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共12篇)
国内城市 篇1
宜居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 迄今为止, 国内见诸报道的各种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排行榜莫衷一是, 在认识领域带来了一些混乱。对各个评价体系作一个系统的比较鉴别, 廓清其后隐含的价值取向, 将有助于研究者、城市政府、公众等对宜居城市评价领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
1、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的源流、背景和内涵
1.1 宜居城市研究的源流
人类对于宜居城市的关注, 反映出的是人类对于自身居住状况的关注。宜居城市建设思想, 可谓源远流长。从《易经》《道德经》到康有为的《大同书》, 从《太阳城》《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当然, 如果从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历史来看, 有相当共通含义和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的概念应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该理论的出现正式吹响了改善城市质量、关注城市生活的号角。宜居城市研究在国外成为热点, 则始于1980年代, 特别是1985年由Henry Lennard发起建立国际宜居城市研究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IMCL) Conference) , 把宜居城市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国内对宜居城市的研究相对滞后, 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对于居住环境的评价研究。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 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2 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背景
要理解我国语境下宜居城市建设的内涵, 还必须了解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和政治经济领域的思想变迁, 这是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背景。总结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不管是建国初期“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 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 使得一直以来, 城市发展主要服务于经济增长, 甚至让位于经济增长, 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滞后, 市民的生活质量没能得到同步的提高。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 这是建设城市的初衷, 但建造的结果却带来“城市异化”, 即“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的异已力量, 成为人的敌对物”, 具体的表现是各种城市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出现标志着人本思想的回归, 并且渗透在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国宜居城市实践和研究的兴起既是对各种城市问题的应对, 也是对当前发展观念变革的呼应。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 则存在通过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需要。
1.3 国内对宜居城市内涵理解的一致与分歧
对于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 生态景观和谐, 人工环境优美, 治安环境良好, 适宜居住的城市, 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 经济持续繁荣, 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氛围浓郁, 设施舒适齐备, 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 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王世营等认为, 广义和狭义概念实际上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对宜居城市内涵的不同理解, 国外学者大多倾向于狭义概念, 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广义概念。
2、宜居城市评价领域存在的分歧
连接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的桥梁是宜居城市的评价。相对于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 在宜居城市的评价领域, 分歧更为明显, 评价的结果纷繁芜杂。分歧的表现有三大方面:一是表现在评价方法的不同, 目前, 主要有基于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的主观评价方法以及主客观结合评价方法;二是表现在对各具体要素的不同取舍和对各要素重要性的不同认识;三是表现在评价主体的不同, 既有个人研究, 也有商业咨询集团, 也有国家部委, 不同的主体必定带来价值观和立场的不同。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 (见表1)
3、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述评
国内宜居城市评价领域, 这是周志田等人于2003年进行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并发表相应研究论文, 不过仅限于个人研究, 对外界影响有限, 鉴于此, 本文仅对表1中其他5项研究成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述评。
3.1 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
3.1.1 评价概况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民众调查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的基础上, 制订了“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迄今为止, 零点集团已经发布了2005~2007三个年度报告和2009年度报告。以2009年度报告为例, 共评价了24座城市, 排在前五的依次为成都、厦门、南宁、杭州、昆明。见表2
3.1.2 评析
零点集团的宜居城市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的方法, 且城市样本量小, 以大城市为主。从评价指标来看, 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 更多关注对住房和社区层面的感受, 而城市层面的经济、生态、人文环境考虑相对较少, 作为商业咨询机构, 受国外思潮的影响较深。从评价的结果而言, 稳定性较差, 连续两年之间, 排在前五的城市吻合度只有40%, 反映出主观评价随意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
3.2《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
3.2.1 评价概况
在2007年举行的第八届北京CBD国际商务节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 中国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面世。报告以“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 推出了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上榜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青岛、成都、宁波和苏州。在“宜居”一项考察中, 人口、就业、交通、住房等成为重要考察点。与品牌价值的排名不同, 排在宜居城市前十位以中小城市为主, 依次为:深圳、湛江、十堰、许昌、黄冈、九江、牡丹江、娄底、湘潭、聊城。
3.2.2 评析
该报告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客观评价, 城市样本量大, 比较全面。在宜居城市的排行上, 除深圳因为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的优良位居前十外, 其他均为中小城市, 一方面反映出该排行对于中小城市的青睐, 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相对便宜, 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 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和城乡之间的联系, 更容易造成祥和、安全、健康、便捷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城市在经济繁荣的表象掩盖下存在的种种城市病症 (拥挤、环境污染、高房价等) 已经对宜居性构成了损害。
注:来源于零点咨询集团网站 (http://www.horizonkey.com/)
3.3《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
3.3.1 评价概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组织课题组, 历时两年调查完成的。该报告从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率等12个方面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 指标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该报告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主观评价方面, 共有77.3万人次参与调查, 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生活质量网络公众调查。
该报告对287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进行量化分析, 制订出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青岛、杭州、宁波、上海、无锡、烟台、苏州、东莞和大连。
3.3.2 评析
该报告虽没有冠以“宜居”二字, 但与宜居城市的指向是一致的。从指标体系来看, 非常的全面, 充分体现出国内对于宜居城市概念的广义理解的特点, 其中对于经济指标给予一定倾斜, 但比较适度。从方法来看,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全面客观。从结果来看, 排在前十位的城市, 既有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 也有宁波、杭州等二线城市, 还有烟台这样的三线城市, 没有完全向大城市倾斜。
3.4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3.4.1 评价概况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认为宜居城市的主要特征是:环境优美, 社会安全, 文明进步, 生活舒适, 经济和谐, 美誉度高。《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在内的7项一级指标和48项二级指标组成。2005年开始,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进行每年一度的宜居城市排行, 评选范围涉及国内200多个城市。历年十佳宜居城市排行如下: (见表3)
3.4.2 评析
该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城市样本量大, 评价方法以客观为主, 兼顾主观。从指标构成来看, 兼顾经济、生态、人文、安全等因素, 可见该指标对宜居城市内涵持广义的理解。从十佳上榜城市来看, 既有大城市, 也有中小城市, 城市的偏向性小, 结果较为客观, 可信度高, 并且已经连续七年公布评价结果, 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3.5 住建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3.5.1 评价概况
该成果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完成, 并于2007年4月通过住建部科技司验收,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4。该标准还设定了否定条件,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 即使评分再高, 也无缘宜居城市:社会矛盾突出, 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的;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单项指标的评分以统计数据为主, 兼顾公众调查和专家评判。该标准公布以来, 引起一定反响, 一些城市以此为指导开展了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活动, 如清远、宜春、中山、泰州、银川等市。 (见表4)
3.5.2 评析
从评价指标来看, 比较全面, 同时明显向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倾斜, 反映了该标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人性需求的关注, 反映出该标准对宜居城市的理解向狭义概念倾斜, 因此也是一项利于中小城市的评价标准, 目前以此为指导开展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也以中小城市为主。从评价方法来看, 客观为主, 兼顾主观。并且该《标准》将主要用于全国各城市的自我评测和建设管理, 不打算也不支持任何机构利用《标准》进行宜居城市评选排行活动。
注:根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整理
4、结论
4.1 宜居城市评价存在的分歧
我国对宜居城市进行评价的机构众多、指标和方法多样, 评价结果也各异, 这些分歧既是对宜居城市内涵理论分歧的折射, 也反映了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不同。通过对以上诸多研究结果的评析, 可以发现, 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分歧:
(1) 在研究方法上, 是以生硬的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 还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主要依据。前者虽然客观, 但难以与人的感受直接挂钩, 后者由于受到居民属性等个体差异的因素影响, 对问卷设计、样本选取、调查方法等的科学性要有很高的要求, 评价结果波动性较大, 但人本主义的倾向值得肯定。
(2) 在关注尺度上, 是以城市尺度为主要关注层面, 还是以人的尺度为主要关注层面。前者以城市层面的统计数据或对城市层面宜居要素的主管感受为主要依据, 后者以社区条件、住房条件或对二者的感受为主要依据。
(3) 在指标取向上, 是向经济指标倾斜, 还是向人文生态指标倾斜。前者反映了现阶段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迫切渴望, 后者则反映了人类对生活质量更高层面的需求。
4.2 宜居城市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上所反映的城市发展价值取向上的分歧, 从根本上来说, 是“以什么为本”的问题。无论是从国内政治经济领域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还是从当前城市发展建设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来看, “以人为本”都应该成为宜居城市评价和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评价和规划建设,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对城市政府而言, 不要采取急功近利、不求甚解的态度, 对有利于自己的评价排行结果大力宣传, 对不利于自己的评价结果不予理睬, 而应深究各种评价排行背后的价值取向, 具体关注各种评价排行结果的实质, 并以此来检点自身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劣利弊。
(2) 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 要向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向努力, 要在以客观为主的基础上, “加强参与式评估方法的研究, 才能够客观反映市民的意愿和实现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目的”, 完全客观或者完全主观均易导致结果的偏颇。
(3) 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中, 要对社区和住房层面予以足够重视, 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 应把宜居社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一者,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 是人们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 其宜居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 更是实现城市宜居的必要基础。二者, 我国城市中单位制的解体、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严重的社会分化都在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松散, 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首要载体, 社区面临重构。
(4) 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 不同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选择性地确定宜居城市评价和建设的重点, 而不能不顾城市实际一概而论。随着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 宜居的需求也在发生演进, 从满足人的经济需求、安全性和健康型等基本需求, 到满足人对自然环境舒适性的需求, 再到满足人的社会人文需求, 最后到满足人们参与城市治理和个人发展机会等需求, 这些是具体城市在人居环境评价和建设中必须予以考虑的。
摘要:宜居城市评价是连接宜居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桥梁, 国内宜居城市评价领域呈现出指标多样、方法不一、结果各异的局面。这些分歧既是对宜居城市内涵理解分歧的折射, 也反映了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不同。文章通过评析目前国内主要的宜居城市评价研究结果, 探究各自背后的价值取向, 并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宜居城市评价和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并对人本导向下宜居城市的评价和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宜居城市,评价,分歧,以人为本
国内城市 篇2
1、8所 同济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清华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东南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建大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天津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华南理工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重庆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哈工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以上就是建筑规划老八校,排名不分先后,一般认为同济规划第一,清华建筑第一(清华没有城市规划本科)
2、2所 华中科技大学 2个二级博士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北京林业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国内老大
3、其次有一个建筑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4所: 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均为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点)
4、另外2所: 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学校均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有望取得建筑规划学科博士点。
5、昆明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深圳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7所学校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国内城市规划专业排名
第一名:同济大学,原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同年,同济大学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四年制),当时的名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并设立都市计划教研室。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五年制)。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立城市规划系。198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设博士后流动站。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土点,含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住房和社区发展、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技术方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八个研究方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点,并设有一个博土后流动站。
第二名: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创建于1927年,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著名建筑家、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刘敦桢、童寯教授生前长期在此任教,从事学术研究,为建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城市规划专业以城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理论为核心课程,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基础课,并参加若干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具有作为未来规划师和规划高级管理者应有的素质和修养。本专业注重规划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训练,注重开放性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2004年本专业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获A级优秀。本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筑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含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江苏省重点学科)、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建筑学、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和美术学等学科,六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学院的专业图书中心藏书量居全国建筑院系的前列。拥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GIS中国培训中心。
第三名: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沿袭于当初的建设部直属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79年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开办了城市规划专业,至1983年共招收了5届共5班城市规划专业学生170人。1985年2月,武汉建材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在校三个班搬迁至武汉城建学院新校园,并成立武汉城建学院城市规划系,下设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1993年武汉城建学院系部调整,风景园林系撤销,并入城市规划系;城市管理系撤销,其中城市管理专业的部分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并入城市规划系,成立新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系,下辖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专业。2000年5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第四名: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是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原重庆大学、西南工专等院校的建筑系合并而成,是国内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之一。1994 年学校更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更名为建筑城规学院; 2000 年新重庆大学组建后,更名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专业学科之一。1998 年城市规划本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2000 年建筑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次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2004 年城市规划本科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第二次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建筑城规学院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设计艺术学七个硕士点;有建筑学以及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一级学科所含的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建设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两个博士点;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是学校“ 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8月2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结果,我院城市规划与设计被确认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第五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学系之一,学科形成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1938-1952年并入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经院系调整
与其它院校同专业合并形成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是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筑学系设有五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博士点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设计等5个硕士点。2002年、2004年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及本科教育也分别通过了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城市规划专业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第六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2006年4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下设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国土资源与旅游系、地理信息科学系、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理科培养基地——地理学专业点和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及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院还是教育部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国内最重要的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5年制工科)等5个本科生专业.本院具有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证书。
第七名: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津沽大学建筑系(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建筑系(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54年成立天津大学建筑系。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于2000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并于2004年获得优秀资格认证。1998年学院的建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自主申请设置的建筑环境设计博士点,共有5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建筑环境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等8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国家批准又设立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顺利通过复评,是该学科目前全国仅有的3个重点学科之一。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与海内外许多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米兰工业大学、那波利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亚琛应用科学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神户大学、九州产业大学,韩国釜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均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开展师生互访、学生作业互展、联合教学和合作科研项目等活动;每年都有师生派往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深造,并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第八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于 1956 年由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等四所院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类系(科)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学科的精华,为我国著名的土建类院校之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原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科(1923年)和原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年由梁思成先生创立),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南北两所古老的建筑系迁移至西安,合并成为我校建筑学院前身。在继续办好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1956年,开办总图运输设计(原称工业运输与总图)专业;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在建筑学专业增设城市规划方向;1986年正式开办城市规划专业,并开始招生;1996年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自50年代,在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建筑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我国设立学位制度以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1981年)、建筑历史与理论(1983年)、建筑技术科学(1983年)、城市规划与设计(1986年)相继获得硕士授予权。1993年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获得博士授予权。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第九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是建立在1955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经济地理专业。在文革后期,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和历史地理的教员率先在国内突破原来的框框,把城乡规划作为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应用领域。到80 年代前期围绕着城市研究,又在国内倡导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土地分等定级、风景资源评价与规划等新的研究和应用方向。19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地理系改称城市与环境学系,其中经济地理专业又称”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1997年,城市与环境学系设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教研室和城市规划教研室,共同担当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教学。1999年,根据国家建设部行业要求,又由教育部特批设立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并从2000级起开始正式招收。2002年6月,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被编入新成立的环境学院,原城市与环境学系的人文地理教研室和城市规划教研室组建成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正以丰富的研究方向、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术地位和丰硕的实践成果而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规划界。
本系下设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两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9名,讲师7名。下设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土地经济学(含房地产开发与研究)、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景观规划设计、旅游与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等8个主要研究方向。具有城市规划(5年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4年制)两个本科专业和人文地理硕士点以及人文地理博士点。城市规划的硕士、博士点也正在申请中。现有在校本科生120余人,硕士生40人,博士生30人。
早在1988年,就是国家教委评选的国内唯一的人文地理重点学科点。在2001年的第二次国
家重点学科评选中,该专业再次以绝对的首位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近五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完成区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及分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城市土地利用、旅游发展等各类规划70余个。有国家奥运中心、中关村西区等6个重大项目在国际规划设计招标中中标或获奖。
第十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建筑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与哈工大诞生同年的1920年。当时为隶属于中长铁路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1922年学校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设铁路建筑系和电机系;1927年铁路建筑系改为建筑工程系。1928年,学校由东省特区与中东铁路共管,校名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采用建筑结构和施工并重的教学模式。1958年起设立建筑学专业,实行6年学制。1959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整,土建类专业从哈工大分离出来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科纳入土木工程系。1977年恢复建筑学专业本科高考招生,1979年恢复设立建筑系。1985年增设本科城市规划专业。1995年增设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9年成立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始于1952年,当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办含有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班。1959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文革”后1978年恢复招收导师制研究生。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校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艺术设计系、建筑系并入,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4年3月成立了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和艺术设计系。下设建筑设计(一、二、三室)、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产品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10个教研室,并设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和城市设计等九个研究所,此外还设有实验中心、数字信息中心、建筑图书分馆、资料档案中心等教学和研究辅助机构。
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成立于1985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较早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于1998年以A级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并于1999年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再次以A级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多年奋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本专业拥有国家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项目,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基地.就目前国内来说,城市规划就业的需求量很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大多生活在城镇化地区,而我国居民正处在城镇化的飞速发展阶段。
城市规划专业好不好?你对要学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2010-05-02 18:04
注册规划师 注册建筑师 注册城市规划咨询师 注册建造师 注册造价师 监理工程师,你在网上搜索“tazhidao”或者“大学专业解读”就可以找到,还有很多很好的专业介绍,都是一些过来人的心得,很难得。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去哪些单位比较好?
设计院或者规划局,设计院赚钱多累,规划局不好进,轻松待遇好(山东科技大学)
国内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研究 篇3
城市综合体是从“城市性、开放性和集约性”层面切入城市发展本质,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城市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而形成,其利用建筑空间复合化、集约化和开放化,满足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旅游、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功能空间需求,并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空间能动关系,构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经济聚集体。
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尽管短暂但发展迅速,由于城市综合体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运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些城市已经把城市综合体作为改变城市形象和环境、进行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等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例如,杭州提出了建设20个新城,涵盖旅游、商贸、商务、金融、奥体、博览、枢纽、高等教育等100个多功能城市综合体的宏大计划,以此来实施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
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现为:数量逐渐增多,建设规模相对比较集中;呈现更强的城市性,集聚规模向两端发展;多以写字楼、商业和公寓多功能复合体为主;文化休闲功能开始由配套功能转为综合体的主导功能;专业化、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发展;与轨道交通形成综合一体化开发的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已成为重要的金融投资产品。
二、国内城市综合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缺乏,资金链紧张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大,要求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为保证,特别是在开发前期对资金的需求强烈。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以及管理机制限制导致融资渠道和产品的缺失,造成开发资金链紧张。
(二)品质不高
与国外的城市综合体相比,我国城市综合体建设普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存在前期规划仓促、开发周期短、后期运营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尽管硬件设施与国外同类项目相比差距不大,甚至超过国外水平,但在软性环境方面缺少人性化的文化内涵,在管理、运营和品牌塑造上存在不足,缺少与周边城市的互动,这大大降低了城市综合体开发所具有的综合经济价值及价值升值空间,导致经济资源流失。
(三)缺乏成熟的配套环境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要求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之匹配。同时,要求相关金融环境、商业环境、消费能力等的匹配。但国内相关制度、法规及运营管理不尽完善,制约了城市综合体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制约了城市综合体的良性发展和其在规划、开发、运作、管理、经营和品牌打造等诸多方面的水平提高。
(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高
城市综合体是以相对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经济基础。但国内与城市综合体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高消费率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同,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出口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的,这导致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低水平的消费率。
三、华润中心——持有物业产生增值溢价的运营模式研究
(一)华润置地概况
华润置地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旗舰,是中国内地最具实力的综合型地产开发商之一。在其特有生意模式的指导下,持有物业为其投资的地产企业产生持续平稳的现金流回报,形成资产上的潜在长期收益(见图1)。
华润置地持有物业发展了都市综合体、住宅+五彩城、住宅+欢乐颂三种模式,其中深圳万象城作为华润置地持有物业的代表作,是中国内地最具示范效应的都市综合体。
(二)华润中心
华润中心是集大型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高档公寓及住宅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作为该产品系列典范的深圳华润中心,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深圳金融商业核心区域,是深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综合性商用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项目由北、中、南三个地块组成,涵盖不同功能及特点的写字楼、购物及娱乐中心、五星级酒店以及服务式公寓。
万象城是华润中心的购物及娱乐中心,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文化、康体等诸多元素为一身,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概念和生活体验,是真正意义的“一站式”消费中心。目前华润万象城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已有3家开业,分别位于深圳、杭州和沈阳,此外另有17家在建中,将于2012—2015年陆续开业。
(三)华润中心主要特点
1.项目选址
城市金融商业中心或未来CBD核心区,城市黄金地段,对位置要求高。
2.产品特点
华润中心是集零售、餐饮、娱乐、办公、酒店、居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建筑群,并以商业功能为核心,整体定位于中高端物业。
以深圳华润中心为例,其产品构成:华润中心一期项目包括超大规模室内购物及娱乐中心万象城、国际标准5A甲级写字楼华润大厦。总建筑面积达18.8万平方米,拥有6层商用楼面,近300个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独立店铺。华润中心二期项目总体分为A、B、C三个区:A区为一栋超高层五星级君悦酒店及2层裙房;B区由四栋多层商业建筑组成,功能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多厅电影院;C区是幸福里三栋49层的165米超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户数近800户。
3.经营策略
其经营策略为:定义形象、海外招商;强势品牌组合;商业持有比例为100%,只租不售;住宅后期出售。
定义形象、海外招商:直接在海外进行招商,国际招商与项目建设同步完成。
强势品牌组合:50%的国际一线品牌;30%的亚洲一线品牌;20%的国际二、三线品牌及国内一线品牌。
商业持有比例100%,只租不售:长期持有经营,保证商业品质。
住宅后期出售:溢价回款。
其中,万象城商业采用“全部持有,只租不售”的模式;通过中高档定位、丰富的餐饮娱乐元素以及有效的空间设计,营造出一个大众消费群的购物、社交与休闲的都市化消费场所。而主力店及次主力店在万象城的租户组合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面积占比为52%,保证很强的客流吸引力(见图3、图4)。
4.开发步骤
华润中心开发均以商业为起点,开发步骤依据不同项目特点有所不同(见图5)。
5.财务运营
以深圳华润中心为例,总投资40亿港币,分两期开发,一期万象城、华润大厦投资18亿港币,二期君悦酒店、幸福里投资22亿港币;前期投资成本由租金回收,后期溢价销售住宅物业回款(见图6)。
(四)华润中心模式经验
开发前提:选址一、二线城市相对成熟位置;区域缺乏高端大型商业,商业租金升幅潜力大;央企融资成本低;开发商具备强大实力,资金雄厚;业态定位“一站式”齐全规划,招商以一线品牌为主。
开发优势:土地变性拔高可售物业溢价1.5~2倍;可售物业在高溢价情况下,快速去化;优质物业持有。
开发劣势:高资金峰值承受力超过30亿元;开发周期超过7年;投资回收周期长,超过7年。
四、新华南MALL·生活城——前期定位偏差转向运营模式调整
(一)项目概况
新华南MALL·生活城(2007年以前名为“东莞华南MALL”)是一个大型新都市主义生活城,项目座落于快速发展的东莞市万江区,总占地约5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47万平方米,停车位多达8000个,总投资额超过45亿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复合性建筑集群之一,曾被福布斯网站评为全球最大购物中心、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观”。
(二)最初规划
新华南MALL·生活城重视都市已有社区的再设计和填补性开发,强调再造城市中心的生机和活力,正在加快项目升级的步伐,实现从“SHOPPING MALL”到“新都市主义生活城”的商业地产螺旋式提升。其汇集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品牌,是中国首个超大型主题式购物公园,集娱乐、餐饮、旅游、休闲、文化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和国际化“新都市主义”生活街区。项目定位珠三角为基本商圈,建成后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宏伟、最大规模的MALL商业建筑群之一。
华南MALL原计划的辐射商圈:
第一商圈,(半径30公里范围)人口数约800~900万,GDP近1530亿元;
第二商圈,(半径60公里范围)人口数约2800万,GDP近5000亿元;
第三商圈,(半径100公里范围)人口数约4000万,GDP近7000亿元。
(三)发展现状和问题根源
1.发展现状
华南MALL的餐饮娱乐板块加上购物仅实现之前业态设置的55%;文化展示、健康休闲类的商家则完全没有实施;各类主力店也比预期的少了50%,同类商业替换率也超过30%。
2.问题根源
华南MALL照搬了欧美郊区MALL的模式;购物中心体量太大,住宅尚未开发致使人气不足;本身不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消费力不强。
(四)后期经营调整
1.主题调整
新华南MALL·生活城不仅完成名称、标识等外在形象的更新,项目的理念创新、市场定位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调整,其已由原来的“主题购物公园”升级为“新都市主义国际生活街区”。
2.业态调整
增加更多娱乐、休闲、商务、临江高档住宅以及极具特色的歌剧院等吸引人气的项目比例,相应减少一些购物中心、百货业态的比例。
3.功能调整
购物将只是“国际生活街区”里的一个功能而已,不再是唯一的核心功能,它与其他业态如娱乐、餐饮、酒店、写字楼、住宅、休闲、旅游等功能组合成超级复合业态群,以满足人们“一站式”的“生活需求”,而非仅满足“一站式”的消费需求。
(五)新华南MALL·生活城模式经验
1.体量
城市综合体各物业的规划设计并非越大越好,核心物业如购物中心、酒店体量的大小设计必须依靠科学的测算得出,同时还需要对城市乃至整个宏观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判断,以免消费能力难以满足巨大的消费规模。
2.定位
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市场定位,要找到准确的市场空白点和诉求点。对于超大型的综合体而言,购物功能只是其多项功能中的一点,平衡休闲、娱乐、购物、度假功能最易实现成功。
3.文化
城市综合体策划的模式尚不完善,各国家之间因文化、经济水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差异化而相差甚远,国内综合体策划应重点考虑本土化特征。
国内会展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篇4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会展城市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界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举办过展览会即使是知名展览会的城市并不一定是会展城市。通过对知名会展城市的分析, 发现几个基本特征:会展经济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展及其相关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接待服务能力比较强;拥有吸引参展商的自然或人文因素, 会展项目在当地乃至全国同行当中占突出的地位;城市形象佳、开放度好、经济富有活力;当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发展在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的扶持。
因此, 会展城市是指拥有大型会展设施与较强的会展接待服务能力并且会展经济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经贸或旅游城市。
2 国内会展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由于会展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起步时间先后有别, 经济实力和管理模式不同, 其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差别。新加坡、布鲁塞尔、大阪、汉城和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会展业不但发展迅速,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2.1 北京
2.1.1 北京发展概况
北京是我国会展业发展较早、品牌展览会最多、最有影响力的城市, 会展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移址中国, 北京依托自然观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设施条件, 成为中国首选大型会议活动的目的地。
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国外公司赴京参展, 国外客商中以欧美发达国家客商为主。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中国仪器研讨会暨展览会、中国制冷展、中国国际冶金、锻造、锻压及工业炉展览会和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获得了国际展览联盟的认可跻身国际名牌展的行列。
2.1.2 北京会展发展模式分析
在全国的地位看, 它是我国的首都,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仅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政府机构位于北京, 各外国使馆、众多国际机构驻华代表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部、大型国有企业总部和国内社会团体也集中坐落于北京。
从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看, 1990年亚运会、1994年世界妇女大会以及亚太旅游协会年会, 2008年奥运会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型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 不仅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称赞, 为北京获得了荣誉, 也标志着北京市的会议设施和接待能力已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接待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综合环境看, 北京有通达的交通条件, 为会议参加者提供往返的便利。北京的旅游业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能够为会展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良好服务。北京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 会议组织者可以安排丰富的旅游内容。如北京的长城、故宫、皇陵、胡同、四合院民居、伟人居住地等都是会展旅游者在会展活动之余观光游览的重要内容。另外, 京城的方言、京剧、民居等所构成的“京派文化”也是会展旅游者所渴望的。但是北京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起步晚、投入资金少、缺乏必需的设施和专业人员,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 缺乏专业会议管理公司和会议旅游专业人员等。
2.2 上海
2.2.1 上海发展概况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市, 具有辐射华东、眺望全国的地理优势。上海的开放意识较强, 吸引了众多海外企业的关注。在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理念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而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在上海安营扎寨, 也给上海带来了许多国际性的会议。同时, 上海的会展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市政府对会展业的发展十分重视。
目前, 这座城市中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速度递增, 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己逾百家, 会展业己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这些会展规模大、影响更大, 而且与上海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贴得更紧。而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必将推动上海会展旅游业步入更加广阔的天地。
2.2.2 上海会展发展模式分析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 就有先民在此生活, 宋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水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市镇。上海悠久的发展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如今, 上海在国际上己经被公认为是一个具有国际亲和力的大都市, 是中国市场持续繁荣的一个象征。另外, 上海市民文化程度高, 易于接受新技术和新产品, 加之上海市政府专注于经济工作, 且有开放的魄力和乐于接受新观念和新规则, 因此, 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展会光顾上海。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上海成为世界级会展旅游中心提供了可能性。上海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处于十分显赫的地位。东部是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西部是跃跃欲试的亚洲腹地:从南北走向来说, 处于亚洲经济较早发展的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处。上海又处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 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重要的海空大港和交通通讯中心。中国的经济通过上海走向世界, 世界经济也可以通过上海辐射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上海和北京都在国际会议协会会议最关注的城市之列, 他们都有能力承接大型国际会议, 又各有特点。除饭店、展览馆、交通、商业等会展活动需要的大量软硬件支持外, 各个城市的旅游景观也是吸引会展组织者的重要因素, 如上海具有娱乐、休闲、度假等高品位的旅游要素, 充满活力、浪漫、前卫, 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特别是浦东发展速度惊人, 从市场划分和市场占有的角度来说, 上海更适宜举办公司会议和协会会议, 而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 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适合举办政府会议和协会会议。
2.3 广州
2.3.1 广州发展概况
广州是我国经济发达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展览中心都市。目前广州锦汉展览公司旗下的礼品, 家具装饰品展以及纺织服装面料展先后通过国际博览会UFI联盟认证, 跻身国际一流展会行列。同时, 依托“中国第一展”美誉的广交会, 推动周边地区展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 电子元配件、轻工消费品类展会得以迅速发展, 区域性展会成为广州展览会的主流。
2.3.2 广州会展发展模式分析
优势的产业造就了优势的展览, 广东电子及信息制造业产值居全国第一位, 广州同时也有华南地区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展;同时广州有全国最大的美容美发化妆品展。广东工业以轻工业、加工工业见长, 广东成名的大型展览, 如家具展、室内装饰展、美容化妆品展览、计算机展、广告展、皮革鞋类展等等, 都是轻工业类的展览题材。
市场优势对展览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广东来说, 消费和投资、出口一样是拉动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意味着广东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参展厂商, 容易在这里找到需求殷切的买家。不是基于产业优势而是基于市场优势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境外来华展, 参展厂商来自国外, 选择一个地区参展显然是因为这个地区是其销售的目标市场。
广州展览开放程度高。广州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 民间经商办实业风气十分浓厚。同时广州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先行一步, 政策束缚少, 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市场开放度很高。在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 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 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不仅组展者是民营机构, 甚至参展商也以民营单位为主, 可以说广州的展览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行业。
3 我国城市会展发展模式的探讨
3.1 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我国展会资源分散、主题雷同、规模小、质量差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会展活动的组织和运作是在一些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下进行的, 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会展业所造成的。因此, 要进一步促进我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 使政府由具体办展向总体导向转变, 做好政府的角色定位, 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制定会展业运行和竞争的规则上来, 为会展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各主要城市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技术水平制定本地区的会展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指导会展业的稳步发展, 并促使其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3.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加强协会之间的联系, 建立宽松的市场准人环境。政府将权力转交给行业协会, 因此协会将成为提供服务和进行协调的市场主体, 即行业协会是会展市场的组织者。这就要求行业协会既要了解国际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与国际相应的协会有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又要熟悉国内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与国内企业紧密联系。目前, 为能更好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贸促会、会展协会和旅游协会, 应共同参与到会展市场的规划和管理中来, 在考虑到行业本身的需求和特点外, 顾全整体利益, 强化共同参与和优势互补观念, 使制定的规则能真正地起到规范会展旅游市场发展的作用, 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并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的规则, 使之有利于会展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3 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实践证明, 发展会展产业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善于开拓市场、强于组织管理的会展专业队伍。一方面, 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展业惯例、精于会展市场开拓、善于会展市场组织和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 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会展产业必要的各种翻译、导游、会展服务接待人才的培养力度, 不断提高会展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促进会展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还要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主要是制止恶性竞争。如有的展览公司和别的展会同期同地举办, 偷窃别人的客户;有的展览公司恶意中伤其竞争对手, 或通过行政手段来扼杀对手等现象, 应予以坚决制止。
3.4 加快区域合作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城市的会展旅游经济圈,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上海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广东是全国改革发展的前沿。这三大会展经济圈构成了中国会展旅游经济的主体。区域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领先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与周边区域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间的合作是促进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联合开发, 对资源重点、空间格局、市场方向、产品功能、最终目的等作统一设计。因此城市会展业必须讲究规模效应, 针对竞争现状, 各地应充分利用毗邻城市, 具有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联、文脉相同等优势, 主动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会展经济一体化。
4 结语
会展旅游属高端旅游产品, 要发展会展旅游就必须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 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项目, 良好的社会治安, 高素质的市民等等。另外, 一个城市的服务特色和诸如旅游饭店的经营风格也是会展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如汉诺威的“完善的服务、管理和咨询”、巴黎的“时尚、浪漫”、纽约的“豪华气派”、北京的“雍容大度”、上海的“细腻极致”和广州的“精算到家”等都是它们成为会展旅游名城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要:会展业这个新兴的产业, 其发挥的能量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国内重点会展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我国会展城市的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会展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构建[J].旅游学刊, 2002, (2) :44-48.
[2]潘秋玲, 郑晓宇, 曹三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08, (1) :62-64.
国内外城市节水技术概述 篇5
摘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城市的节水技术,包括工业节水、生活用水节水、供水系统节水和其他节水技术等。
关键词:城市 节水技术 工业节水 生活用水节水
1.节水概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水便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1997年联合国水资源会议曾郑重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社会危机”。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50m3/a(按13亿人计),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09位。特别是“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水的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已达2300多亿元。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年总需水量将达到700亿m3,而缺水量也将达到70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国外节水技术概况
无论是美国、欧洲一些相对丰水的国家,还是阿拉伯海湾地区等贫水国家,节水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内容,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并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节水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节水、生活用水节水、供水系统节水和其他节水技术。
2.1国外工业节水技术
城市工业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有较大比例,有时甚至高达70%。因此工业节水对于城市节水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工业节水主要在于循环水和冷却水。
2.1.1循环用水
循环用水在美国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报道,加利福尼亚的SanJose在1988和1989年有15个工业行业,包括食品工业、金属精加工、纸张再处理、电子工业等,采用循环用水,总节水量达56万m3/a,总经济效益为200万美元。在这些循环用水工艺中,有些将工艺过程中的用水回收循环利用,有些则在排放下水道前经预处理后回收利用。事实证明,一个工厂之内的循环用水,允许有较大的水质波动范围(回用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因此是首先应该考虑的节水措施。
2.1.2冷却塔回用水
国外很多公司通过改进冷却塔给水系统而节约用水,也有一些大公司如Exel微电子公司、Intel公司等采用臭氧对空调用水或其它轻度污染水进行处理回用,明显地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另外,很多工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达到节约生产用水的目的。
2.1.3设备改进
很多工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的设备而减少用水量。许多公司采用反渗透生产去离子水时,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改变运行参数大大减少了反渗透工艺中的流量。Dyna-Craft公司在电镀部分安装空气刀(AirKnife),将电镀的废酸洗液吹回到工艺池中,从而减少了清洗水。
2.1.4用水监测和雇员教育
资料表明,国外十分重视用水量监测,大部分工业监测设备较为完善,确保了节水措施发挥作用,同时促进降低漏损和杜绝其它浪费用水。除此之外,国外极其重视对雇员进行节水教育,雇员是节水运动的主体,他们节水意识的提高对保证节水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2.2国外生活用水节水及其它节水技术
城市生活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有较大份额,例如沙特阿拉伯占47%左右,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其节水技术也研究得最为成熟。目前国外城市生活用水节水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2.1城市生活用水监测和用水量估计
实行用水量监测,是为了了解实际的用水量和用水方式,进而得知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为合理、公正地确定水价提供依据。用水量估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估用水现状,按照节水原则合理估计将来的生活用水量。
2.2.2采用节水型家庭卫生器具
节水型卫生器具一般是低流量或超低流量的卫生器具,研究表明,这种器具节水效果明显,用以代替低用水效率的卫生器具可平均节省32%的生活用水。节水型卫生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具、节水型洗涤器具、节水型淋浴器具等。
2.2.3家庭草坪浇灌节水技术
据统计,美国大约有50%的拥有草坪的居民过量浇水,因此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该技术通过改进浇水方式、建立不同季节的浇水规
定、控制浇水时间、选择抗旱草种等达到节水目的。1990年美国曾开发了一个试验程序,以降雨量和草坪跟部深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控制浇水量,结果证明该程序是可信的。
2.2.4水价结构和漏水控制
城市生活用水的水价结构反映了水的制造成本、销售效益和其它效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是大多数公司首先关注的问题,因为其份额大且使用群体稳定。节水型水价的研究在美国进行得很多。国外研究证明,漏水控制的节水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英国北爱尔兰在未实行漏水控制之前,每幢建筑物平均漏水量为23-40L/h,在实行漏水控制后,平均漏水降至8~11L/h。
2.3国外其它节水途径
国外其它节水技术还包括供水厂节水、供水系统漏水控制、用水审计、雨水管理、废水回用、节水经济激励、立法、公众宣传、水资源一体化规划等。
供水厂的自用水量一般为5%~10%,主要用于滤池和沉淀池冲洗以及厂区生活用水,当水厂规模大时,这部分排水量是相当大的。DavidA.Comwell等人对水厂废水循环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处理,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回用到某些位置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对TOC的检测。
漏水的位置主要在主干管、蓄水池、配水管、连接管、卫生器具等,同时管网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和英国都有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对漏水进行管理和控制。
3.国内节水技术概况
国内的节水运动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市节水累计达220多亿m3。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城市自来水需水量五十年代平均增长了28.98%,六十年代为4.29%,七十年代为6.74%,八十年代为3.1%,91至96年为5.8%,数据充分说明,八十年代开始的节水措施效果是明显的。
3.1国内工业节水技术
鉴于大量工业废水除少数污染很严重外,大部分经简单处理后可重复使用,因此工业节水也是国内城市节水的重点。1990年我国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245m3/万元,1996年已降至198m3/万元,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已低于100m3/万元,但还有不少城市高达数百立方米,这表明我国工业节水工作尽管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来看,工业用水水平还比较低,同发达国家的20~30m3/万元相比差距很大。
在具体节水技术上,国内主要注重重复用水技术,包括冷却水的循环节水、一般循环水节水(指循序用水、闭路用水等)和工艺节水(包括冷却工艺改革、无水少水工艺等)等,这些技术在火电、钢铁、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都有成功应用的例子。
3.2国内生活用水节水及其它节水技术
国内城市生活用水(大生活用水)一般占城市总用水量的30%左右,包括城市居民住宅用水(小生活用水)和公共用水两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用水量将迅速增加,因此就节水
而言,也大有潜力可挖。
目前国内主要节水措施有:
(1)水表安装与计量。城市生活用水的经验表明,有水表比无水表用水节约,而一户一表用水比一单元装总表节水。山西大同7个大型企业改包费制为计量收费制后,生活用水节约75.3%,每月节水87万m3。
(2)采用节水型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具、节水型淋浴器具和洗涤器具等,但这些器具要真正做到既方便使用,又具节水效果,且能普及应用尚需时日。
(3)城市节水灌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灌溉用水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着重推广喷灌、微喷灌和滴灌等新技术,比原来的地面灌节水30%~50%,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力。
国内其它节水技术和措施还包括中水道技术、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海水利用、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调整水价、开展节水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
4、结语
国内城市 篇6
“中国的趋势是大型奢华酒店已经从最初的在北上广布局,转向了到西部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厮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博士武林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澳大利亚酒店数量每年增长2%-3%已经很快,但中国比澳洲增长更快,星级的年均增长率为6%,五星级的增长率约为15%。中国酒店业仍将稳步增长。2010年到2015年,中国每年将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位于世界前列。”
国际集团抢滩中国市场
武林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仍在快速发展。可以说中国市场已经成了国际酒店业的一根救命稻草,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消费下滑,受扩内需、城镇化等政策利好影响,目前已有近70个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品牌抢滩中国。而且,以前没进来的现在都想进来,没有赶上中国第一波酒店建设潮的也正努力想搭上刚刚开始的第二波。”
或许用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美国希尔顿集团公开宣布,称其将在2015年之前在中国布局100家酒店,一方面加速奢华酒店品牌在华密集布点,另一方面也将开始向二三线市场迅速辐射。同时,万豪国际集团发布数据,其在中国拥有130家已开业酒店及签订的新酒店项目,今后5年其还将在华平均每月增设一家新酒店。2013年,除了继续保持在一线城市扩张的势头,也将扩大其在二三线等城市的酒店覆盖率。全球奢华酒店“迪拜系”也想搭上中国奢华酒店增长的快车,卓美亚集团同样公告称其将大举布局我国上海、广州、杭州、三亚等市场。
据统计,2012年“十一”黄金周约有40%的客人选择入住四五星级豪华酒店; 另有约30%的客人选择入住经济型酒店。在度假目的地城市客人选择高星级酒店的比例很高,如去三亚的客人约有75%会选择四五星级酒店。“选择高星级酒店的客人增多,表明更多的消费者的荷包越来越鼓,也越来越重视旅行品质了。”武林表示。
说起为何要在中国二三线布局,万豪中国区酒店业务高级副总裁林聪对本刊记者说:“随着更多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政策出台,我们确信二三线会有更多发展机遇,就像中国人到国外会先找唐人街一样。旅客在旅游时也会先寻找他们熟悉的品牌酒店。”
本土大鳄与国际大佬同台竞技
随着中国西部经济的飞速发展,希尔顿、丽丝卡尔顿、威斯汀等大品牌高端酒店加速了西进的步伐。有趣的是,万达、保利等本土地产商的身影也出现在高端酒店西进部队。
近期,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公开宣称,到2015年将开设80家酒店。这其中,除了此前与国际酒店集团合作的30余家外,将近50家为万达自有品牌管理,并且今后万达广场旁的酒店基本都会用自有品牌。
保利地产也不甘示弱,其与万豪集团、洲际酒店等国际酒店业大亨联手布局成都、德阳等中西部城市,今年一年即将建设18家酒店。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内庞大的消费群体,中国中产阶层群体逐步开始形成,加之中国旅游业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始的井喷式发展,使得国人的消费力在中高端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且消费潜力巨大。”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童林对《经济》记者评论称:“投资中高档酒店市场的回报率要远高于经济型酒店,这是地产商开始大肆投资中高端酒店的主要原因。”
与本土地产大鳄的对阵,西部俨然已成为奢华酒店集团们相互厮杀的舞台。希尔顿、喜达屋、万豪等长期主导中国高端酒店业的国际集团看似冷静,却纷纷宣布要进一步加速其品牌酒店的覆盖率。除了继续保持他们在重点城市扩张的势头,还要扩大其在二三线城市的酒店覆盖率。比如之前一直没有和万达联姻过的万豪国际集团,宣布2016年将覆盖省份增到24个,而其目前仅为11个,且仅在成都及九寨沟就计划豪掷4家酒店。或许,国际巨头是看到了本土的威胁,不仅不想给自己培养多余的竞争对手,还想速战速决扩大规模,令中国地产大鳄知难而退。
奢华酒店开始“接地气”
30年前,国际品牌酒店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运作让本土企业眼前一亮,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是本土酒店积极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并从学习到开始创新。
“北京和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汇聚许多在此常驻工作的外来白领等商业精英人才,在这两座城市对服务式酒店公寓有很大的需求。”林聪说,“在北京上海经营数家专为长住客人设计一流的服务式酒店公寓,是万豪国际集团打出的一张特色牌。”
“酒店公寓,创造家一样的温暖”,为不想在本市买房置业的白领提供一个家一样的酒店,曾是万豪国际集团的一张特色牌。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这张特色牌正被无数本土企业成功复制并创新着。在分流白领的同时,本土酒店公寓将目光投向了学生。“平日工作繁忙、大学宿舍老旧”,这都成了本土酒店公寓的免费广告。一幢幢酒店公寓在大学城和科技园周围拔地而起,异常红火。“比学生公寓贵,但设施较好”、“价格就像普通租房带个保姆,房间定期有人打扫”,这样的亲民广告充斥这些公寓。而万豪自然也不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宣布其旗下酒店公寓要迅速扩展到6家,而且要以品牌和服务牢牢抓住住户。
还有,曾经不被看重的餐饮业务,现在也被各个国际酒店集团看做了香饽饽。“最早进入中国时,国际酒店集团旗下的餐饮大都只是西餐,国人要么吃不惯、要么吃不起,弄得酒店经常要补贴自己配套的餐饮服务。现在奢华酒店已经开始打本土牌了,他们在用招募餐饮合作等手段丰富多元自己的餐饮服务,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武林博士说,“高级酒店餐饮的价格也在下降,今后不怎么会出现跟相声里说的那种‘有钱了才每天去凯宾斯基要两碗刀削面’那种情况,总的来讲高级酒店是更本土化了。”
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篇7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交接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将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物种、很高的物质生产力和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佳的利用方式[2]。
1 城市湿地的概念及特点
城市湿地是位于城市区域内或城市边缘的各类湿地,包括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城市湿地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完整的湿地往往被分成若干斑块,各个湿地斑块间连接度低,内部生境破碎化程度高;城市湿地具有明显区别于城区的小气候,集生态服务、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多功能于一体。
2 国外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国外湿地研究是从湖沼学和沼泽学开始的。早在公元46年,德国日尔曼人初步认识了沼泽湿地。到16世纪中期,欧洲人对沼泽湿地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如莱兰德的旅行游记就是一部较早反映湿地的著作,他提出沼泽是由森林演变而来。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是世界上湿地分布非常广泛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湿地研究较为系统详尽的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Teal,Pomroy等就开始运用现代生态系统理论开展湿地研究工作。随着1971年在伊朗签署了《Ramsar公约》,即《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研究由开发利用进入到保护修复新阶段[3]。在1985年,美国国会批准400万美元资助“国家河口湿地计划”。1986年,W.J.MITSEH和J.U.GOS-SELINK合著的《Wetlands》出版,是当前对湿地研究介绍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著作,该书提出许多湿地研究方面的新理论,对世界湿地科学影响很大[4]。随着对湿地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湿地在调蓄洪水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河流的规划整治过程中有意识的以因循自然的生态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
世界各国对城市湿地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到了19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将湿地与城市结合在一起研究。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了解,湿地的应用已开始从环境科学领域逐步扩展到地理学科、水利科学、景观生态学、旅游科学等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注重城市湿地环境的建设和恢复,将湿地景观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如美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英国等国家在城市湿地研究方面均具有领先地位。到20世纪末,湿地和人工湿地逐渐被引入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中[5]。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认识到湿地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各种关于城市湿地合理保护、恢复重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科研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运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方面成就斐然,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城市人工湿地作为处理城市污水的一种必要手段。
总体而言,城市湿地的研究已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但尚未形成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成果,许多基础理论也尚在讨论之中,缺乏系统的城市湿地专著。
3 国内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我国对湿地的认识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曾在《礼记·王制篇》《禹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地理古籍中有湿地的记载,并赋予不同的名称。其中在《礼记·王制篇》中就把水草丛生之处称为“沮洳”或“沮泽”。
中国的湿地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对沼泽研究开始的。东北地区的一些地理学家、土壤学家以及植物学家开始对泥炭沼泽湿地进行研究,在这些学者中应首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沼泽教研室的柴岫[6]。直至80年代初,沼泽泥炭研究一直是我国湿地研究的特色。至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湿地问题,并使“湿地”这一概念广泛流行。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长主编的《中国湿地研究》的出版和中国科学院湿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湿地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中国湿地研究》是国内较为重要的一部有关湿地研究的论著。
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湿地的保护工作。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国办发[2004]50号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2005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相继出台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导则(试行)》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为指导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对于湿地的研究,我国对城市湿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对比较薄弱,对于城市湿地的理论研究著作较少。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内湿地景观研究的学者逐步增多,城市湿地的研究逐渐深入,在城市湿地领域也有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基础[7]。我国城市湿地研究呈良好开端,关于城市湿地方面的专业文献也随之大量涌现,2004年在唐山召开了国内首次城市湿地保护学术讨论会,关于城市湿地的研究、利用与保护全面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4 结语
国际上对城市湿地的研究已经相当活跃,城市湿地已成为湿地学术界讨论较多的话题,是一个关系到生态、植物、地理、旅游、景观等多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但遗憾的是城市湿地尚未形成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成果,许多基础性理论还尚在讨论之中,缺乏系统、全面的城市湿地专著。与此同时,城市湿地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将城市湿地建设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对城市湿地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湿地的重要价值,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湿地的结构、功能、过程、动态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城市湿地的现状情况以及城市湿地的功能分析入手,从而提出相应城市湿地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对策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健全、完善城市湿地管理体制,编制城市湿地总体规划和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2)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3)营造城市湿地公园和建设湿地保护小区等[2]。
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尤其是对湿地环境的重视以及我国采取的湿地保护措施和政策,为寻求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有效方式提供了机遇。
摘要: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的进展,寻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湿地的解决方案,对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指出城市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佳的利用方式。
国内大城市连锁项目贵族化 篇8
参展企业中, 20万元以下投资额的品牌占到30%, 适合中小创业者选择投资。肯德基、7天连锁酒店等总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品牌, 也出现在此次展会中。
营养品:高档奢侈贵族化
海之家:海洋生物营养品连锁专卖体系。产品有:加华牌润丽姿片、加华牌海狗油胶丸、加华鲨鱼软骨胶囊、加华鲨肝灵软胶囊、加华牌鲨鱼甘油胶丸、加华健生胶囊。加盟费:10万到35万不等。
苏门至品燕窝:包括各种燕窝礼盒系列、即食燕窝、果肉燕窝、核桃燕窝、香芋燕窝、浓缩燕窝等。采用真空包装, 干度达98%以上, 清洁度保持95%以上。加盟费:专柜2万;专卖店3万;养生会所5万。燕窝作为天然保健食品, 兼具治疗、保健、养生、养颜、美容等功效。国内涌现出了燕之屋、燕思巢、康基燕窝、上官燕等一批燕窝营养品专卖店。他们不仅销售燕窝, 同时提供代客炖制和送货上门服务。此外, 来参展的还有燕之屋, 加盟费4—6万。
餐饮:项目虽小, 品类、样式贵族化
5万元以内投资项目:
OK比萨:包含比萨自助、零点、外送套餐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种类丰富, 有30多种比萨、18种炸品小吃、20多种沙拉和水果、各种甜点、美味汤羹、意大利面条、咖喱、丰富多味的冷热饮及冰激淋。加盟费:2.5万。净利润率38%。
陈子安饼屋:以杂粮食品、手工酿制为根本, 所有馅料都是选用优质原料。产品主要分甜饼和咸饼。甜饼有:南瓜饼、绿豆饼、花生饼、地瓜饼、香芋饼、香蕉饼、荞麦饼、银耳饼、猕猴桃饼等;咸饼有:辣菜饼、芥菜饼、木耳饼、海带饼、马兰花饼、香菇饼、菜豆饼、红罗卜饼等。加盟费:一类城市3.3万;二类城市2.2万;三类城市2.2万;四类城市1.2万。
传鼎餐饮:经营“公主馋港式甜品小站”、“公主馋奶茶”、“澳门567牛排”。有奶茶、奶昔、双皮奶、慕斯、布丁……甜品小站加盟费:上海2万;其他地区1.8万。奶茶加盟费:上海8800元;其他地区6800元。利润率达75%。
5万元以上投资项目:
屋企汤馆:不仅经营家常靓汤, 还根据节气推出具有滋补养身功能的营养汤品, 利用传统药材, 以食补为基础。经典港式靓汤, 辅以粤式传统住家菜、特色港式点心, 构成独树一帜的粤菜餐饮。加盟费5年25万。除外, 该企业的另一品牌屋企小馆, 以正宗港式小炒为主打, 保留了“屋企汤馆”的精华———老火汤;“屋企港式茶餐厅”的潮州卤味、港式烧烤、港式点心、特色自制饮料;精心研制出数十款适合上海人口味的港式住家菜。加盟费5年10万, 经营保证金5万。
小尾羊:主营内蒙古火锅涮, 以蒙餐、休闲小烧烤、羊蝎子火锅为辅。拥有国内直营店47家, 国外直营店18家, 加盟店435家。加盟费:县市级10万;地市级16万;省会城市20万;直辖市32万。
冰雪精灵:冰淇淋料理专家, 在食材、口感、配料、温度、工艺等各环节上严格控制, 新鲜限制, 尤其在食材辅料上, 采用纯正奶浆、再加入奥利奥、杏仁、腰果、巧克力、咖啡、水果等上等辅料。加盟费:标准店6万, 迷你店4万。
纽芝兰冰淇淋:新西兰著名冰淇淋品牌。广州市纽斯纳饮食管理有限公司, 是纽芝兰在中国的总加盟商, 陆续开设50余家专门店。纽芝兰冰淇淋是用最新鲜的新西兰乳制品及水果制作的硬冰淇淋, 天然、健康。加盟费:小店4万;大店8万。
美式点心店:倡导美国流行的休闲小食饮料店概念, 为顾客提供品种繁多的现制美式点心和各种饮品, 主要提供的食品有:精致小饼干 (可选礼品装) 、咸水面包及面包圈、满分蛋糕。美式薄饼、匹萨饼、烤坚果类点心、烤三明治、墨西哥玉米饼, 同时还提供口味丰富的咖啡、果汁、奶昔饮品、特色冰激凌和各式饮料。加盟费:15万。
便民项目:服务全面贵族化
联华超市:系目前国内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 是上海首家连锁经营的超市公司。目前, 联华集团旗下拥有世纪联华、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快客便利、联华OK网上销售、药业连锁等五大业态、六大品牌企业。加盟费2—3万, 保证金2—6万, 1—2年内获到回报。
公益查询机:采用互联网技术, 可进行远程控制, 及时更换信息。同时, 汇集了蓝牙装置、摄像监控、电脑触摸屏的信息查询、投币识别器、IC读卡器、查询打印凭证器、公益募捐箱于一体的功能, 消费者通过查询得到实惠、商户得到免费广告和使用者实际消费。需投入15万。
速8酒店:经济型特许连锁酒店, 发展单体酒店和小型连锁酒店。该酒店有全国连网订房业务, 可通过电话、网络方式预定房间。加盟费:50-160万, 毛利率55%-60%。
特色项目:奢华、高端贵族化
澳西奴时尚家纺:集设计研发, 产品制造, 经销与零售为一体, 产品遍及22个国家, 销售网点多达8000家。产品分为:时尚系列、都市系列、奢华系列、芯类系列、儿童系列、婴儿系列、英诗堡系列。产品包括高密绣花被套、纯棉印花四件套、皇家乐章缎纹提花四件套等, 售价300元———2000元不等。代理可3.5折进货。
Q-Flash zakka plaza:专门经营创意时尚礼品、广告促销品, 以及趣味日常生活用品。搜寻了来自香港、台湾、德国、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等各国最新鲜的产品。如斑马形音乐盒、沙发形珠宝盒、骨头烟灰缸、仙人掌形状的榨汁器等, 小产品都不贵, 数十元不等。加盟费:3万。
国内二、三线城市高尔夫经济初探 篇9
一、我国高尔夫现状
20世纪初, 高尔夫由英国人带入中国上海, 1984年, 中国内地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开幕, 标志着现代中国高尔夫的诞生。1985年5月24日经国家体委批准, 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在中国, 高尔夫的发展走过了20年的历程, 发展到拥有近200个球场的水平。今天,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已形成了一股浪潮, 席卷华南、华东、华北等地。根据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水平, 2015年将赶超日本, 达到2700座高尔夫球场, 年消费将突破两亿场次。
二、高尔夫经济带动城市连带经济发展
“中国高尔夫地产设计大师”获得者余钢表示, “由高尔夫球场建设逐步形成的高尔夫产业链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在欧美高尔夫运动较为普及的国家, 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尔夫产业, 这就是国际趋势, 中国也将如此。”余钢谈到, 高尔夫球场设计建造、高尔夫专业设备生产、高尔夫地产营销、球场会籍交换、餐饮、健身等等, 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 这条紧密联动的链条正渐渐成为撬动城市经济的绿色杠杆。
首先, 高尔夫作为一项运动其本身消耗着运动器材。因此, 高尔夫产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尔夫球杆和高尔夫球的研究制造产业。目前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这一产业仍是空白。二、三线城市高尔夫界缺少代表本地产业的高尔夫品牌, 对球杆、高尔夫球的研制也尚为空缺。因此, 目前这一产业方向在二、三线城市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 绅士运动高尔夫, 因其对服装、球鞋方面的特殊要求, 而带动着高尔夫运动服装、手套、球鞋等配件产业的发展。这一方向在国内外都发展比较成熟。但是一些二、三线城市本土缺少如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尔夫服饰品牌, 同时, 能否将高尔夫服饰发展到一个新的层面也值得国内发展商努力探寻。
无论高尔夫球场或是高尔夫练习场的建造, 都需要经过专业的球场设计师精心设计, 以及专门的高尔夫建筑公司优良施工建造。按照目前二、三线城市高尔夫球场的发展趋势, 高尔夫建筑业将为推动城市建筑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现今国内许多高尔夫俱乐部致力于发展高尔夫房地产, 这一产业的前景被高度瞩目。我们知道, 这个时代, 房地产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因此高尔夫产业发展其独特的房地产业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二线、三线城市都是旅游城市。高尔夫旅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与交流, 把高尚的高尔夫礼仪与健体竞技融为一体, 引领中国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调整。目前韩国、日本大量的高尔夫旅游者组团来中国旅游, 进行高尔夫旅游运动, 世界旅游组织也把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专项旅游活动。因此, 城市高尔夫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 一个“高尔夫旅游”产业下蕴含着更广阔的连带性产业和巨大的商机。
三、城市高尔夫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振兴
就如“中国高尔夫地产设计大师”获得者余钢所说, “高尔夫作为一个风靡全球的时尚运动, 必将在中国全面高速发展, 并快速达到公众普及。“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潜在消费者, 中国高尔夫球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高尔夫产业的黄金10年, 将带动高尔夫地产的投资迎来10年发展高峰。”在高尔夫产业迎来黄金十年之时, 国内二、三线城市也应该抓住此次机会来振兴地方经济。高球精英们通过比赛, 来了解当地特色, 了解当地产业, 为日后双方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高尔夫运动正引领城市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调整。例如, 目前, 韩国、日本大量的高尔夫运动爱好者被长春净月潭森林高尔夫球场独特的环境所吸引, 专门组团来吉林省旅游, 进行高尔夫运动, 形成了独特的“高尔夫旅游现象”。
结语
高尔夫这种融合了健康、环保、低碳、高雅的运动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尔夫球场不仅能够完备城市的配套设施, 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促进城市旅游和房地产的开发, 更可以促进消费, 增加就业岗位。高尔夫运动和其发展正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新亮点。只要我们加强研究, 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合理规划, 城市的高尔夫运动及其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强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英, 周卫平, 殷胜.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0) :77-79.
[2]刘宗现.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国内城市 篇10
表1为四大城市地面公交票价及其优惠情况, 可见内地四大主要城市中, 北京公交票价在四者中处于最低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2007年1月1日的票制票价改革, 政府这么做的主要价值目标, 就是要通过优惠的公交票价, 用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服务, 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 减少小汽车出行, 缓解市区交通拥堵。
虽然各地公交票价优惠的范围、方式及程度等不尽相同, 但存在着共同的政策目标。各地公交优惠票价政策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 通过票价优惠政策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 以最大限度吸引客流,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和公共交通出行负担率,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第二, 回归公交公益性, 让更多居民享受低价公交, 降低居民出行成本, 从票价和财政投入上体现公交优先。
二、四大城市公交票价比较的启示
1、影响公交票价的主要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
(1) 供给因素。地面公交的供给方主要是公交公司及其背后的政府相关部门 (交通部、财政部的支持) , 政府的优惠政策及其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公交票价的调整, 公交建设成本也会对公交票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某些城市空调车和非空调车之间存在一定的价格差。
因此, 影响公交票价的供给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优惠政策、政府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公共交通规模、公交车辆基础设施成本等。
(2) 需求因素。丘杨等曾总结了影响人们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其中出行者收入水平、出行成本和出行舒适性是三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另外, 他运用弹性理论和回归模型, 分析了公交票价与私家车出行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仅考虑收入和出行成本时, 公交票价对私人汽车的出行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卢伟等认为影响票价的因素主要是交通需求, 而影响交通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则包括:地区人口、人均消费水平、运价水平、居民的习惯和意识、运输服务质量以及其他可替代性交通方式。
综合分析, 本文将影响公交票价的需求因素归纳为:出行者收入水平、出行者消费水平、出行成本、公交运输服务质量以及其他可替代性交通方式。此外, 还有诸如地区人口、油价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对城市公交票价优惠政策的建议。
就目前各地实施公交票价优惠政策的情况及产生的结果看来, 公交票价优惠政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单纯的票价优惠政策很难有效吸引目前的小汽车使用者, 不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公交公司持续亏损由政府财政支持, 但这些亏损很难判断是由于优惠政策造成的还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同时财政补贴能不能按期发放也影响着公交公司的正常运转。
城市公交票价优惠作为一项惠民政策, 体现了城市公交公益性的回归。但是优惠政策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在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票价优惠方案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亏损评估和财政补贴机制是首先应当纳入日程的。另外, 北京的时间表明, 单纯的公交票价优惠政策很难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因此, 我们应当通过优化线路、增加公交车的车次、提高公交车本身的硬件质量、提高公交车的准点率、科学设置公交车的站点、延长公交车的运营时间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交的服务质量, 为市民提供经济、便捷、舒适、准点的公共交通服务。同时, 要真正做到缓解交通拥堵, 还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对私家车进行适度限制, 例如, 通过征收拥堵费、环境税、提高市内停车费等经济手段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
参考文献
[1]、丘杨, 丁卫东.关于公交票价与私家车出行关系的研究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 (4) : 126 -128.
国内城市 篇11
[关键词]乡镇;城市建设规划;问题;解决策略;
一、当前乡镇城市建设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
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党和国家就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历经多年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发展问题:
1、国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随意更改
根据当前《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乡镇规划不能够因为乡镇领导的调整而随意变更,更不可因为部分乡镇领导的个人意见而随意调整。但是在实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发展过程中,部分乡镇领导无视乡镇规划的法定地位,认为乡镇工作可有可无,或者处于对政治业绩的追求,责令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单位根据乡镇领导的个人意志进行编制,或者领用自身的工作权利随意调整已经批准的乡镇城市建设规划。极端情况下,存在为了上项目而完全不顾乡镇建设规划的情况,随意审批土地需求,影响乡镇城市规划工作。
乡镇领导的个人意志已经明显地影响力乡镇的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对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产生明显的干扰,也存在乡镇城市建设规划的实际需求与乡镇政府的当前政绩需求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必然导致乡镇城市建设规划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低层次的乡镇城市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阻碍了乡镇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未严格按照国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许可建设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乡镇房地产开发环节中,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能够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未经过相关审批时擅自违法城市建设规划需求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或者在房地产施工建设过程中未经审批私自调整用地性质及建设指标,改变已审批的城市建设规划内容,甚至通过公文伪造或者其他非法渠道骗取城市建设变更规划,改变房地产用地容积率的规划许可。
最近几年里,随着相关政府单位的检查力度加大,已成功查出上万例违规变更城市建设规划、调整房地产容积率等城市建设用地问题。其中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乡镇政府及城市建设规划主管单位从地方及单位经济利益出发私自调整变更城市建设规划,变更房地产建设容积率,甚至存在权钱交易现象,影响城市建设规划工作。
3、未取得规划许可就建设
这一问题,主要包括逃避执法部门监管,私自开展建设,产生大量违章建筑。这些违章建筑通常作为营业用房或者出租房,已经严重影响了乡镇的整体发展相应,对乡镇城市建设规划的全面性执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样对乡镇环境保护、治安整治等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乱、脏、差”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国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1、强调乡镇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引导
在进行乡镇城市建设规划时,首先应该清晰地定位乡镇城市建设的目的。通常而言,进行乡镇城市建设规划时应该拥有较为全面、完整的建设内容规划。而在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实际的实现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引导理念。基于科学、合理的乡镇城市建设引导理念,能够确保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人员在开展乡镇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从乡镇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更为关注乡镇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目前在国内的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大多数工作员工缺乏城市建设规划的全局性思维,从而造成国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影响乡镇城市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了能够改善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进行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时应该从乡镇发展的全局出发,并全面考虑乡镇当前的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以确保所规划的乡镇建设功能不仅仅能够满足乡镇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能够满足乡镇未来的发展需求。
2、合理利用乡镇城市建设空间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内城镇化建设规划工作,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还应该对乡镇的空间有着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才能够实现对乡镇空间的高效利用。
乡镇的发展规划空间包括了居住区、工业区以及商业区等组成部分。通常而言在乡镇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居住区在乡镇城市化建设空间规划过程中占绝大的比例,而商业区建设通常是在乡镇的中心区域。根据乡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原则,在规划乡镇城市化建设中空间布局时,应该尽力将工业区与居民区相隔离开,而且应将工业区布局在乡镇的下风方向,这样才能够不仅仅满足乡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能够更为高效地利用乡镇城市发展空间。
3、在乡镇城市建设规划中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对于任何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而言,环境保护都是最为重要的基本工作前提。因而,在进行国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时,要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乡镇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为了能够给乡镇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其中自然包括为乡镇居民提供清洁的居住环境。所以,在展开国内乡镇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时,一定不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乡镇城市建设规划时,自然离不开积极有效的乡镇环境保护方案。比如,在进行乡镇商业区建设规划过程中,就应该制定绿化种植方案,这样就能够通过绿色植物的大量种植而改善乡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对乡镇空气的清洁也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国内乡镇城市化建设步伐也有所加快。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深入地分析当前国内乡镇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国内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推动乡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对城市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J].市政工程信息资讯,2011.6.
[2] 蔡丽凤.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城建档案,2009( 8).
[3] 俞蕾. 新农村村庄规划与建设初探——以仪征市乡镇村庄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學, 2008( 15).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篇12
一、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一) 智慧城市概念的发展演变。
西方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相比较与国内来说, 发展比较平稳, 没有形成大规模、大范围智慧建设浪潮。在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之前, 国外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1990年在美国旧金山国际会议[2]上, 提出“智慧城市, 快速系统, 全球网络”的议题, 会后正式出版的文集成为早期研究智慧城市的代表性文献。1995年, 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3]就已经体现出构建智慧城市的愿景。韩国在2004年推行u-Korea战略、新加坡在2006年启动i N2015计划、2007年欧盟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设想, 被称为智慧城市概念的发端。2009年底, IBM公司基于2008年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愿景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此, 智慧城市在全球城市化的建设中得到极大宣传。由于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形成较早, 因此,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其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正如Michael Batty[4]在其文章中所理解的那样, 智慧城市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在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结构, 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供全新发展思路。Jean Philippe[5]认为利用智慧城市中ICT可以进行环境监测。Sung Ah Kim[6]构建了一个技术信息监控模型用以测量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能量使用情况。Harrison[7]研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物理、信息技术、社会和商业的连接方式。Hall[8]提出用“智慧视野”思考政府、企业、学术界、社区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Saskia Sassen[9]注重人本理念, 认为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在于市民的观念, 在于技术城市化, 市民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的效果。由此可见, 国外智慧城市关注的焦点正在由顶层设计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技术创新、应用和服务、人文、教育等软实力的培养。此外, 国外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都注重依托当地传统优势, Belessent强调智慧城市建设应基于城市原有的基础组件延续发展即基于“城市”而非基于“智慧”。
(二) 国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国外学术界和国际组织比较关注的问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会导致盲目建设, 另一方面会影响决策层和相关建设机构对于“智慧水平”的把握。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欧洲中等城市的智慧城市评估、智慧社区论坛 (ICF) 的智慧城市评估及由Boyd Cohen博士在2012年发布的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欧盟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民生、知识共享、低碳、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提升、技术应用的因素。2007年, 欧盟发布《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排名》报告中确定智慧城市评价的6维度31方面74项指标, 六大维度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智慧社区论坛评估重在宽带泛连、知识型工作者、创新、数字包容、宣传五方面内容并通过设立“Smart21”、“TOP7”、“智慧社区奖”力图对各城市智慧建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终提升城市或者社区的整体竞争力。在Boyd Cohen的智慧城市指标评价中主要以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 评选出全球范围内综合排名前十的智慧城市。
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认识到“智慧城市”发展的前瞻性, 通过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已经形成各自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鲜明的地区城市特色。根据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特点、功能的差异, 下面按地域划分逐一分析, 即欧洲、北美、亚洲。
(一)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
欧洲各国信息化建设较早, 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信息法规比较完整, 同时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因此, 相比于亚洲和北美智慧城市建设, 欧洲在建设理念和发展主题上更具有特色, 更加关注信息通讯技术在城市环境、医疗、建筑、交通、资源等与民生相关的领域, 目标是借助智慧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知识共享的智慧型经济和生态型经济共存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爱尔兰的戈尔韦城市利用智慧技术在戈尔韦湾的应用, 成功建设成自然环境优美兼具经济价值的智慧海湾。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世界旅游名城, 为改善该市交通拥挤的现状, 从2006年开始利用智能交通系统, 仅三年时间就达到交通堵塞降低25%, 城市污染下降15%, 排队时间降低25%的效果, 成为全球智慧交通的典范。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中较早的城市, 通过实施四个可持续智慧节能技术项目, 可持续生活、可持续工作、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公共空间以及五“R”原则来改善当地环境问题, 实现节约能源,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10]。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素有“自行车之城”的称号, 已经建成两条高速自行车道, 旨在到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之都。英国最大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伦敦的“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区建设引人注目。此外, 英国南安普顿智能卡的广泛应用普及也对英国其他城市的智慧建设产生影响。2012年, 法国巴黎在全球十大智慧城市评比中以智慧型广告牌、电动汽车共享、智能巴士亭等项目名列第三。此外, 欧洲的智慧建设注重培养公民的信息素质, 尤其是对于信息无产者转变为信息有产者的弱势信息群体的培训。同时, 注重公民参与治理。丹麦奥胡斯通过制定《2009~2019年公园发展计划》改变以往传统的被动式管理模式, 加强政府、企业、公民之间的广泛互动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丹麦的奥胡斯在“智慧公众”一项中排名第一。
(二) 北美的智慧城市建设。
北美智慧城市建设始于美国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NII) 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GII) 两大项目。2009年初美国政府发布《经济复兴计划进度报告》, 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电网, 总投资达40多亿美元。其中, 博尔德市是智能电网工程建设较早的城市, 预计会成为智能电网城市。同年,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启动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北美大多数城市的管理者重视信息化建设, 不在乎建设的是否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还是智慧城市, 更多的是关心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美国独立研究机构Forester预测, 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互联网的30倍, 将带动10, 000亿元规模的产业价值[11]。为此, 美国政府在2009年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并将其作为保持其全球竞争力优势的重要手段。同年, 美国的迪比克市通过与IBM公司合作,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监测、分析、整合, 以公共资源智能化为重点, 建设成为美国第一个智慧型宜居城市。
(三) 亚洲的智慧城市建设。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 亚洲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起步比较晚, 尤其是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政府在城市统筹规划中占有绝对性, 因此,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而且比较系统化、体系化即信息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同时, 这些国家在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 已经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规划发展的重要部分。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代表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韩国和日本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U-City理念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取得任何信息和服务。2001年开始日本就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制定e-Japan战略, 2006年的u-Japan战略和2009年的i-Japan战略, 日本在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契机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推行电子政务、医疗保健、教育人才三大措施。此外, 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 日本政府选定横滨市、东京、北九州和丰田市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横滨市以智慧能源建设为侧重点, 丰田市侧重建设“智能家庭”, 实现低碳城市建设。韩国于2004年开始实施u-Korea战略, 积极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首尔推行的U-Seoul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解决城市病, 在2009年实施的IPTV电子政府服务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韩国新松岛城是从零开始建设的智慧岛。新加坡是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 在1999年被ICF称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 尤其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中较为突出。新加坡政府于2006年推行“智慧国i N2015”战略, 其建设的重点是咨询通讯产业, 使每一个生活在新加坡的企业、居民都是信息有产者。
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斯蒂格利茨说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人类文明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2010年城镇人口以50.4%的比例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导。但城市化建设是一柄双刃剑, 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城市病。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一) 国内智慧城市概念研究。
IBM在2009年正式将智慧城市概念引入中国, 立即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初, 国内学者主要从不同角度结合国情讨论其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邬贺铨[12]认为智慧城市就是网络城市, 物联网是其重要标志。李德仁更形象的描述是: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辜胜阻[13]基于技术和产业视角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其核心是物联网, 具体表现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部分学者认识到我们不能一味地从技术角度考虑智慧城市建设, 而是要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看问题, 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运行。宋刚[14]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全面考虑智慧城市建设既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全面感知和深度互联更要营造一种可持续创新的制度、生态和社会环境。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逐步发展, 部分学者在技术层面上加入了系统元素。张永民[15]认为智慧城市不是若干功能的叠加而是一个系统, 实质是若干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而形成的整体。高新民将大系统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结合来研究智慧城市。余少华认为智慧城市系统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学习的功能。祝敬国认为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二) 国内智慧城市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研究。
智慧城市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各专家学者纷纷把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念与本领域实践发展相结合并提出相关建议。程灏[16]基于智慧城市背景研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并探讨了加入智慧因子的新管理模式。赖茂生[17]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开放公共数据的问题, 同时列举了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案例。万剑锋[18]阐述了智慧城市理念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并设计出基于智慧城市概念的数字档案馆运行图。李祝军[19]分析智慧城市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并进行了成本分析。吴克昌[20]创新性地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下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但有部分学者指出,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看法不一致, 加之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缺少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横向互动, 因此认为智慧城市并不“智慧”, 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制定标准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既要纵向研究的深度, 也要横向整合协同的广度。
(三) 国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研究。
“顶层设计”本属于系统工程领域, 是一种从宏观角度对所设计对象的设计思想、设计环境、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成果、设计目标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的方法。国内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概念是从2010年开始提出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提出有两大动力, 一方面是现有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条块分割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 已被社会所认识。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要求城市的规划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圈相协调发展。陆伟良[21]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管理系统, 无法由单一部门在相对封闭的内部完成, 需要顶层设计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 通过牵头部门, 调动政府机关、企业大众、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正如王世伟所说, 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对城市创新驱动的远见卓识, 也是城市发展转型的科学之举, 使人们能够在这种形势下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部分学者认为顶层设计是对规划的具体化, 程大章[22]说明了顶层设计的规划流程和具体实施的步骤:概念策划、资料收集和分析、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设计。陆小敏[23]论述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设计思路以及顶层设计总体框架图, 同时提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需要城市管理者顶层推动并发挥市场作用, 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
(四) 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模型对城市的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 为我国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陆伟良[24]提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编制要体现中国特色。毛光烈[25]认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要树立“双顶层”设计理念, 即总体方案和标准方案的顶层设计。龚炳铮[26]对智慧城市的评价包括智慧城市评价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三方面。其中,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由智慧城市环境、发展水平、效益组成。同时, 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法对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 把智慧城市发展指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毛艳华[27]基于SOP模型从智慧人群、经济、环境、治理、民生、基础设施、规划七方面设定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单位。邓贤峰[28]以及南京信息中心都是从智慧城市网络互联情况5个指标、智慧产业发展现状7方面评价、智慧服务评价4个指标和智慧人文建设5方面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指标数值。王振源[29]的智慧指标评价体系注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支撑应用指标, 既有客观测量指标又有主观测量指标, 更多考虑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软实力的培养。综合来看, 由于我国当前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建设更多地关注智慧城市技术研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指标对生态和经济等软实力标准重视不够。同时, 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观性较强, 缺乏科学分析。除以上论点外, 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发展策略和风险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四、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述评
【国内城市】推荐阅读:
国内创意城市08-10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11-30
国内城市居民饮用水现状分析11-27
国内外城市河流保护的比较研究05-29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专题10-04
国内的05-25
国内借鉴05-28
国内监管05-29
国内销售06-11
国内应用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