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2024-09-16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精选12篇)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1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并遵循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 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也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 逐步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并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一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二是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笔者认为,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 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起作用的环节, 进而确定其内容。

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实务时所依据的标准, 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指南。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

一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研究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还不成熟,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少。如果能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这不仅是环境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还可以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进而积极有效地指导实务。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保证。环境绩效审计旨在对绩效的考核, 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务中熟练运用, 根据评价指标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或报告,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会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

三是降低环境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需要。由于环境审计范围广泛, 审计内容多样, 因此评价比较困难和复杂, 如果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使其难保持独立性。

四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现阶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环境绩效审计更好的发展, 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复杂的任务, 涉及范围广、考虑问题多,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 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 需坚持以下原则:

(一) 可操作性原则。

这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 即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必须简洁、具体, 便于审计人员操作, 易于判断被审计项目的绩效, 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因此,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具体审计实务, 因地因时制宜。

(二)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总体目标是对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分析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由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涉及范围和内容复杂、广泛, 简单的指标不能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 因此需要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审计分析评价。

(三)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的原则之一, 对任何审计工作都有约束作用。因此, 审计人员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获取的成本与收益的权重, 这样既节约环境绩效审计的成本, 又提高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

(四)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后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 与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原则。

在制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与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与其衔接起来, 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达到系统性目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企业为视角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整个体系结构由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四个层次组成, 呈金字塔型结构, 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体系相对完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具体结构如下:

(一) 成本效益指标。

这一类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基本环保设备成本收益率、节能减排成本效益率、“三废”重复利用成本效益率等三个指标。

(二) 企业内部环境指标。

1.内部环境治理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其他污染物处置达标率。2.内部资源重复利用率。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其他资源重复利用率。

(三) 企业外部环境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是以客户的角度来思考, 可以细分为是否遵循国家有关环境政策的规定、有无排污许可证、有无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定和条例、是否设置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获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奖项的数量、是否发生过环境方面的纠纷及发生的次数等指标。

(四) 长期发展能力指标。

1.环境管理系统指标。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环境监测机制建立情况、环境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处理环境事故能力。2.硬件设施筹备指标。环保设施投资数额、投资开发高新环保技术数额。上述指标有相应的权重。由于不同行业的性质不同, 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相应指标的权重值也不同。因此,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 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审计人员应根据对审计项目实际分析评价, 运用一定的方法 (如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模糊数学法等分析方法) , 经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计量应尽量避免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摘要:环境审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 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绩效审计成为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 就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2

【内容摘要】项目经理对于项目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项目经理绩效对项目型企业的绩效贡献重大,如何设计项目经理绩效指标及评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管理难点。本文阐述了A信息系统公司M软件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及评价的实践过程,并总结了实践的效果与启示,希望能给软件等项目型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软件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考核

A集团是上海一家民营科技型集团企业,专注于为烟草行业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A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是A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员工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人,作为上海市IT高科技企业,先后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海南省烟草总公司等行业大客户提供了软件开发、IT服务、系统集成等专业服务.并被国内外合.作伙伴授予“2002至2003IBM应用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2003趋势科技企业安全供应商”及“2003SYBASE授权合作伙伴”等称号。2000-2003年,A公司年营业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00%,且占据集团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对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A公司良好业绩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以往单纯以项目财务结果为衡量依据的评价方式,全力推行项目经理绩效管理,有效激发知识员工的创造热情与才智,在实现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同时打造公司的核心能力,贯彻落实集团的战略意图和子公司战略目标。本文阐述的A公司“M烟草集团自营出口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简称M项目)经理绩效评价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的。

一、A公司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实践

1.项目经理绩效管理定位

首先,公司高层充分认识到项目绩效对项目型企业绩效的重大贡献,将项目经理绩效置于企业绩效中全方位考查。公司从组织的角度把企业绩效划分为三个层级:企业层绩效、部门(项目)层绩效、员工层绩效,分别对应三个层级的评价对象为企业(经营者),部门、项目(经理),员工。为了保证项目团队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和项目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为了促使项目经理拥有对资源的最大控制权,A公司的项目采取了矩阵式组织结构。项目组虽是临时性团队,但项目经理的绩效指标不仅要反映项目绩效,还应体现公司的战略意图与绩效,并能够分解传递至项目组成员。因此,项目经理绩效管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管理效能,是联系企业绩效与员工绩效的重要管理纽带;通过对项目团队领军人物——项目经理的绩效管理,激发他的团队领导力,进而带动项目组同舟共济地去实现团队目标与团队绩效。

2.企业绩效目标与项目绩效目标的因果关联

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采用了衡量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指标,弥补了仅衡量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的不足,其目标和指标来源于企业的愿

景和战略,从四个层面考察企业业绩,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在计划中,A公司根据集团战略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并按照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设计了一套企业层的绩效指标。软件开发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软件项目的绩效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项目绩效目标必须与企业绩效目标有机关联。一个成功的软件项。S取决于客户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检验的标准是软件项目产品是否成功,因此,项目产品成功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财务业绩目标的驱动指标,而项目产品要获得成功依托于出色的项目管理绩效。

3.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

在落实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公司着手构建项目经理绩效指标:首先,除了设立目标的 SMART原则、FEW原则外,还明确两条绩效指标设计的原则,一是既要兼顾企业的绩效目标,又要兼顾项目管理的特征;二是既要重视项目成功的产品因素,又要重视项目成功的管理因素。其次,根据企业与项目的绩效目标关联关系及项目管理特征,明确项目经理的根本职责,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两大任务,一是保证项目产品的高品质,即促使项目在规定的时限与预算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创造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项目产品;二是为了保证项目产品的高品质,必需重视项目的一系列过程管理,提升项目管理的核心能力。最后,结合项目各生命阶段的管理要素,特别是导入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归纳出项目关键成功因素:项目产品品质、项目管理效率(如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客户关系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关系协调能力等方面,并按照项目产品成功和项目管理绩效两大绩效目标分解、构建出M项目经理绩效评价指标(如表)。

基于实用性考虑及切实把握客户所关注的绩效焦点,指标权重采用了专家判断法结合客户调研法综合确定。项目正式启动前,项目管理委员会就绩效指标、计划与项目经理进行充分沟通,确保项目经理对指标内涵的掌握。

4.项目绩效监控、沟通与过程改进

高效、有序、规范的项目信息管理将有助于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项目整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是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正式启动后,公司采取了项目状态报告的方式,通过管理信息平台技术手段来实现项目过程监控,同步积累项目绩效信息。M项目从论证、立项,到计划、实施及收尾阶段共运用了20多种不同级别的项目状态报告,比如,论证阶段的《项目论证报告》;立项阶段的《立项报告》等。

项目状态报告不仅实现了企业高层对重点项目的控制,加强了考核双方的双向沟通,还促使项目经理围绕绩效指标,监控过程中的要点,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比如,M项目生命周期长达一年,在这个过程中,需求范围的变化在所难免,项目经理高度关注需求变化导致的项目风险,带领项目团队总结出了一套应对需求变化及管理的办法。

5.项目经理绩效考核与结果应用

A公司对项目经理实行了 360度绩效考核。项目经理来自项目管理部(属资源部门),项目管理委员会是所有项目的最高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部是公司绩效管理机构。就项目经理绩效评价环节而言,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绩效指标的考核,项目管理部侧重能力、素质的评估,项目经理进行自我评价,人力资源部则负责对前三者的评估结果与特殊事件;(如为公司赢得荣誉、特殊的才能表现、违背制度)进行总结性评议。为保证绩效评价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按评价周期,A公司项目经理的绩效评价分为季度评价和结项评价,基本步骤是:

①项目启动前,项目管理委员会与项目经理进行绩效目标、指标的制定与绩效计划沟通;

②项目启动后,根据项目经理绩效指标,分解制定详细的项目季度绩效计划并确定季度中需检查的里程碑事件并备案;

③项目实施、监控及过程改进,项目经理逐月积累过程绩效数据,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里程碑事件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④季度结束,针对项目季度绩效计划和里程碑事件执行情况等进行360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制定下个季度的绩效计划并确定里程碑事件,即季度评价;

⑤项目结束后,根据项目经理的整体绩效指标实现情况并结合季度评价情况展开360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项目奖金挂钩,奖金在项目结束后的第三个月发放,以便由客户来检验项目成果是否经受住考验,即结项评价;

⑥根据项目季度和结项评价结果,项目管理委员会和项目经理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公司在评价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沟通氛围,给项目经理提供充分表述意见及申诉的渠道与环境,并鼓励直言不讳。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着重于与绩效紧密挂钩的保健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及落实:保健机制主要是制定薪酬、奖金、福利等价值分配制度以及培训计划,其中,针对项目经理建立了个性化薪酬制度;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职位晋升与岗位轮换制度,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优秀管理者评选制度,尤其是针对项目经理探索性地建立了公司股权分配激励机制,采取了股份期权、赠予股份、业绩股份等多种股份激励模式。二元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核的规范化、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及对项目经理的切实激励。

二、A公司项目经理绩效考核效果

M项目实施这套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后,有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最终驱动企业绩效目标的达成;绩效指标客观地反映了项目经理的绩效领域,对项目经理乃至整个项目团队在工作中的牵引作用很显著,鞭策项目成员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各种绩效管理制度如激励机制充分保障了对绩效考核的认同感与参与度。M项目经理绩效管理较以往的绩效考评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①建立了一套以企业战略和绩效目标为导向同时兼顾项目管理过程的绩效指标,而不仅仅是以财务结果为衡量标准;

②建立起了一整套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包括绩效评价,还包括指标制定、绩效沟通、过程改进及评价结果应用等,同时开发了一系列实用的过程监管工具,如成套的项目状态监控报告;

③在项目团队里树立了一种良好绩效意识,即首先项目团队的绩效将有力提升企业绩效,然后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项目成员的劳动回报、成长发展与项目绩效紧密挂钩。

在指标构建与评价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项目进度指标评价采用净值法,成本控制指标采用人工费率法,这两种方法对绩效信息的质量和数据采集手段要求较高,需要企业强有力的财务系统的支持。总的来看,M项目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不仅为A公司其他项目的绩效管理树立了典范,也为项目的二期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A公司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的启示

1.设计项目经理绩效指标时,应当把项目绩效指标和企业绩效指标结合,将项目经理绩效置于企业绩效中全方位考查,充分考虑项目成功的产品与管理因素,保证指标因果关联、全面、客观。项目经理绩效从绩效的层次上看,介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因此,项目经理的绩效指标应能体现公司的战略意图并对公司层的绩效目标起到驱动作用。同时,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还应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项目经理绩效指标是制定项目组成员绩效计划与指标的重要依据。项目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职能式的管理方式,项目型企业应当把握住项目管理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侧重点;项目二维的矩阵组织结构,强调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重视团队建设;项目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资金、技术手段及人力资源的约束下实现项目成果等。掌握这些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2.软件项目绩效管理是一种知识管理,在把握知识员工基本特性基础上来设计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更有利于对知识员工的激励。有研究者把知识员工的特性归纳为高自主性、高成就性、易流动性、工作过程难以观察和监督等,为了增强对知识员工绩效评价的信度,可以选择多个评价主体,如A公司所采取的360度考核,由上级、下级、同级乃至客户直接参与评价;为了增强绩效衡量的公正性,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评价还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如A公司采取了项目季度评价与结项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真正激发知识员工的积极性与潜能,激励方式的多元化非常重要,应敢于突破传统的事后奖惩范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激励,强调使命感、长期物质回报、个人发展、精神鼓励等因素对知识型员工长期的组合激励作用。

3.软件项目是一个复杂性智力劳动过程,要想使得项目的绩效评价落到实处,应当把过程控制与绩效沟通有机结合。A公司在项目绩效监控过程中的做法行之有效,那就是建立项目各个阶段的状态监控报告,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并建立起配套的流程与制度作为保障;另外,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实现项目过程中的信息积累与共享也是A公司项目绩效跟踪与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状态报告及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是一种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双向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项目成员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充分反映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建议;项目管理者在利用这些手段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人性化”的沟通,通过全方位“人性化”沟通树立一种人本管理文化,确保考核的民主、开放,并激发项目经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团队领导力。

柔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浅析 篇3

关键词:绩效评价;战略柔性;指标体系;企业生命周期

引言

绩效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调动和激发企业生产和创造更高绩效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动力。然而,由于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善,使许多企业对绩效评价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评价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分析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发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评价与战略柔性的界定

1.绩效评价的界定

要评价绩效,必须先对其进行界定,弄清楚它的确切内涵。Bate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个多维建构、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不同。”从管理学的角度,绩效是企业期望的结果,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展开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包括企业经营效益水平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2、 战略柔性的界定

(1)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企业外部的环境来特征来界定战略柔性,认为战略柔性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高绩效,增强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从柔性的起源看,柔性和柔性战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战略柔性的界定的确首先与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关。处于相对静态环境中的企业不确定因素较少,竞争优势的来源可能依然来自于规模、范围、成本等传统要素所带来的高效率;而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则更加倚重于预测、多样化、快速反应和战略联盟,以增强战略柔性,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在这个层面上,战略柔性的实质就是企业面对多变或不确定性环境的适应性或战略灵活性,企业要依据环境变化的程度,实现战略柔性与企业效率的平衡。

(2)基于企业内部系统可调整性

当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不确定事件的影响时,企业总是要作出各种反应来应对这些变化,从而势必通过对企业内部系统的调整和变革实现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比如,企业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或产量结构,而品种结构或产量结构的调整依赖于设备、技术、人力、组织等系统的调整。如果企业能够较为轻松地实现系统调整,实现产品品种、产量的变化,则具有较高的战略柔性;如果某些系统的调整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资源重组就难以实现,企业就难以对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这些系统是缺乏柔性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战略柔性还应是企业内部系统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是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重新配置和运用资源时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调整、可变革性。

综上所述,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界定战略柔性,认为战略柔性是企业在面对大规模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对企业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快速的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是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重新配置和运用资源时系统所表现出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调整和可变革性,其实质是增加企业在面临环境变化时的选择权,使企业在转变策略时能够付出较小的成本持续地实现优势绩效,获取竞争优势。

二、国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企业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大不相同。从其产生发展历程看,西方企业绩效评价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2)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阶段。(3)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阶段。(4)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绩效评价。

三、国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多年来一直是一种以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计算的净利润指标为主。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包括6项指标。1993年颁布的“两则”、“两制”中,规定了8项财务评价指标。1995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项指标。1997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又修改了原来的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由6项调整为7项。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共32项指标。2002年3月重新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操作细则共28项指标,在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趋于完善。

四、基于战略的的柔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评价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结合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侧重地选择相应的指标,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使企业绩效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有效。

企业在创业期的主要目标是摸索、创建一个可行的、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市场战略,并生存下来。在这个阶段,创业者领导大家热情工作,具有活力,创造性和冒险精神。这时组织系统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决策基本上是由创业者独立决定。不会有过多的会议要开,有事情大家只是很随意聚在一起商讨,没有会议室也没有正式的会议记录。创业者之间能够团结一致,凝聚力强。这时企业资本实力弱,盈利水平很低,但需要的现金却很多。产品/服务方面需要重大的创新。在成长期,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壮大。企业盈利增长得很快,企业规模变大,就需要相关的制度,这时企业开始制定了一些规范的制度。经济增长使领导者们看到了希望,从而企业的组织活力、创造性和凝聚力不减。在成熟期 ,企业的目标是巩固和改进己有的地位。企业设立完整的组织部门,各种制度得以规范。创业者之间开始产生矛盾,组织系统凝聚力得到削弱。做决策也程序化,做决策的时间增长且规避风险。守成思想开始出现,企业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减退,组织活力显得不足。盈利水平达到高峰,增长速度很慢或是没有增长。资金足够,出现现金流的闲置,开始对外投资,企业注意力集中在增加利润,提高效率。产品的范围比成长期阶段更宽一些,开始跨行业多元化发展。企业的形象得以树立。所以,具体绩效评价指标如下: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基础管理水平、整体服务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等。

企业采用不同的战略, 在设计战略导向的柔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应用从而在产业中赢得成本领先,以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该战略要求企业积极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的减少研发、服务、推销等方面的成本费用。采取成本导向战略的企业更强调以成本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指标,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一般侧重于产品成本、产量、质量、内部制造效率、交货效率、市场占有率、管理成本等。差异化战略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高于对价格的敏感。因此, 绩效评价转向与顾客需要相关的领域,消费者满意度、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产品质量、研发设计能力、新产品上市时间等指标被列入指标体系。知识与信息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有技能、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等概念被高度重视,企业会更加强调顾客需要、跨职能和部门的协作、员工创造性、知识的转化与融合等诸多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淑芳.20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P7-9.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4

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构建原因。

目前, 我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指标解释》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全球并购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 (2007) 。

同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相关指南中规定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相比, 我国政府出台、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少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情况的评价指标。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进行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估的前提条件, 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156号文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式也提出了指导意见, 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均缺乏对这方面进行评价的指标。 (2) 环境管理指标显著多于环境经营指标。环境管理指标是从企业制度、组织结构、科技研发和环境守法等方面衡量环境业绩。环境经营指标是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衡量环境业绩, 该类指标涉及范围广, 对企业环境业绩影响显著, 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大多数属于环境管理方面的指标, 只有少数是环境经营方面的指标。 (3) 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相关的指标较少。环境绩效评价应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原材料的利用、产品生产、销售、维护、再循环及最终弃置等环节。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贯彻生命周期思想, 各指标间没有很好地反映出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逻辑关系。 (4) 设置的指标不能较好地反映环境管理的宗旨。如反映企业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 有的用总量指标, 有的用效率指标, 但效率指标更加符合环境管理的宗旨, 应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产品的消耗。 (5) 缺乏环境财务业绩指标。现有的评价体系对环境财务业绩均缺乏足够的重视,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尚未实行环境会计核算, 与企业环境有关事项的核算没有从财务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 使得对这方面的评价失去了强有力的信息基础。

2. 指标构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环境绩效指标构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构建了一套既与国际性指南相符合又与我国企业环境经营、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三级四大类, 即环境信息公开度、环境经营、环境管理和环境财务, 具体见表1。

以上四大类指标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出来:

3. 分级标准。

我们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156号文件、环境友好企业评选标准和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等规章, 结合企业实际, 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得分划分为四个级别, 具体分级标准见表2。

二、企业环境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企业环境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为各一级指标的权值;P为各一级指标的得分, 二、三级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与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一致。

企业环境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80分以上为优秀, 70~79为良好, 60~69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 权重的确定。

我们对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三级指标为简化计算采用等权处理法。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 (A) , 即企业环境绩效的总分;第二层为准则层 (Bi, i=1、2、3、4) , 即环境绩效一级指标层;第三层为措施层 (Sij, j=1、2、3、4) , 即对应于某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层。根据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一级、二级指标的权值见下页表3。经计算, 层次总排序λmax=4.015, 一致性检验比率CR=0.005, 小于0.1, 认为指标权值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可采信。

三、应用举例

本文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石化”) 为研究对象, 通过搜集企业公开披露的相关环境信息, 对其2008年度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具体的评价过程及结果见表4。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石化环境绩效良好, 有明确的环保理念, 有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十分重视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但是企业环境绩效的评分值不高, 这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比如企业对一些环境绩效的评价项目没有主动予以披露。很多项目尚未披露一方面可能是企业疏于披露, 如环评制度执行的情况、环境标志产品的数量等;另一方面是目前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局限, 使得一些应披露的环境财务项目不能从现行财务报表项目中分离出来, 外界很难获知。因此, 应进一步改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和披露内容, 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估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发, 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 2002;4

[2].冯昊瑞, 李玉萍.基于多级模糊算法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模型的构建.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1

[3].乔引华, 乔鹏芳, 薛红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11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5

安翔

【专题名称】金融与保险

【专 题 号】F62

【复印期号】2007年12期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家》(桂林)2007年4期第46~50页

【作者简介】安翔,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天津 300071。

一、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

根据国发[2003]15号文和国办发[2004]48号文的规定,从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份到第二批新增加的21个省(区、市)所享受的国家扶持政策包括:

1.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具体办法是,由财政部核定1994~1997年农村信用社实付保值贴补利息数额,由国家财政分期予以拨补。

2.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第二批试点地区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06年底);对其他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对试点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①(对第二批试点地区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3.允许试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1.0至2.0倍范围内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不超过1.2倍)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款,利率还可适当下浮。

4.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一是由人民银行安排一部分专项再贷款。专项再贷款利率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减半确定,期限根据试点地区的情况,可分为3年、5年和8年。专项再贷款由省级政府统借统还。二是由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票据期限两年,按适当利率分年付息。该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抵押,可有条件提前兑付。上述两种方式由试点地区和农村信用社选择。

二、改革的阶段成果

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此次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经营绩效的连年增长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1.2004全国农信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全行业首次实现了统算盈余,盈余金额达104.62亿元,其中,有26245家农信社实现盈余,盈余面为81%。8个试点省(市)农信社分省统算全部实现盈余,其中吉林、贵州两省与上相比实现了扭亏为盈。

2004年农信社存贷款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业务收入的增加。全国农信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3623.8亿元,比上年多放4046.9亿元。当年清收盘活不良贷款1370亿元。截至年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初下降544.64亿元,不良贷款率②为23.1%,比年初下降6.27个百分点。

2.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4.8%,比2002年末下降了2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快速提高,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到8.03%、12.93%和8.78%。

截至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257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6%。贷款余额22354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0%,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007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5年农信社实现盈余18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盈75亿元;另外,农信社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支农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81%提高到87%。

3.2006年末,按“一逾两呆”口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为11.56%(其中农村信用社为13.73%),比2002年末下降25.37个百分点。同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支持“三农”服务功能有所增强,支持“三农”的信贷投入明显增加。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17%,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幅2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1%③。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2007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分别达到8.2%、10.6%、8.0%(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口径计算)④。主要指标见图

1、图2所示。

图1 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

图2 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5年、2007年第1季度),中国人民银行。

4.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分别采取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合作制3种制度模式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以及县乡两级法人等4种组织形式。

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共组建银行类机构10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4家、农村合作银行89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453家。除西藏没有农信社外,全国30个省市均开展了农信社改革的试点。

在管理体制上,参加改革试点的省(市)均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明确并初步落实了省级政府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其中:27个省市选择组建省级联社;北京、上海选择在原市联社的基础上,改制为全市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市选择了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在2006年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我国形成了“8+21+1”的先后改革格局。

总结以上各项,从数据上显示,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从自身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到产权制度、管理体制都已取得了成效。当然,每一项改革都会引发资源的重新配置,新的制度安排取代旧体制将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由利益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费用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构成了改革的成本与收益。

三、改革的成本与绩效分析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有的成本是显性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成本,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隐性的、无法计量的制度和社会成本。首先,国家是此次改革中最大的出资人。为了深化农信社的改革,国家采用了四种形式向农村信用社注资。一是财政补贴。由财政部核定1994~1997年期间亏损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多支付的利息给予补贴,已实际拨付到位69亿元;二是资金扶持。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或发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此项资金扶持总额为1656亿元。按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清收比例下限再打五折测算,发行专项票据所置换资产的清收所得超过50亿元,用于补充农村信用社的拨备。三是税收优惠。从2003年1月1号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对其他地区减半征收所得税,已减免营业税、所得税99亿元。将同期按3%所征营业税留给省联社作为风险基金。四是利率优惠。除小额农贷和个别风险较大以及受灾地区的农贷以外,其余的农信社贷款利率允许上浮1~2倍。由于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增加可用资金来源800亿元;持有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累计增加利息收入57亿元。以上合计,对试点农村信用社增加资金支持约2731亿元⑤。

除上述可以测算的显性改革成本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制度成本。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在政府安排下进行的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信社对原有的体制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这有可能导致改革并未按照最初设计的路线进行。农村信用社为了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而采取非常规手段,增资扩股、实现盈余,但是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却未必得到根本改善。例如,2004年底从损益表上表现出全行业扭亏为盈,2005年底从资产负债表上表现出由“资不抵债”转为资本充足率达到8%。剔除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试点省市农信社经营绩效的提高,有多少是由于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所引致的,就成了疑问。另外,在选择央行资金扶持方式上,各省多选择“央行票据”,而需要偿还的“再贷款”方式受到冷落。究其原因,“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法人治理结构”等三项容易达标。这里面除加强自身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在报表数字上的作假,甚至包括地方政府、当地监管部门在内的各方联合对付人民银行达标验收的可能(王硕平,2005)。《财经》2004第16期就披露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在增资扩股时承诺保息分红,股金存款化,创造了日均扩股逾1亿元的奇迹。这种改革目标的短期化,必然导致操作行为的短期化。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行为扭曲,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些构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巨大的制度成本。

社会成本指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式选择失误而导致的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失信行为普遍发生等给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此次农信社管理体制中省级联社的成立以及隶属关系的改变,使农信社实际成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表现为在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市中,农信社的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均系省市政府副秘书长,甚至联社主任也来自省级政府;非省级政府官员改任的省级联社主任和副主任,也分别来自人民银行或银监局。虽然增资扩股后股东人数降低,人均股本数增加(谢平,2006),但股权结构依旧分散,监管成本高;资格股股东以获取信用社贷款服务为目的,而投资股股东又不能参与决策;在信用社主任和理事长由省联社任命的前提下,“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不可避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初衷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而改革前农信社在所有者权益保护以及监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改革后可能依旧存在。政府花钱没有买到机制,农信社改革出现法人治理结构机关化倾向。

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为享受政绩带来的利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信用社的经营;信用社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也会冒失败的风险,因为是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在为信用社的损失买单。地方政府、信用社、中央政府三方博弈的结果是,本应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以及地方政府,却将精力用在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易中,这种寻租行为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信用的缺失使金融业行为扭曲,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成本与收益对比变化的过程。但是目前衡量收益的指标过于简单。虽然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选择是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被关注的重点,但是通过银监会公开发布的数据,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主要由注册资本金等规模指标控制;省级联社的成立以及隶属关系的改变,也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的,更不应作为绩效评价的一项标准。

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从监管机构的角度看,也一直在坚持这一原则。首先中央银行提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于2000年初在我国推行了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随之又于2002年3月12日做出了利率浮动的探索。为了支持苏南三个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提供了

50亿元,5~8年期的无息再贷款予以支持,以缓解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希望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支农义务,加大支农力度。然而从农户贷款增加的比重中可以看出,改革成效并不显著。对东部地区江苏省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新改制出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向私人企业放贷”(张军,2002)。2002年,对新改制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存、贷款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贷款总额中,农业贷款的比重仅为10.75%。可以看出,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股份制改革的农村商业银行,其最终的发展很可能从管理模式、客户结构到服务手段都趋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中等发达的以种养为主的地区,农业贷款也未显著增长;在相对贫困地区,农户贷款占比已经高达90%,很难再有增长空间(谢平,2006)。

四、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因此,对于此次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选择标准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状况是否好转、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产权是否清晰,而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之中,而农村金融资源保有率⑥的提高才是检验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否成功、农村金融绩效的惟一标准。所谓保有率,是指来自农户的金融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于农户。在假设农村信用社可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借鉴Yaron于1992年所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评估框架⑦。以此为标准评估农村信用社的业绩,从而评价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带来的农村金融融资效果。

该框架包括两个基本指标:目标客户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性。其中目标客户覆盖面是一个混合指标,它可以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服务目标客户,以及满足目标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程度。覆盖面指标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既能衡量深度(所服务客户的类型和贫困程度),又能衡量广度(利用不同方法所服务的客户数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

1.资产规模: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

2.贷款和存款的规模及其增长率:反映了农村信用社在此次改革中对目标客户金融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

3.贷款的结构及农户贷款的增长率:反映农村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以及信用社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广度。

4.贷款条款:即农村信用社主要客户群的贷款方式及其效果。它能反映信用社是否能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5.交易成本:反映农村信用社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指标,是影响其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性指标,用补贴依赖指数(subsidy dependenceindex)来衡量。主要用来计算农村信用社为保证其收益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时所需要的补助金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SDI=金融机构所获年净补贴/年均利息收入

A—借入的贴息资金的平均余额

m—该机构应该支付的借款利率

c—农村信用社为其平均年优惠借款实际支付的加权平均年利率

E—年平均所有者权益

k—农村金融机构所接受的所有补贴合计(如国家所支付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费用)p—报告的税前年利润(经过对贷款损失准备金,通货膨胀等的调整)

LP*I—贷款余额所赚取的利息

补贴依赖指数(SDI)为零,表示该机构已经实现完全的持续性;补贴依赖指数为1,表示普遍将平均贷款利率增加一倍才可以取消补贴;补贴依赖指数的最小值是-1,但没有最大值界限(Benjamin,1994)。通过对农村信用社SDI值历年的比较,若该指标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则说明信用社经营业绩的好转和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增强。这些指标虽不能对农村信用社运作的经济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数量分析方法来度量一个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并使与扶持机构相关的社会成本透明化(世界银行,1992)。

因此从农村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根据金融功能观的理论,笔者提出以下关于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第一类,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活力评价指标,包括反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资产安全性等财务指标。

第二类,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评价指标,包括对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评价以及内部稽核、审计、决策的独立性等,可以参考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的体系设计。第三类,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可以用目标客户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性两个指标来衡量。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的惟一体现是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是农户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的资金融通量对民间融资比率的提高,是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目标的实现。如果在农村地区,资金融通的瓶颈现象依然存在,农户的资金需求依然要通过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那便与此次改革的初衷相悖了。通过用以上三类指标,具体衡量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并与改革成本相比较,才能得出一份客观、公正的结论。

注释:

①农业商业银行税率为5%,其他商业银行的税率是6%。

②不良贷款率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之和与贷款余额之比,它的降低可以通过清收不良贷款、利用盈利核销不良贷款以及增加贷款余额的方法。

③《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4季度

④《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1季度

⑤《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3季度。

⑥陆磊.降低准入门槛是不够的.财经,2007(1)

⑦J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 products,World Bank,1999

【参考文献】

[1]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 products[J].World Bank,1999.

[2]JACOBYARON Successful rural finance institutions[A].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C].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2.150.

[3]李明贤,黄亚林.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本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42-45.

[4]刘民权,徐忠.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探索[J].金融研究,2005,(4):99-113.

[5]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进展——访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张功平[J].农村金融,2005,(16):35-36.

[6]宋磊.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与创新[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24-26.

[7]王硕平.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得失五年后[J].南方金融,2005,(2):38-41.

浅议财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财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单位财会人员绩效评价层次的基础上,依据财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别建立品性素质指标、工作绩效指标、智能素质指标、工作态度指标、资历结构指标、身体素质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财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品性素质指标

品性评价指标是对财会人员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品性指标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养、诚实性、事业心、协作性、原则性这五项指标,这也是作为财会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政治思想素养指标

这项指标不仅是财会人员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任何一名财会人员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主要是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否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能否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被评价者日常的行为表现,由主管领导和同事给出一般性的评价,再由评价工作组给出评价结果。

(二)诚实性指标

诚实性是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生活中。主要看财会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件发生。

(三)事业心指标

财会人员能否以工作为重,当工作和生活发生冲突时能否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其日常工作的态度和完成情况,以及对待突发任务的态度和处理情况及结果。

(四)协作性指标

协作性主要是指财会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以及和本财务部门同事之间的合作是否融洽,能否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处理好日常财务工作以及及时、准确地完成其他任务。可依据资料以采用单位人员互评的形式和依据日常工作记录获得。

(五)原则性指标

主要依据财会人员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看能否坚持原则,有无违反财务规章制度,有无“开后门,送人情”的做法。可以依据资料由评价工作组给予考核。

品性素质指标中的这五项指标都要依据财会人员日常工作表现来进行评价,所以在平时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同时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

二、工作绩效指标

工作绩效是指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效果。主要包括财会人员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及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绩(对本部门的贡献程度)如何。工作绩效是财会人员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作成绩指标、工作质量指标和工作效率指标。

(一)工作成绩指标

在对财会人员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加入目标管理的思想,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对不同岗位的财会人员做分类管理,分别确定他们的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KPI反映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那些足以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行为。它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或者行为化岗位职责的核心部分为评价指标的方法。它符合现代管理学中的“二八原则”,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抓住了20%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与衡量,就体现了绩效评价的重心。根据设立的关键指标来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

(二)工作质量指标

主要指财会人员在完成工作时工作效果的好坏。工作效果越好,显然正确率越高,工作质量也就越高。对财会人员工作质量的评价,可由直接上级领导评语和平时工作表现的记录来取得直接材料,再由专家组对其进行评价。

(三)工作效率

财会人员工作效率可以从完成的工作量和所用的工作时间得出,所用工作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以月、天、小时计算。在评价工作效率的同时,不能忽略工作的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工作的效率如何。

工作效率=■?摇(公式1)

三、智能素质指标

智能包括人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创新等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并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水平的变化集中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深刻、正确和完整程度上;表现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与质量上。对于财会人员来讲,智能素质可概括为:专业能力、自学能力。

(一)专业能力指标

专业能力指标指财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获取专业能力的指标,除了依靠平时的工作表现之外,还可以从单位组织的岗位练兵或岗位技能大赛成绩获取信息。主要指标有:理论知识得分指标、实际操作得分指标、专业技能得分情况。

(二)理解能力指标

理解能力指标指财会人员对财经法规、规章制度、财务规定的理解力,以及对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内容的理解力。理解力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采用主观评价进行评价。

(三)组织协调能力指标

由于财务工作涉及从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生活费管理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而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某一项工作的好坏都会严重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担任各个财务工作岗位的财会人员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密切配合和督导他的上级和下级工作,要保证自己在向其他职能部门传送信息、下达任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准确、高效,以保持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协调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亲和力,能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善于沟通和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应变能力指标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财会人员必须具有随机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指标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比如,财务人员应具备很强的应急保障能力,要融入社会的整体保障中,并随着保障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保障效率。必须着眼任务的特点,科学调整组织机构、财权划分、工作职责及业务关系等,应变可能发生的情况,提高应急能力。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信息化手段操作能力。未来资金保障手段要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合理调剂资金使用、实施财务监督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财务数据采集和辅助决策系统,建立一个集跟踪、指挥、控制、通信和预测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平台,知识、手段、硬件的提高将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的应变能力。

(五)自学能力指标

财务法规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也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财会人员不断地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尽快熟悉和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求财务人员对现有的各种会计知识、法律法规了如指掌、融会贯通之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标主要反映在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接受程度上。

四、工作态度指标

工作态度主要包括责任心、工作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对这些因素除了主观评价外,应该注意平时观察得到的记录,据以实施得到评价结果。

(一)责任心指标

责任心指标指被评价者主要承担工作的职责,不推卸责任,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在从事各项具体的财务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各项财经法规,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反映指标有:在工作中献计献策、组织参加会议的次数、特殊任务参与次数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平时工作记录得到,比较直观。

(二)主要性指标

作为一名财会人员,主要性主要表现在: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能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去承担除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反映指标主要有:注重工作中的细节,为做好工作而主要学习;主要承担本工作之外的工作次数等。

(三)持之以恒性指标

持之以恒指标指财务工作人员对日常工作以及重、难工作的坚持性。在财会人员接受工作后是否能够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主要指标有完成任务比率、出勤率等组成。完成任务率=■×100%(公式2)

出勤率=?摇■×100%(公式3)

五、资历结构指标

(一)学历等级指标

学历指标由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两部分构成。第一学历指的是财会人员在工作之前首次从高校毕业取得的学历,以档案为准。最终学历指的是目前为止,财会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财会人员可以通过再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学历水平。

(二)职称等级指标

职称等级指标指的是根据财会人员的工作年限以及取得资格情况来对应职称等级,一般有三个等级: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不同职称的工资及待遇标准是不同的。级别低的等级可以通过一定程序申报高一层的职称。比如:一个初级会计师到了规定年限,并且通过有关的考试,就有资格申报中级会计师。

(三)培训进修指标

培训进修指标指的是财会人员在工作中为了提高能力,而去参加的培训班或研修班,一般是由财政部门承办的财务干部培训,由一级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定人员参加。评价指标有:参加培训的次数、培训内容及考核成绩。

(四)经验丰富度指标

经验丰富度指标是指在处理工作中的技巧和经验。这是要靠实践经验慢慢累积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工作年限及工作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工作年限长,工作经历多,就经验丰富度高,也和本人的资质有关。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可以采用叙述法和关键事件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工作年限和工作经历可以作为两项参考指标。

六、身体素质指标

(一)举止指标

举止指标是指财会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举止是否大方得体、是否有损财会人员良好形象的行为,是否严守财会人员各项规定。可由直接上级领导、同事、服务对象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评价,获取评价信息,采用主观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

(二)健康指标

健康指标包括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指标。生理健康具体指标比较容易取得,可由所在单位的卫生部门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易取得,主要依据平时的工作表现,对待工作压力、挫折的态度,对待荣誉和处分的态度;或者采用心理问卷调查的办法取得数据指标。

(三)体力指标

体力取决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因素。要求财会人员的精神高度集中,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判断准确,同时还要求有持续的耐久力。

(四)精神面貌指标

精神面貌指标指财会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留给他人的印象,是精神饱满,还是萎靡不振?是充满斗志,还是缩手缩脚?可由直接上级领导、同事、服务对象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评价取得评价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立国.现代企业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

[2]宋丽丽,安宁.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2006(3):9-11.

[3]卢静.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5):24-27.

[4]李慧.现代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7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这使得更多企业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在经营决策和战略管理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系统设计,导致企业环境管理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在研究和归纳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本文通过构造评价模型,提出了与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希望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环境绩效及评价指标概述

1.1环境绩效概述

环境绩效的正确定义是环境绩效评价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要求的定义,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环境法规的实施;二是环境质量情况,这是环境绩效的核心问题;三是环境治理和污染物的利用情况,这将直接影响企业最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总之,企业环境绩效包括2大部分内容,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企业管理制度的环保意识。

1.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概述

环境绩效评估是指所有环境数据集成的企业,通过对环境绩效的跟踪和控制,从而实施标杆管理。根据不同的准则,环境绩效指标也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指数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当然国际上很多机构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也做过一些探究, 其中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和WBCSD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最具代表。总之,环境绩效指标支持环境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节约成本和其他管理活动的机会。

2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已有的指标体系大概可以分为2类,第一类是WBCSD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简称WBCSD,把生态效率解释为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逐渐减轻对生态的影响,将资源的耗用减少到地球能承受的水平。第二类是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这个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绩效指标和环境状况指标,环境绩效指标又可分为操作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

2.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时效性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企业的实际指标数值和标准数值相比,得出的相对数值乘以该指标占的权重值,最后总结的所有指标得分计算获得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标准值确定的滞后是造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滞后的最主要原因。目前确定标准值的方法是通过搜集所有企业数据,再采用统计手段确定出平均值。而企业的年度报表不能在一个年度结束时立即报出,再加上对企业的数据搜集完成后还需要时间进行统计处理,因此标准值一般要在下一年度的中期才能产生,这就使得绩效评价工作难以具有时效性。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给企业提出针对性意见,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时效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很难准确地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

2.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偏少

绩效评价体系中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有速冻比率和流动比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流出量称为现金流量,它反映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所产生的收入及发生的费用;反映企业当前的债务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反映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成果。速动比率,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的流动资产中能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在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流动资产可以变现用来偿还负债的能力。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仅仅只有这两项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这完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收益质量。

2.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过程评价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对结果的评估,但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估。在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规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

系减少8项,由以前的32项减少为24项。 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在应用领域上进行了拓宽,由国有企业推及到一般企业,同时,简化后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该体系的评价是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的,注重的是评价的结果。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总结成功经验, 分析经营上的不足产生的原因,以便加强自身的管理来提高业绩。但是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过程评估的忽视,会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应当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开发,了解顾客需求及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企业进行可持续化的管理。

2.4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很好地预测公司的未来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局限于企业的静态经营状况,这虽然可以反映出企业过去相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对企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评价不足,这使得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很好地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比如一些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及良好的商誉,一些刚刚起步的企业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它们的财务数据在短期内不容乐观,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信息都无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好地体现。如果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只看重目前的财务指标数据,而不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注重开发新产品,不注重提高市场份额,不注重改进公司制造技术水平,不注重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将很可能导致公司经营的失败。

3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如何解决当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如何构造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和合理。从企业、 行业、政府角度对环境管理进行分析,构建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1企业角度

企业是环境管理的最直接参与者,得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量是最充足的。要从企业角度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3方面:(1)环境管理指标。 包括管理过程指标和管理结果指标。(2)环境投资指标。主要是在调查的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投资,包括投资成本的环境管理的发展,对资金等环保方面的社会活动。(3)产品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即某种产品从取得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使用等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指标,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水平(见表1)。

3.2行业角度

制定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企业管理部门进行环境管理的目标。从行业角度出发,可以从4方面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1)资源投入指标。即对投入的原材料或能源的使用量、使用效率等进行考察。(2)污染物排放指标。(3)环境投资指标。即是提高投资对企业环境的研究,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中的比例。(4)环境管理结果指标。即对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所取得成果的考察。不同行业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要视情况决定。行业管理者可以根据环境绩效评价结果对企业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 (见表2)。

3.3政府角度

政府的目标是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首位,保护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1)资源投入指标。即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到该指标值。(2)污染物排放指标。即企业的单位排污量与同行业的标准差异率。(3)环境投资指标。即企业的投资水平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4)环境管理结果指标。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各企业环境绩效水平的高低进行奖惩,激励企业提高环境绩效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见表3)。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三个方面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企业不断改善环境绩效水平,重视环境管理, 环境问题已逐渐得到改善。

4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和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民营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本文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不足,待时机成熟,可以辅以相关企业的案例,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8

一、目前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衡量钢铁企业环境保护实现的程度, 目前还没有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首先, 指标选取较为随意, 尚未形成一个较为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钢铁行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仅考虑到一些节能减排方面的评价指标, 少有涉及或没有涉及诸如反映企业的环保目标、污染负荷、环保能力等与企业综合环保状况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 在指标评价过程中, 仅仅凭借经验或者国内同行业水平判断, 没有或较少考虑到钢铁行业的外部约束 (如节能减排、国家的政策法规、国际环境公约等) , 这可能削弱评价的导向功能, 不利于整个钢铁行业的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最后, 没有针对钢铁企业的特性来区别选择恰当的指标体系及方法。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不同, 其生产及运行特征不同, 国家政策导向不同, 不分行业和生产工艺特征而选择同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难免会出现不当和偏差。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拟构建一个结合钢铁企业特点, 符合钢铁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能够反映现代生态型钢铁企业所要具备的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转换功能、废弃物消化吸纳和资源化功能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满足社会和钢铁企业对环境绩效评价的需求。

二、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还处于传统经济模式, 即大量开采资源, 大量生产产品, 大量创造财富;与此同时, 大量排放废物和污染物, 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 钢铁企业必须关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并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钢铁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原材料强度指标, 能耗强度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这三个指标可分别表述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笔者结合钢铁企业的特点和环境状况, 采用资源、能源投入效率、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三大主要指标来衡量钢铁企业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以及环境状况, 最终达到有效评价钢铁企业环境绩效的目的。

钢铁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它消耗大量资源、能源造成的。少从自然界索取资源 (含能源) , 依靠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 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负荷的根本途径。这种

财务管理CAI WU GUAN LI

新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即各工序产生的废料返回流程重新处理, 这样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轻环境污染, 同时还可降低钢铁企业的成本, 提高钢铁企业的利润率。二是企业外部的物质循环。主要是关于外部废钢 (或称社会废钢) 的循环问题, 其中包括折旧废钢和加工废钢。要尽可能多地回收社会废钢, 并使其回到钢铁工业来, 作为原料重新处理。这样, 才能用较少的矿石生产较多的钢材, 才能较好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物质的减量化。即生产有同样功能的产品所使用的物质量愈少愈好。对钢铁工业而言, 最主要的是要调整产品结构和研究开发新一代的钢铁材料。此外, 要改进生产流程, 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三、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以上技术和理论, 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源头投入指标 (考核钢铁企业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及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末端排放指标 (考核吨钢产能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比率) 、综合利用指标 (考核吨钢产能废料的重新利用) 、关联管理指标 (反映与企业环境控制和环境管理密切相关的措施与投入) 来综合评价钢铁企业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环境控制与管理方面的效率与效果。

源头投入指标反映了由于钢铁企业的活动对天然资源、能源的耗费, 反映出企业是否将原料和能源转化为质量好、成本低、环境负荷小且能够满足用户不断变化要求的钢材。该指标通过对钢铁企业消耗的能源和资源的统计, 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企业单位产出是否实现了能源的高效转换, 包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两大部分五项二级指标, 即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天然矿物消耗量、废钢系数、吨钢新水消耗量、绿色产品和技术的销售比重。铁矿石和废钢是支撑钢铁工业的两种重要原料, 铁矿石为不可再生资源, 应节约耗用并提高其利用效率。所以笔者选取吨钢天然矿物消耗量这一指标反映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该指标越低越好, 废钢是再生资源, 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利用废钢炼钢具有铁矿石无法比拟的优势, 应提高废钢收回和利用, 该指标为正指标, 越高越好, 反映了企业对废钢的综合利用能力。能源消耗是工业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消耗指标之一,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吨钢综合能耗是反映钢铁企业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它能大致反映出钢铁企业钢铁生产的技术水平、原燃料条件和管理水平等, 既包括生产流程的能耗, 也包括其他辅助流程的能耗, 所以选取“吨钢综合能耗”作为该体系指标之一。“吨钢新水消耗量”可以反映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上两个指标均为负指标, 越低越好。所谓绿色产品, 是指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要求, 对环境无污染, 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危害, 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绿色技术是指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的各种设计、生产和回收再利用技术。钢铁行业的绿色产品应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弹力、耐腐蚀、重量轻、超薄、焊接性好、易成形、易回收等特性。因此, 考虑到钢铁绿色产品与传统钢铁产品相比具有消耗资源和能源少的特点, 选取“绿色产品和技术的销售比重”作为源头评价指标, 该指标为正指标, 与其他四个二级指标共同反映企业资源与能源的保护与利用能力、水平。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高炉渣、钢渣、粉煤灰、含铁尘泥等, 另外还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工业噪声等污染。这些工业废弃物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达到排放标准, 为了考察钢铁企业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笔者分别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角度出发, 选取“末端排放指标”和“综合利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末端排放指标反映了钢铁企业排出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影响, 包括吨钢废渣排放量、吨钢尘排放量、吨钢SO2排放量、吨钢CO2排放量、吨钢NOx排放量、吨钢污水排放量、噪声排放。该类指标为负指标, 即单位排放比率越低越好。综合利用指标反映企业降低废物排放量和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的能力, 包括水复用率、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率, 该指标越高越好。

关联管理指标反映的是企业面对资源、环境等问题采取的目标、政策和措施, 笔者将“环境目标”、“基础管理”、“环境守法状况”、“组织、技术创新”、“环境信息发布”作为环境绩效评价二级指标, 目的是促进钢铁企业从环境管理战略、管理环境、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对环境绩效的管控, 既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环保力度, 也有利于规范整个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总之, 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科学的进步, 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效管理工具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我们今后的任务是不断地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逐步把对环境评价问题纳入到企业的绩效评价之中, 从而把我国的钢铁企业建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企业。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9

由于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导致水土流失、雾霾天持续增加, 水、大气、土壤的污染与破坏现象十分严峻。伴随着公众逐渐增强的环保意识以及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的“绿色壁垒”的限制, 政府、企业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公众对于绿色食品、环保产品、放心产品要求的压力。构建一种促使家电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降耗, 有效保护环境的监督手段迫在眉睫, 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不断地督促企业提升自身的环境绩效, 倡导企业节约资源、节能减排,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美好的生态平衡, 它是环境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通知》 (环发[2012]118号) , 以及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信息, 核查的对象基本上是媒体曝光的污染严重的企业或者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环保局在现阶段重点关注的是上市企业高污染情况。

二、问题的提出

相对于经济绩效指标来说, 环境绩效指标的选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可衡量的指标更加不容易量化, 各个指标权重值的赋予也就具有了更大的主观性。考虑到家电制造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自身特殊性, 采用DEA模型有其显著的优势: (1) 不需要提前估计任何参数和权重; (2) 不需要考虑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DEA模型可以直接通过产出与投入之间加权和之比, 计算DMU的相对效率。基于此, 本文选用DEA模型来构建家电制造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实践中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三、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家电制造企业运营的每个时间点都在消耗资源, 同时每个时间点都有产出量, 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消耗与产出并不是简单地将每个时间点企业的消耗和产出进行加总。家电制造企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性, 笔者建议在构建时, 可将家电制造企业看作是一整个集成体系, 从其消耗的生产要素和产出的不利于环境的产出物的相对效率比, 即从家电制造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的生产率绩效来评价实施环境绩效。

企业通过投入多种生产要素, 经过内部转化的过程, 产出对外部环境有影响的产出物, 企业环境绩效就是要评价这种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是否有很高的效率, 而DEA模型正好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投入多产出过程相匹配、相吻合。

DEA的计算过程如图1:

决策单元 (DMU) 就是DEA方法将一项活动或一个动态系统看作是该系统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投入, 一定数量的“产出”的过程。

考虑到数据的取得难易程度, 基于DEA模型构建评价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时, 选取的DMA应局限到当地媒体曝光的重污染企业或上市企业, 且应根据DMA的选取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DEA方法时, 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投入产出项目, 本文基于DEA模型建立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 借鉴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 (WBCSD) 设计的生态效率核心指标。

WBCSD是一个致力于保护环境的世界性公益组织。在2000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提出了全球第一套“Eco-efficiency”评估的标准, 出于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 主张以生态效率指标来衡量。WBCSD设计的生态效率核心指标如表1。

在基于DMA建立家电制造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时, 考虑到家电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 家电制造企业的投入项目主要包括原材料、水资源、能源、环境管理的投入, 产出项目主要是各种产品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物, 基于DEA构建的家电制造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各投入产出项目如表2、表3所示。

四、总结

在研究构建家电制造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投入产出具体项目时, 若产出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时, 反映出来的环境绩效基本看不出来, 在选取投入与产出项目时一定要尽量减少共性的关系, 保持指标的相对独立性, 而且要更多地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另外基于DEA模型, 投入的生产要素越多、产出的生成物中污染物越少、产品越多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鉴于此, 笔者在构建家电制造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投入产出项目紧紧围绕环境绩效评价这个主题, 比如关键的产出指标是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而企业的利润率、纳税额等则不是投入产出的项目, 所以一个环境绩效很差的企业很有可能是一个高利润率的纳税大户。

参考文献

[1].World Business Counci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Z].2000.

[2].孙金花.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童梅芳.基于DEA模型汽车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1.

[4].张素蓉, 孙海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及环境绩效评价分析——兼评河北钢铁集团环境绩效状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2, (01) .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10

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应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两方面的环境绩效;绿色资源的使用、绿色工艺和绿色服务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绩效。在数量上,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偏少,多则造成指标的重复或相互干扰,少则使指标缺乏代表性。

为使环境绩效指标概念易于理解、利于取数且具有可比性,在设计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在每个指标的定义、归类、界定范围、收集数据从而确定计算方法及权重等过程中,应具备真实、规范的科学依据,遵循环境绩效基本理论,所设计的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整套指标体系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可比性原则。指标既应沿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定义、名称和计算方法,又要在一定期间内保持一贯性,以保证历史资料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3.可操作性原则。应尽量做到用较少的指标反映目标中的关键问题,而且所需的数据应具有易于收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原则。所设计的指标应能够反映企业当前以及长期的环境绩效状态。此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还应体现循环经济的特征,即体现循环经济所强调的资源消耗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体现从企业资源投入的源头到产品产出整个过程中,企业对环境状况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息息相关,环境业绩的改变将对企业的财务指标产生影响,因而指标设计应体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相结合的特点。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科学的构建步骤是保证指标科学、完整,体现企业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理顺指标体系总系统与其各个子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照环境绩效评价的系统目标,对所设计指标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测评,将能够最有效地评价系统目标的指标纳入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筛选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应体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生态要求,分析企业的环境因素尤其是重大环境因素,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诉和建议,结合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所制定的环境方针和目标进行,以指标能否提供企业现在及未来环境绩效变化趋势的信息以及是否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为标准。同时,指标还应能体现环境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如企业为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需要购置新型的设备,这种行为将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又如企业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将导致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损失相应减少,成本费用支出有所减少,或是企业生产了绿色产品,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使利润有所增加,均会对企业利润表产生影响等。

另外,为了满足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针对性需求,同时又能以适量的简化指标来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指标的筛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指在不损失或损失很少企业环境信息的前提下,把关系密切的指标分门别类地提炼出来,组成新的适量的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综合指标,据以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考虑指标的内涵重叠和信息重叠问题(即指标的独立性问题),指标间的独立性越大越好。

(二)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确定

企业的环境绩效既要反映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又要反映企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因此将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结合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率和循环经济实现程度三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1. 资源利用情况方面。

该一级指标对应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量、单位产品能源耗用量以及单位产品水耗用量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原材料、能源及水的投入量与产品数量之比。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单件产品耗用原材料、能源和水的数量,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减少原材料、能源和水的消耗量,实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 循环特征方面。

该一级指标对应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原材料循环利用率、能源循环利用率以及设备循环利用率等二级指标。其中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指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再次回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比率,反映企业废弃物的处理程度,且废弃物再利用量也可从企业各个环节的成本记录中查找,可根据指标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治理,从而达到节约企业成本、防止发生或有环境负债等目标。原材料、能源及设备的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反映企业投入的原材料、能源及设备的利用情况,分别为循环再利用原材料成本与原材料总投入成本之比;循环再利用能源成本与能源总投入成本之比以及循环再利用设备的成本与设备的清算价值之比,该指标的运用也需要依赖完善的成本记录进行。

3. 生态效率方面。

该一级指标对应单位利润废弃物排放量、单位利润废弃物治理成本、单位原材料利润率以及单位能源利润率等二级指标。其中单位利润废弃物排放量指标包括单位利润废水排放量、单位利润废气排放量以及单位利润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为废水最终排放量与净利润之比,废气最终排放量与净利润之比以及固体废弃物最终排放量与净利润之比,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在单位净利润下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数量,通过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将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从而促使企业通过改善环境绩效来提高经济绩效。单位利润废弃物治理成本指标反映企业在治理废弃物方面的投入,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环境绩效的重视程度,为废弃物治理投入成本与净利润之比。单位原材料和能源的利润率指标反映企业单位利润所消耗的能源以及原材料成本,直观地反映企业单位资源的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为净利润与原材料成本之比以及净利润与能源成本之比。

(三)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篇11

1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想

联盟动机和目标决定了寻求合伙企业的类型、台作的方式和所选择的联盟绩效评价指标。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如下:

第一,以联盟伙伴为评价主体。通过联盟合伙人来评价联盟绩效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联盟是由合伙公司组成的事实。联盟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由被组建的联盟来评价。更应该考虑联盟合伙人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应从联盟合伙人的角度出发设计联盟绩效评价指标。

第二,评价指标与联盟的目标和动机相联系。绩效评价结果应该能够反映合伙人战略目标和动机的实现程度。合作伙伴往往有着不同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价就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如果联盟的战略目标是产生直接的效益,其绩效的考评就可以使用诸如利润、销售收益或产品单位成本等标准的财务考核指标。如果联盟的战略目标是产生间接的战略利益,其绩效评价就不虚以财务收益指标来评价,而是更多地使用一些为联盟带来间接利益的标准,如渗透到高风险的市场、了解新市场或学习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扩大市场知名度等等。

第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主观指标主要是通过评价人对这些指标的主观判断来评价对联盟的满意程度、企业联盟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企业能力的提高程度和企业风险的降低程度。缺点是评价结果受评价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然而,与主观指标相比,客观指标虽然误差较小,但也有很太的局限性。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联盟目标的不同结合使用。

2联合研发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不同的技术联盟形式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不同。因此,设计联盟绩效评价指标时应立足于企业。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进行。在技术战略联盟具体的形式中。以联合研发较为常见,研发技术战略联盟是企业为了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分散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战略联盟形式。本文主要研究联合研发技术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通过分析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得到研发联盟绩效的评价指标,图1列出了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开发市场:组建研发技术战略联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加快成员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和数量,扩展市场范围。市场开发程度的高低主要由联盟的集体力量决定。联盟集体力量决定该联盟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和顾客满意。这3个指标构成了开发市场这一准则的细分指标。

获得技术:联盟的集体力量。相互依赖性和伙伴间冲突相互作用形成的联盟状况决定了该联盟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研发能力:组建研发技术战略联盟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开发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通过分析该联盟的集体力量来决定所要开发的新产品,并预测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和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其中,新产品研究开发时问是指从立项开发研制一项新产品或提供一项新服务至达到预定的研究成果,可以进入试制阶段时止所需要的时间。该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科研技术因素、资金情况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联盟的集体力量。产品投放市场时间是指从产品试制到产品市场销售时所需的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联盟的生产和组织能力。新产品的特性会影响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和该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

分散风险:联盟通过整合各成员企业“核心优势”来分散风险。从产品研制到大量上市,一般会遇到三类风险,技术风险:是指技术能否成功地转化为产品;市场风险:主要由市场需求、上市时机、产品竞争力等因索引发的风险:财务风险:由于资金短缺引发的风险,这三类风险的大小由联盟状况决定。

根据以上论述再考虑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综合得到研发技术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篇12

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意义

1、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不同类别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内容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 必须根据各类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特点设置不同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2、绩效评价指标体现了绩效评价主体的评价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中设置的指标, 体现了绩效评价主体对绩效的理解和追求。

3、绩效评价指标会影响评价客体的行为。如果绩效评价指标科学、合理, 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评价指标努力, 就会使财政支出取得好的效果;反之, 就会使财政支出达不到好的效果。

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目的、不同类别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内容, 以及指标的设计原则, 采用适当的方法, 确定财政各类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

第二步:运用适当的方法, 确定各个指标相对于项目总体绩效的重要性, 并用数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 即赋予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

第三步:通过适当的方法,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参照标准, 即确定指标的标准值。

三、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支出绩效评价是建立在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和客观、公正、可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科学的评价方法基础上的, 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整个评价过程是公开的, 程序是合理的, 评价结果将会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

2、目标与绩效结合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 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3、重要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值。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优先使用最具部门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

4、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准确地反映绩效的内涵。设计指标体系时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 特别是要考虑指标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

四、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内容和设置要求, 分为基本指标和具体指标。

(一) 基本指标的分设

将基本指标分为目标设定情况、目标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与使用等二级指标细化和分设三级指标, 具体指标解释如下:

(1) 目标设定情况。指对预定目标的设定、规划情况是否科学、合理, 能否体现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1.依据的充分性:项目资金设立依据是否充分。

2.目标的明确度:项目资金使用的预定目标是否明确。

3.目标的合理性:项目资金使用的预定目标设置是否客观、科学, 能否体现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

4.完成的可能性: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情况, 预测项目预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适用于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

(2) 目标完成程度。指项目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5.目标完成率=目标完成数/预定目标数×100%。

6.目标完成质量=实际达到的效果/预定目标×100%。

实际达到的效果是指评价对象实际达到的效益, 当效益可以量化时, 则采用相应的数额;当效益不可量化时, 可以采用专家评议、调查问卷等方法, 得出结论。目标绩效指标评价对象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预定目标, 目标绩效为100。

7.完成的及时性:项目资金使用的预定目标是否如期完成, 未完成的理由是否充分。

8.验收的有效性:项目验收方式的合理性、验收机构的权威性和验收结果的公正性等。

(3) 组织管理水平。指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 逐步形成和运用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支持系统以及由此形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措施等。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9.管理制度保障: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落实到位情况;项目合同书、验收报告、技术鉴定等资料是否齐全并及时归档。

10.支撑条件保障:项目承担单位的人员、设备、场地、信息等支撑条件的保障情况。

11.质量管理水平:项目的技术指标和质量管理, 达到国家、部委或行业等技术和质量管理标准的情况。

(4) 资金落实情况。主要反映项目的计划投入、资金到位等情况。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12.资金到位率=实际拨付金额/计划投入资金×100%。

13.配套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配套资金/计划投入配套资金×100%。

14.资金到位及时性:各项资金是否按项目进度及时到位。

15.财政投入乘数=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财政投入金额。

(5) 实际支出情况。主要反映实际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超支或结余情况、资金利用效率等。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16.资金使用率=实际使用金额/实际拨付金额×100%。

17.支出的相符性:项目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批复 (或合同规定) 的用途是否相符, 项目经费收支的平衡情况以及支出调整的合理性 (只计算财政拨款部分) 。

18.支出的合规性:项目的实际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情况。

(6) 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反映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19.信息的真实性:项目实际发生支出的会计核算是否真实、准确和规范。

20.信息的完整性:项目资金投入、支出、资产等会计核算资料的完整性。

21.信息的及时性:各类会计核算资料提供的及时性;已完成项目是否及时进行决算与审计;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账等情况。

(7) 财务管理状况。主要反映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财务管理有效性及财务制度执行状况等。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22.制度的健全性:项目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的完整性和合法性;是否有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并符合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规定。

23.管理的有效性:项目的重大开支是否经过评估论证, 资金的拨付是否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财务管理制度是否按规定有效执行。

(8) 资产配置与使用。主要反映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资产使用情况等。可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指标:

24.制度的健全性:项目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和合法。

25.制度的有效性: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固定资产是否有专人妥善保管。

26.固定资产利用率=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所有固定资产×100%。

(二) 具体指标分设

(1) 经济效益。指项目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等。

(2) 社会效益。指项目实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

(3) 生态环境效益。指项目实施对综合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4) 可持续性影响。指项目实施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影响程度等。在该指标分设时, 可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的分设一并考虑。

(三) 、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库建立后, 邀请若干专家对指标库中的指标进行分析、权衡、补充、选择, 最后确定评价指标。

(四)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应采用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的步骤: (1) 选定专家, 给出赋权要求, 且保证权数归一化; (2) 由各位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 即给指标赋权; (3) 汇总各专家的赋权结果, 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 (4) 专家参考反馈意见修改其初次赋权结果; (5) 重复“反馈”与“修改”, 直到达到符合要求的精度; (6以各位专家最终赋权值的平均作为组合权重结果。上述做法比较规范, 形式上比较严谨, 但工作量很大, 而且也不一定符合实际。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多采用专家集体商议的办法确定权重。

(五)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指标标准值是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尺或准绳, 既要反映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 又要符合我省财政支出项目的实际绩效水平。具体可采用以下标准:

(1) 计划标准。即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作为评价标准。

(2) 行业标准。即以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 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的评价标准。

(3) 历史标准。即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同类部门、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为样本, 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历史平均水平作为评价标准。

(4) 经验标准。即由专家根据实际经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经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出版社, 2005.12

上一篇:辩证统一、矛盾分析法下一篇:客户设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