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024-09-20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共12篇)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某一种方法或一些较为零散的其它方法是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的,必须采用一种全面并且完善的方法作为整个体系的指导。因此,进行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是解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关键,它也是促使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全面展开的重要步骤。我国当前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通常都面临着脱离实际的窘境,对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迫在眉睫。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等同于通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它一般指的是环境影响评价(EIA)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规划层次中的运用,也就是对政策、规划或计划以及其它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综合的、规范的评价过程。关于SEA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其中规定,任何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决策或行动都必须附带环境影响报告[1]。SEA属于战略层面,就目前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SEA有助于解决项目层次上难以长期解决的主要冲突,并能够分析大量的项目累积环境影响。SEA要求从多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性策略进行详细论述,而SEA也必须在建设活动进行详细规划之前就实施,促使设计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方案,保证项目在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社会及环境稳定。

2 环境影响识别与层次划分

任何的建设活动都可能会造成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影响,其中有些负面影响产生于工程设计,而有些不负面影响则产生于施工生产,还有些负面影响产生于规划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规模及目标、布局。从理论上讲,相关政策、计划以及规划的制定和决策通常都是按层次划分的,例如规划指的就是中期的规划或长期规划,要求全面、科学、合理,时间跨度最小也应在5年以上,具体指的是对活动空间地域的布局安排,例如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等等;再例如计划规划通常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不久的将来进行的活动部署以及相关安排,通常不会超过5年,但也不会太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联和我国的五年计划。而相应的,对于政策、规划以及计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也应进行层次划分,而划分环境影响评价的优点主要有避免将重要的不利影响遗漏、有利于合理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有利于解决相应层次所应重视的环境问题以及简化下层位决策环境影响的评价。

对于环境影响识别与层次划分的方法,根据规划的层次不同,所涉及的行业以及领域和区域都有所不同,并且规划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决策事项,因此,在规划决策中,关注的环境问题也存在很多区别[2]。大多数人会认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规划的环境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规划的层次上应重点关注对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探讨,以及对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研究等问题,并在规划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设置相应的环境界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议题需要在SEA中的阶段进行回答,并且建设项目的SEA还解决了具体建设活动中的环境可行性。

3 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与评价

以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来,在宏观的SEA中,其工作可以在规划的初期就介入,因此替代的方案不仅包含针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目标的不同方案,也包含了针对某一具体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之间的局部替代。关于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方法,对于专项规划层次较低的规划项目来说,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在规划方案制定之后才具体介入的,所以那些替代方案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环境目标作出不同的环境保护策略而已。根据程序来看,局部替代的方案其设计过程和优化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发现推荐的方案出现问题或不足时,就用替代方案进行局部代替。所以说,替代方案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优化已有方案的过程。首先对所有的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然后再根据比选的技术思路对需要局部替换的地方进行修正和完善。替代方案一定是不可以在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它应该是在研究推荐方案发现问题时,针对性地替代,否则就会产生明显的盲目性[3]。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对推荐的方案进行测试分析后,发现了其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后,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局部替代的方案,然后预测并分析局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有问题应继续修改或重新制定局部替代方案,直到方案对环境几乎不产生影响为止。

因此,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步骤为:第一,针对影响识别界定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专题设定;第二,针对专题讨论具体的推荐方案;第三,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第四,用局部替代方法优化推荐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方法的概念、主流程序环境影响与识别层次划分以及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虽然如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更有效方法步骤却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断深入,其技术体系正在不断丰富并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姗.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103.

[2]安丽娜.探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及评价方法[J].低碳世界,2015(36):1-2.

[3]石新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指标及方法探究[J].地球,2013(4):194-194.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借鉴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的某些方法,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特点,给出一个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集,并对几种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方法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作 者:董家华 包存宽 蒋大和 DONG Jia-hua BAO Cun-kuan JIANG Da-he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92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5(3)分类号:X820.3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评 技术方法 供选方法 方法集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3

[关键词]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开始实施后,我国原来只单纯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逐步展开。然而,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而言,该法的实施还只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具体的平台,因而我们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借鉴发达国家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以促进并保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含义

战略环境评价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学术界出现是在本世纪90年代以后。众多不同领域内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plan)、规划(program)(简称3P)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累积评价、总体环境评价等概念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由法定评价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活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活动是否可以实施的建议或结论,或者在诸替代方案中选出经济上可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实施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或设计可行的预防、补救措施。

二、国外发达国家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1.美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美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及其后的修正案和美国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CEQ)制定的《关于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法程序的条例》即《CEQ条例》。

战后,根源于片面、局部的调整保护方法不能制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必须寻找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方法对待环境问题的缘故,产生了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也产生了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1970年代末美国绝大多数州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在1978 年指出,所谓的政府行为包括了政府政策、规划、计划。此后,联邦政府许多部门(如能源部)开始考虑将环境评价结合到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尤其是房屋与城市开发部在1981年编制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旨在帮助评价在大城市范围内的开发或再开发及其可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利福尼亚州在1986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环境质量法》(CEQA),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项目拓展到政府的决策、规划和计划。1997年纽约州还制定了专门的《环境质量评价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拟议行动的环境影响;(2)实施该拟议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拟议行动的替代方案;(4)对人类环境的短期利用的地方利益与维持和提高其长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实施该行为所可能引起的任何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耗损等。

CEQ条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以比较的形式陈述拟议行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从而清楚地阐明问题的含意并为决策者和公众的选择提供明确的依据。替代方案又分为基本替代方案(Primary Alernative)、二等替代方案(Secondary Alternative)和推迟行动,对替代方案的特别重视和对补救措施的要求是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2.国外其他国家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认识到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政策层次;战略环境评价应运而生,并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导则。

荷兰在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SEA制度,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89年,荷兰修改了《国家环境政策规划》,规定了荷兰到20世纪末的环境战略,这个《规划》的宗旨就是要求对所有可能引起环境变化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作SEA。

新西兰1991年制定的《资源管理法》规定了两类环境评价,一是政策和规划的环境评价,另一是资源开发许可的环境评价。作为环境评价对象的政策和规划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不同领域的国家政策报告;二是各地区政府制定的地区政策报告;三是各地方政府,包括区和市制定的区域规划。

1995年,加拿大颁布了《环境评价法》,对环境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定,其中也包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9年,加拿大还发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环境评价内阁指令》,它适用于提交各个部长和内阁批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该指令明确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的环境评价称为“战略环境评价”。

俄罗斯总统1995年11月23日公布的 《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将生态鉴定的对象规定得十分广泛:将实施后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俄罗斯联邦各种规范和非规范性法律草案,须经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核准的,作为预測俄罗斯联邦生产力发展和布局依据的各种材料等,都必须进行生态鉴定。

欧盟1996年提出《特定规划和计划环境评价指令》的议案,要求成员国在批准或采纳一项规划和计划之前应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并提交公众审议,而且该指令对哪些规划和计划应当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内容和程序都作了规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4月欧盟(EC)发布了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稿)《Draft Directive on SEA》,并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以前执行。

三、完善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国家进行环境管理和监督,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支持,依靠公民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在美国战略环评的各个阶段中是十分普遍的,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环境知情权是公众行使环境决策参与权的基础,所以应该建立信息适度公开制度。依法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机关,应当通过适当的形式向公民、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国家机关、企业和组织发布与该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有关的信息,满足公众“知情”的需要。

(2)应该将评价者和决策者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措施具体化。如美国CEQ条例中对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即主办机关在准备最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应考虑来自个人或集体的意见,并且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手段予以积极回应:第一,修正可选择方案,包括原方案;第二,制定和评估原先未加认真考虑的方案;第三,补充、改进和修正原先的分析;第四,作出事实资料上的修正;第五,解释所提意见因何不加采用。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制度,建立具体的公众意见反馈制度,细化跟踪评价制度,这样才利于公众对于他们意见的处理、采纳、实施情况的监督,从而确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机制。

(3)逐步扩大依法可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数量和范围,一方面,应该逐渐赋予广大的环境保护群众性组织,和虽然未组织起来但十分热心公益性环保事业的民众的参与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另一方面,逐步扩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各级各类政策的适用范围,使公众参与的对象范围渐次达到满足其行使环境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的需要。

2.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参考国外多数国家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对政府相应的具体或抽象行政行为都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之列。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战略性活动则只包括规划,行政立法和政策未列入评价范围;并且还有一部分规划被排除了,如国务院的规划,市级、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还有一部分规划的战略环评从其编制和审批来看,也有可能事实上会被轻视了。由以上可以看出,现行《环境影响法》规定的范围明显过窄。笔者认为应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也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并渐次扩展到行政法规,以彻底扭转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小范围有序,大范围无序”的被动局面。可以由经权力机关专门授权的环境保护专业机关对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增加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因此,战略环评项目的替代方案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应是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点内容。我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应该增加替代方案的有关规定,以便于通过各种方案的权衡与综合作出最佳决策。同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设定替代方案。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拟定主体应该尽量充分地提供各种具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并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4.完善评审体制

建议采取两级评审体制,即中央级和省级。中央级主要负责中央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跨省区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剩余的环境影响评价由省级负责,包括本省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的评审。同样,省政府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由省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立法还应加强对审批部门的法律约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目的的实现。

5.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

健全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的权威与尊严的根本所在,我国当前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追究环境影响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单纯用行政处罚不足以对那些可造成环境破坏、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和有效打击。因此,对于未按法律要求举行有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论证会的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应该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宽严适度的法律制裁措施,参与各方才会增强责任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得到切实遵守。

环境执法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多元性的执法活动。由于环境影响的潜在性、累积性和灾害放大性,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后评价不仅周期长,而且责任主体不易明确,因而要强化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不仅针对管理相对人,而且对执法主体本身的法律责任、违法决策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都应加以明确;要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对环境影響评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方能得以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娟于庆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5)

[2]李峰左建安: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规范化初探[J]. 能源环境保护,2006,(2)

[3]袁志华夏维陈凌李玉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解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

[4]李爱年胡春冬: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 时代法学,2004,(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4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指的是在对环境进行发展规划的阶段, 率先对即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一个初步的预测, 使得建设管理人员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随之再全面、透彻的考虑每个建设项目的各项环境影响和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对象, 但是主要的评价对象还是分布于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 因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采取, 而这种方式则能在进行最后的规划决策时, 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 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及最佳的方案, 这样便能使其能安稳、协调的顺利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单方面只考虑环境影响, 在环境影响因素之外, 经济状况和社会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布直接的政策与规划, 这些措施往往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整个工作最基础的部分, 它负责为发展规划的初步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政策制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而言, 环境的目标与标准是有力的评判依据, 它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接受性。发展规划的环境目标应包括这么些内容:

(1) 废物排放的数量与质量;

(2) 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3) 不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4) 能源消耗及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发展的规划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到的是被评价的区域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阶段中对于所处位置周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累积影响, 考虑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情况规划出合理的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 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条件的备选方案。

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基于传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 这种新型评价体系秉承了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删减与适当的扩充, 使其成为了一种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组成。而这种新的评价指标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以外, 同时还添加了资源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等指标要素。因此这种新型的规划环境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4.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延续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的优越性, 并在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完善与改进, 经过结合后的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较高端的评价方式, 它必然要与相关的政策和决策相结合。再加上对于规划决策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这种方法就显得很实用了。其实, 在实际操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方案相融合, 相辅相成, 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不同的环境具备其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 然而正是这种特定的区域特性决定了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显著地效果。在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中, 又主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核心, 这项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工具。

5 结语

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届时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规划类型, 仔细调查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利用环保的资源, 结合政府的约束条件分析各种实施方案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 与此同时, 还必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由于在实际规划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且操作十分复杂, 若想仅仅只凭借一种技术方法去进行有效的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去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 (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5

提高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方法探讨

针对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10大质晕缺陷,采用矩阵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网络法分析产生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找出影响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并提出5点措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作 者:罗郧红 Luo Yunhong 作者单位: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410014刊 名:水利技术监督英文刊名: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17(6)分类号:X82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质量信息 因果分析 对策措施 水电工程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6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新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条例,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各级政府的管辖区域内进行各种规划和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城市的建设以及旅游的开发建设时,都应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1]

1.土地整治的相关概念

我们讲的土地整治活动就是对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地性能进行改变的一种特殊的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整治活动涉及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所以土地整治活动具有长久性的特点,并且土地整治活动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对于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较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评估。[2]

在我国,实行的是土地整治优先于耕地的策略,所以我们需要在土地整治之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进行充分地评估,从而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土地整治规划需要同国家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在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内进行土地整治规划。

2.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们国家对于土地整治规划的决策有着固定的程序,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并且,我们在土地整治规划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贯彻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据此才能完成整个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以我们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时一定要注意程序性的规范,只有程序规范了才能得到相对规范的结果,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规划才能够科学合理。规范的土地整治规划决策程序要求必须有明确的决策目标、考虑周全的可行性决策以及充足的备选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决策的过程中留有余地,能够进行充分合理的决策,并且能够对决策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合理的评价。

2.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大纲的制定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大纲的制定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包括从整体到局部都要进行充分地考虑,有层次地进行;土地整治环境规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对象;土地整治环境规划还需要对规划涵盖的领域等有全面的考虑。其次,土地整治环境规划需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规划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对规划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再次,需要考虑与本规划相关的规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类比,取长补短。同时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国家的政策相一致,不得同国家的政策等相抵触。最后,确定环境因素中最为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理清主次要矛盾的关系,重点关注主要影响因子,同时也不忽略次要影响因子。

2.2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需要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首先,需要根据大纲的指导确定环境发展的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以及确定合适的调查方式等收集相关的环境资料。其次,在充分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这也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中心部分,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地预测,并且预留出补救空间等。最后,评价结论的给出。经过土地整治规划环境评价之后,如果认为可以接受,就施行这一规划,如果认为规划存在问题,就进行修改或者采取别的方案。

2.3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的总结主要依靠报告书来呈现,一份科学的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言简意赅地反应评价的全部内容。报告书的编制应该科学,需要在参考国外报告书编制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的现有状况以及现实的环境影响实事求是地做出。[3]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结是评价活动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对整个环境评价过程的总结,需要将优势和问题一并指出,给具体工作以实际的参考。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土地整治的类型很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包括对处女地的开发、对原有用地类型的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方面。这些类型的土地整治都涉及到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需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在维护环境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整治。

3.1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主要是通过将原来散居在山区或者其他居住情况下的农民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交通比较方便,配套设施比较健全的地方。同时可以对迁移后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和集中化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4]所以新的居住点一定要考虑周全,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点的重新利用问题在于,即不能让过渡农耕伤害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必须对其进行改造,避免土地闲置。

3.2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在土地整治的几种类型中,处女地开发是对原有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一种。在大的自然环境之下,将要开发的处女地作为整个生态的系统的一部分以及跟原有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如果对处女地的开发不当,很有可能造成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我们在很多对处女地开放的例子中看到,很多时候在对处女地进行开发之后,造成了生物物种灭绝、气候变恶劣、土地沙化以及洪涝海洋灾害等各种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对处女地进行开发时,一定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评估。

4.小结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影响持续时间长,对环境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之前,一定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地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将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得土地整治规划能够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的多赢局面。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手段正在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手段的不断快速发展而快速提高,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的运用,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一定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國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3]陈龙高,陈龙乾,杨小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71-1537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7

规划环评内容的构成适合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而评价内容对于评价的标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能够确立实现的目标, 所以, 应当将评价的内容以及对象等做出详细的了解, 这样才能清楚地建立指标体系。而所谓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就是实现规划的行动, 使之成为真实的工作。

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目标

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 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 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原则。而这当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度的计量, 就选用了环境影响评价计量。这是保证工作进行的有效手段, 将经济, 环境, 社会等各方面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当中, 并实现总的发展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要以原则为行事准则。其重要内涵体现在对于物质生活生产的渴望和实施必须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并能够作为重要标准。

1.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区域发展规划为评价对象。评价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区之内, 包含当中一切的开发建设工作。要注意评价规划在某一时段之内某个区域之内, 将产生对于环境的持续性影响, 并更为充分地考虑特殊开发阶段的项目如果开展, 将对环境产生怎样的持续影响。所以, 这种环境评价就应当照顾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的承载量的取得定和分析以及持续影响。要控制好开发的设计以及先后顺序, 某一布局规划和发生污染后的处理规划, 这些能够作为评价的目的, 通常的区域发展是某一部分和某一部分综合成的整体。所以, 在部分实施时要考虑到方案的确定, 必须要有针对性。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来实现规划内容。并且, 还要注意到对于资源, 能源以及经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当中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进行长远的利用的实现。

总结上面所说。局部发展中关于环境的评价应当从下面几点来讨论:依据规划所确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区域环境容量确定, 以上面原则为依据, 并且找到最佳方案, 实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等等综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并且要根据区域环境中的方案实现前后顺序, 尝试区域的规划以及对污染的预测方案, 并进而提出区域规划项目的规划, 和垃圾废物的处理方案以及总体方案的协调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将原始资料进行探讨评价, 从中找到最为敏感, 迅速, 正确, 可以测量, 内容充实的资料作为评价的有利依据, 应当从下面角度入手:

2.1.1 全面且有针对性

指标体系的范围要广, 并且能够涵盖多种领域, 包括经济, 环境, 资源, 社会等等, 并且应当根据对象的不同, 等级的不同, 找到当中最为真实, 最能反应问题, 最能利用者汇集成指标数据。

2.1.2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范围以及概念必须清楚, 并能够准确反应其所包含的科学内容, 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实际条件, 具备测算的重要手段, 并能够完成计算。

2.1.3 定量、定性相结合

规划所关乎的范围较大。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规定量, 数值的表达上也应当科学合理, 对于某些内容复杂, 量化困难的标准, 使用定性描述办法完成。

2.1.4 多样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当将定性和定量问题共同结合。并将绝对和相对的概念结合, 又将经济性和物质性指标结合, 这有利于实现不同等级, 性质, 内容, 要求的环境规划形成有序的计算办法。

2.1.5 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注意把数据和资料的来源作为重要的考虑标准, 并且注意可行性。要优先选择较有专业性, 能够集中说明情况者。

2.1.6 层次性原则

因为社会环境内容较为多变和复杂, 所以, 环评标准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环评指标的结构等级应当鲜明, 能够将多个等级实现有序反应。

2.1.7 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指标反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状态, 动态指标则用于反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 考虑到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尺度才能反映, 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战略实施区域来说, 既是一个目标, 又是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指标。二者对于全面、客观反映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2.2.1 按物质属性分类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包括物理、生态和社会三大子系统,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反映这三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果的指标。

2.2.2 依据指标所代表的内涵分类

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在内涵上反映规划环境影响发生的机理, 包括状态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状态指标用来标识和描述环境状态, 如污染物浓度、物种丰度、水资源量及更新能力等。压力指标表征环境因子所受规划的社会、经济行为影响的大小、性质、范围以及恢复性, 如污染物排放量、栖息地损失率、资源消耗速率等。响应指标是描述规划方案调整的响应情况, 如污染物削减率、栖息地保护面积比例、能源结构调整幅度、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等。

2.2.3 按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分类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规划环境影响直接涉及规划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一方面受战略子系统的调控;另一方面经济子系统的改变直接影响环境子系统。在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开放的复杂系统中, 任何一个要素或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引起整个系统中其他要素或子系统的改变。

2.2.4 按定量化程度分类

因为规划环境影响环评的目标——规划含义的广泛性, 带来了规定环评的一些指标不能实现定量。也可能出现, 定量化研究被人员, 物质, 科技, 时间等因素所限制。所以, 在规划环评内, 定性分析占有很大比重, 要多余EIA, 不过, 定性分析的过分将带来战略的困难性, 稳定性下降,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部分应当选用定量分析。这就说明规划环评指标中包含了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以及半定量指标等三种评价方法。

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指标概念模型的确定, 国内外研究实例提出了多种指标结构枢架构建的概念模型, 具代表性的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的驱使力 (DrivingForc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 模型 (DSR模型)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OPE)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DSR模型的枢架基础最初是由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后由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CUNEP) 发展起来的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 模型模型CPSR模型) 。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构造指标, 最终是为了实现对于发生何事, 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这几方面的回答。此后, 联合国委员会拓展了这一内容, 并建立了DSR理念的模型。当中的驱使力指标能够反映带来可持续的负面效应的活动以及消费办法, 以及某些经济条件因素, 而状态指标的概念则用来说明可持续发展当中子系统的情况, 响应指标要反映人类根据当前的状况所采取的办法, 以及工作状态。DSR模型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密切, 这是DSR模型的优势。但对于社会和经济指标, 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得到其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即在“驱使力指标”和“状态指标”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是这一模型在使用时具有的缺陷。在使用这一评价的时候, 因为内容并不是平均而泛泛的, 而是有所侧重, 也不加于经济以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所以进而忽视了这一不足之处, 而避免了使用缺陷。在重要指标中, 驱使力指标能够说明对于规划的实行效果给资源带来的重要影响。状态指标则能够说明资源以及环境系统的现行情况, 能够分成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以及环境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说明了人类对于规划所进行的努力。相关指标的概念只与工作相互影响的某些经济和社会指标, 这一指标里, 根据规划环评的概念和原则, 相关指标的数量不大, 而内容简单, 也不用依据此模型选择规划对社会和经济系统的驱使力、状态和响应指标。

3 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

根据规划环评过程和阶段归纳了评价各阶段选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见表1。

因为从规划环境影响的目标来说——规划本身的位置要比项目建设的宏观层次要高, 并且属于动态, 而在信息的供给方面内容较宏观, 所以, 规划环境影响和旧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起来是不一样的, 在稳定性上和简洁性上要弱。并且, 类型有差异的规划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一样, 而手段也相互差异, 因此, 可以说如果想要完成规划环评。必然要将多种方法集合在一起使用。在实际采用的时候, 应当依照规划的类别进行区分对待, 对于当中所表现的环境要选用下列结束办法, 例如方案的备选, 政府的约束以及相关资源, 另外要注意, 因为规划不算简洁, 也不是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 要多种方法并用, 达到实施规划的目的。

摘要:本文总结叙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说明了内容。并且依照环境评价的针对性做了探索性的讨论, 说明了它的标准构成, 系统的分类以及结构构成, 说明了对于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办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编著.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评 (第二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包存宽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朱启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M].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0, 3 (10) :11~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篇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 旨在控制和技术那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建设项目在整个决策链中处于最末端, 不能对最初的决策产生影响, 而环境问题在人们制定政策时已经在产生了。为了对环境进行保护, 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在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同时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009年8月17日国家出台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不同, 其评价过程也不同, 同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通常决定了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方式。各种发展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变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并不一定适合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因此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开展评价。具体来说,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归纳如下。

(1) 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确定其展开的必要性;

(2) 对区域发展及环境目标进行确定;

(3) 对评价范围进行确定, 并识别出区域内的环境条件、环境评价要素以及可供选择的具体方案;

(4) 进行战略性评价, 对各种可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因素加以预测, 同时识别出明显的环境影响, 将其与环境目标放在一起作比较, 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议, 并做好评价报告编写的准备工作;

(5) 咨询环境权威部门;

(6) 政府部门应结合评价结果, 对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做出决策;最后, 建立持续性的环境监测机制, 对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连续监测, 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以上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其是否符合各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有待研究, 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指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展开提供指导, 进一步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同时对经济和环境影响加以考虑和分析, 虽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侧重环境影响, 但是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主要是因为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政策、计划、规划都会对环境产生间接的影响,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修订发展规划初步方案奠定了基础 (图1) , 其产生的信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为政策、计划及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所以, 由此来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相关制定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3.1 参与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决策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 涉及到很多部门和领域,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要求公众参与, 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 广泛听取社会中不同方面的要求和意见, 利用这种方式对评价对象的情况加以了解, 将其中潜在的环境问题揭示出来, 使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得到减少, 从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这里既是对政府“智慧”的考验, 也是对公众 “公益心”的考验。

3.2 战略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战略角度对未来开发活动的结构及布局进行了论证, 基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角度提出了最优的防治对策以及整体方案, 并站在环境最大承载能力、总量控制的角度上提出了可行的规划项目和限制项目, 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 规划为5年做1次修改, 因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近期规划。

3.3 整体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的协调与解决, 重点包括受到破坏以及产生污染的地区、部门等, 因此, 应对各开发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 必须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环境问题加以认识, 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不仅要提出针对活动开发、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还要制定针对规划实施以及控制污染的方案和对策。

3.4 超前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初步形成规划方案以后, 在上报审批之前实施, 将其作为政府部门决策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用最小的环境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

3.5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规划的实施过程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不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各开发、建设以及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 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其可持续改进功能, 将清洁生产要求等纳入到工业规划以及项目设计中。

3.6 跟踪评价性原则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 一些建设项目在实施之前的评价过程中, 曾经认定其不会危害环境, 但是往往在项目实施以后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经过一番跟踪评价之后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规划实施时间过长, 一些规划就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 这时需要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 然而经过调整之后的规划, 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会出现变化, 这时进行跟踪评价很有必要。针对环境影响展开跟踪评价, 可以及时发现存在于规划中的问题,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进行检查,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督促相关单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提高。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近年来所发生的几起重大环境争议事件都是因为城市规划没有做环评, 很多城市规划经常发生变动, 把居民生活小区和工业污染项目混杂在一起, 使当时符合审批要求的项目, 一段时间后常因为城市规划的变化而变成高风险项目, 给群众带来环境安全隐患。如此看来, 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当的必要, 同时如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是很重要, 因此, 针对具体的评价方法展开分析很有意义。

4.1 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从评价对象、范围以及层次等方面来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传统环境影响评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但是从基本思路及程序等方面来看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 应该对传统EIA技术进行借鉴, 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传统EIA技术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 环境影响矩阵、环境影响清单等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都可以直接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

4.2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区域环境评价是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区域环境评价中, 空间分析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主要技术工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可视化形式将政府的规划、政策以及计划表达出来, 并针对其展开查询和检索, 将不同空间分析模式及功能结合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在环境影响预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从而更好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4.3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高于项目层次的规划, 因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会被归结到针对相关计划及政策的评价。同时, 有关规划决策技术的研究时间已经非常长, 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时就显得非常自然, 事实上只有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融入到政策相关规划与政策的研究中, 才能将其作用与效能充分发挥出来。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实践, 有关建设项目环评法律逐步配套, 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在优化选址、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等方面, 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成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控制上最富有成效的措施。例如区域预测等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目前已经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十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4.4 新发展的评价方法

简单的说, 新发展的评价方法就是对不同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性运用, 例如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与技术等, 这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尚有待与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 从分析和研究中可以发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意义重大, 目前急需找到合理的、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 将综合决策的实际内容纳入其中, 充分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调动, 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展开统一的监督与管理, 并由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带来的环境影响,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起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的新机制。在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还是一项新工作, 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摘要:为了加深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和认识,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 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展开统一管理, 并由有关部门对其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负责, 最终形成一个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希望可以为同行的研究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夏海芳.浅谈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以环湄洲湾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4 (1) :177~178.

[2]甘欣欣, 刘瓒, 褚成浩, 等.浅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10) :104~114.

[3]李文, 马友华, 胡宏祥, 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4) :80~84.

[4]贾冰, 李升峰, 贾克敬, 等.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5) :76~80.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指标

1 何为清洁生产

所谓的清洁生产是说切实的按照完善设计, 使用清洁物质, 使用全新的工艺措施和装置等, 从根源之中降低污染力度, 提升资源的利用性, 降低生产时期的污染排放率, 进而降低其对于人的影响。该项活动要切实的落实污染预防理念, 从生产设计以及资源的选取等的步骤中开展综合化的管控, 从根源之中避免资源浪费, 带动其有序发展, 防止污染出现, 确保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有机的统一到一起。

2 清洁生产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要点

2.1 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结合生命周期的分析历年, 该项活动的评价指标要涵盖原料以及生产时期和产品等等的多个步骤, 特别是对生产步骤, 不但要分析对资源的利用, 同时还要分析污染物质的形成, 所以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2.2 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原材料指标

原料指标要切实的体现出其获取以及制作和使用等多个要素对于生态的综合意义, 所以可以从毒性以及其他的一些层次之中设置指标, 接下来具体的讲述。 (1) 毒性。它是说原料的毒性对环境产生的干扰。 (2) 生态影响。物质在获取时期的生态干扰性。 (3) 可再生性。物质的可再生的水平。 (4) 能源强度。物质在挖掘和生产时期的耗损性。 (5) 可回收利用性。物质的可回收意义。

2.3 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规定是该项生产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的要素, 由于产品的出售和使用, 以及废弃后的处理等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干扰, 个别的影响是一种长时期的, 有时候是无法复原的。除此之外, 对其开展寿命优化活动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分析, 主要是由于他也干扰到产品的使用性。

2.4 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资源指标

在一般的状态中, 生产方的资源耗损状态能够在一定的层次之中体现一个单位的技术特征和管控能力, 也就是说体现单位的生产时期的状态。通过分析清洁生产, 我们得知, 该项资源数值的高低也能够体现单位的生产活动在大层次中对生态体系的干扰性, 由于在相同的背景中, 如果资源的使用量多的话, 就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干扰。该项指标能够经由单位产品的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

2.4.1 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在平时的活动中, 制作单个的产品需要使用的新鲜的水的总数。

2.4.2 单位产品的能耗。在平时的活动中, 制作单个产品需要使用的煤炭等的资源总数。

2.4.3 单位产品的物耗。一般来讲, 制作单个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的量。

2.5 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产生指标

2.5.1 废水产生指标

废水产生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单位产品的废水产生量, 由于这个指标能够精准的体现出废水出现的总体意义。不过, 一般来讲, 单一的废水数是无法体现产污情形的, 由于其中的污染物质的总数不一样。因而对废水产生指标又可细分为两类, 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2.5.2 废气产生指标

废气产生指标和废水产生指标类似, 也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2.5.3 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对于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情况则简单一些, 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像废水、废气那样具体的排放标准, 因而指标可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3 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目前, 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其中,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属于定量指标, 其余四类属于定性指标或半定量指标。国家环保总局推出的清洁生产标准分为三级:其中一级表示国际水平, 其表示这个项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项目。二级是国内的, 其表示这个项目还是不错的。最后是我国的基本水平。清洁生产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如今, 我国使用最多的是指标比对措施, 它的评价措施有以下的一些。

3.1 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如果没有颁布标准, 可以采用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

3.2 预测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3 分析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并与标准值比较。

3.4 编写清洁生产分析专节, 并判别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3.5 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或建议。

如今相关的分析活动已经成为环评活动的关键构成要素。不过因为该项活动在我们的思想中还不具有精准的定义, 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 该项活动论述的深度和区间等都不清晰, 而且不具有系统性, 具体表现为缺乏标准方法和规范化技术导则、缺乏可借鉴数据和定量指标体系、各参与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等, 当编制相关的报告内容的时候, 无法确保其有效的落实, 无法切实的体现出它在带动经济进步层次中的意义。

4 结束语

该项生产如今已经被证实是非常优秀的一种环境措施, 如今已经把它的定义放到环评活动中了。而且不断的对其强化, 此时就能够显著的提升环评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田海军.环境影响评价中正确理解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09.[1]田海军.环境影响评价中正确理解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09.

[2]化勇鹏.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2]化勇鹏.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10

1.1 公众参与的发展

公众参与的思想形成于70年代。1970年美国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明确提出公众参与的要求。197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在其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程序中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这个概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起步稍晚。1991年, 我国在亚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评价培训项目中首次提出公众参与问题。之后,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深受关注。1993年, 由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要求。1996年5月15日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3章第13条中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我国环评公众参与正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1.2 公众参与的概念

从社会角度讲, 所谓“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权利、义务范围内所从事的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具体到不同意义、不同范围内, 又有其具体的含义。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可以理解为项目方或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提高项目的环境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从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

我国有自己的具体国情, 关于公众参与者的定义与世行不尽相同。1993年国家四部委在《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 规定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部分时, 提到了“公众参与”的主体, 但没有明确说明, 只是给出了公众参与工作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 (1) 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直接听取贷款项目所在地 (区、县) 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学术团体或居委会、村委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2) 项目所在地 (区、县) 人大、政协或群众团体征询受影响地区公众的意见。由此我们可以对公众参与中“公众”有一定的了解。

1.3 公众参与的作用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它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让公众了解项目;确认所有项目引起的重大环境问题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辨析;确定不能用货币形式表达的环境资源的价值;确认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充分考虑公众的看法和意见;公众监督的作用

2 公众参与的类型

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公众参与的两种类型是:协商和参与。

2.1 公众协商

协商包括就拟议行动和进行对话寻求人群的意见, 它在信息传递以外进行, 因为它包括从项目方到人群, 反之亦然的两种信息流动方式。协商至少在评价的两个阶段进行。如果项目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影响 (如设计非自愿的迁居) , 那么关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协商就应联系起来。因为行业和区域环境评价的用途不断增大, 因而在这些评价中综合进行协商过程是很重要的。在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内容阶段的协商这个阶段的协商是为了确定出关键问题并编写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在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阶段的协商许多项目在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需与受影响的人进行协商。与直接受影响人们的联系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调查进行, 在涉及到迁居影响时, 经常用调查法, 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被社会接受的可能性。

2.2 公众介入

参与是一种人们 (直接受影响的个体、群体或非政府组织等) 与项目当局一起分享、协调和控制项目设计和管理中的决策过程的自愿行为。这一过程需要受影响的人群比协商过程要有更深的介入, 但与协商过程相同的是参与过程也是以双向信息交流为基础的。

3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位置

公众参与在环评程序中的位置, 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新建、改 (扩) 建及技术改造项目一般可划分为3类,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需要进行完整的环境评价和详细的公众参与;对环境可能产生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 只需要作专项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进行部分的公众参与;而对环境基本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 只需要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也不需要公众参与。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项目周期管理有自己的规定, 公众参与的位置与别国有所不同。具体情况见表1。

4 建立符合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

4.1 公众参与的实施程序

根据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和其它国家的具体实践以及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状况, 特提出中国EIA中实施公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法, 用流程图来说明, 如图1所示。

(1) 公众参与的五大步骤。流程图表明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5个必要的步骤, 其中“信息发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任何项目的公众参与活动一定要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开始, 即在准备环境评价大纲时, 应向可能受影响的群体发布信息, 清楚的表明拟建项目的整体情况, 获取反馈信息。

“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核心部分, 选择最佳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是确保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所在,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投资建设者是信息交流的主体

4.2 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法

4.2.1 信息发布。

信息必须以一种及时的, 能被参与者接收到的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传播。良好的信息发布方式可以使公众收到最佳效果。这种信息通常包括项目概况描述和建设目的, 以及拟建项目可能潜在不良影响的说明, 方法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发布信息。

4.2.2 信息反馈。

为了获知反馈信息, 可通过设置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方式, 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 接受、记录公众提出的建议, 这种方式是项目方与公众直接有效的沟通也是在环评过程的前两个阶段 (问题筛选和确定评价范围) 中所采用的方法。

获得反馈信息还有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即社会调查方法, 通过访谈、通信、问卷、电话等社会调查方式收集信息, 可分为三类, 即定式调查, 半定式调查和无定式调查。

4.2.3 反馈信息汇总。

意见的综合整理应要依赖于计算机统计分析的方法。这是在环境影响评价及最终项目认可之前所必须做的工作。

4.2.4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方法主要为会议讨论, 会议可因议题的复杂程度, 公众参与的深度, 本地居民结构、素质不同而有许多种, 如非正式小组会议, 总体公众信息会议, 信息讨论会、专家讨论会等。

5 结语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实践已经证明,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 可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并在公众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完善。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最早开始于发达国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 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笔者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内容, 提出了我国公众参与的基本方法和机制。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Ludwing, 李新民.亚洲银行技术援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草案) 系列之十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1992.

[2]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国家环保局、世界银行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交流材料.北京:国家环保总局, 1992.

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11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

我国在2009年10月正式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进行的各种规划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包括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建设时,其管辖区域的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1. 土地整治活动的概念

土地整治活动其实就是把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以及性能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变的一种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针对性的,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土地整治活动能够让土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并具有长久性,然而,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土地整治活动让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势在必行的。

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建了一个环境系统,这个新建的环境系统是不是会更好还具有不确定性,而这个环境建立起来后一旦发现效果不理想或者更加恶劣,想恢复到从前的系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治之前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整治方案,尽可能地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能超出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

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土地整治规划方面有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规范。而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整个土地整治规划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完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的规范程序,合理有效的结果决定于合理有效的程序规范,这样程序下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措施才能够切实可行有效。土地整治决策程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备选方案以及应急方案,以应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够给评价活动提供更合理有效的依据。

2.1 评价大纲的制定

大纲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在把握好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在制定土地整治环境规划大纲时,一定要明确规划的对象,同时还要对规划涵盖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此外,还要重视收集各方面相关资料,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第三,收集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关联之处进行类比,取长补短。规划内容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不能违背。最后,充分考虑主要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

2.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合理制定完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大纲是一个指导,评价工作中的环境发展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调查方式的采用等,都需要依据大纲来收集相关资料,不能脱离已经制定好的大纲内容。第二,评价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足,如收集整治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料等工作,只有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方可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同时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的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科学的预测,以便为土地整治活动制定备选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进行评价结论总结。土地整治活动要严格遵守评价的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可行,则能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如果评价结果认为有问题存在,就必须要对方案进行相关的整改,甚至是放弃方案。

2.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完毕以后,要以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书要全面、客观,用简练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报告书的格式要规范,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书的模式,同时报告书还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做出最真实的评价[2]。评价总结报告书的内容一定要客观,要将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阐述出来,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将土地整治活动的好处和问题都客观地指出来,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

3. 土地整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整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大致包括处女地的开发、土地原有作用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基本上所有的土地整治活动都会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要整治土地,还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1 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无疑是处女地开发。处女地是原生态的,是已经跟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稍有变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开发不当,就会使得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果是毁灭性的。气候恶劣、土地沙化、物种灭亡、洪涝灾害等情况在很多处女地的不当开发案例中经常见到。如何才能够做到既要让处女地得到开发,同时还能够让要开发的处女地不会完全脱离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对环境影响做出充分全面的评估,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处女地开发。

3.2 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从前散落居住的农民或小村落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的居住地,可以让农民享受更方便的交通和更健全的生活设置和社会福利。迁移后空出的土地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撤点并居所涉及的土地整体规划环境影响包括对新聚集居住地的建设和对旧居住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3]。所以,在进行新居住点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居住点土地重新利用的内容是要防止过度农耕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为了避免土地闲置还要合理整治改造。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其特点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全面,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的环境保护依据,让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让土地政治活动顺利进行,又能够让环境得到保护不被破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措施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2] 许庆福,于学峰.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吴忠思,王锐,刘秀华,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33-136.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12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方法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因此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 即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定性分析方法在我国运用的较多, 主要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分析。但是当前, 有关生态环境效应的部分评价方法应用条件较为严格, 而土地生态系统构成复杂, 因此传统的生态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的要求。而各个地区, 土地整理项目各有不同, 在项目环境、土壤、水、植被等自然条件等方面各有差异, 在土地整理资料、土地调查、普查资料等人文资料等方面也有较大不同, 应该根据研究尺度和研究内容, 选择适宜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

如赵华等利用生态效应评价的一般指标,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 根据多因素在评价对象上的隶属度, 从数量上进行量化和描述, 对土地整理项目中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根据不同土地整理对象选择指标的不同权重, 从而突出不同土地整理对象主要考虑的评价内容, 对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和潜力评价起到重要作用。王玉芳等以湖南省祁东县皮塘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评价, 得出了各类生态因子的效应价值。

郑慧敏以江苏省响水县为例, 选择水土流失治理率等14个因素作为参评因素, 建立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响水县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响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统计资料查询、计算、咨询专家和提取规划文本的各项指标, 得到响水县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指标值, 通过指标权重确定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得到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标准化值。

很多学者也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或是依据特定的理论进行评价。值彭群等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选取评价因子, 利用评价模型, 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胡廷兰等分析了生态效应评价在土地整理中的地位, 以能值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以自然环境系统的无偿能值投入变化量为表征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方法, 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效应的评价公式;王秀茹等试图从土地整理类型角度阐述土地整理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王炜等通过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对指标进行量化, 得出了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指标。

土地整理的景观影响评价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刘勇等人以GIS和景观指数为研究手段, 选择典型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 建立了包括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物质和能量流通、维持景观格局稳定、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提高生态服务价值等5个方面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 研究发现案例区的土地整理有正效应和负效应, 并提出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时应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育思想。

虽然现在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生态环境评价发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土地整理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但是由于评价范围较小, 定量指标的获得比较困难, 需要探索更多的有效的获取定量指标的方法, 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评价。

2 总结及展望

土地整理现今已成为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但是随着整理的进行, 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了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因此成为近年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就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技术应用几个方面总结了对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 得出:

2.1 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既有正效应的研究, 又有负效应的研究, 绝大多数项目区最后得到的正面效应多于负面效应。

因此, 当前学者们正加强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负效应的研究, 引导土地整理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趋向于越来越完善。

但是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比例上, 还需提高定量指标的比重, 减少人的主观判断的影响, 这样有利于建立更为科学的指标体系。

2.3 现今的评价方法很多, 但多用数学分析法, 将指标量化分析。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 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是土地整理科学决策和实践的前提。

2.4 一些学者建立了基于GIS和RS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系

统, 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提供了快速、高效和高精度的资源管理和计算环境和个性化、专业的设计开发平台。

上一篇:汉字魅力下一篇:湖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