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研究

2024-07-03

生态安全研究(精选12篇)

生态安全研究 篇1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水土失等不断加剧, 严重威胁着生态敏感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脆敏感地区保护, 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安全理论, 建立生态敏感型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对其生态安全进行监测评估, 揭示其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 能即时发现问题以便合理调控。

一、生态敏感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敏感型地区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敏感区概念基础之上的。基于国内学者对生态敏感区的理解, 本文认为生态敏感型地区是那些对外界压力或变化适应能力弱, 生态敏感性程度总体较高, 需要加以控制或保护连续区域, 该地区保护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 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

关于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 国内学者的理解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在综合分析后, 本文认为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10]是指维护生态敏感型地区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受到一定的威胁、破坏或损害时, 仍能满足区域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生态敏感地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1551-1556]。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一)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准确客观评价的基础, 但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涉及众多的学科且需要对评价系统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国内外还没有被普遍采纳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学者使用较广泛指标体系框架, 则是体现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层次与等级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 (PSR) 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状态指标反映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的变化;压力指标可以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响应指标则是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

(二) 评价方法

生态安全评价是一种多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 它既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 又要求决策层、执法层与研究层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的学者们相继提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模型这四种方法。本文主要选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式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 它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它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 逐层比较相关因素, 逐层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 由此提供较有说服力的依据。由于在多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中, 系统内部因子间, 内部因子与外部环境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而层次分析法可以将评价过程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

三、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末, 由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 (OEC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框架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被广泛承认和使用。PSR模型反映了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整体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扰动—质量响应、人地和谐的理念[15]。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系统是涵盖领域广泛的复杂大系统, 而且众多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在PSR基础上,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有关安全评价的各种方法, 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拟构建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而目标层即是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 依据此指数可确定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等级;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响应3个复合指标;其中, 压力指标可以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指标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的变化;响应指标则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要素层为10个复合指标;指标层29项具体指标;该模型框架中, 目标层是由准则层反映;准则层由要素层反映;要素层由具体评价指标层反映。实质上目标层是准则层、要素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如下表1所示。

在生态系统压力准则层中,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压力;人均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表示土地压力;GDP年增长率、人均GDP、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经济压力;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2项指标表示能源利用率。

在生态系统状态准则层中,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率4项指标表示资源质量;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耗氧排放强度指标表示环境质量。

在生态系统响应准则层中,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项指标表示污染控制能力;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表示智力能力;财政科技支出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2项指标表示投入能力。

四、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一) 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领域层对其目标层贡献程度的大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误差, 本文采用上述的层次分析法。经过专家咨询、判断矩阵的构建以及相关计算, 最后确定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

项目层:B1=0.250, B2=0.500, B3=0.250

因素层:C1=0.178, C2=0.248, C3=0.465, C4=0.109, C5=0.250, C6=0.750, C7=0.476, C8=0.254, C9=0.135, C10=0.135

指标层:D1=0.250, D2=0.750, D3=0.476, D4=0.191, D5=0.333, D6=0.304, D7=0.522, D8=0.174, D9=0.833, D10=0.167, D11=0.118, D12=0.227, D13=0.494, D14=0.111, D15=0.334, D16=0.333, D17=0.333, D18=0.227, D19=0.227, D20=0.227, D21=0.125, D22=0.125, D23=0.069, D24=0.667, D25=0.333, D26=0.167, D27=0.833, D28=0.667, D29=0.333

(二) 综合评价的计算

确定各层次权重后, 则是需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而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 分别对指标层、要素层、准则层和目标层进行加权指数计算, 最后得出的目标层指数即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ESCI) , 依此对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 指标层指数计算

其中:Rd—指标层各指标, Xi—第i指标计算年度数值, Zi—第i指标基准年度数值, Wi—第i指标权重值, 当指标取值越大越有利, α=1;相反, α=-1。

(2) 要素层指标计算

其中:Rc—各要素层指数, Rd—各要素层所含指标指数, n—各要素层所含指标总数。

(3) 准则层综合指数计算

其中:Rb—各准则层综合指数, Rc—各准则层指数, wc—各准则层权重值, h—各准则层所含要素层总数。

(4) 目标层综合指数计算

目标层综合指数即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ESCI—生态安全指数, Rb—各准则层综合指数, Wb——各准则层权重值。

根据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收集相关数据, 并根据调查资料, 按上述模型计算出各层次的评价结果, 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 即可确定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安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栩.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栩.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生态安全研究 篇2

石家庄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构建了石家庄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结合ExcEL程序,建立了生态安全预警评价计算模型(FE模型).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FE模型,对石家庄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预警评价和分析,石家庄市的生态安全预警综合指数为6.019,属于轻警.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作 者:韩晨霞 赵旭阳 刘浩杰 王彦芹 HAN Chen-xia ZHAO Xu-yang LIU Hao-jie WANG Yan-qin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河北,石家庄,050035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1(6) 分类号:X321.031 关键词:生态安全   指标体系   预警   评价   石家庄市  

生态安全研究 篇3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青海省玉树市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91-03

1 研究区概况

玉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两级政府驻地。其面积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的4.72%。地理位置为东经95°41′40″~97°44′34″,北纬33°46′44″~32°41′34″。东西最宽189.5 km,南北最长194.3 km,面积1.57万km2。地势西北、中部偏高,东南和东北偏低,最高峰保俊色海拔5 752 m,境内海拔5 000 m以上高山951座,大部分终年积雪。玉树市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性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冷季较暖季长1~2个月。降水集中、雨热同期、霜冻频繁;冷季多风并伴有沙尘暴,暖季多雷雨冰雹。玉树市水源丰富,其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新兴客体,只有在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在选择其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其系统性、科学性、适宜性、动态性及主导性等原则。本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的理论框架,结合玉树市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影响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分别从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4个等级出发,选用了14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公式来消除各指标量纲的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相对指数法进行指标的标准化,最终得到指标的标准化值。

对于正趋向性指标,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1)

对于负趋向性值表,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2)

式中: dij和f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化值,jd max、jd 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在研究期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是对指标重要程度的反映,影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受专家经验影响大,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较为客观,但又由于与实际操作经验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准确计算出指标权重。因此,本文在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采用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观方法采用AHP法,客观方法采用熵权法对AHP法进行修正,获得更加合理的指标权重。

(1)客观赋权法(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过程。

定义pij为第j项指标下的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指标值比重,则有:

(3)

令E为第j项指标的熵,则有:

(4)

式中:k=1/hm,当 fij=0时,令In fij=0。

计算第j项指标的综合熵权jW:

(0≤jW≤1,) (5)

(2)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过程。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首先通过咨询专家确定各指标两两相比其重要性而获得的相对权重,根据专家意见监理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数并将计算所得几何平均数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计算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各项指标权重。

(3)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结合,采取了算术平均数的方法,为加强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以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为主,后采用熵权法所得数据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级体系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

指标熵权法权重层次分析法权重Wj指标熵权法权重层次分析法权重Wj

人口密度D10.03330.21490.1604土地利用多样性D80.14050.01040.0494

第一产业比重D20.04970.09620.0823牲畜分布量D90.03490.01370.0201

交通D30.02810.04240.0381森林覆盖率D100.02440.00460.0105

年平均气温D40.04110.26510.1979人均GDP D110.05920.10740.0929

年降水量D50.04750.08840.0761第三产业比重D120.04790.05370.052

土地利用率D60.13530.03840.0675自然保护区面积D130.18020.01340.0634

土地利用程度D70.12610.02440.0549牧民纯收入D140.05170.02690.0343

2.3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

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项指标都能从不同面反映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了综合反映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情况,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先计算单项指标安全值jU,而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得到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U。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6)

式中,U为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经计算,2010年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9。

2.4 土地生态安全结果

2.4.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生态安全综合值指标特征,借鉴张小虎[1]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等间距法,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刘勇[2]、蔡运龙[3]等人的评价标准及玉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越大,说明土地生态越安全,反之则越差。

表2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评价标准

生态安全值区间等级表征状态指标特征

≤0.2Ⅰ恶化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受严重破坏,生态过程很难逆转,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功能退化,生态功能恢复及生态重建面临很大的困难

0.2<-≤0.4Ⅱ风险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功能不齐全,受外界干扰后难以恢复,生态问题比较大,生态灾害比较多

0.4<-≤0.6Ⅲ敏感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已有退化,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破坏,但尚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受外界干扰后易发生恶化,生态问题显现,偶有生态灾害发生

0.6<-≤0.8Ⅳ较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较少遭受破坏,一般干扰下生态环境可自动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灾害少

0.8<Ⅴ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受干扰破坏较少,结构完整,系统遭受破坏后恢复再生能力强,生态问题不明显,发生生态灾害几率不大

3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结果分析

根据玉树市评价结果综合值及评价等级,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 6,处于恶化级,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玉树市发生了7.1级强地震,使整个城市毁于一旦,造成整个城市土地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增大,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1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该市处于不安全状态,且发展趋势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归纳为:

3.1.1 自然生态环境的局限性分析

由于玉树市地处内陆高原地区,植物及牧草生长周期短,植被脆弱,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加之自然气候灾害对动植物生长的威胁,致使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2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非理性行为

玉树市经济水平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当地牧民的物质需求与其经济收入间产生的矛盾只能通过增加饲养牲畜数量,开采各类资源等形式解决。且近年来人口数量急速上升,加之外来经济的刺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造成当地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3 政府主导的土地管理分析

政府部门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保护、开发及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的对策

针对玉树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该市经济发展状况,笔者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诸多建议:

3.2.1 行政保障措施

任何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都不能离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行为保障。玉树市地方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出发,制定一系列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机制:提高管护力度实现生态工程效益长效化,强化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意识,完善立法提高法律执行力,提高自然灾害应急与预防能力,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知识推动全民参与,打造科学的土地管理队伍。

3.2.2 经济辅助措施

由于玉树地区受交通、信息、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农牧民对草原的依赖性较强,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只有发展、充实和壮大地方经济实力,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从而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不利局面。

3.2.3 技术支持措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提高当地GIS、遥感卫星系统,人工智能监测技术等对环境变化的诸多因子实施监控,及时做好数据更新处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信息,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做好技术保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本文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玉树市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人类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由于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本文结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选取了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结合,计算得到指标权重,提高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2 结论

原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了玉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玉树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了其土地生态安全,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将目光放长远,以便让生态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针对玉树市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要加强区域性横向比较以及以时间序列为主的纵向比较,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虎,雷国平,袁磊,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88-93.

[2]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3]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07,43(6):784-789.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篇4

一、概念研究

上世纪40年代Aldo Lcopold在对土地功能状况评价中考虑了土地健康的因素, 生态安全的研究也随之逐渐开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 人们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甚至已经超过了土地生态系统自身承载能力, 区域内土地生态安全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学者从土地生态系统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生态功能是否降低定义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张虹波等从保持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动态平衡, 内部结构、功能完整, 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定义土地生态安全;梁留科等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角度定义土地生态安全;还有学者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与土地的供给能力定义土地生态安全, 即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后代人发展对其的需求。

二、土地生态安全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1650年西方人文地理学家沃仑·纽斯的《地理通论》中首次提出了人地关系。从地理学角度上讲, 人地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人地关系有两大基本原理, 一是土地承载力限制与超越原理。人地矛盾主要是指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类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使得土地难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既土地承载力是有限制的, 人地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高土地承载力;二是人地关系地域关联互动原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关联互动中, 即便是来自不同尺度的人地关系系统, 每一种层次都是彼此联系、彼此依存的。这时, 变动与冲突、互补与协调就成为了人地系统的主要特征, 吴传均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内容。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阐述了农药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揭示出环境安全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布伦特兰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给出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能力相适应, 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在土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谋取发展。只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作为前提条件, 土地的生态安全的研究才更具有意义。

(三) 生态经济理论

20世纪80年代国际生态经济学会成立, 1989年创办《Ecological Economics》杂志。国内外对生态经济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就。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均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土地生态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实现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要遵循生态环境的内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反之,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

(一)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特质, 人类对森林不合理开采改变了陆地水循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被人们提上日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多通过借鉴1993年FAO发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关于土地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多数学者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 张建新在P-S-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选取评价指标, 对湖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许月卿从自然、经济、社会安全的角度构建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贵州省猫跳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杜忠潮依据P-S-R模型, 从土地自然资源现状、土地社会经济环境压力和人文影响3方面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高珊依据“压力-状态-响应” (P-S-R) 模型, 从环境、行为和决策三个层面选取指标, 研究了生态建设成效。

(二)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确权的方法有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熵权系数法, 部分学者也采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李秀霞采用熵权对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实现土地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建议;徐道炜采用突变级数法研究了福建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综合指数法、物元法等方法是学者们常用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性评价的方法, 李明月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对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上世纪60年代, 部分学者以研究土地承载力的方法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 90年代, 人们将生态足迹的方法引入到生态安全的研究, 现代, 科学技术的创新, 突破了原有的定量水平和精确程度, 生态足迹方法定量化程度高, 一般只有很少因素定量评价生态承载力状况。何淑勤等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对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研究。

(三)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土地生态预警的目的在于时刻了解系统内部生态安全的综合状况。法国经济学家Alfred Fourile最先阐述了监测预警的思想。Haque C.Emdad对加拿大红河谷土地资源的危险性进行评价。我国对预警的研究主要在一下几方面, 一是概念方面, 傅伯杰提出的区域生态环境预警是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后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预测和警报;二是研究方法方面,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利用GIS建立土地生态预警信息系统, 准确掌握区域生态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三是评价指标方面, 吴冠岑选取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选取预警评价指标, 并引入变权理论的概念, 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并对淮安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许学工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和预警研究。

(四) 土地生态安全设计研究

生态安全设计, 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 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主要包括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生态因素已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S.Hermann从自然环境角度选取生态约束因素对乡村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设计;赵丹从生态绿当量的角度, 对宁国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面, 马克明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的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徐海根等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概念, 构建了从区域层次到网络的每个节点 (保护区) 再到网络与节点的连接 (廊道) 的研究流程, 综合运用迭代法、整数规划方法和地理途径方法等方法设计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格局。

四、研究启示

首先,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 加大对各模型进行基本参数与可信度、准确度的研究。评价方法上将计量模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为土地生态安全设计的研究构建空间模型。

其次, 加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设计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的研究在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利用,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最后, 加强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研究。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系统预警指标体系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有关预测误差方面的研究较少, 在预警过程中难以及时、准确对预测误差进行修正。且较少进行多种预警方法的综合运用。构建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监测, 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6.许月卿, 崔丽.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5) .

7.杜忠潮, 韩申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

8.高珊, 黄贤金.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 .

9.李秀霞, 张希.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9) .

10.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吴承祯.福建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 2011.

11.李明月, 赖笑娟.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11 (2) .

12.何淑勤, 郑子成.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10 (6) .

mergene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hazards:The case of the 1997 Red River Valley flood[J].Canada.Natural Hazards

14.傅伯杰.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与方法[J].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1 (3) .

15.江勇, 付梅臣.基于能值分析的武安市农业生态安全预警[J].农业工程学报

16.吴冠岑, 牛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及应用—以淮安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10 (5) .

17.许学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J].生态学报, 1996 (5) .

19.赵丹, 李锋, 王如松.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J].生态学, 2011 (20) .

20.马克明, 傅伯杰, 黎晓亚, 关文彬.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 2004 (4) .

21.徐海根, 包浩生.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土地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当前, 我国存在诸多生态安全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之一在于解决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文章主要从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研究、理论研究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进行综述, 并对其今后研究予以展望。

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篇5

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在对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基本目标设定的基础上,通过重庆市区域概况分析,建立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着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论认为,区域内土地生态安全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作 者:景丽娜 周宝同 殷清慧 张秋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5(3)分类号:X8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 评价 重庆市

生态安全研究 篇6

1.概述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现状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的称号。其中,尤以煤炭资源为最,因而又有我国“煤海”之称。在全山西省15,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含煤面积占到39.6%,达到6.18平方公里。据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公布的资料,山西省煤炭总储量为8710.2亿吨,占全国总储量8.57%,其中在2000末内,全省煤炭资源总储量为3899.1亿吨,探明储量达2661.7亿吨,占到全国已探明储量的44%,其中炼焦煤占53%,动力煤占26.8%,无烟煤占18.7%。全省118个县(市、区)中,90个县(市、区)蕴藏煤炭。而大同、宁武、沁水、霍西、河东、西山六大煤田集中了全省99%的煤炭资源。

山西煤炭工业区由大、中、小型矿山并举组成的工业体系。由大同、平朔、轩岗、西山、阳泉、潞安、晋城、汾西、霍州矿物局、太原煤气化公司组成的10大煤炭生产基地,正起着龙头或骨干矿山的作用,统称国有重点煤矿;由省、地、县(或相当县营)营组成的矿山,统称为地方国有煤矿;由镇集体和个体组成的矿山,统成为了镇煤矿。

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非常丰富,那么煤炭工业就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煤炭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之一,其开采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资源的开采与消耗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们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安全问题,所以研究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已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2.煤炭資源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煤炭是世界工业资源发展的重要能源-,山西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但超负荷的开采让这些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成为我省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于煤矿的整改,使得山西GDP全国倒数,这个问题也越来越亟待解决。

资源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但是由于我省长期的这种单一的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负荷,并且引发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经济的发展,使山西的许多城市都成为世界上污染十分严重的城市。

2.1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严重,利用率低,可持续发展困难

在受技术投入等客观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大部分的煤矿依然在采用旧的“地雷战”、“地道战”的开采方式,机械化水平低下,资源的回采率仅为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但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回采率百分之七十五计算基本一半都不到。据山西省计委统计,全省每年平均浪费煤炭5.6亿吨左右,损失各类矿产资源8亿吨。

煤炭的综合开发程度比较低,使用不当以及浪费导致大量宝贵的焦煤等优质煤被作为动力煤使用。另外,在全省煤炭1532.3亿吨剩余所有储量中,按平均25%资源回采率和30%保安压煤计算,实际剩余可采量仅有268.1亿吨,其中:优质侏罗纪煤仅占1.6%,石炭二叠纪煤则占到98%,这就导致了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困难。

2.2煤炭开采诱发地面塌陷

目前,山西由于采掘煤炭造成的地下采空区面积已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千米,采空区内塌陷面积已达四十二平方千米,若包括裂缝、裂隙及其他变形现象,总面积一万平方千米。裂缝最长的也有四十五千米,裂缝最宽者将近一米米(见表一)。然而这仅仅是煤矿开采区的一部分影响,如果综合考虑乡镇、村办小煤窑的乱采乱挖的影响,将至少再增加国有煤塌陷面积会增加将近百分之三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的严重开发,地表面塌陷面积等变形现象,依然是煤矿开采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

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表变形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a)对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破坏;(b)对地下蓄水构造的破坏;(c)对井下死灰复燃的诱导,使地表引流系数减少;(e)使水利工程遭到破坏;(f)加重水土流失及土地破坏。山西统配煤矿每年因地面塌陷(仅以6个矿物局计)付出的赔偿约300万元,因塌陷影响到居民迁移、饮用水源连同物质损失等费用高达数亿元。可见,因煤炭开采形成塌陷,进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为惊人的。

2.3水资源的破坏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淡水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命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无粮则荒,无水则亡”。“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而这一”长”还是造成这一“短”的一个特殊重要的原因,且煤和水这一“长”一“短”的矛盾已越来越尖锐。(表二)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主要是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地下自然水的补给以及流动状态;破坏力地下水原有的自然平衡;导致了以矿井为中心的大幅降落漏斗;影响了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污染了地下水环境:对煤炭的生产环节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

2.4对山西森林资源的破坏

我省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目前全省森林面积仅29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13.17%,在全国排第2l位,人均0.096公顷,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由于原煤的开采,我省为数不多的林草地被破坏,森林的覆盖面积大幅度下降。有关部门经过对我省的煤田分布与森林分布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可知凡是煤炭开采历史长的地区很少有森林分布。就目前来看,大同、霍西的矿区植被较少,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长期煤矿开采所造成。

nlc202309090819

2.5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

目前我省的经济水平全国靠后,雾霾较为严重,甚至我省的八个较大城市中,有6个的大气环境质量就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省会太原在全球十大污染工业城市中名列前几。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大量地依赖以“煤”为主的矿石能源消耗,始终威胁着我们省广大人民的生存发展。太原市大气环境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竟然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标准的8倍之多。

山西素有一向有“中国古建筑之乡”的荣誉,现在保存的各种古建筑有大约1.8万处,其中结构类的建筑有9000多处,大气污染造成酸雨等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也十分强烈。此外空气中一些有腐蚀性的酸性气体对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的侵蚀,大大加速了其难以保存的难度,提高了维修预算。

3.改善生态环境安全采取的措施

3.1煤炭开发技术的改进

为避免和改善采煤引起的危害,我们应改进采煤技术化学方法“采气”,堪称煤炭开采技术和煤炭资源利用的一场革命。煤炭地下气化,就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和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地下气化是世界煤炭开发得用的方法之一。也见我国科学攻关的前沿项目。目前全世界只有数几个国家掌握此技术。它应用的是“有井式、长通道、大断层、两阶段”气化技术工艺和u型双炉并联运转方式,它变常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将地面气化炉搬到了井下,实现了地下无人生产设备,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合而为一。

3.2开采时要做到塌陷区预防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并举

3.2.1地面塌陷的预防治理

(1)在煤矿开采前要做好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水淹和塌陷的事故;(2)加强地下水长期动态观测等工作,清楚了解地下水补给边界、地面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复杂联系。对于岩层的移位变动状况,来实现对与开采矿坑涌水量,矿区塌陷等问题的定量预警,保证煤矿开采的正常生产;(3)积极推进机械化开采,减少对煤层顶底板的震动;(4)地下水的大量排抽改变了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增强了地下水溶蚀和搬运的能力;从而加大了地面塌陷的风险,但是能够通过打钻注浆,在过水断面上建立地下截水帷幕来减少地面塌陷和矿坑涌水;(5)用注浆办法来加固煤层的顶底板,减缓地表沉降,如对断层、岩溶洞等进行水泥灌浆,可减轻地面塌陷。

3.2.2化害为利综合开发,进行塌陷区土地复恳。

(1)可进行复土造田和绿化,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土地复垦有利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种植经济作物、又利于矿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对塌陷区采用逐层整石后,顶部覆土,作为矿区和其他建筑用地,可降低矿区各类工程建设的耗资。(3)当矿石性质属中性或微酸,微编碱时,矿石直接充填塌陷区后,经长期自然风化,可在风化层直接种植适宜的植物,这样可减少覆土的经济投入和解决矿区及黄土资源缺少的矛盾。(4)建设坑口电站,采用矿石发电,电站产生的大量粉煤充填于塌陷区时不仅可减少专用灰厂的建设投资,而且充填后的塌陷区同样可进行生态环境改选和基本建设,对土地进行有效复垦。

3.3尽可能将采煤作道避开城镇和居民区及地质结构较脆弱地带

在采矿生产的建设中经常遇到大的各种类型的水体、建筑物、铁路及矿井井巷。一般情况下这些水体、建筑物、铁路及矿井井巷需及留设煤柱予以保护,但这样同样会造成这些脆弱地带环境安全。而城镇、居民区一旦被破坏,那么其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采煤时,尽量避开城镇和居民区及地质结构较脆弱的地带。

3.4利用经济政策加大资源补偿税,生态环境环保税

对资源及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并由中央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府,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也成为国内外普遍采取的措施。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为保护本国的资源和环境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资源价值化和环境化的角度制定了各种法规,开征了各类税收,以试图解决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其中包括征收消费税、支付使用资金、生态税(费)、意外收益稅、收入税等。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篇7

本文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预警理论,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对连云港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进行研究。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PSR) 框架下基于能值理论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并采用径向基函数 (RBF) 人工神经网络对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警情进行预测分析。 本文研究内容不但有利于耕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而且在耕地生态安全制度和社会经济战略实施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区域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我国中部沿海地区, 处于北纬约34°~35°, 东经约118°~119°之间。 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对我国资源以及消费市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 人口压力也在日益激增, 这不仅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也给该市区域耕地生态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发展状况如何、各子系统的稳定性如何, 或是否存在影响其稳定性的潜在威胁以及如何减小甚至消除这一系列威胁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因此, 本文将以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情况为例, 对其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警度划分、警情预测分析以及制定排警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2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2.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指标体系确立将已有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作为依据, 结合现实情况, 包括资料收集情况、自然社会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采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 构建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该体系致力于在比较法和专家法的筛选下, 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 构建能够有效评价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现状、预测趋势、评价分析结果的指标体系 (见表1) 。

2.2 数据来源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基础数据, 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并根据年鉴所得进行必要计算整理。 具体数据来源包括:《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农村统计年鉴》、《连云港市统计年鉴》、连云港国土局等职能部门 (农业局、环保局等) 收集的统计资料, 时间序列区间为2000~2012 年。

2.3 评价指标标准化

为统一数量级, 便于各指标计算, 应对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警限标准化处理。 本研究采用直线无量纲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标准化公式如下:

正指标:

逆指标:

式中:Mbi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Mij为第年第j个指标实际值;Mmax, M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中最大值和最小值。

2.4 指标权重计算

由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权重计算侧重客观评价, 因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通过判断矩阵, 根据指标变化作用于系统整体的程度来确定权重的, 具备较强的客观性。 使用熵权法确定权重步骤如下:

(1) 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ej:

其中:k=1/ln m, 且k>0;ln为自然对数; (若Pij=0, 则Pij*lnPij=0) ;qij为原始指标标准化值。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效应值gj:gj=1-e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2.5 综合指标值的测算

本文采取线性方式对指标进行加权, 测算综合指标值:

式中, T为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0≤T≤1, 越接近1, 表明耕地生态环境越安全。

2.6 警度划分

在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中, 警度的确定是尤为重要的。 其划分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结论。 本文拟采用基于多数原则、 中数原则和均数原则, 确定2000~2012 年间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标值的警情范围阀值, 从而有效划分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警度。 警度划分结果见表2。

3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警情预测

鉴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工作, 因此需要一个与之相配合的预测方法来进行警情预测。 然而具备结构自适应确认、 输出和高效的逼近能力及快速的学习能力、结构简单等优点的RBF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便成为了最佳选择之一。 该模型可适用于任意逼近且任意精度的非线性函数中, 有利于提高对未来数据的预测精度。 因此, 本文拟尝试使用RBF模型对区域耕地生态进行安全预警研究, 并采用Matlab2010b软件中newrb、sim函数来设计预警指标预测程序, 对2013~2017 年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压力、 状态、响应各子系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1 预测结果

Matlab2010b软件对2013 ~2017 年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如图1、图2、图3 所示。

3.2 预测结果分析

3.2.1 压力系统。 由图1 可知, 2000~2012年间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在0.04 至0.3 之间波动, 从2000 年的0.1191增至2012 年的0.2881, 整个压力系统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 但也存在个别年份的不稳定现象:2000~2002 年、2003~2006年、2007~2009 年为压力指数下降恶化期, 区域耕地生态系统巨大压力, 处于“巨警”状态;2002~2003 年、2006~2007 年、2009~2010 年为压力指数上升期, 但依旧处于 “巨警”状态;2010~2012年相对前几个阶段来说, 耕地面临的生态负荷有所减轻使得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急速上升趋势。 因此在2010~2012 年间, 区域耕地生态安全处于“中警”状态。

根据图1 的预测结果可知, 2013~2017 年连云港市压力子系统预测指数将在0.09~0.1 之间波动, 依旧呈现出较大压力, 处于“巨警”状态。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连云港市本身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 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城镇化快速发展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 城市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将达到上限, 然而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高效用地模式和先进的基础设施, 这样的尴尬将会导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连云港市将受到区域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子系统的威胁。 因此面对这样的现象, 应积极采取措施对压力子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

3.2.2 状态系统。 由图2 可知, 2000~2012 年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由2000 年的0.0955 上升到2012 年的0.2716, 上升了0.1761。 其中:2000~2003 年、2005~2007 年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分别从0.0955 下降到0.0461, 0.0872 下降至0.0788。 这两个阶段, 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自然灾害承载指数、单位耕地产出量、人均耕地净收益、单位耕地投产比以及耕地环境负载率都呈现一定幅度的上下波动, 尤其是2003 年, 状态子系统各指标大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导致该年状态子系统指数呈现研究期期间最低值。 此后除2005~2007 年间有小幅的下滑以外, 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预测2013~2017年, 在响应系统的积极作用下,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将在0.3567~0.7824内呈现上升趋势。

3.2.3响应系统。由图3可知, 2000~2012年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由2000年的0.0096增长到2012年的0.3159, 增长了0.3063。响应子系统整体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5年, 响应指数呈现缓慢增长, 从0.0096增长至0.0659;2005~2010年响应指数快速增长, 从2005年的0.0659增长到2010年的0.2643, 2005年是前两个阶段变化的转折点;2010~2012年响应指数变化趋于稳定。导致响应指数在研究期内呈现快速增长的很大部分原因与连云港市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预测2013~2017 年,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将在0.3530~0.4654 内呈现上升趋势, 且增长速度较快, 预测将从2012 年的0.3159 增长至2017 年0.4654。

3.2.4 总体警情变化趋势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幅度是比较大的, 13 年间增长了0.6513。 从表4 可知, 2013~2017 年未来五年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处于“无警”状态, 但从三个子系统看, 警患仍然存在, 特别是压力子系统。

采用STATA, 求取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状态指数、 响应指数分别与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得到在0.01 水平上, 综合指数与状态指数呈现显著相关, 相关性达到0.9642。 这一数据说明了:2000~2012 年这十三年期间,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系统指数的增加是促进其综合指数上升的主导因素。 在此期间, 连云港市虽然压力指数呈现明显波动现象, 但是通过在响应和状态系统的共同作用下, 该阶段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依旧呈现出稳中有升的状态, 并且与状态指数、响应指数波动趋势大致相似。 这充分说明在当压力系统对全市区域耕地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或是影响时, 连云港市政府部门针对警患采用各类高效有力的调控措施来维护区域耕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4 连云港市排警调控对策

通过上述对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研究可知, 在未来五年内, 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系统整体处于“无警”状态, 但从每个子系统来看, 其中压力系统依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处于“巨警”状态。 因此, 为了维护连云港市耕地生态系统的有序稳定, 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主, 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调控主体在相关文件基础上, 结合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警情变化趋势分析成果, 提出解决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警患、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警情的调控措施, 从而使得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系统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减缓人地之间的矛盾。 连云港市人口密度的激增, 不仅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缩减, 更是增加了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压力, 进而构成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 因此, 要有效控制好人口增长规模, 尤其是农村人口, 从而实现人口与区域耕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 二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保护耕地生态安全环境。 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使用或是不使用毒性较高且易残留的农药、杀虫剂以及除草剂, 减少氨肥的使用量, 避免农药、化肥对耕地土壤、水分以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要着力开发新型有机肥、生物钾等有机肥料, 提高其使用效率, 同时采用毒性低、残留少、效率高的生物农药, 既增加了耕地的产量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也有效降低了耕地污染, 提高耕地生态安全环境水平。 三是防治结合整治工业“三废”, 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环境。 从源头抓起, 在环保方针指导下实现对“三废”的治理, 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制定并贯彻落实污染行业的政策;积极开展高污染行业整顿治理工作, 抓牢污染源头;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合理实现工厂布局;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合理生态安全链, 控制“三废”排放量, 实现耕地生态安全环境的改善。 四是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提高节约集约水平。 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之下, 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增强其集约利用水平。 首先要在思想层面上有所提高, 加强集约节约用地的意识;其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连云港市城市规划下, 改变原有粗放用地模式;再次建立耕地集约利用激励机制, 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调动耕地使用者高效用地的积极性。 此外, 合理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机制对于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也有着不小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耕地的行为愈演愈烈, 使得区域耕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受到破坏, 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以连云港市20002012年耕地生态安全系统数据作为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的重点研究目标, 开展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以此分析区域耕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下基于能值理论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采用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和预测指标体系下系统出现的警患, 并为连云港市耕地生态安全提供高效可行的调控措施。通过研究表明:连云港市20132017年, 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将处于“无警”的良好状态, 并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 但从压力子系统分析仍旧存在威胁。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连云港市应在人口密度、农药及化肥使用量、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加强控制力度, 实现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保护。

关键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连云港市

参考文献

[1]罗毅.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杨曙辉, 宋天庆, 陈怀军, 等.中国耕地生态安全危机的影响及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03) :5-9.

[3]孙丕苓, 杨海娟, 刘庆果.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04) :15-17.

[4]姚慧敏, 张凤荣, 张锡金, 等.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8) :448-452.

[5]杨晓蕾.毕节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8.

[6]任玉魂, 刘焕, 望玉丽, 等.基于熵权法和支持向量机的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09 (14) :4648.

[7]张小虎, 雷国平, 袁春.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1) :88-93.

[8]黎枫, 陈亚宁, 李卫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 2010, 32 (4) :723-730.

[9]汤江龙.土地利用规划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6.

生态安全研究 篇8

岩溶旅游资源是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以山景、水景和洞景3种景观为主。广西岩溶旅游资源丰富, 已发现的旅游资源达500多处, 分属26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类型, 主要分布在桂中和桂西地区。桂中地区以山景、水景和洞景的组合景观为主, 比如桂林山水。桂西地区以山景和洞景的组合景观为主, 如天坑群和乐业大石围。岩溶旅游景观以其独特的地表、地下岩溶形态, 或岩溶水文现象而吸引大批游客, 以岩溶峰林地貌为景观的桂林漓江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旅游目的地。岩溶景观具有独特性与垄断性, 但由于岩溶地区地质结构特殊, 地质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敏感, 因此旅游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 对广西岩溶地区的旅游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研究, 探索适合岩溶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广西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预警方法

2.1 评价模型

本文选择PSR评价模型, 因为PSR模型是评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 它通过“原因-现状-响应”这一思维逻辑反映了人地系统内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向人们隐含一种思考:自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人类对此应如何行动。

2.2 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是指标体系搭建合理与否的关键,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和可获得性的原则。从生态风险、生态健康和生态足迹3个方面构建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 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能反映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预警指标, 最后选定25个指标 (见表1) 。

2.3 评价方法

旅游地生态安全预警是分析不同区域旅游生态安全变动情况, 然后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 确定不同地区的旅游生态安全预警级别。本文首先使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 (w1, w2, wn) , 然后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旅游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计算方法为:

其中wi表示第i个指标值的权重, 表示第yij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ESII取值在[0, 1]之间, 其值越大, 表明旅游地生态安全度越高, 旅游地生态安全等级标准如表2所示, 当ESII=1时为理想安全。

旅游地生态安全预警根据旅游地生态安全变化情况确定, 分为3类: (1) 安全, 旅游地生态安全持续为安全等级以及逐步演化为安全等级; (2) 持续危险, 旅游地生态安全等级长期保持不安全等级且无等级跃升;3退化, 旅游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下降且为不安全等级。

2.4 数据来源

本文对广西14个地级市作为评价对象, 数据来自于14个市2012年经济社会统计年鉴、《广西通志·岩溶志》和《广西统计年鉴2012》、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以及相关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统计信息。

3 评估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变动情况, 选择了2005年和2010年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从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情况来看, 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在逐渐好转, 仅有梧州出现退化, 说明总体而言, 广西区的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有一定进步。

3.1 区域分析

从空间分布看, 安全区域包括南宁、柳州、桂林和防城港, 位于广西中部;持续危险区域包括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 紧靠广西中部几大城市;退化区域为梧州, 靠近广东。

从旅游生态安全预警和岩溶分布的数据来看, 两者并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其中安全区域的防城港是岩溶分布最小的区域, 南宁、柳州、桂林地区岩溶分布比例为39%~50%。随着岩溶分布比例增加, 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并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 总体上而言有轻微的下降趋势, 但是并不显著。

3.2 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变动水平的因素很多, 本文选取了30个指标,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影响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预警的因素, 需要寻找主要影响因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按因子贡献率大小进行遴选, 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0%计算, 共得到5个主成分因子, 代表全部因子对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继续得到各主成分的载荷矩阵, 它表示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根据系数的大小、符号对主成分的代表性变量进行分析。系数绝对值较大, 则表明该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绝对值大的变量。正号表示变量与主成分作用同方向, 负号表示变量与主成分作用反方向。

第1主成分主要与城市化率 (C6) 、游客密度指数 (C24) 和人均旅游收入 (C29) 相关, 可以将其称为旅游经济因子, 是主控因子, 占据了27.595%的贡献率。广西区城市化率为8.34%~32.23%, 远远低于全国50%的水平, 城市化率低将会影响环境治理, 经济增长后继乏力, 社会文明难以持续, 因此需要在推进城市化上下大功夫。虽然广西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风情, 但是开发程度远远不够, 旅游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除桂林和南宁外, 其他地区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都较低, 而且广西各地市的人均旅游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集约化开发旅游资源, 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 将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主成分主要与人口密度 (C3) 和km2客运量 (C17) 相关, 可以称其为人口因子, 占据了20.689%的贡献度。广西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但是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旅游接待能力, 在全国其他地区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 广西的居民数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小, 如对旅游交通的贡献相对较小, 桂林作为我国第一批旅游城市, 拥有冠绝天下的山水风光, 但是交通严重阻碍了旅游发展, 铁路和公路不发达, 民航资费则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需要在交通设施上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促进旅游交通发展, 提高旅游交通水平。

第3主成分主要与人均耕地面积 (C7) 有关, 可以称其为环境因子, 占据了13.403%的贡献度。广西多山少地, 大部分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少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地承载力较大, 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耕地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积极开采未利用地, 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 将有利于经济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广西的废物处理率也较低, 应科学处理好各种废弃物, 以免破坏生态环境。

第4和第5主成分主要与年平均气温 (C20) 和年平均降雨量 (C21) 有关, 可以称其为气候因子, 分别占据9.568%和8.309%的贡献度。岩溶地貌的地质条件脆弱、生态环境敏感, 当气候条件异常时, 很容易引发石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 因此需要保护好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 如封山育林、在合适的地区修建水库, 既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 又可以美化景观。

4 结语

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预警结果为广西中部地区处于安全状态, 其他地区为持续危险和退化状态。旅游生态安全预警安全的地市为南宁、柳州、桂林、防城港, 预警退化的为梧州, 其他地市均为持续危险。

影响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预警的因素主要为旅游经济、人口、环境、气候等。利用主成分分析, 得到城市化率、人均旅游收入、人口密度、耕地和境指标5个主成分因子是影响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张鹏, 郑捶勇, 田泽.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评级及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7) 141~145.

[2]姚长宏, 陈田, 刘家明.西南岩溶区生态旅游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岩溶, 2008 (3) 80~83.

生态安全研究 篇9

目前关于生态安全的研究成果颇多, 但针对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的论文相对较少。其中, 董雪旺首次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开展了研究[2];曹新向首次将旅游生态足迹作为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开展了研究[3];王洪翠等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实证研究[4];杨美霞等从旅游承载力的角度定性地评价了武陵源风景区生态安全状况, 并对武陵源风景区游客流量进行了预测[5];崔胜辉等对海岸带的生态安全管理方法及应用开展了相关研究[6];吕君、刘丽梅等对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动力学机制、旅游环境意识与旅游生态安全和旅游生态安全思想的缘起及生态安全诊断开展了较全面的研究, 并以草原旅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7] ;汪朝辉等对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8];张鹏等对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安全开展了评价[9];赵莹雪、王立国、章锦河等分别构建了滨海旅游地、乡村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旅游景区和自然景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0,11,12,13,14,15,16]。以上研究成果对维护我国旅游景区的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专门针对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及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 因此对我国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开展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1 我国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因素非常复杂, 总的来说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自然—人为复合因素。自然因素是自然资源对森林公园发展的限制性和自然灾害对森林公园安全的威胁;人为因素是人类在利用、改造、开发森林旅游资源过程中会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产生影响, 如果超过了该系统的承受能力和环境容量, 就会造成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因此, 森林公园不安全性是一种人为的灾害, 它与自然灾害不同, 但又密不可分, 环境的变化和恶化可导致自然灾害, 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使环境进一步恶化。由于森林公园是一个由人参与的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森林公园生态安全主要是基于自然—人为的复合因素和人为因素, 纯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通过综合分析主要相关研究成果及对森林公园的实地调研, 得出影响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自然—人为因素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森林气象和地质灾害、外来物种入侵、水量供需平衡能力;人为因素包括游客接待量增长强度的压力, 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旅游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三废”的处理强度、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区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 按照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结合森林公园的独特性, 在深入分析各评价指标与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关系的基础上, 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设计评价指标, 利用文献法、频度统计法得到初选的指标体系A, 利用专家咨询法、开放式访谈法形成评价指标B, 开放式访谈法形成评价指标C, 最后通过高层专家研讨形成评价指标D, 即由21个指标组成的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游客量接待强度、本土居民增长强度、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气象和地质等灾害的防控、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植物保护、动物保护、景观资源保护、废气处理强度、废水处理强度、废物处理强度、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社区经济发展及管理水平、游客的安全保护。

2 我国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以温州市为例

温州是我国首个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 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全市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11个市级森林公园, 成立时间相对较早, 因此以温州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对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现状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上述提出的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温州市的5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两个省级森林公园进行调研。

2.1 近三年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对基本资料的分析统计, 得到近三年温州市7个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状况, 见表1。从表1可见, 温州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旅游收入的比重低, 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不均衡, 成立森林公园的时间长短与旅游发展的速度并非呈正相关。

2.2 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生态环境压力:①游客接待量强度。在非节假日和“黄金周”, 所有森林公园的日环境容量都低于规定的日环境容量。游客量接待强度“安全”的只有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黄金周”超过规定日环境容量的70%以上, 其他游客量接待强度“不安全”。②本土居民增长强度。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人均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133.2m2, 四海山266.4m2, 处于“不安全”状态, 其他森林公园由于多数无居民居住且在接受外来资金合作开发经营等处理较好, 处于“安全”状态。③建设用地强度。由于目前温州市国家森林公园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接待设施不完善, 因此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小, 远低于2%, 因此建设用地强度指标“安全”。④水量供需平衡能力。目前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采用地下水资源, 其余森林公园生活用水都来自地表水, 雁荡山、花岩等季节性缺水严重。特别是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秋冬季节很多溪流断流, 龙湾潭酒店和宾馆地表水浪费严重。⑤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各森林公园对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都非常重视, 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但有的未设立防火瞭望台或护林防火检查站。⑥森林病虫害防控。对森林公园病虫害防控, 各个森林公园相对较重视, 建立了机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对外来物种入侵和特殊病虫害防治有所忽视。显然, 潜在威胁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因素在各个森林公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⑦气象与地质等灾害的防控。各森林公园对气象、地质等灾害的防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尚未对公园内的地质、气象等灾害展开调查, 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生态环境状态:①大气环境质量。各个森林公园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一级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为“安全”。②水环境质量。各个森林公园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③环境噪声质量。各个森林公园环境噪声质量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I类标准, 环境噪声质量为“安全”。④土壤环境质量。各个森林公园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I类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为“安全”。⑤植物保护。铜铃山、龙湾潭、花岩和四海山对植物保护非常重视, 他们对国家主要保护植物、特色群落、名古大树进行了科学规划, 开展了专项保护, 明确了保护内容, 划定了保护范围。但雁荡山存在不安全因素, 玉苍山还有待完善, 石土羊对珍稀濒危植物或群落的保护有待加强。⑥动物保护。各个森林公园对动物的保护重视程度明显弱于对植物的保护, 仅对预防偷盗捕猎采取了措施。⑦景观保护。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对景观的保护有待加强, 雁荡山、铜铃山和龙湾潭处于“安全”状态, 花岩、玉苍山、四海山和石土羊对特殊保护景点的保护措施也有待加强。

人文环境响应:①废气处理强度。所有的森林公园在5km范围内没有产生大气污染源的工厂或矿山。除铜铃山外, 其余森林公园还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②废水处理强度。各森林公园对废水处理的力度有待加强, 其中只有玉苍山和铜铃山对园内强制使用无磷和有机符合标准的洗浴、洗涤剂;玉苍山、龙湾潭和石土羊目前未对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实行污污分流处理, 也未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玉苍山游客接待中心的餐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现象很严重;所有的森林公园对生活污水尚未处理成中水, 宾馆、酒店和招待所及景区内公厕等未建成高标准、节水型的真空厕所, 未推广沼气利用。③废物处理强度。除花岩外, 其余森林公园对宾馆、招待所等场所都提供了一次性日用品, 尚未采取禁止措施;玉苍山、龙湾潭、四海山和石土羊未设立垃圾分类箱, 有的垃圾未运出公园。④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所有森林公园的生态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所有森林公园尚未建立生态教育中心, 只有花岩的公园标识和环境解译体系较完善, 游客安全警示牌和森林防火提示牌很有特色, 其经验值得其他森林公园学习和效仿。⑤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所有森林公园对法律保障体系较重视, 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规、条例和制度, 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强, 但雁荡山和玉苍山在执法的力度上还有待完善。⑥社区经济发展及管理水平。相对于其他评价指标, 社区经济发展与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 公园管理决策者忽视了对当地社区的协调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森林公园的旅游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旅游接待人数还未达到一定的规模, 因此对周边乡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明显, 当地社区未从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中受益, 导致周边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相反, 在旅游发展势头较好的雁荡山和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 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数较多, 周边村民参与旅游的热情很高。⑦游客的安全保护。雁荡山、铜铃山、龙湾潭、花岩、四海山和石森林公园在游人集中, 容易发生跌落、淹溺等人身事故的险要地段设置了警示标牌和安全防护设施, 但部分警示标牌和安全防护设施还有待完善。

总体说, 目前温州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但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森林病虫害防控及气象、地质等灾害的防控等生态环境压力指标“不安全”的因素较多, 大部分人文环境响应评价指标存在不安全因素。生态安全存在很多隐患, 尤其是随着森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游客量的不断增加, 目前的隐性问题如“三废”处理、生态教育、社区经济发展与管理等问题将逐渐浮出水面, 已暴露出的景观保护和水量供需平衡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成为制约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这种教训在我国早期开发的森林公园中已有先例。为避免走前人“先发展, 后治理”的老路, 建议温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层将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放在头等大事, 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坚持旅游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两条腿走路。

3 我国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研究 篇10

关键词:生态安全,栖霞山风景区,P-S-R模型,指标体系

栖霞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 与市区相距18千米, 总面积约为760.70公顷。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的飞速扩展, 景区的空间格局被极大改变, 镇区现状除山林地外, 主要以村镇居民点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 形态破碎且互相混杂[1], 景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安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强。

1. 风景区生态安全

最先在安全概念中明确引入环境变化的学者是美国的著名环境专家莱斯特·R·布朗 (Lester R.Brown) , 他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1981年) 中提出要重新将国家安全加以界定。[2,3]卡特里娜·S·罗杰 (Katrina S.Rogers) (1997年) 认为生态安全是一个群落的生存环境既满足群落的持续发展, 而又不破坏自然环境潜力的一种状态。[4]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不少研究, 以周国富 (2003年) 为代表的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包含水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等方面, 狭义的生态安全仅指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安全。[5]

本文在栖霞山风景区评价中利用生态安全的理论和方法, 指出风景区的生态安全是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均处于一种健康平衡的状态, 生态系统可以满足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压力-状态-响应 (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 模型设立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并做出相应评价。

2. 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 (P-S-R) 模型的理念[6], 本文确定了旅游生态环境压力、旅游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和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3个指标群, 结合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和易操作性原则[7], 在P-S-R的框架下, 构建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A1表示压力指标, 是指导致栖霞山风景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直接因素, 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 主要包括旅游人数压力 (B1) 、旅游资源压力 (B2) 、土地资源压力 (B3) 和污染侵蚀压力 (B4) 。

A2表示状态指标, 是指由A1导致的栖霞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状态, 即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受影响后呈现的状态, 主要包括旅游环境质量 (B5) 和旅游生态质量 (B6) 。

A3表示响应指标, 是指当地在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活动中做出的一些反应, 主要包括提质投入 (B7) 和扩容投入 (B8) 。

2.2 确定定量指标权重

在P-S-R模型的指导下,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和德尔菲法[8]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将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综合层、要素层和指标层。

(1) 建立判断矩阵

将各评价指标关于某个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作两两比对得到判断矩阵:A= (aij) m×m, 式中aij表示表1中的比较标度。 (表1) [9]

(2) 计算指标权重, 并检验各判断矩阵。

先归一化处理矩阵A的各列向量, 得到矩阵B= (bij) m x m, 其中, 随后按行去求和、归一化, 得到列向量w= (w1, w2, …, wm) T即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其中。接着计算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 其中 (Aw) i表示Aw的第i个元素;一致性指标, 检验系数, 其中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 可通过取值表查得。CR的值越小, 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好, 如果CR<0.1, 则判断矩阵拥有很好的一致性, 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本文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并且都拥有较好一致性。 (表2, 表3)

2.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因风景区各评价指标的数量级和单位均不相同, 相互之间缺少可比性, 因此需要标准化处理各评价指标, 将其转化为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分值, 然后统一进行评价分析。

本风景区所选用的标准大多是从其他生态功能区借鉴来的[10,11],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 国内外公认值, 即经过国际或国内学术界所验证和公认的阈值为标准, 如游客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等; (2) 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强制标准, 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HZB 1-1999)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1996) 等; (3) 相似标准, 即以未经过人类强烈干扰的类似生态环境或以类似旅游景区作为参考标准等, 如相似生境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等; (4) 本底标准或背景值, 即以景区所处地域环境生态本底值或者生态环境的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 如风景区森林覆盖率等; (5) 专家建议值, 在没有可参考依据的情况下, 可以专家的研究结果或经验作为标准, 如景观稀缺性等。

根据以上指标来源, 考虑到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并结合江苏省的区域特征, 本文确定了如下标准化取值。 (表4)

2.4 计算综合得分

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公式为:

式中ESI为风景区生态安全度,

Ci为第i项指标, W (Ci) 为指标Ci的权重, P (Ci) 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指数。按以上公式计算得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数值, 即ESI值。ESI的值越大, 则表明区域的生态安全度越高。由于ESI值是由32个要素加权得到的, 计算结果总是随机分布在1~5之间, 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参考相关研究后, 本文采用等间距法将景区生态安全度划分为4个等级[12,13,14,15], 即ESI≤2时属于很不安全状态, 2<ESI<3时属于稍不安全状态, 3≤ESI<4时属于比较安全状态, ESI≥4时属于很安全状态。

经计算,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表5) , 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度为3.0998。与上面的生态安全度的划分比对, 栖霞山目前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 说明栖霞山风景区整体情况良好, 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功能强大, 特别是在净化空气、抵制自然灾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生态安全隐患。

3. 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生态安全的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安全隐患,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对制约性因素和生态环境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重点剖析。

3.1 风景区制约性因素及其制约度

制约性因素 (Restraining factor) 是指主要制约风景区生态安全的因素。一般通过如下方法来确定主要制约性因素:Ri=Pi[1-W (Ci) ]式中, R为第i个制约性因素的制约度, P为第i个因素的权重, W (Ci) 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指数。

根据上式算出制约性因素的制约度并进行排序, 从而得到主要制约性因素。栖霞山风景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前10位) 依次分别为:空气污染压力C10>环境噪声压力C11>生态用地递减率C7>旅游资源利用强度C4>旅游用地需求增加率C6>土壤环境质量C14>游客增长率C1>旅游从业人员增长率C2>水体污染压力C9>森林覆盖率C16。 (表6) 将各因素的制约度Ri和其相对重要度 (权重Pi) 进行排序, 二者相互比较可大致分为4种类型:

注: (1) 栖霞年鉴2014 (2) 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3) 南京市栖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4) 栖霞山风景区北象山以北地块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二次公示 (5) 南京市统计局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 (6) 专家打分 (7) 栖霞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标准化取值来源于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2012-20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015年) 规划纲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2、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3-2022) 的通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LBT 034-2014、GB3095-1996、GHZB 1-1999、GB/T-1484893、GB 12941-91、GB11607-89、GB 5084-91、GB 5749-85、GB50298-1999、GB/T 17775-1999、GB15618-1995

Pi和Ri均较小:该因素对生态安全的制约作用不大, 只要稍加注意即可, 如表中未列出的一些因素;

Pi较大而Ri较小:该因素的生态安全指数较大, 安全状况良好, 要注意维持其现有的生态功能, 如森林覆盖率C16和游客增长率C1;

Pi较小而Ri较大:该因素的安全状况较差, 要特别加以重视, 加大整治力度, 如水体污染压力C9;

Pi较大而Ri也较大:该因素是最重要的制约性因素, 对旅游区生态系统的安全具备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如空气污染压力C10和环境噪声压力C11。

3.2 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显不足

通过数据的分析可知, 栖霞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压力 (A1=1.8191) >旅游生态环境质量状态 (A2=0.9134)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A3=0.3673) 。这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污染物处理等对景区生态安全的相对重要性较小, 即风景区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分值较低, 保护力度明显不足。

3.3 过境交通对景区的阻隔效应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 栖霞山风景区的“过境”交通对景区起到了很强的分隔效应, 使得保护区内物种迁移自由度受限, 景观破碎度增强, 同时也增加了噪声和环境质量的恶化, 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A3) 的得分较低, 最后影响到总的得分。

3.4 行政无权干涉导致风景区周边成为失控地带

中国生态环境安全 篇11

关键词:生态环境安全;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安全取决于人类社会是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将取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两者的根本还在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被重视与被解决的程度。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否则,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会逐步消耗。21世纪10年的生态环境安全建设意义尤其重大。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西部生态环境的变迁

第一,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新的生态破坏,使得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经济增长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自然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必然会进一步破坏地表环境,使得生物资源继续减少,森林林线上升,裸岩和裸地增多,导致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会进一步地污染土壤环境和水环境,最终,造成资源枯竭,形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二,城市化进程加速, 水资源矛盾日渐突出, 生活垃圾和噪声污染成为新的城市环境问题。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以20000人/年的速度增加,每年约需增加3900万t生活用水, 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增加的水量,每年仅增加的生活用水量在4600 万t以上。用水量的增加,加剧了水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得城市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大,城市河流及城市河段的有机物污染会更加严重。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市必须面对的新的城市环境问题。

第三,能源需求量增大, 机动车类型的大气污染将上升为主要环境问题。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在城市环境中将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经过科学预测,到2010年,西部地区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53万辆,届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45万t ,其中CO 35万t。到2015年, 这三项数据将分别为89万t、70.5万t、56万t。另外二次扬尘污染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如不加以合理控制,因汽车尾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也将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城市人口将产业聚集,城市道路覆盖面积扩大,建筑物密度越来越大,导致散热源集中而且规模巨大,使市区温度高于远郊区,城市“热岛效应”愈来愈明显。据监测,在上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市区年平均温度比远郊区高0.5℃,90年代,由于机动车辆迅速增加,家电尤其是空调器的迅速普及,加上城市建设使绿地面积缩小, 建筑密度控制不严,西部地区市区年平均温度较远郊区高1.0℃以上。这些年, 随着西部地区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热岛效应”大有增强趋势。

第五,旅游业进一步开发,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旅游业是西部地区一大支柱产业,西部大开发将会使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更加蓬勃发展,由此也会产生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旅游人流的增加将会增大西部地区水资源和能源等的污染和消耗;第二,自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使化石燃料进入自然风景区,其燃烧后直接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第三,交通流量增大,汽车尾气污染也随之而来,修车、洗车行业应运而生,其排放污水直接污染水源;第四, 白色垃圾伴随旅游业的开发进入景观区产生污染。故而,大力推广“生态旅游”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2.对策

面对目前西部地区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生态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及其继续恶化的趋势, 西部地区市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促进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建立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新体系。

第一,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和丰富, 即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 摆脱以往缺少环境考虑的规划与决策, 而且应该上升到战略层次, 以构建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为核心, 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城市长远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实现城市全局的整体优化、城市及其周边的协调共生、生态环境的适度开拓以及城市发展持续受益的目标。 因此, 战略城市规划具有自然与人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特征, 是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

第二,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体系。循环经济理念的核心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多环式” 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反馈经济及循环经济综合模式。 循环经济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理论, 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和枯竭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能源不间断地变成废物来换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 提出了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其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既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又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广大市民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对于广大群众来讲, 他们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受益者, 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参与者, 因此, 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的讲, 就是要通过明确公众参与是民众的权利, 保障信息透明化和决策民主化, 加强与广大市民的沟通, 强化市民的责任感, 强调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发展是每一位西部地区市民的责任, 让广大市民积极地参与到西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高速发展之中, 并且让广大市民真正地享受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的好处。

第四,企业的环保责任的落实。企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受益者, 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这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也是社会责任的需要。 中国西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为西部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内外大量的企业看准了这一商机, 纷纷加入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 这些企业一方面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环境创造出利润; 另一方面也应该承担企业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

第五,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 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 是全面实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就是促进?? 可持续发展 , 促进??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 因此, 环境文化是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 环境文化的营造和普及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安全[J].经济观察,2007(5).

[2]王勤明,朱若幸.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15(2).

生态安全研究 篇12

白莲河源头由两条支流组成, 东河发源于安徽省岳西县黄梅尖, 长77km;西河发源于湖北省英山县云峰顶, 长71km, 于英山县两河口汇合, 经浠水县兰溪镇注入长江。白莲河水库位于大别山南麓浠水、罗田、英山三县交界处的白莲镇, 承雨面积1800km2, 总库容11.04亿m3, 于1960年建成, 设计灌溉浠水、蕲春、罗田三县农田面积4.27万hm2, 发电装机4.50万kW, 年发电量平均7000万kW·h左右, 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白莲河水库作为下库, 上库位于白莲河水库右坝头上侧山头谷地, 主要承担湖北省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任务, 电站2010年12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装机规模为120万kW。设计年发峰荷电量9.67亿kW·h, 年抽水耗用低谷电量12.89亿kW·h。

2 现状生态评估

2.1 自然地理条件

白莲河库区水岸多为岩石, 陆地土壤主要有砂泥土、砂黄土及黄砂土。浠水流域土壤主要发育于片麻岩, 少数为花岗岩、云母岩岩母质风化物及坡积物。因成土时间短, 土壤酸碱度受母质影响, 呈微酸性反应 (pH值6.0~6.5) 。耕作区土层厚度为1m左右, 山地土层一般较薄, 吸水、保水能力差。

库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能资源较充足,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720h, 无霜期长, 降水充沛, 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6.4℃, 极端最高气温41.6℃, 极端最低气温-14.6℃, 多年平均降水量1308.89mm, 最大降水量2178mm (1991年) , 最小年降水量619.1mm (2006年) , 多年平均蒸发量1535mm, 多年平均风速1.8m/s, 历年最大风速25m/s。

2.2 生物多样性

从湿地角度评价, 白莲河水库为人工库塘型湿地;水库运营至今, 已有50余年的历史, 其湿地生态系统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 结构和功能已经逐渐接近天然湖泊湿地的特征;库区范围内植被类型多样, 动植物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 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2.1 植物资源

库区范围内植被类型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29个群系。共有维管束植物411种, 隶属于114科297属。其中, 蕨类植物10科12属19种, 裸子植物4科7属8种, 被子植物100科278属384种[1]。

2.2.2 动物资源

库区内共有15种两栖类动物, 隶属于2目6科;有爬行类17种, 隶属于2目8科;有鸟类97种, 隶属于15目42科, 其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中鸟类9种;有哺乳类19种, 隶属于6目12科[1]。

2.2.3 水生生物资源

库区内共检出浮游藻类植物6门52种 (属) , 常见藻类有直连藻、针杆藻、脆杆藻, 浮游动物有33种 (属) :从种类组成看, 轮虫的种类较丰富;底栖动物共有28种, 其中环节动物门5种, 软体动物门14种, 节肢动物门9种;鱼类有4目、8科、33种[1]。

2.3 水资源质量

白莲河水库水资源充足, 水源补给以自然降水为主, 此外, 上游还有多座水库对其进行补给, 每年供应浠水县80万人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1800万m3, 还给浠水县近50万hm2的农田提供灌溉用水1.77亿m3。

据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冈分中心对白莲河水库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表明, 水库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Ⅲ类水标准, 水环境质量较好, 但与往年相比水质已有所下降, 对水质造成影响的主要参数是总磷、总氮。

2.4 自然景观

白莲河水库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 宽阔的水面, 河岸线曲折连绵, 构成了河中岛、山外山、山重水复、山水环抱的独特景观;水面上, 岛屿密布, 碧水萦绕, 波光粼粼, 鱼跳鸟跃, 烟雾茫茫。大坝上群山连绵, 树繁竹茂, 沿河两岸, 峭壁挺拨, 怪石林立, 文物众多;坝下楼房林立, 石房鳞次栉比, 将人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3 生态安全制约因素

生态安全研究是从生态风险分析发展而来, 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本文所研究的生态安全 (狭义) 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2]。生态安全已成为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 由上述调查可知, 白莲河水库自然景观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 但近年来库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 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凸显, 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生态安全因素的制约。

3.1 水库富营养趋势明显

库区水域面积大, 岸线曲折, 两岸人口较多, 畜禽养殖、采矿、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 库区周围村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农业化肥、农药、围网养殖等也对库区水质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 库区水体的富营养趋势明显, 凤眼莲群落在库区分布广泛, 面积逐年蔓延, 2014年达2700余亩, 主要分布于白莲河干流及大坝前, 群落盖度达到100%, 伴生种较少, 清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3.2 畜禽养殖污染

近几年来, 库区三县养殖业快速发展, 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其中不少小型养殖厂傍库区而建。据白莲河水库管理局调查, 仅浠水县库区周边小岭村等11个村就养鸡11.9万只、猪5015头、鸭5000只、羊100只。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基本没有配套处理设施, 养殖污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

3.3 采石场污染和破坏

在英山县小岭沟、南河镇等邻近库区区域, 诸多采石场加工、洗矿废水随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在库岸, 再加上加工粉尘, 都对库区生态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开山采石严重破坏库区周围山体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

3.4 渔业生产影响

白莲河水库年产鲜鱼超百万公斤, 但近年来, 库区周边群众筑堤建网, 拦截水面, 私筑乱拦侵占水面达1万多亩, 灯光网、迷魂阵、拦河大毫、架设在河道上的袋子网等有害渔具在库区随处可见, 私捕滥捞情况比较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库区捕捞船只数量增加, 其中“三无”船只就有1000多条, 捕捞强度加大, 导致库区鱼类资源呈现单一化、小型化的衰退趋势;此外, 围网养殖投饵对库区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3.5 库区河道采砂影响

库区河道采砂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河道无序采砂后, 水流流向紊乱, 加剧了对河岸、河堤和河床的冲刷, 导致河道河床下切深陷, 河岸坍塌, 河势发生变化, 造成河床下降。同时, 河道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 增加河道内的悬浮物, 而且河道采砂船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含油机舱废水和生活污水, 影响库区局部水域水质。

3.6 旅游开发影响

库区所在区域由于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 游客密度增加将可能对库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可造成库区植被破坏、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下降。

4 保护对策

4.1 完善库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013年3月26日黄冈市人民政府以黄政办发[2013]17号文发布了《白莲河水库水面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明确了白莲河水库划定航道、划定水源保护区、疏通航道、取缔非法有害业司及三无船只、网箱退出等具体任务及时间结点;在此基础上, 白莲河水库管理局要尽快推动制定《白莲河水库管理和保护办法》等配套地方性法律法规,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库区保护法律体系, 用规范性法律法规指导库区发展, 并依法管理。

4.2 加强库区水源涵养

要以水源安全问题为首要考虑因素, 控制当地及周边水源污染行为, 把旅游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保障饮水安全。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水库两岸山林的保护工作, 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补植等抚育方式提高林木质量, 积极扩大和营造水源涵养林。主要补植和更新替换的阔叶树种有栎树、樟树、杉木、五角枫、构树、朴树、白檀、刺槐、梓树、桑树、椴树、檫木等, 灌木树种有蔷薇、悬钩子、石楠、金樱子、火棘、野山楂、棣棠、胡枝子、紫藤、盐肤木、毛黄栌等, 以选用当地树苗为主。

4.3 切断库区周边污染源

白莲河水库管理局要和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联合, 加大污染源综合治理力度, 积极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特别是要加强对库区周边采矿等污水排放单位的管理, 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 杜绝不达标排放现象。加强对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控制, 减轻农药和化肥对库区的危害。督促各乡镇严格执行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养殖区域规划, 控制养殖总量;限养区和适养区内养殖场要全部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4 废弃物集中清理

每年组织对水库水面、洲滩湿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一次全面、集中的废弃物清理, 逐步清除长期遗留下来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同时, 在局部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必要的消毒, 以防止相关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对肆虐成灾的凤眼莲群落, 要在其停止生长的冬季采取机械、人工打捞与溢洪相结合的办法, 集中清理、打捞[3]。

4.5 改变渔业养殖方式

白莲河水库管理局要联合渔业管理部门坚决按市政府17号文件要求, 按期拆除所有有害渔具、取缔三无船只、拆除土拦库汊;与此同时合理规划渔业养殖规模,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可采取增殖放流、设置人工鱼巢等措施, 保护和增殖天然渔业资源, 努力实现渔业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发展。

4.6 开展科研监测工作

要争取经费投入, 在库区重点地段建立若干监测点、监测站,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科研人员对库区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监测, 建立生态监测整合机制。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库区水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种群特征、水土流失情况等进行监测, 尤其是要加强水质监测和水鸟繁殖期、越冬期的观测。

4.7 加大日常巡护、管理和宣传力度

白莲河水库管理局要加大日常巡视力度, 和周围乡镇联合建设周边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对畜禽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管理, 确保污水达标后排放;同时要做好保护水源地的宣传工作, 要把库区周边群众充分发动起来, 建立村民环保自律机制, 营造“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户户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黄冈白莲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R].武汉: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肖笃宁.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 (3) :354~358.

上一篇:益气解毒汤下一篇:青年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