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安全性

2024-09-21

肝脏安全性(精选10篇)

肝脏安全性 篇1

高脂血症及其相关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首要病因, 而应用他汀类药物等降血脂药物纠正血脂紊乱则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延长患者寿命。随着“早期干预、强化降脂、长期用药”理论的提出, 他汀类等降血脂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老年人一方面因并存多种疾病常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另一方面则因肝肾等内脏功能减退, 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 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而药物性肝损害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为常见药源性疾病之一。当前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肝脏毒性的过分担忧已影响到高脂血症的常规治疗, 而对安全性的正确评估则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心脑血管获益[1,2,3,4,5,6,7,8]。

1 降血脂药物与肝损害

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敏感性增加的原因复杂, 主要包括胃肠道血流量降低, 胃肠蠕动减慢, 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 脂肪比例增加, 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脂肪组织积蓄, 作用时间延长;肝脏质量减少, 肝内药物代谢酶活性低下, 酶亚群变异增加;肾血流量降低, 肾滤过率低下, 肌酐清除率下降, 对主要由肾脏排泄的药物作用缓慢;随年龄增加, 某些药物与药物的靶细胞或靶器官的药效学反应发生变化;常合并心、肝、肾等多种慢性疾病, 联合应用多种药物的概率增加, 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由于肝脏有丰富的血流和药物代谢酶系,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内转化, 肝细胞本身对化学物质特别敏感。因此, 老年人特别容易发生DILI, 后者是老年人肝功能异常和黄疸的重要原因[1,2,3,4,5,6,7,8]。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最重要的调脂药物, 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 可导致剂量依赖性、无症状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他汀类药物引起ALT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的概率为0.5%~2.0%, 减量常可使ALT降低, 再次加量或换用另一种药物时, ALT往往不再升高, 进展至肝衰竭者罕见。他汀类等降血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无论肝损害、肌病还是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都与药物剂量有关, 这在老年患者尤其明显。多数老年患者血脂呈轻中度升高, 使用中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即可使血脂达标;用加倍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疗效只增加6%, 而其不良反应则呈几何级数增加, 为此对极高危或有适应证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加强监测。此外,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 应高度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系统, 尤其是3A4同工酶有关。因此, 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尽量选择肝内或体内不同代谢途径的他汀类药物[1,2,3,4,5,6,7,8]。

与中青年人相同, 老年人使用常规剂量他汀时, 较少发生肝损害, 但随着剂量增大肝损害的概率增加[1,2,3,4,5,6,7,8]。在PROSPER研究中, 普伐他汀40 mg/d治疗组, ALT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为0.03%, 与安慰剂组相似。在4S研究中, 高胆固醇血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辛伐他汀20~40 mg/d, 1.5%的患者发生ALT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 安慰剂组为1.6%。CCSPS老年亚组分析发现血脂康对ALT的影响很小, 超过3倍正常上限者仅为0.27%, 安慰剂组为0.28%。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降脂时, 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IDEAL研究中,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ALT升高发生率为0.97%, 而常规剂量的辛伐他汀组为0.11%。TNT研究中, 80 mg/d 阿托伐他汀组1.2%的患者ALT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 明显高于10 mg/d 组 (0.2%) 。在PROVE-IT试验中, 阿托伐他汀80 mg/d组和普伐他汀40 mg/d组分别有3.3 %和1.1%出现肝酶异常。

2 慢性肝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慢性肝病易于并发血脂异常, 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25%的高脂血症患者合并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等肝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而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来愈来愈多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对肝酶持续异常、NAFLD、丙型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以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等患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1,2,3,4,5,6,7,8]。下列人群可正常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血脂治疗[1,2,3,4,5,6,7,8]: (1) 没有临床肝病或并发症证据的孤立性胆红素增高者; (2) 孤立性γ-谷氨酸转肽酶 (GGT) 增高者; (3) 肝酶轻度增高 (小于正常值上限3倍) 且归因于NAFLD或其他原因者。从肝脏角度应用他汀类药物相当安全, 临床医生无需过分关注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现存问题并不是太多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有不良反应, 而是太多的人可能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无谓的恐惧而拒绝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不适当的停药。从预防心血管死亡的获益来看,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获益更多, 临床上需充分使用他汀类药物。

当前虽然缺乏肝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足够数据, 但不明原因性血清ALT持续增高者以及NAFLD患者可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对NAFLD本身可能还有治疗作用。慢性丙型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同样也是安全的, 通常并不伴有肝功能恶化。他汀类药物甚至还可以延长不能手术或选择其他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 并且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门脉高压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肝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9,10]。目前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阐明他汀类药物用于肝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监测的必要性。至今没有证据显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1,2,3,4,5,6,7,8]: (1) 肝酶持续增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 (2) 有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的证据, 如血清白蛋白降低和 (或)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 急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炎; (4) 失代偿期肝硬化。这些病例仅在仔细权衡潜在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后, 才考虑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3 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时出现肝酶异常的处理

鉴于很多降血脂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 而且血脂异常患者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此外, 高脂血症及其伴随的肥胖、糖尿病本身亦可导致肝损害 (如NAFLD) 。为此, 在调脂药物治疗前以及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 需要认真加以区分是原发疾病本身直接引起的肝损害还是药物性肝病以及何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因为这关系到医生是否需要变更治疗方案。

3.1 明确肝损害的性质

在考虑降血脂药物治疗前, 建议常规检测肝功能。慢性肝炎但无肝功能不全征象、NAFLD、体质性黄疸 (例如Gilbert综合征) 以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 通常无需减少剂量和加强肝酶监测[1,2,3,4,5,6,7,8]。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他汀类药物处方信息有所变动之前,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开始和增加剂量后12周、以及随后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ALT。对于降脂治疗过程中新近发现的肝功能异常个体, 应在短期内复查以排除检测误差;其次, 需排除肌病、溶血、甲状腺功能改变等肝外原因, 这些患者肝功能改变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增高为主, 伴肌酸磷酸激酶 (CK) 和乳酸脱氢酶增加, 而ALT大多正常, 否则考虑同时累及肝脏;对于真性肝功能异常, 需分析其肝损性质 (肝炎和/或胆汁淤积) 及程度, 总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下降提示重症肝炎。在没有胆道梗阻的情况下, 血清总胆红素及其分类较孤立性ALT增高更能准确反映肝损伤程度。临床医生需警惕降脂药物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诉和体征 (纳差、乏力、嗜睡、黄疸、肝肿大) 。

3.2 判断肝损害的原因

3.2.1 药物性肝损害:

调脂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首先考虑DILI可能, 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 再用可疑药物肝损伤再次出现, 有助于明确诊断。常用的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汁结合树脂等药物均有肝毒性, 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ALT升高, 亦有胆汁淤积性肝炎甚至肝功能衰竭的报道。肝酶增高通常发生在用药16周内, 治疗前、治疗4周及12周或增加药物剂量后应进行肝功能检测。存在基础肝病 (包括脂肪肝) 、用药后ALT升高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者, 一般不影响治疗。明显升高者应减量或停药。ALT持续性升高的概率<1.2%, 导致停药的约为0.7%, 停药后ALT通常在2~3月内恢复正常[1,2,3,4,5,6,7,8]。

氯贝丁酯导致ALT异常的概率高, ALT中度升高者占10%, 偶见肉芽肿性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非诺贝特引起ALT升高的概率可高达20%, 少数表现为胆汁淤积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相比而言, 吉非贝齐致肝损害的证据不多。烟酸类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比率高达30%, 每日服用3g持续1年以上者3%出现黄疸。烟酸铝等缓释剂型更有可能造成肝损害, 而且比短效烟酸更早地出现黄疸, 少数患者出现胆汁淤积和急性肝衰竭。

降血脂药物治疗中一旦出现显著肝损伤和肝功能衰竭的客观证据, 不管ALT高低以及何种原因所致均应立即停用降脂药物, 并请消化或肝病专家协助诊治。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出现无症状性、孤立性ALT轻度增高者无需中断他汀类药物, 可酌情考虑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甘草酸二胺等保肝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出现无症状性孤立性ALT明显增高 (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 , 半月内复查仍明显增高者, 如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则需减量或停用他汀类药物。如果存在其他损肝因素 (特别是NAFLD) 且无肝功能不全征象者则可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 但需加用保肝药物和加强代谢紊乱的控制。

3.2.2 合并NAFLD或并发其他肝病: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 20%~92%的NAFLD合并高脂血症, 这类病例在应用调脂药物过程中出现肝损害有可能是NAFLD本身的表现, 因NAFLD为富裕地区肝功能异常和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NAFLD患者往往有近期内体质量增加和腰围增大, 伴血糖、尿酸、血脂等代谢指标恶化, 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或脂肪肝程度加重。与DILI不同, NAFLD患者肝功能异常一旦出现, 短期内很少波动, 主要表现为ALT和GGT轻度增高, ALT/AST比值>1, 而碱性磷酸酶 (ALP) 增高等不明显。此外, 在调脂药物漫长的治疗过程中, 患者有可能新发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 并可因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导致肝功能异常。因此需将这些疾病列入肝功能异常患者鉴别诊断的范畴。

3.3 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研究表明, 在高脂血症的防治过程中过度用药和用药不够的情况均存在。目前在应用降血脂药物时为了追求完美的降脂疗效而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加大剂量或滥用降脂药物;二是过多的联用他汀类与贝特类降脂药物。为此, 在调脂过程中一旦发生DILI, 应及时换用降脂药物或减少用药剂量及避免联合用药以免病情恶化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血脂反弹。对于那些过度用药者, 即使其肝功能异常肯定不是由药物所导致, 亦应及时停药或减少调脂药物种类和剂量。密切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并根据病情合理处理是防治老年人降血脂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措施。

至今没有确切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会加重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损伤, 在调脂治疗期间并发这些肝病一般无需更改他汀类药物剂量, 但是贝特类药物在活动性肝病和肝酶异常患者中的应用需相当谨慎[1,2,3,4,5,6,7,8]。尽管有研究报道, 吉非罗齐、阿托伐他汀可降低NAFLD患者的ALT, 对他莫昔芬所致高脂血症和脂肪性肝炎可能特别有效, 但临床上见得更多的可能还是贝特类等降血脂药物引起脂肪肝患者ALT增高。因此, 确实需要调脂药物治疗的肝损害患者, 应尽可能选用肝毒性小的降脂药物, 并从小剂量开始试用。事实上, 降低血脂未必均需应用降脂药物, 通过各种措施有效减肥和控制血糖或使用兼顾保肝和调脂的多烯磷酯酰胆碱、水飞蓟素等药物亦可起到纠正轻度血脂紊乱的功效。

3.4 老年人需谨慎使用降血脂药物

临床医师除需重视降血脂药物对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还需考虑其安全性。应该全面评估老年人的病情, 常规检查并动态监测肝、肾功能和CK, 确定有无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以便慎重选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并确定其起始剂量。老年人用药后血脂水平要达到的目标值或理想水平不能与年轻人等同, >85岁老年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预测冠心病的价值有限, 服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心血管高危病人生存率的改善并不明显, 而不良反应则显著增多。为此, 老年人的调脂治疗需小心、谨慎, 遵循安全、有效、适度、经济的原则,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Cohen DE, Anania FA, Chalasani N.An assessment of statin safety by hepatologist[J].Am J Cardiol, 2006, 97 (Suppl) :77C-81C.

[2]McKenney JM, Davidson MH, Ja-cobson TA, et al.Final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ational Lipid Association statin safety assess-ment task force[J].Am J Cardiol, 2006, 97 (Suppl) :89C-94C.

[3]范建高, 蔡晓波.正确看待他汀的肝脏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6) :589-592.

[4]李光明, 范建高.慢性肝病患者应用他汀的安全性及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5) :328-330.

[5]Argo CK, Loria P, Caldwell SH, et al.Statins in liver disease:a mole-hill, an iceberg, or neither-[J]Hepatology, 2008, 48 (2) :662-669.

[6]Bates ER.Review:limite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tatins are safe in pa-tients with disease[J].Evid Based Med, 2008, 13 (5) :140.

[7]Cash J, Callender ME, McDougall NI, et al.Statin safety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J].Int J Clin Pract, 2008, 62 (12) :1831-1835.

[8]Gupta NK, Lewis JH.Review arti-cle:the use of potentially hepatotox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J].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8, 28 (9) :1021-1041.

[9]Abraldes JG, Albillos A, Banares R.Simvastatin lowers portal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Gastroenterology, 2009, 136 (5) :1651-1658.

[10]El-Serag HB, Johnson ML, Hachem C, et al.Stati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J].Gastroenterology, 2009, 136 (5) :1601-1608.

肝脏安全性 篇2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MRI);肝脏损害;CT;同相位(in-phase);反相位(out-phase);弥散加权成像(DWI);T2WI脂肪抑制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急腹症,常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害[1],以往的文献多从CT密度判断为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导致[2],但多无病理证实,本研究通过CT和MRI对比观察来探讨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的原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肝脏CT检查肝脏CT值明显减低,门冬氨酸转氨酶(AST)>40U/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40U/L;治疗后CT值有升高,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32-65岁,平均(42±5)岁。

1.2研究方法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ance TM 64排螺旋CT机。CT扫描参数为120 KV,250Mas,层厚1mm,螺距1。MRI检查:PHILIPS Achieva 1.5T,使用呼吸门控和腹部线圈,扫描层数20层,层厚4mm,FOV320mm。T1WIin-phase序列,TR=10ms,TE=4.6ms,激励次数NSA=2次;T1WIout-phase序列,TR=10ms,TE=2.3ms;激励次数NSA=2次;DWI扫描:B值取500,TR=2229ms,TE=75ms;T2WI脂肪抑制TR=1502ms,TE=86ms,NSA=4次。

1.3图像分析由两位副高以上高年资影像医师对患者MRI同反位像进行图像信号和CT值分析,判断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包。肝脏治疗前后CT值变化采用t检验,Out-phase像治疗前后信号改变采用卡方检验。

1.5结果35例患者治疗前肝脏CT值为40.16±15.06HU,治疗后肝脏CT值为57.00±4.98HU;MRI检查:T1WI同相位均为稍高信号,DWI序列均呈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等信号,治疗前后肉眼上的信号无明显变化;T1WI反相位:治疗前10例呈低信号,14例呈稍低信号,11例呈稍高信号,治疗后21例呈高信号,9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低信号,3例呈稍低信号。

治疗前后CT值t检验,t=28.5,P<0.01;治疗前后Out-phase像卡方检验,卡方值=28.5,P<0.01。以上数据说明AP肝脏损害治疗前后肝脏CT值和out-phase像信号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同、反相位技术可以检查出组织内少量脂肪,特点是反相位上病变信号减低[3]。T2WI脂肪抑制可以使成熟脂肪组织信号被抑制,可以使肝脏内病变和水肿信号显示更加清晰明显[4]。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高信号提示细胞内水肿[5]。本研究通过对3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分析,治疗后肝脏CT值有明显的升高;反相位上肝脏信号较治疗前有升高。根据以往文献,提示肝脏损害后肝脏的脂肪含量一过性增高[6-7]。T2WI脂肪抑制和DWI像无明显的信号改变,提示病人细胞内水肿和肝脏水肿征象不明显。

综上急性胰腺炎患者肝脏损害后,患者肝脏密度(CT值)呈一过性降低,MRI反相位上肝脏信号一过性降低,这种改变反应了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后肝脏的脂肪含量一过性增高,经过治疗后这种改变是可以恢复的。

参考文献

[1]屈健宁,蔡大川.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152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10,5(39):549-550.

[2]袁家长,李亮,陈广颖.急性胰腺炎致肝脏CT低密度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4):288.

[3]beroy -Wilfing A,Bttoun J Luton J P.In vitro adrenal cortex lesions characterization by NMR spectrosecopy.Magn reson imaging,1987,5(33):9-44.

[4]Chen JW,Chen Hw,Tang QF,etal.The advantage and application of SPAIR with fat suppressin technique in MR scans.Chin J CT&MRJ,2009,7(5):73-74.

[5]楊正汉,谢敬霞,章跃武,等.肝硬化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907-909.

[6]王文红,张翔,白人驹.MRI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在腹部含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天津医药[J].2002,30(2):70-72.

肝脏安全性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肝脏切除,肝脏疾病,开腹手术

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 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 解剖结构特殊, 血供丰富, 因此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大、风险大, 其推广仍面临许多困难[1]。我院针对需行肝脏切除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 临床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需行肝脏切除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10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例, 男23例, 女30例;年龄35~72 (47.2±5.6) 岁;疾病类型:肝癌10例, 肝血管瘤33例, 肝囊肿10例;病灶位置:Ⅱ~Ⅲ段43例, Ⅳ~Ⅴ段7例, Ⅵ段3例;术前麻醉ASA分级:Ⅱ级45例, Ⅲ级8例。对照组53例, 男20例, 女33例;年龄34~70 (46.6±4.8) 岁;疾病类型:肝癌11例, 肝血管瘤31例, 肝囊肿11例;病灶位置:Ⅱ~Ⅲ段41例, Ⅳ~Ⅴ段8例, Ⅵ段4例;术前麻醉ASA分级:Ⅱ级46例, Ⅲ级7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灶位置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病变位于肝脏表面或肝脏边缘 (CouinaudⅡ、Ⅲ、Ⅳ、Ⅴ、Ⅵ段) ; (2) 肿瘤仅局限于半肝范围内, 恶性肿瘤≤10cm, 良性病变≤15cm; (3) 病变不影响第一和第二肝门的解剖; (4) 肝功能Child分级≥B级。

1.3 排除标准

(1) 肝功能失代偿; (2)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手术: (3) 心、脑、肺和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4 方法

1.4.1 观察组

给予完全腹腔镜肝脏切除治疗。患者取头高脚低位或左侧斜卧位,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于脐周做一切口, 将10mm Trocar置入后建立C02气腹, 腹压设定为12~14mm Hg。经Trocar置入30°腹腔镜, 在腹腔镜监视下根据手术需要, 分别在两侧肋缘下和剑突下置入4~5个Trocar。常规探查全腹腔、肝脏及邻近脏器, 观察肿瘤位置、数量、范围, 是否与周围脏器粘连, 有无转移灶等, 第一、第二肝门有无异常, 肝门淋巴结情况, 有无肝硬化及硬化程度。用超声刀切断左或右半肝肝周韧带, 充分游离肝脏;沿肝表面用电刀划出拟切割线, 以超声刀沿解剖间隔或拟切割线切开肝脏包膜及3~5mm肝脏实质, 切断肝脏实质;游离肝脏较大胆管及血管, 用不可吸收聚合物血管夹将其夹闭, 较小胆管及血管给予喷凝及超声刀凝固;用生理盐水冲洗肝脏断面, 如渗血以喷凝和止血纱布覆盖止血。在确认无胆漏及出血后, 覆盖明胶海绵于创面, 并留置腹腔引流管。适当延长1个穿刺孔, 送入标本袋至腹腔内, 再连同切除标本移出体外。

1.4.2 对照组

给予传统开腹肝脏切除术。采用肋缘下反“L”形或斜形切口。游离左或右半肝肝周韧带, 充分暴露病灶, 解剖出第一肝门;以止血带穿过肝门静脉后, 肝门用橡胶管行阻断;规则性肝切除沿肝叶分界标志进行切除, 局部不规则肝切除沿病灶外缘1.5cm处以电刀划出拟切割线, 将肝脏实质以电刀切割, 结扎所遇肝脏胆管及血管;用喷凝或止血纱布予肝脏断面止血, 覆盖明胶海绵, 留置腹腔引流管于肝脏断面下。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中情况 (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除物重量和手术时间) 及术后恢复情况 (包括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 , 进行统计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切除物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受肝实质内的生理解剖结构特点、肝脏解剖位置的限制、腹腔镜下阻断肝脏血供困难、断肝及断面处理技术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仍是风险大、难度高的复杂手术[2]。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改进,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适应证逐渐扩大, 因而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

研究表明, 在现有条件下, 选择适当的病例, 灵活使用器械, 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可行的, 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4]。腹腔镜肝切除术不仅切除了病灶, 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机体创伤, 体现了微创的理念。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术中腹壁切口小、对肝脏的挤压小、出血量少, 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优点[5], 备受外科医师及患者的青睐。文献表明, 腹腔镜肝切除术相较于开腹手术具有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和缩短住院天数的优势[6]。

本研究中,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切除物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完全腹腔镜肝脏切除治疗肝脏疾病临床效果显著,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彻底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herqui D, Husson E, Hammoud R, et a1.Laparoscopic Liver resctions:afeasibility study in 30 patients[J].Ann Surg, 2000, 232 (6) :753-763.

[2]赵国栋, 刘荣.制约腹腔镜肝切除术发展的因素[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7, 12 (8) :80-82.

[3]席兆华.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 1 (1) :94-96.

[4]王刚, 刘荣.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5 (11) :617-620.

[5]吕游, 彭心宇, 张示杰, 等.腹腔镜肝脏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7) :669-672.

母爱与肝脏透析 篇4

他按过“热狗”,变成狼乔虎咽的老饕餮。大娘从家里端来一杯饮料递给正在打嗝的阿尔丁格:“小伙子,喝杯饮料,我就住在摊后面的旦丁街18号。是离家出走吧?”阿尔丁格点点头,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和母亲吵架,我想学化学,她非叫我学文学不可,一赌气我就……”

大娘语重心长地说:“我给你两个热狗、一杯饮料,你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你母亲给你十八九年的物质和情感的关爱,你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却狠心地离开她!她会十分伤心的。”

阿尔丁格回到家中,投入母亲怀抱痛哭一场。他万万没想到:母亲同意了他报考化工学院。

他大学毕业时,母亲患了肝硬化腹水。他查资料到处求医。医生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60万人患有肝脏疾病。对于你母亲这种严重肝病患者,生存的唯一可能就是采用器官移植。但这很困难,一则是很难找到捐献的、与患者有亲和力的器官;二则费用也过于昂贵。阿尔丁格跪求医生:“我给母亲移半个肝吧!求求您!”

“傻话!你母亲需要换整个肝脏,一命换一命有何价值?”

不久,母亲去世了。临终前握住儿子的手说:“我从医生那里得知,你和你父亲都恳求用你们的肝脏移植给我!我死而无怨!孩子,你能不能发明一种肝脏透析机,像肾脏做透析那样,滤出肝脏中的病毒。”阿尔丁格跪在母亲床下,挥泪发誓:“儿子一定完成您的重托!您放心吧!”

阿尔丁格为实现母亲的遗愿,考入罗斯托克市医疗设备研究所,刻苦钻研用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肝脏透析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31岁时与物理学家瓦尔特·格里克同罗斯托克市的医学家合作研制成功“Mars” (玛斯)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肝脏透析机。

阿尔丁格从《罗斯托克报》看到一则惊人的《征肝启事》:萨比娜老人患严重肝病,有献肝脏者及掌握相关信息者请与旦丁街18号联系。后面还有电话号码。

肝脏安全性 篇5

1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988年Agre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分离纯化红细胞膜上的Rh蛋白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分子量约为28 kD的疏水性跨膜蛋白, 当时称之为形成通道的整合膜蛋白28 (channel-forming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28, CHIP28) , 但并不知道其功能[2]。Agre等于1991年完成了其cDNA克隆, 将体外逆转录合成的CHIP28的cD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后发现, 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会迅速膨胀, 细胞体积迅速增加30 %~50 %, 并于5 min内破裂, 表明了该种蛋白具有极强的水通透性。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功能, 又将其构建于蛋白磷脂体内, 通过对其活化能及渗透系数的测定以及后来的抑制剂敏感性等研究, 证实其为水通道, 从此确定了细胞膜上存在转运水的特异性通道蛋白, 并将CHIP28命名为Aquaporin 1 (AQP1) [3]。以后又陆续从动植物组织细胞中鉴定出多种水通道蛋白。由于它们与以前 (1984年) 自牛眼晶状体中分离出的晶状体纤维膜主要固有蛋白 (major intrinsic protein of the lens, MIP) 的氨基酸序列具有20 %~40 %同源性, 并且MIP亦被证明具有弱的水通道活性, 于是将所发现的AQPs统一归属于MIP家族, 并将MIP命名为AQP0[4]。到目前为止, MIP家族共有13名成员[5], 单体为26~30 kD不等。

2水通道蛋白的结构

MIP家族的结构具有相似性, 目前研究比较透彻的是AQP1, 其它水通道蛋白的结构均由它推知。AQPs的一级结构为一跨膜6次的单肽链[6], 在质膜两侧形成5个环, 其氨基和羧基端均位于胞内, 故胞外有3个 (A、C、E) 环, 胞内有两个 (B、D) 环。其中B、E环具有疏水性, 其余3个环具有亲水性。整个AQP单体前后两部分在氨基酸序列上相似, 呈对称的镜像结构。在胞外的E环和胞内的B环上具有AQPs的标志性序列: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 (Asn-Pro-Ala, NPA) , 而且它们从胞内和胞外两个不同的方向折叠嵌插入脂膜, 从而形成膜蛋白上水选择性通过的孔道。见图1。

B、E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插入质膜并相互交叉形成膜蛋白上水选择性通过的孔道

在E环的NPA序列中具有189-半胱氨酸残基, 该残基为汞的特异性结合位点, 一旦汞与该位点结合就可以抑制AQPs的通道功能[7]。尽管AQPs的单体具有独立的水通道的功能, 但通过对AQP1的冰冻蚀刻及形态学测量等研究表明, AQPs在细胞膜上是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 见图2。四聚体结构对维持AQPs的空间稳定性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AQP1孔道的最窄处直径约为3A, 而一个水分子的直径约为2.8A, 所以水分子可以顺利的通过孔道, 其速率约为3.0×109个水分子/单体·秒[8]。计算机模拟试验表明, AQPs所具有的水选择性是由于两个相互交叉的NPA序列在孔道两侧的脂膜表面各形成一个静电场, 从而有效地阻止了阴、阳离子的通过;同时, 该序列中的两个天冬酰胺共同组成一个亲水的环境, 可使水分子的氢键发生旋转, 从而使其在空间构像发生一定的改变, 利于水分子快速通过孔道。

3水通道蛋白在肝脏的表达及功能

大鼠肝细胞主要表达AQP0、AQP8、AQP9[9], 参与调节水的跨膜转运及参与胆汁生成, AQP0和AQP8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并在肝细胞顶膜面有较弱表达[10]。AQP9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基底面和侧面, AQP0和AQP8主要分布于中央静脉旁的肝细胞内, 通过调控水的转运调控与细胞有氧代谢有关的线粒体的容积。AQP9表达于肝细胞底外侧膜, 均匀地分布于整个肝小叶, 其功能未明, 可能与维持肝细胞渗透压和调节分解代谢有关, 并参与肝窦与肝细胞间水的转运[11], 与AQP8协同完成胆汁的分泌。大鼠肝内胆管细胞所表达的AQP种类有7种, 分别为AQP0、AQP1、AQP4、AQP5、AQP8、AQP9、AQP11[12], 是目前已知细胞中最多的, 其中AQP1[13]和AQP4研究较为深入, 包括分子、生化和功能研究, 其余5种 (AQP0、AQP5、AQP8、AQP9、AQP11) 的研究只限于转录水平, 其亚细胞分布和生理学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AQP1表达于肝内胆管细胞各个方向的细胞膜和胞内囊泡, 然而, 其亚细胞分布因生理情况不同而不同, 在离体的肝内胆管细胞, 促胰液素和cAMP均可使分布于胞内小囊泡的AQP1向肝内胆管细胞顶膜面重新分布, 但在AQP1基因缺失的小鼠肝内胆管细胞拥有同样对水通透的能力。AQP4主要存在于肝内胆管细胞基底面和侧面, 调节水在基底面和侧面的扩散。有迹象表明胆汁分泌与AQPs密切相关[14,15]。

4水通道蛋白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是指发生缺血的组织器官, 当恢复血液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肝脏作为高灌注器官, 非常容易发生IRI。如肝移植过程中导致急性肝脏缺血, 当肝脏恢复血液灌注后会因氧自由基等的作用加重肝脏的损伤。在肝移植中IRI是造成移植肝原发失功、移植失败及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肝脏IRI发生机制复杂, 涉及氧自由基的作用、乳酸堆积、钙超载、能量代谢障碍、内皮功能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当pH降到5.5以后, AQP4对乳酸盐和水表现出特殊的通透性, 其他如多巴胺、碳酸酐酶抑制剂及高水平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也影响着AQP4的分布与表达。AQP4基因启动子区域有一低氧诱导因子结合基序, 低氧可下调AQP4 mRNA及蛋白的表达, 重新给氧又可使AQP4水平恢复。温度、激素、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水通道产生影响。肝脏IRI后常发生淤胆等多种胆道并发症, 可能与IRI后胆汁的分泌变化有关[16], 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虽然在对水通道蛋白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迄今为止仍未能从分子机制完全阐明二者的联系。

5水通道蛋白的应用前景

肝脏安全性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3例肝癌患者。其中男54例, 女49例;年龄36~77 (49.58±5.11) 岁;病程17d~19个月, 平均9.01±2.39个月;肿瘤位置:左半肝38例, 右半肝44例, 左右半肝21例。

1.2 方法

1.2.1 肝脏增强CT扫描

实行CT检查之前30min, 需要叮嘱患者服用剂量为300~500ml之间的2%泛影葡胺;此次研究所采用的CT扫描仪为飞利浦公司产的16层螺旋CT, 具体扫描参数为:为患者实行1s的扫描周期, 电流控制在200~m A300之间, 电压控制在120k V到140k V之间;矩阵为512×512, 层厚则控制在5mm左右。实行CT扫描过程中, 应该先完成全肝平扫操作, 接着完成增强扫描;将优维显作为此次CT扫描检查的造影剂, 注射器为高压注射器, 注射速率控制在3.0ml/s左右。

1.2.2 肝脏MRI检查

选择我院1.5T双梯度核磁共振机为全部患者实行肝脏MRI检查, 其中结合两个配套设备实行检查, 一是阵列线圈, 二是腹部相控线圈, 具体扫描参数包括:将梯度场的强度控制在45m T/m, 而层厚、层距还有视野分别调至10mm、1mm还有50×40cm。实行MRI扫描时, 应先为患者完成常规扫描, 接着实行DWI序列扫描, 最后则完成动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肌开始, 直到肾下极来完成。

1.3 评定标准

此次诊断结果的判定均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影像学的相关分析, 均由我院专业的放射科医生来完成, 且医师在实行CT扫描和MRI检查图像分析时, 未了解过病理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和MRI检查的影像学分析

(1) CT扫描:增强扫描中的动脉期:有72例患者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 密度高于正常肝组织;其中有18例和13例各为等密度强化和轻微强化现象。门脉期:83例患者表现为病灶等密度状态;20例患者表现为高密度状态。延迟期:有95例患者表现为强化程度明显下降, 而病灶表现状态多为低密度, 或者略低密度。 (2) MRI扫描:实行T1W1平扫时, 扫描过程的信号呈现为低、略低信号;T2W1中, 则有87例患者呈现高信号、略高信号, 但是信号不均匀, 其中16例患者表现为等信号;DWI呈结节样及晕圈样高信号, ADC呈低信号, 同时, 在增强扫描时, 患者的在动脉期表现出明显的强化, 信号呈现为高信号, 远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表现为等信号和偏低信号的例数分别为81例和22例;延迟期病灶信号表示为等信号和低信号的例数分别为90例和13例。

2.2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情况比较

通过病理学诊结果对比可知, MRI检查方法所获得的诊断符合率为95.12%, 与CT检查方法的88.35%相比明显更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诊断中, MRI的诊断效果也优于CT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3.1 CT扫描和MRI检查的优劣势分析

在以往的肝癌疾病诊断中, 均以病理学诊断作为肝脏病变性质判定的金标准, 病理学诊断主要是采用手术方式, 或者穿刺方式等形式来完成, 不仅会给患者一定的创伤伤害, 而且还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如针道出血或者病变转移等情况, 所以在肝癌等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上, 具备一定的局限作用[2]。结合科技创新与发展, 医疗技术也得到了飞快的提升, 尤其是各项诊断设备上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 当前在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上, 也逐渐使用CT扫描和MRI检查两种方式实行诊断。

3.1.1 CT扫描检查

CT扫描仪器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由初期的4排螺旋CT, 逐渐改进为64排, 甚至是128排, 极大地提升了诊断有效性, 不仅缩短了整体的扫描时间, 而且获得的影像学分辨率也更为清晰;减少了扫描过程中出现的伪影, 可以进一步提升后期影像学分析的准确性;同时, 还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层厚来完成图像重组, 从而更为准确地显示出患者肝脏中存在的细微病变组织, 减少漏诊的情况发生。最后, 结合造影剂为患者实行增强扫描, 即通过CT扫描清晰显示出患者肝癌细胞形态学的表现特征, 从而准确显示出血流还有血容量等血供特征;通过多期动态扫描, 还能够对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 但是仅能在注射造影剂后的某个固定时间范围内完成, 才能根据二者的密度差进行判定, 若错过该时间段, 则无法得出准确结果[3,4]。

3.1.2 MRI检查

MRI扫描检查方法具有以下诊断优势, 一是扫描过程不存在放射性辐射;二是具备丰富的图像采集信号和高分辨率的软组织图像, 是提升肝脏相关疾病诊断率的重要诊断方式, 且获得的肝脏解剖学图像能够充分反映出患者肝脏的代谢情况, 包括病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同时, MRI所采用的是多序列成像技术, 从而能够根据扫描过程中的信号强烈程度来判断患者的结节性病变特性[5]。

3.2 研究结果分析

结合统计数据可知, 实行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5.12%高于CT检查方法的88.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直径<3cm的肿瘤诊断中, MRI的诊断效果也优于CT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了, 将肝脏MRI检查方法应用在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上, 获得的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方法,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3例肝癌患者, 全部患者均先后行肝脏增强CT扫描检查和肝脏MRI检查, 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结合病理学结果可知, MRI检查所获得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5.12%, 明显高于CT检查的88.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直径<3cm的肿瘤检测中, MRI的检出率为96.77%, 与CT检查的87.10%相比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准确性更高, 尤其是直径<3cm肿瘤的检测上, 可以获得更为可靠的诊断结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脏增强CT,肝脏MRI,肝癌诊断,诊断效果,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胥冬冬.肝脏增强CT检查与肝脏M RI检查在诊断肝癌方面的准确率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5) :35-36.

[2]郝健.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中的诊断准确率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5) :607-608.

[3]江发良.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23) :5418-5419.

[4]项昆, 赵鹤亮, 张亚杰, 等.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对比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 (9) :1137-1139.

肝脏安全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5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47例, 女5例, 年龄18~45 (35.24±3.56)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乙肝病史超过6个月;血清HBe Ag和抗-HBe阳性;肝组织学检查肝炎病变等。

1.2 方法

1.2.1 肝脏Fibroscan测量

首先指导患者取平卧位, 将肝右叶区的肋间隙充分暴露出来, 选择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第7、8肋间定位, 将耦合剂涂在探头, 紧贴肋间隙中间部位, 保持探头与皮肤之间的垂直方向, 患者均进行10次成功测试, 将中位数作为最终测定结果, 并以 (k Pa) 作为弹性值单位, 最后记录肝硬度值。

1.2.2 肝脏穿刺病理检查

首先测量患者生命体征, 指导其采取仰卧位, 利用B超全程引导, 常规消毒后, 采取5m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掌握穿刺定位点, 采取全自动活检穿刺枪抽取肝组织, 肝组织长达2.0cm, 即可符合要求。取材后置于10%的中性甲醛小瓶中, 并送至病理科进行处理。最后常规消毒、包扎穿刺点, 每隔10min测量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根据肝纤维化病理纤维化程度分期, 可分为S0组、S1组、S2组、S3组、S4组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肝硬度值与肝脏穿刺纤维化分期具有正相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相关系数为0.667。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与纤维化, 肝纤维化程度作为指导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的关键标准, 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中, 需要采取简单方便的诊断方法, 进行观察肝脏纤维化的变化情况。肝脏病理学诊断作为诊断肝脏纤维化的金指标, 其将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期, 以正确评估慢乙肝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但是此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彩超下进行肝穿刺, 其定位较准确, 安全获取所需要的组织, 确保了肝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准确性, 合理判断肝脏的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等。

Fibroscan检测方法具有无创性, 准确性较高, 可反映肝实质硬度大小, 评估纤维化的程度, 同时进行定量分级。Fibroscan进行判断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分期的工作原理为[2]:利用低频脉冲振动波分析多个位置肝脏, 获取测定结果后转换成为千帕是 (k Pa) 的数值。硬度值会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 Fibroscan的测量平均值为7.4k Pa。相关文献表明[3], Fibroscan测量值与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在本研究中表明, S0、S1、S2、S3、S4期均值分别为12.21±9.24k Pa, 14.25±5.68k Pa, 20.45±11.24k Pa, 27.46±15.35k Pa, 34.56±17.54k Pa, 可见肝脏硬度值随着肝脏纤维化分期不断加重而增加, 主要是因为炎症加重肝脏损伤程度反复加重, 导致肝细胞逐渐出现坏死现象, 造成大量增生纤维结缔组织, 并进展成为纤维间隔, 最后将形成假小叶。在演变过程中, 肝脏纤维化程度逐渐加剧, 肝脏质地越来越硬, 患者病理学会表现为纤维化分期逐渐加重, 增大肝硬度检测值。

综上所述, 肝硬度值与肝脏穿刺纤维化分期具有正相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通过肝脏硬度值可良好体现肝纤维化的程度,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合理评估慢乙肝患者长期疗效。

摘要: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5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进行Fibroscan检测、肝穿病理检查, 最后分析两种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肝硬度值与肝脏穿刺纤维化分期具有正相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ibroscan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并由于其无创、无痛、可复性, 在慢乙肝患者的长期随访与疗效评估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脏Fibroscan测量,肝脏穿刺病理检查,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春娜, 夏瑾瑜, 周耀勇,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与年龄、血清ALT、HBVDNA、HBeAg关系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4 (11) :1513-1516.

[2]王国宁.肝脏弹性测定 (fibroscan)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D].宁夏医科大学, 2013.

养护肝脏从春天开始 篇8

一、饮食护肝

饮食护肝有两大要点:一是优选食物供足养分,满足肝脏的各项生理需求;二是注意食品卫生,防止细菌、病毒入侵肝脏。

人体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元素等五大类养分,也正是肝脏所必需的。不过,肝脏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需求较多,而脂肪过量有引起脂肪肝之虞,必须适当限制。为此,建议将以下细节贯穿于每天的食谱中:

奶、蛋、鱼、瘦肉、豆制品等食品,每日膳食轮换安排,为肝脏提供足量优质蛋白。

适当食用葡萄糖、蔗糖、蜂蜜、果汁等易于消化的单糖与双糖类食物,以增加肝糖原储备。

酵母富含B族维生素,不可冷落。

山楂含有熊果酸,能降低动物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有一定的防止或减轻动脉硬化的作用。如平时吃些鲜山楂,用干山楂泡水喝,或在炖肉时加入山楂,既调味,又能帮助消化。

绿茶清热解毒,消食解腻;菊花平肝明目;玫瑰花舒肝解郁。常饮这类茶水有益护肝。

枸杞滋补肝肾,养肝明目,或泡茶,或炖汤,或熬粥皆可。

常吃核桃仁、开心果之类的坚果,以疏肝理气,缓解焦虑。

有面色发黄、睡不好觉等肝气不足症候的人,不妨每周吃1次畜禽肝脏,以收到“以肝养肝”的效果。

忌食酒精和一切辛辣及刺激性食品。避免吃油炸及干硬食品。

多喝水。水可增加循环血量,增进肝细胞活力,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而收到护肝之效。

二、运动护肝

积极锻炼是护肝的又一有效方法,因为运动既可削减超标体重,防止肥胖,消除过多脂肪对肝脏的危害,又能促进气体交换,加快血液循环,保障肝脏能得到更多的氧气与养料。

从护肝角度看,一要选好运动场地,以场地宽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地方为佳;二要选择好锻炼项目,以锻炼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动态运动为好,如慢跑、快速步行(每分钟大约110~120步)、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跳绳;游泳、打太极拳等。

每天1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

另外,护肝保健操也有裨益,做法是:

第一步,揉大敦穴。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大敦穴,手法同前。

第二步,按太冲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脚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太冲穴,手法同前。

第三步,揉三阴交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手法同前。

第四步,推搓两肋法。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

三、睡眠护肝

睡眠时人体处于卧位,肝脏能享受到更多的血液浇灌,加上身体处于休息状态,肝脏的负担最轻,故高品质的睡眠护肝功效显著。反之,睡眠质量差,尤其睡眠障碍,容易累及肝功能。医学专家已经注意到,一种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睡眠障碍可引起肝脏损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指睡眠中因舌咽部狭窄和悬雍垂堵塞气道造成的呼吸短暂停止,严重者呼吸暂停时间可长达一分半钟以上。

医学资料显示,患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者约32%出现肝功能异常,肝功损害与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肝损害与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缺氧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要提升睡眠质量,首先要积极治疗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其次,晚间不要从事太过耗损脑力的工作,也不要熬夜,一些人之所以肝不好,经常熬夜与晚睡难辞其咎。

中医学认为,一天之中人的睡眠有两个时辰最重要,一是午时(上午11时到下午1时),一是子时(晚上11时到凌晨1时),这4个小时也是骨髓造血的时间,流经肝脏的血液最多,有利于肝功能修复。

肝脏好坏如何排查? 篇9

检查肝脏是否有毒的方法:

1、指甲表面有凸起的棱线,或是向下凹陷。中医认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脏蓄积时,指甲上会有明显的信号。

2、偏头痛,脸部的两侧长痘痘,还会出现痛经。脸部两侧以及小腹,是肝经和它的搭档胆经的“一亩三分地”,一旦肝的排毒不畅快,自己的后院就会先着火。

3、情绪容易抑郁。肝脏是体内调控情绪的脏器,一旦肝内的毒不能及时排出,阻塞气的运行,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

4、女性乳腺出现增生。经前乳腺的胀痛明显增加。乳腺属于肝经循行路线上的要塞,一旦肝经中有“毒”存在,乳腺增生随即产生,尤其在经血即将排出时,会因气血的充盛而变得胀痛明显。

如何排出肝脏毒素

1、吃青色的食物。按中医五行理论,青色的食物可以通达肝气,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郁、缓解情绪作用,属于帮助肝脏排毒的食物。中医专家推荐青色的橘子或柠檬,连皮做成青橘果汁或是青柠檬水,直接饮用就好。

2、枸杞提升肝脏的耐受性。除了排毒之外,还应该提升肝脏抵抗毒素的能力。这种食物首推枸杞,它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提升肝脏对毒素的耐受性。食用时以咀嚼着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

3、按压肝脏排毒要穴。这是指太冲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钟,感觉轻微酸胀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气,两只脚交替按压。

4、眼泪排毒法。相较于从不哭泣的男人,女人寿命更长,这不能不说和眼泪有关系。中医早已有了这个认识,而且也被西方医学所证实。作为排泄液的泪液,同汗液和尿液一样,里面确实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生化毒素。所以,难受时、委屈时、压抑时就干脆哭出来吧。对于那些“乐天派”,周末的午后看一部悲情的电影,让泪水随着情节流淌也是一种主动排毒方式。

5、吃用灵芝排毒法。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慢性肝炎,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乏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所以,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碍。

肝脏最佳排毒时间

肝脏外伤的诊治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跨度为18~73岁,平均年龄为(40.4±6.6)岁,人均住院日(15.4±1.2)d。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肝脏外伤患者。无营养不良现象,无严重心、肝、脾、肺、肾脏疾病,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实验方法

对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12例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12例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2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组,其中肝修补5例,清创缝合加止血纱+大网膜填塞3例,不规则右半肝切除2例,不规则左半肝切除1例,不规则右半肝切除+左半肝缝合术1例,清创缝合纱布卷压迫止血4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例肝脏外伤患者,治愈18例,治愈率为75.0%,死亡6例,病死率为25.0%。其中肝脏损伤I一II级总计11例,其中手术3例,非手术8例,死亡0例;III一V级总计11例,其中手术8例,非手术3例,死亡4例,病死率36.4%;VI级3例,手术2例,死亡2例。由此可以看出,手术成功与肝损伤级别相关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肝脏外伤是目前常见的临床急诊之一[2],因为肝脏的体积大、质地脆等特点,患者在受伤后非常容易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或者胆漏[3],甚至更有可能导致出血性休克和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总体病死率接近10%[4]。如果合并其他脏器复合伤,病死率更可高达25%。近年肝脏外伤非手术治疗也明显增加,有相关资料标明[5],肝脏外伤行剖腹探查病例15一80%则可以自行停止出血,非手术治疗肝脏外伤的成功率也很高。所以,非手术治疗也逐渐成为肝脏外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有文献显示[6],肝脏外伤患者的伤口距离表面3cm以内被称为浅表裂伤[7],不会导致患者出现很大的出血或胆屡。近年来对肝脏外伤治疗的进展主要是在严重肝脏外伤的诊疗上,肝脏外伤救治成功的关键为是否能够迅速控制出血[8]。控制出血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迅速阻断患者肝门,双手直接压迫肝脏或者肝周围纱布填塞。在患者大出血无法控制以及病情危及的时候,则应该尽快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DOC),即分期手术[9]。肝脏外伤救治成功的关键为是否能够迅速控制出血,而影响肝脏外伤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肝脏损伤的程度、及时的急救措施、有效的后续治疗以及有无合并伤。严重肝脏外伤目前仍然非常高的病死率,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肝脏损伤等级高的患者首选治疗手段为迅速手术止血。早期复苏、及时有效的止血、充分引流和防治术后并发症是降低严重肝脏外伤患者病死率的关键[10]。

由上述研究可以得出,手术成功与肝损伤级别相关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着密切的关系,肝脏损伤等级低的患者可以在有效监护下选择非手术治疗,肝脏损伤等级低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重点研究和探讨肝脏外伤患者的诊治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十年间收治的2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12例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12例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开放手术组患者和非手术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治愈率和病死率的情况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 24例肝脏外伤患者,治愈18例,治愈率为75.0%,死亡6例,病死率为25.0%。其中肝脏损伤Ⅰ-Ⅱ级总计11例,其中手术3例,非手术8例,死亡0例;Ⅲ-Ⅴ级总计11例,其中手术8例,非手术3例,死亡4例,病死率36.4%;Ⅵ级3例,手术2例,死亡2例。结论 手术成功与肝损伤级别相关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着密切的关系,肝脏损伤等级低的患者可以在有效监护下选择非手术治疗,肝脏损伤等级低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肝脏外伤,诊断,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阿不都热西提玉苏甫.肝外伤184例诊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112-113.

[2]丁庆标.闭合性肝外伤42例非手术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4(2):150-151.

[3]刘延军,曲明,尹惠生,等.非手术治疗肝外伤49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20-123.

[4]赵业剑.闭合性肝损伤飞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4):1224-1225.

[5]张华甫,任红亮,祁天义.严重肝脏外伤53例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87-88.

[6]陈祖雄.不同治疗方法对外伤性肝破裂效果比较,(附84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6):100-102.

[7]杨艳琼,李之润.肝外伤50例手术治疗体会[J].云南医药,2012,33(3):333-334.

[8]史坚强,仲海燕,王海霞,等.闭合性肝外伤76例非手术治疗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1087-1088.

[9]梁廷海.38例肝脏外伤的外科治疗[J].吉林医学,2011,32(6):133-134.

上一篇: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下一篇:养生五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