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精选12篇)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国家首次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明确要求, 是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完善。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新鲜事物, 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要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分析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
1.1 队伍建设方面
1.1.1 缺乏专业评价人员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主要来源于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持证人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由于工作人员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较少, 在接受一段时间培训后便开始承担实际工作, 因此容易出现以下情形:一是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思维容易影响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是工作人员虽然有规划经验, 但是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刻, 容易陷入不知怎样具体开展工作的局面。
1.1.2 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培训难以适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由于没有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需求了解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了解, 大部分培训组织没有系统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目标无法紧扣现实需求; (2) 培训教材中既没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又没有实际工作的针对性指导; (3) 培训方法基本采用课堂式教学和单向灌输模式, 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之间都缺乏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 (4) 培训制度不够健全, 培训考核、培训训练、培训评估、培训反馈等容易被忽略; (5) 大部分培训组织以培训班和研讨会为主, 缺乏和部门之间的专业合作。
1.2 理论与实践方面
1.2.1 理论和技术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目前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政策、计划、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虽然对区域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有深入探讨, 但是仍然没有把不同的规划当作评价对象, 也没有展开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是不同规划的理论和技术与环境评价的结合。
1.2.2 规划和环境评价相混淆
规划中, 特别是专项规划中, 当规划草案编制前介入环境影响评价, 就会缺乏评价对象。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后,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已经是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之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实施规划后的环境影响作出预测、分析、评估, 因此必须要把规划草案看作评价对象, 如果脱离草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 必然不能实现真正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2.3 公众参与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形式, 这种模式不太适用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规划中直接受影响的公众不易找到;其次这种模式会把和规划有利益联系的部门和专家排除出公众范围。而部门和专家比一般公众占有的草案信息多, 咨询意见的建设性和针对性比一般公众高, 因此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中, 部门和专家的咨询比一般公众的咨询具有更高的有效性。
1.2.4 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深刻, 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 评价对象不准。大部分评价人员容易脱离规划草案这个评价对象, 特别是在分析代替方案时, 往往容易脱离草案中的方案。 (2) 评价内容没有重点。规划是系统性的工程, 在规划中要抓住重点和有的放矢。 (3) 评价结论缺乏具体意见。评价的结论既缺乏草案的具体意见, 有没有提出缓解措施。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培训
针对培训培训难以适应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要求, 做出以下改进: (1) 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训内容; (2) 改进培训模式, 学员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和方案理由, 再由教授点评, 实现教、学沟通和学员沟通。 (3) 对培训进行反馈和总结, 通过培训评估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4) 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还要收集各行业的经典实例总结经验, 做好培训的技术准备。 (5) 培训组织要积极和规划部门进行专业合作。 (6) 培训中引导学员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让学员不断突破现有知识, 学习新的规划理论和技术。
2.2 加强研究
2.2.1 不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阶段中环境研究的任务是怎样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行业管理和决策中, 研究目标是怎样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科学决策提供持续发展的信息和有效的环境。
2.2.2 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保证生态建设; (2) 制定缓解环境影响的措施; (3) 城市规划中纳入环境管理; (4) 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 (5) 预测实施规划的环境影响; (6) 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3 建造循环社会的应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循环经济的可行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和循环经济的目标都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及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两者在发展原则和实施过程中的战略思想都是预防为主。循环经济中减量化要求在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资源的使用, 其减量化的要求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求不谋而合。另外循环经济的理论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内容的指导, 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检验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赵艳博, 林逢春.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能源与环境, 2008, (5) :10-12.
[2]刘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D].吉林大学, 200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2
《规划环评条例》第14条: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条例》第23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说明】
1、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2、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注意】上述的“不予受理”仅是在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时才会出现。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
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
我国在2009年10月正式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进行的各种规划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包括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建设时,其管辖区域的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1. 土地整治活动的概念
土地整治活动其实就是把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以及性能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变的一种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针对性的,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土地整治活动能够让土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并具有长久性,然而,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土地整治活动让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势在必行的。
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建了一个环境系统,这个新建的环境系统是不是会更好还具有不确定性,而这个环境建立起来后一旦发现效果不理想或者更加恶劣,想恢复到从前的系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治之前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整治方案,尽可能地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能超出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
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土地整治规划方面有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规范。而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整个土地整治规划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完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的规范程序,合理有效的结果决定于合理有效的程序规范,这样程序下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措施才能够切实可行有效。土地整治决策程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备选方案以及应急方案,以应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够给评价活动提供更合理有效的依据。
2.1 评价大纲的制定
大纲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在把握好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在制定土地整治环境规划大纲时,一定要明确规划的对象,同时还要对规划涵盖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此外,还要重视收集各方面相关资料,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第三,收集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关联之处进行类比,取长补短。规划内容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不能违背。最后,充分考虑主要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
2.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合理制定完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大纲是一个指导,评价工作中的环境发展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调查方式的采用等,都需要依据大纲来收集相关资料,不能脱离已经制定好的大纲内容。第二,评价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足,如收集整治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料等工作,只有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方可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同时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的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科学的预测,以便为土地整治活动制定备选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进行评价结论总结。土地整治活动要严格遵守评价的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可行,则能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如果评价结果认为有问题存在,就必须要对方案进行相关的整改,甚至是放弃方案。
2.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完毕以后,要以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书要全面、客观,用简练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报告书的格式要规范,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书的模式,同时报告书还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做出最真实的评价[2]。评价总结报告书的内容一定要客观,要将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阐述出来,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将土地整治活动的好处和问题都客观地指出来,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
3. 土地整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整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大致包括处女地的开发、土地原有作用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基本上所有的土地整治活动都会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要整治土地,还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1 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无疑是处女地开发。处女地是原生态的,是已经跟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稍有变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开发不当,就会使得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果是毁灭性的。气候恶劣、土地沙化、物种灭亡、洪涝灾害等情况在很多处女地的不当开发案例中经常见到。如何才能够做到既要让处女地得到开发,同时还能够让要开发的处女地不会完全脱离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对环境影响做出充分全面的评估,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处女地开发。
3.2 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从前散落居住的农民或小村落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的居住地,可以让农民享受更方便的交通和更健全的生活设置和社会福利。迁移后空出的土地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撤点并居所涉及的土地整体规划环境影响包括对新聚集居住地的建设和对旧居住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3]。所以,在进行新居住点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居住点土地重新利用的内容是要防止过度农耕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为了避免土地闲置还要合理整治改造。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其特点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全面,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的环境保护依据,让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让土地政治活动顺利进行,又能够让环境得到保护不被破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措施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2] 许庆福,于学峰.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吴忠思,王锐,刘秀华,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33-136.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4
1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说来, 可以把土地利用划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同类型的土地, 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目前,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不断深入, 法制化程度不断加强,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土地利用规划造成的环境破坏依然很严重, 例如土地干旱、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 耕地不断被城镇化蚕食;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频发, 污染来源复杂, 影响范围广等。
1.1 影响土壤环境
通常,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绿化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土壤压力变大, 很多有害的物质渗透到土壤中, 造成土壤污染。另外, 在农业活动中, 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壤板结, 有机物和各种污染物渗入土壤, 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1.2 影响水文环境
在土地开发利用中, 很多有害的物质流入水文系统。例如, 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成分会随着灌溉而流入地下水, 工厂的污染物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就随意排入河流, 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水文环境。
1.3 影响植被环境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土地上的工业、商业和居民建筑以及交通、娱乐等设施不断增加, 这就导致地表植被不断减少, 严重时, 甚至会破坏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导致水土流失、土质退化、土壤沙质化和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等问题。
1.4 引发自然灾害
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相关, 比如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 大面积砍伐植被、任意毁坏城市绿地等行为造成植被的破坏, 导致土地调蓄水源的能力下降、土壤沙质化严重, 增大了沙尘暴和扬尘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
2.1 开展环境现状调查
要想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首先应该做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勘察和分析工作, 这样才能制订出合理的环境目标, 有效地分析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也就是说, 只有通过前期的调查工作, 获得详细的数据和信息, 才能够为环境评价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撑。在实际勘察和分析中, 需要收集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数据和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收集和利用现有的资料, 但如果现有资料不完善, 就要组织实地调研, 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现阶段, 很多调查人员大都利用咨询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调研, 获得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评价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评价的重要性, 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有效预测环境状况, 制订科学的对策。一般来说, 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跟踪评价方式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这样能够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涉及到很多客体, 而要分析多种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应该先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现阶段, 大多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使用PSR模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因为这一模型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出复杂客体之间的关系, 还能体现出土地规划环境影响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冲突, 有利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确定评价方法
目前,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判断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等。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收集到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灰色特征, 导致评价结果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在评价时, 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使评价结果更可靠。此外,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还不够全面, 应该组织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深入研究, 不断优化现有方法, 研发新方法。
2.4 注重多学科的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范围很广, 而且综合性较强, 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 例如土地经济学、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资源学等。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 建立由各学科人才组成的小组, 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 探讨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对策, 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会影响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不能只片面地考虑经济利益, 还应该重点考虑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 重视并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针对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采取有效对策, 制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土地利用规划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认真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以更好地开展土地利用规划, 确保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小亮.宣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项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10月8日~10月10日
地点:南京市规划展览馆
二、实习内容
以“南京玄武区规划建设项目”作为案例,进行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论
(1)编制依据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Y/T 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T2.2-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HJ/T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Y/T 2.4-1995)
以及其他一些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
(2)本项目所用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3)确定评价等级(大气、地表水)
大气评价等级如下表一:
表一大气评价等级参照表
SO2 的Pmax =57%;PM10的Pmax =84%,属于一级。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确定:
本建设项目预计规模3.2万人,每人用水量为120L/d,排水系数为0.85,得污水排放量约为3264m³/d(大于1000,小于5000)。生活污水拟采用经生化二级处理后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简单。
故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等级确定依据:投资少;废水量少;污染物单一且毒性小,地下水水质较好;岩性易于保留污染物; 性易于保留污染物;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不密切等。)
2、环境质量现状
(1)下表二为边界1 km之内的敏感目标
表二 边界1km之内敏感目标
序号敏感目标 中央门汽车站 火车站 人口/人 10000 15000 位置 西片 北片 距离/M 1000 500
(2)环境质量现状(大气、地表水、声环境)
a.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SO2、PM10的日均浓度分别为0.085mg/m3和0.127 mg/m3。区域常年气温为22°C.区域常年气温为22°C,主导风向冬季NNW,夏季SW,多年平均风速2.4m/s。
b.地表水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附近长江、玄武湖均为V类河流,在评价范围内各监测断面上污染指标现状监测值均符合所执行的标准,没有超标,COD、氨氮在上游100米和下游1500米处的污染指标现状监测值均符合所执行的标准。说明评价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c.声环境质量现状:
拟建设地点位于中央路、龙蟠东路、广州路、湖南路,建设项目四周声环境噪声等效
声级值昼间在46.6~53.5dB之间,夜间在42.5~44.5dB之间均低于所执行的环境标准55dB,45 dB。表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声环境状况良好。
其声环境质量标准属于1类标准。
3、工程分析
(1)核算锅炉大气污染物(主要污染物SO2、烟尘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拟建锅炉年用煤量20000t,煤含硫量0.48%(全部为可燃硫),灰分24%,灰渣比为4比6,烟气产生量1.5×108m3/a。拟采用一定的脱硫除尘措施,使SO2、烟尘的排放浓度达到GB 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类区第II时段的要求。即SO2日平均浓度小于0.15mg/m³,PM10的日平均均浓度小于0.15 mg/m³。
① SO2排放量及排放浓度(采用炉外湿法脱硫,脱硫效率取94%。)
SO2排放量:G=BS2(12)200000.48%2(194%)=11.52t/a
SO2排放浓度:C=11.52t/a 1.5×108m3/a= 0.0768g/m
3② 烟尘排放量及排放浓度(采用布袋除尘,除尘效率取99%。)
烟尘排放量:Y=BAD(1)=2000024%4/10(199%)=19.2t/a
烟尘排放浓度:C=19.2t/a 1.5×108m3/a=0.1280g/m3
(2)核算水污染物(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项目预计人均用水量为120L/人·d,排水系数为0.85。生活污水拟采用生化二级处理后,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COD低于60 mg/l,氨氮低于15mg/l),直接排放于项目南侧的虹子河。虹子河常年流量1.2m3/s,流速0.4 m/s,水质指标COD=32mg/L,氨氮=1.2mg/L;
污水总量Q=3.21041200.85=0.038m3/s
COD排放量=3.21041200.8560=2266.67mg/s
COD的排放浓度为:CCpQpChQh
QpQh=600.038321.2=32.8595 mg/l 0.0381.2氨氮排放量=3.21041200.8515=566.67mg/s 氨氮的排放浓度为:C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CpQpChQhQpQh=150.0381.21.2=1.7157 mg/l 0.0381.2(1)大气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及出现距离(SO2、PM10)
SO2、PM10的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0.015 mg/m³,0.019 mg/m³,出现距离均为距污染源348m处。
分析环境影响:最大落地浓度均未超标,其污染源对项目环境污染很小。
(2)水污染物(COD、氨氮)的沿河衰减
5、环境保护措施及论证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对施工场地松散、干涸的表土,应使其保持潮湿以防扬尘。
②运行期,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限制入校企业、商店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污染源头控制,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能源,建设项目内采用先进的清洁煤技术,利用工程技术控制废气排放。适当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对汽车尾气进行防治,合理布设通道车位,加强管理。
(2)水污染控制措施
① 施工期,产生的泥浆及含油废水不得直接排入附近的地表水体,应经过沉淀和隔油处理后才可排放。加强管理,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清洗过程中油料的跑、冒、滴、漏问题。
②运行期,不断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提倡污水集中处理。鼓励学生教师节约用水,减少新鲜水用量,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实行有毒有害废水零排放。
6、结论
综上所述,玄武区规划建设项目,在严格落实本评价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并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能满足所执行的环境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因此本评价认为,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在切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坚决贯彻“三同时”制度的前提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四、实习心得体会
本次实习在马老师和赵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实习虽然只有不到两周时间,但收获甚多。
10月8号下午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实习任务,第二天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环境规划与评价实习。首先开始对要建设的项目进行资料查阅,按照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以及其周边环境状况,对其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了实际测量以及计算,此过程考验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细心和仔细,还有做实验的认真态度,让我们再一次从实践中
获得真理,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并且使我们能再一次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
前言
土地的科学利用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度加快,一方面城市土地的缺少导致了土地的价格飞涨,另外一方面农村土地的利用程度较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如何权衡土地的利用是目前国内在土地改革上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恩重点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经济近些年虽然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依然是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酸雨问题已经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导致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评价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评估。正确有效的做法是,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土地资源和用途进行组织,否则会打破土地原有的状态,对于环境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生态会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之前需要采用全面科学的依据,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使得土地规划和环境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土地规划对于环境的变化是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这样的额影响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被发现,但是依然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环境方的因素,很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或者是泥石流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另外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面对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否则会对环境人类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土地规划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土地规划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的干旱和沙漠化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并且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而且水土流失也比较厉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二、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虽然我国很对地区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都进行了环境的评价,但是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只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了环境的评价,在评价的参数方面仅仅考虑的是土壤,地质酸碱度等指标,因此检测的范围较小,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对一个地区进行合理的评估,环境评估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对于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通过评估,在土地规划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的措施进行纠偏,但是在事实中,目前这些措施仅仅存在于环境评估中,但是缺乏专门的研究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评价面对的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合理的方面,采用更为深层次的方法对土地规划带来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生态学的知识,地质学的知识,因此给整个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難度。
3、目前我国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评估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所以大家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评估不够重视,因此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是目前在环境评估方法改革方面的重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才能够保证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环境影响的评估更加的科学和合理。
三、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的评估受到了非常巨大的挑战,主要变现在环境指标数据的定量化较难,以及土地规划指标自身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结合这两点,我国的土地规划依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很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规划环境的应用基础研究需要加强,我们知道在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估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科学性技术,需要运用较多的数据,包括定性的数据和定量的数据,从而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除了测量的数据治疗,有效的评价方法也是是土地评价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些研究是今后在环境评价中的重点。
2、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力法的结合才能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中来,这就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3、地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中,环境评估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而且也较为宏观,因此很多定量的数据在实际的采集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大的难度,因此结合案例对规划的方法进行讨论,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对土地规划中,环境评估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土地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估,从而保证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蕊, 谢翡.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2]赵雪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09.
[3]孙达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杨海泉, 张健, 杨在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4):7569-7570.
[5]李玲, 赵执, 王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月刊, 2009, (11):52-5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7
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能够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 综合考虑规划建设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从而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 环境承载力理论概述
从概念角度而言, 环境承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容量”角度, 在现实生活水平状态、不超过生态系统弹性限度的基础上, 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等。
(2) “阈值”角度, 在一定时期和状态下, 环境能够为人类活动所提供的最大支持阈值。
(3) “能力”角度, 在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的情况下, 所能够承受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能力。
3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人口规模、政策法律规定等。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反应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水平。通常情况下, 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可分为两个部分, 即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文环境承载力。
3.2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
根据区域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以及环境保护规划, 并且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等内容, 对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进行调查。从宏观角度对区域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进行识别, 根据环境影响因素确定评价指标, 从而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区域环境质量未来发展趋势, 合理预测区域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3.3 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作用
环境承载力评价必须综合考虑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子系统, 然后从可操作角度出发, 对区域规划实施产生的环境压力作出定量评价。在此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4 综合环境承载力估算
4.1 综合评估模型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在某一时期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在某一状态下的取值与各项指标理想状态下阈值的差值与其阈值间的比值。
4.2 指标权重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具体而言, 首先需要由专家确定各指标相对权重值, 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对分析, 从而形成比较矩阵, 最后对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
5 评估结果
5.1 各指标的相对剩余率
通过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进行计算以及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计量模型, 可以计算出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相对剩余率。
5.2 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
求出区域中各个指标的相对剩余率后, 可以根据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计算方法计算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
6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6.1 某市新区规划概述
某市新区地处老城区与开发区之间, 是老城区向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延伸的一个必然过渡地带。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7.33km2, 建设周期为15年, 从2015年开始, 至2030年全部建设完成。
新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居住、商贸、游憩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新城区, 将构筑中央商务区 (CBD) 、生态游憩商务区 (RBD) , 营造国际文化名城重要的载体系统, 构建一流的生态社区, 创造吸引海外人才, 打造人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并成为老城区人口疏散的重要地区之一。
6.2 环境承载力分析
6.2.1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择
根据当地环境发展的趋势以及新区规划的要求, 建立新区的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择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污染物监测值以及土地人口等相关因素值, 作为新区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因子, 具体项目包括烟尘、SO2、NO2、COD、氨氮、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灰渣、生活垃圾处置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人口增长率等十二项指标。各指标汇总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6.2.2 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环境承载力是一种多维向量, 其中的每一个分量可能是由多维指标所构成的, 因此可以将描述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构成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
(1) 确定权重
该新区规划评价中的评价因子数量和种类较多, 而且对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对各个评价因子科学合理的赋予权重值。因此,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分析, 将m个评价因素排成一个m阶判断矩阵, 专家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根据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矩阵元素的大小, 再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以及各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所得的特征向量就是所要求的因素权重。通过上述方法, 计算出新区规划中各个环境因子的权重见表1。
(2) 单项环境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计算
在新区规划研究中, 采用相对剩余容量法对单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
(1) 正向指标的相对剩余环境容量计算
正向指标指数值越大, 则表明环境质量越好, 其相对剩余环境容量的计算方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 Ci0指的是标准参考值;Ci指的是实测值。
(2) 反向指标的相对剩余环境容量计算
反向指标指数值越小, 则表明环境质量越好, 其相对剩余环境容量的计算方式为:
其中, 大气污染物烟尘、SO2, NO2的监测数据应该采用日平均值, 环境标准值采用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口增长率实测值采用实际调研结果。各项指标因子的实测值 (Ci) 、标准参考值 (Ci0) 、相对剩余环境容量 (Ei) 以及权重 (Wi)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 综合环境承载力计算
根据环境中各个影响指标的环境承载力Ei及各项指标的权重Wi, 则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可以用Ek示:
式中:Wij指的是区域第i个环境因子的权重值;Eij指的是区域第i个环境因子的环境承载力。
如果各项指标取其上限值1时, 则区域环境承载力就是指在这一状态下的理想值, 具体可以用Ekmax示: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Ek、理想环境承载力Ekmax和饱和度E, 具体如表3所示。
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作为反映规划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 如果区域环境承载力越小, 则说明该地区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度比较低, 反之, 则说明区域环境承载经济能力较强。因此, 环境承载力可以表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同时还能够对环境起到预警作用。
对表2~3进行分析, 区域中各个环境指标因子的承载力均未出现明显的超标现象, 但是, BOD、氨氮、人均绿地面积、人口增长率这几个指标的的环境承载力较小。因此, 必须对这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区域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通过上述计算分析, 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0.307, 环境承载力饱和度为0.542, 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状况, 避免超载现象。
7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以某新区规划为研究实力, 通过建立新区的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对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究。通过模式预测新区建成后各项环境指标因子的承载力, 发现各项指标都未超标, 但是, 区域BOD、氨氮、人均绿地面积、人口增长率的环境承载力较弱, 因此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加强管控, 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雯, 詹存卫, 林齐.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 2015 (05) :1~4.
[2]梁国通, 李存弟.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5) :104~10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8
1 城市规划的作用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城市化进程得到发展, 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以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是促进城市规划以及管理方面科学、合理性的关键内容[1]。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对于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基于GIS的城市规划编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对于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城市规划编制是指根据国家的城市发展建设方针以及城市的自然条件与建设条件, 保证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保证区域内部在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城市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更加完善。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方面为城市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包括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方面需要进行分区规划, 并最终回归到详细规划当中, 同时在详细规划方面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2 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
2.1 土地适应性分析概述
对土地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分析, 是对某地区域环境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对城市的土地布局作出一个理性的评判与分析。土地生态适应性分析的工作重点是针对某一块土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到每一块土地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并评价出土地的使用顺序以及开发的具体方法是否合乎规范。通常情况下来看, 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因子组合法以及地图重叠法, 下文对两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2.2 生态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方法
2.2.1 生态因子组合法
生态因子组合法主要由层次组合法与非层次组合法构成, 其中层次组合法是指利用单组因子信息对土地的适宜程度进行评价, 随后再将单组的因子转化为全新性质的因子, 并与其它因子再次进行组合, 综合最后的结果, 对生态土地做出最终的评判;与此相反的评价方法就是非层次组合法[2]。经过实践证实, 针对性质较为复杂的土地来说, 利用层次组合法更加快捷便利, 结果的准确性也更高, 而非层次组合法仅适用于一些性质比较简单的土地类型。
2.2.2 地图重叠法
与生态因子组合法相比, 地图重叠法的优势是更加具有直观性, 能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 计算出生态土地适应性的评价结果。然而地图重叠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将地图重叠起来, 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等权相加。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每一种因素都存在多元性, 最后的评价结果也不应该是相一致的。同时地图重叠法需要使用不同的颜色对结果进行标注, 这种方法比较繁琐, 体现在地图中很难分辨出颜色的深浅。
3 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 能够对环境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发展工业化, 兴建其大量的工厂。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给环境带来严峻的考验, 比如在开发过程中排放的废气超标、未经过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等, 都会对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3]。而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 可以根据每块土地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性质做出判断, 了解到每块土地适合发展什么工作, 协调好土地的发展, 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
4 结语
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生态适宜性评价越来越重要, 也逐渐成为了相关研究的要点, 而对于土地生态适宜度而言, 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希望掌握的科学数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对于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对生态土地进行深入的分析, 才能寻求出最科学的发展方式。本文对城市规划以及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做出介绍,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 能够充分运用生态土地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让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钟惠红, 李洪斌, 周贱平, 等.佛山市区城市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6 (03) :182-186.
[2]田紫倩, 刘青林.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和多样性对生态园林建设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 13 (01) :131-136.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9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对能够对环境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等, 进而提出相关的能够对不良环境进行预防或者是降低的对策及措施。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等的综合多方面, 而狭义的环境评价则仅指环境这一个方面。就目前而言,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相关评价。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 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的了解, 从而提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 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同时,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情况, 从而对其进行综合协调的发展, 建立起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联系。通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评价的方法得以有效的开展, 其不仅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功能性的评价, 同时还能够对该区域土地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性的评价。
2 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内容
2.1 选择评价内容的原则
2.1.1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导向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在利用规划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例如土地退化、水环境问题等等。并且依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进而建立起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1.2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适应
依据相关的规划内容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 其中的专项规划又可以划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及土地的复垦规划等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相同, 进而就导致了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中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此, 就需要依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来开展。
2.1.3 以土地规划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环境噪音影响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大气、噪音等, 大多都是与人类利用土地的具体方式, 因而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其重点的内容就是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而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2.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及相关的重大类型的工程会对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 其主要体现在图1。
2.2.1 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土地利用活动中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进而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的问题。
2.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在利用与水之间的关系密切, 进行土地利用势必要改变该区域中植被的覆盖情况, 进而就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区域的水质、水量及空间分布的情况。城市的土地扩建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进行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机构的调整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平衡。
2.2.3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 全球中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的上升, 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某些地区进行土地规划和开发使用, 可能会到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例如, 将非农业建设用地向水滨实地的方向扩展, 就会破坏水滨湿地对雨水存储及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 使得土壤持水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进而加大区域洪涝灾害情况。
3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建议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 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本身的综合性特点, 以及环境指标数据获得较困难等问题, 都给我国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 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等等。同时,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批评的方法等应用的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的重要。例如,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的区域十分的广大, 加之我国有着众多的河流, 以及相关的坡面与径流量等因素, 因而截止到目前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及指标体系
数据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广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中所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等。同时, 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研究, 进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效的服务。持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起一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的制度, 进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积极性。
3.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在项目环境评价方法上的建设与发展都比较成熟, 其中的叠置法、列表法、统计模型法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对环境进行评价。但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上则需要获得大量的定量指标, 因此在规划方法上需要采用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等来进行研究。同时,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结合其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研究,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对比, 进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法。
4 结语
自2003年起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 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大多都是围绕着建设项目而开展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对于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据及影响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准确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重, 刘勋, 刘灿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6) .
[2]曹阿楠, 李斌, 张静.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11) .
[3]丁勇, 温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16) .
[4]王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 2014 (1~2) :28~29.
[5]朱德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4) .
[6]王荣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124.
探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10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等同于通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它一般指的是环境影响评价(EIA)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规划层次中的运用,也就是对政策、规划或计划以及其它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综合的、规范的评价过程。关于SEA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其中规定,任何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决策或行动都必须附带环境影响报告[1]。SEA属于战略层面,就目前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SEA有助于解决项目层次上难以长期解决的主要冲突,并能够分析大量的项目累积环境影响。SEA要求从多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性策略进行详细论述,而SEA也必须在建设活动进行详细规划之前就实施,促使设计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方案,保证项目在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社会及环境稳定。
2 环境影响识别与层次划分
任何的建设活动都可能会造成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影响,其中有些负面影响产生于工程设计,而有些不负面影响则产生于施工生产,还有些负面影响产生于规划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规模及目标、布局。从理论上讲,相关政策、计划以及规划的制定和决策通常都是按层次划分的,例如规划指的就是中期的规划或长期规划,要求全面、科学、合理,时间跨度最小也应在5年以上,具体指的是对活动空间地域的布局安排,例如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等等;再例如计划规划通常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不久的将来进行的活动部署以及相关安排,通常不会超过5年,但也不会太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联和我国的五年计划。而相应的,对于政策、规划以及计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也应进行层次划分,而划分环境影响评价的优点主要有避免将重要的不利影响遗漏、有利于合理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有利于解决相应层次所应重视的环境问题以及简化下层位决策环境影响的评价。
对于环境影响识别与层次划分的方法,根据规划的层次不同,所涉及的行业以及领域和区域都有所不同,并且规划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决策事项,因此,在规划决策中,关注的环境问题也存在很多区别[2]。大多数人会认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规划的环境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规划的层次上应重点关注对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探讨,以及对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研究等问题,并在规划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设置相应的环境界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议题需要在SEA中的阶段进行回答,并且建设项目的SEA还解决了具体建设活动中的环境可行性。
3 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与评价
以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来,在宏观的SEA中,其工作可以在规划的初期就介入,因此替代的方案不仅包含针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目标的不同方案,也包含了针对某一具体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之间的局部替代。关于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方法,对于专项规划层次较低的规划项目来说,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在规划方案制定之后才具体介入的,所以那些替代方案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环境目标作出不同的环境保护策略而已。根据程序来看,局部替代的方案其设计过程和优化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发现推荐的方案出现问题或不足时,就用替代方案进行局部代替。所以说,替代方案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优化已有方案的过程。首先对所有的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然后再根据比选的技术思路对需要局部替换的地方进行修正和完善。替代方案一定是不可以在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它应该是在研究推荐方案发现问题时,针对性地替代,否则就会产生明显的盲目性[3]。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对推荐的方案进行测试分析后,发现了其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后,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局部替代的方案,然后预测并分析局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有问题应继续修改或重新制定局部替代方案,直到方案对环境几乎不产生影响为止。
因此,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步骤为:第一,针对影响识别界定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专题设定;第二,针对专题讨论具体的推荐方案;第三,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第四,用局部替代方法优化推荐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方法的概念、主流程序环境影响与识别层次划分以及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虽然如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更有效方法步骤却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断深入,其技术体系正在不断丰富并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姗.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103.
[2]安丽娜.探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及评价方法[J].低碳世界,2015(36):1-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11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环境 影响评价 模拟类比 规划可行性
1 概述
电力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人的日常工作还是生活来说,都离不开电力的应用。而在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输变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则更是其中我们更需注重的一项工作。如何做好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模拟、其可行性如何则成为了目前电力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2 输变电工程环境的影响特点
对于输变电环境工程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可以主要分为建设以及运行这两个时期。其中,在建设期间其周围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施工灰尘以及生活方面所产生的废水等等,这部分环境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周围居民带来一定的交通不便。
2.1 建设期影响
2.1.1 生态环境破坏
在生态环境方面,其主要具有的影响有换流站、变电站以及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占地等等情况而对周围环境的绿化以及植被产生破坏,从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不可逆的影响。
2.1.2 施工噪声
噪声是一项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而对于输变电工程而言,其所产生的噪声都主要存在于施工层面。而当不同的运输设备同时进行施工时,其所共同产生的大分贝噪音也会对施工环境周围的居民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能够对此合理的安排施工时间,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由于施工而产生的噪音。
2.1.3 施工扬尘
由于变电站建设的周期都相对较长,且施工区域也较为集中,这就使实际的施工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尘土,对于周围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注重对于器材的合理堆放。
2.1.4 固体废弃物
对于变电站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施工人员数量多、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数目较大的施工废水,且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很多的生活污水以及施工废水。而对于固体废弃物来说,其则主要由施工废水当沉淀之后所产生的固体而形成相关的废弃物,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影响避免这部分废弃物的排放,从而避免对环境以及水质产生影响。
2.2 运行期影响
2.2.1 水环境影响
在输变电工作中,其在运行期期间不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只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而就是这部分污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频率上都非常的少,且这部分生活污水即使被排放至外部也会直接被化肥池处理之后用于附近农田的灌溉以及绿化工作,并不会对周围的水资源产生污染。
2.2.2 固体废物
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其在运行期间并不会产生相关的固体废物,而当变电站处于运行期间时其可能出现的固体废物就会是当变压器出现状况、事故以及检修工作过程中所排出的变压器油,而对于绝大部分变电站来说,其都设置好了相应的油井并对变压器油进行收集,这部分变压器油经过一定处理之后完全可以进行再一次的利用,能够良好的避免对于环境以及居民产生影响。
2.2.3 声环境影响
当变电站处于运行期间时,其所能够产生的声环境影响则主要是变电站电抗器等其他配电装备所产生的电晕噪声。其中,这部分主变噪声的来源则主要为其中风冷却装置以及铁芯振动噪声等叠加所形成的,而输电线路噪声则是由于其中绝缘子以及导线等经过放电而产生的。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其电晕现象很少发生于晴好天气之中,而经常出现在潮湿雨雪天气中。
2.2.4 电磁辐射影响
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以及环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所具有的辐射能够轻易的超出人体以及环境自身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并对人体以及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当人体长期受到电磁辐射时,其自身的细胞组织会非常容易被杀死或者杀伤。
3 变电站环境模拟类比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变电站环境模拟类比工作来说,其所具有的可行性主要有声环境以及电磁环境这两个方面,而只有当这两部分方面的模拟都能够满足要求时,才能够表明这种环境的模拟类比是可行的。
3.1 电磁环境的模拟
对于变电站电磁环境工作来说,其主要规范则主要参考我国所颁布的相关指导规范。其中,其明确指明了对于变电站电磁环境模拟来说应当主要对以下因素进行考虑:首先,是变电站自身的建设规模。变电站由于自身建设规模的不同,其自身的总平面布置、电压等级、占地面积以及进出线的回数都会存在很大的区别。而在这部分指标中,以高压进出线中的回数参数对于换流站的电磁环境以及变电站环境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所以这也使得其成为了对于模拟环境进行类比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其次,则是变电站自身的容量。对于变电站容量来说,其所指的就是变电站中主变压器的容量。而经过相应数据的分析研究则可以知道,这部分容量的情况变化也会对电磁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再次,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因素。随着电压自身等级的不同,则会直接对于施工电气工程的很多技术参数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其在实际电场中也会存在不同的电场强度,从而以此对于变电站的电磁环境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最后,则是变电站自身平面的电气布置工作。
3.2 可行性分析
经过我们对于上述模拟工作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电变站环境类比工作而言仅仅对电压等级的主变量使用条件以及等级一致性进行考虑、并将其作为相同条件中的参考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而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在实际环境评价工作中应当尤为注重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平面布置的相似性。对于变电站的室外站来说,由于其中的主变压器同其它的配电工作都会布置在室外环境之中,并且其所处环境也仅仅只有一层围墙来对外界同变电站之间做出隔离工作,所以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其对于周围电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室内站。其次,就是运行工况相关的相似性。其中,运行工况是在以往类比模拟工作中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是对于一种更广范围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模拟类比来说给出主变运行负荷最高电压等级以及进出线过境负荷这些影响电磁环境分布的因素,对于整个模拟类比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就是建设规模的相似性。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建设环境自身的模拟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只有我们对建设环境的相似性进行良好的模拟,才能够保证变电站以及换流站不会由于建设规模主变容量同相近以及相同类比且类别过于相似而产生影响。而在对于建设规模进行选取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环境周围是否会由于噪声的情况而产生不足。同时,由于换流站同变电站之间所具有的暂时性以及分散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其过于受制于附近环境影响。而为了能够使其同其它类比条件所具有更好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的满足拟建站同类比站的相似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充分的对拟建站对于附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
而为了能够使变电站对于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够降至最低,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先进的施工手段以及先进技术:首先对于位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线路来说,则可以通过改良型基础以及高低铁塔的形式来减少占地面积,并以此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以及水土流失的量。而在基础设计方面,也应当能够对其中塔腿进行适当的降基,并同时减少数目植被的砍伐量,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再次未来对变电土建建设采用钢结构安装取代混凝土浇筑;电气安装将采用一体化屏、预制电缆方式进行安装调试,进而大大缩短建设周期。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对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如规模、位置、相似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做好电力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国峰,侯玉巍.试论110kV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污染[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2):78-79.
[2]刘聚明,曹英楠,王永平.220kV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J].北方环境,2010(03):28-33.
[3]王晶,谷冰,张巍.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J].华北电力技术,2010(01):48-49.
[4]任文春.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J].环境科学导刊,2009(01):61-6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12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施行, 该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及地方人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其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以法律的形式延伸至土地利用规划领域。
1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与一般规划环评工作程序相比,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好相关资料 (重点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保的法律法规政策, 以及环保、农、林、水利等部门资料) 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内容;其次是施行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为基础, 将规划可能导致的环境效应与环境标准进行匹配, 评价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1]) , 规划方案的拟草及替代方案的制定, 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这一步是整个工作重点, 事关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第三步是编写环评报告书、篇章或说明。具体见图1[2]:
2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科学评价除了按照相应的工作程序履行之外, 还要需要有一套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需要坚持该类规划环评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 要求在科学基础上, 做到测定方法和统计计算方法、评价内容和过程都要做到科学规范。
2.1.2 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因子的选取都要为后期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要求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获取都应简单、准确和可靠。
2.1.3 整体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应该把与土地相关的法规、政策、规划以及其他相关的项目纳入进来, 从整体上考虑。
2.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深远而长期, 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
2.1.5 动态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选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适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做好后期环评工作中的补充、调整和完善。
2.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土地利用归划还环评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时, 要坚持定量的数据选取和定性的信息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恰当的模型方法的确立做到整个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
2.2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选取方法
一般评价指标的选取有范围法、目标法、部门法、问题法、复合法等方法[3]。范围法是指依据土地利用的用途进行划分, 确定相应的指标项, 该种方法的不足就是无法做到将土地使用目标与环评指标直接挂钩, 目标法恰好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部门法是指根据土地系统自身不同部门进行划分并选取指标的一种方法, 这一种方法难以让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指标中显现出来;问题法是根据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作为选取指标的出发点, 但现实中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又让此法选取的指标难以如实反映现状;复合法是将以上两种或多种以上指标体系组合在一起,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标体系各自缺点, 但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4], 但能较好反映现状, 本文中探讨的指标即为该种方法取得。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重点, 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以及现实为基础, 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表1) , 可以对省级或国家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2.4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架构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准则层, 即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所筛选出来的环境主题和目标 (包括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补充耕地风险) ;指标层, 即具体反映环境目标的多项指标, 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用以反映某区域生态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6] (包括自然景观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边际耕地退耕、退化土地整治、人均基本农田变化、耕地综合变化、建设用地增长、人均建设用地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湿地影响等等) 。
3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几点措施建议
3.1 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的行为, 其本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选择模式。因此, 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 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 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程编制, 并制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方案。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清单法、公众参与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将土地利用规划转变为“决策前评价”;在规划中, 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因子, 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 实现“同步决策”;在规划编制后,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做预测分析, 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保障[7]。
3.3 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 就需要再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 规范土地利用归化环评行业行为, 否则现行的制度实施起来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做保障, 会影响行业发展, 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还会把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当成了“走过场”, 增加政府负担不说, 还起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玉梅, 郑伟元, 张晓玲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6) :567-575
[2]贾克敬, 谢俊奇, 郑伟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 (3) :15-20
[3]徐国弟.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9
[4]冯春涛.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6) :416-417
[5]马昌河, 贾克敬, 冉圣宏.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J]地理研究, 2007, 26 (2) :249-256
[6]王敏, 董金玮, 郑新奇.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4) :285-287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推荐阅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10-27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08-17
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12-29
规划环境影响01-14
环境规划评价05-21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论文11-14
2022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分析考点12-01
废纸制浆造纸业环境影响评价的清洁生产分析05-14
长治市城区生态建设及环境规划调查分析12-17
环境影响评价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