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平江

2024-06-25

湖南平江(共6篇)

湖南平江 篇1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某镇村民全家3人感染HIV情况, 分析其治病原因。

关键词:HIV,AIDS,情况报告

2007年12月17日, 我中心从AIDS疫情网上接到湖北省CDC确认报告, 我县某镇HIV感染者王某, 女, 5岁, 学生, 因患肺部感染、发热、咳嗽等症状, 于2007年12月7日, 入住湖北省某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其父王某, 30岁, 农民, 在陪护5岁女儿王某治病时接受HIV检测, 同时于12月17日被确认为AIDS病人。12月19日, 王父携患儿王女出院返回我县某镇后, 经我中心采样送湖南省CDC做CD4检测, 王父为285个/uL, 王女为36个/uL。被确认为AIDS病人。

之前的2007年10月30日, AIDS病人王女的母亲, AIDS病人王父的妻子刘某, 经由湖南省岳阳市CDC确认为HIV抗体阳性 (+) , 2007年11月8日, 经湖南省CDC检验报告;CD4为41个/uL, 为正在接受抗HIV病毒药物治疗的现症病人。

经查AIDS病人刘某, 女, 29岁, 系湖南省平江县某镇村民。2000年3月外出广东河源市某酒店歌厅务工, 从事商业性性服务活动。同年12月回原籍湖南省平江县某镇与同镇农民王某结婚, 2002年12月17日生下现已满5岁女儿王某。2003年9月随丈夫再次外出上海某酒店务工, 未再从事过商业性性服务活动。2004年5月在上海务工时, 开始出现颜面部疱疹, 先后在上海某区医院、本县某县级医院就诊治疗。2006年5月开始伴有咳嗽等症状, 被本县某镇卫生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2007年6月出现持续性消瘦, 10月开始腹泻。到湖北某县人民医院治疗, 10月15日, 我中心接到湖北省某县CDC电话报告:刘某为HIV阳性感染者。因无书面确认报告, 10月15日下午, 我中心电话通知刘某做HIV初筛检测, 并于10月30日被确认为HIV感染者, 11月8日, 经湖南省CDC检验报告;CD4为41个/uL, 被确认为AIDS病人。

以上全家3人全部感染HIV病毒, 并已发展为AIDS病人, 且患儿王某年仅5岁的典型病案情况。可能是妻传夫婚内感染和母传女垂直传播所致。目前全家3人都在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 且病情都有明显好转, 表明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对抑制HIV复制、提升CD4细胞数量、减轻患者症状具有十分满意的疗效。至2009年4月30日, 我县先后确诊发现母婴传播HIV的婴幼儿感染者4例, 占7.41%。外出务工人员中通过性接触传播AIDS的感染率为83.33%, 女性感染者占57.41%。疫情提示我县亟待加强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监测管理, 预防阻断母婴传播已成为后段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

湖南平江 篇2

她, 是一位普通教师, 22年的教学生涯, 22年的班主任工作, 她始终如一, 坚守在黄龙山脚下。岁月消磨了她的青春, 但浇灭不了她教书的热情。

她, 出身于教育世家, 外公是老师, 父亲是老师, 从懂事起, 她的父母就常拿“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训教育她, 说这是她当老师的外公给她取名为“业勤”的本意, 旨在告诫她要勤奋上进、精业于勤。

她叫胡业勤, 今年40岁, 是湖南省平江县黄龙山下虹桥中学 (以下简称“虹桥中学”) 一位普通而又不可多得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这么多年来, 她记下了父母的教诲, 也尝到了业精于勤的甜头:任教的语文总是学区成绩最好的, 所带的班级无论纪律还是成绩都比其他班级高出一筹, 多次被评为“平江县优秀班主任”“平江县优秀教师”, 多次担纲学区示范课教学, 优秀事迹“贴心的班主任”在《岳阳晚报》予以推介, 还于2007年、2011年被推举为虹桥镇第一、第二届教代会代表, 2012年被选聘为虹桥镇人大代表。她如愿以偿地过上了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双眼睛看不牢学生, 但一颗真心足以牵动学子心

“现在的学生真难教, 一双眼睛根本看不过来, 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出点什么事, 对于教育, 我乏善可陈, 还是趁早另起炉灶吧”, 到虹桥中学上班不到半年的特岗教师王老师受不了当班主任的“压力山大”, 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离开。

“一双眼睛当然看不牢学生, 但一颗爱心足以牵动莘莘学子的心啊”, 得知王老师要走后, 胡老师多次进行了劝导, 但王老师心意已决, 她说:“我也想留下来, 但是这么大的压力我受不了。胡老师, 我很佩服您, 您是一个有爱的教育人, 别人做不到的事您可以做到最好, 但我真的做不到……”是啊, 胡老师这样炽热的爱心和恒心, 又岂是一般的年轻女老师能做到的呢?如果农村教师都像她一样能乐守清贫, 那么当前乡村就不会有如此频繁的教师调动和学生流失了。

记得1995年4月的一天深夜, 平江县发生了一次洪水灾害, 唐X的父母因为是经商个体户, 住在河边的木屋子里, 百年不遇的洪水不期而至, 唐X的父母还在睡梦中, 就已经连人带货带屋一起被洪水冲走了。等到第二天早上发现时, 她父母的遗体早已由汨江源头飘移到了龙门境地的汨江支流了。飞来横祸让人猝不及防, 唐X的爷爷奶奶受不了如此打击, 变得痴痴呆呆了, 根本没有了照顾她的能力。唐X也几近昏厥, 不要说读书了, 就连生活也成了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唐X的外公外婆打算接她到江西去。但是, 一旦去江西将面临语言不通、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等困难, 胡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在协助唐X家料理了丧事之后, 跟唐X的外公外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她告诉唐X的外婆:若是转学到江西, 孩子的学习可能会不适应, 这将会影响孩子一生;而不转学的话, 自己会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最后凭着一颗真挚的心, 她终于打动了唐X的外公外婆, 把唐X接到了自己的小窝——学校安排的一套仅有一室一厅的简易房子, 开始了其未结婚先当母的“热身体验”。小河边、山埂上、田野里, 到处都有胡老师和唐X的身影和足迹, 小唐X俨然成了胡老师的“护花使者”。春去秋来, 唐X在胡老师的关心照顾下,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时顺利考入湖南大学, 现在已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白领。她每年都会到胡老师家来拜年, 因为胡老师家是她过去、现在、将来永远不变的“娘家”。

李X, 一个体格健壮的男生, 性格孤僻暴躁, 曾因一点小纠纷而手提汽油, 欲将对方焚烧 (未遂) , 引起轩然大波后不得不中途退学。后来, 他的家长通过各种办法想到虹桥中学插班学习, 但各班的班主任都不愿接, 有过这样前科的学生犹如“烫手的山芋”, 老师们是避之不及的, 这时胡老师毛遂自荐, 主动找到政教处说让他到自己的班里来试试。她说:“教育之‘育’是个会意字, 意在告诫老师要主动积极地打开学生的盲眼, 现在李X同学在思想上有盲区了, 如果老师都怕‘惹火上身’, 那么他就很可能从此消极堕落, 最终走入人生的死胡同。”接下来, 胡老师开始了自己的真心苦旅。一方面, 她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 以“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的道理, 教育同学们要原谅李X同学的过去, 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他。另一方面, 她规定自己每周必须与李X同学有两次促膝谈心, 用发现的眼光寻找他的闪光点, 用前瞻性的教育劝导他、鼓励他, 要他扬长避短, 争取长大后做一个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人。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在胡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下, 李X的性格变得开朗了, 渐渐地能够与同学友好交往, 学习成绩也提升了。在她担任李X班主任的一年半时间内, 李X同学不仅没有惹是生非, 还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了湖南省平江县第二中学, 现在已是湖南科技大学一名篮球专业的本科生了。一次学校放假, 他特地回来看胡老师, 感慨地说:“胡老师, 要不是您, 我可能早就去社会上流浪去了。老师, 谢谢您!”

“以心换心, 教育的职业并不艰难, 正如教育名家李希贵所说,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 是标准化, 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老师要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教育其实很简单, 一腔真爱, 一份宽容, 如此而已。”胡老师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22年来, 她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关心他们的学习, 关心他们的生活。学生有困难时, 她竭尽全力进行帮助;学生生病了, 她第一个到场, 嘘寒问暖, 带其到医院看医生;学生没伙食费了, 她立马给垫上, 生怕学生饿坏了肠胃;特殊节气时日, 她送上暖心的物品以培养学生的家校情怀;女孩初潮时, 她准备好内裤和卫生用品……

一次培训练不出内力, 但一生学习足以引进源头水

“教书不是个好职业, 教材改版勤, 学生资料多, 一两次培训根本不管用, 学生问问题时我常遭遇‘短路’”, 不少与胡老师同龄的教师常发感慨。

“一次培训练不出内力, 但一生学习足以引进源头水。”这是胡老师的经验之谈, 她常用网络上“一天不读书, 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 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 智商输给猪”的话来鞭策、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和加压充电。

这是胡老师的学习履历表:

1996年、2000年, 她通过自考先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历。

2005年暑假, 她参加了语文科新课程培训;2006年暑假, 她参加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2007年暑假, 她参加了班主任培训和“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2008年暑假, 她参加了岳阳市骨干教师义务教育新课程高级班语文学科研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初中语文课程学习;2009年暑假, 她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图书管理员培训;2010年暑假, 她参加了“湖南省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观摩会”和普通话培训, 并取得了二级甲等证书;2011年暑假, 她参加了班主任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9月至今, 她参加了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并被评为“远训之星”;2012年、2013年暑假, 她一刻不落地参加了落户平江的春晖讲堂培训。她常说:“要教好学生, 就得不断地学习!”

1992年8月22日, 从即将走上讲台的那天起, 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一小时, 阅读的不只是教材教参, 更多的是一些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和真知灼见。所以这些年来, 《班主任之友》《人民教育》《湖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都是她的案头必备报刊;所以即便她始终坚守在黄龙山下, 依然对王极盛、魏书生、范秋明、李希贵、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理念了如指掌, 并且将他们的理论应用到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以她主持研讨的县级教研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后进生心理调节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了教育专家的认可, 她的《浅谈初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心事——农村初中留守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等论文频频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但有得必有失, 她收获了事业的成功, 却失去了爱情。她丈夫是岳阳市一位公职人员, 本来对胡业勤疼爱有加, 两人也伉俪情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可是长期的两地分居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理由是充分的, 因为她丈夫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先后几次打通关节, 让她到市里去教书或是去做别的工作, 他说男人需要的是一个温馨的家, 一个可以每天对自己嘘寒问暖的妻子, 一个一家三口守在一起过日子的“快乐大本营”。但胡业勤总是不为所动, 并且就是在教师最幸福的暑假, 也总舍不得这样那样的培训, 这让她的丈夫完全不能理解。是啊, 教师待遇本不高, 培训又没有补贴, 很多时候还要自掏腰包, 何苦呢?当丈夫向她提出离婚的那一刻, 胡老师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里面没有对丈夫的怨恨, 只是对丈夫的理解、对女儿的怜悯。是啊, 她固守在黄龙山下, 却让丈夫不得不遭遇第二次婚姻, 让女儿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既然自己给予不了丈夫想要的生活, 那就离婚吧。胡业勤选择了成全丈夫, 决定和丈夫友好离婚, 孩子由自己抚养。不过决定是容易的, 现实却是悲戚的, 在握着离婚证书走出民政局的那一刻, 胡老师内心有一种撕心裂肺的剧痛, 她选择了事业却失去了家庭, 接下来她和女儿的世界里就将和丈夫——生命里很重要的一个男人绝缘了。一向坚强的她, 在这一刻, 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一堂好课评不出最优, 但每一堂都是好课让人敬仰

每当看到平常学生反映一般但到关键时期却能拿到大奖的“名师”时, 不少老师投去的目光里没有羡慕只有不公。老师们认为, “好课不是做出来的, 有的老师平常上课并不认真, 但是碰上教学比武, 那可是使出浑身解数, 请人指点、反复试讲, 这样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但是对于胡业勤老师, 她可是学校、学区乃至全县公认的名师, 因为在每一堂课中, 她都会使出浑身解数, 都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在苍茫的大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这是胡老师1997年第一次参加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的情景, 她满含深情的配乐朗诵, 极富表情的肢体语言, 深入浅出地将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进行了对比与讲解。一堂课下来, 让评委均为之折服, 有一位评委赞叹说:“胡老师不是一个教师, 而是一个很好的导演, 标准地道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音调, 她不是在讲课, 而是在用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带领着学生在语文的殿堂飞翔。”因为评委们的慧眼识珠, 胡老师开拓了自己更为精彩的事业。这一年, 她被推荐担任了虹桥镇迎香港回归主持人, 被推举参加了平江县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并获得一等奖, 辅导胡XX同学写作的《仰望星空》在《山西教育》发表;而后她辅导的学生有多篇作文在国家、省不同类别的竞赛中获奖, 她自己也有40多篇作品在《青少年日记》《岳阳晚报》等报刊上发表, 被聘为《青少年日记》特约记者、《岳阳晚报》通讯员, 被评为2012年度平江县“优秀通讯员”。

“教育需要的是尊重。尊重学生, 我们才能施行人性化管理, 才能多拿几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和关心, 才能让我们的眼里只有学生而没有“差生”;尊重教材, 我们才能不断地去探寻教材背后的故事, 才能发掘编者的内心思考, 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研究, 并让教材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尊重教育规律, 我们才能且行且思, 穷则思变, 努力寻找语文教学原生态, 并逐步向教育规律靠拢。”胡业勤正是基于对教育这样的理解, 所以她才能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竞赛课、公开课、示范课去备、去教。是的, 上好一堂课难, 上好每一堂课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上好每一堂课, 胡业勤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在网上观看优秀课件及教学视频, 她总是把教案改了又删, 删了又改, 在她的教案里不光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过程设计、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 通常还会有学生疑难预测和随堂答疑等另类设计。

“胡老师的课是朴实而有趣的, 她的情境导入, 她的师生互动, 她的妙语解疑, 她的课堂机智, 她的驾重若轻都是一般的年轻教师很难达到的。”虹桥中学的李校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胡老师很辛苦, 一个人带个孩子, 还一直当班主任, 教书又这么拼命, 不过她总是很快乐的样子, 也许她天生就是当老师的吧。”一位老师这么说。其实, 这些年来胡老师有着万般辛苦, 但是她却总是累并幸福着, 她认为只有自己树立阳光心态才能享受教育幸福, 她觉得人生的累, 少半源于生计, 多半源于攀比。教师如果能在教育事业中“安心”挣钱, 那么职业心态就会得到提升, 因为做老师不仅仅是为了挣钱, 还兼有为孩子们教授知识, 帮他们寻找人生出路的任务。有了这样的心态后, 当老师就特别有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还能派生出欣慰和自豪。也许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 胡老师在教学的每一天都是充满阳光与温暖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十多年来, 胡业勤老师从姜源学校到九眼学校, 再到虹桥中学, 她把一生的事业都奉献给了故土, 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黄龙山。也许她在山中羊肠小道留下的身影并不是最美的, 但“一流的女人化妆生命;二流的女人化妆行为;三流的女人化妆脸蛋”。胡老师是一位年至不惑的单身妈妈, 却用对故土炽热的爱、对教育执着的情, 把自己的生命开到了荼蘼!

后记

第一次了解到胡老师的事迹是在四年前, 听几位虹桥本地的老师用敬佩而不解的语气讲述的, 他们强烈建议笔者去采访采访胡老师, 并把她的事迹推介出去, 说这也许是对胡老师敬业爱岗的一种补偿。不过当时笔者没在意, 因为我很怀疑, 我觉得现在的女性都挺现实的, 难道真会有这么一位年轻女教师放弃家庭, 固守在黄龙山下甘心做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也许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得已才留在虹桥的吧?

湖南平江 篇3

城镇的发展与大城市的生长模式不同,过程并不是完全的自上而下的生长,也会出现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建扩张等行为,因此建筑及城市空间形态不能完全由城市规划所控制,各种问题不断出现,而过程中历史建筑往往被忽视。

当代祠堂建筑的研究多以村落为研究背景,村落祠堂的布局环境体现出文化职能及占地的独立性,而这正与城镇发展中出现的文化及用地问题相悖,村落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建设量的扩大等等,各种后置物不断地引入原祠堂所存在的环境,城镇祠堂呈现出与最初不一样的状态。在城镇的作用力下,祠堂部分消失,部分残损,部分被保留,其建筑姿态也与城镇现代化环境格格不入。这一方面造成祠堂承载的传统祭祀文化的流失,一方面祠堂类历史建筑未与现代生活接轨,成为了城镇的负担。

历史建筑的改造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祠堂建筑在社会文化中却体现出与其他历史建筑不一样的建筑职能及文化特点,在特点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图探究一种新的改造思路。

1 平江县县城祠堂概况

湖南省平江县自建置以来,已有1811年历史。闭塞的地理条件,一方面巩固了平江人的祖先崇拜的思想,一方面则为历史建筑的保留形成天然屏障。因此,天灾战乱中,平江县城仍保留下了3座祠堂建筑(图1)。然而现代化语境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得平江县不断被催促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不断成为牺牲品,未被战争破坏的建筑,而今却破败到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平江县县城内,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却仍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现在正处于边缘状态。特别是祠堂建筑。一方面政府为征地想拆毁旧有建筑而建现代城市建筑,一方面祠堂族人对本族祠堂的保护精神仍尤为强烈。然而据理力争保留下来本族祠堂后,族人却又缺乏资金修复,政府也考虑并非文物保护单位而不愿多拨资金维修。于是城镇中,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建筑现状尤为破败。城镇的不受控发展对祠堂建筑的空间挤压作用,使得历史建筑逐渐失去了生命空间(图2)。无论从平面上还是剖面上看,均呈现出被现代文化挤压,与现代建筑断层的现象(图3)。而除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我们在建筑设计上又可以如何处理来帮助解决其现状问题。

2 祠堂作为历史建筑的特殊性

祠堂建筑是中国传统“祖先崇拜”的固态产物,被作为祭祖文化的场所。而祖先崇拜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强调中逐渐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至今仍旧能在部分村落祠堂中看到祭祖等文化活动。而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入侵,在目前正以较快速度被现代文化占领的城镇环境中,人们开始站在文化的交界线,首先人们依旧未脱离“祖先崇拜”的思想圈,对于祠堂这种“根”上的建筑文化,依旧保留着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平江历史上曾几次发生祠堂被政府征收拆除或改建,而族人聚集反抗,不断上访,在几次历史事件中,平江县城内吴氏祠堂与钟氏祠堂建筑本体基本被保留,而邱氏祠堂则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镇大建设时期,被拆除一半,只剩一半建筑保留至今。同时另一方面,对于行为上的祭祖活动,人们却越发弱化,祠堂建筑对于城镇中的族人,已经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情感寄托,而失去了本来最初的祭祖职能,人们在期待以保留祠堂建筑本身来表达对先祖的不忘,而在快速的城市运动中忽略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活动。

历史建筑保留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传统技艺的一种保存分析,另一方面更是对历史建筑中所存在的文化活动的保护。城镇古建筑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民居类历史建筑,其居住性已越来越弱,甚至已经失去其现实实用意义,因此这类建筑改造后往往被作为展览式建筑供人参观。而寺庙类宗教建筑则部分依旧做寺庙用,同时也作为展览式建筑来展览建筑本身的技术价值。

但是,与历史民居建筑不同,祠堂建筑的最初始职能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间的祭祖等文化活动依旧应该在现代文化侵袭的当代中国被传扬,祠堂本身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这个对传统文化迷失的现代城市中,我们最需要保护的其实不是建筑的物质本身,而是建筑所承载的祭祖文化,及祠堂在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九龙戏1)”等文化活动。所以,无论建筑形式怎么改变,设计者须保护建筑进行祭祖等文化活动。

同时与寺庙等宗教建筑由不同,祠堂建筑在功能上具有“时间性”。寺庙等建筑为香火不断的全年型的建筑,而祠堂最原本的祭祖等文化活动只会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而对于普通时间段,祠堂则已失去古时祠堂内奖惩族人等日常活动,因此变为无功能的空白消极空间。因此,占地面积较大的祠堂建筑功能的时间性使其在现代化语境的城镇空间中成为了过度浪费建筑。

3 功能更替下城镇祠堂的改造思路

历史祠堂建筑在建筑重要性定位上与居住区及商业建筑不同,其存在一定的公共性及历史性。而对其保护行为,也绝非普通的圈起来独立保护。某一个方面来说,这种“圈养型”的保护行为,实则更加造成祠堂的历史性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割裂。基于历史祠堂建筑作为历史建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历史祠堂建筑的改造可建立在“改造利用平常时间祠堂建筑体现的空白消极空间,同时设计利用可逆性的手法,保证能还原特定时间祭祀等文化活动所需的原本的历史建筑空间”的基础上,是一种功能更替下的改造。功能更替并不是简单的功能置换。功能置换是一种新功能代替原有建筑功能;而功能之间更替保证的是新旧功能均得以保留,在时间轴上完成两种功能的切换。

功能更替的出发点在于使设计产品具有变化性,具有不同属性,通过可逆性的改变适应不同空间及功能需求。具有变化性的设计在当代设计领域不断扩张(表1)。同样,祠堂这类特殊的历史建筑在城市背景下的现代化适应中,却凸显出对变化性的功能空间的需求,因此其改造也可使其具有变化性,以完成功能的更替。

功能更替的改造思路,重点分为两点:(1)基于改造——注入触媒作用的新功能;(2)基于保护——可逆性建造。

在以时间轴分析历史祠堂建筑的过程中,祠堂建筑被分为两种空间类型,消极的空白空间,与特定时间举行文化活动的空间。对于祠堂建筑的消极的空白时间,我们应该利用,从城市分析的角度,为祠堂建筑空白空间注入新的功能形式,使其适应发展的城市脚步,即“基于改造——注入触媒作用的新功能”。而对于特定时间举行文化活动的空间,我们应该保证其空间特性,确保建筑改造后仍可在特定时间在传统文化空间中举行祭祀等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保护建筑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这需要设计师在新功能注入时,采用的改造设计元素及方法均具有可逆性,使建筑在时间轴中完成空间转换,保证传统空间不被影响。即“基于保护——可逆性改造”(图4)。

3.1 基于改造——置入触媒作用的功能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某一区域总是需要一个“城市触媒2)”的影响来带动一定范围区域的空间及人文活动的活力。而从建筑的层面来讲,在崭新的城市中,历史的老建筑往往能从建筑形式及空间上有别于现代建筑,而这种区别也使其有资格成为“城市触媒”的载体。

功能置入已经是现在历史建筑更新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设计手法,其在尊重城镇肌理发展的延续性上,挖掘空间的使用潜力,使历史建筑在城镇更新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然而论述历史建筑应该被置入什么功能,其终归落入个案研究的问题,而城镇中历史建筑更新的新功能的定义方法却具有可摸索性。

(数据未说明则为:进深X面宽,单位:m)

在城镇对历史建筑的作用力研究中,与村落祠堂的部分被遗弃不同,城镇祠堂均被不同程度地利用,各种自建行为也出现在建筑遗存中。居民对城镇祠堂的自发性改建一方面是一种与城市面貌相违背的城市破坏力,另一方面也反映着城镇的问题——城镇区域功能空间的空缺。祠堂本为祭祖功能,然而这种文化却在城镇现代化发展中重要性降低,以至于在城镇由外而内对祠堂空间及思想情感的挤压过程中使祠堂产生了内部空间被居民随意改造的过程。而功能的被替换则一方面展示城镇对于该功能的需求,这便是祠堂类历史建筑的潜在新功能,而这新功能,则也具有成为“城市触媒”的可能性。

因此,在城镇祠堂的新功能定义分析中,设计者需要深入了解祠堂现状的被使用情况,以此提取设计灵感。以平江县城内现存3座祠堂为例(表2),不同的祠堂由于不同的原因被作为不同的空间使用,对于现空间中的被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其背后均有地理人文等不同原因,设计者可以此为原点进行衍伸,重新定义祠堂的可置入新功能。

3.2 基于保护——可逆性改造

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并不只是在于建筑本身,而更在于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对历史祠堂类古建筑的现代化复兴运动并不能以改变为主旨而忽略了对其保护,所以在这些“触媒作用”生效的同时,及建筑功能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转变的时候,设计师不能舍弃原建筑——“祠堂”所应承载的功能——“祭祀”。一方面我们期待改造,但是一方面我们希望“祭祖”的民族文化活动依旧能在建筑中得以延续。因此在历史祠堂建筑的改造中,建筑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改造更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改造过后,我们能在特定的日期还原祠堂建筑本身具有的空间情感来还原“祭祖”场所。于是“可逆性”显得至关重要。

3.2.1 原空间的衍伸利用

新旧功能的可逆要求改造对旧有空间破坏力降到最低,因此需尽可能利用建筑原有空间。设计师需丈量原建筑哪部分空间可以直接利用,而哪部分可增建构筑物。

中国古建筑研究中,我们一般将空间层次分为与自然相通的“开放空间”,半围合型的“半开放空间”,六面围合的“封闭空间”。古代居住建筑往往以“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为主,辅之以廊道类型的“半封闭空间”。而祠堂建筑不同,对平江县祠堂空间层次进行分析(图5),祠堂作为古代公共建筑,空间层次则以“半开放空间”为主,形成三面围合的拜堂与侧堂,和联系廊道。

于是,在对尺寸进行初步分析(表3)后发现,对于厢房及服务用房类尺度适宜的封闭空间,在改造设计中,可直接采用功能置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形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家具来对原空间进行利用。而对于“半开放”型空间,即祠堂入口、廊道、拜堂、侧堂,均需按需求可逆性建造围护结构。而其中,祠堂廊道有别于普通用于交通使用的廊道空间,其尺度较大,平均值且有5.6m,因此,除了家具分割以外,亦可置入新的功能体块进行充分地空间使用。

以平江县县城吴氏祠堂为例,基于现状居民自发性建造分析后,设计师若考虑将其平常时间段改造为陪护中心,对其原有空间的衍伸利用先根据其功能需求改造,则可考虑陪护中心所需功能有办公,住宿,理疗区,体能活动训练室,休闲观影讲堂,厨房餐厅,卫生间等。然后延续利用原始厢房类封闭空间,添加尺度合宜的新功能体块于原半开放空间,通过初步的功能分析,可将住宿,卫生间厨房安排于祠堂原始厢房空间;祠堂原始半开放空间可植入办公,理疗,体能活动训练室,休闲观影讲堂,就餐交流功能。同时,祠堂原有的二层阁楼,则可考虑用于解决功能更替而带来的家具等储藏问题。最终完成初步改造更替功能分区(图6)。

3.2.2 可逆性手法

为确保祠堂普通时间段内消极空白空间的充分被利用,在对祠堂的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设计增加围护结构。而为保证改造过后,建筑可完成功能更替,具有空间可还原性,设计师应采用可逆性的建构元素及手法。单一化材料选择及简约化组装方法,对于建造的可逆性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单一化材料选择一方面使建筑改造元素更为纯粹,使古建筑原貌风格依旧得以保留突出,同时减少了材料与材料之间对接而产生的物质破坏问题。而简约化的组装方式一方面减少了施工过程的对建筑本体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普通市民参与到建筑代谢更替的过程中来。

以木构为例,可逆建造手法在中国古建筑中尤为常见,以“榫卯结构”为代表。当代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应用这一古人的智慧,完成了GC口腔科学博物馆的设计,用60mm X60mm的木棍组合完成了无需胶水或铁钉的纯木构现代建筑,其建造过程也只需按照一定逻辑规律搭接组合。可试想,如果我们在传统祠堂建筑中,融入同样的设计手法,搭建一个现代的建筑空间,而当我们需要祠堂的祭祀空间时,便可逆向地拆除木棍,还原空间,祭祀活动之后又可重新搭建(图7)。该转换过程不需要声势浩大的施工团队,也不需要繁复的施工过程,所以不会对原有历史建筑造成破坏,却又可使得建筑空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

当代新建筑设计及旧建筑改造案例中也不断出现其他多样的可逆性建构元素及手法可供借鉴(表4),确保新围护结构加入后依旧能还原原有建筑空间,如折叠推拉门,旋转推拉门,抽屉空间等。

以平江县吴氏宗祠为例,在前期的功能分析空间分割的基础上,借鉴可利用的可逆性设计手法,利用结合了残疾人扶手的推拉门,抽屉空间等设计元素对其进行空间组织及改造设计(图8),同时在逆向过程中,家具的储藏则可安置在祠堂原始二层的阁楼空间内,最终使建筑具有可逆性。保证祠堂能在特定时间,从普通时间段“陪护中心”的空间形态还原为原始的“祭祀空间”,完成新旧功能的更替,在改造的同时,保护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

结语

祭祀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中依旧具有生命力,然而城镇生活对祠堂建筑的破坏力,使祭祀类文化活动逐渐失去其承载场所。因此,对城镇中祠堂建筑的改造成为一种设计主题。而祠堂的功能具有时间性,这一方面使祠堂在城镇空间中作为建筑的效益降低,而另一方面却也为改造提供了另一种思路。用新功能置入的方法,充分利用祠堂平时的建筑空间,创造新的社会效益;同时改造方法采用可逆的方法,保证祭祀时间段,文化活动能在原传统空间中举行。这种时间轴上两种功能的更替的改造思路,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充分利用了空间,使城镇内祠堂建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图、表来源

图1~6、8:作者根据调研资料绘制;

图7:根据周有芒.GC口腔科学博物馆[J].建筑创作,2011(9):39,再由作者加工绘制;

表1~4: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摘要:城镇中历史建筑的改造已逐渐成为一个设计的主题。而祠堂建筑又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历史建筑的特点——功能的时间性,即除了特定时间用于祭祀外,大量时间段处于功能空白状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平江县县城祠堂为例,提出功能更替的改造思路,一方面置入新功能以利用平时大量时间段的空白空间,一方面用可逆性的改造方法保证建筑能于特定时间还原传统文化活动空间。建筑在时间轴上完成两种功能的切换,使城镇祠堂的祭祀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又能填补城镇发展中的功能需求。

关键词:城镇祠堂,改造,功能更替,时间性,可逆性

参考文献

[1]黄媛.将建筑的可运动可变化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的研究方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6(7):78-81.

[2]李杨文昭,柳肃.城镇祠堂的功能空间转化: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73-376.

[3]董怡嘉,蔡永洁.功能置换带动城市更新——柏林庭院改造的三种模式[J].建筑学报,2009(7):97-101.

[4]郭静宇.城市自发建造物的形态分析及潜在构成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5]雍振华,高朦.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J].中国名城,2011(12):52-55.

[6]周有芒.GC口腔科学博物馆[J].建筑创作,2011(9):31-39.

平江“花灯戏”艺术初探 篇4

关键词:花灯戏起源,艺术特色,花灯戏传承

一、平江“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著名的地方戏剧之一, 在民间称为“灯戏”, 因艺人多出自平江, 故也称“平江花灯戏”。是一种集合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等艺术精华, 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 提炼为舞台语言的戏剧形式。平江“花灯戏”的初期是歌戏, 即用歌唱的形式表演戏剧内容。

二、平江“花灯戏”的传播与发展

“花灯戏”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春节期间, 艺人自发地组织演出, 这样的传播方式为平江“花灯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其二是各种花灯戏剧团在省级各类文艺汇演上进行表演、比赛。这种方式能将“花灯戏”推广到各地, 对“花灯戏”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平江“花灯戏”在清代中期开始发展而慢慢兴盛。清代末期几经波折, 慢慢衰败。民国时期, 经过改革、充实、完善, 使之成为了艺苑里一株常开不败的奇葩。“五四”之后, 尤其是苏维埃政府时期, 受到进步知识分子和苏维埃政权的保护, 它成为民间和红军中一种流行的文艺表演节目。1950年, 艺人余导南等组成楚剧团, 对平江“花灯戏”进行改革, 从此, 该戏步入剧院, 改变了以前“野台戏”“草台戏”的形式。1956年以后, 县剧团成立, 平江“花灯戏”多次参加各级会演, 从而获得新生, 得到社会的承认。建国初期, 整理、新编历史故事和现代题材的节目大量涌现。文化大革命期间又经封杀, 几经劫难, 保留下来的“花灯戏”剧团寥寥无几。

三、平江“花灯戏”的内容

平江“花灯戏”现存的传统剧目仅有100来个, 前期的作品多为自创, 反映农村生活, 泥土气息浓郁。因而喜剧、闹剧居多, 生动、风趣。如《刘三教子》, 刘三通过王宰相家的两个儿子做出的荒唐事来教育自己的儿子。

早期, 艺人们称之为“四十八围”, 即四十八个剧目。清代末期, 创作者开始移植地方戏、皮影的剧目, 涉及方面广泛, 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剧目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围”。建国之后, 许多创作者开始改编移植其他戏剧的剧目, 使得“花灯戏”剧目有了一定数目的增加, 内容更加丰富, 如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吉宝回门》《剪窗花》《观灯》等。1958年, “平江起义”带头人彭德怀来平江视察, 艺人们用传统剧目改编的《闹碓房》来欢迎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家, 受到彭德怀高度赞扬。可见那个时期“花灯戏”在平江地位举足轻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艺术迅速发展, 现代生活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化艺术。21世纪, 政府开始大力挽救非物质文化, 平江“花灯戏”开始了新的发展。如2010年6月30日正式上演的《金凤凰》, 初演非常成功, 一炮走红, 连演20多场, 好评如潮, 2011年在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金奖, 还获得7个单项奖。

四、平江“花灯戏”的音乐特色

(一) 表演特色

平江“花灯戏”的表演特色, 吸取各类民间舞蹈、武术以及说唱艺术的特长, 注重口、眼、身、手、步等程式的综合运用。“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后, 艺人们又将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 创造和发展了文、武花灯。文花灯主要以优美的舞蹈贯穿“花灯戏”的整个过程, 演员常用折扇和手帕为道具表达情感。舞蹈的步法多种多样, 有二步半、四方步、碎米步等;扇子耍法有扑蝶扇、小花扇、大花扇等。舞蹈多以“扭”为特点, 演员边唱边扭, 手中扇子、手帕边扭边挥, 动作随意优美, 秀丽洒脱;武花灯则以丑的武术动作来支撑着花灯戏的“舞蹈”过程, 演员将从武术中吸收的动作加以改编, 变成适合花灯戏的内容展示出来, 武花灯健美刚劲。

(二) 声腔特色

平江“花灯戏”的声腔有板腔、小调及专用曲牌之分。

1.板腔的结构特点是“方块式”, 短小、单一, 一个调子一个板式, 在一个调内不断地采用慢转快或快转慢。板腔主要吸收川调中川腔的阴川调、双川调、两板半、导板、叫头、哀子等, 有的高亢, 有的亲昵, 特点鲜明, 体现出平江独特的民族性、区域性语言固有的特点。如《张三盘姐》运用了湖北通城的打锣腔, 打锣腔分七字句与十字墩, 近似岳阳“花鼓戏”的“北路锣腔”。由于唱词的字数限制, 致使音乐的乐句常采用上短下长的句式结构。

锣腔:属于曲牌体结构, 是在“一人起唱, 众人和腔”的民歌、山歌基础上形成的, 起初为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 增添了伴奏过门和伴奏乐器。它又分为“南路锣腔”和“北路锣腔”。“南路锣腔”情绪柔和, 旋律流畅, 板式变化灵活, 适应性强, 善于表达各种情绪, 运用比较广泛。“北路锣腔”是在前者基础上, 受酬神和宗教音乐的影响派生出来的, 它情绪凄切伤感, 板式变化不多。

2.小调, 这部分音乐旋律灵活, 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然而, 平江花灯戏也吸收了很多外来的小调音乐, 如在《张三盘姐》中对福建的采茶扑蝶的旋律音调的运用。

3.专用曲牌一般是历代艺人根据某些剧目的特殊唱段需要, 将板腔中的部分曲调与民歌相结合而独创的一种唱腔, 没有专业的学名。表演方法各异, 没有具体套路, 但始终与平江方言的音调相结合。唱腔的随意性也是体现平江花灯戏即兴性的一种表现。

(三) 唱词特点

1.地方气息浓厚。平江语言属于赣方言的次方言, 遵循平江方言主要规律, 占全县85%以上的地域, 都属于土语。若揽文朗读, 大多合乎唐宋音韵, 而口语则偶尔保留着古语。平江地域偏僻, 外人罕至, 即便有外人迁入, 只经一两代, 其语言、习惯即完全同化。方言从声调、声母、韵母等都与其它语言有明显区别。如普通话为四个声调, 而根据平江方言调值定调号, 有七个单字调, 分别是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 阴去阳去, 入声。

2.衬词。常用的衬词有啊、哎、吧、哪、噢、啦、唻、咿、呀、嘿、哩、嗬、哟、唉、咳、咧、咚、嗯等。而衬词在戏曲中表现得更随意, 也使得花灯戏更能深入人心。

3.唱词结构。传统剧目中, 多七字两句或三、三、五为一句, 音韵仄起平收, 唱腔中音程关系改变极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流派。

(四) 伴奏特色

平江“花灯戏”的伴奏也是丰富多彩的。乐队的建制, 也同样分文、武场。文场以胡琴为主还有木鱼等, 主要是在开场的时候作为引子、间奏时使用。胡琴音色柔美, 听起来舒适恬静。伴奏者会因为表演者的情绪或者台下观众的气氛改变拉奏的音量或者突出意义, 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因为早期“花灯戏”主要是在野外表演, 所以胡琴所表现出来的空旷有张力的意境是最适合不过的。而木鱼等打击乐则主要用来打节拍所用, 和胡琴相对应。

武场打击乐中以马锣为主。马锣铜制, 其演奏方法独特, 无论行奏或坐奏, 均须抛向空中然后接住再用锤击打。节奏感强烈, 锣声与众不同, 古朴、清脆、地方味浓厚。

湖南平江 篇5

(一)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 东起外环城河, 西至临顿路, 南起干将路, 北至白塔东路, 面积约为116.5公顷, 紧邻拙政园历史街区和观前核心商业区。其中最为核心部分就属平江路, 它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个区域, 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对照宋代《平江图》 (它属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 绘制于1229年, 现存苏州文庙) 及明末《苏州府城市水道总图》, 可以看出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 有些街巷、河道、桥梁的名字都可在《平江图》上一一对应。

平江历史街区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 (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 , 文物保护单位10处, 控保建筑43处, 还有为数众多的老建筑, 许多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中。同时, 街区内至今还保留着苏州古城墙遗址。历史上包括明代状元申时行, 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吴廷琛, 状元、外交家洪钧, 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 文学批评家郭绍虞, 著名医师钱伯煊, 电影评论家唐纳等众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

(二)

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 平江历史街区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 以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为契机, 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 并在2005年批准通过了同济大学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 平江路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的新篇章。

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 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 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工程, 加快完善停车场、接待中心等交通组织体系, 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2005年度, 平江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街区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 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三)

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 苏州市政府又以基础设施完善、街巷环境改善、生活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文化底蕴凸显为目标, 以污水支管到户、整修居民院落、改造环卫设施、修复破损路面为重点, 以维护街区原生态环境、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美化苏州城市环境为依托, 对平江路范围总长度1.6万米、总面积7.8万平方米的70条街巷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优化了平江路的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同时辖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也积极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爱河护河”、“文保志愿者在行动”等群众活动, 共同保护好平江路的优雅环境。

为实现平江路的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载体功能快速提升的基础上, 平江路以服务业跨越发展为契机, 通过不断完善房屋功能、精心定位产业形态、稳步推进招商开发、加快整合旅游资源等工作, 着力打造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

目前, 平江路已完成文化产业利用面积近2.6万平方米, 明代方氏老宅整合后展现江南特色的平江客栈、清代潘氏老宅整合后独具大家风范的礼耕堂等一批契合历史街区业态发展、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会馆等精品项目相继落户, 平江路的整体商业环境加快优化, 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2007年苏州市政府加快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推进大会上, 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被命名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集聚区。

(四)

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格局和紧邻拙政园、观前街的地理优势, 极大地推动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明确古城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 通过旅游和招商相互联动, 平江路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并积极实施了街景灯光、监控系统和背景音乐工程, 合理设计和开通了“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和观前街至拙政园两条水上旅游线路, 积极参与和组织举办了国际旅游节、旅游交易会、古韵风情节等大型旅游活动, 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平江路特有的风貌保护标准, 决定了保护整治工作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目前, 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尚处于试验阶段。

据了解, 未来, 平江路将在社会各界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继续围绕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公共基础和配套建设、功能开发和招商择资、旅游开发和宣传推介等几项工作, 实施平江路沿线绿化和街景景观建设, 优化平江路整体环境;加快平江路南北入口景观建设步伐, 打造好环境窗口工程;加快大儒巷、菉葭巷综合停车场、平江实验学校地下停车场建设步伐, 建好北入口接待中心;继续加强存量地块招商工作, 加快房屋修缮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业态调整, 加快区域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精心完善旅游整体策划, 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开发, 整体串联各个旅游景点,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旅游格局;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观前街至拙政园水上旅游线路基础上, 逐步开通观前街至耦园、耦园至拙政园, 以及街区内河水系与护城河水系等水上旅游线路。

走访平江路为校园建设助力 篇6

我处通过前期准备,决定于3月20日,前往苏州著名的吴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平江路,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和学习。此次考察,我们步行穿越整片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途经几处相对比较经典的以吴文化为主打风格的经营商家,其中耕丰茶馆、平江客栈、以及花间堂酒店等几家商家的经营风格以及店铺装修等系列经营管理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平江路上,处处“吴文化”

耕丰茶馆定位高端精致,地址选在卫道观前中一座控保建筑中,外围分三进,层层递进,一庭一景,从一边门廊进入,进入内庭,豁然开朗,苏式园林的典雅风迎面扑来,粉墙黛瓦,一进庭院看遍春色。步入厅内,处处古意盎然。茶馆采用自助形式,精致小点,碧螺清香。旧时折叠式茶单、精致剔透的茶具、提盒式食龛、评弹表演、古筝演奏……经营者处处用心,从细节处透出浓浓的意境来。

耕丰茶馆的礼耕堂茶室:浓浓的苏州韵味,配合有评弹表演,意蕴十足

而平江客栈以及花间堂酒店则另辟蹊径,以苏式古建筑为依据,庭院进进,一步一景,使进入此处的人恍如时光交错,回到古时姑苏人家。驻足繁华深处,感受大隐于市。与此同时,酒店还具备了一系列其他酒店没有的专属特色,比如:可携带宠物入住,且不收取费用;整个酒店内部的家具用色沉稳,既蕴含苏式的传统风格,又有着十足的设计感。整个酒店处处都透出苏式私家园林的精致以及典雅。

平江客栈和花间堂酒店,典雅的苏式古建筑风格,亭台楼阁,庭院深深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之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包括了丝绸、苏绣、缂丝、木石雕刻、制扇、古典园林、昆曲评弹等一系列秀慧而细腻、柔和而智巧的素雅技艺及艺术表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苏州特有的文化传承。

在苏州市政府发出的“传承吴文化,共建吴地和谐家园”的号召下,苏州市文广局近年来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吴文化研究的与时俱进,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通过近四十个课题的研究,把对吴文化的认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时代背景中,从历史的、比较的、现代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把握;从产业发展的视野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设想;从人的精神培育和社会文脉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充分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这是苏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构筑文化战略优势的一次重要理论准备。

因此,此次考察结合我校以吴文化为核心,以非物遗产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前后坊为形式,彰显特色,突出亮点,融合教学、研发、体验、生产等元素,开发文化产业产教研现代学徒制实验区的中心思想,学习吴文化的文化元素在细节处的体现方法和表现手段,是我们本次考察的重要目的。通过考察,我们对于各种吴文化的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和想法,相信对于校园建设的各种想法,也能有所帮助。

摘要: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如何将“吴文化”作为一个特色,如何利用文化概念为前提,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开发文化产业产教研的方式方法,通过走访平江路,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思路,以期为校园建设提供指导。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论文下一篇:会计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