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化

2024-09-20

湖南文化(精选12篇)

湖南文化 篇1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在传统理学、实学以及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长期以来, 湖湘文化也一直格外受到关注, 有关论述十分丰富。那么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有何当代价值呢?

一、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但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 有着自身特有的特征和风貌。通过考察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容, 将其基本精神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经世致用的务实追求

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学以致用。这是古人的千年之训, 但把这个思想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湖湘文化。在湖湘文化形成的初期, 即北宋时期的湖湘理学时期, 经世致用思想就已经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主导性特质。从形成初期的体用结合、注重力行到王夫之提倡的“知行合一”、崇尚务实之风的过程可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湖湘文化整体演进的一条基准线。这条基准线不仅在体系上、逻辑上、理论上将湖湘千年文化联为一体。而且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积累、衍生、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价值行为规范, 为湖湘人士积极治学入世, 施展雄心抱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湖湘士人的忧患意识, 远承《易经》“作《易》者其有忧患”的思想, 近受《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影响。左宗棠作此联时虽已中举, 但仍是布衣, 靠舌耕谋生, 并不拿朝廷一分俸禄, 而这个布衣的胸襟中, 装的是天下、社稷、苍生, 其思想境界便因此而升华。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书中指出:“若道中华国果亡, 除非湖南人尽死”, 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和赞赏。在这种文化的积淀和弘扬下, 湖南政治家纷纷出现在不同时期, 为拯救民族、振兴民族作出了非凡贡献, 被世人所称道。

3.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湖南三面环山, 北临洞庭湖,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湖湘大地素来民风强悍, 人们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见称, 故而又常用“石头”“骡子”“辣椒”来比喻湖南人的性格, 这是不无道理的, 这正是湖湘文化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体现。我们知道, 事业越大, 成功的障碍就越多, 能不能坚持下去, 常常成为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百折不挠的湖南人, 因此易于成为大事业的最后成功者。

4. 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湖湘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但能集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 以及道、佛教和儒家思想文化于一体, 而且还善于学习和创新, 冲淡了湖湘文化的保守性, 增进了它的先进性。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精神称之为“特别独立之根性”。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湖南人“抑亦风气自创, 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这种特立独行就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周敦颐创建理学, 开“三教合流”之先;南宋岳麓书院“朱张会讲”, 开自由讲学之先河;魏源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第一个提出把人才送到国外去培养;杨昌济倡导“合东西洋文明一炉而冶之。”可以说, 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湖湘学派也不可能在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崛起

在当代社会, 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在某种意义上说,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 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 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 在竞争中就要落后, 就会被淘汰。昔日辉煌的湖湘文化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中的湖南崛起不无借鉴作用。

1. 获取成功的核心力量是目标信念

百余年间, 中国的团队可谓风起云涌, 大部分的团队都没有成事, 湖南的三个团队皆成就了大事业。它们的诀窍在哪里?依我看, 团体有没有一个高远的信念, 应是其诀窍之一。湘军主帅曾国藩打出的旗号是“慰孔孟人伦之隐痛”, 华兴会的口号是“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新民学会的目标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团队的核心力量, 现在又被称为团队文化力, 它对团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纽带、辐射等作用。能够担起如此重大功能的文化力, 必定源于信念的高远, 否则这个力量不可能强大, 也就无力承担重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 是每一个人特别是党员立身的最基本观念和最重要的基础。没有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关键时候就会退缩;处理党和人民的利益与个人利益问题时, 取舍就会发生偏差;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 标准就会降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要获得成功, 就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让他们始终信仰马列主义的真理性、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 精英团队是成就事业的牢固根基

这个团队, 既要有能引领前进的领头人, 又要有精诚团结的合作人。我们先来看湘军、华兴会、新民学会三个成功团队的领袖曾国藩、黄兴、毛泽东, 毫无疑问是他们所处时代中, 整个中国最为卓越的人物。只有在全国范围内最卓越的人物, 才有可能将湖南的团队带进国家大舞台。湖湘文化哺育湖湘大地上千年, 但长期来, 湖南这块土地默默无闻。湖南大出风头, 也只是近百余年来的事。考察这段历史, 让人强烈地感受到, 它其实就是一群处于弱势地位而又不认命的湖湘精英, 依靠抱团结队拼搏而取得成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湖湘文化史, 实际上就是团队文化史。只有把一个个单薄力量团结起来, 才能成为一股大力量。当前有少数党员干部是游兵散勇型, “单打鼓独划船”, 没有团队意识, 工作上形不成合力。为此, 我们提倡在人民内部和同志之间少些斗争哲学, 多些中庸之道, 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使干部少受“内耗”争斗的纠缠, 把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集中于工作和事业上;要坚决治慵、治懒、治散, 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实干型团队、创新型团队、为民型团队、清廉型团队。

3. 创造辉煌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发展

考查近代湖湘文化史,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大型现代化企业在中国成批兴建的时候, 湖南与此机遇擦肩而过, 从而造成社会发展滞后的遗憾。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里, 乘湘军成功的长风, 湖南人得以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上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干。那时, 湖南生机蓬勃, 百废俱兴, 成为国内发展势头最好的省份之一。但是, 湖南在大型企业的兴建上, 则明显地落后。细细追究起来, 受湖湘心性之学影响, 湖南士人普遍重视人类社会秩序的整合之术, 而将工商实业等看作末技。湖南留学生虽多, 但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留东洋而不是留西洋。留东洋者多学军事、法律、师范、宪政等学科, 只有留西洋的才大多学数学科技。受此影响, 近代湖南经济发展滞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 我们要以发展为主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湖南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我们要用湖湘文化培育和锻造经济湘军、产业湘军, 特别要锻造一批大批立志高远、视野开阔、坚忍执着的产业湘军领军人物——企业家。唯如此, 才能够使湖南的经济振兴、产业振兴, 在新一轮竞争中重创湖湘辉煌。

4. 中部崛起的动力保障是与时俱进

一种文化只有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锤炼、推敲、传承、丰富、发展才能保持其持久的魅力、才能发挥出其当代价值。当然, 湖湘文化也有着历史的局限性, 如重农抑商、保守封闭、独断专制、易走极端;还比如重性理, 夸大人的力量与人的意志的力量, 忽视制度及法规建设等。近百年来, 湖湘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自我的解构与扬弃中不断发展的。早期湖湘学派在创立湖湘文化的过程中, 比较好地解决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学派的关系, 表现出兼收并蓄、自创新路。到近代, 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再度辉煌, 重要的原因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大潮中,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 接受挑战。当前我们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湖南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丰富湖湘文化。具体来看, 当前湖南要实现中部崛起, 必须要正确把握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必须与时俱进, 突出战略重点, 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实现突破,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 在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 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

湖湘文化不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 同时也时时刻刻在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我们、塑造我们, 愿湖湘文化这株千年古树开出灿烂的新花。

摘要: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但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 有着自身特有的特征和风貌。本文试图将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归纳, 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湖湘文化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中的湖南崛起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湖湘文化,湖南崛起,借鉴

湖南文化 篇2

1、地理位置: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现行行政区区划: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省会城市——长沙市。与我市(永州市)相邻的有:邵阳市、衡阳市、郴州市。

3、地势特点: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南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东有幕山脉和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南有南岭山脉,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北部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即洞庭湖平原。全省地势恰是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雪峰山是湖南东西两部分自然和经济的重要界线。

4、主要的地形区:湖南地形大致可分成四部分:①西部是湘西山地分布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②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的山岭。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③中部是湘中丘陵。④北部是洞庭湖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5、亚热带季风气候: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度—30度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雨热同期。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6、洞庭湖位于湖南的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而现在的洞庭湖面积缩小了很多,对长江的调节能力也大大减弱。(洞庭湖较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治理措施:主要有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7、湘、资、沅、澧四水:湘江发源于广西东北部的海洋山西麓,主要流经湖南东部地区,流域面积约占湖南总面积的40%,是湖南归重要的河流。资水发另有所指于桂东北和湘西南地区。有“滩河之称”。沅水发源于贵州东部云雾山,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先后在干流用支流上修建了凤潍水电站和五强溪水电站。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澧水发另有所指于湖南西北部,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

8、湖南的主要自然灾害:山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湖南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大风和冰冻等。

9、人口与民族:湖南省人口数量多。湖南省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7位,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约为320人/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湖南省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10、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①湖南的地方剧十分丰富,有湘剧、花鼓戏、祁剧、辰河戏等约20个剧种。湘剧的剧目有《琵琶记》等。花鼓戏的剧目有《刘海砍樵》等。②女书: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性文字,只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一带妇女之间传承使用主。③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

11、铁路干线:四纵四横:四纵是指焦柳线、京广线、洛湛线、武广客运专线。四横是指浙赣——湘黔线、湘桂线、石长线、渝怀线。主要铁路枢纽有株洲、怀化、长沙、衡阳等。(“火车拖来的城市”是指怀化)穿过永州市的是:洛湛线和湘桂线。

12、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长沙——浏阳永安)、衡枣高速公路(衡阳——永州枣木铺)、常张高速公路(常德——张家界)等。(永州境内的高速公路-衡枣高速、二广高速)113、湖南航运的北大门——城陵矶。城陵矶位于岳阳市区的北端,洞庭湖水在此汇入长江。它是湖南航运的北大门。

14、主要旅游景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南岳衡山,国家地质公园邵阳崀山,伟人故里韶山,人间仙境桃花源。(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因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和保护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地质公园——崀山景区位于邵阳新宁县,属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因独特的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伟人故里——韶山。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中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之一。)

15、永州的主要旅游景点:祁阳浯溪碑林,零陵柳子庙、朝阳岩、萍岛、香零山、回龙塔等,东安舜皇山,双牌阳明山,宁远九嶷山,江永千家峒(瑶族女书)。

16、国家历史名城——长沙、岳阳。全国文明卫兵城市——常德。烟花之乡——浏阳。

17、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简称,它们地处湘江下游。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内容:实施以三个城市的交通、电力、信息、金融、环保等建设为重点,融合三市要素,实现立体交通和绿化带相连接,形成以三大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组成的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意义:长株潭一体化有利于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辐射并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18、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的主要举措:A、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提质改造传统产业;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重点发展生态农业;D、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E、依托城市群现有文化基础,重点发展广电、出版、报业、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优势文化产业。

19、地洼学说是中南大学教授陈国达创立的。地洼地学说开辟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领域。指导了找矿及其他生产实践,被告广泛应用于水文工程、地质、地震及找油、煤、金属矿产等方面。

20、农业: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和淡水养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是主要的传统农业生主部门。还盛产棉花、油菜等。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

21、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素称“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钨、锑、铋储量居全国榜首,钒、铷列全国第二,锡、汞、铅、锌居全国前列。常宁水口山和冷水江锡矿山分别有“铅都”、“锑都”之称。“世界锑都”是指锡矿山。有色金属博物馆是指郴州柿竹园。

2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建立了长沙、株洲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3、湖南在全国的地位:湖南幅员辽阔,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旅游胜地”的美誉,湖南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逐步加快,湖南的经济实力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历史上的湘江与湖南文化 篇3

同一方水土为何会有如此转变?这与湘江流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发展趋势有关。

秦汉时期,首都位于关中,外贸港口以北部湾为主,湘江流域正处在这两点之间最短的联线上,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历史上,北方人口一次次的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东汉有不少地方官在南方,特别是在湘江流域推行教化,传播儒家文化理念。如任桂阳郡(治所在今郴州市)太守的卫飒,由于当地风俗与蛮夷相近,他到任后便兴办学校,并改变当地不合儒家理念的婚俗。

尽管当时湘江流域的文化发展水平有限,但势头很可喜。可惜在魏晋后,由于外贸港和政治重心的东移,这一势头急转直下,湘江流域渐渐沦为人们眼中的文化边疆。直到明代开通滇、黔以后,云南、贵州往来中原都要取道湖南,由此湖南的地位大为上升。到清朝中叶以后,湖南人才辈出,所以当太平天国席卷长江中下游,清廷四面楚歌时,湖南才能力挽狂澜。

历史上,湘江对湖南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楚学离中原而独行”。这句话出自著名湘籍文人熊希龄,所谓“中原”并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原,而是指清代学术主流,意思是湖南的学问自成风格。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也说到:“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皖,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

当一种学术思潮风行天下,而湖南却未受影响,这是为什么?

这与湘江的水系结构有关。在湘江和长江之间隔着一个洞庭湖,说起洞庭湖,人们总会想起“烟波浩淼”这样美好的词藻。可是,在传统的水运条件下,它严重阻碍了交通。尤其是明代的湖南士子,由于要到湖北武昌去应试,洞庭湖的存在让他们极度苦恼。

所以清初两湖分省时,“分闱”(湖南单独举行乡试)成为湖南士子的重要诉求。从地方官吁请分闱的一份奏折,可以看出湖南士子的苦恼。奏折写道:“洞庭之水,自夏初至秋,盖巨浸汪洋,绵亘数百里,狂风恶浪,发作不常。每当大比之年,贫寒士子,或十数人、或数人敛费僦舟,冲涛而往,一舟覆溺则所损者多人,一番沦波则各郡县引以为戒。于是湖南士子畏怯不前……”

几番上奏之后,雍正皇帝决定让湖南、湖北分闱。从此,湖南士子不必远涉就能应试,但这也强化了湘江流域的封闭,形成“楚学离中原而独行”的局面。

此外,湘江流域的封闭对湖南人的思维也有极大的影响。

史学者蔡尚思说:“戊戌运动,维新派的谭嗣同、樊锥等,和守旧派的王先谦、叶德辉等,都是湖南人;辛亥起义,湖南首先响应,而头一个为满清殉节的将官黄忠浩也是湖南人;洪宪称帝,最拥护帝制的筹安会领袖杨度和最反对帝制的讨袁军领袖蔡锷,也同是湖南人。”

为何这两个极端的思想能荟萃于湖南?

这同样是环境的封闭造成的。环境封闭,信息较为滞后,必然有不少陈旧的观念。而当一个人接触到外界,如果他理性对待,就会有所改变。以湖南人的性格,如果具备这样的态度,就会走在最前列。近代那些开风气之先的湖南人,大都受到这样一种心理驱动。

而湖南人要受到新的文化刺激,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走出去,即“出湖”。著名湘籍史学家陈旭麓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童年,常听长辈说某某‘出湖’了,那是说他有了出息。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叫‘出湖’,过了许多年,才知道‘湖’是指洞庭,‘出湖’就是出洞庭湖。”他的话也反映了那时从湖南走出去是很难的。

如今,“出湖”早已不是问题。令人忧虑的反倒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域文化该如何传承。我相信,山水有灵,湖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仍将一如既往地对湖南儿女产生影响。

湖南文化 篇4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众多概念与内涵,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阐述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相传或者是动作传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历史与民族的见证与记忆。同时,下列的条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具备的:第一,与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走入民众生活;第二,在历史中相传了上百年时间;第三,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的。

2民间舞龙——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1中国龙文化认识的独特性

中国把龙作为神灵进行崇拜,龙是水神,从而是农业神,兴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民间舞龙的演绎来达到民众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民间舞龙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收到湖湘乃至历来诗人称颂的对象。如欧阳修《百子坑赛龙诗》:“磋龙之知谁可拘,出入变化何须灾”;“倾崖倒涧聊一戏,顷刻万物皆滋润”;“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韩蔚《咏龙诗》:“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陕物局寰宇,遗功在杳冥”[2]。

2 . 2舞龙运动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

“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灵兽,“龙文化”在中华大地有着深厚的民众土壤,她经历着中华大地几千年的传承,经历了各种生存方式的磨砺与洗礼,她的传承与其完美的动作表现,丰富的演绎内容及不断提升的技巧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舞龙运动特有的神秘色彩则来源与民众对于龙的神喻、灵性的崇尚,因此,她来源于民俗活动,并且在这样的土壤中发芽、生长,完成着朴素劳动者的美好心愿。

3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解读

3.1农耕文化的内涵

湖南民间舞龙生成与农村,她是农民丰收、稼穑之余的主要生活娱乐方式,有着中国农村特有的烙印。第一,独特的历史观念,其社会组织为家族聚居村的形式。这种在中国最为稳定的社会组织方追源于农耕社会大聚居地种植农作物的生活方式。第二,民间舞龙属于农耕社会,不是某个个人或者是统治者的需要。中国人的乡情与凝聚力来源于共同的乡土风情及信仰。地域上的稳定性使人们产生精神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地缘基础。第三,农业耕作是与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仅仅关联的循环的生产活动。因此,伴随着有规律的、日复一日的农耕活动,民间舞龙也表现出其季节性与封闭性的特点。

3 . 2民间舞龙社会组织上的血缘性

“家庭-村落-国家”是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结构构成,因此村落作为家庭的扩大聚合,有着相对稳固的地缘界限,由于长期的封建经济体制发展,小农社会又呈现着自给自足,鲜有与外界联系的特点。宗族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文化特有的产物,在宗族中血缘是最为稳定的依托,同时地缘也成为血缘的投影,不可分开,家庭成为宗族中最小的单位,一个大的宗族家庭有着上百家庭单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湖南民间舞龙就依托于村落,在宗族间传承发展。它的发展依靠宗族中的“名门”给予支持,同时他们的成员也来自于宗族中同姓之人,同时在龙队的管理、祭祀等风俗上也呈现着族长、家长管理制。

3 . 3民间舞龙的民众性

民间舞龙运动是建立在一定区域、时代、文化背景上的,是湖南广大民众的情感的认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是民众交往及活动的共性桥梁。一项民间艺术文化需要广大群众的情感的认可,广大民众积极的参与,因为民间艺术文化本就属于群体。湖南郴州汝城有一种特有舞龙项目——香火龙,这是一种民俗节气中见到的一种民众运动,香火龙的传承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汝城的工作人员谈到,全县有20余乡镇,300余村落村民会舞香火龙。每年的节庆之余,乡民们期盼着平安、富裕、丰收的美好愿望,敲着锣鼓,积极参与到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来。

3.4封闭性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简单、封闭,是致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它表现为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般没有外部协作,属于个体劳动的性质。这种经济方式的特点使得农民生活较为稳定,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受外界文化干扰较少。民间舞龙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首先具备着封闭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在以同宗族为主要参与人群;其次甚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具有纯粹的、原生态的特点。这种通过活动、动手创造民间艺术,在通信传媒没有发展发达的年代里,民间舞龙如同地方戏剧、歌舞一样成为人们主要情感的寄托。

3.5季节性

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是小农经济的特点,这就使得即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依然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西汉晃错《论贵粟疏》中的“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是对农民依时而作以季节而耕的生产节律。因此,中国的节日、民俗、信仰活动总是环绕着时节而呈现规律性。民间舞龙的发展离不开民俗、节气活动,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紧紧相连,呈现出季节节律性的特点。

4湖南民间舞龙文化传承

4 . 1民俗祭祀活动是民间舞龙发展的载体

祭祀是古老的传统习俗,更是华夏记忆元素的具体表现,祭祀、庆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风俗,“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例如:湖南民间先秦年间的屈原祭祀,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舞龙有着其独有的社会功能,一直以来,民俗活动以及统治者祭祀、庆典的需要成为民间舞龙产生、发展、繁衍、丰富的推动力。在民间,祭祀、节庆舞龙动已成为湖南乡民的传统文化习俗,不但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寄托了人们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祥和幸福的美好祝愿。

4 . 2神话、宗教的渗透与民间舞龙

神话是人类各种文化的起始,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结晶。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宗教,是在人们信仰的基础上,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等为一体。民间舞龙最初的雏形,及活动本身就喻含着美好神话传说及神秘的部落图腾。中国神话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来往于天地之间,中国龙文化形成之后,很快通过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古丝绸之路传至印度,影响了佛教文化。在神话及后来儒教影响的过程中,龙成为自然力量神圣化的寄托,象征着帝王君主。这也成为舞龙运动由民俗活动走向社稷庆典的主要推动因素。

4 . 3湖南民间舞龙与地域流变相伴

任何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文化发展的历史流变,对我们把握地域文化的主体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民间舞龙的地域分野是十分清晰的,民间的老艺人通过龙的外形就能够区分出它的地域归属。同一时代,同一发展阶段,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风区域差异,同时不同的区域有着其不同的主流文化。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湖南民间舞龙保持者鲜明的地域特点,同时地域的流变也使得民间舞龙在不断生息变化。

摘要:以湖南民间舞龙为基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民间舞龙文化,湖南民间舞龙文化的内涵及文化传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湖南民间舞龙文化具有农耕文化、血缘性、民众性、季节性和封闭性;(2)湖南民间舞龙与民俗祭祀活动的依附与共,与神话、宗教的渗透相随,湖南民间舞龙与地域流变相伴。

湖南由创企业文化 篇5

湖南由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之企业文化

由创愿景

打造国内专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由创的使命

聚焦压力和挑战,致力于成为行业内最优秀的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以服务客户为首任,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开拓创新、立足现在,让公司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为推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全球化贡献一份力量。由创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诚实守信,忠诚企业,言行一致责任:主动履责,勇于承担,尽职尽责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奉献:爱岗敬业,真诚服务,回报客户 经营理念

诚意为金,信誉为本。始终如一,诚实守信。尽职尽责,与时俱进。服务理念

以服务客户为首要任务,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有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始终坚持满足客户需求是我们发展的原动力。发展理念

坚持“客户第一,与时俱进,技术为先”的发展理念,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开拓新领域,创技术新高,坚持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公司在网络虚拟市场的形象地位。

湖南文化 篇6

摘要: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腿走路”的态势,即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关联度、带动性强的特点共同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本文是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以明确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能够融合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湖南

产业融合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逐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党中央精神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将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规划之中。实际上,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腿走路”的态势,即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关联度、带动性强的特点共同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并且旅游产业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具有天然的偶合性,这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2009年8月30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大措施,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湖南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周边的省份城市都已成功的做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湖南的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经验。例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江西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与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得了可喜的成果。2012年又推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将重点建设46项重大文化项目,包括建设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园、湿地博物馆和鄱阳湖剧院等,助推文化旅游业更上层楼。

二、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湖南省本土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打造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如世界第一台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等相继上演。其中《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两台节目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中国山歌节”、“桑植民歌节”、“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一批节庆活动,成为中外游人的文化大餐等等。

三、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即文化旅游业,带动两大产业共同的优化提升,以开发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湖南省是文化资源的大省,宗教古建筑文化、楚汉文化、炎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湖南省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良好条件,而文化旅游业,也是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的主要方向和突破口,本课题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

(一)影视传媒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借助大众媒体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借助电影、电视作品或专题纪录片等来直接吸引观众,促使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者。如《恰同学少年》发展了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区域的红色旅游;《芙蓉镇》带动了永顺王村猛洞河旅游;《湘西剿匪记》体现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带动了神秘湘西的旅游产业;金鹰艺术节是全国影视界知名品牌,助推湖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

(二)工艺美术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湖南省通过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精美别致的旅游工艺品,吸引景区游客购买,可以加深游客对湖南旅游资源的印象,同时带动湖南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文物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湖南具有丰厚的文化包括“湖湘文化”文物、“五溪文化”文物、“石刻文化”文物、古代大遗址文物、宗教文化文物、红色旅游文物、民族民俗文化等十大重点主题文物。同时,湖南的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也丰富多样,以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及出土文物、岳麓书院、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湖南古代简牍及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对象。

(四)建设湖南省旅游文化功能区

建设集中的旅游文化功能区,是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客观要求。开发重点是倾力打造湘江历史文化风光旅游走廊,湘江历史文化风光旅游是一个以历史文化和水上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带状区域;以黄兴南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城市中心。黄兴路是长沙市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浓厚的商业氛围,深厚的商业氛围和湖湘文化底蕴,是本区发展城市游憩的良好条件;以金鹰影视文化广场为中心的长沙东郊的文化功能区,包括湖南省广电中心、金鹰影视基地、长沙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国际影视会展中心等这一以影视娱乐为主的文化功能区。(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2015BZZ178 湖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游碧竹.崛起的新兴产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杨洪、李蔚,湖南文物旅游资源与文物旅游开发研究[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2003,25(3):89—92

营造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湖南 篇7

一、绿色湖南的建设需要绿色文化的支撑

绿色文化是绿色文明时代的精神产物,所谓绿色文化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以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及成果的总称。建设绿色湖南要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绿色文化的支撑。

1. 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绿色文化的支撑。

就企业而言,绿色理念作为一种内在的意识,会成为影响着企业经营方式选择的内在力量,企业在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时,将可能选择更加有利资源与环境发展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进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就公众而言,公众绿色意识的增强是推动企业绿色化进程的市场力量,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的起点,而绿色需求是随着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增强而扩大的,社会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加,将会有力地拉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变,民众绿色意识的增强,将汇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有效的监督。

2. 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要绿色文化的支撑。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科技的支撑,但科技是由人创造发明的,科技的应用也受到人们社会意识的制约,所以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绿色文化、尤其是绿色的世界观、方法论,绿色的伦理道德观对绿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绿色文化将有利于推动科技的绿色化进程,能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需要绿色文化的支撑。

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是一定文化的表现形式,绿色的文化将有利于引导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促进社会的绿色化进程。意识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绿色道德观念等绿色意识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有时比正式的制度更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消费行为。公众的绿色意识对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成了非绿色的行为和经济的“无形约束”。提高全民族的绿色意识,建设和发展绿色文化,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湖南绿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很长一段时期内,湖南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人们的需求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的生存需要水平上,环境保护工作也属于政府统包的内容,缺乏产生绿色意识的客观基础,因此大多数人的绿色意识淡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展开,湖南民众的绿色意识开始升温,绿色文化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1. 群众的绿色意识逐渐增强。

通过调查表明,人们的环境意识同个人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环境知识水平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越高,环保意识越强;城市人的环境意识明显高于农村:被调查的城市的环保知识水平、环保活动的参与程度、环保意识都高于小城镇和农村被调查者;越是年轻人,他们的环境知识水平就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越高,环境意识越强;收入越高环境意识越强。

2. 绿色文化活动逐渐丰富。

目前,各种绿色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是以节日的形式开展绿色活动。如义务植树周活动,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带头参加的绿色行动,并以此来带动全民的义务植树活动,既弘扬了绿色文化,又促进了绿化。又如中国爱鸟节活动。二是开展了以一部分人为主体的各种主题活动,如影响比较大的有保护母亲河行动、环保世纪行活动,还有绿色校园活动、环保志愿者行动等,这也成为绿色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商业性的绿色活动,如环保公益广告等,也成为绿色文化宣传的一个内容。

3. 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

湖南绿色知识水平层次较低,绿色法制意识淡薄,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这同湖南公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水平较低的情况是相一致的;绿色意识层次低,湖南大多数群众的绿色意识,尚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上,就是政府着力推进的精神文明建设,许多地方也仍然是停留在环境卫生等低层次上。大多数群众仍处于“只关心身边的环境卫生与植树造林”等“日常生活型”的比较浅的层次上,对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最为关注,如城市居民最关注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空气、噪音以及工业污染等,而农村居民则更关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不够,如“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匮乏”、“气候变暖”等问题,认知程度很低。

三、营造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湖南的建设

湖南的绿色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需要厚实的绿色文化为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绿色运动,并推动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培育绿色文明。

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在绿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作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整个绿色文化的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包括资金的资助、基础建设的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另外,政府自身应当作为绿色文化建设先锋,做好表率作用,为企业和公众树立标杆。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应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杠杆,加强社会各界尤其是公共事业单位开展绿色文化的建设。同时,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绿色文化。

2. 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企业作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废弃、废水、废渣的主要排放点。在整个绿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进行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处理废弃物等等,同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把绿色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到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建设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 绿色教育势在必行。

这包括公众教育和正规的系统教育。因为公众的绿色意识影响着绿色消费选择,影响着大众识别绿色产品的能力,所以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绿色教育,特别是在农村,普及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知识,培养社会成员的绿色意识,以提高绿色科学文化素质。在正规的系统教育中,湖南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和深度。

4. 绿色宣传必须加强。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上,加强绿色宣传是重要和必要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和企业接受绿色文化,并身体力行,才能有效地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湖南的绿色宣传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公众也比较满意。但仍然需要提高层次和深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开辟更多的宣传渠道,通过多方位多形式的绿色宣传,来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提高全社会对绿色文明的认同程度来形成弘扬绿色伦理文化的良好氛围;并通过不断扩大绿色信息的公开范围,定期公布污染企业的信息,促使企业注重自身的绿色形象,以形成社会积极参与监督的风气,使绿色文化真正起到软约束的作用。

5. 民间组织发挥作用。

非政府绿色组织是社会公众自发组织起来的自愿进行绿色文化传播和宣传活动的群众性组织。由于民间绿色组织直接从群众中来,具有便于同更多群众直接沟通的优势。所以应当吸收民间绿色组织参与绿色政策的讨论、制定过程,增加绿色制度的社会认可程度。同时也可发挥其所具有的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宣传绿色文化,支持绿色制度的实施。另外,一些专业性的民间绿色组织,还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壮大,可以将零散的绿色力量聚集起来,成为一股与非绿色行为相抗衡的社会力量,这对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同政府、专家和公众一样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是互为补充的力量。

摘要:随着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被国家确立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省区,提出了“四个湖南”战略构想,其中把“绿色湖南”放在第一位。绿色文化建设是“绿色湖南”应有内涵之一。绿色文化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加强绿色教育和绿色宣传。

关键词:两型社会,绿色文化,绿色湖南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张叶,张国云.绿色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探析 篇8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步伐, 社会文化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地崛起。而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由于其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和协同效应, 能够共享资源和辐射效益, 已经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南虽然处于中部腹地, 但“湖南文化现象”却享誉全国。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 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集群。随着集群的纵深发展和横向扩大, 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得到了确立, 集群内产品、服务的知名度也不断地扩大, 造就了颇具影响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一批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它们如同湖湘形象的宣传平台,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资源聚集湖南。事实上, 这些集群品牌是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保证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 由于集群品牌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 加之集群内企业的自利性决策行为, 造成了“公地悲剧”、“搭免费车”现象的发生。这将为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埋下隐患, 长此以往, 甚至可能会引起整个产业集群的衰退。文章将通过博弈分析, 来说明“看得见的手”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 以明确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在发展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为了便于构建一个博弈模型, 来对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需要做出以下假设:1、在产业集群内只有两家文化企业甲和乙, 且都为理性经济人, 均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2、对于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 甲乙双方均可选择投入和不投入两种策略。3、企业之间缺乏沟通, 信息是不完全的, 只能根据集群企业的整体情况估计出对方投入的概率为P, 不投入的概率为 (1-P) 。4、如甲乙双方都不投入, 则各自收益都为2;如甲乙双方都投入, 则各自收益都为6;如只有一方投入, 则投入方收益为1, 不投入方收益为9。接下来, 以文化企业甲为例进行其策略分析:作为理性经济人, 不论乙采取何种策略, 甲都有两种策略, 投入和不投入。与之相对应的期望收益分别为6P+ (1-P) =1+5P和9P+2 (1-P) =2+7P, 明显后式大于前式, 因此, 不管乙选择投入的概率P有多大, 甲的最优选择都将是不投入。对于文化企业乙来说, 期望收益和甲一样, 乙的最优选择也将是不投入。所以, 甲乙双方都将选择不投入培育和维护集群品牌, 在这场博弈中, 便出现了 (2, 2) 的纳什均衡。这无论是对文化产业集群还是对各家文化企业而言, 都不是最优的结果, 在此种状态下, 因强调个人理性而聚集形成了集体的非理性, 导致了博弈结果的无效率。在产业集群内的各家文化企业都不会投入来发展集群品牌, 由此陷入了“囚徒困境”, 大大降低了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总体收益。

如果在博弈规则中加入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来强调集体理性, 使各方依照共同的目标而行动, 通常能使集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让博弈的结果实现高效率。因此, 就需要对囚徒困境博弈中的相关假设进行调整和补充:1、增加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来参与博弈 (不考虑其收益) , 而第三方按照文化产业集群利益最大化来进行决策。2、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具有信息优势, 能够了解企业甲乙的信息, 其策略是通过对不投入的文化企业进行惩罚来施压;而甲投入的概率为u, 不投入的概率为 (1-u) , 乙投入的概率为v, 不投入的概率为 (1-v) 。3、当双方都选择不投入时, 甲乙的收益分别为M和N, 另外都还需要接受罚款F;当双方都选择投入时, 则都能享受由集群品牌所带来的附加收益, 甲的收益变为M+A, 乙的收益变为N+B;当只有一方选择投入时, 投入方会遭受一定的利益损失K, 不投入方会获得一定的额外利益S, 但还需要接受罚款F。则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会有所变化, 其中, S>A, S>B。 (见表1)

要走出“囚徒困境”, 关键是改变各家文化企业的收益, 以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 通过确立惩罚机制, 加入参数F后, 可以改变博弈的结果。先以文化企业甲为例进行分析:给定v, 甲如选择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1= (M+A) v+ (M-K) (1-v) , 甲如选择不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2= (M+S-F) v+ (M-F) (1-v) , 当E1=E2时, 可解得临界概率v= (K-F) / (A+K-S) 。如 (K-F) (A+K-S) , 即S-FA,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甲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与罚款支出大于选择投入的附加收益, 甲将选择不投入。如A>S-F>0, 则1>v>0, 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甲以 (K-F) / (B+K-S) 的概率选择投入, 同时以 (B+F-S) / (B+K-S) 的概率选择不投入。当S-F≤0时,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甲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小于罚款支出, 甲将选择投入。而当E1>E2, 即v> (K-F) / (A+K-S) 时, 甲选择投入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不投入的期望收益, 甲将选择投入。同理, 再以文化企业乙为例进行分析:给定u, 乙如选择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3= (N+B) u+ (N-K) (1-u) , 乙如选择不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4= (N+S-F) u+ (N-F) (1-u) , 当E3=E4时, 可解得临界概率u= (K-F) / (B+K-S) 。如 (K-F) (B+K-S) , 即S-FB,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乙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与罚款支出大于选择投入的附加收益, 乙将选择不投入。如B>S-F>0, 则1>u>0, 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乙以 (K-F) / (A+K-S) 的概率选择投入, 同时以 (A+F-S) / (A+K-S) 的概率选择不投入。当S-F≤0时,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乙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小于罚款支出, 乙将选择投入。而当E3>E4, 即u> (K-F) / (B+K-S) 时, 乙选择投入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不投入的期望收益, 乙将选择投入。

由上可知, 在此博弈中, 变量F、S、K、A、B会影响纳什均衡解。其中, 罚款F的数值越大, 额外利益S的数值越小, 文化企业选择投入培育和维护集群品牌的概率就越大。

三、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 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单靠文化企业自身是不可行的。只有改变集群博弈规则, 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才能使博弈的结果实现高效。因此, 通过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等权威组织机构的介入, 对集群中不投入的企业加大强制性惩罚的力度, 降低其从集群品牌获得的额外利益, 以促使各家文化企业积极自主投入, 来合作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品牌, 可以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 从而实现集群内企业多赢的局面, 达到集群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事实上, 发展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府或协会作为经济运行的监督者或协调者, 无疑应承担起维护市场或行业秩序的重任。湖南当地政府或文化行业协会应通过总体战略的规划以及惩罚机制的确立, 来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 约束集群内文化企业的自利行为, 培养其主动发展集群品牌的意识, 培育和维护具有湖湘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 以推动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湖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造就了不少知名文化品牌,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基于集群品牌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加之集群内企业的自利行为, “囚徒困境”的出现难以避免, 这使得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困难重重。文章将运用博弈分析, 来说明通过惩罚机制的确立, 能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 来保证集群的整体利益。从而明确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在发展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集群品牌,文化产业,博弈,湖南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理论研究进展[J].学习与实践, 2009 (02)

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解读 篇9

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理论方面,有些学者系统地提出语构、语义、语用3个层面的景观符号创作原则及相应的设计方法[6],也有些学者通过对景观感知的理解总结出景观符号学在“符号”“句法”和“文本”三个方面的特性[7];对于校园文化景观符号方面,有学者开始基于符号三分法对大学景观文化表达提出相应的途径和方法[8],但总体来说研究相对较为缺乏。

以符号学为基础理论来对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怎样通过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对湖大文化景观的构造组成、意义表达和组织互动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该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可以分为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整体上表现为校园的空间;局部要素包括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书院园林、典型的功能性与纪念性建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并以自卑亭、大礼堂、二院、校门、谭千秋铜像为例。研究过程中,将从语构、语义和语用3个层面对校园整体的空间演变、文脉延续、场所精神和局部要素的构成、表征、互动感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语构学层面

1.1 校园整体的空间演变

湖大发展的历史沿革自岳麓书院而起。作为校园的前身,岳麓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建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几度兴毁。自书院到牌楼路口,再至湘江,是岳麓书院自建初就已形成的空间轴线。1903年岳麓书院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但学堂仍以书院为校舍。至1926年,学堂更名为湖南大学。20世纪30年代,湖南大学在岳麓书院的原址上进行了完善,建筑相互连通,空间高度整合且流通性强,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校园秩序。近代以来,湖大校园的建设在柳士英、刘敦桢和蔡泽丰等先辈们的指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柳士英先生理念的影响,新校园的构建在保留原有文脉基础上,对传统的东西轴线进行弱化和消解,重新建立以体育、教学和师生活动等功能区为主导,通过道路来组织布局新校园秩序。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新老建筑更替,道路拓宽,原有中心不断扩建,并逐渐将校园发展向天马山南移,并向周边辐射,因而形成了沿岳麓山向南延伸的新轴线。至此,校园内外楼房林立,交通便达,湖南大学校园空间格局基本成型(见图1)。

1.2 局部要素的构成

岳麓书院几经修复,现在已是湖南大学校园的核心部分。书院为砖瓦结构的院落式建筑群,藏书、教学和祭祀3个部分构成其建筑的基本规制。其布局形式是基于层层抬高的空间拓扑原形,且纵深多进,结构严谨,轴线分明。整体上,自前门、赫曦台、二门到大门,讲堂和御书楼构成了东西主轴线;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及祭祀专祠等对称分布于主轴两侧,构成了南北次轴线;风霁亭、吹香亭、饮马池及“书院八景”等。

构成了园林景观的主体。局部上,庭院灵活多变,纵深张弛有度,亭廊房舍相连。细节上,除文庙装饰精巧、色彩艳丽外,书院朴素雅致,不施五彩,飞檐翘角,山墙起伏,形成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书院园林。

湖南大学的校园建设也融合了古代书院构建的特质,近百年的时间内,在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下,逐渐形成了朴实典雅,中西结合的风格。坐落于东方红广场东侧的自卑亭,曾经是岳麓书院的一部分。亭身呈四方形,坐西向东,四面土质筑墙,呈白色,屋顶为单檐歇山。经过保留和修复,自备亭得以保持着低调肃穆的原有姿态(见图2)。大礼堂、二院、工程馆和科学馆等是湖南大学近现代留下的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其手法或折衷,或古典,或现代。其中,1929年由刘敦桢先生主持建设的二院是其折衷主义的代表。二院拼贴了西方古典和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质,整体比例均衡,立面上两边完全对称,采用四坡顶,檐口有曲线翘脚。细部采用重构的手法,如入口处的欧式立柱,在保留了柱式的基本要素上,对比例和造型进行了重新处理,使之与整体建筑相互协调。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大礼堂是湖南大学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设计者,柳士英教授结合了中国的民族形式,如歇山大屋顶,官式绿色琉璃瓦,以及细部的曲线和圆形装饰等就是对传统形式的引用和重构,亦中亦外,亦古亦今。这对当时校园建筑的风格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科学馆的古典主义,学生一舍、七舍和九舍的早期现代主义等,都体现校园建筑风格的自由与多变。

新时期,湖南大学加快了校园的建设,使校园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元素不断融合。其中,新校门和谭千秋铜像极具代表性,展现了本土化设计的风采。湖大新建的校门位于潇湘大道的牌楼路口,由校牌石、旧石柱和千年锤拼贴而成。校牌石由白色花岗岩堆砌,抽象了岳麓山的自然形状;校牌石南侧是两根罗马爱奥尼克式立柱,再现了原国立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形象;“千年锤”位于楼牌路中央绿化带上,由铸铁打造,形如秤锤,柱顶面刻有湖南大学的校徽。校门没有明显的空间围隔,组成元素布局分散,各具特点(见图3)。谭千秋铜像位于湖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前,是基于汶川地震时期谭千秋英勇的救人事迹而建。铜像中的谭千秋伸开双臂,将学生护在课桌下,表情坚定不悔,基座两侧各设计一处裂痕,周边种植了常青松柏树。铜像以抽象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的场景,表达了“大爱千秋”的主题(见图4)。

2 语义学层面

2.1 校园整体文脉的延续

作为湖大的前身,岳麓书院是古代书院文化的载体。书院选址于岳麓山间,贴近自然,体现古代知识分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地势原因,岳麓书院立面上呈前低后高,中高边低,这既是对原有地形的尊重,也是对祭天拜祖传统的体现;空间轴线清晰,主次分明,承载了居中为尊,尊卑有序的思想;建筑上,学宫形制和文庙形制分别表现了儒家礼制和皇权等级的思想。可以说,岳麓书院是古代教育观念、伦理道德和“士”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体制逐渐瓦解。岳麓书院空间与功能的复合性被取代,兴建的学堂开始以功能分区为主导。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湖大教育走向多元化,校园空间开始以学科区分空间专属。然而,同书院一样,湖大仍重视道德教育,强调学思并进,提倡学用结合,突出开放民主。新时代下,湖大在岳麓书院的基址上不断延续着千年文脉。

2.2 局部要素意义的表征

岳麓书院吸取了传统书院园林的结构片段,具有历史性图像符号的特点。惯常用符号为主要符号表达类型,不论是碑亭、连廊和漏窗等古典园林要素,还是建筑的材质色彩和装饰细节,书院都利用了惯常用符号为人熟知的特点来引导对书院的认知。抒情和议论为主要情感表达方式,如人工景观的精巧布置,与自然景观形成类比,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情怀;牌匾题刻,诗词楹联的重复使用,强化了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礼乐精神和处世之道等内容,并在他人告知的引导下传达了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隐喻为主要的意义关联手法,如所采用的重檐歇山顶和屋脊檐梁装饰的龙凤吻兽等是皇权等级的体现,饮马池因“朱张会讲”时前来求学之人多到马都饮干了池中水而成为当时书院盛况的见证。可以说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图像化的缩影。

自卑亭、大礼堂和二院等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同岳麓书院一样,都是历史性图像符号的体现。自卑亭原为岳麓书院提供给人的歇脚之处,“自卑”之名源于《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是对治学精神和道德修养的隐喻,同时也是惯常用符号的延伸。亭子的敦厚朴实的形象,亭内题刻的议论内容与“自卑”的育人哲理通过作品告知的形式来进行意义的传达。与自卑亭不同的是,大礼堂和二院在表现其历史性图像符号特性时,更多的是运用创新和惯常用混合的符号类型,如礼堂的“柳氏圆窗”与大坡屋顶隐喻了创新与传统(见图5),二院“刘氏立柱”和对称造型隐喻了现代与古典,同时相同结构的重复使用更深化了各自的风格特点。

湖大校门作为指示性符号,具有空间上的指向性,并以明喻的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现了湖大的特色。从组成元素上看,爱奥尼克式石柱和校牌石为人熟知,都与湖大校园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旧石柱的重复使用,唤起了对湖大饱经战火的记忆,属于历史性图像符号;山形校牌石抽象岳麓山的自然形态,并以题刻的形式直观地告知了符号信息,属于地域性图像符号;千年锤造型创新,表达的“千锤百炼”之意通俗直观,属于大众文化图像符号。而三者组合在一起,校门的指示性占了主导。谭千秋铜像作为象征性符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铜像主体生动地刻画了谭千秋的动作和神态,基座两边的裂纹象征了地震,烘托当时的危难。铜像以明喻的方式,记录了谭千秋生死抉择的一瞬,塑造了其英勇和伟岸的形象。

3 语用学层面

3.1 校园整体的场所精神

岳麓书院是湖大校园发展的空间原形。书院隐于山林之间,与外相对隔绝,体现古代知识分子“隐逸”的精神。书院内,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形成围合的院落,营造了相对静谧的教学环境,契合了当时求学对悟性的要求。直到湖南大学建立,学校总体仍是亲自然、远市井,校园空间紧密连接,呈现封闭的交互状态。

至近代,湖大校园的规划设计在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下,逐渐改变内向排他的空间形态。学校没有校门和围墙,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城镇街道与校内道路相互连接,建筑尺度亲密,绿地系统公共性强,这个时期的湖大校园逐渐呈现理性开放的状态。随后,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公共汽车路线穿越校区,师生、游客及居民等不同人群的相互交流,都使得校园与城市的接触进一步加深,到如今,湖南大学已根植于岳麓山区,与城镇社区有机融合在一起。

3.2 局部要素的互动感知

岳麓书院是中国书院宝贵的文物史迹。如今的书院不仅是著名的观光景区,也是我国人文、历史等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基地。作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代表,岳麓书院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前来造访的人们更多基于一定的出行目的和意愿,具有自发性活动特点。对书院的不同形式的体验往往会产生不同情感归属,如慕名而来的游客会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校的师生能体会到书院与湖大的“血脉相连”,书院的研究人员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同岳麓书院一样,人们与自卑亭之间的交互也具有自发性。亭子原有的功能逐渐弱化,但象征的意义却不断延伸。如今作为校园古迹,自卑亭的育人之理已深深影响着湖大学子。

大礼堂和二院分别是湖南大学举行讲座、集会和进行物理科研的场所,对学校师生的参与性是必要的。礼堂和二院是湖大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和校园历史底蕴的体现,在满足日常教研活动的同时,也有助于师生对学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新建的校门是出入湖南大学的必经之地,因此参与性也是必要的。由于明确了校园的地理位置,校门的体验感属于空间上的指示与引导。谭千秋铜像是在特殊的日子下举行相关活动的纪念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目的。铜像所塑造的谭千秋形象不断深入人心,俨然已成为湖大学子的道德楷模和精神象征。

4 结论

对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深入研究,目的是从优秀校园文化景观的结构组成、意义表达和组织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征,为当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纵观国内对校园文化景观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通过对文化景观类型的分类进行概括和评价,着重于建设理念、原则和手法的探讨,从而对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层面给予合理的建议。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探究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方面,仅以符号学理论的视角,详细地对湖大校园整体和局部要素进行分析。这样的研究方式能使文化景观优质的共性得到归纳并直观地展示出来。

基于符号学的三分法,在语构层面上,湖南大学校园的空间呈片段性、跳跃式的发展。每个阶段校园的格局都有不同的特点;从书院时期至近现代,校园对不同阶段发展下的局部要素进行广纳与包容,实现有序和统一。在语义层面上,从岳麓书院到如今的新式校园,湖大改变的只是空间形式,不变的是书院文化的精神烙印;校园局部要素通过不同符号选用类型,意义关联方式,环境强化手段和情感传达方式来表达不同的符号意义。在语用层面上,湖大校园因人的活动而存在,也因人的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局部要素在湖南大学这一场所背景下,与人之间的互动存在不同的目的类型和感知体验。可以看出,湖南大学的文化景观形式多样,并融合历史、文化与精神等多种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唐云,曹麻茹.承学府之风寄山水空朦——湖南大学校园生态与人文主题的营造[J].四川建筑,2006(3):13-14.

[2]王薇薇,沈守云.湖南大学校园旅游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54-255.

[3]王薇薇.试论旅游开发背景下高校景观环境的问题与对策[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25-41.

[4]魏春雨,许昊皓,卢健松.异质同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J].建筑学报,2012(3):6-12.

[5]张佳林,李石纯.兴学千年弦歌不绝——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1,(7):45-47.

[6]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17-76,92-108.

[7]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215-254.

[8]丁珂.符号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5-15.

[9]邓位.景观的感知:走向景观符号学[J].世界建筑,2006(7):47-50.

湖南文化 篇10

一、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 市场竞争尚不充分。

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就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产业的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 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的前提下, 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而在这种情况下, 现在就应该着手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相应的结构调整, 以使得在以后的发展中和竞争充分后就可以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用以保证能尽快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现在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增长, 要从“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2.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还比较困难。

产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处于起步阶段, 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融资渠道的拓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度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缺乏整体指导和规划, 导致文化创意园区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

就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来看, 一旦某个城市的某个创意园区或街区取得了成功后, 后面马上就有好一些城市或者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街区跟风上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绝对不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宝, 更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惟一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是根据本地的特点, 以及市场的容量和产业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和引导的, 而不是盲目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4. 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尚未形成, 人为地造成动漫和游戏产业的虚热。

目前湖南不少城市都建有动漫园区, 许多高校都开设动漫游戏专业, 近2万在校生学习动漫专业, 全省各市州都在搞动漫游戏比赛, 动漫游戏展。尽管全省动漫游戏产业一片热火朝天, 但是湖南动漫游戏产业总体发展与沿海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企业规模小、原创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经营模式亟须创新, 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大而不全, 小却不专”是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现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 让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更好更快”, 更加健康的发展,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 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念滞后。

湖南省政府至今仍没有把创意产业提升到湖南省发展战略的产业水平上, 对创意产业的认识比较模糊, 内涵界定不是很清楚, 统计部门尚未确定如何界定创意产业门类的具体标准, 当然也就无法建立湖南创意产业的统计数据。

6. 创业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湖南省在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上缺乏创新, 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首先是政企不分, 权责不清, 行业管理部门分工不明, 政出多门。湖南现在的创意产业分散在三个不同的主管部门, 一个是经委, 一个是旅游局, 另一个是文化局, 协调不是很好, 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的利用。其次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部门改革进展迟缓, 市场的主体身份一直未明确, 无力真正融入市场。

二、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制定湖南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中, 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建立湖南创意产业的协调领导小组。

因为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就需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协调小组来协调、推动产业规划的实现。发展创意产业, 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 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氛围, 同时也为旧城改造提供新的契机。因此, 湖南必须是高起点、系统化设计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 将创意产业作为湖南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作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错位发展”为特色, 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宗旨, 在与基础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中不断提高、造就创意产业的个性。特别是要注重培育和推广创意产业领域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 如影视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网络游戏业等。

2. 营筑创意高地, 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湖南凭借底蕴深厚、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务实进取, 艰辛探索, 闯出了中部内陆省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路径。在产业门类构成上, 湖南省基本确立了以广电、出版为龙头的产业框架, 初步形成了包括广播影视、出版、报刊、文娱演艺、动漫、网络、文博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初步整合, 相继组建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等企业集团。在所有制结构上, 湖南省积极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办文化, 呈现出国有、集体、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然而, 投入不足、文化核心产业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地区分布高度集中, 地区发展不平衡、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等方面的因素依然是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不可不谈的软肋。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己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一个有利于发挥湖南优势的产业体系。

3.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性、政策性的支持体系和框架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构建服务平台, 主要是包括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经营管理、政策的支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积极搭建创意产业发展平台, 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推动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 与工业布局调整和保护历史建筑相结合, 与培育区域功能特色相结合, 争取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意企业, 加快形成独立的产业, 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如何突破垄断和条块分割体制, 在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以适当的优惠和支持;如何建立相关的统计评估体系;怎样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创意产业并建立湖南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等等, 都是需要有关方面逐项去做的工作。湖南现在虽然建立了旅游产业基金和文化产业基金, 今后可能还会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 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4.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 因此, 要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发展与生存的非常重要的关键, 可考虑建立湖南的版权中心, 建立一个版权中心主要是要考虑集产权的登记、展示、发布、保护、策划、交易、服务, 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版权中心, 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知道知识产权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产业的发展。

5. 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和集聚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

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特别是中介机构, 促进创意产业成果的经营, 把创意产业成果变成一个经营资源, 这块创意产业有它的特点, 创业产品的发现往往是需要很多经纪公司来协助推动的, 一个好的策划就能够创造很多价值, 湖南电视台的超女品牌就是由上海一家公司策划的, 这是运作非常成功的典型例子。所以我们要培养很多有实力的经纪公司。建议通过建立动态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以创新精神培养创意人才。同时, 也要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 着力培养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 重点吸引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苏同华钱春海: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 2006 (12) :58~63

[2]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 2007 (1) :108~111

[3]王如忠徐清泉厉无畏:创意产业的特质及其在中国的实践[A].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C].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杜, 2005

[4]黄光国:厚植文化创意产业[J].北大商业评论, 2006 (3) :42~46

湖南文化 篇11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15-02

自宋代起,以胡安国、胡寅为首的学者齐聚湖南,创立了湖湘学派,之后朱熹与张栻的理论讲学,使湖湘学派更为成熟,在此基础上,湖湘学派的定型与成熟促使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数代,湖湘文化逐步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兼具儒学正统文化与楚文化的区域性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既保留了湖南人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同时也融入了儒家的“入世”观点,既涵盖了楚文化中“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的精神,也融入了自屈原以来就被湘籍文人学者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湖湘文化的内容,现代学者们主要归纳为几个方面:首先,在湖湘文化中历历可见的忧患意识。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到近代曾国藩、左宗棠等湘籍将士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于实践,这些缠绕在湖湘精英们心头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次,与儒家文化承一脉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成为湖湘文化精华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湘籍文人们纷纷著书讲学,发展并创新学术思想,尤以周敦颐、张载等人为首的文人们在理学思想上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使湖湘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宽,并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曾有学者评价湖湘文化“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 湖湘学派对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继承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的质疑正反映了思想家们对传统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转型思考;最后,即湖湘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讲究“求实”二字,而各阶段的湖湘精英们正是秉承着此精神在做事和做学问。近代湘人曾国藩以湘军为代表所组织的湖湘集团就是凭借湘人乡情,以地方区域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据湖湘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军队集团的组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质。

湖湘文化发展到今天,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群体,而且为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转型。在传统的湖湘文化中,湖南的书院教育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逐渐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方式,它独特的教育体制、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为湖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一批批崇尚理学、注重经世的湖湘人才的出现。然而,斗转星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模式,在与湖湘文化发展接轨的同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没有湖湘文化的滋养就不可能出现湖南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同样,只有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才能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只有以湖湘文化为理论基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其精髓相结合。

一、“经世致用”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统一

“经世致用”即关注社会现实,能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务实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经世致用”从古至今始终贯穿湖湘文化,同样也应当融入当今高等人才的培养之中。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思考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的人才应不仅仅只是具有专业方向的知识,还应在能力和素质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结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加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观,提高整个群体的精神境界。

二、“笃行践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现

“笃行践履”实际上是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把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其本质与经世致用有一定联系,都是讲究将所学知识作用于社会,但“笃行践履”更强调“知”与“行”的同一,更强调理想实现过程中人具有的明确目标和坚定意志。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一专多能”的模式,即将宽阔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教养与能力创新性的提高相结合,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走入社会能真正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将具备的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考虑首先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于市场需求相结合,符合社会的用人要求,逐步缩减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道做”,而且“能够做”,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反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

《初学记·鸟赋》中写道:“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这句话表达了报答亲恩的意思,而其中包含的“反哺”的思想行为不仅体现在湖湘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对湖湘精英的培养上。受湖湘文化熏陶的许多先贤们在功名成就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故里,为家乡捐资出力,造福当地。清代湘籍两江总督陶澍、著名湘籍将领胡林翼为官之后都为家乡捐银、捐田,兴办学校,并资助家乡学子。这些湖湘人士回报故土的行为正是体现了“反哺”的情怀,湖湘文化培育了他们,他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为故土贡献自己的力量。古人如此,生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更不应抛弃这种“反哺”的思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常抱有一颗感恩之心。目前,在许多大城市,不少大学毕业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宁肯从事薪俸微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也不愿回家乡,导致大城市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和浪费,而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稀薄,虽然政府出台了“村官”等政策吸引毕业生,但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出现了偏差,如果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感怀故里,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培养过自己几十载的家乡,那么他终会将自己与家乡缠绕在一起,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教育知识的同时,“反哺”的这种湖湘文化精神也应贯穿其中,且在当今社会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四、“实事求是”应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

在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堂上现在还仍挂着“实事求是”的匾额,作为湖湘文化的精髓,它是古往今来不可缺少,且湖湘人士一代代继承下来的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将“实事求是”的思想纳入其中。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与大学生们自我定位偏失,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有一定关系。社会资源的相对过剩导致大学生们远大抱负、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极大反差,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或许更多的还在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中,这就造成了每年就业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诱导学生正视自我,以务实的精神来面对困难,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 “终极关怀”涵义上的转变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

湖湘文化长久以来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岳麓书院讲堂所悬挂的“道南正脉”的牌匾正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儒学正统的特色。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忧国”即是为君主担忧国家江山社稷的安危,“忧民”即是为君主担忧百姓的生活疾苦,这便是古代知识分子们的“终极关怀”。湖湘文人胡林翼曾表示“惟素蒙教训,未尝一息敢忘君国艰难”。如何排除“君国艰难”是他们肩负的责任,而这种“终极关怀”是与君臣之礼、为臣之道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终极关怀”的内容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要求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国安危,更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发展,以此为基础,“人文关怀”随之提出。“人文关怀”提倡的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它的提出是对传统“终极关怀”的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在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主动关注人类社会、关注人性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的生存承担起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湖南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在与社会环境、现实相接轨的同时,也应汲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髓,湖湘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遇之下迸发出来的火花将使湖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处于更好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旒麟.新湖南[J].湖南历史资料,1959,(3).

[2]胡弼成,欧阳峻翔.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之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10,(1).

[3]梅英杰等.湘军人物年谱(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7.

[责任编辑:雷艳]

湖南文化 篇12

一、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包括文艺院团, 以及不同级别与形式的演艺团体。长期以来, 这些文艺团体都是事业编制, 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 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格局, 去面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因此, 湖南的这些文艺团体在近年的经济收益上, 还存在很大缺口。体制的障碍、机制的僵化, 必然会导致文艺团体发展的速度而停滞不前。这些困境的出现, 是文艺团体适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 创新体制、与市场接轨, 文艺团体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定位与市场环境的需求与认可密不可分。开发市场、占领市场,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定位, 进行文艺团体的积极转型, 是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次, 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人员流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刺激与调动内部人员勇闯市场的决心和斗志, 让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 全面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二、服务群众, 为群众带来健康、新式的“文艺大餐”

目前, 许多文艺团体之所以走入困境、陷入僵局, 是因为与市场脱节、与群众需求脱节严重。可以说, “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不利于文艺团体的长久、持续发展。离开市场、离开群众的需求, 终归会被市场淘汰、被社会淘汰, 导致萎缩甚至消亡。比如, 湖南湘剧剧团、地方花鼓剧团这些戏剧团体单位, 在市场的洪流中, 目前大部分经营状态不甚理想。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种如何才能生存与延续、发展下去?只有从市场中获取生存的理念, 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 对传统剧目进行改良, 面对市场, 接受市场的挑战。另外, 市歌舞剧团、省歌舞剧团等演出团体,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 为湖南听众带来了许多的精神“大餐”和音乐“盛宴”。如今, 这些单位在继续推广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道路上, 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 上座率往往不高。那么, 对于古典音乐这个普通消费者在精神感受和思想接收上相对陌生和“艰涩”的表演方式, 我们怎样传承其思想精髓, 让音乐的灵魂真正深入人心?我想, 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倾听民众的心声, 知道和了解民众的真实所需, 对古典作品的表现方式从民众相对熟知的角度入手, 以更接地气、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民众接受古典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 才能真正走出古典音乐的困境, 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关注作品革新, 保护优秀人才

首先, 作品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长演不衰。只有不断推出、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 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 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即不应该是“曲意奉承”、粗制滥造、没有任何艺术品格与艺术修养的所谓市场“产品”, 也不应该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精华提炼与浓缩。因此, 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 应该是把审美功能与现实功能相结合, 用专业、精良的艺术品质, 以锐利、准确、创新的社会洞察力, 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 人才的保护与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完善的演出团体, 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队伍, 包括演出人才、销售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 等等。其中, 演出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 演出人才的流失与匮乏是两大问题。问题的产生, 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 对传统表演技艺的陌生与排斥, 不愿意传承、学习;还有经济效益的不理想,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让一些传统的演艺人员纷纷转行, 投向其他行业等。面对这些问题, 保护好现有人才尤为重要。就保护机制而言, 从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 到演艺团体内部的协调与合理安排, 在保障演出人才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 以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吸引和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人才的延续与发展, 培养工作不可或缺。因此, 通过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演艺单位可以与相关的学校联手, 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 做好服务工作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 给予政策扶持和大力保障。从政府的职能角度出发, 国有演艺单位在进行改制后, 依然受到相关财政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但是, 其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 由之前的单一“养人”改变为“为人办事”。具体而言, 即让演艺团体进入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成为市场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把握方向, 为演出团队创造好的条件, 营造好的环境。这种宏观操控的管理方式, 有利于激活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建立, 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 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同时, 作为各项职能部门, 自上而下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 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演艺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合旅游产业,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彼此借势、共享市场,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据调查数据显示, 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的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次, 品湖湘文化、听乡村音乐, 是旅客游玩张家界美景的之外的重要活动。另外, 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 打造怀旧、励志的综合文艺节目;以南岳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 搭建节会、庙会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性文艺节目;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 组织以宣扬湖湘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等, 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业的内涵, 而且能够促成一大批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的开发, 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因此,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不仅是市场的选择, 更为演艺文化产业的拓展增添了活力。

六、提高科技手段, 服务大众文化

科技的支撑与投入, 必将促进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 该节目通过先进、创新的科技运用手段, 在电视制作的流程上为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立体、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享受。不仅如此, 节目在整个传播过程中, 借用“P-O-E整合营销模式”, 通过Paidmedia、Earnedmedia和Ownedmedia三个层面的联动, 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参与互动热情,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节目的制作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 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 在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科技含量的提高与增强, 是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不可或缺因素。那么, 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在科技的运用, 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先进、高端的科技模式运用, 目前, 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核心技术层面, 走在国际的前列。这些高端科学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标本, 也是推动我省演艺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第二, 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以湖南卫视为例, 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单位, 十几年来湖南卫视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翘楚, 领先同行, 重要的一点在于, 湖南卫视有一批堪称精英的科技人才队伍, 他们为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制作、节目的经营等环节的打造, 成为湖南卫视节目水准精良的有力保障。因此, 作为其他演艺文化单位和行业, 我们怎样以此为鉴, 让其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改革, 让我们的演艺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光彩。

摘要:湖南演艺文化产业是湖南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现实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演艺文化产业的阐述与分析, 寻找和发现湖南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湖南演艺文化产业,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连佳, 郑良.文化产品输出模式的创新探索[J].求索, 2013 (7) .

[2]刘开云.文化价值的实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测算[J].求索, 2012 (5) .

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下一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