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2024-07-29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精选10篇)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1

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女性乳腺比较致密的特点,超声检查在乳腺肿物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弹性成像技术已经在乳腺肿物鉴别诊断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其诊断价值得到了肯定[1,2,3,4]。而超声造影在乳腺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完整的诊断标准。本文初步探讨乳腺超声造影对于乳腺肿物诊断的意义,并与弹性成像技术进行对比,阐述超声造影的相对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08年4月~2008年12月进行乳腺肿物切除的患者175例共175个病灶,患者年龄12~75岁,平均40.9岁。病灶最大径线3.5~42.6mm,平均15.0mm。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HITACHI公司HV9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实时彩色超声成像弹性技术;使用PHILIPS公司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弹性成像检查方法与我们既往研究相同[5,6]。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诺维造影剂(Sonovue,Bracco,Italy),选择病灶最大切面或是形态欠规则切面,进入实时超声造影模式,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4.8ml声诺维,随后冲注10ml生理盐水,实时存贮动态图像180S,进行图像分析。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分别根据病灶的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弹性成像采用改良5分法[7]进行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1~3分为良性,4~5分为恶性。超声造影则根据病灶的增强模式,是否均匀增强,增强范围,是否有蟹爪样增强,增强程度等指标,对病灶进行观察,并做出良恶性诊断[8,9,10]。

1.3 统计学处理

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物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运用Medcalc软件比较曲线下面积,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175个病灶中,良性病灶123个,恶性病灶52个。

恶性病灶中,浸润性导管癌47个(90.4%),浸润性小叶癌1个(1.9%),Paget病3个(5.8%),导管内原位癌1个(1.9%)。良性病灶中,纤维腺瘤72个(58.5%),纤维囊性乳腺病45个(36.6%),慢性脓性炎3个(2.4%),叶状肿瘤2个(1.6%),腺肌上皮瘤1个(0.8%)。

2.2 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对诊断乳腺肿物的敏感性,特异性的比较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计算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表1)。两者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注:与弹性成像相比,※P=0.424,◇P=0.227,△P=1.000.

2.3 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物的ROC曲线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绘制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的ROC曲线(图1)。两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弹性成像的Az:0.897,超声造影的Az:0.878,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z=0.464,P=0.642)。

3 讨论

超声造影技术在腹部脏器超声诊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肝脏肿瘤的诊断方面,其准确率已经可以与CT、MR媲美。但是,在浅表器官如乳腺、甲状腺的应用,虽然有了不少探索,但仍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诊断规范。由于声诺维是纯血池造影剂,超声造影可实时客观地反应病灶内的血流灌注情况,对乳腺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认为,乳腺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仅能够提示肿瘤新生血管,但与良恶性无明显统计相关[11]。但也有不少研究认为,乳腺肿物的增强模式,对于肿物的鉴别诊断有统计学意义[8~10]。本研究对乳腺肿物的增强模式进行观察,将病灶增强范围大于二维所见范围,病灶周边可见蟹爪样增强,病灶增强后边界不清晰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标准;以病灶均匀增强,边界清晰,范围与二维所见范围一致;包膜增强;病灶内未见造影剂进入(提示囊性病灶),病灶与周边乳腺组织呈等增强,无明确的肿物轮廓等为良性病灶诊断标准。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对于乳腺肿物的鉴别诊断还是有较高的价值。然而,由于超声造影是对肿物的血供进行观察,一些肿物的增强模式可能存在叠加,如富血供的纤维腺瘤,乳腺的炎性包块,以及恶性肿瘤,增强时都可能出现范围大于二维所见的高增强,造成误诊。而弹性成像反映的是肿物的硬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图2)。

弹性成像,在乳腺肿物的鉴别诊断应用上,已经成熟。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病灶体积过大伴有出血或坏死、钙化时对弹性检查结果存在影响[12];对于一些体积大且位置浅表的病灶,或是一些体积小位置深在的病灶,弹性成像结果都受到一定影响;对于导管内的肿物,如果导管扩张明显而实性病灶较小,则进行弹性检查时,由于受到肿物前方局部导管内积液的影响明显,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弹性成像的这些不足,超声造影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在以往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不少病理为纤维囊性乳腺病的病灶,由于导管扩张合并沉积物,病灶张力较大,弹性评分多为3~4分。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超声造影对于纤维囊性乳腺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45例纤维囊性乳腺病中,22例表现为与周围乳腺组织等增强,6例表现为病灶内部无增强。有1例弹性成像4分诊断为恶性的低回声病灶,经超声造影,病灶内部没有造影剂进入,考虑为囊性病灶内积乳声像,病理示纤维囊性乳腺病(图3)。肿瘤组织是由肿瘤细胞和间质组织组成的,肿瘤的硬度取决于两者的组成比例。对于以肿瘤细胞为主,质地偏软的恶性肿瘤,弹性成像容易误诊。而超声造影由于反应的是肿物的血流灌注,因而能做出正确诊断(图4)。

尽管超声造影对某些特殊病灶的诊断有一定优势,但与弹性成像相比,两者的诊断价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时,超声造影诊断乳腺肿物仍缺乏统一诊断标准,造影剂的价格比较昂贵;因而,制定完整的诊断规范,提高乳腺超声造影诊断效率,更好的指导临床进一步诊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某些特殊病灶的诊断,二者具有互补作用。有机结合这两种检查方式,有利于对乳腺肿物鉴别诊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Itoh A,Ueno E,Tohno E,et al.Breast disease:clinicalapplication of US elastography for diagnosis.Radiology,2006,239(2):341–350.

[2]Zhi H,Ou B,Luo BM,et al.Comparison of UltrasoundElastography,Mammography,and Sonography in theDiagnosis of Solid Breast Lesions.J Ultrasound Med,2007,26(6):807–815.

[3]Regner DM,Hesley GK,Hangiandreou NJ,et al.BreastLesions:Evaluation with US Strain Imaging-ClinicalExperience of Multiple Observers.Radiology,2006,238(2):425-437.

[4]Tardivon A,El Khoury C,Thibault F,Wyler A,BarreauB,Neuenschwander S.Elastography of the breast:aprospective study of 122 lesions.J Radiol,2007,88(5 Pt1):657-662.

[5]罗葆明,欧冰,冯霞,等.乳腺疾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病理对照的初步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9):662-664.

[6]罗葆明,欧冰,冯霞,等.乳腺疾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对照研究.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11):265-267.

[7]曾婕,罗葆明,智慧,等.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改良超声弹性评分标准在乳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8):704-706.

[8]Du J,Li FH,Fang H,et al.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of breast lesions:evalu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ic micro flow imaging.J Ultrasound Med,2008,27(6):833-42;quiz 44.

[9]Jiang YX,Liu H,Liu JB,et al.Breast tumor sizeassessment: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and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Ultrasound Med Biol,2007,33(12):1873-81.

[10]张,姜玉新,戴晴,等.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49-53.

[11]Du J,Li FH,Fang H,et al.Correlation of real-timegray scal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withmicrovessel density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expression for assessment of angiogenesis inbreast lesions.J Ultrasound Med,2008,27(6):821-31.

[12]Thomas A,Fischer T,Frey H,et al.Real-timeelastography—an advanced method of ultrasound:firstresults in 108 patients with breast lesions.UltrasoundObstet Gynecol,2006,28(3):335–340.

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 篇2

关键词:超声造影 声诺维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2-02

声诺维作为第二代新型超声造影剂在超声造影中广泛应用,能明显提高血流回波率和信噪比。下面对我科应用声诺维超声造影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09年6月—2012年5月共183例肝脏疾病患者,男121例,女62例,年龄23岁—72岁,造影前常规超声无法明确诊断。

1.2 仪器和方法。采用Sequoia-5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4C1探头。Bracco公司生产的造影剂声诺维,本品为白色冻干粉末,每瓶含量25mg,可释放六氟化硫气体微泡59mg。六氟化硫为一种惰性无毒气体随呼出的气体排出。使用前用5ml生理盐水溶解振荡混匀。肝脏超声造影剂量为2.4ml经上肢静脉2-3秒快速注射,继而用5ml生理盐水冲管。造影前常规超声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及回声特点,然后使用造影技术重点观察病灶及邻近区域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

2 护理

2.1 检查前。

2.1.1 環境准备。操作室在检查前环境清洁,1∶100施康消毒地面,开窗通风,减少不必要人员走动。

2.1.2 物品准备。声诺维一支(内含20G留置针和5ML注射器各一副)、生理盐水100ml、三通一个、5ML注射器一副、一次性留置针敷贴一张、常规抢救物品。

2.1.3 健康宣教。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技术,病人对此不甚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紧张和焦虑。特别是在目前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年轻化,根据病人年龄和所处的社会角色不同给以解释和安慰[2]。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检查,操作中得以很好配合。

2.1.4 病人准备。嘱病人排空小便,在操作时勿讲话咳嗽随意改变体位。并指导病人进行呼吸配合。有重度肺高压、未控制的系统高血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禁忌使用声诺维。

2.2 检查中。

2.2.1 体位。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以能充分显示病灶部位为目的。通常以仰卧位和侧卧位为多。

2.2.2 建立静脉通路。选择相对粗直、无静脉瓣、有弹性、充盈度高、易于固定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通常以肘正中为佳。且穿刺左手为宜,利于造影中配合。穿刺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3]。穿刺成功后连接三通。

2.2.3 配药。严格按照声诺维流程图进行配液。①打开配液穿刺器盖子,顺时针旋转,将吸好5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到配液穿刺器上。②取下药瓶上的塑料弹盖。将药瓶滑进透明套管内并用劲压使瓶子固定在特定位置。③推动活塞杆将注射器内5ml生理盐水推入瓶中。④剧烈震荡20秒使瓶中药业混合均匀。⑤将整个系统倒置准备抽取所需声诺维入注射器中。制成的混悬液应在6小时内使用,在使用之前应振摇瓶子使微泡重新均匀分散,抽吸至注射器立即使用。

2.2.4 注射。把抽吸好的2.4ml声诺维连接在三通上与留置针相通在同一端,另一端5ml生理盐水注射器,听从超声医生口令,在3秒内护士立即将药液注入患者体内,随后将另一端5ml生理盐水快速推入。造影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有无外渗,嘱病人勿移动身体。

2.3 检查后。

2.3.1 不良反应观察。医生在观察显影效果同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注入药液后全身有无头痛、恶心、视觉模糊、背痛、胸痛、腹痛、皮疹红斑、全身虚弱,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灼热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以便做好相应对症处理。这183例病人中无一列不良反应发生。

2.3.2 病人处置。通常造影时间为5-10分钟,根据造影医生要求检查结束后方可拔除留置针,并在观察室休息30分钟,无不适方可离开。

2.3.3 用物处理。清理注射物品,整理操作室。

3 小结

护理在整个超声造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超声造是否成功。护士必须熟悉超声造影的检查程序,了解用药方法,正确配置药物。所以充分的检查准备,娴熟的穿刺技术,密切的操作中配合,严密的操作后观察,可以提高超声造影的诊断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确保超声造影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会萍,杜联芳,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24-26

[2] 秦豫,健康教育在超声造影肝癌患者中的实施及护理配合,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305-1306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 (共126个结节) 为研究对象, 男37例, 女71例;年龄20~78 (46.4±8.6) 岁, 结节大小0.32~4.43 (1.7±0.6) cm;术前均予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术后行病理检查, 其中良性结节90个, 恶性结节36个。良性结节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 恶性结节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仪器

常规超声选用日立二郎神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频率5~13MHz, 造影探头3~9 MHz) , 具备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 机器内置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分析软件。超声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 (Sono Vue) 。

1.2.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颈部, 平静呼吸, 选择最清晰切面, 同时显示完整病灶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 随后切换到弹性模式。超声造影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技术, 当出现病灶的最佳切面后固定探头, 随后切换至灰阶造影成像模式, 经肘浅静脉注入造影剂,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实时观察组织灌注情况。每个病例均由相同检查人员在同一台超声仪上完成。

1.2.3 图像分析

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超声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包括: (1) 增强程度:分为弱增强、等增强、高增强; (2) 增强均匀度:分为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弹性评分分为四级[2]。以Ⅰ~Ⅳ级分法作为诊断指标, 以Ⅰ~Ⅱ级为良性, Ⅲ~Ⅳ级为恶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表示, 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构建ROC曲线, 并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 和敏感性及特异性。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图像表现

36个恶性结节中, 常规超声诊断恶性10个、良性26个。恶性结节表现为边界均不清, 其中4个结节纵径/横径>1, 3个结节伴细小钙化, 1个结节为偏高回声, 2个结节伴部分囊性变。90个良性结节中, 常规超声诊断恶性结节12个, 良性结节78个, 良性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楚, 45个可见明显包膜, 22个结节伴粗大钙化, 回声偏高, 11个伴囊性样变。

2.2 超声造影图像表现

36个恶性结节中, 超声造影诊断恶性32个、良性4个;36个恶性结节中, 表现为不均匀低增强回声25个, 表现为整体弱增强6个, 表现为整体等增强3个, 表现为局部高增强2个。90个良性结节中, 超声造影诊断良性86个、恶性4个。90个良性结节中, 表现为均匀高增强78个, 表现为不均匀增强8个, 表现为整体低增强4个。

2.3 超声成像图像表现

36个恶性结节中, 弹性分级Ⅱ级5个、Ⅲ级26个、Ⅳ级5个, 超声成像诊断恶性结节为31个。90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中, 弹性分级Ⅰ级78个, Ⅱ级7个, Ⅲ级4个, Ⅳ级1个, 超声成像诊断良性结节为85个。

2.4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和超声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常规超声是最常用的初步判断甲状腺结节病变性质的检查方法[3]。甲状腺恶性结节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或伴浸润征象、内部为低回声、周边不规则低回声、微钙化以及结节内部血流分布等。然而当结节体积较小, 病灶内未发生变性时, 恶性病灶表现常常不典型, 易被误诊和漏诊。本研究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性仅为62.93%, 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

超声造影利用造影剂进入肿瘤血管后影像增强的特点, 使血管对比度增强, 从而观察到丰富的血管分布及血流信息。而恶性肿瘤的血管形态、数目等与良性肿瘤不同, 因此, 通过超声造影在很大程度上可区分良恶性肿瘤。对甲状腺结节而言, 通过超声造影检查, 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提供了依据[5]。超声造影图像分析主要包括增强程度和增强均匀度, 临床上以不均匀低增强作为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定性诊断标准[6]。本研究中超声造影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 显著优于常规超声。

注:与常规超声比较, ▲:P<0.05

超声弹性成像以生物组织的硬度与结节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为理论基础, 填补了超声不能评估组织硬度的缺点。一般情况下, 良性结节如甲状腺腺瘤或者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变组织由大小不一的滤泡组成, 而滤泡内充满胶质, 因此结节质地柔软。而恶性结节如甲状腺癌的病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间质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并可伴有钙化、砂粒体形成, 使结节硬度增加。临床上常通过弹性评分分级来评价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性质。研究显示, Ⅰ~Ⅱ级多为良性, Ⅲ~Ⅳ级多为恶性, 并且超声成像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7]。本研究显示, 超声弹性成像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28%、91.79%、91.42%, 与常规超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与超声造影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并且优于常规超声。

综上所述, 常规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可做为常规初步检查, 但常有漏诊和误诊;超声造影和超声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二者联合诊断更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摘要:对126个甲状腺结节行常规超声、弹性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评估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超声造影和超声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超声造影与超声成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可做为常规初步检查;超声造影和超声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二者联合诊断更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甲状腺结节

参考文献

[1]张忱, 胡水平, 于晶, 等.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29) :76-78.

[2]巩海燕, 林红军, 叶新华, 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鉴别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8) :1131-1136.

[3]于绍梅, 陈霞.常规超声在诊断常见甲状腺结节中的声像图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3) :208-210.

[4]姜玉新, 张波.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与治疗[J].协和医学杂志, 2010, 1 (1) :35-39.

[5]梁霞, 唐石初, 程智, 等.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小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16 (3) :369-371.

[6]吕明顺, 许敬, 郑笑娟, 等.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检测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浙江医学, 2013, 35 (9) :776-779.

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 篇4

超声造影剂在肝脏灌注中的表现

由于肝脏具有双重供血的特征,所以使其在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后可以观察到三个典型的血管时相:却动脉期相、门静脉期相及延迟期相。动脉期相一般为肘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30秒内,门静脉期相一般为30~120秒,延迟期相一般为120~360秒或更长。

造影剂及仪器使用的方法

目前,我国较多用的为“声诺维”第三代造影剂,使用前先用带有20G针头的三通管肘中静脉注射并静脉留置针,然后向装有“声诺维”的瓶子内注入5ml生理盐水并用力振摇,并用注射器抽取1.6ml-2.4ml向静脉作弹丸式注射,注射完后用5ml生理盐水冲管,多病灶时先对主要病灶进行造影检查,必要时于延迟时相再次注射1.2ml、1.6ml或2.4ml造影剂对次要病灶的观察。

仪器一般配备对比脉冲序列、脉冲反相谐波成像、能量脉冲反相谐波影像、相干造影成像技术、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成影微血管灌注成像、编码谐波造影等造影软件的超声仪及其相应探头。

检查方法

检查前要透彻了解所使用的造影剂、设备及配备的软件、灌注生理学知识、造影时扫描方案的设计、扫描时的步骤、造影时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造影时的阅片分析等。造影前先用二维、彩色多普勒、频普多普勒先检查,以明确病灶的部位、范围、大小、性质以及血流状态、RI、PI等参数的测量,这样造影时能对主要病灶的观察以及对次要病灶的兼顾。

超声造影在肝占位病变中的诊断

⑴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98%由动脉供血,在动脉时相开始即可以见到病灶中呈明显的信号增强现象,门静脉时相表现为增强信号快速消退,延迟时相已完全消退。表现为“快进快退”特点。由于小肝癌和高分化肝癌可以门静脉供血为主或同时接受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病灶的强化模式也相应改变:①小肝癌在动脉相无增强而门脉相出现增强;②动脉相高回声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或表现为缓慢轻微的消通,呈等回声或稍低回声。

⑵肝内胆管癌:动脉相大部分病灶呈高回声边缘增强、网络状向心性增强、始增时间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原增强的部分轻度消退,病灶整体仍呈向心性低回声增强,延迟相造影剂逐渐消退。特点为边缘增强及向心性增强。

⑶肝转移性肝癌:多为周边供血为主,且多为来源于肝动脉,基本无门静脉供血的参与,故分高血运型及低血运型两类。①高血运型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明显增强(多表现为从边缘增强开始,其间常可见到有坏死病灶),门静脉相开始边缘增强变淡而全肿瘤反射增强,延迟相正常肝实质回声增强,而转移瘤病灶内见造影剂消散非常快,特别是中央区。②低血运型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边缘增强,中央则直到门静脉相和延迟相均无灌注增强效应。

⑷肝血管瘤:典型的血管瘤动脉相表现为周边结节增强,继而出现向心性造影剂填充,门静脉相时结节内造影剂继续填充,延迟相时正常肝组织的部位造影剂开始消退,而血管瘤结节内继续增强,表现为“晚进晚出”的特点。

⑸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相病灶内部迅速强化,增强速度可快于原发性肝癌,持续至门脉相及延迟相,表现为等回声或高回声。40%的FNH动脉相呈轮辐状离心强化,50%的FNH于肝延迟相内可出现“星形”或“放射状”的低回声。

⑹肝腺瘤:动脉相整体呈灌注回声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几乎与正常的肝组织一致为等回声灌注增强。肝腺瘤与FNH超声造影表现相似,应结合病史,肝腺瘤病史长,部分女性有雌激素治疗病史。

⑺肝硬化结节: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回声强化情况与周围肝实质基本一致。少许门静脉相不强化,与FNH难鉴别,需穿刺活检。

⑻局灶性脂肪变和脂肪缺失(非均质性脂肪肝):在肝造影的各个时相均与周围肝实质的强化基本相同。

⑼肝脓肿:病变的早期在动脉时相时增粗增多的肝动脉分支首先灌注增强,肝脓肿未液化区不会呈现“早进”的增强,随着肝实质灌注的增强,脓肿非液化区迹增强,液化区始终无增强且边界清晰,脓肿未液化区造影剂消退比比肝组织要快,表现为“正常进、早退但不全退”的特点。与原发性肝癌液化及转移性肝癌鉴别,两者表现为“早进、早退且全退”。

⑽孤立性坏死结节: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增强,呈边缘清楚的黑洞,需与肝肿瘤消融治疗后及肝囊肿、乏血供转移瘤相鉴别。

⑾肝囊肿:整个造影过程中无增强。与孤立性坏死结节及乏血供转移癌鉴别应在超声造影的基础上结全基础超声检查。

讨 论

据报道Quaia等采用造影对常规超声无法确定的452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造影前超声显像相比,诊断准确性从51%提高到88%;诊断信心指数从0.831提高到0.978;Bleuzen等对138名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了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前共发现280个病灶,造影后增加到351个病灶,病变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所以说超声造影对于二维、彩色多普勒以及频普多普勒来说,显著提高了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能力及检出率。然而同一疾病有不同的灌注表现,而不同疾病又存在相似的灌注表现,以及个体差异、造影剂的差异、使用的仪器、延迟相的不同等等,给我们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必须熟悉造影剂在各种占位病变中的血流灌注特点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做全面分析,接近疾病本质、形成正确概念而最后提示临床诊断,必要时可作造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1 刘伊丽,主编.对比超声学.

2 伍于添,主编.超声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指南.

3 刘吉斌,主编.现代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行超声检查的10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其中斑块血管204支),按照患者6个月内是否出现过患侧颈动脉相关的脑梗死症状分为梗死组(36例,80支)及非梗死组(64例,124支)。梗死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36~79岁,平均(62.53±7.31)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3~16年,平均(7.45±1.27)年。非梗死组:男患者36例,女患者28例;年龄37~81岁,平均(63.18±8.04)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4~17年,平均(8.03±1.1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者;未做过颈部放射治疗者;未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者;无伴发其他重大疾病者;无房颤病史者;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且同意入组观察者。

排除标准:存在上述任意禁忌症者;伴发其他重大疾病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超过20年;患者本人或家属不知情或知情后反对入组观察者。

1.3 仪器及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型实时四维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嘱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由颈总动脉由下向上进行纵向和横线扫查,选择颈动脉分叉处最厚的软斑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斑块大小。横向扫查观察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确定斑块所在位置(若仅用纵向扫查,可能遗漏位于侧壁的斑块),然后在血管长轴图象上测量斑块上下径(长度)及厚度。对非对称性斑块,采用横向探测方法确定斑块最大厚度值。

对斑块二维图像进行局部放大,选择CPS-SMALL PART程序,进入Cadence造影模式,采用19G注射针于患者右上臂肘静脉快速注入已配置、振摇后的造影剂2.4 m L,同步记时,观察斑块增强特征,对整个过程的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同时动态追踪感兴趣区,获取造影参数。主要获取的参数为:峰值强度比值(P)、达到峰值的时间(t 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对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相关性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取OR>1为正相关:1.0~1.1为无关联,1.1~1.5为弱关联,1.5~3.0为中关联,OR>3.0为强关联。

2 结果

超声造影下所见颈动脉斑块示例图,见图1。

2.1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均在0~100%之间,其中梗死组平均狭窄程度为63.7%,非梗死组平均狭窄程度为29.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5)。

2.2 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分析

梗死组共有63处斑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超声造影增强率为78.8%(63/80),非梗死组共有46处斑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超声造影增强率为37.1%(46/12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P<0.05)。梗死组斑块P、AUC值显著高于非梗死组(t=1.35、2.02,P<0.05);梗死组斑块t P值显著低于非梗死组(t=-0.37,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3 两组患者斑块出血情况对比

梗死组检出阳性血管42支,检出率为52.5%;非梗死组检出阳性血管30支,检出率为24.2%,梗死组阳性血管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χ2=5.468,P<0.05)。

2.4 两组患者纤维帽完整程度比较

梗死组检出纤维帽破溃血管52支,检出率为65.0%;非梗死组检出纤维帽破溃血管24支,检出率为19.4%,梗死组纤维帽破溃情况显著多于非梗死组(χ2=7.358,P<0.05)。

注:#同非梗死组相比P<0.05。

2.5 两组患者斑块钙化情况比较

梗死组检出斑块内钙化血管29支(72.5%),非梗死组检出斑块内钙化血管46支(74.2%),两组差异不显著(χ2=0.213,P>0.05)。

2.6 患者临床症状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将各因素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帽是否破溃与脑梗死症状关联度最高(OR=3.231)、管腔狭窄关联度中等(OR=2.346)、斑块内出血关联度较弱(OR=1.431),斑块内钙化与患者临床症状无关联(OR=1.029)。

3 讨论

脑梗死为较为常见的脑血管损坏,动脉狭窄、闭塞、破裂均可导致其发生。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S)斑块所导致的脑供血障碍是最为常见的诱因。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与患者颈动脉斑块间存在密切关联[3]。

研究表明,CAAS斑块的类型与临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以往临床常采取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斑块的类型进行检验,但该方法耗时长,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已将其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检测中,且研究表明,使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4]。患者是否有脑缺血症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故早期对患者行超声检测有利于医师尽早确定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

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方面差异极大,其中狭窄程度的差异与以往观点相符;而在斑块类型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存在缺血症状的患者较无症状患者有更多的纤维帽破溃情况,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证明纤维帽破溃是增加患者脑梗死症状发作的危险因素[6]。同时,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斑块出血情况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以往有研究认为,斑块内出血为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重要刺激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也与其相符[7]。最新研究表明,斑块出血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不仅限于此,患者临床症状还与出血点在斑块内部的发生部位有关,本研究对此未做过多研究。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斑块内钙化情况无明显差异,这提示,斑块内是否发生钙化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较微,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8]。分析两组患者的斑块类型发现,梗死组中软斑块最多,其次为混合斑块;非梗死组中混合斑块最多,其次为钙化斑块。梗死组中II型斑块最多,非梗死组中I型斑块最多。该结果提示,可根据超声扫描结果中斑块类型的差别对患者病情进行预判,为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由于颈动脉斑块内的成分较为复杂,其引发的临床症状可能为内部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所致,本研究将多种因素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出现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试图去除干扰因素。结果表明,纤维帽是否破溃与脑梗死症状关联度最高(OR=3.231)、管腔狭窄关联度中等(OR=2.346)、斑块内出血关联度较弱(OR=1.431),斑块内钙化与患者临床症状无关联(OR=1.029)。这提示,纤维帽破溃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值得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患者脑梗死临床症状与其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可经由超声造影成像分析斑块性质,进而对临床脑梗死事件进行预测,以便医生尽早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Liu D,Wang Q,Cai J,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carotid atherosderotic plaque by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black-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2013,33(3):365-369.

[2]雷云,丁里,任丽香,等.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J].临床研究,2015,6(6):430-436.

[3]罗南,刘一,范占明.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类型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0519-10524.

[4]蔡龙波,周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评估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22-23.

[5]Young VE,Sadat U,Gillard JH.Noninvasive carotid artery imaging with a focus on the vulnerable plaque[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1,21(2):391-405.

[6]宋娟,肖慧,付丽媛,等.MS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0):55-58.

[7]宋国亮,赖党强,陈奕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7):87.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男43例,女39例;年龄25~79岁,平均(43.92±5.48)岁,病灶大小0.8~5.6 cm,平均(3.29±0.15)cm。

1.2 检测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Hitachi Hi Vision900型)与US技术,完成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肝肿瘤超声弹性成像使用凸阵探头C532,频率在3~8 MHz。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iemens Sequoia 512型)完成超声造影检测,探头频率为1~4 MHz。

选取平卧位,探头置于肋间部位,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开肺气干扰,并使病灶充分显示,告知患者憋气,通过患者心血管搏动所引起的组织形变给予弹性成像。病灶取样时要将大血管避开。

5级5分弹性评分标准:(1)a级为1分,病灶及其周边组织均表现为绿色(均匀)。(2)b级为2分,病灶区域内以绿色为主,表现为绿蓝相间。(3)c级为3分,病灶区域内以蓝色为主,表现为蓝绿相间。(4)d级为4分,病灶中心呈现为蓝色,病灶周边表现为绿色晕环,或者病灶区域内均为蓝色。(5)e级为5分,病灶区域内均为蓝色,且病灶周围也有部分组织呈现为蓝色。c-e表示病灶为恶性,a-b表示病灶为良性。

对患者肝脏部位常规扫查后,需将超声仪造影程序调出,选取肘正中静脉团,取造影剂2~4 ml为患者注入。在注入过程中,将动态录像启动,对患者的肝脏病灶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后期阶段给予时间强度脱机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检出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通过病理诊断得知,在82例(82个病灶)患者中,恶性病灶61个,良性病灶21个。从病理分型上看:肝内胆管细胞癌2个、肝转移癌23个、肝细胞癌36个、肝血管瘤21个。

2.2 病理检查、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在超声造影检查中,有53例检出为恶性,比例为64.63%,29例检出为良性,比例为35.37%,见表1。

2.3 病理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在超声弹性成像中,有56例被检出为恶性,比例为68.29%,26例为良性,比例为31.71%,见表2。

2.4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特异度分析

超声造影:特异度为80.95%(17/21),敏感度为80.33%(49/61),准确率为80.49%(66/82)。超声弹性成像:特异度为95.24%(20/21),敏感度为90.16%(55/61),准确率为91.46%(75/82)。这两种检测方式在特异度、敏感度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准确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结果分析

从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情况上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弹性评分为e级2例;23例肝转移癌弹性评分中b、c、d级分别有3、5、15例;36例肝细胞癌弹性评分中b、c、d级分别有5、28、3例;21例肝血管瘤弹性评分中a、b、c级分别有4、14、3例,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肝肿瘤性质有着多种鉴别方式,以往大多采用常规超声进行检测,不过常规超声的检测情况不够理想[5,6]。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将病变内部血流动力学信息显示出来,有利于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该技术便于操作者对患者病变内部血管走向、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明确血流指数,可更加精准地对肿瘤性质进行判断,促使检查准确率提升[7]。

超声造影可以提供组织血流灌注信息,使图像对比分辨力增加,提升检查的特异度、准确度、敏感度[8,9]。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该技术在检查过程中,需对病灶给予动态连续性观察,当图像稳定之后,可截取图像,并且详细分析图像,这种检测方式有利于对病灶进行多切面观察,对病灶组织硬度给予综合评估[10]。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超声弹性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更高,不过两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中,临床可将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两种检测方式联合应用,有利于弥补各自的不足,对肝肿瘤性质做出更加确切、精准的评估。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两种检测方式的检出效果都比较理想,都能够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必要情况下,可将这两种检测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鉴别肝肿瘤性质,提高检出准确率。

摘要:目的 探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82例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5年1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分析这两种检测方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病理检查结果:在82例患者中,恶性61例,良性21例,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肝转移癌23例、肝细胞癌36例、肝血管瘤21例。2超声造影:特异度为80.95%(17/21),敏感度为80.33%(49/61),准确率为80.49%(66/82)。超声弹性成像:特异度为95.24%(20/21),敏感度为90.16%(55/61),准确率为91.46%(75/82),两组数据中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准确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尽早鉴别肿瘤性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必要情况下,可将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相结合,提高肝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定性诊断

参考文献

[1]张永寿,张琪,曹永成.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1(4):783-786.

[2]何花,朱忠玲,邹云飞,等.肝血管瘤35例超声造影表现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7(3):346.

[3]刘玉蕾,曹军英,张筠.影像学新技术诊断肝脏常见弥漫性疾病[J].中国医学工程,2011,15(9):175-177.

[4]薛立云,黄备建.慢性肾病的超声新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影像,2011,23(4):319-324.

[5]刘丹,李明星,彭莉晴.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3(11):2123-2127.

[6]郑艳玲,刘保娴,谢晓燕.超声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13(6):619-624.

[7]周薪传,罗葆明,智慧.弹性成像5分评分法与应变率比值法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2(7):1139-1142.

[8]方靓,陈悦,王文平.超声与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价值[J].肿瘤影像学,2014,9(1):45-49.

[9]洪峻峰,郭佳,梁丽琼.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12(5):524-528.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9例, 均来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进行子宫畸形诊断患者。其中对患者采用四维超声技术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进行子宫畸形确诊。患者年龄20~42岁, 平均31岁。其中原发性不孕患者8例, 占比20.5%, 继发性不孕患者6例, 占比15.4%, 流产或反复流产史患者15例, 占比38.5%, 人流不全患者5例, 占比12.8%, 所有患者均以宫腔镜以及腹腔镜的手术诊断为参考依据, 且无子宫肿瘤以及宫腔变形情况。

1.2 所选仪器和操作方法

超声仪器采用美国phipils公司生产的HD-15及GE公司生产的Voluson 730 Expert超声诊断仪, 以RAB2-5和4C-A作为经腹部容积探头, 其中阴道探头使用5~9 MHz频率探头进行操作。实时四维超声成像依赖于探头对子宫矢状面以及内膜的清晰成像, 在成像过程中患者膀胱具有良好的充盈, 根据整个子宫的内部情况和表面模式为依据, 进行四维容积调整, 确保四维超声成像容积边缘贴近子宫内壁且与子宫内膜成平行状态。等到四维成像清晰完整以后, 进行及时的图像观察和存储。四维超声实时成像的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生育学会关于先天性子宫畸形分类标准。

在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操作前, 医护人员需对所有待诊患者进行生殖系统感染情况筛查, 确保在其月经3~7 d后无性生活情况下进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成像检测前对患者进行阿托品注射, 并确保患者取截石位和消毒铺巾。当子宫形态在影像上呈现梭型时, 应进行多角度转动球管进行成像, 确保子宫旋转倾斜下无梭型假相出现。观察子宫颈是否发育正常。对于术后进行的实时透视, 应根据需要进行抓取图片, 此时无需曝光。所有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检测和四维超声成像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且以宫腔镜以及腹腔镜手术诊断为依据。

2 结果

本院39例待诊断子宫畸形患者中不完全纵隔子宫患者13例, 完全纵隔子宫患者9例, 双角子宫患者2例, 双子宫患者5例, 10例为单角子宫患者, 造影组共有29例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或者明确诊断患有子宫畸形, 其中漏诊完全纵隔子宫5例, 误诊3例不完全纵隔子宫患者, 双角子宫误诊2例, 单角子宫无漏诊, 2例双角子宫诊断为单角子宫。经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测不存在漏诊和误诊现象。详细结果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先天性子宫畸形是主要女性妇科疾病之一, 对于女性的身体健康等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 子宫畸形的种类划分和界定是诊断治疗医师确定合理治疗方案的首要前提, 通常情况下, 女性子宫畸形的种类大致包括不完全纵膈子宫、完全纵膈子宫、单角子宫、双角子宫以及双子宫等几种类型, 每种子宫畸形在实时四维超声成像过程中其病理形态具有各自的特点[2]。众所周知, 子宫畸形对女性患者的危害极大, 其主要表现为患者两侧副中肾管因融合而生成双子宫, 纵膈子宫的形成与患者子宫内间隔的形成有关, 因其造成吸收障碍而产生。其中纵隔子宫分为完全纵隔子宫和不完全纵隔子宫, 单角子宫的生成大多是由于患者两侧副中肾之一出现生长发育停滞而造成的。据相关临床跟踪研究发现, 四维超声成像对于先天性子宫畸形的确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比于二维超声成像和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子宫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实时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子宫畸形诊断方面较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医生可以根据子宫外形、宫底部有无切迹、切迹的深度、宫腔形态以及子宫内膜生长状况等情况准确的诊断出双子宫、完全纵隔或不完全纵隔子宫、双角或单角子宫等大部分子宫畸形。此外临床实践中, 子宫经常出现因位置偏移而导致过度屈曲和前后倾斜, 以及子宫内膜厚度不足, 甚至处于增生早期以及肌层和内膜无法对照等复杂的医学情况,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则针对上述情况能够直观、形象的为患者和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子宫畸形确诊过程中,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提供相对优质的图像, 为医生判断残角子宫、单角子宫等子宫畸形症状提供有力的图像分辨支持, 临床诊断医师在判断残角、残角内膜、回声与子宫内膜的一致性等均以子宫内膜的影像为判断标准, 由此提高子宫畸形诊断的准确性。

实时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子宫畸形的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实时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突出的优势, 能够帮助医师准确判断和观察女性子宫的内部情况, 如宫腔内部结构、宫低外部轮廓, 对于子宫内膜形状、宫颈管的形态、宫低部切痕深度以及宫腔内纵隔的长度、厚度等的测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临床研究发现, 在患者月经后期进行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有利于诊断和鉴别先天性子宫畸形, 同时有利于缩短患者确诊时间, 帮助患者减轻因外来因素影响子宫畸形诊断而带来的痛苦。总而言之,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患者子宫畸形确诊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在提高先天性子宫畸形确诊率的同时有力的缩短了患者确诊的时间周期, 减轻了患者因子宫畸形检测而受到的伤害和痛苦, 相比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在子宫畸形确诊中的准确性,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具有价格低廉、成像简单、快捷、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同时对患者而言无创伤且子宫畸形确诊率高等优势, 因此, 在子宫畸形临床医学诊断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凡桂, 周毓青, 隋龙, 等.三维超声C平面在先天性子宫畸形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6) :432-434.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8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CSP的患者23例,分别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 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 、磁共振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并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 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TVS随访。23例CSP患者年龄33 ~ 41岁,停经时间41 ~ 49天,前次剖宫产时间至CSP时间11 ~ 97个月,入院时血 β-HCG 2580 ~ 51570 U/ L。

1. 2方法

1. 2. 1 TVS检查使用Esaote My 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为6 ~ 9 MHz。嘱患者排空膀胱,采用膀胱截石位,行多切面连续扫查,重点观察子宫下段瘢痕处。纵切及横切观察孕囊位置、大小、有无原始心管搏动、头臀径、距前壁浆膜层厚度、 血流显示等情况。

1. 2. 2 MRI检查使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 3. 0磁共振成像仪,平扫加增强横断位、矢状位成像观察子宫下段瘢痕处信号改变,子宫前壁肌层情况以及增强后的强化情况。

1. 2. 3 DSA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采用Seldinger法右侧股动脉置入5F鞘管,插入5F导管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使用微导管超选入双侧子宫动脉,在无造影剂外渗的情况下注入甲氨蝶呤200 mg,然后用明胶海绵颗粒( 500 ~ 700 μm) 和明胶海绵条加强栓塞,再次行子宫动脉造影,子宫动脉及分支不复显影时结束治疗。术后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3天。

1. 3随访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天复查血 β-HCG和TVS; 行刮宫术的患者于刮宫术后复查TVS及血 βHCG; 未行刮宫术的患者血 β-HCG随访至下降到正常范围,TVS随访至包块完全吸收。

2结果

2. 1 TVS结果23例患者行TVS,明确诊断17例, 子宫体积增大,于子宫下段瘢痕处见孕囊( 见图1) 或包块( 见图2) 回声,另有3例孕囊或包块下缘紧贴子宫下段瘢痕,不能除外孕囊着床位置较低,不能明确CSP的诊断,这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检查示孕囊或包块周边见较丰富的环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探及高速( 峰值流速 > 20 cm/s) 低阻( 搏动指数 < 1 ) 的动脉流速曲线。还有3例于子宫下段瘢痕处见孕囊回声,孕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流速曲线未引出,固不能排除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23例患者TVS结果示孕囊或包块距离前壁浆膜层3 ~ 5 mm。

2. 2盆腔MRI结果23例行MRI后,均明确诊断CSP。23例患者子宫矢状面及横断面T1、T2加权连续扫描显示,病灶均位于子宫峡部切口处,其中17例孕囊黏附于子宫前下壁,6例植入子宫前下壁肌层,子宫体积增大,前壁下段局部肌层变薄。23例在T1WI呈不均匀的中等低信号,在T2WI呈不均匀的中等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改变明显( 见图3) 。3例TVS不能明确病灶与子宫瘢痕位置关系的患者行MRI检查,清晰显示妊娠物位于子宫瘢痕处。3例TVS需与流产后孕囊滞留于瘢痕处鉴别的患者行增强MRI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处异常信号影边缘均明显强化。

2. 3 DSA表现23例患者中,13例以右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7例以左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3例两侧血供基本相同。15例子宫动脉增粗迂曲,细小血管增多; 13例宫颈内口上方可见胚胎血供丰富、染色加深, 其中3例可见胚胎着床的位置和大小。栓塞后造影显示双侧子宫动脉远端及分支不显影,证实其完全堵塞。

2. 4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情况23例患者双侧子宫动脉选择插管及栓塞均成功,成功率100% 。栓塞后1周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 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未做处理,1天后症状好转; 10例患者术后2 ~ 3天内体温上升,体温波动在37. 6℃ ~ 38. 4℃ ,给予物理降温对症处理1周内恢复正常; 1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给予止痛对症治疗后于1周内缓解。

2. 5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后TVS声像图变化栓塞治疗后3天TVS示: 2例孕囊排出,1例孕囊完全吸收消失,15例治疗后包块缩小且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5例包块未见明显缩小,但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均为盆腔磁共振明确包块植入前壁下段肌层的病例) 。 8例孕囊型显示孕囊内的无回声区透声较治疗前变差; 3例包块型显示包块回声较治疗前更不均匀。

2. 6子宫动脉栓塞后的后续处理23例患者栓塞治疗后1周血 β-HCG均下降明显,降至545 ~ 8900 U/L。 孕囊自行排出和孕囊完全吸收的3例患者未行特殊处理; 14例于治疗1周后接受刮宫手术,刮出物病理报告为坏死的绒毛组织,手术顺利,刮宫术中及术后24小时出血量60 ~ 155 ml; 6例经MRI诊断包块位于肌层的患者,刮宫困难,未行刮宫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周复查血 β-HCG和TVS,2周后血 β-HCG下降至正常范围,TVS显示包块缩小予以出院,出院后每2周复查TVS,包块最早于4周后吸收,最晚于10周后吸收。所有23例患者均未接受子宫切除术, 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未发生卵巢早衰或继发性闭经情况。

3讨论

由于剖宫产率不断增加,CSP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早期诊断治疗可以避免失血性休克、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CSP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在最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TVS是很可靠的诊断工具,诊断标准如下[5,6]: 1宫腔正常部位及宫颈管未见到孕囊; 2在子宫峡部切口部位可见孕囊或包块; 3孕囊及包块周边可见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 4横切通过孕囊切面子宫肌层缺乏连续性。本研究中符合上述标准明确诊断CSP 17例,孕囊位于子宫下段瘢痕处,周边见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6例未能明确诊断,其中3例不能明确病灶与子宫瘢痕位置关系, 不能除外孕囊着床位置较低,3例不能除外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

23例患者均行增强MRI检查,3例TVS不能明确孕囊与瘢痕位置关系的患者,通过子宫矢状面及横断面、T1、T2加权连续扫描,清晰显示孕囊位于子宫瘢痕处,参照上述超声诊断标准前3条,CSP得到明确诊断; 3例需与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鉴别的患者, 在增强MRI检查下显示子宫下段瘢痕处异常信号影边缘均明显强化,结合TVS结果及血 β-HCG确诊CSP。另外的17例患者也经增强MRI检查明确瘢痕妊娠的诊断。与TVS相比,MRI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和多层面成像的特点,能通过多维图像清楚分辨宫腔、子宫瘢痕和妊娠物的关系,并能通过图像观察异位妊娠的特异性表现及血块内部树状结构,这是TVS所不能发现的[7],并且增强MRI可以克服TVS有时对妊娠物滞留与局部种植鉴别困难的缺点。然而目前MRI检查费用相对较昂贵,临床不够普及,操作也较超声复杂,故不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及随访方法,目前临床上常规检查首选TVS,对TVS难以确诊的疑似病例,再选择性进行MRI检查,但是治疗后的随访常规检查还是首选TVS。

DSA技术为CSP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影像基础,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观察血管病变,为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并可根据图像显示的血管分布、粗细等信息选择进行子宫动脉化疗药物注射或子宫动脉栓塞[8]。本研究中的23例患者动脉栓塞术后均经造影明确子宫动脉远端及分支不显影,证实其完全堵塞。子宫动脉栓塞术可快速、安全、准确进行栓塞,并可保留患者子宫,可作为CSP首选治疗方法[9],本研究的23例患者动脉栓塞术后效果良好,虽然术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但均不严重,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均保留子宫,月经均恢复正常,未发生卵巢早衰或继发性闭经情况。TVS为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疗效提供依据,本组资料中所有患者在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血 β-HCG下降明显,栓塞术后3天TVS随访示: 病灶缩小,血流信号减少,因为治疗后包块周围的血供减少,此时仅几例患者可以引出紊乱的流速曲线,所以此处未进行具体数据的统计。

文献报道,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盲目刮宫仍有大出血的危险,孕囊着床于子宫肌层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做刮宫术等手术操作[10],如果血 β-HCG持续下降, 包块缩小,可以选择不刮宫[11]。我们的增强MRI检查结果示6例患者的孕囊着床于子宫肌层,其中5例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TVS显示包块未见明显缩小, 但是包块周围的血供减少。这6例患者每周复查血 β-HCG和TVS,2周后血 β-HCG降至正常,包块开始缩小,所以,我们未对这6例患者行刮宫术,包块均于子宫动脉栓塞术4 ~ 10周后自行吸收并经TVS证实, 这6例着床于肌层的病例治疗效果好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孕周较小,且TVS示孕囊距离浆膜层 > 3 mm。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9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造影剂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78-01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时从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借助特定滤光片及眼底照相机观察造影剂在眼底血管内随血液流动及灌注的过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诊断中,是治疗眼底疾病的参考依据之一 [1]。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发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甚至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本文通过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的主要流程和注意事项为超声造影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 造影前准备 ①造影前调查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为避免造影出现意外应对患者做全面检查。对于青光眼患者,因其不能散瞳也就无法造影。②为在出现意外时及时抢救患者应提前备好抢救物品及药物。③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准备三通双通注射器。两副注射器分别抽取5ml 0.1% 荧光素钠稀释液和5ml 10%荧光素钠溶液后做标记按顺序摆放于无菌盘内备用。④ 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前了解患者病情和身体机能状况,初步评估患者在暗室中可能出现的生理状况。告知患者造影的大致流程,获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也要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到时候患者紧张过度无法配合完成造影。患者眼球的配合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成功的基础。⑤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散瞳,充分散瞳有利于眼底周围图像拍摄完全,降低漏检率。⑥造影前半小时给患者服抗过敏药物。

2. 造影中的配合 ①避免光线的影响在暗室中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让患者提前适应暗室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因为不同程度视障而引起的焦虑、恐慌等情况。让患者在暗室门口停留一下来适应暗室环境。保持患者心情平静是为了确保其在陌生状况下能积极配合检查。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时患者尽可能的少眨动眼睛保持眼睛睁大状态,健侧眼的注意力需集中在红色指示灯上达到固定眼球的效果。避免造影镜头受到污染影响观察,给患者佩戴口罩防止说话、咳嗽和打喷嚏飞溅的唾沫。③用支架固定患者头部,坚持固定姿势15分钟。④在前臂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先缓慢推入0.1% 荧光素钠稀释液 5ml,在患者没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处理。拨通通向装有10%荧光素钠溶液的注射器时3至5秒内快速推注药物,并从刚开始推注时进行计时。⑤惧光或眼睑皮肤松弛的患者不能按照医生意愿转动眼球充分暴露出病变部位,此时要对其上下眼睑进行有效固定。⑥术后不能直视强光、尿液发黄属于正常现象。药液随着尿液排出所以呈黄色,短时间就可消失。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①快速推注造影剂造成荧光素钠占据一较长节段血管,这段荧光素钠经血液循环系统达大脑后,造成大脑短暂缺氧引发个别患者恶心呕吐、晕厥休克,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②尽管只有极少数患者使用荧光素钠出现了过敏反应,但出于对患者的负责依旧有进行过敏试验的必要性。③4至5秒内在肘静脉完成推注是为了保持荧光素钠在血液的高浓度。注意观察注射时患者肘静脉是否发生水肿现象并随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局部疼痛现象。万一药液出现渗漏应立刻停止注射。对患者做施加压力处理,更严密观察患者情况,直到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消失。④若出现一过性恶心,患者应尽力做深呼吸。适当抚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⑥虽然国内报道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引发病死率较低,但国外报道的病死率却较高。因此,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应在造影检查的过程中备好各种抢救药物与器材。⑦术后6至12小时内皮肤和球结膜发黄,24至36小时内尿液呈黄色,均属正常现象对身体无影响。⑧尽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会对孕妇及胎儿产生较大影响,但尽量避免对孕妇作此项检查。

4.讨论

4.1充分散瞳作为造影检查前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明显减小漏诊率。若是散瞳不充分瞳孔过小不利于对眼底周边图像的拍摄。散瞳直径低于5mm的患者造影可观察部位大大缩小,重要的病变部位易漏检。

4.2在造影操作过程中熟练的技术运用是成功的第一步。一次性完成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对于将造影剂送入眼底的时间有很大的影响。荧光素钠药液从肘静脉以血液的速度沿着血液方向直达眼底的时间大约为15秒,但造影拍片开始连续拍摄是在注射荧光素钠 10秒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的短板就在于脉络循环时间太短,因此需在推药时进行计时精确把控时间较早开始拍摄。

4.3整个操作过程离不开患者的支持与配合。让患者正确认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消除对检验结果的疑惑避免操作过程患者表现出恐惧、紧张的心理。所以提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有必要性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操作过程略微复杂,应在术前让患者对此有所了解,如有效的注视指示灯的办法从而更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检测。

4.4国内目前超声造影在眼科中的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尚不成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其能检测的疾病种类有限例如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病变等,这就给超声造影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留出了发展空间、提供了充足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王宝霞.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1:129+131.

超声造影成像论文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1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通过病理活检确诊[3]。其中男44例,女27例;年龄46~82(60.5±9.6)岁。本组患者均在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后7d内进行手术治疗,均不存在增生性肠道病症,也无肠梗阻、腹膜炎等病症,心肝肾无严重性病症,癌细胞未出现转移或者复发。

1.2方法

1.2.1检查仪器及材料本组患者均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的Wy 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配套凸阵探头,频率参数是5~10MHz,配置反向脉冲谐波造影(PHI)成像处理软件。选用湖洲东亚医药公司提供的直肠灌注造影剂,依照说明书配备500ml混悬液;选用Bracco公司提供的声泡造影剂作为静脉超声造影剂,在应用前需要加入0.9%生理盐水5ml,摇均匀备用。

1.2.2检查操作(1)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在正式检查前的2h内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彻底灌肠,使直肠得以全面排空。指导患者行左侧屈膝卧体位,首先通过肛门往直肠内置入一次性肛管,然后再置入探头。应用50ml注射器经肛管往直肠内灌注100~160ml的造影剂,并开展超声检查,全面探查肠腔充盈及肠壁结构等情况。(2)静脉超声造影:先要把超声诊断仪切转为PHI造影模式,然后通过左侧肘部静脉团注静脉造影剂2.0ml,再应用0.9%生理盐水5ml尾随冲管。在注入造影剂时,开启计时器,妥善存储实时动态图像。在所有检查完成后,让两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专科经验的医生对获得的影像学图像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初步分型。

1.3诊断标准依照《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进行分型[4],具体包括:(1)隆起型,肿瘤组织主要部分往肠腔内明显突出;(2)溃疡型,肿瘤组织生长达到或者穿过基层溃疡;(3)侵润型,肿瘤组织往肠壁各层呈弥漫性侵润,导致局部肠壁明显增厚,表层一般不存在显著溃疡或者隆起。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5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超声造影分型结果通过分析,术前灌注超声造影分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3.2%(52/71),超声双重造影分型符合率为88.7%(63/71)。见附表。

2.2直肠癌不同分型超声图像表现(1)隆起型:在直肠灌注超声造影中可见肿瘤部位低回声,边界清晰,表现为息肉状、菜花状往肠腔突出,并通过较细蒂和肠壁连接,表层因肿瘤坏死表现出浅层溃疡。在超声双重造影中,肿瘤部位回声迅速高增强,集中在突入肠腔部位的高增强区,而肠腔不存在增强,肠周边脂肪组织呈低增强。见图1。

(2)溃疡型: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可观察到肿瘤表层为不规则性凹陷,内部呈中等回声在静脉超声造影下,因局部不存在微泡造影剂的灌注,肿瘤表层会出现较大凹陷,表现出“火山口”状,如图2。

(3)浸润型:直肠灌注超声造影表现出低回声肿瘤往肠壁各层呈弥漫性浸润,局部肠壁显著增厚,边界模糊,同时明显累积大部分肠管。超声双重造影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增厚肠壁迅速高增强,如图3。

3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接部位到齿状线间的癌变,具有较高死亡率。对人们的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巨大变化,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5]。近几年,伴随直肠癌临床治疗理念和临床医疗外科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直肠癌在术前准确、有效的分型在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早期准确诊断和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所以,有必要对直肠癌术前分型诊断进行深入探究。

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CT、MRI或腔内超声等检查进行分型。直肠灌注操作造影是分型诊断中常用的一种,就是向患者肛门灌注一定量的声学造影剂,让直肠腔良好充盈,有效扩张,使直肠内容物充分排出,可形成分布相对均匀的中等回声,初步表现出肿瘤结构轮廓,以及和肠壁的解剖关系[5]。此外,可依照造影剂流经肠腔产生的阻力、扩张度及病变肠段和正常部分进行良好对比,掌握肠腔的狭窄状况,进而有助于肿瘤形态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本研究中,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分型总符合率是73.2%。因肿瘤周边存在一定程度的炎性浸润,很难和肿瘤组织的灰阶声像有效区别,这对肿瘤分型准确度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基于肠壁增厚为主要特征的溃疡型、浸润型肿瘤。本组患者中,这两个分型的直肠癌在此项超声造影分型和病理检查分型的符合率分别是70.7%、66.7%。

直肠癌是一种血供较为丰富的肿瘤,通过静脉超声造影可全面、准确的掌握造影剂到达及持续时间、增强强度等信息,让肿瘤组织形态更为清晰[6]。本研究中,71例患者在实施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后,实施静脉超声造影,即超声双重造影,如此可动态掌握直肠肿瘤和肠壁局部灌注情况。该项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出直肠癌要比肠壁的迅速高增强更早,且因肠腔不存在增强,及肠周边脂肪表现为低增强,可更为清晰、全面的呈现肿瘤形态,这有助于肿瘤类型、浸润情况进行一个良好判断。本研究71例患者的超声双重造影分型的符合率为88.7%,溃疡型、侵润型的符合率分别为87.8%、88.9%。这和单纯直肠灌注造影相比而言,超声双重造影的分型符合率更高。此外,研究还表明,直肠癌分型和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5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7]。

综上所述,直肠癌术前分型的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疗效、术后预后等均有着重要影响。早期癌变患者可实施局部切除术,对于晚期患者则在术前实施辅助放化疗,可有效减少复发率,改善和提升提高生存率。而超声双重造影就可以更为准确的掌握直肠癌大致分型,这对临床治疗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彭成忠,黄品同,王力,等.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癌大体分型的评估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3,10(9):746-750.

[2]王力,范小明,彭成忠,等.超声双重造影诊断直肠间质瘤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5,12(7):526-530.

[3]梁蕾,刘焱,田浩,等.经直肠彩超结合超声造影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9):1-4.

[4]黄伟钦,唐丽娜,沈友洪,等.超声双重造影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4):165-166.

[5]张平,韩若凌,叶卫华.影像学检查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3,28(8):938-941.

[6]王晓荣,杨磊,宋涛,等.经直肠双平面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2(3):209-212.

上一篇:电缆桥架下一篇: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