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评价

2024-05-21

环境规划评价(精选12篇)

环境规划评价 篇1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对某一个决策或者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也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和预测的相关活动。实施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相关的缓解措施和相关对策。

1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途径

1.1搞好与“三同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

当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时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中最为基本的两项制度,这两个制度之间相辅相成,并互相制约。一方面,为了使经过审查和批准的环境对报告书中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要实施“三同时”制度。另一个方面,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置影响环境污染的设施,一定要通过原来审查和批准的环境报告书主管部门的批准,当期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这一项目。但是,站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环境评价制度主要被集中在前期管理上,而“三同时”制度一般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下,相关人员需要将这两项制度进行结合,使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因此,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科学完善的这一过程中,需要使其和三同时制度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对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业主要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之后,在设计、施工、竣工等不同阶段,均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上一份环境影响报告,并且建立起一个反馈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对污染进行防治,对生态破坏做出防治的有效措施[1]。

同时,对建成的设施制定科学的监督检测机制,将这些内容归纳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当中。此外,还需要制定和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等。

1.2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法监督

当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的监督记住较为软弱,对环境影响评价方式进行规划过程中,主要责任单位一般为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分,对“环境评价法”落实,并且做出充分的法律责任也是政府部门承担,而实施这种责任追究主要停留在形式上,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当下存在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够严格的问题,有的地方对环境影响审批中有“首长意识”和“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一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还进行主管部门甚至和生产政策、厂址选择存在明显错误的项目审批通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法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对各级政府和环境监管部分的责任在法律上进行明确,并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确定环境保护机构,尽可能的进行环境保护执法的垂直性管理。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实施的行政管理、监督权等做出强调。为其制定必要的执法手段,例如拆封和扣押等。

2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逐渐扩大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且为一些重大决策、规划以及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建设。

首先,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务院相关部门组织并编制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对区域和流域进行规划和建设等;另外一种是,相关部门组织并且编制工业、农业等有关专项规划。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并没有针对不设置区的室、县、乡镇等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规划,从而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2]。

2)没有针对规划中心地位最高以及发挥重大作用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影响做出评价。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

其次,当下执行的立法还没有将重大决策、政策和不同立法活动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我国历史经验和实践,国家做出的宏观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对重要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政策的失误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导致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带来的影响,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计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站在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将下面的内容列入到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之内。

1)没有设置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等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划;

2)针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计划;

3)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等。

将这些内容列入到战争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之内,并将这些内容逐渐扩大到国家和法律当中。

2.2部分性引入替代方案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核心内容便是进行替代方案的分析。借助替代方案,比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而选择出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行动方案。因此,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需要将替代方案当作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相对重要的内容作为规定。因此,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参照,并且结合项目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审批。

此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和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再将其部分性的引入替代方案。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将结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因此,要想使环境评价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评价范围进行扩大,从而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翠,李琦,吴迪,李志,王萌.实施潮汐能、波浪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框架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22-24.

[2]肖强,王海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行法制度设计评析[J].法学杂志,2015,12:60-70.

环境规划评价 篇2

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计

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3)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4)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

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2)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3)了解环境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4)熟悉欢迎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5)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

(6)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

(7)熟悉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1)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2)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4)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5)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6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10)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2)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应用;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4)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与应用

(5)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的污

染源和气象数据;

(6)掌握建设项目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

用;

(7)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分析与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

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

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

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的重点区域;(2)熟悉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3)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4)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5)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

条件;

(6)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o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2)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3)熟悉提出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主要方法;

(4)熟悉提出I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主要方法

(5)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6)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机处理处置方法;(7)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

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

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

(1)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和要求;(2)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3)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4)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5)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方法;(6)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

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

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利益分析了解经济评价

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

我国在2009年10月正式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进行的各种规划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包括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建设时,其管辖区域的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1. 土地整治活动的概念

土地整治活动其实就是把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以及性能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变的一种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针对性的,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土地整治活动能够让土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并具有长久性,然而,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土地整治活动让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势在必行的。

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建了一个环境系统,这个新建的环境系统是不是会更好还具有不确定性,而这个环境建立起来后一旦发现效果不理想或者更加恶劣,想恢复到从前的系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治之前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整治方案,尽可能地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能超出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

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土地整治规划方面有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规范。而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整个土地整治规划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完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的规范程序,合理有效的结果决定于合理有效的程序规范,这样程序下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措施才能够切实可行有效。土地整治决策程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备选方案以及应急方案,以应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够给评价活动提供更合理有效的依据。

2.1 评价大纲的制定

大纲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在把握好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在制定土地整治环境规划大纲时,一定要明确规划的对象,同时还要对规划涵盖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此外,还要重视收集各方面相关资料,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第三,收集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关联之处进行类比,取长补短。规划内容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不能违背。最后,充分考虑主要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

2.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合理制定完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大纲是一个指导,评价工作中的环境发展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调查方式的采用等,都需要依据大纲来收集相关资料,不能脱离已经制定好的大纲内容。第二,评价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足,如收集整治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料等工作,只有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方可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同时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的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科学的预测,以便为土地整治活动制定备选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进行评价结论总结。土地整治活动要严格遵守评价的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可行,则能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如果评价结果认为有问题存在,就必须要对方案进行相关的整改,甚至是放弃方案。

2.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完毕以后,要以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书要全面、客观,用简练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报告书的格式要规范,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书的模式,同时报告书还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做出最真实的评价[2]。评价总结报告书的内容一定要客观,要将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阐述出来,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将土地整治活动的好处和问题都客观地指出来,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

3. 土地整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整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大致包括处女地的开发、土地原有作用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基本上所有的土地整治活动都会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要整治土地,还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1 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无疑是处女地开发。处女地是原生态的,是已经跟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稍有变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开发不当,就会使得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果是毁灭性的。气候恶劣、土地沙化、物种灭亡、洪涝灾害等情况在很多处女地的不当开发案例中经常见到。如何才能够做到既要让处女地得到开发,同时还能够让要开发的处女地不会完全脱离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对环境影响做出充分全面的评估,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处女地开发。

3.2 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从前散落居住的农民或小村落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的居住地,可以让农民享受更方便的交通和更健全的生活设置和社会福利。迁移后空出的土地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撤点并居所涉及的土地整体规划环境影响包括对新聚集居住地的建设和对旧居住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3]。所以,在进行新居住点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居住点土地重新利用的内容是要防止过度农耕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为了避免土地闲置还要合理整治改造。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其特点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全面,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的环境保护依据,让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让土地政治活动顺利进行,又能够让环境得到保护不被破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措施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2] 许庆福,于学峰.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吴忠思,王锐,刘秀华,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33-136.

环境规划评价 篇4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指的是在对环境进行发展规划的阶段, 率先对即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一个初步的预测, 使得建设管理人员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随之再全面、透彻的考虑每个建设项目的各项环境影响和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对象, 但是主要的评价对象还是分布于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 因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采取, 而这种方式则能在进行最后的规划决策时, 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 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及最佳的方案, 这样便能使其能安稳、协调的顺利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单方面只考虑环境影响, 在环境影响因素之外, 经济状况和社会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布直接的政策与规划, 这些措施往往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整个工作最基础的部分, 它负责为发展规划的初步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政策制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而言, 环境的目标与标准是有力的评判依据, 它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接受性。发展规划的环境目标应包括这么些内容:

(1) 废物排放的数量与质量;

(2) 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3) 不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4) 能源消耗及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发展的规划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到的是被评价的区域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阶段中对于所处位置周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累积影响, 考虑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情况规划出合理的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 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条件的备选方案。

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基于传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 这种新型评价体系秉承了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删减与适当的扩充, 使其成为了一种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组成。而这种新的评价指标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以外, 同时还添加了资源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等指标要素。因此这种新型的规划环境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4.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延续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的优越性, 并在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完善与改进, 经过结合后的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较高端的评价方式, 它必然要与相关的政策和决策相结合。再加上对于规划决策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这种方法就显得很实用了。其实, 在实际操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方案相融合, 相辅相成, 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不同的环境具备其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 然而正是这种特定的区域特性决定了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显著地效果。在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中, 又主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核心, 这项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工具。

5 结语

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届时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规划类型, 仔细调查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利用环保的资源, 结合政府的约束条件分析各种实施方案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 与此同时, 还必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由于在实际规划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且操作十分复杂, 若想仅仅只凭借一种技术方法去进行有效的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去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 (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环境规划评价 篇5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作 者:白平则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刊 名:行政论坛 PKU英文刊名:ADMINISTRATIVE TRIBUNE年,卷(期):“”(4)分类号:X321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完善

环境规划评价 篇6

【關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政府决策;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判别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对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推动作用。我国本身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因此强化土地宏观调控、实行土地利用规划相当重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影响政府决策、环境发展战略的关键。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设意见。

一、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广环境保护政策,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相关单位报告指出,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过大、草原退化严重且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以前面阐述的几方面问题为工作重点。近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呈现出飞涨之势,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长足开展,但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还任重而道远。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作用不容忽视,这也给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压力。

就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而言,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不够。土地利用规划本身作为综合性的工作,它对环境、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长期、累积的,是不可逆的,因此该工作必须要结合这些方面同步开展。

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在社会各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积极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涵

目前我们在工作中常说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含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三个方面。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都是针对建设项目而言的,以项目的具体内容为基础,以项目对当地环境影响为核心开展的。这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当今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将它同环境问题结合,使其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主要手段。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战略性手段,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可持续发展观念过去,为了能更好的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点主要置放在土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上。近几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规划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要想更好的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功能的认识、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势在必行,这也是有效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其次,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能力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生活、生产、工作等各方面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土地资源,都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的。另外,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合理开展能有效的协调社会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要以社会、环境维护为重点开展。

最后,从根源入手进行规划根据过去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有关,都是土地规划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引起的。在过去的土地资源规划工作中,大多规划都局限在项目建设方面,使得整个规划工作都围绕单个项目开展,对于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往往都忽略了,这就使得整个规划通用性较差,涵盖内容不广且存在漏洞。因此,从根源入手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意义突出,是控制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目前,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大量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环境评价方法和理论,特别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同时在工作中要科学处理环境影响评价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得整个土地规划达到系统、科学、综合要求。就目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规划而言,其具体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种类和使用功能,在土地利用规划之初必须要全面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这一环节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确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仅能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料,也为我国土地整治、农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2、对各种导致环境问题的因素进行识别

土地是人类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生存离不开土地,人类每一项生产活动都摆脱不了土地的限制。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各项活动都会影响到环境的变化。目前我们常见的环境问题包含了大气、土质、水质、噪音等多种,这也是阻碍环境治理的关键。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识别,全面分析并寻找出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及时的给予纠正。

四、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几点建议

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实用性比较强的工作,评价结果一方面依据高质量的基础数据、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合理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土地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的合理利用也都非常重要。

2、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体系

要想针对不同土地的功能解决不同的土地规划问题,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空间体系。通常意义上,我们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级、地区级、地方级三个层次,这几个层次分别针对着不同项目,与此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性也与其基本对应。为此,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空间体系对于分析土地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

五、结论

当前我国处于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整体质量较差的阶段,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其对于环境的影响。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已经普遍存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对于环境影响的研究将会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薛继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2):89-90.

[2]王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4, (1):67-68.

环境规划评价 篇7

规划环评回顾性评价主要是指有关开发建设的政策、计划、规划等实施后, 对其已经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各类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调查, 以此发现问题, 提出环境保护补偿性措施, 明确区域下一步优化发展方向的环境研究和环境管理的过程, 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对于规划环评来说, 目前回顾性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总体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有关部门批复, 已经进行了实质性开发的;批复的区域开发度达到80%, 规划实施扩区的;已经进行实质性开发但环评滞后的区域。

目前较为常用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编制区域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设置回顾性环境影响专章。两种形式的基本要求与评价工作内容是相同的。

2 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2.1 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1) 规划区域的发展历程, 对规划区历次规划概况进行介绍, 重点介绍本轮规划的由来、目的及与上次规划的衔接关系, 对规划区域历次范围建议采用附图表示。

(2) 详细介绍上一轮规划规划目标、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市政公用设施等规划方案的实施情况, 对比本轮规划, 阐述两轮规划在以上几方面的变化情况, 并说明变化的原因;内容可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汇总。

2.2 主要企业及污染物统计

(1) 对于主要企业统计, 可根据区内主导产业筛选出重点评价企业, 按已建、在建、拟建三类或者按照主导产业类别进行列表汇总入园重点企业。列表信息中还应包含项目主要企业类别、占地、产品、主要能源、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 化工企业还须明确主要原辅材料、储运方式等。对照区域产业定位和环境准入门槛, 分析统计企业的产业政策相符性。

(2) 污染物排放情况, 按照废水、废气、固废列表汇总占污染负荷80%以上的入区企业污染物排放种类 (含主要特征污染物) 、排放量、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根据统计数据筛选区内主要污染物企业、污染类型, 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放去向等, 排查排污存在问题的企业, 同时计算园区内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变化情况、主要排污企业及其污染负荷、区域总量是否满足要求。排污数据来源可利用在线监测数据, 常规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现场监测数据, 或者根据原料能源消耗情况反推等方法获得。

(3) 入区企业环境风险分析及清洁生产。排查重点风险企业和重点风险物质, 存储位置、存储情况, 评估重点风险源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的可靠性。根据所在地区发布的清洁生产重点企业名单, 排查园区企业清洁实施情况。

根据以上的主导产业及污染源统计资料从入区企业产业政策相符性、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可行性、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可靠性角度, 分类列出存在问题的企业, 明确提出整改计划。

2.3 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及基础设施建设

(1) 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建议采用列表法, 分别将原环评批复及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园区规划优化调整意见、环境等保护措施逐一列出, 与现状落实情况、落实效果进行对比, 列出园区尚未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并在后续的规划中调整建议和环保措施, 提出保护补救措施及调整建议。

(2) 区内的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包括园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旨在摸清规划区内环保及公用设施是否按照上轮规划要求建设及存在哪些问题。

2.4 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

收集统计区内及附近区域近些年来地表水、环境空气、噪声、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各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 分析变化原因, 找出导致变化的评估区域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 从而提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分析区域开发及项目引进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资料可来自于上轮规划环评中监测数据、常规例行监测数据、区内项目监测数据、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及实地监测等。

2.5 其他

以上四点主要针对一般性的工业园回顾性评价的共性重点进行阐述, 对于主导产业较为明显的如石化、化工工业园还应重点关注区域环境风险、居民健康等问题, 环评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3 结语

一般综合性园的规划环评回顾性评价的重点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 通过资料和数据的整理, 规划环评中的回顾性评价可有利于报告编写人员掌握园区的整体情况, 剖析开发区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园区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协调性角度, 提出开发区在未来开发过程中的调整建议, 以指导开发区健康发展。环评人员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利于后续的环保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摘要:指出了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130-2014) 的实施, 标志着国家环评方向逐渐由具体建设项目发展到战略性的区域性评价, 有利于避免因规划不当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总结了回顾性评价重点、注意事项、数据来源等内容, 探讨了已经进行实质性开发的、规划实施扩区的及已经进行实质性开发但环评滞后的区域现状, 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期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可行的环保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划环评,回顾性评价,评价重点

参考文献

[1]赵东风, 赵朝成.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讨论[J].环境科学, 2008 (19) :89~90.

环境规划评价 篇8

规划环评内容的构成适合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而评价内容对于评价的标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能够确立实现的目标, 所以, 应当将评价的内容以及对象等做出详细的了解, 这样才能清楚地建立指标体系。而所谓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就是实现规划的行动, 使之成为真实的工作。

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目标

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 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 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原则。而这当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度的计量, 就选用了环境影响评价计量。这是保证工作进行的有效手段, 将经济, 环境, 社会等各方面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当中, 并实现总的发展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要以原则为行事准则。其重要内涵体现在对于物质生活生产的渴望和实施必须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并能够作为重要标准。

1.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区域发展规划为评价对象。评价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区之内, 包含当中一切的开发建设工作。要注意评价规划在某一时段之内某个区域之内, 将产生对于环境的持续性影响, 并更为充分地考虑特殊开发阶段的项目如果开展, 将对环境产生怎样的持续影响。所以, 这种环境评价就应当照顾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的承载量的取得定和分析以及持续影响。要控制好开发的设计以及先后顺序, 某一布局规划和发生污染后的处理规划, 这些能够作为评价的目的, 通常的区域发展是某一部分和某一部分综合成的整体。所以, 在部分实施时要考虑到方案的确定, 必须要有针对性。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来实现规划内容。并且, 还要注意到对于资源, 能源以及经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当中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进行长远的利用的实现。

总结上面所说。局部发展中关于环境的评价应当从下面几点来讨论:依据规划所确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区域环境容量确定, 以上面原则为依据, 并且找到最佳方案, 实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等等综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并且要根据区域环境中的方案实现前后顺序, 尝试区域的规划以及对污染的预测方案, 并进而提出区域规划项目的规划, 和垃圾废物的处理方案以及总体方案的协调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将原始资料进行探讨评价, 从中找到最为敏感, 迅速, 正确, 可以测量, 内容充实的资料作为评价的有利依据, 应当从下面角度入手:

2.1.1 全面且有针对性

指标体系的范围要广, 并且能够涵盖多种领域, 包括经济, 环境, 资源, 社会等等, 并且应当根据对象的不同, 等级的不同, 找到当中最为真实, 最能反应问题, 最能利用者汇集成指标数据。

2.1.2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范围以及概念必须清楚, 并能够准确反应其所包含的科学内容, 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实际条件, 具备测算的重要手段, 并能够完成计算。

2.1.3 定量、定性相结合

规划所关乎的范围较大。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规定量, 数值的表达上也应当科学合理, 对于某些内容复杂, 量化困难的标准, 使用定性描述办法完成。

2.1.4 多样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当将定性和定量问题共同结合。并将绝对和相对的概念结合, 又将经济性和物质性指标结合, 这有利于实现不同等级, 性质, 内容, 要求的环境规划形成有序的计算办法。

2.1.5 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注意把数据和资料的来源作为重要的考虑标准, 并且注意可行性。要优先选择较有专业性, 能够集中说明情况者。

2.1.6 层次性原则

因为社会环境内容较为多变和复杂, 所以, 环评标准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环评指标的结构等级应当鲜明, 能够将多个等级实现有序反应。

2.1.7 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指标反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状态, 动态指标则用于反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 考虑到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尺度才能反映, 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战略实施区域来说, 既是一个目标, 又是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指标。二者对于全面、客观反映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2.2.1 按物质属性分类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包括物理、生态和社会三大子系统,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反映这三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果的指标。

2.2.2 依据指标所代表的内涵分类

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在内涵上反映规划环境影响发生的机理, 包括状态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状态指标用来标识和描述环境状态, 如污染物浓度、物种丰度、水资源量及更新能力等。压力指标表征环境因子所受规划的社会、经济行为影响的大小、性质、范围以及恢复性, 如污染物排放量、栖息地损失率、资源消耗速率等。响应指标是描述规划方案调整的响应情况, 如污染物削减率、栖息地保护面积比例、能源结构调整幅度、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等。

2.2.3 按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分类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规划环境影响直接涉及规划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一方面受战略子系统的调控;另一方面经济子系统的改变直接影响环境子系统。在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开放的复杂系统中, 任何一个要素或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引起整个系统中其他要素或子系统的改变。

2.2.4 按定量化程度分类

因为规划环境影响环评的目标——规划含义的广泛性, 带来了规定环评的一些指标不能实现定量。也可能出现, 定量化研究被人员, 物质, 科技, 时间等因素所限制。所以, 在规划环评内, 定性分析占有很大比重, 要多余EIA, 不过, 定性分析的过分将带来战略的困难性, 稳定性下降,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部分应当选用定量分析。这就说明规划环评指标中包含了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以及半定量指标等三种评价方法。

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指标概念模型的确定, 国内外研究实例提出了多种指标结构枢架构建的概念模型, 具代表性的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的驱使力 (DrivingForc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 模型 (DSR模型)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OPE)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DSR模型的枢架基础最初是由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后由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CUNEP) 发展起来的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 模型模型CPSR模型) 。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构造指标, 最终是为了实现对于发生何事, 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这几方面的回答。此后, 联合国委员会拓展了这一内容, 并建立了DSR理念的模型。当中的驱使力指标能够反映带来可持续的负面效应的活动以及消费办法, 以及某些经济条件因素, 而状态指标的概念则用来说明可持续发展当中子系统的情况, 响应指标要反映人类根据当前的状况所采取的办法, 以及工作状态。DSR模型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密切, 这是DSR模型的优势。但对于社会和经济指标, 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得到其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即在“驱使力指标”和“状态指标”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是这一模型在使用时具有的缺陷。在使用这一评价的时候, 因为内容并不是平均而泛泛的, 而是有所侧重, 也不加于经济以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所以进而忽视了这一不足之处, 而避免了使用缺陷。在重要指标中, 驱使力指标能够说明对于规划的实行效果给资源带来的重要影响。状态指标则能够说明资源以及环境系统的现行情况, 能够分成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以及环境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说明了人类对于规划所进行的努力。相关指标的概念只与工作相互影响的某些经济和社会指标, 这一指标里, 根据规划环评的概念和原则, 相关指标的数量不大, 而内容简单, 也不用依据此模型选择规划对社会和经济系统的驱使力、状态和响应指标。

3 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

根据规划环评过程和阶段归纳了评价各阶段选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见表1。

因为从规划环境影响的目标来说——规划本身的位置要比项目建设的宏观层次要高, 并且属于动态, 而在信息的供给方面内容较宏观, 所以, 规划环境影响和旧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起来是不一样的, 在稳定性上和简洁性上要弱。并且, 类型有差异的规划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一样, 而手段也相互差异, 因此, 可以说如果想要完成规划环评。必然要将多种方法集合在一起使用。在实际采用的时候, 应当依照规划的类别进行区分对待, 对于当中所表现的环境要选用下列结束办法, 例如方案的备选, 政府的约束以及相关资源, 另外要注意, 因为规划不算简洁, 也不是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 要多种方法并用, 达到实施规划的目的。

摘要:本文总结叙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说明了内容。并且依照环境评价的针对性做了探索性的讨论, 说明了它的标准构成, 系统的分类以及结构构成, 说明了对于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办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编著.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评 (第二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包存宽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朱启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M].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0, 3 (10) :11~2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9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对能够对环境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等, 进而提出相关的能够对不良环境进行预防或者是降低的对策及措施。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等的综合多方面, 而狭义的环境评价则仅指环境这一个方面。就目前而言,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相关评价。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 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的了解, 从而提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 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同时,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情况, 从而对其进行综合协调的发展, 建立起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联系。通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评价的方法得以有效的开展, 其不仅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功能性的评价, 同时还能够对该区域土地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性的评价。

2 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内容

2.1 选择评价内容的原则

2.1.1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导向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在利用规划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例如土地退化、水环境问题等等。并且依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进而建立起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1.2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适应

依据相关的规划内容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 其中的专项规划又可以划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及土地的复垦规划等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相同, 进而就导致了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中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此, 就需要依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来开展。

2.1.3 以土地规划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环境噪音影响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大气、噪音等, 大多都是与人类利用土地的具体方式, 因而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其重点的内容就是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而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2.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及相关的重大类型的工程会对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 其主要体现在图1。

2.2.1 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土地利用活动中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进而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的问题。

2.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在利用与水之间的关系密切, 进行土地利用势必要改变该区域中植被的覆盖情况, 进而就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区域的水质、水量及空间分布的情况。城市的土地扩建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进行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机构的调整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平衡。

2.2.3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 全球中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的上升, 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某些地区进行土地规划和开发使用, 可能会到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例如, 将非农业建设用地向水滨实地的方向扩展, 就会破坏水滨湿地对雨水存储及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 使得土壤持水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进而加大区域洪涝灾害情况。

3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建议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 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本身的综合性特点, 以及环境指标数据获得较困难等问题, 都给我国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 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等等。同时,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批评的方法等应用的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的重要。例如,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的区域十分的广大, 加之我国有着众多的河流, 以及相关的坡面与径流量等因素, 因而截止到目前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及指标体系

数据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广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中所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等。同时, 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研究, 进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效的服务。持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起一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的制度, 进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积极性。

3.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在项目环境评价方法上的建设与发展都比较成熟, 其中的叠置法、列表法、统计模型法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对环境进行评价。但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上则需要获得大量的定量指标, 因此在规划方法上需要采用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等来进行研究。同时,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结合其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研究,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对比, 进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法。

4 结语

自2003年起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 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大多都是围绕着建设项目而开展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对于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据及影响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准确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重, 刘勋, 刘灿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6) .

[2]曹阿楠, 李斌, 张静.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11) .

[3]丁勇, 温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16) .

[4]王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 2014 (1~2) :28~29.

[5]朱德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4) .

[6]王荣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124.

探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篇10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等同于通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它一般指的是环境影响评价(EIA)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规划层次中的运用,也就是对政策、规划或计划以及其它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综合的、规范的评价过程。关于SEA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其中规定,任何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决策或行动都必须附带环境影响报告[1]。SEA属于战略层面,就目前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SEA有助于解决项目层次上难以长期解决的主要冲突,并能够分析大量的项目累积环境影响。SEA要求从多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性策略进行详细论述,而SEA也必须在建设活动进行详细规划之前就实施,促使设计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方案,保证项目在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社会及环境稳定。

2 环境影响识别与层次划分

任何的建设活动都可能会造成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影响,其中有些负面影响产生于工程设计,而有些不负面影响则产生于施工生产,还有些负面影响产生于规划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规模及目标、布局。从理论上讲,相关政策、计划以及规划的制定和决策通常都是按层次划分的,例如规划指的就是中期的规划或长期规划,要求全面、科学、合理,时间跨度最小也应在5年以上,具体指的是对活动空间地域的布局安排,例如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等等;再例如计划规划通常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不久的将来进行的活动部署以及相关安排,通常不会超过5年,但也不会太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联和我国的五年计划。而相应的,对于政策、规划以及计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也应进行层次划分,而划分环境影响评价的优点主要有避免将重要的不利影响遗漏、有利于合理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有利于解决相应层次所应重视的环境问题以及简化下层位决策环境影响的评价。

对于环境影响识别与层次划分的方法,根据规划的层次不同,所涉及的行业以及领域和区域都有所不同,并且规划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决策事项,因此,在规划决策中,关注的环境问题也存在很多区别[2]。大多数人会认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规划的环境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规划的层次上应重点关注对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探讨,以及对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研究等问题,并在规划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设置相应的环境界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议题需要在SEA中的阶段进行回答,并且建设项目的SEA还解决了具体建设活动中的环境可行性。

3 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与评价

以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来,在宏观的SEA中,其工作可以在规划的初期就介入,因此替代的方案不仅包含针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目标的不同方案,也包含了针对某一具体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之间的局部替代。关于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方法,对于专项规划层次较低的规划项目来说,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在规划方案制定之后才具体介入的,所以那些替代方案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环境目标作出不同的环境保护策略而已。根据程序来看,局部替代的方案其设计过程和优化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发现推荐的方案出现问题或不足时,就用替代方案进行局部代替。所以说,替代方案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优化已有方案的过程。首先对所有的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然后再根据比选的技术思路对需要局部替换的地方进行修正和完善。替代方案一定是不可以在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它应该是在研究推荐方案发现问题时,针对性地替代,否则就会产生明显的盲目性[3]。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对推荐的方案进行测试分析后,发现了其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后,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局部替代的方案,然后预测并分析局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有问题应继续修改或重新制定局部替代方案,直到方案对环境几乎不产生影响为止。

因此,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步骤为:第一,针对影响识别界定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专题设定;第二,针对专题讨论具体的推荐方案;第三,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第四,用局部替代方法优化推荐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方法的概念、主流程序环境影响与识别层次划分以及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虽然如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更有效方法步骤却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断深入,其技术体系正在不断丰富并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姗.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103.

[2]安丽娜.探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及评价方法[J].低碳世界,2015(36):1-2.

环境规划评价 篇11

关键词:环境工程;水环境;规划设计;评价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推进,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日益增长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所以人类为了充分地利用好水资源,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据调查表明,生活废水农业废水以及工业废水成为了污染水资源的主要因素,并且会造成了地基下陷等问题,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所以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能够有效地改善以及保护水环境。

一、环境水利工程的规划以及设计

(一)环境水利工程的总体规模以及水质预测方式的确定

水库的平均水位确定了环境水利工程的总体规模。确定环境水利工程总体规模的核心是保护以及改善水环境。其中,要肩负起为城市防洪的责任,推进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从而提升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工程中的人工湖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通过堤坝蓄水的方式建立人工湖,提升了普通房地产的增值空间,并且缓解了投资方的压力,成为房地产的重要卖点,从而提升了知名度。然而,需要掌握好环境水利工程的水位,在提升了水环境总容量时,力求改善水环境之中的水质。

(二)水质的选择以及环境水利工程的水功能的划分

环境水利工程在兴建之前,应当充分地考虑其他一些问题。首先,修建环境工程之后,无法将原先的汛期的最高水位提升,并且不能够与城市的其他的项目产生矛盾。在满足了这些基本的条件之下,对城市格局进行优化,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促使本身已建设的防洪设施得到全面地加固。

水利枢纽工作属于城市的一项基本的工程,具有庞大以及复杂等特点。城市在生产、生活中会不断地增加用水量,对城市整体的排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全面地调查当地的水环境,根据现有的数据预估今后的情况,收集整理城市排污的数据,总体地进行考量,最后将工程的位置以及功能确定好。

当完成了以上的各项分析之后,对环境水利工程的水功能进行划分,对其进行划分的目的是将水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域确定好。首先,预估水环境排污量的承载能力,结合预估所涉及的排污口的位置以及数量,进行优化的分配,为进行综合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促使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环境的保护的计划以及实施,对水功能进行划分应当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期望进行有机融合,对不同的等级的功能水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进行分级的管理,有效地节省了资源,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的目标。

目前,水利工程正在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方向转变,环境的影响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因素。对环境水利工程所能够达到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疑惑。所以,应当探讨对环境工程的评价方式。进行环境工程的建设的目标是改善水环境,并且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增加了城市的水容量。城市内部的环境水利工程中的水库的水的容量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自身不能够进行调节。水量以及排水量通常是对等的,所以,一般利用水库大容积的特点,改变水域的水质,并且在水库内部降解污水。影响水环境的因素通常会比较多,例如:天然的来水的过程等。水环境主要依靠的是自然的环境,所以,具有不固定的状态,较多的不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环境工程的评价的标准,所以,对环境工程进行评价时,应当评价研究整体的水环境的运行的状况,通常最好采用的是统计计算的方式,即是通过水质的保证率,对环境工程进行评价最为妥当。

结语:

规划设计水环境需要充分考虑以下三点因素:环境工程规模的确定,选择水质以及对水功能的区域进行划分。在充分地考虑了以上三点的要素之后,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划进行合理地安排,从而设计规划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工程。对环境工程的评价应当参考水环境的效益,从而使得设计具有更强的合理性,计算的准确性,并且为实现了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保障,基于经济工程环境资源之间的紧密关系,对环境整治带来的收益进行客观地评价,促进对水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翟天新.水利工程水环境规划设计与评价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

[2]李海燕,车伍,程文静,黄延.绿色建筑可持续水环境的科学构建[J].给水排水,2007(07).

[3]周奕梅.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J].水利规划设计,2002(03).

环境规划评价 篇12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

1 引言

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行使实现有效监督, 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1]。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环评”) 信息公开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该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如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8月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51号) 就拟公开的环评文件简本作了详细规定。该文件实施16个月后即2014年1月起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试行) 》 (环办[2013]103号, 下称“《指南》”) 替代。《指南》明文规定“建设单位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 应依法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 并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 应对说明报告进行审核, 依法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 由此可见, 公开的环评文件由简本升级为全本, 进步之大, 前所未有。由于《指南》实施至今才寥寥数月, 其效果与影响尚未完全展现, 但毫无疑问, 它带来的影响必定是长远的。

2 解读《指南》

2.1 公开的范围

根据《指南》, 需要公开的信息包括环评法律、法规、规章及程序, 环评文件及审批信息, 竣工验收文件及批复信息, 环评单位管理信息等, 但不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因此, 需要注意两点:其一, 并非所有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都可以公开, 并非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公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认定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环评文件及其审批信息不应公开, 而包含有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 应对其先作相应删除后方可公开[2];其二, 对于环评文件及审批信息,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被单列公开, 这与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的环境公众事件有关, 尤其关于卫生防护距离的承诺, 部分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将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的搬迁安置承诺当成空头支票, 迟迟未实施, 而该距离范围内居民深受建设项目废气、噪声等影响以致于生存生活难以为继。将“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公布于众, 将有利于集中民智监督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 促使其履行诺言做到诚实守信。

2.2 实施公开的主体

根据《指南》, 实施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的主体有建设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于环评单位管理信息的公开, 主体主要是环境保护部, 但对环评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开主体在省级环保主管部门。

2.3 公开的平台

根据《指南》, 环保主管部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本部门政府网站, 同时也可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对于建设单位主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 则没有明确要求。可以肯定的是, 由于受电视、广播、报刊等的篇幅、时长或费用等的限制, 必定无法通过这些方式公开环评文件的全本内容, 因此, 在新的途径或方式诞生以前, 通过网站公开环评信息必然是主流方式。

3 信息公开之于环评工作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充分征集公众意见, 从而作出合乎民意的环保决策

环评信息公开, 尤其是报告书 (表) 全文公示, 使公众有机会全方位接触环评文件内容, 而不是简本, 更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运行特点、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环保措施等。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利益关注点, 公众有可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毫无疑问, 这些意见将成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科学合理的审批或者验收决定的上佳参考。

3.2 有利于各方监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工作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以及批复要求, 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开展环保工作的依据, 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因此一旦公开, 也必然成为公众监督企业是否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要求的利器。而对于某些项目, 由于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承诺, 例如承诺限期搬迁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的常住居民, 因而百姓也可对照公开的环评信息判别当地政府是否信守承诺, 是否有所作为。

3.3 有利于实现环境监测资料等的共享

环评信息的封闭一直饱受舆论诟病, 同时也被同行人士所痛心, 因为业界无法共享知识成果而不得不重复劳动, 造成人力、物力不断被浪费。实施环评信息公开后, 环评领域与外领域、环评领域内不同单位和人员对公开信息均享有同等的了解机会, 大家在同一平台上共享环评信息。在此基础上, 类比法可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评价方法, 重复性劳动的减少为创新性拓展性评价工作提供了空间, 这将极大促进环评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3.4 有利于环评行业的自律监督

环评报告书 (表) 全文的公开, 让环评单位、参与编制人员、资质范围等信息也与公众见面, 人人得以查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可以核实个人是否存有挂靠环评工程师证书、环评上岗证的违规情况, 单位是否存在超范围从事评价业务的违规现象。一言以蔽之, 环评信息公示, 有利于规范和监督环评市场, 为其健康运行助力[3]。

3.5 促使企业认识环评文件的严肃性

理论上, 环评报告书 (表) 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的, 环评单位编制完成的报告书 (表) 内容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和加盖公章之后方可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但实际情况并非都如此, 在经济发展压力大、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落后的部分地区, 依然存在建设单位不能正确对待环评报告书 (表) 的现象, 在其观念中, 环评仍然只是走过场的程序而已, 继而对环评报告书 (表) 具体内容缺乏认真细致的审阅, 敷衍盖章了事。后果便是, 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违反环评文件及其审批要求的现象频发[4~6]。环评信息公开后, 来自公众的外界压力随之而来, 企业将自主慎言, 不得不重视环评报告书 (表) 每一细节。

4 环评信息公开之于环评工作的挑战

4.1 项目方案细微调整与环境纠纷

报告书 (表) 的全文公开, 一大改变之处是信息详细度的显著提高和细节的全面曝光。这让公众在监督环保工作时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但也会给某些行业项目带来直接影响, 例如线性交通项目, 由于环评往往是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准确度和精细度明显不及初步设计报告, 因此在环评阶段确定的项目与沿线环境敏感点的距离, 很可能在初步设计阶段发生变化[7]。即便变化不大, 但一旦发生污染扰民事件, 这类变化容易成为环境纠纷事件的焦点。

4.2 涉密文件的公开

根据《指南》, “建设单位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的确, 信息公开与涉密内容保密是一对矛盾体, 对其处理需谨慎。泄漏国家秘密的, 可能会触犯刑律;泄漏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的, 可能让有关单位遭受损失;泄漏公众参与调查对象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的, 也有违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信息公开, 要求建设单位、环保主管部门首先须以充分的依据鉴定哪些内容属于秘密范畴和需要配套采取何种等级的保密手段。

4.3 著作权的维护

环评报告书 (表) 的全文公开为环境监测资料等的共享创造了条件, 同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将减少重复监测, 缩短附近拟建项目的环评周期和降低相关成本。但是, 这种大篇幅的借用环境监测资料必将涉及著作权问题。如何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大幅度抄袭和剽窃, 或者从中取得等价的报酬, 将成为各家环评单位需要直面的问题。

4.4 细节问题重要性凸显

目前的环评文件的内容趋向复杂, 篇幅增大, 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环评报告中, 不可避免出现细节上的问题, 例如前后不一致、用辞失当、图件比例失准等。一旦全文公开, 这些细节问题就必须高度关注, 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和经得起推敲的环评报告, 不应当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频现。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投入更多精力, 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

5 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1 信息公开的范围偏小

虽然《指南》规定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信息公开, 但是对于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等更大框架的环评信息却反而没有要求公开。将来, 有必要对后两者提出类似的信息公开要求。

5.2“秘密”的界定依据匮乏

根据《指南》, 公开信息前应删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 建设单位还应对此提交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关于国家秘密的认定, 已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依据[8]。但是对于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 判别依据却并不充分。企业天然有严守自身秘密, 确保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产品方案等不外漏的倾向, 如果企业自认为某方面信息属于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 或认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公开可能给其利益带来损害, 作为环保主管部门, 如何鉴别认定。同时, 对于哪些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避免建设单位和环保主管部门滥用公共利益来剥夺公众知情权。

5.3 信息公示的平台混乱

《指南》要求环保主管部门公开环评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本部门政府网站, 同时也可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 但没有明确规定建设单位的公开平台。受电视、广播、报刊等的篇幅、时长或费用等的限制, 全文公示的主要方式是网络。而网络方式必然天然隔断了不熟悉、无条件接触网络的公众接触环评信息的渠道。同时, 网站有主流和非主流、大众和小众之分, 倘若选择了非主流、小众的网站, 大部分公众也很难获取相关信息。

5.4 环评文件的专业性影响理解

环评文件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报告, 它非科普读物, 并非总是浅显易懂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讲, 即便接触到了全文公开的环评文件, 也不一定能够读懂理解透环评文件中反映的信息。因此, 与环评信息全文公开配套的是, 是否应设专人解读环评信息?或者是否建立相应培训平台和组织培训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的阅读理解能力?

5.5 环评责任追责机制欠缺

当前对于环评责任的追责, 主要是通过项目运营期发生环境事故之后再倒推环评缺漏或错误来判定的, 简言之, 就是因果溯源。然而, 随着环评信息公开, 一种新的可能的环评责任追责途径随之而生, 即通过发现的明显错误直接推断该环评文件编制不合格。但是, 对于一份尚未完全定稿的环评文件, 是否可用于追责?什么阶段的环评文件才可以用于问责?另外, 对于建设单位或环保主管部门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 《指南》没有相应问责规定。

5.6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救济制度尚待完善

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最终的保障就是救济, 得不到救济的权利是一种虚设的权利。公众是否有权利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提供环境信息, 公民在知情权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救济途径, 行政救济还是司法救济?《指南》未作规定。

6 结语

《指南》所要求的环评信息公开, 带给环评工作的, 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在推进过程中也可能遭遇不少问题。为确保信息公开的成效, 需要重点做好下述工作:首先, 逐步扩大公开范围, 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纳入信息公开领域;其次, 规范信息公开平台, 使信息公开带来的福利惠及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群;再次, 严格限定秘密范围, 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 避免滥用秘密保护的有关规定拒绝履行公开义务;第四, 建立健全环评教育体系, 向普通人群普及阅读环评文件的方式方法;最后, 完善与环评信息公开配套的追责机制、救济制度以及著作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萍, 陈雅芝.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青海社会科学, 2013 (2) :183~186.

[2]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申进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48~55.

[4]宋旭明.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以渤海溢油事件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1) .

[5]时奇文.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以渤海溢油事件为例[J].新闻与法, 2013 (11) :90~92.

[6]曹东, 杨金田, 葛察忠.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6) :1~3.

[7]李天威.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和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 (2) :36~39.

上一篇:读者让我们感动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师素质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