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问题

2024-09-07

安全性问题(共12篇)

安全性问题 篇1

引言

在申请QQ账号、网易邮箱等网络账号的时候, 网站通常建议用户设置“安全问题”, 以确保忘记密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来找回自己“信息”。这些“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的确保证了账号丢失后的找回, 带来了一定的“安全”, 但同时却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

1“安全问题”初衷与问题内容分析

“安全问题”主要是网络社交等账号提供商为确保用户可以找回可能丢失的账户而设计的一些与用户相关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 腾讯、网易等服务提供者, 通过“安全问题”的保护措施帮助庞大的用户群找回了宝贵的信息资料, 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这些“安全问题”包含的内容, 往往涉及到用户的相关隐私信息。这些安全问题的内容包含:用户父母的姓名、生日, 用户的工号、证件号、手机号以及用户朋友姓名等隐私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网站 (如腾讯、小米等, 但并不强制) 甚至需要提供用户身份证号等信息。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内容用户熟知且不需要额外记忆, 相对于繁杂的账户密码更难忘记, 同时也使得账户更不容易丢失。

虽然在填写“安全问题”时, 并不要求用户填写真实的信息, 但往往填写虚假答案需要更多的额外记忆量。一旦丢失账号并且忘记所填写的答案, 则几乎完全不可能找回账户信息。因此, 更多的人倾向于填写真实有关隐私的答案。

2 隐患存在的可能性

以前很多人很少思考将隐私信息交给大型网站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总要一个好的梦想:大型网站的安全性一定很高, 所用的技术也一定很先进;忽略了技术在不断进步, 昨天可能安全的东西, 今天就会变得漏洞百出。

首先, 时代在进步, 互联网技术在发展,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必定会一直在技术上遥遥领先。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公司在几年前如日中天, 现在却已经几乎消失不见, 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相关技术领域已经不能处于领先水平, 其地位被其他公司代替;而华为、中兴、小米等手机公司却好像突然强大, 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

其次, 大型网站已多次发生安全事故, 并非大公司就一定安全。较为著名的信息泄漏事件有:美国Apple公司发生的好莱坞女星私密照片泄漏事件 (2014 年9 月, 报道广泛, 涉及用户10 个以下) 、中国12306 网站大量退票事件 (2014 年12 月, 乌云网发布, 涉及用户十几万) 、网易账号大量泄漏事件 (2015 年9 月, 乌云网白帽子测试发布, 涉及用户约5 亿) 。当然这样的统计数据并非100%精确, 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网站信息来进行推断破解的, 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大公司确实存在一些安全漏洞。

最后, 大型网站系统安全维护者存在对手“黑客”。网络上存在一些喜欢对网络安全进行分析并攻击的人, 他们称为“黑客”, 在技术方面并不输给大型网络公司的安全技术人员。

3 安全隐患的危害

个人信息的泄漏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小到仅仅信息泄漏, 达到危及金融账户安全, 甚至危及个人性命安全, 带来的危害从小到大具体描述如下。

3.1 仅仅个人信息泄漏

这一类危害性最小, 仅仅是泄漏了信息, 并没有来主动破坏用户安全。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危害, 但这一类是其他几种严重危害的基础, 严重的危害用户的信息是通过对大量这类消息进行数据分析、检索、判断后得到的。

3.2 个人信息网络曝光

这类危害主要是对明星、企业以及政府等相关人员危害较大。如各种“艳照门”类的“门”事件, 会对所涉及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或生活的伤害;又如一些上市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的有些不良信息曝光, 会影响公司股票投资等等。

3.3 银行等金融账户被盗

主要是通过在其他网络上泄漏的账号和密码与金融银行类网站进行配对和比较, 如果金融账户用户名与密码正好相同, 则可以进入金融账户, 将其内部资金转账或者消费。这一类危害最容易引起注意, 对普通人们的危害较大, 范围也最广。

3.4 个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主要是通过获取个人信息中的住址、联系方式, 然后结合用户在社区平台 (如人人网、QQ空间) 上的照片, 来进行行为习惯分析, 最后达到危害人身安全的目的, 这类对个人的危害性最大。

4 减少安全隐患的建议

对于由“安全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 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小隐患, 提高自己信息的安全度, 具体的方式如下。

4.1 设计一套有关自己的安全信息

在这套安全信息里面, 使用完全虚假的信息填充, 要包含:自己的名字和生日、学号以及工号, 最好朋友姓名, 自己的所有学历, 故乡和工作地址, 父母姓名和生日等等。如果在一些网络社交账户 (非必需正确信息等的金融账户) 中要求“安全问题”, 通过这些设定好的虚假内容填写。

4.2 最好不要将常用邮箱账户名作为金融类帐户名

在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金融账户中, 通常将常用邮箱作为安全邮箱甚至登入名, 这样比较危险。常用的邮箱登入次数多, 甚至与可能与很多其他网站账户绑定, 当这些网站的出现安全隐患时, 容易通过密码联想撞破金融账户密码;更有甚者其密码本来就一样, 危险则更大。

4.3 在对所有人公开的社交网络空间尽量少放置个人照片等信息

在对所有人公开的社交网络空间放置个人照片等信息容易让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图片附带文字或网络评论获取个人生活习惯、家庭学校住址等信息, 这些信息会给坏人造成更多可乘之机。

5 结束语

在申请网络帐号时设置的“安全问题”常包含用户的隐私信息, 并且即使是大型网站也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如果我们在设置这些“安全问题”的时候, 应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安全信息泄漏的可能性。文章对个人用户提出的安全建议, 能够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安全性问题 篇2

笔者一直在从事桥梁施工的安全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影响桥梁使用安全性、耐久性方面存在着若干问题,原因涉及到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方方面面。本文仅从设计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一、具体细节的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没有结合桥梁所在地区的材料实际供应情况。在乡镇,优质的砂石子材料一般不多,如果设计高强度混凝土(如预应力空心梁混凝土设计为C50),将可能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在乡镇地区,桥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为C40为妥。而在市区,预应力空心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为C40或C50均可,因市区一般都有商品混凝土基地,砂石材料供应质量有保障。

设计人员对乡镇地区洪水位了解不详,经常导致设计时桩基系梁位置较低,施工困难,造成系梁结构质量不易保证。监理单位应该协调设计单位,适当提高系梁标高。

构造设计存在漏洞。典型问题是伸缩缝处仅设普通橡胶支座。应改为橡胶活动支座,否则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伸缩缝处易拉裂,普通橡胶支座变形,极大地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监理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建议业主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支座变更。

桥面没有设计整体钢筋网,没有考虑汽车超载问题。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汽车超载营运,会对桥梁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了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设计时也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伸缩缝处空心梁预埋数量不足,监理及施工单位必须事先做好复查工作。桩基主筋保护层与建筑制图不一致,施工及监理单位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否则桩基主盘保护层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二、结构的耐久性设计问题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并要承受车辆、风、地震、疲劳、超载、人为因素等外来作用,同时桥梁所采用材料的自身性能也会不断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各部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

在大跨度桥梁领域,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造了大量的斜拉桥。虽然迄今为止出现倒塌或严重损害的例子很少,但已经有多座桥梁因为拉索的耐久性问题而不得不提前换索,既影响了使用,又带来了经济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这类问题与没有进行合理的耐久安全性设计有关,这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桥梁的耐久性问题。大量的病害实例也证明,除了施工和材料方面的原因,影响结构耐久性的根本因素是来自构造设计上的缺陷。

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了对结构耐久安全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对如何从结构和设计的角度来改善桥梁耐久安全性却很少有人研究。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偏重于结构计算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总体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的关注。因此,需要努力将耐久安全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

三、结构的疲劳损伤问题

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

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得不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疲劳损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由钢结构疲劳引起的钢材开裂案例较多,亦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例子。近20年来,疲劳损伤的研究已进入混凝土结构,但对于使用期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还需加强。

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应仅对整个结构而言,还应该重视某些关键部位的局部疲劳失效问题。

四、桥梁的超载问题

桥梁超载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负载运营;其二是桥梁通行的实际车流量超过设计流量;另一种是车辆违规超载。前两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荷载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后者是车辆使用者违法超载营运,后两种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

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例如,混凝土桥梁一直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但在汽车超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开裂;裂缝即使在荷载卸除后能够闭合,但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已经受到损伤,构件的开裂弯距降低、刚度下降;于是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本来不该开裂的结构产生裂缝或本来较小的裂缝成为超出规范允许的裂缝或产生较大的变形。这些都会对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了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也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安全性问题 篇3

一、具体细节的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没有结合桥梁所在地区的材料实际供应情况。在乡镇,优质的砂石子材料一般不多,如果设计高强度混凝土(如预应力空心梁混凝土设计为C50),将可能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在乡镇地区,桥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为C40为妥。而在市区,预应力空心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为C40或C50均可,因市区一般都有商品混凝土基地,砂石材料供应质量有保障。

设计人员对乡镇地区洪水位了解不详,经常导致设计时桩基系梁位置较低,施工困难,造成系梁结构质量不易保证。监理单位应该协调设计单位,适当提高系梁标高。

构造设计存在漏洞。典型问题是伸缩缝处仅设普通橡胶支座。应改为橡胶活动支座,否则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伸缩缝处易拉裂,普通橡胶支座变形,极大地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监理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建议业主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支座变更。

桥面没有设计整体钢筋网,没有考虑汽车超载问题。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汽车超载营运,会对桥梁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了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设计时也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伸缩缝处空心梁预埋数量不足,监理及施工单位必须事先做好复查工作。桩基主筋保护层与建筑制图不一致,施工及监理单位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否则桩基主盘保护层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二、结构的耐久性设计问题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并要承受车辆、风、地震、疲劳、超载、人为因素等外来作用,同时桥梁所采用材料的自身性能也会不断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各部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

在大跨度桥梁领域,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造了大量的斜拉桥。虽然迄今为止出现倒塌或严重损害的例子很少,但已经有多座桥梁因为拉索的耐久性问题而不得不提前换索,既影响了使用,又带来了经济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这类问题与没有进行合理的耐久安全性设计有关,这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桥梁的耐久性问题。大量的病害实例也证明,除了施工和材料方面的原因,影响结构耐久性的根本因素是来自构造设计上的缺陷。

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了对结构耐久安全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对如何从结构和设计的角度来改善桥梁耐久安全性却很少有人研究。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偏重于结构计算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总体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的关注。因此,需要努力将耐久安全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

三、结构的疲劳损伤问题

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

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得不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疲劳损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由钢结构疲劳引起的钢材开裂案例较多,亦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例子。近20年来,疲劳损伤的研究已进入混凝土结构,但对于使用期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还需加强。

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应仅对整个结构而言,还应该重视某些关键部位的局部疲劳失效问题。

四、桥梁的超载问题

桥梁超载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负载运营;其二是桥梁通行的实际车流量超过设计流量;另一种是车辆违规超载。前两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荷载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后者是车辆使用者违法超载营运,后两种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

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例如,混凝土桥梁一直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但在汽车超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开裂;裂缝即使在荷载卸除后能够闭合,但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已经受到损伤,构件的开裂弯距降低、刚度下降;于是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本来不该开裂的结构产生裂缝或本来较小的裂缝成为超出规范允许的裂缝或产生较大的变形。这些都会对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了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也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园林安全性问题初探 篇4

1 园林安全的特点

1.1 园林安全的含义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关园林的法规很多, 相关条款或多或少涉及到绿化安全, 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园林安全的定义。园林安全是个综合概念, 作为一种概念, 园林安全性问题涵盖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园林养护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园林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公共设施发展目标以及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园林养护管理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 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们及其后代健康生活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环境场所, 避免发生人身伤亡和财物损失。该概念表明, 园林安全既包括设计施工安全, 也包括管理使用安全;既包括过程安全, 也包括结果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 也包括未来安全。

1.2 园林安全的特点

1.2.1 覆盖面广。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 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 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园林中的公共安全要素涉及范围广, 包括人们在心理上的安全感、人的正常行为活动不会受到园林空间环境的干扰和伤害、人们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等。园林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在其中活动人的安全, 以人的安全为目标主体关注园林, 需针对全部城市安全事件, 涵盖心理安全、生活安全、灾害安全、生态安全等四个方面, 关注问题广泛, 研究较深入。

1.2.2 目标多元。

园林在促进城市安全的同时, 须兼顾园林的生态、观赏、游憩、科教等基本功能。园林安全性问题具有多元价值目标, 从城乡整体宏观上规划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到微观上对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等园林单体设计都需体现。例如,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要求减灾规划除针对所有的自然灾害外, 还强调关注恐怖主义、传染病、生命线系统灾害等人为灾害。

1.2.3 时代特征。

园林空间景观是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它承载人们各种活动。园林安全不仅表现在绿化活动的全过程中, 而且发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从古至今, 园林的发展变化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人的需求, 虽然其形式和种类越来越多, 但它的基本功能仍旧是为人类提供交往活动的场所。以人为本, 从时代需求为出发点, 秉持着人性的观点进行园林安全性研究是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2 园林安全性问题的研究内容

2.1 园林规划设计安全性探究

在设计过程中, 园林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在运行时的安全性时常被忽略, 形式与功能往往成为人们率先关注的重点。由于缺少专业性指导, 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危险隐患, 没有相应的修改或补救措施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园林中的开敞绿地、植被和水域是改善和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载体, 园林在对城市安全事件的预防、抵御、应急及恢复重建时都发挥着重大作用。从城市安全的角度研究园林安全性问题是对全部城市安全事件的系统考虑, 可分为心理安全、生活安全、生态安全和灾害安全4个层次。

2.1.1 基于心理安全的园林规划设计。

现代医学指出,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 人们应当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好的园林应以人为本, 把大众利益放在首位。安全的园林景观意味着人们的心理安全和生命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是让人身心愉悦、游憩放松的景观。从心理安全角度对园林安全性问题进行研究, 探寻营造符合心理安全的园林景观的途径和方法。例如, 公园设计时若夜间照明系统不完善, 造成晚上公园照明不好, 可视范围很小, 居民害怕会遭不测而不敢前往。白天热闹非凡的公园晚上却人烟稀少, 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1.2 基于生活安全的园林规划设计。

在园林景观环境中时常发生的碰撞、擦伤、摔伤等事件, 不仅是因为个人疏忽所致, 导致事故的原因也与我们所生活的空间环境质量有关, 因为人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活动的, 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交而引起。园林中的花坛、座椅等景观小品边角过于尖锐易造成摔倒后的二次伤害;园林设计应当从安全角度规划道路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类型, 合理设置场地的出入口, 减少环境因素造成的交通隐患。

2.1.3基于生态安全的园林规划设计。

《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必须保存在适当的环境之中, 任何危及生态平衡的实体环境变化必须加以禁止。”并且强调这一要求“适用于园林基础设施的任何方面, 包括内部和外部设施”。目前,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剧增, 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向外扩展, 导致城市自然生态过程和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城市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 对园林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评价结果, 探究园林如何降低城市污染等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如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修复能力。

2.1.4 基于灾害安全的园林规划设计。

1883年, 昆.布朗在“关于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建议”中倡导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日本公园绿地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考虑防灾避灾的功能, 城市公园绿地不论大小都负有防灾避灾的任务。长期以来, 生态、游憩功能一直是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以及改造过程中的重点, 而园林的防灾避险功能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灾害安全对园林安全性问题进行研究, 将园林的防灾避险功能与生态、游憩功能结合起来, 探索园林空间布局形式对于其防灾避险功能的影响, 有利于提升城市中心区的防灾避险能力, 缓解城市中心区防灾避险空间不足的压力。

2.2 园林工程建设安全性探究

日常生活中, 那些表面光鲜美丽的园林空间环境 (绿地、广场、滨水游园等) 却隐藏着不安全因素。例如:户外地面铺装不防滑导致雨雪天行人摔倒、摔伤事件时有发生;绿化隔离带影响交通安全;反季节大树移植造成低成活率等。园林绿化工程被普遍认为就是植树, 园林工程技术人员更多关注的是景观效果, 对绿化安全却关注不够, 绿化植物的大量死亡以致影响到人身和环境的安全也不被认为是安全问题。园林安全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均提醒我们不得有半点松懈, 绿化主管部门应在工程施工阶段、工程养护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分别加强管理和领导。

2.2.1 园林工程实施阶段的安全监控。

1) 工程施工阶段:苗木的成活率是评价绿化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栽植季节和时间存在差别。在施工阶段, 应遵循植物生长规律, 栽植适合本季节生长的苗木,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 提高苗木成活率, 增加工程建设的安全性。2) 养护管理阶段:园林工程质量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应注重加强园林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如果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 许多简单的问题到后来逐渐发展成灾害性问题, 造成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如浇水不及时, 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树木支架安置不牢固, 引起栽植树木歪斜造成安全隐患等。3) 竣工验收阶段: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验收标准应简明实用。运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手段对园林工程建设成果进行监控。对景观建筑工程进行结构检测, 保证其设计符合安全要求;运用遥感技术对绿化覆盖率进行监控, 检测苗木生长情况。

2.2.2 园林工程责任主体的安全管理。

1) 政府监管部门:园林安全要以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将质量安全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目前园林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尚未得到重视, 缺少相关的质量安全规划标准和管理体制不全, 需及时制定系统性的国家、地方相关标准规范, 完善监督机制, 政府可委托监督单位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2) 园林管理部门:园林安全不能有任何一刻的放松, 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即使在没有发生绿化安全事故的时期亦应如此。园林管理部门依靠法规和技术加强对园林养护生产及服务管理的安全指导, 把园林安全列入日常管理工作, 掌握调控安全措施, 对有害生物入侵疫情、病虫害暴发等加强监控。

3 建议

3.1 确定园林安全的评价标准

将安全评价引入到园林当中, 对园林景观环境进行安全评价, 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危险隐患, 确保园林的安全性。通过制定实施园林安全的评价标准, 使得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及园林使用养护管理更科学、合理的发展;也可对现有园林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或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将危险隐患降至最低。园林安全事故类型复杂多样, 对安全事故评价把握需得当才能预防和控制园林安全, 使得赔偿和处罚有积极意义。例如:从施工和养护角度, 园林安全事故可以绿化植物死亡百分率为评价标准;从生态和灾害安全角度, 可从有害生物疫情、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评价其等级;考虑生活安全, 可从园林规划设计和养护管理是否存在交通隐患和人们使用安全要求进行园林安全评价。

3.2 健全园林安全的法规

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安全管理所依据的标准大多是绿化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如建设部1999年颁布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1992年施行的《城市绿化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处以罚款的行为:“损坏城市树木花草、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死亡及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目前, 我国尚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园林安全法规系统, 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改变, 应该在整合现有法规的基础上, 确立一个全面系统又在安全范围内的强制性最低标准, 供园林绿化行业和相关部门执行, 以适应园林发展的需要。

3.3 加强园林安全的宣传教育

人是园林空间的主体, 人的日常活动安全需求就是追求园林景观安全的需求, 这是研究园林安全性问题的出发点。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介绍园林安全常识, 引导大众了解园林安全状况、重视园林安全性问题、参与园林安全管理;及时发布园林安全信息, 发挥园林绿地的科普教育功能, 使人们在游憩活动中同时接受园林安全教育;在园林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使园林景观更符合人的安全需求, 倡导和谐安全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基于城市安全的园林规划设计编制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 2011 (6) :48-51.

[2]唐进群, 刘冬梅, 贾建中.城市安全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 2008 (9) :1-4.

[3]刘义平.关于城市绿化安全的思考[J].中国园林, 2005 (3) :72-74.

[4]陈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安全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5]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试论网上信息的安全性问题 篇5

网上信息存在着什么安全性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了解一下吧。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显得日益重要。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国务院信息办立项筹建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10月成立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2月该中心及其安全测评实验室分别通过中国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正式对外开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工作。

一、网上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这种侵犯将因为互联网比其他媒体更有广泛的影响而加重侵权的严重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可以不上网,但是他的合法权益被他人通过互联网侵犯却是有可能的,因此,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立法建设,对于全体国民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研究、建设的统一管理,使之纳入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当前我国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处在忙于封堵现有实际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阶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下,从基础研究入手,为我国信息与网络安全构筑自主、创新、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构件的支撑,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的延伸,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因此,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法律条款还是适用于互联网的。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只不过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各种法律在互联网上同样适用,有关互联网的运行规则应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制的制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了规范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为,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互联网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游戏规则”。

互联网一贯以信息自由著称,据此有人认为实施有关互联网的立法会限制网络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如同现实世界一样,没有绝对自由,如果网络失去规则,那么自由也就无从说起,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最近,针对网上日益猖撅的`不法行为,许多国家都已经着手加强网上立法和打击不法行为的力度,中国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

二、网上信息安全的技术保护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确保防止信息的泄漏,并保证其整体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人们所迫切需要的,除了制订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外,还应采用技术手段加以控制。

随着各种管理工具功能的丰富和性能的增强,在网络高手眼里,网络几乎是一个透明的世界。如微软的SMS等已经能够提供非常强的技术实现手段,能对网上用户的各种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和控制,从而使网络管理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再如,一些网络设备提供的系统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观察远程用户系统配置和运行的情况,在网络世界里,只要向所需要监测的用户下载一个代理(Agent)程序,该用户所有的信息几乎可以天一漏网的被获取。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易于泄漏的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19,不少新病毒直接利用网络作为自己的传播途径,例如 Happy.梅丽莎、探索者蠕虫、BuhbleBoy、MiniZip等等。还有众多病毒借助于网络传播得更快,例如让人谈毒色变的恶性病毒CIH、C盘杀手等等。

信息泄漏是另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 年初 PentiumIII处理器的序列号和微软产品中的GUID标识因为可能导致使用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曾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另外,互联网存在着不少木马程序,如果不慎使用,就等于给自己的机器开了一个后门,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被黑客盗走。这些都说明了互联网并非是一块充满阳光的和谐乐土。

另外,黑客入侵网站在1999年被报道的频率相当高。黑客频频得手的事件说明了互联网在安全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弱点和漏洞,国内站点和个人用户应对此有充分认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三、网上信息安全的管理

长期以来,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安全意识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今天,当人们开始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时,却又对系统的安全问题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

我们对信息安全问题有个基本的观点,不能因为信息技术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就不去发展信息技术。对于国家来说,信息化是必然的。从经济角度来看。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信息安全问题说到底,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刚刚起步的今天,信息安全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人员安全与日常操作管理

常言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安全方案的实现。离不开管理,人员是管理的核心。人员管理除了技术层次的要求(比如:学历、个人技能。工作经验等),还应有安全性要 求,保证从事网络信息工作的人员都应有良好的品质和可靠的工作动机,不能有任何犯罪记录和不良嗜好。对工作人员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它包括人员筛选录用政策、上网和离职控制、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一系列制度。安全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工作人员信息安全地位和作用及个人在其中的安全责任,熟悉工作环境的操作过程,使其有能力来正确地执行安全的策略,减少人为的因素或操作不当而给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风险。

2系统连续性管理

系统备份、恢复策略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系统业务连续不间断的要求,避免由于自然灾难、事故、设备的损坏和恶意的破坏行为带来系统不停顿服务功能的丧失。

3.按程序操作

内部网络的不安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违规使用,如越权使用某些业务,查看、修改机密文件或数据库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对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的恶意攻击。

四、网上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

浅析网站服务器的安全性问题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站;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Web Server Security Issues

Huang Junfeng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ning437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ternet business grows,web applications more and more complex,concern web server security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refore,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cure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ritical,which requires the web server user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ecurity.

Keywords:Computer;Website;Security;Management

伴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网站业务平台在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办公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网站业务的发展也引起了黑客的浓厚兴趣,对于网站应用的攻击也愈演愈烈,他们将注意力从以往对传统网络服务器的攻击逐步转移到了对网站业务的攻击上。黑客利用网站操作系统的漏洞和网站服务程序的SQL注入漏洞等得到网站服务器的控制权限,轻则篡改网页内容,重则窃取重要内部数据,更为严重的则是在网页中植入恶意代码,使得网站访问者受到侵害。因此,建立一个安全的信息发布平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这些用户必须对网站服务器的安全性有全面的认识。

一、构建一个安全的服务器外部环境

(一)使用防火墙及壁垒主机,对数据包进行过滤,禁止某些地址对服务器的某些服务的访问,并在外部网络和Web服务器中建立双层防护。利用防火墙,将服务器中没有必要从防火墙外面访问的服务及端口阻隔,进一步增强开放的服务的安全性。

(二)使用入侵检测系统,监视系统、事件、安全记录和系统日志,以及网络中的数据包,对危险和恶意访问进行阻断、报警等响应。

(三)使用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软件,对整个网络进行全面的扫描、分析和评估,从用户账号约束、口令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监测、数据完整、数据加密等多方面进行安全分析和审计。建立和提高用户的安全策略,及时发现并弥补安全漏洞。

(四)在网关和服务器上使用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尤其对于允许上传和交互信息发布的服务器来说,防止病毒及木马程序的侵入是保证服务器系统安全的一个关键。

二、防护网站站点安全的技巧,从信息发布平台内部来看,应该做到

(一)增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全(服务器安全加固),密切关注并及时安装系统及软件的最新补丁;建立良好的账号管理制度,使用足够安全的口令,并正确设置用户访问权限。

(二)恰当地配置网站服务器,只保留必要的服务,删除和关闭无用的或不必要的服务。因为,启动不必要的服务可能使他人获得你的系统信息,甚至获取密码文件。

(三)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使用如SSL等安全协议,避免使用Telnet、FTP等程序,因为这些程序是以明文形式传输密码的,容易被监听;并严格控制远程root身份的使用,仅在绝对需要时,才允许使用具有高授权的操作。

(四)禁止或限制cgi程序和asp、php脚本程序的使用。因为,这些程序会带来系统的安全隐患,而且,某些脚本程序本身就存在安全漏洞。

三、安全审计的体系

根据以上审计对象和审计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企事业单位内的网络安全审计体系。该体系分为以下几个组件:

(一)日志收集代理,用于所有网络设备的日志收集。

(二)主机审计客户端,安装在服务器和用户电脑上,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和收集、本机上机行为和防泄密行为监控、入侵检测等。对于主机的日志收集、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审计也通过该客户端实现。

(三)主机审计服务器端,安装在任一台电脑上,收集主机审计客户端上传的所有信息,并且把日志集中到网络安全审计中心中。

(四)网络审计客户端,安装在单位内的物理子网出口或者分支机构的出口,收集该物理子网内的上网行为和内容,并且把这些日志上传到网络审计服务器。对于主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审计也可以通过该网络审计客户端实现。

(五)网络审计服务器,安装在单位总部内,接收网络审计客户端的上网行为和内容,并且把日志集中到网络安全审计中心中。如果是小型网络,网络审计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合成一个。

(六)网络安全审计中心,安装在单位总部内,接收网络审计服务器、主机审计服务器端和日志收集代理传输过来的日志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报警、分析。并且可以对各系统进行配置和策略制定,方便统一管理。

这样,几个组件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可以满足所有审计对象的安全审计需求。就目前而言,实现的产品类型有:日志审计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桌面管理系统、网络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入侵检测和防护系统等等,这些产品都实现了网络安全审计的一部分功能,只有实现全面的网络安全审计体系,安全审计才是完整的。

四、保护你重要的数据备份

每一个好的网络管理员都知道每天都备份网络服务器并将磁带记录远离现场进行保护以防意外灾害。但是,安全的问题远不止是备份那么简单。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你的备份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漏洞。要理解这是为什么,试想一下,大多数的备份工作都是在大约晚上10:00或是11:00的时候开始的。整个备份的过程通常是在半夜的时候结束,这取决于你有多少数据要备份。现在,想象一下,时间已经到了早晨四点,你的备份工作已经结束。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一些人偷走你磁带记录上的数据并将它们在自己家中或是你竞争对手办公室里的一台服务器上恢复它们。不过,你可以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首先,可以通过密码保护你的磁带并且如果你的备份程序支持加密功能,你还可以加密这些数据。其次,你可以将备份程序完成工作的时间定在你早晨上班的时间。这样的话,即使有人前一天半夜想要溜进来偷走磁带的话,他们也会因为磁带正在使用而无法得逞。如果窃贼还是把磁带弹出来带走的话,磁带上的数据也就毫无价值了。

参考文献:

[1]阎宗岭.Web服务器大比拼.计算机应用文摘,2000,11

试析移动支付安全性问题 篇7

随着国际化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端电子产品的普及,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 移动支付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的快捷支付方式。 推动了网络、 移动端通信服务、 网络电子商务的快速融合, 带来了无限商机, 吸引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运营商、 第三方支付、 商业银行等相关企业大举进军移动支付, 推动了移动支付市场不断膨胀。 尤其是中国移动、 联通、 电信获得4G牌照以后, 移动支付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支撑, 移动支付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但是由于移动支付缺乏电子交易金融安全保障和商业信息交流渠道, 安全问题成为了阻碍移动支付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2 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及分类

所谓移动支付, 是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 用户通过使用移动通信端发出相应的支付指令为消费行为进行的转账支付的手段,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使用便捷。 在上个世纪的90 年代, 移动支付方式在美国问世, 而后在日本和韩国进入了大规模使用阶段。 我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末, 但是由于相应技术和硬件发展的滞后, 导致移动支付业务量不大, 无市场影响力, 发展速度缓慢。 2012年以后,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移动通信端价格下降并迅速普及, 移动支付得到了蓬勃发展。 现在, 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为: 商业银行、 通信运营商、 第三方支付机构、 银行卡组织等积极参与竞争、 分工合作共赢。 移动支付的功能逐步完善拓展, 金融理财、 商业支付、 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化体系中也正逐步增加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方式很多, 总体来讲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大类。 其中远程支付又分为:(1) SMS (即短消息业务),这种支付方式大多用于小额度的商业支付, 移动用户端使用短信发送服务信号。(2) WAP, 就是通常说的无线通信应用服务, 移动用户端首先访问相应的WAP站点, 成功访问后发生支付行为。 大部分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像天然气缴费、 水费、 电费等都是这种支付方式。

近场支付分两大类为:(1) 是USSD, 就是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 这是一种新的数据交互式技术业务, 次业务立足于GSM通信网络。 在手机银行、 金融证券交易等领域应用比较多。(2) NFC, 指的是短距离通信业务, 这种通信技术是利用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的原理, 移动用户通过使用手机钱包进行的当面支付模式, 最常见的应用是在各种场所进行的刷卡支付。

3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现状

3.1 来自无线网络的安全威胁着移动支付安全

无线网络作为新兴技术, 由于技术不是足够成熟, 所以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 造成了许多不安全、 不稳定的因素,埋下了安全隐患。 无线网络是通过无线信号建立网络连接,无线信道传输的开放性给移动互联设备提供了开放的无线接口, 移动通信终端可以方便地接入网络, 给用户带来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被恶意攻击和非法侵入的几率, 造成了无线网络里传输的信息被修改、 删除、 破解、 窃听、 监看的可能性较大, 这些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移动支付的安全。

3.2 移动端的安全威胁来源复杂

移动支付的过程需要互联网商务平台、 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 通信服务提供商等各个环节共同禅院才能成功运转,所以移动支付是一个跨行业的过程。 整个支付行为需要通信技术、 金融管理技术、 网路技术等相互支撑, 服务接受方发出指令, 各部门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支付行为。 支付过程产生的信息要在多个不同的机构、 通过多个环节、 经过多次传递才能完成。 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 由于移动通信端使用的操作系统大部分为开放式的系统, 碎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技术上漏洞较多, 极易被黑客攻击, 窃取支付账户、 手机银行信息, 造成安全隐患。

3.3 用户带来的安全隐患威胁支付安全

移动支付的接受方终端用户, 重点是手机用户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或者无安全防范意识, 给恶意攻击提供了方便。 部分的智能手机用户未安装手机端的杀毒软件, 不加防范地任意下载来源不明的手机软件, 对手机升级越狱, 任意蹭网等行为严重威胁着移动支付的安全。 再加上移动通信端一旦发生丢失现象, 移动终端保存的个人信息、 支付账号、 交易密码等数据发生泄漏, 非法分子就可轻易地进行消费支付、 转账支付等行为, 给用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4 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的建议

(1) 各方参与, 建立标准, 提高技术保障安全能力

移动支付的大规模应用必然要求相关的支付安全得到保障, 然后用户才能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业务, 目前移动支付还存在着多种安全、 交易、 连接标准, 移动支付的各参与方使用不统一的安全设置, 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使用的不便, 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移动支付参与的相关机构要紧急推进移动支付标准化进程, 尽快统一安全标准, 提升交易软件硬件、 加密认证等的兼容性, 规范交易过程, 加大无线技术安全、 交易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力度, 保障用户个人账户安全,从而促进移动支付快速健康发展。

(2) 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移动支付网络环境杂乱, 各种信息浩如烟海, 诈骗短信、抽奖中奖信息、 钓鱼网站等名目繁多的诈骗方式充斥其中。在不断要求移动支付机构规范经营的同时, 用户也要加强自我保护的安全防范意识, 安装手机杀毒软件、 防火墙, 对手机进行加密设置, 定期查杀病毒, 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在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 支付用户对商户信息的甄别确认非常必要, 通过了解对方经营信息、 查看过往交易等手段对商户的考察, 做出能否交易的初步判断。 在交易过程中, 移动支付用户要对涉及交易的信息加强保护, 如账户信息、 交易密码、支付验证码, 防止被他人窃取, 并尽量选择具有公信力的支付平台进行操作。 参与移动支付的机构, 要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意识、 安全习惯、 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和培训, 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风险及时提醒,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移动支付的使用水平, 确保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不收侵犯。

摘要:简要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威胁移动支付安全的几个重要原因,并对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

浅析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 篇8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一项正在兴起中的技术。它的出现, 有可能完全改变用户现有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使用习惯而转移到以Web为核心, 使用Web上的存储与服务。人类有可能因此迎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云计算绝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问题它需要融合许许多多的技术与成果。现有的许多研究问题将来必然是云计算的一部分, 例如Web数据集成、个人数据空间管理、数据外包服务、移动路网上的研究以及隐私问题的研究, 都会成为未来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在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 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 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云”就是计算机群, 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 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3 云计算的特点

3.1 云计算提供了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云计算向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保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访问所需要的服务和数据, 并且用户的系统规模变化时, 云计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自由伸缩。

3.2 云计算对用户终端的设备要求低, 使用方便。

在云计算时代, 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键入提供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公司的地址, 并找到提供相应服务的功能菜单, 就可以体验全新的操作系统, 最新的流行软件, 以及用相应的软件来打开未知格式的文档, 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没有任何限制, 唯一的条件就是能够上网。

3.3 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 数据只有一份, 保存在“云”的另一端, 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 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3.4 云计算可以提供无限多的空间, 无限强大的计算。

利用云计算, 无论你身在何处, 只需拥有一台终端, 接入Internet, 就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务。比如:订酒店、查地图、开发应用程序, 等等。

4 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

4.1 云计算服务的服务提供商问题

表面上看, 云计算好像是安全的, 但如果仔细分析, “云”对外部来讲其实是不透明的。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并没有对用户给出许多细节的具体说明, 如其所在地、员工情况、所采用的技术以及运作方式等等。当计算服务是由一系列的服务商来提供 (即计算服务可能被依次外包) 时, 每一家接受外包的服务商基本上是以不可见的方式为上一家服务商提供计算处理或数据存储的服务, 这样, 每家服务商使用的技术其实是不可控的, 甚至有可能某家服务商会以用户未知的方式越权访问用户数据。

4.2 云计算安全缺乏标准

现在有一大批标准用于IT安全与法规遵从, 其中包括SAS交互管理等服务, 这些标准用于管理大部分业务交互关系, 这些交互关系肯定会不断迁移到云计算环境上。与此同时, 除非出现针对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模型和标准, 否则大部分风险以及出现问题后的责任会直接由IT部门, 而不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承担。

4.3 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问题

由于云计算中用户不直接控制数据, 传统的通过加密来保护数据安全性的措施无法直接应用。云中存储数据的安全性核查需要在不能掌握全局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到用户存储于云中的数据的多样性以及需要长久的安全存储, 核查云中数据安全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云计算不仅仅是一个第三方数据仓库, 其中存储的数据更新频率很快, 包括插入、删除、修改、添加以及重排序等等。在动态更新的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动态性使得传统技术失效, 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法。

4.4 云计算面临潜在的机密性问题

据世界隐私论坛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声称, 如果企业期望利用云计算服务来降低IT成本和复杂性, 那么首先应确保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潜在的隐私问题。一旦把数据交给外人存储, 就会面临许多潜在的隐私问题。那么, 是不是就因为云计算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对其避而远之呢?事实上, 任何创新都会有风险, 我们总会找到降低和消除风险的办法。

4.5 云计算的信任问题

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大障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认为, 云计算要普及很不容易。他提到, 人们会信赖地把自己的钱放到银行里, 因为银行是国有的。“银行背后有政府的法律保证, 但云计算运营厂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却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 因此用户不敢把数据放进运营商的数据中心里。”

5 小结

云计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是因为它使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 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或租赁计算能力。云计算出现的时间很短, 但是对整个IT界的影响却很大, 而且与网格运算的专业性相比起来, 云计算更具有普遍性, 还可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并应用于商业领域。

云计算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创新和变革的同时, 对安全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云计算环境下, 无论是使用云服务的用户, 还是云服务提供商, 安全问题都是第一大问题。对云服务提供商来说, 如何保证用户存储在云中的数据的安全?对用户来说, 如何才能相信云服务提供商能保证云中数据的安全?将是云计算落地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介绍了云计算的相关概念, 原理及其特点, 并对云计算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进云计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浅析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 篇9

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特别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及其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但随之而来的物联网安全性问题也日渐突现出来。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 顾名思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 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就目前来讲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在物联网中起到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 物联网面对的安全性问题

2.1 网络隐患

物联网的建设是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本身的传统网络安全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 物联网的网络隐患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病毒攻击、黑客入侵、非法授权访问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损害的危害, 也同样可以危害到物联网。像病毒、黑客、恶意软件等如果绕过了防火墙等相关安全技术的防范的话, 就会对物联网的管理进行恶意操作, 对物品造成侵害, 进而对用户隐私权造成侵犯。如果是类似于银行卡、信用卡、身份证等敏感物品被侵犯的话, 后果会十分严重。这不仅造成了个人损失, 而且还对整个社会安全造成威胁。

2.2 RFID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是目前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操作也非常方便。

而针对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集中于标签信息的截获和对这些信息的破解。在获得了标签中的信息之后, 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等方式对RFID系统进行非授权使用。RFID的安全保护主要依赖于标签信息的加密, 但目前的加密机制所提供的保护还能让人完全放心, RFID的加密并非绝对安全。一个RFID芯片如果设计不良或没有受到保护, 还有很多手段可以获取芯片的结构和其中的数据。而且, 单纯依赖RFID本身的技术特性也无法满足RFID系统安全要求。

2.3 信道泄密

为了满足物联网终端自由移动的需要, 物联网边缘一般都采取无线组网的方式。但无线组网的开放性使其很容易受到外部信号的干扰和攻击, 甚至很容易地监听到无线信号。例如, 共安机关可以利用物联网快速高效的对人和物进行跟踪和定位, 但同时物联网对公安机关的信息安全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公安机关工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设密信息文件, 如果有人通过物联网采取信号的干扰和攻击, 就可能造成对设密文件的窃取, 后果不堪设想。

3 相应的措施

3.1 统一标准

我国的物联网建设正值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牵扯到的物联网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导致标准也非常多, 如果标准不统一, 必然会在物联网的建设初期就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因此, 明确一个统一合理的标准, 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3.2 加强安全防护机制建设

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现有互联网网络安全体系中大部分机制也适用于物联网, 并提供一定的安全性, 像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和传统的加密机制、认证机制不同的是, 物联网有很多是建立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之上的, 这让我们不得不使用移动网络的认证和加密机制为物联网提供一些安全保障, 并针对物联网的安全防护机制进行调整和补充。

3.3 加强防范措施和技术方法的建设

从硬件角度来讲, 物联网主要是由大量的机器群构成, 人无法有效的监控感知节点, 而这些节点大多处于无人监控的情况下, 很容易被人破坏, 从而盗取设备而获得信息资料。因此, 我们必须在硬件本身的防护上有所防范, 如硬件一旦处于并非正常工作状态就会销毁本地信息等。

从软件角度来讲, 访问控制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里主要是RFID系统, 通过RFID系统借助无线网络, 不仅人和物可以“对话”, 物和物之间也能进行“交流”。在这里RFID系统应该做到连通要顺畅, 分析要准确, 响应要快速。如在大量的感知节点在数据采集时遇到网络堵塞时, 访问控制技术要做到保证机器和设备的连通状态, 同时分析出网络堵塞的原因, 并快速的作出拒绝服务, 延迟服务或报警等控制手段。

3.4 加强网络监控

网络仍然是物联网的基础, 没有网络也就不会有物联网, 因此网络的安全性也就越显突出。加强网络监控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物联网的工作状态, 当出现网络堵塞, 外部攻击等事件发生时, 我们可以更加主动面对, 避免遇到问题时损失过大。

3.5 其他措施

除以上针对物联网提出的相应措施外, 我们也有必要做好传统的互联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如入侵检测和病毒检测, 日志的跟踪和分析, 重要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移动设备的识别, 定位和追踪。这些都可以在我们遇到安全性问题后, 有利于总结问题, 分析问题, 降低损失等。

4 结语

面对物联网加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对物联网安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带给我们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 也将对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互联网一样, 物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 我们在不断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同时, 也应该未雨绸缪, 考虑如何为物联网提供安全保护, 而这些安全保护又应该怎么样用现有机制来解决。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人民邮电报, 2010.

企业电子档案安全性问题研究 篇10

1. 电子档案

(1) 共享性。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言, 其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将网络的资源进行共享, 当然这不是指将任何公众的私人的信息都进行共享, 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 这个是不可以被破坏的, 需要我们予以保留的位置。但是我们的共享性依然存在, 它主要是针对比较可以公有化的资料而言的, 使用者可以借助网络的随意性, 即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来进行异地资料的调用, 调取所需的内容, 打破了传统资源信息的管理模式, 让资料的调取变得灵活起来, 同时也不需要时间的限制, 来获取共享的信息资源,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人性化服务,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企业的电子档案允许共享的前提下。

(2) 交互性。电子档案的管理体现着人机的相互交汇, 因为它是采用一种人机对话来实现资源共享, 进而将用户需要的信息以及用户反馈的信息相互结合,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各项要求, 这样也就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变得更加有意义。

(3) 复用性。对于电子档案而言, 它的复用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它就是将电子档案放在网络的环境下, 可以提供给一个、两个、四个、八个……它不浪费任何资源, 尤其是和传统的档案相比, 不用一遍一遍的进行档案的复印, 来传递给不同的人进行档案的浏览, 这样以来既节省了纸张, 节省了油墨, 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所以说网络化的电子档案是一个很环保、很节能的储存信息的方法。其次这种电子档案的管理也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毕竟不用花时间去打印档案, 同时也不需要花费时间将档案资料送给需要的人, 因为电子档案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 它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而且可以同时不同地的让很多人一起浏览, 足见的复用性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可相比的。

2. 电子档案的安全性问题

(1) 容易改动。电脑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方便性, 在电脑上面, 无论是修改还是文件还是添减电子档案的内容都是非常方便的, 这些改动都是很容易做到的, 而且修改过后往往不会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 所以这使得网络中, 共享的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同时还有可能毁坏电子数据本身的原始特征, 这些都可能导致用户的切身利益受损。

(2) 容易消失。对于电子档案而言, 大多都是将需要保存的数据存储在光学器件上面, 例如磁介质中。所以他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 它的安全需要依靠存储介质和相关的电脑软硬件系统才会具有生命力, 所以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对于某些事情的依赖性很高, 这主要是源于电子设备对于外围的机器和外围的设备以及操作环境等的依赖程度较高。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降低对于电子档案安全性的管理, 我们要预防电子设备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也要关注某些专业黑客带来的危害, 这些安全隐患我们都要一点点的进行预防和补救。防止因为这些不良因素将电子档案丢失, 进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安全制度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的管理是一种新兴的技术, 任何性技术在尝试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 因为它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些不可预知的风险使得它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同时, 我国的大部分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 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当下的这种环境。其次还要加强和提高各个公司管理机构的领导与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要注意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 就需要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

3. 具体的实施步骤

(1) 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一个企业或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性、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提高经营效率以及贯彻执行其规定的管理方针而在组织内部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方法和手续, 这种现象指的就是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它与传统的管理制度的区别主要是会计档案的信息化不断地进行提高和扩大, 还有一些就是针对以前的手工会计进行培训, 来适应当前的环境。会计档案的信息化要求内部管理的手段更加的多样化,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程序化的管理, 唯有这样可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2) 引入加密技术。不管是对于手工会计还是对于电子会计来说, 必要的加密技术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大部分都是均匀的分散于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公司的相关人员中, 其中会计电子档案系统的突出特点指的是数据在处理和存储时的集中化管理, 这是因为这些才会给系统的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我们要做的就是引进相适应的加密技术来应对这些问题, 例如广泛应用的加密技术的口令认证、指纹认证、全息认证等,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些加密技术的引进, 就会使得各个公司的电子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 避免受到其他不法分子的破坏。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技术应用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泛了, 尤其是针对企业电子档案, 很多企业都将大量的电子信息和数据通过这种新兴的技术来进行管理,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电子档案当然也不例外, 他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这些存放在网络中的安全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企业电子档案这一新事物的优势, 例如他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的区别, 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一新事物的劣势和不足, 同时还研究了我们当下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企业电子档案,安全性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探索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分析;安全性

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方面的应用就是建立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即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子系统。为了有效地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工作者不仅需要将会计业务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概念

从会计学角度看,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从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已扩展到控制、预测和决策的职能。据此看来,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且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一个子系统,是组织和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并管理控制企业活动的一个实体,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会计电算化系统,即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面向价值信息和基于会计管理活动的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环境下,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送,完成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辅助决策任务的系统[1]。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

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会计电算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处理技术,自动或半自动地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传递和反馈会计信息。

2.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及时和安全,会计信息系统应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加工等提供有关控制和保护措施。

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放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管理系统和企业的外部环境,例如银行、税务、审计和客户等,以及与其他企业,可以信息共享,进行信息交流。

由此可以概括出会计电算化系统当前扩展的新特点:

1.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会计电算化系统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

2.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表现为动态化和实时化。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会计信息的收集是实时的,无论是企业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数据,一经发生都将及时存入到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及时传送到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处理。

3.财务和业务协同处理。财务和企业内部和外部业务得到协同。会计信息系统接受外部信息,经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及时处理,将产生的信息传递到外部,实现信息的协同处理。

4.会计电算化系统提供财务管理信息更全面。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提供必要的财务报表外,还提供多种管理报表和查询功能,提供最终用户的财务建模和分析功能。

二、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性的因素分析

(一)系统安全控制不高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应用控制包括数据输入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等,目的是使会计电算化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便各方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的判断和决策。但就目前而言,错误的数据与信息时有发生,使得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失真,最终导致企业无法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2]。

(二)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不高

现今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大多还存在一些漏洞,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堪忧。众所周知,财务数据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如果被窃取或将威胁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这些信息是以可读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容易被复制、删除、篡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数据库技术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财务数据。目前市面上的真正着力于研究数据保密、防盗窃问题的软件制造企业寥寥无几。一般意义上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我国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保护存在隐患,缺乏操作记录功能,出现问题不利于追究责任。

(三)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会计电算化对实际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既要有良好的会计素养,深刻理解电算化软件处理账务的原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他们年龄偏高,对会计业务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接受应用较慢,对软件的掌握仅停留在简单操作阶段。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常常会束手无策,更难涉及进一步的系统分析、设计、维护等复杂的工作了。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性的对策

(一)提高系统的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包括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在实施这一控制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应具有防护性功能和自动补偿性功能。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纠正。主要包括:

1.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同时,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核验、二次输入校验等,保证数据未经校验或校验不通过时不能进入下一程序;

2.数据处理控制:如登账条件检验,即系统要有确认数据经复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3]。

(二)做好会计软件和系统软件的维护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系统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对系统软件的管理工作。

系统软件维护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删除和修改,以保证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会计软件的维护是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维护的主要工作,包括操作维护与程序维护两方面。会计软件维护主要有以下内容:操作维护、故障排除、软件版本升级、软件维护等。

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系统维护员负责会计软件的维护工作,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系统维护应由系统维护员或指定的专人负责,数据录入员、系统操作员等其他人员不得进行维护操作。另外,应制定发生意外事故时会计数据的维护制度,以解决因发生意外事故而使数据混乱或丢失的问题。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的人员素质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要使系统正常运行,必须提高人员的素质,培养造就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这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因此我国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应树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理念,其次各级财政部门和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培养会计、计算机跨领域的“双精”人才,为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中的新应用。它不仅包括网络通讯技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而且涉及到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因此相关会计工作者也应与时俱变,在丰富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安全技术,从而才能真正发挥出会计电算系统的真正功能。

参考文献:

[1]徐美华.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认识与反思[J].企业导报,2015(11).

[2]于文哲.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中的建立[J].经营管理者,2015(12).

透视安全问题进行安全实验 篇12

1. 违反操作规定。

例如, 配置稀硫酸时, 应该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 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如果颠倒顺序, 就会发生硫酸溅出伤人事故。又如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 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 再撤酒精灯。如果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 水就会沿导管流入反应器, 引起仪器炸裂, 发生危险。

2. 实验用药过量。

一些实验的反应现象虽然剧烈, 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 只有用药量大了才会发生危险。因此, 教师应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做到用药量宁少勿多。例如, 做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钠、钾在水中反应的现象时, 如果钠、钾的量过大, 就有可能因反应剧烈发生伤人事件。又如用碳酸钠和浓盐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 如果碳酸钠和浓盐酸用量大, 产生气压过大, 便可能冲开胶塞, 喷出酸液。如果这样, 就会发生烧坏衣服, 腐蚀操作者手的事故。

3. 药品不纯。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反应物的纯度和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纯度, 如果粗心大意, 就可能造成危险。例如,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 如果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 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木炭粉, 加热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又如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 必须把空气排净才可点燃, 否则, 就可能发生气体爆炸事故。所以在点燃这些气体之前, 必须验纯, 杜绝爆炸现象的发生。

4. 使用标签失落的试剂。

在实验中对标签失落的试剂, 若仅凭主观认为, 没有经过检验确定就使用, 便很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 配制溶液时错把浓硫酸当盐酸使用, 造成液体沸腾溅出伤人事故。

5. 实验室通风效果不好。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化学性质时, 或制氢气、乙烯、乙炔等可燃气体时, 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这些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会越积越多, 达到一定浓度, 就可能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 做到实验室的空气流通。

我们知道,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加强实验安全是学生实验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为能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 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教师要先在预备室准备好, 做到操作无误, 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其次, 当做有毒或可燃性气体的实验时, 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打开门窗, 使空气流通。三是在做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时, 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四是用药量宁少勿多, 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 随配随用, 不可久置。五是对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 不要冒然实验, 对于步骤多的实验, 还要牢记操作顺序, 不可看一步做一步。最后还应注意, 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教师必须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只要我们了解各种化学实验事故的引发原因, 遵循操作规程, 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 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进行安全实验。

上一篇:猪呼吸道疫病的防制下一篇:防雷接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