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视媒体(精选8篇)
国内电视媒体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电视媒体发展迅猛。但是, 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 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国内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角度出发,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可行性解决策略, 以期对提高国内电视媒体突发事件报道有所助益。
关键词:突发事件,电视媒体,问题
突发事件是指公共安全事件或是突然爆发的自然灾害等, 这些时间都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主流媒体在报告这些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有效, 这样才能避免错误消息或者负面消息传播, 避免社会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创造了诸多成绩, 但是, 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1 报道经验不足
“听传达, 发通稿”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状态, 所以在经验方面就表现出不足的问题。特别当遇到突发事件时, 新闻往往更多将重心放在一个方面, 不能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报道。这就造成新闻不是以一个全方面、立体的形象呈现事件内容, 很难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这点来看, 媒体的新闻报道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在2014 年3 月8 日的马航MH370 失联的事件中, 很多有价值的消息都是来自英美等国的媒体, 打开新闻看到的都是来自CNN报道、根据美联社报道、根据华盛顿邮报称等,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 在这次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我国新闻媒体呈现出“挖不到新闻”的尴尬局面。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媒体有三宝:转发、蜡烛和祈祷”。
2 连续和深度报道不足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 网络越来越发达,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所以, 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国内电视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当中脱颖而出, 必须进行有深度的报道, 能够揭露事件本质, 关注新闻的后续发展。当一个新闻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 不将报道停留在报道本身, 这样的新闻将会更有亮点, 同时, 连续性的报告也会让新闻更加全面, 让信息更加丰富。例如:2014 年5 月28 日发生了山东省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杀人案, 几名罪犯为何选择这个地点, 这是有组织的吗?会不会蔓延?政府如何面对的?当地人们的反响如何?家属如何安置?案情最后如何?可以将这些观众想了解的信息作一个专题节目。进行连续的、深入的报道。
3 报道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获得信息, 只有在突发事件当抢占先机,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突发事件发生后, 要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 掌握第一报道权。当媒体挖掘的信息越多, 那么其报道的主动性就越大, 才能正确引导舆论, 创造有价值的资讯信息。但当前, 国内一些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较差。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东港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 就出现了不少报道不及时的现象。其中, 现场指挥工作人员安排, 各方支援情况、防化处理、人员伤亡、清理工作、各方面赔偿工作、是否有渎职行为等都未第一时间得到确切报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 要规避上文中遇到的问题, 新闻媒体应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就启动报道的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及时;二是把好关;三是快速反应。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不必要环节, 节约时间和成本, 提高报道效率。此外, 还要加强深度和连续性报道, 让观众知道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发生, 结果如何。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媒体应谨慎平衡各方观点和意见, 严格遵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士林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胡大海, 齐月伟.国内电视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7) .
国内电视媒体 篇2
——以可口可乐的中外广告为例分析
摘要:
中国原来本身的深厚文化底蕴谦虚内敛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于外国直接明了的个性叙事方式有着不同,而在此文化背景的孕育下中外广告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而西方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个性的张扬。中国广告语幅较长,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而国外的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要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明快了当。
本文讲通过研究,具体讨论中外饮料电视广告的文化倾向差异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中国电视广告有哪些特点,外国电视广告有哪些特点。接着讨论中西方电视广告的文化差异所存在的历史文化风格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在弘扬中国深厚文化,汲取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寻求中国广告饮料广告的新一轮诉求点,达到深刻细分市场,打开全球化局面,让企业的前景更美好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 文化倾向差异 温婉含蓄
直接明了
诉求情感
张扬个性
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参考依据等)
中外广告的文化背景不同,发生和发展的时间也是不同,所以以形成文化表现,价值取向不同等的不同,在孙涛著的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一书提到“视觉诗人”刚特·兰勃认为:广告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将某种社会事物浓缩成一种视觉符号、标记、代码,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或文化价值的东西,并以此来表现任何主体。这个观点,其实就是为突出广告的表现形式,都会以自己所处的地域和民族文化来凝聚成一种符号、标记、代码等表现主题,传达适合信息。观点中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广告的表现不同,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广告的传播信息内容的的论断,还有赵惠霞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告美学》一书提到:广告创作和传播中的文化心理规律,指广告内容符号、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可以有效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人们接受和喜爱。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这观点是突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要做与本土文化,心理习惯相符的广告表现形式。还有黄京华 谢俊著中南大学出版社的《广告调查与数据库应用》中丁俊杰在此书中强调:视野开阔,注重国际广告理念与本土广告文化的对接与融洽。观点是让我们要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也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学会融合,去粗取精。因此,在这些理论的研究中,我们更注重去比较得出差异,然后总结,去粗取精,结合好我国的实际状况,找出更好的现实传播方法,以促进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
研究现状:
在这个发达的数字信息时代,现代的商品广告所投放的媒体发生了变化,电视广告的出现,使得商品广告的投放媒介又有了新的选择。现如今,电视广告的发展已经相当迅速,当人们都在研究如何使在电视上投放广告能取得好的广告效果的时侯,人们却都没有太注意,从电视广告发展到今天,在中国和国外的电视广告中,不同品牌的广告和同一品牌在国内外的广告,风格上发生的变化都折射出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倾向。而这些文化倾向的问题对于广告,对于经济有何意义?除了对外经贸大学的许峰在2007年的硕士论文《中日广告的文化差异》中提到研究中日的广告文化差异,对促进中国广告业,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外。对文化倾向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将会沿着怎么样的方向发展下去,文化的倾向对于我们如何做好广告等这些问题却没有多少人进行过具体的研究。难以找到文化倾向对广告的实质性意义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虽然经济在追求全球化,文化也在不断交融使得差距减小,但多少这差距还是有的,在很多方面甚至很大。在中外饮料类广告其实就不仅存在发展的时间不同,更着重与中外社会生活习惯的不同,深深影响着中外广告的发展。所以,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中外饮料类电视广告的研究对比,通过广告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诉求重点,文化结合的方面,找出中外广告的差异。并通过与现实广告形式的发展,找出中外广告的优点和不足,再具体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传播的效果等,出发研究。最终得出我们在以后的广告事业中能获得另一些新的,且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方法。借鉴中外广告文化的精华与内涵,寻求中国饮料电视广告的新诉求点,走向国际化,走的更好。
研究的方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参考法
正文:
当今全球经济化发展的时代,世界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产生文化的倾入,文化的交融,文化的战争。可口可乐作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广告采取的全球化投放,文化倾入与文化交融,产生的广告本土化战略,使得可口可乐在中国和在国外投放的广告都是不一样的。基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文化底蕴,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广告存在的空间也不一样,必然会产生相应于文化背景,被文化赋予某些特定地域文化气息的、精神内涵的广告文化。以下就以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和国外投放的广告为例分析中国广告和外国广告的不同特点:
中国可口可乐电视广告的特点:
1、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
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而西方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个性的张扬。从美学的典型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效果自然要胜于后者。不妨以可口可乐广告为例,国内的几乎所有可口可乐电视广告都具有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的共性。如刘翔父子拍摄的可口可乐广告,广告中“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我一定要跟爸爸分享。”这句广告语尽显父子情深,大打亲情牌。而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创意则颇具个性,如美国可口可乐打击百事可乐的广告,电视广告中,一个小男孩打开冰箱,发现可口可乐被放在了冰箱里面的最高处(暗示可口可乐至高无上),而百事可乐放在了可口可乐下面的一层(暗示百事可乐低可口可乐一等),于是小男孩就取下两瓶百事可乐放在地上,然后踩在两瓶百事可乐上面才拿到了可口可乐。这则电视广告极具讽刺意味,可口可乐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在中国几乎没有这种类似的电视广告的,同种产品,何以可口可乐电视广告在中外的诉求差距会如此之大?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在中外大背景下的文化倾向差异所造成的。
2、语幅较长,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
中国电视广告语幅较长,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几口围坐在餐桌前喝饮料啊,比如,刘翔父子可口可乐电视广告,短短40秒的广告中就出现了18秒的对话,父子之间的对话也在对消费者形成心理暗示,向消费者展现的是父子情深,该广告想达到一种以情动人的目的,不可否认这则广告确实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氛围,也为消费者选择可口可乐补充了另外一个理由——亲情。但是这样的电视广告放到国外就皆准了吗?不然,因为国外的电视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甚至都没有对话旁白,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要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我们再来看一则美国的可口可乐电视广告。广告中两个士兵在看守边界,两人面面相觑,他们都不能跨过那条边界线,当其中一个士兵被另外一个士兵的可口可乐吸引时,忍不住走向那条边界线,喝可口可乐那个士兵手中拿着一瓶可口可乐也走向了边界线,继续面面相觑,但是那个喝可口可乐的士兵突然扬起手中的刀,另外一个士兵还以为是要向他砍去,连忙拔剑反击,却只见那个士兵在那条边界线上动起了手脚,把那条边界线画了个拱形,弯向了自己那边,于是将手中那瓶可口可乐放在了那个拱形内,这样另外那个士兵就拿到了可口可乐。这则广告完全没有对话旁白,但是我们在看这则广告时还是会会心一笑,一点点冷幽默或许能更好的打动消费者,让人们在看广告时不会显得枯燥。
国外可口可乐电视广告的特点:
1、幽默,风趣和个性的张扬
电视广告的诸多类型中,幽默诉求广告是在国外最受欢迎的类型。有学者认为,幽默被惊人地用于众多领域,幽默是一把锋利的利器,广告商可以用它瞄准严格确定的人口群体和态度群体;又因它的普遍性,可以作为万金油,对每个人都讨巧。国际广告奖评委会经常奖励带有洗手间幽默感的广告,这一事实也助长了广告业内的一种看法——幽默是赢得眼球经济的途径。幽默在很多时候是共通共享的,比如,可口可乐一则庆祝系列片,在一间酒吧,一个青年正在看球赛,当看到进球时,他高兴的喝了口可口可乐准备拥向旁边的人拥抱欢庆时却发现旁边的人不是那些令人讨厌作呕的就是那些让人害怕的,如人妖打扮的金毛狮王、拿着电锯的、光着上身的、全身都是马峰的等等,但是他还是无奈的过去与他们拥抱庆祝了,虽然没有一点语言的对白,但是滑稽的表演,把可口可乐那种给人快乐、勇气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幽默形式的电视广告往往更能够吸引人们观看,同时,幽默的广告也最容易给人们灌输品牌意识。
2、广告创意,巧妙脱俗,打破常规
欧洲人说广告创意是“戴着枷锁起舞”,细细想来,此话一点不假,这也就犹如打仗,战术必须服从战略。创意人员拿到任务后,理应首先制定广告策略,然后在策略的引导下,设计出广告的具体表现手法,也即“戴枷锁而舞”。
国外的广告人常常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广告语言。如可口可乐的中国电视广告,通常以亲友聚会和过年过节大家一起喝为主,缺少新鲜感与创意,而国外的则颇具创意,如国外可口可乐身材比拼篇电视广告中,几个小青年正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的女孩,似乎觉得那个女孩的身材正犹如他们手中可口可乐玻璃瓶那么纤细完美有曲线,但是当那个女孩与屋内走来的妇女拥抱时,小青年们满脸不屑,只见那妇女的身材犹如水桶,小青年就拿出了可口可乐的大瓶装朝那妇女比划,还真相符。这则广告创意大胆,打破常规,又具有一丝诙谐之意,言外之意还道出了可口可乐的不同包装。
从可口可乐中外电视广告特点中分析中西方电视广告的文化倾向差异,得出几点不同:
⑴历史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广告伴随着中国的文化而生,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壮大,广告自古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早期的富含文化韵味的广告楹联到现代的以亲情和爱情为创意主体的各类广告无不打上鲜明的文化烙印。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自古就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的西方广告必然和儒教文化下生成的中国广告有本质的区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修身、其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等等,类似这样的思想也反映在广告之中。而西方,自古就崇尚英雄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张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中,有很多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但是它所塑造的神并不重视亲情,尤其是现代的美国,极其崇尚个性、追求自由。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广告的创意也突出一种个性、宣扬英雄主义的情结。
⑵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广告无论在内容的诉求上还是表现的方式上多中规中矩,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广告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而且一种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个人想摆脱也很难摆脱的,所以现代的广告不可避免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然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它都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流变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民族文化的稳定性也会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也许只有更具有开放性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许只有吸收本国文化的最新优秀成果和国外的先进思想才能把中国的广告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方的广告表现更为灵活、自由,很少受固定的条框所束缚,这尤以美国的表现更为明显。首先,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民族众多,而且有很多是杂居在一起的,这种文化的交融性有利于各个民族取长补短,同时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中也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文化底蕴不深厚也使它很少受传统文化所羁绊。当然,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不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值得吸收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要谈判的吸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它是一个极力鼓吹“自由”“民主"的国家,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的一代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而且思维方式也更为活跃。最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广告更多采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这也许和他们的民族性格有关。
⑶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文化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善于营造写意氛围。表现在广告中是先做好渲染铺垫,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高潮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雕牌洗衣粉广告通过描绘母亲下岗后四处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辛的场景,母亲回家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广告中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的。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
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尽管中国广告人在国际上提高了知名度,但要彻底改造观念落后的本土广告形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存在的,产生的劝服效果也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广告的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或者可以说是还存在自身的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电视广告要发展,就要走自强之路,必须将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西方世界先进的创意与监管经验相结合。中国虽然不存在一个与西方情况相类似的市民社会,不存在由资产阶级催生出的一个公共领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电视广告创作与监管经验不值得借鉴。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但至少在许多细节方面,思路方面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中国电视广告的发展的方向: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利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要素来提高自己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⒈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理念
首先认识中西文化间差异:核心是中国企业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视角,避免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文化差异采取应对策略。其次,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许多外国品牌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都注重使自己的广告做到本土化。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美国广告是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而到了中国却是完全中国化,充分展示 “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营销时,应该学习西方公司的这种本土化精神。再次,尊重当地的语言习惯: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隔亥,选用恰当的词语才能在目标区域有效地传播信息。
⒉努力挖掘文化间的共性
任何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在我们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可以加以利用。比如爱、勇敢、勤劳等几乎为所有文化所推崇,归属、依赖、恐惧等也是人类共有的常见情绪。如何利用文化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市场使用相同或相似广告创意以减少营销的成本,也是中国企业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应该积极寻找的方向。M&M巧克力糖果广告也是一个成功利用文化共性进行宣传的案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句广告语从来都是效果极佳,几乎没有文化背景的障碍。究其原因,是这广告抓住人们都怕弄脏手的心理弱点以及运用对比强调了巧克力的口感,这是大多数文化都能欣然接受的。
⒊采用文化优势融合原则
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跨文化广告中同样很重要。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配有红茶。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不是冲突的。法国香水、时装广告如不以其浪漫国度特色为卖点,肯定黯然失色。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目标国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大量广告信息中的高招。
参考文献:
《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 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涛 著 2010年出版
《广告美学》 赵惠霞 著 人民出版社
《广告调查与数据库运用》中南大学出版社
黄京华 谢俊 等著
《广告社会学》刘泓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广告调查》 舒咏平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媒体中国》 刘勇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 李良荣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续编)》孙旭培 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9年版
国内电视媒体 篇3
1 Hulu的运作方式
在数目过多且发展已呈现繁冗的状况下, 视频网站由于带宽流量和视频来源的不足而处于亏本的边缘。将传统电视媒体引入网络平台、主打视频点播的Hulu, 与80多家影视制作商如华纳兄弟、米高梅签订协议, 并获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福克斯广播公司的节目授权, 播放其影视作品。同时, 与主流的门户网站如MSN等在渠道上进行合作。
因为自由的点播观看方式和高质量的内容, Hulu在结束网站测试时便已拥有500万用户。
2 Hulu模式影响下国内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
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相互作用融合, 传播平台与方式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1 融合发展之前
2006年国内网络产业进入“视频元年”, 国内视频网站按运营方式可分两类, 一是以UGC为主的优酷网、土豆网等, 效仿视频共享网站You Tube, 主要依靠网友自己录制短视频并上传, 再通过网站内嵌的用户交流平台以及外链的社交网站例如微博和人人网进行分享并传播;二是以PPStream和PPLive为代表, 主要是通过P2P的共享方式来分享视频。
虽然UGC的上传模式和P2P的资源共享方式都相当灵活, 但时间一长, 优质视频来源不足。同时, UGC用户在上传过程中, 有可能将未经版权授予的节目上传到网络分享, 引起版权纷争。由于内容更新被动, UGC模式视频分享网站运作成本较高。
2.2 融合发展过程
面对视频媒体“正版化”压力, 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效仿Hulu模式。2009年, 可以说是国内引入Hulu模式之年, 也是国内视频网站大变动之年。此前, 国内视频分享网站开始转变, 土豆网推出“黑豆”频道、优酷网推出“合计划”, 打出“正版长视频”的口号。2009年底, 中国网络电视台 (以下称CNTV) 开播。依托央视以“台网捆绑”方式创办网络电视播出平台, 背靠央视的资金和节目支持, 走出了Hulu的“正版、免费、广告收入”的模式。2010年, 百度搜索旗下的爱奇艺上线, 通过提供免费的高品质视频服务吸引用户, 并借助广告盈利。
在CNTV、爱奇艺效仿Hulu模式的同时, 国内其它视频网站也实施转变。网易视频收集国内百余家电视台的直播和点播信号, 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电视台”, 提供千余部正版的高清电影和万余集电视剧资源;搜狐视频坚持正版方向, 推行“正版影视剧”策略;盛大网旗下华友世纪与酷6合并;优酷网、土豆网、乐视网等先后上市, 并购买多部电视剧的网络独播版权, 实现台网互动融合发展。
2.3 融合发展效果
根据艾瑞咨询相关报告, 网络视频引入正版资源后, 用户出现了连续3年增长高峰。国内网络视频有效浏览时间总长从2011年10月起超越博客并居所有服务榜首, 2012年1月达17.2亿小时。
3 融合发展带来的变化
在Hulu模式中, 视频网站和传统电视媒体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形成现代传媒市场的新势力。
3.1 电视打入网络稳定并扩大用户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电视由于不便携带且播放时间固定, 逐渐失去其曾经的地位。而网络媒体以其便携性、及时性、高效性迅速崛起。
当前, 较年轻用户更趋向于选择网络媒体, 电视用户年龄层次处于上升状态。将传统电视的线性播出与视频网站的点播、时移、回看等互动结合, 可以变“我等电视”为“电视等我”, 能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回归电视机。二者融合发展, 既为电视节目增加播出渠道, 又能稳定和扩大用户群。
3.2 视频网站灵活播放迎合用户需求
视频网站的交互性优势、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优势, 使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可以自主选择节目及安排播放顺序、进度, 略过电视节目间的插播广告, 还可从网站上获取相关节目信息, 视频网站内嵌的用户交流平台也可以让用户交流感受、进行互动。
CNTV新闻频道除传播央视新闻外, 在内容方面也凸显现场报道、互动性等互联网优势。CNTV体育频道利用央视体育中心原班制作人马, 打造全新的网络内容, 一上线就24小时播出, 并根据年轻人的需求上载了极限运动的特色体育节目。
爱奇艺网通过百度视频搜索引擎将站内的视频节目展现给互联网用户, 同时丰富用户体验和正版内容, 在网络播出平台上大量添置人性化应用。例如添加记忆播放功能, 让网站点播更轻松随意。
视频网站完善而友好的用户体验突出了用户的市场地位, 在提升自身形象的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与之合作的传统电视媒体的形象。
3.3 依靠正版资源走出瓶颈
2 0 1 0年, H u l u模式视频网站以71.0%的比例成为国内网络用户在观看网络视频时的优先选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成就了网络媒体的时代性, 而传统电视媒体给予了Hulu模式下视频网站强大的内容支持。
2009年版权纷争之后, 优酷网、土豆网等诸多视频分享网站, 大量删除用户所上传的盗版内容。随着Hulu模式的引进, 使原本依托用户上传的视频分享网站摆脱了盗版内容潜在的版权危险, 并从传统电视媒体的正版长视频获益, 视频网站用主动播放方式走出了版权纠葛。
3.4 全球化传播刺激发展
网络视频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极大优点就是少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 将全球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使受众及时看到最新的新闻和节目。在视频网站普遍采用Hulu点播模式后, 更多来自海外的影视剧和新闻娱乐节目等通过网络平台被引入国内, 而被授权在国内视频网站上播放的中国影视剧也在视频播放、分享等传播过程中走向国际舞台。
走向Hulu模式的各大视频网站争相与国内外传统电视媒体结盟, 争夺网络独播权, 国内网络视频市场出现大量正版的海内外优秀影视作品和新闻、娱乐节目, 国内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摩其它媒体的节目而加以借鉴。
3.5 融合传统电视媒体可提高视频网站可信度
传统电视媒体是专业的媒介组织, 拥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和加工人才, 其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非专业组织难以企及的, 尤其是在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及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更具优势。在多年的实际报道、播出中, 形成了一系列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传播规范和职业道德, 相较于匿名或者半匿名形式的网络传播, 所传达的信息和内容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支持度。
网络的匿名性和用户过度的自由性是导致其出现虚假新闻和部分极端言论的直接原因, 当虚假新闻和个别极端言论充斥网络以致人心惶惶时, 观众更愿意相信具有权威地位的主流的传统电视媒体, 网络媒体迫切需要传统电视媒体的“可信的信息”作为支撑性内容。当视频网站和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上接轨后, 既拥有更多的节目内容, 又使视频网站的内容变得更为可信。
4 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媒体深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尽管媒体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但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传播内容低俗化。网络视频因“恶搞”、夸大而导致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 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二是版权困扰仍然存在。虽然视频网站正在走向正版化, 但盗版仍然不时可见。三是创新不够。效仿西方媒体仍然是国内新旧媒体的发展方式之一。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1 明确发展定位
一味的效仿是没有出路的, 国内视频网站要做到不被Hulu浪潮吞没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明确精准定位, 走特色发展之路。如CNTV除为用户提供即时准确的新闻节目外, 还打造了“爱布谷”平台, 联合央视和地方卫视等40多家电视台整合节目资源, 依托央视体育节目取得2012伦敦奥运会的独家网络直播权;而爱奇艺则摒弃新闻资讯类节目, 主打高清影视剧, 大力宣传其优质的用户体验和友好的操作界面, 开通高清付费通道, 将最新上映的电影用付费形式提供给受众, 通过特色的定位培养长期用户。CNTV和爱奇艺用不同的定位方向, 发展不同需求的用户群, 成为Hulu模式视频网站的优秀代表。
4.2 完善网络平台
在各大视频网站百花齐放的情况下, 只有打造一个完善的影视资源平台、摒弃盗版, 才能在视频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CNTV推出“爱西柚”和“爱布谷”两大平台和手持客户端;爱奇艺依托百度的视频搜索功能扩大自己的用户流量, 推出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客户端, “实现多终端观影无缝对接”;优酷网和土豆网合作打造联合视频播放平台。这些都是目前视频网站在完善自身平台方面采取的策略。
4.3 提升节目质量
面对视频网站功能的完善, 传统电视媒体所无法达到的精细用户体验和交互性都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实现,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环境下,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只有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为发展寻得更多契机。
视频网站以良好用户体验和提供新鲜有趣的节目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 传统电视媒体在面对年轻用户流失时更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制作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电视节目来弥补缺陷。
4.4 进行优势互补
传统电视媒体应积极投入网络媒体, 将自身优质节目资源移入网络平台, 以此拓宽观众层面和节目播出渠道。
湖南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太平公主秘史》期间与爱奇艺合作, 打造“台网零时差互动播出”, 观众在电视上没能即时观看到的内容, 可以在网络播出平台上得以观看。同时, 爱奇艺根据电视剧《太平公主秘史》的影视内容, 重新剪接整合, 制作成每集15分钟的《太平公主外传》, 以剧情梗概的方式将整部电视剧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除了通过电视剧与视频网站合作之外, 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也通过其他的方式拓展业务渠道。台湾电视制作公司金星娱乐与爱奇艺合作打造的《爱go了没》等网络自制综艺节目, 搜狐视频与湖南电视台合作制作的选秀节目《向上吧少年》等, 都是传统电视媒体在台网融合之际与视频网站进行优势互补的范例。
4.5 永葆创新活力
现在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 各类媒体也不例外。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电视从0到5000万用户用了13年, 而微博只用了13个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还会出现新的媒体形式, 并且也会迅速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 创新才是唯一出路。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进步的灵魂, 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任何媒体永葆生机的源泉。二是要时刻寻找创新路径。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借用他山之石。三是要大胆尝试, 打破常规,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7-118.
[2]龙思薇.美国视频网站Hulu的经营策略分析[J].广告大观:媒介版.2010 (2) :2.
[3]高山冰.美国视频网站Hulu的竞争策略及启示[J].电视研究, 2010 (7) :1.
[4]艾瑞咨询.中国在线视频年度监测报告 (2010-2011年) [J].中国在线视频年度监测报告, 2011 (1) :5.
[5]郭子辉, 袁丁.奇艺网:当心遭遇中国国情[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2) :4.
[6]艾瑞咨询.2011年第四季度数据产品监测报告[J].中国在线视频监测报告, 2011 (4) :3.
国内电视网站的发展环境与现状 篇4
跻身新的公共舆论空间, 占领新的舆论阵地。人们对网络的媒体属性认识日益深刻, 对网络制作新闻、发布信息、评论事件、引导舆论的功能不可轻视。无论是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央视大火等重大事件的网络传播, 还是“周老虎案”、“天价香烟案”等社会热点显示出的网络舆论力量, 网络在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方面的功能属性尽显无疑。资料显示, 互联网已经成为除电视以外所有媒体中美国公众获取新闻的第二大来源。著名学者于丹称:网络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学者们普遍认为, 网络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原创性和分众性, 它在传播与接收模式上契合了当今社会发展形态。
寻找新业务增长点。最新统计表明,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2个亿, 移动增值服务的用户数量也超过了3个亿。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111.2亿元, 每年仍然以超过40%的速度在增长。而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有所下降, 尤其是平面媒体, 下滑的势头更明显。借助于新媒体不但有其政治意义, 更有经济考虑。在美国, 2008年10月,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停止发行印刷版, 只保留网络版。2008年12月, 美国十大报纸网站独立访问人数增至4010万, 同比猛增16%。这也表明, 传统媒体必须不断接纳新的技术, 并与新技术保持同步, 才会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打造下一代媒体平台, 布局新的竞争格局。下一代媒体是单向+交互的 (传播方式) ;是无所不在的 (传播终端) ;是全业务的 (所谓的全媒体) 。研究认为, IPTV将是比较好的全业务平台, 它有多种商业模式, 而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视频网站将无疑是最好的原始平台。实际上, 许多电视媒体已经在也正在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创新。2009年初, 李长春同志提出要建设网络国家电视台, 使下一代新媒体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对目前媒体开办网站的功能及担负的使命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电视网站的发展环境与现状
截至2008年底, 全国有90%以上的省级电台、电视台已经开展网络广播电视业务。中央三台网站与东方宽屏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传统媒体所开办的网站, 不乏成功案例, 比如央视网、金鹰网。但也有些停滞不前, 形同虚设。总体说来, 电视媒体网站的发展一度落后于商业视频网站。受在美国大获成功的Youtube网站的影响, 在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直接推动下, 国内视频网站于2005年发轫, 以youku、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站异军突起。原有的商业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也大力跟进, 纷纷开设视频节目, 并引入电影及电视版权和传统电视媒体开展广泛合作, 推出电视节目专区。而传统媒体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直到2008年, 央视网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综合手机、IP电视等四大平台, 形成互动多终端的传播平台, 一举实现了名利双收, 并带动了大批传统电视媒体进军网络视音频领域, 从而使网络视音频服务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据统计, 目前全国已有25家电视机构开设的网站上提供了电视节目的实时在线直播, 可以提供视频节目点播的电视网站则更多。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传统媒体进军网络的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的压力不同, 报纸一直走在广电的前面。尤其是目前很多报纸网站也已经把触角伸进了视频服务领域, 推出了网络视频节目, 比如人民网、大河网等。这种情况在国外更为突出, 几乎所有美国报纸网站都有不同类型的视频内容。2006年, 美国报业百强中还只有62%拥有该项内容, 而到了2008年, 这一数字已经变成100%。可见, 网民对网络视频的需求十分强烈, 网络视频市场巨大。据艾瑞咨讯推出的《2008~2009中国互联网视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2008年中国互联网视频用户超过2亿, 占总体网民比重的78.5%。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中国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服务之一。
电视网站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目前的电视网站在建制上大都是电视台或者广电局的一个部门, 享有商业门户网站和新兴视频网站所不具备的优势, 具体来说有下面一些优势。
政策优势。依托母体, 享有采集、发布等媒体资质, 可单独组织或参与重大活动, 部分网站还采取了公司化运作, 拥有独立经营的法人资质。
内容优势。被授权无偿享有母体的节目内容资源, 几乎不必再独立制作或者购买节目。
资金优势。和新兴的商业视频网站需要依靠风险投资相比, 电视网站大多资金充沛, 很少有社会资金投入, 现成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也节约了大笔开支。
人才优势。无论节目制作还是市场运营, 电视台都储备了大批人才, 使得电视网站可以集约使用。
但是, 事物通常都有两面性, 背靠大树, 可享用资源的同时, 电视网站也深深打上了母体的烙印, 其中一些还成为制约网站发展的劣势。
整合不力, 版权管理混乱。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 母体 (台内) 各部门对资源整合意识参差不齐, 主动性不够。另外, 有些部门为了局部利益, 避开电视台的门户网站, 单独建网站或者与商业网站开展合作, 实质上是变相将节目内容廉价出卖给了商业网站, 无形中降低了资源的价值, 在如今“内容为王”的年代, 仍有些栏目将自己的节目同时免费提供给四五家商业网站使用, 这样的事情并不稀罕。一定程度上, 这是传统媒体缺乏版权保护和市场意识的反映。
身份不明, 机制创新困难。受限于事业单位的属性, 电视网站没有明确身份属性:究竟作为母体的补充机构存在还是独立拓展运作?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还是突出经济效益?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电视网站。还有一些网站不具备法人主体资质, 开展经营时捉襟见肘。
国内早间电视节目发展策略初探 篇5
笔者认为, 我国早间新闻节目要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节目水准上有较大提升, 有必要在内容和包装两个方面下工夫:节目内容要在坚持新闻、娱乐与服务信息的平衡与融合的基础上全方位强化深度, 提高各种信息服务的质量;节目包装应当通过两个方面的举措来实现, 一是借助当下时兴的微博为节目做有效的预告, 起到强化互动与重要信息提示的功能, 二是努力打造和包装观众熟悉、喜爱的主持人, 为节目树立良好的形象符号。
一、节目内容深度化
目前, 我国早间新闻的基本模式仍是新闻+服务信息的板块式区分。新闻板块大致上遵循国内外要闻—国内民生新闻—专业新闻的主线, 力图照顾各方面的新闻信息。在服务方面, 大多数局限于天气服务、交通和旅游信息等, 而谈话和深度报道方面普遍比较薄弱。这样的节目内容编排, 显然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美国是世界上早间新闻节目创办较早的国家, 从1952年起, 美国三大广播网相继创办了自己的早间节目, 并逐步确立了早间节目的特色———生活化和服务性, 在节目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推崇受众中心论, 处处以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为出发点, 以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批发给他们生活必需品———新闻、服务信息、娱乐信息等, 涉及名人、娱乐、天气、旅游等多方面, 服务性、娱乐性较强。换言之, 在美国, 早间新闻节目完全成了新闻+信息+娱乐的混合物, 成了电视网为观众精心准备的一桌大杂烩式的新闻信息早餐, 对于这种节目编排, ABC早间节目制片人史蒂夫·弗莱德曼在1999年11月1日推出《清晨秀》时明确表示:“我们喜爱已有的新闻、信息、娱乐相结合的早间节目板式, 因为它很奏效, 我们不会重创新的模式, 而只是增加更多的谈话内容。”经过60多年的发展, 美国的早间节目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杂志型节目, 无论是新闻或者是服务信息, 通常都会围绕一定主题做较为完整、深入的报道或评析, 这种追求节目深度化的思路, 很值得我国早间节目在未来发展时借鉴, 将这个目标进一步细分, 可以分为新闻信息追踪化、娱乐信息话题化、服务信息深入化。
1. 新闻信息追踪化。
当前, 国内早间节目的新闻板块大多延续“高大全”模式, 首先播报国际国内重大要闻, 接着是次重要的新闻和重大新闻的补充报道, 之后是各类民生新闻, 最后是关于财经、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新闻消息, 而且许多内容是在不断地对昨日的新闻进行回顾、重播, 很难满足早间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在新媒体被普遍应用, 电视不再是公众获取新闻信息最快捷途径的今天, 早间节目完全可以抛开全面播报昨日新闻的旧模式, 侧重对昨日要闻进行更为充分的挖掘和深度报道, 在报道角度和方式上求新、求变, 结合此前新闻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做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此外, 国内一些早间节目已经开始“专业化”转向, 开辟专门的国际、财经、体育等新闻板块, 打造专业化报道, 如北京卫视《北京你早》的财经报道, 安徽卫视《新安晨讯》的体育报道, 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国际动态新闻报道等等, 这一趋势也应当坚持下去, 同类信息之间形成独特的延续性, 传递指向性更明确, 信息更具象, 服务也更到位。
2. 娱乐信息话题化。
《今天》是NBC电视网率先推出的早间节目, 在美国颇具影响力, 在新闻节目之后, 该节目先后播出脱口秀和访谈形式的健康、时尚、厨艺、新书、体育等内容。脱口秀的主题围绕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 娱乐性很强, 比如“最近热播的电影”、“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爱和金钱哪个更重要”等等, 而在演播风格上, 美国各大电视网的早间节目普遍采用“鱼缸式”透明演播室, 在家居休闲式的演播室场景中, 主持人轻松、愉悦地向观众传递信息, 这种运作模式值得我国同行借鉴。
3. 服务信息深入化。
首先, 早间新闻中的服务信息应当引入广义的服务概念, 不仅是单纯的天气、路况、菜价等, 还有许多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只要能被人们所采纳和运用, 都可以纳入服务信息的范畴。服务信息的深入化, 可以使节目的服务性彰显出来。《今天》每期都会安排一个热门话题, 先播出有关此话题的新闻, 然后在谈话节目中由主持人和嘉宾做深入访谈, 如2004年6月30日, 嘉宾 (一位母亲) 与主持人谈论的主题是新生婴儿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其透彻的分析足以让家长知悉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 服务信息的深入化能够促进观众与节目互动, 只言片语的服务信息很难给予观众介入其间发表自己观点和言论的机会, 而一旦在节目中深入谈论某一服务信息, 时间自然拉长, 对此感兴趣的观众就有了思考的余地, 并有机会发言, 与主持人探讨个中内涵, 升华该信息的服务价值。
二、包装节目主持人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晨时段人们通常都在繁忙、紧张中度过, 忙于从事各类杂事, 他们对于早间节目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属人”性质, 即盼望在清晨时分如约见到让他们感到心情愉快的节目主持人, 这些观众已然将自己喜爱的主持人当成了须臾不可缺的伙伴或朋友。
事实上, 美国早间新闻节目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了各节目主持人之间的竞争, 大批个性突出的主持人带来了极强的号召力和拉动力, 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形象和品牌, 吸引着大批忠实受众。NBC的《今天》在最早开办时, 曾走马灯似地选换了30多位主持人, 直到1964年芭芭拉被任命为《今天》主持人, 她言语机智、思维敏捷, 擅长名人专访, 通过几年的努力, 使《今天》成为三大电视网中收视率最高的早间新闻节目。而ABC的《早安, 美国》曾经在一年间 (1997-1998) 三次更换其节目主持人, 最后起用了该电视网的腕级主持人———黛安·索耶和查尔斯·吉布森, 以提升《早安, 美国》的节目竞争力, 两人的成功搭档使ABC的早间市场份额增加了24个百分点, 又一次证明了名牌主持人的功效所在。当然, 作为早间节目的标志性符号, 知名主持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 《今天》节目主持人詹姆·罗比利特曾指出, “早间节目主持人要是多面手, 既能播新闻, 又能主持如烹调等软性内容板块。”反观我国目前的早间节目, 罕有风格鲜明、能让观众产生约会心理的主持人, 大多数主持人缺乏个性, 播报新闻时语气沉闷拖沓, 书面语较多, 难以让人产生期待和守候的冲动。但也有一些例外, 如《马斌读报》中的马斌, 喝着早茶看着电脑, 用个性化的语言与观众一起读报, 凤凰卫视德鲁豫在《凤凰早班车》中采用轻松明快的说新闻方式, 使观众既可以收看也可以收听, 都让观众产生了良好的人际传播的感觉, 颇受欢迎, 这些成功的范例说明, 国内早间节目有必要培养观众对主持人的持续感情。在目前知名主持人尚难以支撑起整个节目的阶段, 可以针对不同板块的要求, 同时包装多位主持人, 发挥各自的特色, 共同营造早间节目的标志性符号, 为节目赢得观众的青睐。
三、微博为节目揽客
目前, 我国已成为微博用户全球第一大国, 微博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 国内诸多卫视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微博平台。有人曾归纳出媒体微博的种种作用:媒体微博可整合用户资源, 可以引导用户选择与关注传统媒体的产品, 转发与扩散传统媒体的声音, 参与和推动传统媒体的动员, 可以辅助传统媒体呼叫与回应用户, 借助用户力量来强化舆论监督、扩大话语空间、加强公共事务的讨论, 等等。基于此, 各地卫视完全可以打通微博与早间节目, 让微博为早间节目做有效的推介和导引, 达到微博招客、电视留客的效果。
笔者认为, 微博导视早间节目的功能至少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话题的预告。成熟的早间节目通常每天都会安排一些娱乐和服务方面的话题, 如能借助微博平台提前将相关话题告知观众, 吸引观众参与讨论, 增强话题的精彩程度, 并强化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这种运作模式, 在国内早间广播节目中已经广泛采用, 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不妨借鉴。第二, 重要信息内容的提示。进入强调信息内容深度化阶段的早间节目, 必然会生产出不少与其他媒体有差别的信息, 微博平台可以为这些信息吆喝, 使之吸引观众的眼球, 而且微博特有的信息碎片化特征也不会让电视信息的所有精华公之于众, 反而更能吊起观众的胃口, 使他们欲罢不能, 主动关注早间节目, 详尽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美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透视》[J], 《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2] .黄晓静:《新, 快, 近——早间新闻节目的竞争趋势》[J], 《视听界》2011年第4期。
国内电视媒体 篇6
一、国内电视少儿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少年儿童节目由中央电视台最早推出。早在1958年, 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时, 就设有少年儿童节目, 其中开辟了《小小俱乐部》栏目。自1959年8月起, 又增加了以报道少先队生活为内容的《少先队号角》。同年, 我国第一部少儿电视纪录片《首都少先队员庆祝北京建立少先队10周年大会》拍摄成功, 由此拉开了我国少儿节目的序幕。
1981年, 《北京市中学生智力竞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是我国首次在电视上播出竞赛节目, 反响很大。
1984年12月, 中央电视台成立了少年儿童节目部。同时, 中央电视台从1991年开始有计划地生产制作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木偶片和剪纸片, 1993年l月, 正式开播动画专栏《红、黄、蓝》。1991年, 中央电视台少儿部改革了原有的节目结构, 推出了儿童栏目《大风车》, 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对象感与整体感的节目布局。
2003年12月28日,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正式开播, 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开始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2004年3月, 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开办少儿频道的通知》, 要求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3年内必须全部开播少儿频道, 这使我国儿童电视事业出现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二、目前国内电视少儿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视少儿节目的迅猛发展, 与之相伴的各类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 节目收视群定位含糊
一些地方电视台在制作少儿节目的过程中, 往往忽视进行阶段性分析, 以至于节目收视群的指向性不准, 针对性不强, 例如: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接受能力的差异化, 1~18岁同看同一类或同一个节目等;其次是节目内容较浅, 无法刺激起年龄较大儿童的观看兴趣。进而导致少儿节目的收视率不高。
2. 节目创新乏力
一些少儿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 不敢在节目的形制及内涵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长此以往, 导致少年儿童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 产生出严重的排斥心理;除此, 一些地方性少儿节目本地特色的丢失,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年儿童观看节目的积极性。
三、解决国内电视少儿节目现存问题的对策
结合国内少儿节目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 我国少儿节目的发展未来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节目风格定位
少儿节目风格的准确定位, 不仅能吸引少年儿童的观看兴趣, 同时还是区分成人节目的有力标志。因此, 风格定位的准确与否, 直接关乎少儿节目的成败与口碑。那么, 应如何为少儿节目风格定位呢?做法有三:首先节目内容应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要让儿童能从节目中产生出感同身受般的共鸣;其次节目应具备神奇性、趣味性、幽默性、想象力等特点, 让儿童在充满娱乐感的观看过程中, 充分激发出对未知的渴求;第三力求使节目的背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字幕设计等环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而达成节目少儿化特质的最大化。
2. 紧凑节奏、增大容量
基于多数儿童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难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 电视媒体在制作少儿节目的过程中, 应以快节奏、大容量的少儿节目为主。具体方式可通过:一是在介绍节目内容及背景的过程中, 利用图片、音像等动态方式, 以调动起儿童的观看兴趣;二是准确把握节目节奏, 使儿童能在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期学到相应的知识;三是将节目容量与节奏准确地结合起来, 确保单位时间里节目信息量最大化。
3. 扶植新闻节目
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8岁以上少年儿童每周至少看电视22个小时, 远远超过了读书和看报的时间, 可见这部分少年儿童了解动态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电视报道。因此, 根据8岁以上少儿群体特殊的认知能力和收视特点, 选择那些与这部分少年儿童关系密切的新闻信息, 以符合这部分少年儿童的欣赏要求和收视特点的“寓教于乐”传播方式, 深入浅出地集粹传播那些能让这部分少年儿童得到教益、受到启发的新闻节目, 当为中国少儿节目做强做大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 少儿节目不仅是少年儿童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是少年儿童缓解压力、娱乐身心的有效方式, 故而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迅速解决国内电视少儿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制作出大量的、以“少年儿童为本”的优质少儿节目, 当为中国电视媒体奋力前行的目标与动力。
参考文献
[1]于舸.当前我国地方少儿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2]韩兵.取信小观众——浅谈少儿节目的定位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 2007, (07) .
[3]曹洋.儿童电视节目形态初探——以CCTV少儿频道和欧美少儿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 2010, (14) .
[4]钱康.探索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 (05) .
国内电视媒体 篇7
笔者认为, 通过这两次“巅峰”在荧屏上和头脑中的呼应和“对撞”, 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存在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是不应该用它所带来的商业利益、艺术创意、技术水平去掩盖的。何况, 从真正有利于音乐社会大环境的角度考虑, 我们需要做的也不是趋利避害。直面这两次热潮显示出来的缺陷, 可能才是我国音乐选秀类节目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类
以《快乐女声》为中心流行起来的一批节目, 是国内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第一次大热潮, 根据笔者观察, 此类节目至少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使得它们在当年拥有一席之地, 有的甚至维持了好几年的收视率水平和广告、赞助水平。
符合受众心理 在纷杂众多的音乐选秀类乃至音乐类节目中, 《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无疑在很多层面上是相对成功的。从火爆流行、举国瞩目再到能持续近十个年头, 可见其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 给了千千万万普通年轻人一个梦想的舞台、一个接近自己喜爱的东西——音乐的机会, 并且也的确为音乐界增添了一些新生力量。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是相互催生的, “千里马”也可以主动寻得“伯乐”, “伯乐”省时省力, “双赢”之意自然浮现。
““亮点”云集 如果说“千里马”寻得“伯乐”的戏码受人欢迎, 其背后其实有一个事实在支撑, 即人们喜欢找到自己欣赏的歌手并成为其“粉丝”带来的那种归属感和“代表感”。所以, 这样的节目模式不仅可能为歌手轻而易举赢得“人气”, 而且为经纪公司省了不少力气。再者, 人们所“粉”的, 其一可以是演唱功力, 其二可以是外貌、性格等人物造型方面的特点, 其三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是竞争中形成的那种个人魅力, 还有观众与某位歌手“并肩战斗”到最终环节的那种彼此珍惜的感觉。这或许是选秀类电视节目独有的一种影响。
受众人群的选择特点 当然, “超女”、“快男”等还具有一些它们自身的独特之处, 比如参与者的年龄普遍处于青年期, 这是很有活力、朝气、梦想的一批人, 他们更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 也乐于接受挑战和克服困难。于是, 节目的受众面也就可以更多地照顾到青少年人群。主要是为这样的一个群体去做的电视节目, 更可以放开手脚去创新和改革, 在某些方面, 突破限制越多几乎就会有越好的收效, 同时群体传播效应也会越强。
(二) 以《中国好声音》为模板的一系列节目
在《超级女声》风靡全国之后的第七年, 《中国好声音》能够带动起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新一轮高潮, 可以说有着更值得详细分析的因素。笔者认为, 《中国好声音》不但适应了消费者的“新”心理需求, 更迎合了观众的某种深层的、接近本质性的精神诉求。
在适应消费者的“新”心理需求方面, 《中国好声音》至少有三个特征。
品牌引进 从《中国好声音》不仅可以看到选秀类节目的繁荣成长, 也可以看出其愈加复杂。但不得不说该节目的最大优势并不是在“超女”、“快男”的那种受众定位上或“选手平民化”等宣传话题上, 而是在于从国外引进的节目品牌。虽然《超级女声》也有模仿《美国偶像》的情况, 但《中国好声音》引进的是荷兰创作的热门品牌节目《THE VOICE》的“原版手册”。同时《中国好声音》又巧妙地把《THE VOICE》模板在各国的精彩呈现作为“卖点”来展开宣传攻势, 在现今商业化、繁华化、信息爆炸化且显得难以捉摸的受众心理需求面前, 不失为一次有力的命中。另外, 简单但却严谨的游戏环节、创新性的节目形态如“盲选”和“转椅子”等, 都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刺激感官和心理的作用, 也就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一种心理需求, 即追求“外国引进”、“品牌保证”。这在我国虽属新颖情况, 但也是该类节目良好发展的基础保障。
节目定位精准周全 明星、名人的加盟也是这一批节目的亮点之一。关于四位导师的人选, 节目组就颇费了一番心思;在节目的细化类型定位方面, 也开始有所突出, 比如有比较专业的音乐风格的节目, 也有“摇滚风”、“爵士风”的节目, 当然“流行音乐风”还是最多的。这些做法, 大大拉近了与普通观众和小众音乐群体观众的距离。
细节精致设计 笔者综合自身观赏体验和相关评论文章认为, 《中国好声音》在舞台设计、编曲设计、录音比赛表演和正式比赛环节上都比《超级女声》水准更高, 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节目“引进版”的身份, 同时也得益于音乐和舞美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从制作成本上来看, 这一对比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超级女声》更偏于真实记录, 海选、复赛、决赛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选手很多时候需要自行做好比赛和演出的部分, 而电视通常仅起到追踪报道的作用;《中国好声音》则会辅以“导师”的指导和编导带来的“包装”,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团队跟随选手来分方面负责 (即给选手以明星级辅助团队待遇) , 最终的演唱也是在歌手最好的状态下呈现给观众的, 但又不会给观众以过度的“作秀”感。对比下来, 在比较准确的受众定位上追求精致的东西, 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中国好声音》的“被跟风”, 必然涉及其个性特点和魅力潜质, 即使抛开上面讲过的, 单说它的商业价值就已经吸引了很多经济类节目来研究探讨。为什么转椅“火”了?为什么“中国好××”的名字“火”了 (比如《中国好歌曲》和《中国好舞蹈》) ?为什么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华少也“火”了?为什么四位导师凭借着“32场”、“我可以让你的音乐更上一层”的话, 人气迎来了新的飙升?所有的这些现象叠加起来, 仿佛一次难以预料且多年不遇的“大爆炸”。可以想象, 在各类媒体倾尽全力吸引注意的今天, 能有哪怕是一个小的创新, 或营造一定程度的话题, 已是殊为不易之事, 而能做到《中国好声音》这样, 必然有特别值得思索的地方。
当然, 笔者认为《中国好声音》也有一些隐忧。
首先是节目公平性的问题。在评价方面, “大众点评”是一个不好去说公正与否的事情, 这样的成绩可以不依赖于导师, 不会使导师受到关于是否公正的舆论的牵连, 但投票数仅仅显示于大屏幕显然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可信的形式。再有, 作为录播节目, 排练、走台都无法避免较多的后期制作工序, 声音也可能在此间进行修饰。而且, 在排演的过程中, 导师早已知道了学员的不少情况, 这直接打击了“转椅”本该有的作用, 使人猜测比赛时的“转身”和那些情感丰富的发言都带有较多的“真人秀”痕迹。如果歌唱选秀节目的真实性总是在人们心中打折扣的话, 那节目的“魂”恐怕也就逐渐消失了。“真善美”彼此依存, “真”这一项的缺失, 完全可能打破所有外部“装饰”。
其次是“共赢”的片面性问题。当前的媒体环境下, 刻意想出名便能获得成功已绝非易事,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吸引力巨大。但是, 从唱片公司的角度看, 吸引力大的节目也不过仍是个“节目”, 唱片公司的很多艺人已经小有名气, 不再需要选秀节目, 所以主要利润来源和主要投入方向还是放在唱片、演唱会和互联网音乐上——盈利更重要, “火”与“不火”其实不是公司运营的根本目标。换个角度看, 在选秀节目中走出来的艺人, 未来的路也并不一定好走, 更不一定走得长远。由此来看, 唱片公司在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中真正比较喜爱的舞台应该是《我是歌手》这类由已经成名的歌手参加的节目, 或许, 这种虽然既“选”又“秀”但并非“选秀”的节目, 才可以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歌唱节目”。
(三) 几点思考
虽然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在时间的推进中、技术的翻新中不断变化和提升, 但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显露出来, 比如比赛中很容易塑造出的那种歌手的个人魅力, 又如观众与自己喜爱的歌手一同“PK”到最终环节的那种互相珍惜的感觉。所以, 这些节目毕竟在为唱片公司、经纪公司乃至整个音乐界补给着新的血液, 也有利于人才的垂直流动。何况, 已经成名的人也会需要这样的平台, 让自己的形象更贴近普通人。像做导师、指导人等, 都是保持“人气”的新方法。这对于音乐的流行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提升作用, 但间接上对流行音乐的新方向的开拓也贡献了力量。
但是, 艺术的特点在于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人们所追求的真正审美性是要建立在较真实的节目设置的基础上的。也只有真实的情况才能提升选手和导师真正的个人能量, 体现出真正优秀的音乐人的能力。非真实的情况也许可以一时省去一些麻烦, 较快地打造出一台看似精彩的节目, 可以营造出一个“今日明星”, 但也正像已经发生的情况那样——几乎随便一个类似的节目就可以对《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构成一定的打击, 国内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在真实性方面还需要继续下功夫。不然, 节目纵然留下“第一名”或“创新者”的称号, 也不能再代表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了。
国内应用电视设备制造业正在崛起 篇8
国内视频监控及其安防应用行业发展的背景, 正是经济社会的发展。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 城市公共安全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以及2010年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 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都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需求驱动国产制造逐步崛起
在应用电视发展过程中, 设备制造作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显示着国内应用电视设备制造业正在日渐崛起。
作为应用电视重要的分支, 视频监控及其安防应用行业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 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 应用电视设备制造与产业相关环节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 我国每年保持2位数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和发达, 这是应用电视行业发展的大背景。
从应用领域来看, 应用电视广泛地应用于国防、交通、医疗、教育、工矿、电力 (火力、水利、核反应堆) 等行业, 各级党政机关、大中规模企业陆续建立了电视会议系统。除此之外, 金融、政府等经济、社会各部门以及公共场所、大型建筑都已经成为视频监控和安防的重点应用领域。
其次, 在这一背景下, 庞大的市场需求逐渐显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2008年“平安奥运”以及公安部主推的“平安城市”等大型项目的带动下, 视频监控和安防的巨大市场需求被激发出来。仅公安部的“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预计在2010年安装的城市摄像机数量将达400万台;随后几年系统规模可达40亿元。
第三, 从行业和企业具体层面来看, 设备制造企业大量涌现, 造就了一批中国自主品牌, 也历练了一批创业家。据统计, 早在两年前国内安防设备制造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上万家。不论是代工贴牌制造业务, 还是自主品牌产品, 制造环节在近年应用电视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大亮点。
正是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 应用电视行业有识之士振兴民族工业创建自主品牌的梦想找到了实现的舞台。借助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 国产应用电视品牌将获得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良好时机。
第四, 随着行业向更深层发展, 开始重视资本的力量, 资本运作开始介入应用电视发展过程并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剂。近年已经看到有不少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案例, 一些行业领头企业在国外和国内已经上市, 正在酝酿上市的公司也有十几家。
标准缺失期待进入核心技术研发
经过应用电视人奋发图强的努力, 应用电视关键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这不单是一个荣誉, 更是民族工业正在崛起的象征, 是与国际品牌相抗衡的一个里程碑。在和平年代,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靠军事力量, 还要有强盛的民族工业支持。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 应用电视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 如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走得更远, 必须认清不足, 找出差距。
我国电视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将是应用电视制造业最好的警示。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国内应用电视设备制造业必须正面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首要的一点是进行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如果芯片、硬盘等关键技术部件全部依赖国外厂商, 那么国内制造企业将再次处于低端制造和组装的不利位置。从目前行业的现状来看, 已经出现大量制造企业一涌而上重复建设的情况, 众多厂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和低层次竞争。
另外, 企业仍需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 产业链的分工还不够细化, 很多制造企业甚至涉足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没有核心竞争力, 不掌握核心技术, 制造厂商将逃不出组装的宿命, 而工程商和系统集成商也走不出靠关系拉活、靠安装劳动吃饭的怪圈。
更重要的是, 当今现有的产品标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存在老化、缺项、滞后、不适用技术现状等问题。目前, 除了待颁布的AVS-S外, 其他标准亟待修订、制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并不缺制造能力, 而是缺乏自主创新及创造品牌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 均依赖行业标准的规范。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 伴随着民族品牌的崛起。我们期待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 有更多应用电视人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 创造更多的辉煌。
厂商众多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化
随着国内应用电视设备制造业的崛起, 众多设备制造商不懈努力, 应用电视设备的国产化也在加速前进。
摄像机
除了图像传感器件 (CCD、MOS等) 外, 经过一段时间的散件组装、进料加工后, 不少企业基本实现国产化, 而且对外出口。这类企业包括:隶属于CSST的宏天智公司、深圳市景阳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美电贝尔电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由于摄像芯片的限制, 摄像一体机的机芯依赖进口情况比较突出, 估计一旦摄像芯片实现国产化, 该机芯的国产化便可迎刃而解。
光学镜头
国内企业一直处在艰难抗争中, 早期的老牌“福光” (福建8461厂) 、大连光机研究所等确保了固定焦距镜头国内制造的半壁江山。后来的腾龙光学 (上海) 有限公司、厦门力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昱鑫共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已担负起该产品国产化的重任。
带有伺服传动机构的变焦镜头、电动云台
已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 国产设备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并实现出口。这类企业包括:天津市亚安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艾立克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奥尼克斯实业有限公司、中山利堡科技有限公司等。
摄像工点动作遥控及视频切换控制器
大部分视频设备制造商具有该产品的制造能力。这类企业包括:金三立视频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欣横纵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视频压缩编码及相关设备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 国内厂家推出了各式产品, 在保证自给的同时, 实现了大量出口, 已成为产业的支柱产品。这类企业包括: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石头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赋安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武汉恒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汉邦高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 但关键的图像编码压缩芯片仍依赖进口, 相继采用了MPEG-1, MPEG-2, MPEG-4, H.261, H.263, H.264等压缩编码技术, AVS的介入便是试图打破国外图像压缩编码芯片及技术垄断的举措。
监视器、显示屏
CRT监视器、LED显示器已经完全国产化, LCD, PDP监视器将随着电视接收机国产化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各种投影 (除DLP外) 基本实现国产化。这类企业包括:TCL新技术 (惠州) 有限公司、台科视讯系统 (苏州) 有限公司、创维群欣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等。
画面处理器
其中画面分割器 (单屏多路显示) 早已实现了国产化;画面组合器 (多屏单路显示) , 随着中控室显示屏多、显示功能强的需求, 该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类企业包括:恒业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乐视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
图像智能化处理设备 (移动探测、识别、报警)
这类设备的国产化, 体现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软件开发能力的提升。这类企业包括:深圳科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波粒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德加拉 (成都) 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光纤传输设备
包括多路基带视频信号, 甚至视频信号的双向传输, 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这类企业包括:北京蛙视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博康安防 (中国) 有限公司等。
数字图像传输设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图像传输已经成为电视监控系统数字化的重要环节, 借力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这类企业包括:武汉微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通宝莱科技有限公司等。
一些特殊的应用电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