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2024-08-05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精选10篇)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篇1

腹腔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弥漫性腹腔感染, 感染途径由腹腔内脏器如胃肠道直接蔓延或血行传播[1], 由于腹腔结核的病程较长, 其超声表现也因处于不同的病理变化期而异。本研究主要探讨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评价超声诊断价值, 以提高临床检出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2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团块型腹腔结核患者, 男12例, 女10例, 年龄17~74岁, 平均年龄 (34.8±10.4) 岁, 病程2~19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低热、乏力、盗汗以及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便秘等。

1.2 方法

使用Philips i 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7.5 MHz, 常规进行腹部检查, 必要时录像, 详细记录患者腹腔内团块的部位、大小, 观察患者腹腔团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无肠管粘连等, 用高频探头补充扫查, 适当探头挤压后观察团块的活动度、腹膜壁层及大网膜有无增厚。

2 结果

22例患者中, 单发性团块2例, 多发性团块20例, 超声诊断团块型腹腔结核19例, 诊断符合率86.4%, 本组患者误诊3例。按照声像图特征将团块型腹腔结核分为3种类型: (1) 囊性团块型9例, 超声表现为腹腔内多发的囊性团块, 团块的边界不清楚, 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团块的大小不等, 最小1.8 cm×1.3 cm, 最大的团块达到了36.4 cm×25.1 cm, 团块内可见带状分隔, 囊性团块与周围肠管等组织粘连, 本组9例患者的团块均未发现与腹膜直接粘连。彩色多普勒可见囊性团块周边有散在的点状血流信号, 探头挤压腹壁板状腹, 呈现硬实感, 团块不易变形, 肠管推不动。 (2) 实性团块型10例, 超声表现为腹腔内不均匀的低回声团块, 团块的大小不等, 最小1.2 cm×1.1 cm, 最大的团块达到了7.4 cm×5.8 cm, 低回声团块内可见钙化灶, 低回声团块周边可见散在的毛刺状凸起向周围组织延伸。典型的患者团块呈多发性, 团块之间有低回声相连, 其中有1例患者, 由于超声表现低回声与钙化灶呈现不典型的假肾症, 误诊为肠道肿瘤, 以后需要引起注意。实性团块的位置不固定, 可以位于腹腔内的任何位置, 团块与周围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粘连, 其中有1例患者的团块直接与腹膜粘连。彩色多普勒可见低回声团块的周边有散在的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团块内部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探头挤压腹壁呈现硬实感, 团块不易变形, 肠管推不动。 (3) 混合团块型3例, 超声表现为腹腔弥漫性的低回声团块, 团块包绕肠管, 厚薄不均匀, 呈低回声或者无回声, 团块与肠管、网膜严重粘连, 部分团块直接与腹膜粘连。

3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约占结核病的5%[2]。近年来腹腔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目前仍是多发病, 临床表现差别较大, 一般早期无明显症状, 诊断较为困难。

团块型腹腔结核是腹腔结核的终末期, 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增殖和干酪样变, 也可以合并渗出。有研究报道, 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肠管、大网膜、肠系膜等与干酪坏死粘连、紧密结缠一起[3],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广泛的粘连往往容易导致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而针对本病, 需要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囊性团块型腹腔结核通常是渗出型腹腔结核进展而来, 在机体吸收渗出液的过程中形成了纤维分隔, 牵拉肠管, 肠管挤压囊性团块呈球形, 如果早期发现, 尽早治疗, 可以减少发展成为实性团块型腹腔结核的可能性。团块型腹腔结核的位置不固定, 可位于腹腔内的任何位置。如果团块型腹腔结核比较大, 团块内部出现钙化灶, 低回声团块与钙化灶形成假肾征, 需要与肠道肿瘤鉴别, 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 由于超声表现低回声与钙化灶呈现不典型的假肾症, 误诊为肠道肿瘤, 以后需要引起注意。实性团块型腹腔结核超声显示团块的边界不清晰, 可见团块的周边肠间隙内有毛刺状低回声与团块相连, 彩色多普勒可见低回声团块的周边有散在的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团块内部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肠道肿瘤边界清, 且可见包膜样回声, 内部彩色血流信号较丰富[4,5], 根据这一特点不难鉴别。

综上所述, 腹腔结核病程较长, 临床症状不典型, 本研究中22例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诊断率为86.4%, 检出率较高, 并且超声检查安全无创伤, 对于团块型腹腔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评价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团块型腹腔结核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22例患者中, 超声诊断团块型腹腔结核19例, 诊断符合率86.4%, 本组患者误诊3例, 按照声像图特征将团块型腹腔结核分为3种类型:囊性团块型9例;实性团块型10例;混合团块型3例。结论 超声能够显示不同类型的团块型腹腔结核的声像图及血供特点, 对团块型腹腔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团块型腹腔结核

参考文献

[1]李撒德, 许国铭.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胃肠病学, 2005, 10 (3) :191-192.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02-405.

[3]王学梅, 欧国成, 刘延君, 等.双频超声对大网膜结核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12) :931-934.

[4]岳皎芳.超声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3) :1667-1668.

[5]王建平, 蔡丽娟.结核性腹膜炎超声诊断初探.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7) :687-689.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术前诊断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70例乳腺肿块的二维图像及血流形态学进行观察,并进行术后随访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70例患者共83个乳腺肿块中52个超声诊断为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相符,有3个误诊为良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4.5%;另28个超声诊断为良性肿块的与病理结果相符,有3例误诊为恶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0.3%。结论: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其超声表现对肿块的生物学行为评估。

关键词 乳腺肿块 超声检查 临床病理学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01年1月~2007年3月我院外科住院患者70例,年龄21~63岁,平均43岁。其中50例自己触及肿块,余20例在体检时发现。35例有胀痛感,8例有单侧乳头溢液。所有病例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

仪器及方法:采用GE LOGIQ3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变频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采用直接接触法,对乳房各区域依次进行连续性对比扫查。发现肿块后先行二维超声,了解病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纵横径之比、有无包膜、有无微小钙化点、后方回声有无衰减,常规检查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然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仔细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根据肿块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成4个等级[1]:0级,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等血流,可见3~4处点状血流或一条管壁清晰的血管,其长度接近或超过肿块的半径;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处以上点状血流,或两条管壁清晰的血管。脉冲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图上测及收缩期血流峰值(Vmax)和阻力指数(RI)。

结 果

乳腺良性肿块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外上象限18例,外下象限2例,内上象限3例,内下象限1例。肿块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未见钙化。肿块较大时后方多有增强及侧壁声影,无皮肤及组织浸润。未发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有血流显示者共13例(54.1%)。肿块内血流数目Alders分级:0级10例、Ⅰ级12例、Ⅱ级2例、Ⅲ级0例;RI<0.7。24例纤维腺瘤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符合诊断者22例(91.6%);误诊2例(8.3%),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小叶癌1例。

7个乳腺增生性肿块6个表现为腺体增厚,回声不均,可见圆形或条索状低回声,边界较清。另1个肿块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后方回声较低,边界不清,误诊为恶性肿块。

55个恶性肿块中44个为低回声,余为中强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8个肿块向周边蟹足样浸润,6个肿块内部可见针尖样钙化,肿块后壁回声减低,后方衰减,另 3个肿块形态较规则,似见包膜,内见少量血流信号,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0个较大纤维腺瘤可探及Ⅱ级以下血流信号,且多位于病灶的偏中心区或包膜上,占总数的35.7%。47个恶性肿块内可探及Ⅰ~Ⅲ级血流信号,血流常位于病灶的中心区,占总数的85.4%。

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外上象限30例,外下象限4例,内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后方8例。肿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呈毛刺样18例(34.6%),分叶状31例(59.6%),形态尚规则有5例(9.6%)。边界回声,周边见恶晕征41例(78.8%),边界较光滑有侧壁声影者10例(19.2%)。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内部见泥沙样、团簇样或短棒样钙化18例(25%)。后方回声增强2例(3.84%),后方回声衰减38例(73.1%),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1例(1.92%)。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32例(61.5%)。有血流显示者共47例,显示率为76.9%。肿块内血流数目Alders分级:0级5例、Ⅰ级11例、Ⅱ级24例、Ⅲ级12例;RI>0.7。

讨 论

乳腺实性肿块中以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最为常见。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组发病率最高年龄段为20~40岁,多位于乳腺上方及外侧,由上皮和结缔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可单发或多发,并可累及双侧乳腺[2],由于其绝大多数具有典型的良性肿块特征而较易诊断。乳腺纤维瘤典型表现:肿块境界分明,推之可活动,形态呈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多数能见包膜回声及其侧后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或见少许血流,阻力指数多<0.70。

乳腺癌的典型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实质性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呈毛刺状、蟹足状或分叶状改变,无明显的边界和包膜,周边可见强回声晕,内部回声不均,或有细微钙化,大多后方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丰富,血流色彩混乱,瘤内血管走形迂曲,阻力指数多>0.70。

乳腺癌肿块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3],其病理基础与癌肿细胞大小、形态、分布状态以及弹力纤维含量和增生血管多少有关。①由于癌组织的生长特性,大部分乳腺癌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超声表现符合其病理特点。②内部回声反映了肿瘤的组织物理特性。大部分乳癌为不均匀实性低回声,若伴有出血、坏死可出现无回声区,呈囊实性反射。③文献报道,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约为68.5%[4],本组病例钙化灶的检出率为32.7%(18/5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其原因可能与选用探头的频率、仪器设备的分辨力、条件设置有关外,另外操作者的手法和经验等因素也很重要。④本文中,乳腺癌出现后方回声衰减达73.1%,反映了恶性肿瘤组织内部结缔组织增生,超声波穿透力差,从而产生衰减。⑤本组55例乳腺癌中,有血流显示者共47例。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以Ⅱ~Ⅲ级为主,2~4cm和4cm以上的乳腺肿块内血流信号多而乱,且血流速度快,阻力指数增高。⑥对于误诊的3例,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因肿块较小,因此超声特点不是很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缘规整,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与良性病变相似,这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

纤维瘤中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者并不少见,很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本组误诊2例中,纤维腺瘤图像表现不典型,其声像图显示形态不规则,有角状小突起或分叶状,边缘欠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可见散在条索状或点状强回声而误诊为乳腺癌。

随着乳腺超声普查的增多,许多早期较小的乳腺癌在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通过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能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超声特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一些超声诊断未明确或甚至误诊的乳腺肿块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使乳腺肿瘤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雪萍,王纯杰,王汝香.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10):790-792.

2 王俊丽,郑颖娟,宛霞.女大学生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研究.肿瘤,2002,22(4):311-312.

3 刘君,黄红梅,刘吉风,等.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与病理基础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12):929.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分析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08~ 2008-08对145例因腹痛住院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男68例, 女77例, 年龄4~66岁, 平均35.5岁。其中妊娠期阑尾炎23例, 从发病到超声检查时间为6~80h, 平均52.5h。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Philips-HD11彩色超声诊断仪, 腹部凸阵探头频率3~5MHz及高频探头频率8~12MHz。在右下腹阑尾区进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 当查到阑尾后采用逐步加压和十字中心法进行确认, 选择最佳图像进行冻洁, 测量记录和摄片。对手术切除的30例新鲜阑尾炎标本放入避孕套内 (避孕套内加满0.9%生理盐水) , 用8~12MHz线阵高频探头进行扫查, 记录阑尾壁的厚度、层次结构、长、宽、腔内径以及腔内回声并摄片, 最后将阑尾标本送病检。

2 结果

2.1 超声与病理诊断

14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33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1例, 坏疽性阑尾炎16例, 阑尾穿孔9例, 右侧输卵管脓肿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1% (132/145例) , 7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漏诊, 6例右侧输卵管脓肿误诊为阑尾炎。

2.2 超声表现

依据病理改变将急性阑尾炎分三型, 即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蜂窝组织炎性) ,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2.2.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1) 阑尾轻度肿大, 壁厚0.2cm, 腔内径在0.6~1.0cm, 腔内见少量积液, 腔内回声极低, 尚较均匀 (图1) ; (2) 阑尾粘膜下层回声较强, 各解剖层次清晰; (3) 阑尾长轴切面形态似腊肠样, 短轴切面, 呈“同心圆”征, 探头加压不变形。

2.2.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1) 阑尾明显肿大, 壁厚0.25~0.3cm, 腔内径在1.1~1.4cm, 腔内见回声偏低, 欠均匀; (2) 阑尾组织各解剖层次模糊, 但仔细观察尚能看到解剖层次, 粘膜下层回声增强, 但尚能连续, 未见中断 (图2) ; (3) 阑尾纵切呈腊肠样, 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 探头加压不变形。

2.2.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1) 阑尾明显肿胀, 腔内径明显增宽达1.5~1.9cm; (2) 黏膜下层回声稍偏强, 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 阑尾组织各解剖层次消失不清 (图3) ; (3) 阑尾纵切面呈不规则管状低回声, 短轴切面似“同心圆”征, 但形态欠规则, 呈不均匀低回声, 探头加压不变形。

2.3 阑尾术后标本病理与超声检查

离体标本超声检查共30例, 其中: (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病理改变: 肉眼见阑尾轻度充血水肿;镜下观白细胞浸润和炎性改变。超声表现: 阑尾轻度肿胀, 壁厚0.2cm, 腔内径0.6~1.0cm, 长度4.0~9.5cm, 腔内呈均匀性偏低回声, 阑尾各解剖层次清晰, 粘膜下层连续性好, 回声增强; (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检查16例。病理改变: 肉眼见阑尾明显肿胀, 浆膜层外见散在性脓性渗出物;镜下观阑尾各层均受累有炎性改变, 并见蜂窝状小脓肿, 腔内径较单纯性阑尾炎增宽, 腔内积液较单纯性阑尾炎增多, 阑尾组织内见大量白细胞浸润。超声表现, 阑尾肿胀明显, 腔内径1.1~1.4cm, 壁厚0.25~0.3cm, 长度4.5~9.5cm, 腔内呈回声偏低, 欠均匀。阑尾各解剖层次模糊, 仔细观察尚能看清, 粘膜下层连续性好, 回声偏强; (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检查6例。病理改变: 阑尾壁缺血坏死, 常见阑尾穿孔, 阑尾周围见较多渗出物。超声表现: 阑尾肿胀更明显, 腔内径在1.5~1.9cm, 长度4.0~9.5cm, 呈不均匀性偏低回声, 阑尾各解剖层次不清, 消失, 粘膜下层连续中断, 回声稍偏强。

3 讨论

3.1 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1) 直接征象: ①“同心圆”征是急性阑尾炎的特征性改变。超声检查短轴切面发现“同心圆”征后用探头加压观察“同心圆”征是否消失[3]。②阑尾增粗。当阑尾炎时阑尾壁充血水肿, 阑尾腔扩张积液, 显示为不均匀低回声管状结构, 阑尾壁厚≥0.2~0.3cm, 黏膜下层回声增强, 层次清。内径在0.6~1.9cm, 长约4.0~10.0m[4]。坏疸性阑尾炎解剖层次不清。 (2) 间接征象: (1) 阑尾区肿块, 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 肿块边界模糊不清, 压之不变形。 (2) 大网膜移位, 大网膜移位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其作用是防止炎症扩散。声像图表现为阑尾周围见高回声网膜明显增厚或团块状[5]。 (3) 阑尾周围肠管扩张及局部肠壁增厚, 由于阑尾炎发生后的炎性渗出及刺激, 使阑尾周围肠壁水肿增厚及周围肠管扩张。 (4) 右下腹及腹腔内少量积液。Rettenbacher等[6]报道超声下阑尾横断面性状是一个有用的诊断标准, 阑尾全长横断面均呈卵圆形可排除急性阑尾炎。Wiersma等[7]也认为正常阑尾是可压缩的。而急性阑尾炎由于近端管腔常有梗阻, 腔内容物增多, 管壁增厚致张力增大, 加压下形态一般保持不变。当急性阑尾炎发生后, 炎症在不同的阶段呈不同的病理变化, 因而产生相应的声像图改变。

阑尾长轴切面黏膜下层回声增强, 连续性好, 腔内回声极低, 尚均匀。腔内压力较低, 直径0.7cm。

阑尾长轴切面, 阑尾腔内压力较高。直径1.1cm, 回声偏低, 欠均匀, 黏膜下层回声增强, 层次模糊, 但仔细辨认解剖层次尚清楚, 连续性尚好。

阑尾长轴切面, 阑尾腔内压力明显增高, 直径1.6cm, 腔内回声不均匀, 稍偏低, 解剖层次不清, 后壁黏膜下层部分中断, 回声稍偏低。

3.2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因症状、体征受妊娠状态的影响, 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 易漏诊或误诊[8]。随着妊娠子宫增大, 盲肠和阑尾的解剖部位不断向上, 向后退移, 大网膜被增大的子宫阻挡, 不能抵达阑尾感染区, 所以传统的麦氏点压痛失去典型的临床意义。因此超声检查可能更有价值。当超声检查时, 嘱患者左侧卧位, 在右中上腹, 右脐上方、下方、右肋缘下以及右侧腹部探查, 通过改变体位及改变常规的检查方法, 可以提高妊娠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率。本组23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中其中有5例采用该方法才得到超声明确诊断。

3.3 误诊及漏诊分析

(1) 6例急性输卵管脓肿误诊为阑尾炎。分析原因是患者有慢性盆腔炎病史, 突发性右下腹痛伴发热, 因询问病史不仔细, 对急性输卵管脓肿图像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导致误诊。 (2) 漏诊7例, 术后证实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漏诊原因可能与阑尾轻度水肿, 体积增大不明显, 阑尾周围肠道气体干扰以及扫查手法不够熟练, 同时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图像认识不足有关。正常阑尾是一圆形管状器官, 一般长约4.0~9.5cm, 直径0.5cm左右, 由于体积较小, 声阻抗与周围组织接近以及周围肠道气体的影响, 故超声显像难以显示。对于少数肥胖者, 异位阑尾, 阑尾结肠后位并发肠胀气严重者, 应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包括更换探头频率, 改变体位, 反复扫查, 利用探头加压及推脐肠管等, 若仍未能获得满意的阑尾炎图像时, 此时应注意阑尾炎间接征象的检查, 对阑尾炎的超声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组5例未扫查到阑尾炎图像, 完全依靠间接征象作出超声诊断。

综上所述, 阑尾发炎的程度与阑尾腔内径增宽、解剖层次是否清晰呈正比。阑尾炎症越重, 阑尾肿大越明显, 显示率越高。而阑尾长度与阑尾发炎不呈正比, 说明阑尾的长度存在个体差异较大。急腹症中可以将阑尾作为常规超声检查, 既可以对急性阑尾炎作出诊断又可对其它疾病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从而可以提高急腹症的临床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郭冬梅, 王泽.急性阑尾炎的B超诊断与手术对照分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 (6) :569

[2]鲁明军, 黄成径, 易遐清, 等.急性阑尾炎的自然组织谐波成像诊断.临床医学超声杂志, 2005, 7 (2) :133

[3]宁海燕, 张敏芳, 王岩.342例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1) :124

[4]黄世林, 浦明娟, 刘剑峰.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11) :1229

[5]潘尹, 金慧佩, 王海, 等.超声检查对小儿阑尾炎和临床分型的价值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11) :842

[6]Rettenbacher T.Ovoid shape of the vermiform appendix:a criterion to exclude acute appendicitis-evaluation with US.Radiology, 2003, 226 (1) :95

[7]Wiersma F.US features of the normal appendix and surrounding area in children.Radiology, 2005, 10 (18) :1022

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 篇4

【关键词】妊娠,异位;超声检查,产前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99-02

残角子宫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残角子宫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于残角子宫的一种异位妊娠,发生串极低,约占妊娠的1/10万[1],但一旦发生极易在中晚期造成子宫破裂,危及孕妇的生命,所以及早诊断相当重要。目前术前诊断主要依赖超声检查,本文就我院2009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3例不同时期的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尝试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5月一2011年6月收治的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的3位患者,1例孕妇28岁,Gl P0孕13.6周,1例孕妇30岁,G2P0孕17.2周,有人流史,这两例均突发下腹剧痛伴晕厥,血压下降,急诊入院检查。1例孕妇33岁,G3P1,孕10.1周,稽留流产、足月自然分娩各一次,无不适.常规产前检查就诊。3例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无明显痛经。

使用的超声仪器:GE LOG7使用频率3.5~6.5MHz。经腹部检查采用平卧位,经阴道检查采用膀胱截石位。对孕妇作超声检查时,常规观察胎儿、羊水、胎盘等情况,还须仔细观察胎儿及其附属物周边的子宫肌层覆盖情况、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其所在的宫腔与宫颈的连接关系、观察盆腔内有无正常于宫、腹腔内有无游离液性暗区等。

2 结果

3例胎儿及其附属物均不在与宫颈管相通的正常官腔内,盆腔内均可探及与宫颈相连且与宫颈管相通的正常子宫,其官腔内无妊娠图像。1例(孕13.6周)胎儿及其附属物周边无子宫壁包绕.羊膜囊靠近腹壁,胎儿已死亡,盆腔内见两个子宫样回声,腹腔内见大片游离液性暗区及絮状物,超声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完全破裂,手术证实,残角子宫与正常宫腔有一小通道相通;1例(孕17.2周)胎儿及其附属物周边部分未见肌层覆盖,羊膜囊距腹壁较近,所在宫腔与宫颈不相连,与宫颈管腔不相通。腹腔内见中等量游离液性区,超声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不完全破裂,手术证实,残角子宫与正常官腔不相通;1例(孕10.1周)子宫左侧方见孕囊,内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孕囊周边见肌层,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续,所在官腔与宫颈不相连,与宫颈管腔不相通,腹腔内无游离液性暗区,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手术证实.残角子宫与正常宫腔不相通。

3 讨论

残角子宫妊娠因发病率很低且早孕期未破裂时多无临床症状,极易漏诊,大多因中孕期破裂引发急腹症或因流产反复失败而就诊,目前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主要依赖超声检查,有报道MRI可以较准确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但因价格昂贵和急诊MRI条件多不具备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4]。信残角子宫妊娠因病情进展程度不同超声声像表现差异较大。本文中1例残角子宫破裂口大,胎儿及其附属物完全被挤出宫腔位于腹腔内,超声显示孕囊靠近腹壁、外周无子宫肌层覆盖,腹盆腔内大片游离液性暗区及积血块,盆腔内与宫颈相通的子宫腔内未见孕囊,仔细扫查发现孕囊右下方有一较小似子宫样回声,位置较高,与宫颈距离远,考虑残角子宫妊娠并发破裂;1例残角子宫破裂口小孕囊未被完全挤出宫腔,小部分羊膜囊挤出宫腔,超声显示孕囊靠近腹壁,部分未见明显肌层包绕,盆腔内另见一与宫颈相通的子宫图像,孕囊与此官腔无关,腹盆腔见游离液性暗区,考虑残角子宫妊娠破裂,但因肌層菲薄不能完全排除腹腔妊娠:1例残角子宫妊娠未破裂且在早孕期,超声清晰显示正常官腔内无孕囊,孕囊位于子宫外侧方,周边见肌层覆盖,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明确诊断残角子宫妊娠。3例均行残角子宫切除术及病检得到证实。虽然残角子宫妊娠因病情进展程度不同超声声像表现各异.但它们也有共同的声像特征:盆腔内见两个子宫样回声,与宫颈相通的官腔内未见孕囊,孕囊位于正常子宫外且靠近腹壁,孕囊所在官腔与宫颈不相通,破裂未发生时或孕囊未被完全挤出宫腔时孕囊外固有肌层覆盖或部分覆盖,肌层多较薄且厚薄不均匀。所以,如果早孕期超声检查时仔细扫查,注意观察子宫外形、孕囊所在官腔下端与宫颈的连接关系、孕囊外有无肌层覆盖、肌层的完整性、与附件的毗邻关系应该不难诊断。

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时.还需与双角子宫妊娠、子宫角部妊娠、双子宫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妊娠等相鉴别。双角子宫妊娠超声特征子宫外形呈蝶状,宫底部明显凹陷,两侧官腔相通并均与宫颈相连,妊娠多能支撑至晚孕甚至足月;子宫角部妊娠声像为盆腔内仅见一子宫图像,一侧宫角稍膨隆,孕囊位于其内,外周有较厚肌层包绕,蜕膜化的内膜由孕囊处延伸至整个宫腔,可在宫腔镜下取出胚胎;双子宫妊娠超声检查时盆腔可见两个完全分开的均与宫颈相通的正常子宫声像,妊娠不受影响,常至足月分娩。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与子宫角部妊娠有点相似,但宫角部膨隆更明显,孕囊外端肌层较薄不完整,官腔内蜕膜化的内膜延伸至宫角部即终断,孕囊处无蜕膜化的内膜;腹腔妊娠大多为继发性,多为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妊囊落入腹腔后继续生长发育,超声表现盆腔内一般只见一个正常子宫声像,于子宫一侧上方见一含有胚胎及其附属物的包块,但其周边无肌层覆盖,如果残角子宫妊娠肌层菲薄或合并破裂,则超声不易区分。

残角子宫因肌层发育不良,多不能支撑妊娠至足月,大多在孕14~20周时发生子宫破裂[5],引发严重大出血,危及孕妇生命,所以早期诊断相当重要,早孕期明确诊断,及时干预,以免中晚孕期发生破裂休克。本文中2例在外院超声检查误诊为正常宫内早孕,中孕期即发生破裂,均已休克,病情凶险,1例早孕期超声检查时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及时手术未发生子宫破裂。妊娠中孕期后增大的子宫会遮盖周围的解剖结构,且不需适度充盈膀胱后超声检查,不易显示盆腔内解削结构及毗邻关系,不易显示宫腔与宫颈的关系,给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造成很大的难度,易将残角子宫妊娠误诊为正常妊娠。所以应积极提倡孕前及早孕期检查,常规行超声检查,加强对残角子宫妊娠的重视,对有阴道畸形、泌尿系畸形、痛经、流产失败者等更应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诊断早处理,以免破裂大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4.

[2] 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6.

肾细胞癌的超声表现与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健康体检及门诊患者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CC共32例, 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23例, 女9例, 年龄29~80岁, 平均 (60.39±2.54) 岁。8例无痛性肉眼血尿, 13例腰部胀痛, 1例可扪及腹部肿块。病理诊断结果:18例透明细胞癌, 11例乳头状细胞癌, 3例肾嫌色细胞癌。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6.0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者俯卧位, 对肾脏进行纵、横、冠状切面常规扫查, 重点观察双侧肾脏轮廓形态、大小、内部结构有无异常以及周围组织器官 (例如下腔静脉、肾静脉等) 情况。观察肿瘤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以及与肾组织之间的分界, 并观察有无下腔静脉、肾静脉癌栓形成、有无肾周围淋巴结肿大、有无肾筋膜或者周围组织脏器浸润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观察肾脏、瘤体以及周围血供情况、下腔静脉血流情况。

2 结果

2.1 超声图像表现

(1) 肿瘤部位:32例RCC患者中, 19例位于左侧肾, 13例右侧肾。其中, 7例肾上极, 9例肾中极, 16例肾下极。 (2) 肿瘤直径:肿瘤大小为14.3 mm×15.1 mm~125.3 mm×94.7 mm, 其中, 6例<3cm, 21例3~5 cm, 5例>5 cm。 (3) 声像图特点:肾区内肿瘤病灶, 且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 病灶边界较为规整, 26例患者病灶位于肾包膜下或者瘤体体积较大而向外凸出, 致使肾脏形态改变;23例 (71.88%) 因肿瘤压迫导致肾窦变形。 (4) 内部回声:4例为无回声伴分隔, 25例中低回声, 3例高回声。 (5) 其他:2例肾静脉内瘤栓形成, 3例肾门周围以及腹腔腹膜后存在淋巴结肿大, 1例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2例肾上腺以及肝脏等脏器受侵或者转移。详见表1。

2.2 CDFI表现

由于肿瘤位置、形态及大小差异, 不同病理类型的RCC患者的CDFI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组6例贫血流, 多见于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肾透明细胞癌中, 其次为乳头状细胞癌;15例星点血流, 多见于肾乳头状细胞癌以及原理肾窦但靠近肾包膜的肾透明细胞癌;10例抱球状血流, 以透明细胞癌为主;5例血流丰富, 均见于透明细胞癌。详见表2。

2.3 诊断结果

32例 (32个病灶) 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检出病灶32个, 检出率为100%, 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除1例直径<3 cm、超声病灶内呈均匀低回声的RCC误诊为肾囊肿以外, 其余31例患者均获得准确定性诊断, 诊断准确率为96.88% (31/32) 。

3 讨论

RCC是成人常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肾近曲小管上皮, 故多以肾透明细胞癌为主, 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由于RCC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早期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延缓或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3]。既往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为CT以及MRI, 但由于CT及MRI检查操作相对复查, 且对于微小RCC以及肾良性病变的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适用于RCC的常规检查项目[4]。

近年来, 随着超声检查技术与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 RCC的临床诊断尤其是小RCC的诊断敏感度获得了显著提高, 肾脏病变的超声检查应用范围与诊断准确率均获得了大幅度提高, 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够显示RCC的位置、形态、大小、肾脏形态与结构变化, 还可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脏器以及大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 结合CDFI显示病灶内部与周围血流信号, 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5]。由于RCC早期的细胞成分尚较为均一, 除含有少量的纤维间质以及脂肪组织以外, 多呈现癌细胞方式生长。因此, 在超声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者等回声[6]。彭健等[7]研究显示, RCC瘤体直径≤3 cm时多表现为中高回声或者高回声, 可能是由于癌灶内存在微小囊状结构或者发生微小钙化、坏死、纤维化或者囊性病变等所致。该研究中, 25例中低回声, 其中, 12例分布在透明细胞癌中, 3例高回声, 均为透明细胞癌, 瘤体直径均<3 cm。RCC病灶多边界清晰、规则, 部分病灶可具有完整的包膜, 可能是由于RCC出现周围组织浸润而产生纤维化, 或者病灶周围存在丰富血流信号等所致[1]。该组32例患者中, 25例 (78.13%) 边界清晰, 仅7例 (21.87%) 边界模糊不清。当RCC与肾盂或者肾被膜相邻时, 若瘤体较小也可出现外凸或压迫, 超声可见肾轮廓与外形变化;而当病灶体积较大时, 极易造成肾窦变形, 超声鉴别较为容易[4]。

由于恶性肿瘤病灶多缺乏完整的毛细血管网结构, 动静脉之间可形成短路, 加之血流流经速度加快, 即可导致供血血管的血流量以及血流速度增加, 故CDFI可清晰地显示血流变化[5]。利用CDFI观察RCC病灶内部与周围血流动力学变化, 对于临床诊断鉴别具有重要意义。RCC多具有丰富血供, 特别是瘤周存在丰富血流信号者, 在CDFI上常表现为“抱球”型特征血流信号[8]。该研究中, 26例 (81.25%) RCC患者的病灶内部及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 其中, 15.63%存在丰富血流信号, 另有31.25%和34.38%存在抱球型和星点状血流信号。此外, 彩色多普勒检查还能够提供RCC的血管侵袭信息, 例如下腔静脉瘤栓形成以及肾静脉瘤栓形成等。该组分别检出2例肾静脉内瘤栓形成, 1例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3例肾门周围以及腹腔腹膜后存在淋巴结肿大, 2例肾上腺以及肝脏等脏器受侵或者转移, 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研究表明, RCC病灶生长速度与其癌细胞凋亡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具有明显病理学特征的RCC多生长速度较快, 其临床预后也较差。故早期筛查小体积RCC是临床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6]。该组32例患者32个病灶均经超生检查检出, 检出率达100%。其中, 1例患者由于病灶直径<3 cm而内部存在均匀低回声, 误诊为肾囊肿, 其余患者均获得准确诊断。病灶直径最小为14.3 mm×15.1 mm, 6例 (18.75%) 病灶直径<3 cm, 表明超声检查对于RCC尤其是小体积RCC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Dall等[9]研究发现, 78%的无症状性RCC患者是由超声检查发现, 这部分患者的临床预后相比于有明显症状时经其他影像学手段检出患者的临床预后更好, 且其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100%。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好等优点, 将在RCC早期筛查与诊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要: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 (RCC) 患者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诊断。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9月, 该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CC患者32例,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与超声声像图。结果 该组32例RCC患者均为单发, 病灶均经超声检出, 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31例, 准确率为96.88%%;超声表现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 (78.13%) 、中等及低回声 (78.13%) 团块, 多数病灶内部及周围检出较丰富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对于RC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尤其是超声体检普查有利于提高早期RCC检出率, 可作为RCC普查以及术前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手段。

关键词:肾细胞癌,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

参考文献

[1]刘庆军.超声与CT诊断囊性肾细胞癌的比较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22) :150-151.

[2]陈松华, 杨斌, 傅宁华, 等.超声造影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1) :120-122.

[3]骆飞.二维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33) :188.

[4]张立波.超声诊断无症状肾细胞癌和小肾细胞癌68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2) :140-141.

[5]彭永华, 孙超.33例肾细胞癌的超声临床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 2012, 33 (30) :6636.

[6]孔文韬, 张炜炜, 邱君斓, 等.超声造影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11) :729-732.

[7]彭健, 潘敏.传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12) :1315-1316.

[8]徐家慧, 刘亚, 韩路, 等.35例肾细胞癌超声诊断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9) :1452-1453, 1456.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自愿参与研究, 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其中年龄22~46岁, 平均年龄 (33.4±2.3) 岁;剖宫产史1次6例、剖宫产史2次39例;此次妊娠时间距离最近1次剖宫产时间间隔2~12年;病因:发生月经周期以外阴道流血22例, 其中伴有下腹部坠痛感2例、于清宫术或流产后出现阴道流血不规则出血19例, 早孕检查后发现异常前来就诊4例。

1.2 检测方法

入院后,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妊娠检查确定妊娠, 随后使用超声检测仪 (Philips HDI 5000) 进行超声检查。仪器参数设置:阴道探头频率:6 MHz、腹部探头频率:3.5 MHz。患者检查前保持膀胱充盈状态。 (1) 使用腹部超声探头检查患者腹部, 确定回声异常区。 (2) 使用阴道超声探头对腹部回声异常区进行检查。重点观察妊娠孕囊大小、附着位置、回声情况、子宫前壁下段瘢痕部位肌层情况。使用彩超确定孕囊周围血流信号, 包括:RI值 (收缩期峰值阻力指数) 和PSV值 (血流速率, cm/s) 。

2 结果

2.1 病史与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结果:瘢痕部位肌层孕囊型10例 (22.22) 、瘢痕部位以及宫腔孕囊型8例 (17.78) 、包块型27例 (60.00) 。瘢痕部位以及宫腔孕囊型患者中, 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6例 (13.33) , 包块型患者中有清宫术史19例 (42.22) 。

2.2 超声检查表象

瘢痕部位肌层孕囊型:超声检查提示瘢痕部位肌层内生长孕囊, 孕囊生长在子宫前壁下段瘢痕部位肌层与正常生长于子宫腔孕囊有区别, 孕囊附着处肌层组织厚度减小。彩超检查在子宫前壁下段瘢痕部位肌层组织有低信号血流。

瘢痕部位以及宫腔孕囊型:超声检查提示瘢痕部位肌层内生长孕囊, 孕囊生长朝向宫腔, 孕囊附着处肌层组织厚度减小至0.2~0.7 cm, 孕囊继续生长的方向不明确, 可能朝向瘢痕部位。

包块型:超声检查在患者子宫前壁下段出现混合回声包块, 直径2~10 mm, 混合回声中包含有蜂窝样和 (或) 不规则囊性回声, 子宫肌层组织厚度减小至0.1~0.6 cm。彩超检查在子宫前壁下段包块周围发现有较强动脉血流, RI值0.2~0.7、PSV值34~92 cm/s。

2.3 疗效观察

45例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中, 超声可视操作下清宫术18例 (40.00) , 超声可视操作下病灶布局介导注射甲氨蝶呤5例 (11.11) , 全身化疗12例 (26.67) , 手术切除治疗10例 (22.22)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子宫破裂。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属于异位妊娠, 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2]。由于孕囊附着在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肌层, 且生长方向不确定, 随着孕囊生长、体积和质量增加, 容易导致子宫前壁破裂,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会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前来就医, 极少部分患者因为早孕检查异常就医, 缺乏明显临床症状增加确诊难度[3]。

在临床诊断上, 一般经停经史、血人绒毛膜促性腺素 (β-HCG) 水平上升、剖宫产病史及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可见妊娠囊一般位于子宫前壁峡部, 或既往剖宫产瘢痕切口处。该部位的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变薄或不连续。血流在妊娠囊病灶周围探及明显的血流信号, 与正常早期妊娠图像很相似。阴道超声更能清晰的测量病变大小、病变的血液供应情况和病变距子宫浆膜层距离, 便可以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并可以选择最佳的治疗办法, 作为预前及预后对比的参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瘢痕部位肌层孕囊型特点为:孕囊生长在子宫前壁下段瘢痕部位肌层与正常生长于子宫腔孕囊有区别, 孕囊附着处肌层组织厚度减小。瘢痕部位以及宫腔孕囊型特点为:瘢痕部位肌层内生长孕囊, 其生长朝向宫腔且继续生长的方向不确定。包块型特点为:子宫前壁下段出现混合回声包块, 混合回声中包含有蜂窝样和 (或) 不规则囊性回声。

综上所述, 随着影像技术的推广应用, 超声检查和监测结果将疾病病灶部位可视化。超声检查结果可作为确诊剖宫产后瘢痕部位妊娠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诊断中应用超声及结果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3次超声检查, 超声指导下进行局部介入治疗或全身化疗。结果 瘢痕部位肌层孕囊型10例, 超声提示子宫前壁下段瘢痕部位肌层内生长孕囊, 与正常生长于子宫腔孕囊有区别;瘢痕部位以及宫腔孕囊型8例, 超声提示孕囊生长于瘢痕部位肌层内、朝向宫腔;包块型27例, 超声提示子宫前壁下段出现混合回声包块。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确诊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情况。

关键词: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诊断,超声

参考文献

[1]童南萍.超声诊断对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意义及临床价值评价[J].医学信息, 2015, 28 (23) :308.

[2]张宗莉.剖宫产后的超声图像改变[J].医学影像, 2015, 2 (15) :26-27.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因发现浅表肿物而行超声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18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明确病理学诊断。其中男性75例, 女性43例, 年龄20~82岁, 平均年龄47.2岁。

1.2仪器与方法仪器使用Pillip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7.5~12 MHz。受检者体位按病变部位不同而定。采用直接扫查法对肿物进行多角度、多切面扫查。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 必要时与健侧对称部位进行对照检查;计算L/T;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显示病变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根据超声声像图对肿物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 并进行初步的病理推断。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共计118例, 肿物检出率为100%, 其中良性病变114例 (96.6%) , 恶性病例4例 (3.4%) 。

2.2良性肿物

2.2.1表皮样囊肿13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边界清晰, 周边可见完整包膜, 其内部可呈无回声或点状均匀的低回声, 后方回声增强, CDFI周边及其内无血流信号, 见图1。

2.2.2腘窝囊肿25例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位于膝关节后方的椭圆形或圆形无回声区, 边界清晰, 横切呈弯月形包绕腓肠肌内侧头为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部分内可见强回声分隔, CDFI其内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 见图2。

2.2.3腱鞘囊肿8例均位于腕关节掌侧,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关节附近肌腱旁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 边界清晰, 壁薄光滑, 后方回声增强, 部分挤压后体积可变小, CDFI其内未见血流信号。

2.2.4甲状舌管囊肿6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颈前正中线上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 内部回声为无回声或细点状低弱回声, 边界清, 有包膜, 囊壁较薄, 部分可见分隔, 后方回声多增强, CDFI肿物内无血流信号, 囊壁上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

2.2.5鳃裂囊肿3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侧颈部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肿块, 形态规则, 边缘整齐, 界限清楚, 内透声好, CDFI内部无血流信号。

2.2.6脂肪瘤34例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位于皮下脂肪层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实性包块, 其长轴多与皮肤平行, 本组病例脂肪瘤L/T值为 (3.80±1.38) , 有包膜, 内部回声多呈中等回声, 内有纤维样条状强回声为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内部回声较均匀, 后方回声无变化, 加压检查时可轻度变扁, CDFI多数内部未见血流信号, 部分瘤体内偶见少量星点状血流信号, 见图3。

2.2.7纤维瘤8例超声声像图为皮内的实性结节, 与皮肤表面粘连, 与其下面的脂肪组织不粘连, 呈圆形, 内部回声多呈低回声, 较均匀, 边界清晰, 加压后形状多无改变, 后壁回声可稍增强, CDFI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见图4。

2.2.8血管瘤3例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混合回声包块,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内有小管样或蜂窝样无回声区, 其中1例内见钙化回声, CDFI肿物内部有丰富血流信号, 探头加压后血流信号更加明显, 见图5。

2.2.9藏毛窦2例均位于骶尾部,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内不均质低回声, 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 长轴与皮肤表面走行一致, 边界欠清晰, 无包膜, 低回声内可见数量不等、长短不一的线状强回声, CDFI:急性期低回声内部及周边可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 恢复期则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见图6。

2.2.10胸壁结核3例超声声像图为软组织内不均质混合回声包块, 形态不规则, 包块内见散在分布的不规则、点片状强回声, 部分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发生干酪样坏死时以无回声为主, CDFI未见明显血流, 见图7。

2.2.11脓肿5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 其内回声不均匀, 壁厚薄不规则, 可有分隔, 早期常呈实性回声团, 后期呈液化状态时可为无回声区, CDFI:实性部分探及血流信号, 见图8。

2.2.12神经纤维瘤4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与神经相延续的低回声结节, 与肿块相连的神经纵切面表现为中低回声暗带, 周边以线形高回声为界, 接近肿块处逐渐膨大, CDFI: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

2.3恶性肿物4例转移性淋巴结3例,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包块, 形态不规则, 边界尚清, 内部回声不均, 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皮肤恶性肿瘤1例, 病理为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皮下不规则实性低回声包块, 大小9.5 cm×5.7 cm, 边界欠情, 内回声不均, 后方回声衰减, 探头加压不变形, CDFI: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见图9。L/T值为 (1.91±0.27) , 小于良性肿物L/T值 (3.80±1.38) (P<0.05) 。

3讨论

浅表软组织肿物种类繁多, 分布广, 超声在诊断软组织肿物时敏感性很高, 定位及发现肿物较容易, 本组病例浅表肿物检出率达100%, 这使其在引导肿物穿刺、活检及手术定位方面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而且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频探头的出现, 使超声在浅表肿物诊断中的特异性也不断提高。但浅表软组织肿物起源广泛, 可来自间叶组织及神经外胚的各种组织, 包括纤维、肌肉、脂肪、血管、滑膜及组织细胞等诸多种类, 由于其病理组织学种类繁多, 性质各异, 其超声诊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3.1探查有无肿物, 进一步区分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非肿瘤性病变包括囊肿类、蜂窝织炎等。囊肿大多数表现为无回声, 无血供, 后方回声增强。李镇超等研究发现浅表肿物中的囊性病变, 如腱鞘囊肿、腘窝囊肿、坐骨结节囊肿等超声诊断准确率可达100%[2], 可见高频超声在此类浅表肿物中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但部分囊肿类病变因感染致囊液混浊也会表现为低回声, 临床检查中应加以鉴别。另外表皮样囊肿其超声表现并非典型的无回声, 其超声声像图表现取决于其组织成熟度及其囊内角质物含量的多少。囊壁鳞状上皮细胞的不断成熟、角化、脱落, 形成了表皮样囊肿的特有超声声像图改变。肿块内部回声均匀者病理表现为囊肿包膜完整, 囊内角质上皮相对偏少, 呈层状排列。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者病理表现为囊壁有破裂, 囊内角质上皮、坏死鳞状上皮呈紊乱分布, 并有纤维化、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肿块内部回声强弱相间紊乱者, 病理显示呈同心圆层状分布的致密角质层和坏死鳞状上皮细胞, 临床工作中需加以注意。脓肿多壁厚, 形态不规则, 液性部分透声差, 可有分隔, 急性期实性部分可探及到血流信号, 这一点可以和血肿相鉴别。

3.2判断肿瘤性病变是良/恶性倾向。肿物血流的多寡及类型是鉴别肿物良、恶性的众多条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3], 本组4例恶性肿瘤中均显示丰富血流信号。但也有研究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虽然可以初步鉴别浅表组织的良恶性, 但尚不能将肿物血流表现作为特征性诊断依据, 尤其是对较大的实质性良性肿物, 其中最大径>4.0 cm的良性肿物, 其血流显示率与恶性肿物血流显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应结合二维声像图及临床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以提高肿物良恶性的鉴别。另有文献报道L/T值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认为L/T值<1.5者为恶性肿瘤 (特异性83.8%) 。本组病例良性肿物L/T值 (3.80±1.38) >恶性肿物L/T值 (1.91±0.27) 。

3.3有些浅表肿物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4]。如脂肪瘤分布位置多数在皮下脂肪层, 其长轴多与皮肤平行, 有包膜, 回声取决于其内部脂肪成分与其它结缔组织成分所占比例及其之间的排列关系。神经纤维瘤多表现为与神经相延续的低回声结节, 且结节多位于神经纤维中央, 当低回声结节呈离心性远离神经纤维生长时, 或结节内部的回声不均匀, 存在液化时, 多提示为神经鞘瘤。腘窝囊肿横切呈弯月形包绕腓肠肌内侧头为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其病理基础为膝关节滑膜袋状疝出或腓肠肌-半膜肌滑液囊异常扩张所形成。腱鞘囊肿表现为关节附近肌腱旁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 部分挤压后体积变小。藏毛窦亦称藏毛囊肿, 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内不均质低回声, 低回声内见线状强回声为其特点。胸壁结核声像图为软组织内不均质混合回声包块, 形态不规则, 包块内见不规则、片状强回声散在分布, 部分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发生干酪样坏死时以无回声为主, 部分结核性肉芽肿常累及骨骼。

3.4浅表肿物发生的部位及毗邻关系也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因素。脂肪瘤分布位置多数在皮下脂肪层, 而脂肪肉瘤好发于四肢, 尤其是大腿;结节性筋膜炎好发于上肢, 表现为皮下小结节, 可影响邻近的筋膜及横纹肌;腱鞘囊肿好发于手腕、足踝处, 为手部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物;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头皮及面颈部;甲状舌管囊肿多位于颈前正中线上;鳃裂囊肿常位于颈上部, 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 有时附着于颈动脉鞘的后部, 或自颈内、颈外动脉分叉之间凸向咽侧壁;藏毛窦好发于臀间裂;腱鞘巨细胞瘤好发生于手指及足背部, 均紧邻肌腱腱鞘[5]。

3.5除了影像学特征外, 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变的临床特点来进行综合分析。如成人中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物为脂肪瘤, 而婴幼儿及儿童多考虑毛细血管瘤、毛母质瘤、畸胎瘤等少见病变。表皮样囊肿部分有外伤史;脓肿有感染史, 病变局部有红肿热痛及波动感, 并可有全身症状;肥胖多毛的青壮年男性, 骶尾部软组织肿物应该警惕藏毛窦;胸壁结核患者X线多有骨质破坏, 身体其他部位可有结核性病变[6]。

超声医师在检查浅表软组织肿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诊断思路, 根据病变的边界、形态, 内部回声、血供、部位、毗邻结构、有无侵犯邻近组织判断其良恶性, 结合临床资料, 如年龄、性别, 病变部位、触感、局部表皮外观等, 做出进一步的诊断, 如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则可以做出初步定性诊断。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检查费用低、无损伤、可重复性强, 按照一定思路分析浅表肿物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 对于浅表肿物的定性诊断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作为常规筛选的检查方法, 在临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立鑫.浅表软组织良性肿块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河北医药, 2011, 33 (8) :11-12.

[2]刘秀英, 杨晓丽, 高义兵.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中的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8 (3) :418.

[3]高晓晗.高频超声对浅表肿块的检测[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3) :118-119.

[4]李静.浅表肿物的超声诊断与临床[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 45 (7) :848-849.

[5]杜艳, 闫平.多普勒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 :100.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全部为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为14d~49岁,平均年龄为4.65岁,其中1岁以内包括1岁共16例,5岁1例,22岁1例,49岁1例)。

1.2 方法

使用ATL 3500与ATL 50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是2~4MHz,检查方法: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探头略向右旋,显示主肺动脉长轴,左右肺动脉分叉处及近侧段。分别测量且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径。胸骨上主动脉弓短轴切面显示肺动脉长轴并测量其内径。彩色多普勒与上述切面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彩色血流,观察并测量血流速度有无多彩湍流。并以脉冲多普勒分别于肺动脉主干,左右分支内取样,观察频谱形态并测量血流速度

2 结果

19例肺动脉狭窄中,按其狭窄部位为:主干型(图3,4):7例,中间型:12例:其中右肺动脉狭窄(图1,2)5例,左肺动脉狭窄4例(图3,4,6),左,右肺动脉均狭窄2例(图10,12,13),主干合并中间型1例,另单纯肺动脉狭窄共5例,其余均合并其它心脏疾病。其中合并室缺者5例(图8)。合并房缺者3例(图5),合并房缺与动脉导管未闭者1例(图5,6,7),合并房缺与室缺者2例,合并心内膜垫缺损者2例(图9),合并法氏1例(图10,11,12)。

2.1 超声表现

(1)D:狭窄个肺动脉管腔内径变小,变细。窄后肺动脉管腔内径扩张。狭窄管壁局部增厚或向腔内凹陷(图1,4)。多普勒:CDFI示:上述切面显示通过狭窄处彩色血变流束变细,远侧有彩色湍流。或主肺动脉内彩色血流极细(图3,7)。或主肺动脉内无来自肺动脉瓣口的彩色血流。PW示:肺动脉狭窄处远侧取样,可显示负向湍流频谱及血流速度增快(图2)。M超示:室间隔舒张期部分向下运动,与左室后壁同向。

(2)右房右室增大,左房左室不大,左,右心比例失调,部分病人有右室壁肥厚征向。

(3)三尖瓣轻-重度返流,肺动脉轻—重度高压。

(4)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为多,舒张功能多下降。

(5)合并其它心脏疾病者具有相应超声表现。

3 讨论

肺动脉狭窄分为单发性与并发型。常与Fallot四联征,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等合并存在。根据狭窄的部位可分为三型:主干型:约为54.4%,狭窄位于肺动脉主干。外围型:约占22.2%,狭窄位于肺段或肺叶动脉,常为多发性。中间型:约占23.3%,病变多位于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处,可能为单侧或双侧,狭窄处管壁增厚,最严重者狭窄口如针尖或肺动脉发育不全,整个肺动脉变细,管腔狭小或闭锁[1]。肺动脉狭窄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狭窄部位,程度,范围及类型有密切关系。若肺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左右分支的多发性狭窄,则肺动脉阻力增大,导致近侧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室肥厚。若单发性轻度狭窄,多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2]。

图1,2同一病人,15d,左肺动脉狭窄2D与频谱多普勒图谱。

图3,4同一病人,49岁,肺动脉主干中部狭窄2D功能彩色频谱图谱。

图5~7同一病人,6个月大,右肺动脉狭窄合并继发孔房缺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彩色血流及2D图谱。

图8病人3月大,肺动脉主干狭窄合并室缺的彩色血流图谱。

图9病人1月大,为肺动脉狭窄合并心内膜垫缺损。此图为心内膜垫缺损2D图谱。

总之,经胸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可显示主肺动脉及其左,右分支近段有无狭窄,所在部位,程度与范围,并可确定诊断及其类型。这些信息对于肺动脉狭窄的分型帮助很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肺动脉狭窄分型的有效诊断方法,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图10~12同一病人,10个月大,主肺动脉及左,右分支狭窄合并室缺并主动脉骑跨的2D及彩色血流图谱,此病人为法氏四联症(图11:主动脉骑跨)。

图13病人16d大,左,右肺动肺分支起始部狭窄的彩色图谱。

参考文献

超声表现分析论文 篇9

关键词消化内科肝脏超声表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92

超声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常见检查方法,在临床消化内科应用广泛[1]。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均显示一定程度的肝脏异常。2011年7月~2012年3月收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0例,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肝脏超声表现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3月收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15~69岁,平均453岁。

方法:对120例消化系统患者给予B超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总结消化系统患者肝脏超声表现的特点。

结果

分析并总结12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超声资料,结果显示,120例消化系统患者中,肝脏超声检查结果表现为正常50例(4167%),表现为弥漫性肝病51例(4250%),其中脂肪肝45例(3750%),肝硬化2例(167%),弥漫性实质回声改变3例(250%),瘀血性肝肿大1例(083%);表现为局灶性病变16例(1333%),其中单纯性肝囊肿8例(667%),血管瘤4例(333%),肝内钙化灶2例(167%),多囊肝1例(083%),性质不明局灶性病变1例(083%);表现为肝内胆管病变3例(250%),其中肝内胆管结石2例(167%),肝内胆管扩张1例(083%)。见表1。

讨论

对12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50%的消化内科患者肝脏超声具有异常表现,而大多数可进行即时定性诊断。部分消化系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超声检查结果明确相关性,但超声表现是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2]。选择的12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超声检查显示患者肝脏弥漫性病变较局灶性病多见。而在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脂肪肝比例最高,占所有患者的3750%。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现,此类患者大多有饮酒习惯,且饮酒量较多。本组患者中,3例出现弥漫性实质回声改变,仅为描述性诊断。对患者进行肝硬化诊断必须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其他相关辅助性诊断方能进行[3]。本组患者中,2例为肝硬化,1例为瘀血性肝肿大。

超声检查技术的进步使囊肿检出率日益提高,在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较常见,其次为血管瘤,分别占667%与333%。然而,研究显示,超声对部分局灶性病变的定性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结合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本文患者中肝内胆管病变的患者数量较少,其中肝内胆管结石较多见,而部分肝内胆管扩张也因胆管结石导致。

由此可见,消化内科患者中常见肝脏超声异常表现,通过超声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配合相关辅助性检查可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泽萍,曾婕,郑荣琴,等.正常成人肝脏不同部位实施剪切波弹性成像效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12):813—815.

2刘林.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3):59—60.

宫外孕的超声诊断及临床表现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12例宫外孕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年龄22~47岁。在112例患者中,初产妇53例,经产妇59例。

1.2 方法:对112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其腹部及阴道探头频率分别为1~8 MHz及3~9 MHz。对112例患者应用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查方式,对患者宫内膜处的回声、厚度进行细致观察,重点探查患者宫腔内是否存在双环状之双环蜕膜暗区。采用多切面扫描检查方式查看患者的双侧附近区域,观察其输卵管是否存在增粗表现或是在卵巢周边是否出现包块。若有包块,便对其大小进行测量,并应用超声仪器查看包块内的血流状况。查看患者的子宫直肠窝内部是否留有积液,若留有积液,则需对其液量予以科学评估[2]。

1.3 观察指标:

对112例患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及其临床表现进行观察,探究宫外孕诊断中,超声检查方式的应用价值及宫外孕的临床特点。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符合率:

在112例患者中,经超声检查确诊患者97例,诊断符合率86.61%,漏诊15例,漏诊率13.39%。由此表明,在宫外孕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是较为优良有效的一种方式,其应用价值较高。

2.2 宫外孕超声检查临床表现

2.2.1 宫外孕类型:

112例宫外孕患者的疾病类型分别为:未破裂型82例(73.21%),破裂型23例(20.54%),陈旧型7例(6.25%)。由此表明,在宫外孕患者中,以未破裂型为主,而陈旧型则较为少见,需注意加强对未破裂型宫外孕的关注。

2.2.2 未破裂型: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82例,所占比例为73.21%。此类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较不明显,有部分患者甚至在临床上不会出现腹痛表现,但存在停经史。在此类患者的超声诊断中发现:子宫形态饱满,其体积与孕前相比有所增大。在82例患者中,出现子宫内膜加厚,回声加强的患者73例,但患者宫腔内未出现可见孕囊。在该组患者中,有72例患者经超声诊断为宫外孕。

2.2.3 破裂型: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破裂型宫外孕患者23例,所占比例为20.54%。此类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存在较为较为明显的腹痛感,且出现明显腹膜刺激症,有压痛及明显的反跳痛表现。在此类患者的超声诊断中发现:可见在宫旁、一侧附件处存在不规则形的混合包块,其形态为包裹状,内部回声不均,常见状况为包块与一侧附件紧密粘连至一团。在该组患者中,有20例患者经超声诊断为宫外孕。

2.2.4 陈旧型: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陈旧型宫外孕患者7例,所占比例为6.25%。此类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病史,持续时间较长。而且患者存在早孕反应病史,在超声检查中可见:患者子宫的大小近乎等于或是略微大于正常子宫大小,在患者的宫旁、一侧附近处存在不规则的炎性包块,内部回声较为杂乱。在该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经超声诊断为宫外孕。

3 讨论

3.1 宫外孕诊断要点

3.1.1 子宫大小:

在出现宫外孕状况时,超声检查中可发现患者的子宫与正常大小相符,或是存在轻微增大表现。由于受到激素影响,患者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会出现轻度肥大表现,从而使得其子宫增大。另外,子宫的增大还与患者宫外孕前的子宫大小有关。因此,在宫外孕诊断中,子宫大小可作为参考指标,但不可作为决定性因素。

3.1.2 子宫内回声及宫内节育器:

在宫外孕出现后,超声检查中可见患者的子宫内膜回声增大,且分布较为紊乱。在宫腔内不存在妊娠囊或是其宫腔内部呈现出蜕膜变化,有少量出血。有部分患者宫腔内会出现假妊娠囊,即由内膜呈蜕膜变化导致。妊娠囊与假妊娠囊间的差异在于前者呈现出双环状的双重蜕膜暗区,而后者则呈现出单环状的暗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宫腔内部放置节育器的患者也出现了宫外孕[3]。此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为:节育器的放置时间较长,出现逆行感染状况,进而导致妊娠囊无法正常着床出现宫外孕[3]。因此,在宫外孕的临床诊断中也需注意加强对子宫内回声、宫内节育器的关注。

3.1.3 附近区可见肿块:

此肿块的出现主要由妊娠囊、粘连肠段、血肿组成,因此在其边缘处会出现模糊、不齐等表现。在未破裂之前,大部分的肿块会呈现出均匀分布的低回声、液性及实性混杂型的回声,且与周边结构的界限较为模糊。在破裂后的包块会呈现出强弱不等、分布不均的杂乱光团[6]。

3.2 超声诊断应用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112例宫外孕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患者97例,诊断符合率达到了86.61%,漏诊15例,漏诊率为13.39%。由此表明,在宫外孕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是较为优良的一种方式,在其应用中可帮助有效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提升宫外孕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宫外孕一旦破裂则会造成大出血,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出现休克状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如果能够在破裂之前对宫外孕作出准确诊断,采取针对化的处理措施,便可在有效减少患者生命危险及其身体所受痛楚的同时,为一些未育患者尽可能地保留输卵管功能提供助力。在以往的宫外孕检查诊断中,主要依靠的是病史、尿妊娠试验、后穹隆穿刺等。但是在研究中发现,还是有少数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难度较大,易出现漏诊状况。由于超声检查方式的应用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及其附件的显示,因此在宫外孕的诊断中,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另外,在超声检查中,其具有无创性,因此患者接受检查时不会感觉到明显痛楚,可为宫外孕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助力。所以,在宫外孕检查中,可将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式[4]。

3.3 超声诊断注意要点:

在宫外孕的超声检查中,由于其声像表现较为多样化,有时也会出现缺少特异性、假阴性及假阳性的状况。因此,在超声检查宫外孕时,需注意有机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中的综合资料开展综合全面化的分析。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腹痛、停经、阴道流血典型症状,那么对于宫外孕的诊断较为容易。但是对于一些未出现典型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的诊断难度较高[5]。在临床超声检查中,需注意做到认真、仔细,有机结合患者病史及血尿HCG检查结果,之后做出科学诊断。在超声诊断中,加强对患者病史的仔细询问及临床表现的细致观察,可为有效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提供助力。

整体而言,在宫外孕检查中,超声诊断方式的应用具有简便、灵活、无损伤、无痛楚的优势,可充分显示出患者的子宫、附件状况。而宫外孕在超声检查中,可表现出极具特点的声像图,因此临床工作人员需注意准确掌握宫外孕的鉴别要点,有机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此帮助进一步提升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及时科学治疗宫外孕提供参考帮助,全面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探究宫外孕的超声诊断及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12例,对其采用超声检查诊断方式,探究宫外孕的临床表现。结果 112例患者中,破裂型23例,占比20.54%;未破裂型82例,占比73.21%;陈旧型7例,占比6.25%。超声诊断符合率86.61%。结论 在宫外孕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是较为优良有效的一种方式,在超声诊断中有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系统化分析,可帮助有效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宫外孕,超声诊断,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庞兴美,陈端珍.宫外孕的超声诊断及临床表现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5,11(2):51-53.

[2]余萍.宫外孕超声诊断的误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7):5933.

[3]沙拉买提·阿不都哈的尔.经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60例分析[J].新疆医学,2011,41(7):50-51.

[4]石焰.宫外孕的临床诊治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75-76.

上一篇:上市筹划下一篇:网络时代计算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