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

2024-12-22

国内媒体(精选9篇)

国内媒体 篇1

一、前言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基于网络技术和平台所产生的网络新媒体形式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但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一统江山的局面, 也以其新鲜的模式和创新的思维打破了大众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 为大众传媒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对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整个新闻传播业界与学界对新媒体的探索和争论也在持续升温。

从2015年刑法第九次修正案对新媒体提出的监管要求, 以及广电总局对新媒体各类节目制作的各种限令, 能够看出国家已经开始用具体的举措表现对新媒体的重视。2016年, 习总书记视察三大央媒, 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大屏幕前听取微博、微信、客户端工作介绍, 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发送语音信息, 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的问候和祝福。在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习总书记点击手机屏幕, 通过新华社客户端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习总书记所到之处, 无一例外地借助新媒体平台。从中释放的重要信号便是新媒体已经成为和传统媒体同样正规、重要的舆论阵地。出于对新媒体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本文综合了近两年来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观点, 并对新媒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

二、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一) 新媒体概念

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是研究新媒体的基础。新媒体 (New media) 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之后, 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 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 (1969) 。由此, “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很快扩展至全世界。当下国内外对于什么是新媒体的观点仍然层出不穷, 没有形成共识。在此列举几种学界较为认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从广义上讲,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 每一项技术更新发展后的媒介都可成为新媒体。这一概念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以“新”这样的时间为划分标准来统摄一类媒体的界定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不断有新的媒体出现, 原本属于“新媒体” 范畴的很多媒体类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到这一概念之外。对此, 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对于新媒体应从其技术特征、生产特征、传播特征等方面去界定和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关于新媒体的科学定义是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的定义:所谓新传媒, 或称数字媒体、 网络媒体, 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 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 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 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 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 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上几种观点的共同点都可以总结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它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显然后者比前者在当前对新媒体定义的议论中赢得了更多的赞同。尽管表述不一, 但无一不使新媒体的概念涵盖这些特点。基于对新媒体的这种认识,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产生的新媒体有两种:一种是完全新兴的媒介, 如博客、微信、门户网站等, 这是以前尚未有过的新媒介;一种是衍生媒介, 即由于新技术的使用, 使原有媒介具备了新功能, 如数字化广播电视、广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 而这些媒体形式都属于以上归纳的两种情况之内, 如IPTV、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楼宇视频、移动多媒体 (手机短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 手机报纸等) 、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 其中既有新产生的媒体形式又有原有媒体技术上的延伸。

(二) 新媒体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通过对新媒体定义的界定, 以及当下新媒体形式的举例和分类, 能够从中总结出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如下:

第一, 新媒体首先是建立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媒体。没有网络和数字技术支撑, 电视、手机、电脑都不能称作新媒体。

第二, 信息的呈现方式为多媒体。当下, 门户网站上的新闻都是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注重交流与反馈的。传统媒体的报刊时期, 人们运用眼睛阅读文字;广播时期, 人们运用耳朵听到声音;电视的出现综合了视听, 人们可以看到图画文字并且听到声音, 每一次媒体变革的进程都延伸了人类的感官系统, 即麦克卢汉提到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新媒体的出现是对原有媒介的缺陷进行进一步补偿的过程, 即保罗·莱尔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 新媒体在功能上补救了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不足, 以“集成化的平台优势整合了文字、声音、光影等人类以往所有的传播手段, 而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出现, 又补偿了电脑上网移动性不便的缺点, 使传播方式进一步整合, 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应运而生, 也使媒介的发展趋向于交互式, 人们也能够从自媒体的运用中得到即时反馈。

第三, 全天候、全覆盖也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征, 只要你手中具备数字终端, 并且有网络连接, 电量充足, 新媒体即能保证受众每时每刻都能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在这个层面上, 新媒体淡化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进一步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颠覆了原有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介都无法做到的。

第四, 边界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对此吴征认为: “相对于旧媒体, 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通信) 之间的边界, 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 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第五,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过程中的 “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分众化”。

三、新媒体发展现状与前景

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新媒体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冲击。 预计未来几年, 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兴, 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关于传统媒体的悲观性预言早就已经出现。比尔盖茨和默多克都曾经宣称: 报纸还有40年的生命;日本《每日新闻》的总编在《报纸消逝的日子》一书中预测:报纸将在2030年消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宣称:美国报纸的历史将于2044年10月终结。凡此种种说法或许有些耸人听闻, 但新媒体将占据未来传媒产业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无可置疑。2015年以来, 国家更加重视新媒体的发展, 积极投入新媒体公共平台的建设,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出版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这是新媒体发展非常有利的因素。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不应坐以待毙, 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加以分析、应对。这种应对不应该以敌对的态度进行排斥, 因为任何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技术都是一种趋势。 而是应该直面新媒体的崛起, 积极分析对比, 以新媒体之长补己之短, 寻找自己的优势并深入挖掘, 也要从更深的层面上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互补与融合, 在这场媒介变革中实现互利与共赢。

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与平衡当中, 已有不少尝试的先例: 2004年7月, 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诞生;近几年《开啦》等电子杂志也在与新媒体的对接中做出了尝试; 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设立微信公众号, 在机构内部设立新媒体部门配合传统媒体信息发布, 这些举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或者说新旧媒介的融合已经处于一种无法后退的发展进程中, 怎么实现这种转变, 怎样发展好新媒体, 怎样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旧媒介融合蕴含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新旧媒介融合是未来传媒业发展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新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与传统媒体互相依靠、互相借助是大势所趋。因此媒介融合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窃密与失密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散布色情淫秽文字影像等问题。现将学界所研究的问题列举如下:

第一, 网络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中包括网络媒体的发表权问题、网络媒体的数字化复制权问题、网络媒体的下载和印出引起版权行使问题、关于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问题、 多媒体网络的法律保护、关于数据库的版权保护等问题。

第二, 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性问题。

除以上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网络安全问题外。新媒体还带来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问题:

第一, 如何在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 基础设施及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

第三, 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第四, 市场的制约。

第五, 法规与规范的滞后。

第六, 技术制约。

第七, 国内网络媒体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五、新媒体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以上提到的国际性的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问题, 应同时从法律法规措施和技术措施入手。对于网络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虽然世界各国已对此予以相当关注, 1996年国际版权组织关于版权与邻接权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关电子出版物版权的世界公约——《世界版权组织版权公约》和《世界版权组织表演、唱片公约》, 但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尚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应进一步健全新媒体版权法律法规。

对新媒体的信息安全性问题。首先应从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存储安全性、入网安全性、权限安全性、防火墙安全性。从法律法规方面, 中国国家保密局于2000年1月公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并且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人员和技术投入, 普及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新媒体给中国带来的特殊难题, 在舆论导向方面, 习总书记在2016年视察三大央媒时, 明确指出“不仅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 都市类报刊、新媒体同样也要讲导向”。这就明确规定了未来新媒体发展的导向。在制度体制、 思想观念、市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约, 还亟待国家出台相应的措施, 为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排除障碍。

六、结语

新媒体借助网络与数字技术, 正以核裂变式的速度不断延展、交错、包容。随着国内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 一幅基于新媒体的巨大网络人际关系图谱正在形成并不断扩大。新媒体是未来媒体的主流, 对新媒体的研究课题也在不断增加并深入。对新媒体的不断争论与探索不仅能够为媒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最适合的道路, 也势必会衍生出对其他产业以及其他学科的探讨与发展。对新媒体的探究不能停, 在这场媒介革命中, 更多的探究会进一步充实和延展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 随着网络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产业蓬勃兴起, 发展到今日已呈现出势不可挡之势。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 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存亡问题更是众说纷纭。在传统媒体仍占据半壁江山、传统媒体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情况之下, 对新旧媒体的争辩之声持续不断。对新媒体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因此, 新闻传播学界以及业界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人员关注于新媒体发展研究, 其认识与结论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基于对国内有关新媒体研究的论著的阅读、总结、分析, 梳理了我国目前新媒体研究的状况, 综述了目前新媒体主要的研究方向, 探讨其应用领域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与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管控,媒介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2-18.

[2]包冉.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世代[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1-30.

[3]孙绍谊.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三联书店, 2013:1-589.

[4]谢耘耕.新媒体与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354.

[5]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200-321.

[6]邓瑜.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1-292.

国内外财经媒体速览 篇2

6月18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表示,中国将建立5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国家,主要是与我国关系良好,政治局势稳定的亚非地区,比如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其具体行业主要是传统的能源、资源、农业、轻工、冶炼、电子等多重领域。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是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加人出口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外汇储备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以及实施中国自主品牌战略的有力措施。

《国际金融报》2006年6月22日部分欧盟国家反对对华反倾销

6月20日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就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问题举行了不公开听证会,与此同时部分欧盟国家对欧盟的反倾销政策表达了不满。瑞典工业和贸易大臣托马斯·厄斯特罗斯表示,欧盟不应当过度依赖反倾销措施,而应在提升自身竞争力上下功夫。英国零售商协会表示,欧盟的贸易保护措施过于关照本地生产商,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惩罚性关税直接造成价格亡涨。

《证券时报》2006年6月15日央行再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合理控制贷款投放

中国人民银行6月13日召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召开了“窗口指导”会议,要求各家银行要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合理控制贷款投放。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就做好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各家银行要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合理控制贷款投放。二是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三是要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实现稳健经营。四是要防范票据融资风险,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6月8日反垄断法草案国务院原则通过删除行政垄断章节

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7日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草案中关于行政性垄断的章节被删除,其中包括行政垄断的概念、表现形式等内容,但是草案在总则中还是保留了行政垄断条款。

据了解,草案规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对垄断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内容。会议决定,草案再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将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6月22日对外资开放贸易中国“动真格”

根据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自2004年6月起,中国已经允许成立外国投资的贸易合资企业。不过,除了要有中国合作方以外,外国公司还必须达到巨额资本要求,使开放对一般公司来说,根本不切实际。2005年12月进一步开放确实动了真格。外国投资者获准开设独资企业,具有充分的贸易和分销权。注册资本要求也极大地降低了,批发贸易公司要求达到50万元人民币,零售公司要求达到30万元人民币。另外,审批程序也大大缩减。

《联合早报》2006年6月20日诺基亚和西门子合并电信业务

手机制造商诺基业和西门子同意整合电话设备业务,成为全球电信业的老三。这一交易总值约为320亿美元。诺基亚和西门子表示计划成立名为诺基亚西门了网络的合资企业。该公司将结合诺基亚的业务网络及西门子的固定及行动电话相关服务,双方将各拥有新公司一半的股权。这项申请正等待有关部门的批准,预料可在明年1月完成抢购。

《华盛顿邮报》2006年6月19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辞职从商将加入高盛公司

美国对中国关系的重要决策人物、副国务卿佐利克6月19日宣布辞职,由政转商,将在7月正式前往华尔街加盟高盛公司。佐利克于2001年开始担任美国贸易代表,2005年至今任副国务卿,在布什政府中主导对中国政策。2005年9月,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说时,佐利克提出中国是“利益攸关者”的说法,标志着美国在对中国态度上一个积极的转变。

《华尔街日报》2006年6月15日中印人才威胁美国劳动力就业前景

哈佛大学研究劳动力问题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弗里曼指出,全球劳动力规模的成倍曾长降低了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国家产生了大量劳动力,但它们带来的资本却非常有限。在劳动力充足而资本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往往就会下降,资本回报率则会上升。在这种新竞争态势之下,中印两国正在大力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及科研、工程人才。他預计,这种局面将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品创新和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被瓦解,从而威胁到美国人未来的薪酬水平。

国内媒体 篇3

一、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 体育媒体资本融合

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最早开始于体育媒介资本融合。由于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市场环境的宽松和国家传媒政策的松动使得电信、印刷、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等部分领域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开始有限进入。比如, 2001年年底, 全兴集团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达成协议, 双方共同出资, 由四川报业集团绝对控股, 创办了《21世纪体育》。更早时期, 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达成合作, 由桦榭·菲力柏契出资, 以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的名义, 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彩色综合性体育杂志——《搏》。

资本融合后, 首先给传媒单位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传媒单位可添买设备, 扩大生产, 实现资本增值。更重要的是, 外资的注入为传媒单位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 在弥补与外界技术差距的同时, 推动原有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 从而提升原有单位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给整个行业带来压力, 加剧中国传媒市场的竞争。但是资本注入最直接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多地追逐经济利益, 会忽略对人力资源的关注度, 造成媒体软实力下降。不同企业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双方文化冲突, 造成双方员工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落差, 不利于企业发展, 严重者甚至造成人才流失。

(二) 体育媒体技术融合

现今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传播技术融合, 具体表现在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的融合两方面。

1. 体育媒体传播手段的融合

传播手段融合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就某一事件或于某个时段集中于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 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和功能共享。例如, 2007年3月30日, 中国第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与国内顶级专业体育媒体《足球》报社正式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将在资源共享、市场推广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体育类媒体平台。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SMG) 旗下的五星体育传媒与风行网联合打造的基于PC、手机和PAD的多媒体平台, 将最新的体育资讯植入三屏并实现有效的联动传播, 为观众呈现各路奥运军团奋战奥运赛场的最新战况。风行网新增的体育栏目添加了小视频播放功能和自由拖动功能, 以便使用户在风行平台收看五星体育传媒报道的最新伦敦奥运等专辑视频时有更优质的体验。五星体育资深编辑团队制作的“新闻快递”“精彩看点”“深度观点”和“独家策划”等专辑, 将构建成一个竞技、娱乐、人文等多元的奥运内容矩阵, 在多屏互动中满足用户关注奥运健儿和体验伦敦文化风情的多元需求。实践证明, 三屏之间的互动能让用户随时随地接触到自己希望获取的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类信息, 而相应的奥运资讯内容也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目标观众。除此之外, 伦敦奥运会期间, 中国网络电视台打造的“5+”这一号称“中国第一的体育新媒体平台”, 集合了中国第一的体育电视平台CCTV5的资源, 并独享全球80%以上黄金赛事的新媒体版权资源。为满足观众在不同环境下对看节目、看资讯的需求, 服务提供商国内云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阿里云计算为CNTV量身打造了5+多终端解决方案, 包含5+PC客户端、5+体育应用 (手机端) 及5+TV端等, 实现“一云多屏”的新媒体传播体系, 满足用户随时随处的观看与互动需求。

2. 体育媒介形态融合

媒介形态融合是在手段融合的基础上, 产生“质变”, 生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比如电子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 中国网络电视台在打造的“5+体育新媒体平台”的同时, 推出5+定制版手机, 其也成为“5+体育新媒体平台”“一云多屏”新媒体传播体系里重要的一个终端。5+手机是为广大体育爱好者定制的专属手机, 以手机应用的形式提供了体育视频直播与点播观赛、视频互动、赛事预约提醒、VIP高清体验、商城豪礼换购、特色红包购物等多种互联网服务。2009年正式开播的中国网络电视台体育频道, 因丰富的赛事资源及多元媒介平台也成为奥运立体化融合传播的最佳实践者。中国网络电视台体育频道发挥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双平台优势, 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独家版权和原创资源, 全程直播国内、国际重要赛事, 为广大网友呈现了海量的体育视频、赛事图文资讯、赛事数据服务、网络社区互动、移动终端交互等服务。

体育媒体技术融合实现了新闻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生成”, 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利用最大化。体育媒体技术融合还可以利用原媒体固有的品牌打开并且快速占有、扩大市场, 有助于品牌的延伸, 强化品牌效应。品牌的延伸又可以降低新媒体的市场导入费用。新媒介终端的形成, 在增强了用户的即时体验感的同时, 也提高了与用户的即时互动性。但是从传播手段融合上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新闻资源都可以共享, 一个新闻题材有可能只适用于一种媒介形态。体育新闻的“一次开发、多次生成”也受到体育记者技能的限制。毕竟可以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报道任务的超级记者非常罕见, 即使存在, 但由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的固定性, 往往也会造成新闻同质化问题。此外, 对技术的依赖、融合过程的复杂性、不同媒介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等种种问题, 都可能影响体育媒体技术融合的脚步。

二、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特色

(一) 体育媒体媒介融合更加自由

制约新闻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是政策规则。而相对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硬新闻, 体育新闻这一软新闻属性, 使得体育媒体的融合受政策、市场环境等的限制相对较低。2005年国家出台了文件《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 对非公有资本进入广电节目制作、技术开发、有线电视接入网建设和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规定》明确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的领域: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制作。此项政策加快了体育媒体资本融合的步伐, 使得有实力的体育媒体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完成对其他体育媒介或体育媒介集团进行收购, 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合并。

在国内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 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等诸多限制下, 体育媒体可以在不抵触政策的前提下, 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内媒介融合进程尝试边缘式突破。

(二) 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的可预见性

预见性是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和前瞻。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的可预见性是源于对体育赛事项目的驾轻就熟。新闻工作者对赛事和规则的了解, 使得在赛前就能预判有哪几种传播手段可以融合。举例子说, 伦敦奥运会期间, 上海五星体育传媒报道一场比赛, 赛事信息传到五星体育传媒操作平台, 五星风行奥运频道时效性最快, 它为观众提供第一次服务, 在五星风行奥运频道网页头条可能即时发布一条滚动新闻, 紧接着, 五星体育电视频道、五星广播和五星体育传媒合作的报纸《东方体育日报》、劲爆体育频道等根据自身媒体特色和其受众需求进行后续报道、详细报道、收费搜索等, 而一系列的过程, 对于五星体育的新闻工作者而言是可以预见的, 他们可提早准备。

(三) 体育媒体媒介融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体育媒体媒介融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是源于体育新闻报道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的特性。竞技体育为体育媒体带来丰富的新闻源, 源头之一即是频繁的竞技体育赛事。在世界范围内, 竞技体育已形成不同类型的竞赛, 如综合性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军事体育运动会等, 单向型竞赛, 如世界杯足球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排球锦标赛等, 这些运动会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举办时间、制度和组织形式。竞技体育竞赛的悬念性、赛事运动的丰富性、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使体育媒体有着绝不重复的报道内容, 为体育媒体媒介融合信息获取创造了平台, 每几年一次的赛事周期决定了体育媒体技术融合的周期性。

三、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限制因素

随着国内数字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外最新传播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体育媒体媒介融合取得不少成绩, 既体现在理论探讨上, 也体现在国内当前体育媒体发展实践上。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立法缺位

在我国, 《电信条例》和《广播电视条例》是传媒业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作为媒介融合的具体化实践。国家在1999年为加强传统运营商涉及广电业务和广电系统介入电信语音业务的管理, 曾明文规定禁止两大行业相互渗透。2003年, 广电总局第15号令规定,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视听节目的网络业务实行许可管理, 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必须持有《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此文件的颁布拉开了广电淘金电信行业的序幕。2010年《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 “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尽管我国立法一步步完善, 但是至今在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上还是与形式发展不相适应, 体育媒体同其他媒体一样存在此问题, 并没有享有独权。

(二) 政府职能不清晰

推动媒介融合的决定性力量应该是技术、传媒环境变革和受众, 政府的角色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服务的提供者, 然而在中国, 政府才是推动媒介融合的决定性力量。由此使得媒介融合日常业务和内容生产没有形成有机分工, 分业监管的体制没有改变, 部门利益与行业利益纠葛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管理层面不足限制了媒介融合的进程。

(三) 传统体育媒体整合能力不强

目前在国内, 传统媒体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 但内部管理滞后, 整合能力不强。尽管我国多数体育媒体都已经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大势所趋, 但是至今为止,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哪一家体育传媒在切实推动媒介融合。比较进步的几个媒体也只是在不同媒介形态的聚合上有所发展, 资源共享、内容生产是重头戏, 媒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更不用说媒介的组织结构融合等。

(四) 复合型人才匮乏

媒介融合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融合意识、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精通新闻业务及其相关知识的全能型记者编辑成为融合媒体的亟需。随着媒体的发展, 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 一则新闻的报道, 尤其是在媒介融合时代, 不是依赖一个人完成的, 它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 一个记者的合作精神也极其重要, 记者更需要在报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四、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的未来

(一) 多要素的融合

媒介融合并不是目前很多人认为的几种不同媒介形式的相加和聚合, 也绝不仅仅是新闻资源的共享, 实际情况的复杂程度远胜于此。媒介融合的全过程仅仅着眼于形式上技术层面的传播手段融合, 并不能反映媒介融合的本质特征。体育媒体媒介融合的未来一定是多要素的融合, 这些要素包括体育媒体间的所有权、信息采集、策略、结构、新闻表达等方面。

(二) 具备完整的体育信息产业链

未来对于同一个体育新闻题材应当是这样处理的:首先体育新闻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不同种类的体育媒介对内容进行加工, 初步实现体育快讯, 紧接着实现消息、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数据库查询等这样一系列体育新闻或体育信息资源, 然后通过不同应用终端, 实现大众消费。

在融合的背景下, 对同一体育新闻或资讯内容多次利用, 可进行最大限度的增值散发。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 通过相适应的平台和机器, 将同一媒介内容重新打包, 重新定制, 重新定位, 适合各种不同媒介使用, 能够达到多次利用、节省资源、创造利润的目的。

(三) 人文精神才是价值取向

业内和学界在提到媒介融合时, 较多强调的是传播技术的革命所带来的媒介变革, 以致对技术层面的注重超过对人文层面的注重。然而, 无论未来的媒介介质如何发展,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不可忽略的, 任何新生事物的研究和发展满足受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否则毫无意义。从新闻从业者专业性来说, 是人文精神让专业精神充分体现。具体来说,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做新闻, 不仅应当周到地考虑必须采用哪些与此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 而且应当深入地探讨报道这一现象在人文底蕴方面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以及应当如何实事求是和恰到好处地表现这种变化。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进行, 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也处于现在进行时, 其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传播技术融合, 具体表现在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的融合两方面。其利在于对体育信息内容和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共享, 对品牌价值和效用的延伸等;其弊在于操作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从而造成融合速度缓慢等。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还受到立法缺位、政府职能和管理机构定性不明确、传统媒体内部管理落后、人才匮乏等因素的限制。未来体育媒体必将是包括体育媒体间的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方面的多要素融合, 能够形成体育信息完整的产业链, 并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

关键词:体育媒体,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李燕.中国媒介融合的问题及未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8) :29.[1]李燕.中国媒介融合的问题及未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8) :29.

[2]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1) :97.[2]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1) :97.

国内外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发展 篇4

随着视频会议、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购物、远程监控、应急通信等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的日趋普及,用户的多媒体业务需求快速增长,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卫星通信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建设了多个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中国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虽较欧美有一定差距,但已将推进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建设作为未来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欧奠:先进技术带来更多服务

欧美地区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全面开展了卫星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研究,90年代开始进入规模商用阶段。1997年,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启动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牌照申请工作,各公司可以自主申请卫星多媒体专用频段,包括Ka频段、Q/V频段和Ku频段。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卫星宽带多媒体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欧美发达国家陆续建设了多个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较有代表性的有:麦考通信公司的Teledesic系统、休斯公司的太空之路(Spaceway)系统、欧洲卫星通信组织的Eutelsat系统、欧洲航空局的Artemis卫星系统、EuroSkyway卫星系统、美国Viasat公司的Ka宽带星系统等。

Teledesic系统是由微软公司和麦考通信公司筹建的一个着眼于宽带业务发展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系统原计划由840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21个轨道平面上,实际使用后简化到288颗:Teledesic系统的每颗卫星可提供lo万个16kb/s的话音信道,整个系统峰值负荷时,可提供超出100万个同步全双TEl速率的连接。该系统同时支持视频会议、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以及双向高速数据业务。Teledesic系统以卫星为通信节点,构建星间交换网络,具备全球覆盖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空间互联网”,但由于其后续投入巨大.投资回报率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休斯公司从2000年起开始研制太空之路(spaceway)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采用分阶段部署的方案。2005年,由休斯公司和波音公司共同研制的太空之路1号(SpacewayF1)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美国直播电视公司DirectTy的首颗Ka频段高清直播卫星,标志着电视直播进入高清时代。2006年,太空之路2号(Spaceway F2)发射升空,为DirectTy的八个新市场提供本地高清电视节目广播服务。太空之路1号和2号一同工作,使得DirectTV公司具备传送1500多个本地高清频道和150多个国家高清频道的能力。2007年发射的太空之路3号(spaceway-3)是第三代卫星宽带技术的代表,其星载转发器全部为Ka频段,数据传输能力可达到同期Ku频段卫星的五到八倍,支持全网格结构的多媒体IP接入。其核心技术为星上IP交换处理技术和多点波束技术、在星上即可完成对地面用户数据的接收、处理和路由等功能,实现数据的单跳传输,大大降低数据延迟,从而使卫星网格传输成为可能,点对点速率高达440Mbps。

2010年,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和美国卫讯公司合作开发的Eutelsat卫星是欧洲首颗全Ka频段大容量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该星采用了最先进的Ka波段点波束设计,用于向欧洲、中东及非洲部分地区提供高速宽带、视频和数据应用等服务。Eutelsat系统的地面网络由10个与互联网骨干网相接的地面站组成,地面站采用了美国卫讯公司的SurfBeam技术和设备,搭载82个Ka波段237MHz宽带转发器,即82个点波束,每个点波束数据吞吐量为457Mb,卫星频率复用率极高,可达20次,总吞吐量达到70Gb/s,是标准Ku波段通信卫星的38倍,用户终端数量可达200万。

2011年,美国卫星通信设备及宽带服务提供商Viasat的首颗宽带通信卫星Viasat 1升空,这是全球首颗总数据吞吐量超过100Gbps的全Ka波段的大型宽带多媒体卫星,其总容量超过140Gbps,超过北美地区其他所有商用卫星容量总和。作为下一代宽带通信卫星的代表,Viasat 1卫星应用Ka波段多点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使卫星总带宽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卫星的超大容量可满足未来十年加速增长的多媒体互联网接入服务对卫星带宽的需求,并可以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高的数据量,使用户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更好的宽带体验。

Viasat 1卫星共有72个点波束,其中63个点波束为美国本土提供多媒体宽带互联网业务,其他9个点波束则为加拿大农村地区用户提供宽带服务。该系统由星上系统以及SurBeam2地面系统组成,地面系统包括卫星用户终端(Ka波段蝶形天线和卫星调制解调器)、网关卫星地面站及网络操作中心,提供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业务。该系统不仅满足地面用户的媒体密集型网站流量、视频通话、流媒体视频剪辑、新闻采集、动态HD视频共享等住宅型多媒体应用需求,还可以满足各种专业多媒体应用的需要,如SNG、HDTV直播等,可为飞机和火车上的乘客提供多媒体接入服务。借助该系统,用户无论在何处居住或工作,都可以获得等同DSL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中国:从卫星电视起步

我国卫星多媒体应用的起步,源于卫星广播电视。1985年,中央电视台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全国传输模拟电视信号,正式拉开我国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序幕。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数字卫星电视直播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制新一代大型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该平台可适用于进一步研制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和大型直播卫星。2003年,该平台的关键技术全部研制完成。2006年,采用该平台的“鑫诺二号”直播卫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配置22路Ku频段高功率转发器。其后陆续成功发射鑫诺三号、中星9号、中星10号、中星6A、中星2A等多颗广播和直播电视卫星。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已实现几十套卫星高清电视节目和100多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的广播,“村村通”和“户户通”直播卫星用户超过3000万户。

与卫星广播相比,其他宽带卫星多媒体应用在我国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普及面不大。较有代表性的有双威通信网络有限公司经营的高速Turbo 163平台、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的“中星宽带”平台和“中星在线”系统、东方家园信息公司使用的电子商务卫星网络系统、上海建华卫星网络公司等单位经营的“宽带之星”系统、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的IPSTAR~.星宽带系统等。Turb0163系统自2001年起开始运营,定位为全国性空中宽带网络服务平台,转发卫星采用“亚太3号”同步轨道卫星。该系统采用休斯公司的DirectPG信息接入技术,为用户提供高速上网、多媒体远程教学、多媒体证券行情传输等业务。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研制的“中星宽带卫星多媒体”平台集成先进的视频会议系统,集音视频和数据协同操作为一体,能提供多种方式的数据共享功能,采用DVB标准进行传输。其功能包括卫星多媒体节目实时传输和投递、卫星广播/组播模式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中国卫通IPSTARTJ星宽带系统是基于IPSTAR卫星的低成本、高容量卫星宽带平台,该系统将卫星通信与基于IP的宽带业务结合,与地面宽带网络互为备份和补充,能同时满足千万级用户的宽带多媒体传输需求。其主要业务包括MPEG4视频流直播、双向互动视频、新闻采集和TV回程服务、视频点播、应急可视信息采集、视频监控、移动中继、链路备份等。

总体上看,我国卫星多媒体业务还是以卫星广播和直播业务为主,其他卫星多媒体应用规模相对较小,大多集中在特定行业内,并未形成大规模普及应用。

未来走向何方?

从国际卫星通信发展来看,Ka频段卫星通信已成为下一代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Ka卫星通信系统将发展成远程空间宽带信息传输的主要形式,其与地面无线宽带通信、地面有线宽带通信共同构成覆盖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网。预计5年后,Ka新星数量将为现在5倍以上,单颗Ka星的容量可高达几百Gbps,Ka资源将占固定轨道卫星资源的80%以上。目前,我国卫星多媒体业务基本上还是承载在Ku频段和c频段上,由于这些频段已属于过度开发,拥挤不堪,严重制约我国卫星宽带多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全面开发Ka频段多媒体卫星系统迫在眉睫。

完整的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其中空间段由一颗或多颗专用宽带多媒体卫星转发器组成,地面段由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多个卫星信关站组成.用户段由多种形态的多媒体业务终端组成。从空间段上看,我国尚缺乏自主研制的Ka频段多媒体卫星,拥有专用的宽带多媒体卫星是地面应用规模开展的前提。目前,国外运营的宽带多媒体卫星系统主要有低轨道、中高轨道和同步轨道三种类型。其中,同步轨道卫星系统具有单颗星覆盖面广,技术相对成熟、研制成本和后续运营成本低等优点,更适合我国在发展Ka宽带多媒体卫星初期采用。同时,我国应开展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的研制和应用,逐步转变卫星透明转发的角色,实现真正的“空中网络交换”。

我国卫星多媒体的发展在地面段上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中国在网络架构、空中接口标准方面缺乏统一成熟的标准,需进一步消化吸收国际主流的卫星宽带通信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Ka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通信体制,并设计完整的空中接口协议和地面信关站接口协议,研究多波束卫星的组网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系统容量,为网络运营商提供灵活的运营模式:其次,信关站是卫星宽带多媒体网络的通信枢纽,卫星宽带多媒体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是互补的关系,必须着重实现信关站与Internet及移动通信网的互联互通,提供多媒体业务在网际问的无缝传输,这是实现天地一体化的宽带多媒体网络的关键:另外,Ka频段卫星终端的发展方向是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这需要全面掌握终端的天线、射频以及基带等部件关键技术才能实现。目前,射频前端的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仍被国外厂商垄断,需加强与国外卫星厂商的联合开发和技术合作,采取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并举的技术路线,推进大功率器件、低噪声放大器、有源和无源滤波器、变频器等射频关键器件的自主创新。基带以及应用部分的关键技术可以更多地在传统卫星频段终端的成熟技术基础上进行开发,着重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带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基带芯片。

国内媒体 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电视媒体,问题

突发事件是指公共安全事件或是突然爆发的自然灾害等, 这些时间都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主流媒体在报告这些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有效, 这样才能避免错误消息或者负面消息传播, 避免社会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创造了诸多成绩, 但是, 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1 报道经验不足

“听传达, 发通稿”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状态, 所以在经验方面就表现出不足的问题。特别当遇到突发事件时, 新闻往往更多将重心放在一个方面, 不能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报道。这就造成新闻不是以一个全方面、立体的形象呈现事件内容, 很难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这点来看, 媒体的新闻报道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在2014 年3 月8 日的马航MH370 失联的事件中, 很多有价值的消息都是来自英美等国的媒体, 打开新闻看到的都是来自CNN报道、根据美联社报道、根据华盛顿邮报称等,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 在这次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我国新闻媒体呈现出“挖不到新闻”的尴尬局面。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媒体有三宝:转发、蜡烛和祈祷”。

2 连续和深度报道不足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 网络越来越发达,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所以, 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国内电视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当中脱颖而出, 必须进行有深度的报道, 能够揭露事件本质, 关注新闻的后续发展。当一个新闻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 不将报道停留在报道本身, 这样的新闻将会更有亮点, 同时, 连续性的报告也会让新闻更加全面, 让信息更加丰富。例如:2014 年5 月28 日发生了山东省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杀人案, 几名罪犯为何选择这个地点, 这是有组织的吗?会不会蔓延?政府如何面对的?当地人们的反响如何?家属如何安置?案情最后如何?可以将这些观众想了解的信息作一个专题节目。进行连续的、深入的报道。

3 报道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获得信息, 只有在突发事件当抢占先机,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突发事件发生后, 要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 掌握第一报道权。当媒体挖掘的信息越多, 那么其报道的主动性就越大, 才能正确引导舆论, 创造有价值的资讯信息。但当前, 国内一些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较差。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东港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 就出现了不少报道不及时的现象。其中, 现场指挥工作人员安排, 各方支援情况、防化处理、人员伤亡、清理工作、各方面赔偿工作、是否有渎职行为等都未第一时间得到确切报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 要规避上文中遇到的问题, 新闻媒体应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就启动报道的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及时;二是把好关;三是快速反应。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不必要环节, 节约时间和成本, 提高报道效率。此外, 还要加强深度和连续性报道, 让观众知道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发生, 结果如何。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媒体应谨慎平衡各方观点和意见, 严格遵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士林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国内媒体 篇6

(一) 新媒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互联网一如暴风过境般强势发展, 到现在已经席卷全国, 并且依靠着强大的新兴技术、更全面的信息体验以及快捷方便的特性力压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曾经PC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也只能让人们困在房间中漫游世界, 然而不过几年, 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拔地而起, 仿佛一夜之间互联网就占据了人们所有的空闲时间, 并成功抢夺了传统媒体的大部分用户资源。

国内漫画也在这一时期悄悄找到了新方向, 漫画数字化成为新兴潮流。国内传统漫画依靠于纸媒, 缺少优秀载体平台, 并且纸媒传播对受众的细分及付费因素使其受众面局限狭窄, 延展性弱。而依靠尖端科研技术发展崛起的新媒体却能让漫画的传播轻而易举, 打破了厚重的受众划分界线, 漫画信息流通更加自由, 从原来的点对面到现在面对面, 能够一举推在数亿人的视线中。新媒体一改过去受众单纯被动阅读接收信息的状态, 受众能够在阅读、享受的同时, 独立创作漫画、发表意见, 甚至获得受众与认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产漫画的创作。

与此同时, 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与新媒体融合日益充分、完全, 碎片化的时间与有限的移动终端空间相互作用, 简洁精炼的信息成为新媒体的产物。图片阅读的倾向性明显, 这种无需深入、直接明确、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满足了人们快速理解信息的愿望——“读图时代”随之到来。这也意味着数字漫画拥有更为广阔的新媒体用户市场。

当然, 绘画软件、数位板等科技的发展也是漫画数字化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 数字漫画与传统漫画

数字漫画其实是相较传统漫画而产生的概念, 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漫画创作、传播或为漫画添加数字效果的漫画。这种漫画形式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 是一种新型的漫画发展道路。

数字漫画与传统漫画相比, 拥有更新迭代的前沿科技带来的不可抗拒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传统漫画的创作发行, 通常需要经过前期故事文案、草稿分镜、造型调整、定稿上色、贴网点纸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 往往费时而耗力, 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而数字漫画只需一台电脑、一块数位板以及一个绘画软件, 一旦熟悉运用, 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画出想要的故事, 并且可以重复删改, 增添效果。

第二, 新媒体发展的激烈浪潮下, 数字漫画在互联网覆盖的领域无障碍传播。

第三, 互联网中, 大部分数字漫画的“免费”属性强烈吸引着线下读者, 因此其拥有广阔的能够完善漫画盈收产业链的群众基础。

可以看出, 在未来, 漫画数字化是国内漫画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数字漫画的传播

(一) 传播内容

数字漫画打破了以往国内简单的单幅漫画、搞笑的四格漫画与热血的故事漫画的固定框架。在创作的思路中, 除了这些传统漫画元素, 还不断融合互联网、新媒体中的流行文化, 衍生出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新型数字漫画。它们内容的不拘一格、生活化、萌化和搞笑轻松倾向更加明显, 并逐渐成为新媒体平台用户的新宠。

暴走漫画就是其中的典型, 它在短短几年内席卷国内社交网络, 并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暴走漫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搞笑”, 无论是粗陋、夸张的鲜明画风, 还是反讽、无厘头与粗话, 或是无节操、无底线的内容, 其结果往往是“笑果”连连, 变成了一种独特又大众化的幽默——“恶搞”。除此以外, 暴走漫画虽然人物简陋, 但涉及的话题量十分丰富, 包括校园趣事、时事新闻、社会不公等, 只需要一点点生活的感悟即可制作成品, 生活社会属性明显, 能够与受众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时,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 让苦闷大众感受到了话语的自由, 不仅使国内数字漫画的风格多有转变, 而且令漫画类型变得更加丰富。甚至对于一些在传统观念中颇为反叛、敏感的题材, 如耽美等时, 舆论包容性也变得极强。这些漫画走向了大众的视野, 成为当下最为火热的题材之一。

(二) 传播形式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新媒体载体之一。为了帮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不少APP平台如微博等, 都简化了传统漫画的排版构图方式, 使得数字漫画更多以“长条漫画”的形式出现, 简称“条漫”。它的内容篇幅相较传统漫画明显缩短, 显示长宽比更贴近手机的大小, 易于滑动浏览。

此外, 数字漫画的传播, 除了漫画网站、APP等原有漫画平台做资源支撑, 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转发引流也是极强的助力。在这些社交平台中, 数字漫画不仅在个人空间单纯搬运分享, 而且更广泛地运用于社交沟通中的“表情包”。

现今, “表情包”文化已经充分渗透在年轻人的网络社交中, 无论是聊天还是发心情、状态, 几乎无孔不入。这些图片语言暧昧而又有趣, 犀利又贴近现实, 到位夸张的肢体动作及表情状态深得人心, 成了年轻人交流过程中纯语言文字所不能的承载的情感表现工具。其中的图片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改编自数字漫画, 是对漫画人物的再次处理编辑。一旦进行了成功的传播, 其能接触到的受众面便极为开阔, “暴走漫画”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三) 传播平台

目前, 国内数字漫画的传播平台包括漫画网站 (如有妖气、漫客栈等) , 手机漫画APP (如布卡漫画、快看漫画等) , 微博、QQ等社交媒体等。

漫画网站与手机漫画专门面向对漫画感兴趣的漫画迷, 受众群体定位清晰。由于不可忽视的专业性, 其漫画资源异常丰富, 并有着极为详细的分类部落, 天然形成了漫迷们的聚集圈。他们通过评论、点赞、帖子、分享甚至是实时弹幕, 达到交流同好的目的, 对漫画平台的忠诚度相当高, 一旦发现喜爱的漫画, 手动分享、传播的几率较大。

而微博、QQ等社交平台自身的属性, 决定了其内容相对混杂, 囊括天南海北, 漫画只是其中活跃的一小部分内容。但是这些社交平台用户量极大, 并且可以通过分享链接互通有无, 传播率高。比起较为封闭、漫画作品需要靠搜索才能获得关注的漫画网站, 它们能赋予单部漫画作品更多被发掘并得到关注的机会, 受众转化潜力强。例如, 微博漫画《19天》, 其题材对大部分用户而言属于敏感区, 然而2014年8月一经推出, 微博点赞量就达到25000人, 漫画发布虽然断续并且需要自行翻找, 但持续至今几乎每条条漫都达到十几万的点赞量, 转发量上万, 时常进入热门微博。这意味着受众会有更多的机会注意到它。

(四) 传播受众

技术的进步给漫画不仅带来的是内容、形式的变革, 还让漫画受众的年龄层有扩大的趋势。

一直以来, 漫画在国内主流观念中往往被认为是低龄儿童的特权, 虽然风向随着90后的成长稍有改变, 但仍然不能撼动根本。传统媒体对漫画的选择往往也会因为这些观念而更加保守稳健, 会选择相对成熟的漫画故事框架, 导致部分漫画无论题材多么新颖、内容多么夺人眼球, 经过层层考虑与细致审核后, 最终无法出版。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内的全年龄动漫少之又少, 抑制了国内动漫的良性发展, 无法缩小国内动漫产业与欧美日韩的差距。

而新时代下, 新媒体给了“全年龄”数字漫画崛起的机会。“读图时代”让大众对于新媒体平台中的图片包容、理解度更高, 并且乐于以更加轻松浅显的方式阅读图片内容, 这让数字漫画的阅读人群被拓宽。

相较于传统6~20岁的传统漫画受众, 数字漫画受众的年龄构成转向12~36岁, 并由原来的幼儿、学生消费主体开始分化, 白领等不同身份、年龄、喜好的消费人群占比扩大。过去传统漫画的单纯故事情节开始减少, 而反映青年人情感职场生活的生活性质漫画获得了大量好评, 如微博平台上“伟大的安妮”的情侣生活漫画、“吴琼琼爱漫画”的彩妆、女性漫画、“张小盒”的职场漫画等。

三、数字漫画的前景

曾经, 国内漫画的数字化在于互联网初期的在线漫画网站, 其通过扫描搬运漫画, 吸引人流量, 简单赚取广告投放费用。

今时不同往日, 数字漫画依托原创漫画网站能够不经过传统媒体的审核目光, 而全凭自身魅力吸引读者付费, 得到收益。甚至在极高点击量的推动下受到平台方的关注, 从而让自己的漫画完成向动画的过渡转型, 完成一系列的动漫产业链。而社交平台下的数字漫画则一般依靠“免费”“有趣”“流行”等特性获取大量的读者基础, 通过点击量获得广告商的青睐, 单独发表商品, 甚至直接为广告商绘制广告。在作品成熟后, 作者、动漫社等通常通过印制出版、发行周边等线下活动进行变现。

可以说, 这种相对自由的互联网新媒体环境让国内漫画脱离过去被挑选的状态与单一渠道, 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内动漫产业的革新。

目前, 国内不少动漫出版商都视漫画数字化为新的盈利点, 并积极进行布局。虽然数字漫画现下仍然不能取代传统漫画, 但是促使新媒体与传统漫画的跨界融合能够完成线下线上的完整交互, 并且利用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整合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因素, 能够使消费者获得全新的漫画阅读体验, 还可能催生新的盈利方式, 可谓潜力巨大。

不过, 漫画数字化毕竟是一种新兴趋势, 产业不够成熟, 仍然需要时间解决盗版、低级信息传播等市场乱象。

摘要: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 传统媒体开始无法满足大众对信息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的更高要求。漫画也是如此。传统漫画发表工序繁琐, 载体渠道单一, 造成漫画题材内容的局限与传播面的狭窄.而互联网连接下的PC、手机、平板等移动端, 能让国内传统漫画通过数字化实现无障碍信息流通。本文分析国内漫画的新发展, 力图通过剖析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漫画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平台、传播受众等, 探究数字漫画的发展前途与方向, 为我国动漫产业变强寻找新出路。

关键词:数字漫画,新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旭辉, 陈昆.新媒体时代数字漫画创作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11) :95.

[2]罗曦.新媒体下的数字漫画[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陈海峰.“暴走漫画”的传播学解析[J].东南传播, 2014 (08) :24-26.

[4]韩浩月.“文化面具”表情包[J].人生与伴侣 (月末版) , 2016 (02) :39.

[5]陈旸.新媒体漫画的创作及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 2013.

[6]金城.成人漫画:新媒体漫画传播的未来[N].中国文化报, 2012-07-04 (5) .

国内媒体 篇7

关键词:媒体,公司治理,测量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及公众的广泛关注, 成为公司治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 媒体在完善信息环境、降低信息不对称、改善公司治理和保护投资者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Dyck&Zingales, 2008;Joe, et al.2009;Miller, 2006;李培功、沈艺峰, 2010;杨德明、赵璨, 2012;孔东民、刘莎莎等, 2013) 。纵观国内外文献, 即使在相同的概念框架下, 现有研究在媒体治理的度量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非一致性。由于缺乏统一的测量方法, 在实践中, 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对媒体治理进行测量, 相关实证研究缺少关联性, 导致实证结果难以比较, 从而无法取得一致性结论, 这对探索媒体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深入解析其作用机理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 需要全面梳理媒体治理的度量方法以便为相关经验研究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有鉴于此,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媒体治理的相关文献, 对文献中所采用的度量方法及发展动态进行评述, 并借鉴国外相关文献力图探讨适合中国情境的媒体治理测量方法, 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方向。

二、国内对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的研究测度

(一) 数据来源

一些研究认为报纸的关注程度与网络或杂志的关注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及高度正相关关系, 因此将搜索范围限定于仅含有一手新闻而排除转载新闻的传统纸媒, 多采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选取《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发行量较大的财经类报纸作为媒体报道的数据来源 (孔东民等, 2013;李培功, 2013;李培功、沈艺峰, 2010;醋卫华, 2012;徐莉萍等, 2011;郑志刚等, 2011;李焰, 2011) 。为了扩大新闻报道数据的来源范围, 一些学者选择专业数据库搜集数据, 如WIND数据库 (杨德明、赵璨, 2012) 、WISENEWS新闻数据库 (于忠泊、田高良、张咏梅, 2012) 、巨灵财经《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于忠泊、叶琼燕、田高良, 2011;黄俊, 陈信元, 2013) 、《中国经济新闻数据库》 (王鹏、宋乐等, 2012) 、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 (姚益龙、梁红玉、宁吉安, 2011) 等。一部分研究不局限于财经类专业报刊, 而是将综合性媒体或地方性报纸也包括进来 (于忠泊, 2012;陶文杰、金占明, 2012) 。还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体相比传统报纸受到相同甚至更多的关注, 因此通过网络权威媒体, 如百度新闻、新浪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等获取媒体关注度数据 (饶育蕾等, 2010;权小峰等, 2012;赵丽丽等, 2012, 罗进辉, 2012) 。一小部分学者对社会化媒体, 如论坛、博客、视频、社交网络等进行了研究, 如刘媛媛 (2009) 通过谷歌博客搜索、百度视频搜索、奇虎论坛搜索和在线社交网站51.com、人人网、开心网和一起网等社会化媒体获取了对企业的关注度数据;李培功 (2013) 用来度量网络舆论的代理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东方财富网的股吧。

(二) 检索方法

为了降低数据遗漏的可能性, 国内研究大多将公司所用过的所有全称、简称、代码、发行股票名称等作为关键词在数据库或互联网中进行标题、主题、关键词或全文查询, 通过手工收集整理数据, 并将所获得的相关新闻报道条数作为媒体关注的衡量指标 (李培功, 2010;张雅慧等, 2011;饶育蕾等, 2010;张艳等, 2012;陶文杰等, 2012;权小峰等, 2012;王鹏等, 2012;罗进辉, 2012;梁红玉, 2012;余玉苗, 2013;徐莉萍, 2011) 。一些学者自行开发程序进行检索, 如王苏生等 (2011) 采用基于智能化搜索引擎框架的文本语义挖掘算法;饶育蕾等 (2010) 通过网络编程检索加手工整理收集与某只股票相关的新闻报道条数;赵丽丽等 (2012) 采用专门研发的网页抓爬器, 选取和讯网、新浪财经网等作为新闻源, 自动解析并抓取所研究的信息行业上市公司的新闻文本, 再对多个新闻源抓取的新闻进行去重处理, 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全面且又权威的信息行业互联网财经新闻语料库。一部分学者自建或借用相关媒体指数作为媒体关注度的替代测量指标。吕敏康、冉明东 (2012) 利用信息科学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方法, 分析文章相关度、文章重要度和媒体重要度等因素, 以2005年1月为基期, 构建中国上市公司媒体关注指数, 用以测度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关注程度。媒体关注指数选择《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等24种主流财经报纸作为数据来源, 经过五个步骤构建而成。该研究还计算“媒体报道文章数”和“媒体报道相关度”, 作为媒体关注度衡量的稳健性测试变量。另外, 吴超鹏等 (2012) 采用喻国明 (2010) 编制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 (CMDI) 衡量各地区媒体监督程度。再次, 有学者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如游家兴等 (2012) 从报道基调、曝光程度、关注水平三个维度构建媒体情绪综合评价体系:“报道基调”主要分析媒体对公司持有的态度倾向 (乐观、中性抑或悲观) ;“曝光程度”主要分析新闻报道是否密集、连续, 采用新闻报道的篇数进行衡量;“关注水平”主要分析新闻报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

(三) 筛选标准

由于上市公司新闻包罗万象, 一部分研究注意到如果仅以新闻条数作为媒体关注的替代指标, 可能包含与研究不相关的报道, 例如上市公司应证监会要求必须披露的公司信息及发行、融资等财务活动的公告;一些新闻报道中包含多家上市公司的名称, 这些均属于无关新闻, 因此对此做出了剔除 (于忠泊, 2011、2012;高宏, 2012;戴亦一, 2011) 。还有一些源于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关注度, 如媒体刊登的分析师买入、卖出及持有建议的报道等, 也做了相应剔除。饶育蕾等 (2010) 研究还将容易产生歧义的上市公司名称, 如“离合器”等直接从样本中删除。对于新闻归属的认定, 一部分研究做了更为细致的工作, 如于忠泊等 (2011、2012) 将所有上市公司的名称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只有当该公司的名称在这篇新闻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时, 才能将这篇新闻认定为是该公司的新闻。

(四) 新闻基调区分

围绕媒体治理议题进行研究的一些学者对媒体报道性质做了进一步区分, 根据新闻主观色彩将其划分为正面与负面报道, 并将负面报道次数作为媒体监督的替代变量。其中对负面报道的界定, 为避免个人主观性, 通常由几位作者讨论后确定 (李培功等, 2010;杨德明等, 2012;郑志刚等, 2011;姚益龙等, 2011;郑涛, 2010;叶勇, 2013;戴亦一, 2011;余玉苗, 2013;李焰, 2011;吴超鹏, 2012) 。李培功和沈艺峰 (2010) 、杨德明 (2012) 的研究方法是通过人工阅读对新闻报道的态度倾向做出判断。前者采用5级对称计分法 (即将积极、较积极、中性、较消极、消极分别赋值-2, -1, 0, 1, 2) 来量化报道基调。后者的分组标准是将有利于公司股价的新闻作为利好, 反之作为利空, 如果对股价可能无影响, 或者无法判断新闻性质则为中性。除根据主观判断外, 一些学者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判断。李培功 (2010) 、戴亦一 (2011) 、余玉苗 (2013) 和李焰 (2011) 均通过标题判断+内容判断的方法搜集媒体负面报道的数据, 判断标准依据标题或内容中是否出现揭露、质疑、批评等负面评价的词语和语气以判断媒体报道是否为负面。李培功等 (2010) 将报道中虽采用中性化语言但实质上却通过深度剖析并利用可靠证据向公众展示公司年报中存在问题的文章同样作为负面报道。没有归类为负面报道的文章则定义为媒体非负面报道。郑涛 (2010) 将“丑闻”、“内幕”、“关联交易”、“隐瞒”、“遗漏”及其同义词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以界定负面报道。该研究还对网络负面报道内容与报纸负面报道内容的不同影响程度以及负面报道出现在网络新闻标题和出现在网络报道内容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比较。李培功 (2013) 在研究网络舆论的公司治理作用时, 将反对指数作为度量网络负面舆论的代理变量。首先收集从董事会议案公布后30天内的所有帖子, 并从中筛选出含有“增发”字样的帖子。然后从中随机抽取3000条, 手工将其分类为支持、反对和中立三种态度。经过以上过程, 作者发现以下字眼在反映网民的反对态度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这些词汇包括:“反对”、“失败”、“圈钱”、“利益输送”等。作者按照这些词汇作为筛选反对帖子的判断标准, 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将剩余的帖子进行分类, 即将含有这些字眼的帖子归类为反对定向增发的帖子。于忠泊等 (2011)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 将媒体报道性质进行区分, 构造了3个媒体关注变量:Media1为公司新闻的条数, 所有包含i公司名称的新闻中, 只有当公司名称出现次数多于其他公司名称出现次数时, 才将此新闻归为i公司的新闻;Media2为i公司总体负面新闻数目, 在Media1的基础上, 如果有关i公司的新闻中出现负面关键词, 则将该新闻归为公司的总体负面新闻;Media3为公司纯粹负面新闻数目, 在Media2的基础上, 如果有关i公司的总体负面新闻中, 负面关键词和i公司的名字出现在同一句中, 则将该新闻归为i公司的纯粹负面新闻。

三、结论与展望

国内媒体 篇8

国外以美国加州大学迈耶教授[1]提出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A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为代表。他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创建了该理论, 强调设计多媒体教材要有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 并且从中归纳出12条规范设计多媒体教材的认知原则。

国内以天津师范大学的游泽清教授提出的“多媒体画面设计理论” (A theory of Multimedia design) 为例, 认为多媒体教材是用一种有别于文字的画面语言编写的, 强调设计多媒体教材要重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特点和规则, 包括认知规律和艺术 (语法) 规则。该理论是在两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创建出来的, 也从中归纳出了规范设计多媒体教材的8个方面语法规则。

虽然两套理论是从不同侧面看待“设计多媒体教材”这一问题的, 但是二者研究的思路, 甚至得出的结论却相似得令人吃惊!可谓“殊途同归”。

本文打算比较以上两种理论的相同点和差别, 试图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思考的结论。

●关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简称“认知理论”) [2]

1.基本论点

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要考虑如何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

为此, 明确设计多媒体画面的目标, 不仅是呈现知识信息, 而且要引导学生如何对所呈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 其中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哪些呈现的内容, 如何在脑子里组织这些内容, 并且把它们与己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2.创建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1) 人在认知时具有加工信息的双通道 (Dual channels) , 包括感觉记忆区中的视觉和听觉通道, 工作记忆区中的图 (表象) 和文 (概念) 加工通道;

(2) 每个通道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 (Limited capacity) ;

(3) 人对输入信息的加工是主动的 (Active processing) , 包括对输入信息的选择 (注意) ;将所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致的图 (表象) 和文 (概念) 表征;再将已组织的表征整合到长时记忆中己有的知识中去。

3.认知理论

(1) 三个基本界定。

◇多媒体 (Multimedia) :画面上同时呈现语词 (words) 和图像 (pictures) 。其中, 语词可以是打印文字 (printed text) 、屏幕文本 (text on screen) 或解说文本 (spoken text) ;图像可以是动态或静态呈现的, 也可以是绘画出的或拍摄出的, 如书中插图 (illustrations) 、图片 (photos) 、计算机图形 (graphs) 、动画 (animation) 或视频 (video) 。

◇多媒体学习 (Mu l t imedia learning) :通过语词和图像来建立脑内的表征。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instruction) :设计多媒体画面, 帮助人们按照画面呈现内容建立脑内 (知识) 表征。

(2) 提出脑内认知加工模型。要点如下。

◇在脑内感觉记忆区 (输入) 和工作记忆区 (加工) 中, 都存在双通道。感觉记忆区中分别存在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工作记忆区中分别存在概念和表象两个通道。

◇将多媒体画面上呈现的媒体分为图像 (pictures) 和语词 (words) 两大类, 其中图像有动态图 (dynamic graphics) 和静态图 (static graphics) 两种表现形式;语词有文本 (printed text或text on screen) 和解说 (narration) 两种表现形式。

◇媒体进入脑内认知通道后的加工, 分为选择、组织和整合三个步骤。

(1) 选择:画面上呈现的图像, 输入到视觉通道后, 被选择到工作记忆区的表象通道;画面上呈现的解说, 输入到听觉通道后, 被选择到工作记忆区的概念通道;画面上呈现的文本, 先输入到视觉通道, 再转到工作记忆区的概念通道。

(2) 组织:在工作记忆区, 表象通道将动态图 (包括动画和视频) 和静态图 (包括图形和图片) 组织成统一的图的模型 (pictorial model) ;概念通道将文本和解说组织成统一的文的模型 (verbal model) 。

(3) 整合:包括两个内容, 整合图和文的统一表征;整合输入知识和长时记忆中己有知识。

(3) 结论。

符合人脑 (认知) 加工的多媒体设计, 要比不符合的设计更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人们采用语词和图像配合进行学习, 要比只采用语词时更能深入进去。

4.从认知理论中归纳出的12条认知规则

按照画面呈现内容与认知的关系, 将12条认知规则分为三类。

(1) 尽量减少“无效学习”的认知规则 (5条) 。下列设计会产生“无效学习”, 应避免。

例如, 设计的画面上出现与教学无关的 (图、文、声等) 媒体;重、难点等需强调的教学内容没有凸显出来;在配解说的动画中, 再加同内容的文本, 造成冗余;教学上相关的内容, 没有在同一 (或邻近) 画面上集中呈现, 需花精力寻找。

(2) 合理安排“机械学习”的认知规则 (3条) 。下列设计有助于配合记忆性学习, 因而是合理的。

例如, 尽可能地将 (难点或结构复杂等) 教学内容分散呈现;在呈现教学内容前, 先通过菜单等形式预示一下内容的概要;从利用视听觉通道的角度考虑, 动画配解说要比配文本合理些。

(3) 积极培养“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规则 (4条) 。为了帮助理解学习内容, 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图文配合呈现的学习效果要比只用文本的好。

◇呈现的教学内容, 要考虑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差异。

◇呈现教学内容时, 友好表达 (如对话式) 的教学效果, 要比生硬表达好。

◇在有解说内容的多媒体画面上, 一般可以不呈现解说者的图像。

●关于“多媒体画面设计理论” (简称“设计理论”) [3]

1.基本论点

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画面语言”[4]——一种有别于文字的新型语言。

为此, 设计好多媒体教材的前提或基础, 是要深入地认识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多媒体画面语言的两大特点是“形” (以形表义) 和“动” (分时呈现) 。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规律包括三个方面:语构方面 (语法规则) 、语义方面 (设计格式) 和语用方面 (教学格式) 。

2.创建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1) 信息时代不仅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新的语言形式 (即画面语言) , 而且人们的认知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即认知与审美之间的界线正在淡化。因此, 第一个基本假设是,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多媒体画面艺术和多媒体画面语言同构。

◇规范画面艺术的艺术规则和规范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是相通的:同一规则, 既可规范认知, 也可规范审美。

◇设计多媒体教材时, 应该对认知和审美并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在画面呈现的设计上遵循艺术规则。

(2) 无论认知或审美, 都涉及客观刺激和主观感觉之间的关系, 即画面上呈现媒体的衍变 (叫视听觉要素) 和知觉中产生的“新值” (即格式塔值) 之间的关系 (知觉一般大于刺激之和, 因此该理论定义“新值”为知觉与客观刺激之差)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 知觉中产生的“新值”是由画面上的视听觉要素决定的, 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的功能, 就是规范画面上的视听觉要素, 使知觉中的“新值”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3.设计理论

分别在理论层面和接口层面提出三个基本界定。

(1) 理论层面的界定。

◇基本元素:客观上在画面上呈现的, 主观上能对视 (听) 觉形成刺激的所有元素 (包括形态及其属性、运动, 形态之间的关系, 声音等) 。

◇视听觉要素:客观上指上述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各种衍变, 主观上能在视听觉效果中产生“新质”的这些衍变后的基本元素。

◇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客观上用来规范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衍变 (即视听觉要素) , 主观上应能使视听觉效果中的“新质”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2) 接口层面的界定。

◇基本元素:按照多媒体画面语言的特点, 引入“形义”和“动静”两个参数, 并且按照与现成的认知规律和艺术规则接轨的思路, 分别将已界定的基本元素, 划分为图、像、文、声四类媒体, 其中:

图指静态图形 (static graphics) , 包括图形 (graph) 或图片 (photos) ;

像指动态图像 (d y n a m i c graphics) , 包括动画 (animation) 或视频 (video) ;

文指屏幕文本 (text on screen) ;

声指解说 (narration) 。

然后, 再将这四类媒体的基本元素进一步细化为, 形态 (图形、字形) 、属性 (色彩等) 、背景 (包括形、声的背景) 、字义、语音 (音色、语调等) 和运动 (使静态基本元素产生运动的技术手段, 如运动镜头、景别组接、动漫制作软件等) 。

◇视听觉要素:对视听觉要素也是按照静态、动态呈现分别细化的:静态呈现时, 指这些基本元素 (形态、属性、背景) 在画面上的变化、布局、搭配;

动态呈现时, 指在运动镜头、景别组接、软件制作等技术手段中运用的技巧。

◇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在接口层面细化的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 是按照理论的思路 (规范视听觉要素) , 从大量多媒体教材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归纳, 整理成8个方面34条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

4.从设计理论中归纳出的8个方面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按照多媒体画面语言的特点, 将多媒体画面艺术分为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两大类, 因此将8个方面艺术规则, 划归为基本、呈现和组接三种艺术类型。

(1) 基本艺术规则 (3个方面) 。

突出主题 (主体) 规则:多媒体教材应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 (主题) , 或者画面上要讲授的图、文 (主体) 突出出来, 交待清楚。

匹配选用媒体规则:不同学科、不同题材的教学内容, 要选择相应的媒体表现;对于已选媒体在运用时, 应遵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

有序变化规则:各类媒体通过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衍变来满足认知和审美需求时, 变化是基础, 规范变化的“度”是关键 (“度”是指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头, 要恰到好处, 或画龙点睛。只有适度地变化才算“有序变化”) 。

(2) 呈现艺术规则 (4个方面) :分别用来规范色彩、背景、文本、解说的呈现。

(3) 组接艺术规则 (1个方面) :主要用来规范交互功能的运用。

在画面语言学中, 以上8个方面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 体现了画面语言中各基本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属于画面语构学范畴。当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编写多媒体教材时, 还需遵循该语言适配教学内容题材和课堂上教学策略需求的规则, 分别叫做“设计格式”和“教学格式”, 属于画面语义学和画面语用学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 设计理论中的教学格式, 要求设计多媒体教材应考虑课堂教学策略的需求, 是与认知理论中“要考虑学习者认知特点”的提法是一致的。事实上, 在认知理论中, 规定设计多媒体教材既要“呈现知识信息”, 又要“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而在设计理论中认为, 前者属于画面语义学, 后者属于画面语用学。

●两套理论的比较

1.两套理论基本观点的一致性

(1) 都认为多媒体教材的优势, 是可以采用 (图、文、声等) 多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 而不只是文字表述, 因而使学习者的认知渠道 (视觉和听觉渠道;表象和概念渠道) 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二者采用的媒体形式也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2) 都认为设计多媒体教材是有规律可循的, 并且都是通过建立理论 (即基础研究) 来探寻这些规律。值得寻味的是, 二者探寻的思路相似得令人吃惊:即先明确一个基本论点;再为创建理论提出几个基本假设;由此建立起理论的框架并且细化;再在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条规则出来。

(3) 都很重视理论的实证性 (或实效性) , 即注重通过大量的认知试验 (或课件的教学实践) 来论证理论及其规律的正确性。

2.两套理论差别性分析

从表面看, 两套理论之间的差别, 似乎仅是二者看待同一问题 (如何设计多媒体教材?) 的角度不同。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 这些差别其实反映出两套理论的创建者, 在研究问题的观念上存在一个重要的分歧。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忽视或者重视信息时代“认知观”和“媒体观”已发生的变化, 便是导致创建不同理论的原因。对此, 我们谈几点看法, 如有不妥之处, 请迈耶教授及支持他观点的学者们帮助指正。

多媒体教材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它和信息时代出现的其他教材 (如电视教材、计算机辅助教材等) 一样, 都是基于屏幕呈现教学内容的, 统称为“屏幕教材”。顺便说明, 目前办公、商贸、金融、通信等领域出现的所谓“无纸化”趋势, 和多媒体教材一样, 都是信息时代的一股时尚潮流, 其实质都是用屏幕取代纸介质, 因此也可称为“屏幕化”趋势。

屏幕教材和书本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机理上有哪些不同呢?

书本教材是通过在纸介质上印刷来呈现教学内容的, 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般以文字表述为主和靠空间容纳教学内容。屏幕教材正是在这两点上与书本教材区分的。其一, 表现教学内容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文字表述, 需要在文字语言以外去寻找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二, 靠空间容纳教学内容已行不通, 需要另找出路。分别说明如下。

书本上教学内容的多少是靠增减页数和调节版面来适应的, 即靠调节“空间”适应的;屏幕教材的“空间”是固定的, 有多少教学内容都只能在同一屏幕上“分时”呈现出来。换言之, 屏幕教材是靠“时间”容纳教学内容的。

正因为在屏幕教材中, 编辑功能或交互功能是实现分时呈现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因此, 游泽清教授在1994年用了两句话来界定“多媒体”, 即在“视频和计算机两个领域的媒体有机结合”之后, 专门加了一句“并且具有交互功能”。后来他在创建设计理论时, 又特别强调“多媒体画面艺术”要分为“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两大类。总之, 他认为界定多媒体教材时, 只考虑媒体 (图和文) 是不够的, 必须包括“交互功能” (或“编辑功能”) 。

在语言学中, “语言”被定义为“一套用于交流和思维的符号系统”。书本教材一般是靠文字语言编写的, 需要时可采用相应的插图、图片或图表配合说明。文字语言通过“形” (字形) 和“声” (字声) 两种符号形式进行交流和思维, 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仅通过字形表义。

认知理论强调通过图 (pictures) 和文 (words) 建构知识, 因此已经意识到了需要在文字语言以外去寻找表现教学内容的形式。例如, 迈耶教授在看到了计算机作图能力时曾问道:“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是有用的, 是否到了该采用纯文字语言以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的时候了 (It may be useful to ask whether it is time to expand instructional message beyond thepurely verbal) 。”

应该承认, 迈耶教授的这一认识已经触及了问题的要害, 即信息时代需要新的时代语言。但遗憾的是, 他没有将上述思路再往前引申一步:多媒体教材和书本教材分别是在不同时代出现的, 因此编写屏幕教材需要采用一种有别于文字语言的“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也是一套符号系统, 它通过图、文, 形、声, 动、静, 前景、背景等多种符号形式进行交流和思维。文字语言是将“词”组成“句”表义的, 句子是表义的基本单位。在屏幕教材中, 运动画面 (包括电视画面、计算机画面、多媒体画面) 对应于文字语言中的“句子”, 是画面语言中表义的基本单位, 由“交互功能” (或“编辑功能”) 组接起来表现教学内容。

认识到信息时代需要并且已经出现了画面语言, 其意义在于明确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即探讨画面语言的呈现特点和运用规则。只有了解并且自觉运用画面语言, 才有可能达到认知理论提出的要求, 而且还能为该理论的深化提供一些补充。

例如, 在传统的书本教材、文字表述的学习氛围中, 人们养成了“重内容、轻形式”的认知习惯。信息时代的认知观认为, 学习环境的优化对学习过程 (包括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减轻学习负担等) 是有影响的。采用画面语言为呈现教材内容和形式并重提供了客观条件, 因此, 可以要求设计多媒体教材时, 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认知规律, 画面呈现设计上遵循艺术规则 (或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 。

只有从画面语言的角度, 才可能对媒体的研究深入进去。

如上所述, 将各种语言符号归纳为以下几类基本元素:形态 (字形、图形) 、属性 (色彩、肌理、影调) 、背景 (图文背景、声音背景) 、运动 (变化) 、文本、语音、文 (音) 义, 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规范这些基本元素衍变的艺术规则 (或语法规则) , “设计理论”便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形成的。

举一例可说明研究的深化。按照这一理论, 将画面上各形态之间的关系, 分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主体、背景间的“主从关系”两类。规范“合作关系”的规则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规范“主从关系”的规则则是“背景不能喧宾夺主”。

正因为“设计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观点一致, 又各有侧重, 因此二者完全可以形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例如, 可以将认知理论中“强调通过图和文建构知识”, 改为“强调通过画面语言建构知识”, 即在设计多媒体教材时, 要按照画面语言的特点和规则呈现教学内容, 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很明显, 这样的修改不仅促进了两套理论融合, 而且还可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事实上, 认知理论用听觉、视觉通道和概念、表象通道说明文本、解说、图形、动画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很成功的, 但对画面上的 (视、听觉) 背景、陪衬等这类表现学习环境的语言符号, 却显重视不足。如果改用画面语言建构知识, 这类内容便可按照概念、表象通道内的“主从关系”规则处理了。

注释:

[1]迈耶 (Richard E.Mayer) 是 (美)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心理学系原系主任、教授, 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分会主席, 是国际多媒体学习认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于2001年继斯金纳、皮亚杰、布鲁纳之后获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2]迈耶教授先后出版了三本专著来介绍他创建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分别是Multimedia Learning (first edition) 200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有中译本)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00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ultimedia Learning (Second edition) 200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在2001年出版的第一版中, 归纳出的认知规则是7条;到了2009年出版的第二版中, 认知规则已扩展到了12条。本文引用的是2009年 (英文) 版本。

[3]游泽清教授先后通过三本专著形成了他的理论, 分别是《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提出“多媒体画面”概念, 《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创建“多媒体画面设计理论”, 《多媒体画面艺术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创建“多媒体画面语言学”。本文引用的是2009年版本。

国内媒体 篇9

1 Hulu的运作方式

在数目过多且发展已呈现繁冗的状况下, 视频网站由于带宽流量和视频来源的不足而处于亏本的边缘。将传统电视媒体引入网络平台、主打视频点播的Hulu, 与80多家影视制作商如华纳兄弟、米高梅签订协议, 并获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福克斯广播公司的节目授权, 播放其影视作品。同时, 与主流的门户网站如MSN等在渠道上进行合作。

因为自由的点播观看方式和高质量的内容, Hulu在结束网站测试时便已拥有500万用户。

2 Hulu模式影响下国内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

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相互作用融合, 传播平台与方式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1 融合发展之前

2006年国内网络产业进入“视频元年”, 国内视频网站按运营方式可分两类, 一是以UGC为主的优酷网、土豆网等, 效仿视频共享网站You Tube, 主要依靠网友自己录制短视频并上传, 再通过网站内嵌的用户交流平台以及外链的社交网站例如微博和人人网进行分享并传播;二是以PPStream和PPLive为代表, 主要是通过P2P的共享方式来分享视频。

虽然UGC的上传模式和P2P的资源共享方式都相当灵活, 但时间一长, 优质视频来源不足。同时, UGC用户在上传过程中, 有可能将未经版权授予的节目上传到网络分享, 引起版权纷争。由于内容更新被动, UGC模式视频分享网站运作成本较高。

2.2 融合发展过程

面对视频媒体“正版化”压力, 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效仿Hulu模式。2009年, 可以说是国内引入Hulu模式之年, 也是国内视频网站大变动之年。此前, 国内视频分享网站开始转变, 土豆网推出“黑豆”频道、优酷网推出“合计划”, 打出“正版长视频”的口号。2009年底, 中国网络电视台 (以下称CNTV) 开播。依托央视以“台网捆绑”方式创办网络电视播出平台, 背靠央视的资金和节目支持, 走出了Hulu的“正版、免费、广告收入”的模式。2010年, 百度搜索旗下的爱奇艺上线, 通过提供免费的高品质视频服务吸引用户, 并借助广告盈利。

在CNTV、爱奇艺效仿Hulu模式的同时, 国内其它视频网站也实施转变。网易视频收集国内百余家电视台的直播和点播信号, 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电视台”, 提供千余部正版的高清电影和万余集电视剧资源;搜狐视频坚持正版方向, 推行“正版影视剧”策略;盛大网旗下华友世纪与酷6合并;优酷网、土豆网、乐视网等先后上市, 并购买多部电视剧的网络独播版权, 实现台网互动融合发展。

2.3 融合发展效果

根据艾瑞咨询相关报告, 网络视频引入正版资源后, 用户出现了连续3年增长高峰。国内网络视频有效浏览时间总长从2011年10月起超越博客并居所有服务榜首, 2012年1月达17.2亿小时。

3 融合发展带来的变化

在Hulu模式中, 视频网站和传统电视媒体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形成现代传媒市场的新势力。

3.1 电视打入网络稳定并扩大用户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电视由于不便携带且播放时间固定, 逐渐失去其曾经的地位。而网络媒体以其便携性、及时性、高效性迅速崛起。

当前, 较年轻用户更趋向于选择网络媒体, 电视用户年龄层次处于上升状态。将传统电视的线性播出与视频网站的点播、时移、回看等互动结合, 可以变“我等电视”为“电视等我”, 能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回归电视机。二者融合发展, 既为电视节目增加播出渠道, 又能稳定和扩大用户群。

3.2 视频网站灵活播放迎合用户需求

视频网站的交互性优势、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优势, 使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可以自主选择节目及安排播放顺序、进度, 略过电视节目间的插播广告, 还可从网站上获取相关节目信息, 视频网站内嵌的用户交流平台也可以让用户交流感受、进行互动。

CNTV新闻频道除传播央视新闻外, 在内容方面也凸显现场报道、互动性等互联网优势。CNTV体育频道利用央视体育中心原班制作人马, 打造全新的网络内容, 一上线就24小时播出, 并根据年轻人的需求上载了极限运动的特色体育节目。

爱奇艺网通过百度视频搜索引擎将站内的视频节目展现给互联网用户, 同时丰富用户体验和正版内容, 在网络播出平台上大量添置人性化应用。例如添加记忆播放功能, 让网站点播更轻松随意。

视频网站完善而友好的用户体验突出了用户的市场地位, 在提升自身形象的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与之合作的传统电视媒体的形象。

3.3 依靠正版资源走出瓶颈

2 0 1 0年, H u l u模式视频网站以71.0%的比例成为国内网络用户在观看网络视频时的优先选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成就了网络媒体的时代性, 而传统电视媒体给予了Hulu模式下视频网站强大的内容支持。

2009年版权纷争之后, 优酷网、土豆网等诸多视频分享网站, 大量删除用户所上传的盗版内容。随着Hulu模式的引进, 使原本依托用户上传的视频分享网站摆脱了盗版内容潜在的版权危险, 并从传统电视媒体的正版长视频获益, 视频网站用主动播放方式走出了版权纠葛。

3.4 全球化传播刺激发展

网络视频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极大优点就是少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 将全球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使受众及时看到最新的新闻和节目。在视频网站普遍采用Hulu点播模式后, 更多来自海外的影视剧和新闻娱乐节目等通过网络平台被引入国内, 而被授权在国内视频网站上播放的中国影视剧也在视频播放、分享等传播过程中走向国际舞台。

走向Hulu模式的各大视频网站争相与国内外传统电视媒体结盟, 争夺网络独播权, 国内网络视频市场出现大量正版的海内外优秀影视作品和新闻、娱乐节目, 国内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摩其它媒体的节目而加以借鉴。

3.5 融合传统电视媒体可提高视频网站可信度

传统电视媒体是专业的媒介组织, 拥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和加工人才, 其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非专业组织难以企及的, 尤其是在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及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更具优势。在多年的实际报道、播出中, 形成了一系列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传播规范和职业道德, 相较于匿名或者半匿名形式的网络传播, 所传达的信息和内容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支持度。

网络的匿名性和用户过度的自由性是导致其出现虚假新闻和部分极端言论的直接原因, 当虚假新闻和个别极端言论充斥网络以致人心惶惶时, 观众更愿意相信具有权威地位的主流的传统电视媒体, 网络媒体迫切需要传统电视媒体的“可信的信息”作为支撑性内容。当视频网站和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上接轨后, 既拥有更多的节目内容, 又使视频网站的内容变得更为可信。

4 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媒体深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尽管媒体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但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传播内容低俗化。网络视频因“恶搞”、夸大而导致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 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二是版权困扰仍然存在。虽然视频网站正在走向正版化, 但盗版仍然不时可见。三是创新不够。效仿西方媒体仍然是国内新旧媒体的发展方式之一。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1 明确发展定位

一味的效仿是没有出路的, 国内视频网站要做到不被Hulu浪潮吞没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明确精准定位, 走特色发展之路。如CNTV除为用户提供即时准确的新闻节目外, 还打造了“爱布谷”平台, 联合央视和地方卫视等40多家电视台整合节目资源, 依托央视体育节目取得2012伦敦奥运会的独家网络直播权;而爱奇艺则摒弃新闻资讯类节目, 主打高清影视剧, 大力宣传其优质的用户体验和友好的操作界面, 开通高清付费通道, 将最新上映的电影用付费形式提供给受众, 通过特色的定位培养长期用户。CNTV和爱奇艺用不同的定位方向, 发展不同需求的用户群, 成为Hulu模式视频网站的优秀代表。

4.2 完善网络平台

在各大视频网站百花齐放的情况下, 只有打造一个完善的影视资源平台、摒弃盗版, 才能在视频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CNTV推出“爱西柚”和“爱布谷”两大平台和手持客户端;爱奇艺依托百度的视频搜索功能扩大自己的用户流量, 推出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客户端, “实现多终端观影无缝对接”;优酷网和土豆网合作打造联合视频播放平台。这些都是目前视频网站在完善自身平台方面采取的策略。

4.3 提升节目质量

面对视频网站功能的完善, 传统电视媒体所无法达到的精细用户体验和交互性都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实现,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环境下,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只有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为发展寻得更多契机。

视频网站以良好用户体验和提供新鲜有趣的节目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 传统电视媒体在面对年轻用户流失时更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制作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电视节目来弥补缺陷。

4.4 进行优势互补

传统电视媒体应积极投入网络媒体, 将自身优质节目资源移入网络平台, 以此拓宽观众层面和节目播出渠道。

湖南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太平公主秘史》期间与爱奇艺合作, 打造“台网零时差互动播出”, 观众在电视上没能即时观看到的内容, 可以在网络播出平台上得以观看。同时, 爱奇艺根据电视剧《太平公主秘史》的影视内容, 重新剪接整合, 制作成每集15分钟的《太平公主外传》, 以剧情梗概的方式将整部电视剧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除了通过电视剧与视频网站合作之外, 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也通过其他的方式拓展业务渠道。台湾电视制作公司金星娱乐与爱奇艺合作打造的《爱go了没》等网络自制综艺节目, 搜狐视频与湖南电视台合作制作的选秀节目《向上吧少年》等, 都是传统电视媒体在台网融合之际与视频网站进行优势互补的范例。

4.5 永葆创新活力

现在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 各类媒体也不例外。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电视从0到5000万用户用了13年, 而微博只用了13个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还会出现新的媒体形式, 并且也会迅速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 创新才是唯一出路。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进步的灵魂, 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任何媒体永葆生机的源泉。二是要时刻寻找创新路径。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借用他山之石。三是要大胆尝试, 打破常规,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7-118.

[2]龙思薇.美国视频网站Hulu的经营策略分析[J].广告大观:媒介版.2010 (2) :2.

[3]高山冰.美国视频网站Hulu的竞争策略及启示[J].电视研究, 2010 (7) :1.

[4]艾瑞咨询.中国在线视频年度监测报告 (2010-2011年) [J].中国在线视频年度监测报告, 2011 (1) :5.

[5]郭子辉, 袁丁.奇艺网:当心遭遇中国国情[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2) :4.

[6]艾瑞咨询.2011年第四季度数据产品监测报告[J].中国在线视频监测报告, 2011 (4) :3.

上一篇:医用输液监控装置下一篇: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