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评价论文(共12篇)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1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水土失等不断加剧, 严重威胁着生态敏感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脆敏感地区保护, 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安全理论, 建立生态敏感型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对其生态安全进行监测评估, 揭示其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 能即时发现问题以便合理调控。
一、生态敏感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敏感型地区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敏感区概念基础之上的。基于国内学者对生态敏感区的理解, 本文认为生态敏感型地区是那些对外界压力或变化适应能力弱, 生态敏感性程度总体较高, 需要加以控制或保护连续区域, 该地区保护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 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
关于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 国内学者的理解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在综合分析后, 本文认为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10]是指维护生态敏感型地区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受到一定的威胁、破坏或损害时, 仍能满足区域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生态敏感地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1551-1556]。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一)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准确客观评价的基础, 但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涉及众多的学科且需要对评价系统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国内外还没有被普遍采纳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学者使用较广泛指标体系框架, 则是体现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层次与等级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 (PSR) 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状态指标反映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的变化;压力指标可以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响应指标则是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
(二) 评价方法
生态安全评价是一种多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 它既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 又要求决策层、执法层与研究层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的学者们相继提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模型这四种方法。本文主要选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式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 它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它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 逐层比较相关因素, 逐层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 由此提供较有说服力的依据。由于在多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中, 系统内部因子间, 内部因子与外部环境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而层次分析法可以将评价过程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
三、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末, 由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 (OEC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框架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被广泛承认和使用。PSR模型反映了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整体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扰动—质量响应、人地和谐的理念[15]。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系统是涵盖领域广泛的复杂大系统, 而且众多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在PSR基础上,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有关安全评价的各种方法, 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拟构建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而目标层即是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 依据此指数可确定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等级;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响应3个复合指标;其中, 压力指标可以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指标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的变化;响应指标则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要素层为10个复合指标;指标层29项具体指标;该模型框架中, 目标层是由准则层反映;准则层由要素层反映;要素层由具体评价指标层反映。实质上目标层是准则层、要素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如下表1所示。
在生态系统压力准则层中,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压力;人均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表示土地压力;GDP年增长率、人均GDP、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经济压力;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2项指标表示能源利用率。
在生态系统状态准则层中,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率4项指标表示资源质量;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耗氧排放强度指标表示环境质量。
在生态系统响应准则层中,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项指标表示污染控制能力;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表示智力能力;财政科技支出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2项指标表示投入能力。
四、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一) 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领域层对其目标层贡献程度的大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误差, 本文采用上述的层次分析法。经过专家咨询、判断矩阵的构建以及相关计算, 最后确定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
项目层:B1=0.250, B2=0.500, B3=0.250
因素层:C1=0.178, C2=0.248, C3=0.465, C4=0.109, C5=0.250, C6=0.750, C7=0.476, C8=0.254, C9=0.135, C10=0.135
指标层:D1=0.250, D2=0.750, D3=0.476, D4=0.191, D5=0.333, D6=0.304, D7=0.522, D8=0.174, D9=0.833, D10=0.167, D11=0.118, D12=0.227, D13=0.494, D14=0.111, D15=0.334, D16=0.333, D17=0.333, D18=0.227, D19=0.227, D20=0.227, D21=0.125, D22=0.125, D23=0.069, D24=0.667, D25=0.333, D26=0.167, D27=0.833, D28=0.667, D29=0.333
(二) 综合评价的计算
确定各层次权重后, 则是需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而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 分别对指标层、要素层、准则层和目标层进行加权指数计算, 最后得出的目标层指数即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ESCI) , 依此对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 指标层指数计算
其中:Rd—指标层各指标, Xi—第i指标计算年度数值, Zi—第i指标基准年度数值, Wi—第i指标权重值, 当指标取值越大越有利, α=1;相反, α=-1。
(2) 要素层指标计算
其中:Rc—各要素层指数, Rd—各要素层所含指标指数, n—各要素层所含指标总数。
(3) 准则层综合指数计算
其中:Rb—各准则层综合指数, Rc—各准则层指数, wc—各准则层权重值, h—各准则层所含要素层总数。
(4) 目标层综合指数计算
目标层综合指数即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ESCI—生态安全指数, Rb—各准则层综合指数, Wb——各准则层权重值。
根据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收集相关数据, 并根据调查资料, 按上述模型计算出各层次的评价结果, 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 即可确定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安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栩.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栩.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2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 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从水安全、土地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出发,选取水资源量供需比、地表水质量、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4种水安全评价指标;土地人口承载度、林地覆盖率、草地载畜度、绿洲面积变化率、绿洲土地沙化率、绿洲土地盐碱化率和抗灾度等7种土地安全评价指标;人均GDP产值、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绿洲人口密度、城市化率和文明度等经济社会安全评价指标;共计17项,建立了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绿洲尺度上对黑河干流中下游地区的张掖、临泽、高台、鼎新和额济纳5个绿洲进行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自黑河中游至下游,各个绿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依次降低,最下游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安全仅为4级的差状态.其中,水安全是关键,土地安全是载体,经济社会安全是保障,以上几方面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绿洲的生态安全综合水平.
作 者:杜巧玲 许学工 刘文政 作者单位:杜巧玲(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研究部,北京,100080)许学工,刘文政(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北京,100871)
刊 名: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4 24(9) 分类号:Q143 S812 X171 关键词:生态安全评价 绿洲 黑河中下游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3
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安全是指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最终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安全的城市运行系统。
因此,为提升世界各国城市生态安全意识,促进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联合国人居署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拟在2013年4月15日举办的联合国人居署第24届理事大会上共同启动“全球城市生态安全排行榜”项目。届时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大连国际生态安全研究所开发和设计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一并启动。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以国际城市为评价对象,指标的设计既要体现综合性、整合化的城市特色,充分覆盖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三个维度;又要充分体现生态安全健康性、脆弱性的本质特点,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关键要素因子,力争指标体系的城市特色凸显、安全味道十足,国际城市通用。运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际城市间生态安全的横向比较提供标准,又能为目标城市辨识其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such as housing shortage, traffic ja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shortage, urban floods and food security,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not only influence the people’s survival and living but also restr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makes people reflect deeply on the mod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our production and living modes, centering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pursue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has emerged.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is a naturally,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compounded artifici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refers to establishing a ra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by means of technologies and cultural patterns featuring ecology factors so a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promote the cycle of materials and reasonable flow of energy,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oordinate the way and degree of utilization of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ultimately build an urban operating syste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high effectiveness and ecological safety.
Hence, to raise the ecological safety awareness of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ecurity system, UN-Habitat and IESCO plan to co-launch “List of Ecologically Safe Cities” at the 24th Governing Council of UN-habitat on April 15, 2013.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IESCO and Dalia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Safety Research Institute will also be launched then.
Targeting at international citi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fully represents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features of cities and cover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natural ecology. It also embodies the intrinsic healthy and fragile features of ecological safety. At the same time, it fully utilizes key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safety researches and aims to foreground the features of uniqueness and safety to make it applicable for international citi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not only provides the standard for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cities in ecological safety, but also serves as a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tool for the target cities to clearly recognize their ecological safety cond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ecological system.
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篇4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没有生态安全, 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对生态风险而言, 生态风险越小, 则生态越安全, 对生态健康而言, 系统越健康则越安全。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前沿课题, 目前国外还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 (环境) 风险与生态 (环境) 安全、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 (环境) 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微观研究, 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还是空白[1]。
农业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状态。也即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 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不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它具有以下3个主要的特点: (1) 战略性: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最终产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 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人类健康, 它具有战略作用; (2) 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对资源的利用和消耗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维系着自然、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 同时, 农副产品不断地被消耗和流出, 需要通过不断的能源投入, 以维系系统的完整性; (3) 区域性: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就决定了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具有强烈的区域性[2]。农业生态安全和健康是人类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基础。农业生态风险与农业生态健康相互交融、相互依赖, 共同组成农业生态安全的核心。
评价农业生态安全性主要以农业生态风险和农业生态健康来评估。生态风险分析侧重于已知的压力对受压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反映在不同生物间和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环境污染、转基因物种、生物入侵等因素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变化的程度, 以便为保护和管理环境, 实现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农业生态健康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农业生产力等, 具体说应包括:农业生物健康, 优质高产、无病源微生物、无入侵有害生物、无转基因物种风险等;土、水、气等无污染的环境, 自然环境健康;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谐, 包括良好的物种空间结构和时间配置, 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生产的产品安全、无污染、有营养[3]。
2 农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一方面遵循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也着重考虑海南岛这个特殊地理环境的特点。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的程度, 指标的选择依据科学性、综合性、主导性、可比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三个大方面来设定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 按层次分析法, 建立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图1) 。将这个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层: (1) 目标层:将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指数作为目标层, 以表征海南岛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总态势; (2) 准则层:制约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文社会响应; (3) 子准则层:表征对准则层中的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大小; (4) 措施层:由可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4,5]。据此, 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3方面来构建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涉及众多要素, 既要遵循海南岛农业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 又要考虑海南岛的特点, 并了解生态安全状况的空间格局。采用改进了的3标度层次分析法, 并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表1) 。首先, 根据各层次指标相互隶属关系,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 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 在汇总各专家评判意见后, 得到各层级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6]。采用加权法进行计算, 最后得到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指数。
2.3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由于各项评价因素指标数据性质不同, 具有不同的量纲, 算法各异, 为了同样用于评价计算, 采用简便的极差标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计算公式 (适用于C2、C4、C5、C6、C10、C12、C13、C14、C15、C16、C17、C18、C19指标) 为:
式中:Si为i评价因子的标准化值;Xi为i评价因子的实际值;Xmax为i评价因子的最大值;Xmin为i评价因子的最小值。该公式的表征意义是赋值越大, 指标就越不安全。如果i评价因子的量化分级值的生态安全意义与式 (1) 表征的相反, 则i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公式 (适用于C1、C3、C7、C8、C9、C11指标) 为:
2.4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农业生态安全指数PO (即某一评价单元上的各种评价因素对农业生态安全度的总和) , 对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度进行评价, 其综合评价模型为:
式中:PO为安全指数;Wci为指标权重;Pci为赋值。安全指数越大, 表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度就越高;安全指数越小, 表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度就越不安全。
评价等级的划分标准是评价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度的衡量尺寸。根据综合指数的排序特点, 在参考有关科学研究成果[7]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 确定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表2) 。一级标准为安全, 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干扰破坏,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完整, 功能性强, 系统恢复再生能力强, 生态问题不显著;二级标准为较安全, 生态环境破坏较少,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 功能尚好, 一般干扰下可恢复, 生态问题不显著;三级为较不安全, 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 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 受干扰后易恶化, 生态问题显现;四级为不安全,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农业C11生态系统结构残缺不全, 功能接近或者已经丧失, 生态恢复与重建很困难。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
海南岛地理位置特殊, 外部影响较小, 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水平逐步增强, 农业经济能较好较快地发展;城镇和不少村落人口密集, 对局部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2005年海南岛各市县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值的计算方法为:C1= (2005年总人口-2004年总人口) /2004年总人口;C2=城镇人口/总人口;C3=总人口/国土面积;C4=耕地面积/总人口;C5=水资源总量/总人口;C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总面积;C7、C8=化肥、农药用量/农作物、热带作物、果茶总面积;C9=工业三废负荷/国土面积;C10=农田旱涝保收面积/农田总面积;C11=水土流失面积/国土面积;C12以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和湖库百分率计;C13以一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 (镇) 百分率计C14为森林覆盖率;C15以综合后大概等于植树造林面积2万元/hm2来概算;C16以区域内农业拥有的机械的动力总和计;C17=GDP/总人口;C18=农民纯收入/农民总人口;C19以区域内投入于教育事业的经费计 (表3) [8]。
注:有关指标单位为C3-人/km2;C4-hm2/人;C5-m3/人;C7、C8-t/hm2;C9-承受负荷/km2;C15—万元;C17—元/人;C19—万元
3.2 结果分析
经对2001~2005年海南岛各市县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值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 除了陵水县 (PO=0.43) 处于三级的较不安全外, 其它市县都处于安全或较安全状态 (图2) 。陵水县属于三级的较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用化肥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人口承载率相对偏大和农田旱涝保收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偏小等造成。农业生态安全指数属于一级的安全的市县有琼中县 (PO=0.70) 、白沙县 (PO=0.62) 、五指山市 (PO=0.61) 、东方市 (PO=0.60) ;农业生态安全指数属于二级的较安全的市县有:昌江县 (PO=0.59) 、保亭县 (PO=0.57) 、乐东县 (PO=0.56) 、三亚市 (PO=0.56) 、海口市 (PO=0.54) 、琼海市 (PO=0.54) 、屯昌县 (PO=0.54) 、儋州市 (PO=0.53) 、定安县 (PO=0.51) 、临高县 (PO=0.50) 、澄迈县 (PO=0.48) 、万宁市 (PO=0.47) 、文昌市 (PO=0.45) 。
4 结论
通过对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为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从评价结果表明, 海南岛农业生态系统总体上是健康的, 是安全的, 除了陵水县归属评价标准中的三级 (较不安全) 外, 其它市县都属于安全或较安全的级别。当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海南岛农业生态系统所面临着的问题也突发显现, 加快工农业结构及其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活污水的污染控制、治理;加强“依法治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水源, 解决海南常出现的严重的季节性水资源不足;重力保护好基本农田, 保护好耕地,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农田生态条件;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行文明生态村建设, 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不同的生态立体农业, 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摘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状态是农业发展良好基础;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是农业生态安全3个主要的特点。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兼顾了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海南岛这个特殊地理环境的特点, 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3方面来构建。海南岛农业生态系统总体上是健康、安全的, 除了陵水县轻微归属评价标准中的三级 (较不安全) 外, 其它市县都属于安全或较安全的级别。
关键词:海南岛,农业,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3) :125-128.
[2]陈宏金.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6) :57-61.
[3]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胡宝清, 廖赤眉, 严志强, 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 (2) :16-19, 23.
[5]许联芳, 刘新平, 王克林, 等.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 2006, 28 (3) :87-93.
[6]肖荣波, 欧阳志云, 韩艺师, 等.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 (6) :169-775.
[7]左伟, 周慧珍, 王桥, 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制图[J].土壤学报, 2004, 41 (2) :203-209.
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篇5
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在对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基本目标设定的基础上,通过重庆市区域概况分析,建立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着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论认为,区域内土地生态安全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作 者:景丽娜 周宝同 殷清慧 张秋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5(3)分类号:X8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 评价 重庆市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6
曾经空白的汽车“软”评价
说到汽车评价规则,估计大伙儿应该不会陌生,且会第一时间想到IIHS、NHTSA、J-NCAP、E-NCAP这些评价测试,而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也推出了属于自己的C-NCAP来着手国内的新车测评。不过目前的这些汽车评价规则,都是从最直观的汽车碰撞安全角度出发,对于汽车的空气质量、用料、噪音、环保方面的间接安全却鲜有涉及。
其实无论从人们的健康还是环境问题出发,间接的汽车安全也确实需要受到重视。比如汽车用料不合格导致甲醛超标,或是车内噪音过大,相信一部分消费者在买车时可能遇到过这类问题,但由于我们缺乏有力的检测手段或证据,消费者很难在这方面进行维权。不过,一项新推出的名为C-ECAP的汽车评价规程或许能给我们提出警示与帮助。
C-ECAP到底怎么评
这个关乎汽车另类安全的“软”评价C-ECAP,它的英文全称China Eco-Car Assessment Programme,中文名称为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简单的来说就是汽车从生产出厂到购买再到报废淘汰的整个时间段内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评价,它关注的就三件事:健康、节能、环保。这项评价目前虽然还不属于企业强制参加,但考虑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汽车工业对环境的危害,它的建立对于促进汽车厂商从源头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很有必要的。
C-ECAP的主要评价内容共包括五项基础评价和三项加分评价。它的五项基础评价包括车内空气质量、车内噪声、有害物质、综合油耗、尾气排放,这是我们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另外,还有三项则是车企需要关心的问题,即可再生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和零部件生命周期评价。根据测试评分结果,获得90分及以上分数的车型将获得白金牌评价等级;80-90分可获金牌等级;70-80分可获银牌等级;60-70分可获铜牌等级;而60分以下属于不及格,无等级。本着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问题,我们主要讲一下前五项基础评价的具体构建和所占分数,它们的总分为100分,以下我们用一张图片来表示:
节能测试
综合油耗:综合油耗属于节能测评,它在整个测评中占30分的分值。综合油耗以《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中的限制要求为零分基准,以《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 27999)中的目标值要求为满分基准,以三辆试验车的试验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综合油耗得分系数计算。
环保测试
尾气排放:尾气排放属于环保测评,它的分值在整个测评中也占有30分。这项排放检测依据的标准是《轻型汽车污染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352.5)。
健康评测
车内空气质量:这一项属于健康测评的最主要项目,健康项目的总分数为40分,空气质量的总分占16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依据国际GB/T 27630及标准进行检查和实施,国标管控的8项物质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每项占2分。
健康评测
有害物质:这是健康测评的最后一项指标,占总分的12分。有害物质评定的依据为《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 30512),其中有害物质种类依据该标准的汽车禁用物质范围,同时对于属于标准中长期豁免的零部件材料,其提前符合标准要求的比例越高,则得分也越高。
健康评测
车内噪声:这是健康测评的第二项指标,它的分数为12分。这项评价主要靠仪器检测,考虑到主观感受的个体性和不确定性,未来也会把主观评价将会考虑作为参考项加入。车内噪声是驾乘人员主观感知的一项重要指标,产生噪声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进/排气以及轮胎,其检验依据标准是《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GB/T 18697)。
较为乐观的第一批评测结果
去年的12月4日,C-ECAP公布了第一批车型评价结果。参加测评的4个车型分别是上汽大众凌渡 2015款 230TSI DSG 风尚版、明锐 2015款 1.4TSI DSG 逸俊版、上汽通用科鲁兹2016款 1.4T DCG 豪华版和广汽本田锋范 2015款 1.5L CVT,我们来看看它们取得的分数和评价等级。
关于C-ECAP我们应该知道的事
C-ECAP评价是否是强制车厂参与?
C-ECAP目前虽不是强制企业参与,但其不达标汽车产品会被列入公告及政府管理体系。
C-ECAP获得评价等级车型是否为永久?
不是,C-ECAP评价有效时间为三年。三年后,如果车厂企业想要继续参与评价测试,需要重新提出申请,并送检车辆。
C-ECAP评价是否包含新能源车?
目前C-ECAP测评只针对汽柴油机动车,关于新能源车的评价标准正在制定,并会在未来不久推出专门针对新能源车的C-ECAP测评。
C-ECAP的检测车辆怎样获得?
由厂家申请检测后,C-ECAP会派人员随机到汽车厂商的生产线或4S店随机提取三辆样车,封装送检。由于C-ECAP的总部设在天津,为保证送检产品能在规定时间33天内送检,车厂较远的企业会被选中从随机的4S店提取最新车辆。
本着先到先评的原则,参加测评的4款车型的车企,都是C-ECAP测评开办时最先注册报名的汽车企业,可以看到它们对自己的产品也是颇有信心。虽然这四款车型都取得了不错的评价等级,但可不要以为这个测评很宽容,其实C-ECAP在制定之初就有比较严格的标准。中汽研甚至私下做过摸底,并表示在摸底测试中目前只有约22.07%的产品能够获得C-ECAP认证,而有77.93%根本无法获得认证。虽然通过率如此之低,但标准也不会因此而降低。另外,虽然目前这个测评并不强制企业来参加,但是不达标的汽车产品可是会被列入公告及政府管理体系的,因此看起来车企想对这个评测置身世外也是不太可能的。其实,更多种类、更加严格的汽车测评对督促车企的发展以及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都是有好处的,我们更乐意看到那些把消费者当傻子的汽车厂商在严苛的规则下因无所遁形而出局!当然对于C-ECAP之后的评测与认证我们也会持续关注的。
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研究 篇7
关键词:生态系统安全,突变级数法,突变模型,山西省
资源型省份的生态系统是集经济-社会-资源-自然环境于一体的不断发展、动态复杂的系统,作为一个人口高度集聚、人类社会工业高度集中、商业生产与生活活动高度相关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态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国内外学者对于其研究也层出不穷[1,2,3]。
杨勇等[4]以西部资源型城市———铜川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人文、环境三方面对其生态系统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王岩,方创琳[5]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对大庆市的城市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大庆市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董晓峰等[6]从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出发,运用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确定以熵权法的平顶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模型。此外,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唐山市[7]、焦作市[8]、铜陵市[9]以及鄂尔多斯[10]等也都成为学者的争相研究的对象。
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大省,截止2003年底,其煤炭资源累计查明储量,位列第一,占全国27.02%,故有“煤乡”之称。随着矿产资源高强度、大范围、大规模的开采,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致使山西省出现生态退化,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资源浪费严重、地表塌陷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山西省近十年来的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旨在通过时间序列的比较对其生态系统状态进行评价,了解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现状,为解决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山西省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具体为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东临太行山,西、南接吕梁山、黄河,北抵古长城,四周山环水绕,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和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山西省有太原、大同、长治、阳泉、晋中、晋城、忻州、朔州、临汾、运城、吕梁11 个地级市,下辖119个县(市、区)。
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煤炭闻名全国,主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等为支柱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2014 年,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 647.96万人,GDP为12 759.4 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 343.3亿元,增长3.7%,占GDP比重49.7%,人均GDP达35 064元,山西省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加快。这些无疑对于山西省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未来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必然是 “生态”与 “经济”协调发展。[11]本文以突变理论为基础,应用突变级数法,计算2004-2013年山西省城市生态系统安全隶属度,对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生、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探讨。
2 突变理论与突变级数法
2.1 突变理论
突变级数法是以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为理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突变理论最早是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于1972年创立的,该理论利用动态系统的拓扑理论、奇点理论及结构稳定性等数学工具构造数学模型,从而描述、预测自然现象与社会活动中事物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12]。突变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的势函数。势函数是描述系统的控制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相对关系、相对位置的函数。托姆已证明,当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则势函数最多只有7 种突变形式,常用的有4 种(表1)。[13]
2.2 突变级数法
突变级数法能避免人为赋权所造成的信息丢失,减少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并可以借助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使得评价结论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利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评价的步骤为:第一,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的,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因子分析法对各级指标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第二,确定突变评价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类型,建立递级突变模型;第三,原始数据预处理后带入对应的突变模型归一公式,计算各级状态变量相对隶属度。
3 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至今,对于生态系统安全的概念,学术界各抒己见。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同时考虑到社会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系统的深刻影响,结合山西省的实际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实用性,选取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资源保障及环境状态的生态因子,构建涵盖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4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
本文具体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及环保局发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结合山西省主要生态环境要素,构建了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评价具体指标体系。
评价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子系统、10个要素、36个原始指标。本文利用SPSS软件完成因子分析的操作,筛除重复、次要的指标,确定了29个指标组成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最终确定各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数值越大表示其重要性越小(表2)。
3.2 突变模型的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的突变模型时,对应表1与表2中所示,如经济压力子系统B1(上级指标),其包括C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C2城镇登记失业率和C3城市人口密度3个下级指标,因此,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并对其3个控制变量依据因子分析法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根据对应的燕尾模型分叉集方程,通过隶属度值求得系统发生突变时的状态变量。同理,当上级指标中含有1、2、4 个下级指标时,可分别根据折叠、尖点和蝴蝶突变模型进行计算。
综上所述,构建完成的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评价指标逐级集成的突变模型如图1所示。
4 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4.1 原始数据及预处理
原始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2005 年—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年—2014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013年);《山西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04 年—2013年),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统计数据。
由于原始数据的单位及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计算比较,因此,要将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采用相对隶属度的概念,使得预处理后的值处于0-1之间。效益型指标即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相对安全隶属度公式见(1);成本型指标即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相对安全隶属度公式见(2)。该计算方法能够避免常规绝对隶属度计算中要对安全标准进行定制的难点问题:
4.2 评价分级指标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地域性,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公认的生态系统安全评价标准,且根据突变级数法归一公式的特点,算出的评价值一般均较高,指数间差距很小,为制定适合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本文参考我国学者对于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的五级评价标准。[12,13]本文在指标体系给定的前提下,把评价标准划分为很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不安全和很不安全五个等级,将底层控制指标对应的相对隶属度分别取为0、0.2、0.4、0.6、0.8、1时,再用突变级数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其总隶属度,即可得到适用于突变级数法的等级标准。依据上述思路计算得到的突变级数法的评价等级标准见表3。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总体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表3的生态系统安全等级标准,可以得出山西省2004-2013 年各年所处的生态系统安全等级(表4)。由表4和图2可以看出,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的时间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7年山西省的生态系统安全处于上升阶段;2007-2010年处于波动阶段,2009年发生突变;2010-2013年的生态系统安全逐渐上升至较安全状态(Ⅱ级)。
2004-2007年,虽然资源保障子系统A3的变化较小,但经济发展A1子系统由0.866升至0.958,民生改善A2子系统由0.783增至0.912,生态环境保护A4子系统由0.834升至0.960,增长幅度均较大,所以山西省总的生态系统安全隶属度在2004-2005年0.834激增至0.923,2006-2007年安全状态整体呈上升趋势。
2008-2009年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综合隶属度下降,究其原因,主要为:①山西省经济、资源及环境三个子系统的隶属度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快速城市化所造成生态系统压力激增,资源保障子系统由2007年的0.918锐减至2009年的0.847;②山西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2013年,在国务院公布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山西省拥有10个资源型地市,2004-2005年及之前,山西省支柱性产业为煤炭工业、煤化工工业、煤电力工业等,2009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5.94亿吨,增长4.8% ,占全社会产量比例达96.7%。因煤炭为不可再生资源,山西省面临的资源保障压力会与日俱增。③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三废排放量相对较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十分严峻等,这些严重制约着山西省经济良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使得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状态。
注:A1经济发展;A2民生改善;A3资源保障;A4生态环境保护。
为尽快转变这种局面,2006年,山西省开始实施“蓝天碧水工程”。2007-2010波动的这几年,也是该地区采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排污总量削减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加大执法力度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最为艰难的几年。2010年之后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状态不断持续改善。
4.3.2 准则层生态系统安全变化趋势
根据表4和图3 经济发展A1 可知,除2004年外该地区经济发展均处于稳步缓慢上升阶段,2005年相对于2004年,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因此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子系统生态安全隶属度由Ⅳ级增长至Ⅱ级。2005年之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由表4和图3民生改善A2可以看出,山西省民生改善子系统安全隶属度从2004 年的 Ⅴ 级上升到2013年的Ⅰ级,自2008年以来,民生改善安全隶属度水平均较高。这主要得益于山西省对于民生改善所作出的努力,2008年之后,城市燃气普及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逐年提高,与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匹配的民生改善已有较大进步。
根据表4和图3资源保障A3可以得出,该地区资源保障子系统生态系统安全波动幅度较大。尤其以2008-2009年较为突出,因山西省为煤炭资源大省,而在2009年,该地区煤炭储量、水资源储量以及粮食产量均下降,致使资源保障子系统的生态安全隶属度急剧下降,产生突变。
由表4和图3 生态环境保护A4 可知,除2004年,山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均处于波动发展,其废水排放、氨氮、二氧化硫排放以及化学需氧量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山西省针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仍任重而道远。
5 结论
1)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保障及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对煤炭之乡山西省进行了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生态系统安全的状态随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调控力度的加大而持续好转。影响山西省生态系统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以及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三废达标处理率、环保及科教卫生投入等。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减轻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着重考虑这些制约着山西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改变生产方式。
2)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递级突变模型,计算山西省综合生态系统安全隶属度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克服了忽略系统潜在的突变特性和掩盖单一指标极值情况对生态系统突变影响的缺陷,而且作为基于状态评价和变化趋势分析的动态评价方法,反映出生态系统突变特性,有较高的客观性。同时,该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避免了主观判断生态系统标准的不确定性。然而,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一些更具有代表性指标,未能列入指标体系,对评价结果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篇8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基础,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纵观这些研究发现,学者们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包括综合指数法、物元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4],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多是从影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较少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尺度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评价。
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其限制因素,以期为湖南省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湖南省处于24°39′—30°08′N、108°47′—114°15′E之间,东接江西,南临广东、广西,紧靠沿海开放带和港澳地区,西连重庆、贵州,北靠长江,与湖北省隔江相望;全省土地总面积为21.18万km2,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兼备。全省行政区包括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长沙、株洲、湘潭、娄底、衡阳、怀化、邵阳、永州、郴州13个省辖市,以及湘西自治州与省会长沙市。现有人口为676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619.93万人,乡村人口4148.17万人。湖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土地资源丰富,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城镇建设扩张、人口增长加快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现象,使大量良田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丧失,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受到一定威胁。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涉及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主要来源于2001—2009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业统计年鉴》和《湖南省环境质量公报》、《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和合理的关键。由于土地生态安全包含面广、综合性强,因此确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是一项探索性很强、很复杂的工作,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5]。PSR模型最早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为了评价世界环境状况提出并建立的,其基本思想是人类活动给环境施加“压力”,改变了环境的“状态”,人类社会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6,7,8]。PSR模型揭示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之间的链式关系。本文基于PSR模型,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选取了18项指标构建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从表1可见,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影响的性质不一样,因此本文将其分为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和负安全趋向性指标:(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灌溉保证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粮食作物单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第三产业比重、每千人拥有卫生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大中专以上人数。(2)负安全趋向性指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废水承载量。
2.2 评价指标权重、基准值的确定
鉴于评价指标较多,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主要有特尔菲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权法、因子分析法、均方差法等。相对而言,客观赋权法较为客观,但不能反映专家的知识经验,有时得到的权重可能与实际重要程度完全不相符,而主观赋权法较主观,但一般都能基本反映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差异。考虑到生态安全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主观判断,主观赋权法有其科学合理性,其实用性要强于客观赋权法[9,10,11]。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参考已有文献中关于生态安全评价的层次分析法(AHP法),请有关专家按照德尔菲法原则对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专家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按层次分析法原理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针对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做了部分调整,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单项指标权重值(表2)。评价指标基准值是衡量该指标是否达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基本要求的评价基准。在确定评价指标基准值时,本文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对已有国际公认值或国内公认值的指标,直接采用国际公认值或国内公认值作为基准值;对部分尚无国际公认值或国内公认值的指标,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用湖南省平均值作为基准值(表2)。
2.3 单项指标安全指数的计算
为了消除趋向性和量纲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综合性,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把性质、量纲不同的指标统一转化到[0,1]区间。因此,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土地资源各指标的生态安全指数[9]。设X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基准值,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0≤Pi≤1,则:(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Yi,则Pi=1;当Xi≤Yi,则Pi=Xi/Yi×100%;(2)负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Yi,则Pi=1;当Xi≥Yi,则Pi=Yi/Xi×100%。
2.4 生态安全综合值的计算
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若要全面反映其综合状况,还必须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本文利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法来测度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越大,说明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其计算公式为:式中,F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Pi为各指标安全指数;Wi为各指标权重。
2.5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参考已有文献,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并咨询相关专家,设置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标准表。考虑到本研究中土地生态影响因素选取的非全面性,表3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安全值按其取值范围(0—1),采用非等间距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极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极不安全5个等级,综合值越大,土地生态安全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依次将对应的5个等级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描述[12](表3)。
3 结果分析
3.1 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根据前述评价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表4)。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呈稳步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0.68653增加到2008年的0.768024,增加了0.0815。虽然增加幅度不大,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却发生了变化。2006年以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状况一直处于“临界安全”,2007年上升为“较安全”,2008年稳定在“较安全”等级。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值总体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0.584619增加到2008年的0.698095,增加了0.1135,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变化;2000年和2001年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02—2008年上升为“临界安全”,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由“临界安全”向“较安全”逼近。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但从2000—2003年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值出现了下降,由0.812292下降到0.793992,2003年后又趋于上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但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未发生变化,一直处于“较安全”等级。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值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0.591438增加到2008年的0.768024,增加了0.176586。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变化,2006年前处于“临界安全”,2006年上升为“较安全”,2007年和2008年生态安全状况稳定在“较安全”等级。
3.2 限制因素分析
结合18个单项指标的安全指数,分析影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表5)。压力子系统各评价指标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安全指数一直稳定在1左右,其安全状况处于“极安全”,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废水承载量的安全指数存在振荡现象,2003—2005年显著下降。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的安全指数大幅度上升,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0.425和0.167,人均GDP安全状况由“极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城市化水平的安全状况在2007年以前属于“临界安全”,2007年之后上升为“较安全”。人口密度的安全指数逐年下降,其安全状况一直处于“不安全”,说明湖南省人口密度过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安全指数呈波浪状下降趋势,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0.026,2002和2003年又达到了最大安全值,然而从2004—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安全指数一直下降,但其安全状况一直处于“极安全”等级。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和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的安全指数逐年下降,其安全状况由“临界安全”下降为“不安全”,说明湖南省耕地的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由此可见,压力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人口密度大、人均GDP少和不合理的化肥农药施用。
状态子系统在各评价指标中,灌溉保证率和农田旱涝保收率的安全指数略有增加,但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农田旱涝保收率安全指数偏低。两者的安全状况一直处于“临界安全”,说明湖南省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待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安全数始终稳定在1,其安全状况一直处于“极安全”。人均耕地面积的安全指数值2004年前略有下降,2004年后稳定在0.75,其安全状况由2004年前的“临界安全”上升为“较安全”。粮食作物单产的安全指数值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特征,除2008年处于“极安全”外,其他年份均处于“较安全”级。由此可见,状态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农田水利设施差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响应子系统在各评价指标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安全指数稳步增加,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0.261和0.318,增加幅度很大。这是导致2000年后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值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的安全状况经历了较大变化,由2000年的“较不安全”上升为2001年的“临界安全”,到2007年上升为“较安全”,2008年稳定在“较安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安全指数在0.47—0.748之间变化,变化幅度大,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且2008年的安全状况已非常接近“较安全”。第三产业比重的安全指数先上升后下降,2000—2006年处于上升期,2006—2008年处于下降期,其安全状况由“较安全”上升为“极安全”后又下降为“较安全”。每千人拥有卫生科技人员数的安全指数总体上升,其安全状况由“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每万人大中专以上人数的安全指数虽逐年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安全状况处于“极不安全”和“不安全”。可见,响应子系统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4 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和“较安全”之间。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生态安全值呈增加趋势,说明该两个子系统处于逐步改善之中,但综合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态安全等级多年来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由表3所列的生态安全等级特征可知,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特征为:土地生态系统受到中度破坏,生态系统结构较不合理,系统尚可维持基本功能,抵抗部分外界干扰。(2)人口密度大、人均GDP少和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是湖南省土地资源压力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耕地面积少和农田水利设施差是状态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是响应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要提高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必须在阻止其状态子系统进一步退化的同时,减轻压力子系统的压力和增强响应子系统的响应能力。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密度过大对土地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善人口结构,增加人均GDP。(2)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要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科学确定农药化肥的种类与施用量,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宣传生态农业理念,鼓励发展生态农业。(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旱涝保收率。湖南省降雨的季节分配不均,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强抗旱排涝的能力。(4)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大可开垦荒地的开垦力度,补充耕地面积,确保人均耕地数量。(5)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同时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职能。(6)加大教育卫生事业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改善卫生事业状况。
参考文献
[1]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2]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5-158.
[3]郭中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1,(1):54-56.
[4]刘彦随.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379-384.
[5]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26(3):69-76
[6]李波,张俊飚.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6):38-40.
[7]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1(2):119-121.
[8]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2):192-193.
[9]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10]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11]刘欣,葛京风,冯现辉.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5):68-74.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9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生态的影响机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湘乡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实际状况, 参考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从社会经济指数、生物丰富指数、生物保护指数、环境负荷指数4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 选用15个指标因子来构建。 (表1)
二、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根据湘乡市的实际情况, 选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方法, 最终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 测算出湘乡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期和规划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一)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据湘乡市相关统计年鉴、湘乡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规划修改数据整理所得。
(二) 相对权重值的计算
1、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
根据1-9标度法构造目标层-准则层 (A-B) 、准则层-指标层 (B-C) 的判断矩阵P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并进行层次排序。矩阵P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
2、一致性检验 (CR) 。
对构造的判断矩阵P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只有CR<0.1才能通过检验, 说明各指标的权重分配是合理的。计算可知, CRA-B、CRB-C均小于0.1, 通过检验。
3、计算指标权重。
(1) 通过计算得出A-B和B-C的权重值表。 (2) 分别把A-B、B-C的权重值相乘, 得到A-C的权重值。 (表2、表3)
(三)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包括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的标准可参考全国同类城市或当地近5年统计资料的平均数、最高数、最低数。
考虑到湘乡市属于县级市, 本文根据国家生态县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研究情况, 建立湘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等级标准和评价标准。其中, 以“理想”等级的数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值。 (表4)
(四) 评价因子指标分值计算。
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区间值时, 只限低值, 达到安全理想等级合理值的区间全部取1;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点值时,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Si= (ti-ai) / (ti+ai)
式中, Si为i因子分值;ti为i因子集约利用合理值;ai为i因子指标实际值。由以上方法, 根据表5各指标的现值及规划值, 确定各指标的指标分值, 结果如表6所示。 (表5、表6)
(五)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测算。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测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模型如下:
式中, λ为生态安全指数;βn为n指标权重;Sn为n指标分值。
三、评价结果
由上述模型最终得出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和单项因素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 (表7)
1、从总体上看,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是负面的, 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给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生物丰富指数和生物保护指数的规划远期值要大于现值, 这说明通过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划, 特别是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控制, 加强了该时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分为5类, 分别是:巨警状态 (恶劣状态) 、中警状态 (风险状态) 、预警状态 (敏感状态) 、较安全状态 (良好状态) 、安全状态 (理想状态) 。其评价标准如表8。据此可以看出, 规划远期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属于风险状态, 生态问题较大, 政府需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等方面入手采取一定措施。 (表8)
参考文献
[1]刘鎏, 黄云, 高德山.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8.
[2]王佑汉, 余波, 潘安.岳池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5.
[3]于开芹, 常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10
玉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 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 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两级政府驻地。其面积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的4.72%。地理位置为东经95°41′40″~97°44′34″, 北纬33°46′44″~32°41′34″。东西最宽189.5 km, 南北最长194.3 km, 面积1.57万km2。地势西北、中部偏高, 东南和东北偏低, 最高峰保俊色海拔5 752 m, 境内海拔5 000 m以上高山951座, 大部分终年积雪。玉树市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性气候, 无明显四季之分, 只有冷暖两季, 冷季较暖季长1~2个月。降水集中、雨热同期、霜冻频繁;冷季多风并伴有沙尘暴, 暖季多雷雨冰雹。玉树市水源丰富, 其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新兴客体, 只有在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因此, 在选择其评价指标体系时, 要遵循其系统性、科学性、适宜性、动态性及主导性等原则。本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的理论框架, 结合玉树市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影响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 分别从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4个等级出发, 选用了14个评价指标, 建立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公式来消除各指标量纲的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相对指数法进行指标的标准化, 最终得到指标的标准化值。
对于正趋向性指标, 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对于负趋向性值表, 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式中:dij和fi 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化值, jd max、jd 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在研究期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是对指标重要程度的反映, 影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受专家经验影响大, 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较为客观, 但又由于与实际操作经验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准确计算出指标权重。因此, 本文在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 采用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式, 主观方法采用AHP法, 客观方法采用熵权法对AHP法进行修正, 获得更加合理的指标权重。
(1) 客观赋权法 (熵权法) 计算指标权重过程。
定义pij为第j项指标下的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指标值比重, 则有:
令E为第j项指标的熵, 则有:
计算第j项指标的综合熵权j W:
(2) 主观赋权法 (层次分析法) 计算指标权重过程。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首先通过咨询专家确定各指标两两相比其重要性而获得的相对权重, 根据专家意见监理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数并将计算所得几何平均数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计算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终得到各项指标权重。
(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结合, 采取了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为加强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以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为主, 后采用熵权法所得数据对其进行修正, 最终得到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级体系指标权重, 如表1所示。
2.3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
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 每项指标都能从不同面反映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为了综合反映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情况,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 先计算单项指标安全值j U, 而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得到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U。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式中, U为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 n为评价指标个数。
经计算, 2010年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9。
2.4 土地生态安全结果
2.4.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生态安全综合值指标特征, 借鉴张小虎[1]等人的研究成果, 采用等间距法, 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划分为5个等级, 结合刘勇[2]、蔡运龙[3]等人的评价标准及玉树市实际情况, 制定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 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 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越大, 说明土地生态越安全, 反之则越差。
3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结果分析
根据玉树市评价结果综合值及评价等级, 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 6, 处于恶化级, 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玉树市发生了7.1级强地震, 使整个城市毁于一旦, 造成整个城市土地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增大, 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1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 该市处于不安全状态, 且发展趋势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归纳为:
3.1.1自然生态环境的局限性分析
由于玉树市地处内陆高原地区, 植物及牧草生长周期短, 植被脆弱, 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加之自然气候灾害对动植物生长的威胁, 致使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2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非理性行为
玉树市经济水平落后, 科技水平不高, 当地牧民的物质需求与其经济收入间产生的矛盾只能通过增加饲养牲畜数量, 开采各类资源等形式解决。且近年来人口数量急速上升, 加之外来经济的刺激, 人类活动的加剧及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 造成当地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3政府主导的土地管理分析
政府部门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 保护、开发及合理利用土地, 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的对策
针对玉树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该市经济发展状况, 笔者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诸多建议:
3.2.1 行政保障措施
任何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都不能离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行为保障。玉树市地方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从以下方面出发, 制定一系列维护生态安全,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机制:提高管护力度实现生态工程效益长效化, 强化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意识, 完善立法提高法律执行力, 提高自然灾害应急与预防能力, 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知识推动全民参与, 打造科学的土地管理队伍。
3.2.2 经济辅助措施
由于玉树地区受交通、信息、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当地农牧民对草原的依赖性较强, 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 保障区域经济发展, 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只有发展、充实和壮大地方经济实力, 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 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从而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不利局面。
3.2.3 技术支持措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通过提高当地GIS、遥感卫星系统, 人工智能监测技术等对环境变化的诸多因子实施监控, 及时做好数据更新处理,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信息, 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 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做好技术保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本文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从玉树市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人类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由于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 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 本文结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选取了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 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结合, 计算得到指标权重, 提高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2 结论
原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了玉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加强经济基础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 随着玉树市经济的发展, 威胁到了其土地生态安全, 因此,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 将目光放长远, 以便让生态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只针对玉树市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在今后的学习中, 笔者要加强区域性横向比较以及以时间序列为主的纵向比较, 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虎, 雷国平, 袁磊, 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1) :88-93.
[2]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4.
企业生态环保层面的业绩评价 篇11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支撑的,如果不重视和不补充这种支撑的动力源,那么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终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子孙后代的幸福又从何谈起。无可否认,我国企业过去几十年所走的基本上是一条严重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要转型,作为微观经济实体的企业更应该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水平和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那么在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时,生态环保层面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可持续经济管理
人类从事管理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直到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之后工厂制度的出现,微观经济管理才成为以集体为对象的专门管理工作。200多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从18世纪80年代的传统管理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管理思想,都是纯经济管理理论,是与生态相脱离的管理理论,即便是综合性很强的系统管理理论,也将自然生态系统排斥在管理系统之外、将生态环境目标排斥在管理目标之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既不考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关系,更不考虑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企业的管理活动必将延续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非持续发展道路。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管理理论的缺陷得到了弥补,即“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它主张生态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融生态环境管理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标志着现代管理正在走向以生态经济管理为核心的可持续经济管理这一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21世纪经济发展进入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现代管理浪潮与创新,使新世纪的现代经济管理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趋势,就是由以生态与经济相脱离的纯经济管理向以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可持续经济管理的转变。不论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还是企业微观经济管理,都应顺应这种潮流、建立可持续经济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我国企业生态环保层面评价的必要性
1.趋势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企业走过的基本上是一条严重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改变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支撑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进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与生态环保评价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2.政策性。从1992年5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应对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对策之一,并在其后的多次重大会议中重申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地位,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优化,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21世纪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国策。
3.现实性。目前,我国大量企业存在生产技术落后、产权结构有待调整、经营管理不善、环保意识差等,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吃得多、吸得少、拉得多的不良现状,形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并存、资源匮乏与资源浪费并存、历史遗留环境问题与现地新增环境问题并存、国际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内生态环境问题并存,因而使我国企业生态环境问题极为严重。
4.效益性。现代企业管理追求的效益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企业生态管理的投入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而恰恰相反,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2003年度,陕西龙门钢铁集团的环保治理产业产生效益2500万元;陕焦集团煤气发电产生效益3000多万元;山西长治钢铁公司治理废矿渣获益50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加大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治污装备,建立科学的环保体系,强化绿色管理,努力探求生态管理对企业近期、尤其是长远经济效益增长的贡献度。
5.生存与发展性。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加深,如果我国企业继续采用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来支撑效益的增长,不仅难以维持国内经济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我国企业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加强企业可持续经济管理,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管理,使企业朝着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成本、消除污染和增加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三、企业环保层面的指标选择
将生态环保层面的业绩评价纳入平衡记分卡,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否定,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其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补充。新加入的生态环保层面并未打破原有的因果关系,而是在原有因果链的基础之上进行架构,以达到新的平衡。
对该拓展的平衡记分卡的说明:
(1)生态环保层面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这种战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态环保本身要求企业追求生态效益;
(2)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的;
(3)生态环保层面业绩的改善需要企业学习和创新层面的支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生态创新等;
(4)生态环保层面业绩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和提高,有助于客户满意度的提高,甚至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5)生态环保层面通过内部业务和客户作用于企业的财务层面,实现效益提高和企业价值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达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有机统一;但是本文仅限于生态环境评价问题的研究,所以在拓展的平衡记分卡中尚未包括社会目标即社会公平与发展层面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该拓展的评价模型并不只是适用了转型后的企业,同样适用于未转型或正在转型的企业业绩评价。
企业的生态目标主要是指生态安全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可以分解为减少耗能、控制污染、综合利用和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因而指标的选择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不尽相同,企业生态管理的方法、程序及结果形式就不一样,那么适合于行业或企业个性的生态环保层面的具体评价指标就会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以生态经济管理为核心的可持续经济管理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这一微观实体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经营管理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与生态管理相脱离,也就是不应该把生态环保评价排除在综合业绩评价范围之外。补充环保层面的业绩评价、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是对平衡记分卡的一种完善,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篇12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研究有多种, 并且根据评价客体、评价侧重点的不同, 对某一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通过大量研究其思路在确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制定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标准的数学方法具有较强针对性, 建立适合洛南小城镇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的框架, 与确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
2 洛南小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1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择决定了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适用方向, 是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中的关键一环。结合洛南三要镇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情况, 构建基于“P-S-R”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2 指标的标准化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主要是为消除指标量纲和数量的差异。这里采用归一化处理, 将各指标数据都转化到-0-1之间, 公式为:
式中:X为原始数据;T为变换后的标准化数据, 本文Tmax取0.9, Tmin取0.1。
2.3 评价标准的确定
确定评价标准比较成熟的方法有标准依据法、比值法、同类参考法、科学实验法、德尔菲法、均分法、模糊数学法以及推断法等。最后得出洛南小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指标评价标准如表2。
2.4 评价结果的得出
(1) 综合指数的计算。将各评价指标综合加权得洛南小城镇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Z, 即:
其中, 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 h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由于本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以等全处理, 顾hi=1/n, n为指标个数。
(2) 指标评价标准的标准化。
根据洛南小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指标评价标准 (表2) 中设定的绝对值标准, 将评价标准数值按归一化公式 (1) 进行标准化, 得到标准化的指标评价标准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