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论文

2024-08-17

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论文(共7篇)

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论文 篇1

我担任高三班主任多年,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 学生在高三阶段最容易出现两种典型的心理表现:一是由于学习动机过强引发的焦虑心理;一是由于失去学习动机引发的学习上自暴自弃的行为。两种行为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处理不当, 就容易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处理两种行为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案例一

A同学在学习上一直是名努力的学生。在高三之前, 凭借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 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因此, 他对自己很有信心。高三以来, 随着学习难度、竞争激烈度的加大, A同学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现象, 几次大型考试中成绩都不稳定。A同学在学习上开始出现焦虑情绪, 甚至害怕考试。

原因分析及对策:

1. 学习动机过高, 期望值过大导致焦虑心理。

一般来说, 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 其学习效果就越好。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 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 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 思维受到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 往往就与此有关。

在与A同学的交流过程中, 我发现, A同学自从进入高中以来, 就一直把进入某重点大学作为目标激励自己, 其父母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随着高考的临近, A同学的这种想法变得更为强烈。因此, 在高三复习中, 班主任不仅要用美好的愿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使学生的动机水平适当, 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学习目标。同时, 多给他们成功的经历, 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示认可。

2. 归因不当导致学习停滞不前。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 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在失败时, 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 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学习上也是如此, 学生只有相信努力才能带来成功, 才能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此从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角度考虑, 使学生学会积极努力的归因是很重要的。但是, 学习上的一些问题仅仅靠增强努力是不够的, 如果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就容易陷入焦虑、失望、自卑的状态。

A同学在学习上之所以能保持高成就动机,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把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归为努力上。他一直相信, 只要自己认真、刻苦, 就必定会取得成功。到了高三, 面对学习上的失败, 他虽然一再努力, 仍然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作为教育者如果只是坚持鼓励的方法而不帮助其寻找方法上的原因, 仍然会让其茫然。所以, 在任何时候都把学习上的成败归于努力并不合适。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挫折时, 班主任应引导他归因于学习方法, 这会更有效。

在与A的交流中我发现, A同学优秀的成绩, 基本上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新授知识中, 通过比别人多花时间的方式, 确实一时能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但到了高三, 当所学知识需要综合、融会贯通时, 要想在同学中胜出, 除了努力之外, 还需要在学习方法和规律上多下功夫。因此, A同学以前学习方式的不足开始显示出来了。

所以,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 当学生失败时, 班主任应引导他们归因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告诉学生学习需要努力的道理, 激发学生树立刻苦的精神, 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进行具体的帮助指导, 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 考虑巧干而不是蛮干。

二、案例二

B同学是名聪明外向的学生, 平时成绩在班级居中等。在学习上是那种花三分力, 就能取得七分成绩的学生。高三下学期, B同学出现学习动机下降, 老师发现B同学沉迷于小说, 不愿意在学习上多花时间, 成绩退步很明显。

原因分析及对策:

1. 学习上的失败导致学习动机不足。

从表面上看, B学生似乎是因为沉迷于看小说, 导致成绩下降。但如果从这个角度教育、引导, 却未必能解决存在于B学生身上的问题。

学生在刚进入高三时, 学习动机往往比以高一和高二都要高。高三的学习难度大, 竞争激烈, 对于学生而言, 要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不仅仅要有好的智力、体力, 还要有坚强的耐力承受考试失败带来的打击, 在失败中调整好并继续努力。对于一个在学习上经常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又缺乏耐力的学生来说, 如果其消极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 就极易打击其学习上的积极性, 促使其通过各种活动来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

B同学是那种典型的聪明却缺乏毅力和耐性的学生。由于不能很快地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学习主动性便受到打击, 而为了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 就沉迷于看小说, 给自己心理造成安慰———即使是考试失败也不会产生因全力以赴而失败导致的心理上的痛苦。由此可见, B同学沉迷于小说并不是成绩下降的原因, 而是结果。

因此, 对于这种现象, 班主任如果从沉迷于小说的危害来教育学生, 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是要多了解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特别是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选择适当的奖惩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进步作出及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 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消极言论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 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 并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时, 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能力相仿的榜样遭到失败时, 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渺茫。高三在竞争中经常遭受失败或是学习上缺乏毅力的学生, 极易受到消极现象的影响, 主观地自我定位, 产生消极情绪。所以, 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榜样, 抓学习典型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班主任不仅要树立成功的榜样, 而且对于那些给学生带来消极情绪的失败例子, 要与学生一道作出具体、客观的分析, 找出失败的原因, 真正解开学生的心结。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 每个学校往届学生的考试状况对在学的学生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如何挖掘学校学生的典型事例, 对其他学生起到引领或惩戒作用, 这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是增强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 还要防止学生因挫败而产生消极态度, 班主任在班级里要营造“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氛围, 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 即使失败也是有价值的, 虽败犹荣, 使学生重整旗鼓, 保持积极的心态, 继续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论文 篇2

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 情感上还不稳定, 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 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 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既有积极作用, 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我们应加以科学分析, 区别对待, 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1.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 一同上自习, 等等。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 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曾有不少关于整个宿舍考取研究生的报道, 其积极的从众效应让人振奋。

考证从众现象也比较突出, 因为考证从众让同学们积极参加证书考试, 为就业做准备。但是在浩大的考证大军中, 也有大学生不明确证书的用途, 也不了解自己兴趣喜好, 而是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报考各种各样的证书, 觉得自己如果不去考证就是不正常的行为, 会落后于别的同学, 于是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很多同学在选择证书报考的时候也会从众, 选择考试人多的证书报考, 导致有些证书考试非常的火热, 有的证书报考比较冷清了。

除此之外, 在大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 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 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 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 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地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 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生活从众

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有多方面的表现。消费从众是生活从众最突出的表现。校园里会有某一种流行趋势, 学生们纷纷效仿、追捧, 比如流行韩国风格的韩流, 流行日本风格的哈日风等等。有这样的大学生, 在经济状况并不好的情况下为了面子盲目从众, 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 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

恋爱从众也是大学里常见的现象。校园恋爱极富感染力, 有的宿舍是“都与爱无关”, 而有的宿舍则是“全在爱中”。很多谈恋爱的同学直言, 自己是因为别人都在谈, 自己感觉应该谈一个才谈的。

盲目从众现象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行为, 有的甚至因为有这样的从众心理但现实中又难以实现而产生心理障碍。

3.择业从众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思想。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 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 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 结果高不成, 低不就, 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另外, 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 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 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

总之,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 既有积极方面, 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 对于优化群体结构, 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 防止其消极作用,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1.群体的规模

在群体中随着人数的增加, 从众也越常发生。但是只有在人数3~4人时从众最常出现, 超过这个人数以后, 人数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所以在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中宿舍舍友之间的从众行为最为突出, 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或者集体学习、或者集体玩游戏、或者集体谈恋爱。

2.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高, 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 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楷模的往往成为群体凝聚力的关键。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在学习上表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 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 如此, 容易导致“从良则良, 随莠则莠”。

3.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很多从众行为的产生, 都是在个体看到群体中的他人采取了相同的行为, 个体为了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而产生的。如有的学生在选择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候, 本来想参加太极拳社团, 如果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都参加报名参加羽毛球社团, 那么这个同学就会放弃自己的喜好参加羽毛球社团。还有的同学毕业的时候会参加聚众打砸学校的设施, 当问到为什么参加闹事的时候, 坦言说:“我看到同学都在砸, 我就跟着砸, 如果不砸别的同学就会教训我的。”

4.群体的社会支持

群体不一致意见一旦出现, 就会分散群体的凝聚力, 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 如果有一个人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 就有可能导致从众的减少。

从个体方面来说, 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个体的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 不太会去从众。有些大学生在周围同学都忙着谈恋爱的时候,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成绩就会比较优秀。

2.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

尽管大学生经常从众以避免他人消极的评价, 但有时候不从众仅仅是因为大学生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有些大学生追求个性体现, 要穿与众不同的服饰, 要给手机、电脑装扮一个独特的外壳彰显个性。

3.个人的控制愿望

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会影响到对从众行为的反应。比如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宿舍的管理制度, 有的同学则会反复的违反制度, 屡教不改, 经常夜不归宿、在宿舍里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这是因为这样的同学希望通过抗拒体现自己的自由。

三、总结

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一种客观的长期存在的行为, 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等都会产生影响, 作为研究者应该重视大学生从众行为趋利避害的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正确态度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摘要:本文从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入手, 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形成从众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外在表现,原因

参考文献

[1]薛小荣, 田云章.大学生从众行为及其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 2009, (03) :85-86.

[2]李雪.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调控[J].黑龙江教育, 2008, (1, 2) :57-58.

学优生心理攻克法 篇3

现代社会的资信甚是发达, 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影响着学生。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 对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强的学生, 难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正确引导, 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常见的学优生心理问题主要有: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表现在, 有的骄傲自大, 容不下半点的批评;有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 经不起半点的挫折;有的思想压力特别大, 极小的事情也承受不起;有的自私自利, 没有半点的奉献精神……重视学优生的心理健康, 给学优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学优生预防心理疾患, 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素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马克思说:“意识决定行动。”学生的意识决定学生的行动, 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优生的心理特点, 掌握正确的学优生心理攻克法, 就能为这些“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不同性格的学优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就不同, 所以攻克学优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

二、自高自大的学优生心理攻克法

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优生, 都有相同的特点:在本校和本班中, 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名列前茅的。优生们拿了很多很多的奖状, 听惯了老师的表扬, 习惯了亲朋的夸奖, 看惯了同学的羡慕。优生们的学习成绩是很好, 但是思想发育还不够成熟, 并且缺乏及时正确的指导, 便滋生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毛病。

谢××, 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但是在一次中队长竞选赛上, 他却落选了。经过调查了解, 很多同学都认为谢××太过骄傲, 活动的时候, 因为瞧不起成绩差的同学, 而把这些同学拒之门外。因为自己成绩好, 总觉得自己在任何场合都高人一等, 认为别人不如他, 经常用冷冰冰的话语讽刺其他的同学。当别人遇到难题的时候, 他不但不帮助, 而且还会说一些风凉话。遇到集体比赛, 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比赛的中心点, 认为班级没有自己不行。傲慢的心理让谢××在同学面前渐渐失去了威信。

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创设情境, 通过活动暗示法, 使其从中获得启迪。如在一次特殊的小组篮球比赛中, 让谢××与一个在班中有着很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各为队长, 请篮球队员自由选择队长。当双方出现力量差距悬殊, 没有同学愿意选择谢××为队长的时候, 我便抓住时机, 对谢××加以引导: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只有融入集体中去, 才能形成伟大的力量。一滴水很容易干枯, 但汇入江河大海便会永远奔流不息, 从而使谢××认识到傲慢的心理带来的不利。

丁××同学是大队长, 学习优秀, 多才多艺。但也逐渐暴露出问题:散漫、不服从老师管理, 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出现问题时先是百般狡辩, 无法狡辩时就痛哭流涕, 觉得自己委屈。我采用了语言暗示法。与丁××多接触谈心, 首先让该生体会到老师对她的有些表现的欣赏之情, 但她自己有些方面会有不足, 真正优秀的学生要学会如何处理。也采用了情感暗示法。此刻, 我会降低“赞美”声调, 避免“推波助澜”。同时采用转移视线法, 在班里树立各方面的榜样, 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 减弱同学们对丁××的过分关注和赞扬。

三、承受不了挫折的学优生心理攻克法

学优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宠, 学生让, 家长更是百倍呵护, 久而久之, 养成了娇气、懒惰等坏习惯。教师和家长关心的只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生活的锻炼, 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不知所措。

李××, 六年级男生, 身体高大, 却较内向。平时学习勤勤恳恳, 六年来成绩属班级上游水平。家长的期望和他对自己要求都很高, 他十分重视考试成绩, 一旦成绩有所下降, 便整日都不安, 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悲观失望。对待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学优生, 我不会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免疫力”强而听之任之, 更不能采取讽刺、粗暴、压制的方法, 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因此,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会采用活动暗示法, 有意识地为李××创造实践的机会。例如, 让他组织一次歌咏比赛, 让他主持一次主题班会, 让他指挥一次拔河比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活动, 培养李××的挫折承受能力。

四、心理压力特别大的学优生心理攻克法

一般来讲, 教师和家长对优秀生的期望值都很高。适度的期望可以变成动力, 过高的期望就成了压力。一旦压力超过学生心理承受的极限,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焦虑, 对考试产生恐惧。同时, 优秀生大都争强好胜, 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秀地位, 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压,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家长的期望与优秀生对自身的较高要求形成合力, 常常使优秀生不堪重负, 身心俱疲。

有一个10岁的小孩子叫邓××, 各科成绩很优秀, 但怕困难, 怕苦, 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 不知怎么去解决。有一次, 学校开展故事演讲会比赛, 叫她去当主持, 这是很多孩子都想去的。但她去排练了一天, 就哭着央求她妈妈跟老师说, 她不去了。原因是太累, 太苦, 还有班上的作业没完成, 怕影响到学习成绩, 怕落在别的优生后面……邓××的心理压力特别大。针对这种情况, 我知道对她采取高压的手段是不行的。我知道她最敬佩的人是毛泽东, 就采用了树立榜样法。我对她讲起毛泽东经历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长征故事。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但不怕困难, 不怕苦, 而且遇到困难从不会退缩, 而是想出千方百计去解决。毛主席作为全国人民和全党的领袖, 总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邓××听后, 感受很深, 慢慢地改变了想法和行动。她的成绩不但一直稳步上升, 而且她能积极地为班级服务了。了解了学优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了学优生的心理差别, 采用不同的心理攻克法,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学优生心理攻克法总结

综上所述, 学习优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顿悟能力。在教育中, 暗示教育具有启发性、愉快性和易接受性, 适合学优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包括语言暗示法、活动暗示法、情感暗示法。教育学优生, 还可以采用转移视线法、设置障碍法、树立榜样法这些常用的教育方法。

摘要:一好不能遮百丑, 在学优生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 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情感反常。表现出孤独、忧虑、不愿与人交往、悲伤, 对集体不感兴趣, 常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 (2) 意志障碍。这类学优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 做事半途而废, 不能经受学习或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 行动放任自流。 (3) 人格障碍。指学优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心胸狭窄, 嫉妒心强, 异常固执, 我行我素, 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对学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影响学优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 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攻克法,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关键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攻克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智.心理咨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论文 篇4

一、待优生的心理障碍

造成待优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最普遍的原因还是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意志障碍、情感障碍和思维障碍。

(一) 意志障碍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待优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低, 而是意志力薄弱, 其具体表现为:

1.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待优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 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 使之大大地减慢了学习的速度。

2. 缺乏学习的持久性。

待优生学习化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其他学生差, 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 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 一旦遇到题目做错了, 不会主动去寻找致错原因, 因此常重犯某些错误。

3. 缺乏学习的成就感。

待优生的心情多数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 常感到学习高中化学太难, 即使有时对某个问题、某些实验表现出一些兴趣, 也只是凭借不需要意志力支持的直接兴趣来学习, 一旦听或看不懂, 就觉得无味, 从而使自己的兴趣始终未能激活起来, 进而丧失学习的成就感。

(二) 思维障碍

化学思维能力具有概括、间接、深刻、抽象的特点,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就体现在上述能力的差异上。待优生正是在上述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学生, 从而构成了他们的思维障碍。

1. 思维广度不够。

待优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把各种化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 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2. 思维深度不够。

待优生思维往往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 常处于茫然的状态, 对待问题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 而不去更深一层地分析和综合进行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

3. 思维变通性不够。

待优生由于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不扎实, 很少能对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完整的叙述。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多是一知半解, 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表现为机械地模仿, 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呆板。

(三) 情感障碍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 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 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 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而许多待优生则产生相抵触的情况, 从而造成了情感障碍。

1. 教师或家长对待优生期望值过高。

待优生的基础知识本来就薄弱, 知识缺漏严重, 然而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 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 所以心理负担过重, 抵触情绪萌生, 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学化学, 甚至厌恶化学, 最终放弃学习化学。

2. 教师教育不得法, 忽视个性的差异。

有些教师教法单一, 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客观实际以及个性差异灵活选用教法。教学中着眼于知识的传授, 不会因材施教, 只重视多教给学生知识, 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更不注意关心待优生实际心理需要, 上课缺乏诱惑力和感染力等, 从而造成待优生的情感障碍。

二、待优生的转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 待优生的心理障碍既有智力因素, 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问题是在找出原因后怎样对症下药, 找到相应的对策来转化待优生, 从而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化学学科素质。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 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建立师生友谊, 帮助待优生的转化

教师对这类学生更应重视, 主动施爱。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施爱”, 甚至要倾注全身心的爱。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让待优生来回答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 积极调动待优生的情绪, 让课堂教学能紧紧扣住待优生的心弦。课后经常找他们谈心, 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 更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我们的真诚打动他们, 帮助他们。

(二) 通过丰富的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望, 诱导待优生的转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应该是具有鲜明、生动、新奇、有趣等特点。

例如, 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 我补充了一个实验:在一支试管里滴入3 m L的水, 再滴入3 m L的煤油, 然后将绿豆大小的钠 (吸干表面的煤油) 投入该试管中,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让待优生亲自来动手,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 引导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关于“钠”的知识要点, 分析出钠的密度是比水小、比煤油大, 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但能与水剧烈反应等。

(三) 引用现实的生活常识触动学习兴趣, 促进待优生的转化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在相应的时机或章节中, 结合现实生活, 引入“‘PVC’管子的成分是什么?”、“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有什么危害?”、“过节时五颜六色的‘烟花’是怎么产生的?”、“变色眼镜中的变色物质是什么?”等生活常识。同时, 也让待优生细致地观察、发现、挖掘、分析生活现象中蕴藏的化学问题, 使化学课堂更加丰富、真实, 接受起来更容易。

(四) 实现可行的逐步目标培养其自信心, 突破待优生的转化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不应该对待优生以优等生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学习的成败。待优生之所以困难, 是在学习中失败的经历太多所造成的。成绩低下的学生, 大量感受失败, 加之受到家长的指责, 而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待优生, 制订出适合其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

重视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合理进行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学优生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经常受到教师、家长们的表扬。久而久之, 他们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普通学生面前经常表现出狂傲、自负, 在师长面前常常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我们教师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对这些学优生常常是鼓励与赞扬, 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不足, 没有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尺度。

“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表扬, 这些单调而言过其实的夸奖, 也许一时可以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生间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却毫无作用, 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则是遗害无穷。因为学生在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同时, 会增强自信心、进取心, 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过度的赏识, 也会使孩子变得自负和脆弱, 一旦遇到挫折, 就会不知所措, 有的还会自暴自弃, 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的。我认为, 对学优生更要加强挫折教育。如果学生的成长中只有掌声和夸奖, 他们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学生毕竟年纪还小, 别人对他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这种一味的表扬, 会使学生滋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 会使他们认为自己非常完美, 没有缺点, 从而使他们目中无人, 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更不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些学生一直生活在蜜罐之中, 在顺境中能够如鱼得水, 应对自如。但如果遭到挫折和打击, 便不能正确对待, 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 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 制造一些挫折, 他们不断地战胜这些困难, 才能使他们越挫越勇, 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试题, 让这些学生有选择地去做, 他们可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也没有做出来, 这样, 才能使其认识到“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批改试卷时对他们严格要求, 有意压低他们的分数。通过这些有目的的教育, 使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正确地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他们面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立足学优生的终身发展, 淡化他们的优越感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 她是一名“学优生”, 从上学开始, 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长期担任班干部, 是—个备受教师青睐的学生。然而, 在教师和家长的“宠爱”下, 她很骄傲、自负, 平日里一副鄙视一般同学的模样, 与同学打交道也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 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她进行教育:首先, 当她在学习中或班级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时, 我尽量不过分渲染, 而是引导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正确地归因, 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同学对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以对待一名普通学生的态度面对她, 对她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搞特殊化, 但也不歧视她, 该表扬就表扬, 该批评就批评, 对她的错误从不轻描淡写, 一笔带过, 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教育她, 慢慢地她对人的态度礼貌了许多, 高高在上的心态也走向平和, 教师和同学不再说她是骄傲的孔雀!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学优生的优点, 更要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 在品德、纪律等方面更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不能让他们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因为这种优越感除了带给他们自信外, 更多的可能是骄傲、自负、缺乏平等意识等负面影响, 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优生, 要克服偏爱心理,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 对学优生更要严格要求, 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批评教育, 不能迁就, 表扬时要掌握好度, 淡化学优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重视学优生的思想教育,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因素和考试制度的缺陷, 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致出现了一些让人心痛的现象。如一些学优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更不愿意当班干部, 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影响学习;在交流学习经验时有所保留;当别的同学向其请教问题或借辅导材料时, 他们往往显得很自私、不愿意帮助别人;认为自己考得好全凭自己的聪明, 与教师无关;争强好胜, 不愿输给别人, 处处都想胜过别人, 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 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就会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几年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 令我们警醒, 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们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 对学优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加强对学优生的感恩教育, 教育他们要感恩父母, 感恩所有关心过、爱护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加强对学优生的责任教育,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志存高远, 立志报效祖国, 服务于人民。通过这些思想道德教育, 使他们积极进取, 健康成长。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学优生身上的优秀品质, 也要正视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 他们就像一棵棵小树, 需要我们给予精心的呵护, 不断施肥、浇水、打叉、培土, 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相信在我们的关爱之下, 他们一定会成为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一代新人。

摘要:学优生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常常受到教师、家长的青睐, 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成绩, 却常常忽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 他们也有脆弱的时候, 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虚伪、冷漠自私、心理脆弱、飞扬跋扈、同学关系紧张等。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 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关注他们, 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德好、学习好、心理健康, 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篇6

一、认识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必要性

“学优生”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但他们不一定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尖子, 他们当中同样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爱面子、怕犯错、太在乎、循规蹈矩, 几乎是这些学优生的通病。尤其是当他们的目标、需要和行为受到挫折时, 当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的落差时, 他们的情绪更容易消沉低落, 甚至会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因此,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曾对部分“学优生”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25%左右的学生承认碰到学习上的挫折时心里感觉承受不了, 有30%左右的学生碰到生活上的挫折时心里感觉承受不住。如此高的比例, 说明对“学优生”进行心理承受力的训练迫在眉睫。

二、了解造成“学优生”心理承受力低下的原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 发现造成学生心理承受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学生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 情感稳定性差, 自我控制能力差, 遇到挫折便容易情绪低落, 垂头丧气, 个别的还会走极端。

2.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优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 会得到更多老师的偏爱、同学的尊敬和羡慕, 致使他们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容易得到老师的原谅, 这助长了他们骄横思想的产生。久而久之, 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变得较脆弱。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中, 家长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会更加宠爱, 对孩子有求必应, 其他家庭成员都会把这些孩子当做重点培养对象而加倍呵护, 家中的一切事务都不用孩子做, 孩子一心只管学习。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家长会因为心疼而越俎代庖, 使孩子失去经受考验的机会。

三、加强“学优生”受挫心理训练

要加强训练“学优生”受挫心理, 激励他们超越自我。许多“学优生”进入高中前一路辉煌, 很少品尝到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 从而导致他们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 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后, 高手云集, 竞争加大了, 一旦遇到某种打击, 特别是第一次考试, 有的同学感到挨了“当头一棒”, 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因此, 优化“学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 是“学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为此, 我们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多渠道调整“学优生”的心态

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上碰到的困难,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此外, 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制作心理板报等多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考试, 告诉他们要有平常心, 过分紧张和过分放松都不利于考出好成绩, 提醒他们重要的是要自信, 轻装上阵。

2.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可以每个学期轮换一次, 让他们学会“能上能下”, 学会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有的学生在被替换下来后心里不是滋味, 但到第二次轮换时心里就坦然多了, 还会主动帮助新任班干开展工作。

3. 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鼓励他们参与班级各种文体活动, 积极展现自我;鼓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班主任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和工作“难题”去磨练他们, 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挑战中体验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乐趣。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优生”一般都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当, 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因此, 在高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由“学好”变成“好学”。

5.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能力的培养

许多人认为“学优生”是“一点即通”的, 在教学中, 基础知识部分往往一带而过, 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探究。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再优秀的学生, 只有基础打牢了, 才能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 “学优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强, 他们觉得光靠老师讲授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胃口”, 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 并做好读书笔记。除了抓好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加课外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俗话说“低能得基础分, 中能得平均分, 高能得优秀分”, 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 各科教师团结协作, 共同关注“学优生”

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不是一两个教师的功劳, 它是各科教师甚至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协作的结果, 因此, 各科教师应顾全局, 从提高“学优生”的整体水平出发,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多与他们交流, 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心境进行学习和生活, 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优生。

下面附笔者开展的一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课例:

面对挫折

一、利用两个真实的故事引入课题

1.故事一: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学优生”张某, 由于和科任教师顶撞, 被班主任罚站并让他向那位科任老师道歉, 这位学生哭了。当晚回家后, 他的父亲又略微批评了他几句, 他就留下遗言割脉后从六楼跳下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故事二:我国留美博士卢刚, 只因自己认为评奖学金不公平, 就开枪打死打伤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校方人员数名, 最后开枪自杀。

看完两个故事后, 让学生思考并发言, 然后老师归纳学生意见, 指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不是个别, 它反映了中学生挫折承受力普遍较低的事实,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受到阻碍, 而使目标没有实现或者愿望没有满足时的一种情绪体验。教师提醒学生, 挫折不只是指那些重大的变故, 如亲人之故、重大考试失利之故等, 它也包括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失败, 可以说挫折一直伴随我们成长的历程。

二、训练过程

1.训练方法:角色扮演法。

2.训练步骤:

(1) 要求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挫折, 写在小纸条上, 卷好后交给老师。

(2) 随机找几名学生上来抽纸条, 就纸条上的问题发表见解, 并提供解决或消除挫折的方法。

(3) 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事件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回家后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要求学生要表演出当时的心情和对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的认识, 扮演家长的同学要说出家长的想法和心情, 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表演完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4) 教师指出另外几种积极的减少和抵御挫折的方式方法。

三、教师总结

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论文 篇7

一、高校绩优生的心理剖析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说, 高校绩优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产生的, 它是在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累积, 之后又经更加贴近素质教育和更加社会化的高校生活诱发, 并在年龄增长、认识加深、情感渴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凸显的。相对于中学绩优生来讲, 高校绩优生的心理表征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就其普遍性的表征来讲, 高校绩优生同其他学龄的绩优生都具有成绩优秀、学习情绪饱满、独立活动能力强等优点, 也会有过分关注他人评价, 缺乏抵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嫉妒他人而不能正确看待竞争和交际能力欠缺等缺点。但同时, 高校绩优生因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又具有以下区别于其他学龄段绩优生的特点:

1.需求动机增加而致的过分看重成绩

与中学教育以升学作为主要目标不同, 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加工地, 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 眼界的开阔, 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断成熟, 优秀的学习成绩不但意味着可以实现内心的成就感、荣誉感, 获得他人的重视, 人生价值的实现等, 同时还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出国留学、就业等机会, 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等。更为重要的是, 与高中不同, 大学生活基本上是远离家庭、父母的, 想要开始独立生活的愿望使大学生尤其是绩优生更加看重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 包括经济上的分担与感情上的回馈, 因此取得一个好成绩, 让家长放心满意, 也成为他们一定要考取高分的主要动机。需求的增加导致注意力的集中, 因此, 高校绩优生往往更加看重考试成绩, 并形成一系列以成绩为中心的, 如压力大、焦虑、紧张、极度敏感、嫉妒心强等心理问题。

2.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家庭、社会责任感加重并存而致的心理压力巨大

绝大多数高校绩优生都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奋斗目标, 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以及世界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等情势, 也使高校绩优生更清楚、直观地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激烈, 使其更加具有“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的高度危机意识, 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实现自我价值的困难程度的增加, 是加重高校绩优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原因。同时, 大学生对于自己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也由原来的被动加载发展到现在的主动承担。在家庭责任方面, 想要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向远方的父母做情感回报, 通过获得丰厚的奖学金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在社会责任方面, 大学时期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 更是“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的激情岁月, 对于自己的职业憧憬和改造世界的想法也最为强烈, 这些因素同时也成为高校绩优生的心理负担沉重的又一原因。想要的东西太多, 取得一切又困难重重, 获得的光荣与成就又害怕失去, 于是每天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中, 不自觉地害怕被人赶上或超越, 总觉得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 没时间逛街、没时间参加社团活动, 甚至连走路、吃饭也都是匆匆忙忙的, 使周围的同学也常感到很有压力, 这些都是高校绩优生心理压力沉重的突出表现。

3.心理问题的深层隐蔽性

这里所说的隐蔽性,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容易被外界忽视。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绩优生在班级中通常被老师作为产生激励效应的教育工具, 为了在集体内树立优秀典型, 对于绩优生的缺点或错误常常不追究或从轻处罚, 或者是由于光环效应而使教师忽略了对于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第二, 高校绩优生往往更倾向于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时间被作为优秀典型树立, 久而久之在绩优生心目中就形成了一种榜样意识, 这种心理使绩优生往往处处要强, 不甘落后。但是与中学以成绩为标准判定学生的优劣不同, 大学中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更加多元化。学习成绩固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组织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社会活动能力也成为重要标准, 并且日益受外界重视。而高校绩优生往往在后一方面的表现不佳, 对于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好强心理、强烈的自尊心, 使他们更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 受不了他人的超越, 于是更加企图用“一美遮百丑”的手法使外界不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 以维持原来的良好形象。

4.挫败感易感且强烈, 自身缺乏有效的调节方法

绩优生与普通学生相比, 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值, 因此在其他人眼中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讲却没有达到目标, 所以就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由于大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高校绩优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技不如人, 甚至于有时会陷入深深的自卑, 而受到更强烈的挫败感。然而, 对于绝大部分高校绩优生来讲, 由于远离父母, 家长心理关怀的涉入没有中学时段充分、及时, 又长期地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的对象, 而导致缺乏外界的心理关注和自身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 使他们在面对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 更强烈的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时没有有效的排解途径。

二、教育对策

绩优并不等于心理素质优秀,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知识技能与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人才, 因此, 关注高校绩优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提高、发挥高校在绩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程度与普遍引导作用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普遍指导作用, 它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 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因此, 基于这一特点, 高校在绩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绩优生与贫困生、网络成瘾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一样, 纳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全校范围内加重对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其次, 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绩优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 通过学科渗透、心理辅导训练、集体活动等方式提高对绩优生的心理关注度, 加强挫折教育, 为其创设更多的挫折教育情境, 增强绩优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最后, 进一步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 (校区) 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各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形成的多层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在广泛的范围内积极引导绩优生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绩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直接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辅导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第一, 年龄优势。高校辅导员多为优秀留校毕业生, 据统计, 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因此在心理方面更能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沟通的欲望。第二, 工作的连续性, 全面性。相对于学校领导和专职教师来讲,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 因此, 对于每个学生的了解也就更全面, 也更能把握所带学生整体的思想状况, 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发现。基于这些优势, 高校辅导员可以在绩优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对于学校的普遍教育的方式来讲, 辅导员的心理干预更具有一对一的专门性。但首先辅导员应该更新观念, 将绩优生也作为自己日常心理关注的重要群体。然后主动了解其思想动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人而异地解决不同绩优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平等的对话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竞争、挫折, 帮助其调整心态, 树立正确的三观。充分利用绩优生强烈的榜样意识和好胜心理, 鼓励其担任班级、社团干部, 布置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其交际能力, 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提升其心理素质, 最终达到使绩优生能正视竞争、挫折的客观存在, 辩证地看待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引导其进行受挫心理的自我调适。

3.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学校及老师的教育作为一只外在的手, 其作用就是帮助绩优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使其学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因此, 自我教育才是解决高校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 绩优生应该认识到成绩只是帮助实现理想的手段, 虽然重要但却不只这一种, 条条大道通罗马, 很多方法都会使人获得成功。其次, 正确认识竞争和挫折, 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 没有失败也不会有成功, 只有坦然地面对竞争与挫折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最后, 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或者主动寻求帮助,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未来社会是知识的战场更是心理的战场。

高校绩优生作为一个学习上的优秀群体, 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期望, 但同时作为一个受心理关怀薄弱的群体, 也更需要人们的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同时也更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摘要:绩优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在心理方面受到的关注程度往往不足, 这严重地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着重剖析了高校绩优生区别于其他学龄段绩优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以期达到使高校绩优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 身心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高校,绩优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叶积德.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海教育, 2001, (9, 10) .

[2]马建青, 王东莉, 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1998, (4) :27.

[3]田爱春.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 (10) .

[4]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1996, (1) :66.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经济综合比较下一篇:BT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