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影响生态环境(共12篇)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1
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多的关注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旅游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使旅游业能够持续、和谐、健康有序发展,应该从根源上找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可以带动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无形之中可以为当地创造很多的收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的收入得到增长。
旅游业做为一项产业,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旅游业由各种不同性质的产业构成,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获得一定的收益,很多地区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旅游业快速发展,原本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积极的投身于旅游业当中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原本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农民和工人可能会在旅游的淡季失去工作。过度依赖旅游业将增加旅游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社会系统的影响
旅游的本质是消费,消费也成为了旅游的本质属性,带动着当地社会系统的发展。
(一)旅游业对当地就业的影响
由于旅游活动包括“住宿,旅游,购物,娱乐”,六要素,因而带来了运输,餐饮,商业网点的酒店服务,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服务业、纺织工业、建筑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就业机会较多,门槛较低,从而给妇女,老人,和无业、半失业或有其他工作的人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转型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地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延伸到领域的形成。促进城市建设。旅游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使当地的形象得到改变、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带动百业兴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休闲农业,交通,餐饮,娱乐,旅游房地产,房地产开发业。以旅游业为契机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使旅游地的运营管理更加科学,让旅游景点可以面向市场。
(三)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外币的流入,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以刺激消费,食宿消费、购买旅游纪念品等行为,有利于收入水平的增加。发展国内旅游有利于增加货币的流动,使货币的回笼速度加快,加快资金的周转,为旅游地增加更多的财富。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税收,增加资本。无论是发展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收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三、旅游业对旅游地居民心理的影响
旅游业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社会更加稳定。旅游所带来的收益会使旅游地的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改变,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加强居民的经济意识,使当地居民不再安于现状,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会给旅游地居民得心理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更加强烈的经济意识,就会使当地居民有更大的经济欲望,从而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出现违规操作,欺骗外来游客,将旅游产品高价卖给旅游者等一系列事情,生产经营者出现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加可以改变了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加大了贫富差距,影响旅游地居民的心理。
四、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积极影响
发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旅游地的环境的发展,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文物、野生动物和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都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对旅游地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让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旅游资源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使旅游资源的发展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中保护好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对旅游地环境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开发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过分追求旅游业的发展,会使当地的居民经济欲望增强,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略旅游地的承载力。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道路,自然资源枯竭,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水体受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五、结论及建议
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让旅游业更好的发挥其与其他产业关联性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系列问题,谨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愈加明显这种影响表现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旅游对旅游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深刻的研究旅游的对旅游地的影响,为促进旅游业健康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2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最大的经济支柱,但是在旅游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威胁。比如环境的压力,世界遗产地的破坏,旅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等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发展旅游的初期阶段,只注重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旅游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旅游和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以优质的环境为前提;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优质的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为了吸引游客,旅游管理者势必会力求早就并维持良好的环境,这些活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比如,:道路改善,服务设施的增加,遗迹的翻修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及周围的的环境卫生等。同时相比重工业,旅游业是投入少,见效快,污染小的一个产业,并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社会上无业人民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持社会的秩序起着积极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威胁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开发的时候,旅游交通造成的影响,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砍伐树木,采集矿石等,都破坏了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以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如华山峪人行道路与黄浦峪山公路的建设,产生大量的碎石和石渣堆积河道,造成水泥流的隐患。景区沿路所建设的金矿和石渣厂对山体和植被造成大量破坏。
盲目的开发会造成景观的破坏。
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废水,废渣,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污染。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破坏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粪便,随手乱扔的垃圾,废品等都是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产生的废气,噪音也是一种对环境的污染。
3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滥造旅游设施,这些都给旅游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舞台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4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来自各地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地区的文化传统,来到旅游地后自然把当地的文化带劲了旅游地,对当地的文化都会造成影响,甚至有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3
[摘要]研究旅游洞穴的环境变化,关键是要弄清洞穴开放后,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的影响。通过实地测量沂源九天洞洞穴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水化学特征和游客量的变化,研究旅游洞穴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影响,并把它与自然影响做简单的比较。沂源溶洞环境变化研究将为洞穴景观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他洞穴的保护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温度;湿度;CO2浓度;游客量;灯光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2-0081-06
对旅游洞穴环境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空气CO2含量、气流、灰尘、灯光植物方面。这些因素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影响外,还与洞穴旅游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并通过建立自动观测系统对洞穴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收集了大量资料。较之国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落后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洞穴设立有洞穴环境的自动观测设备,对旅游洞穴环境的监测大多间断而不连续,国内对洞穴环境研究较多的旅游洞穴主要有浙江瑶琳洞、北京石花洞、贵州织金洞、河北白云洞等,其他洞穴则研究很少,洞穴环境的基本资料相当缺乏。我国是个喀斯特大国,洞穴资源十分丰富,开放洞穴从早期的桂林七星岩、芦笛岩,广东云浮岩等几十多个,发展到现在已达280多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洞穴旅游国。多数旅游洞穴游客较多,由于缺乏洞穴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致使许多洞穴景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恢复洞穴景观资源,有必要增强对我国旅游洞穴环境变化及其改变因素的研究。
1研究区概况
九天洞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鲁山之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767毫米,为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带环境。
九天洞发育于鲁中断隆区的沂源盆地西北部鲁山山前断裂南侧中奧陶统厚层石灰岩地层中。鲁山山前断裂在地貌上表现为一近东西向沟谷,沟谷南侧九天洞等所在的千人洞山,山上植被茂密,盖度在90%以上,主要乔木种群为侧柏,刺槐等。沟谷两侧及缓坡地带多为耕地及经济林地,生态环境良好。
该洞总体为一近南北向的单口洞穴,洞口位置36°16′17″N,118°04′06″E,开口方向333°。洞口海拔高度470米,与谷底相对高度约60余米。洞穴总长度为1010米,现开放长度约有500多米。洞穴高度一般在3-7.5米,洞穴宽度一般在3-8米;在石冰凌与凌霄玉塔、凌霄玉塔与梦幻天堂厅之间的个别人工开凿洞段,洞穴高度不足1.5米;宽度不足2米。部分洞厅洞穴规模较大,如仙山琼阁厅的个别地段宽度达10余米;高度可达8-9米。洞穴底部整体相对平坦,但在天河与天官厅、石冰凌与凌霄玉塔厅等过渡洞段坡度较大,而修有阶梯。由于在中、末段(测点6-12)洞厅交界处有多处卡口存在(图1),阻碍洞穴空气与外界的交换。因此,洞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段落:测点1-5(洞口-天官厅)为相对开放段落;测点6-12(天官厅-梦幻天堂)为相对封闭洞段。九天洞因洞内发育有九个大的洞厅(表1)而得名。洞内钙华沉积物丰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边石坝、石瀑、石旗、石盾、石葡萄、石莲花、石花、石针、卷曲石、月奶石等,而且体态晶莹剔透,多姿多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洞穴自1993年向游人开放以来,历经3次阶段性开发,目前已开发有十几个洞厅,主要景观300多处,年均接待游客量数万人。
2研究方法
2.1观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本着易于测量、不妨碍游客观赏的原则,共选择了12个监测点,沿着主要旅游线路走向布置(图1)。考虑到距离洞口越近,环境要素的变化越大;距离洞口越远,环境要素变化较小,趋于平稳的特点;接近洞口处,观测点布设相对密集,随着到洞口距离增加,观测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另外,选点一般在主要景观附近,无景观洞段,距离可适当加大。而且,对洞内两处长期滴水点进行了观测,即“天宫厅”景点处以及“观音赏花”景点处(在石冰凌和灵霄玉塔之间)。
2.2观测时间
分别在人数较多的“五一”黄金周(2006年5月1-5日)和人数相对较少的7月底(2006年7月28-30日)进行监测。根据洞穴长度及工作人员数量,确定每日基本测量次数为4次,即上午下午各2次。“五一”黄金周期间,由于游客数量大增,环境因子变化较快,测量次数增加至6-7次/日,上午3-4次,下午3次。监测时间:8-12时;13-17时。同时,分时段统计进出洞穴的游客数量,用以计算洞内游客滞留人数。
2.3观测要求
分时段测量洞内温度、CO2浓度、湿度。每一日观测前,进行仪器校正。测点观测时,手持观测仪器探头距地面2米高度。要求仪器数字稳定在10秒以上方可读数,同时记录观测时间及环境状况(周围游客数量,游客至仪器距离等)。
2.4观测仪器
温、湿度测量仪器为电子温、湿度计,CO2浓度测量所用仪器为GXH305A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
把250毫升塑料瓶放置于滴口下方的洞底收集滴水。现场用秒表计时测量滴水量,用温度表测量温度。采集的水样带回实验室用酸度计测量其pH值,并用EDTA滴定分析水样的HCOCO3CO-、CO3CO2-、Mg2+、Ca2+等成分。
3九天洞环境变化监测分析
3.1气温
洞穴气温是反映洞穴能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且洞穴空气的温度会影响水中的CO2溶解度,当气温高于水温时,会促使CO2从水中逸出,有利于CaCO,的沉淀。
根据九天洞2006年5月1-5日和7月28-30日观测数据,可以得到洞穴气温沿旅游线路的变化曲线(图2)及洞穴环境要素与洞内游客数量变化过程图(图5)。
由图2看出,九天洞洞穴气温变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两次监测结果来看,洞内各点气温均低于洞外,而且随着距离洞口的增加,洞内大部分测点气温不断降低,但至天河厅(5号测点)、天官厅(6号测点)一带后又呈逐渐增高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口段(测点3-5)洞穴高度较大,受外界影响较大;而洞穴中、末端(测点6-12)较小(表1),受外界影响较小。
(2)从测点平均气温来看(图2),5月1-5日时间段,洞内各点气温变化较大,特别在5月1-3日,
洞内各点气温呈明显降低趋势。这主要因为“五一”黄金周期间,天气多变,尤其是4月30日本地有一次较大的降雨过程,使洞穴内滴水明显增多,并使洞穴气温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后,随滴水减少以及5月3日游客量高峰的到来(见后文图5),洞内各点气温逐渐升高。5月5日的阴雨天气,又使得洞内外气温进一步降低。
7月28-30日时间段,正值当地高温多雨时节,因此洞外及靠近洞口诸点的气温均较高,而距离洞口较远的洞内地段由于雨季滴水量大,滴水的降温作用及蒸发耗热,使各点气温均较低,且与5月3-5日气温接近,致使气温分布曲线接近重合。
(3)测点的平均温度最低值出现在仙山琼阁(测点4)与天河厅(测点5),同为13.9℃,原因是该洞段洞穴高度较大,而最高值则出现在洞口。洞外与洞内平均温度差为13.9℃-26.8℃。
3.2湿度
洞穴空气湿度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
(1)从较大的尺度看,洞穴湿度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九天洞所处的沂源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雨季集中在6、7、8月份,其他月份降水很少。反映在洞穴空气湿度变化上,盛夏的7月28-30日观测期的平均湿度明显高于春末初夏的5月1-5日,且洞内外差别较小。而5月1-5日观测期,除了5月5日因降雨造成湿度较大外,其余大部测点湿度较小,且洞内湿度大大高于洞外。
(2)从较小的尺度来看,湿度受当时的天气和气温的影响很大。降雨及雨后的一个时间段内,由于温度的降低及滴水的作用,湿度呈增大之势。如受4月30日和5月5日降水导致洞穴气温降低等影响,5月1-5日洞内湿度明显增高。此外,游客呼吸对封闭洞段湿度增大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如非雨季的“五一”黄金周,由于有较多的游客进入,而使洞内的平均湿度达到雨季7月28-30日的水平(图5)。
(3)综观全洞监测点,湿度最低值出现在洞口,平均湿度为46.6%;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洞的末端(测点12),平均湿度为96.5%。
3.3洞穴CO2
洞穴空气CO2含量是旅游洞穴环境观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CO2作为喀斯特动力系统的重要驅动力已得到充分肯定和认识。对洞穴系统来说,CO2同样是直接影响洞穴沉积物形成和溶蚀的重要参量。当洞穴空气中的CO2分压力小于洞穴水中CO2分压力时,在CO2分压差的驱动下,水中的CO2就会不断逸出,促使CaCO2的溶解度日趋饱和或过饱和,最终从水中析出。反之,洞穴空气中的CO2就会溶解于水中或洞穴水汽中,增加水的酸度,使已有的CaCO2不断受到溶蚀,以致洞穴景观产生严重破坏作用。同时洞穴CO2又是反映洞穴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空气中CO2过高,会使游客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和身体健康。
对旅游洞穴来说,游客呼出的CO2是洞穴CO2的重要来源。图4是九天洞不同测点洞穴空气C02浓度分布变化图。分析该图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从洞口到洞底,CO2浓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即洞口CO2浓度最低,越往洞里CO2浓度越高。洞口的最低日平均值为180ppm;最高值出现在灵霄玉塔(测点11),最大日平均值为11250ppm,该点CO2浓度之高,远远超出旅游洞穴C02浓度标准,同时在国内外也颇为少见。其原因在于该测点接近封闭洞段的末端,空间较为狭小,CO2累积效应较强,且该处洞穴景观奇特,游客滞留时间较长等。
(2)从曲线形态变化来看,开放洞段由于离洞口近,洞厅开阔,缺少窄小洞段,因此与外界沟通顺畅,空气扩散与交换速度快,CO2虽有积累,但累积效应不明显,浓度较低。而封闭洞段距离洞口远,洞厅较小,且有多处狭窄卡口阻碍空气的流通与交换,造成CO2明显积累,特别在5月1-5日观测期间积累更为突出。如全洞CO2平均浓度由5月1日清晨平均低于3000ppm至5月4日中午接近8000ppm(图5),而梦幻天堂(测点12)则由5月1日的4130ppm迅速增至5月5日的11190ppm(图4),增幅高达170%。
3.4洞穴滴水
“天宫厅”滴水量平均22滴/分钟。“观音赏花”处滴水量29滴/分钟。其余Ca2+、Mg2+等离子均相差不大。
通过前后两次滴水化学成分对比研究,Ca2+浓度在降雨量充沛的7月份,比旱季有所下降。原因是,之前洞顶土壤经过雨季的淋溶,造成土壤Ca2+浓度下降,而滴水中Ca2+的变化继承了土壤水的特点。因此,7月份滴水化学成分检测Ca2+含量低于旱季的5月份监测结果。这种现象已经在贵州的凉风洞也是同样存在(周运超,2005)。
4洞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九天洞原是一个封闭的地下洞穴,无洞口与外界相通,能够影响洞穴环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洞穴滴水和通过洞穴石灰岩裂隙的气体交换;开发为旅游洞穴后,洞穴环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因旅游开发活动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这一系列人为因素中,游客流、灯光系统对洞穴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使洞穴物质、能量交换规律及洞穴空气组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洞穴空气的CO2浓度变化、气温的变化上。
4.1自然条件影响
4.1.1洞穴滴水释放CO2量
在天然洞穴里,洞穴滴水在碳酸钙沉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2是洞穴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从表2两次采样结果来看,两次滴水中的变化不大,Ca2+含量有所降低,Mg2+有所增加,而PH值则都有增加。这是因为7月份进入雨季,滴水量较大,导致大多数HCO3-离子被中和,碱性较大。
这说明洞穴水释放的CO2量与洞穴滴水量、水中C0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洞穴滴水总量随旱季和雨季的交替而变化,导致滴水释放出的
CO2量也随季节变化。
4.1.2岩石裂隙的气体交换
九天洞为一单口洞穴,且洞口较小,无游客时呈封闭状态,洞内空气交换不畅。离洞口越近,空气交换越强;越远,空气交换越弱。靠洞穴裂隙、溶隙与洞外空气交换的比例较小。据5月、7月份两次观测记录,九天洞中距离洞口越远,CO2浓度越高,湿度越大,说明了到洞口的距离是影响该洞空气交换强度的重要因素。
4.1.3洞厅容积和地形
洞厅的容积和地形(如表1所示)对空气CO2含量和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在空间宽敞、地势平缓的洞厅里,空气CO2含量和气温的变化幅度要小于在空间狭窄、地势陡峭的洞厅里的变化。旅游旺季,在狭窄洞厅里,易因游客滞留及气流不畅,导致空气CO2含量累积过高,不利于游客的身体健康。
4.2人为条件影响
4.2.1洞穴游客流
7月28-30日观测期,虽然游客较黄金周少,但7月29-30日适逢双休日,仍保持一定的游客量(100-300人/日),因此,CO2在封闭洞段仍有一定积累。如梦幻天堂由7月28日8080ppm增至7月30日的8730ppm(图4),增幅为8%,全洞平均浓度则由前期的4500ppm左右上升至5000ppm以上(图5)。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五一”黄金周之前的冬半年为旅游淡季,洞内CO2经过长期扩散,已经达到很低的浓度水平。因此相对封闭洞段5月1-2日CO2浓度并不很高(且游客数量较5月3-4日为少)。虽然“五一”黄金周之后CO2扩散造成浓度降低,但由于夏半年,游客数量较冬半年为多,CO2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出现相对封闭洞段5月1-2日CO2浓度低于7月28-30日的现象。
由于九天洞所处区域降雨量较少,因此洞内的滴水量也较南方洞穴的少。九天洞比较明显的长年滴水点仅有两处。由此可以认为,洞穴滴水对九天洞洞内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应远小于游客的影响。
4.2.2灯光系统
九天洞灯光系统总瓦数最大的是天街厅,为1320瓦,因为天街厅的游路最长,路灯和景观灯总数也最多;其次为天河厅,为1100瓦。具体情况如表4。
这些路灯和景观灯在旅游高峰期,由于旅游团密集,变成全天开放,一般开放时间为9小时,此时由路灯和景观灯释放出的热量分别为1.22×108焦耳/天(34.02千瓦时/天)和124×108焦耳/天(34.38千瓦时/天)。在旅游淡季,虽然每天游客数只约为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但小旅游团的数量增加,只要有旅游团经过,景观灯和路灯就要打开,因此每天路灯和景观灯开放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此时由路灯释放出的能量为0.54×108焦耳/天(15.12千瓦时/天),景观灯释放出的热量为0,55×108焦耳/天(15.28千瓦时/天)。因此,由灯光系统释放出来的能量在旅游淡季约为30千瓦时/天,在旅游旺季为68千瓦时/天。由此可见,灯光系统对于洞穴热量平衡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旅游洞穴里持续的洞穴灯光给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此类灯光植物一般为藻类、孢子植物和真菌。它们不仅对碳酸钙沉积物产生机械破坏作用,其生长过程的有机酸还对碳酸钙有溶蚀作用。在景观灯的照射下,九天洞的天官厅的一根石柱表面覆盖上一片绿藻,在“观音赏花”处,灯光的照射和潮湿的环境使得在一盏路灯的旁边长出了苔藓。
5结论
通过对九天洞的旅游环境监测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该洞穴曲折,洞径变化较大,对洞穴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九天洞内的气温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大于游客数量增减造成的影响。沿洞口至洞底方向,在开放洞段平均气温表现为渐减,进入封闭洞段后又呈渐增之势。
(3)洞穴空气湿度从洞口向洞底基本呈递增趋势。湿度大小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而游客呼吸对封闭洞段湿度增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4)从洞口到洞底,CO2浓度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开放洞段由于离洞口近,CO2虽有积累,但累积效应不明显,浓度较低。而封闭洞段距离洞口远,洞厅较小,且有多处狭窄卡口阻碍空气的流通与交换,旅游季节CO2浓度水平很高,积累效应明显。
(5)从影响洞穴环境的因素来看,人为条件的影响超越自然条件,成为影响洞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4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环境和资源危机。因此,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首先要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采取严格的措施,才能确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服务的现象,这加剧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植物的影响
火灾是植物最大的威胁,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烟头、野炊等均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踩踏除了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变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掠夺式的采摘往往会使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游客的进入还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
(二)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游客的进入,打破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规律,增加了它们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经在河滩灌丛常见的鸟类、兽类以及爬行动物等,有些如今已难觅踪迹,一些物种甚至开始向外迁徙逃离。游客的投喂,改变了动物的觅食习惯,降低了物种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驱使下,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的踩踏会引起地表裸露、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区内酒店、餐馆等场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水上娱乐项目产生的尾气、燃油排放和游客丢弃的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极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由于水体清理难度大、自我修复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服务设施和车船的废气排放。煤气和液化气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固体垃圾堆积产生的恶臭等,都会对保护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个别保护区甚至开设了野炊项目,这不仅增加了火灾隐患,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六)对景观的影响
一些保护区完全不顾保护区环境承载能力,大量兴建旅游设施,破坏了保护区自然景观和原始风貌。由于旅游道路的开发建设,人为形成了很多干扰廊道,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保护效果。有些保护区甚至违规建设索道,大面积炸毁山体,严重破坏了区内自然景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
三、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纳入法制轨道。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任何项目都要坚持先环评再建设。对环境破坏大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对环境保护者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严控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测
在旅游开发前,应先对保护区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并在运营过程中严控游客数量。应定期对保护区的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保护区环境的破坏。
(三)加大环保宣传,倡导文明出游
利用一切媒体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保护区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融入环保讲解的内容,帮助游客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
(四)加强部门协调,深化综合治理
要加强旅游、林业、环保、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联系和信息通报制度,以便形成合力,增强监管力度。建议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管理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
四、结语
浅论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篇5
浅论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从理论上着重论述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及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环境负面冲击.其目的是认清各种旅游因素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并提出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的基本手段,以寻求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作 者:李飞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年,卷(期):28(12)分类号:X3关键词: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 持续发展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6
关键词:旅游业;利润率;影响因素
一、 引言
利润始终是产业和企业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常态下旅游产业利润率问题已经受到较多关注。而非常态下旅游产业利润率,目前关注较少。2003年受突发事件SARS的影响,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旅游业平均利润率为正的仅有7个,而平均利润率为负达24个,亏损面达77.42%,全国平均利润率为0.36%。虽然2004年中国旅游业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亏损的省、市、自治区仍然有17个,亏损面为54.84%,全国平均利润率仅为0.01%。另外,而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公布的数据,北京2006年1月~2月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但旅游业的三大核心行业(住宿业、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全面亏损近3亿元,出现增收不盈利的状态。
从企业角度来看,全国7 000家星级酒店中有3 000家处于亏损状态。鉴于此,突发事件对比较脆弱的旅游业影响是巨大。因而,在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业利润率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 文献综述
企业所在的产业环境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根据这一观点,如果企业所在的产业垄断性强或者绩效高,则企业的绩效也就高;反之,则绩效就低。因此,企业绩效的差异取决于企业所在的产业环境状况差异化的程度。但是,在高垄断和高收益的产业中有低盈利甚至亏损的企业,而在微利行业中则有高盈利的企业。一些研究表明,同产业不同企业长期绩效的分散程度要比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绩效分散程度还大。王建优将产业内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相关理论归纳为古典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创新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四类,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有关企业绩效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大多数研究基于SCP框架(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姚勇、董利等考察了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因素问题,研究绩效差异如何受组织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毛蕴诗、蒋敦福、程艳萍对中国的上市公司亏损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亏损面在逐渐扩大,但这一研究的对象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全体。张润刚通过对中国酒店企业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发现,中国酒店企业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洋盛中衰等问题,并为中国酒店企业扭亏提出了几点建议。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尽管国内外对产业和企业绩效的问题早有关注,但已有的研究要么没有针对旅游业,要么没有结合统计数据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环境变化时旅游业利润率的变动更能体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对SARS发生后中国不同省区的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影响中国旅游业利润率的经济因素。
三、 研究设计
本部分首先对研究变量、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进行说明。根据文献研究,影响旅游业利润水平的因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市场竞争状态、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供给的开放程度、旅游需求的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以及旅游消费水平等。各省旅游业平均利润率是被解释变量,而其他指标是解释变量。
上述解释变量中,市场竞争状态用各省星级饭店数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旅游供给的开放程度以住宿和餐饮业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衡量,旅游需求的开放程度可以用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两个变量衡量,基础设施用人均公路里程衡量,旅游消费水平用当地市场单一旅客日均消费额衡量(见表1)。
基本模型如下:
RATEi=αi+β1RSTi+β2AGDPi+β3FDIi+β4INCOi+β5PERi+β6INFRi+β7EXPEi+εi
此处下标i表示省份(i=1,2,……,31),αi表示截距项,εi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查突发事件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利润率的外部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SARS这一突发事件影响下中国旅游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及各省的相关统计数据。住宿和餐饮业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指标提供了“协议投资”和“实际接受投资”两项数据,本文使用后者。为简化计,GDP、人均每天消费额用人民币计量,而FDI、旅游外汇收入用美元计量,也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对本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四、 突发事件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利润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本文使用OLS模型对2004年年鉴所载相关数据进行拟合。由于某些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在回归过程中可能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此,本文计算了所有因素间的相关矩阵,结合共线性检验指标排除那些高度相关的配对。
各省入境旅游人次指标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将全部变量置入回归方程对共线性问题的诊断表明,旅游外汇收入的容忍度(Tolerance)为0.029,方差膨胀因子值(VIF)为34.563;而各省入境旅游人次的容忍度为0.039,方差膨胀因子值为25.728,表明二者不可同时置于回归方程之中。结合相关系数矩阵和共线性诊断指标,将原方程模型中的入境旅游人次指标剔除。
剔除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之后,作者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的相关变量全部强制纳入(Enter)OLS回归。DW统计量的值为1.899,查表可知不存在误差序列相关。共线性诊断表明,回归方程中留存下来的变量不存在共线性关系。最终结果见表2(R2=0.463,Adjust R2=0.328,F=3.443,Sig.=0.013)。虽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旅游市场人均消费两个指标在回归方程中并不显著,但是鉴于本研究的探索性质,而且考虑到二者的理论意义,本文仍然将这两个变量予以保留。
1.以星级饭店表示的市场竞争指标对当地旅游市场利润率有显著的负的影响(β=-0.486),星级饭店数量多的地区往往是发达地区,根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游客与旅行社拥有较强议价能力,平均房价下降,市场竞争越激烈,从而导致当地旅游市场的平均利润率就越低,这验证了市场利润率的趋同性假设。欠发达地区,酒店数量较少,竞争力较弱,平均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从而提高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利润。(饭店收入是旅游业主要收入之一)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当地旅游市场利润率有显著的负的影响(β=-0.549),说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对就越低。这一特点折射出中国观光旅游时期的阶段性特征——自然风光资源垄断优势。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从供求关系角度,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观光型的自然资源性略为不足,从而导致以自然观光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特别是自然资源垄断型供给相对不足,因此,发达地区往往成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地,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成为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并由于其资源垄断性产品,而形成垄断优势,为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提高利润率水平提供了市场基础,这一市场基础在抵抗外部不利发展因素时,具有较快的市场恢复性,从而增强其抗风险力。第二,从微观角度来看,利润率水平理应体现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是,中国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现影响不大。简言之,市场,而非经营管理水平,对旅游企业的绩效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更深层次的解释了广东、上海在经济发达的同时却出现了高赢利的发展态势,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多元化发展同样具有良好的抗风险的市场基础。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尽管自然观光旅游供给不足,但是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旅游已走出单一结构并向多元化发展,商务旅游、文化交流以及会展业的发展,都导致需求增长,从而带来旅游业市场利润率较好的表现。也就是说,当需求多元化时,外部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会由于多元化的发展而被分解,从而导致在特殊时期仍然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一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下,相对应的旅游市场结构的差异性:第一,以垄断性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结构,主要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现阶段具有良好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第二,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应的是多元化的旅游市场基础,具有分解各类风险的机制,从而增强了对突发事件承受力。第三,经济水平对旅游产生负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不具有垄断性自然资源,经济较发达地区。
3.住宿和餐饮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旅游市场利润率有正的影响(β=0.420),但并不显著(Sig.=0.119)。住宿和餐饮业实际利用外资增加即是当地市场外资旅游企业增加,加剧当地旅游市场的竞争。然而,服务企业的海外扩张往往是追随着制造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本地区工业企业国际化,引起在贸易、金融、会计、法律及住宿等服务企业的提供的配套服务,所以服务国际化是跟随着工业国际化之后,两者紧密相联。而这一切都将带来更多、消费能力更强的商务游客,因而也从增加了相应的需求。
4.以旅游外汇收入指标衡量的旅游需求的开放程度对当地旅游市场利润率有显著的正的影响(β=0.677),说明旅游市场越开放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对就越高。旅游外汇收入从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旅游目的地的对外接待旅客的水平。因此,对外接待旅游越多,赢利能力也就越强。研究还表明,需求的开放度比供给的开放度对旅游产业利润率贡献度更大。上述旅游供给开放程度与旅游需求开放程度的正效应,也进一步说明上海、广东旅游业平均利润率较高这一现象,受多元化旅游市场结构的支持。
5.以人均公路里程指标衡量的基础设施对当地旅游市场利润率有显著的负的影响(β=-0.426),说明基础设施越好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对就越低。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第一,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均GDP较高的地区,居民会选择外出旅行,因而成为旅游的客源地。客源地,旅客出游率可能较高,但出游方式也比较多样化,自助游、自驾车游等方式,摆脱了传统依靠旅行社组团出游的方式,因而对当地旅游产业贡献率较小,影响了客源地旅游企业的利润。而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往往却是风景名胜较为集中的地区,因而成为观光旅游的目的地。第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带来了旅游者便利进入,同时也便于游客流出,难以留住客人住宿,使该区域成为过境地,而非目的地,直接导致该地区游客停留天数下降。当然,以人均公路里程指标衡量基础设施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基础设施好的地区,人口相对密集。事实上,对旅游有利的基础设施(例如机场)的建设,应当对旅游需求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因而传统产业研究中,以人均公路里程衡量基础设施水平的方法,在旅游产业研究中是否可行,也有待商榷。
6.以人均每天消费额指标衡量的旅游消费水平对当地旅游市场利润率有正的影响(β=0.266),但并不显著。说明旅游地消费水平越高,其旅游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对就越高,但这种影响作用的显著性仍有待检验。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突发事件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利润率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统计趋势上看,基本结论如下:在外部环境对于旅游发展出现不利情况下,住宿和餐饮业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当地旅游业利润率有正的影响;市场竞争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对当地旅游业利润率有负的影响。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做出如下推断:伴随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利润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U型曲线的发展态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旅游业因观光旅游资源丰富而利润率相对较高;中等发达地区发展观光旅游的资源较少,商务旅游需求也不足,因而呈现低利润率状态;发达地区大量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弥补了观光旅游资源不足的缺憾,因而利润率也较高。这一推断需要后来研究的证实。
本研究以突发事件为背景,从行业角度对旅游业的利润问题进行探索,具有开创性。然而,由于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因而以各省旅游业平均利润率是被解释变量,存在一定不足,因为各省内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另一方面对影响因素的选择不够全面,已选定的影响因素在指标衡量方面也存在可以改进之处。由于SARS突发事件的影响,2003年中国旅游业利润率受到影响,而2004年呈现恢复性增长,尽管年度数据有利于发现旅游业利润率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但年度数据对发现利润率影响因素的一般规律产生不利影响,使用多年度、跨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分析将更为科学。旅游业包含了餐饮、住宿、旅行社、景区等子行业,其利润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别,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没有区别对待。另外,基础设施对旅游业利润率有负的影响,尽管作者对此进行了解释,但这种解释主要针对观光旅游市场,没有针对商务旅游市场。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优.产业内企业盈利绩效决定因素的理论回顾及启示.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5):45-57.
2.姚勇,董利.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2):72-79.
3.曾国军.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角色演变:以业务范围和竞争能力为柜架.南开管理评论,2005,(4):67-72.
4.毛蕴诗,蒋敦福,程艳萍.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构研究.管理世界,2001,(5):145-151.
5.曾国军,刘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产业发展的七个特征.现代管理科学,2007,(6):54-56.
6.张润刚.中国酒店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改革与战略,2000,(2):71-73.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专项经费。
作者简介:彭青,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曾国军,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7
如何达到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共赢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程度及模式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负面影响的对策进行探讨研究, 以期为草海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集观鸟、湿地体验、科普教育与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提供参考。
1 规划区域概况
草海是距今约400万年前开始发育的构造岩溶盆地, 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1985年2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985]45号文批准建立“草海省级综合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境和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1992年国务院以国函[1992]166号批准草海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时成为我国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又将草海保护区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湿地。2002年, 加入东北亚鹤类网络。
草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 km2, 其中核心区面积21.62 km2, 缓冲区面积为5.40 km2, 实验区面积68.98 km2。草海湿地对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草海是国家Ⅰ级保护物种黑颈鹤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 也是黑颈鹤越冬最远、栖息地地理位置最东的区域。草海湿地共有鸟类222种, 分属16目41科,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余种 (Ⅰ级3种, Ⅱ级18种) 。每年冬季有近8万只候鸟在此过冬栖息, 其中中国特有的高原候鸟黑颈鹤是草海湿地最珍稀的鸟类, 具有数量多、密度大、形态优美、鸣声高亢等特点。草海以“草” (湿地) 为名, 却因“鸟”成名, 被誉为“世界十大观鸟区之一”。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2011—2030) 》涉及区域位于草海国家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面积68.98 km2, 实验区内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面积为24.71 km2。规划定位目标为:在遵照执行草海保护规划与生态治理规划、维持草海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以高原湿地为特色景观, 以珍稀鸟禽为主题吸引, 以民族风情为文化背景, 以宜居气候为环境依托, 集观鸟、湿地体验、科普教育与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生态旅游的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生态旅游的目标为基础, 构建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3 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3.1 生态旅游规划正面环境影响
(1) 通过宣传和教育, 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进行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1], 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通过配备的标识牌、博物馆和宣传教育中心、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手册、声像解说设备以及有过专业培训的导游可以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增加公众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的认识,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 对有效地保护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2) 通过公众广泛参与, 促进草海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草海四周的村庄环境脏乱差, 村庄的建设简陋无规划, 基本无配套基础设施。草海周边由于历史原因, 居住了大量的居民, 目前保护区范围内定居了4万多人, 每天产生约300 m3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保护区[2], 草海周边的湖滨带基本被村民开垦为耕地, 周边原生植被破坏殆尽。从现状来看, 保护区内农民的生存与草海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较大。
生态旅游规划的公众参与广泛性, 可让草海周边的居民广泛参与到草海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中来, 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 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同时, 旅游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从而可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与草海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 实现逐步实施退耕还湖还湿还林。同时, 通过旅游规划的实施, 对周围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和景观设计, 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彻底解决目前村庄的污废水及生活垃圾自由排放的现象, 可大大改善自然保护区的整体环境, 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
(3) 促进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草海自然保护区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 开展以观鸟、湿地体验、科普教育以及结合本地民俗风情体验、高原生态农业观光等为主的旅游产品, 来增强保护区自身的能力建设。同时结合城镇、乡村等保护区内社区发展, 有区别、有侧重地引导不同业态形式和开发强度的旅游产品, 充分保障自然保护区的基底生态环境, 使得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受益于生态旅游的发展, 以生态旅游产业反哺保护区的保护事业, 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 生态旅游规划负面环境影响
(1) 开展生态旅游将增加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担。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及游览路线的建设势必占用保护区内的土地, 破坏地表植被和原有景观, 建设过程中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干扰, 建设过程中地表开挖产生的水土流失等都将增加保护区的环境负担。
旅游服务设施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产生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 将直接影响到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给原本就已经超负荷的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负担, 目前保护区内的地表水水质、土壤环境以及环境空气质量均不能满足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功能要求, 亟需进行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如果未对草海现状环境进行整治恢复, 草海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的排污将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甚至达到毁灭性的破坏, 必须高度重视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现状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工作, 避免旧账未清又添新帐的事情发生。
草海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 势必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的进入和车流量的增加, 会干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 同时游客的活动也会带来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物种入侵以及引发火灾等风险,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将影响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 各种旅游垃圾既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又降低了旅游区的景观美观。
(2) 旅游规划实施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规划中的功能分区直接影响到草海自然保护区内珍稀鸟类的生活环境, 规划的游览线路不合理会对保护区鸟类的觅食、栖息以及迁徙产生影响;游客的旅游休闲活动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也存在极为复杂的影响关系, 直接影响保护动物个体行为的改变[3], 如觅食行为的改变、放弃现有的生境、生理指标的变化等等;游客的践踏, 机动车尾气、旅游活动遗留的废弃物等将会影响到保护区生态系统平衡;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 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也将加大, 根据调查, 目前草海自然保护区内已经有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和外来水生生物黄黝鱼、彩石鮒等鱼种, 这些原因可能导致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进而影响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4 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1) 合理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至关重要。规划期对保护区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 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保护区的各项生态敏感因子, 坚持以保护为主, 旅游服从保护的方针, 合理划定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的内部功能区, 严格将旅游规划区控制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
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功能分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景观生态保育区, 其中服务区和游览区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景观生态保育区对生态环境为正面影响, 因此, 为减少游客和旅游服务设施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服务区应依托草海北侧现有的旅游设施, 新建服务设施应远离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规划将游览区划分为科普文化游览区、湿地体验游览区、湿地景观游览区、观鸟游览区、乡村风情游览区, 各游览区应避开鸟类夜宿区。
(2) 治理与开发共同推进。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带动草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旅游规划中乡村风情游览区可通过改造现有的农村村庄环境, 对草海周边的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设计风格以接近自然为主要理念, 同时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 对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全面治理, 不仅可以提升草海自然保护区景观价值, 同时也可改变周边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 进而改善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旅游规划中的湿地体验游览区和湿地景观游览区可以通过周边农户的广泛参与, 实施退耕还湖还湿还林, 共同经营和管理, 利益均分等措施, 达到既恢复草海自然保护区原生生态系统又开发了旅游资源的目的。
(3) 严格旅游服务设施环境审批程序。旅游服务设施应以不影响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控制条件, 服务设施建设地点控制在保护区外, 旅游服务设施采用清洁的能源结构和先进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处理措施, 确保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运不新增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担。施工期应采用环境友好施工工艺, 降低施工期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干扰。
(4) 科学合理的游客管理。除旅游服务设施产生的环境影响外,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最大的环境影响来自游客, 只有对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才能保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游客管理首先是控制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 严格执行规划预计的日游客容量指标, 不得超负荷。其次是游客的文明旅游, 游客的文明旅游主要依靠各种宣传教育和游览活动责任化手段, 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增加游客的自然保护区科普知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使命感, 避免出现大声喧哗、乱丢垃圾、越界游览、惊吓野生动物、携带入侵生物等现象发生。
(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专业化。旅游管理人员专业化才能保证对旅游设施及游客进行科学的管理, 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应具备生态旅游专业知识、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和知识、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管理机构应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及监督制度, 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考核;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责任方案, 责任方案不仅对游客进行环境约束, 也应包含对旅游管理人员的环境责任要求;制定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风险环境影响应急预案及响应系统。
5 结语
开展生态旅游是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旅游的宗旨, 草海自然保护区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 为保护区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筹集资金, 增强保护区自身的能力建设, 使得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受益于生态旅游的发展, 以生态旅游产业反哺保护区的保护事业, 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旅游规划阶段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控制, 结合规划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影响的正负方面分析, 提出控制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的控制方案, 以达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青, 王智, 钱谊, 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 (3) :11-15.
[2]齐建文, 李矿明, 黎育成, 等.贵州草海实地现状与生态恢复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2, 31 (2) :39-56.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8
一、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优美温馨的生态环境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管理, 给旅游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乃至破坏, 到头来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 是人们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不强,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但如果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是可以防微杜渐的。
1. 游客践踏、采集植物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如游客践踏后的土壤被踩实, 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 幼苗的顺利成长。有些游客面对漂亮的花朵、金黄的果实常常有摘下、采集或带回家种植的动机。甚至有些游客还迷信某种药用植物的神奇疗效, 一旦发现, 必须采摘, 使许多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
2. 干扰、捕杀野生动物
游客户外旅行, 和一些野生动物常常产生交集。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正常生活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如在西双版纳旅游旺季, 络绎不绝的游客, 干扰了野象的生活规律, 在原始森林的溪水旁难觅野象踪迹。游客使用音响, 驾驶摩托车、汽艇、汽车时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野鸡、野鸭产卵、孵蛋。有些游客, 酷爱吃山珍海味, 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 都是他们猎食的目标, 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这种消费野生动物的行为必须制止。
3. 油污、垃圾污染江河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 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 划船、踩水、游泳、驾驶帆船、乘坐汽艇等已经成为人们度假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在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 所排放的垃圾、油污也造成了水体污染。如广西漓江, 旅游船只常常首尾相接, 浩浩荡荡, 船舶排放的污物和有人乱扔的垃圾, 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 造成漓江环境的恶化。
4. 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景点旺季常常人满为患。随手投放的固体废弃物垃圾, 给清洁工人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在很多风景名胜区, 清洁工人为了清理垃圾, 必须攀爬悬崖峭壁。垃圾污染现已成为很多景区的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如九华山每天约有60吨的经营垃圾、20吨的旅游垃圾, 处理不好, 会威胁环境, 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5.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 他们还攀爬古树, 在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等, 这些违法的不良习惯, 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 而且也降低了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甚至造成千年古树死亡。如, 我国黄山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 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链上, 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 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二、解决旅游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问题的对策
为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旅游管理、开发部门只有充分发挥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切实解决旅游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1. 制定政策法规, 保护旅游天然生态环境
为了发展旅游业, 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在旅游区域应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问题, 还旅游区天然本色。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 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2. 提高公民素养, 营造旅游和谐社会环境
安定和谐的旅游社会环境, 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没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们就会失去安全感, 旅游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旅游经济也很难得到开发。融洽和美的人际关系, 可以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 确保游客身心愉悦地进行旅游活动。为此, 提高公民素养, 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
3. 完善旅游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 改善旅游经济环境
旅游经济环境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和旅游服务人员水平不高, 配套设施落后, 服务人员水平不高, 必然导致服务质量档次下降, 这就会会丧失景区对游人的吸引力。只有旅游经济环境中硬件和软件相匹配, 才能充分发挥成旅游设施功能, 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 旅游业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发挥其积极意义, 克服其不利影响的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相信:只要我们多措并举, 统筹安排, 旅游业就一定能成为该地区增强经济收入,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李龙.旅游活动对龙宫景区土壤环境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9
环境影响识别作为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实施具体评价的必要前提, 其识别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而环境影响预测是对规划在未来对环境影响的量化手段, 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识别和影响预测的技术思路。
1.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定义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指的是在分析旅游规划目标、指标及总体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方法筛选旅游规划所确定的某个项目或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各种变化指标, 并定性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2.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旅游相关产业与受影响的外界环境之间作用的结果就是旅游环境影响[3]。因此,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主要有旅游相关产业识别、外界环境因子识别和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效应识别等三个方面。
2.1旅游相关产业识别
旅游规划整个过程环境影响的主体识别不仅包括具体的旅游区域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也包括旅游规划的实施带动的相关行业发展所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2外界环境因子识别
包括规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环境敏感区域 (如拟规划区内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 、环境风险区内的主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 以及当地社区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2.3环境影响效应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的效应识别主要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生态效应进行识别。从局部的角度, 要分析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跨度及可能性等内容;从整体的角度, 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目标, 拟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旅游建设项目、旅游相关产业等方面潜在的环境影响。
3.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及步骤
(1) 识别方法。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有很多, 如矩阵法、德尔菲—矩阵法、核查表法、清单法、层次分析法、GIS支持下的叠图法、情景分析法、系统流图法等[4,5]。
(2) 识别步骤。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是一般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 进行环境影响项目分类。认真分析规划内容, 筛选出规划中提出的可能引起环境影响的旅游相关开发建设项目。
第二步, 对环境要素、环境参数进行分类。根据上一步分类的结果, 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分析可能受其影响的环境要素或环境参数。
第三步, 构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矩阵。根据上述两个步骤及环境要素分类编制旅游环境影响识别矩阵。
第四步, 环境影响分析。在识别表中分析旅游相关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其性质, 初步确定环境影响识别因素, 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主要环境影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游客大量涌入, 别墅区和员工生活区建设, 道路建设, 蓄水池建设, 停车场、办公区建设, 野炊、野餐, 娱乐业、餐饮业, 焚烧垃圾, 机动车辆, 建筑施工垃圾。
4.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4.1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所存在的问题
(1) 识别内容。
国内学者对旅游区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主要停留在植物、土壤、大气、水环境、动物和景观等单个因子为对象的研究, 研究需进一步深化。
(2) 识别的尺度范围。
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相对比较单一, 停留在小尺度、小范围, 而缺乏对大尺度, 隐密性和长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3) 识别的手段。
长期以来, 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方法以野外调查为基础, 实验设计多为短期内影响调查, 大多为较肤浅的描述性研究, 缺乏长期跟踪研究及精确的实验研究。
(4) 研究方向。
至今为止, 对与环境影响有重要关系的工程措施, 能源结构改变、社会经济政策等缺乏系统有效的研究。
4.2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未来的研究方向
(1) 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影响类型的增多将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旅游会扩展到新的环境类型中, 同时不断地有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出现, 这些新环境及新旅游活动形式产生的环境问题, 将为旅游影响研究带来新的课题[6]。
(2) 时空尺度的扩展。
目前中观尺度已进行了大量研究, 而对大尺度和微观尺度的研究需要加强。从更大的时空范围来看, 则可能影响到该区域某些种群的结构、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
(3) 研究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在改进传统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要重视长期监测系统及模型的建立与利用, 特别是加强3S技术在大时空尺度上影响监测、资料获取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7]。
5.结论
环境影响识别在整个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 其结果对后续环境预测与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重要的影响。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要做到全面但不烦琐, 识别的内容要考虑旅游相关产业、外界环境因素及环境影响效应三个方面,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应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处于起步的状态, 环境影响识别和预测的内容和方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议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各类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 结合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观, 构建适合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体系,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冰, 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 1996, 15 (4) :92-99.
[2]黄震方, 陈志钢, 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3) :99-104.
[3]张妍, 尚金城.青藏铁路决策的战略环境影响识别[J].新疆环境保护, 2001, 23 (3) :24-28.
[4]Teng-Yuan Hsiao, Nae-Wen Kuo, Yue-Hwa Yu.A Delphi matrix approachto sea andits application within the tourismsector in Tai wan[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5, 25:259~280.
[5]国家环保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T130-2003) [Z].2003.
[6]Cole D N.Environmental i mpa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wild lands[A].In:Manfredo M J, Vaske J J, Bruyere B L, et al.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A Summary of Knowledge[M].Jefferson:Modern Litho, 2004.107-116.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10
一、软环境建设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
秦皇岛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 未来秦皇岛旅游的建设将会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将城市变成景区。在这个建设过程中, 对旅游软环境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建设集旅游产品展示、旅游投诉受理、旅游保险服务等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秦皇岛旅游大厦和大型游客集散中心。鼓励引导大型购物商场、公交班车、邮政和通信服务网点在旅游旺季适当延长营业时间, 积极开发夜间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等“夜游”系列产品。建设覆盖全市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在车站、机场、中心商业区等重要节点和窗口地带, 建设面向散客的旅游咨询服务站点, 配备专业人员和多媒体查询设备, 这些方面的建设更加强调了旅游软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旅游软环境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使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和谐发展, 提升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品味和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旅游法》对秦皇岛市旅游软环境的影响
《旅游法》的出台在旅游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对于规范旅游市场, 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竞争机制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1) 规范了行业行为, 理顺了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间的合理关系。同时通过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薪酬体系, 有效避免了从业人员出于经济考虑而进行的欺骗旅游者的行为, 还对旅行社与其他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调整, 避免了旅游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现象。
2) 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完善, 为旅游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保障。规定在旅行社严重违约侵犯旅游者权益的特定情况下, 需要支付旅游费用1—3倍的赔偿金。这样长期以来社会反映强烈的零负团费、旅游购物欺诈、纠纷等问题, 在旅游法中都会找到解决途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导游人员弃团不理的行为,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则构成了严重违约。
3) 旅行社先行赔付制度的出台, 使得旅游从业人员不能强迫旅游者消费或购物, 最大限度保障了旅游者的利益。旅游法规定由于其他旅游经营者全部或者部分不履行合同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 可以由与之签约的旅游经营者先行赔偿。这样, 旅行社在挑选合作者时会更加谨慎, 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
4) 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的成立, 可以对旅游监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保障了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这些影响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业界的不适, 但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对秦皇岛旅游行业朝着健康、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三、秦皇岛市旅游软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 旅游业发展多年, 软环境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已经得到改善趋于合理化, 但是在市场运行中仍然存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首先, 市场环境不理想, 旅游市场缺乏自由公平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守法意识。使得旅游企业间缺少分工与合作, 很难走重组和兼并壮大之路, 也难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 不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 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来推动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 缺乏合作双赢的意识, 旅游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 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 而对整个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会带来信息、文化、技术和投资等方面的长期综合社会效益认识不够。再次,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服务环境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对旅游服务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使旅游诚信服务大打折扣;最后, 社会人文环境不佳, 一个地区旅游软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不仅仅是旅游相关人员的主要责任, 每一位公民也应从大局出发, 从自我做起,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而秦皇岛市现在全社会还未形成积极支持旅游、自觉爱护环境、注意尊重旅游者的氛围。
四、在《旅游法》的规范作用下秦皇岛市旅游软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在新的制度环境下, 秦皇岛旅游业必须要重新审视, 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的转变, 以适应新的市场需要。
1) 要依法经营。旅行社与旅游者签订合同, 旅游从业人员要按照约定执行。在日常工作中, 要求员工树立诚信意识, 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原则。
2) 大力拓展新业务领域, 积极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服务。新形势下, 一些常规线路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减弱, 必须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 开发更为精细化、贴心式的旅游线路。
3) 加强员工培训, 提升服务质量。《旅游法》出台后, 建立了对游客与导游员等合法权益加强保障的各项法律依据, 这样势必要求有新的服务方式与理念。
4) 加快行业标准的建立, 打造标准化服务, 走内涵式发展途径。旅行社提供的产品从根本上来讲是服务,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接待标准, 将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有利于企业走内涵式增长的发展道路。
5) 拓展电子商务领域, 积极促进智慧旅游大发展。《旅游法》出台后, 旅行社各个线路的报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涨幅最高的达到50%, 这种情况促进了旅游市场上自助游的发展。所以旅游企业不仅要在传统的线下业务上拓宽思路, 还要为线上业务开展做好准备, 要顺势而为, 一部分精力要转向电子商务, 为游客提供网上订票、订酒店、订景点等一系列自助游服务。
6) 走联合经营集约式发展路线。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的旅行社来说, 通过原有资源整合, 统一采购、统一操作、统一营销, 走联合发展之路, 可以很好的实现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最终让消费者赢利, 为企业赢得自己的市场。
摘要:《旅游法》的颁布与实施对秦皇岛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将旅游软环境的建设提上了日程。本文结合《旅游法》的影响, 对秦皇岛旅游软环境的建设提出了系列有效措施, 旨在促进秦皇岛旅游软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旅游法,软环境,旅游业
参考文献
[1]王惠静.旅游法对"零负团费"的调控模式[J].法学杂志, 2013.
[2]郭军礼.旅游法对旅行社发展及导游员管理的影响[J].公共管理, 2013.
生态旅游正在威胁海洋生态 篇11
在所有的海洋生态旅游项目中,乘船观赏海洋生物是最流行的一种,尤其是观赏海豚或者鲸鱼,人们对于这两种动物始终怀有好奇之心,能近距离观赏,甚至接触它们,在普通人看来堪称奇幻之旅。
但是,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在这样的观赏过程中,游轮撞死、撞伤鲸豚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在周围徘徊的游轮,还可能改变鲸豚们的生活习惯,增加它们在海洋中的紧张感和不适感。格拉斯哥国际海洋保护协会(IMCC)的一些科学家还提到,这些动物当中,有一些种类更容易受到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否长期存在,还需要长期观察。
根据可靠的数据显示,乘船观赏鲸、豚的生态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其游客来自31个国家,每年高达数百万,到了2008年,游客范围则扩大到119个国家,人数增加到了1300万,据伦敦一所名叫“国际动物爱心基金会”的慈善机构估计,2008年这项产业的产值就高达21亿美元。
伴随着游客增多,撞击事件也频繁发生。研究表明,鲸、豚和游船撞击后并不仅仅是受伤,受伤之后的鲸豚可能没有力气游动,再也不能避开其他船只的碰撞,也不能进食,这终将导致其死亡。美国马里兰州地质调查研究所的野生生物学家莱斯说:“乘船观赏鲸、豚本来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但那也可能打扰鲸、豚们的正常生活,这种打扰对它们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折磨,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在新西兰的神奇湾,大量游轮将宽吻海豚逼出了它们的家园,为了躲避游轮,它们惊慌失措,无暇捕食,最后不断死去,数量从1997年的67只下降到2005年的56只,现在已濒临灭绝。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柬埔寨和老挝交界的湄公河上,在这个河段,有大约70只伊洛瓦底海豚被游船追逐,很可能因为这些游船的影响而灭绝。太平洋鲸鱼基金会的执行官格雷格·考夫曼认为,这些海豚属于极度濒危动物,亟待保护,因为“基本上他们每观赏一次,就会杀害一只。”
这种生态旅游威胁海洋生态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一些自然环境舒适的地方,即便是在环境恶劣的南极,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据统计,全球每年前往南极观光的人数超过4万,其中仅英国人就超过了7000,而乘坐巡游船观看冰盖和企鹅之类的动物,已经成为南极游的重点项目。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南极造成了影响,船舶泄漏的燃油和游客带来的垃圾,正在污染南极。荷兰研究员迈克尔·拉莫斯接受科研机构的委托,研究了生态旅游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他认为,极地生态旅游正在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每年来南极参观的4万多游客,会造成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
更可怕的是,自1969年以来,由于人类在南极的持续活动,南极洲已经发生多次企鹅集体死亡事件,造成数以千计的企鹅成群死亡,死亡原因大多是传染病。如2006年蔓延的鸡痘症就造成了400多只巴布亚企鹅死亡;2008年,六成死亡的企鹅同样是因为鸡痘症而丧生。南极洲原本是一片封闭的大陆,上面根本就没有这类传染病,正是人类将这种致病菌带到了那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格里麦尔长期研究企鹅,通过比较,他从1947年开始记录的数据发现,游客已经把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鸡痘等病菌带到了南极,给当地动物带来了巨大隐患,而气候变暖,更是让企鹅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因为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传播。
无论如何,生态旅游都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这种行为不可能根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制定相关法规,约束人类行为,降低影响,比如确定游船与海生生物的间距、游船行驶速度和禁游区等,而南极洲旅游经营者国际协会,已经实施了严格的生物安全协定,阻止种子和昆虫的侵入,保证尊重当地的环境。但是只有38%的规定具有约束力,其余的都是自愿遵守,而那些模糊的协议的作用已经不大,然而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 篇12
本文在对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上, 比较城市建设中环境指标在总体指标中所占的权重, 以及各指标在传统城市建设和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对比, 通过对比来分析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对生态城市建设以及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影响。
1 生态城市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化居住环境, 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 也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更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
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位, 研究成果颇多, 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 都强调了“社会、经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问题, 可见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稳定成熟的状态,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人类文明、文化程度、生态环境的一种和谐健康状态, 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 是城市发展中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
生态城市的内容包含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 经济生态化是条件, 社会生态化是目的, 复合生态化是前提。
1.1 生态城市的涵义
生态城市 (Eco-city或Ecological City或Ecopolis或者说Ecoville) 的概念源于197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MAB” (人与生物圈) 计划, 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至今为止, 对其理论和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对其理论分析发现, 虽对其定义众说纷纭, 但都强调了“社会、经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问题, 可见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 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生态城市是形成自然、城市与人类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标志。
生态城市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 目标是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生态经济, 建设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恢复生态再生能力, 扩充生态容量, 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 以及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城市的指标评价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具有多种方法。包括城市代谢法 (urban metabolism method) 、生态足迹法 (Foot print method) 、生命周期评价法 (Life cycle assessment) 、模糊数学法 (fuzzymethod) 、单指标评价体系 (individual indicator assessment) 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等。其中, 应用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其他几种较少使用, 只在香港、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使用过。
本文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来评价秦皇岛城市生态化程度。指标选取充分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并结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因素综合考虑, 最终选取了三级指标体系。即在环境、经济、社会三项一级指标下, 选取二级指标为城市环境、城市绿化、能源利用、生产效率、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六项, 三级指标包括了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处理率、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比例、人均保险费、失业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等十一项指标。
数据选取分别为传统旅游城市建设阶段和新型城市建设阶段, 以秦皇岛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界限, 选取不同年限值, 分别取1995、1998、2000、2003、2007、2009年。则2000年以前数据代表传统城市, 以后的数据代表新型城市。数据源来自市场调查, 即各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统计年鉴。通过走访秦皇岛市城建局、环保局、园林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搜集大量关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环境、经济、社会指标的原始数据, 最终选取1998、2000、2003、2007年的有效数据。指标数据最终通过规范化的归一化计算方法, 作了无纲量处理, 便于统一比较分析。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有等差法、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指标体系分析的权重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 为避免其主观性, 用层次分析法统计结果, 使结果更趋于科学化。即经专家咨询及相关文献资料建立判断矩阵, 计算得到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值。
专家调查中, 为确保数据可靠性, 调查人数为10人, 分别为秦皇岛城市规划局和燕山大学的教授、秦皇岛环保局的专家。
2 数据分析
3 生态城市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1) 城市自然旅游资源的提升不仅包括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还应包括城市整体环境的改观和保护。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从生态综合指数看, 传统城市阶段, 生态综合指数为0.353, 依据国际生态指数评价标准, 城市生态化程度属于一般水平;2000年生态化程度较高;到2007年已经具有很高的生态化程度。另外, 从生态城市建设选取的环境指标数据来看, 权重值位居第一, 而且改善程度明显, 说明了生态城市建设中以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可见, 城市环境指标的改善对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作用很明显, 这也对城市自然旅游资源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应该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
(2) 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的提升包括文化层面、社会服务层面、社会发展层面等, 无论哪个层面都离不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从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社会指标分析来看, 可持续发展所占的权重为0.660, 说明这个指标对生态城市建设作用很大, 同时也是提升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 而且此项数据改善明显, 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可见整体社会服务层面还是得到了改善和提升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社会服务指标所占权重很低, 这也说明社会服务在城市规划中还有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3) 生态城市建设对旅游资源的提升无论是从生产力的发展, 还是整体环境的建设, 乃至人文素质的提高, 最终都欲达到环境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均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 这已是国际社会打造新型生态城市及旅游城市的共识。在环境指标、社会指标的带动下, 经济指标也大幅度的改善, 这也充分体现了生态城市是形成自然、城市与人类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对城市生态旅游无疑是一种推动作用。
4 结语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具有相对性, 应该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发展性。同时也能体现其一定的社会效益, 也可以更好的提升城市旅游资源。
秦皇岛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曾经经历了一段缓慢的阶段, 在2000年前后, 秦皇岛的旅游业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 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是城市建设的滞后, 应该是影响其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然而, 在新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实施的几年间, 秦皇岛的城市面貌和社会运转体系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据统计, 仅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 到秦皇岛旅游的人数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83.98%, 可见, 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对秦皇岛市成为新型的生态城市及更具魅力的旅游, 休闲、度假圣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以秦皇岛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 研究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善对旅游资源提升的影响。首先对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指数法进行了评价, 评价中以2000年作为分水岭, 对传统城市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 并综合考虑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两方面因素选取评价指标, 最后根据评价数据来分析城市建设对旅游资源提升的影响。
关键词:新型生态城市,综合指数评价,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8, (2) .
[2]吴国玺.论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建设[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
【旅游影响生态环境】推荐阅读:
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08-16
乡村旅游影响因素07-03
奥运会对旅游产业影响10-27
论文 突发事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07-2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08-28
环境影响10-01
环境影响报告10-16
微环境影响10-20
生态影响分析06-16
电磁环境影响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