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024-09-29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用11篇)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1

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

《规划环评条例》第14条: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条例》第23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说明】

1、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2、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注意】上述的“不予受理”仅是在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时才会出现。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

切实加强区域、流域、海域规划环评,把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的关键点。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环评质量,把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建设规划编制,实现与规划的全过程互动作为切入点。不断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的实效性,把保障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落脚点。认真做好交通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环评,把协调好规划布局与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作为着力点。严格规范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重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产业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2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

1 引言

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行使实现有效监督, 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1]。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环评”) 信息公开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该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如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8月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51号) 就拟公开的环评文件简本作了详细规定。该文件实施16个月后即2014年1月起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试行) 》 (环办[2013]103号, 下称“《指南》”) 替代。《指南》明文规定“建设单位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 应依法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 并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 应对说明报告进行审核, 依法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 由此可见, 公开的环评文件由简本升级为全本, 进步之大, 前所未有。由于《指南》实施至今才寥寥数月, 其效果与影响尚未完全展现, 但毫无疑问, 它带来的影响必定是长远的。

2 解读《指南》

2.1 公开的范围

根据《指南》, 需要公开的信息包括环评法律、法规、规章及程序, 环评文件及审批信息, 竣工验收文件及批复信息, 环评单位管理信息等, 但不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因此, 需要注意两点:其一, 并非所有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都可以公开, 并非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公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认定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环评文件及其审批信息不应公开, 而包含有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 应对其先作相应删除后方可公开[2];其二, 对于环评文件及审批信息,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被单列公开, 这与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的环境公众事件有关, 尤其关于卫生防护距离的承诺, 部分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将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的搬迁安置承诺当成空头支票, 迟迟未实施, 而该距离范围内居民深受建设项目废气、噪声等影响以致于生存生活难以为继。将“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公布于众, 将有利于集中民智监督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 促使其履行诺言做到诚实守信。

2.2 实施公开的主体

根据《指南》, 实施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的主体有建设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于环评单位管理信息的公开, 主体主要是环境保护部, 但对环评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开主体在省级环保主管部门。

2.3 公开的平台

根据《指南》, 环保主管部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本部门政府网站, 同时也可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对于建设单位主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 则没有明确要求。可以肯定的是, 由于受电视、广播、报刊等的篇幅、时长或费用等的限制, 必定无法通过这些方式公开环评文件的全本内容, 因此, 在新的途径或方式诞生以前, 通过网站公开环评信息必然是主流方式。

3 信息公开之于环评工作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充分征集公众意见, 从而作出合乎民意的环保决策

环评信息公开, 尤其是报告书 (表) 全文公示, 使公众有机会全方位接触环评文件内容, 而不是简本, 更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运行特点、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环保措施等。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利益关注点, 公众有可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毫无疑问, 这些意见将成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科学合理的审批或者验收决定的上佳参考。

3.2 有利于各方监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工作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以及批复要求, 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开展环保工作的依据, 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因此一旦公开, 也必然成为公众监督企业是否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要求的利器。而对于某些项目, 由于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承诺, 例如承诺限期搬迁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的常住居民, 因而百姓也可对照公开的环评信息判别当地政府是否信守承诺, 是否有所作为。

3.3 有利于实现环境监测资料等的共享

环评信息的封闭一直饱受舆论诟病, 同时也被同行人士所痛心, 因为业界无法共享知识成果而不得不重复劳动, 造成人力、物力不断被浪费。实施环评信息公开后, 环评领域与外领域、环评领域内不同单位和人员对公开信息均享有同等的了解机会, 大家在同一平台上共享环评信息。在此基础上, 类比法可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评价方法, 重复性劳动的减少为创新性拓展性评价工作提供了空间, 这将极大促进环评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3.4 有利于环评行业的自律监督

环评报告书 (表) 全文的公开, 让环评单位、参与编制人员、资质范围等信息也与公众见面, 人人得以查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可以核实个人是否存有挂靠环评工程师证书、环评上岗证的违规情况, 单位是否存在超范围从事评价业务的违规现象。一言以蔽之, 环评信息公示, 有利于规范和监督环评市场, 为其健康运行助力[3]。

3.5 促使企业认识环评文件的严肃性

理论上, 环评报告书 (表) 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的, 环评单位编制完成的报告书 (表) 内容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和加盖公章之后方可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但实际情况并非都如此, 在经济发展压力大、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落后的部分地区, 依然存在建设单位不能正确对待环评报告书 (表) 的现象, 在其观念中, 环评仍然只是走过场的程序而已, 继而对环评报告书 (表) 具体内容缺乏认真细致的审阅, 敷衍盖章了事。后果便是, 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违反环评文件及其审批要求的现象频发[4~6]。环评信息公开后, 来自公众的外界压力随之而来, 企业将自主慎言, 不得不重视环评报告书 (表) 每一细节。

4 环评信息公开之于环评工作的挑战

4.1 项目方案细微调整与环境纠纷

报告书 (表) 的全文公开, 一大改变之处是信息详细度的显著提高和细节的全面曝光。这让公众在监督环保工作时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但也会给某些行业项目带来直接影响, 例如线性交通项目, 由于环评往往是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准确度和精细度明显不及初步设计报告, 因此在环评阶段确定的项目与沿线环境敏感点的距离, 很可能在初步设计阶段发生变化[7]。即便变化不大, 但一旦发生污染扰民事件, 这类变化容易成为环境纠纷事件的焦点。

4.2 涉密文件的公开

根据《指南》, “建设单位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的确, 信息公开与涉密内容保密是一对矛盾体, 对其处理需谨慎。泄漏国家秘密的, 可能会触犯刑律;泄漏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的, 可能让有关单位遭受损失;泄漏公众参与调查对象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的, 也有违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信息公开, 要求建设单位、环保主管部门首先须以充分的依据鉴定哪些内容属于秘密范畴和需要配套采取何种等级的保密手段。

4.3 著作权的维护

环评报告书 (表) 的全文公开为环境监测资料等的共享创造了条件, 同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将减少重复监测, 缩短附近拟建项目的环评周期和降低相关成本。但是, 这种大篇幅的借用环境监测资料必将涉及著作权问题。如何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大幅度抄袭和剽窃, 或者从中取得等价的报酬, 将成为各家环评单位需要直面的问题。

4.4 细节问题重要性凸显

目前的环评文件的内容趋向复杂, 篇幅增大, 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环评报告中, 不可避免出现细节上的问题, 例如前后不一致、用辞失当、图件比例失准等。一旦全文公开, 这些细节问题就必须高度关注, 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和经得起推敲的环评报告, 不应当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频现。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投入更多精力, 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

5 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1 信息公开的范围偏小

虽然《指南》规定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信息公开, 但是对于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等更大框架的环评信息却反而没有要求公开。将来, 有必要对后两者提出类似的信息公开要求。

5.2“秘密”的界定依据匮乏

根据《指南》, 公开信息前应删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 建设单位还应对此提交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关于国家秘密的认定, 已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依据[8]。但是对于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 判别依据却并不充分。企业天然有严守自身秘密, 确保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产品方案等不外漏的倾向, 如果企业自认为某方面信息属于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 或认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公开可能给其利益带来损害, 作为环保主管部门, 如何鉴别认定。同时, 对于哪些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避免建设单位和环保主管部门滥用公共利益来剥夺公众知情权。

5.3 信息公示的平台混乱

《指南》要求环保主管部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本部门政府网站, 同时也可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 但没有明确规定建设单位的公开平台。受电视、广播、报刊等的篇幅、时长或费用等的限制, 全文公示的主要方式是网络。而网络方式必然天然隔断了不熟悉、无条件接触网络的公众接触环评信息的渠道。同时, 网站有主流和非主流、大众和小众之分, 倘若选择了非主流、小众的网站, 大部分公众也很难获取相关信息。

5.4 环评文件的专业性影响理解

环评文件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报告, 它非科普读物, 并非总是浅显易懂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讲, 即便接触到了全文公开的环评文件, 也不一定能够读懂理解透环评文件中反映的信息。因此, 与环评信息全文公开配套的是, 是否应设专人解读环评信息?或者是否建立相应培训平台和组织培训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的阅读理解能力?

5.5 环评责任追责机制欠缺

当前对于环评责任的追责, 主要是通过项目运营期发生环境事故之后再倒推环评缺漏或错误来判定的, 简言之, 就是因果溯源。然而, 随着环评信息公开, 一种新的可能的环评责任追责途径随之而生, 即通过发现的明显错误直接推断该环评文件编制不合格。但是, 对于一份尚未完全定稿的环评文件, 是否可用于追责?什么阶段的环评文件才可以用于问责?另外, 对于建设单位或环保主管部门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 《指南》没有相应问责规定。

5.6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救济制度尚待完善

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最终的保障就是救济, 得不到救济的权利是一种虚设的权利。公众是否有权利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提供环境信息, 公民在知情权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救济途径, 行政救济还是司法救济?《指南》未作规定。

6 结语

《指南》所要求的环评信息公开, 带给环评工作的, 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在推进过程中也可能遭遇不少问题。为确保信息公开的成效, 需要重点做好下述工作:首先, 逐步扩大公开范围, 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纳入信息公开领域;其次, 规范信息公开平台, 使信息公开带来的福利惠及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群;再次, 严格限定秘密范围, 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 避免滥用秘密保护的有关规定拒绝履行公开义务;第四, 建立健全环评教育体系, 向普通人群普及阅读环评文件的方式方法;最后, 完善与环评信息公开配套的追责机制、救济制度以及著作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萍, 陈雅芝.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青海社会科学, 2013 (2) :183~186.

[2]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申进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48~55.

[4]宋旭明.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以渤海溢油事件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1) .

[5]时奇文.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以渤海溢油事件为例[J].新闻与法, 2013 (11) :90~92.

[6]曹东, 杨金田, 葛察忠.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6) :1~3.

[7]李天威.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和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2) :36~39.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需求越来越丰富,城市房地产建设突飞猛进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热点,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也时有发生,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制度,房地产开发项目環境影响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传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建设项目相比,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较晚,技术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完整的技术规范。因此,积极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主要类型包括住宅、写字楼、酒店、公寓、商业、金融等建筑工程,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项目在建设过程及建成使用中自身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排放对外部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同时房地产项目又是居住、休闲、工作的场所,需要舒适、安静的环境,又属于被保护的对象。因此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既要评价它对外环境的影响,还要评价外部环境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这是房地产项目与其它类型项目环评的一个重要区别点。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环境问题

项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特别是污染气象条件。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外环境噪声(特别是交通噪声)、异味、油烟等对开发项目的影响以及开发项目内部的相互影响和施工过程中噪声扰民影响,这常常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产生污染纠纷的重要因素。

商住、办公、酒店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尽量考虑景观效果、光污染评价和生态适宜性分析内容。在进行上述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最好能包括这部分内容。

在考虑项目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否可以接受的同时,对周围污染源以及建设场地可能对项目引起的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确定对其项目功能和景观等影响是否可以接受,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确定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主要源于建筑、装饰材料和家具的室内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对此予以关注,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执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尽量生产成品房,防止二次装修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物导致的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看,高层建筑物导致的环境问题将会逐步成为今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高层建筑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高楼风、光遮挡、光污染、地下车库的尾气排放以及风险评价等。

高楼风。高楼风的影响并不小,对周围环境和人身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高层建筑物的高风速与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和深度以及建筑规划布局都有关系,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最好通过风洞实验来进行说明。

光遮挡。在现代大城市建设中,由于高层建筑物密度过大,需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根据《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定,居民白天日照时间在大寒日满足两个小时要求。

光污染。现代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中玻璃幕墙的应用很普遍,其所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玻璃幕墙反射光所带来的光污染,其对交通安全及周围居民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下车库的尾气排放。高层建筑物一般都设有地下车库,根据实测,在设计换气风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地下车库内污染物浓度高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几倍,但低于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气排出后会造成排气口周围污染物浓度偏高,一般不会出现超标现象,但由于地下车库的体积较大,换气量也较大,设计时为了周围景观和平面布局的考虑,通常会设置较少的排放口,存在污染物排放速率超标的可能。因此,地下车库排气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不是模式计算,而是合理设置排放口的个数和高度。

风险评价。由于高层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再加上人流较为集中,故风险评价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必要的,如高层建筑物火灾所造成的惨重后果并不少见,此时应按规定进行评价。

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篇4

申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环保批文事项

事项名称: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办理机构:西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申请资料:

1.备案文件 2.土地证 3.项目总平面图 4.可行性研究报告 5.日照分析(结论)6.其他资料

收费标准:

1.编制费:16.00万 2.技术评估费:6.75万 3.公文费:0.30万 4.监测费:2.50万 5.会议费:1.00万 6.代缴营业税:0.78万 总计:26.55万

联系人:高兵(所长)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 篇5

建设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对按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建设项目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1、申请与受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向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所有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申请书;

2、有关部门批复的项目建议书或其它有关部门有效的立项依据;

3、符合环评技术规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简本(含电子文档);

4、经行业预审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需有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

5、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初审意见;

6、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7、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评估意见;

8、项目对周边环境或公众安全影响重大的,需提交当地政府的相关意见;(9)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环保部门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申请和提交的材料,根据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在5 日内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本部门审批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2、审查 环保部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主要从下列方面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者要求。

(三)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四)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或要求。

(五)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能否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六)是否按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是否提出可行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事故防范、减缓措施。

(七)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3、批准及期限

环保部门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报批材料齐全)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16个工作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4个工作日内,根据审查结果,分别作出相应的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各级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流程

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技术评估、受理审批三个阶段。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需要较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环节比较多,所需的相关文件及数据资料要很长时间。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阶段一般为2个月左右,编制时间长短主要是企业提供的资料是否齐备;技术评估阶段一般为20个工作日;受理审批阶段一般为20个工作日,整个程序需要4个月左右。编制环境影响报告是件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一份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所涉及到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项目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清洁生产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公众调查等内容。它所需的附件和文件资料很多,涉及到政府、发改委、规划、国土、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单位,具体包括:1.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立项文件;2.涉及规划选址的,应提供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并绘制环境敏感点的测绘图;

3、国土部门的用地性质证明及土地现状利用图;4.涉及的环境敏感点需要进行拆迁的,要有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拆迁承诺文件、拆迁方案、拆迁协议;

5、项目选址要满足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不能拆迁到位的,项目要另选新址;6.有危险废物产生的,要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的处置协议;7.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压矿报告、林业部门珍稀物种证明、水保批复、地质报告、饮用水源保护区距离证明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材料。

以循环产业基地内再生铝合金锭项目为例,审批程序简介如下:

1、项目应符合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发改委立项文件后,到丰城市环保局咨询办理相关环评审批事宜;

2、预审后告知企业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权在省环保厅。企业应携项目可研报告、发改委备案文件和申请环保审批的报告到省环保厅环评处报建;

3、省环保厅环评处初审,基本认可开展环评工作;

4、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5、鉴订环评委托合同后,环评单位进行现场踏勘,列出环评所需资料清单,企业应提供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法律、法规规定的附件、证明材料。环评工程师制定项目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6、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环评现状监测(监测7个工作日,从委托到拿到监测报告一般要30天左右);

7、上述所需的附件和文件资料补充齐备后,编制时间约需20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评估的,到省环保厅行政审批受理中心登记,委托江西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审查,专家现场察看,并拍摄标明拍摄日期的现场各方位图片,召开项目专家评审会议,形成专家评审会议纪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评估中心出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评估意见(评估阶段20个工作日);

8、丰城市环保局、宜春市环保局出具对项目环评文件的初审意见及总量确认书;

9、将项目申请审批报告、环评文件、评估意见、总量确认书、丰城、宜春市环保局的初审意见等相关材料报省环保厅进行受理;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6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报告1份、落实环保措施法人承诺书1份(均为红头文件);

2、审批部门立项(备案)文件或受理通知1份;

3、当地政府或规划部门选址意见书(附规划定位红线图)1份;

4、土地管理(海洋、水利、行业管理)等有关部门预审意见1份;

5、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1份;

6、符合环评技术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光盘3份;

7、专家对环评的评审意见及会议纪要原件1份;

8、环评技术评估机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意见原件1份;

9、项目所在地县市区环保部门初审意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平衡意见、标准确认意见各1份;

10、其他相关材料。法定时限:

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7

1 环境影响的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包括:

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

(2) 影响评价的意义:

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应采取的行动, 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 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2 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

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影响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有时难以分清界限。如水库蓄水引起的地质灾害导致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既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和库区人员就业机会的影响也是这样。因此, 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较广泛的内容,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对生态的影响。包括局部气候的改变、物种资源的变化、河岸泥沙淤积的演化、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的淹没等。②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区域土地的挖压占用、开发增值, 产业布局和结果的变化等。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水利项目跨越的范围一般较广, 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而影响项目的因素也很多。因此, 水利项目建设和实施后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其他建设项目, 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影响, 所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3.1 宏观性

水利项目环境影响重在分析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而生态环境涉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涉及各个生态环境因素, 但其考察角度应包括各个方面, 有什么影响就分析评价什么影响。因而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全面分析评价, 既有与经济社会相关的影响, 又有广泛的环境生态影响, 因此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宏观性。

3.2 广泛性和复杂性

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广, 内容复杂, 其范围在地域上、空间上、时间上均远远超过其他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一般小至几十平方千米, 大至一个地区、一个流域。

3.3 战略性和长期性

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的计算期一般为20年, 而环境影响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生态环境发展治理目标, 项目对社会生活、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可能要涉及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水利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区域发展规模、性质及功能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论述水利项目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战略规划。因此, 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往往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3.4 间接影响性

水利项目的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有一部分是直接的, 如抬高地下水位、淹没文物古迹, 但许多环境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如促使局部气候改变,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等。

3.5 不确定性

水利项目开发建设一般都是逐步、梯级建设的。在规划建设初期只能确定建设活动的基本规模、性质, 而具体工程建成后影响区域内的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确定因素多, 因此,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6 评价方法多样性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水利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 可能涉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景观影响评价等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既要在宏观上评价项目活动的规模、性质、布局的合理性, 又要评价不同功能是否达到微观环境指标的要求。既应评价项目活动的自然环境影响, 又要考虑其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而有些评价指标是难以定量化的, 因此, 评价必须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3.7 评价时序的超前性

水利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制定水利项目建设开发活动详细规划以前进行, 以作为建设活动决策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只有在超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布局和建设补偿保护工程, 以最小的环境损失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 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和内容

(1) 说明环评的背景、过程及与项目可研的关系。

(2) 明确开展环评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框架以及政府和有关方面 (如投资方) 在环境方面的具体要求。

(3) 项目描述, 包括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情况与相关信息、项目影响范围以及是否需要制定移民行动计划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等。

(4) 确定环境现状, 通过立项筛选确定研究区的范围和环评工作深度;描述研究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 包括项目开始前预期的变化。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应与项目的选址、设计、运行和环境减免措施的决策相关。

(5)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重大环境影响因素, 并尽可能定量地预测和评价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外部影响, 既要考虑近期, 又要考虑长期累计影响和风险事故性影响;确定减缓措施以及残余的负面影响, 借助项目实施改善环境的可能性;在项目环境评价过程中, 需要以适当形式向受影响的群众和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咨询和公布有关信息, 注重他们的广泛参与。

(6) 替代方案比选。对拟议项目的选址、技术、设计和运行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含“无项目"方案) 进行系统比较。比较内容包括:潜在的环境影响、消除或减缓这些影响的可行性、需要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在当地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对环境管理监测和机构能力方面的要求。对每一个替代方案, 都应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量化, 并赋予经济价值。最后, 阐明推荐某一项目方案的依据和理由, 并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7)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主要是针对确认的潜在不利环境影响制定预防、减缓措施和监测计划, 其目的是在项目实施和运行阶段积极采取行动措施, 消除、抵消或至少使不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将这一计划包含在项目总体实施计划中, 落实实施时间及管理、监测和能力建设所需的人员、经费。

(8) 对环境管理机构安排, 包括地方各级机构和项目单位的权威、分工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根据需要提出加强管理机构能力的要求和建议, 以保证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些建议可能涉及管理法规、新的机构、部门或地区间协调、人员培训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等。

(9) 组织项目相关部门和单位, 在整个环评过程中开展公众咨询工作。以不同方式征求受影响群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以使环评结果全面、客观、符合实际。

5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项目方案从环境角度做出评价, 通过对各个方案的环境风险、效益以及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的难易程度和代价进行系统比较, 以便选择最佳方案, 改进项目设计。所以, 必须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案比选工作是项目可研的一部分。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环评工作, 特别是项目方案比选经常与项目可研工作脱节, 由咨询单位相对独立地完成, 不能很好地发挥环评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设计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另外, 很多环评报告在没有对各种方案进行认真比较分析的情况下, 就草率得出支持某一方案的意见。这样, 就失去了环评工作的真正意义。

为了解决方案比选环节薄弱的问题, 一种办法是通过开展行业或区域性环境评价, 提出某一行业或区域的总体战略选择方案, 避免具体项目方案选择时犯重大的或方向性的错误。此外, 应该在项目准备初期就提出投资方案比选问题, 供咨询单位和利益相关群体提出意见。还有, 可在确定环评工作任务大纲时, 专门明确要对所有的可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通过对环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聘请有经验的咨询专家组帮助完成项目的环境评价, 而得到解决。

(2) 在环境评价过程中, 公众参与, 特别是受影响群体的积极、广泛参与对于确定项目的环境影响和制定减缓措施至关重要。国际上要求在确定环评研究范围、评价环境影响以及在环评报告定稿前后均要进行公众咨询。当项目涉及到社会发展问题, 比如, 项目下有非自愿移民或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时, 环评工作要与社会分析紧密联系起来。

对于水利项目, 项目的受益者往往是城市居民、部分农业人口和距离工程地点有一定距离的其他群体。而居住在工程实施地的居民受益较少或根本不受益, 却要承受项目建设带来的严重的环境生态和社会影响。

例如水库蓄水常常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非自愿移民, 这不仅会给这些移民, 而且会给迁入区的百姓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留在库区的居民, 在用水、土地和生物资源利用方面往往也会受到限制。

水利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社区的兴趣和支持, 以及他们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改变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此时, 公众宣传活动对于水利项目的成功实施不可或缺。

(3) 环境管理与监测是保证项目下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应该清楚地说明减缓、抵消不利环境影响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说明其实施方式、日期和历时、责任单位、相关费用及来源。必要时, 还要说明各项措施的优先顺序。在实际的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 管理监测计划往往不够全面或不够具体, 各项活动的责任单位和经费来源不明确, 监测指标设置不够充分或者与项目相关性较差。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环评报告一部分的管理监测计划一般是在项目评估之前完成的, 因而不确定因素较多。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不足, 可以考虑在环境管理计划中至少应列出各项减缓措施、建议的实施时间、责任单位和费用预算, 在项目评估时再讨论敲定。关于监测计划的问题, 应针对项目特定的环境影响和风险以及拟采取的缓解措施来设计监测计划, 并参照类似项目的一些经验, 确定关键的监测指标。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利项目, 监测内容和指标因工程性质、功能和项目所在地的条件不同而变化。

(4) 还应建立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三级管理体系。领导机构是指中央级权威性领导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指导、组织和协调, 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法规, 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及指导性原则,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审核监督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及时反馈到领导及决策部门。管理机构是指各地区由相关、部门和行业组建的组织管理机构。其职责是: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法规, 对地区、部门和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 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程序, 审核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格, 选择环境影响评价项目, 评判环境影响评价质量, 审核、监督下属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工作, 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提交审核报告, 供决策参考。执行机构是由规划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企业及商业银行建立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以及以多种形式单独组建的中介组织机构。其职责是:接受执行本地区, 各部门各行业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决策监督, 为投资主体服务, 为银行或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面向市场, 开展服务, 成为靠评价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经营实体。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使用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决定性环节。该机制应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在新建或已有项目中以及其他开发活动中得到采纳和应用。

6 结 语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8

[关键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引言

目前,为了发展农业,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用于农业水利的工程项目之中。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农业以及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环境问题也相继而产生了。当前,既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给环境所造成的影響进行评价和分析,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之中应该努力地权衡这两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基于如上关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阐述可以得知,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性地评价,并对二者加以权衡。若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应该了解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究竟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1.农业水利工程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兴建,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兴修水库、灌溉沟渠等工程项目。虽然这些农业水利工程项目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带来大量的移民问题以及耕地补偿等问题,人们的实际占有耕地的面积递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社会问题。一旦这些社会问题不能处理好或是所引起的矛盾爆发,那么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环境。

2.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3.农业水利工程运行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在修建完成之后,就开始投入了使用。例如,一个大型水库在修建完之后,便会向这个水库抽调一定量的水资源,那么着就会导致其他地方水资源以及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具体而言,农业水利工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2)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确立

1.首先应该对影响环境的基本要素加以确定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其促使其评价过程进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影响环境的基本要素加以确定,这对于准确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经济三个大的方面加以评价。(1)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土质、地表水文、地下水文、局部气候、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以及泥沙等方面的要素;(2)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植物以及病虫害等方面的要素;(3)人文经济: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交通、区域经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素。

2.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的赋值

除了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要素加以确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定量地确定,这就涉及到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的赋值,它能够准确地定量反映出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赋值可以依据水利工程项目对各种环境要素影响的不同程度,判断为一个分值。一般在实际评价过程之中,采用的是10分制的标准来进行赋值。如下表1所示:

3.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方法

笔者根据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总结了如下几点评价的方法应用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之中。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 3 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在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这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实际过程中,若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这对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海群.浅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活力,2011(16)

[2] 黄贤全.区域农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9

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农业开发项目环境评价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特点,探讨了农业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作 者:李玉明 张信伟 陈凌 袁志华 夏维 LI Yu-ming ZHANG Xin-wei CHEN Ling YUAN Zhi-hua XIA Wei 作者单位:李玉明,陈凌,袁志华,夏维,LI Yu-ming,CHEN Ling,YUAN Zhi-hua,XIA Wei(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

张信伟,ZHANG Xin-wei(重庆市忠县环境监测站,重庆,忠县,404300)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10

浏览次数:1717

一、证明文件及有关基础资料

1.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或备案通知书。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选址证明等。

二、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法人代表,总投资额,预计投产时间,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三、工程内容

1.项目简介(项目建设背景,建设意义等)。

2.主要工程内容(车间及辅助设施名称,占地及建筑面积,层数及结构,企业人数,食堂用餐人数,燃料及用量,灶头个数等)。

3.建设项目厂区平面布置图及周围环境简图。

4.产品方案及规模(列表说明产品名称、规格及产量)。

5.主要原辅材料(列表说明名称、用量及来源)

6.主要生产设备(列表说明名称、台套数及规格)

7.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其生产流程简述。

8.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污染物种类、排放方式、浓度、排放量、污染治理措施及治理后效果。

9.公用工程

(1)给水:供水来源及用水量,水平衡图。

(2)排水:排水去向,各部分排水量及水质(生活及生产),污水处理工艺及处理效果。

(3)动力:供热方式,制冷方式,车间排风方式及排风量。

(4)供电:供电来源,方式及用电量。

(5)其它能源消耗情况。

10.生产制度及职工定员(年工作时数及班次)

四、与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改,扩建项目)

产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11

稀土氧化物(REO)分离提纯;准入条件;放射影响

稀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稀土开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与之相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1]。近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部重量级行业和环保法规政策从在稀土的开采、生产和出口等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努力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新的政策导向和稀土自身物料的特殊性,为项目把关、前期先行的“环评制度”也相应进行调整,理顺重点。在稀土工业林林总总的企业中以稀土精矿或混合稀土氧化物为原料,通过溶剂萃取等分离提纯手段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的稀土冶炼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也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工业项目的特殊侧向。

1.评价特殊侧重

政策法规特殊性。为保护稀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011年以来,国家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众多有关稀土行业的政策法规,如2011年2月28日环保部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自2011年10月1日执行;2011年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目录中稀土冶炼分离项目为限制投资类;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最高级别的稀土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11月15日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海关总署再次联合发下发《关于开展稀土专向整治行动联合检查的通知》;2012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稀土状况及政策>白皮书》,之后2012年8月13日,工信部即发布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从生产规模、工艺、装备三方面对稀土企业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时对企业能耗和环保也提出更严格、更明确要求[1]。在新的政策导向下,行业中的稀土化合物冶炼分离企业面临自身调整产能以适应行业发展,因此“环评制度”乃至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也更应充分论证政策的符合性。

物料理化性质特殊性。区别于一般工业项目,稀土冶炼分离涉及到放射性污染,这主要与稀土特殊的理化性质有关。稀土生产中放射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稀土元素本身有少数几个在自然界丰度较小的放射性同位素。另一方面是稀土矿物中伴生的铀、钍和镭等天然放射性核素。稀土元素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比放射性强度都很低,故稀土元素本身不作为放射性元素处理。稀土矿物中伴生的铀、钍和镭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是稀土生产中放射性的主要来源,并在稀土中间产品和稀土合金产品中有所分布[2]。故伴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分析也是其项目环评特点之一。

2.典型案例

本文以“稀土氧化富集物分离提纯项目”为典型案例进行实例演示其环境评价特点侧向。

A.项目概况

基本概况。项目名称:新建稀土氧化富集物分离提纯项目;建设性质及进度:稀土冶炼,新建,试生产阶段;产品规模:3000吨/年;原辅材料:原料采用的是江西离子型稀土矿的产品氧化物富集物。P507(萃取剂)、磺化煤油(稀释剂)和环烷酸(萃取剂)、磺化煤油(稀释剂)两种萃取系统、HCl酸性介质、液碱皂化剂。

工艺流程。项目采用法国罗地亚稀土公司最先进P507-HCL体系串级萃取工艺,将混合的原料稀土氧化物逐个分离开,从而得到单一的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其工艺流程简述如下:

酸溶工序:用盐酸将稀土氧化物溶解成稀土氯化物溶液然后配制成一定的浓度,然后以离子状态进行萃取;萃取工序:在用P507-磺化煤油-HCl-RCl3体系进行稀土分离时,可将稀土混合物分成轻、中、重三组。控制一定的水相盐酸浓度和有机相浓度,在不同的酸度下P507与稀土元素的络合能力不同,从而按预定的界限分组。首先以钕、钐为界,将钐、铕及其后面的重稀土萃入有机相中,钕及其以前的轻稀土留在萃余液中;然后再以钆、铽为界,先以2摩尔浓度的盐酸反萃获得钐、钆富集物,再用5摩尔浓度的盐酸反萃又获得重稀土富集物,达到分组的目的。另外钇元素用环烷酸-盐酸体系萃取分离。沉淀及热分解反应:分离出来的稀土元素都以离子形式的氯化物水溶液存在,然后加入草酸(或纯碱),与稀土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碳酸)稀土化合物,经沉淀过滤,然后热分解即可得到单一的稀土氧化物,过筛包装即可作产品销售。

B.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新建稀土氧化富集物分离提纯项目”采用串级萃取的一次分离工艺对混态的氧化稀土原料进行逐一分离提纯,成品高纯的单一氧化稀土,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为稀土冶炼分离工艺,属目录中的限制类。项目年生产规模3000吨/年;生产工艺采用P507-HCL体系串级萃取工艺,以液碱为皂化剂;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有完善的节能措施,能源消耗须达到《稀土冶炼产品能耗》(XB/T801-93)二级标准;稀土总收率大于92%。故项目符合《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中相关硬性条件。

项目选址于工业园区,不占用农田,符合当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周边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故项目选址合理。

C.伴生放射性污染分析

污染流程及污染环节。本项目工艺过程中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来自原材料伴生的铀、钍、镭等放射性核素,从运输到生产、成品均含有辐射性。

放射性核素厂区走向图。

放射性核素主要流程图

污染环节分析。对照《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项目涉及到的稀土物质中天然铀和钍含量小于千分之一,满足一般防护条件,且粉态物料的投加均处于全密封状态下,故生产场所基本无粉尘产生及排放,环境辐射监测部门未对生产场所空气未检出放射物质,则项目生产场所不属于稀土生产放射工作场所。故环评仅对水项和固项中放射性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储运工序。据供货合同,原料供应方每月提供给建设单位240t原料稀土精矿(混合态氧化稀土),平均每月生产9批次,故每批次进入生产工序约27t,存储量不断减少。酸溶工序。稀土矿中伴生的铀、钍、镭等放射性核素被盐酸溶解转移至酸溶液中,还有少量存在于未溶物中(酸不溶渣)。萃取工序。经溶解后的稀土与萃取剂混合后,大部分稀土元素进入有机相(萃取剂)中,水相(废水)中含非稀土杂质和少量的稀土,放射性物质随水相进入废水中。废水处理工序。萃取和沉淀冲洗废水进入中和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核素基本上进入沉渣。该渣主要成分为氧化稀土,厂家回收再进入工艺过程提纯深加工。

主要污染物:原料矿中:238U、226Ra、232Th、40K;酸不溶渣:238U、226Ra、232Th、40K;废水中:总 、总 ;事故情况:运输途中发生翻车事故,精矿会造成局部污染,若再遇暴雨冲刷,将造成较大范围的土壤辐射或水污染。地面防渗不足,造成较大范围的土壤和水辐射污染。

辐射水平监测分析。环评期间项目已建成,因伴生放射性的特殊性,环保管理部门要求建设单位投入试运行,待工况稳定后请环保局、业主和环评单位三方在场取样监测,待取样结束后工程停止试运行。取样过程操作规范,分别对酸不溶渣、各工序排水以及中和沉淀池进、出水取样,同时企业也取原料矿样,所采样均委托辐射检测监督站对各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如下表。

各工序产物放射性水平情况表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A中规定:放射性物质任何时间段内在进行实践的场所存在的给定核素的总活度或在实践中使用的给定核素的活度浓度不超过本标准或审管部门所规定的豁免水平,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被本标准的要求豁免;同时附录A2.2还规定“如果存在一种以上的放射性核素,仅当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或活度浓度与其相应的豁免活度或豁免活度浓度之比的和小于1时,才可能考虑给予豁免”。经对比,本项目在原料、工艺过程、以及转变成不同形态下的过程中,辐射监测的固态物质比活度(活度浓度)均低于标准规定的豁免水平,且原料中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与豁免比活度之比加和后,结果为0.1726,小于1;同样酸不溶渣比值加和得数为0.1571也小于1;以及处理后的废水中的总放射性水平低于《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全部回用,实行零排放,故本项目伴生核素放射性水平较低,低于豁免水平,业主可向环保部门申请放射性物质豁免。

辐射防护。鉴于项目涉及的放射性水平较低,本评价不对其进行辐射影响预测,着重说明辐射防护进行说明。

污染防治措施。运输安全措施: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杜绝超速超载现象,严禁故障车上路运输,车厢采用封闭式。维修运输道路,保持路况良好和畅通。厂内各生产车间: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劳动保护措施。废水排放沟:加强对废水排放渠的管理,随时检查并保证渠的完整性,防止人为或自然损坏,避免废水溢出渠道或因渠断而废水泛滥,造成地面或水环境污染。废水循环沉淀池:池底和池身须防渗漏且稳定性好;雨天加盖防雨棚,防止中和沉淀池废水外溢,污染环境。酸不溶渣:放射性废渣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2002)要求,严格进行管理,及时外运。在外运之前需要暂存,尽量桶装,同时要做好临时贮存间地面防腐、防渗,以防污染土壤环境。

放射卫生防护:粉状物料投加设备保持负压和密封状态;局部机械通风应当与全面机械通风相结合,并保证工作场所的换气次数不得低于3~4次/小时;稀土生产许可证持有者应为工作人员提供适用、足够和符合卫生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具。

辐射环境监测:建议企业配置一台FD3013B型智能 辐射仪,用于工作场所 辐射剂量率的定期监测。原料放射性要严格控制,每批原料要送检;送出渣料每年抽样送检一次。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做好放射性防护工作,合理安排职工工作、休假时间,做好放射性防护和劳动保护工作。

事故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废水处理系统外泄、或防渗面失灵,应及时停产,加设泵类将车间产生废水泵入事故池,待修善后,再排入中和沉淀池做处理。

总之,项目伴生核素活度浓度低于豁免水平,且当落实辐射防护措施后,对外环境及人身的辐射影响较小。

3.结语

稀土氧化物分离提纯项目等稀土冶金类别的环境评价与一般工业项目不同,其侧重点在于一是准入条件等政策的符合性,二是伴生核素的放射影响。满足政策的符合性之后,在监测数据基础上分析辐射影响并提出防护措施,促进经济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徐 栋.2011年稀土行业概述.北京:新华网,2012.01.08

上一篇:感恩幸福的排比句下一篇:公司先进个人发言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