园林, 2013 (9) .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2

园区内的假山窑洞宾馆是用疏通水塘的泥土堆砌而成的一座人工小山,利用其在园区内为观景制高点的优势,在小山的内部空间修建成特色的假山—窑洞宾馆。主题化的酒店餐饮、奇异的建筑是旅游接待设施在景观上不同于城市商务型接待设施的体现。假山窑洞宾馆是园区内独特性的旅游接待设施景观设计的体现。在旅游规划园区内,无论是引导指示系统,还是休憩服务系统和功能性建筑都与本土自然农业景观及人文景观高度协调。并从属于观光景区的各项核心景观,从材质和造型上不仅与核心吸引物相互协调,并成为提升核心景观不可或缺的从属景观,使之相辅相成。

入口大门以石头堆砌,门前植桃花,营造山有小口桃花鲜美落樱缤纷的美丽景色,随之出现的水车不停转动浇灌农田,使人顿时置身于淳朴自然的乡村恬静生活的情景。各个庄园的木屋别墅,造型别致突出庄园特色主题,体量上又能满足其使用功能,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前提下,与自然的农业景观协调统一。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3

【关键词】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原理;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是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一个整体空间结构、互动,协调功能的动态变化一个新的分支。目前景观生态学是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接受并流行,成为一个研究生态、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一个热点,它关注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格局的影响,在生态系统和景观退化与景观生态重也是一个研究热点。景观生态学理论可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各种因素,具有空间配置合适,从而达到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要通过景观结构的空间格局来恢复,使得恢复工作顺利达到要求。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与生态系统退化的森林恢复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一、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目标

1、森林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森林的健康和生态的完整性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管理的通用指标。在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完整性,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水和土壤的自然条件下,保持天然森林景观,假如没有人为的干扰,景观生产力水平明显降低,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局部降低或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或者养分流失,水资源量及其季节分布与水质的变化,可以考虑降低生态完整性。

2、森林景观的年龄结构

森林景观由不同林分结构组成,森林干扰历史在不同的林分是不同的,理想的景观是不同年龄林分年龄结构不同的复合层,一般在平衡区的各个阶段。许多动物和生存森林的树木和断枝是密切相关的,但枯死的木材来自两个过程:一个是树木间竞争,另一个是自然衰老死亡之前,树木径级是非常小的,在的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小的,一个大直径的树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在中国的许多天然林区,由于超常规的采伐量,导致年龄分布严重失衡,尤其表现在:成、过熟林的比例太少或全面缺乏。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总是根据一些成熟的树种来确定采伐年龄,但数量成熟龄比森林自然寿命低得多。其结果森林景观伐后年龄结构以原始森林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相比,导致古老的森林结构损伤,导致森林景观的破坏,从而不利于古老的森林物种的生存,使景观的完整性降低。

二、森林景观生态采伐原则

1、确定采伐方式

过度采伐森林是一个复杂的异龄林层,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应基于选择性择伐,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小面积皆伐。

2、采伐木的确定

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树的种类和大小的选择,决定择伐树种和径级的种类。保留的是低径级的,定为应伐木的是高于该径级的。根据计划,每公顷保留1—2株老林木的大径级,在某些地区考虑保留了老龄木材树种搭配的问题,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自然的更新种源,并提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永久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的衰减过程及分布密度的立杆倒木,以满足对这个特殊的栖息地要求,以维持采伐迹地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陡峭的斜坡和岩石采伐后难恢复或容易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应该被禁止。

3、保护土壤,减少保留木损伤

为了减少迹地植被和土壤表层被破坏,减少土壤板结,土壤侵蚀。灌木的伤害。集材技术应选择考虑畜力和小型机械或架空索道,大型集材机械基本上被消除。

4、伐区清理应考虑维持剩余物多样性及地力的平衡

采伐剩余物的清洗方法有带腐法、堆肥方法、火烧法、扩展方法和不清理任其自然衰减法。堆肥选择性采伐的土壤,用明确的腐病的方法,并沿轮廓的设计,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5、珍稀植物保护

国家和省级森林管理区(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框架下,应该重点培育、保护与促进。本地稀有物种和濒危物种,应补种在合适的地点。确保稀有物种的原生和濒危物种的遗传潜力。

6、扩大混交林

要改善和保护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可以通过应伐木的选择及更新两个方面增加树种多样性。该技术可以保留落叶而种植的针叶林。封山育林,创建一个“人天”的混交林。

三、结论

组成和结构功能决定了森林景观的功能,森林景观功能的变化是由森林景观动态决定。重新发展计划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如何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动态和功能,景观生态功能和动态的中心内容是:有些人认为景观生态是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考虑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影响,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景观尺度水平的大型生态效应与区域的桥梁,在下面的生态系统尺度全球宏观生态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新的概念框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GIS技术的应用,它具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清态.东北过伐林区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

[2]汪振.青石冈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

[3]陈敬忠,陆元昌,洪玲霞,国红.森林景观规划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03).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4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 即“创世纪”本身, 而Garrett Hardin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 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 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1 生态设计的理论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 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 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 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 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 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 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 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狭小天地内, 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 这些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但具体到每个设计, 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 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 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 其范围非常之广, 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 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 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 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 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 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与传统设计相比, 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 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 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 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 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 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2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现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但工业的迅猛发展, 人口的大量聚集, 污染、噪声、拥挤和城市的恶性膨胀, 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 使得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 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景观生态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景观建设时, 应对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和最起码的尊重。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的体现。一个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活体, 自然生态是维系区域生命功能的最基本和最有力的保障, 保护原有自然资源, 保持原始风貌和自然情趣, 是建设生态山水环境的基础和前提。

⑵整体设计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 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⑶综合设计原则: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 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以往我们的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规划部门完成。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 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建筑密度过大, 交通和功能布局不合理, 广场和公共绿地面积严重匮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架筑一个协调、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 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⑷以人为本原则:建筑物、建筑小品、构筑物、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都是人类为满足自己活动需要而建筑的。英国规划家W.ALonso曾指出规划师犹如一个翻译, 他的职责就在于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人类有五个基本需求 (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实现) ,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真正按人类自身需要规划建设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见, 甚至城市的建设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和环境, 为居民营造一个宁静、亲切、便于交流的物质生态和人文空间, 已成为我们规划建设城市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⑸地方特色原则:现代的城市建设, 总体趋向于同一个模式, 绝大多数的城市规划已经或正在丧失其地方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张, 保持地方历史性、文化性和自然地理特质显得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3 景观生态设计的几点体现及说明

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 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减少因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 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充分利用了原有砖瓦厂的废弃材料, 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材料以及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设计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 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特点和视觉特点。

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一些景观设计项目中, 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地面上和广场上建筑的屋顶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回收系统。收集来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广场上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广场水景用水。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 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 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 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有生命力。景观设计师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 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 或者建立一个框架, 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 这也是景观设计生态性的一种体现。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建设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如何实现集约化经营土地和科学布局、有效保护文物、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美学设计、合理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我们希望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结合加强法制建设, 早日实现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士续, 申仲英等.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黄光宇, 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ol.12 (6) :23-30

[3]王军, 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 1999, vol.21 (2) :71-76

[4]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 1998, vol.13 (1) :8-15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5

城市景观的各项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特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质地的景观基质中的分布模式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综合分析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和空间配置模式,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于指导帮助园林规划的适宜性评价和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后果预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多样性原理、异质性原理、景观个性原理、自然优先原理、整体优化原理、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等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同样适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任务中,需要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有选择、有侧重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如风景区规划需要重点考虑景观的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关系协调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特别注意景观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多样性原理,风景名胜和纪念性园林规划需要优先考虑景观个性原理和自然优先原理。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园林的生态建设,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公路的建设都会给沿线景观产生影响,比如增加新的斑块和斑块类型,增加视觉景观类型,改变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公路的建设中产生的一些干扰斑块,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给公路视觉景观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通过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恢复植被、绿化边坡等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斑块的视觉景观影响。在公路典型路段,建设过程中对视觉景观造成的影响效果,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视觉景观单元,找出影响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关键因素,为恢复和改善公路视觉景观提供指导建议。

四、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做到从景观视角纵览整体,与生态完整性要求相符合。通过定量测度和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稳定性等特征,可以了解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置和辅助工程建设要求提出建议。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仍在不断完善,故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工程设计时,仍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周边环境特征具体研究。

五、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6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规划;内涝区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nlc202309090751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nlc202309090751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外围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旸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 风景园林, 2013(02).

[11]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 2014(01).

[12]刘晖,董芦笛.脆弱生态环境压力与人居建设疏解途径——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5(01).

生态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篇7

1) 背景

城市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通过绿地建设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 质朴型生活方式的提倡, 技术美学的观念将会和自然美学更好的结合, 技术美学标准中的简洁、明快, 和自然美学中的不矫情、不伪饰、不雕琢将会更好的融合, 在生态广场的尺度中, 尊重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尺度, 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科学等这些生态理念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 使人们渴望有一个能放松身心的优美环境, 可供人进行交往、娱乐、休憩、观赏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 广场的生态设计也要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市民所需。从景观、人的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来探讨和研究广场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态性, 从而创造出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城市广场。

3) 生态景观与广场

所谓生态景观, 是指能够到达到能源系循环、能量流动平衡, 不对环境过度消耗的景观。这就意味着设计师者应当考虑种物的多样性, 减少对生态资源的剥夺, 涵养水资源, 土地营养保持, 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换句话说, 生态景观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进行的景观设计。生态广场设计, 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 运用景观生态原理, 合理安排并组织广场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是广场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4) 生态广场现状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生态广场的发展, 并且在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广场是地中海文化的产物, 是欧洲城市起源和发展乃至整个欧洲城市文明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现象”;有人从空间形态上来研究生态广场的空间意义, 广场是繁忙的城市空间中的一个缓冲点, 一个生活节奏的调节器”;有人从系统化建设研究生态广场的内在机制。

1 生态广场的发展

1.1 现代广场的发展趋势

1.1.1 功能的多元化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 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而以文化、休闲为主, 其它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1.1.2 规模的小型化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 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 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 或称中心花园广场, 不但可以节约资金, 疏散人流, 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环境行为上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

1.1.3 空间的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 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 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1.1.4 环境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 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1.1.5 立意的场所化

场所既包括物质真实又包括历史。在场所内每一新的活动, 在其中既含有对过去的回忆, 也预示着对未来的想象。在今天的城市广场设计中, 注重表现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 力图创造一个具有清晰可识别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 以求在人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1.1.6 设计的整体化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 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 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和城市的肌理、道路相吻合, 地铁、公交、高架桥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 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

1.2 广场生态化的体现

首先为了保证城市的“呼吸”功能, 广场设计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设施对绿化的影响, 其次用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吸收传统精华, 把广场与周围建筑有机的联系成个性鲜明的商业区亮点, 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最后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理念, 努力创造一个空间丰富、使用方便、造型精致、向公众开敞、具有时代感的空间。但也要考虑其制约的因素, 如果广场面积较小, 市民活动频繁, 绿化面积相对不能过大, 以减少空间的压力。

1.3 功能引导分区布局

规划要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公园的规划应尽可能反映自然特性, 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 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 创造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项目融合在自然环境中。

1.4 景观人性化

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城市广场的设计在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现实, 充分体现历史的回味和对未来的憧憬, 着力塑造城市品牌, 展示秀丽的山水的迷人风貌, 品味到温馨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间艺术, 让人们既感受到现实变化, 又能从悦目到悦心。

2 生态广场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平衡减弱

2.1.1 缺乏多样性

城市广场标准化程式化得建造数以百万计遍布我国各类型城市。大量复制的城市广场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 既不触碰都市更新也无法鼓励差异性、弹性或个体性的观念。如此的呆板和冷漠将打断城市文脉延续性。

2.1.2 缺乏亲近性

对高容积率的疯狂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与地面, 与景观的接触。曾经理想住宅所拥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不复存在, 个体封闭在各自的家庭之中, 所谓的城市广场使用率低, 人与人及自然间的对话和交流苍白无力, 如此的住区缺乏亲近性与场所活力, 缺乏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力。

2.1.3 缺乏生态性

传统的广场设计以大部分的铺装为主, 自然能源和自然景观上的匮乏导致生态性缺失。

3 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 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任,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3.2 生态设计原理

3.2.1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选择本地乡土植物, 形成多样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

3.2.2 节约原材料, 减少能源消耗, 多选用本地建筑材料。

3.2.3 合理利用雨水, 使其作为主要的灌溉及水景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

3.2.4 景观多样性, 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2.5 从绿色照明、可持续照明设计等概念出发, 选择造型富于特色、照明效果好的庭园灯、或草坪灯, 沿路布置。

4 结语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8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 (landscape) 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3]。景观生态学 (lanscape ecology)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门刚刚崛起的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涵盖了地理、生物、野生生物管理、林业、农业、景观建筑以及区域规划等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与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基本原理应至少包括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1]。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景观环境要求, 由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逐步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移,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

农业景观包括农田、耕地、林地、农场、牧场、鱼塘和村庄及道路等镶嵌体, 以农业特征为主, 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理想的农业景观规划具有农业的第一性生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并具有作为一种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农业景观规划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 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构建生产高效、生态稳定和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5]。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的使用, 提高土地生产率, 增大农业生产效率, 使得农村各产业蓬勃兴起, 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耕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如何对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上所述,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最终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既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又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6], 使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背景及景观总体布局的系统分析, 县域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1) 背景分析。景观在区域中的生态系统分析及评价和空间配置。 (2) 总体布局。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 并制定规划与设计目标。 (3) 生态特性规划及实施策略。该文以绵竹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

3 规划案例

3.1 研究区背景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为沱江的发源地。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 山高谷深, 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属近代河流的冲击平原, 其形状如一只金笔尖。绵竹县大致为高、中、低山, 有台地、阶地及河漫滩等多种地貌类型, 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四季分明, 夏季暴雨较多, 常有洪涝。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 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河流均为沱江水系, 自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平原, 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多以水稻土为主, 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绵竹县面积1 245.3km2, 总人口52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发达,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将市区与各乡镇紧密相连, 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业技术推广较快, 间作轮耕技术、立体种植及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 农业灌溉条件较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 从景观规划理论而言该区资源和农业景观变化较多, 经济和生态功能丰富多样, 其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较高。

3.2 研究区规划目标

该区景观仍属于典型的农业景观, 全县自然条件差异大。东南部冲击土区光热条件最好, 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农业区, 而高、中、低山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压力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规划时应以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及农业土地利用为主, 逐步建立空间合理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生态特点, 合理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在保证基本农业产量的同时, 发展林、牧、副、渔等其它产业;协调土地利用比例, 提高整个区域农业总生产力。逐步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产物的产量, 促进经济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区域生态功能背景分析

研究区受区位作用制约, 以乡镇为中心, 向外围集约菜地、耕地和果园的环带依次交替为其表现形式, 构成了整个区域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自盆地东南边缘分别以生态保护林地、经济园林地及向内部呈条状过渡的农业耕作用地为三大主要功能区。

3.3.1生态保护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西北部, 高、中山地带, 海拔高度700~2 000 m, 主要为自然土与紫色土区。 (2) 功能:其主要功能为生态保护, 以发展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 形成天然的环境卫生隔离和保护屏障, 是该区开发利用的方向。 (3) 依据:地区以高、中山地为主, 多为石灰岩、变质岩以及沙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由于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覆盖率比较低, 因此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同时由于土层质地较薄, 有机质较缺乏, 严重缺鳞, 导致该区不便耕地。

3.3.2 经济园林功能区

(1) 位置:大致分布在绵远河河漫滩与石亭江河漫滩两岸。 (2) 功能与利用方向:以经济林种植为主, 适当增加或扩大梨、苹果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采取掺沙改泥、增土改薄和开沟排湿等措施, 防止洪水淹没和冲刷, 遏止水土流失;坚持土地利用、改造与建设相结合, 目的在于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最大化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 依据:地处河流两岸, 灌溉水有一定保证;地形以河漫滩一级阶地为主, 坡度较缓, 可供耕种;土壤为灰棕冲积土和灰棕冲积水稻土, 质地偏轻, 保水保肥差, 抗逆力低, 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但通过果园经营及增厚土层和增施有机质肥等农田改造, 基本达到了农业生产与利水、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

3.3.3 农耕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东南部, 为绵远河、石亭江等近代河流的冲洪积扇状平原一级阶地。 (2) 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 粮食和蔬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以高效、持续、稳定、高质的农业为发展目标, 通过以农田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重新构建及农业管理为基本手段, 以提高地力的耕作方式为目的, 改善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 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方式和间作方式, 补偿由集约化农田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3) 依据: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酸碱度为中性偏酸, 水肥气热较为协调, 景观过程以种植业为主, 土地改良为辅,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典型单元景观规划与设计

3.4.1 经济园林区

根据农业景观的分布现状, 该区景观的空间结构大致以绵孝路 (县道) 为界, 分为东、西两单元, 东、西单元分别外接绵远河与石亭江, 内连农业耕作功能区。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经济作物与农耕作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提高规划区整体的农业产出。沿河岸两端有银杏树, 其银杏酮、内酯等物质具有杀虫的功能, 并且银杏树树干高大笔直, 对果园也起到了防风隔离保护的作用, 减缓了因河水冲刷所至的水土流失问题。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 东部地区一直以果林为其主导产业, 其病虫害防治、栽种技术等方面更为成熟, 但品种较为单一;而西部地区农耕面积占比较大, 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果林产业, 考虑到绵孝路作为东、西大单元对境外的主要交通道路, 可沿绵孝路两侧增设农产品加工服务站, 便于农产品采摘后的包装及对外运输。

(1) 东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为几大果园斑块在交界处或边缘地区零星的衔接许多小的农耕斑块。地势较为平缓, 土壤质地为沙质, 肥力中等, 但通气性好;邻近绵远河, 灌溉水资源得以保证, 景观相对稳定, 变化不明显, 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扩大果园种植范围, 合理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注意不同品种相互之间的空间搭配, 改变品种单一化经营模式, 推广应用立体生态农业新技术, 把猕猴桃与黄豆、苜蓿等固氮植物套种, 豆科植物根系寄生了许多根瘤菌, 这些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植物提供氨使土壤肥力增加, 更有利于猕猴桃的生长, 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达到了生态资源节约和丰产的效果。

(2) 西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呈果粮斑块间作镶嵌的格局。地区土层厚薄不均, 质地偏轻, 石砾多, 保水保肥差, 耕作性不良, 应先改造农田土地, 并以农林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挖高填低, 废除不规则的田埂, 整建条田, 深翻埋石, 增土改薄, 开沟排湿, 扩建水利排灌渠, 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 以提高肥力, 改善耕作条件;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 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的比例、距离和相互的镶嵌方式;在石亭江以北水肥条件较好地方,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而在石亭江以东片区水分不足, 以种植梨、苹果和桃等水果为主。

3.4.2 农耕区

该区景观设计以农业生产为主, 其基本结构以农业景观为基础, 以河流、防护林、树篱和农村道路为廊, 以建设用地和灌溉水田等为斑块的斑、基、廊空间镶嵌格局。景观建设方面应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增厚土层, 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提高耕地肥力;合理安排多种共生互利关系, 增强物质间循环、能量的流动;完善对内对外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建树篱, 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低产田土为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所以可将该区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 在保水性强的地方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 巧妙利用能量循环和水资源, 不仅实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田间保护, 还有效地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在保水性较弱的地方, 种植玉米和小麦等旱作物种, 在两者间隙轮种马苕、巴山豆等作物, 这些植物既是优质的绿肥, 又是牧畜饲料, 达到对农业资源充分利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3.4.3 畜牧养殖区

绵竹农业有悠久的养猪、牛、羊的传统, 其养殖业技术较为先进。该区农业景观发展方向应以畜牧养殖达到适度的标准生产规模为主, 实现农业资源、劳动力和运输等要素最佳配置。在提高其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建设农产品、畜产品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具体途径为“种植—生物质原料—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 以生物链的方式将整个区域的种植与畜牧等有机串联结合在一起, 突出农业景观的污染少、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绿色生态特点。同时, 绵竹县水资源丰富, 养殖鱼类条件优越, 该区鱼类适生品种众多, 主要有鲤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且市场前景很好, 应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合理扩大鱼塘养殖面积, 建设渔业规模化经营基地, 以稻—鱼和蔗—鱼生态农业模式来提高生物之间的生态循环, 从以往单一的水产养殖, 发展成为一条集养殖、观光、垂钓等项目的产业链, 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4 结论

绵竹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通过增加循环层的补缺利用等途径优化设计其最佳空间结构, 将农业景观中的基质、斑块、廊道等元素嵌合,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全面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 也实现了对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在生态效益方面, 通过对景观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有助于强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间的生态系统联系 (见表1) , 节约了能源,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和乡村民俗等元素, 在总体布局上优化其景观格局, 在景观内部之间改善其生态条件, 既保持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 又充分发挥了其生态功能, 是农业景观规划的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 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 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2) :46-48.

[2]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1) :57-62.

[3]肖笃宁, 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 (4) :356-363.

[4]郭柯, 董学军, 刘志茂.毛乌素沙地沙丘土壤含水量特点——兼论老固定沙地上油蒿衰退原因[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3) :275-279.

[5]肖笃宁.持续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2) :46-48.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9

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建议[1]。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中,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起初的敬畏到慢慢地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再到工业社会以及现在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尊敬———适应———改造———共处的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 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也越来越普及, 随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弃物, 从而造成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作为主角的人类开始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随之产生了“生态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标准, 生态规划理论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学也应运而生, 并且应用到各种规划领域当中。当然高校校园环境也不例外,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活舒适、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生活、学习、游憩场所。

2 适应于校园生态规划原理

2.1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 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 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 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 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 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 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 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 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2.3 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 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 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 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 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2.4 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 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亦是如此, 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 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2.5 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 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 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 生活在一起的人, 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 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 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 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

2.6 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 人性化设计, 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 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 校园景观设计中, 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 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 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3 结语

浅论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10

关键词:城市住区,生态住区,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 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已经从安居提升到更高的要求。居住环境与房屋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 同时也是地区环境与城镇的主要构成内容。小区与房屋的自然环境也逐渐被买房者、居住者关心[1]。本质层面上的城市生态小区景观设施是一项推动城镇社区长期稳健发展, 改变生活环境的品质, 推动生态技术不断提升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同时也是目前生态城建设亟待深层次探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2 城市生态住区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城市生态住区, 指的是基于生态学理念, 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环境工程等先进措施与领先技术而打造的环境、社会、经济稳健前进, 生态长期循环, 信息、资源等全面运用, 人民身体健康、生态和人有效结合与生态品质有最大化保证的居住社区。住区景观建设作为建设城市生态住区的综合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实现城市生态住区的一个手段, 一样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以有助于实现能源节省、生态、健康的目标, 保证环境体系达成人和生态的和谐与良性循环[2]。

3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商品房价格逐步攀升。通过调查发现, 城市居住区的档次及规模、居民数量及生活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说,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景观设计次序不合理, 资金浪费严重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内容繁多、次序复杂、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在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其设计次序对居住区景观效果及整个建设资金的投入产生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先于居住区建筑物的设计, 因其需要对整个居住区的环境予以全面评估, 并实地勘察, 在尊重居住区原有山水及植物的基础上, 对其景观予以初步的规划和设计。此外, 在对居住区建筑物进行设计时, 需要跟进部分景观设计, 并最终完成整个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国内很多地方都违背了这一程序, 都是在居住区建筑物设计完成之后, 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景观进行设计,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相比而言投入过大, 且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运维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居住区原有的生态环境, 最终导致整个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出现漏洞, 并将由此产生的资金浪费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3.2 夸大景观设计的效果, 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当前, 为吸引消费者, 很多开发商将目光转移到高档会所的建设上, 引进大量名贵植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因这些名贵的景观植物短时间内无法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 产生较高的维护成本, 部分生命力不旺盛的植物还会出现死亡情况, 最终导致居住区植物花木无法供人休闲乘凉、池水不能供人嬉戏的局面出现。此外, “见缝插针”式的造景方式随处可见, 导致居民交流、活动空间不足, 公共游玩设施严重不足。虽然城市居住区景观造型越来越漂亮, 但是居民之间的关系却越加冷漠, 各个居住区景观造型千篇一律, 缺乏地域特色, 更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

3.3 违背生态设计原则, 破坏和谐生态环境

房地产商大肆开发新居住区的方式本身就违背了节能降耗的要求, 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居住区绿地面积过大, 明显降低小区容积率的同时, 又增加了物业管理开支和商品房成本, 这些巨额投资都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此外, 很多居住区内部都修建了大型的水体景观, 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 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加重了经济负担。因人工水体景观需要高额的日常维护费用, 一旦资金紧张, 无法正常运行, 则会导致池中无水、水中无鱼的局面出现。再者就是建材污染,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过于倚重天然材料, 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3.4 景观运维人员专业性不足, 后期维护不善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造型需要精心维护,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导致后期维护不善的情况十分普遍, 很多居住区的景观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 无法达到预期设计, 绿地、植物生长堪忧, 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

4 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设计的准则

4.1 人性化准则

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当保护城镇人民的身体健康, 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其打造更舒服、更惬意的生活环境。

4.2 经济和高效准则

要实现人类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定要减少运行费用, 高效运用所有的自然资源, 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来达成住区的自然生态过程。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的潜力, 应尽可能地使用再生材料, 尽可能地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 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 减少加工、生产、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4.3 共生与整体原则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住区景观设计整体性原则, 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谐共处。

4.4 再生与循环原则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恢复能力。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建设中, 应利用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与循环, 建造住区的绿地环境景观。

5 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设计的方法与要求

5.1 确保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满足生态平衡

5.1.1 充分利用自然水, 加强地表的水循环

(1) 利用滞留池与储水池储蓄雨水, 且可以全面利用地形, 构成浅沼泽、小规模湿地、池塘等丰富多样的方式, 一方面补充了水体的景观, 另一方面又搜集了雨水; (2) 在居住小区的公用空间中, 能够用部分沉降的场地, 来储存雨水, 将储存的雨水汇到城镇居住小区的水体系中进行循环利用, 亦或用来补给城市居住小区的景观用水; (3) 通过墙面垂直和屋顶绿化截留的雨水, 改善屋顶的环境; (4) 人行道、公共活动场地、露天停车场要采用透水的铺装材料, 以期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3]。

5.1.2 保证城市住区绿地系统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1) 在住区里面, 应当让带状的公共绿地当做连接整个小区的桥梁, 组群绿地应当全面和该桥梁连接, 公共绿地和房屋全面接触, 构成环保体系; (2)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下, 将各个级别的绿地作为小块分散在有关规模的用地中心中, 道路将各个小块连接起来, 因为道路的面积与嵌块的大小对生态网络的连贯性与总体性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应当在并不充足的用地中, 延展绿道的面积, 应当尽可能加大嵌块的规模; (3) 绿道方向应当和夏天风向保持对应, 如此有助于夏天通风。

5.1.3 保证住区植物景观和植物类型的丰富性

(1) 经过运用草、乔木、灌木融合的群落型栽种方法, 构成层级清晰、生态交替的多层群落, 增强营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丰富性, 提升生态体系的抗逆性与稳固性, 经过运用丰富多样的配置形式, 构成坡地、花溪、草地、湿地、疏林、密林等形式多样的植物景观; (2) 增强绿化, 争取在形成春花、夏荫、秋色、冬绿的有趣景观的同时,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3) 要有规划地引入异地植被, 尽可能地运用本土的树木种类, 来达成保护本土生物物种稳固性的目标, 保持乡土景观的特点, 减少养护和栽种费用; (4) 运用具有生态保护效能的植被来净化大气、消灭细菌, 提升环境品质; (5) 栽种蜜源植被和果树, 招徕类型多样的动物, 来推动小区环境中植被、动物、人的和平共处[4]。

5.2 保证居住环境舒适健康, 以人为本

5.2.1 创建有趣安全的步行空间

(1) 居住区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戏耍的主要活动空间, 也是居民出行和散步的主要通道, 因此, 在住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 要注意使车辆停放点相对集中, 要做到人车分流, 确保具有保护性的人行通道, 实现通过减少机动车而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 在小区内设置休息座椅、避雨廊等其他公共设施, 可将小区内道路局部拓宽, 变直为曲, 增强道路空间的闲适性和趣味性, 为居民提供环境质量高、有趣安全的步行空间; (3) 增多道路的绿量, 增加道路的绿化带, 使它们成为居民休憩、步行的林荫道[5]。

5.2.2 营建更多含有自然元素的生态景观

在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通过呈现每一个自然元素, 让人们感受到冬去春回、花开花落, 而更加真实地体会自然、理解自然、感受自然, 应充分借助住区环境周围的自然气象的变化, 借助千姿百态的近水远山。具有美感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月色阳光、雨雪云霞、春花秋实、碧水青山、夏荫冬枝、鸟语花香都能使居民在生态自然美的熏陶中培养出关心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操。

6 结语

近些年, 城市生态住区尽管已得到人们的关注, 可是其建造是一项困难、繁杂而巨大的项目, 需要园林、设计、建设等多个领域长时间的奋斗, 持续地归纳与探究。坚信伴随人们对生态认知的深化与社会的前进, 人们会逐渐构成部分本质层面上符合循环发展理念的城市生态居住小区, 达成和生态和平共处的理想理念。尽管很多的国内外的设计人员均在此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究, 可是当前依旧难以找到在所有方面均与城市生态住区的要求相一致的社区, 也证明了城市生态居住小区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需要人们长时间的探究和奋斗。伴随社会的前进, 坚信人们会逐渐构建与城市生态居住小区相一致的住宅社区, 达成人们生活生态化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走进建筑思维的一个新区[J].建筑学报, 2015 (10) :44-47.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3】孙鹏, 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 2015 (9) :19-22.

【4】韩耀辉.浅析都市农业景观对城市碎片化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影响[J].艺术科技, 2015 (10) :112-113.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11

摘要: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捷;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带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通过分析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与原则,提出了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营造措施,希望这些措施的落实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绿道;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营造方法

城市生态绿道即城市中规划建设的绿色景观线路,如依托沿河、沿江公路建设的生态园林走廊等。生态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展现城市风貌,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形象的提升,其建设具有各种积极意义。

1 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完善

建立生态绿道、优化道路环境,有助于相邻城市绿化资源的衔接。通过生态绿道的形式将每个城市连接起来,能够建立一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具体性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通过城市绿道的建设,可恢复各个城市被建筑、河道和树木等阻断的绿化道路,逐渐完善城市的绿化功能。

1.2 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

加强城市生态绿道的建设,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骑着单车穿梭在林间小路、可以沿着滨水步行道游玩散步、可以在公园的广场上健身和活动,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养成人们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1.3 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第一,在城市道路种植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城市的空气、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通过生态绿道对各城市间道路的连接,道路的规范性增强、人们的出行更加快速便捷,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第三,把城市的特色和特点融入到生态绿道建设中,提升城市的文化识别度,有利于宣传城市的特色文化。

2 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生态化原则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被动的动态系统,现代,很多城市道路的建设把生态系统分成很多部分,影响了大量迁徙生物的生活规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对园林景观中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出更多的人工绿化道路,扩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范围,给人们设计必要的娱乐和健身活动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融洽。因此,在城市生态绿道设计和建设中,应不断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

2.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文化是每个城市的“名片”,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社会特色。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整体素质等对于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化道路是每座城市的形象标识,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绿道对改善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地域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有效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对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提升城市的文明有重要影响。

2.3 科学化原则

城市对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有严格的绿道建设制度和规范。建设生态绿道不仅要严格按照绿道建设制度对生态绿道进行设计,还要坚持科学的规划设计。城市应结合已有的绿道园林景观体系,将其转化为城市的绿化资源,科学的规划生态绿道园林景观的方向和路线,将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的内容融入到已有的园林景观规划体系中。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特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绿道成为城市的绿色通道。

3 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措施

3.1 完善建设体系

完善我国的生态绿道建设体系,使生态绿道规划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将生态绿道管理制度引入到我国的城市建设的规划中,从社区居民到主要的社区道路,再引申到整个城市的市政道路,最后再扩展为城市的整体区域,逐渐确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方位的绿道规划建设体系。

3.2 依据城市特点

生态绿道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當地的地貌特征、道路规划布局、自然和人文特点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系统相结合进行绿道建设,既能降低建设成本,又能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清楚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3 完善配套设施

根据当地的道路条件设计园林景观服务设施、优化道路服务设施,要增加照明设施、信息系统、急救系统、休息设施、维修管理系统等,达到人们行走、游玩等目的。由于生态绿道主要是供人们游玩、观光、散步、步行及自行车的行走。因此,绿道的规划设计要合理设计交通设施、做好安全维护、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一些特殊的路段,如河道、天桥、地道等道路设计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增加交通安全设施。如可以通过增加护栏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通过减少人流量达到保护居民财产安全的作用。

3.4 体现人文原则

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进行设计,增加服务居民生活的功能。例如,在车流量大的道路上用绿化带隔离出一部分的人行路,既能保证人们安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如在城市的中心道路上增加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再如用花草树木的形式布置成城市道路小品、城市标志、创意造型等。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在体现人文原则的同时要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美化环境,也能增加城市的趣味性。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下,把生态绿道引入到园林景观规划中具有必要性。另外,我国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招林,何昉.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2012(10).

[2]崔凌霞.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6).

[3]张文今,郝振杰.绿道及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以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绿道为例[J].现代园艺,2015(14).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 篇12

意象一词在《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 中首次被提出, 其认为, 于大众而言, 城市的特点为可印象性、可识别性, 城市存在的此类独特感觉形象, 就可以理解为城市意象。乡村环境意象对应城市环境意象, 其历史悠久, 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共同的心理图像”。王云才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了定义, 即: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 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游客与当地人是感受乡村景观的对象, 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具有个性化差异, 其是感观者联系乡村景观时所产生的印象、想象。作为一名景观设计人员, 需利用调查分析对所在位置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总结, 在景观设计原理基础上, 充分展现乡村景观意象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独具当地文化特征景象地营造。也就是说, 乡村景观规划中其景观意象为控制重点。利用空间意象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可突破土地功能分区与社区分析的空间结构, 实现景观设计合理化。

2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背景及解读

2.1 项目规划背景

按照城市发展战略规定, 进行当地旅游业发展布局的重新规划, 形成全市贯通、全省延伸、走向国际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在整体规划中, 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极为重要。本项目位于我国北方, 气候寒冷, 整体规划面积为667 km2, 7个村庄, 半平原丘陵地带为园区地形, 无山。

2.2 对于项目基址的乡村景观意象解读

专家学者在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元素及其构成方面解读各异, 倪静雪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乡村景观意象元素进行了总结, 认为可分为7种, 即农田景观、自然环境、人、道路等。张晋萍则认为乡村聚落景观意象、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等为构成乡村意象的主要成分。为更好地理解本项目意象, 本文将其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 以民俗风情为人文元素的意象表现。本项目所在地充满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情, 原有民居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且还保留了剪窗花、舞蹈、皮影戏等当地部分民俗活动, 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历史文化, 还可以展现其人文意象;其次, 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农业元素意象表现。本项目富含多种生态产业, 如生态瓜菜产业、生态果业、生态养殖业等。其中果类种植最多, 可为加工果品供给大量原料。通过对旅游观光需求的充分考虑, 可进行浆果产品经销基地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再现当地文化, 还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

3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梳理生态农庄景观意象, 再现地域风貌

生态农庄发展定位将直接影响确立景观意象的正确性。本项目与市区较近, 具有广阔的旅游观光发展前景, 市场潜力好, 在空间上能够对城市环城游憩地景观布局进行充分填补。该生态农庄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条件,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高, 能够和附近景区进行互补, 达到互惠互利, 双赢的局面。为此, 该地区生态农庄旅游发展的定位为将其地理风貌作为发展依据, 通过传扬当地民俗文化, 建立“生态旅游、特色乡村”的品牌, 将农庄设定为一体化城郊结合型度假场地, 实现其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

3.2 梳理景观意象层次, 合理规划功能结构分区

本农庄基址背景为广阔的农田景观, 景观意象节点则为民居聚落, 旅游观光路线为瓜果蔬菜产业, 通过合理划分以上元素的层次, 能够达到以农田种植示范观光为主的农村景观意象图式。按照当地发展状况及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考虑, 进行景观生态网的确定。

3.3 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

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征是构成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的重要元素, 而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则为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的前提。民居建筑群、围界墙等则为乡村的景观元素, 此类元素通常都存在浓郁的乡土特色。相比其他地域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存在诸多差异性, 如建筑群落密度不高、四季景观对比差别多、冬季雪景意象显著等。除此之外, 乡村景观元素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充分反映, 还是承接乡村文化物质层面的载体。但当前这种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不多, 即便存在也已残缺不全, 不具统一规划特点。在设计乡村景观过程中, 应做好梳理、协调工作, 通过风格统一, 进行极具特色乡村风格的塑造。

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 为将民居风格充分展现出来, 必须进行农家院的合理规划, 将新功能充分注入, 如选取民族结合现代的外立面建筑形式, 或建成独具特色的四合院, 及将建筑小品设置于临街坊, 形成精品民居群落。在统一整体风格后还应重视其细节差异性。按照园区功能进行各个区的合理划分, 将现代元素充分融入到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内。

3.4 修护农田景观

由统计调查得知, 农田是乡村景观元素中给人最多乡村意象感知的元素, 农田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 当地农民是其耕种者, 则游客是其观赏者。农田规划不仅要求农民耕作习惯相符, 还要保证耕种路线安排合理化。玉米与蔬菜为本地主要农作物, 在农庄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在观光节点内融入农作物元素, 并做好农田边界修护工作, 如农田边界道路、原木栅栏等, 且与该农庄主要种植区相结合, 进行农业景观塑造。

3.5 最大限度挖掘当地文化素材

旅游业结合农业, 进行文化特色挖掘。作为北方避暑度假地, 要求本农庄必须将自身民居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出来, 为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必须对乡村景观意象规划进行全面梳理, 将地域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同时, 作为一种文化体现, 农业存有的文化资源必须深入挖掘, 且加以充分利用, 通过园区文化品位的全面提高, 达到地域性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按照实地考察结果, 本地具备特色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酒文化等, 将此类文化作为设计节点, 进行各种功能区的设置, 如民俗博物馆、休闲广场、新式农村居所等。除中心区以外, 还可将管理服务区、园艺产品街设置于此。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休闲”为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 要求在乡村景观意象的基础上, 以自然乡村景观为主线, 对当地村落民俗进行充分利用, 进行原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同时, 通过具体案例, 将农业资源、乡村风情融入其中, 充分增添其乡村休闲气息, 在休闲度假中让旅客感受植被景观, 近亲自然, 放飞心情。

摘要:生态农庄旅游景观以农家乐为原型, 逐步向生态度假农庄过渡。目前我国生态农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但定位还不明确。为更好地发展此类旅游文化, 1999年武汉大学熊凯将意象概念第一次融入乡村旅游。基于此, 本文以乡村景观意象为前提, 对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以此提高设计水平。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小雨, 李婷婷, 王崑.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7) .

上一篇:云模型综合评价下一篇:高校电视媒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