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桑植

2024-06-15

湖南桑植(共6篇)

湖南桑植 篇1

桑植,地处湖南西北部,约有43万多人口,其中88% 的人口为少数民族,分别有白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瑶族、高山族、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桑植县是湖南省唯一一个白族聚居地。桑植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以歌抒情,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桑植民歌。桑植白族山歌主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歌词简洁自由,情感质朴

桑植白族山歌曲体丰富,从歌词曲体上来看,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在歌词中多使用衬词来完善音乐,比如一句体山歌《太阳出来一点红》:“太阳出来(哎一美多好)一点红(欧一朵哎)”衬词的效果将清晨一人独处山上劳作的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句体山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简单质朴,词意生动形象。六句体山歌《花大姐》,在衬词的作用下,歌词整体变得丰富多彩。

从语言内容上来看,桑植白族山歌没有经过特意的作词,大多都是触景生情,即兴赋词。比如歌曲《砍柴歌》,就是白族小伙在山上砍柴的闲时之作,以此减轻劳作之苦。

从歌词含义来看,不一样的歌表达的含义不同。比如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表现出夫妻俩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绵绵情意,预示后人对待爱情要心无旁骛、忠贞不渝。

二、曲调高亢、旋律自由多变

桑植白族山歌的曲调高亢、开朗明快、自由奔放,调式调性属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节奏具有自由性,一般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决定节奏的多变性,多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旋律中多伴有衬腔,如:上滑音、下滑音。

比如歌曲《大河涨水小河流》:“大河涨水一儿哟,小河流那么呀舍儿哟,一对鹭鸶是哩哩啦啦嘎嘎啦啦心肝溜溜儿沙噶啦啦儿沙,没泥沙,跟水泅那是呀舍儿哟。”这首歌属于山歌类的恋情歌,曲式简洁,曲调高昂,内容生动幽默,富有情趣,鼓励青年男女为要勇敢地去追求爱情,衬词润腔使曲调旋律被渲染得惟妙惟肖。

三、演唱方式多样、演唱语言独特

桑植白族山歌,大多为原生态歌曲,演唱方式分为有伴奏演唱和无伴奏独唱。

有伴奏的演唱分为:独唱、男女对唱、一领众和。独唱,由一人独自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比如歌曲《莫说山歌不是歌》。男女对唱,多是一男一女对唱,或是两女对唱,两男对唱的歌曲较为少见,跟其他民族一样用对唱相互表达真挚的感情,但桑植的白族对唱不分已婚和未婚男女,很少有一问一答式的歌曲。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改编这种传统的民歌。

无伴奏独唱,通俗说法就是清唱。白族山歌的清唱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山上砍柴、放牛的白族小伙儿情不自禁的高歌,山间小河旁洗衣戏水的姑娘低声的吟唱,无一不成为白族音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另外,在白族歌曲演唱中有旁白性的词语。

桑植白族山歌的演唱语言主要以桑植本土方言为主,加上补充润腔润色,使歌词内容更加完美突出,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方言美。在桑植方言中发音时卷舌音较为突出,如:zh、ch、sh。

其次,衬词在我们白族山歌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歌曲《棒棒儿捶在岩板上》:“郎在高山打一望啰喂,棒棒儿哟捶在哟情郎妹妹儿喂咿哟,岩板儿上哟喂。”(画横线处为衬词)衬词主要是起烘托修饰的作用,使歌曲在演唱中更加完美,更加富有独特的乡土民族气息。若是没有衬词的修饰,整首歌曲就显得很单一死板。歌曲中的“啰喂”“哟喂”等作为语气助词协调旋律过渡,增添情节内容,加强时间延伸感。俗话说:“不是桑植人就唱不好桑植歌。”这足以证明桑植方言在歌曲中的独特性以及重要性。

摘要:桑植民歌历史悠久、独具地域特色,其中桑植白族山歌又是桑族民歌里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真实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本文对白族山歌的歌词特点、旋律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力求挖掘白族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白族山歌,民间文化,艺术特色

湖南桑植 篇2

桑植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湘鄂边界、武陵山脉北系中段,东与石门、慈利县交界,南与永定区、永顺县接壤,西与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由境内发源,隶属世界旅游胜地张家界市。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553个村(社区)46万余人,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92.8%。2013年生产总值60.56亿元,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689、4226元。

桑植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芙蓉桥乡出土的无牙恐龙化石,距今已有2亿年历史;县城朱家台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古币、陶器等。东汉时置充县,为桑植建县之始;宋仁宗年间,推行土司制度,设桑植宣抚司,因司治桑植坪(今芭茅溪乡境内)而得名;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置桑植县。桑植民族文化灿烂多姿,有极具艺术价值的民歌、花灯舞、仗鼓舞、傩戏等,尤以桑植民歌为最,已搜集整理的就有1万多首,被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3月桑植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桑植勋劳卓著,革命色彩浓郁。这里是贺龙元帅故乡,是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二方面军长

征出发地。大革命时期,不足10万人的桑植,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2万多人血染疆场,载入革命烈士名录的就有5000多人;全县有3000多人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4000多人随红二方面军长征,解放后回乡的不到20人。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里诞生了贺龙元帅,廖汉生、朱绍田、贺鹏飞、贺捷生等将军,是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桑植物产丰饶,资源禀赋独特。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古人盛赞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因而得名;屈原歌咏“沅有芷兮澧有兰”;柳宗元诗曰“南州之美莫如澧”。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8.4万千瓦,是全省五大小水电开发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79%,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12万个单位,有“天然氧吧”之誉;南滩草场达20万亩,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40种,探明27种,其中煤炭储量1.4亿吨、石煤8亿吨、铁矿3.5亿吨、天然气4863亿m3、页岩气1800亿m3;八大公山原始森林面积达30万亩,是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境内有亚洲第一洞“九天洞”、贺龙故居及纪念馆、“世界恐龙之父”芙蓉龙等著名旅游品牌,极具开发价值,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桑植后发赶超,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赶超战

湖南桑植 篇3

一、艰辛童年促其攻艰克难立志成才

从白族农家子弟到大学天之骄子,朱声文的学生时代写满了求学的艰辛。1966年9月10日,朱声文生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谷家坪村一户白族农民家庭。全家6口人,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母亲做农活时不小心触电被击伤,从此右手留下残疾。他在贫困和饥饿中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也因此早早体会到了“农家的孩子早当家”的滋味。七八岁时,每天除了上学,还要做饭、砍柴、放牛、扯猪草,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当时,要想走出大山,农家孩子唯一的希望和出路就是读书。春秋季节,没有钱买鞋,就打着赤脚上学。即使是冬天,也只有一双薄薄的胶板鞋,没有袜子,一到冬天,手脚就长冻疮,他只得自己制作番茄水、猪蹄灰等草药,借此减轻疼痛,熬过寒冷冬天。可生活再苦,也挡不住一颗滚烫的求学心。1982年他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桑植县第一中学,学费要17元。为了挣学费,16岁的他走100多里山路,来到湖北铁炉坪一个建筑工地帮工人们做饭,一个暑假下来,挣了40块钱,解决了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高中三年,腌菜、酸萝卜汤泡饭,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村里的那天,全家人像过节似的,可学费要200元,又难住了一家人。出嫁的姐姐卖花生卖粮食,父母到村里村外找亲戚朋友借,好不容易凑齐了学费。大学三年,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把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上,期期都拿奖学金。

二、孝心与党性促其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不动摇

1988年6月,朱声文以优秀毕业生身份被分配到湖南省煤炭厅涟邵矿务局桥矿子弟学校任教。期间,一直任教高三毕业班,所教生物成绩每年高考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涟邵,他与城市姑娘李白茹相亲相爱,结为夫妻,并有了孩子,过上了和谐美满的生活。可他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常常望着遥远的老家出神。在老家,他病弱的母亲因过度劳累,又舍不得出钱医治,早已是多病缠身。1992年,母亲因支气管扩张,经常吐血,为了工作与孝敬两全,他不得不把母亲接到娄底市诊治,病情稍有好转,母亲便因心疼钱,死活不肯继续住院,要回家,并叮嘱道“儿呵,家乡穷,就是吃了没知识的亏,你要回来为家乡出点力。你离家这么远,我死的时候见不到你,眼睛闭不紧呀。”一席话说得他泪水涟涟。孝心与党性促使他做出人生的第二个抉择:回到家乡,恪尽孝道,为家乡教育事业出力,从此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不动摇,一晃27载已过。

三、视质量如生命痴心教改出佳绩

回到桑植,朱声文被安排到离家较近但办学条件艰苦的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芙蓉桥乡中学任教。当时,学校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缺乏。如果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化学课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差。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深谙此道的他提出“趣味化学”的理念,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己掏钱购置实验药品,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带来的乐趣。班上有一个叫陈XX的男生,学习基础不好,到初三时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但对化学课,就像中了魔法一样,达到痴迷的程度。初三毕业考试,他获得了96分,被老师和同学亲切地称为“化学怪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农村学校和学生实际,朱声文探索出了“一不三有”课堂教学模式:不满堂灌,每堂课做到有目标任务、有自学、有检测。为了这“一不三有”,他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备课上,常常为了备好一堂课,精心设计检测题、制作教具,熬到夜深人静。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从1994年8月起,他在芙蓉桥中学任教的化学在全县毕业会考中连续10年名列全县前列。尤其是2004年初中毕业会考,他所教化学学科获全县个人第一名。2004年下学期,他任教的生物在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获第一名。

四、担当重任为桑植教育发展谋新篇

2005年2月,朱声文被桑植县教育局聘任为人潮溪中心学校校长,从此挑起了重担,从业务骨干到学校负责人,实现了人生的第三次超越。

校长身先士卒,“人校”变品牌。人潮溪中心学校是一所移民学校,地处深山峡谷间,当时移民办只给了140万元恢复性补偿,仅建了教学楼和职工宿舍及厕所,不仅无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围墙、校门,就连图书室、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设施都没有。他来到人潮溪乡,看到学校如此困难,内心酸楚不已。此时的他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身为农家子弟,儿时的苦难磨砺了他的心志,艰苦的环境让他爆发出一种生命的力量。2006年4月,他争取县里投资1.8万元,自筹资金2.5万元,建起了一个点对点的智能广播系统。安装广播系统时,需要两根水泥电杆,而乡政府操场上恰好多了两根。为了节省开支,他争取到乡政府领导的同意,亲自带着几个人去挖、去抬。教师们看到了,都来自觉帮忙。见此情景,施工师傅激动地说:“我到过好多学校,但没看到像朱校长这样霸得蛮的,像你们学校老师那样齐心的。”学校没有校门和围墙,他不放心学生的安全,坚持亲自值班巡逻。细节表现关爱,教师看到有这样一位体贴入微的校长,十分感动,都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5年全县初三毕业会考,人潮溪中心学校获全县第一名;2006年,人潮溪中心学校参加全县初中毕业会考,获得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名。88名学生毕业,有42人上了县一中录取分数线。在会考的十个科目中,有八科居全县第一名,两科居全县第二名。当年,人潮溪中心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目标管理一档单位。2007年全县初三毕业会考,人潮溪中心学校获全县第一名,全校67名初三学生毕业,47人上县一中录取分数线。他在人潮溪中心学校担任校长两年多时间,为该校争取资金100多万元,自筹资金5万多元,建成桑植县农村学校第一间多媒体教室,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食堂,1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80平方米的标准化浴室。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素质增强了,县城一些家长把孩子转到人潮溪学校读书,外地转到该校读书的学生达100多人,经常有周边区县及本县同行慕名前来取经,人潮溪乡中心学校成为桑植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的“品牌学校”。

校长扛大旗,“官中”换新天。2007年8月,朱声文被调任官地坪镇中学校长。当时的官地坪镇中学在全县31所中学中教学质量一直排在后面,学习风气不好,人心涣散。安排朱声文到这样一所学校去,领导的意图不言自明,那就是要朱声文去当救火队长。上任后,针对管理粗放、教师人心涣散的现象,朱声文亲自拟定了8个管理制度,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刚来学校,调不出住房,他就睡在办公室。每天从学生起床、出操到吃饭、上课,他都全程跟踪督查。为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他积极组织开展学习标兵、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文明之星评选活动,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名校之名不在名楼,而在名师,他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努力带好一支政治思想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学校规定每周星期日下午五点钟开业务会,每周业务学习1个小时以上,定期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讲座光盘,举办计算机、普通话培训班,狠抓教师基本功。一天又一天,他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了每一位教师。老师们说,只要校长扛大旗,我们就有信心把学校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时间,2008年官地坪镇中学从多年的全县后进一下跃居到独立初中第4名,123名学生毕业会考,有45人考取县一中,2人考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成绩公布,全镇轰动,不少群众放起了鞭炮庆贺。又过一年,2009年6月全县初三毕业会考,官地坪中学获独立初中第一名。

2009年8月,朱声文调任桑植县澧源镇中学校长。众所周知,当时的澧源镇中学在县城三所初级中学中处于最弱之势,教学质量低下,周边环境复杂,校风校纪甚差,家长不愿将子女送到该校学习,周而复始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他的到来,最初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相信澧源镇中学会有大的变化。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澧源镇中学在他的治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风校纪得到了根本的好转,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13年荣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荣誉称号,湖南省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初三毕业会成绩考获得全县第一名;2015年初三毕业会考成绩再获全县独立初中第一名;多次获得绩效考核一档单位。

桑植县打击“两非”专题情况汇报 篇4

尊敬的省人口计生工作督查组各位领导:

借此机会,现将我县打击“两非”专项行动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桑植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打击“两非”工作,成立工作班子,加大查案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年初,我县制定了《桑植县2011年度集中开展“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两非”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场)及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工作方案,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为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还成立了打击“两非”专案小组,由县法制办主任任组长,县卫生、计生部门一把手任副组长,县纪委、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明确一名领导并抽调一名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为确保“两非”工作正常开展,县委、县政府加大打击“两非”工作经费投入,县里拿出5万元作为专项工作经费,同时保证交通工具,专门抽调一辆工作车,安排专职司机专门从事打击“两非”专项行动。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为加强打击“两非”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开设了专题专栏,在人口流动密集的县民歌广场滚动播出打击“两非”有奖举报的字幕,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同时,将相关从业人员的联系电话,发放到各乡镇(场)、村(居)计生专干及所有B超操作人员、妇产科从业人员、涉药人员手中;在县城主要街道、路口悬挂横幅标语,并开设了“两非”专题板报专栏。为进一步强化警示作用,还在医院、药房及个体诊所张贴警示标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

三、找准线索,查办案件

一是将抽调的工作人员组成明察组和暗访组,明察组对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的超声检查和流引产以及终止妊娠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分析,提炼有价值的线索,近1个月以来,暗访调查了

个群众;二是对性别比偏高的村进行专项调查,特别对出生的多孩及意外终止妊娠情况逐个排查;三是各部门紧密配合,从县纪委、公安、卫生、药监、计生部门抽调配办案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医疗机构、药店和个体诊所进行有针对性“两非”案件摸排工作,查找有价值的线索。9月4日上午9 点半,有人举报孙玉梅个体诊所介绍张美英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具体过程是张美英找到孙玉梅,由孙玉梅介绍张美英找到庹霞医生,庹霞找到县中医院原B超医生钟胜(钟胜2005年曾涉嫌有“两非”行为,因证据不足而放弃),钟胜将张美英带到桑植县民族中医院B超室后,B超室值班医生关汇起身离开B超室,然后钟胜亲自给张美英做B超,检查之后,张美英回到孙玉梅家里,问庹霞胎儿的性别是什么,庹霞打电话问了钟胜后,告诉张美英怀的是男孩。其间,张美英给庹霞交了600元现金。目前,我们专案组分成了两个组侦破,一组是外围组,外围组的主要工作是找到当事人张美英录取材料;二组是审讯组,审讯组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举报人的线索。现在我们已取得关键证据,调取了监控录像,审讯了B超室医生关汇和钟胜,待张美英审讯完毕,将全面告破这起“两非”案件,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湖南桑植 篇5

关键词:小学教师,体育健身,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湖南省桑植县小学教师 (体育教师除外) 。针对桑植县所有小学, 以镇、乡、民族乡区域划分的不同进行随机抽样, 分别抽取3所, 共抽取9所小学 (澧源镇第一小学、陈家河镇名族小学、官地坪镇中心小学、人潮溪乡学校、竹叶平乡小学、西莲乡小学、洪家关白族乡花园小学、芙蓉桥白族乡中心小学、刘家坪白族乡小学) , 并分别从9所小学随机抽取20名教师进行调查。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2—2013年中国期刊网, 并查看了有关体育健身现状等多方面的资料和文献。本人在各大体育期刊、杂志及上网查询并获得了研究所需的资料。

2.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设计。针对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和问卷的要求, 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科研方法及社会调查等多方面的书籍, 然后根据研究需要制定的调查问卷。 (2) 问卷的效度检验。本研究通过9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的检验, 对问卷评价均为“基本合适”。其中一些题项根据专家意见与建议进行了改正与补充, 并将其中不合理的选项予以删除, 从而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 (3) 问卷的信度检验。问卷信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 对桑植县小学的20名教师进行了初测, 15天后, 对同一人员、同一内容问卷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 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后, 测得问卷信度系数r=0.915。说明问卷信度较高, 符合调查要求。 (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人采取当面发放问卷, 然后当面回收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共计180份, 回收了170份, 得出回收率为94.4%, 有效问卷164份;其中女教师113份, 男教师57份, 有效率91.1%。

3. 数理统计法。

本人运用Microsoft Excel等软件数据处理软件, 针对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处理。

二、湖南省桑植县小学教师参加体育健身现状分析

第一, 桑植县小学教师以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 从学历结构看, 所调查的桑植县小学中, 教师学历主要以本科为主, 比例相对较少的是硕士、博士。

第二, 在对桑植县小学教师体育健身动机调查发现, 位居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 减肥瘦身, 娱乐身心。但是体育健身活动能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健康, 还是能得到大部分教师认同的。

第三, 桑植县小学教师进行健身的场地是多样的, 但以单位场地为主要锻炼场所, 其次是住宅小区里的空地。家里健身和选择收费场馆健身做对比, 后者比例明显高于前者, 说明随着桑植县经济水平的提高, 已经有部分教师选择收费的场馆进行健身, 不过比例还有待于提高。

第四, 随着年龄的增长, 桑植县部分教师参与健身活动越来越少。总体上, 桑植县小学教师健身时间通常在下午, 中午人数最少, 比较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这与年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等都有密切关系。

第五, 桑植县小学教师所选择健身项目中, 散步是最受欢迎的, 球类运动同样也受到教师的热爱。动作简单易掌握, 花费相对较低。选择舞蹈、瑜伽的人数较少。瑜伽一般在健身房特定的环境中, 并且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因此桑植县小学教师选择该项目的人数不多。

第六, 对体育消费内容调查显示, 桑植县小学教师的消费结构形式太单一, 而且是以方便快捷的事物为主。

三、影响桑植县小学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

(一) 政策影响

因为我国推广及开展健身的时间不是特别长, 人们也没有意识和预见参与体育健身与锻炼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程度不理想。

(二) 学校组织及实施情况

1. 学校组织的健身形式。

调查显示, 学校组织教师健身的形式与组织学生体育活动形式较为相同, 教职工联赛, 其次是教师运动会。

2. 学校提供的健身条件。

桑植县小学学校所提供的健身设施较单一, 大部分是以简单、普遍性强的健身场地为主, 缺乏新颖性, 影响对教师积极参与健身的意识与兴趣, 所以建议改进场地情况。

(三) 个人因素影响

经济状况是影响桑植小学教师体育健身的最主要因素。其次, 工作负担、个人兴趣爱好和体育技能对桑植小学教师体育健身的影响较大。所以, 小学教师要积极培养体育健身兴趣, 加强体育技能的锻炼。

四、结论

第一, 桑植县小学教师能参与健身活动, 且有明确的健身目的, 并且桑植县小学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体育健身的多效功能。

第二, 教师选择健身场地和锻炼形式较为单一。教师所选择的健身场地与健身器材受到了限制, 主要是单位和公共场所的, 而且器材的类型与数量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

湖南桑植 篇6

一、桑植县“新农合”实施现状

桑植县自2005年正式实施“新农合”, 至今实施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 全县参合农民349101人, 参合率为98.45%, 累计为参合农民补助医疗费用约2.09亿元。2012年上半年, 全县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4311.7万元, 补助参合农民126292人次, 其中住院补助23699人次, 补助金额3779.98万元, 实际补偿率为61.20%, 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为74.50%。至2012年5月, “全报销”制度下乡镇住院直接受益的参合农民达19359人次, 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5516人次, 所占比重上升1.95%。县级住院人次同期增长2499人次, 但其比重较往年同期下降2.12%, [1]中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机构的特性与机构间的沟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执行者偏好六个因子之间的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较为相似, 该模型认为以上六因素任意两项间的互动欠佳都会影响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 桑植县“新农合”的顺利推行, 也主要得益于以上几因子之间的良性互动。

其一, 桑植县“新农合”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让参合农民切实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 为实现以上目标, 该县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完成前期政策基线调查、“全报销”可行性分析论证、基金支出测算等工作, 充分保证人力、设备、经费、信息等政策资源, 明确的政策目标为政策资源的筹集指明方向, 而政策资源条件是否充足也会直接影响到各组织间的沟通和执行人员是否愿意认真执行的意愿, 这种良性互动也为政策执行及其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 政策执行所处的外在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社会环境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机构的层次高低、规模大小、编制及权责状况等, 而外部条件对政策执行人员的偏好的影响使各级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反应方向 (包括对政策所持的支持、中立或反对的态度) 及反应强度产生差异, 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绩效。桑植县“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的推行, 借力于我国“医改”大背景和国家对“新农合”政策推行效果的肯定及扶持, 这种政治环境下该县结合自身“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 通过财政测算, 确定现行“全报销制度”的执行层次仅限于乡镇卫生院, 依托国家“新农合基金”与县级财政投入, 船小好掉头, 目前运行状况较好。而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起先导作用, 该县“新农合”制度的顺利推行, 离不开各级执行人员的重视与认同, 而通常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具体实施有一定自主裁量权, 因此, 在政策实施中也要对执行人员的偏好进行引导以避免因偏好不同而对政策衍生各种选择性解释, 从而影响政策的顺利执行。

其三, 虽然各类制度制定及执行的具体细节迥异, 但在实际政策推行过程中影响其顺利执行及可持续推进的因素却大同小异。一般而言,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 这三阶段中任何一个步骤出现政策性偏离或纠偏不当都会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推进。桑植县推行“全报销制度”的过程中, 对制度实施的具体办法适时调整也体现了该点。自2011年8月实施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至今, 将原定的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补偿比例由原来的100元和80%分别调整为150元和100%, 抓住起付与补偿的平衡点, 而政策调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价值也在于此, 正如下图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

此外, 还需要着重强调的是, 制度设计能否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 目标群体自身的资源条件是否能最大程度上符合政策要求, 这对于一项政策能否有效可持续执行而言意义重大。农民在决定是否参合前往往要做衡量, 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缴费, 通常也会结合身体情况、生病几率、每年的医疗花费衡量一下每年的缴费是否能“回本”, 是否能从中真正得到实惠。若政策设计可满足农民参合的利益需求, 而自身也有条件缴费的话, 政策与参合农民之间的互动就可顺利达成, 而桑植县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显然对于农民而言, 利大于弊。

四、桑植县“新农合”制度过程的可持续可能面临的困境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困境

在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困境, 政策资源的可持续是政策实施可持续的基础和保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 财力方面。“陕西神木”的免费医疗模式是基于当地煤炭资源支撑下雄厚的财力, 而“国家级贫困县”桑植首先从乡镇卫生院入手试点, 而非县级医院, 正是因为当前的财力还不足以支持全县范围内高一层次的“全报销”。经测算, 该县“新农合”基金短期内可以对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兜底”, 但对于政策执行中的关键一环—医疗从业人员的工资及绩效工资部分支出对县级财政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 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加法, 远非长远之计。在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不发生较大改变的情况下, 政府每年新增数倍的预算卫生开支, 才能满足“全报销”的费用, 政策可持续性堪忧。

其次, 在财力充足的前提下, 物力人力才可能有效保障。目前, 由财政预算承担薪酬的仅限于乡镇卫生院编制内员工, 编制外员工的薪酬需乡镇卫生院自筹, 已列入计划的年人均1.5万元绩效工资, 财政实际只能支付8000元~9000元, 差额要乡镇卫生院自筹, 在药品零差价实施后, 乡镇卫生院承担编制外员工薪酬的困境逐渐显现, 对制度的可持续性造成威胁。

再次, 当前物力方面最大的困境即药物和医疗设备的保障。当前湖南省的基本药物制度名录共有505种, 而实际上乡镇卫生院仅配备200余种, 部分低价低利润的药品, 厂商不愿供应, 而高价药却供过于求。特别是药品招标制的实施, 使部分常备的低价高效药中标率极低, 而高价药未必医疗效果好, 因此部分患者用药效果不佳的同时, 不仅增加了农合基金支出, 也影响参合者对制度的信心, 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医疗服务能力的可持续性

乡镇卫生院作为“全报销”制度实施的主体之一, 其政策执行力与医疗服务能力是政策执行的中枢, 而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的承载主体, 充足的医疗服务供给 (医疗水平、设备等) 是其保障, 而当前桑植县医疗服务能力上的困境也正体现在全科医生、资历深的医疗工作者短缺和医疗设备局限上。

由于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往往需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全科医生对工作的期望值也较高。当前桑植县编制内的全科医生和资历较深的医生很少, 大多为外聘或返聘的临时工, 稳定性差, 易流失。而全科医生和资历较深的医疗工作者关系到患者对医生、医院甚至“全报销”制度的信任。虽然该县自2011年起为保证农民在“看得起病”的同时“看得好病”, 实施《桑植县卫生系统医疗卫生服务“四带”工作实施方案》, 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县直带乡镇、乡镇带村 (居) 、大乡带小乡、骨干带一般”活动, 县市级面临晋升的医务人员每月下基层不得少于20天, 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卫生资源,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 但因其专业性太强, 且乡镇医疗设备有限, 对基层医院的帮助有所局限, 医疗工作者医疗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2)

此外, 桑植县乡镇卫生院现有的医疗设备只能满足患者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勉强满足四肢骨折和剖腹产手术需求。虽然部分乡镇卫生院备有CT等大型设备, 但多数因无人能操作或相关患者投奔大医院等原因而闲置。目前来讲, X光机可算是乡镇卫生院中相对高级和最常用的设备之一。设备低端化及配备不齐全都会影响参合者的诊疗效果, 进而影响到参合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和信心。因此, 提高医疗设备的先进度与实用度对于摆脱医疗服务能力可持续性困境意义重大。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政策调适的可持续性

“全报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动性对农民参合预期会产生一定影响, 若相关部门经过监测评估后对政策的调整符合参合者的意愿 (如参合标准降低或补偿标准提高等) , 则其会以支持的态度积极参合。反之, 政策标准的刚性影响作用则会显现, 参合者对政策的认可度也会受影响, 一系列策略行为也会随之产生, 因此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准确科学的监管与评估, 必要时进行“政策微调”的同时, 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再者, 参合农民关心的往往是能否真正获得实惠, 利益与治病效果是其保持参合积极性的前提, 因此不论政策调适还是持续都要以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后盾, 陕西神木尚且有煤炭资源作为其财力支撑, 而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桑植县与神木财力相差甚远, 是要长期依靠财政投入维持政策基本稳定还是进行政策调适仍需深入探讨。

五、桑植县“新农合”政策可持续性路径探讨

上文通过对当前桑植县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实施现状的描述, 分别从筹资与支出机制、监督与管理机制、补偿与支付机制方面探讨了该制度的可持续性, 并从制度过程视角分析了影响该制度可持续执行的各类因子, 那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怎样合理把握以上可能影响政策可持续进行的因子, 从而避免或摆脱上述政策执行三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可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与支付机制, 确保资金的可持续性

把握好政府筹资与农民筹资之间的相对平衡, 处理好农民收入与医疗费用自然增长、筹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以维持相对稳定或逐步提高的保障水平, 在尽量满足参合农民政策预期的基础上, 争取保持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同时对新农合基金的管理控制能力, 如实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 推动卫生院主动控制住院率和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探索研究一系列科学测算方法, 建立费用预警体系, 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2.加强供方能力建设, 保证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口支援力度以及人才培训教育力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软硬件建设, 提供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服务, 提高服务能力, 使之真正发挥农村三级网的枢纽作用, 确保群众既能看得起病, 更能看得好病, 确保政策效果的持久性。在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住院日均和次均费用, 防范分解门诊、分解住院、门诊转住院、服务效率下降等风险的同时, 医疗卫生机构还要转变服务模式, 主动了解村民实际健康需求, 主动干预健康问题, 特别是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让乡镇卫生院真正发挥参合农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3.抓好配套监管和改革, 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

首先要完善新农合管理平台, 实行信息化实时监管, 并对新农合基金进行精细化管理, 分析把握医疗机构服务量和费用变化情况, 及时稽查核实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其次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稳定长效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以避免各种不规范不合法的医疗服务。再次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 建立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自我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 改变“以药养医”, 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联系, 使公立医疗机构真正回归公益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模糊空间下一篇:泵站自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