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研究

2024-10-19

生态旅游研究(共12篇)

生态旅游研究 篇1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部分, 是一种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战略, 鼓励社区居民亲自参与, 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发展社区, 充分体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社区生态旅游是以社区为主体开发的生态旅游方式, 旅游主要收益留在社区, 部分支持生态保护。

一、理论依据

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群体,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生态旅游是指未被破坏自然区域的一种旅游方式。社区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 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的旅游,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形成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途径。

社区生态旅游是一种注入文化的旅游形式, 以充分展示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自然环境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为目的, 并且保障当地居民的参与利益, 主导当地社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牵涉到多门学科, 其理论依据涉及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下面将主要从这几门学科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 社会人类学

社区本来就是社会学的范畴, 社区又是由群聚的人组成的, 因而, 社会人类学是社区生态旅游重要的理论依据。社区主要的重点是在一个区域的人, 基于他们临近的地缘关系, 加强彼此间的关联性、共同感。

参与本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 社区参与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 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 也是生态旅游概念中的核心, 社区参与有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社区的经济进步。

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是指旅游目的地社区及其居民以其自有的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到生态旅游的决策、管理与执行体系, 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广泛参与, 以此获得利益的分配, 同时促进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既具有一般社区参与的特点, 又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 秉承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关注, 以社区参与使生态旅游活动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经济学

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概念, 是指“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行为”。对于旅游产品而言, 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 其产品的供给情况及所达到的市场均衡有别于普通物品。

图1中D表示需求曲线。在假定不存在消费的社会溢出的前提下, MPB=MSB, 需求曲线D既是MPB曲线, 也是MSB曲线。供给曲线S反映旅游区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 我们把它称为MPC。该曲线表明旅游区企业用于提供旅游产品的成本, 这些成本是边际社会成本的一部分。旅游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 在图中表现为MSC曲线, 位于MPC曲线左上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旅游产品的最优提供量应该是Q*, 价格为P*。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对外部不经济性的消除, 这正是生态旅游关键内容所在。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在旅游活动的固有属性下, 旅游业要消除外部性必须采取企业合并的形式, 具体应用在生态旅游中表现为社区参与, 这也正是社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

(三) 管理学

在西方管理学中, 组织管理有两种基本组织机构模式, 一种是垂直型组织模式, 另一种是扁平化组织模式。具体在旅游管理中, 张朝枝、保继刚等人对国内外遗产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 关于旅游遗产资源的管理模式, 总体上有两个观点: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即“垂直管理体制”;建立多位一体的地方政府来管理遗产资源, 即“属地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旅游景区与外部社区处于经常性的交易之中, 且交易规模、速度变化较大。采用垂直型管理模式, 上层管理者对下层的信息反馈往往强烈滞后于环境的变化, 且在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过滤。在属地管理体制中, 行政部门集经营与管理于一身, 其管理模式并未体现扁平化的水平沟通原则, 管理决策以行政方式运作, 属“变态的垂直型模式”。

二、管理模式

模式是指事物的程式化, 是对同类事物有共同效应的一种抽象。社区生态旅游由于具有旅游资源、发展要素、参与主体等相似的共同特征, 管理模式中将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共同问题、共同措施、共同途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即可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程式化的事物, 也即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根据主导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体不同, 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社区自主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 下面分别对各类管理模式进行详细讨论。

(一) 社区自主管理

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就是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 社区居民主导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管理、经营、保护等管理职能。社区自主管理模式要求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导者是社区居民, 他们远比外来利益者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在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中, 需要充分体现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的特点, 而产业链的本土化、经营者的共生化、决策权的民主化在管理活动中是自主管理的具体体现, 这些将是社区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的关键点。如图2所示, 产业链的本地化可以使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链条利益最大程度地留给当地居民;经营者的共生化有助于旅游产业链的完善, 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决策权民主化是在社区生态旅游中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以实现统一管理、民主决策, 保障旅游发展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每个社区居民手中, 从而调动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

(二) 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模式就是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 政府主导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管理、保护等经营管理职能。从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体制上看, 政府管理模式实际是管理机构内部实行的政企合一和政企分离两种管理体制。

在政企合一体制下, 管理机构的下属基层单位, 党、政、财、文等一把抓, 既管资源、生态保护, 又管环境卫生、安全秩序, 还管经营, 对管理机构履行定额承包, 按投资比例, 上缴承包金。政企合一的结果是,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重视经营, 放松管理, 互相排斥, 闹独立王国, 给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带来威胁;权力财力分散, 管理机构穷, 基层单位富, 无法从事规划项目或全局性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建设, 无益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政企分离体制下, 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营利性经营管理行为分开。资源、生态保护等管理更多的是政府行为, 其部门属事业单位, 不参与经营, 由管理机构下达任务, 定期考核, 人员工资及专项工程, 均由管理机构拨给;营利性经营属企业单位, 不参与行政管理, 自负盈亏, 上缴相关资源有偿使用费。经营、管理两条线, 各负其责。

(三) 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模式是当地政府将社区生态旅游区整体或某项权益租赁、承包、买断给相应企业, 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或其他形式回报的活动。委托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开发权与保护权相统一, 由受委托企业作为开发、经营和资源保护的主体。

委托管理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明确社区生态旅游区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将其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从管理机制来看, 如图3所示, 一般生态旅游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景区管理机构, 如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景区管理局等, 作为政府派出管理机构, 行使政府对景区的行政管理职能, 负责景区规划编制和实施, 按照规划审批建设项目, 对景区经营和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监督, 协调利益关系, 对景区进行直接管理和间接调控。

委托管理模式强调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 政府和企业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能, 相互制约。由政府授权一家企业垄断性整体开发, 政府统一规划、企业长期经营, 是相关利益者各自利益的必要保障。三权分立、但又相互平衡制约是模式有效运行的制度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所有者、经营者与管理者通过法律协议对各自的责权利进行合理、清晰的界定, 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在共同发展中谋求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三、结论

经营管理模式设计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最为关键与复杂的环节。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各主体的利益化, 大大加重了景区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合理的制度安排必须协调好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 协调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设计一个促进景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

如何既实现社区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 同时又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是社区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政府的必要干预为前提,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实现多元化投资, 进行市场化经营, 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民的利益保证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基石。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利益主体, 其生活与生产积淀下的人文特质又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旅游标识物, 所以社区居民利益的保证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

政府的宏观管理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 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 涉及公共产品供给, 相关规范、标准的制订和健全仍需政府进行投资和管理。

摘要:近年来, 理论界和实业界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 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被广泛认可的管理模式。现有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社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妨碍其人文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变革现有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上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以达到构建社区生态旅游, 提出改进对策的模式, 丰富旅游理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The Historic/Cultural Traveler[C].2003 Edition.

[2]Cohen, E.Traditions on the Qualitative Sociol ogy of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3]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4) .

[4]杨瑞芹.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构建[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 .

[5]钟泓.基于社区的旅游管理模式实证研究一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8) .

[6]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

[7]刘世熊.浅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

生态旅游研究 篇2

早在70年代初,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动接受的。直到 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

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只是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研讨,虽然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并被誉为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但是并没有被专家和生态旅游景区所接受,恰恰相反,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对于中国实际的生态旅游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正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景区与线路相结合、普及生态旅游与发展会奖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展会。她将给近期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和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关于生态旅游实践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 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 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 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于展示国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把它与会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独特的展示之路、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早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时候,当时推出的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最后,旅游专家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专家告诉我们: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环保意识,这也是与大众旅游的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各地开展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是一次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化的产物,她的出现,不光是中国旅游新形势的需要发展,更是世界格局下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各地在旅游资源匮乏的时候,刺激各地旅游发展,提升旅游经济的新起点。

[编辑本段]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可以从理论界的研究发展和我国各地实践两个方面来概括: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直到 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此后,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

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在对实践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zhangf100 [小学生] 2009-8-30 22:35:44 211.157.177.* 举报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理论界研究发展,我国各地实际行为较少。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早在70年代初,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动接受的。直到 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

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篇3

【摘 要】通过对生态补偿、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文献的查阅梳理,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研究、利益主体研究、补偿标准确立依据研究及核算方法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下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生态补偿;研究展望

如今旅游业这一休闲方式广受人们青睐,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增长突飞猛进,逐渐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蓄势突破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已将吸纳国际游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对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树立良好的旅游大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旅游生态补偿研究必将成为世界趋势。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人数已达20.24亿人次,国内旅游消费1.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9.9%和14.5%,同时出境游也成为行业热点,人数高达6190万人次,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因旅游用地、环境资源损耗以及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及在旅游业开发经营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等现象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无烟产业”的称号不再适用于旅游业。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应该加强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生态补偿的实施对于调节旅游活动中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颇有成效,使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作为调节生态利益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最好方法,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要。本文通过对生态补偿、旅游生态补偿有关文献的整理归纳,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研究、利益主体研究、补偿标准确立依据研究及核算方法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研究展望,期望为下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研究

旅游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在旅游领域的延伸与应用,在内涵上与生态补偿具有一致性[1],先掌握生态补偿相关理论对研究旅游生态补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补偿是一种将环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经济手段[2],国内外大量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因生态补偿概念的复杂性及各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其定义和运用至今缺乏统一的标准。Cuperas认为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进行生态系统修复或异地重建的做法[3,4],该定义将生态系统作为生态补偿的对象,但并未明确说明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的界定标准。Focus指出生态补偿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发展为目标,通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的行为[5],该定义指出了生态补偿的目的,明确界定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但是对于具体实现手段没有指明。国内当前对生态补偿定义引用较多的是2007年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提出的: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6]。该定义全面概括了生态补偿的目的、手段,但对补偿主体客体界定不明确。

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内涵研究也主要从生态补偿一般性内涵延伸而来。依据相关文献,当前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同的研究视角:1.以旅游业作为实施主体;旅游业因其所具有的资源依赖性和资源消耗性特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实施生态补偿。从此视角出发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吴耀宇[7],张一群[8],戴其文[9]等,认为旅游生态补偿是通过采用生态补偿的经济手段来调节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生态补偿的实施途径。旅游业较为普及化,与相关产业互动性较强,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生态补偿重要实施途径。李丽娟[10]认为旅游生态补偿是一种经济激励制度,通过从生态景观和环境中受益的旅游利益相关者征收费用,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区受损利益的弥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以上定义,将旅游生态补偿的定义归纳为: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一种经济激励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利用使用者付费原则调节旅游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促进旅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旅游业成为生态补偿实施途径重要经济手段的制度安排。

二、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研究

总是有不同观念和立场的个人或群体存在于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对资源存在相互竞争的这种繁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使各方利益难以达成共识。所有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个人或组织都是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利益相关者。首要解决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界定问题,也就是谁来补偿和谁被补偿的问题,是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基础。对此问题可根据生态补偿原则“利用者补偿,受益或损害者付费”对其进行界定。

(一)补偿主体

(1)政府部门。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政府部门需要对其价值进行维护因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应成为补偿主体[11,12]。(2)旅游企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欠妥当的开发事项是引起环境破坏的必然条件,所以旅游企业既是旅游活动受益者也是环境的破坏者。(3)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的过程中一些不文明的旅行也会对自然环境的带来损害,因此旅游者既是环境使用者又是环境破坏者,可作为补偿主体。以上利益相关者既是旅游活动的利益获得者和旅游环境的使用者,又不可避免成为旅游环境的破坏者,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均是旅游生态补偿利益主体中的补偿主体[8]。

(二)受偿对象

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受偿对象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对人的补偿[13,14]。(1)对自然环境的补偿。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赖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对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修复,以恢复其自身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2)对人的补偿。对人的补偿主要包括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地的生态保护者和建设者。由于发展旅游业,当地社区居民需要放弃原有的生产方式,对他们的传统生计产生影响,作为生态利益受损者,社区居民应该作为旅游生态补偿的补偿对象,并从放弃原有产业的机会成本及土地改变后形成的游憩功能价值两方面对其进行补偿[1]。生态旅游地的保护者和建设者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放弃了原本进行的工作,付出了机会成本,也应作为受偿对象。

三、旅游生态补偿标准依据研究

旅游生态补偿要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其补偿标准确立的科学合理性是关键。当前对旅游生态补偿确立依据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刘亚萍[15]等人通过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沿岸长寿资源游憩价值的评价,得出巴马更符合休闲疗养旅游业发展的结果,提醒当地相关部门提高旅游品质,进一步实现巴马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生态保护的出发点来看游憩功能价值可以作为确定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章锦河[16]认为旅游生态补偿应该考虑居民的发展机会成本,即当地居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放弃原有产业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马勇[12]等人提出旅游生态补偿应该考虑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护所需成本,他认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是生态保护的起点,而生态补偿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并应该将生态维护的成本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一同纳入到生态补偿的范围内。还有一些学者[1,17]提出用支付意愿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直接询问旅游者保护环境的支付意愿,有助于提高旅游者参与恢复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实现对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综上所述,现阶段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确立的依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游憩功能服务价值评估;(2)居民的机会成本损失核算;(3)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成本确定;(4)支付意愿确定。

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研究

对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科学的核算是进行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部分。当前,计算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缺乏系统性,较为零散,且大部分核算方法运自生态补偿的计算方法。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或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中[18]。汪运波,肖建红[19]以我国典型海岛县(长岛县)的特色旅游项目(渔家乐旅游)为案例,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通过对比游客与海岛居民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差值度量各个生态系统或群体在旅游活动中的受影响程度,并以此差值来核算生态补偿标准,得出2011年长岛县渔家乐每位游客每天的生态足迹为0.008676hm2,每位游客每天需要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5.97元。李亚娟,胡静等[2]提出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补偿方法,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得出各个旅游景区的生态足迹效率,并将此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章锦河,张捷在《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中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通过构建了基于旅游生态效率的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计量模型[16]。

(二)条件价值评估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典型陈述偏好的价值评估方法,通过模拟市场情景,询问被调查者对改善环境的支付意愿或者为环境遭受破坏而愿意接受的赔偿来评价所调查的环境产品或服务的价值[20]。戴其文[21]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与补偿方式》中,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投标卡方法,确定农户受偿意愿为230.66元666.7m-2a-1.戴其文,徐伟等通过问卷调查和条件估值法,以游客视角根据条件估值法的调查得出支持桂林市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的游客每人每年的平均支付意愿在99.32~177.81元之间,其中点值为138.57元[9]。

(三)成本费用法

目前成本费用法计算有三种思路:(1)生态建设与维护费用成本;(2)生态修复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直接经济损失;(3)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居民放弃原有产业形成的机会成本。马勇,胡孝平在《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实施系统构建》中以旅游区人均收入与全省人均收入的差距为基准,得出2007年神农架发展机会损失的补偿标准为21112万元[12]。

(四)综合计算法

单一的计算方法难免存在不足,为了使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成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22]。蒋依依,宋子千等在《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思考旅游业对生态保护的作用》中以旅游地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土地价值为载体,利用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测算方法,在综合评估人类活动与旅游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与衍生游憩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基于社区居民机会成本的最低补偿标准,基于游憩功能价值的合理补偿标准;基于投入与收益之和的最高补偿标准,并得出2011年社区居民的最低、合理、最高补偿标准分别为人均4072.2元、34515.9元和38588.1元[1]。

五、结论与展望

旅游生态补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逐渐引起大量学者的关注。国外虽然还没有旅游生态补偿这一说法,但早已出现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践做法[23,24,25]。国内学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拓展,研究内容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研究逐渐扩展到旅游生态补偿的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测算方法、政策措施等方面,研究方法不再是单一的定性分析,而是趋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是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展望主要有几点:(1)进一步明确旅游生态补偿的主客体,使旅游生态补偿的范围更加精确。(2)更加重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研究。旅游生态补偿是一项应用性质的研究,具体的旅游地会呈现不同的生态补偿情况,对补偿标准的制定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对案例地进行充分调研,收集充分的数据,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使旅游生态补偿方法适宜用在所研究的案例地。(3)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案例研究。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进行研究,以避免单一计算方法的单一性,使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蒋依依,宋子千,张 敏.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思考旅游业对生态保护的作用[J].人文地理,2014(5):149-154.

[2]李亚娟,胡 静,张 渭.浅析生态补偿机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222-225.

[3]Cuperas.J.B.Assessing Wildlife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in cost benefit analysis:seate of ar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66(2):8-16.

[4]Drechsler,K.Johst.D.Eeonnmi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J].New York:Harvester Wheat sheaf,1990(12):39-42.

[5] Lofo Resources Focus.Financing environmental services:the Costa Rican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157-169.

[6]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吴耀宇.浅论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旅游经济,2011,(02)167-168.

[8]张一群,杨桂华.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思考[J].生态学杂志,2012,31(2):477-482.

[9]戴其文,徐 伟,肖 刚.基于游客视角的城市旅游生态补偿分析[J].城市问题,2015,(05):41-48.

[10]李丽娟.构建我国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2):238-241.

[11]易 艳.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开发中的外部环境成本补偿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11,4(2):37-40.

[12]马 勇,胡孝平.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实施系统构建[J].人文地理,2010,25(6):120-124.

[13]刘 敏,刘春凤,胡中州.旅游生态补偿:内涵探讨与科学问题[J].旅游学刊,2013,28(2):52-58.

[14]蒋依依,宋子千,张 敏.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3,35(11):2194-2201.

[15]刘亚萍,廖蓓,金建湘.广西巴马盘阳河沿岸长寿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价[J].资源科学,2012,34(5):964-972.

[16]章锦河,张 捷,梁玥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20(5):735-744.

[17]郭剑英,王乃昂.敦煌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27(5):187-192.

[18]Kissinger M,Gottlieb D.Place Orient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The Case of Israels Grain Supp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8):1639-1645.

[19]汪运波,肖建红.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149-155.

[20]张翼飞.城市内河生态系统服务的意愿价值评估—CVM有效性研究的视角[O].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21]戴其文.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与补偿方式[J].生态学报,2014,34(14):5114-5123.

[22]张理英,薛跃规.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初探-阳朔龙颈河案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231-234.

[23]SEllas R W.Preserving nature in the national parks:A history[M].New Haw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

[24]黄鹰西,杨亚娜,杨桂华.中外旅游生态补偿实践对比研究[J].生态旅游,2014(01).

[25]钟林生,郑群明,刘 敏.世界生态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基金课题:

本研究受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开放基金课题《漓江流域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LYKF04)资助。

作者简介:

白永红(1988.8—),女,陕西榆林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

李 达(1977—),女,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比较研究 篇4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经济和时间的盈余到了一定的积累, 就产生了如何享受生活并通过生活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其中旅游 (排除因公外出) 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享受, 旅游在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从少数特权阶层的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化的过程。

大众旅游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是经济的增长, 人们收入的普遍增加。据国际资料统计表明,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 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500-800美元时, 国内旅游急剧扩张;达到1000美元时, 将产生洲内旅游动机;若超过3000美元, 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其次是闲暇时间的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大大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缩短劳动时间的同时, 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多。160多年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大众旅游在国外开始产生, 人们普遍把1841年7月5日英国托马斯·库克组织540人乘火车参加一次禁酒会的旅行视为大众旅游开始的标志,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旅游经过了二战后的广泛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我国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大众旅游的, 现在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的出现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 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工业文明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目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比比皆是。为摆脱这种困境, 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特色的文明,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资源, 对资源的开发要投入补偿资金 (补偿强度和有效性必须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并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和生态化的生产力构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生态旅游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 顺应了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人类生存发展困境, 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将人—社会—自然作为有机系统的整体来看, 而不是割裂地机械地去分析。一方面,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对环境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意识, 人们试图去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 人与自然的疏离使人们普遍产生了焦虑的心理, 有回归自然的冲动和渴望。“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气蓬勃的生活的权利。”城市居民迫切希望能走进大自然, 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恢复, 因此提出了“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口号, 生态旅游需求也因此而产生。再次是旅游业对自身发展的反思。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给旅游目的地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当地文化和价值观的消解等负面影响, 促使旅游业对自身行为和发展观念进行剖析, 试图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 既顺应了世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也适应了人的本性, 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方式;开展生态旅游还能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 改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从而有效地阻止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 是解决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最后是受到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的推动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生态学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发展迅速, 其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生态旅游及其研究的兴起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潮密切相关, 正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呼唤之下, 人类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渴望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强调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 既强调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又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了生态旅游的内在涵义和本质要求。

二、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目标的区别

大众旅游主要是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其发展是以旅游者的享受为目的, 其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价格导向”、“享乐为基础”、“文化与景观资源的展览”, 不顾及旅游地的承载能力和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 也不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规范。“对于大众旅游来说, 利润最大化是开发商追求的目标, 而追求享乐则是旅游者的主要目标。价格是调节供需的杠杆和游客与旅游点建立联系的纽带。其最大的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 而由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则主要是由当地居民承担”。它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来获取短期经济效益, 因此, 这种旅游方式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也不应该继续发展的。

而生态旅游不同, 它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思潮影响下兴起的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以自然为基础的享受”、“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与保育”,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 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 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其本质是人类未来生态文化的走向, 是对传统旅游形式所导致的环境危机的反思和矫正, 是游客履行环境义务的方式, ”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三、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功能的区别

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不同, 更加关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享受和愉悦, 追求的是对旖旎的自然风光的欣赏和便利的旅行方式的享受,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主要是以消费主体的身份出现,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 接受的是由旅游中介为其提供的内容、线路相对固定的旅游安排, 以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态度同生态和人文环境相接触, 而不是近距离地接触和参与。

生态旅游更注意旅游行为的个性化、生态化和参与性, 这种活动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近距离接触和对当地生活的体验与交流, 通过向生态旅游者提供直观的全新的感受自然的机会, 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当地人、当地人文环境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而达到普及生态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当地社区和居民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因此, 生态旅游的功能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可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学习多样性文化的需求;二是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三是可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在经济方面刺激经济活力, 在社会方面为弱势人群创造就业机会, 在资源方面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并且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生态、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

四、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价值导向的区别

大众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实践, 成为了人们寄情山水、陶冶情操、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 但是由于游客集中, 景区的承载量有限, 游览时间少, 缺乏与自然和当地居民的交流,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上总是有着差强人意的遗憾, 在我国每年三个“黄金周”的旅游热潮中, 人们普遍产生对旅游满意度的较低评价正是这种遗憾的典型体现。

大众旅游希望通过“生态化”来达到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克服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即开展所谓的“生态的”旅游, 要求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从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 在进行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和游览的过程中, 都能自觉地体现生态环境意识, 从而实现资源、社会、生态、经济、 文化和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 大众旅游往往被视为经济增长点, 这就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是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保护, 对旅游环境和资源保护所持的态度是“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的功利的思想, 缺乏对旅游的社会文化、伦理、美学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内涵挖掘, 要实现旅游的“生态化”面临重重困难。

生态旅游则不同, 其价值导向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 不仅要具备“生态的”旅游对一切旅游活动和一切旅游活动相关者提出的普遍化的要求, 而且是一种更高标准的旅游方式, 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提高生态意识和素质, 达到身心的和谐。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前者是以“保护”为价值导向, 后者是以“为开发利用而保护”为价值导向的。在对待文化景观中, 生态旅游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欣赏, 而大众旅游主要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力的赞美。

五、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主体的区别

在大众旅游中, 旅游主体主要是旅游者, 通过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旅游客体发生联系, 大众旅游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 对旅游者的要求较低, 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环保理念, 诸如不损坏旅游设施、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旅游资源, 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层次认识。在生态旅游中, 旅游主体的范围在扩大, 有消费主体——生态旅游者, 也有管理主体——政府、管理经营者, 还有参与主体——当地居民。特别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利益紧密相关。当地居民实际上成为了生态旅游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参与该项活动, 或者其本身的存在和生活情景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风景。

由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生态旅游在近期迅速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去体验自然和人文奥秘的理念, 将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 促进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 篇5

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低技术含量,旅游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从外部性理论来分析,生态旅游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不明确,而政府的参与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作 者:袁晓红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600刊 名:绥化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4)分类号:F592关键词:生态旅游 外部性 可持续发展 方案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

在社会资源日益受到能源以及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低碳经济时代,对于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方式,能够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当前旅游业是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因此推动生态旅游对于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射虎资源,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生态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以及生态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对于环境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与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根据2009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需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从而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以及旅游效益的提升。而生态旅游是更为普遍的阐述方式,虽然对于生态旅游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生态旅游是游客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通过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二、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相比于一般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主要以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旅游性为基础,从而促进旅游发展的旅游模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的含义。

1、旅游生产低碳化

针对旅游产业而言,低碳经济下的生态旅游,是采用更为节能的旅游生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在旅游景点,采用新能源技术以及节能排水技术,并且广泛运用高效照明技术、合同能源技术,从而提升旅游景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文士提起的排放,推动循环产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理念,采用低碳环保技术,不断推动旅游景区的产业升级,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2]。同时尽可能的采用生态技术,充分保证旅游景区的生态恢复能力,节约自然资源,达到减少消耗,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并且在地能源需求下推动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2、旅游消费低碳化

旅游是一种消费形式,在低碳经济时代,旅游消费低碳化能够减少能源消耗,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在旅游消费中,以生态环保技术为基础,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选择排放量较少的交通工具,并且参与碳中和活动,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采用生态环保的方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保护。

3、旅游产业低碳化

在旅游的过程中,生态旅游是在旅游产业过程中的采用生态环保技术,从而避免对生态旅游的滥用、误用,有效的增强旅游中的低碳化与生态化,减少碳排放量。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生产与消费的低碳化之外,还需要利用植树等方式进行碳减排,将碳排放的目标分解到旅游产业的全过程,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的发展措施

1、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1)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监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2)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嚴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3]。

2、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

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作用,从而发挥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对旅游产业重点环节进行控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对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保障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1)低碳旅游饮食低碳化,对于旅游产业中的饮食以及饮食相关行业进行地烟花处理,提倡健康素食,并且采用节能的厨具、餐具;(2)低碳旅游住宿,在旅游产业的住宿过程中,合理使用低碳生态材料,并且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提升节能技术的使用率;(3)低碳旅游交通,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尽量减少碳排放,在景区内部推广节能化、轻型化的代步工具,从而减少景区内的环境污染[4]。

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下,对于生态旅游的法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播低碳化生态保护理念,不断完善低碳管理制度,对景区内的生态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发展,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忠明等.发展低碳旅游经济[J].江西科学,2010(6).

[2]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3] 王莉莉.从“搭车去柏林”看旅游者低碳行为[J].中国城市经济.20110).

[4]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D].生态经济.2009(11).

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研究 篇7

一、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介于117°24′~119°10′E, 24°15′~25°56′N之间, 东西宽153km, 南北长157km。东北与莆田市、福州市交界;西北与三明市、龙岩市接壤;西南与厦门市、漳州市毗邻;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427公里, 且大部分为基岩海岸, 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

(一) 泉州滨海湿地自然旅游资源

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诸多的海湾, 主要海湾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 这些海湾各具特色, 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泉州湾在泉州古港北部、泉州市东部, 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北纳洛阳江, 西迎晋江, 为晋江, 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 东濒台湾海峡, 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岛, 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 海岸线140公里, 是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 中国重要湿地之一, 1 9 8 9年、1994年和2000年分别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中国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9月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7045.88公顷。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及其栖息的野生动物为主要对象, 已记录1000多个物种, 这些物种包括各种温度和盐度属性呈现出亚热带河口湿地生物区系特点。分布有红树林植物3种, 其中桐花树和白骨壤是太平洋两岸自然分布的北界。自然保护区内常出现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二级保护动物24种, 鸟类213种, 其中水鸟数量达到90种, 包括有国际贸易协定附录列出的候鸟13种, “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78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39种。

深沪湾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市的滨海地带, 东临台湾海峡, 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 滨海地带长约30.8km, 宽约2.2km, 总面积68km2。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该保护区为中心向西、西南辐射龙湖、围头, 构成深沪湾滨海地质旅游资源带, 该带包括海底古森林在内的不少地质、地貌遗迹, 有些是国内外罕见的, 具有重要的科考和旅游价值。

围头湾距金门岛仅5.6海里, 有金沙湾和月亮湾两处海滩, 水质清澈, 沙质洁净。沿海岸线岩石由于海水冲刷, 形成了岩洞、石柱等独特景观, 且形状不断发生变化,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 泉州滨海湿地人文旅游资源

泉州滨海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颇具滨海特色, 是泉州多元文化融汇、碰撞、发展、升华的重要体现区之一, 对外来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作为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泉州, 其建筑、民俗等多种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文化融汇杂合的特征。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凝聚了古人智慧, 如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洛阳桥、打通南下漳州交通的安平桥、守卫泉州要道的崇武古城、具有沿海特色的浔埔蚝壳厝等均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泉州滨海地区渔村, 不仅民风淳朴, 民俗文化也源远流长。即使在时尚无忌的今天, 那里的人们依然坚守着祖训, 传承着古老的习俗。这其中以“闽南三女” (惠安女、浔埔女和湄州女) 古老而迷人的服饰最为夺目, 这“三女”中的惠安女和浔埔女即位于泉州滨海地区, “闽南三女”这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旅游名片, 因其文化异质性而对于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已于200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 (闽台对渡民俗) , 这一民俗活动与滨海的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体现了泉州滨海人民乐观豪放、敢于面对各种困难的精神风貌, 对于外来参与泉州滨海生态旅游的游客也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泉州滨海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

下转第275页

参考文献

[1]崔宝山, 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2]陈金华.试论闽南沿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J].福建水土保持.2004, 16 (1) :10-12.

[3]李文实.泉州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 (6) :35-38.

构建旅游者生态旅游思想观念研究 篇8

生态旅游作为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扩展和派生形式,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命名, “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有学者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互化’的理论。但是, 也有学者认为,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旅游形式, 而且也有别于其他替代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十几年来, 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 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虽然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 但是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 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与传统旅游相比, 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征: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 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 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 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 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 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 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 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 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 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 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 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 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 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 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 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 我国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例如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等一系列生态景区, 不仅将自然风光与大众旅游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和运用, 更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并为当地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很好地宣传了生态旅游这一观念。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各地都有依据自身环境优势而建立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 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 精心组织城市建设。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态系统的对象主要是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所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成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 自然生态系统容不得任何耗竭性的消费, 因此, 无论是经营开发者、管理决策者, 还是旅游者, 对保护自然生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都必须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循环稳定的维护, 同时也包括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的维护, 即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种对旅游对象尊重与保护的责任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二) 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 基本上没有超出游山玩水的旧模式, 只不过是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增设了一些垃圾箱、公厕和宣传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养成了不乱扔垃圾, 不采花草之类好习惯。但这一切, 充其量只能算是干净的旅游, 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传统的山水风光游, 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 旅游主体与客体双方还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 即游客花钱享受自然。其实,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同时, 很多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在破坏者生态旅游的发展。游客外出旅游, 是希望求得身心放松, 心情愉悦, 缓解工作疲劳。然而在各个景点景区难免看到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景点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最根本的危害而言,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 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三、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是以党的组织管理为主要内容, 协调各级部门系统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合力管理。一般地说, 党的各级组织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负主要责任, 直接加强对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工作。旅游者虽然只是人民群众主体的一小部分,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旅游者在生态景区的保护和建设中是最直接的参与者, 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发展, 有旅游者的行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 因此, 加强对旅游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 对生态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来做的, 教育工作者的构成状况,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目前, 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他们有良好的马克思理论修养和奉献精神, 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但这部分人员的数量较少, 并且他们的研究视线还没真正涉及到生态旅游者领域。而负责旅游者生态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景区的导游、负责人, 或者仅仅是景区的告示牌等。

(三) 对生态旅游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细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 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生态旅游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年龄结构、行业特征、受教育水平非常多元化,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内容、细化教育内容。那种不调查研究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 主观主义地提出不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 进行千篇一律的教育, 很难达到效果。

(四) 探索旅游者建立生态旅游观念的对策

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是依靠单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 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

1、树立生态意识, 进行全民教育。

为了中国的未来, 为了中华民族的后代, 也为了全人类和我们这个星球能够持续存在, 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 让我们记住恩格斯说的这几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其次寻回并发扬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抛弃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以短视的工具理性和狭隘的经济理性为指导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建立以身体健康、精神丰富地生存为目的, 以确保子孙后代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为根本前提, 以环境是否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和谐为终极衡量尺度或判断标准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2、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 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倡导生态道德, 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环保事业的实践证明, 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 还要靠道德的手段。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道德建设, 应着力解决好三个重要问题, 即以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深刻把握人对自然的需要关系的基础上, 选准生态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在科学认识发展、科技、消费与生态平衡的矛盾关系的基础上, 把握生态道德建设的期望值;在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把握生态道德作用于生态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 掌握生态道德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生态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需要理论科学地阐明了这一问题。他们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 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 就没有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缺乏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进步, 人类就不能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入手, 把需要区分为一般需要与高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个人需要与整体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 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只有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 才能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解决好节制人的过度需求的问题, 才能解决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 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实践, 关键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伦理关系的本质, 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 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填补道德真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 生态旅游的发展, 不仅仅是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人类文明, 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作为旅游者来讲, 旅游环境的保护是不可推卸的义务, 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也反映了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人民素质的程度, 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成就, 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科学出版社, 2004.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 篇9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比较匮乏,对生态旅游到底能够给社区带来什么利益、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内容究竟是什么、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措施有哪些、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规范怎样制定等等问题的处理一直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对生态管理的论述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

由于旅游业影响范围比较大,因此对旅游实施管理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从总体上看,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主要是指开展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当地相关获益人,这些获利群体的积极参与能够最大限度的对社区生态旅游的进行和发展发挥巨大效用。因此,在对社区生态旅游进行管理是要将这些内部因素全部作为主要的调控对象。可以将内因具体分为三个主要组成成分,分别是旅游公司、政府单位以及当地群众,这三个组成成分之间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相同领域内互相合作又互相制约,它们共同作用、共同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外部影响因素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因主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旅行者、外在环境积极非政府组织。尽管社区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社区居民收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管理规范时就可以忽略掉旅游者的需要,相反的,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主体对象,他们的需求都对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活动中馋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的社会地位正在稳步的提升过程中,并且在群众和政府之间建立起了一架互通有无的交流桥梁。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扩展中,非政府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调节、交流、咨询等作用,非政府组织通过使用合适的方法,再结合自身影响力,对社区旅游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达到维护当地群众利益和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目的。而外部环境则可以确保社区生态旅游能够顺利的进行,在规范、经济、措施、安全等方面对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起到全面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

社区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它将当地居民在旅游中的地位重新进行设定,并以社区的形式对旅游活动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使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完美呈现。但是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最根本问题是旅游的发展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仍然在被运用,没有确立居民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认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居民进行旅游活动时具有单调性和被动性,同时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参与意识不强,决策权力不足。因此,在强化社区旅游管理时,应该有效指导,从精神方面、规范方面和行为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指导和教育,不断加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

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阻碍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首要待解决问题。这种管理水平低下包含很多因素,对妨碍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降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促使服务质量急速下降,这一点也是国内旅游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受到群众消费观念以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恶性竞争情况,不但导致难以确保旅游企业获利,而且导游的服务质量和客户需求也都难以保证,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社区生态旅运营过程中,是这种现代型旅游管理模式陷入极大的困境中来,第二,旅游其一二产品创新能力弱。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旅游项目内容过于单调。社区生态旅游最吸人眼球的地方就是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强,但是受到旅游企业制定的行程表的影响,新型的社区生态旅游有变回到传统的观光旅游,原本的价值意义得不到体现,严重阻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利益分配机制

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利益获得者的创造能力和主管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社区生态旅游的今后发展。在完善和和改进利益分配机制时,要特别强调现代化的手段和理念,使利益分配机制能够达到大部分人的需求目标,同时,要具有生态补偿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素:第一,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社区生态管理模式,将通过旅游获取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当地居民。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运用有效的法律手段维护公民的利益,引导居民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并为当地居民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第三,在旅游业的纪念产品中要突显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在纪念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以当地特色材料为主进行加工,在饮食,住宿等方面加强地方特色建设。

(二)强化居民教育,提高旅游参与度和管理意识

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居民的参与情况直接关系到社区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上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办法:首先建立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保障机制,使居民对旅游的发展和定位有表决权和知情权。其次,建立方便快捷的沟通机制,是居民和游客之间可以实现互通有无。最后要建立完备的旅游问题处理机制,使居民能够从客观角度提出与旅游发展中的问题相关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方案,并把这些想法和方案反馈到相关部门。

(三)净化旅游市场,为社区生态旅游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陕西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篇10

洋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都有鲜明特色。以珍禽朱鹮、蔡伦纸文化、华阳古镇、长青生态为代表, 可开发利用的资源35处, 蔡伦墓、智果寺、青山观等主要景区 (点) 13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1.1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 区内海拔高差悬殊。既有峨眉之秀, 又有九寨之美, 区内原始森林、冰川遗址、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观十分独特。区内海拔高差悬殊, 主峰兴隆岭活人坪海拔3071米, 为陕南最高峰, 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区域”。该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生态环境, 孕育了种类独特、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 有种子植物2039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脊椎动物330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 尤以秦岭“四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野生动物而闻名中外, 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尤其是朱鹮自然保护区, 自1981年朱鹮被重新发现以来, 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有关国家的关注, 1986年国家在洋县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 1987年朱鹮被国家列入一级珍稀保护动物, 1992年12月我国实施《朱鹮拯救工程》, 1994年1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朱鹮列入“极濒危动物”, 级别高于大熊猫和华南虎。朱鹮在人们心中受保护程度逐渐加深, 大家对于朱鹮的兴趣也逐渐浓厚。洋县是朱鹮的故乡, 也是目前世界范围惟一的和最后的野生种群栖息地。

1.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华阳古镇地处堪称中国“中央公园”秦岭南麓的山区小盆地中, 全镇总面积约为561 km2, 南距洋县县城76km, 背靠秦岭北坡太白县和周至县, 西邻留坝县, 东接佛坪县, 是秦岭南坡腹地的中心城镇。华阳古镇历史悠久, 人文积淀深厚, 自秦汉以来沟通关中与陕南的最近捷的古道——傥骆道上的重镇, 一方区域的物资集散交流中心。古镇空间布局建设采用中轴线布局方式, 官府和庙宇在北, 辅镇全城;商贸街和居住在南, 以利贸易经营;古堡兵营在河东高台上, 便于安全保卫, 并以古商贸铺板门街为中轴线, 南为商贸区, 中为行政文化区, 北为生产区布局十分严谨, 是中国古代城镇建设的经典。此外由于地处秦岭南坡中山区, 既有黄河流域文化成分, 又因气候物产似长江流域而有楚蜀文化成分, 风俗南北杂合而有秦腔楚韵, 具有“近秦风而有楚俗”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 华阳远离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虽是蜀道交通节点, 但身藏大山与外界沟通不便, 乡民养成民风淳朴、古道热肠、平和知足、勤劳不息、安定祥和的气象, 透出一种既有秦调又有巴音特色的“世外桃源”人文氛围。

此外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遗址, 世界名人排名第七、“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封葬处龙亭, 保存完好的蔡伦墓祠和新建的供游客观赏参与造纸原始工艺流程的纸文化博物馆, 成为国内外游客拜祭先贤、体验历史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同时, 陕南少有的唐开明寺古塔, 元代良马寺觉皇殿和陕南唯一的城堡式明代皇家寺院——智果寺至今保存完好。

1.3良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开发西部, 首先规定西部发展的方向是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基础设施放在第二位, 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第三位。西部开发首先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这就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陕西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洋县是陕西省44个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 是汉中实施“146”旅游工程重点发展区域。洋县也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陕西省省“十一五”旅游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出建设“长青生态旅游区”, 华阳旅游区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遗址也被列为省政府“十一五”十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洋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的性质中提出“洋县旅游区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型旅游区, 主要功能是开发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和山地游乐等旅游产品, 让人们接近自然, 融入自然”。洋县的生态旅游应当抓住这一系列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以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

2洋县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规划、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洋县目前已经形成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长青华阳景区总体规划、华阳古镇、长青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华阳古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朱鹮梨园——牛头山景区总体规划等单体景点的旅游规划。但是景区的市场开发、营销策划等具体的专项规划、线路景点详细建设及配套设施规划、景区安全保障规划至今缺乏。

配套政策措施方面, 洋县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洋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有所涉及, 但缺乏对投资景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缺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景区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

2.2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

随着洋华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和华太公路的全线开通, 洋县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交通将更加便捷, 但是县内旅游道路等级普遍偏低, 大部分根本不具备旅游道路的功能, 道路指示系统也不完善, 远未达到旅游交通“舒适、快速、通畅”的要求。旅游接待配套能力低下, 全县2000多张床位中用于旅游接待的不足1000张, 部分小旅馆、小饭店档次低, 服务素质参差不齐, 服务水平不高, 卫生条件差。现有的娱乐项目内容单调、设施简陋、场所分散、规模档次不高, 缺乏大型的娱乐设施。同时电力、通讯、医疗救护等设施也有不足, 无法满足游客高层次、全面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缺乏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对旅游区的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虽然洋县的朱鹮和蔡伦两张资源名片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但是缺乏大尺度的景区内涵和大手笔的包装, 旅游对外形象不鲜明。宣传口号一直处于探索中, 没有形成品牌。这些严重阻碍了游客人数的增长。

2.4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 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洋县目前有景区导游讲解人员40多名, 都缺乏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背景, 难以把秦岭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秦岭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 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3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洋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发展生态旅游, 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 在保护中适度、合理地开发, 协调好生态旅游相关利益者:政府、开发商、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面的利益, 寻求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3.1坚持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定位、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机制创新、依法监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组织结构和法规, 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在目前的开发管理过程中, 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部门各管一摊, 一直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 应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保护的前提下, 把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建立政府监管的监督机制、政府政绩的综合评价体系, 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政府政绩的评价指标之一, 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 借生态旅游的名义而破坏环境, 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科学地完善各项生态旅游规划, 进行合理布局

科学的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旅游区规划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结构的严密性和生态功能的积极性, 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确定开发的目标、规模, 确定开发区位和空间形态, 确定区内各功能小区的布局, 确定基础设施和旅游线路, 确定客流容量及游览时间、方式。完善市场开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等各项支持性规划。

3.3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

资源的整合要突出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区域资源的整合。生态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实施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 营造旅游者获得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空间。产业资源整合是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 景区建设, 项目开发, 线路策划, 产品包装等各个方面实施产业资源整合, 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提高旅游竞争力。区域资源整合是要打破行政区域封锁。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 加快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开发, 重点开发佛坪——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的生态观光与历史文化游;汉中——朱鹮保护站——长青保护区——佛坪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观赏游。强强联手做大旅游, 实现多方共赢。

3.4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据调查表明, 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 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有的保护区甚至没有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 对旅游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 依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长期的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使环境造成的损害, 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 应得到各级旅游规划部门的重视。

3.5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加强生态景观的现场管理

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 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保护野生动植物, 理解和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 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旅游者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这样可有效地控制旅游消费中破坏生态的行为。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和生态旅游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使他们都能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已开发的生态旅游区要实行严格的现场管理。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 动员和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工作, 以增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历史古镇空间格局的解读与再生——以华阳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08.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74-01

1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但提高了人们走入自然,欣赏景色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及赚取外汇的额度。2009年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可知,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约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我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首先拥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且伴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更加大;其次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早在1997年底,我国就建立了类自然保护区900多个,其中国家级的120多个,14个获批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保护区云集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但我国的旅游业开发的时间还不长,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的理解,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理念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占主导,生态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很初始的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如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与污染严重等,亟需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只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发展旅游业才可能更长远。因此开发必须适度,控制开发的范围,加强环境意识,否则,过多游客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超负荷的压力,从而使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1大力发展森林公园,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各层次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必须使其相对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我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 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树木外,还有很多别的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切不可把森林当做木材生产基地而乱砍伐,甚至掠夺式的经营,那样用木材换得了经济利益,却牺牲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从而也难以发挥森林资源的最大效益。当然我们保护森林,也不是一味任其自然。因为森林会枯萎,若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因此可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② 坚决对森林犯罪予以打击。现在,很多基层单位、干部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过重,打击森林犯罪的力度欠缺。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2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的规划,执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观念,这不但是使开发获得成功的保障,亦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对旅游区的地质、生物资源以及相关的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作详尽的调查,从而对开展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损害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而对我国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超负荷的游客进入,即便是一般的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的游人进入。因为,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很容易但修复起来就很困难,旅游一旦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再想治理就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2.3加强环保与法制观念

旅游是一个会对环境造成特殊影响及累计破坏的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环保与法制观念,加强立法与管理。加强执法并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高度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由于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具有潜在性、持续性及累计性的特征,因此须增加相关的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与旅游相关部门须认真学习与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依据环境法律,对哪些方面须严禁开发,哪些方面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可接待的人数等做出具体的规定。而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要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与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N].光明日报,2002,1,19.

[2]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2002,1,23.

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篇12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学者赫克特在1983年提出的, 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1]。随着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生态旅游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推崇, 但遗憾的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生态旅游”一词在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由于缺乏权威的生态旅游概念, 给生态旅游活动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 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已有200余种。卢小丽等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 发现国内外生态旅游概念的核心标准规则一致, 即都遵循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等几个指标。其中“以自然为基础”和“为保护做贡献”是中外生态旅游概念的核心内涵[2]。本文并不否认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 但考虑到人文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需要保护的紧迫性, 所以更认同张建萍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 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 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 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 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 并以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3]。生态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保护、享受与体验和环境教育的旅游,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

2 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秦皇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和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 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发展较快。2008年, 秦皇岛市荣获“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等荣誉称号。虽然秦皇岛市在生态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缺少精品、当地居民参与性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3 秦皇岛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3.1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秦皇岛市拥有山地、海滨、长城等良好的旅游资源, 全市景区达40多个,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如有北戴河海滨湿地和昌黎黄金海岸等海滨生态旅游资源, 有祖山森林公园、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戴河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有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 还有山海关古城、老龙头景区、孟姜女庙景区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及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3.2 区位优势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 南临渤海, 北依燕山, 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 西近京津, 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 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交通便捷, 通讯发达。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明显的区位优势, 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2008年秦皇岛市实现生产总值808.95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2.84万元,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促进秦皇岛市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保证。随着秦皇岛市“旅游立市”战略的确立, 各项旅游服务工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 这都促进了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秦皇岛市还有众多的荣誉称号, 如全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之乡——山海关”等, 2009年, 秦皇岛市又荣获“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最美的十大海滨城市”称号。此外, 北戴河又有“中国夏都”的美誉。以上这些都为秦皇岛市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巨大的客源市场

秦皇岛市旅游业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及东北地区近距离客源为主, 随着秦皇岛市旅游局将开发力度向远距离市场倾斜, 也使秦皇岛市有了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2009年, 秦皇岛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38.4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 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96.06亿元, 增长32.0%。巨大的客源市场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4 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随着秦皇岛市政府对环保的重视和大力的投入, 秦皇岛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2008年度河北省11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中, 秦皇岛市位居河北省各城市之首[5]。虽然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对于发展生态旅游来说, 环境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海水的水质。随着秦皇岛市第二、第三、第四和昌黎污水处理厂先后建成投用, 2009年秦皇岛市多个浴场的海水水质优于往年, 但由于还有陆源污染物的不达标入海及海水养殖等原因, 部分海域的污染还较严重并导致了赤潮的发生。发生赤潮的海域海水浑浊呈黄色, 透明度低, 一些浴场受其影响使游人的游兴大打折扣。再如, 市区还有部分地表水体水质较差有碍观瞻、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周边采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等等。

4.2 缺少生态旅游精品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应该对景区环境容量、旅游线路、特色建筑、环境教育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都要考虑到并付诸实施, 而不是把生态旅游当成标签乱贴。秦皇岛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

4.3 旅游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态旅游者应当具有很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知识素养, 同时还应用实际行动履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义务, 在西方文献上称这种人为“负责任的旅游者”[4]。而在生态旅游景区中, 仍然有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旅游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4 缺乏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员

生态旅游需要高素质的导游员。生态旅游导游员应该是人们了解自然规律的科普讲解员, 提高民众环保知识的宣传员, 规范游客行为, 摒弃不良习气的教导员, 以及娱乐、欣赏和休闲的服务员[6]。而在秦皇岛市, 生态旅游区的许多导游缺乏生态导游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导游词普遍缺乏科学内涵, 自身对景区一些地貌景观成因、动植物分布等都不甚了解, 不能起到科普讲解员的作用。另外, 在环境保护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起不到环保知识宣传员的作用。缺乏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员将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5 缺乏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没有明确的生态旅游发展政策, 对于生态旅游的监督, 还依赖于媒体的报道, 专家的呼吁, 没有可靠有效的制度保证, 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热潮中, 又没有相应的机制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政府管理部门在环境保护、旅游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7,3]。

4.6 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够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 只有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真正受益, 才能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 多数居民对生态旅游不甚了解, 参与性差。

5 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 整体改善秦皇岛市环境质量

由海滩、海水、阳光组合而成的“3S”景观可以说是秦皇岛市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那么, 保护好海滩不受侵蚀、使海水免受污染才是保证其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出现赤潮的海域, 要查明原因, 从源头控制污染源, 保证海水的水质, 减少乃至避免赤潮的发生。对于市区部分水质较差的地表水体, 要采取措施进行净化。还有, 要对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周边的营运车辆进行整治, 所有运输水泥、煤、沙土等容易造成扬尘的车辆, 要防止扬尘、遗洒, 造成空气污染。

5.2 建设和推广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个成功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说服力远远大于枯燥的说教[8]。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开发、建设、运营中需要全程考虑生态环境因素, 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如做好旅游容量设计、旅游线路设计和三废的处理措施等, 尽量把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产品。通过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可以带动整个秦皇岛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5.3 通过各种手段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

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 在进入景区之前就可进行, 可通过旅行社印发的环境保护手册和生态导游员丰富的生态学及环境保护知识来感染、教育游客。另外, 景区内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 如在门票上写上“请爱护环境”的温馨提示, 通过在景区内的敏感、脆弱景点前放置环保宣传标牌, 提示游客该如何做等形式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5.4 对从业人员进行生态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生态旅游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具体可包括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7]。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才能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导游员, 要求导游员掌握一定的生态学、地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对导游员知识体系的培训一定不能忽视。

5.5 完善规范制度,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秦皇岛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完善生态旅游的各项规范制度, 使生态旅游的发展“有法可依”。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 具体包括对旅游者、景区、生态旅游从业者、旅游企业经营者、社区居民的生态管理, 做好监督、检查, 规范不合理的行为, 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步入正轨。

5.6 调动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通过当地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发放生态旅游的宣传材料等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益处。另外, 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使他们参与到生态旅游区的看护、管理、经营等工作中来, 使当地居民在生态旅游中真正受益。

摘要:由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国内外提出的生态旅游定义出发, 对生态旅游概念作出界定, 之后, 在说明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秦皇岛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秦皇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秦皇岛市,对策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2.

[2]卢小丽等.生态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2) :56~61.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85~86.

[4]卢云亭, 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5]周志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综合污染指数下降秦皇岛城考省内三连冠[N].中国环境报, 2009-10-30.

[6]李丰生, 王熙兰等.生态旅游导游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3~4.

[7]吴鸣岐.大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10) :15~16.

上一篇:植烟土壤下一篇:听说读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