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024-08-2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共12篇)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1

1 乡村景观意象概况

意象一词在《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 中首次被提出, 其认为, 于大众而言, 城市的特点为可印象性、可识别性, 城市存在的此类独特感觉形象, 就可以理解为城市意象。乡村环境意象对应城市环境意象, 其历史悠久, 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共同的心理图像”。王云才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了定义, 即: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 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游客与当地人是感受乡村景观的对象, 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具有个性化差异, 其是感观者联系乡村景观时所产生的印象、想象。作为一名景观设计人员, 需利用调查分析对所在位置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总结, 在景观设计原理基础上, 充分展现乡村景观意象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独具当地文化特征景象地营造。也就是说, 乡村景观规划中其景观意象为控制重点。利用空间意象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可突破土地功能分区与社区分析的空间结构, 实现景观设计合理化。

2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背景及解读

2.1 项目规划背景

按照城市发展战略规定, 进行当地旅游业发展布局的重新规划, 形成全市贯通、全省延伸、走向国际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在整体规划中, 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极为重要。本项目位于我国北方, 气候寒冷, 整体规划面积为667 km2, 7个村庄, 半平原丘陵地带为园区地形, 无山。

2.2 对于项目基址的乡村景观意象解读

专家学者在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元素及其构成方面解读各异, 倪静雪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乡村景观意象元素进行了总结, 认为可分为7种, 即农田景观、自然环境、人、道路等。张晋萍则认为乡村聚落景观意象、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等为构成乡村意象的主要成分。为更好地理解本项目意象, 本文将其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 以民俗风情为人文元素的意象表现。本项目所在地充满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情, 原有民居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且还保留了剪窗花、舞蹈、皮影戏等当地部分民俗活动, 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历史文化, 还可以展现其人文意象;其次, 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农业元素意象表现。本项目富含多种生态产业, 如生态瓜菜产业、生态果业、生态养殖业等。其中果类种植最多, 可为加工果品供给大量原料。通过对旅游观光需求的充分考虑, 可进行浆果产品经销基地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再现当地文化, 还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

3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梳理生态农庄景观意象, 再现地域风貌

生态农庄发展定位将直接影响确立景观意象的正确性。本项目与市区较近, 具有广阔的旅游观光发展前景, 市场潜力好, 在空间上能够对城市环城游憩地景观布局进行充分填补。该生态农庄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条件,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高, 能够和附近景区进行互补, 达到互惠互利, 双赢的局面。为此, 该地区生态农庄旅游发展的定位为将其地理风貌作为发展依据, 通过传扬当地民俗文化, 建立“生态旅游、特色乡村”的品牌, 将农庄设定为一体化城郊结合型度假场地, 实现其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

3.2 梳理景观意象层次, 合理规划功能结构分区

本农庄基址背景为广阔的农田景观, 景观意象节点则为民居聚落, 旅游观光路线为瓜果蔬菜产业, 通过合理划分以上元素的层次, 能够达到以农田种植示范观光为主的农村景观意象图式。按照当地发展状况及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考虑, 进行景观生态网的确定。

3.3 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

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征是构成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的重要元素, 而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则为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的前提。民居建筑群、围界墙等则为乡村的景观元素, 此类元素通常都存在浓郁的乡土特色。相比其他地域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存在诸多差异性, 如建筑群落密度不高、四季景观对比差别多、冬季雪景意象显著等。除此之外, 乡村景观元素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充分反映, 还是承接乡村文化物质层面的载体。但当前这种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不多, 即便存在也已残缺不全, 不具统一规划特点。在设计乡村景观过程中, 应做好梳理、协调工作, 通过风格统一, 进行极具特色乡村风格的塑造。

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 为将民居风格充分展现出来, 必须进行农家院的合理规划, 将新功能充分注入, 如选取民族结合现代的外立面建筑形式, 或建成独具特色的四合院, 及将建筑小品设置于临街坊, 形成精品民居群落。在统一整体风格后还应重视其细节差异性。按照园区功能进行各个区的合理划分, 将现代元素充分融入到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内。

3.4 修护农田景观

由统计调查得知, 农田是乡村景观元素中给人最多乡村意象感知的元素, 农田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 当地农民是其耕种者, 则游客是其观赏者。农田规划不仅要求农民耕作习惯相符, 还要保证耕种路线安排合理化。玉米与蔬菜为本地主要农作物, 在农庄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在观光节点内融入农作物元素, 并做好农田边界修护工作, 如农田边界道路、原木栅栏等, 且与该农庄主要种植区相结合, 进行农业景观塑造。

3.5 最大限度挖掘当地文化素材

旅游业结合农业, 进行文化特色挖掘。作为北方避暑度假地, 要求本农庄必须将自身民居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出来, 为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必须对乡村景观意象规划进行全面梳理, 将地域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同时, 作为一种文化体现, 农业存有的文化资源必须深入挖掘, 且加以充分利用, 通过园区文化品位的全面提高, 达到地域性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按照实地考察结果, 本地具备特色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酒文化等, 将此类文化作为设计节点, 进行各种功能区的设置, 如民俗博物馆、休闲广场、新式农村居所等。除中心区以外, 还可将管理服务区、园艺产品街设置于此。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休闲”为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 要求在乡村景观意象的基础上, 以自然乡村景观为主线, 对当地村落民俗进行充分利用, 进行原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同时, 通过具体案例, 将农业资源、乡村风情融入其中, 充分增添其乡村休闲气息, 在休闲度假中让旅客感受植被景观, 近亲自然, 放飞心情。

摘要:生态农庄旅游景观以农家乐为原型, 逐步向生态度假农庄过渡。目前我国生态农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但定位还不明确。为更好地发展此类旅游文化, 1999年武汉大学熊凯将意象概念第一次融入乡村旅游。基于此, 本文以乡村景观意象为前提, 对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以此提高设计水平。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小雨, 李婷婷, 王崑.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7) .

[2]许文炜, 黄建云.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为例[J].规划师, 2010, (5) .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2

摘要:指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生态景观的内涵、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乡村水系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及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和模式,总结归纳了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夜景。在15世纪中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文艺复兴后,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18、19世纪,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1986)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先党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的区域。1995年Forman进一步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内,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特征是可辨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兼具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了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唯一的,并提供不同的微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景观层次上的建设,如拆旧建新、农村土地整治,其需要研究林渠和农田项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4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及实践

随着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生态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遭遇忽视,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可以从土地类型、土壤和植物质量、土地利用的方式、人居类型以及给人的感知等方面识别。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关注景观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识别景观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提出维系、保护、延续、恢复及重建和提升景观特征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践中,基于景观特征评价和保护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②文化遗产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③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修复地域景观,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④加强乡村景观的特征提升,运用丰富的乡土植物组成植物群落,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3.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3.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大多数据研究表明,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要将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自然的河岸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对滨水区的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同时还应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河溪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4.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4.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还可以加固土壤。

4.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如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绿化应乔、灌、草结合,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维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走向两极化。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笔者在文中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3

城市化在给中国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大量乡村房屋空置、土地弃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希望寻求自下而上的方式,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和城乡需求,在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上研究创意农业景观的可能性。本文以祟明县仙桥村为基地,并针对该村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作了一个设计模型。

关键词:

仙桥村 乡村生态旅游 创意农业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1-0130-03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词,由学者赫克特提出,成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语汇。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Organization)定义基于自然的生态旅游的一般特征如下:

(1)不仅欣赏自然风景,对当地盛行文化的欣赏也纳为游客体验的一部分。

(2)旅游提供教育和解释部分;

(3)尽量减少对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

(4)通过给予自然区管理者积极效益来支持自然区的保护;

(5)给当地提供替代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保护意识。

1.1.2 创意农业景观

定义创意农业景观的概念,需要先对创意农业的概念进行理解。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创新农副产品、完善农村多层次产业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创意农业(厉无畏,200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秦向阳等认为创意农业的定义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经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创意农业就是要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创意设计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并建造一系列相关的农业产业链。

关于创意农业景观:除了常规的农耕手法外,创意农业景观采用的艺术手法更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形成眼球效应。创意农业景观除了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创意之外,更注重与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创意农业景观,不仅是生长在土地上的东西以及提供城市游客游玩的农田,它还可以包括一系列服务,例如社区菜园、有机种植教室、养生空间、自行车骑游、定期的城乡盛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服务都是发生在创意农业景观之上的活动。创意农业景观的核心是以特色农产品、社区菜园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同时会联系创意农业研发、生产、产品的加工以及后续的推广和销售,形成一条与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产业链。

1.2 创意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角度,国内众多学者和设计师的研究思想为展开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提供广阔视野,比如“乡村生态旅游是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在乡村这一特定地域的有机整合”(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2007),俞孔坚在自己主持的沈阳建筑大学科技园稻田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以及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低,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该案例使人对庄稼、野草和校园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然而,国内学界对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整体呈现的倾向是重视城市景观设计,轻视乡村景观设计,对城市景观的研究集中,对农村及农业景观的研究就相对薄弱;重视专业的研究,而轻视综合各种学科的研究;重视景观的产品设计,而忽视服务设计,和国内建设型的发展模式相类似,对于服务型社会下的新策略研究尚很缺乏。

2 研究意义

其一、把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作为顺应国家三农问题战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层面的解决策略,为农业景观设计提供一种灵活的、面向服务性的、可持续社会转变的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其二、整合城乡资源,发掘市场机会,吸引人才和资本,从而推进农村新经济模式、新生活方式和新生活环境的建设,进而为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娄永琪,2010)

其三、从学科发展而言:相较于城市景观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乡村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一直以来被学界和实践工作所忽视,研究乡村农业景观的设计将切实有利于景观学科的全面发展。

3 项目背景

3.1 基地介绍

仙桥村位于上海市崇明县竖新镇,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745户农户,总人口1683人,村区域面积2010亩,可耕地面积1565亩。仙桥村民风纯朴、生态环境较好,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等;仙桥村村容整齐,农房规划合理,崇明县一个典型的自然村庄,2007年崇明政府已将其列为“自然村庄改造计划”的五个示范村之一,该村有很大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仙桥村作为崇明县的普通村庄既有其典型性,又有其特殊性。

3.2 存在问题

仙桥村60岁以上的人员大多退休在家务农,30至60岁的男性村民大多在上海工作,竖新镇有1500人在上海开出租车,女性村民在工厂工作或在家务农。20至29岁的男性村民在镇上工作打工,女性村民在家务农。19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想留在村里,希望去上海工作锻炼。

整个村子大多数的楼房平时处于空置状态,与城市寸土寸金一房难求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对应的是,由于青壮年劳力的缺乏,耕地出现废耕的现象。因此,乡村失去年轻的活力、公共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匮乏。

3.3 村民需求

作者自2008年8月加入“设计丰收”[1]项目团队,曾无数次在仙桥村做乡野调查,连带仙桥村所在的竖新镇、以及仙桥周围的5个自然村落,崇明岛知名的前卫生态村、东滩湿地等地做了实地考察研究。乡野调查的形式有观察、深度访谈、居住体验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总结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民的调查,仙桥村的村民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

nlc202309012256

(1)更多的经济收入,愿意寻求更多的新型产业领域。

(2)希望有投资低、风险少或有保障的项目

(3)倾向以集体的方式参与经营,集体承担风险

(4)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休闲生活

3.4 城市用户需求

对城市用户需求的研究建立在关于对仙桥村田野调查、联合工作坊、以及头脑风暴2等研究结果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以创意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和健康生活这三个情境趋势。根据人、商业、技术和可持续这四种因素的交集,寻找到5个机会领域。分别是:慢生活,健康锻炼,集体耕种,特色崇明,知识交流。

对上海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果可归纳为:

(1)上海的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十分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需要真正健康安全的食物。

(2)上海的城市居民希望通过日常的健康锻炼来获得身心的安康。

(3)上海的城市居民需要在有相同兴趣的人群中寻找归属感,需要被联系和关注。

3.5 仙桥村发民基于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的资源分析

3.5.1 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景观植物研究

仙桥村的农作物种植的是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如稻米、小麦、油菜等等,小部分农田种植的是蔬菜、水果、红薯、芋头、豆类、棉花等等作物。另外,崇明还以崇明水仙、白扁豆、甜芦粟、金花菜、黄金瓜、甜玉米等农产品为特产。仙桥村在自家庭院中种植蔬菜、橘树、甜芦粟等比较普遍,供自家食用。在每年的种植和收获季,村里的农民协会会为当地村民种植、收割水稻,每年在五月至六月,收割小麦,种植水稻,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收获水稻,种植小麦或油菜,如此轮播。除了对土地施肥外,所有的耕作都是通过机械化完成。

图1是作者自绘的仙桥农作物、经济作物一年四季的生长周期。共分为粮食、蔬菜和水果类,分别有他们的高度,以及按照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中呈现出来的颜色。其中,浅黄色代表幼苗期,从生长到成熟、开花、落叶,休眠,分别以绿色、深绿色、彩色和浅棕色、棕色表示。

图2是作者自绘的仙桥村景观植物类型及四季色彩,分别为花卉、草本、灌木、乔木四种分类。表中的数字为各植物的大致高度。其中,浅黄色代表幼苗期或发芽期,从生长到成熟、开花、落叶,休眠,分别以绿色、深绿色、彩色和浅棕色、棕色表示。

3.5.2 生态系统研究

仙桥村的土地PH值大于7,偏碱性。但依然适合蔬菜和农作物的生长。农耕地呈南北走势带状分布,河道及灌溉水网也呈南北走向分布在田地和村落间,水系与周围村落贯通。仙桥村常见的生物有白狗、山羊、鹅、鸭子等家禽家畜以及在春夏之交会见到一些白鹭鸶等鸟类。仙桥村与邻村是以河水为界,农田灌溉水系发达。主要树种以香樟、水杉、橘子树等为主。

仙桥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崇明县村落,没有特殊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等旅游资源,农业是仙桥村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

3.6 创意农业景观可能使用的关键技术分析

3.6.1 有机种植

通过对城市用户的调查得知,人们迫切需要健康、安全的食品,有机食品也越来越为大众接受、喜爱。有机蔬菜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也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在仙桥村种植有机蔬菜是适应市场的明智选择,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3.6.2 社区支持农业(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广的新时代饮食文化运动。此运动为了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鼓励消费者在饮食上多多选择当地生产、当季的高品质农产品(通常是指有机产品)。CSA运作过程,通常由认同相同理念的社区支持者(个人或单位)采用共同购买的模式,预先支付一笔费用给当地的小农户预约一季或一年的收成,农民收成后,再根据实际产出的多寡分配给会员,如此达到结合社区力量支持当地农民采用有机农耕的积极意义。

3.6.3 社交网络的使用

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风靡的今天,创意农业景观可以拥有自己的互联网社交账号,随时发布农业或景观的信息、蔬菜的播种、除虫、施有机肥等农田操作情况的跟踪,使城市用户可以对自己所食用的蔬菜有全面的了解,吃到安全、放心蔬菜。4

4 设计成果

4.1 平面规划

创意农业景观的选址农田为“设计丰收”项目的一部分,总面积约为6000多平方米。该农田景观完全依照作者之前对设计可行性研究的设计概念,遵循服务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的设计理念。整个农田规划以“细胞”为单位,每个单位的细胞具有一定的功能,例如社区农园、有机桶园等。细胞之外的田地统一种植为一种农作物,如油菜,到茂盛的季节可形成强烈的图案,首先给人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之所以把农田设计成“细胞”状的元素,是因为人们有探索农田的心理需求,沿“细胞”周围设具有乡土气息的休闲步道,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返璞归真。整个创意农业景观的总体功能区大致可分为:社区农园、有机菜园、农产品市集、有机橘园、儿童游乐区、自行车租赁区、瑜伽、太极、休闲步道、特色蔬菜种植区。在建筑前的广场上,可满足人们不同的集会需求,如农产品市集、展览展示、有机农业课堂等等。建筑北部的大块绿色草坪上,城市来的游客可在此举行聚会、野餐、露营等等活动。图3

4.2 功能分析图 图4

4.3 交通流线分析图 图5

5 总结

在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研究方面,以仙桥村为着眼点的农业景观设计具有它的典型性,包括农业的种植、基于仙桥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的各项商业模式、服务,都有它的普遍性。创意农业景观以种植有机作物为基本,在开设带动城乡互动的“社区农园”的同时,不仅有效利用了农村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增长了农村就业机会,更有可能使农村人口回流,甚至吸引城市人到乡村工作,这是一种对乡村资源的有力整合。希望本设计概念能进一步在仙桥村建立起成功的原型,并可以为中国其他具有相似背景的乡土做参考。.

注释

l.“设计丰收”:崇明可持续社区项目,一个通过设计链接城乡的开放创新平台,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主持。网址:http://designharvests com

2.2009年至2011年,作者参加了由同济大学、鹿特丹大学共同举办的“农村公共空间:新的类型学定义”工作坊、及由同济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等举办的“ELOPE崇明厨房项目工作坊”,IDEO工作室与TEKTAO举办的商业服务设计头脑风暴等。

参考文献

[1]娄永琪一个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崇明仙桥可持续社区设计,《创意设计> 2010.9,ISSN1674-4187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

[3]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和步研究,2007,ISSN:1671-4407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4

1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保证当地风土人情的条件下,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 创造出一种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居住环境。在生态型乡村景观的规划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视觉享受等因素, 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其设计的目标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品得出味、忆得起情、解得了乡愁。生态型乡村景观设计就是通过对乡村的建设,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为乡村面貌锦上添花, 创造出生活更加舒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

2具体的提升途径

2.1建筑立面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首先要提炼村落传统民居元素, 保留传统民居风格。即根据现有民居布局, 结合民居风格, 营造特有的民居风格, 保留黔北民居特有的坡顶青瓦白灰墙, 穿斗花窗青砖柱, 石础石院微田园的风格风貌, 结合各带主题营造民居景观。其次, 要增加文化元素和特色元素, 避免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如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红色或者陶瓷手工艺, 为景观的设计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最后, 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实现建筑立面的美化。

2.2庭院改造

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可以根据其需求情况, 选择组合菜圃槽式、镂空围墙式、乡土材质围合式以及景观式4 种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改造形式, 其设计过程中尽量选用乡土材质, 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竹条、藤编或者环保型材料, 目前材质上非常流行采用新型材质, 它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环保型材料, 可以仿真很多形式的材质, 造价比较高, 但是经久耐用。

2.3 房前屋后景观设计

在乡村调查过程中, 发现房屋前后的空地基本都被闲置荒废, 美丽乡村设计时可以将这些绿块全部进行绿化处理。一方面可以选择季节性的植物, 采用不同的种植手法, 营造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其位置进行景观小品或者休闲座椅的设计, 为人们的业余活动提供空间。

2.4 景观村标

村标是一个村庄的主要标志, 一般将其放置在村庄的入口位置, 设计时可结合村庄的整体景观设计进行, 也可以将其放置在村庄中比较典型的节点位置。村标景观设计完成后要能够凸显村庄的文化特色,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过程中要避免采用过于现代的风格, 以突出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

2.5 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在沿线中运用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 对空间起点缀作用, 取材和内容来源于生活。

2.6 绿化设计

村庄的绿化包括了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庭院绿化3 个方面, 道路绿化规划过程中根据道路周边情况的不同, 进行区别对待。如对城郊区或集镇区等建筑密集的地方宜采用规则式的道路绿化, 种植行道树, 配置灌木带等设计手法。对乡村道路两侧的道路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 如铺植野花野草, 行道树种植也应通过加大间距等措施, 弱化人工印记。

河道两侧绿化应尽量保持原生态, 通过驳岸整治工程对周边植物进行整理, 补充修复沿线景观视线范围内河道绿化, 提高其景观观赏性, 如增加部分乡土性水生植物慈姑、芦苇、荷花等。

庭院绿化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同时要考虑到农户改造意愿的不同, 可提供多种庭院绿化样式。如面积大的庭院可考虑将其做成精致化的微田园, 面积小的庭院则对其进行点缀式的绿化装饰, 如景观盆景、观赏树等。

2.7 基础设施

村庄道路系统应主次分明, 环线连通。村内主干道宽5m, 次路宽2m。主干道应全部硬化, 有条件的可黑化。次路可根据旅游需要铺设成卵石路、碎石板嵌草路、青石板路等不同形式。并且在村庄中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

2.8 旅游设施

为了增加乡村的旅游收入, 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设计相应的标识系统, 为游客出行提供指引。还要鼓励村民进行农家乐项目建设, 提升旅游住宿条件。另外, 在村庄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增加公厕和公共停车场的设计, 为游客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伟, 杨豪中, 陈媛, 李子墨.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篇5

论文题目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学 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 资管09-2班

姓 名 高 龙

2012年4月28号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国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4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文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肓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肓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

【3】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

【4-5】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南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T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绌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6

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25;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71-02

一、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结合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3.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4.自然生态原则

借自然之力,借水流、风速等自然力量,设计休闲娱乐项目;融自然之势,将地势、水势等自然形态融入娱乐休闲项目之中;得自然之神,借助溪流、树木、泉眼等自然现象的神韵而形成休闲项目。

二、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体系规划

1.川西林盘休闲

“林盘”是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最独特之处,川西农村中的林盘原生态聚落,可开发不同主题的休闲体验项目,能够带给游客文化、生活等多层次的细腻感受。

2.生态农业体验

主要包括中草药园、租赁农田、采摘农园、果林飘香、租赁菜地、家禽家畜认养、果林飘香、风车种稻、反季节瓜果类、田畦迷宫等。

3.农耕文化体验

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村居习俗、川西林盘以及与之和谐的各种副业等,都是川西农耕文明的典型风貌。农耕文化体验主要为针对农业种植和农村节庆活动设置的游客参与农业劳作、收割,以及农事节庆庆祝活动等相关产品。

4.乡村田野观光

主要包括漂流家园、木盆漂流赛、湿地野营基地等,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渠溪流和泉眼,打造亲水娱乐、水产养殖基地、果基鱼塘、荷塘月色、茶花种植地、藤本植物棚、鸟语林、浆果植物区、水生植物区、奇异瓜果棚、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等特色产品。

5.乡村体育运动

“乡村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本类项目主要包括山野露营、晃晃屋、自行车、乡村足球、乡村排球、乡村定向运动以及一些老年活动。

6.乡村保健养生体验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休养地、森林避暑胜地、青少年休闲农场、度假夏令营和留学教育基地、中老年休闲大学、绿色校园、保健避暑度假村、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修养村等。

7.乡村购物

主要包括乡土手工艺品、新鲜农产品购销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小商品购物点、田园广场、跳蚤市场等。

三、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规划

(一)湿地景观设计

1.湿地的水流系统和植被设计。水流系统由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水塘、稻田、滩涂等构成,夏天为浅水湿地,冬天为泥沼,随着气候、水量的变化,其中的植物、动物发生交替与变化,景观也就明显不同。

2.人工湿地、芦苇地、池塘、稻田和水生植物等,通过多种植物搭配,形成以树、花、草为主体的多彩植物塘和植物床,组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并在这个湿地塘中形成串珠式的小水塘,可开展钓鱼、抓鱼和湿地游憩活动,并设置戏水池和生态堤岸,为游人提供戏水、亲水活动场所。

3.溪流。通过溪流形成水网,并在水流过程中设置水流雕塑,利用水的落差产生冲力,使水在一个个小石涡中回旋、激荡,形成具有活力的水流景观。池塘沿岸的典型景观布满有根植物和挺水植物。

4.按合理比例放养一些水禽和其它水生动物,通过生态调节,逐渐形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使得其中充满动物和鸟禽的生活气息,可作为人工湿地保护研究基地,并吸引游客观鸟等。

5.发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功能,对景区内现有的水渠系统进行治理,除了设计生态景观效果外,还考虑对农庄等场所生活污水的处理。

(二)农耕文化景观设计

1.林盘

依托自然山水田园环境,构建以林盘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园为基底,以干路为骨架,以集中居住点统领,既具有浓郁川西传统乡村风貌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各组团彼此统一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川西林盘风貌,打造具有川西山水田园诗画般的乡村生态文化景观。

2.水渠

川西地区水域丰富,应充分利用和改造好村落内纵横交错的沟渠系统,将渠系作为完整生态系统的的中心,保护水边自然景观和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体现水与人、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关系。

3.老民居建筑

川西地区部分乡村还留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它们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作为与当地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元素,乡土民居更凝结了人们的记忆。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这一要素,选取现状保存较好的老民居进行改造,并赋予其新的功能。

4.其它景观

在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对水磨房等农家要素的乡土素材进行景观化处理,游客可以观赏了解其特色;对水堤、小桥等进行处理使其自然又不失景观价值。

基金支持:本文参考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天府乡村旅游景区总体策划》项目。

作者简介:

石锐,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来也公司休闲度假规划设计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景区及休闲度假旅游规划。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构成

1 引言

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 中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为36.09%, 提高了近10%, 对比10年前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的城市化对乡村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 建设用地面积由于城镇快速发展, 不断扩张的居住小区景观代替了乡村聚落原有的景观特色。城市化使得一些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 特别是传统乡村聚落, 都面临着亟待保护的状态。盲目的模仿城市社区景观, 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和对乡村聚落景观的认同感, 将使得乡土文化损失严重, 误导乡村景观的发展。

乡村是相对社会的城市地区概念而言的, 乡村相对城镇经济、交通、教育都相对落后, 自然景观较丰富。乡村聚落主要是指不属于城镇规划区内的人类聚居地, 是乡村里居民的居住地, 居民成团居住, 聚落内部形成的空间供居民交往、休息、游憩。而村镇周边为村民生产活动的场所。

2 乡村聚落形态的基本类型

2.1 聚集型

在聚集型乡村聚落内, 按照其最常见的平面形态可以分为二大类。

2.1.1 团状

在中国乡村最常见的便是团状形式的乡村聚落, 此种乡村聚落一般位于地势平坦的地区或者四周山脉围绕的盆地。团状多是形成类似于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态。其东西轴线大致等于南北轴线长度, 或其略大于另一轴长度而呈长方形。

2.1.2 带状

一般延伸于平原地带的河道, 湖岸附近而形成了条带状聚落形态。由于靠近水源和道路, 既可以满足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 又能方便交通和贸易往来。当地生活方式主要依靠水源, 这种村落布局多沿着两侧水陆运输线延伸。在背山面水的复杂地形区, 乡村聚落布局的轴线往往沿着其不同标高的道路线延伸。在地形复杂的背山面水地区, 乡村居民点布局往往沿不同海拔轴线延伸的道路延伸。

2.2 散漫型

这种类型的村落称之为聚落并不十分准确, 因为它并没有形成特定的乡村聚落形态, 而是分散的在地面上的居民住宅单元。在我国, 散村大多是按照一定方向, 沿河流或者做带状延伸。它散落于全国各地, 东北称这种散村为“拉拉街”。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3 乡村聚落的景观构成

人们对于乡村聚落的总体印象是由一系列单一印象叠加起来的, 而单一印象又经人们多次感受所形成。人们对乡村的印象和识别, 很多是通过乡村聚落的景观形象而获取的。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作为构成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五种元素。林奇认为这些元素的应用更为普遍, 它们总是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意向中。虽然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是相对的, 其形式和面貌都不同。但构成其各自的景观空间中的景观元素是相同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空间层次

当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层次进行考察时, 发现有代表性的乡村聚落主要体现为四道景观层次, 即村周环境、村边公共建筑、村中广场和居住区内节点。第一道聚落景观层次是村镇领域与外界空间的界定标志-水口建筑。其建筑用来加强聚落周边自然环境的防卫性, 使其具有对外封闭, 对内开放的双重性作用。转过水口, 再经过田野, 梯田等自然景观, 便可看到整个村庄的形貌, 祠堂、商店、戏台、鼓楼、庙宇及其书院和牌坊等公共建筑布置在村庄的主要道路旁或者村庄周围。这些特有的景观建筑体现了村庄的经济状况与文化内涵。景观标志性建筑形成了景观的第二道景观结构, 重点景观可放在此部分展示。由公共建筑围合形成相对开敞的广场是村中的核心部位, 形成了景观的第三道空间结构并构成了高潮部分。构成村民日常生活的井台、支祠、更楼等场所形成的节点空间和次要中心形成了第四道景观层次。

3.2 景观构成

3.2.1 标志性景观

散落在乡村聚落周边的零星景观, 其平面规模不大。往往结合地形, 呈现出纵向高耸或者横向展开的布局模式, 以此成为了村中内部与周围山川隔绝的对景或者欣赏对象。例如桥、墩、塔、庙宇、楼台、甚至古树景观。大多数此类标志性景观位于水口或者聚落周边山上。

3.2.2 水系

大多数的村庄聚落都会选在河流、湖泊的周边, 形成带状或者团状的布局。不仅如此, 人们开始想方设法的将水引入村中, 开池蓄水, 这样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和基本需求。而且水景调和与串联起聚落中各个分散的聚落景观元素, 美化与活跃了整体景观。

3.2.3 居住区

乡村聚落的居住区布局与城市居住区布局风格相差甚大, 有特色的乡村聚落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其选址, 建筑形式, 采光通风, 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 如气候、降水、风向及其人文文化, 如社会习俗, 节日节庆等密切相关。它们都有局部连续的相似的形体特征或者是相同颜色质感的建筑砖砌材料与色彩, 而正是这种大片的统一的构成特色景观要素使其成为了具有明显不同于城市居住区的乡村聚落景观。如果是在聚族而居的地方, 即同一宗祠发源的子孙住宅组成, 其空间布局明显的显现出长幼尊卑的次序, 或组团型, 或井干型。但都会有明显的中心建筑体现。例如, 皖南关璐村。

3.2.4 广场

作为乡村聚落的中心和景观标志的广场, 同时还兼具了连接道路和人流的作用, 传统的乡村聚落作用也有好几种, 比较常见的广场有宗教功能、商业功能和生活功能。作为当地居民的活动中心, 公共建筑的延展, 及其道路的融合空间, 许多聚落在规划之处都以此广场进行中心布局。

3.2.5 边沿景观

边沿景观是指村口的边沿, 或者是聚落与劳动耕作的土地的交界处。人们由于风水观念会对这些景观重点处理, 同时这些景观也体现出了整个村落的民俗文化及其经济发展。整理现有资料, 就会发现庙宇、祠堂、书院等建筑都是以公共建筑为中心, 沿着中心的聚落边缘布置。从而纵观侧立面, 会发现聚落立面与景观的丰富。

3.2.6 街巷

街巷连接乡村聚落各个重要节点, 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而街巷的布置也体现了整个部落布局的思维严谨性。若是长幼尊卑的思想在聚落中表现明显, 那么中轴对称, 重点突出的景观便会一览无遗。而蜿蜒扭曲的街巷则体现出轻松愉快地气氛, 如湘西苗寨和丽江古镇的小街小巷。街巷同时成为为乡村居民生活交往与邻里通话的重要纽带而充满了人情味, 充分的展现了乡村聚落的“场所感”, 是一种舒适的人性空间。

4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乡村聚落是属于自发性的沿着地形地貌发展而成, 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其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增长的大幅度加快, 此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乡村聚落的发展。而由于每家每户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修建改造自己门户, 打破了原有规律的乡村聚落布局, 使得景观层次不齐。缺乏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继承乡村聚落原有的风貌和文化, 使得在景观上造成混乱。面对如此局面,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应该掌握生态规划的原理与理念, 采用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

4.1 控制聚落空间层次

中国在高速城市化的情况下, 传统的聚落景观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当前, 能够长久保存的乡村聚落景观应该是既有原来聚落的基本特征, 比如聚落统一环境肌理, 便于识别的景观中心标志, 舒适的聚落尺度空间, 传承已久的交往空间, 又能将乡村聚落环境满足现代的景观功能需求。因此, 在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塑造上: (1) 突出聚落景观的可识别性, 例如强化聚落入口, 重点地段, 街巷交叉口的景观特征。 (2) 针对边沿景观, 突出其景观特色。 (3) 增加聚落景观的绿化量, 在街巷, 道路, 沟渠旁边设置一定的绿化带, 在绿化带增加休闲, 观赏, 游憩的设施。 (4) 利用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法, 对遭到破坏的乡村土地, 水资源得到恢复。

4.2 修整乡村建筑

反映着当地自然, 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乡村建筑是传统民居为主的乡土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乡土建筑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传承性。但是工业文明后, 建筑的新形式不断冲击着乡村聚落。其在布局, 尺度, 形式, 材料和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大庭相径。传统乡村建筑文化和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 乡村建筑的保存与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设计, 使其原有形式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存留。

用以下3种方式来解决乡村建筑现有的保留与发展问题: (1) 给予保护政策。因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能见证村落文化成长, 引起人们产生文化共鸣的古村落建筑, 即使失去了原有功能也不能予以拆除与随意改建。 (2) 建筑内部空间改建。若建筑的功能已经不适用现代生活, 在改变其内在结构时, 应该尽量保持其外在建筑形式, 例如外墙装饰材料及其颜色。这样子能过促使改建的聚落建筑与整体环境先协调。 (3) 拆除。对于一些没有历史意义与丧失内在功能, 不能改建的旧建筑, 都可予以拆除。

4.3 创造行为活动与场所空间景观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 将人们在户外的活动划分为3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对于乡村居民而言, 必要性的生产活动包括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 如生产, 劳作, 做饭, 洗衣。自发性的活动包括居民之间的交流, 小孩之间的游憩等活动;社会性活动包括赶集、民俗习俗、节日节庆。不同的活动, 例如赶集、祭祀、过节, 都需要不同的场所与之相对应。 (1) 必要性活动。在生产场地劳作, 人们溪边或者井台淘米, 洗衣, 洗菜, 从而成为了各家各户的联系纽带。 (2) 自发性活动。在街道见面也总会寒暄招呼。人们较多在街道的十字、丁字路口、广场驻足交谈。在有大树和石凳, 一堆沙, 一堆草和一条小溪都有可能成为老师与小孩嬉戏玩耍的地方。 (3) 社会性活动。这些活动并不是自发性形成的, 往往是在特定的即使, 祠堂和庙宇等形成而出现。这与当地的文化与传说有着密切的相关。

5 结语

人们的行为活动影响着场所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内同也发生了变化, 古老村庄的一些场所空间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造, 丰富乡村聚落景观的内涵, 创新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途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聚落景观。

参考文献

[1]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

[3]kevin.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24th) [M].Cambrige:the MIT Press, 1996:46~47.

华北地区乡村景观规划探讨 篇8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乡村景观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本论文重点研究乡村的景观规划,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索出乡村景观的建设模式。

二、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根本目的,谋求乡村景观的生态、生产、美学和文化功能的整体和谐,从整体上对乡村景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在乡村景观规划中,保留村落原有肌理,对构成乡村景观系统的建筑、水系、道路以及绿化等系统进行整合规划,从而提高乡村生产和生活的整体质量。(二)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乡村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种类繁多,自然地貌类型多,在乡村的景观规划中,要对每一个乡村的现状、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提炼乡村的文化元素,选择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符号标志,保护和创造乡村的景观特色,使每个乡村形成独特的自身风格。(三)以人为本的原则。景观建设时应以人为本,从人们的习惯和需要出发,符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满足人们交通便利、环境整洁和生活舒适的需求。因此规划的原则应围绕着亲民风格,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得到村民的认可;其次乡村景观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各种活动需求,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四)公众参与的原则。在景观规划中要集思广益,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乡村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不同类型乡村景观建设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篇9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了欣欣向荣的风貌, 各地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力度不断增强, 在历经多次改革之后, 实现了与时代发展的快速接轨, 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乡村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其相关建设发展还有诸多需要积极探索的地方。

1 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

相比于城市, 乡村的风土人文气息更加浓郁, 追求邻里关系和谐, 整体景观布局强调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建筑、色彩等与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河流有机组织在一起, 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纵观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结构, 主要表现出了高度的适应性特征, 其中包括自然、社会及人文等诸多方面。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多以宗祠为中心层层展开, 依山傍水, 与蜿蜒曲折、忽窄忽宽的道路相连, 不仅便捷了农业生产生活, 还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感。此外,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还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影响力, 不拘一格的雕筑、严谨华丽的祠堂等传播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条, 洗涤了居民的精神文化, 体现了其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2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缘于生产、人文、资源等因素的差异, 乡村与城市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上大相径庭,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要实现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的完美融合, 应保证其完整性、人文性及生态性。

2.1 完整性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目标是满足居民的多维需求, 包括精神、物质及心理等。具体来看, 应充分考虑各相关构成的功能定位, 如休闲娱乐、互动交际等, 合理排布空间内道路、绿地的规模, 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丰富的生活环境。同时, 还要注重凸显出村落独有的文化风采, 除选用气候怡然的植被外, 应适度增加功能定位清晰的环境小品, 牵引当地居民心灵共鸣, 满足其个性心理需求[1]。

2.2 人文性

人文主义源于拉丁文, 其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是聚集民心的强力纽带, 亦是稳定社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城市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城市关怀人和陶冶人的主体部分, 分别从物质性和社会性方面已经做到信息传播和交流的理想化。但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重组、价值取向和活动需求等方面而言, 做得还远远不够。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回归人本, 尊重多元文化生态体系, 奠定居民良好的精神、情感、信仰寄托, 刺激其产生归属感、归根感, 这是新农村生生不息的基液[2]。正如德国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所认知的那样,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与社会生活隐存着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在某种意义上映射了一定的文化体系内涵, 能够帮助个体在群体社会中找准定位。从这个角度来看, 人文性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有利于风俗文化的延续与发生。

2.3 生态性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今天, 生态建设成为了一系列社会活动的主流。尤其对于乡村而言, 其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 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天然的亲近感, 为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生态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 应就居民活动、组织要素进行系统分析, 找准人文与生态契合的基点, 空间特征尽量保留农村的固有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尊重大自然的生长规律, 科学布局植被分布, 充分利用地域资源, 实现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 以一种最亲切的姿态实现旅人与自然亲密接触, 赋予空间以情感。对此,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式方面, 以历史延续性的思考视野完成合理化建构。

参考文献

[1]安旭, 陶联侦, 白聪霞.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方法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 :228-234.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10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不仅是城市化的前缘带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区,同时它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屏障。因此,它的景观功能不仅体现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优厚的土地资源,还体现在若能合理正确的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绿化和生态环境管理建设,将对控制与防治城市污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4 文化的衔接功能

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产业结构的混合、景观类型的混合、不同性质人类活动的混合,其实都是对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一种综合混杂的表达。因此,通过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塑造,形成的是对不同文化的衔接。

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原则与途径

3.1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构建的原则

3.1.1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对其进行生态建设时,应把它作为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管理运作,以达到整体最优与系统稳定。在对其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时,注意景观生态建设中局部控制与整体协调性,避免造成乡村景观破碎化现象。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更加和谐统一的关系。

3.1.2 系统评价原则

在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生态建设时,应对生态建设活动进行审慎合理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存,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互赢的生态系统。

3.1.3 强化地方特色原则

这种地方特色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还包括对原有人文景观的取舍与保护。其中对优秀的部分加以保护与发展,对其余部分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与利用。

3.2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途径

3.2.1 推进乡村景观规划,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应该以生态设计的理念来推进,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灵活实施。在具体实施中应根据其景观特征,从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历史因素三方面来组织乡村景观空间,不仅使其能突出反映地方乡村景观的特色,更能使其历史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实现乡村景观中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古迹得到保护的同时,与现代城市景观很好的融合。

3.2.2 促进传统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化

城市边缘区在城市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发展成为都市型、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的天然优势,成为城市物质、能源补充基地。应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种植、栽培、养殖等产业,加以现代化规范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联系,使传统农业逐步完成向城郊型生态农业的转化。

3.2.3 合理开发生态资源,拓展生态观光旅游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在交通上的通达性,以及自然与半自然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衔接的景观优势,都为开发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中的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地制宜的结合自身地理优势与地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与利用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中现有资源,在保护其历史文脉完整性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增强人们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意识。

3.2.4 重视生态植被景观建设

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虽然在其内部能够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在外部却极大地受到城市活动的影响,并促使其内部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因此,它是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应该把城市边缘区乡村绿色景观建设纳入到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的范畴内,与城市生态建设统一考虑和规划,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绿色景观建设应该形成开放的空间,使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绿地景观相互镶嵌,共同组成更大范围的带状或块状绿色景观。

3.2.5 整合建立生态景观网络

有效开展景观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具体方式上,可以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与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

3.2.6 利用3S技术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

运用3S技术可以在辅助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进行规划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虚拟等多种运作。另外,目前对3S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向集成化发展,其中三种技术相互作用,取长补短,可以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追踪、观测、分析和模拟被观测对象的动态变化,并可高精度地定量描述这种变化。

4 结语

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得出,在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过程中,应以最终实现乡村城市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统一发展为方向,以塑造既充满地方乡土特色,又与城市景观相融的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为目标。使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在对传统民族文化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又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得到创新和发展。虽然我们已经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生态建构探寻出可遵循的原则与实施途径,但是,如何正确的引导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协调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与城市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这样一种景观能够真正为城市景观所容纳并接受,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

摘要: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现状及生态特征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功能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原则及途径,并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性景观规划浅见[J].规划师,2002,18(4):58-60.

[2]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1999,18(3):60-65.

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 篇11

关键词:自然;体验;环境;规划设计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各城市郊区和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组建了有着一定规模和面积的高新农业园区。该园区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式。城镇居民纷纷前来享受“回归大自然”的田园朴实生活,农业、园林和旅游很自然的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园林。

第一章 选题的来源

冬枣采摘生态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辟而成的观赏空间和活动场所,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业活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沾化车王村位于沾化县近郊,绿地面积广但是杂乱无章,不能满足人的视觉需求。

第二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园的现状研究

2.1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的现状分析

实用功能: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和实用需求。生态环境:杂草丛生,植物单一,规划不合理, 外表不美观。经济价值:原有的生产结构并没有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会更好的经济效益。為了使生态园园内布局合理统一从而吸引消费群体,给人们提供放松的旅游度假场所。从而创造出更好地商业价值,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第三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设计主题:走向大自然,体验田园情趣。园内植物配置选用适合在本地区生长的植物,让人们走近自然感受不一样的景色。景区包括采摘区、休憩区、观景区和娱乐区等等,让来到采摘生态园的人们感受自由舒适的生活。

设计理念:自由采摘、生态环保、服务生活。在设计方案中,本着生态、突出当地特色、经济性与参与性的原则合理规划该园林,各功能区间划分时做到合理,规范,符合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关系着是否能提高景区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冬枣采摘模式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情趣,使整个园区的当地特色更加鲜明。

第四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规划设计解析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主题型园林,冬枣园作为本设计方案的主题,建立一片果树采摘区主供游客采摘品尝,本区作为生态园的主体部分,使游客体验采摘农产品的生活趣味,为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基础设施,道路、绿化、公共设施的设计规划。第三,景观空间的布局,因为冬枣采摘季是每年的“十一”期间,根据当时季节植物的特点,加上当时季节性蔬菜,可增加绿化率。

景区规划的设计构思,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园约29000平方米,近45亩地。该设计采用“走向大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主题思想将生态园规划布局形象地展现出来。

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构思,本着有草有花有树木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该设计主要是针对十月份的生态景观,种植适合当季生长植物,争取在这个时节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感到在园内“可摘、可玩、可赏”,从而达到丰收季节游客不断的目的。

景观小品的设计构思,景观小品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满足人们在活动中所需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如休息,导向、交通等需求,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座椅是大理石和防腐木相间座椅,放在冬枣园内可供人小憩,方便采摘。园桥采用纯实木防腐木的材料,朴实的造型特点,具有实用性和景观观赏性。景观廊架柱体采用立方体大理石铺贴,也可作为主景观赏。河流处设有防腐木亲水台和亲水广场,亲水广场上有张拉膜设计。

园路铺装及布置的设计构思,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色彩、质感和线形的对比来引导和揭示空间。该园内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及园中采摘小路。主干道,宽6米,米色方格砖铺装,耐久性高,具有较高的负荷能力,稳定性好,表面较粗糙,抗滑性好。铺设追求简单、朴实,该道路主要起到交通疏散、物资运输的作用。次干道,宽4米,米色方格砖铺装,色彩温和自然,与周围绿色植物相呼应,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暖色易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主要起到步行交通作用和物品运输的作用。园内采摘小路,宽2米左右,用碎石板铺装,绿地上的一块一块的碎石铺装增加采摘的趣味性。亲水平台,用防腐木板进行铺装。入口广场,采用生态石拼贴成规则形状,富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园内各景点穿插的园林小路,采用细粒卵石铺装,人行其上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增加道路的形式变化和功能使用,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第五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园设计的创新价值和未来展望

设计方案以“走向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设计主题,规范当地采摘园的种植模式,合理的规划当地的景观布局,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 论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设计以“走向自然、体验田园情趣”为主要设计主题,设计材料和工艺及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属于沾化独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会创造出更好地社会价值,推动该地区的建设,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篇12

一、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景观

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发展旅游业,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乡村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包括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传统的农业体验,和农村休闲游,进一步开拓其他的休闲娱乐、会务度假等旅游方式。在乡村的地域范围内,所有能够吸引旅游者并且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1]。

2、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②农场旅游、农庄旅游。常见的主要有休闲渔场、花园、茶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庄等。③民俗风情。不同地域的民间都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乡村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④乡村遗产旅游,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遗产。⑤乡村一景体验旅游。在乡村旅游中乡村一景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乡村意境是景观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的特殊的价值,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延续,将风土环境和建筑环境结合起来,体现出浓郁的乡村风味[2]。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在旅游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将乡村规划和景观规划结合起来,二者密不可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将旅游规划的设计和景观规划的设计结合起来,二者都应该对运营管理、游客使用、经济效益、景点建设、生态环保和时空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作为景观结构中的,体景观类型,乡村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的民俗文化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田园景观等。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事实上就是设计乡村景观的空间和时间,立足于创造友善环境空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太行山乡村旅游发展,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太行山景区位于我国河北省,该地区的旅游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一定的旅游市场。然而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当前仍然处于导入期,并向着成长期过渡。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的采摘节、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活动,也给当地的旅游市场带来了活力。但是总体而言太行山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景观规划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太行山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1、景观功能不完善

河北太行山紧邻华北人口密集区,周围的大中城市包括石家庄、天津、北京等,而城市人口正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指向目标。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景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太行山乡村旅游的景观功能尚不完善,存在着一些功能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比较单一的旅游景点游憩功能,在交通组织方面缺乏系统性,缺乏具有更强的体验性、动态性的参与项目。太行山乡村旅游规划对于游客在购物、住宿、饮食等方面的需求考虑的不够完善,也没有配备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旅游服务商品等[4]。

2、模糊的景观形象

尽管太行山景区已经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乡村旅游真正的魅力在于清新、朴素的乡村环境氛围和淳厚的乡村意境。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获得奇伟瑰怪的审美感受,而是希望享受乡村的野趣闲情,体验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气息。但是在太行山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对乡村的特色形象缺乏重视。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者是农户,一些农户本身具有较低的经营能力、较低的审美能力,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城市游客的真正需求,反而削弱了乡村的形象特色,降低了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乡村旅游区盲目的移植一些城市景观,或者使用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来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资源进行处理,甚至导致位处中原的太行山乡村竟然出现了欧化建筑、人工修饰园林、空旷的广场、笔直的大道,等不合时宜的景观建筑[5]。

3、破坏景观生态环境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对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会导致乡村旅游地失去原有的自然生态魅力,例如随意涂鸦、村道被阻、湖塘被填、古屋被拆、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山体等。如果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加之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视觉污染,导致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影响景观质量。

三、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太行山乡村景观规划方向

乡村旅游是太行山景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只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的处理,妥善的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才能提高太行山,乡村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1、对本土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

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进行景观规划,如果科学的景观规划能够对景观保护开发和扩大旅游规模之间的矛盾进行妥善的解决。人与景观之间的共生发展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基础,必须在不违背景观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各种改造,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互利共生的目的。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应该充分体现尊重地方精神、尊重自然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乡土情结。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人群就是城市人口,这些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在于乡土情结,因此应该尽量保持原生态、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景观,提高太行山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2、对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完善

整个太行山景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接待设施,但是在乡村旅游方面还需对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包括游客接待中心、食宿场所、购物场所、商务会议办公服务场所等。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家乐是解决游客食宿的主要,但是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进一步提高食宿服务的品位和档次,增加独立的食宿。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本土特点的食宿服务,例如乡村酒店、酒肆、茶馆、当地小吃等。使游客能够通过别具乡村和地方特色的饮食、住宿环境来深入的感受当地的乡土文化。

3、加强乡村景观的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应该具有社会性、地方性和个性化特点,也就是以乡村景观建筑为基础,对景观意象思想进行渗透。要做好乡村景观的意象规划,必须树立当地乡村的整体形象,综合反应当地乡村的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形象,将文化软环境和景观与环境完美的结合起来。

4、打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太行山景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注意,通过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已经成熟的与正在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联接起来,通过已有的景区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开辟道路。乡村旅游的道路系统主要包括停车场、自行车道、马路、步行道路、车行道路等,交通系统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加舒适和富有乐趣的交通体验。

四、结语

太行山自古位于京畿重地,周围大中城市较多,潜在的客源市场巨大,河北省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醇厚的乡村文化。以此为背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做好乡村景观规划,能够进一步促进太行山景区的整体品位的提升,促进当地的农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低碳化建设策略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2]杨锐,王俊杰.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1(01)

[3]潘宜,程望杰.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S2)

[4]张良梓.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古本地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构想[J].绿色科技.2016(09)

上一篇:英语素质教育管见下一篇: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