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超声造影

2024-05-29

肝脏超声造影(共8篇)

肝脏超声造影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特征及定量参数特点。方法 对3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测量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达峰强度,计算增强时间、强度增量、上升支斜率及下降支斜率,分析曲线形态及定量参数特征。结果 恶性肿瘤时间-强度曲线及定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能反映肝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关键词: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肝脏肿瘤

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易出现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着肿瘤的生物学特点。超声造影可反映肿瘤的功能血管结构,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选取3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并进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2~75岁,平均(45.69±9.35)岁;病灶直径1.5~9.2 cm,平均(3.47±2.16)cm。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16例(原发肿瘤包括结肠癌4例,胃癌4例,肺癌3例,前列腺癌2例,乳腺癌2例,子宫内膜癌1例)。选取2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原发性肝癌10例,肝血管瘤经病理证实12例,其余病灶经增强CT、增强MRI、实验室检查及原发肿瘤病理证实。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5-2探头,频率2~5 MHz,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造影前先以二维超声扫描全肝脏,观察记录肝内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回声特征及病灶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分布情况。在病灶显示的最佳切面固定探头,多发病灶选择病灶显示完全且受呼吸影响较小者作为对象,切换至造影模式,经肘部浅静脉以团注的方式注入配制好的SonoVue造影剂2.4mL。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开始计时,并将整个造影过程录制于仪器内。仪器的增益、深度等在整个造影过程中保持不变,机械指数设定为0.06。实时观察病灶动态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情况,造影结束后将录制的动态图像回放分析。

1.3 图像分析

造影完成后将动态图像导入计算机。启动QLAB定量软件,选择注射造影剂后120s内的动态图像。感兴趣区为病灶增强最明显处及同水平的正常肝脏实质。仪器可自动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曲线形态,以获取定量指标。可直接获得的定量指标包括: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达峰强度、增强时间、120s强度。计算后得出的指标包括:增强时间、强度增量、上升支斜率、下降支斜率。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始增时间;强度增量=峰值强度-始增强度;上升支斜率=(峰值强度-始增强度)/(峰值时间-始增时间);下降支斜率=(峰值强度-120s强度)/(120s-峰值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中两个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脏恶性肿瘤TIC特点

注:红线为病灶区TIC;黄线为肝实质TIC

注:红线为病灶区TIC;黄线为肝实质TIC

试验组TIC上升支较陡直,达峰值强度后迅速下降,动脉相晚期或门脉相早期与正常肝实质TIC有交叉,即“快上快下”型(图1~2)。对照组TIC上升支较缓,达峰值强度后维持一段峰值平台期,下降较平缓,曲线强度高于周围肝实质曲线的强度,与肝实质TIC无交叉,即“慢上慢下”型。

2.2 肝脏恶性肿瘤TIC声学定量参数特征

试验组与对照组TIC的声学定量参数相比较:恶性病灶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小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上升支斜率及下降支斜率大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1979年,Folkman[1]提出恶性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一新概念。肿瘤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了解恶性肿瘤的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助于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病例筛选和治疗,从而改善疗效和预后。恶性肿瘤的快速生长需要更多的血氧供应,肿瘤血管的大量增生使肿瘤的血流灌注面积和灌注量明显增加。恶性肿瘤新生血管与正常毛细血管结构不同,其管径粗细不等、分支紊乱、管腔形态不规则。因此,血液黏滞度和血流阻力也相应增加;同时由于存在广泛的动、静脉瘘,肿瘤内部压力因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缺乏淋巴管引流而增加(为正常间质组织的3~5倍)[2],所以肿瘤中心部位易缺氧坏死,无血管结构,造影剂不能到达,导致恶性肿瘤中央可出现无增强区。病灶中心新生血管在缺氧的诱导下大量增殖,但多为较幼稚的、不成熟的血管,边缘则以成熟的血管居多。而成熟血管数目对肿瘤血供起主要作用,因此肿瘤边缘的血液供应明显优于病灶中心。由于肿瘤血管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造影剂的分布和代谢也较为复杂,恶性肿瘤不同部位超声造影的增强程度及方式不尽一致,在选择感兴趣区时,应选择病灶增强最明显处,并且避开较大的血管分支,以免绘制的曲线不能正确反映病灶内的血供情况。

肝脏是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以门静脉供血为主的脏器。随着肝内病灶良恶性成分的变化,供血比例也发生相应改变[3]。高分化肿瘤可接受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双重供血。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门脉血供不断减少,动脉血供不断增加。由于门静脉可以吸收多个消化系统脏器的血流至肝脏,故肝脏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从理论上讲,转移性肝癌大部分应以门静脉供血为主。早期活体动物模型研究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在肿瘤周围相交通,<10 mm的转移灶门静脉供血比例较大[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5],早期肿瘤肝转移新生血管几乎均来自于肝动脉系统,且肿瘤血管在直径200μm的肝转移癌中即可形成。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肿瘤具有相似的血供特点,即肿瘤新生血管增多,且以肝动脉供血为主。因此,肿瘤血流灌注量增加,灌注加快,故恶性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均较早,增强时间较短,TIC上升陡直,斜率较大。同时几乎所有的肝癌结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情形的门静脉供血或引流,故TIC下降支较陡直,斜率较大,病灶声强很快低于周围肝实质,病灶TIC与肝实质的TIC有交点。

了解了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肿瘤血管的结构、功能差异对于理解肝癌超声造影上的增强机理至关重要。肿瘤血管形成导致的超声造影增强的改变可以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Folkman J.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J].NEngl J Med,1971,285:1182-1186.

[2]Anderson H,Price P,Blomley M,et al.Measuring changesin human tumour vasculature in response to therapy usingfunctional imaging techniques[J].Br J Cancer,2001,85(8):1085-1093.

[3]Hayashi M,Matsui O,Ueda K,et al.Progression to hypervascula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with intranodular bloodsupply evaluated with CT during intraarterial injection ofcontrast material[J].Radiology,2002,225(1):143-149.

[4]Kan Z,Ivancev K,Lund erquist A,et al.Invivo microscopy ofhepatic tumors in animal models:a dynamic investigationof bloodsupply to hepatic metastases[J].Radiology,1993,187(3):621-626.

[5]Terayama N,Terada T,Nak anuma N.A morphometric andimmunohistoch emical study on angiogenesis of humanmetastatic carcinomas of the liver[J].Hepatology,1996,24(4):816-819.

肝脏超声造影 篇2

【关键词】 肝肿瘤;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66-02

中图分类号:R 735.704.45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29

肝脏肿瘤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是影像学科所关注的课题。超声造影是诊断肝脏肿瘤的一种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准确性[1~3]。本研究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回声表现和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患者4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平均(45.42±11.5)岁;肝脏病灶共51个,直径1.1~15.0 cm,平均(5.8±2.7)cm。47例病人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51个肝实质性肿块:肝细胞性肝癌(HCC)34例37个,肝转移癌3例4个,肝血管瘤4例4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4例4个,肝硬化结节2例2个。

2.方法 使用百胜Esaote MyLab90彩色多普勒成像系统,CnTITM实时超声造影匹配软件,探头频率为2.5~5.0 MHz。造影剂使用前利用常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PDI)观察。选取清晰的切面,启动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机械指数(MI)调整为0.08,即刻观察整个动态灰阶超声表现。本研究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使用前用5 ml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经肘部静脉2~3 s内快速团注2.4 ml,尾随5 ml生理盐水冲洗。 结果

本组47例未发生与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所有47例在注射Sono Vue后,肝肿块在实时灰阶超声图像上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增强表现,即病灶内回声增多增亮。类强回声结节的对比增强超声表现:①原发性肝癌(HCC):34例37个原发性肝癌病灶均于动脉相早期从周边向内部快速充盈,2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均匀增强,11个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增强程度均为高回声,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其内可见迂曲走行的丰富血管网。至门脉期,相当于肝组织的快速增强,病灶增强程度消退,表现为低回声,有1例为等回声。见图1A~B。②肝转移癌:动脉期1个病灶增强不均匀,3个病灶周围部分环形增强呈面包征。增强程度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以高回声为主的病灶,病灶外缘见薄环状强化。至门脉期及延迟期4个病灶回声减退显著。见图2 A~B。③血管瘤:动脉期4个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静脉期向心性充盈,延迟期进一步增强,病灶增强时间可长达5 min以上。④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期3个呈车轮状或轮辐状增强,1个呈均匀增强,静脉期4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延迟期3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1个呈低回声。⑤肝硬化结节:动脉期2个无增强,静脉期2个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同步增强,延迟期2个回声与肝组织相等无明显分界而不易辨认。

讨论

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较大的声特性阻抗的差异,人为地增大含造影剂的血液与相邻组织

之间的声阻抗差,使获得的相关超声图像反差加大,从而清楚显示含造影剂的细小血流信号及微血管灌注。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敏感地显现肝肿瘤,更准确地鉴别诊断,清楚地显示肝脏和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1~4]。本研究采用的Sono Vue是新一代超声造影剂,与生理盐水混合后形成稳定的气体微泡混悬液,微泡外壳为磷脂包膜,内含六氟化硫气体,微泡平均直径2.5μm,能在微泡不破裂的情况下产生非线性效应,达到超声增强的目的。配合低机械指数的实时谐波成像技术,能够连续、实时动态观察组织的灌注过程,大大提高了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能力。CnTITM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利用发射很低声压的超声来实时跟踪造影剂气泡的组织灌注过程,是目前超声肿瘤时相鉴别诊断的新技术[5]。

本组资料显示, 肝脏良恶性肿瘤增强时相及灌注方式不同。本组原发性肝癌34例37个肿块在超声造影上均表现为在早期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即呈现“快进”特点。有36个肿块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呈略低回声改变,呈现“快出“特点,与CT表现的快进快出有类似之处[6]。但超声造影又不同于CT,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进入血管外间隙,为真正的血管池显像;而且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造影剂进入及流出病灶的全过程。由于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约75%由门静脉供血[7],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不同,呈现造影剂“快进快出”的典型图像[1,4,8,9],本组占97.29%。肝转移癌由于受原发癌病理及血供丰富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声像图,原发于胃肠道的肝转移癌等低血供的病灶多呈周边环状增强或内部弱增强,增强的肿瘤组织呈弱回声;原发癌为富血管类肿瘤如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肝转移癌多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边缘增强或无增强,延迟相呈“黑洞”表现,此增强形式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鉴别[1,4,9]。本组4例肝转移癌均来源于胃肠道,3例动脉相呈周边环形增强,1例呈不均匀增强。齐青等[9]对75个肝内病灶(18个良性,恶性57个)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观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恶性组瘤内血流显示率为96%,他们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血流显示率和诊断符合率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与CT较为一致。

由于肝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其血流速度相对于HCC来说比较缓慢,因此造影剂不易进出,本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或早期门脉相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其后造影剂呈向心性充盈,增强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恶性肿瘤,呈持续增强型,持续至整个门脉相及实质相。血管瘤的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方式有较高的特异性[4,5,9,1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富血供肿块,内部有较粗、欠平整的动脉进入中心部,产生造影表现为动脉早期由中心向周边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并迅速至病灶完全增强,在门脉期持续均匀增强,延迟期可表现为等回声[11]。本组4例FNH造影后有3例出现典型FNH超声造影图像,1例在延迟期呈低回声。硬化结节中不存在异常血供,造影后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与周围肝实质呈同步增强[4,10]。本组研究中肝脏恶性肿瘤的增强消退时间明显早于肝脏良性肿瘤,增强持续时间明显短于肝脏良性肿瘤,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一致[1,3,4,9,12]。

从本组肝实质性肿块的表现特点来看,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肝肿瘤的血流分布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利用造影后肿瘤回声增强的不同时相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然而,由于造影增强时间较短暂,使检查者执行与观察时间明显受限,不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连续切面详细分析肝肿瘤造影改变。另外,一些少血管病灶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各种局灶性肿块的造影表现有一定相互重叠现象,这也为鉴别诊断增加了难度。此外,由于心脏搏动导致的闪烁伪差,对于肝脏左叶的肿瘤其诊断能力也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Lencioni R, Piscaglia F, Bolondi 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 2008,48(5):848-857.

[2]Rettenbacher T.Focal liver lesions: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J].Eur J Radiol, 2007,64(2):173-182.

[3]黄丽萍,解丽梅,唐少珊,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134-136.

[4]Claudon M,Cosgrove D,Albrecht T,et al.Guidelines an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 update 2008[J].Ultraschall Med, 2008,29(1):28-44.

[5]Lencioni R,Della Pina C,Crocetti L,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focal liver lesions: the key rol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S[J].Eur Radiol,2007,17 Suppl 6:F73-9.

[6]王立学. 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和诊断价值[J].右江医学,2005,33(4):378-379.

[7]苏赞瑞,莫定彪,龙 瑜.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8,36(4):471-472.

[8]Xu HX,Xie XY,Lu MD,et al.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9]齐 青,王文平,季正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肿瘤[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1134-35.

[10]王文平,魏瑞雪,丁 红,等.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359-362.

[11]Kim TK, Jang HJ, Burns PN, et al.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hepatic adenoma: differentiation with low-mechanical-index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J].AJR Am J Roentgenol, 2008,190(1):58-66.

[12]梁 莉,简文豪.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6,2:358-362.

超声造影术对肝脏肿瘤的诊断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4月—2007年12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肝脏图像不典型(14例)、难以定性(6例)、未确诊的肿瘤病例,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53.1岁。结合CT和肿瘤活检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对比。

1.2 方法

采用意大利Braco公司生产的超声造影剂“诺维”,使用前注入生理盐水5 ml,震荡混匀后抽出2.4 ml,团注法经肘部浅静脉注入体内。造影检查仪器为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GE 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用常规二维(基波)扫查肝脏,记录病灶的位置、形态、数目、边界、回声强度,并测量其大小,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观察病灶的血流状态,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启动contrast模式,调节声功率输出,使扫查处于低机械指数状态,即机械指数<0.05,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不间断地观察重点区域病灶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储存于仪器的硬盘内,对多个病灶行多次造影扫查,两次造影间隔时间为10 min。超声造影检查可清晰观查造影剂注入人体后灌注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实质的增强及廓清过程,因此能产生与螺旋CT或MRT造影同样的效果,20例病例肝动脉期灌注开始时间为10~30 s,门静脉期为31~120 s,实质期为121 s以后[2]。

2 结果

观测到20例患者肝脏肿瘤直径1.1~9.0 cm,4例为多发,其余为单发;病灶位于右叶13例、左叶5例、左右肝均见2例;呈低回声14例,中高回声5例、等回声1例、伴有声晕2例、低回声肿瘤周边见强回声1例、肿瘤周边及内部测得血流信号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血管瘤8例,肝硬化结节1例,6例不能确定,5例考虑恶性。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肝癌4例,肝腺瘤1例,炎性假瘤1例,非均质脂肪肝2例,肝硬化结节1例。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照具有明显差异。20例病人中,有15例超声造影诊断后经病理活检证实,另5例超声造影诊断为肝血管瘤,但患者拒绝手术,经2年定期追踪随访,肿瘤无明显变化,说明血管瘤的诊断是正确的。20例彩色多普勒诊断的病人有4例与活检不符,而20例超声造影诊断与活检全相符合,可见后者的诊断正确率明显优于前者。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表1)

2.2 超声造影检查情况(表2)

肝血管瘤: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增强,门脉期部分或整个肿瘤向心性增强,延迟期肿瘤整体增强。有1例血管瘤中心区域于各造影期均无强化,可能由于血管瘤内部血栓形成,造成病灶中心部无造影剂填充所致。胆管细胞癌:动脉期肿瘤边缘为不规则的环状高增强,并呈现蟹足样伸于瘤内,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均呈低增强。肝癌:动脉期肿瘤内部快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快速的廓清而出现低增强。肝腺瘤:动脉期为均匀的增强,门脉期呈现略低回声的低增强,延迟期显示为更清楚的低增强。炎性假瘤: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无增强呈低回声。非均质脂肪肝:肿瘤的3个时期均无明显异常灌注差异。肝硬化结节:动脉期与肝实质呈等回声,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节始终呈现均匀性的等增强。

3 讨论

灰阶谐波造影很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适用于长时间实时观察和记录组织血流变化。由于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不同,也造成了超声造影表现的不同。肝内恶性病灶以动脉供血为主,门脉供血减少,故典型的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而门脉期及延迟期低灌注,因此,对肝内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和定性诊断敏感性不断提高[3,4]。基于GE vivid-7pro超声仪平台上的contrast技术,不仅可以显著增强造影剂与组织的对比度,而且可以实时连续观察并记录造影剂灌注和廓清的全过程,从而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经大量研究表明,在肝脏肿瘤方面的应用已有突破性进展,首先,显著提高了小肿瘤的敏感性,尤其在检测1 cm以下的亚厘米病灶方面;

其次,特异性显著增强,如肝脏肿瘤或病变的良性与恶性的鉴别,包括肝癌(原发性肝癌、转移癌)、血管瘤、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非均匀分布脂肪肝等鉴别。肝癌术前常规肝脏超声造影,进一步确定肿瘤的大小和侵袭范围,有无隐蔽的肝内小转移灶或多灶性肿瘤。肝肿瘤介入性诊断中的应用,超声造影有助于对肝内可疑的微小肿瘤,特别是等回声结节的定位穿刺活检;肝肿瘤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可在肝动脉栓塞化疗后超声造影,还可在射频、微波消融、HIFH治疗后立即床旁超声造影,判断消融治疗效果和有无残留组织,以决定进一步处理,提高疗效,对于无需进一步处理的患者可以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于晓玲,董宝玮,梁平,等.CPC及CCI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080-1083.

[2]项明慧,任卫东.临床超声造影诊断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陈敏华,戴莹,严昆,等.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116-120.

肝脏超声造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统计的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肝脏肿瘤术后进行评估的患者80例病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为41~78岁,平均年龄为(65.78±18.39)岁,所有患者根据肝脏肿瘤手术方法分类:射频治疗方法的18例,切除治疗的30例,血管栓塞治疗的25例,微波治疗仪治疗的7例,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在肝脏肿瘤术治疗后半年内进行超声造影技术或者增强CT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项调查。按照评估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超声造影法评估的比较一组40例,增强CT方法进行评估的比较二组40例,统计学t检验方法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手术方法等),结果表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后,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评估方法

评估涉及到的超声仪器为西门子Sequar151型超声诊断仪(对比剂为BraccoSonoVue,该仪器能够实现实时谐波造影),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一起使用前去5mL的0.9%的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末,溶解后摇匀处理,每次取出1.3~2.5mL,经肘部静脉注入后立即用6~8mL的0.9%生理盐水推注。造影开始后迅速从外周静脉推注对比剂,推注的同时,开启机器工作站进行实时全程记录。

1.3 诊断标准

完全灭活:注入的对比剂的动脉相,延迟相以及门脉相均不能观察到对比剂的填充。完全无增强的“黑洞”表现区域范围不小于二维超声所测试的范围,且未见造影实相的大小变化。未完全灭活:在病灶治疗区域的超声结果显示不规则的高强表现,其形状可分为不规则的片状与树枝状,治疗区域的超声造影显示比二维超声小,且动脉相增强不明显。

1.4 观察指标

两组评估结果以肝动脉血管造影为参照,按照文中诊断标准进行评估,两组评估结果用统计学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此评价超声造影在评估肝脏肿瘤术后疗效的作用。

1.5 统计学方法

评估数据经平均值计算后,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等)用t检验方法,以α=0.05为检验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估结果的差异性。

2 结果

比较一组未完全灭活者19例,完全灭活者21例,符合率93.1%,比较二组未完全灭活者17例,完全灭活者23例,符合率90.7%,统计学kappa检验结果表明两组评估方法具有一致性。具体结果见下表1。

3 讨论

在造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假阳性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治疗部位的外周轻微增强区域的造影时相消失不明显(例如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与肝实质同步),这预示着治疗后的病灶部位可能存在局部充血性水肿,尤其是采用射频治疗和微波治疗的患者中,容易出现该情况,如下图1(左边为动脉相可见幻想稍微增强区域,右边为增强CT在动脉其末的增强表现)所示。

最后,笔者认为超声造影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它具有实时性:超声造影能实时动态地观察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信息,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尤其是亚厘米级的肿瘤病灶)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性;二是超声造影安全可靠,所用对比剂无毒、副作用或过敏反应,所有检查前无须做皮肤过敏试验;三是超声造影快速准确,整个检查过程短暂,约10min。超声造影的意义与CT、MRI(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相似。超声造影的诊断能力可优于或至少与增强CT具有同样的敏感性,同时具有方便、快捷、重复性强的特点,可以即刻评估传统手术及介入手术的疗效。同时与CT和MRI相比,该方法对患者肝脏和肾脏功能基本无损害,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因肾功能衰竭等原因不能进行增强CT或MRI检查的患者[4]。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在评估肝脏肿瘤术后疗效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肝脏肿瘤术后进行评估的患者80例病例资料, 按照评估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超声造影法评估的比较一组40例, 增强CT方法进行评估的比较二组40例, 两组评估结果以肝动脉血管造影为参照, 按照文中诊断标准进行评估, 两组评估结果用统计学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 以此评价超声造影在评估肝脏肿瘤术后疗效的作用。结果 比较一组未完全灭活者19例, 完全灭活者21例, 符合率93.1%, 比较二组未完全灭活者17例, 完全灭活者23例, 符合率90.7%, 统计学kappa检验结果表明两组评估方法具有一致性。结论 超声造影在评估肝脏肿瘤术后疗效的具有满意的临床作用。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脏肿瘤,疗效,增强CT

参考文献

[1]伟民, 胡建群, 叶新华, 等.47例肝脏肿瘤局部治疗术后的超声造影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 (1) :100-102.

[2]建群, 叶新华, 范伯强, 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或微波治疗后近期疗效应用评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7 (11) :1290-1293.

[3]慧颖, 于翠玲.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吉林医学, 2008, 29 (9) :727-729.

肝脏超声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本次临床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5年5月收治的42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CT检查明确肝脏至少有1个小结节病变的患者;②有明确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的患者;③年龄大于18周岁,小于75周岁的患者;④未合并患有心、脑、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纳入的42例患者中,包括男25例,女17例,年龄31~72(49.8±1.5)岁。开展本次临床研究前,我院研究人员已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本次临床研究的目的及方法,患者家属均同意患者参与我院本次临床研究,且均已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研究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对42例患者的肝脏小结节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我院本次研究使用的超声诊断仪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配有编码相位反转技术的彩色超声显像仪,型号为Sequoia512,探头为4c造影探头,机械指数为0.08~0.013,造影剂为意大利Braco公司生产的Sono Vue造影剂。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临床诊断医师将超声显像仪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5~5.0MHz,先对患者肝脏进行常规扫描,准确记录患者肝脏小结节内部的回声及血流状况,然后进入造影状态。于患者肘前正中静脉快速团准2.4ml造影剂,将计时器录像开启。将超声造影过程分为三个时相,分别为动脉项,对应时间为15s~25s,门脉项,对应时间为45s~90s,延迟相,对应时间为120s以后。最终得到的影像学资料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肝脏小结节病变在不同时相的特点,对肝脏小结节的性质作出判断。

1.3 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①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准确率、敏感性;②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和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③不同性质肝脏小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

超声造影准确率计算方法:诊断准确率即诊断结果正确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准确率=(真阳性患者例数+真阴性患者例数)÷总病例数×100%。

敏感性计算方法:敏感性是指患病患者被诊断为患病的概率,计算公式为:敏感性=真阳性患者例数÷(真阳性患者例数+假阴性患者例数)×100%。

注:真阳性患者为实际患病的患者,真阴性患者为实际未患病的患者,假阴性患者为患病被诊断为未患病的患者。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汇总,交由专业的数据分析处理人员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型指标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者之间的指标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者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与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结果比较

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显示42例患者共有56个小结节病灶,超声造影诊断结果显示42例患者共有52个小结节病灶。见表1。

2.2 超声造影诊断42例患者肝脏小结节的准确率、敏感性分析

经统计得出超声造影鉴别诊断42例患者的肝脏小结节病变,3例为假阴性,均为转移癌误诊为血管瘤,0例为真阴性,37例为真阳性。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超声造影诊断42例患者肝脏小结节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88.1%(37/42)、92.5%(37/40)。

2.3 超声造影诊断不同性质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比较

经观察发现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的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均较诊断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早,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始增强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4 不同性质肝脏小结节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

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肝血管瘤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在动脉相呈环状增强,在门静脉相呈向心性增强,在延迟相呈等回声。局灶性脂肪侵润和局灶性脂肪结节在动脉相均表现为无增强或完全增强,在延迟相呈等回声。局限性结节状增生和再生性结节在动脉相呈向心性增强,在延迟相呈等回声。

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转移癌主要表现为转移病灶灌注出现环状增强,肝实质的强回声区有呈低回声的结节。肝细胞癌在动脉期时,瘤体快速增强,延迟相呈等回声或低回声。

3 讨论

长期以来CT一直是我国临床对肝脏小结节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常用方法,虽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诊断费用较为高昂,易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4]。近年来,超声造影逐渐被临床用于鉴别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5]。已经报道的一部分临床研究证实,超声造影诊断时,所使用的超声造影剂作为血池显像剂辅助超声造影进行鉴别诊断,不仅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患者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形态和组织特征,还能观察到患者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的血流分布状况,有利于临床医师明确患者肝脏小结节病变的性质,且该种诊断方法不具有创伤性、操作简单、费用低廉[6,7]。

我院本次针对超声造影在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质的肝脏小结节病灶在超声造影表现上存在明显的特征,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多表现为动态增强改变,肝脏良性小结节病灶多呈等回声。将42例患者肝脏小结节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准确率为88.1%,敏感性为92.5%。3例转移癌患者被误诊为肝血管瘤,分析原因为转移癌患者病灶内存在大量血管,超声造影是显示在门脉相有向心性增强,与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具有高度相似性,故较易发生误诊[8]。此外,我院本次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的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均较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万,开始增强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临床可根据上述指标对患者肝脏小结节性质进行判断,但不可作为确诊标准。

综合分析本次临床研究所得结果,我院认为超声造影用于鉴别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具有准确率高、敏感性高的应用优势,是一种安全、方便快捷、经济的诊断方法,值得各大医院引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收治的经CT检查证实肝脏至少存在1个小结节病变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42例患者的肝脏小结节病变实施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并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将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42例患者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准确率为88.1%,敏感性为92.5%。经观察发现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和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诊断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的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均明显早于诊断肝脏良性小结节病变(P<0.05)。良、恶性肝脏小结节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明显的鉴别特征。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敏感性,且无创、经济,值得各大医院开展应用。

关键词:肝脏小结节病变,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曹勃玲,杜星星,梁喜,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造影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3):204-205.

[2]倪晓霞,周环宇,魏向东,等.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7):1451-1456.

[3]董艳平,韩治宇,刘方义,等.肝脏异型增生结节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8(4):313-315.

[4]胡金发.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7):1128-1130.

[5]白青松,马莉,周琦,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2):311-313.

[6]赵丽娟,周元媛,张瑞芳,等.超声造影对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脏局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7):1445-1450.

[7]周成香,刘亚斌,罗渝昆,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影像特征[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34-37.

肝脏超声造影 篇6

1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1 肝脏局灶性病变

随着探头阵元数的提高,宽频探头技术、组织谐波成像及空间实时复合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二维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能力明显提高,可检出>2 mm的液性病灶和>5 mm的实性病灶,但对于小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有限。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肝肿瘤中较大的血管,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显示肿瘤内的微血管灌注,而且容易受到呼吸、心跳运动产生的多普勒伪像干扰。实时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目前已和增强CT、增强MRI并列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1.1.1 小肝癌:直径≤2 cm的小肝癌病理变化多样,声像图改变也不典型。小肝癌的新生动脉血管细小,血流速度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敏感性明显低于直径>2 cm肝癌。笔者总结106例≤2 cm肝癌,病灶显示声晕者仅占20.8%、"结中结"征占23.6%,声像图改变多数不典型,42.5%的病灶内显示动脉血流信号。结合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血流特点,仅34.9%的病例符合小肝癌诊断标准,假阴性率达65.1%,超声造影后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高达80.2%。

1.1.2 转移性肝癌:肿瘤病理学研究显示转移性肝癌的血管结构主要来源于肝动脉分支,属于动脉灌注丰富的肿瘤。然而以往的增强CT和MRI多显示转移性肝癌为周边环状增强,内部无增强的"乏血管"肿瘤,与肿瘤病理学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分歧。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对肝脏肿瘤微血管灌注的显示能力,多数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高灌注的"富血管肿瘤"。

1.1.3 Albzecht等报道80例转移性肝癌中56%的超声造影后显示出更多的转移灶,病灶与肝组织回声差异平均增加了10.8 db。尹珊珊等报道了53例转移性肝癌中21例超声造影比增强CT发现更多转移灶,其中<1 cm的转移灶占45.7%。笔者报道了67例转移性肝癌中6例常规超声未显示病灶的患者超声造影后检出肝内转移灶,6 3%的患者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发现更多转移灶,89.9%的新检出转移灶<2 cm,43%<1 cm,最小者0.3 cm。13例患者超声造影较增强CT多检出62个转移灶,其中<1 cm的转移灶占71%。实时超声造影能够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肝转移的诊断敏感性,对亚厘米肝转移灶的显示能力优于增强CT。

2 实时超声造影的特点

2.1 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数分钟后,微泡中的惰性气体从肺部呼出,不影响肝、肾功能。这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2敏感性高,用量少,不干扰血液循环。一般1次注射1.5~2.4 ml即可满足诊断需要。

2.3微泡大小均匀,直径<10μm,有类似红细胞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不渗透到血管外组织间隙,是真正的血池显影剂,更适合进行组织灌注研究。

2.4 超声造影设备体积小,移动方便。可在不宜搬动的危重患者床旁开展,及时为临床处置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3 肝硬化诊断

肝硬化形成过程中伴随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重构,形成肝内动静脉短路。实时超声造影可以精确显示和记录微泡造影剂自肝动脉显影到肝静脉显影时间,称为肝静脉渡越时间。

3.1 肝脏创伤

超声造影可以实时显示微泡自破口向肝外"涌泉状"移动,中央型肝破裂表现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在损伤区中断,损伤区较正常肝实质增强延迟。超声造影早期可以清楚地显示破口的位置和大小、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实质内挫裂伤的位置、程度及形成的血肿范围,后期可以动态观察愈合的过程。在急救室、儿科、轻中度肝损伤诊断和肝脏创伤愈合的随访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3.2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

超声造影在TACE、射频或微波消融等介入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超声造影在射频消融前的应用主要有:

3.2.1 应用射频技术治疗肝癌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首先消融肿瘤主滋养血管,减少血流带走的热量,使设计消融范围内部达到有效消融温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主滋养动脉的显示率为39%,超声造影后提高到了86%,可以更加精确的显示肿瘤主滋养动脉的位置和走行,为设计穿刺布针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3.2.2确认肿瘤的位置和实际浸润范围,为确定穿刺布针方案提供参考数据。18%常规超声显示适合射频消融的患者,超声造影后显示肿瘤范围明显扩大、形态不规则或贴近重要结构而改为其他治疗。

4 实时超声造影的不足

4.1 由于早期动脉相的快速变化,超声造影每次注射微泡后只能对探头扫查切面内的病灶进行实时观察;对不同扫查切面的病灶动脉相观察需要重复注射造影剂。

4.2 对超声设备的要求高,对操作者的技术和诊断经验的依赖性较大。

4.3 对明显肥胖和气体干扰严重的患者,超声造影的效果不够满意。但我们相信,随着新型超声造影剂的研制和造影显像技术(如三维超声造影、造影自动分析软件、高密度高穿透力探头等)的发展,上述不足将会逐步克服。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良.实时超声造影的临床研究[J].临床超声杂志,2004,8(12):708~710.

肝脏超声造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男70例,女20例。年龄23~66(48.3±1.2)岁。90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的患者36例,肝血管瘤的患者24例,肝硬化结节的患者14例,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患者10例,肝转移癌的患者4例,肝炎性假瘤的患者2例。患者的病灶直径为5~87mm。其中有20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进行CT及MRI检查时对其病情进行了证实,其余患者资料均通过病理活检得到了证实。

1.2 方法

常规超声检查要先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扫查。检查所选用的仪器主要是日本生产的东芝S550型号的黑白超声诊断仪。造影剂采用的是意大利博莱科(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造影剂。由于该造影剂外膜薄而柔,且内部含有高密度的惰性气体,因而在低压下可以振而不破,具有较好的谐振特性,该造影剂还能产生较强的谐波信号。在对其进行使用时要注意[1],在其中加入5ml生理盐水,在对其进行震荡后可以形成微气泡混悬液。该超声诊断仪的探头的频率为3.5MHz,患者在进行检查的前一天不允许进食高油脂的食物。在检查前的8h内禁止饮水、饮食,以保证患者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超声检查。患者在检查中主要采用平躺或者向右前方倾斜的卧位,这样便于仪器对其肋骨以及肋骨缘下的位置进行扫描。扫描的位置主要包括患者的左胸骨旁线、缘斜切面、胸骨旁线、左肋弓下、正中线、纵切面、右肋弓下缘斜切面、右锁骨中线纵切面、右腋部纵切面以及右肋问切面等。在医务工作者进行扫查检测时要注意叮嘱患者要先深呼吸,后屏住气息,然后再呼气,再屏住气息,如此反复,由此来帮助医务人员获取满意的肝脏切面图。之后对患者病情进行造影检测。

2 结果

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门脉相快速消退、动脉相快速增强。患者的肝血管瘤表现为由周围向其心性处缓慢的填充式增强或者向其周边增强,一般填充时间较长,持续时间较长。患者的肝脏病灶主要表现为出现实质性的肝转移,患者的动脉周围也出现了周边性增强的症状。患者的肝局灶结节性增生也快速增强,其增生结节处并未出现实质性的门脉、动脉相异常增强。

原发性肝癌的患者36例。动脉相:34例快速增强,2例局部增强;门脉相:24例低回声,2例高回声;实质相:34例低回声,2例稍低回声。

肝血管瘤患者24例。动脉相:4例无增强,16例环状增强,4例向心增强;门脉相:10例结节性增强,2例环状增强,4例向心增强,2例无增强,4例等回声,2例高回声;实质相:16例结节性增强,6例高回声,2例等回声。

硬化增生结节的患者14例。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12例等回声,2例低回声;实质相:12例等回声,2例低回声。

FNH患者10例。动脉相:快速增强;门脉相:8例高回声,2例等回声;实质相:8例高回声,2例等回声。

肝转移癌患者4例。动脉相:环状增强;门脉相:2例无增强,2例低回声;实质相:2例无增强,2例低回声。

3 讨论

由于肝脏占位病变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不明晰,不同指针间有显著的差异[2],因而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定位的诊断是临床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超声造影能够对患者的血流信号进行动态、实时、持续的观察,因而可以对患者的血流灌注状况进行监测,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由于超声造影结合了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的优点,因而在对于有无肿瘤血管以及是否出现典型的结节上都有较好的诊断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患者是否表现为肝脂肪变性、肝炎性假瘤、肝硬化结节等良性病灶,该病的超声检查要明显优于CT和MRI[3]。对于肝脏占位病变根据该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血流的动态变化可以对其进行诊断。超声造影还能够不间断的观察患者的肝实质以及肿瘤消退的整个过程,因而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时间获取差,提高检出率。由于患者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诊断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以作为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依据,因而超声诊断应在该病的检查中加以应用。

摘要: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对其进行超声诊断,根据其回声状况及病灶内灌注过程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结果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门脉相快速消退、动脉相快速增强。患者的肝血管瘤表现为由周围向其心性处缓慢的填充式增强或者向其周边增强,一般填充时间较长,持续时间较长。患者的肝脏病灶主要表现为出现实质性的肝转移,患者的动脉周围也出现了周边性增强的症状。患者的肝局灶结节性增生也快速增强,其增生结节处并未出现实质性的门脉、动脉相异常增强。患者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由于在超声诊断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因而可以作为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依据,超声诊断应在该病的检查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超声,肝脏占位病变,诊断

参考文献

[1]张清萍,李泉水.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5-117.

[2]周水健,李瑜元,马金香,等.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0,29(7):1085-10117.

肝脏超声造影 篇8

1一般表现

肝脏具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系统, 是最适合超声造影的脏器。超声对比剂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 UCA) 先进入肝动脉, 随后进入门静脉。所以肝脏的CEUS分为动脉期 (注射UCA后< 30 s) , 门脉期 (31~ 121 s) 和延迟期 (> 120 s) 。病灶的增强程度与周围的肝组织相比可以分为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和无增强表现。

在肝脏CEUS过程中, 若动脉期呈高增强且随后廓清为低增强通常提示恶性病变, 而门脉期或延迟期的持续增强通常提示良性, 这一规律已经于2008 年被纳入欧洲CEUS指南。

肝内局灶性病变在超声造影时通常呈现不同的增强模式, 这有助于精确诊断病灶类型。例如, 动脉期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增强, 延迟期廓清是肝细胞肝癌征象, 周缘环形高增强且随后廓清 (或呈现“黑洞”征) 通常提示转移性肝癌。典型的肝血管瘤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由周边到中央强化, 延迟期持续性强化,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9 5.9 % 和9 9 .1%[2]。CEUS对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与增强CT相似, 这些都得到了验证[3]。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动脉期迅速高增强, 伴有中央放射状或“车轮”征, 且延迟期呈现高或等增强。这些特征性的CEUS表现与CT和MRI的增强特征相符, 都体现了病灶的血供特点, 同时又避免了电离辐射的危险、降低了检查成本。

CEUS可以辅助诊断一些肝内局灶性病变, 如HCC 。边界清晰的HCC在门脉期或延迟期一般表现为等增强, 而边界欠清或不清的HCC往往表现为低增强, 且前者造影剂廓清快于后者。通过CEUS也可以观察结节内的血流动态, 提示HCC癌变的动态过程从而利于发现癌变前期病灶或早期HCC 。很多研究表明, 对于肝内局灶性病变的诊断, CEUS可以达到或高于CT及MRI的特异性, 这是因为CEUS可以动态观察病灶内的血流, 并且超声造影剂精准地体现血池造影过程, 为诊断提供不可或缺的微循环血供信息。

2治疗引导

超声引导下的肿瘤活检或消融治疗是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然而, 如果声像图上病灶呈等回声表现或呈浸润性生长而无法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边界, 这一应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部分肝癌患者在进行消融治疗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 TACE ) 后仍会有残留病灶, 声像图上往往因进行了介入治疗操作而显示为回声杂乱, 导致残留病灶难以辨识, 在这些情况下, CEUS体现出特有的“引导”功能。CEUS可以检测出传统超声和CT难以辨识的微小病灶, 有助于筛选适合再次行射频治疗的患者。部分肝癌病灶周边伴有低回声晕, 在传统二维声像图上难于辨别, 导致病灶尺寸测量偏小, 而超声造影可以校正这一偏差, 精准显示病灶大小与边缘。因此, 超声造影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甚至排除一些不适合消融手术的患者。通过辨识消融灶内部或其周边CEUS动脉期高增强或延迟期低增强的区域, 可以清晰显示残留灶的范围与边界。

3疗效监测

早期肝细胞肝癌的局部治疗手段主要包括TACE和消融治疗。近年来, 抗血管生成法也作为晚期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方法之一被引入临床。在这些治疗措施中, 肿瘤本身并没有消失, 而是发生了缺血性改变或凝固性坏死。因此, 疗效的评估与观察病灶有无血供密切相关, 若治疗后仍存在造影剂灌注, 提示病灶仍有血供滋养, 复发可能性极大。CT或MRI的增强扫描曾被作为疗效评估的金标准, 而近年我国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实, CEUS具有同样的疗效监测能力, 可以作为前者的替代或补充。

抗血管生成法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 基于病灶大小测量的传统评估疗效方法显然不再适用, CEUS可以观察病灶区域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从而评估抗肿瘤治疗效果[4]。对该疗法敏感的患者1 ~ 2 周CEUS可以明显观察到血管形成减少, 且与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关。更为精准的方法是采用造影剂再灌注曲线, 定量分析充填时间与充填量, 在肿瘤尺寸收缩前显示肿块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敏感性。

此外, 在其他器官的应用也已经被大量文献报道证实, 如胆囊、胰腺、肾、脾、乳腺、甲状腺和前列腺等[5,6,7]。CEUS的最新应用包括寻找腹部创伤后血肿及出血部位, 引导经皮穿刺注射治疗脾血肿, 评估克罗恩病的活跃程度, 探测腹部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可疑动静脉瘘等。术中造影和腔内超声造影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前哨淋巴结的监测、药物转运与基因转染、分子成像等新技术成为未来CEUS研究的方向。总之, CEUS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实践中超声成像的应用价值, 并且它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徐辉熊, 吕明德, 谢晓燕, 等.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2) :669-671.

[2]王文平.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08, 5 (1) :3-5.

[3]孙秋红.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3 (10) :186.

[4]叶显俊, 隋秀芳, 刘力, 等.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复发转移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 (2) :140.

[5]程蔚然.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 2013, 19 (7) :977-980.

[6]梁彤, 石星, 梁峭荣, 等.超声造影在胰腺外伤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11) :1001.

上一篇:保障和战略下一篇:接地电阻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