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024-06-23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精选11篇)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近些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它主要是描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以及参考价值, 它本质上属于规划层次的决策与规划手段, 但是根据不同的条件也可将其划分为一种负责环境协调与发展关系的手段, 但是归根到底仍然属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范畴之内。近些年来, 世界各国的权威人士一致认为战略环境评价不仅是未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更是一种全方位识别、分析和评估人类所有活动将会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先进评价措施。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指的是在对环境进行发展规划的阶段, 率先对即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一个初步的预测, 使得建设管理人员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随之再全面、透彻的考虑每个建设项目的各项环境影响和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对象, 但是主要的评价对象还是分布于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 因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采取, 而这种方式则能在进行最后的规划决策时, 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 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及最佳的方案, 这样便能使其能安稳、协调的顺利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单方面只考虑环境影响, 在环境影响因素之外, 经济状况和社会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布直接的政策与规划, 这些措施往往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整个工作最基础的部分, 它负责为发展规划的初步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政策制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而言, 环境的目标与标准是有力的评判依据, 它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接受性。发展规划的环境目标应包括这么些内容:

(1) 废物排放的数量与质量;

(2) 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3) 不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4) 能源消耗及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发展的规划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到的是被评价的区域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阶段中对于所处位置周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累积影响, 考虑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情况规划出合理的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 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条件的备选方案。

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基于传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 这种新型评价体系秉承了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删减与适当的扩充, 使其成为了一种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组成。而这种新的评价指标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以外, 同时还添加了资源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等指标要素。因此这种新型的规划环境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4.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延续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的优越性, 并在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完善与改进, 经过结合后的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较高端的评价方式, 它必然要与相关的政策和决策相结合。再加上对于规划决策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这种方法就显得很实用了。其实, 在实际操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方案相融合, 相辅相成, 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不同的环境具备其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 然而正是这种特定的区域特性决定了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显著地效果。在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中, 又主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核心, 这项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工具。

5 结语

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届时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规划类型, 仔细调查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利用环保的资源, 结合政府的约束条件分析各种实施方案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 与此同时, 还必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由于在实际规划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且操作十分复杂, 若想仅仅只凭借一种技术方法去进行有效的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去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 (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应登.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2

本文站在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引入了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眼于评价组织有关环境方面的项目及管理和使用环境资源活动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来设计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企业在具体运用时可以考虑其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一、平衡计分卡介绍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dcard, bsc)是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教授和诺兰诺顿的执行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两个人共同开发的。

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业绩评价以促进战略实施的目标。其特点是始终把战略远景放在其变化和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平衡计分卡之所以称之为“平衡”,是因为它能够帮助管理层对所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做全方位的思考,具体体现在其保持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成果与成果的驱动因素之间的平衡;内部衡量与外部衡量之间的平衡;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平衡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样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本文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在遵循客观全面评价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原则、与其它指标体系相结合原则、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原则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维度设计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1.财务维度:

其目标是“我们怎样满足股东”这类问题,表明企业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平衡计分卡里,其他几个方面的改善都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由于环境绩效审计引起环境管理成本增加而给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造成的损害,会在一定程度上或是完全打消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这个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的成本效益状况,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保护及治理的费用指标、收益指标等效益指标。

这些指标如: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收益/节能投入收益率、环境成本节约净额、环境事故赔偿金额等

2.客户(政府及公众)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外界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体现了公司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只有了解和不断满足外界的需求,企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随着环保法规的日渐完善,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外部对企业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并及时向外部公布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这些指标如:所获环保奖项数、环境产品标志个数、相关投诉件数、环境事故发生件数、排污许可的合法性、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保护手续齐全性、排污费缴纳情况、禁用品的杜绝、资助社会环保活动经费、环境报告的发布情况等。

3.内部环境管理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我们必须擅长什么”这一类问题。内部环境管理过程及结果是公司改善环境管理业绩的重点,其他环境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支持。这些指标如:环保投资金额比例、单位能源消耗的产量、单位原物料消耗的产量、单位水消耗的产量、单位废水排放的产量、单位污染物排放的产量、排污达标情况、固废处置率、“三废”产品利用率、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等。

4.可持续发展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企业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积极态度以及员工的参与能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做出巨大的贡献,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这些指标如: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的情况包括有无煤矿企业环境保护规划和治理制度、煤矿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划分是否合理、关键控制点的人员配备及胜任能力是否恰当、有无煤矿环境监测制度、煤矿主要环境问题预警是否准确、煤矿重大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是否及时、煤矿重大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等、环境教育训练人时数、职业病件数、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通过对基

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指标的值,但是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根据众多的指标无法直接得出有用的信息,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模型,得到综合的评价结果。本文采用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进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基于

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有许多定性指标,而且这些定性指标所描述的评价范围具有模糊性,将定性的问题转为定量问题正是模糊综合评价的一个基本职能;二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动态性恰好是模糊性的一种表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针对性;三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多、评价内容涉及面广,不能简单地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然后综合,而是应该用系统性的、科学严谨的理论、程序进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无疑是最佳选择。

为了得出最终的评价结论首先应该做以下两点工作:一是根据具体指标值计算出各层次指标如初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指标值;二是根据指标值和评价标准得出各层次评价因素的评价矩阵。

各层次评价指标值的计算比较容易,可以利用公式f= 计算,(d为指标值,w为权重值),但在计算过程中应该将非货币性指标值转化为货币性指标值,即无量钢化处理。此外,对于定性指标值可以用问卷调查法取得,即选取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作为调查对象,让其按照上述标准对各级指标评级,然后由审计人员确定指标值。假定四级评价的得分分别为:很好3分,好2分,一般1分,差0分,现对环境管理系统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由20位调查者进行评级,如果四个等级的投票分别为5、10、4、1,那么该指标可定为(5 3+10 2+4 1+1 0)20=1.95,并且可以按照各等级得票的比例确定评价矩阵为(0.25,0.5,0.2,0.05)。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环境业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079-02

指标体系主要是指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研究目的而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指标群,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众多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系统,共同形成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完整刻画,合理构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条理化和层次化,集中反映企业环境绩效运行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特征,还可以区别各层指标和单个指标对整体评价的影响程度。

一、我国现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进行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工作,大多停留在对若干单项指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的阶段,缺乏综合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

第一,有关环境业绩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评价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进行具体研究。

第二,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有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等,对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建议,所研究和介绍的一些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等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相距较远,实践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不多。

第三,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主要指标,仅从原理上提出指标的意义,对指标的“量化”问题目前尚未取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定性的规范性研究成果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少,特别是缺乏实证性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多数是以产权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制度理论等为基础,偏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分析,但以此来解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问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导和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提出了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提供了指南,但其指标通用性较强,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与我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现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是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被评价企业环境管理各个侧面的相关指标组成的系统结构,评价指标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大量指标的简单堆砌,其完善与否关键在于所选指标的质量,而非指标的数量。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在选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的主要依据如下:

1、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环境绩效指标的选取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去。

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兼具科学性、可行性、简洁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应该遵循客观全面、最大限制性和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与其他指标体系相结合等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3、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各种需求,在充分了解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公众、投资人、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环境绩效指标。

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该指标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可以进行参照。

5、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2003]156号文。[2003]156号文是为了促进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的,规定对象是所有企业,尤其是当地媒体定期公布的污染严重的企业,文件中规定了反映各企业环境绩效的相关内容,以公告的形式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应披露的事项。因此,应考虑借鉴156号文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深入研究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经验和做法,以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2003]156号文为参考,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三部分调查的结果,在充分考虑现有可得数据的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构建出适应我国企业现状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保设施指标、环境污染耗费指标、环境治理指标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1):其中,目标层、准则层、基础层是环境绩效指标的逐渐细化,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企业的基本环境绩效。目标层: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总目标是在企业经营模式下环境绩效水平的量度,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即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坏境保护“双赢”的基础上,企业环境绩效能达到的水平;准则层:目标层的细化,也就是能够反映目标层的基本方面,从准则层可以看出企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自己的环境绩效;基础层: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层指标是指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最基本因素形成的指标,它提供了收集信息的基本框架,一般不需要综合,反映的往往是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某一方面的基础信息。

(三)基本指标内涵的解释

第一,环保设施指标

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数;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数;废气治理设施数是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捧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数。该项指标为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数的总和,对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经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该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环保设施运转效率,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主要反映每日废水处理量,废气设施处理能力主要是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每小时处理的废气量,比如在废气治理设施中有专用的脱硫设备,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其处理能力以“千克/时”为单位,反映设施的脱硫能力。

第二,环境污染及耗费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万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

单位工业产值工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工业总产值(万元);工业用水量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鲜用水量和重复用水量的总和,以“万吨”为单位计量。企业单位工业产值的水耗表明企业使用水资源的效率。

第三,环境治理指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是指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工业废水的治理效果越理想。

工业废气去除率=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去除量/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这里的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三种。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去除量是指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所去除的二氧化硫量、烟尘量和粉尘重量。

第四,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工业水重复用水率=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用水重复用水率指标反映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效率,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程度越高,资源的利用程度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对环境所做的贡献更加突出。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指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产值,已经销售或者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循环利用“三废”的水平越高,综合利用“三废”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贡献越大。

参考文献:

[1]贾妍妍.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4).

[2]胡篙.环境绩效评价概述及探讨[J].北方经贸,2006,(1).

[3]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5).

[4]吕丹.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新论[J].财经问题研究,2007,(8).

[5]曹颖,曹东.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2008,(7).

[6]范战平.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 顺学院学报,2008,(4).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需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外在状态、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及战略决策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在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客观存在、物理意义明确的指标才能客观地反映、度量系统的特征,评价结果才可信。②可操作性。所选指标必须考虑量化的可行性、建模的可操作性、数据的可靠性及可获得性,尽量简单、实用。③多样性。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价值型指标与实物型指标等综合考虑。④层次性。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应结合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相应的指标体系划分出明确的层次结构,以反映不同层次上的环境影响。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挥的制约因素

2.1评价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良好的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机制,即便是现在的章程也存在很多不遵循章程办事的现象,目前的评价制度难以成为环境评价行业的标准。这就导致环评制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而且还没有发布在能源、资源、旅游、跟踪评价等方面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中对跟踪评价方面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仅仅提出了开展规划环境需要实施跟踪评价以及做好后评价,并没有对如何开展跟踪评价作出明确的指导。这导致此项内容流于形式。此外,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机构,理想的跟踪评价需要一定的经费和公众的参与配合。这些都是难以有效开展的。

2.2评价的学科建设亟需加强

目前,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理论研究还是非常多的,不过仍然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管理制度、范围扩展等方面的重视度比较高,缺乏对评价系统和制度的研究,很多部门都认为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就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以,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举步维艰。在实践应用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效果缺乏足够的思考,仅仅认为这是一种辅助决策和具体的技术手段,在功能定位、价值属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2.3评价内容有待完善

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不完善,对重金属污染的评估较少,对人群健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欠缺。由于没有相关的技术导则指引,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中人群健康、气候变化等因素较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持与维护。但目前对生物多样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缺乏保护措施的跟踪检查和工程完成后的评估,并且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尚需研究。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列表法

列表法是采用制表的形式,把所有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汇总到一起具体分析。该方法工作量大且烦琐,无法明确影响因素和战略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用来筛选、识别和影响评价的积累。

3.2阈值法

环境承载力是阈值法的理论基础。这种方法比较精确,但是适用范围有限,对于部分资源难以建立准确的阈值,限制了其有效应用。

3.3类比法

类比法是运用比较的方式对已有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综合结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难以精确地把握战略类比行为,适用于环境评价的预测和识别。

3.4专家咨询法

利用专家团队组织评价规划环境的影响程度即为专家咨询法。这种方法的操作主体是诸多专家,所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其评价的专业和资料容易影响评价的结果。

3.5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灰色预测

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判断,在短期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预测中会凸显出很大的不足。

3.6费用效益分析法

对环境功能损害大小通过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包括费用和总效益等方面的计算。这种方法缺少定量,所以难以运用,通常在综合评价中考虑采用。

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项目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会花费大量时间。这就会阻碍环境评价的开展。所以,在项目建设中,可以采用借鉴的方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参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同时参考“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等内容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以保证评价实施的可行性。

5结束语

对规划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降低规划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当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研究,从而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要: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规划环评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充分反映规划区域的各方面特征,再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可客观地评价区域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指导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鉴于此,主要对新常态下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秦兰兰,王有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及实证研究[J].环境工程,2015(02):143-146.

[2]吴洁敏.临港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28-30.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土地沙化、植被退化、荒漠化现象的日趋严重,我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不仅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重视环境质量和生态维护,减少土地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果规划确定后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当或环境监管不严而造成环境污染,这不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制约和防止的。因而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多重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规避不良环境影响的合理政策措施,以防止可能产生的生态系统破坏,这是一种前馈管理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加重,国家对环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越来越重视,而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还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实例研究,逐步完善其评价方法体系及指标体系。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在“环评法”实施之前,我国还只是把建设项目列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而对有重大影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却没有被纳入环评范畴。而实际运行中,土地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和不可逆。具体来看,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克服土地规划项目环评的缺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对规划进行环评使得在决策之前就能全面考虑到可能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从而为减缓措施的制定留有更大余地,而不是到了“下游”的项目实施阶段或实施之后才去弥补出现的问题。规划环评还能考虑到项目环评无法考虑的多个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能对一些大型、累积的环境问题作出预测。可以说,规划环评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能把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伤害在实施之前就消弭掉。

第二,规划环评有利于构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规划环评通过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价各类土地规划对系统、宏观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规划环评是保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工具。我国处在城镇化阶段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强劲,这个阶段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阶段,我们需要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破坏。因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说既是时事所趋,也势在必然。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们的环评体系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评价时其评价标准过于死板,不能及时灵活的对不同对象采用相应的动态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如何科学合理的对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影响的土地规划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还未在更为宏观深远的范围上实现突破,思考较多的是土地建设的变化或土地利用对土壤、水质和地质酸碱度等的影响。只能在一个很狭窄的空间去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很难准确的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造成的真实影响。

(三)预防或降低不利影响的措施较为缺乏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指向是要提出预防或降低对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这是环评的核心所在。目前很多环境影响評价却只提出相关现象和内容,而具体采用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难题却缺少指向性的政策导向。在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经济学、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所得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综合思考如何预防和控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

(四)缺少公众参与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

公众参与是“规划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呈现。国外绝大多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非常强调公众参与性,认为公众参与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环境保护的水平。公众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发现和认识潜在的环境损害问题,而且也可以监督环境及规划实施,在编制县乡一级规划中强调公众参与尤其显得重要。但我国在实际土地规划的操作中却很少考虑公众参与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容易造成土地资源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分配难以达到合理和公平,并且导致资源紧张和浪费。此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与其他土地专项规划在环境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我们基于环境影响识别,并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关于评价指标的设置标准,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层(A)、环境目标层(B)和具体指标层(C)。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为未来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性方案。

总目标层(A)包含一个总指标,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环境影响度。

环境目标层(B)包含三个二级指标,即自然资源指标(B1)、生态环境指标(B2)、社会经济指标(B3)。它是指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而得出的环境目标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面。

具体指标层(C)是属于对环境目标层(B)的分解,反映的是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质量影响的多项具体指标。具体来讲,自然资源(B1),也就是保护耕地资源、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其具体指标可分解为耕地面积比例(C1)、耕地转化率(C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比例(C3)、自然资源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C4)等。生态环境(B2),也就是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其具体指标可分解为森林覆盖率(C5)、水域覆盖率(C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7)、退化土地恢复率(C8)、生态承载力(C9)、水土流失治理率(C10)等。社会经济(B3),也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其具体指标可分解为城镇化水平(C11)、土地利用率(C12)、建设用地比率(C12)、地均GDP(C13)等。

参考文献

[1]薛文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5).

[2]王敏.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研究,2008(2).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环境评价,体系,标准

一、为什么要建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笔者由于工作性质和教学实践的缘故, 经常去幼儿园观察其环境设施、教室卫生和人文环境等。从中看到、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普遍存在着一些主、客观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幼儿园自身的发展, 还会波及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我发现幼儿园环境问题既表现在客观方面, 又反映出主观方面。主要有: (1) 幼儿园室外物理环境; (2) 幼儿园室内教育环境; (3) 幼儿园人文环境等。故幼儿园环境评价和评价标准的建构有助于科学办园和幼儿健康成长, 它既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环节, 也是完善其工作的关键所在。就评价模式而言, 它是一道多解之题;就评价结果来说, 它又是一道难解之题。

二、怎样建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一) 层次分析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室外物理环境

由于种种原因, 每一所幼儿园的室外环境是不一样的, 好的幼儿园 (公办示范园) 占地面积大, 幼儿园基本用房与辅助用房设计科学、合理, 阳光充足, 安全设施良好, 房屋防震结构强;供幼儿游戏的大型玩具先进;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带;户外活动场地面积充足, 并有防滑、防摔等安全设施;家长接送方便等。但一些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上述情况令人担忧, 占地面积不够, 不符合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给开发商让路, 占地结构不科学, 防震结构较差;周围环境恶劣, 四周高楼林立, 小摊小贩遍地;绿化带很少, 户外活动场所紧张, 硬地、水泥地, 没有安全设施;家长接送不方便等等, 上述安全设施较差, 是造成孩子们意外事故的隐患。

2.幼儿园室内教育环境

幼儿园室内占地面积是否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孩子们住宿的环境是否符合其身心健康;采光、通风与取暖设施等一些微小结构是否考虑周全;黑板、教具、玩具、桌椅板凳、盥洗室、更衣室、厕所等是否干净卫生都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和差距。墙饰环境的创设存在着许多问题, 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为了装饰而装饰, 追求外在形式, 而不注意发挥其教育功能, 忽视整洁、有序和美观。

3.幼儿园人文环境

幼儿园管理者的“硬管理”条例与“软管理”技巧的结合, 是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园内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否平等、健康、和谐, 是否蕴涵着无穷的人文意识和教育价值;以儿童为教育中心、尊重儿童天性, 是人文教育的第一要素, 让教师知道人文环境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学历、素质、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对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师职前学习、在职培训和职后进修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等是幼儿园环境“优美”的又一关键所在。

(二) 层次建构幼儿园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三、如何实施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一) 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准备工作

1.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文件准备工作

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是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硬项指标文件;有关人员对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方案要一表多份, 使每一个评价者人手一份;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评审评议表、申报表、数据处理统计汇总表等等都要事先准备就绪。

2.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组织准备工作

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工作不是一项简单化的评价, 它涉及人力、物力等许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 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可以请房屋设计专家、环保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教理论专家和实践者等组成部分评审委员会, 使评审更具客观性和有效性。

(二) 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实施工作

1.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宣传、收集工作

被评者可以通过讨论会、座谈会和专题会的形式进行宣传工作, 预防一些消极因素和抵触情绪的发生;做好费时、费力又费心的但又最有实质性进展的搜集资料工作, 以迎接评价;而评价者应有较高的专业道德和素质做好评价工作,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孩子和幼儿园负责, 使评价工作不得流于形式。

2.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总结、反馈工作

做好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总结与反馈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幼儿园环境建设和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以恰当的方式、规范的语言将评价的结果总结并反馈给有关人员, 做好相应的表格、数据等, 本着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作风, 尤其注重安全环境中的细节问题, 使评价工作不再稀里糊涂!

总之, 要办高质量的幼儿园, 就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聘请有关专家注重诊断,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使得环境评价朝着健康、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篇7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并遵循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 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也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 逐步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并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一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二是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笔者认为,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 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起作用的环节, 进而确定其内容。

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实务时所依据的标准, 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指南。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

一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研究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还不成熟,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少。如果能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这不仅是环境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还可以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进而积极有效地指导实务。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保证。环境绩效审计旨在对绩效的考核, 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务中熟练运用, 根据评价指标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或报告,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会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

三是降低环境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需要。由于环境审计范围广泛, 审计内容多样, 因此评价比较困难和复杂, 如果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使其难保持独立性。

四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现阶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环境绩效审计更好的发展, 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复杂的任务, 涉及范围广、考虑问题多,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 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 需坚持以下原则:

(一) 可操作性原则。

这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 即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必须简洁、具体, 便于审计人员操作, 易于判断被审计项目的绩效, 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因此,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具体审计实务, 因地因时制宜。

(二)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总体目标是对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分析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由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涉及范围和内容复杂、广泛, 简单的指标不能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 因此需要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审计分析评价。

(三)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的原则之一, 对任何审计工作都有约束作用。因此, 审计人员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获取的成本与收益的权重, 这样既节约环境绩效审计的成本, 又提高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

(四)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后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 与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原则。

在制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与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与其衔接起来, 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达到系统性目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企业为视角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整个体系结构由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四个层次组成, 呈金字塔型结构, 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体系相对完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具体结构如下:

(一) 成本效益指标。

这一类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基本环保设备成本收益率、节能减排成本效益率、“三废”重复利用成本效益率等三个指标。

(二) 企业内部环境指标。

1.内部环境治理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其他污染物处置达标率。2.内部资源重复利用率。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其他资源重复利用率。

(三) 企业外部环境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是以客户的角度来思考, 可以细分为是否遵循国家有关环境政策的规定、有无排污许可证、有无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定和条例、是否设置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获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奖项的数量、是否发生过环境方面的纠纷及发生的次数等指标。

(四) 长期发展能力指标。

1.环境管理系统指标。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环境监测机制建立情况、环境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处理环境事故能力。2.硬件设施筹备指标。环保设施投资数额、投资开发高新环保技术数额。上述指标有相应的权重。由于不同行业的性质不同, 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相应指标的权重值也不同。因此,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 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审计人员应根据对审计项目实际分析评价, 运用一定的方法 (如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模糊数学法等分析方法) , 经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计量应尽量避免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8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主要是让企业的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并不统一规范,怎样从这些披露的环境信息中了解企业是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对环境不好的影响,如何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评价,则需要建立一套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

一、构建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的意义

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政策尚未完善,对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监督工作没有明确的文件可以遵循,环保部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环境工作核查也就变得艰难。只有建立环境会计评价体系,才能让企业意识到企业的环境信息的不足之处,才能制定改善措施;只有建立环境会计评价体系,才能便于企业、公众、政府各方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只有建立环境会计评价体系,才能有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系统性

在选取环境会计评价体系的指标中,不能选择单一,否则就不能全蒙的反映企业信息披露的现象,这样得到的指标也不合理。必须全面地、系统地选择多个相关的指标才能从不同的视角对各种因素进行考量,由此才能得出合理的、有效的评价结果。

(二)实用性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够符合实用性的原则,这样选取的评价指标才能有实际参考价值。

(三)科学性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够符合科学性的原则。科学的选取评价指标才能对环境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即要全面性地选取影响的因素,也要强调选取的隐身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全面的分析选取,而且要主次分明突出重要因素的作用。

三、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建立的内容与方法

(一)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内容

根据会计决策的有用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相关性和可靠性应该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应该也需要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两个关键特征。因此,本文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类:一类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的相关性信息,另一类则是解释各项环境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的可靠性信息。

1.相关性指标的设计。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所作的经济决策有关,这样才能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状况而做出其评价与预测。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而言,相关性指标可以包含企业环境政策信息、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和企业环境绩效信息三个方面。

企业环境政策信息是企业为了规范企业环境行为而指定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论述企业对于环境保护而指定的方针与发展规划,对未来发展过程中预计可能承担的的环保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环境政策信息包括企业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政策、企业采取的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体系认证、环境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监管措施等信息。

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可能承担的环境义务或可能面临的诉讼、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与环境事故有关的情况,另外,企业应该特别说明企业的环境责任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企业应披露的环境环保信息则应该包括企业对环境治理所进行的投资、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处理及减排情况、产生的废品物的处理及节能情况、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所取得的奖励、降低污染排放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等等信息。

2.可靠性指标的设计。可靠性要求企业依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列报,如实反映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保证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是会计信息中被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它能够确保信息不会产生错误或者偏差,能够真实反映事情的现状和本质。环境会计信息评价的可靠性指标应包含企业环境信息质量控制、企业环境信息完整性两个方面。

企业环境信息质量控制主要有在环境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中应有独立认证机构的认证、企业环境信息审计的情况、环境信息质量保证的说明等信息。

企业环境信息完整性主要有重大环境问题披露的及时性、针对行业特点及利益相关者的补充说明。

(二)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方法

环境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评价内容的定性信息转化等级指标分析, 然后形成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数,最后根据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数。

根据企业的各环境评价指标的情况,了解企业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在日后的环境行为及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改善。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9

1 人居环境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1.1 人居环境的定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6]。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个人、社会或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又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广义的人居环境包括3个层次:宏观人居环境(如城市环境)、中观人居环境(如社区环境)、微观人居环境(如居住环境)[7]。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8],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存活动的地理空间和场所,不仅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之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

一般而言,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是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它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也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由各种实体和空间构成。具体而言,人居硬环境一般由三部分构成:①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②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水平;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种文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9]。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是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务的总和。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总而言之,人居环境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统一,人居硬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基础,而人居软环境是使人居硬环境得以充分、有序发挥的根本保证,它决定了现存人居硬环境的运行效率。因此,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人居环境。

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2.1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特定的人居环境素质优劣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述,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确保人居环境质量保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范围之内,进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使人居环境质量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10]。

2.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模型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中,把对人居硬环境的评价等同于人居环境的评价是片面的,因为它仅反映了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和总体环境,不能准确地反映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尤其不能反映住区和谐、信息交流、社会治安和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也就是说,即使是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居民满意度也未必随之提高,这是因为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面联系,因此对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决不能忽略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具体而言,对城市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的评价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建立适于研究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再对相应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得出人居环境的总体建设水平。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科学设计问卷和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居民对相关研究对象的满意度。可以说,对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即可得出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值,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对象的质量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对策。

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方法

3.1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

根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可行性原则,在参考宁越敏[9]、刘颂[11]、李雪铭[12]、叶长盛[13]、叶依广[14]、李华生[15]、刘钦普[16]等学者编制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发展水平要素,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的分级指标体系(表1)。本研究将人居环境评价的分级指标体系在层次上分为目标层、分目标层、指标层三级。

指标层指标数值的计算:指标层指标数值是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为便于比较,首先对这些指标的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取归一化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增加而增大时,Pi=(Xi-Xmin)/(Xmax-Xmin);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增加而减小时,Pi=(Xmax-Xi)/(Xmax-Xmin)。式中,Pi表示某一指标因子的规范化值,Xi表示某一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选取的某指标的实测值,Xmax表示所选相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中最大值,Xmin表示所选相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中最小值。

分目标层指标数值的计算:分目标层指标数值是根据其所属各指标层指标数值乘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Wi表示某一分目标层下的某指标的权重,n表示该分目标层下所属指标的项数。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的计算: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是将各分目标的指标数值乘各自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Q1表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Wj表示目标层下(即分目标层)某一指标的权重,m表示目标层下(即分目标层)指标的项数。Q1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若Q1≥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1<1则表明低于评价标准。

指标权重的确立:可采用Delphi法,通过多位专家对两两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构造权重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判断矩阵及相关计算可得到指标权重。

3.2 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

根据人本主义原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人,因此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也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在综合张仁开[17]、李王鸣[18]、王茂军[19]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作了适当的调整,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表2)。此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人居环境按其空间尺度的大小划分为宏观的市区环境、中观的社区环境和微观的邻区环境。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中的每一项问题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态度,但要正确反映对总系统的满意程度,必须要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每一项指标采用“很满意”、“满意”、“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七级评价,对各分目标层下的指标的回答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不同态度进行赋值,即7为“很满意”、6为“满意”、5为“较满意”、4为“一般”、3为“较不满意”、2为“不满意”、1为“很不满意”,求和后再进行标准化。具体的评价模型为:undefined。式中,Q2为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Xi(i=1,2,…,7)为回答“很满意”、“满意”、“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的人次。

3.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即综合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项的得分。Q=Q1×R1+Q2×R2。式中,Q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R1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权重,为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权重。

4 结语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为了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指导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促进人居环境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地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10

[关键词]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医学科技人才是特指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医学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是医学科学技术创造性灵魂的载体,是医学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体。做好对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等方面工作,加强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则是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当前医学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各指标的设定都应以精确的指标内涵与外延相结合,每个指标都独立地提供信息,各项指标间不能有重叠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律,反映科技人才的实际;各级指标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医学科技人才评价的基础。

(2)完备性原则。对医学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尽可能全面、完整,指标体系应当力求全面、客观,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设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还要体现对医学科技人才管理的新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事物属性应能全面地反映医学科技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评价目标,对目标要素进行全面考量,以便实现解决问题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当然在满足评价要求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简化,这样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与评价信度的提高。

(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选择信息量大、简明易懂、易于操作的指标。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合理。每个评价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必须清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能重复其他指标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合理,便于分解和实际操作。构建的指标体系应简单易用、切实可行。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Delphi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兰德公司研制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它是由组织者就拟定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函件分别向选定的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按照规定程序,专家组成员之间通过组织者的反馈材料匿名地交流意见,通过几轮征询和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专家集体判断结果。Delphi法具有匿名性、信息反馈性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三大特点,既可以用于预测,也可以用于评估。国内外经验表明,Delphi法作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

二、医学科技人才综合评价的模糊性

医学科技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受到被测评者本身的业绩、品德、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客观、全面、公正的对医学科技人才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往往涵盖了如:知识、能力等非量化的及模糊性的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如何能做出一个能合理的综合这些因素的总体评判,成为医学科技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中至关重要的重要一环。而模糊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处理不肯定性、不精确性问题和处理模糊信息的有力途径。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领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其具体过程简单概括为: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三、医学科技人才综合评价系统设计的目标

医学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高效、可靠的医学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服务。建立灵活、有效的评价系统,为做好各学科、各层次医学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工具。

系统的功能要求:①系统对众多的模型能组合和重复使用,从而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及其管理水平。②系统能按用户的需求,通过有关数据的输入或调进,实现评价结果排序、分类和优选:③要有良好的帮助功能,即使用户不懂得计算机,也能通过友好的界面提示完成整项工作:④系统要有较强的误操作处理能力,不会因误操作而影响系统的运行。

四、医学科技人才综合评价系统

对医学科技人才进行评估时,首先启动计算机评估系统,系统首先提示评价专家进行用户注册,在完成用户注册后评价专家即可进入系统对其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将提示专家按要求对各个指标逐个打分,在完成所有的三级指标的评分后,系统自动计算出该医学科技人才的最终评估分数。被测评人员及其基本信息有管理员用户进行的添加及录入,并可以对被测评人员的测评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五、结语

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指标的选择和筛选以及评价方法上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索;这就要求在揭示科技人才评价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同时,不断探索真正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更为客观、全面、公正的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方法与方式;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设,从而不断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健康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旭红,张晓天.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技术经济,2002,10:16一17

[2] 陈静,王锐.人才测评方法研究的新进展.科技与管理,2005,3:113一114

[3] 肖鸣政.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近几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在享受道路建设带来的便利时,也逐渐意识到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山区道路受地形、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其建设和营运给山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路通、树枯、兽空”等影响。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山区道路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措施减少山区道路建设和营运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实现山区道路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山区道路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需解决的就是指标或指标体系的问题,而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山区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研究山区道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价手段,以便能对山区道路生态环境所处状态进行整体性描述。但是,目前对山区道路生态环境的评价没有

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建立统一、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概念明确,并且有一定科学内涵,能够反映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

2.2 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具有涵盖性和概括性。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是有机联系而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整体。

2.3 代表性原则

应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典型指标,尽可能以最少的指标包含最多的信息,避免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复利用、相互包含以及大同小异现象,去除那些意义相近、重复关联性过强或者具有导出关系的指标。

2.4 可度量性原则

所有选择的指标都能够根据其度量方法进行度量,同时也便于比较相关的研究项目,用于地区之间的比较评价。

2.5 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山区道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以研究理论为基础,同时又必须考虑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数据资料支持的可行性。

3 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见图1。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山区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植被的破坏、土壤的污染、大气质量下降等;另一方面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如道路建设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因此,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两部分组成,即自然环境指标体系和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3.2.1 自然环境指标体系

山区道路的修建和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为:道路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加速土壤侵蚀;山区道路的建设产生了许多裸露边坡加剧了水土流失;道路的建设和营运破坏原始自然景观;道路施工和营运期间造成水环境的污染;道路施工和营运期间产生的噪声污染;道路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和营运期间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道路施工和营运期间对道路沿线土壤造成的污染;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物产生的影响;道路的建设引起山体移动、变形、破坏加剧了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等。因此,表征自然环境的主要指标有:①植被覆盖率,②水土流失率,③自然景观分离度,④水质量指数,⑤声环境质量,⑥大气治理指数,⑦土壤质量指数,⑧生态系统稳定性,⑨生物量,⑩物种丰富度,地质灾害发生率。

3.2.2 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山区道路的修建和营运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为:道路建设工程占用民房、耕地,涉及搬迁、安置等问题;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将对道路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道路建设对道路沿线已有通信、灌溉等设施产生影响;道路建设开山取石,破坏植被,不同程度地对当地旅游风景区、历史古迹等人文景观产生影响;道路建设和营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因此,表征社会环境的主要指标有:①土地占用,②对人口结构和就业的影响,③城镇化效应,④土地增值,⑤促进区域生活水平改善,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⑧促进区域投资增长,⑨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⑩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交通便捷舒适性效果,社会治安与安全。

将两方面指标综合在一起初步构成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3 层次分析法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即通过向中国勘查设计协会专家库中选取15位生态方面的专家发送调查表,实收回14位专家打分表,结合这14份专家的打分结果,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各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少的为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0.0287),其次为自然景观分离度(0.0297)、物种丰富度(0.0332)。并且根据道路为线状的特点和本次研究区域为道路两侧150~500m范围以内的带状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丰富度和自然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山区道路自然环境的指标,代表性不强,不能有效反映山区道路自然环境状况,根据山区道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予以舍弃。因此,经过分析,山区道路自然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植被覆盖率,②水土流失率,③水质量指数,④声环境质量,⑤大气治理指数,⑥土壤质量指数,⑦生物量,⑧地质灾害发生率。

社会环境各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少的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治安及安全(0.0249),其次为促进旅游资源开发(0.0264)。结合山区道路自身特点及道路所在不同区域的自身特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社会治安及安全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等指标代表性不强,予以舍弃。因此,经过分析,山区道路社会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土地占用,②对人口结构和就业的影响,③城镇化效应,④土地增值,⑤促进区域生活水平改善,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⑦促进区域投资增长,⑧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⑨交通便捷舒适性效果。

3.3.2 确定指标体系

经过分析、优化筛选出的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4 结语

本文确定的山区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建立统一、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但由于指标选取过程难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一些指标难以量化以及受调查条件等的限制,山区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还需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

摘要:针对山区道路的生态环境特性,遵循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优化,最终形成了2大类准则层(自然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和17个指标层的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程胜高.生态旅游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2):35~37.

[2]陈雨人,朱照宏.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97,25(6).

[3]李波涛.铁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7.

上一篇:书店管理系统下一篇:搜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