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化表现论文

2024-08-08

电视化表现论文(精选10篇)

电视化表现论文 篇1

摘要:娱乐栏目中, 常会出现以评判决定胜负 (胜出) 的节目形态。不同的节目形态, 呈现出不同的评判方式, 随之也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寻找到合适的评判方式, 是解决栏目形态新颖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嘉宾评委,评判方式,电视化表现

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声》选秀赛一路走红, 之后电视竞赛类的娱乐节目风生水起。近几年随着大众传播语境日益多元化, 社会宽容度不断提升, 电视娱乐节目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越来越丰富。然而不同的节目形态, 呈现出不同的评判方式, 有些评判方式成为栏目的精彩亮点, 有些评判方式成为栏目的诟病。合理的评判方式能够推进节目流畅地运行, 而蹩脚的评判方式会割裂栏目完整的结构, 甚至影响到栏目的公信力。寻找到合适的评判方式, 是解决栏目形态新颖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一些有代表性的娱乐节目评判方式进行分析, 希望能有所启示。

一、让评判来引导观众体验

评判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形态。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评判在娱乐栏目中的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作用, 才能将评判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1. 评判权衡优劣。

娱乐栏目中, 评判的最核心功能就是将不同的选手按照一定标准分裂开来, 实现对选手的优胜劣汰。尤其对于淘汰制的娱乐栏目, 评判可以成为权衡选手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超级女声》在海选阶段, 通过三位点评嘉宾的评判, 确定选手的“通过”、“淘汰”和“待定”。《非诚勿扰》中, 通过女嘉宾的“亮灯”和“灭灯”来表明对男嘉宾的态度。“歌手大奖赛”通过打分排名, 决定成绩优劣。这些评判都是为了让优者更优, 让优劣尽快明晰地分化出来。当评判的作用无法体现优劣的时候, 这种评判有无存在的比较, 就值得商榷了。很多娱乐栏目中选手的表现力或者评判对象无法分裂开, 或者说无法较为明显地分裂出正反、优劣、对错、好坏等结果, 这样的评判就会失去价值。

2. 评判制造悬念。

评判是娱乐栏目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 评判所营造的过程感, 对增加栏目的悬念, 完善栏目的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评判可以拉长节目的关注链, 评判不像课堂上的考试, 忽视评判过程, 而重视评判结果 (分数) , 而娱乐栏目中, 评判的过程感恰恰是栏目结构的需要。《星光大道》在评判选手的时候, 通过嘉宾点评, 通过大众评审的投票, 通过人气的呐喊, 通过观众猜想, 总之采取多种手段营造节目的悬念感。悬念感越强, 评判的价值就越高, 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越大。

3. 评判赢得认同。

观众在观看娱乐栏目过程中, 对选手表现会有自身的评断标准, 观众会以栏目的评判标准, 来衡量自身的判断。甚至在精神上寻找自身评断和栏目判断之间的差距。评判相近会引发观众的认同和快乐, 评判差异会引起观众的讨论和情绪。不管是不是契合观众的认同, 评判其实都是一种与观众互动的心灵契约。在《非诚勿扰》中, 每个观众对场上的男女嘉宾都会有所判断, 对他们的选择也会有所期待, 场上男女嘉宾选择的过程也完成了观众的一种审美体验。成熟的娱乐栏目, 往往会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认同, 通过的不同评判来刺激观众的情绪, 引导观众进入更高层面的审美体验。

二、让受众成为评判主体

娱乐栏目中的评判主体, 决定着栏目的走向和风格, 也决定着栏目与观众的亲和关系。目前在娱乐栏目中普遍采取四种评判主体, 这四种评判效果的好坏应该以受众的满意度为标准。

1. 专家评判。

专家的评判介入, 会增强栏目的专业性, 会使评判更加理性, 会带给观众更多的信息点。但有些栏目的专家评判过于武断, 过于专业, 过于晦涩。专家把栏目空间等同于教学空间, 无形中把自己架空到脱离大众的层面, 很容易造成“专业性不足, 普及性不够”。专家评判首先要注意表达方式适应栏目的语态, 不能栏目一个话语系统, 专家一个话语系统, 这样会造成两个话语体系, 不利于栏目内的交流。《非诚勿扰》中的乐嘉尽管是以专家的身份出现, 但是乐嘉的表达方式和栏目较为契合, 他本人的性情也适合在情感真人秀中表现, 是为娱乐栏目中嘉宾的典范。其次专家的数量要符合栏目的需要。目前三人组合式的专家评判较为泛滥, 而专家数量应根据需要, 一个, 两个, 或三个。第三专家组合要角色化。《中国达人秀》中周立波、伊能静、高晓松构成了角色和功能互补的嘉宾组合, 有专业型、有情绪型、还有气氛调节型, 不同的角色, 完成不同的分工, 使评判变得更加专业、温情和有趣。

2. 明星评判。

很多栏目为了提高关注度和人气指数, 经常会引入一些明星担当评判嘉宾。首先要明确明星身份与栏目气场之间的关系, 明星的专业和擅长要和栏目有一定的关联度。有些栏目只顾明星的知名度和脸蛋, 不顾明星的表达能力和评判能力, 很多时候明星坐在评判席上就是一个花瓶。其次要熟悉明星的表达方式, 善于激发明星的优点和明星的表现力, 让明星效应带动栏目效应。最后要引导明星评判合理流向。明星的评判一般较为感性, 甚至会出现与栏目宗旨、定位、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时候, 作为栏目主持人或者编导要善于引导明星嘉宾正向评判。

3. 观众评判。

观众评判分为场内观众评判和场外观众评判。观众评判带有普世性, 能够反映民意, 能够提升人气, 尤其是一些竞赛性的娱乐栏目, 观众评判还能体现出公正性。《超级女声》的晋级环节就是引入场外观众的投票来判定选手的去留, 《中华达人秀》的最后一场冠军赛也是通过由媒体团组成的大众评审决定选手最后的位次。观众评判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观众的来源, 是开放性的观众, 还是闭合性的观众。开放性的观众要注意到区域性和对象感。闭合性观众要注意代表性。二是观众的评判方式, 主要是评判方式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三是观众的评判影响力, 是决定性影响, 还是参考性影响, 决定性评判一般会设立在赛制的最后阶段, 选手水平相当, 需要通过人气来衡量的时候, 适合让观众来评判。参考性评判一般是需要和其他评判方式组合使用。

4. 选手评判。

让选手参与评判无疑会增加栏目的紧张感和悬念度, 甚至会激发栏目的临场创造力, 很多栏目因为选手参与评判而增加真人秀的成分和效果。《超级女声》中也有“选手自选”的环节, 这种“自选”, 激化了选手之间的矛盾, 使栏目具有更强的对抗性。某相亲栏目讲述几个女孩在一个阁楼里竞争一个“钻石王老五”, 就是采取“选手”相互评判的方式, 进行自我淘汰, 规则虽为简单, 过程甚至紧张, 故事在规则的引导下, 不断出现出其不意的情节。但是这种相互间的评判也会引发一些不良的人际倾向, 使栏目过多地暴露出人性的险恶和阴暗。国外很多真人秀栏目多采取这种评判方式淘汰选手。

5. 复合评判。

其实在栏目运作实践中, 更多地采取复合型的评判方式, 最常见的是专家评判、明星评判和观众评判相结合。河南卫视创新栏目《创意时代》就是这种模式, 既有叶茂中这样专业策划人, 又有朱珠这样明星化的嘉宾, 还有以亮灯方式表达态度的观众, 这种复合型的评判方式会使栏目形态更加丰富, 也会使不同的评判价值观发生碰撞。《非诚勿扰》采取“专家评判”和“选手评判”相结合的方式, “专家评判”仅仅作为一种佐料, 不起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会起到引导性作用。复合型评判需要合理分配评判关系, 明确不同评判主体的功能和定位, 不能本末倒置, 也不能喧宾夺主。

三、让评判形式更加电视化

电视栏目尤其特殊性, 它和一场考试和一场竞赛有着本质的区别, 考试和比赛强调评判形式的公正性, 而电视栏目更强调评判形式的电视化, 很多栏目忽视了评判形式的电视化, 而使评判结果流于形式化, 缺乏电视感染力, 也缺乏公信力。目前比较常用的评判形式主要有三种。

1. 打分制。

常用于带有竞赛性质娱乐活动当中, 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权衡选手的优劣, 一方面是标准的多重性, 另一方面评判主体的多元化, 比如青年歌手大奖赛。衡量歌手演唱水平的标准很多, 甚至是一个体系, 这时候就需要对各种标准进行指标量化, 不同的评委会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一项一项地打分, 然后汇总综合, 取用平均分值。这种方式是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评判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的形象感不够, 电视化不足。很多时间选手的分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对于观众来说, 看不到分值背后的差异。《梨园春》也采取这种方式, 经常会出现主持人说“请打分!”, 观众就不明白, 谁打分, 打什么分, 分是如何打出来的。如此多的疑问就会让观众感觉到“打分”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 这种方式会让观众产生对公信力的质疑。随着新媒体对栏目的深入, 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让“打分制”更透明, 更形象, 更具有感染力。

2. 投票制。

投票制是吸引观众参与栏目的重要方式, 投票制分为有限投票制和无限投票制, 尤其有限投票制更具有观赏性。从《超级女声》开始, 投票制开始活跃在娱乐栏目中间, 投票制激发了观众的民主意识, 让观众积极参与到栏目中间来, “李宇春”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团, 就因为她是“票选”出来的偶像。《中国达人秀》最后也是采取“票选制”, 来自全国的各大媒体代表参与投票, 每一张投票既代表一个媒体的观点, 又代表一个受众群的观点, 因此“投票制”更具有民主性和民意色彩。“投票制”必须有足够的观众基础, 有积极而广泛地参与, 否则“投票”也就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

3. 决选制。

这是在节目初期或者在部分节目当中, 通过专家、嘉宾等一票否决的方式, 决定选手的“去留”、“真伪”、“优劣”、“进退”等。《华豫之门》中对文物真假的评定, 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是就是, 非就非, 不存在民意和打分。《你最有才》也属于这种方式, 三人评委拥有表决权。“决选制”会使栏目形态更为简洁, 节奏更为紧凑, 表现方式更为直观, 是最合适电视化表现的评判方式。

《非诚勿扰》中的亮灯、《中国达人秀》中的按叉、《快乐冲关》中的落水、《开口就唱》中的敲锣等, 这些都是符合电视化的评判手段。按照统计学原理, 数量型的评价指标不易电视化, 品质型的评价指标比较容易实现电视化。对于栏目创新来说, 形态创新是基础, 而对于形态创新栏目, 评判方式的创新是关键。评判方式的电视化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课题, 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廉伟.交锋与合作:电视竞赛类节目主持人与嘉宾评委之关系[J].现代传播, 2008 (4) .

[2]孙晨.浅析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的角色定位[J].新闻实践, 2008 (8) .

[3]刘宝林.从“现场观众”到“现场观众嘉宾”[J].现代传播, 2007 (6) .

电影海报的“个性”化表现 篇2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科技;表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像艺术、数字媒体化信息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断刷新和充实着我们的精神生活。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领导者,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因此,电影宣传就越发重要,电影海报则作为电影宣传的先驱与观众见面。电影海报可以说是记载电影发展与演变的载物,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设计制作过程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电影海报不仅是电影内容、上映日期、演员、导演等的信息传递,也是设计师个人世界观、艺术观等的体现,它以鲜明、生动、准确地构图介绍影片的内容、表现影片的主题,张贴后产生直接的宣传效应。其目的是广而告之地把电影内容清楚、及时地告诉观众,吸引大批观众入座电影院去看电影。电影海报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海报实际的宣传效果。它除了能够提供电影的信息之外,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设计规律。

一、电影海报设计风格形成原因

1、题材的约束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对题材的考量也是影响海报风格的重要因素,如喜剧片的设计以夸张幽默为主,恐怖片更注重意境的渲染,动画片画面更明亮,注重营造欢乐气氛,科幻片更多的是科技与想象力的结合。想象一下,如果一部恐怖片的海报以喜剧片的形式来设计,对电影本身而言,是否太过偏离呢?

2、受众的审美化需求

根据电影受众的不同,同一部电影在不同上映地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构图、色调、文字编排等都更符合上映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以迪士尼动画《勇敢传说》海报设计为例,日本传奇款海报以森林为背景,画面中央,主人公手拉弓箭望向上方,整体色调、风格偏向宫崎骏动画电影海报特征。与日版传奇款海报相比,美版海报更加突出主人公,画面中主人公手拉弓箭坚定的望向前方,而电影名称则以背景的形式放在画面上方,而这种排列方式与美国的英雄主义文化有关。

3、科技进步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

早期的电影海报以手绘为主,表现形式及方式有限,多数以电影人物形象的罗列为主。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海报设计更加精美,风格更加多样,视觉效果更加精湛、震撼,它能使设计者的创意与构思成为现实。

二、电影海报设计的“个性”表现

1、夸张、幽默的喜剧效应

1.1 《开心鬼系列》漫画式的夸张

开心鬼系列共有五部,是系列喜剧式鬼片,海报设计以夸张的人物漫画手绘为主,第一部《开心鬼》电影海报以主人公身着官服,手持粉色啦啦球踩在一缕青烟上欢快的跳跃,似是在呐喊加油的夸张漫画造型为视觉中心,虽是鬼片,人物设计却滑稽可爱,给人轻松喜悦之感。第二部《开心鬼放暑假》主人公投胎转世进入现代社会,海报延续了第一部的人物形象,同时增加了主人公身着西服,手转篮球的现代漫画形象,古装、现代装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右下角三位现代女主角,也让观者对影片人物故事有简单的了解,该款海报字体沿用《开心鬼》字体,同样是简单的处理,不过第二部的海报改变了字体颜色,另外,两款海报构图也基本一致。第三部《开心鬼撞鬼》海报与前两款相比有所变化,画面中新鬼徐半香手持剪刀,满脸笑容欲剪开心鬼的长辫,开心鬼满脸错愕手拉辫子向后拽,下方是男女主角真人大头版漫画形象,动态夸张,似在斗智斗勇,画面右下方一个“嘘”的动作,又让观者对海报有另一层不同的理解,与前两部海报不同,不再是简单的白色背景,而是增加了比较具有层次感的蓝色云状图形,同时片名字体也有所改变,更符合该款海报的画面效果。第四部《开心鬼救开心鬼》海报设计又有所变化,画面中开心鬼调皮的吐着舌头端坐中央,手拉二胡,后方一只老虎戴着墨镜,手握拳头,傲娇的望向前方。周围人物或弹吉他,或手抱篮球,或在打斗,画面后上方,终极大boss——将军张牙舞爪,大脚向下踩过来,背景则是以开心鬼为中心的放射状线条,人物虽多,却有层次感,开心鬼的调皮、淡定与后方将军的愤怒形成对比,采用夸张的漫画形式,更能凸显影片的喜剧效果。第五部《开心鬼上错身》不同于前四部的漫画形式,而是采用真人形象,开心鬼身着古装手带拳套的形象略显滑稽。对比五款海报可以发现,随着影片拍摄时间的向后推移,海报制作更加精良。

1.2 《华丽上班族》的幽默

《华丽上班族》是一部职场喜剧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刚刚步入社会成为上班族的年轻人,莫名被卷入一场公司利益博弈的故事。该片海报以黑白为主色调,画面中央穿着黑色西装、皮鞋坐在老板椅上翘着的二郎腿为主,脚的下方是明显形成对比的职场上班族,人物后方是模糊的高楼。画面简单却颇具深意,高高在上的老板,形成明显对比的上班族,直观的表达了人物关系、职场关系,表达既简洁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引人深思。

2、光怪陆离的意境渲染

2.1 《笔仙》的诡异

《笔仙》共有三部,三版电影海报既有共通之处,却也不同。第一部的海报以发黄的纸为背景,画面中央大大的红色书法“笔仙”二字,而前方一支竖放的毛笔作为“笔”字的一部分出现,笔的下方是一个女人体,而毛笔的毛则为女人的头发,既突出了海报的主题,更突出了电影的主题与主角,毛笔与女人相连又给人以恐怖诡异之感。第二部海报中一只似被烧过的手与一只正常的手紧扣,握着一支笔笔尖处血红色,似在画着什么,后方是两个同样着装的人物对称排列,烧伤的手、滴血的笔尖显得十分诡异。第三部海报中女主人公躺在地上,手握一支笔,腹部则被笔刺中,画面中几支笔下落,刺向主人公,主人公背景处是“生”“死”字样,海报上方的“提笔成仙、落笔成魔”则对海报进行了更为完整的阐释。三款海报采用了相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效果,同时采用了共同的主角“笔”,题材相同,故事不同,因此所追求的海报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

2.2 《恐怖蜡像馆》的惊悚

《恐怖蜡像馆》是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制作的恐怖电影,影片讲述了几位年轻人结伴去看球赛,中途误入一个地图上根本不存在的小镇,无意间发现镇上蜡像馆的秘密后发生的一系列可怕事件。该片海报以黑色为背景,渲染气氛,画面上方一个转着头的女性头部形象似蜡烛般不停地融化,整个画面只有人物部分略泛青光,营造一种惊悚、紧张的氛围。

3、以动制静——动画电影海报

3.1 《小门神》——静中有动

《小门神》海报中一款极具中国特色的海报,让人印象深刻,中国传统的红色大门,醒目的黄色狮头门环,两个门神手拉门环掉落人间,看似静止的画面,随着两个门神的下落动了起来,整个画面十分简洁,静中有动,贴合影片主题,更容易勾起中国大众的童年回忆。另外,《小门神》发布的一款超长世界观海报,对影片角色场景进行了全揭秘,超强想象力引发围观,海报中一条巨大的红鲤从水面浮出,深蓝色的湖水将天界和人间一分为二。水下是人间,水上是天界,人物关系层层递进。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展现了超强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4、想象力与科技的融合

4.1《星际穿越》——视觉的完美呈现

《星际穿越》曝光的第一张海报主打明暗对比的风格。整张海报以片名“Interstellar”为中心,以大面积的星空和空阔的地平线为主体,星光之下,人物、房子和汽车都显得十分渺小和神秘。而最下面写的:“人类出生在地球上,但却不一定会死在这里”(Mankind was born on Earth.It was never meant to die here)也揭示了影片的科幻属性。影片的另一款名为“瞬间未来”的定档海报描绘了神秘莫测、令人目眩的虫洞景观,展现了想象力与科技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完美的视觉体验,“瞬间未来”的标语更是凸显了影片的科幻色彩,与中国自古以来“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传说也不谋而合。

结语

浅析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表现方法 篇3

一、增强悬念, 为故事发展提供铺垫

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到观众朋友的注意力, 在进行电视新闻故事化处理过程中, 应该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悬念, 增强观众朋友想要通过新闻报道中寻找到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欲望。而且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把悬念贯穿于整个故事发展中, 让整个新闻故事具有完整性, 能够更好地带动起观众的情绪。例如, 当我们在进行相关节目播出时, 所设置的标题就具有了一定的悬念, 报道人员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 如果遇到了与整个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以及事实时, 就会采用问题式的报道形式。让观众在进行观看时, 会加入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 有效地激发了观众的情绪, 为后续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铺垫, 增强了整档节目的可看性, 迎合了观众的口味, 同时也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 更好地吸引到了观众的注意力。此外, 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到观众, 需要以艺术化的叙事方式来对整个新闻线索进行铺垫。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各个元素地分析, 充分地发挥出其中各个元素的作用, 把其新闻故事化作品以更好的艺术品位来进行叙述。

二、情景再现, 增强新闻报道完整性

这里所提及的情景再现所指的是,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 电视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地为观众采编到相应的新闻现场画面, 但希望能够通过新闻现场的展示来为观众更好地对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是通过相关的素材, 通过采访或者是一些现场调试的方法, 让整个新闻事件所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场景环境模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说”的形式, 把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阐述。例如, 某地方电视台在播报一则关于《蜜蜂扰民》的新闻事件时, 通过工作人员采用电视特技把新闻现场进行了模拟, 把蜜蜂在居民区内的情景进行再现。然后再与消防官兵对蜂窝的处理画面进行连接, 让整个新闻事件的画面更加具有完整性, 再以报道人员的精心讲述, 让整个新闻事件具有故事性, 让整个新闻事件得到了最大化的还原, 让这则新闻报道更具有丰富性。

三、制造冲突, 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

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时, 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起观众的参与热情, 可以采用在电视新闻故事化处理过程中制定一定合理的冲突的方式。例如, 某节目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主持人会以某种较为刻薄的对话形式来对采访人员进行质疑。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定冲突的方式。通过这种刻意地冲突制造, 让观众的情绪在主持人与受访者的对话中得以激发, 能够增强整个新闻事件的感染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在进行冲突制造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事件的发展来进行。并且要巧妙以及合理, 这样才能够让受访人员的情绪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样才能够让受访人员更好地进行配合, 把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完整地阐述。因此, 要合理地运用好情感作用, 让情感能够在整个新闻故事中得以合理地运用, 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节目的质量, 同时也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为电视新闻故事化节目赢得更多的收视率。

四、捕捉细节, 以真实生动打动观念

想要把电视新闻故事化, 就需要认真地把握住整个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包括:人物、事件的影响力、新闻事件的价值、新闻事件的意义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要坚持把新闻报道中的五个“W”和一个“H”的重要元素进行完整表现。在进行故事化加工处理时, 可以把一些最能够表现出整个新闻事件说服力的画面给予加工处理, 让新闻事件更加具有冲击力, 让丰富的现场音效以及后制的屏幕文字带给观众更多的感染。例如, 在进行某个事故现场新闻报道过程中, 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现场声音以及周边救援人员的脚步声, 进行施救过程中的忙碌画面等等内容以及情景进行制作。让这些画面来充分地说明当时新闻现场的惨烈情景, 在观众们的视觉冲击下, 给观众带来真实性与生动性, 这也是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五、谨慎选材, 避免盲目追捧造成影响

把电视新闻故事化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闻传播形式, 而且以其特殊的表现方法, 能够更好地让整个新闻事件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但是, 如果对其处理不当, 会给电视新闻报道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 还会导致新闻报道庸俗化。当前许多的新闻传播机构在进行新闻报道过程中, 过渡地依赖于把新闻报道故事化, 甚至为了能够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在处理加工过程中出现了捏造事实的虚假现象, 让观众对整个新闻报告无法接受。此外, 有的传播机构在进行电视新闻故事化过程中, 把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加工的过于曲折, 导致观众在进行收看时感受不了真正的说服力, 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意义。所以, 在进行电视新闻故事化过程中, 一定要尊重事实。而且在进行故事化选材时要较为谨慎, 避免过渡追捧而导致电视新闻故事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意义在于希望能够让观众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 能够更好地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感受, 而且能够从其表现形式中获得更多的感悟。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也是能够促进新闻报道有效传播的手段之一。因此, 在进行电视新闻故事化时, 要对其新闻题材进行谨慎地选择, 不仅能够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以及舆论效果, 还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价值, 为电视观众制作出更多具有感染力的新闻报道节目。

参考文献

[1]任文, 刘冬森.浅析故半化的电视新闻报迈策略以及注意事项[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3) .

游戏化推进幼儿的沙画表现力 篇4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在美术活动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教幼儿怎么把一幅画画出来,而是要教他们为什么这么画,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一幅作品。教师的作用贵在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手段和策略上必须下足功夫。

《指南》一再强调幼儿园课程是游戏的课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即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创作的时间。所以在沙画教学中,教师若只是简单教幼儿怎么制作沙画,怎么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幅作品的话,那么幼儿的兴趣点也会一点一点被磨灭,而沙画的创作精髓也被完全遗弃掉了。

那么如何将“游戏”与“自由”融入到沙画教学中,既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幼儿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充分领悟沙画所蕴含的精髓?

首先,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根据幼儿好奇这一特点在随机教育中引导幼儿积累经验,开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话题互动,激发幼儿在脑中本来就存在的创作意识,使他们的潜在意识得到开发。如给幼儿观看一些沙画创作的饰品和作品,感知沙画的美妙绝伦;请幼儿分享去沙滩玩沙时的作品和心情,探讨沙子的特性和玩耍时积累的经验技巧等等。

其次,游戏与幼儿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幼儿通过游戏,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将沙画环节设计在游戏内容中,如请幼儿制作沙画瓶来装饰教室,以庆祝“六一”儿童节;请幼儿用彩沙来装饰围巾送给森林里的小动物,帮助他们开心过冬等等,在游戏的行进过程中,教师充当领路人的指导角色,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游戏中展现自我,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在幼儿游戏中处理好“游戏”与“自由”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发幼儿自主创作的热情。

一、自由选择,放手游戏

习惯性的游戏思维中,教师通常只是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他们为幼儿选择游戏主题、安排角色、构思情节,并且对游戏伙伴进行分组。这样进行下去的游戏,幼儿缺乏自己的思考与选择的过程,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忽略了幼儿的意愿,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创造。为了不束缚幼儿自己的创作力,教师可以不给定主题,但是为了让墙面看起来更美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通过谈话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同幼儿一起制定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主题,这样既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也不会使画面不统一不和谐。步骤同样是要先引导幼儿在墙面上将自己的设计画上去,这时就要提醒幼儿由于墙面较大,所以就不能像在纸张上画同样的大小。接着同样是涂胶,这时候在墙面的沙画制作,就可以让幼儿洒上有颜色的沙,减少时间的耽搁。由于墙面的大小,幼儿的身高限制不可能整面墙都画满,此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将幼儿完成后剩下的部分在幼儿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图画,这样就可以使画面更饱满。幼儿通过自己参与到墙面沙画设计与创作更有成就感,每天到幼儿园的情绪也会更好。幼儿在同家长、同伴的谈话中也会因为此话题而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二、快乐氛围,享受成就

幼儿制作好一幅沙画心中是很有成就感的,他们更想将自己的作品同别人分享。若在此时,教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沙画变成一件礼物送给自己的家人、朋友,那么幼儿一定会从沙画中体会到更深的乐趣。为了适应当今的科技发展,教师可以将幼儿制作沙画的过程录下来,制成一个视频,让幼儿在作品完成后对着镜头说上祝福语。不管是送给谁,相信收件人一定会为幼儿的这一行为所感动。

一幅小小的沙画不仅让幼儿学会了一种新的作画方法,也让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更生动。家长、教师、幼儿看到的不再只是放在文件袋里平面图画,而是一件立体作品,或者更有意义的、珍贵的、可以永久保存的视频片段。让沙画创作释放幼儿的内心世界,让家长、教师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幼儿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的探究 篇5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

怎样让纪录片好看, 有观众, 是我们在作纪录片时, 经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些电影或电视剧会那么吸引观众,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故事性, 情节吸引人。正如Discovery国际电视网总裁慕珂女士所述:电视是一种讲故事的平台, 要使电视吸引观众, 要让观众选择自己的频道, 最重要的是“故事性”。受此启发, 我们也可以让纪录片“讲故事”, 在保持真实的前提下, 借鉴电视剧或电影的手法来“讲故事”, 利用各种元素, 例如讲究的镜头画面, 现场的声音语言。因为纪录片讲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所以它有一个真实的优势, 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观众。

那么如何来讲好一个故事呢, 同样的题材, 让一百个人来讲述, 可能有一百种方式。下面以纪录片《“卖”火炬的英雄火炬手》的拍摄过程, 谈谈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 如何讲故事的几点心得。2008年, 为了迎接奥运, 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栏目组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与奥运有关的节目, 在社会效应与收视率等各方面, 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卖”火炬的英雄火炬手》就是其中的一期节目, 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周完成播出。

一、选好选题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在选择纪录片选题时,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 选题是否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纪录片创作理念是在关注社会的变迁, 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等。而在现在纪录片栏目化的趋势下, 还必须考虑的就是节目的收视率。观众喜欢看的, 其实还是要有故事。《“卖”火炬的英雄火炬手》的主人公陈希少是广东河源的一个普通农民, 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双掌, 就是这样一位残疾农民, 在2005年的洪灾中, 救出了130多位村民, 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 他也因此被选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 但没过多久, 却纷纷传出这位农民英雄奥运火炬手要“卖”奥运火炬为汶川地震捐款的消息。奥运前夕讲述火炬手的故事, 时效性和社会意义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 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镜头集中到对奥运的报道上, 有关火炬手的片子更是常见。那么我们这个20分钟的纪录片节目怎样才能抓住观众呢?故事, 首先是故事!

二、故事情节的安排

虽然纪录片不是电影, 不能够虚构一些吸引人的情节, 但情节设置犹如写文章也需去谋篇布局, 讲究情节的悬念起伏, 注重情节的寻找, 从而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 才能够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卖”火炬的英雄火炬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将主人公陈希少“卖”火炬为汶川地震筹款的情节, 放在了开篇, 但并没有交代他“卖”火炬的原因, 给观众设下了一个大的悬念, 引起观众继续收看的欲望。接下来, 片子把观众带到了2005年, 回忆了主人公如何在洪水中救人的故事, 以及受到表彰成为奥运火炬手的过程, 最后故事又回到了拍卖现场。通过这一系列情节的安排, 设悬念, 层层推进, 最后再将结果揭示, 完整地讲述了英雄火炬手“卖”火炬为汶川地震捐款的故事。

三、要抓住细节

细节作为故事情节表述的主要元素, 是电视荧屏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最能牵动人的神经, 最能打动人的内心深处。

细节描述对于我们拍好纪录片有着特殊意义, 它能使人物有血有肉, 栩栩如生, 它能使事件、景物生动地再现在观众面前,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没有细节, 就像雾中看花, 只能见到一个轮廓, 看不真切, 所以一个细节往往比千言万语要生动得多, 有力得多。在拍摄《“卖”火炬的英雄火炬手》时, 我们也很注意挖掘以及表现一些细节的东西。在拍卖火炬的仪式上, 陈希少把火炬交给了买方, 但笑的有点僵硬, 眼睛一直盯着火炬, 里面写满了不舍。我们抓住了这一细节。后来的片中, 这一幕与陈希少在传递奥运火炬现场, 对观众微笑致意的镜头剪辑在了一起, 同样的火炬, 同样的人, 不同的是当时人的心情。这些细节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从而发掘出主人公陈希少心灵深处最为美好的情感, 对于自己心爱的奥运火炬, 无论有多么的不舍, 但为了要帮助汶川地震的灾民, 他情愿“割爱”, 片子也就达到了以情感人, 以光彩照射人的人格魅力的目的, 也使故事叙述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

善于捕捉细节, 能够使人物性格特点鲜明, 也使人物顿时丰满起来, 在《“卖”火炬的英雄火炬手》的结尾, 我们用了一组主人公唱《小芳》的镜头来结束, 画面里主人公陈希少边走边哼着歌, 笑得很轻松, 这个细节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原来英雄也是普通人。

四、用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

电视纪录片既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记录, 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 即它是一种影视艺术形式, 所以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适当地抒发情感, 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有选择地通过图像和语言传导给受众, 吸引观众观看, 以感染观众的情绪, 甚至影响观众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 在纪录片栏目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 为了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可以借鉴电影和电视剧的叙事方法, 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 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也成为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冷冶夫:《突围中纪录片创作》, 《中国电视》2005.11

周建国:《细节:电视纪录片的灵魂》,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电视化表现论文 篇6

一、债权利用方式的演变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债权和物权一直处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之中, 二者的地位此起彼伏。债权调整动态的财产归属, 物权调整静态的财产归属。物权人对物权的利用最初体现在支配物即物权的客体本身或者其交换价值上。为扩大对物权的利用方式, 物权人通过在物上设立债的方式来利用物。同理, 为寻求对债权的其他利用方式, 不应局限于依据债权本身请求特定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 而应加大对债权本身的利用力度。为实现对债权最大程度的利用, 应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 债权经济价值的问题。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才会成为经济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倘若债的关系仅具人身属性, 违约后果为实际履行, 那势必会减少多数人对债权的向往。债本身表现出一定经济利益, 但如何将这种经济利益转化为一般等价物, 这是在实现债权利用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第二, 债之相对性的突破。债权的经济价值性赋予其可利用性。从技术层面看, 尚存在债之严格相对性障碍需要跨越。通说认为, 物权债权二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物权得以对抗所有人, 对所有权利人以外的人发生作用;债权仅得对特定人发生效力。可见, 主体特定化是债之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不会受债之关系束缚。债关系外的第三人取得债权, 却受债的相对性的约束导致不能获得债权利益, 对继受取得债权的权利人来说, 取得这种债权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有学者认为, 合同之债的相对性就是用另外的一种语言来描述债的具体性和不可转让性。ii

第三, 债权让与方式的变更。物权法采公示公信原则, 对不动产而言, 变更登记簿上的登记为公示, 登记簿上的登记具有公信力;对动产而言, 移转占用即公示, 占有具有公信力。债权让与经历了严格限制债权让与、债权让与需经债务人同意到债权让与需通知债务人才对债务人生效的演变。市场经济追求高效率, 时间创造金钱。低下的交易效率和繁冗的交易规则也不利于债权利用制度的推广。

(二) 债权利用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妻荣教授在《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一书中记录了债权在取得其在现在私法中的优越地位的过程, 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突破是对上文提出的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

第一阶段, 在人类文化史发展的初期, 债权纯粹体现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人身关系, 一般经济关系的性质甚微。iii在罗马法上, 民事债包含了“请求给付”和“法锁”, 债缺乏转让性, 虽有使用价值但无价值。在经历从最初债务人承担人身责任、中期债务人人身责任的减轻到后期限于承担财产责任。在民法平等原则的推进下, 民法中债的责任理论逐渐脱离其人身报复因素, 从最初承担人身责任转到承担经济责任, 债的经济价值性呼之欲出。

第二阶段, 根据我妻荣先生的观点, 债权的财产性质与其可转让性是相辅相成的, 可转让性越高, 即意味着其财产性越高, 反之亦然。iv债权的价值化和经济性使债权的确定性得到加强, 从而有利于其转让。19世纪的法律, 为使债权容易转让制定了许多法规, 创设了许多制度, 其出发点是为完善债权, 使之得以成为投资工具。

第三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债权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传统债权让与方式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所以, 19世纪的法律创设了债权的证券化制度, 出现了记名债权、指示债权、无记名债权等法律制度创设, 不仅提高了债权的流通性, 更加改进了债权流转的方式, 这即是债权证券化的产生原因。所以有学者总结债权利用方式的演变过程为, 以债权的转让为开端, 然后是债权的证券化, 再就是资产的证券化。v可见, 将来对债权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债权财产权化, 资产证券化, 交易便捷化。

(三) 理论分析

在上文对债权利用方式的演变过程的论述中, 不难发现债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其自身属性带来的不可调和的一个基本矛盾。债权区别于物权的地方为其相对性, 其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 本来强调仅得在债权人和债务人存在存在债之关系。但是, 高效利用债权追逐债权的经济价值, 强调其财产属性, 这需要债权具有高度可让与性和让与便捷性。为解决这一矛盾, 债之基本理论必须作出妥协, 也即意味着债权相对性的适当剥离, 接受部分物权化理论。所以, 追求对债权的利用必然会导致“债权物权化”, 而且, 这是通过债权证券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二、债权证券化

(一) 债权证券化释义

债权证券化是权利证券化的一种。权利证券化包含对物权、债权及股权的证券化, 首先要明确证券的涵义。《辞海》对证券的定义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作成的凭证”;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般而言, 证券是指为证明或设定权利所作成的书面凭证, 它表明证券持有人有权取得该证券所拥有的权利和利益”vi;亦有学者认为“证券是表明一定财产权利的证书, 或者说是代表一定财产价值和记载一定法律事实的文书”vii。本文所称债权证券化, 宜采用“证券”被最广泛接受的解释, 即通过制作书面文书的形式, 证明或者设定债权。在近代法中, 债权欲在财产法上占据优越地位, 其自身必须实现从主观的人身关系到客观经济关系的推移。viii而债权证券化的过程就是抛弃单个债权的个性, 寻求债权共性的过程。

(二) 债券证券化过程中债权让与方式的演变

1.传统债权让与的不同立法模式。

针对债权让与在何种情况下对债权人生效的问题, 有三种立法例:严格限制主义、自由主义和折中主义。ix《日本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七条第一项规定:“指名债权的让与, 非经让与人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 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及其他第三人”。日本的立法例不仅规定债权人让与债权需要通知债务人, 更加需要得到债务人的承诺, 否则债权让与不生效。《德国民法典》第398条规定:“债权人可以与另一人签订合同, 将一项债权转让给此另一人 (让与) 。自合同订立时起, 新债权人取代原债权人。”折中主义立法模式采通知原则, 以法国法为代表, 为我国当前立法所采。《法国民法典》第1690条规定:“受让人, 仅依对债务人所为有关转让的通知, 始对于第三人发生占有权利的效力。受让人亦得依记载于公证书中的债务人对于出让的承诺, 发生权利占有的效力。”三种立法模式中, 采折中主义的法律规定由于兼顾对债务人的保护和体现债权的经济价值, 得到学界普遍肯定。

2.证券化债权让与方式的变迁。

证券化债权的让与必须抛弃传统的债权让与模式, 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第一, 流通性是债权证券化的生命, 这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债权证券化是为了扩大债权让与自由而设立的。债权让与自由之扩大, 最显著地体现在当事人决定债权让与代价之自由及其他让与限制之撤废。x债权让与制度从严格限制发展到通知即生效, 都是在实践中扩大债权让与自由的表现。第二, 证券化债权是商行为的产物, 追求效率和利益。在一般债权让与制度中, 立法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保证债务人权益。而随着证券化债权流通性的增强, 必然要转而考虑债权人利益及其交易成本。第三, 证券化债权的签发主体多为商事主体, 其中多数为金融机构。倘若每次债权的转让都要以通知为生效要件的话, 势必在实际操作中遭遇重重困难。

随着债权证券化的发展, 为了保障债券证券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提高证券化债权让与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在选择证券化债权让与模式时, 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采取何种证券化债权转让模式更为合理?第二, 债权能否有效成立, 是否会因不能为受让人得知的事由而导致债权无效?转让过程中的瑕疵是否需要受让人承担不利后果?第三, 债权能否得到完全支付?xi本着逐步解决问题的宗旨, 证券化债权让与立法有重大调整。

第一, 各地区纷纷立法对证券化债权让与作特殊规定, 证券化债权让与方式朝着单纯交付或交付加背书方式转变。例如《日本民法典》第86条第三项规定:“无记名债权视为动产”。日本的动产移转采债权意思主义, 当事人意思合致即产生物权移转的效力, 只是物权移转以交付为对抗要件。无记名债权的让与无须按照普通债权让与所采的严格限制主义进行。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59条第2款亦将有价证券视作动产。台湾地区的动产移转采物权移转合意并交付。根据我国《证券法》, 记名债券转让时需要背书加交付方可生效, 无记名债券转让时只需交付便可生效。我国《票价法》规定的票据转让方式包括背书转让和单纯交付转让。这些对证券化债权让与的特殊规定的出台是有其深层含义的。证券化债权中权利人的权利在证券上得到表征, 为简化交易程序, 在权利凭证上能够表明权利人的变更即足以完成债权让与的使命。而且, 为了平衡保护债务人的利益, 证券化债权采严格的要式性, 权利人行使债权要出示证券, 证券上证明权利必须具有背书连续性等。

第二, 解决债权中存在瑕疵的问题, 使受让人免受债权成立或转让过程中瑕疵带来的风险, 这个问题在记名债权、指示债权和无记名债权中均存在, 实际上是在经济发展背景下由公平和效率二者间选择所带来的问题。追求高效率的情况下必然要舍弃一小部分的公正, 将证券记载与实际关系切断的程度越大, 即越强调其无因性, 则证券信用越大, 越能达到证券目的。xii德国民法第405条规定, 对于作成“债务证书”的债权, 禁止债务人主张债权不成立;《德意志普通商法典》中规定:“指示证券的债务人以根据证券或对直接请求人所有的抗辩为限, 可以行使抗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证券文义性和无因性, 让证券受让人免于承担证券上无法表征出来的交易风险, 通过提高债权证券安全性方式来大大提高其流通性。虽然传统民法认为:“任何人不得转让大于自己拥有的权利”, 但在证券化债权领域, 尤其是在票据法中, 票据移转具有抗辩切断的效力, 这是为促进票据的流通性扫除障碍。这意味着, 债权的发展趋势为能够被“善意取得”。

第三, 证券化债权流通性问题的解决, 只能让受让人安全取得债权, 能够保证债权得到有效受偿, 才能使其财产价值得到体现。我妻荣先生指出, 为解决债权的清偿力问题, 应当将债权清偿力的确保归结于财产担保化。xiii这是债权证券化的高级形式———资产证券化所提出的要求。

资产证券化中, 各国有关债权让与的方式进一步向物权让与甚至是不动产让与的方式靠拢, 演变出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债权转让模式。《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九编规定的登记完善模式:债权让与的对抗要件是在登记所履行渐变的登记手续, 特别是在多数债权集体让渡的情况下, 登记时既不要求列举特定单个债权, 亦无必要特定债务人的姓名。xiv日本也采取采用颁布特别法的方式, 1992年《特定债权事业规划法》对于债权让与通知问题最大的改进在于, 允许出售债权的公司通过在日本发行的日报上以发布公告的方式完成债权转让的通知。此外, 日本颁布的《债权让渡特别法》中对债权让与采登记对抗的立法模式。台湾也出台法律, 加入债权让与登记的行列。xv

三、证券物权化

前文已论述债权证券化的过程是剔除债权个性, 寻求债权共性并借证券记载表征权利的过程, 在其发展过程中, 可窥得物权化的影子。

(一) 证券物权化释义

对债权的利用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债权让与方式才得以变革, 而债权证券化的过程就是对债权的转让方式不断改进的过程。

从权利主体方面来看, 证券化的债权强调债权的经济价值, 忽视债权相对性。证券化债权的流通性意味着随时有不特定的第三人被拉进债之关系中, 成为债之关系的当事人, 且债务人不知情。但这并不违背债务人本意, 以公司和国家发行债券为例, 债券发行的本意即在于向社会不特定公众融资。再从权利主体的证明方式论述, 一般证券持有人即被视为权利人, 尤其是无记名证券。《台湾民法典》第719条规定:“称无记名证券者, 谓持有人对于发行人, 得请求其依所记载之内容为给付之证券。”这与物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于动产物权而言, 占有即意味着公示权利。在证券化债权场合, 也朝着持有证券即表示其为权利人的方向发展。

从权利内容方面来看, 传统合同债权的原则是意思自治, 缔结合同是一个漫长的磋商过程, 对于权责要做明确而细致的分配。证券化债权为商业时代产物, 在证券上用通用符号和文字来表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证券化的对象一般具有等值化的特点, 如国家和公司发行的债券都是确定面额的。此外, 权利人的权利内容事先“定型”, 没有磋商余地, 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格式条款。这与物权的特性相类似, 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的种类和内容都必须是法律规定的, 可以说物权也是被“定型”的。

从权利的标准化和权利外观角度来看, 债权标准化是债权物权化的一个方面, 物权的机制是全面的标准化。xvi物权法定是为了更好的公示公信, 要式主义债权与物权不同, 基于各个交易关系而创设, 故各反映其交易关系之特异性, 而带有个别性。为使债权达成各种复杂交易关系之媒介的使命, 亦不免漠视其个别性。因此将一般债权与证券化之债权为区分, 在前者尊重其个别性, 在后者则欲为划一的处遇。xvii证券化债权即为标准化权利, 采取严格要式性, 各种证券化债权法律关系都有特别法予以调整。

从权利的救济方式来看, 债权证券化将物权和债权相融合了。证券本身是“物”。物上请求权是对物权救济的手段。若无权占有人占有权利人的证券, 权利人可以基于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请求无权占有人返还该证券。在证券返还的同时, 证券所表征的债权也得到救济。通过行使物上请求权来救济债权, 这是证券化债权救济的一个特殊手段。

(二) 从债权证券化角度剖析债权物权化

如何理解“债权物权化”, 本文所说的债权物权化并非传统理论所采债之相对性的突破即债权物权化了, 而是从对比债权与物权的多方面不同点, 尤其是证券化债权在让与方式上对传统债法理论的突破, 进而认为证券化债权在很多方面已经突破了其作为债权所应当具有的债权属性并进而显现为物权性来得出此结论的。从证券化债权被法定“定型”、证券化债权通过交付或者背书来转让进而论述证券化债权可以通过主张物上请求权的方式来救济, 证券化债权已在多方面脱离债权属性而呈现物权性。

立法难以忽视证券化债权的物权属性, 通过立法予以规定。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 《日本民法典》第86条第三项规定“无记名债权视为动产”。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将有价证券视为动产。

四、小结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及影响 篇7

关键词:汉代,法律儒家化,春秋决狱

中国古代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法制始终伴随着儒家文化的渗透和体现, 法律儒家化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 而汉代是这一进程的起始和开端。在经历了有秦一代以“法”治国, 以及汉初“休养生息”之后, 儒家思想以其特有的伦理观以及为统治者所需要等因素, 经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真正确立了正统地位。

一、汉代法制与“法律儒家化”

1. 汉代法律体系。

“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 秦王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延续了“以法为治”的思想, 抛弃了先秦宗法制度“血缘本位”的理念, 并通过大量严刑峻法的制定走向了法治暴力主义的极端。严重的社会矛盾, 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主张采用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 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满足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这也是汉武帝时期, 经董仲舒改造, 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儒家思想能够迅速为统治者所接受成为正统思想的重要原因[1]。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与王朝的上层建筑分不开的, 从刘邦“约法三章”到萧何《九章律》的制定, 所谓“汉承秦制”。以《九章律》为例, 其制法思想甚至基本律条都是直接源自秦律, 只是修改或删减了一些过于严酷的律文。纵观整个汉代, 有着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 学术界通常将汉代的法律体系归结为律、令、科、比四类[2]。“律”主要是国家颁布的法典, 是汉代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以《九朝律》为代表。“令”主要是指皇帝颁布的诏令, 在汉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律”, 具有权威性, 甚至可以删改现行法律。

2. 汉代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即是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文化及法律意识相结合的过程, 其实质是通过将儒家经典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最终达到“礼法结合”的过程。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主要体现在“春秋决狱”, 而其“礼法合一”的发展完善又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为汉代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表现出了强烈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法、道等观点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推动了董仲舒提出的“德主刑辅”的法律观念的流行[3]。其次是儒家经义的备受推崇。自孔子始, 《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就备受儒家学者推崇。儒家经典常被赋予政治色彩, 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 而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礼”则被逐渐融入法律构建中, “礼”与“法”开始结合。再次是法律的适应性对法律儒家化提出了时代要求。在立法思想、司法实践以及法律解释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二、“春秋决狱”与汉代礼法结合

1.“春秋决狱。

程树德在其《九朝律考》中有语:“汉时去古未远, 论事多傅以经义。”“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判案方式。“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或“经义决狱”, 是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司法实践的指导思想, 其中特别以《公羊春秋》为甚, 对司法实践中无成文法可循的乖戾疑难案件, 以儒家经典作为断狱量刑依据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首倡于董仲舒, 兴盛于汉武帝时期, 于整个汉代甚至整个封建时期的“礼法结合”都有重要影响。董仲舒曾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汇成《春秋决事比》, 今多以散失。其中可见者多以纠正“诛名而不察实, 为善者不必免, 而犯恶者未必刑”为宗旨, 其实质是以《春秋》等经义为司法解释手段来解决疑难案件。“原心定罪”是“春秋决狱”之最主要的指导思想, 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中所言:“春秋之听狱也, 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 不待成;首恶者, 罪特重;本直者, 其论轻。”意思就是说, “引经决狱”首先要考察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 根据动机的恶与直来确定量刑的轻重。另外“春秋决狱”还包含“尊尊亲亲”的基本原则, 即尊重应受尊重的人, 亲近应被亲近的人, 实则是宗法礼制强加在法律上的体现。“原心定罪”与“尊尊亲亲”的指导原则所体现的法律“衡平”的思想, 要义在于司法者的自由量裁权, 而由此所引起的“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的人格伪善;以及高下在心, “实则便于酷吏舞文”等弊端也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2. 以儒家经典为据的自由量裁。

以“春秋决狱”为代表的汉代法律审判方式, 实则是在无成文法可循的情况下以判例法代替成文法, 或是一种将判例法与成文法相结合的尝试, 这要求法官必须要熟识儒家经典以作引据之用。其所遵循的“原心定罪”以及“尊尊亲亲”的原则又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量裁权。法官对于经典的理解以及“本其事”、“原其志”的揣测直接影响着案件的量刑。下面以两则案例为例。案例一:“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 丙以佩刀刺乙, 甲即出杖击丙, 误伤乙, 甲当何论?或曰, 欧父也, 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 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 扶杖而救之, 非所以坂父也。《春秋》之义, 许止父病, 进药于其父而卒, 君子原心, 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 不当坐。”这个案例讲的是子误伤父亲, 官员认为依律应处以“枭首”刑, 董仲舒以《春秋》所载, 子欲止父病而误致其父卒, 原其心不当诛之义, 认为此子动机为救父, 不应当受刑。案例二:“时有疑狱曰:甲无子, 拾道旁弃儿乙养之, 以为子。及乙长, 有罪杀人, 以状语甲, 甲藏匿乙, 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 振活养乙, 虽非所生, 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春秋》之义, 父为子隐, 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个案例讲的是父为子隐, 董仲舒以《春秋》所载, 父藏匿字不当受刑之义, 认为此子虽为其养子, 但仍当以父子之情度之, 其父不应当受到刑罚。以上两个案例所列举之事均为引据律法难以判定的疑难杂案, “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为断案依据, 以“原心定罪”、“尊尊亲亲”为断案原则, 法官在断案时根据事实探究当事人的动机, 援引《春秋》经中有关记载做出量刑裁决, 但由于法官的儒学修养不同以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不同, 即使援引的经典相同, 也可能做出不同的裁决。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汉代法律制度所赋予断案者的自由量裁权。

3.“德主刑辅”的汉代法。

儒家重视“德”治和“人”治, 认为“性相近, 习相远”, 重视人的后天可塑性, 注重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汉代法律融合了儒家“德”治思想, 虽曰“汉承秦制”, 但仍从立法及司法等各方面反映出轻刑的思想。汉代法律的轻刑思想首先表现在“德主刑辅”的立法理念, 汉代法律的继承性使社会新出现的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法条之间、法条与儒经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依据的汉代立法, 意欲建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这种理念有利于解决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 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其次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对人性的关爱[4]。在“春秋决狱”案例中有“擅自放麋”一案, 是说大夫因见母鹿生怜悯之心, 私自将君主所捕获的小鹿放生, 君主最后并没有以“违君命”之罪对其处以重刑, 而是考量仁慈之心, 对大夫做了赏赐。上述案例体现出汉代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儒家“爱人”思想, 表现出轻刑的法律理念。

三、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1. 德治与法治的协调。

汉代以“春秋决狱”为代表的法律儒家化不仅开启了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先河, 而且也对后世“礼法结合”, 以及当今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德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策略,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结合”是在法律与道德各自做出让步的情况下进行的, 法律的形式与道德的本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牺牲[5]。当代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要求“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既要发挥法治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行为规范作用, 又要发挥德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引作用。将法治的强制性与德治的说服力相结合, 注重法治的现实性与德治的思想性相结合, 使其共同为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建设发挥作用。

2. 儒家思想的法律价值。

法律的儒家化是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进程, 儒家思想作为流传于我国几千年正统思想, 其所主张的伦理观念对我国当代法律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价值。一方面儒家思想提倡民本思想, 如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说, 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我国现今“依法治国”理念的核心要求即是体现“以人为本”, 只有以史为鉴, 充分发挥儒家的民本思想才能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另一方面儒家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我们“依法治国”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 还要做到以德服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并举。

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代法律儒家化以“春秋决狱”为主要表现形式, 纠正了秦以来的法律的严酷性, 倡导“引经决狱”、“德主刑辅”, 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开启了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并为整个封建法律的“礼法结合”以及我国当今法制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D].吉林大学, 2013.

[2]郭欣欣.儒家思想对汉代法制的影响[D].吉林大学, 2011.

[3]柳高平.“春秋决狱”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4]朱宏才.百年来“春秋决狱”研究的突破性进展[J].攀登 (双月刊) 2009 (2) .

游戏化推进幼儿的沙画表现力 篇8

作为幼儿园老师, 我们在美术活动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教幼儿怎么把一幅画画出来, 而是要教他们为什么这么画, 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一幅作品。教师的作用贵在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还可以怎么做等等,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手段和策略上必须下足功夫。

《指南》一再强调幼儿园课程是游戏的课程,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即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创作的时间。所以在沙画教学中, 教师若只是简单教幼儿怎么制作沙画, 怎么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幅作品的话, 那么幼儿的兴趣点也会一点一点被磨灭, 而沙画的创作精髓也被完全遗弃掉了。

那么如何将“游戏”与“自由”融入到沙画教学中, 既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又能让幼儿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充分领悟沙画所蕴含的精髓?

首先, 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入手, 根据幼儿好奇这一特点在随机教育中引导幼儿积累经验, 开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话题互动, 激发幼儿在脑中本来就存在的创作意识, 使他们的潜在意识得到开发。如给幼儿观看一些沙画创作的饰品和作品, 感知沙画的美妙绝伦;请幼儿分享去沙滩玩沙时的作品和心情, 探讨沙子的特性和玩耍时积累的经验技巧等等。

其次, 游戏与幼儿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幼儿通过游戏, 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 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 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将沙画环节设计在游戏内容中, 如请幼儿制作沙画瓶来装饰教室, 以庆祝“六一”儿童节;请幼儿用彩沙来装饰围巾送给森林里的小动物, 帮助他们开心过冬等等, 在游戏的行进过程中, 教师充当领路人的指导角色, 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游戏中展现自我, 自由发展, 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 形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 在幼儿游戏中处理好“游戏”与“自由”的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激发幼儿自主创作的热情。

一、自由选择, 放手游戏

习惯性的游戏思维中, 教师通常只是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 他们为幼儿选择游戏主题、安排角色、构思情节, 并且对游戏伙伴进行分组。这样进行下去的游戏, 幼儿缺乏自己的思考与选择的过程, 只是被动的接受,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忽略了幼儿的意愿, 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创造。为了不束缚幼儿自己的创作力, 教师可以不给定主题, 但是为了让墙面看起来更美观,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 通过谈话活动, 根据幼儿的兴趣, 同幼儿一起制定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主题, 这样既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也不会使画面不统一不和谐。步骤同样是要先引导幼儿在墙面上将自己的设计画上去, 这时就要提醒幼儿由于墙面较大, 所以就不能像在纸张上画同样的大小。接着同样是涂胶, 这时候在墙面的沙画制作, 就可以让幼儿洒上有颜色的沙, 减少时间的耽搁。由于墙面的大小, 幼儿的身高限制不可能整面墙都画满, 此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将幼儿完成后剩下的部分在幼儿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图画, 这样就可以使画面更饱满。幼儿通过自己参与到墙面沙画设计与创作更有成就感, 每天到幼儿园的情绪也会更好。幼儿在同家长、同伴的谈话中也会因为此话题而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二、快乐氛围, 享受成就

幼儿制作好一幅沙画心中是很有成就感的, 他们更想将自己的作品同别人分享。若在此时, 教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沙画变成一件礼物送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那么幼儿一定会从沙画中体会到更深的乐趣。为了适应当今的科技发展, 教师可以将幼儿制作沙画的过程录下来, 制成一个视频, 让幼儿在作品完成后对着镜头说上祝福语。不管是送给谁, 相信收件人一定会为幼儿的这一行为所感动。

一幅小小的沙画不仅让幼儿学会了一种新的作画方法, 也让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更生动。家长、教师、幼儿看到的不再只是放在文件袋里平面图画, 而是一件立体作品, 或者更有意义的、珍贵的、可以永久保存的视频片段。让沙画创作释放幼儿的内心世界, 让家长、教师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帮助幼儿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电视化表现论文 篇9

(一)教学内容难度大

因受到大脑生理机能的影响,幼儿的认知功能主要是可逆性、守恒性较差,比较复杂的思维题目只有随着幼儿年龄增长才能会逐渐完成。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涉及并发展幼儿的技能、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等。但是现在幼儿园教育存在严重的片面化、单一化倾向,众多幼儿园不重视幼儿的大脑发育水平,在幼儿园中涉及小学低年级内容,甚至少数幼儿园直接使用小学低年级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幼儿学习文化、数学内容。即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定量要求幼儿掌握字数、词语,还要求幼儿熟背唐诗三百首并且熟写等,在数学方面,要求幼儿懂得大数位计算,有些内容甚至难于一年级教育内容。

(二)课堂化教学

游戏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多的需求。幼儿在游戏中有假想世界,但是需要在幼儿园中实现心智成长,因此幼儿园教学内容要与游戏、学习有效平衡,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探知、探索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保证每一位幼儿参与,从而使幼儿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人物。但是现在众多幼儿园都把教学内容课堂化,使用课堂授课的方式代替游戏内容。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只重视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从而在幼儿园中形成让幼儿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为保证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幼儿园均要求幼儿学习拼音、掌握加减法,在幼儿园中出现色彩图案少、教学演示少、游戏少等特征。教学后教师会布置大量枯燥的家庭作用并且检查,扼杀孩子的天性,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导致幼儿在焦虑、紧张中生活,最终对上学产生抗拒甚至恐惧心理。

二、主要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长因素

因我国长期以来实施考试制度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并且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使得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存在较多的阻碍,无法落实及引进新型教育观念,这种教育情况对我国的幼儿园已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错误理念下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下,家长均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重视孩子成长却不管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拔苗助长,希望孩子从小成绩优异,所以家长的愿望是导致幼儿教学存在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

(二)民办幼儿园追逐利益,教师综合素质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园体制发生明显变化,众多原因使得民办幼儿园的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幼儿园办园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民办幼儿园为获取利益逐渐没有应有的立场。为迎合家长需求,不管幼儿接受能力、身体发展特征等设立小学课程,对幼儿提出不符合年龄特征的学习要求。同时因我国长期不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素质、学历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民办幼儿园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没有经过专业学习、训练的人群进入幼师队伍,这些人群无法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在幼儿园中,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教学现象。

三、对策

(一)开展家园共建制度

家园共建制度有利于家园良好沟通,这是保证幼儿健康、有序成长的主要途径。家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念,重视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合理、科学安排园内的教育活动。从操作上分析,家园要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不斷地创新和补充;从意识上分析,家长要树立积极互动、参与的意识。在开展家园共建制度的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为家长支持可保证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家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逐渐了解幼儿的思维、心理,从而为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条件。幼儿园有关人员可通过家长QQ群、定期家长会和家园共建等途径,为幼儿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保证家长不断改善传统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家园共建有利于家长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健全办园制度

严格办园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避免小学化倾向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有关部门严格审批幼儿园注册制度,教育部门要根据办学标准履行职责,保证符合办园要求之后颁发办园许可证。对不符合办园要求且非法办园的要及时取缔并且给予相应的处罚规定,还要对幼儿的布局科学的规划,根据“就近入园、规模适度、因地制度、方便接送”原则进行布局。除此之外,幼儿园中还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及时解决“小学化”问题,对课堂活动、课程内容、授课等实施严格要求。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刍议电视新闻画面表现方法 篇10

一、远景的表现方法

远景就是表现远的事物。一般说, 远景分为两类, 一类是景色远景, 它能将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 大自然中最富有表情的天空云霞光彩, 大面积地收入新闻画面中展现出来, 从而渲染自然景色中的场面气势, 给人以及其广阔的意境美感, 这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而另一类, 则是有些人容易忽视的场面远景, 记得一次我们电视台与信用合作社举办信合杯卡拉OK大奖赛时, 有几位歌手独唱的节目, 由于考虑不周, 拍摄时镜头全部采用的近景和特写。当然, 这不能说明镜头用的不好, 但是缺少场面远景, 也没有留下较大的空间来供歌声回荡和观众想象, 也缺乏现场感。缺少空间环境比较大的远景镜头, 就是缺少对这种场面远景的认识。当然我们谈到的情况只是远景镜头运用的一个方面, 类似的情况在拍摄其它电视新闻节目时有所发生。这种场面远景将所要拍摄的人或物置于空间远处, 占据画面的比例很少, 但它往往被融于周围的景色或运动之中, 便于场面的渲染, 从而刻画主体含蓄的美。这种处理方法将画面绝大部分空间留给作者抒情, 让观众有想象的余地, 容易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运动于周围环境中的主体小得微不足道反而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庄严和热烈。

二、特写的表现方法

特写就是表现特别近的事物, 通过让观众看的清, 向别人展示一个新世界, 微观地反映人或物的某一点, 它成为引起人的注意和揭示人物内心的一种特殊手段。

新闻特写画面表现景物, 能够把极其微小的事物和极不显眼的动势清楚地表现出来, 如汽车反光镜中的景色, 物体某一局部的细节, 都会给人以清新别致之感, 逼着人们不得不认真地去看, 去看仔细。

新闻特写画面表现人, 可使人的表情准确地再现。通过人体某一部位的细小变化, 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观众通过画面丰富联系, 看得准, 看得清。在一次征兵会议上我们拍到了一位应征入伍新兵眼睛的特写镜头。透过那一双饱含着热泪, 激动的双眼, 观众可以看到这位新应征入伍的战士心里, 这一景别的运用, 无需更多的语言去解释, 它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心里状态, 很快地给观众留下了完整印象。

三、细节的表现方法

细节的表现方法, 主要是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方法。要注意收集细节材料, 恰如其分地运用, 发挥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细节分类

1.外貌细节。外貌细节包括人物的样貌、着装、神态等, 在新闻中要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的外貌细节。

2.动作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人物时, 要抓取人物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动作, 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状态和意志, 更好地塑造人物。

3.语言细节。人物的心里活动和性格特征, 往往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语言细节可以增加电视新闻报道的厚度和情趣, 对新闻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环境细节。电视新闻报道不可能游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外, 新闻报道选取典型的环境细节, 能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 细节的作用

1.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新闻的可信性指的是受众对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相信的程度。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可信, 就看受众是否相信新闻报道中的事实。

2.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一叶知秋, 新闻中的细节运用的好, 能够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有时候, 一个细节比干言万语深刻、有力的多。

3.电视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可视性是指报道便于观看、吸引受众的特性。可视性的实质是吸引受众观看新闻顺利接受信息, 也是新闻命脉所在。

(三) 细节运用注意的事项

1.新闻中的细节要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 细节的真实性十分重要。新闻报道中的细节不能虚构搀假或者搞合理想象, 必须通过细致的采访, 才能获得鲜活的细节材料。

2.新闻中的细节要精练。笔下惜墨如金, 才能把新中的细节写得精炼。美国新闻学者肯, 梅茨勒说过:新闻中“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 细节叙述过多, 会使人对整个新闻报道望文生厌, 写细节的窍门在于只挑选不多的几个能勾画任务或情景的引人人胜的细节。

上一篇:资源/储量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