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问题

2024-05-09

生态安全问题(精选12篇)

生态安全问题 篇1

摘要:基于对生态纺织品的概念、标签及法规的研究, 探讨纺织品生态安全标准及法规对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原因, 探讨解决中国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的措施, 以提高中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

关键词:标准,生态安全,纺织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崇尚绿色, 关注健康, 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因此, 开发对生态、环境以及消费者安全无害的绿色生态纺织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1]。为顺应这样的消费潮流, 世界各国的纺织品安全技术标准与法规亦在不断更新, 采购标准日趋严格。对国际纺织品贸易趋势和生态纺织品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此也带来了对纺织品环境标志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 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较高, 尤其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另外, 高额的申请费用也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 环境标志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 即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另一观点则认为, 环境标志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 对引导和促进纺织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标志产品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主题的新型的生产方式,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 应该倡导。

为让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适应这一绿色消费的趋势, 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必须加快速度缩小国标同国际标准的差距。

1 生态纺织品概念及标准

1.1 生态纺织品的概念

1.1.1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 是指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 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 (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 都要符合生态性, 既对人体健康无害, 又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 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

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 因此, 有机纺织品既是全生态纺织品, 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 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 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另外, 良好棉花, 再生涤纶, 再生尼龙等都是生态纺织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原材料。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 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1.1.2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半生态纺织品, 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 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材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 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目前主要是针对狭义上的生态纺织品的有关内容进行测试。

1.2 生态纺织品标签及法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对纺织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监管。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 保护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维护国家安全[2]。

扎根于苏黎世的TESTEX乃一所独立的瑞士检测及认证机构。自1846年起, TESTEX AG组织成为私营企业, 业务集中于纺织领域上, 并遍及全球。它的成功有赖于妥善管理经营、对于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 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标签签发OEKO-TEX Standard 100证书;对纺织品生产工厂签发Step by OEKO-TEX证书;对衣服及防晒纺织品签发UV Standard 801证书;对纺织业所用染料及助剂签发EcoPassport证书;对纺织品提供TESTEX‘品质保证’标签。其中, OEKO-TEX Standard 100的检测项目达21大类。

欧盟REACH法规议案是2003年3月17日公布的, 被人们视为迄今最严厉的“技术贸易壁垒”之一。该法规是一个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制度, 规定了42个检测方法, 用来全面评估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不仅适用于化学品, 还针对染料、颜料、助剂、中间体以及下游产品, 纺织服装是其重点检测产品之一。

美国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签署生效消费者安全改进法案 (CPSIA/HR4040) , 使其成为法律。CPSIA影响着美国所有生产、进口、分销玩具、服装和其它儿童产品及护理品的相关行业。另外, 2011年8月21日, 美国华盛顿州生态管理部公布《华盛顿儿童产品安全法案》 (CSPA-RCW 70.240-Chapter wac173-334 WAC) , 要求投放到华盛顿州的儿童产品 (包含零部件和原材料) , 若含有的CHCC (Chemical High Concern to Children, 儿童高关注物质) 超过特定标准, 需按时间和次序向生态管理部进行CHCC申报。

2011年, 六大品牌联盟发布联合路线图, 承诺于2020年之前, 在供应链中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 (ZD-HC) 。这个ZDHC小组现在拥有18个全球著名服装品牌公司、3个协会成员以及与其固定接洽的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团体。目前, ZDHC为有害化学品优先减排建立了框架, 为优先减排化学品逐渐消除制定生产限用物质清单 (MRSL) , 创建了一份物质研究清单, 并完成了数项相关基准研究, 同时在中国、孟加拉国和印度等20多家工厂进行测试, 分析了150多种物质。从2015年开始, 在其成员供应链中推行应用生产限用物质清单 (MRSL) 。

1.3 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

我国生态纺织品相关标准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2003年11月27日发布的国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3], 发展到现行的产品标准有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和HJ/T 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

从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 OEKE-TEX Standard 100标准中的有害物质的考察范围逐步与欧洲化学品管理局 (ECHA) 列入REACH法规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 (SVHC) 保持一致, 而我国相关标准在此方面的更新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应加大生态纺织品中相关项目的检测研究。

2 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

2.1 中国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

2008年8月12日,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与Chelsea&Scott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Sun Smarties童裙实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商品数量为600条。召回原因为, 该童裙上的金属气眼表面涂料的铅含量超标, 违反了联邦含铅涂料标准。同年9月11日,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与JLAHome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斑马条地毯实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数量2900块。召回原因是该地毯没有易燃品警告标签, 不符合联邦《小地毯和垫子的表面易燃标准》的要求。

由此可见, 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是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中遭遇的主要技术壁垒之一。

2.2 产生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纺织行业污染较为严重;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 对环境标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生态纺织品开发力度不够, 有害原料应用较为普遍, 没有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生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某些纺织企业的不法的逐利行为;生产技术落后;质量标准的不完全国际化。

3 解决纺织品贸易中生态安全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当今, 消费者不仅想要高品质、对健康无害的纺织品, 同时, 对于所购买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感也愈加重视。企业要想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得提高环保意识, 使用环保原料, 保证清洁生产, 达到节能降耗。

3.2 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为了人体健康和保护环境, 应在研发无害物质的纺织品方面加大力度, 这是一项维护人类生命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伟大工程[4]。优化纺织产品结构, 积极推行生态纺织品发展战略, 纺织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设计按照全流程“绿色化”要求进行管理, 防止被列入禁用和限用范围的有害化学品被带入纺织品。引导企业加大质量研究, 突破质量技术瓶颈,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质量竞争能力。

3.3 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

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及生态纺织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的建设。按照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更新和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标准体系, 使我国的技术标准要求与国际接轨, 加快生态纺织品标准及检测建设。

4 结语

在纺织领域, 过去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问题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已经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 取而代之的是以产品质量的生态标准和安全认证为特征的“绿色贸易壁垒”。但是, 它符合WTO的贸易准则, 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益。因此, 不能简单看成是贸易技术壁垒, 而应该看成是我国纺织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汝勤等.纤维和纺织品测试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延, 陆维民.检验检疫概论与进出口纺织品检验[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万融, 刑声远.服用纺织品质量分析与检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4]王瑞, 董卫国.纺织品质量控制与检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生态安全问题 篇2

摘要:近年来,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安全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和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着水污染严重、国土流失加剧、大气安全形势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等主要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资源保障.作 者:丁正亚 徐岩 DING Zheng-ya XU Yan 作者单位:丁正亚,DING Zheng-ya(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徐岩,XU Yan(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生态安全学导论》 篇3

Publisher: World Affairs Press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Safety is the outcome of the Director-General of IESCO Dr. Jiang Mingjun’s 14- year endeavor in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safety. The book insists on relating theory to facts.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it reveals comprehensively the ecological crises faced by the mankind, and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ecological safety. Recently, the book won the highest honor in the field of news publishing in China -- the 3rd Publishing Priz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 present, this book is taken as an authoritative textbook on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safety by UN University and included in the series of textbooks for UN ecological skill training. Influenced by this book, ecological safety study has been graded as an innovative subject by Chinese Higher School Setting Appraisal Committee.

《生态安全学导论》是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总干事蒋明君博士14年以来从事生态安全研究的心血之作。该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资源和数据分析,全面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生态安全危机,同时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近日,该著作荣获了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目前,该书已被联合国大学认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方面的权威教材,并被纳入联合国生态技能培训教材。在该著作的影响下,生态安全学已被中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为创新学科。

生态安全问题 篇4

民勤县湖区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 东、西、北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 是保护武威绿洲不被沙化的前哨阵地, 生态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该区域有4个乡 (镇) , 八万多人口, 总面积110万亩, 其中有效面积41万亩, 其余撂荒沙化。由于地表水资源锐减、地下水质高度矿化、土壤严重盐碱化等原因, 近年来耕地压缩为15万亩左右, 目前粮食平均单产只有188.4公斤。人均口粮230多公斤, 是武威市的低产田区, 也是重点的扶贫片。

1.1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的危害。湖区是石羊河流域盐碱积聚的终端区, 其地质构造属盆地型封闭结构。长期以来, 上游大量的盐分随水下泄在下游耕地中入渗、沉积, 盐类有处来无处去, 在土壤中形成了50cm左右的粘土胶化板结层。根据西区镇爱恒村在20亩现耕地中开挖“井”字型槽沟和湖区72个村挖探坑分层采样化验, 土壤中含有CL1-、SO2-为主的易溶盐和可溶盐。从地面0-40cm为轻沙壤土, 质地疏松, 含盐量在0.4%左右;离地面40-90cm层为粘土, 含盐量在0.6-1%之间;离地面90-130cm层为沙壤土, 含盐量在0.3-0.5%之间。以前, 湖区用大定额储灌脱盐, 脱盐后, 盐类又通过土壤毛细管泛到地面, 每年脱、泛数次, 其结果为上脱下积, 使离地面40-90cm之间形成了约50cm厚的粘土胶化板结层, 结果造成了如下危害。

1.2多供淡水求高产得不偿失。为了探索性的解决湖区的洗盐压碱问题, 省、市、县水利部门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湖区搞过《苦水灌溉试验及农业综合措施研究》课题, 其核心是用大定额储灌脱盐, 苗灌期用苦、淡水交替灌溉, 从1985年起, 每年从100km以外的红崖山水库调水9200多万m3到湖区, 平均毛灌溉定额高达646m3/亩, 平均单产只有188.4kg, 占总干和湖区两大灌区总产量的17.6%。换言之, 用54%的水量换取17.6%的产量, 其效益可谓得不偿失。又因为湖区大量占用淡水资源, 迫使总干灌区年均开采地下水近2亿m3, 以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还把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搬运至地面滞留于土壤中, 扩大了次生盐碱化面积。

二、老路走不通

要治理湖区15万亩现耕地的盐碱化危害问题, 老办法有三种:淡水脱盐法;换土法;挖槽沟淋洗脱盐法。

三、新对策

3.1迁移部分人口。在湖区最北边的15.8万亩三类耕地区域内选留80-90户 (约300) 人以外, 其余人员由政府统一组织迁往他地, 一方面使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可腾出地皮, 用来营造生态防护林。

3.2组建生态防护林专业建管队伍。在选留的300人中选录200名强壮劳力, 组建成永久性的生态防护林建设管护队伍。由政府负责搞好专管机构的筹建预算, 对管护单位的办公区、生活区建设, 机械设备、生产工具购置, 打井配套、渠道建设费用, 苗木基地建设, 建管队伍的工资待遇等经费列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内支付。其余100名老、幼、妇人员, 可在欲建林带较远的地方就地暂时种植农作物, 享受国家的一切惠农政策待遇。

3.3营造生态防护林。在湖区最北边的15.8万亩三类耕地中, 从西北角起, 沿东西方向偏北350的夹角为起始线, 向南营造宽100m, 间隔为500m的乔、灌混合林带16条。每条林带的中间80m定植以新疆杨为主, 胡杨、沙枣为辅的抗盐耐碱乔木, 两边各10m定植以毛条、桦棒、红柳、梭梭、沙拐枣为辅的沙生灌木。500m宽的林带间隔地上, 有自然植被者就让其自行繁衍, 没有自然植被的地方, 就种植喜碱耐盐的沙生植物和牧草。这样一来, 15.8万亩面积上乔、灌木覆盖率达到17%左右, 加上间隔带的自然植被和人工种植的牧草, 林、灌、草覆盖率可达到90-95%。由于林带与西北风风向相垂直, 就能有效地抵挡风沙南侵。

3.4乔木栽植法。林带的灌木和间隔带上的牧草可以在原地面上种植。林带的乔木栽植必须用开沟机开挖植树槽 (b=1m, h=1.2m) , 并用塑料薄膜把植树树槽两边的粘土胶化板结层与树木隔开。植树时, 不要把挖出的粘土胶化板结层回填到苗木周围, 使树木根系在含盐量较低的深层土壤内发育, 以防盐碱危害。

参考文献

[1]康绍忠.河西羊河流域高效农业节水的途径与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6, 14 (1) .

生态安全问题 篇5

关于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有关问题的通知

阿府发〔2009〕16号

各县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卧龙管理局:

近年来,我州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水电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到2007年,全州规模以上发电企业水电装机达到28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7亿度,实现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对于培育和壮大水电支柱产业,发展高载能工业,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解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电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水能资源开发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在水电开发中,出现规划和管理滞后、越权审批、滥占资源、占有资源不开发,建设工期一拖再拖;一些河流或部分河段出现了过度开发,危及群众长远利益、长远发展等严重问题;一些项目不履行建设程序,没有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未经核准主体工程擅自开工;一些项目在施工期间不按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野蛮施工,乱倒乱弃,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一些投产电站未按要求做好生态恢复,在运行中不按规定执行生态流量,造成下游河段水量严重不足,甚至河床干涸。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维护群众长远利益,现就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生态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维护生态安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州是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涪江的发源地,是黄河流经四川的唯一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若尔盖湿地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湿地,在维系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我州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灾程度深,影响范围广,承灾能力弱,汶川特大地震后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显现,保护好我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资源开发,从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的高度,从维护生态脆弱区群众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的高度,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在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安全意识,增强资源开发中维护生态安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绝不以牺牲群众的长远利益来换取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时快速增长。

二、科学完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对全州水电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规划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根据我州水电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以下水能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除国家组织实施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用电的小水电项目外,一律不再开发5000千瓦以下水电项目。

(二)在人口稠密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以及其它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禁止开发水能资源。岷江干流茂县县城以上河段、梭磨河松岗以上河段、涪江上游丹云峡河段、白水河九寨沟县城以上河段作为我州首批禁止开发区域。

三、严格执行水电建设项目各项环境保护规定

(一)严格水电站建设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按照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规范工程施工管理。

(二)严格水电流域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开发,必须按要求进行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三)强化流域水电规划管理。依法加强对流域水电规划的管理和审批,流域环评作为流域规划审定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流域环评的,不得审批水电流域规划;未通过水电流域规划的水电项目,不得实施。

(四)严格执行项目环评。经审批的水电项目环评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和必要条件,未通过项目环评的水电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核准;未经核准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五)建设中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优化环保措施,规范工程弃渣,减少植被破坏,做好河道清理、渡汛、边坡治理和防火等环境隐患排查。

(六)严格水电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按照国家、省关于水电站工程验收管理相关规定,加强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程验收的重要内容,未通过环保专项验收的水电项目,不得通过总体验收,不得投入营运。

(七)加强建成水电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保证枯期流量10%以上的生态流量,督促水电企业切实落实好环境保护措施和整改方案,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防止水电工程次生灾害。

四、认真开展项目影响范围内环境隐患自查整改

(一)水电企业自查整改

县人民政府要通知所在县水电企业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就承担项目环境影响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执行水电建设管理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认真自查整改。已建成水电项目存在环境问题的,要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和建设资金;在建水电项目,水电企业法人(业主)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检查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严格按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好措施和资金,确保环保项目实施,要经常性检查工程建设场地、规范弃渣;前期水电项目,项目业主要切实落实好工程建设各项环境保护条件。各水电企业要加强与项目地政府沟通、协调,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检查和督查,及时报告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水电项目环境保护督查

各县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发改、环保、水利、林业、国土、安监等部门,对水电项目进行执法检查。对本县内无规划、环评报告、水土保持评价报告、建设手续不全、未经核准开工、未取得有效开发权、在2007年前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建设的5000千瓦及以下水电项目进行逐一清理,提出处理意见。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水电项目规划、审批和核准管理,检查审定技术方案执行情况;环保部门要检查项目环境手续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对未批先建、不按指定弃渣、不执行生态流量、擅自变更环评工作内容等存在环境问题的要及时整改和处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行洪安全等涉水事务管理,做好河道安全渡汛检查,排除隐患;林业部门要加强项目林地征占用、植被恢复检查;交通部门要对因水电建设改建公路进行检查,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直到达到规定标准方可验收合格。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对于水电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环境和安全问题,要加强限期整改和执法力度,要对典型事件进行曝光处理,对因建设造成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县要将自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于2009年7月20日前报州政府,抄送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安监局。

生态安全问题 篇6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问题;启示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生态运动,到21世纪成为世界引人注目的社会思潮,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结合。它试图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变革,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危机找寻一条通向未来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现实出路。生态社会主义希望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融洽,试图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体系,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生态危机的范围。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全球危机。英国学者格仑德曼强调生态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认为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包括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许多全球范围的问题和人类的生存危机。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认为,我们面临着三种失衡:地球南北的失衡,穷人和富人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失衡。这三种失衡反映了三重危机:社会与社会关系的危机,人与人关系的危机,人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危机。这三重危机产生的共同原因在于西方创造的现代文明。精神和伦理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使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腐败成风。法国学者博德认为,近几十年经济的迅猛增长破坏了生态系统,资本主义的普遍化把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扩大到全球,使生态危机演变成全球危机。

第二,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延缓了经济危机,但造成了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超过了以往任何社会;生态殖民主义者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惜破坏他国的生态环境;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也叫喊克服生态危机,但是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它们只能解决本国或局部地区的生态危机,而不可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消费的不断扩张,这将破坏生活的基本要素和生活质量。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包含在资本积累的逻辑之中。

第三,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应采取的策略。法国学者高兹认为,新社会运动不自觉地攻击内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合理性的统治,直接攻击统治阶级领导的文化霸权,但是它们所攻击的只是统治关系的文化僭越和社会后果,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物质核心。法国哲学家拉比卡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要实现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消除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工人阶级同其他阶层的劳动者、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联合。

第四,摆脱全球生态危机的道路与前景。生态社会主义提出走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建立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正的未来社会。拉比卡指出,按照生态运动发展的逻辑,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运动打破了界限,使更多的人集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其发展结果必然是进入社会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1.生态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第一,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严重表现和后果,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明确指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在短短的几百年内,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的百倍以上。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必然是“唯生产力论”,其后果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对大自然无限制地掠夺。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者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生态社会主义者不仅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而且批判异化消费,认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而大多数传统马克思主义者都忽视了消费领域,没有分析消费领域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也未能看到对爱好和消费的操纵会成为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及实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高兹提出并论证了生态重建和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认为生态重建势在必行;批评环境主义的“绿色”资本主义,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方向的生态现代化才能彻底解救生态危机。

2.生态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生态社会主义具有改良主义的倾向,其理论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并带有空想主义的色彩。比如,它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或者用“生态危机论”去取代“经济危机论”,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外,它还以觉悟和知识而不是以阶级立场为标准来划分革命的动力与非动力,这显然也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相去甚远。

第二,在很多方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马克思主義没有进行科学解读。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抛弃理论、保留方法的做法,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性,而只肯定其方法的正确性。尽管他们推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会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3.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第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一种个人与自然交融、富有情趣和人性化的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的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必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解决资源浪费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综合、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必须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第二,对传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社会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必须适应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一潮流,对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大调整,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的构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变以前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第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即使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人均收入也难以得到显著提高。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这无疑会给原本就失衡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第四,倡导绿色文化,规范绿色市场,培养绿色消费者,实现可持续消费。随着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绿色产品风靡全球。政府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绿色消费的顺利实现。

总之,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并非完全正确,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甚至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根本区别,但它毕竟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表达了“对地球以及对人民、组织和政府正在与之斗争的生态和经济威胁的共同的关切”。在我国,我们要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工作,力求避免生态灾难,在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建立一个经济繁荣、资源殷实、环境优美的生态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小岩.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评析[J].晋阳学刊,2002,(4).

[3]柯元.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求实,2007,(5).

生态安全问题 篇7

目前,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 把这一理念转换过来, 可以说, 有了绿山青山, 就有金山银山。也就是说, 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要谋求发展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的生产力、优质的公共产品、普惠的民生福祉。林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核心就是改善生态和民生, 与生态安全紧密相关。

2 林业生态安全与生态红线的提出

2.1 生态安全的提出与内涵

伴随着经济发展, 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源于环境安全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最早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使用“环境安全”这一术语。由此, 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生态安全, 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 但迄今依然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生态安全的内涵一般说来是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包括生态系统健康、完整, 能够为人类生存提供保障与生态服务。生态安全的评价有不少定性和定量的研究[1], 现阶段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的有关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

2.2 林业生态红线的划定与意义

近年来, 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引起高度关注与热议。因为建设生态文明, 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生态经济, 要用制度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因此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安全的底线被提出。2012年, 环境保护部在《全国生态保护红线技术指南》中给出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与划定原则, 之后, 国家其他部门也陆续提出了各自的“红线”。

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7月启动了“生态红线保护行动”, 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4条红线[2]。《森林法》对林地和森林的性质进行了界定, 其入围红线的意义在于林地与森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而湿地、荒漠植被、物种由于其脆弱性而被划定[4]。与之相呼应, 浙江省也划定了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林业生态保护红线事关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事关改善环境质量, 事关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施红线保护管理, 浙江省还提出绘制林地“一张图”、启动湿地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保障红线机制等一系列举措[2]。

3 淳安县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概况

3.1 地理位置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 地处北纬29°11′~30°02′, 东经118°20′~119°20′。它北界临安, 南邻常山、衢州, 西连开化和安徽省休宁、歙县, 东接桐庐、建德, 中部横贯著名的千岛湖。县境东西长96.8km, 南北宽94.4km, 总面积4427km2, 县城千岛湖镇距杭州、黄山各150km。

3.2 地貌和地势

淳安县属浙西山地丘陵区, 由中低山、丘陵、小型盆地、谷地和千岛湖组成。全县山脉多分布于四周边境, 主要有西北部的白际山脉、西南部的千里岗山脉和北边的昱岭山脉。海拔超过1000m的山峰有80余座, 丘陵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80%。

淳安县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由西南、西北向东倾斜, 形成四周中低山逐渐向中部丘陵区过渡的地貌形态。新安江水库形成后, 海拔108m高程以下的河谷、低丘全部被淹没, 海拔108m高程以上的丘陵区主要分布于千岛湖沿岸。

3.3 气候与气象

淳安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北缘, 其主要特征是温暖多雨, 四季分明, 冬夏长, 春秋短。据《淳安县志》记载, 1960~2005年, 全县年均气温17.1℃, 1998年平均气温达到18.3℃, 为历史最高值。>0℃的积温6210℃。年极端最低气温-7.6℃ (1969年2月6日) , 0℃以下的结冰天数平均为18d。年极端最高气温41.8℃ (1966年8月8日) , 年平均高温 (日最高气温≥35℃) 天数为29d[4]。

淳安县由于地处山区, 地形复杂, 地处中部的千岛湖水面广阔, “湖泊效应”明显, 湖区及周边5km范围内的年均气温比建库前升高0.3℃, 年极端最高气温降低1.7℃, 年极端最低气温升高4.4℃, 无霜期从246d延长到263d, 年均相对湿度达76%, 形成春暖早、秋寒迟的库区小气候。

全县雨量充沛, 据县气象站1960~2005年观测资料统计, 年平均降水量1491.0mm, 年降水日数153d, 其中年平均暴雨日数为4d, 日最大降水量206.2mm (1972年8月3日) 。全县地形四周高、中间低, 高山多分布在西北、西南部边境, 中部为面积573km2的千岛湖。这种特定的地形决定全县降水以千岛湖区为最少, 并随地势升高向四周逐渐增多。全县各地年降水量在1350~1860mm, 年雨日144~173d。据1960~2005年观测资料统计, 全县年平均日照1897.8h, 年均蒸发量1317.9mm。

3.4 森林动植物资源

淳安县有林业用地35.8万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81%, 森林总蓄积1885万m3, 森林覆盖率75.1%。其中生态公益林15.75万hm2, 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千岛湖四周第一层山脊以内, 千岛湖一级支流20km以内的源头汇水区及其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省级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金紫尖猕猴保护小区, 千岛湖二级支流源头10km以内的源头汇水区及其两岸和霞源山水库四周第一层山脊以内, 是全省林业用地和公益林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的县。

淳安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 为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 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 是地质史上第四纪冰期冰川没有到达的最北缘。植被资源非常丰富, 自然植被有针叶林植被型组、阔叶林植被型组、灌丛植被型组、草丛植被型组、沼泽水生植被型组;人工植被有农业植被型组、用材林植被型组、竹林植被型组、经济林植被型组、茶叶植被型组、桑园植被型组和果木植被型组。

全县已鉴定维管束植物195科2003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136种, 裸子植物8科54种, 单子叶植物22科281种, 双子叶植物130科1532种;栽培种360种。森林生境孕育着鸟类资源224种, 兽类61种、爬行类50种、两栖类12种、哺乳动物51种, 昆虫1800余种, 具有较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多样性[6]。

4 淳安县林业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4.1 松材线虫病防范任务艰巨

松材线虫病是目前中国危害最严重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健康的松木感病40d即可死亡, 成片的松林3~5年便将毁灭, 被称为松树的“癌症”、“爱滋病”。淳安县有纯松林8.7万hm2, 千岛湖区第一层可视山脊线内有松林3.8万hm2, 松林面积大, 区位特殊, 任务艰巨。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 大量松木将面临死亡威胁, 生态基础受到打击, 千岛湖青山秀水的生态环境也将会严重受损。

4.2 森林火灾防控难度大

千岛湖作为风景区, 湖区沿线人流量大, 因此防火难度大、任务艰巨。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降低森林更新能力, 造成土壤贫瘠和水土流失, 而且对千岛湖的森林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危害极大[7]。如2004年, 全县发生森林火灾27起, 火警4起, 过火面积1207.7hm2, 受灾森林面积913.hm2, 烧毁立木蓄积36971m3, 幼树9.8万株。2014年, 淳安县共接到森林消防报警50余起, 其中火灾4起, 过火面积267.6hm2, 受害面积112.97hm2, 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36%。

4.3 千岛湖湿地水体的污染

千岛湖形成后, 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初, 曾出现多次的严重水污染, 产生蓝藻、富养化的现象,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一是千岛湖水源60%来自上游安徽境内, 而上游的工农业污染物和各类垃圾、死牲畜被排放和冲入千岛湖;二是周围农村的垃圾、粪便、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千岛湖;三是网箱养鱼, 在喂鱼时将鱼食直接投入千岛湖中;四是由于千岛湖形成后, 政府无钱投入防污治理;五是当地群众由于生活所迫, 乱砍树、乱捕鱼, 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

5 淳安县在林业生态安全方面的政策措施

5.1 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补偿政策

2014年, 浙江省把淳安县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 主要任务是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对淳安县每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省财政按3000元/t收缴。对淳安县的出境水水质, 按照Ⅰ类、Ⅱ类占比, 省财政每年每个百分点分别给予120万元、60万元补助;按Ⅳ类、Ⅴ类、劣Ⅴ类占比, 每年每个百分点分别扣20万元、60万元、120万元。对Ⅰ类、Ⅱ类水占比比上年提高的,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分别奖励1000万元、500万元;对Ⅰ类、Ⅱ类水占比比上年下降的, 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分别扣1000万元、500万元。对淳安县森林覆盖率, 每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个百分点奖励200万元, 每低一个百分点扣200万元;对淳安县林木蓄积量, 比上年每增加1万m3, 奖励50万元, 比上年每减少1万m3, 扣50万元。

5.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5.2.1 加强林政管理, 狠抓依法治林

采伐证发放量严格控制在浙江省下达的限额之内。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每年开展两证清查、指标核实、林政业务和执法培训、案卷评比等工作。

在加大林业执法宣传的同时, 狠抓依法治林, 针对不同时期林业违法行为特点, 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木材加工企业非法收购清理、禁止烧白炭及白炭窑的拆建清理、城镇基建用材的规范管理、林地征占用的清理整顿, 把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别是在2005年, 淳安县在整治利用阔叶林作原材料加工专项整治中, 县政府补助5000万元关停了年消耗4~5万m3阔叶林资源, 年纳税上千万元, 具有一定污染的沪千人造板制造有限公司, 切实有效的保护了当地阔叶林资源。2012~2014年, 全县共查处林业刑事案件39起, 行政案件1559起。通过加强林政管理, 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有林地、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的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5.2.2 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近年来, 淳安县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坚持“全面规划、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 建立了白马山后鬣羚自然保护小区、白马官川香果树自然保护小区、龙门里楠木植物群落保护小区、金紫尖猕猴自然保护小区和千亩田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小区等5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1873.73hm2。明确管理机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 强化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管理中的示范作用,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积极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执法专项行动, 加强对野生动物猎捕、经营利用和驯养繁殖等监督管理, 对非法猎捕、违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通过专项执法行动促进野生动物经营市场逐步走向合法经营、凭证经营的轨道, 形成一种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市场管理体系。

5.2.3 实施“双防工程”, 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1) 松材线虫病预防。一是创新执法检查机制。制定了外来松木及制品严禁进入淳安 (尤其是千岛湖) 的政策, 与468家企业签订了拒绝使用外来松木的承诺书;通过对木检员的培训发证使其取得执法资格, 把木检队伍纳入森检执法范畴, 实行“双检”联合执法;对光缆盘、电缆盘等重点单位及工地进行重点检查, 对涉木企业、建筑工地、五金商店、家俱商场等有可能加工、经营、使用松木及其制品的单位与个人进行地毯式检查, 对外来松木及其制品一律严厉查处。二是实施林相改造。2008年开始实施《千岛湖万顷森林景观改造》工程, 开展松木林相改造。截止2013年底, 已投入资金4300余万元, 改造林相1.07万hm2。范围涵盖17个乡镇、15个国有林场, 着重于千岛湖库区沿湖松林及千汾线、千威线、淳杨线、白小线等沿路两侧200m可视范围内松林改造。三是清理枯死松树。将枯死松木清理作为全年森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清理进度上要求清理责任单位采用旬上报制, 在清理质量上要求责任单位牵头组织专业的清理队伍。实行管辖区域分片包干, 森防站组建督察组分片督察。清理结束后对清理现场、清理数量进行效果验收, 确保清理工作高效高质。近5年来, 共清理枯死松木8756t, 清理费用达315.2万元。四是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规划。2013年, 编制了省内首个县级松材线虫病防控规划———《淳安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总体规划》 (2014~2018年) 。

(2) 森林消防。近年来, 淳安县高度重视森林消防工作, 积极强化组织指挥、护林队伍、林火监测、生物阻隔、扑火队伍等五大网络体系, 有效提升森林防火综合能力。2014年, 面对春节期间森林火灾多发的态势, 从主观中找原因, 工作中寻差距, 严格落实防范保障、网格管理、隐患治理、宣传处置等措施, 清明期间张贴禁火令、防火告知书、文明祭祖倡议书5000余份, 上门劝说农户扫墓不放鞭炮、不烧纸钱, 免费赠送鲜花6.56万束。清明节当天组织林业执法、乡村干部4000余人进行森林消防大检查, 制止野外违章用火行为1259次, 实现清明期间火灾事故零发生。森林消防加大投入, 2014~2016年规划投入财政资金2300万元, 专项用于山地水池、救火车、墓区燃烧房、芒杆山改造等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提高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能力

5.3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为抓好生态益林保护工作, 淳安县从2004年开始建设专职巡山护林员队伍, 2005年在全省推广。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完善, 目前形成了拥有23个乡镇护林大队、103个护林分队、858名专职护林员、850名兼职护林员的巡山护林员队伍。

生态公益林建设不但丰富了森林资源, 也极大地改善淳安县旅游环境。2010年4月18日, 淳安千岛湖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继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后, 周边一批以森林生态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相继开发, 2014年, 淳安县旅游业抢抓新机遇, 争创新优势, 全力推进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 加快推动“秀水富民”。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5.32万人次, 全县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90.3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1.2%。

5.4 强化千岛湖水质整治, 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规划

认真落实《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持续推进国家良好湖泊保护专项工作。2009年以来, 全面开展了以采砂、网箱养殖、垂钓、船舶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等为重点内容的“五大整治”。注重生态修复, 严格做到不填湖, 不填港湾滩地, 不破坏自然山体。

2011年, 开展了淳安县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规划, 淳安县现有面积8hm2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80252.79hm2,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8.13%。预计到2020年, 全县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 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小区1个, 市级重要湿地6个, 90%以上重要湿地得到良好保护。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合理利用和监测科研体系, 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管理和建设体系, 使淳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的先进示范地区。

6 结语

(1) 山更绿是水更清的基础, 天更蓝的保障, 环境更宜居的前提。绿水青山是淳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是美丽淳安基本要求[8], 是文明淳安的基本元素, 是幸福淳安的重要标志。保护千岛湖, 坚守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 是淳安县最大的政治担当和历史责任。

(2) 淳安县属千岛湖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生态服务功能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为主, 辅助生态功能为水域调节小气候和旅游生态景观特色;其发展方向是以生态保育为重点, 保护水源涵养功能, 防治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 切实保护千岛湖水源和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充分发挥千岛湖水资源优势, 壮大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农林产品,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农、林、渔等区域生态产业。

(3) 营林工作要与生态相结合, 对于生态环境的净化至关重要[9]。淳安县的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任重而道远。营林工作要准确把握新常态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既要充满信心、顺势而为, 又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 加快营林方式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不仅要增加森林面积、森林蓄积, 而且要增加生物多样性,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功能的提高。

(4) 千岛湖湿地面积大于>20000hm2, 位于我国重要江河钱塘江源头, 对保障钱塘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生态监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摘要:介绍了林业生态安全与生态红线的内涵, 分析了淳安县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的情况, 探讨了该县林业生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红线,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彬, 杨校生, 吴明, 等.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5 (5) :572~579.

[2]林云举.坚守林业生态红线夯实“两美”浙江生态基础[J].浙江林业, 2014 (7) :4~5.

[3]罗之飏, 王成栋.生态红线是怎么划出来的?[N].四川日报, 2014-10-11 (2) .

[4]《淳安县志》编纂委员会.淳安县志 (1986~2005)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156.

[5]徐高福.千岛湖森林健康经营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4.

[6]徐高福.千岛湖区森林生态防火技术措施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2009, 34 (3) :142~146.

[7]徐高福.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千岛湖的思考[J].防护林科技, 2013 (3) :1~3, 44.

生态安全问题 篇8

1 矿山开发的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

统计表明, 70%的农业生产资料和80%的工业原材料都来自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已有近200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 带动力庞大的就业人数, 发生的经济额度高达数千亿元。随着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和大规模开发, 矿产资源储量逐渐减少, 很多矿山已经进入深部开采, 很多已经或是正面临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状态。由于高新技术和矿用设备的飞速发展, 现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新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难题: (1)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露头矿山的开发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地下矿山容易发生塔防、突水、火灾、岩爆、矿产资源自燃等重大伤亡事故。金属矿山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辐射、噪声等污染, 给工作人员带来多种职业疾病, 且致死致残率高, 危害人数众多。 (2) 矿产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后, 破坏了矿产所处岩体的应力平衡状态, 应力发生变化和转移, 在此过程中采场围岩发生位移、破坏, 甚至发生岩爆、滑坡等动力灾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动态变化, 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难以掌握, 灾害预测的难度很大。因此, 矿山的安全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 (3)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会面临一大危害———高温带来的热害, 部分矿山的开发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热害问题, 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高温环境下, 作业难度大, 甚至无法作业, 另外, 对人身的伤害也十分严重, 导致工作效率低, 容易出现热晕、中暑, 严重时会使神经中枢系统失调。 (4) 矿产资源的开发生产了大量的污染物, 主要有废水、废气、粉尘、酸性水和重金属有害元素。 (5)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 地表会被破坏、水土流失、山石裸露, 严重破坏了矿山和周围的生态环境, 比如植被减少或消失, 地下水系统被破坏, 大气被污染, 矿山排出的大量废土、废石和尾矿, 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 往往使矿区成为不毛之地。

因此, 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创新系统,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2 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的活动主要包括:采掘、选矿和冶炼等。随着矿业的发展, 各类矿山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众多。

2.1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矿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活动, 可分为煤矿类和非煤矿类的开发, 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的开发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对土地、山体、植被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另外,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产生的废料、尾矿、矸石等废弃物中, 一般含有酸性、碱性、有毒有害等成分, 污染山体或土壤;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还产生粉尘、废气和毒气等, 对大气造成重大污染。

2.2 选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矿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及矿产品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又称为“矿物加工”, 是对开发的矿产资源中有利用价值的矿物提纯、改性的过程。选矿是按照矿产资源可利用价值的大小, 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 对矿产资源进行选择、处置的过程。在选矿准备阶段, 矿产资源及原料堆放要占用土地, 对地表及地下产生不同的污染;在选矿工艺流程中, 矿产资源粉碎过程中, 会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等。因此, 选矿活动对土地、空气和地下水产生多种污染, 破坏了生态环境。

3 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是矿山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提。矿山生态环境伦理, 是指矿山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时, 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矿山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 随着矿山的飞速发展受到重视。矿山企业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归根结底, 是发生了生态环境伦理危机。因此, 面对矿山的粗放型发展, 应该反思, 应该重新建立并重视生态环境伦理准则, 构建生态环境文化, 尤其构建以“良心、良知、良能”等良善价值观为导向的伦理与文化体系, 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与路径。

3.2 制定科学的矿山生态环境规划

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是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按国相关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定位、优化, 形成制度, 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 明确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的、目标、意义。 (2) 广泛收集企业所在地区地理、地质、气候、人口、交通、当地的矿山企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制定矿山企业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 重视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4)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伦理宣传与教育,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规划, 使生态环境规划落实到位。 (5) 在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 形成长效机制, 调动广大员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 结束语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条件越来越复杂, 矿产资源的开发工艺和技术多种多样, 各矿山企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问题一直存在, 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科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 矿山企业高度重视并实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无论对矿山企业自身, 还是对社会, 对生态环境都具有长远、重要的意义, 具有较高的经济潜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施生态环境工程, 履行生态环境责任, 对树立“生态环境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具有宣传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有利于提高矿山企业的生态形象, 促进矿山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绩文.矿山环境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8.

[2]朱训.中国矿业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0.

[3]卞娜, 苗泽华.微观视角下的企业生态责任国外研究评述[J].生态经济, 2013 (8) :105-110.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R].北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10.

生态安全问题 篇9

1山地茶园生态及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无序开发和建设茶园导致山林破坏、水土流失

2000年以来,是茶叶发展的高速成长期,也是造成生态影响和林地破坏的危害期。乡镇村、茶农受利益驱动,及缺乏水土保护意识,没有规划和论证,一哄而上,造成开山种茶占山地面积的比例过高,全部采用挖掘机开挖台面,毁林开垦和陡坡开垦, 超越了山地承载能力,而且茶园没有外埂,台壁没有砌石保护, 台面排水设施不全,坡度较大,过度开发不但造成森林覆盖率有所降低,而且加重了水土流失。

1.2土壤被侵蚀、茶园肥力和保水能力下降

因茶园表土不断受到雨水冲蚀,形成地表径流,土壤中的大量粘粒和养分随表土的流失而损失,砾石含量增高,土层变薄, 土壤结构破坏,造成茶园土壤贫瘠、板结,茶树根部大量外露。 破坏了根系固土作用,影响了茶树根系活动和生长。

1.3茶园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品饮安全

因受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 , 造成茶叶品质下降;没有实行科学合理施肥,没有严格执行用药控制和间隔期规定,致使肥料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

2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山地类型,有计划、 有步骤、有侧重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和退茶还林,对茶园实行“园、 水、土、肥、药”的综合治理,传授相关技术,通过几年的努力, 建设成为生态茶园。

2.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园”

山地茶园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因地制宜,总体规划建园时,以人工开垦为主,勾机开垦为辅,力求修筑等高梯田, 固梯护埂,减少崩塌冲刷,减少茶园水土流失。前瞻性考虑“路、 树”的布局和合理性。道路网要依山势按“之”、“S”字形建设, 做到块块相连,路路相通,区格分明。积极推广“头戴帽、腰系带、 脚穿鞋”的山地利用方式,坡地建园要按照“茶园周围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壁梯岸有草、前有埂后有沟”的建设思路,特别是连片种植的茶园要在山脊、山腰、陡坡和空闲地等位置,套种一定数量的林木,山顶和四周种植马尾松、香樟、桂花、香椿和楝树等适宜树种(最好不种植果树,以免造成施用肥药造成互害), 每公顷一般种植50 ~ 100株为宜,在容易受到干风、台风或寒风侵袭的茶区建立防护林带。防护林带建设以高大的乔木和矮小的灌木树种相结合,常绿和落叶树种相结合。对水土流失严重及中低产茶园坚决实行退茶还林。

2.2设施配套,植被蓄留“水”

首先,建池挖沟。要规划好排水蓄水系统,沟池相通,在茶园上方、较空旷及便利灌溉的地带,依地块建设1 ~ 3m3或6 ~ 8m3的若干小型蓄水池;开辟台面时,梯层注重留足台宽,内侧设竹节沟、在园内形成良好的蓄、排水系统,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池,并做到旱有灌,涝能排。据测定,在20°以上坡地修筑的梯级茶园中,竹节蓄水沟1次蓄水量可达15.29 m3/ 亩,相当于存蓄23mm降水量。要保持排水沟的畅通。其次,配套生物措施。 在茶园中套种经济作物或绿肥,地表覆盖稿秆或杂草,梯壁绿化, 杜绝雨滴直接溅击土壤,减少径流冲刷,增加水分下渗,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肥力,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第三, 留草种草。新垦茶园可人工种植百喜草、圆叶决明等形成绿色覆盖; 旧茶园土坡梯壁应保留原有非恶性杂草进行绿化、护坡。对茶园的梯壁留草种草(可选用耐旱耐踏的百喜草或爬地兰等)、园面铺草、耕种时不能用锄头铲除杂草,应以割草代替劈草,不要“三光”,要增加地被覆盖。

2.3深耕细作,固基培养“土”

土是茶树立地之本,也是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土壤中的水、 肥、气、热条件及其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茶树的生长、 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在修筑梯园时,梯壁要保持一定的倾斜度, 一般以60 - 70度为宜,使梯坎牢固持久。要做好深耕,至少在种植行保证宽60 ~ 70 ㎝,深50 ㎝以上,并把土地打碎,整细耙平,既改善土壤结构,又提高通气透水性能,才能使茶树的根系分布均匀,生长良好。在初种时,最好对土壤进行熟化和增肥, 即将土壤堆在空行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化,然后填入沟中。新开垦的荒地,有机质比较缺乏,最好先种一次绿肥再种植茶树。 要对中低产茶园的土壤实行改良,培元固本,增施鸡粪便或塘泥, 培养地力。对于土层浅薄、石砾多、肥力差的茶园,可实行增加河泥、塘泥和陈墙土等客土。

2.4科学管理,重视有机“肥”

茶树的生长发育要保证其机体可充分吸收必要的营养成份, 肥料充足才能使树势变得强壮,树冠旺盛,根系发达、深而多、 芽头肥壮大,叶片厚。但是,也要避免滥用泛用,从而对茶叶造成“肥害”。因此,肥料的科学施用和增施绿肥、有机肥是关键。 笔者认为,除了按农时、亩用量科学施用复合肥外,提倡茶园实行绿肥套种,一般在新垦、幼龄茶园或台刈后未封行的茶园种植, 新垦或一年生茶园种植2 ~ 3行,2年生茶园种植1 ~ 2行,3年生茶园(茶树行距1.2m以上)种植1行,4年生以后的茶园不宜再套种。对茶园铺草,利用腐化后的草生成有机肥料,幼龄茶园可在7 ~ 8月或12月至翌年1月的冬闲时间铺草;新垦移栽茶园在移栽结束后立即紧靠茶苗基部铺草。草源以山草、绿肥、稻草、 麦秆、豆秸等为主。铺草厚5 ~ 10 ㎝左右,以看不见地面为宜。 同时增施农家有机肥,选择饼肥、绿肥、粪肥、堆肥、厩肥、河塘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1.5—2.5t,既使茶树强壮,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平衡土壤的营养元素。

2.5合理施用,严格控制“药”

首先,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如滴滴涕、六六六、三氯杀螨醇、 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其次病虫预测预报科学用药。第三, 重视农业防治、物理和生物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培养茶园病虫害的“天敌”,繁衍茶园有益生物,使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总之,只有生态茶园综合治理到位了,才能改善茶叶的生态条件,成为绿色生态茶区,从而实现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的目标。

摘要:本文从分析山地茶园的盲目无序开发、缺乏科学栽培和管理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恶化和质量安全等问题和原因入手,提出做好园、水、土、肥、药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从而实现茶叶增量提质,茶农增收。

生态安全问题 篇10

关键词:秦皇岛,生态城市,环境安全

秦皇岛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港口运输业与旅游业是秦皇岛的两个主要的经济来源[1], 随着秦皇岛市的发展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近年来大量的工业企业进驻秦皇岛, 给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但工业的发展也给秦皇岛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尤其是环境安全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通过长时间的探索, 秦皇岛确定了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道路, 这是符合秦皇岛当前与进一步发展需求的模式, 而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环境安全的问题必须要考虑的, 否则生态城市的建设没有基础, 无法顺利实施因此, 如何能减轻秦皇岛的环境安全压力, 是秦皇岛今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的和谐、经济高效同时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人类生活形式, 使自然环境、城市和居民三者构成一个良性共生的整体, 其内容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发展会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特点, 通过追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和谐, 从而达到实现人与人和谐的最终目标。秦皇岛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自身有着良好的基础, 政府的大力支持、优良的环境基础都是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2. 环境安全的概念

广义环境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 即人和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危害的良好状态, 它表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态意义上的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大小[2]。环境安全是保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秦皇岛在大力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 必须要保证地区的环境安全, 否则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无从谈起。如果地区的环境安全无法保障, 则有可能带来诸如生态环境被破坏、群体性事件、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等问题, 当这些基础问题发生时, 生态城市的建设则没了根基, 成为空中楼阁。

3. 秦皇岛存在的环境安全问题

秦皇岛生态区可以划分成为四个地带, 一是北部山区, 主要是以森林分布为主。二是中部丘陵平原。农业、工业、城市较为集中。三是海岸带, 秦皇岛的海岸多样, 是我们国内几乎最好的海岸沙滩。四是南部海域, 海产养殖、旅游业较为集中[3]。从四个地带各有特点, 从每个地带的特点来分析, 当前在秦皇岛的发展中存在的环境安全问题有:

3.1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问题对于环境安全的影响是直接的, 而秦皇岛当前的水资源十分紧缺, 由此而带来的环境安全压力非常大。从淡水供给的角度来看, 秦皇岛的淡水资源较为紧张, 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而且降水的月际、年际变化量差别非常大, 同时近年来河流入海的流量急剧减少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秦皇岛水资源匮乏的问题[4]。

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水资源是基础、是保障, 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秦皇岛的可利用水资源在逐年减少, 一旦因偶发因素而导致水资源短时间内进一步大量减少时, 则有可能会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给环境安全带来极大的压力。

3.2 海洋污染问题

由于秦皇岛的沿海线较长, 而且秦皇岛的旅游资源绝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海洋的, 因此秦皇岛周边海洋的环境安全直接影响着秦皇岛的经济、环境的发展。但由于秦皇岛目前在沿海周边的企业较多, 尤其是秦皇岛的支柱企业秦皇岛港, 就位于秦皇岛市的西浴场附近, 随之带来的环境安全压力较大。秦皇岛港造成的海洋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对环境安全的压力日益增加, 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赤潮事故, 则对秦皇岛当地的旅游业、海产养殖业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定要以城市的特点为基础来进行, 对于秦皇岛而言, 海洋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如果海洋的环境安全无法保障, 则有可能对秦皇岛的旅游、海产养殖等支柱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失去意义。

3.3 湿地污染问题

秦皇岛市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 主要分布于北戴河地区, 秦皇岛其海岸线全长约120km,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沙质海岸湿地分布区之一。但由于秦皇岛当前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萎缩、功能下降。降水和地表径流是秦皇岛滨海湿地植被淡水补给的主要途径, 但由于诸多问题, 导致了当前淡水供给不足的现状, 并且进一步导致了湿地的退化。由于秦皇岛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分布在沿河流域, 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于河流的影响较大, 同时河流作为湿地重要的水量补充来源, 由此便造成了湿地的污染, 目前秦皇岛湿地主要的污染物为有机物、N、P和石油, 主要的来源为工业直接排放、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水排放等, 其中由于水产养殖而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对于近海区域的污染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造成受污染海域的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湿地的功能, 并进一步的严重威胁了海洋的生态安全。

在秦皇岛的生态城市建设中, 湿地的作用非常大, 在秦皇岛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中, 湿地起到了丰富物种, 减轻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如果湿地功能无法保障, 则秦皇岛生态系统中的特种多样性、近海污染物的消除等无法保障, 从而严重影响秦皇岛市生态城市的进程。

3.4 重污染企业环境安全压力问题

进入90年代后, 秦皇岛工业总量不断攀升, 形成了以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为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体。但秦皇岛的工业除总量偏低外, 还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不平衡、支柱产业不突出以及市县二元结构不突出等问题。其一, 企业规模小, 导致工业增加值在秦皇岛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率较低。其二,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不平稳, 大起大落现象比较严重。其三, 产业科技层次较低。其四, 支柱产业不突出, 主导产业不明确。其五, 区域发展不平衡, 市、县之间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这些企业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给秦皇岛当地的环境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生产的同时排放了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至环境之中, 给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生态城市的建设, 保证城市人群的生活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如果城市环境污染较重的话, 则生态城市的建设失去了意义。

3.5 秦皇岛运输的环境安全问题

秦皇岛的运输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秦皇岛的秦皇岛港等港口的吞吐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除了大型的港口外, 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型渔港, 每年靠港的船只会排放大量的含油废水, 给港口附近的海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导致了海水油类严重超标[5]。这些污染在秦皇岛的旅游旺季很有可能会影响相应的海域,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给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对于城市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其所造成的污染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而对于秦皇岛而言, 港口运输则是多年来的支柱型产业, 而如何减少港口运输业的污染,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4、总结

当前秦皇岛市大力推广的生态城市建设是符合秦皇岛自身特点的一条正确道路, 但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 对于一些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 目前仍存在着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 这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影响是巨大的, 如何平衡环境与生态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值得领导层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亚娟.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秦皇岛绿色工业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08.05.128-129;

[2]蔡守秋.论环境安全问题[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 (1) .5.28-32;

[3]李昌明.许伟丽.胡建生.秦皇岛建设生态城市战略及可操作措施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11.11.51-52;

[4]赵力勇.秦皇岛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海河水利, 1994, (2) :45-46.

农药: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 篇11

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状态,即“生存的状态”,它保证了人类及地球上其他物种的持续生存,但现在却受到了威胁。对于环境恶化,很多方面都更有了重要责任:共同组成全世界各处以及全世界整体生态系统的气候与栖息地。农药是自然界的人为介入之一,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失衡,威胁着生态的平衡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记者试图通过了解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来向读者们介绍杀虫剂和农药的负面影响。

据生物历史学家们称,人类对农药的使用远早于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工业革命。但是,对农药的大量、有规划、系统性的使用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众所周知,农药大多数使用在农产品生长的水和土壤中。杀虫剂,则在农业种植和家庭中都有使用,人们用它来除掉有害物种,如蚂蚁、蜥蜴和蟑螂等,而且政府不仅支持对这类化学品的使用,还专门在城市内使用烟熏和喷剂来除掉上述有害物种。你也许还记得,政府卫生部门来到社区用烟熏和喷剂来杀死蜥蜴、蚂蚁、蟑螂以及各类虫子的例子。

记者对首次接触农药和杀虫剂有着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年幼时,卫生部门的队伍经常来到家里在每个墙壁、每个角落里使用喷剂。由于当时年纪还小,并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听家人讲这样做能杀死那些蚂蚁和昆虫,让人在晚上能安心睡眠。当卫生部门的小队来喷洒化学药剂后的两小时内,人不能进入屋子里,现在明白是因为呼吸室内喷洒杀虫剂的空气对身体不好。后来记者还见过在农田里使用杀虫剂,这些喷剂对农作物有利,能让它们提高亩产量和经济效益。科研工作者们已经证实农药的残留物可以影响食物、水源、环境,甚至未直接受到农药喷洒的动物。科研工作者们和学者们一致认为有关农药影响的数据仍较为零散,而目前最大的挑战则是将零散混乱的研究与在多个层面愈发复杂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目前科学的发展已经探明化学药剂对人们的身体、食品、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讲,人类到达某地后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秩序带来人类的影响或足迹。人类对土地进行清理以清除野生作物,并种植为人类广泛食用的农作物,而这样做则会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如减少当地物种的食物来源,进而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为目的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已经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干扰,将人类的影响成倍地增加。你也许听说过这些名字:DDT、DDE、三嗪类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盐、尼古丁类杀虫剂。这些农药都曾被广泛地使用,而其中有些已被证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存在有害影响,并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禁用,这些影响在其使用伊始并不被人们所知晓甚至完全忽略。每种农药或者是一类农药都对人体存在副作用或是对环境有负面影响。这些农药也因此被各国政府弃用或禁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丹麦及其他欧盟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控制并监督这些农药及其他禁用化学药剂在其国内的使用。当这些机构的努力以及公众对于农药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有了一定认知后,农药的使用有了显著减少,甚至在一些区域减少了约99%,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但在世界的其他区域,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法律执行的缺失和公众对农药对作物和环境有害影响的认知缺乏,控制这些已被禁用的农药和化学品的有效机制严重匮乏。

农药和空气污染

农药的使用对空气污染有着极大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多样,从手动对农作物进行喷洒到空中对农作物喷洒,甚至包括城市区域对蚊虫的控制。科研工作者们已经证实这些杀虫剂能够随风飘至其他区域。在天气炎热时,喷洒的农药会被蒸发变得更为不稳定,飘至其他区域不仅会通过污染空气对当地的野生物种和人群产生危害,甚至会进入大气的对流层,形成对流层臭氧。科学家们认为,至少有6%的对流层臭氧是农药的使用造成的,这不仅恶化了环境,也对地球上人类的健康产生了诸多问题。空气污染和农药喷洒区域的空气呼吸安全隐患是农药大国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农药的喷洒也对人体造成了很多健康问题:从单一的呼吸困难到肺癌和心脏疾病。

各处水源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

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水污染是全世界最大的污染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农药可以随着水流被转移到从未使用过农药的地区,从而在这些地区产生农药的残留。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其取样的井水中,90%的样本被查出含有农药残留。农药残留也出现在雨水、河水及地下水中。欧洲地区的类似研究同样显示,大多数国家的饮用水中农药的残留已超过了允许的安全水平。农药残留进入水资源有四种主要方式:1.在喷洒的区域外漂流;2.通过土壤进行渗透;3.随着流水进入蓄水池;4.由于疏忽意外溢出。农药在水中的可溶性和水源间的距离以及天气同样影响着其对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自己的环境保护机构来制定标准,以规定水资源污染的上限。尽管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类似的机构和部门,但是其松散、执行效率低下的管理机制往往会使违规者逍遥法外。

农药所造成的水污染会造成多方面的健康和环境危害,因为被污染的水源往往会用于多种用途,如农业灌溉、清洁以及饮用,而污染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多维度的:从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到毒害食物生产以及通过影响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特定生命体,进而引发该地区内的生态失衡。水污染还会通过杀死会毒害河流中被人们作为食品捕捞的物种而影响河流中的生命。但这还不是农药污染所造成的唯一影响,农药还会造成某些物种基因、躯体以及行为上的改变,使其更容易被猎食者捕获,进而加快该物种在栖息地中的灭绝速度。其中一个已被人们发现的例子便是蟾蜍,科研人员发现蟾蜍的卵巢在暴露在农药残留物中后会变薄,并因此使得其繁殖周期受到影响,同时还会造成行为改变:躲避猎食者的反应速度会变慢,更容易被捕食。

农药中有很多化学药剂会对土壤产生持续的污染。高剂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其他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的化学品会对土壤保持产生不利影响。诸多科学家已经证实不适用化学药剂的土壤质量更高,而且也更为肥沃。土壤的退化和吸附作用是决定土壤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同时它们在协助土壤内部运输方面也极为重要。农药的颗粒,视其化学类型和本质的不同,会对土壤内的运输过程产生影响,并因而最终通过阻碍土壤中的分解腐烂过程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

农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农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种类多样。人类会以多种方式暴露在农药中:通过食用食品从口腔直接吸入含有农药颗粒的空气,饮用或使用被农药污染的水,而农民则会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直接接触农药。热带地区由政府部门进行的飞机农药喷洒甚至加剧了国家与社区之间的矛盾,有数以千计的人受到了飞机喷洒农药的侵染,其中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和青年人。暴露在农药中的方式很多,受到农药污染的方式也很多,主要是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是农药也开始造成了经济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据美国的政府组织评估,农药使用的负面效应平均每年会对美国的农民产生价值约两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农药残留造成的健康危害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上文中也有提到,农药对人产生的健康问题包括单一的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和心脏病,治疗费用也对家庭产生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发达国家的人们以及开始选择购买使用少量或不使用农药的农产品,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农药的危害都产生了担忧。

农药的使用造成作物产量下降,同时减少动物的食物来源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受到农药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后,已经开始制定计划,以修复生物多样性。农药的使用会使得作物变得有毒,尤其是在作物刚被施用农药并被附近区域的动物食用时。摄入有毒的作物会造成动物的死亡,甚至是从栖息地中完全灭绝。农药喷洒区域的非目标物种也是农药使用的受害者。农药所杀死的非目标物种是生态系统中很多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所以农药的使用在杀害了这些非目标物种的同时,也意外造成了依赖这些物种生存者的灭绝。农药的残留从食物链的底层传递到顶层,再从顶层传递到底层。对第三级别生物无害的农药残留可能会对其在食物链中的上一级或下一级生物极为有害,农药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转移也最终将造成某些生态系统的彻底失衡。食物链的这种解释同时也证明食物链的敏感性,即便是对任一级别的微小扰动也会对整条食物链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并可能扰乱当地的生态平衡。

对植物而言情况更为糟糕,因为农药会在喷洒区域杀死生态系统内的非目标物种,也会杀死植物在结果和繁殖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生物。一个例子便是农药会杀死分别对植物授粉以及土壤肥沃性极为关键的蜜蜂和蚂蚁。随着蜜蜂数量的减少甚至在灭绝,授粉过程会变得极为缓慢甚至停止,造成作物减产、植物无法结出果实。据美国农业部和美国渔猎局估计,美国的农民平均每年仅因传粉蜜蜂数量的减少就会造成两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农药在作物的开花期进行喷洒,会造成蜜蜂及其他传粉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灾难性后果,进而使得蜂群崩溃,只剩下极少数量的传粉昆虫进行传粉。从另一方面讲,农药也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直接的负面效应,如根毛发育不良,黄芽,以及茎生长减缓等等。

全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鸟类死亡,鱼类的食物来源匮乏

据澳大利亚广播电视台ABC的报道,在今年三月份,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地区有700只本地鸟因农药的使用而死亡。该报道进一步称,因农药的广泛使用,其所造成的动物死亡在这一区域极为常见。在整整一年之前的2013年三月,一个叫做“美国鸟类保护”的组织发表报告,就美国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杀虫剂及其对鸟类的影响进行研究,该报告称:

“一颗包裹着新尼古丁类杀虫剂的玉米粒足以杀死一只鸣鸟,”鲍尔默称。“即便是很小的一粒小麦或葵花籽在加入最老的新尼古丁类杀虫剂——吡虫啉之后也能毒死一只鸟。即便是每天只食用十分之一粒喷洒了新尼古丁类杀虫剂的玉米种,也足以在产蛋季节影响鸟类的繁殖。”

据美国渔猎局估计,在美国平均每年有7,200万只鸟因杀虫剂的使用而死亡。因DDE而造成的蛋壳变薄造成了鸟类种群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数量急剧减少。鸟类和其他地面及水下物种一样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许多鸟类物种也因为人类所喂给它们的农药而面临灭绝。

渔业和水产资源(鱼塘、湖、河流、溪流和海洋)是人类共同分享的重要自然资源,并向我们提供了商业、娱乐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农药和杀虫剂也同样被使用在水产资源中。土壤中的农药也会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随着水流进入河流中,对海洋生命造成威胁。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农药会杀死鱼塘、河流中的所有鱼类。一直以来农药的使用被广泛认为是有益的,而且其使用的范围也遍布全球,但是益处现已被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蒙上阴影。

水产资源是受农药毒害最严重的,科研人员已经证实杀虫剂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远大于普通的农药和除草剂。除草剂主要用途为除掉野草,以帮助湖泊和海滨区域商业作物的生长,但是这些除草剂、农药和杀虫剂已被证实对水生动植物在多方面有着致命毒害。这些药剂会杀害非目标野草和物种,最终使得鱼类所食物种的短缺。在大多数情况下,食物短缺会让鱼类在海洋中迁徙以寻觅食物,这也让它们暴露在捕食者的捕食范围内。此外,化学药剂的使用也会直接污染水资源和渔产品,造成食品有毒化。

总的来说,农药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目标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得农药的效率大大下降,而非目标物种仍继续遭受农药的危害。使用农药的主要缺点可以归结为: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森林退化、荒漠化、土壤退化、破坏珊瑚礁、污染新鲜水资源、栖息地破坏、全新物种灭绝、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地退化和酸化以及臭氧的消耗。这些负面影响及很多因使用农药而产生的影响,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人口居住的本就已经恶劣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农药的替代品:目前仅处于初始阶段,但充满希望

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寻找农药的替代品。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已经研发出有机的替代品,但是它们都仍处于早期及试验阶段。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引进有机农药,并设立了大片的试验田,但是若要让全世界各国政府接收此类产品,仍然需要时间。在小规模的种植中,手动拔草、加热、将野草用薄膜覆盖、放置陷阱、移除害虫繁育区、保持种植健康作物的健康土壤、种植有抗虫力的作物、种植具有更强自然抗虫力的本土作物以及支持生物控制方法,如引进本地鸟类和捕食者等方法已被农民们广泛使用。这些行动的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公众已经开始选择购买无农药残留的食品,这样不仅能保证他们的健康,并免去了因健康问题而产生的治疗费用。同时这样做也保证了食物的质量,使农作物免受化学药剂和疾病的困扰,保证了人们,尤其是妇女儿童及老人们的健康以及免疫力。

生态安全问题 篇12

渝西地区 (1) 属于我国重度缺水区, 位于我国当前最具发展潜力城市——重庆的辐射区, 是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区域, 是除都市区之外的经济增长极、人口集中地。但水安全问题极大地束缚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使得水危机与城镇布局的矛盾极其突出。介于它的重要区位, 常规思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在此处行不通, 必须采用转型思维的河流健康理念, 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生态安全理念转型

(一) 常规思维

对水安全的态度上, 常规思维容易忽视生态系统健康和居民健康。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常常出现填埋河流或对河流裁弯取直、按形态要求塑造水岸线的现象, 对河流演进的自然规律考虑不足。对待取水问题, 有时缺乏上下游城镇水量的协调分配。水污染治理上, 常规思维是一种“产生污染—治理污染”模式,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水环境的恶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 由水生生物逐层富集到食物链中, 反作用于人体健康, 水俣病、痛病已给了人类惨痛的教训。因此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提出一种转型思维, 从根本上解决水生态安全问题。

(二) 转型思维

健康城市化的概念对水生态安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水是重要的自然物理环境要素, 应将水安全与城镇发展相结合, 树立水生态安全的转型思维, 即河流健康理念。河流健康的内涵包括河道健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健康, 体现在水质和水量的正常并具有可持续性、河流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健康、河流演进遵循其自然规律、河流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不同时空不同物种对水的利用享有平等的权利等方面。对水污染问题上侧重“防”, 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可以说河流健康为研究河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为人与水的和谐共存提供了途径。

水生态安全的转型理念对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河流健康状况下, 河岸景观、滨河的游憩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体现, 人类、动植物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河流健康也是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前提。

二、渝西水危机与城镇布局冲突

(一) 水量与城镇密度、人口规模的矛盾

渝西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雨, 本地的降雨量明显少于重庆市其他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50m3,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 (3) 。而渝西地区现状城镇网密度是127.47个/万km2, 远高于2001年四川 (含重庆) 的46.2个/万km2 (2) 。渝西地区集中了全市1/3的人口, 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 (4) 。成渝板块被定位于中国发展战略“第四极”、西部经济高地 (2) , 而渝西地区是联系成渝经济的通道和动脉, 并且渝西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凭借其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必将吸引更多的居住人口和投资机会, 势必需要更多的用水量。渝西地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 水环境与城镇布局分析

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01年、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渝西地区的长江、嘉陵江水质较好, 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次级河流水质虽有好转但整体上仍然较差 (2) 。沿次级河流分布的重要城镇有合川、大足、荣昌、永川、璧山、綦江、南川等城区, 占渝西重要城镇的半数以上。也就是说渝西地区有超过50%的城镇居民健康、生产生活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

渝西地区水环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根据全国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渝西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61%。农村人多地少, 土地产量低, 更多地依靠使用高剂量农药化肥来提高生产率, 使得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更超过重庆及全国其他地区。管理部门对污染工业的控制松懈, 工业“三废”肆意排放, 加之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因素造成本区酸雨严重。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水资源短缺、危害水环境及人类健康。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渝西地区大多数城镇处于水危机状态、不具备给城镇居民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也不具备塑造人居环境的前提。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生态资产的流失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规划方法和手段, 从源头上给予解决。

三、水生态安全转型理念下的渝西地区城镇生态规划

渝西地区的水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本区的人居环境, 应从城镇生态规划着手, 建立人水和谐、城河协调的有序结构, 为建设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提供可能。城市规划应在城镇空间、城镇规模、产业规划、生态协调、污染治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见表1) 。

(一) 城镇规模

对于现状人口规模来讲, 渝西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如果规划的人均水资源量按550m3计算, 则渝西地区刚好容纳现状人口规模1024.27万人 (2) 。“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40%, 就会出现生态与环境问题, 构成对河流健康状态的影响”, 可见对水资源的利用限制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 这是河流健康的必要条件。水资源承载力是由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和区域水害的防御能力组成, 其中水资源量的承载力可以反映出水资源对人口的供应能力。因此应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人口规模确定的依据之一。

用地规模上, 不应再沿用城镇规模随等级提高而逐级扩大的思路, 而应当考虑当地水资源量的限制。协调流域内各城镇的用水量, 城镇规模的确定应参考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 适当抑制上游城镇的规模, 为下游城镇的发展创造机会。

(二) 城镇空间规划

城镇中的河流是健康的, 那么滨水的景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塑造才真正地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才会向往到滨水地区居住和游憩。按照这个思路, 应该为亲水和城水相依创造条件。从整体空间上看, 渝西地区的12个区县 (市) 的城区大致沿长江、嘉陵江及次级河流分布, 乡镇则散布在各处。在城镇群的布局上, 应引导乡镇沿江河发展, 建构以河流为骨架的城镇群布局体系。骈弃以往城镇沿江河向内陆发展的结构模式, 建议弱化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 突出河流交汇处及沿江河分布的城镇的发展 (见图1) 。这种模式有利于水陆生态环境的集中建设和保护, 充分体现滨水景观优势, 对滨水城镇的生态规划具有示范作用。

强化水生态要素在城镇各资源要素中的主导地位, 尊重河流演变的自然生态规律, 恢复被破坏的河道。发挥滨水的聚集效应, 引导城镇各级中心向滨水地区靠拢, 建立滨水公共空间体系。同时应建立河流主导的城镇肌理, 协调城河关系, 体现人水和谐。

(三) 产业布局规划

生产用水是城镇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镇的水污染也主要来自于生产, 因此河流健康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关系密切。为保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 必须满足河流的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 这就要求产业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量相适应。在区域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 将污染较小的产业设置在上游地区;将需水量较大的产业设置在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的地区, 逐渐取缔耗水型产业。优化区域和城镇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在建和已建的绅鹏工业园、璧城工业园、江城工业园、板桥工业园、万盛工业园等, 应引导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废物排放量。

(四) 生态协调

河流的健康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在生态上相协调。“生态廊道的作用是沟通生物流”, 渝西地区应保证河流廊道的连续性, 并应与山地、林地、农田、水库及公园等构建生态网络。城镇规划应以绿地系统规划为先导, 力求绿地系统的功能与景观功能最优。严格控制和保护河流健康所必须的生态绿地, 尤其是濑溪河、璧南河等次级河流两岸的绿地。特殊生态点如湿地、岛屿等, 是城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渝西地区应借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良好契机, 建立流域湿地生态系统, 将保护湿地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 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气候改善与游憩的多种功能作用。

(五) 污染防治

“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提倡引入以农业害虫为食的物种及其食物链。河流是连接各城镇的纽带, 治理城镇自身的污染并不能使状况改观, 应实行流域内统一治理污染, 重点加强濑溪河、璧南河等次级河流的污染防治, 以确保重庆主城区的水安全。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是河流健康的保障, 整治河道周边的地质灾害、维护水陆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提高垃圾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率, 同时应避免城镇受到上游或上风向城镇建设的污染。

四、实例研究

以小安流域为例, 对以上理论进行应用和验证。小安溪位于渝西这一人口密集区与城镇密集区内, 是重庆市的次级河流之一, 发源于永川区阴山风景区, 河流全长169km, 流经永川、铜梁、荣昌、双桥、大足、合川等区县 (市) , 流域总面积1724km2。小安溪流域由于聚集了大量工业, 如采矿、炼焦、炼铁、造纸、蚕丝、制糖、机械、化工、锶盐、塑料等, 致使污染严重, 大部分断面呈Ⅳ类水质, 不能作为人畜饮水。小安溪流域的水污染, 如铜梁、大足地区的家碳酸锶企业、造纸厂排放的污水, 使周边居民患肝癌、肺癌、直肠癌、食道癌等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年龄最小的癌症患者仅有4岁, 附近水域和土壤中生物存活几率小。

将转型思维作为一种思路, 对小安溪流域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小安溪汇水到涪江, 经嘉陵江, 最后流入长江, 对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小安溪流域最大的问题是水质污染。要解决人口布局、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 首先要对现状水污染进行紧急治理。根据《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 (2010) 》, 小安溪的水质管理目标是Ⅲ类, 即恢复水域的鱼虾越冬、洄游、水产养殖、游泳等功能。部分河段还应恢复提供饮用水的功能, 因此小安溪的水质应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沿线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大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还应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设置足够多的污水处理设施, 包括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流域内对禁养区的养殖场责令其搬迁;严格执行钢铁、造纸、炼焦、锶盐、煤炭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规划上同时考虑污染和水量分配问题, 对产业类型和产业布局作出调整, 建议上游地区弱化造纸、化工、石油机械、水泥、煤矿及其产业链等污染较大和大耗水型工业, 引导大耗水型工业到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口地区——合川发展。上游地区可以发展电子、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服务业等低污染和无污染的行业、产业, 建立生态节水型工业园区。对污染较大的小塑料厂、小食品厂或取缔或停产整治。用地规划上, 对小安溪沿线的二类和三类工业, 建议其向内陆发展, 引导居住、公共设施、绿地、广场等用地向滨水地区发展, 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发挥合川小安溪湿地公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设小安溪滨水湿地带及流域绿道网络, 恢复自然滨水岸线和流域生态系统, 为渝西地区其他河流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样板 (见图2) 。

五、结语

河流健康是促进地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 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城镇生态规划与河流健康的结合, 还可从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来考虑, 二者的结合是生态需水研究的继续和深化。我国的滨水地区规划正在进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峰期, 河流健康状况下的城镇生态规划必将是未来城市规划界研究的趋势, 建议今后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景观方面。

参考文献

[1]邵坚.河流健康与水安全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22 (3) :111.

[2]胡春宏.河流健康的定义与内涵[J].水科学进展, 2007, 18 (1) :145.

[3]王如松, 周启星, 胡聘.城市生态调控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ⅲ.

[4]沈清基.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2) :23.

[5]关业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维护河流健康生命[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8) :31.

[6]何俊仕, 林洪孝.水资源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102.

[7]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6-85.

[8]李王鸣, 刘吉平, 王纪武.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w3) :77.

上一篇:公路养护事业财务会计下一篇:体态律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