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环境影响

2024-10-20

微环境影响(精选12篇)

微环境影响 篇1

摘要:在城市密集的城市里, 建筑占地与城市绿化的矛盾愈演愈烈。同时, 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兴起也使得顶层建筑微气候微环境越来越恶劣。屋顶花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审视, 分析屋顶花园对顶层建筑的生态效能和环境效能, 结合正常视角和俯视视角多方位评价城市景观设计。提出屋顶花园对城市绿化立体化, 改善顶层建筑物微气候微环境有独特意义。

关键词:屋顶花园,环境效能,生态效能

屋顶花园是一种新兴的平屋顶景观形式。屋顶花园理论由柯布·西埃最早提出:建筑物下部方正体块代表内部空间, 而屋顶可以看做二次地面来表达开放的外部环境设计效果。屋顶花园的设计主要利用主体建筑物的屋顶、阳台、窗台、平台、女儿墙等开辟出绿化场地, 并且使其具有园林艺术的美感。城市屋顶花园不仅是降温隔热的最优选择, 并且兼具净化空气, 美化城市俯仰景观, 改善顶层建筑物微气候, 补偿建筑物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等功效。因此, 屋顶花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 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 屋顶花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1 屋顶花园对顶层建筑物的效能

1.1 生态效能

1.1.1 涵养水土。

在建筑林立尤其被各种形式硬质建筑 (道路、桥梁、广场) 覆盖的城市里, 大部分雨水流经屋顶时都会通过屋面流入地下的排水管道, 从各市政排水管道网迅速的排放到江河中, 很难被土壤储存。而屋顶花园中的植物可以对雨水进行截流和蒸发, 并且人工种植土容水量大, 对水分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此, 拥有屋顶花园的建筑能使雨水排放量从之前的80%降低为30%, 大大提高雨水储存量。并且由屋顶花园截流的雨水将在屋顶储存一段时间, 之后通过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回到大气中。在涵养水土的同时改善顶层的空气质量。

1.1.2 保温隔热。

夏季阳光直射屋顶, 没有屋顶花园的平屋顶温度远远高于气温, 因此, 顶层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温度也远远高于底层。但是经过绿化的屋顶, 由于屋顶花园表面覆盖的植物, 土壤避免阳光对屋顶建筑的直接照射, 加上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相当于在屋顶建筑的结构层和室外环境之间形成一层天然的隔热层, 可显著改善顶层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实践表明:与普通建筑物相比, 有屋顶花园的建筑室内温度相差3~5℃, 起到使室内冬暖夏凉的作用。另外, 屋顶花园可以缓解顶层建筑屋面的热胀冷缩, 延长建筑物寿命。

1.1.3 增加湿度。

有屋顶花园的顶层建筑, 依靠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大大增加储存在空气中的水分。因此, 屋面绿化后的顶层建筑物空气绝对湿度增加。实践表明:应用屋面绿化可以增加顶层建筑物湿度2%~4%。

1.1.4 搭建顶层生物气候缓冲层。

我国城市建筑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硬质铺地、沥青混凝土等等占用了大量土地。减少绿色植物覆盖率, 打破原有城市生态平衡。在理想的现代花园城市中, 必须有一定数量绿地面积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平衡。所以屋顶花园就成为解决建筑占地与城市绿化矛盾的最佳选择之一。屋顶花园可涵养水土, 从而形成屋顶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生物气候缓冲层, 为顶层建筑物提供优良的微气候环境, 增加湿度, 冬季保温、夏季隔热, 满足人们舒适生活标准。同时, 屋顶花园也能提高建筑物系统生物组成多样性, 为城市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存在提供环境,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 环境效能

1.2.1 增加人均绿地面积。

统计表明: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不足, 并且城市绿化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城市建筑的飞速发展, 建筑占地与城市绿化争地的矛盾愈演愈烈。目前, 我国大城市均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 建筑密度高、道路密集、高架桥高架路纵横交错, 主体建筑物周围基本见不到绿化。如果将四周建筑物的屋顶进行绿化处理或搭建屋顶花园, 这样不仅能起到绿化补偿作用, 增加人均绿地面积, 同时也能改善屋顶微环境, 让居住或工作在高层的人们欣赏到更多绿色景观, 这也实现了自然植被与人工建筑的有机结合, 达到保护美化屋顶微环境的目的。

1.2.2 改善屋顶眩光。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开始兴建,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高层工作或生活。当他们俯视楼下景物, 除了零星的陆地绿化外, 下面更多的是硬质铺地、道路高架桥和底层建筑物屋顶。一般建筑物的屋顶表面材料均采用水泥、瓦片、板砖等防水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反射刺目眩光, 带来眼睛的不舒适感。因此, 如果用屋顶花园代替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立体景观, 让整个城市的绿化立体起来, 就会带来丰富的生机柔和的艺术效果, 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城市空中美景。让身居高处的人们仿佛处于绿化环抱鸟语花香的园林美景中。

3 结论

屋顶花园是建筑与园林艺术的高度结合, 既可以有效弥补人工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的不足, 构建立体绿化体系, 又能有效改善顶层屋顶建筑物的微气候微环境, 提供天然的隔热保湿层, 搭建顶层生物气候缓冲层。另外, 也有助于构建城市空中美景, 简化空气调节气候, 创造舒适宜人高品质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宝鑫.城市立体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 毛学农.试论屋顶花园的设计[J].重庆建筑大学, 2002 (3)

[3] 周淑贞, 张超.城市气候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微环境影响 篇2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主动作为,不断落实做细清单管理。自去年6月份全市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各部门坚持主动作为,主动告知、引导群众维护切身环境权益,一些长期困扰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结合全县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和“三城联创”活动,在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城市污染管控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充细化了环境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将建筑施工扬尘和烟花爆竹燃放管控纳入全县城市污染管控精细化管理工作范围,同时,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等方式,不断将“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严查严管,持续加大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职能部门变被动为主动,在着力解决噪声扰民、油烟污染、畜禽养殖臭气等突出环境问题,引导群众积极维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油烟污染方面:城区445家餐饮业已全部使用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并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

畜禽养殖臭气方面:全县145个养殖小区粪污均能做到定期清理,城区13家烫鸡店全部搬迁至惠民农贸综合市场,切实解决了多年来烫鸡店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的问题;

噪声扰民方面: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加大商业门店和建筑工地噪声扰民情况排查摸底,与沿街商铺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200余份;

公安部门持续开展广场舞噪音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劝导教育广场舞噪声扰民投诉7起;

扬尘管控方面:督促施工场地渣土车辆采取苫盖措施,确保渣土运输无扬尘污染、无抛洒滴漏。

2020年1-4月,我县共受理各类群众环境信访案件10件(噪音污染类1件,畜禽养殖污染类1件,油烟污染类2件,施工扬尘污染6件),现已全部按流程办结完毕,回访满意度百分之百。其中:对群众投诉强烈的张扁高速六坝段施工扬尘污染问题,我局对项目建设单位中铁十五局下达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要求其在确保复工复产的前提下,严格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加大施工沿途洒水降尘频次,确保扬尘得到有效管控;

对群众上访反映的六坝镇张庄村畜禽养殖臭气问题,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六坝镇等单位现场进行核查,要求养殖户对粪污定期清理。

(三)坚持拓点扩面,扎实开展重点企业清单化试点。按照市局印发的《重点企业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要求,2019年10下旬,我县率先在锦世化工公司开展了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试点工作,充分结合行业特点,从群众最关心、监管部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通过建立清单、制定卡片、完善制度、靠实责任等措施,全面开展了试点工作。一是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锦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二是进一步细化梳理企业应履行的生态环境主体责任和生态环境部门、园区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实行清单化管理。三是强化源头管控,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主体责任,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及时组织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召开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公开企业产排污节点污染物情况、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安全责任清单等。四是靠实责任,督促企业分生产单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企业管生产须管环保的岗位环保意识。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企业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意识显著增强,主动提高治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宣传力度和深度还不够,部分群众依法信访、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二是部分信访案件存在匿名投诉,案件办结后回访及满意度调查工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在日常信访投诉问题处理过程中,部分投诉问题涉及劳资纠纷、邻里纠纷,导致处理该类问题涉及的责任单位范围较小。四是相关单位对自身职责认识还不够明晰,诸如针对流浪狗噪声扰民、小区流动车叫卖声扰民等相关群众诉求问题,在受理过程中还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开展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既是检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回应群众关切的务实之举。

微环境影响 篇3

关键词 生草栽培 ;火龙果 ;土壤特性 ;微生态环境 ;间作 ;紫花苜宿 ;柱花草 ;百喜草

分类号 S667.9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ss cultivations on the soil property and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Pitava orchard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by interplanting three different varietal grasses, including Medicago sativa L.,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 Reyan and Paspalum notatum flugg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three grass cultivation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soil properties, the volume weight moved down 13.29%~15.83%, the total porosity increased 43.65%~72.28%, the capillary porosity and moisture content respectively increased 33.91%~55.89% and 43.66%~72.28%, M. sativa had the best effectiveness and S. guianensis was better than P. notatum.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interplanting the three grasses. But the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s showed different, they increased in M. sativa and P. notatum cultivations whil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 guianensis cultivation. The three grass cultivations not only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relative humidity and lowered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but also suppressed the weed propagation and improved the orchard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grass cultivation ; pitaya ; soil property ;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 intercrop ; Medicago sativa L. ;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 Reyan ; Paspalum notatum

果园生草栽培是在果树行间或全园种植草本植物作为土壤覆盖的一种生态果园模式[1],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展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2],大部分果园的土壤耕作管理措施仍然以清耕方式为主,果园生草栽培技术依然处于田间试验阶段[3]。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果园生草栽培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认为果园生草栽培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还可增加和均衡土壤养分的供应,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4-5]。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会直接影响区域性的气候[6],果园进行生草栽培后,因增加了地表植物覆盖率,从而改变了传统果园的水分运移、热量传输和光照强度等生态因子,形成了具有果草间作系统特点的小气候效应,调节和改善了果园微生态环境[7-8]。因此,开展生草栽培,改变单一化的水果生产模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自身的保肥能力,已成为当前果园土壤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 Rose)是一种典型热带、亚热带植物,近年来,火龙果种植规模日益递增[9]。但目前多数果园均采用单一化种植模式,从而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等特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效益也难以有效发挥[10]。火龙果实施生草栽培技术对果园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及改善火龙果生长环境具有重要作用[11]。目前,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园土壤、园内小环境的研究尚无相关报道。为此,笔者2014年在火龙果园进行生草栽培试验,研究了3种生草栽培模式对火龙果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火龙果果园土壤质量改良和生态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旭景农业科技园的火龙果园内进行,供试品种为3年生红皮红肉型火龙果。试验果园面积26.6 hm2,2011年建园,园区火龙果为盛产期,株行距1.5 m×2.0 m。试验地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有机质含量18.5 g/kg,全氮1.23 mg/kg,碱解氮64.4 mg/kg,有效磷7.3 mg/kg,速效钾55.1 mg/kg。试验区地势、地貌、土质等自然条件和栽培管理方式均基本一致。

选取3种牧草作为供试材料,分别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 Reyan)、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草种由广州市伯爵门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以清耕果园为对照(定期人工除草),共设4个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草种于2014年5月全园播种,播种前进行清耕。

1.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土壤取样时间为2014年11月下旬(多数牧草冬枯后,果园基肥施用前),用环刀取0~20 cm土层原状土壤样品,用于鲜土含水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测定,测定方法参照《土壤农化分析》[12]。

采用直径为2 cm的土钻取0~20 cm土层土壤;每个小区S形采集5钻土,同小区土样混合、风干、过筛,用于土壤养分指标测定。有机质含量用重铬酸钾-油浴加热法测定;全氮含量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碱解氮含量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含量用碳酸氢钠法测定;速效钾含量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阳离子交换量(CEC)用乙酸钠-火焰光度法测定[12]。

在夏季高温期每日13:00时测定3组生草区和清耕区的土壤温度和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采用直角地温表(河北省衡水测温仪表厂,河北)在土壤表层5 cm以下进行测定,空气温湿度使用室内外温湿度计(美德时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在距离地表1 m高处测定。并在各小区行间用单位平方米随机固定面积,数出固定面积内杂草棵数。

1.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土壤容重、孔隙度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指标[13]。3种生草栽培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与清耕区比较,生草栽培区的土壤容重下降了13.29%~15.83%,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以紫花苜蓿区为最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43.65%~72.28%,与清耕区差异显著(P<0.05);毛管孔隙是细小土粒紧密排列而成的小孔隙,土壤水分在这种孔隙中能为毛细管引力所吸持,因而决定着土壤的蓄水性。3种生草栽培处理的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与清耕处理比较,分别增加了33.91%~55.89%和43.66%~72.28%,且差异显著(P<0.05);非毛管孔度则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与清耕处理比较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见表1。

2.2 生草栽培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清耕区(对照)处理相比,3种生草栽培模式可提高火龙果园土壤的有机质29.81%~34.16%、全氮26.76%~56.34%、碱解氮15.05%~20.97%、阳离子交换量(CEC)提高1.23%~8.02%;CEC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其值越大,说明土壤的保肥能力越强。紫花苜蓿区和百喜草区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为124.46%和32.2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为64.82%和12.85%;柱花草区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分别降低27.48%和32.8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草栽培模式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清耕区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表现不同,紫花苜蓿区和百喜草区明显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P<0.05),而柱花草区则显著(P<0.05)降低;其原因可能是柱花草具有较强的磷吸收效率,对磷素的消耗量大所致[14];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除套种柱花草差异显著(P<0.05)外,紫花苜蓿和百喜草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2.3 生草栽培对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气候是果树生长发育重要的环境因子,不同的地面管理模式引起果园环境水热传递规律的变化,进而对果园微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5]。3种生草栽培模式对火龙果果园的气温、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产生明显的影响。生草栽培区近地表温度下降,平均温度较清耕区降低了1.1~2.3℃,相对湿度提高了3.1%~5.7%,土壤温度降低了1.2~2.5℃,并且与清耕区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尤以柱花草区影响最大,主要是柱花草生长旺盛,冠层高达55~70 cm,在高温季节,产生了较强的遮阴效果。同时,试验调查表明,生草栽培可抑制火龙果园野生的杂草,以柱花草区杂草最少,百喜草区杂草最多,这与3种牧草在试验区的生长势有关,柱花草表现抗逆性强,生长茂密[16],而百喜草苗期表现生长比较缓慢,发芽不齐,幼苗生长较脆弱[17],利于杂草的生长。见表3。

3 讨论与结论

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草根系的生长及穿透、土壤凋落物的增加引起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来改变的[13],生草根系的穿刺作用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从而直接降低土壤的容重;根系更新腐烂后,在土体内留下大小不等的孔隙,进而对毛管孔隙及非毛管孔隙产生影响。而生草的根、茎、叶残体进入土壤后,通过分解、转化, 成为土壤有机质重要的补充来源。土壤有机质增多,有利于土壤微团聚体和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多[18],同时,生草栽培增加了地面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减少了水分蒸发,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后增加了土壤的疏松性、通气性及透水性,在高温干旱季节,良好的生草覆盖度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使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3,13,18]。3种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程度为紫花苜蓿>柱花草>百喜草,这可能与紫花苜蓿有比较发达的须根有关。

本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草栽培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高于清耕区。其中紫花苜蓿区和柱花草区对提高火龙果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效果最为明显,这主要是与这两种豆科牧草具有较强固氮特性有关[16,19]。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则因生草品种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紫花苜蓿区、百喜草区表现增加,大多研究[20-22]认为,紫花苜蓿随种植年限不同,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下降,本研究得出不同的结果,可能与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和试验地差异有关。柱花草区与清耕区比较,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减少,这与阮松等[23]在番木瓜间作柱花草的研究中得出的结果相似。姚青等[24]研究认为,可以采用刈割方式抑制柱花草根系的生长,以减少柱花草对养分的吸收量。由于本研究中的生草栽培未进行刈割,而是任其自然生长,柱花草长势旺盛,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紫花苜蓿和百喜草,所以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也大。说明在果园进行生草栽培时应针对不同生草采取配套、合理的管理措施,至于在火龙果果园中采用刈割方式抑制柱花草生长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火龙果果园实施生草栽培后,因地表有草类覆盖,盛夏可降低土表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旱季可借助草根从较深土层中吸收水分提高根际土壤湿度,缓解高温干旱造成的生长停滞,并使果园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保持相对稳定。本研究中,生草区近地表温度下降了1.1~2.3℃,相对湿度提高3.1%~5.7%;土壤温度降低1.2~2.5℃,与刘晨、李会科等[5,15]在梨园和苹果园试验所得结果基本相似。果园生草栽培后引起微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火龙果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草栽培模式对火龙果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3种生草栽培模式可明显改善火龙果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并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能有效提高火龙果果园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和土壤温度,抑制火龙果园杂草的滋生,改善了火龙果果园的微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寇建村,杨文权,韩明玉,等. 我国果园生草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10,27(7):154-159.

[2] 张 洋,倪九派,谢德体. 果园覆盖土壤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2013,3(6):1-6.

[3] 邹亚丽,呼丽萍,施海燕. 果草系统土壤理化特征[J]. 草业科学,2013,30(4):541-545.

[4] 霍 颖,张 杰,王美超,等. 梨园行间种草对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7):1 415-1 424.

[5] 刘 晨,哈斯亚提.托逊江,艾比布拉.伊马木. 库尔勒香梨果园间作饲草作物对土壤养分及小环境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4,51(11):2 073-2 078.

[6] Wang Hanjie,Zhou Hao. A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3N Shelterbelt in North China[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3,37:231-246

[7] 李俊祥,宛志沪. 淮北平原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关[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390-394.

[8] Sánchez I A, Lassaletta L, McCollin D, et al. The effect of hedgerow loss on microclimate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an investigation in Central Spain[J]. Agroforestry Systems, 2010, 78: 13-25.

[9] 解开治,李朋星,徐培智,等. 火龙果早结丰产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46-47.

[10] 叶延琼,章家恩,赵本良,等. 广东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概述[J]. 广东农业科学,2014(5):26-31.

[11] 黄梅玲,陈汝顶,陈明佳,等. 火龙果草生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14(6):47-48.

[1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2-108.

[13] 李会科,张广军,赵政阳,等.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2 070-2 076.

[14] 杨 茂,严小龙. 柱花草在酸性红壤中磷吸收效率及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探. 草地学报,1998,6(3):212-220

[15] 李会科,梅立新,高 华.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09,17(5):615-620.

[16] 唐 军,何华玄,白昌军. 柱花草林地间作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08,28(4):67-70.

[17] 徐泽荣,陈世平,徐泽堂,等. 百喜草的特性与应用前景[J]. 草业与畜牧,2014(1):25-33.

[18] 张兴兴,赵 鲁,安 渊. 种草对桃园土壤物理性状、果树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1,29(2):58-63.

[19] 李兆丽. 红豆草与紫花苜蓿的培肥效果研究[J]. 草业科学,2008,25(7):65-68.

[20] 杨玉海,蒋平安.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理化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100-131.

[21] 胡发成. 种植苜蓿改良培肥地力的研究初报[J]. 草业科学,2005,22( 8):47-491

[22] 杨恒山,曹敏建,范 富,等. 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2006,28(6):29-31.

[23] 阮 松,方 圆,温翠平,等. 番木瓜-柱花草间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13,(3):43-45.

微环境影响 篇4

一、微传播的含义及传播特点

与大众传播相对而言, “微传播”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的一个新兴概念。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 即传播内容、传播体验、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都呈现“微小化”。微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 在互联网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的基础上, 融入了即时性、互动性与个性化。与此同时, 我们似乎也迈进了一个处处“式微”的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 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的媒体, 其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微传播时代, 新媒体拥有共同的传播特点:

(1) 信息传播由单一的线性模式变为多元化。公众本身成为自媒体, 他们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可以随时发声的信息传播者。公众的舆论监督职能不断凸显, 媒体的公共性日益加强。

(2) 信息内容愈加丰富, 信息量愈加庞大。信息随时产生, 人们随时接收。海量信息包裹在人们的周围, 用户可接触、可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 阅读内容也变得良莠不齐, 显示出杂乱、琐碎的特征。

(3) 信息内容和形式呈现碎片化。一方面,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注重时效, 追求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 对文字表达要求不高;另一方面,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琐碎, 而且明显缺乏深度, 只能为读者提供浅层次的阅读。信息大量激增, 人们表达意见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也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1]

二、微传播对国民阅读的挑战

新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很多影响, 微传播改变了大众传播的模式和内容。信息传播渠道更广, 传播方式更为多样, 内容反馈更为便捷。信息内容纷繁复杂, 从社会时政新闻到家长里短琐事, 各种阅读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可以动动指头在手机上翻阅, 滚动鼠标在电脑上浏览, 生动的文字、绚丽的图片、及时的更新、超大的容量, 使阅读变得轻松、简单、便捷, 这也导致“快餐文化”大行其道, “快餐式”阅读现象随处可见。“快餐式”阅读以一种随意性、懒惰性的浏览, 成为打发无聊时光、填充大脑中空白状态的消遣, 如过眼云烟般, 不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微传播时代, 阅读这项从古传承至今的活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 信息碎片化挑战传统阅读形式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被破成零片或零块, 在20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 如今, “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21世纪以后, 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中, 并将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 并导致消费者细分, 媒介小众化。[2]在微传播时代, 人们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快餐式的、条目式的海量信息, 这些信息在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注意力。信息碎片化引发了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也让大众群体呈现细分趋势, 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即读印刷纸质书籍, 而当微传播时代悄然来临, 出现了“电子书”这一全新的形式。由于纸质的印刷书籍略显厚重, 不方便随身携带, 这也就使得人们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电子书不受时空限制, 一部手机就能储存海量书籍,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新媒体时代对阅读的新要求。电子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和阅读的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被碎片化了, 阅读时空也呈现碎片化趋势。

总的来说, 信息碎片化对阅读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阅读变得没有难度, 变得轻盈。由于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 人们便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在海量信息面前, 人们更愿意接触和接受那些轻松性、趣味性的东西, 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普遍盛行。另一方面, 信息碎片化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 面对汹涌而至的大量信息, 人们需要具备更理性的思维和更高的判断力, 才不至于成为被动的接收机器。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 需要读者进行整合, 把信息提升为知识。

(二) 手机阅读的普及挑战传统出版业

在各类新兴媒介中, 手机以其移动性、互动性、便捷性、个性化等众多优势,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体, 也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新媒体, 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交流信息。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 这句话用来形容手机确实是再恰当不过。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阅读这一形式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们不再手持厚重的书籍逐字逐句阅读, 无论是社会热点新闻还是流行文学作品, 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之后离线阅读。加之手机比印刷书籍更方便随身携带, 不论在交通工具上还是等待的时间里, 人们都可以拿出手机进行阅读, 移动阅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模式。现代社会活动对信息资讯的需求量很大, 更要求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信息的时效性强, 手机移动阅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从而, “低头族”一词应运而生, 专指那些在地铁、公交车里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 把碎片化的时间填满的上班族[3]。由此可见手机的普及和影响范围之广。

传统出版业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 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满足读者的需求取代了以往以图书内容和质量为王的市场趋势。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逐渐兴起。数字出版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 也不仅仅是把传统印刷物进行数字化, 它还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具体的服务模式, 用数字化的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 进而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一方面, 数字出版能为人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一种更便捷、成本更低的选择;另一方面, 数字出版也为传统出版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及内容供给。

由此可以看出, 手机阅读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在以其势如破竹的强劲力量, 挑战着传统出版业和传统阅读形式。我们在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时, 不能忽略手机这个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三、微传播环境下大力发展全民阅读

(一) 直面媒介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阅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 阅读变得更加方便, 成本更低;同时, 人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随时随地即可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让人们更适应并享受“浅阅读快感”。虽然浅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助于拓展阅读面, 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缺乏逻辑和系统性, 很难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平台加大对文化书目的宣传, 在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与传播的同时,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仍然要加强纸质书籍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推广, 培养全民思考与辨析能力, 有效利用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的便利性, 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

(二) 关注国民阅读需求及习惯的变化

处于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当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工作忙”“没时间”等成为借口, 静下心来读书似乎变成一个“奢侈品”, 更不用说去系统、深入地阅读。除了阅读数量不多和阅读方式的碎片化, 国人的阅读质量成为“阅读危机”的焦点。在各种书店“畅销推荐”、网络“热书排行”中, 励志、考试、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我, 于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实际效用的书籍进行阅读, 即阅读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阅读需要长期的积累, 速成式、功利性的阅读无法关照个人修养与性格塑造。虽然说功利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知识传播, 拓宽人的知识面, 但过度功利化阅读会导致知识体系构建的缺失, 使文化向单一性方向发展,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英国《卫报》曾发表评论说, 如果我们停止阅读, 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 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 不再那么善解人意, 不再自我反省, 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发展。因此, 我国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国民素质”, 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在微传播的时代背景下, 全民阅读的推广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境。全民阅读的推广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浪潮的影响, 将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起来, 用科技手段缩小全民阅读的“贫富鸿沟”。

摘要:在微传播时代背景下, 信息量更加庞大, 信息传播更为多元化, 信息内容和形式呈现碎片化, 因此国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结合国民阅读的发展现状分析, 探讨微传播环境下全民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向。在微传播时代, 要重视数字阅读的影响力, 关注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加强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体的合作, 持久推动深度阅读的开展, 培养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 推动整个国家、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微传播,碎片化,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施秀芳.“碎片化”时代的手机出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文晓欢.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以“新浪微博”为例[J].北方文学, 2011 (6) .

微环境影响 篇5

摘 要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媒业界发生巨大变革。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新闻专业,更应从传媒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探寻创新路径,以顺应时代要求的变革。概述对媒介融合环境的认知,指出媒介融合对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微视频教学的时代要求,重点从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实践体系创新和课程环节设计创新三个角度,探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专业微视频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专业;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2-0127-02

前言

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纸媒停刊消息不断,越来越多的媒体精英投身于新媒体行业中,而新媒体发展最为迅猛的视频内容领域也就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2015年始,主流媒体迎来媒介融合的元年,并开始了新闻采编机构的重组和流程再造。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为了顺应数字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先后进行了采编创新改革,建立了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如何在当今时代的新趋势下培养出新型的传媒人才,以适应传媒市场需求,是如今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教育最为关心的问题。对媒介融合环境的基本认识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媒介融合一词被提出并迅速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不同的学者对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里奇?高登指出,融合这个术语的使用是非常混乱的,它可以指合并战略(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技术发展(视频点播和互动电视)、营销手段(报纸和电视台的结合)或叙事技巧等。作为媒介融合的倡导者,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甘特里教授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一种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个人数字助理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出现的信息平台进行讯息传递、广告售卖的能力。”而温德兰认为,媒介融合是将网络与报社、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品质更高要求的一次技术突破。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几乎覆盖了?c传媒相关的所有方面,内涵过于宽泛,因此,媒介融合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中国,较早开始对媒介融合进行研究的是蔡雯教授。她在对国外的媒介发展进行考察和理论梳理之后,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提出媒介融合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融合,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品的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媒介,所以其媒介产品也大多趋向于信息化的内容的融合;中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媒介组织的融合,指不同类型的媒介组织机构之间的融合;宏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整个媒介产业的融合。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媒介融合环境的影响。微视频课程及其在新闻专业中的教学意义

微视频的概念 微视频,是在“数字视频”大类下的一个细分,泛指时间较短的视频短片。关于微视频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准确、统一的定义,一般指长度为30秒以上但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内容。微视频的内容广泛,形态多样,涵盖电影、记录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以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和播放。往往微视频的长度不是它的绝对标准,微视频短小精简,使得它具备数字视频方便快捷的特点。另外,微视频由于自身的特点,适合在所有终端浏览和展示,尤其是手机媒体。

微视频制作的教学意义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新闻专业来说,市场的人才需求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量点。而现今的媒介融合环境下,学生今后求职所面对的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与目前传媒行业的布局息息相关。在经过调查研究的国内17家媒体中,有七家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布局的重心之一。《广州日报》《文汇报》《北京青年报》新媒体负责人认为,对传统媒体来说,短视频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热点。微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过去一年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媒体产品,这部出自“复兴路上工作室”的短片,用动漫的形式讲述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这条视频在“爱奇艺”平台上被播放163万次。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作为高职高专类艺术院校,新闻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有将近78%进入传媒相关行业,而这当中不乏进入各地区新闻传播行业一线的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在传媒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础上,增加传媒创新教学,使毕业生具备技能竞争力。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从对一些行业经营管理人和资深传媒人访谈中得知,不少传统媒体中的新媒体人,都把探索新媒体业务当作拓展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此,他们在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地发展和开拓新媒体市场,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兴媒体发展壮大同样需要人才队伍的支持。而正是这样巨大的人才需求,使得微视频课程的教学首先具有了市场价值意义。

微视频课程主要教授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影视表达能力和创作思维,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是课程学习的实践基础,这与高职高专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相互契合。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进行微视频的创作和实践学习,基本上能够掌握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有利于接下来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化锻炼,也为学生的毕业作品创作提供了课程上的衔接和技能储备,在整个课程架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专业微视频教学创新

注重高职高专特色,融合新媒体技能的人才培养创新 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艺术类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即可看出彼此的课程设置方向差异。高职高专类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化训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得一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更为重点突出。与传统的影视专业视频类课程不同,以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新闻采编专业为例,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诚信敬业、积极进取,有较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新闻采编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写、编、录及网络技术等多项应用技能,熟悉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手机全媒体采编流程,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记者、编辑、策划、公关、传播以及二级网站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

主张专业化的微视频课程体系研究、教学实践创新 在为期一年的研究中,专业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理论先行、再做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主张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提升专业化的微视频课程体系研究,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特色突出。

1)突出技能课程比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约为2:1;按照模块分化,将各模块按照层次递进排列,从基础技能课程到应用技能的实训和强化,体现出科学的阶梯式。

2)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相对接。将具体的项目实践带入课程教学中,把微视频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媒体运营融为一体。每学期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微视频创作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习新媒体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并且及时通过市场化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以及技能和理论掌握的欠缺。

3)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微视频课程的每一阶段都由该阶段的模块知识点构成,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点后,通过阶段性测试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到扎实推进。

4)课程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视频类课程有所改进。降低课堂评分比例,提高实践成果的评分权重。与微视频项目的媒介实际要求相配合,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专业性和效率得到提高,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得到??质性的强化,教学效果显著。

加强与微视频教学研究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原有平台进行教学与实践。微视频课程是新兴课程,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新闻专业的学生主要依靠传统的视频网站进行作品的上传和分享,将在阶段项目实践中的作品依次上传至专业网站和优酷网,利用网络进行作品的反馈和交流。此种方法效果不佳,主要是上传速度慢、反馈不及时,课堂无法直接进行交流等。而经过改良学校的专业网站,以及利用原本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微视频作品的浏览,且可以做到受众范围更广,作品反馈更加迅速;缺点是实践内容的传播内容存在局限,专业性的检验不够,因此还需加以解决。

其次,增设适合上传发布的新媒体平台终端。2014“媒

体融合元年”开始以来,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中,有一些媒体已经建立自己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如2016年的全国教育(民生)新闻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使用,已经让各省市教育电视台和院校教育电视人尝到甜头。其中,上海电视台CPTN平台于2014年开始使用,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节目资讯分享平台,是目前行业内规划最大的平台,已有150多家成员台成为机构会员。在调研中了解到,该平台的使用情况突破了原有的视频审查和上传方式,利用手机终端可以实现实时上传分享,而学生的微视频新闻作品也可以在该平台进行上传发布。利用这样的平台可以实现教学的分享和资源下载,学生在完成自我实践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浏览和获取教学资源。

最后,尝试建立专业化、个性化的作品数据库。微视频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研究不仅需要依靠新媒体的平台建设,还要有数据的支撑。技术和硬件是媒体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未来媒体竞争的重中之重。在大数据时代,“分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需求,“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是内容生产的重要途径。要想在未来的行业领域获得提升,对于数据的把握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微视频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研究也可以依靠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为教学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微环境影响 篇6

微时代环境下又一次教育信息化的好时机。这几年,微博、微电影、微信、微商等等与“微”相关的热词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向我们推送这个微时代。微时代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面对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微课热潮席卷全球,国内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的结果,而是教学规律中某些要素契合了时代特征,促成了微课发展机遇。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难点、要点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所花费的时间不多。在调查中,有55%的学生认为微课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帮助,1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3%的学生认为微课的最大优势是“视频形式,观看方便”,32%的学生认为其最大优势是“教学视频时间短,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或反复学习”。在我们目前的课堂上,微课使用并不算多,但是学生已经认识到微课的好处,并且对微课教学产生了较高的热情。信息技术教师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教师,对于各种新技术上手快,几乎不需要专门培训,且不肩负应试之累,理应轻松去迎接这次改革机遇。

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与微课间的“火花”。根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可以将其分成四种课型: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理论课比重较少,实验课在现实课堂中极少,技能课比重较大,作品制作课是对技能和理论的综合运用。根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多选题)如表一所示,学生目前最擅长信息技术技能(多选题)如表二所示。

从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对技能课学习有很大的需求。但62%的学生对技能的需求只停留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层面。表二中有44%的学生对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无奈地选择了“其他”。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整体技能处于较低的层面,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在重要的技能教学中忙于答疑或单一指导,课堂效率低下。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应对了这个问题。微课的“短小精悍”有利于“反复学习”,以及对技能操作的“过程演示”,都能和信息技术技能教学环节擦出“火花”,这些“火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解放了教师的低效重复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微课可能面临的挑战。结合信息技术课堂以及师资特点,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微课的前景,但是在目前的“方兴未艾”之势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其所面临的挑战。微课不能做成简单的“小视频”。从微课本身出发,要有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反思、点评等。从微课程体系出发,微课要搭建一个与之配套的网络化平台,在平台之上实现微课程的生态环境。“小视频”只是微课的躯壳,微课要做活成为像可汗学院一样有影响力资源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的困难则更大。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教育资源网站,如“中学学科网”“国家教育云资源平台”,或者是资源征集类的各种微课竞赛,信息技术学科都比较弱势。这和信息技术不是升学应试科目有直接联系。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排头兵,但是总是在真正的浪潮中缺乏后劲,失去学科创新的动力。

微课前景无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直面各种挑战,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来迎接这次改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2]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程的界定[J].信息技术课,2011(01).

微环境影响 篇7

1 微信是大众文化的新形态

1.1 以朋友圈为主的舆论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保障下通过现代传媒传播产生, 从而引导人们消费意识的文化形态, 消费大众文化的方式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看法导致文化舆论的出现。微信中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来自于朋友圈, 微信用户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力军, 实现公众权利最大化。微信利用其强大的社交网络增强了舆论传播力度, 对当前大众文化新形态的冲击力不可忽视, 是新时期媒体转型中产生的一股社会传播新兴力量。

1.2 技术创新引领的视频文化

大众文化以技术为依托, 通过现代传媒传播当代文化意识形态, 利用视频传播的最新资讯让大众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中获取最新信息, 从而产生视频文化。微信在功能中加入了小视频和视频聊天, 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拍摄视频或视频聊天进行通讯, 打破了传统的聊天方式, 是一种直观、即时的通讯传播状态, 衔接了受众的网络与现实生活。它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即时需求的愿望, 它作为家人、朋友之间的“千里眼”, 为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

2 微信社交心理的新特征

2.1 微信红包发、接各自的心理

红包发送包括“发”动作和“接”动作的完成。“发红包者”在微信圈中通过发放“红包”达到互相交流的社交目的, 通过互动增强与其好友之间的联系达到自我认同, 构建自我形象;“抢红包者”通过和其他人一起抢红包完成集体行为, 在抢的那一瞬间形成了从众心理的群体归属感。微信发送红包就像是网络游戏, 在争抢红包和分享红包的过程中“发红包者”和“抢红包者”都得到娱乐心理的满足, 在做游戏的同时将娱乐心理传播出去。

2.2 微信视频发、接各自的心理

微信在不断创新中根据用户社交需求增加了视频聊天的功能, 这是一种对私人领域介入最深的交流方式。“视频邀请者”首先会对对方身份和自我亲密度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出于对对方的信任邀请对方视频聊天, 体现出二者亲密和信任的行为;“视频接受者”在接受视频聊天时会思考与对方的关系和亲密度, 而后选择“接受”或“拒绝”, 这是一种权利和责任的表现。视频聊天切合了“熟人交友才是王道”这一要点, 是基于归属感的社交心理产生的一种聊天方式。

3 微信满足受众求“知己”的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内心准则与社会规范的制约而表现出在行为上的自我克制。这种克制, 是保证社会秩序及和谐的必要条件。”[1] 很多微信用户通过“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和陌生人聊天, 在虚拟的空间中通过网络信号传送进行交流, 他们社交初衷只是出于好奇心和窥视欲望, 在“虚拟”的时空中找寻“纯情”“空灵”的感受。微信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一种新的聊天模式, 它既是一种社交方式的改变, 更是受众身体和心理内外存在方式上的重大转型。

这种交友模式具有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 容易泄露个人隐私,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避免犯罪情况的发生, 从用户角度出发,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自律意识, 注重自我保护, 避免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4 结论

现如今, 人们身处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 几乎每天都在通过微信与家人好友社交, 利用微信社交已成为家常便饭;同时, 微信通过更新功能为新媒体社交添砖加瓦, 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让微信社交掀起了社交“新浪潮”。微信做到比其他社交软件更懂“人”, 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 带来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应做好自我保护, 保持理性的思考能力及对自我的约束能力, 时刻警惕对自己信息的保护, 安全社交。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 手机微信作为新兴媒介终端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信可视为大众文化新形态, 其原因在于它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产生舆论文化、视频文化和娱乐文化;由微信发红包和视频聊天产生的“发、接各自的心理”可视为微信社交心理的新特征;由于微信的“漂流瓶”“附近的人”等不断创新的新功能从而满足受众的求“知己”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手机,微信,心理

参考文献

微环境影响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6~8周龄普通级BALB/c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g,共100只,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1.2 菌株

Hp标准株SS1:购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中心)。乳酸杆菌CMS004和双歧杆菌CMS005:由湖南一泰中南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惠赠。

1.1.3 材料和仪器

心脑浸液干粉购自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快速尿素酶试剂盒(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型号SW.CJ-1F),厌氧培养箱(型号BactronⅢ-2)。

1.2 试验方法

1.2.1 制备Hp菌悬液及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悬液

Hp菌悬液:从心脑浸液血平板上收集Hp菌落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混悬液,比浊法调整终浓度为1×109CFU/mL。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悬液:从MRS平板上分别收集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落于无菌生理盐水成混悬液,比浊法调整终浓度为1×109CFU/mL。

1.2.2 抗生素药液配制和给药剂量

庆大霉素4mg/mL的溶液,每只小鼠每次予0.15 mL灌胃。阿奇霉素50 mg/mL的溶液,每只小鼠每次予0.1 mL灌胃。

1.2.3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0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第1组:新鲜Hp菌悬液灌胃,0.5 mL/(次·d),7 d。第2组:抗生素混合液灌胃,0.25 mL/(次·d),3 d;再予新鲜Hp菌悬液灌胃,0.5 mL/(次·d),7 d。第3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混合液灌胃,0.5 mL/(次·d),7 d;再予新鲜Hp菌悬液灌胃,0.5 mL/(次·d),7 d。第4组:抗生素混合液灌胃,0.25 mL/(次·d),3 d;再予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混合液灌胃,0.5 mL/(次·d),7 d;最后予新鲜Hp菌悬液灌胃,0.5 mL/(次·d),7 d。第5组:无菌生理盐水灌胃,17 d。

小鼠均于最后一次灌胃2周后处死,取一半胃组织行Giemsa染色及HE染色,另一半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时间5 min)及细菌培养。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法计数小鼠胃内菌群以评价微生态环境,用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和微需氧细菌培养检测Hp感染率和定植量,用HE染色切片判断小鼠胃黏膜炎症水平。

1.2.4 判断标准

如果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和Hp的细菌培养3种检测方法中有两项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判断标准参照文献[1-2]。HE染色切片判断胃黏膜的炎症,评分标准参照文献[2]。1.2.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LSD法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及四格表精确概率检验法(双侧检验)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各组样本中Hp的感染率

第2组小鼠Hp感染率较其余4组为高(P<0.05)。第1组较第3组和第4组为高(P<0.05),第3组和第4组无明显差别(P>0.05),第5组无Hp感染。见表1。

2.2 各组样本中Hp的定植量

第2组小鼠Hp定植积分较其余4组为高(P<0.05)。第1组较第3组和第4组为高(P<0.05),第3组和第4组无明显差别(P>0.05),第5组无Hp定植。见表2。

注:1)与第1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与第4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1)与第1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与第4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各组样本中胃内菌群数量

第2组小鼠Hp定植积分较其余4组为高(P<0.05)。第1组、第5组较第3组和第4组为低(P<0.05),第1组和第5组无明显差别(P>0.05),第3组和第4组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3。

注:1)与第1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第3组、第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与第4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与第5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各组样本中胃黏膜炎症水平

第2组小鼠胃黏膜炎症评分较其余4组为高(P<0.05)。第1组较第3组和第4组为高(P<0.05),第3组和第4组无明显差别(P>0.05),第5组无炎症表现。见表4。

注:1)与第1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第3组、第4组、第5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与第4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益生菌是微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关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作用的研究[3]。近年来则开展了益生菌制剂治疗Hp感染的试验,但大都仅限于减轻抗生素疗法的副作用及作为抗生素疗法的补充,单用益生菌制剂根除或控制Hp感染的效果尚不理想[4]。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益生菌的作用以及降低Hp定植的成功率以避免Hp的复发,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微生态环境与Hp定植的关系。而已有的动物研究表明,无菌动物或免疫缺陷动物最易被Hp感染,其次是SPF级动物或裸鼠,而普通动物体内Hp则很难长期定植,提示Hp的感染可能与宿主胃内微生态环境有关[5]。本研究采用抗生素或益生菌灌胃的方法营造出小鼠胃内不同的微生态环境,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法计数胃内菌群数量,发现用抗生素灌胃后小鼠胃内原生菌群数量锐减,提示其胃内微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而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合液灌胃后小鼠胃内菌群数量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提示益生菌已在胃内定植,能加强胃内微环境,这与国外OHNISHI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值得研究的是,先用抗生素灌胃破坏原生菌群,继而再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合液灌胃重建胃内菌群,其胃内菌群数量亦较正常小鼠升高,与直接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灌胃无明显差别,提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很可能是胃内原生菌群的主要成分,其发挥拮抗Hp定植的作用机制可能亦在于此,这与KARITA等[7]对小鼠胃内原生菌群的分析相一致。

本研究用Hp感染不同胃内微生态的小鼠,发现正常小鼠并不能100%成模,提示正常小鼠的原生菌群对Hp的定植有一定拮抗作用,这与已有的动物研究[8,9]结果相一致。而经过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预先灌胃后的小鼠,其成模率进一步降低,提示加强后的胃内微生态环境,较正常小鼠有更强的Hp拮抗作用。与之相反的是,用抗生素破坏胃内微环境的小鼠,成模率可达100%,提示其对Hp的易感性大大增强,这可能是Hp高复发率的一个原因,目前的抗生素疗法虽然能够杀灭Hp[10],但同时也杀灭了胃内其他菌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微环境,使得在重建胃内菌群之前的这段时期成为“易感期”,如在此期间重复感染Hp,则Hp重新定植的可能性非常大,使得复发成为可能。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本研究采用抗生素破坏胃内微环境后再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灌胃小鼠,发现其胃内菌群得到良好重建,此时再感染Hp,发现其成模率较正常小鼠为低,提示可以通过采用抗生素与益生菌相结合的方法来杀灭Hp并迅速重建胃内微环境,从而避免Hp的复发。抗生素与益生菌治疗不能同时进行,因为抗生素对益生菌亦有杀灭作用,如将益生菌的治疗放在抗生素之后进行,则不仅可避免益生菌被杀灭,同时亦能尽快重建胃内微生态,发挥拮抗Hp等致病菌的作用[11]。

摘要:目的 用抗生素或益生菌灌胃的方法营造出小鼠胃内不同的微生态环境,比较小鼠对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差别,以探讨微生态环境对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第1组直接予Hp菌悬液灌胃造模,第2组用抗生素灌胃后再予Hp菌悬液灌胃造模,第3组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悬液灌胃后再予Hp菌悬液灌胃造模,第4组先用抗生素灌胃后再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悬液灌胃,最后予Hp菌悬液灌胃造模,第5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各组小鼠于灌胃完成后2周处死。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法计数小鼠胃内菌群以评价微生态环境,用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和微需氧细菌培养检测Hp感染率和定植量,用HE染色切片判断小鼠胃黏膜炎症水平。结果 ①Hp感染率:第1组小鼠为70%,第2组为100%,第3组为25%,第4组为30%,第5组为0%。②Hp定植量:第2组小鼠较其余4组为高(P<0.05),第1组较第3组和第4组为高(P<0.05),第3组和第4组无明显差别(P>0.05),第5组无Hp定植。③胃内菌群数量:第2组较其余4组为低(P<0.05),第1组和第5组较第3组和第4组为低(P<0.05),第1组和第5组无明显差别(P>0.05),第3组和第4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用抗生素灌胃可破坏小鼠原籍菌群,促进Hp的定植。而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灌胃可提高胃内菌群,阻止Hp的定植。Hp感染的成功率可能与宿主胃内微生态环境的状态有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微生态,乳酸杆菌,双歧杆菌

参考文献

[1]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Maastricht 2-2000 Consensus Report[J].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02,16:167-180.

[2]ADAMSSON I,EDLUND C,NORD CE.Microbial ecology and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s:review[J].J Chemother,2000,129(1):5-16.

[3]张炳华,刘新军.青春双歧杆菌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3-156,160.[3]ZHANG BH,LIU XJ.Affection of Immunocomptence of bifi-dobactertum adolescentis on cyclophosphamide immune suppres-sion mic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153-156,160.Chinese

[4]MYLLYLUOMA E,VEIJOLA L,AHLROOS T,et al.Probiotic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toleranc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a 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randomized pi-lot study[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5,21(10):1263-1272.

[5]TSAI CC,HUANG LF,LIN CC,et al.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vitro by a strain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TM39[J].Int J Food Microbiol,2004,96(1):1-12.

[6]COLLADO MC,GONZAEZ A,GONZALEZ R,et al.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among the antagonistic metabolites producedby Bifidobacterium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05,25:385-391.

[7]WANG KY,LI SN,LIU CS,et al.Effects of ingesting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containing yogurt in subjects withcolonized Helicobacter pylori[J].Am J Clin Nutr,2004,80(3):737-741.

[8]LINSALATA M,RUSSO F,BERLOCO P,et al.The influence ofLactobacillus brevis on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ctivity andpolyamine profile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ed gastric mucosa[J].Helicobacter,2004,9(2):165-172.

[9]SGOURAS D,MARAGKOUDAKIS P,PETRAKI K,et al.Invitro and In vivo Inhibi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by 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4,70(1):518-526.

[10]XU MH,TANG YB,ZHANG GY.Random control study oneradicating of Helicobacter pylori with lansoprazole-based tripletherap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9,19:267-269,273.Chinese

微环境影响 篇9

1 高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复性强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多且应用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后,由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练习,学生往往“学了忘,忘了问,问了又忘”。例如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部分学生在拿到项目监测报告后,不知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需要教师不断重复讲解。另外本院一个班的学生规模在50人左右,合班人数达到100人以上,教师想兼顾到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非常困难。

1.2 学时有限

以本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为例,环境影响评价实训为18学时,在实训课上仅限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程分析、预测软件应用等的练习;而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需要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环评报告表的编写,而有限的学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1.3 教学过程难以重现

对于传统的板书、PPT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只能留下笔记、片段记忆和课程幻灯片,而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无法完全重现和还原,不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4]。

1.4 缺少师生互动

由于课程内容多,在课堂上教师多用来讲授知识,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影响教学效果。

2 微课教学的优势

2.1 增加实践教学

学生可在课前观看微课,提出疑问,教师在课堂上答疑,再将其应用到具体项目案例中。把微课设计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既增加了实训学时,又增加了师生互动,同时结合教师讲解,可以把在微课中没有提到的知识和要点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

2.2 延伸课堂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仅限在课堂上学习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完全混合模型、一维稳态模型等,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实现个性化学习

结合不同行业的实际工程环评案例,将课堂来不及呈现的内容融入到微课中,满足有需求的学生课后学习与练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微课设计

3.1 微课内容选择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成现场踏勘、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清洁生产、环境风险评价等多个任务,结合选择的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其中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制订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在学习后还是不能规范地编写监测方案。教学时可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制订的监测布点方法为例,将其进行微课设计,以有效解决制订大气监测布点的问题。

3.2 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编制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掌握监测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

3.3 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总时长约5 min,分为引入、主体和小结三部分。1)引入部分一定要迅速,一目了然。向学生展示一张建设项目周边关系图,并启发性提出问题:应在哪些位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紧接着以PPT的形式向学生说明本微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引入部分约占用1 min。2)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建设项目环评案例中学习。首先向学生介绍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在环评中一般采用极坐标布点法;其次让学生了解需要确定监测点数与布点方位;再次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如何根据主导风向进行布点;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监测布点。让学生按照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循序渐进,掌握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主体部分约占用3 min。3)小结部分向学生展示完成的大气监测布点图,并强调监测布点需要注意的事项。根据大气工作等级确定监测点数,根据主导风向确定布点方位,监测点选择保护目标。最后留下一个典型案例供学生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并作为课上交流、讨论内容。小结部分约占用1 min。

4 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4.1 平台建设

4.1.1 微课展示及反馈平台

整合本校环境管理教研组开发的微课视频,在微官网平台中展示,并通过公众账号平台定期推送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视频内容。

4.1.2“翻转课堂”发布及反馈平台

发布“翻转课堂”微课,并对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调研,通过微官网的微调研功能,实时了解教学改革的动态,定量评估教学内容和质量。

4.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5]。“翻转课堂”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翻转”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学习、课内强化、课后复习三个环节。

4.2.1 课前学习

课前教师将微课提交到平台上,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找到对应的学习内容。由于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微课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所以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可以发送至平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课前学习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4.2.2 课内强化

通过课前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方法。该环节主要进行重点、难点分析,针对具体案例交流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重点、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案例交流讨论,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包括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是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以作品的形式展现,例如监测布点图、监测方案等。另外在课堂提问环节,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答案发布到平台中,教师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助手”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2.3 课后复习

在课后复习中,学生可选择地去观看平台上的微课。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实时提交到微课平台上,由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作答,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

5 小结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微课已在本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得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能够在项目环评中完成大气监测布点,达到了实际应用的要求。笔者还对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探讨,把微课设计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2]管丹.“微课”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3):66-69.

[3]王政.微课设计在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4,34(9):111-112.

[4]孙鹤立,黄健斌,王鹏,等.微课在工科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4(21):17-20.

浅谈IT微环境监控 篇10

一、传统的机房环境监控

现在的IT设备都放置在机柜里面或者说在机柜微环境里面。机柜微环境是一个很小的空间, 但是这个很小的空间里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局部热点、配电问题、布线管理问题等。例如, 对UPS、空调等网络基础设施单独采购, 并没有把它们作为机房设施的整体去考虑;未关注到具体的IT微环境的配电、制冷、布线问题。由于机房各个点的环境参数值是不同的, 因此机房内整体环境监测的参数不能体现各机柜微环境的参数, 更不能体现重要设备内部的环境。也就是说, 即使机房整体环境参数正常, IT设备所处的环境也不一定正常。

特别是机房刚建成时, 可能很多IT设备还没有跟上, 机房内设备相对较少。最初的时候, 机柜可能比较规范, 后来随着设备不断增加, 可能会出现胡乱布线等情况, 导致机房设备越多越乱, 直至最终不可收拾。非集成化、非标准化的机房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机房建设周期长、机房基础设施不可扩展、机房无法统一管理等问题。如何提高数据中心机房的管理水平、提高电能利用率、消除机房过热, 是许多数据中心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些传统机房环境监控是把重点放在对机房整体环境的监控上, 关注的是配电监控、UPS监控、精密空调监控、发电机检测、漏水检测监控、新风及消防状态检测、重要开关检测、温湿度检测、门禁子系统监控接入、视频监控等, 而忽视了对设备内部和机柜微环境的监控。而事实上, 对设备和机柜内微环境的监控与对机房整体环境的监控同等重要。

二、IT微环境的概念

所谓IT微环境, 是指每个机架中的IT设备运行所依赖的环境, 包括电流、电压、功率、温度、湿度等关键因素。要提高整体IT系统的可用性必须从提高IT微环境的可用性入手, 只有保证了每个IT微环境的可用性才能真正提高IT系统的整体可用性。比如, 即使机房内空调运转正常, 机房整体环境参数值也在预设范围内, 但某些设备例如服务器却因为某种原因出现服务器内风扇的转速不正常、CPU过热。如果只监控机房整体环境, 此时机房的管理人员将不会得到这种危险信息, 整个系统就可能会因为该服务器潜在的危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意外瘫痪。机柜内的IT微环境是设备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物理环境, 机柜微环境参数最能体现设备所处的实际运行物理环境的情况, 所以对机柜内IT微环境的监控相当重要。

三、IT微环境监控的原理和功能

与传统机房环境监控不同, 比较科学的解决办法是以机架为单元, 控制IT微环境。由于整体解决方案使用户无需关注IT系统细节问题, 对可用性的提高效果明显且难度较小。这种站在整体可用性高度来设计IT微环境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已成为大势所趋。

IT微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分布于各个机柜的微环境监控终端, 实时获取所连接的各种传感设备的信号 (包括传感器、继电器、UPS、智能设备等输出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等) , 监测每个机架中的IT设备运行所依赖的环境, 包括电流、电压、功率、温度、湿度等, 根据预先设定的模拟量的上下限和开关量的报警状态, 再通过集中管控平台, 有效实现对机房的IT微环境监控。与传统的机房环境监控相配合, 还可以建成一套完善的机房监控系统, 实现从设备运行情况到机柜微环境再到机房整体环境的多层次监控。IT微环境监控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超温报警

被监控的设备内部、机柜、机房环境的任何一处温度, 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上限或低于下限时, 监控系统都将进行报警。当然, 可设置延时, 即当前温度持续超标时间超过延时才会报警, 避免系统干扰。

(二) 断电报警

温度报警器设备在供电断电时进行报警。

(三) 远程报警

除了检测温度外, 如果选用相应传感设备, 还可以同时检测环境温湿度、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光照度、流体压力、气体浓度, 进行UPS监控、消防监控、漏水监控、入侵防盗等, 实现远程报警功能。

(四) 短信功能

在断电、超温等报警时, 向管理员发送短信报警。管理员可通过短信实时查询当前的温度值、断电状态。

(五) 数据采集

如需要将温度数据保存到计算机上, 可选用数据采集软件。可将检测到的模拟量和开关量数据长期保存, 提供历史数据查询、数据导出、图表显示、报表生成和打印等功能。

这样, 通过IT微环境监控系统, 管理员可实时监测设备环境和用电参数, 实时了解机房各个机架的IT设备运行环境的情况, 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通过系统采集的环境参数, 可以构建机房的热力模型和能耗分布模型, 为机房的管理和优化提供切实的数据来源。

四、IT微环境监控的意义

微传播环境下图书馆的阅读策略 篇11

关键词:微传播;图书馆;阅读

一、增强推广主动性,开展公开式推送

在微传播环境下要进一步增强推广的主动性,大力开展公开式图书推送。一要树立图书信息微营销理念。把传统的图书利用上升到事关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借鉴日本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相关经验,实施图书馆的“微订单式”与“微快餐式”阅读服务,在微平台上发布各类“图书借阅排行榜、读者借阅排行榜、新书推荐、专题书目推荐、名师推荐图书导读”等服务信息,主动进行图书推介,更加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某师范学院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深刻践行“图书营销”理念,建立了“阅读吧”。“阅读吧”将电子微阅读、纸质阅读、轻音乐阅读相结合,在读者阅读中为其提供WIFI、饮品等服务,创设舒适优雅的阅读空间,并向社会开放。通过“阅读吧”的开设,实现了阅读推广市场化和社会化。二要转变图书馆职能。以读者为导向,从读者阅读的需求角度出发,将传统图书馆的“阅读职能”转变为“阅读咨询服务”职能,将更多的阅读平台交给手机和互联网,实体图书馆更多地负责为读者进行图书的推介。同时,要建立读者论坛,仔细汇总读者意见,及时对图书产品进行改进。构建点、线、面的服务体系。

二、创新阅读服务方式,开展多渠道阅读

进一步创新阅读服务方式,开展多渠道的阅读。一要实现图书阅读方式创新。积极与通信服务商进行合作,开发手机阅读客户端,推出手机阅读平台,利用微信、易信、脉脉、QQ等载体,开发在线阅读、微视频、微音频、有声阅读、小微阅读游戏等新型资源,拓展图书资源。例如:某范学院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读书节、书刊展览、图书漂流、书评”等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与微信平台相结合,读者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功能下载图书阅读客户端后,就可以在手机上访问超星、北大法律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阅读平台,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二要推进阅读的个性化定制。为读者提供“订单式”“保姆式”服务,使微环境下的图书馆成为读者真正的助手,提升图书阅读服务能力和效率。通过深入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对每个读者的图书阅读特征、个性需求、时间段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得微图书资源能够与读者的需要实现有效的衔接。

三、打造网络化交流平台,开展互动性阅读推广

要打造网络交流平台,开展互动性的阅读推广。突出微图书资源建设的个性化、人性化特点,在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推进微图书资源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与交互化、平等化、互动化,打造开放式的交流互动平台(UGC),构建实时化的互动系统。营造开放、共享的平台,要满足读者在微传播环境下的交互、表达权,让读者提出意见,使阅读推广服务更加完善。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出手机图书馆的平台,利用手机图书馆平台进行图书资源推广、解答读者提问、构建网络社区和朋友圈、进行互动性推广服务等,并结合自身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图书馆与读者的自由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图书馆借鉴。

四、创办主题阅读栏目,引导读者精深阅读

图书馆要积极进行主题阅读栏目的创建,引导读者精深阅读。当前,浅泛化阅读成为阅读的重要特征,针对微传播环境下阅读带来的浅泛化阅读倾向,有必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文功能,通过“靶向式”的微阅读推广将读者的浅泛化阅读转变为精深阅读。树立“大图书、精管理、细定位”阅读推广理念,在保证一定权威性纸制图书的基础上,加大电子图书的开发。在图书采访、采编、情报处理过程中,积极咨询师生意见,从读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出发,由单一的“校园图书馆”拓展为读者的“生活图书馆”和“特色大百科”。例如:香港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阅读推广过程中,在传统图书推介的基础上还增添了“特别推荐”栏目,该栏目下设“毕业就业与创业、心理咨询、恋爱指导、社会热点”等与读者密切联系的子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其他图书馆的图书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结语

总之,在微传播环境下,有效地拓展了信息源、增加了信息量,对读者阅读需求和习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微传播环境下,图书馆有必要积极适应微传播步伐,积极做好阅读的推广。当前,图书推广中存在着阅读推广效能低下、阅读方式途径单一、开放性不强、新媒体开发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进一步增强推广主动性,开展公开式推送;创新阅读服务方式,开展多渠道阅读;打造网络化交流平台,开展互动性阅读推广;创办主题阅读栏目,引导读者精深阅读;建设SaaS云服务平台,构建开放检索格局;建立数字导航系统,推进读者定制和自助式服务;建立与教学科研联动机制,促进阅读成果转化;拓展图书活动载体,实现与读者生活结合;才能够全面提高微传播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小娜.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探究[J].图书馆研究,2014(01):56-59.

[2]张蕾.微书评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11):16-19.

小微企业的发展不该破坏环境 篇12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与寿命

小微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 甚至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各国对小微企业内涵的界定都是不同的。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并无明确的中小企业定义。1988年, 由国家经委牵头五部委联合制定了一个主要按企业生产能力、固定资产原值进行划分的企业分类标准。200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2003年, 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针对六大类行业的不同特点, 提出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为主要依据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2011年, 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这一《规定》首次提出了微型企业概念。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3年~4年, 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7年~9年, 有的长达40年。欧洲和日本中小企业平均寿命12.5年。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较短, 从一个侧面表明企业生存环境 (包括制度和政策) 还存在严重缺陷等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而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不足, 还有就是小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对策

1. 宏观环境较好。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包括小微企业, 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总体上是较好的。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首次突出强调“平等使用”、“公平参与”、“同等保护”, 同时还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所有这些均表明, 我国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宏观法律和政策环境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2. 微观环境不够理想。

微观环境确实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其具体表现是:羡富、嫉富、仇富、吃富的心理还相当普遍并且很严重。这种心理及其行为, 在各行各业及个体经营者等人群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包括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管、卡、拖”等, 都是其典型表现形态;由于基础条件不同, 国有与非国有企业间在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 在市场融资过程中民营企业遭到的各种歧视等, 均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至于有些政府采购中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排斥, 更是市场竞争环境不健康、国企与民企不平等的突出表现。

3.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保护环境可谓“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工业排放大量污染物, 小微企业也不例外。虽然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有污染或破坏环境的问题, 但是评价和审批就要严格把关。

4. 对策

(1) 先要认识其危害性。因为, 目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 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 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 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 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有的农村农民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或损害, 但还没有找到污染之因。

(2) 过于注重眼前利益, 只求经济发展, 最终还是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是不是就要一门心思只搞环境呢?不是, 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 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 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3) 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和十八大的精神来发展小微企业, 不能盲目地乱投资。

(4) 落实国家政策,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以信贷杠杆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发展, 向“专精特新”转变。积极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小微企业聚集发展, 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小微企业客户群。

(5) 推进小微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由政府指定保险公司开展小微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夯实保险经营基础。对小微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进行公正、严格、全面的监督。对开展小微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加强政府部门、保险公司、银行之间的合作, 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作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明.从《道德经》中寻找企业基业长青之路[J].企业文明, 2012, (10) :30.

上一篇:四步导练下一篇: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