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024-08-08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用12篇)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1

1 引言

信用评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信用评价的理论主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还不够完善,即便是在国外运作很成熟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由于信用评价的本质在于揭示信用风险,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程度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信用分析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必然也有所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先进的方法应用到我国的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中。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的信用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工作起到进一步的探索、挖掘,从而完善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构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才可以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有利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利于管理层加强内部控制并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指导与其发生业务关系的相关公司的业务决策。

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技术主要有传统的信用风险分析、多变量统计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或预期违约率的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诸方法而言,多元判别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更适用于成熟行业的大中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参数方法不但给出较准确的结果及合理的解释而且经济上较合理;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且处于变化波动较大的行业中的企业,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一类计算技术更有优势,原因是它们对数据要求不严格,以非线性方法处理数据,鲁棒性更强。基于市场价值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等授信业务和证券监管时衡量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分析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综观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统计方法、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趋势发展。多变量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着很好的信用风险评估判断记录,这为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当前,我国的证监会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多采取专家评分法。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学术界及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有时会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多为多变量统计模型,如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stic模型等。由于模型的相对复杂性,使得对数据要求不甚严格的信用评级法、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基于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企业的信用评估中使用较少。可见,国内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信用风险评价的文献成果主要考察财务指标,而忽视了非财务因素。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考虑非财务指标,没有系统地量化非财务指标。

3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①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状况的各项要素,不但要考虑评级对象本身的情况,而且还要研究周边的环境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样,信用状况才能达到全面评价的要求。同时,全面的指标将不可避免造成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减少或清除相关性,使借款人信用更加客观和符合实际。

②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而且,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提高,逐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数据来源应易于采集,表达方式简单易懂,可操作,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是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而且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通过量化的表述,达到使评价结果直接、清晰的目的。然而,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设计定型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予以反映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定性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使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和向导性。

④指标结构相对稳定性与内容动态性相结合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坚持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连续、可比。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形成结构诸要素的合理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等,这种框架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内容的动态性是指随着时间、条件与空间环境的变化,指标体系评价具体内容也应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受经济周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

4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目前,在我国关于信用风险的大部分文献是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的。但是,安然丑闻的曝光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事实上,由于会计报表数据的滞后性、灰色性、短期性和借款人信用分析日趋复杂化和无形化等,仅仅依赖财务报表上简单的比例计算己无法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价。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构建了企业信用能力风险与企业信用倾向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体系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主要考察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因素。由于会计报表数据的失真性,使得仅仅依赖财务数据分析己无法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价。本文考虑了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非财务因素。非财务指标同样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一系列指标,构建了上市企业的信用倾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①企业经营现状。

企业经营现状是指企业在现阶段的经营发展中各方面呈现的基本状况。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基础管理状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目标与理念、企业声誉或口碑等;员工素质是指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等;基础管理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②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行业壁垒、技术和销售优势。行业壁垒指技术和政策壁垒情况。

③企业信誉状态。

企业信誉状态包括历史贷款质量和有无提供对外担保。历史贷款质量是指企业有无贷款、是否用贷产生效益等。

④企业发展前景。

企业发展前景包括政府支持情况、企业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策略和企业所属地域。政府支持情况指政策倾向等;企业经营策略指企业的经营策略是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是用来说明企业财务数据之间关系的比率,借助财务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指标种类繁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应当根据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来选取,本文在研究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指标的可解释性、数值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本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四个方面初步选取了11个指标建立了我国上市企业的信用能力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5 企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本文构建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胡宗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一个综述[J].新金融,2005,2:37-39.

[2]蔡虹,高杰.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01-105.

[3]赵振全,周佰成,赵云立.“BED”信用评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11:154-160.

[4]翟东升,张娟.模糊认知图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2:161-16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2

关键词:供应链 中断 风险 评价

引言

现如今企业所处的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出现了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再到制造商的拉动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不确定性在增强,竞争日益加剧,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供应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中断事件,如飞利浦工厂火灾 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企业都为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前些年的fm global 和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全球领先企业中,超过一半的首席财务官、出纳和风险经理认为与财产相关的风险和供应链中断是对主要收益来源的重大威胁。这也揭示出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需要被提上日程,变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目前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說,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一种类型,所以供应链中断的某些因素和供应链风险的一些因素相互重合是必然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关于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多数表现为定性的综述性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士华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丁伟东等提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独家供应商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物流配送风险、财务状况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合作伙伴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

(二)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sunil chopra教授把中断视作供应链风险的首要威胁,并认为自然灾害、劳资纠纷、供应商破产、战争和恐怖袭击、依靠单一供应商等诸如此类的风险驱动事件都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发生。

paul r.kleindorfer则归纳出了三类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一是运营风险,主要指设备故障、不可预料的供应中断、劳资纠纷引起的人力问题;二是自然灾害;三是恐怖事件与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现有文献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的协调与控制方面,在研究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这样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研究就显得更少。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需求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模式,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供应链相关定义

2.动态性。供应链是在市场环境多变、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需要动态的改变,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核心企业的战略变更。

3.面向用户需求。客户的需求触发整条供应链中生产活动的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随之流动起来。

4.交叉性。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可能同时与另外几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求关系,他们同时会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因此,大多数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是相互交叉的。

5.协调性。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的关系正在向着合作双赢的趋势发展,整条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核心企业为领导,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协调性,以期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6.层次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可以划分为核心企业、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具有层次性。

供应链中断常表现为供应链物流、生产、信息流、资金流的暂停或失败,或供应链系统结构根本上的改变。本文根据拉动式供应链的特点,选择以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暂停或者失败为出发点来探究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出于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及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依据。

(二)物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顾名思义,物流指的是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的流动,首先必须有满足订单的产品,其次必须组织相应的运输方式才可以构成供应链中的物流。因此,本文从产品的供应和运输这两个视角来选取物流方面的中断风险评价指标。

1.供应中断风险评价指标。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不能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或零部件的要求,即供应中断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安全库存不足风险。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追求零库存,但是安全库存不足造成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安全库存直接影响缺货率,缺货率越大,顾客服务水平越小,则安全库存不足的风险越大。缺货率=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二是单一供应商风险。信息时代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在采购时若仍然采取单一供应商模式则可能造成买卖双方价格上面的不对称。一旦所选择的供应商的运营出现问题,采购企业便不能获得所需的产品,形成供应中断风险。

2.运输中断风险评价指标。指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风险因素:

产品途中受损风险。将产品完好无损地运输到客户手中是运输的关键,物流途中需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运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受损率来表示此类风险:产品受损率=产品受损数量/总交货量。

送达不及时风险。如何能够将产品及时送达到客户手中是衡量运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运输的途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如运输设施故障等负面的影响因素。在此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准时送达率来作为运输风险的衡量指标之一:准时送达率=准时交货次数/总订货次数。

(三)资金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资金的顺利流动对于企业良好的运作十分重要,然而现代企业运作中资金流与物流往往不是同步的,再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增强,这就使资金方面中断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本文选取财务状况风险和金融环境风险两个指标作为评价资金流方面中断风险的依据。

1.财务指标。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供应链中相应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以下两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一是净资产收益率低风险,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供应链中的企业运用投资取得回报的能力,此项指标值越高表示企业运用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净资产收益率=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期净资产;二是资产周转率低风险,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经营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此项指标值越高表明来年利用相同的资产收益也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同期资产总额。

2.金融环境指标。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价的上涨,这给企业的购买和销售活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风险越大。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一些进出口的贸易,还需关注汇率波动风险,汇率波动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四)信息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1.信息获取风险。如今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生产要素,然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选取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户需求骤变风险。在拉动模式的供应链中,生产活动是围绕最终客户需求展开的。需求急剧增大,则供应会产生不足;需求急剧减少,则产品会过剩,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和产品变质的损失都会产生,从而形成供应商下游节点之间的中断。

二是需求预测偏差风险。供应商希望下游企业的采购是大量且稳定的,下游企业则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够保证灵活的供应以实现柔性化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准确的需求预测能够帮助供应链中这一冲突的协调。需求预测偏差是衡量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力和预测准确能力的指标。需求预测偏差率=|预测需求量-真实需求量|/真实需求量。

2.信息传递指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难以有效实现,使信息发生扭曲而逐渐放大,从而影响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和营销计划。此项风险称为牛鞭效应风险,它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选取其作为该项风险的评价指标。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多因素的问题,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本文选择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进行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对定量指标根据具体数值和企业自身的风险等级划分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定性指标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专家调查得出模糊评级矩阵之后再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相结合。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本文的模糊评价指标集r由三层因素构成,具体指标构成如图1。本文采用五级评价集来表示专家对评价对象作出的评价结果,v=(v1,v2,v3,v4,v5),其中依次代表风险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对相应的等级赋值:u=(u1,u2,u3,u4,u5)=(10,8,6,4,2)。

(一)确定各指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即隶属度

一是定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yk。对于各项定性指标x1,x2,&,x16,请专家对它们对应于哪一个风险评价值进行评价,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得出评价矩阵y=(yij)16x5,其中yij表示对指标xi作出第j级评语的专家人数占总参评人数的比率。

二是定量指标引入模糊概念。将各项定量指标的可能取得的值域划分成五个区间,分别对应上文确定的风险五级评价值ui,然后计算出指标的实际值。将指标的值视作某个区间里的点,该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1,相邻两个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0,其隶属度函数为:

其中,mi-

1、mi、mi+1分别表示区间中点的值,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该指标值落在第j级评价上面的概率,从而得出定量指标的评价矩阵。

(二)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d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个家电行业的企业,通过对公司历史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市场、财务及其物流相关员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整理到下列数据(定性指标是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量化分析):

(一)模糊评价法计算风险评价矩阵

1.如表1所示,定量指标:缺货率x=4%,根据隶属度的计算公式:y3=(4-2)/(4.5-2)=0.8;y4=(4.5-4)/(4.5-2)=0.2 ;未准时送达率 x=2%,同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y3= y4=0.5 ;受损率x=0.8%,y4=0.3,y5=0.7;净资产收益率x=6.9%,y2=0.17,y3=0.83;净资产周转率x=1.05,y3=0.2,y4=0.8;cpi=6.35%,y3=0.95,y4=0.05。

2.定性指标专家打分法。邀请该公司物流、市场已经持续改进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一些资质比较老的员工进行打分,整理得到表2。

所以,从各项指标值可以分析得出,该公司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处于一般偏高水平,应该引起注意并且根据相应的风险指标进行改善。

结论及建议

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整个供应链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行防范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指标并给出了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判断这项指标所在的风险水平,帮助企业尽早发现供应链存在的中断风险并为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的基础。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防范供应链中存在的中断风险:

第一,建立定期核查各项指标的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中的问题。如果风险得分超出了正常水平可以及时纠正,以免中断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浅议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评价 指标体系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24-01

工程项目的风险是指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现代工程项目一般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参与单位多、技术含量高等特点,这些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工程项目的目标性和一次性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管理。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而风险评价的基础是具有完整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如何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性强的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

对工程项目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任何项目来说,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按照工程项目生命期分:概念阶段项目风险、开发阶段项目风险、实施阶段项目风险、收尾阶段项目风险。

按照风险的性质分: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政策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供求情况变化及利率变化等,一般不可完全避免;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项目运作及管理造成的风险,可以通过一定方式降低发生的概率。

按照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政治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

按项目的投入要素分为资金、时间、人员、技术等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特性

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潜在性和必然性、可测性和可补偿性,因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控制,使得项目的风险转移或发生的概率降低,减轻风险发生造成的后果。

二、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一)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重要作用

项目风险的评价主要是对项目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后果、风险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时间的评价和度量,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通过项目风险的评价,可以定性识别项目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时间范围、可能带来的关联风险,估计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定量分析项目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并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序列,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二)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系统的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风险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国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已相对完善,为风险评价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良好条件,风险评价管理已趋向成熟;国内的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意识不强,大部分仅凭经验判断和决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的定量分析正处于学习研究阶段。目前比较常用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如计划评审技术、蒙特卡罗模拟、层次分析法、列表排序法、概率分析法、标杆评价等方法大多都是在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逐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度量,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影响后果。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对项目的风险评价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建立的要求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一般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同时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出最大满足风险评价要求的指标体系。

首先,构成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必须满足全面、准确、定性描述清晰、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

第二,在满足风险因素选择全面完备的基础上,合理考虑风险因素选择的数量,尽量减少风险指标之间的重叠交叉,以简便风险分析。

最后,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结合我国的工程实际,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多级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在借鉴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把工程项目的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业主方风险、设计方风险、监理方风险、承包商风险八个一级风险,每个一级风险下面包括若干个二级风险,这两级风险共同构成了所要建立的工程项目风险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政治风险: 政局不稳、对外关系、政策变更、法律调整;(2)经济风险: 经济政策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变化、汇率调整、通货膨胀;(3)自然风险: 恶劣天气、复杂地质、突发灾害;(4)社会风险: 社会治安、文化传统、宗教信仰;(5)业主方风险:招标风险、融资风险、资金供应、合同履行、支付能力;(6)设计方风险:设计技术水平、图纸交付及时性、经济技术的协调性;(7)监理方风险:职业道德、技术水平、积极公正性、管理协调能力;(8)承包商风险:投标报价、项目管理水平、方案设计、施工技术、合同条款严谨度。

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从指标体系中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风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此外,项目风险的指标体系也可以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风险的来源和性质、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划分。

四、小结

项目风险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是需要自始至终考虑的,每一个风险中都蕴藏着潜在的机会。通过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进行风险控制,对保障项目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4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 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集中表现为资金短缺, 难以按时偿还银行贷款, 难以支付基建工程款等。高校财务风险存在于其资金运动的每一个阶段, 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财务内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 无疑会对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和发展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 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高校存在总体失衡风险、贷款风险、资金运作风险、校办企业财务风险四个方面。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很强的破坏性的特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校越来越多地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提升自身实力, 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目前高校举债的普遍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 即利息按时计付, 贷款展期, 贷款规模不断增大。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 必须加大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塑造学校的全新形象, 付出较高的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 增大科研投入资金, 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 提高管理成本确保教学质量。这些投入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很多高校都通过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但由于高校还债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高校在负债办学过程中, 存在着由于负债过度而无法按期还本付息、日常运营困难的风险。如果债务过重, 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财务支付, 而且影响按时偿还贷款的本息, 导致举债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导致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导致财务危险发生, 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有其特点, 如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 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 在产品方面没有盈利性, 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因此, 高校并非在资金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与企业等量级的风险, 也就不能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来套用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 而要选取能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特点的评价指标。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可能短缺, 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支付工资, 缺少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债务过度”意味着管理不善, 主要表现为举债的盲目性, 银行贷款增加迅速, 超过其最大经济承受能力。“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意味着效益不佳, 具体表现为投资盲目、不进行科学论证, 支出控制不利等。衡量财务风险指标, 理应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 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 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综合财务状况以及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由于高等院校存在众多的财务风险, 如何有效地全面衡量高等学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承受的能力, 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指标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高校自身的特点。现从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 偿债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 利用该指标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低, 说明学校的净资产多,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从高校的性质来看, 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 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 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 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

收入负债率, 收入负债是由于高校借款的偿还必然依赖于未来的收入, 它反映学校年收入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 借债比率越高, 风险越大, 会对学校的发展形成威胁。

流动比率, 反映高校用可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 流动比率越高, 反映高校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流动比率高, 不仅反映高校拥有的营运资金多, 可用以抵偿债务, 而且表明高校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大, 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小。一般认为1-2的比例比较适宜, 它表明高校财务状况稳定可靠, 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 还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如果比例过低, 则表明高校可能难以如期偿还债务。但是, 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 过高则表明高校流动资产占用较多, 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高校的获利能力。

现实支付能力, 现实支付能力指标是指高校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 它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指标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 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

潜在支付能力, 潜在支付能力A5= (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缴税金) /学校全年支出类月均支出额, 该指标是用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额加上可变现的债券投资、应收票据、借出款, 减去借入款、应缴财政专户和应交税金的值, 与全年月均支出额相比, 计算出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可供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表明学校年末存款能满足学校支出的月份。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一般应满足3-4个月的支付能力。

(二) 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收入支出比率, 该比率是指高校本年度经费总收入与经费总支出的比值。如果总收入小于总支出, 该比值小于1, 说明高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 已动用历年财务结余;反之, 若总收入大于总支出, 该比值大于1, 说明高校该年度财务运行正常, 指标值不应过低。

公用支出比率, 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 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

经费自给率, 经费自给率用来衡量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 说明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大小。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的管理绩效越好;反之, 管理绩效越差。对于高校, 该指标值正常值在50%左右为好。

净资产收入比率, 资产收入比率反映高校每一元钱的净资产能创造多少收入。该比率与收入成正比, 与净资产投入成反比。该比率值越大, 表明用一定的净资产投入得到的收入越多或者得到一定的收入投入的净资产越少, 也即其收益能力越强;反之, 其收益能力越弱。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投资收益率, 其中, 校办企业投资= (期初校办企业投资+期末校办企业投资) /2, 投资收益率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益状况, 是衡量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 也体现了高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投资收益效果越好;反之, 投资收益效果越差。该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三) 收益能力指标

现金净资产增长率, 它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 更深刻地反映高校的成长能力。该比率越大, 表明高校的发展潜力越大, 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 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指标是指高校应由自有资金负担的年未应收及暂付款、对外投资、借出款占自有资金的比重。所谓自有资金, 是指实际上高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 包括事业基金以及专用基金中扣除留本基金的部分。该指标值越小, 表示高校实际自有资金动用越少;反之, 该指标值越大, 则高校未来的发展越有可能受到制约。

其它资金动用程度, 其他资金动用程度指标是指高校应由自有资金负担的年末应收及暂付款、对外投资、借出款占非自有资金的比重。所谓非自有资金, 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所有权不属于学校的经费, 比如各类负债和年末的未完项目收支差额等等。该指标值越小, 表示高校其他资金动用程度越低, 高校财务风险越小;反之, 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越高, 高校财务风险越大。

货币资金支出比率, 该比率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 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 表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中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值不应过低。

(四) 发展潜力指标

发展潜力反映了高等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管理者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学校发展状况, 还应面向未来, 为长期的办学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增长储蓄良好支撑条件。一个学校发展潜力不足, 说明其未来财务风险将会加大。属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产权益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事业基金可利用率, 银行存款保障率等。

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总资产, 资产权益比率反映高等学校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例, 该比率越高, 表明未来学校可动用的净资产越多, 反之则越少。该指标警戒线, 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确定, 指标值过低或过高均应引以关注。

事业基金可用率= (事业基金-借出款-对外投资) /事业基金, 事业基金可用率是指年末学校可动用的事业基金占事业基金总数的比例。它用于衡量学校事业基金可动用程度, 比值越高, 反映学校调剂弥补预算缺口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低。该指标警戒线, 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确定, 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银行存款保障率=负债/ (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 , 银行存款保障率是衡量学校财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学校各项资金的调剂能力。这一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差, 风险越大。指标数值越小, 说明学校负债资金有保障, 风险较小。该项指标一般应该保持在80%-150%之间。

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项目支出/总支出, 项目支出是指学校为完成特定的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预算 (主要用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之外的项目计划发生的相应支出, 主要用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因此, 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了学校用于发展的支出比率。该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大, 表明学校用于事业发展上的资金相对多, 说明学校事业处在发展上升阶段;在一定范围内小, 则表明学校用于发展的资金相对较少, 学校事业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上述指标体系, 只是从总体角度, 粗线条概括地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设计, 尚不具体充分。在实际运用时,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 以达到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量化管理之目的。高校财务危机日益凸显, 它已对高校的远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对于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莉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 2012 (6) :33.

[2]吴超群.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0) :10-1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章 核心指标

第九条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计算方法

(一)资本充足性指标

1.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资本净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

核心资本=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贷方余额为正数,借方余额为负数(下同)。

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超过部分不得计入资本。

附属资本=呆账准备+次级定期债务

其中,呆账准备不得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2%,次级定期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超过部分不得计入附属资本。

次级定期债务: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固定期限在5年(含5年)以上、无担保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债务。

次级定期债务按以下比例折算附属资本:

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100%;

剩余期限在3年(含3年)至4年--80%;

剩余期限在2年(含2年)至3年--60%;

剩余期限在1年(含1年)至2年--40%;

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20%。

扣减项包括:呆账贷款、入股联社资金

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各种金融资产期末余额分别乘以相应的风险权数(见附件四)相加之和,即:加权风险资产总额=风险权数为10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风险权数为5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50%+风险权数为2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20%+风险权数为1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0%

2.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二)流动性指标

3.备付金比例=备付金/各项存款×100%

备付金=现金+业务周转金+准备金存款+存放全国性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计算联社全辖汇总比例时不计此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借入中央银行款项 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各项存款×中央银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银行卡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应解汇款和结算保证金存款(下同)。

4.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5.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各项存款×100%

拆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

(三)安全性指标

6.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不良贷款包括:各类逾期贷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下同)、各类呆滞贷款、各类呆账贷款。

各项贷款包括:各类正常贷款、各类逾期贷款、各类呆滞贷款、各类呆账贷款、贴现。

7.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8.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9.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一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10.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11.对最大十户贷款欠息比例=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本期实收利息额)×100%

12.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100% 非信贷资产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国债投资、上市长期企业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拆放全国性银行、拆放其他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其他应收款、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其他长期投资(到期没有兑现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和当年没有收益的其他长期投资,下同)、逾期拆放全国性银行、逾期拆放其他银行业、逾期拆放金融性公司、逾期调出调剂资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利息、应收再贴现款项、应收转贴现款项、长期其他应收款(挂账一年以上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下同)。

(四)效益性指标

13.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实际利润总额=税前利润总额+本期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本期呆账准备少提金额-本期应付利息少提金额-本期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折旧少提金额

呆账准备提取标准按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全年资产平均余额=(年初余额/2+一季末余额+二季末余额+三季末余额+四季末余额/2)/4

14.利息回收率=(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内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借方发生额)×100%

(五)综合发展能力指标

15.存款增长率=本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上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00%-100%

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至12月月末余额之和)/12

16.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率=100%-不良贷款本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上期末实际余额×100%

不良贷款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待处理抵债资产期末余额

17.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资本总额×100%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JEL分类号:G21;M21;P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業,容易产生技术创新和形成科技产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能高效快捷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科技型中小企业能更专注于市场上被大企业忽略的部分,从而对其形成有益的补充,优化了经济结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商业银行不愿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融资的阶段是在没有获得商业成功之前,而此时,商业银行难以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价值的专利、商标等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更加难以甄别此时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技术、营运风险,由此,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经济学中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导致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惜贷”。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所要搭建的这座“桥梁”就是构建一套商业银行能科学而准确地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本文将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全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应该全面反映所有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要素。既要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过去的业绩,也要预测其将来的发展状况;既要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的情况,也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面考察,绝不能基于少数指标就得出结论,以免造成评级结果失实。

(2)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实用性,便于操作和设计电脑运算程序。评价层次过多或指标数量过多,会使评价过程十分复杂,增加实际操作难度。评价层次过少或指标数量太少,会造成评级机构或人员的随意操作性,使得评级结果丧失公平和公正。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合理构建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在操作时可行。

(3)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相互之间没有矛盾和重叠。并且,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特别是在设计财务状况评价指标时要克服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4)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独有特点筛选一些指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其自身的特点,即中小企业的未来、创新、发展,成长这四个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更注重对企业的未来、创新、发展和成长的反映和体现。

(5)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备合法性。信用评价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指标体系要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导向,对于国家政府机构制定了标准值的经济效益指标和风险监管指标,必须体现其规定要求。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遵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我国商业银行、资信评级机构现行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1]~[16],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独有特点,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级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素质、企业信用记录、企业发展前景八个方面指标;在二级指标下,一共设计了20个指标。本文设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下面对一级指标的具体涵义进行说明:

(1)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指标下主要包含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选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指标是因为其对企业资产流动性的衡量更全面。在偿债能力指标下,国内外很多学者经常选用较多的指标来衡量,实质上其中很多指标相关性很高,比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同时选用完全没有必要,只选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2)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指标下主要包含主营收入毛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收益留存比率三个指标。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而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和债权人获取本息的资金来源,因此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来说十分重要,是影响企业信用的重要因素。

(3)营运能力。营运能力指标下主要包含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对总资产的比率三个指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营运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高则盈利高,营运能力低则盈利低。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共同构成对企业的完整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评估必须采取的最基本分析。

(4)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指标下主要包含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三个指标。企业的成长能力是企业未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企业的发展潜力。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形成发展潜能。成长潜力越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其信用风险评价结果更好,更容易获得融资。

(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下主要包含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R&D人员比率和R&D投入强度三个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创新转化能力;R&D人员比率和R&D投入强度能够反映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投入力度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

(6)企业素质。企业素质指标下主要包含管理者素质、企业文化及企业战略两个指标。

(7)企业信用记录。企业信用记录指标下主要包含商业合同履约记录和贷款偿债历史记录两个指标。商业合同履约记录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贷款偿债历史记录直接反映企业的融资信用状况。企业信用记录是反映企业信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反馈企业在过去的信用状况,并体现企业现在以及预测企业将来的诚实程度。

(8)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发展前景指标下主要包含行业前景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动态变化。

表1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指标层

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代码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代码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偿债能力X1流动比率X11

资产负债率X12

盈利能力X2主营收入毛利润率X21

净资产收益率X22

收益留存比率X23

营运能力X3存货周转率X31

应收账款周转率X32

流动资产对总资产的比率X33

成长能力X4净利润增长率X41

总资产增长率X42

主营业务增长率X4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X5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X51

R&D人员比率X52

R&D投入强度X53

企业素质X6管理者素质X61

企业文化及企业战略X62

企业信用记录X7商业合同履约记录X71

贷款偿债历史记录X72

企业发展前景X8行业前景X81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X82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说明

本文拟从我国深圳中小企业板中挑选双鹭药业(002038)作为样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文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双鹭药业入选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首批“百家创新企业”,适宜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和讯网(http://www.hexun.com)和双鹭药业公司网站主页(http://www.slpharm.com.cn/web/main/index.jsp),采用已公布的最新數据(2012年9月30日)。

(二)模糊综合评价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双鹭药业(002038)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7]。首先确定因素集,本文设定为U=(X1,X2,X3,X4,X5,X6,X7,X8)=(X11,X12),(X21,X22,X23),(X31,X32,X33),(X41,X42,X43),(X51,X52,X53),(X61,X62),(X71,X72),(X81,X82);本文采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来表示企业信用等级,即评语集为V=(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

1.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出的权重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指标权重

目标层指标层

一级指标代码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代码二级指标权重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X10.085X110.333

X120.667

X20.085X210.252

X220.589

X230.159

X30.085X310.250

X320.250

X330.500

X40.133X410.334

X420.333

X430.333

X50.227X510.297

X520.164

X530.539

X60.075X610.667

X620.333

X70.236X710.333

X720.667

X80.074X810.333

X820.667

2. 隶属度的确定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的隶属度。本文设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是以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为界限取值,再运用插值法,在界限值之间插入3个等距离分级标准点,构造三角形隶属函数,从而计算得出其隶属度矩阵。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是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请专家按照评语集对各个定性指标划分等级,然后统计各评价指标属于各等级的频率,得出其隶属度矩阵。最后计算得出的隶属度如下表3所示。

表3 隶属度

目标层评价指标指标性质参考标准企业相关数据隶属度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优秀差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定量指标≥25.9≤-1.221.24(0,0.97,0.03,0,0)

资产负债率(%) ≤37.5≥71.80.04(1,0,0,0,0)

盈利能力主营收入毛利润率(%) ≥41.6≤13.40.7(0,0,0,0,1)

净资产收益率(%) ≥17.9≤-0.70.18(0,0,0,0.28,0.72)

收益留存比率(%) ≥6.4≤-0.84.4(0,0.67,0.33,0,0)

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次) ≥9≤3.32.67(0,0,0,0,1)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4≤22.84(0,0,0.69,0.31,0)

流动资产对总资产的比率(%) ≥0.7≤0.10.66(0.3,0.7,0,0,0)

成长能力净利润增长率(%) ≥24.9≤-6.3-0.21(0,0,0.09,0.91,0)

总资产增长率(%) ≥18.4≤-2.90.22(0,0,0,0.88,0.12)

主营业务增长率(%) ≥21.8≤3.30.46(0,0,0,0,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 ≥20≤1027(1,0,0,0,0)

R&D人员比率(%) ≥30≤1090(1,0,0,0,0)

R&D投入强度(%) ≥8.75≤315.5(1,0,0,0,0)

企业素质管理者素质定性指标N∕AN∕AN∕A(0.2,0.5,0.2,0.1,0)

企业文化及企业战略 N∕AN∕AN∕A(0.3,0.5,0.2,0,0)

企业信用记录商业合同履约记录 N∕AN∕AN∕A(0.3,0.4,0.3,0,0)

贷款偿债历史记录 N∕AN∕AN∕A(0.3,0.6,0.1,0,0)

企业发展前景行业前景 N∕AN∕AN∕A(0.2,0.6,0.2,0,0)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 N∕AN∕AN∕A(0.3,0.3,0.4,0,0)

注:定量指标参考标准来自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3. 企业信用得分

根据上文数据,计算得出各一级指标因素的评价向量构成的模糊矩阵:

再根据表2中的一级指标权重可以求得企业信用风险等级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0.4047,0.2592,0.1026,0.1052,0.1283)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双鹭药业(002038)的信用风险评价等级为优秀。

四、小结

本文的逻辑思路是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上,从中找出不足的地方,遵循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一套针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的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试图进一步完善、改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样本,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验证这套指标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来说,本文构建的这套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其自我诊断工具,通过着手改进本文指标体系中各相关指标得分来提高其融资能力。对商业银行来说,本文构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其解决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国红和陆立军,2002:《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32-35页。

[2]徐伟军,2004:《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陈岸斌,2006:《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用评价体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4]朱小红,2007:《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5]赵爽,2007:《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NO1001020070929。

[6]郭富贵,2008:《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7]卢成辉,2008:《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8]高志和刘素坤,2008:《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47-49页。

[9]石永贵、黄春萍和王升,2009:《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长性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研究》,生产力研究第3期163-165页。

[10]鲍盛祥和殷永飞,2009:《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与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0期143-148页。

[11]高芳,2010:《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研究》,河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NO20070307。

[12]霍海涛,2012:《高科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60-65页。

[13]Edward I. Altman and Gabriele Sabato, 2007, “Modeling Credit Risk for SMEs: Evidence from the US Market”. Abacus. (43), pp. 332-357.

[14]James Carr, 2005,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Based SM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3), pp. 206-215.

[15]Jan Kmenta and Jeffrey G. Williamson, 1966, “Determinants of Investment Behavior: United States Railroads 1872-1941”,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8), pp. 172-18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面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人们认识到地铁将是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有效方式。据统计,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25个城市建设地铁,2010年将建成地铁480公里,2020年总里程将达6 100公里。据预测,未来30年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地铁线路和长度的不断增加,地铁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地铁运营风险开始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地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地铁风险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的指标体系一般是从管理学或地铁技术层面上建立的,这些指标体系指标量化难、客观性不足,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本文收集了93起国内地铁事故,通过对地铁事故和地铁公司的经营年报的统计和分析,从统计学角度设计了我国地铁运营风险的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指标体系指标量化难的问题,指标体系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由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的是风险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2]。

第一,系统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够全面并综合地反映风险评价系统的各因素,指标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准确、清楚地反映问题。

第二,简明科学性原则。

在指标体系覆盖面广的前提条件下,指标体系内容要简单和准确、符合客观实际,并具有代表性,避免选择意思相近的指标。

第三,稳定可比性原则。

设置的指标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所得的指标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易于进行比较。另外,还要考虑历史资料的可比性。

第四,层次性原则。

评价系统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通常会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指标体系,这也有利于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风险的来源进行研究。

第五,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应该要尽量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意义很重大的指标,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2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二级指标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是多种子风险的组合,要对地铁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价,需要了解各子风险的评价情况。本文对收集的93起地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地铁事故的表象将地铁运营的事故类型分为短时停运、火灾、相撞、脱轨、水灾、停电和其它7种类型,并将这7种风险类型作为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体系。

3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三级指标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各子风险由各种不同的因素引起,不仅涉及人、车辆和轨道等系统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列车运行相关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93起大小地铁事故起因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统计学的角度建立一套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93起地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结果显示人(乘客和员工)的因素、车辆因素、轨道系统因素、电路因素、信号因素及自然灾害等是地铁事故的主要因素。各指标分析如下:

(1)人的因素(乘客和员工)。从图1可以看出,由人的因素引起的地铁事故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2%。一般来说,乘客故意跳轨和不慎落轨,不遵守乘客规则,擅自携带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人流量大和地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差、缺乏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识别能力及自身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铁事故。如南京地铁1号线因为没有安装屏蔽门或安全门,发生了300多起跳轨或落轨事故;2008年12月22日,上海地铁电梯发生挤压事故,5人受伤。而地铁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通常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据调查,2009年12月22日地铁相撞的直接原因是地铁司机违反信号指示开车,这次相撞导致上万人乘客滞留,地铁运行系统瘫痪,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2)车辆因素。车辆的完好程度是地铁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地铁事故中,车辆因素引起的地铁事故占了将近1/3。通常因为车辆因素会导致列车脱轨、列车相撞和列车延迟等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如1995年11月5日,北京地铁环线内环在长椿街站至复兴门区发生追尾事故,32名乘客受轻伤,1名乘客受重伤,内环运营中断5小时。

(3)电路因素。地铁电路故障通常会引起火灾、触电和列车突然停止运行等事故。因为电路故障引起的地铁事故比较频繁,占到了地铁事故的14%。电路故障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火灾通常会引起较大的灾害损失。例如,2005年8月27日,北京地铁中电风扇短路引起火灾,1人受伤;2003年8月28日,英国首都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部分地区突然发生重大停电事故,伦敦近2/3地铁停运,大约25万人被困在伦敦地铁中。

(4)信号系统因素。信号系统是整个地铁系统自动控制中的重要部分,是保证地铁快速、高效运行的保证。信号故障通常会引起地铁长时间延迟,严重的会引起地铁相撞、地铁系统瘫痪。2008年5月31日,广州地铁发生信号设备故障,致使大石至厦滘区段延滞1小时45分。

(5)轨道系统(轨道和隧道)因素。轨道系统作为地铁建设的主要工程,建设初期其安全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关注。通常由轨道系统引起的地铁事故比较少,在统计中只占到了5%。

(6)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带来的地铁灾害一般都会比较严重。如1972年7月19日,北京暴雨致使古城洞口地铁被雨水淹泡近300米,最深达1.5米,造成51号站和古城变电站跳闸,三轨停电,四组车堵在洞内,使7月20日地铁全天停止运营,这也是我国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唯一一次地铁事故。地铁车站及地铁列车是人流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社会灾害带来的地铁事故会很严重。如1995年3月20日,日本东京地铁曾经遭受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施放沙林毒气,夺走了十多条人命,5 000多人受伤,引起全世界震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发生过如爆炸、毒气等社会灾害所带来的地铁运营事故。由于社会灾害通常也是乘客或员工人为引起的,确定地铁事故是人的因素引起或是社会灾害引起需要对地铁事故起因进行仔细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假定:第一,地铁乘客不存在报复社会和他人的心理和精神严重失常等;第二,如果乘客有报复社会和他人的心理而引起的地铁事故,则认为是社会灾害所造成的地铁事故。

4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四级指标分析

由于划分的三级指标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定性的指标体系,要去辨识和赋值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评分等主观因素较重的方法。考虑到风险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对各三级指标再进行细分。笔者对《广州地铁公司经营年报》(1999—2008)进行分析,主要根据稳定可比性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选取2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作为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各指标分析如下。

说明:二级指标中的各项与三级指标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二级指标中的各项与三级指标各项均有关系

(1)在指标体系中,人的因素由乘客素质和员工素质组成。地铁乘客的主要来源为本市市民,本市市民的收入水平、市教育支出、个人教育支出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本市市民素质,故可以用这四个指标反映乘客素质。一般来说,员工在地铁公司工作年限越长,则技能越熟练,考虑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员工人数、上下工作年限和培训次数/每人每年来反映员工素质。

(2)车辆是地铁系统的主体,也是地铁事故的承载体,通常地铁事故都会引起车辆的损坏,车辆的完好率和安全运行里程/次能够很好地体现车辆状况,日均客运量能反映车辆的运载能力。

(3)信号系统因素是一个较抽象的指标,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来对其赋值。在本文中,笔者参考地铁经营年报,发现正点率、运行图兑现率和自动售票系统可靠性是信号好坏的表象指标,通讯经营收入是决定信号强弱的功能体现,这四个指标都是量化指标,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故考虑用这四个指标作为信号系统的下级指标。

(4)本文中的轨道因素不仅仅指单纯的地铁轨道,还包括地铁隧道部分的完好程度。轨道和隧道的完好程度与建设地铁时期投入的技术、地铁公司所拥有的地铁技术和地铁公司的运营收入有很大的关系。技术含量高,则轨道系统会比较完善;运营收入多,轨道系统维护得会更好,安全程度也会高,事故发生率也会较低。另外,地铁线路和地铁长度也是关系轨道系统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了地铁公司设计院所承担的项目和经营收入作为轨道系统技术含量指标,选取地铁公司总的运营收入、地铁线路和长度作为轨道系统非技术含量指标。

(5)电路系统错综复杂,电路引起的地铁事故类型也种类繁多,用定性和定量指标来衡量都比较难。笔者认真统计研究了地铁公司相关资料,发现地铁公司的电梯工程公司负责电梯和屏蔽门等的维护;地铁物业管理子公司负责地铁电路维护;地铁电路的设计和监理一般由地铁设计院来完成。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性,选择电梯公司收入、物业管理收入作为电路系统的后期维护指标,收入高,则电路维护好,地铁事故少;选择地铁设计院的科研项目项数和监理项目数作为电路系统设计技术指标。当然,在电路系统故障中,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地铁事故占很大的比例,但在本指标体系中,已经将员工素质作为一个单一的综合指标来研究,故在电路系统中不再考虑员工因素。

(6)地铁一般深埋地下,自然灾害并不能对地铁构成直接威胁,一般不能用定量指标来具体衡量,但自然灾害一般引起的地铁事故会比较严重(如1972年的北京地铁事故),是地铁事故起因的组成部分。根据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选择自然灾害作为定性指标,其专家评价表如表3。在评分过程中,笔者建议聘请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专家,并根据专家影响力或职称等赋予相应权值。

(7)社会灾害(如恐怖袭击等)也是地铁事故的组成部分。国外(如俄罗斯、英国等)曾发生过多起恐怖分子引起的地铁爆炸。我国自1969年地铁建设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地铁事故,故在本地铁风险指标体系中,没有将社会灾害列入指标体系中。

5 总结

本文根据具体的地铁事故和地铁公司经营状况,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结合,设计了我国城市地铁风险评价四层指标体系。分析显示:第一,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是我国的地铁事故与地铁公司经营指标,因此,所建立的指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从国际上看,社会灾害是地铁运营风险起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英国都曾发生过多起社会灾害所带来的重大地铁事故,但我国自1969年地铁开始运营以来,没有发生过这类地铁事故,因此,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没有将社会灾害列入指标体系中。第二,前人往往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赋值也多运用具有过多主观色彩的方法来赋值,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得不到满足。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缺陷,指标体系中的大多数指标的赋值得到了稳定的数据来源,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三,虽然该指标体系提高了以往指标体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还需要具体的实证研究做进一步的验证,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对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斌会.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41-243.

[2]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胡平译.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69-281.

[4]卢光霖.广州地铁经营年报[R].广州:广州地下铁路总公司,1999-2008.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8

1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1.1总体失衡风险

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校财务收支失衡, 主要体现为入不敷出、流动资金匮乏和净资产潜亏等。高校收入主要有学费收入、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学费收入有季节性且拖欠严重;财政拨款相对快速膨胀的高校来说, 总是杯水车薪;社会捐赠具有不确定性, 对大多非一线品牌的高校而言更是微不足道。高校支出主要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指高校日常运转、教学科研以及其它任务支出, 具有刚性;项目支出就是专门针对高校的某一个特定项目的相关支出, 比如基建项目、科研项目、招生项目等支出, 项目支出会随着高校发展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收入的季节性、短缺性和不确定性加上支出的刚性以及往来款项的影响, 可能会使现金流入小于支出, 日常流动资金捉襟见肘, 最终导致高校财务收支失衡。净资产潜亏是因为预算管理失控引起的, 由于预算控制不力, 零基预算经费项目挤占结余留用经费项目资金, 事业基金减少, 久而久之, 必然会出现财务收支失衡风险。

1.2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的主体, 高校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和高校内部集资。高校为缓解经费不足往往会忽视自身偿债能力过度举债, 高额本息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由于高校一直存在经费不足问题, 因此, 在高额负债到期时, 高校只能举新债还旧债, 一旦不能按时还本付息, 其信用等级必然下降, 很难再获得贷款。同时, 高额利息占用了高校日常资金量, 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 高校只能挤压人员支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等日常支出, 从而最终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3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高校投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导致高校遭受损失的风险。高校投资往往都没有进行科学的投资收益分析, 盲目扩建和资产闲置现象严重, 大量资金被占用, 最终给高校带来投资风险。高校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校办产业连带责任风险、盲目投资风险及其他投资风险。校办企业曾被认为是高校最具潜力的收入渠道, 但由于产权不明、校企不分、管理不善等问题, 使校办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不少校办企业挤占高校事业经费、科研经费, 甚至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造成资产流失。其一旦亏损甚至破产, 高校将承担最终责任, 给高校带来投资风险。盲目投资风险就是一些高校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 盲目扩建, 大肆采购, 极大浪费资金。

1.4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是指高校由于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而导致资金浪费、资产流失、财务决策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风险。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在预算管理、财务治理、资产管理、会计处理等方面任一环节存在问题, 都可能加大高校财务风险。

2构建公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经营目的差异, 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系统原则

科学就是要考虑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 系统就是要能真实全面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内容和特征, 完整而不重复, 互为补充而又具有独立性, 准确、客观, 具有权威性。

2.2整体优化原则

单一指标固然无法对高校复杂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但评价指标又不宜太多, 因此必须对财务指标进行合理取舍。

2.3连续可比原则

连续就是坚持长期的考察和评价, 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完善。只有这样, 才会显现高校真实的财务状况, 预测其未来趋势。可比就是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现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 在收集信息的范围、方法、口径上保持一致, 以保证评价的可比、准确和连续。

3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类型,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 这里把高校财务风险预警评价体系分为四部分:总体失衡风险评价体系、偿债风险评价体系、投资风险评价体系、财务管理风险评价体系。

3.1总体失衡风险预警评价体系

(1) 年末借款经费比。

年末借款总额占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重= (年末银行借款+其他现金借款) / (国家财政拨款+预算内经费+社会与个人办学经费+学生的学杂费+捐赠与集资经费+其他经费)

针对总体失衡风险, 高校要重视借款与经费收入之间的平衡。高校借款与经费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关系, 高校同样要控制资本成本, 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学校年末借款总额, 是学校用于除校办产业外的教学、科研、基建等各方面的年末借入款项总额, 其占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重, 从相对量上反映学校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 它是一个极小变量指标, 比率越高, 风险越大;反之, 则风险较小。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该指标安全值, 一般在10%左右。

(2) 货币资金支付率。

学校货币资金支付率= (现金+银行存款+持有债券) /月平均支出

针对总体失衡风险, 高校要重视可支配财力的运转状况。货币资金支付率是衡量高校可支配财力运转状况的最佳指标, 该指标用年末货币资金与月平均支出额的比率来测试高校现金满足日常支出能力, 反映高校货币资金能正常运转几个月。该指标是极大变量指标, 数值越大, 说明学校财力越强, 风险越小;反之, 则说明学校财力越弱, 风险越大。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该指标的安全值, 一般应大于3个月。

(3) 银行存款保障率。

银行存款保障率=负债/ (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 ×100%

偿还到期债务首选的便是货币资金。针对总体失衡风险, 高校要重视货币资金对于负债的承受能力。银行存款保障率表示高校每一元货币资金所承担的负债。该指标是区间型极小变量指标, 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 数值越大, 资金调剂能力越弱, 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数值越小, 资金调剂能力越强, 负债资金越有保障, 财务风险越小。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该项指标值应该在80%-150%之间。

(4) 专项资金占用程度。

专项资金占用程度= (借出款+投资基金+应收及暂付款-收入×20%-事业基金) / (资产总额-事业基金-固定基金) ×100%

针对总体失衡风险, 还要重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专项资金原则上是专款专用, 但有些学校违背了财政拨款的初衷, 导致这些资金一定程度上被占用, 甚至发生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专项资金占用程度指标将被占用的专项资金与全部专项资金对比。其中, 被占用的专项资金用学校借出款、投资基金、应收及暂付款中作周转性的垫支款 (以应收及暂付款减学校收入总额的20%计) 的合计数减事业基金表示, 说明学校超过事业基金规模挪用的专项资金。资产总额减去固定基金和事业基金, 说明学校的专项资金。该指标是反向变量指标, 数值越大, 说明高校专项资金挪用越多, 财务风险越大。

3.2偿债风险预警评价体系

(1)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针对高校偿债风险, 高校要重视高校总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 资产负债率指高校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资金的比重, 反映高校长期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 说明高校已资不抵债, 财务状况严重恶化;资产负债率过低, 虽然说高校和债权人双方安全保障系数都比较高, 但高校可能因资金短缺而限制高校的发展规模。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根据高校运行现状, 我认为高校资产负债率在30%-50%之间为宜。

(2)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指高校每一块钱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保障, 反映高校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是稳定型变量指标, 从高校运行现状来看, 该比率在1~2之间比较适宜。如果指标值过低, 说明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偿债风险大;该指标值大, 说明高校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强, 偿债风险小。但如果该指比率过高, 可能是高校流动资产占用过多, 表明高校运行管理效率不高。

(3) 还款储备率。

还款储备率=借入款项/ (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 ×100%

高校应防止偿债能力恶化。现金、银行存款与有价证券之和一般被认为是高校的还款储备, 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可直接偿还债务, 债券可随时变现。高校的还款储备率是高校借入款项与还款储备的比值。该指标是稳定型变量指标, 一般来讲, 该比例以维持在0.8-1之间为宜, 表明学校能偿还债务, 风险不大;若大大低于0.8, 可能说明高校闲置资金多, 利用效率不高;如果超过1, 则表明高校到期还款压力大, 财务风险大。

(4) 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

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借入款累计数/总收入×100%

针对偿债风险, 高校还要考虑其年收入承受偿债风险的程度。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是指高校每一块钱收入所要承担的银行借款, 反映高校若不考虑支出的情况下, 其收入偿债能力的高低。公式中分母之所以没有选择总资产, 是因为高校资产是国有资产, 不会用于偿债, 学校还本付息完全要靠学校实现的收入。该指标属于极小变量指标, 比率越高, 表明高校的偿债保障越低, 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比率越低, 高校的偿债保障越高, 风险越小。该指标需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来确定预警值, 如指标值过高应予以重视。

3.3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 投资基金占事业基金的比率。

投资基金占事业基金的比率=投资基金/事业基金

针对投资风险, 高校应重视事业基金中对外投资资金占的比重。投资基金占事业基金的比值越大, 说明高校对外投资风险越大;比值越小, 高校对外投资风险越小。

(2) 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比率= (对校办企业投资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 / (对校办企业的投资+其他投资)

防范投资风险, 高校要注重投资效益。投资收益率是衡量高校校办企业投资和其他投资效益高低的指标, 也体现了高校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为正向指标, 收益率越大, 投资收益效果越好, 投资风险越小。该指标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来确定预警值, 如指标值过低应当予以关注。

(3) 校办企业资产负债率。

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年末校办产业负债总额/年末校办产业资产总额×100%

针对投资风险, 在现有校办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的情况下, 高校要注重校办企业的连带风险。校办企业资产负债率反映校办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适度的资产负债比率是校办产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但资产负债率过高, 会给高校带来较大的连带风险。

(4) 校办企业速动比率。

校办企业速动比率=速动资产/短期负债×100%

校办企业速动比率在计算过程中去除了流动资产中存在的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资产, 使得计算结果更能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为1时比较适宜, 说明此时不处理存货, 仅出售有价证券, 收回应收账款加上货币资金, 就能偿付到期短期债务。高于1.5或低于0.5都认为出现了警兆。

(5) 基建投资支付能力。

基建投资支付能力= (基建借款+基建应付款) /基建年末货币资金

高校需要大量资金投资于基建, 投资范围大, 周期长, 为防范基建投资风险, 有必要将基建投资支付能力纳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它是指主管基建投资的部门为保持正常运行和基建项目能顺利完工所拥有的偿债或付款能力, 是基建借款与基建应付款之和与基建年末货币资金的比值。比值越小, 付款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值小于1。

3.4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 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 (年末总收入一年初总收入) /[ (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 /2]×100%

针对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要重视高校资产的利用效率。总资产收益率是指公立高校净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这里的总资产指平均资产总额, 这里的总收入包括高校所有的收入。该指标是极大变量指标, 比值越大, 说明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越高, 财务管理越好。

(2) 招生计划现金比率。

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实际收到的学费/应收取的学费

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反映高校学费收缴风险。学费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费的收缴情况是衡量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 最大值是1, 即没有学生欠费。如没有完成学费收入预算, 则该比值小于1, 若有近半数学生欠费, 就可认为出现风险征兆。

(3) 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

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年末应收及暂付款总额/年末流动资产总额×100%

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是指学校年末应收及暂付款总额占年末全部流动资产的比率, 它反映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该指标是极小型变量指标。数值越大, 反映高校应收及暂付款占的比重越大, 说明高校收账清账不及时, 财务管理不到位, 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4) 年度收支比率。

年度收支比率=本年度实际收入÷本年度实际总支出

年度收支比率可以反映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 是本年实际收入与实际支出的比率, 反映高校当年预算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平衡关系。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 若该指标小于1, 则说明高校本期收入低于支出, 需动用累计结余, 说明预算管理不到位。

(5) 经费自给率。

经费自给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经费自给率是指高校除财政拨款外的自筹收入与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之和的比值。即:每经常性开支一元钱, 能获取多少收入。经费自给率是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 反映了高校资源管理与利用效率的高低。该指标比值越大, 说明高校的资源管理越好, 利用效率越高, 反之则越差, 一般以50%左右为宜。

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其财务风险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 灵活设置, 综合运用, 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及时控制财务风险。

摘要:为扩大规模, 盲目的资金投入使高校收不抵支, 大规模举债更增加了高校的财务负担, 而学校资金运作及校办企业管理存在的财务问题使高校财务局面更加复杂。因此, 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公立高校的特点, 借鉴前人的成果, 指出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总体失衡风险、偿债风险、投资风险与财务管理风险,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为高校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依据。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9

关键词:电力建设,风险评价,危险源识别,评价指标,动态控制,全过程管理

0 引言

电网建设项目具有覆盖面广、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工程复杂和建设周期长等特点, 其风险存在于电网建设项目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而风险的大小, 发生与否, 发生造成的损失都对电网建设项目和电网企业造成很大影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一般是通过风险调查及信息分析、专家咨询以及实验论证等手段, 在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的过程中, 认识电网建设项目风险, 建立电网建设项目风险清单。常用的识别方法主要有经验分析法、专家论证法等。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1.1 评价功能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类因素影响因素构成的。对各评价指标由专家组集体评判, 给予权重, 可以计算要素的综合分数值, 据此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同时, 通过分析各个要素指标的分数值, 可以评价各个要素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影响状况。

1.2 监控功能

通过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一定时期内持续的分析和整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静态状况、变化趋势, 产生所需要的结果报告, 实现监控功能。

1.3 预测功能

根据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测条件, 进行指标的运算与判断, 得出预测信息, 实现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预测功能, 便于对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实际上,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套预警工具, 让电网企业对其各种能力和职能系统进行评价、风险测量和风险预警, 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预警结果调用方案库中对应的方案, 便于管理层及时做出决策。

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从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看, 它涉及电网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能够通过评价指标反映出来, 而评价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电网建设项目风险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 指标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结果。为此, 在构建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 由局部到整体, 由简单到复杂, 能够实现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水平的直观结论。指标体系设计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质量和能否准确反映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水平。只有一个全面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真实反映项目风险的实际情况, 为电网建设项目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提供支持。

2.2 可行性原则

在设计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级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 在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 可行性尤为重要。既要防止面面俱到, 又要防止过于简单。指标过于繁杂, 就会难以反映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全貌。所以, 设置的指标体系时, 应该尽量避免形成层次复杂的指标数或过于庞大的指标群。因此, 要保证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使指标的数据易采集, 计算公式科学合理, 评价过程简单, 以确保指标数据搜集的及时性以及利于评估人员掌握和操作。

2.3 可比性原则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置时, 需要考虑评价指标应便于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也就是说既要可以用来进行序时比较分析, 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电网建设项目之间的比较分析。所谓纵向可比, 即与历史数字可比,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应该相对稳定。所谓横向可比, 即不同的电网建设项目之间的风险水平要可比。

2.4 完备性原则

选择指标时, 应尽可能覆盖评价的内容, 如果有所遗漏, 则做出的评价就会出现偏差。所以, 选择指标应从整体出发, 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电网建设风险水平, 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构成系统应包括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运行现状, 更要反映出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运行态势。只有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各方面的特征, 才能对研究对象做全面评价。

2.5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面临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决策难题, 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定量衡量, 有些难以定量衡量。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对于这些可定量及难以定量衡量的风险因素必须综合考虑, 这就需要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建立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价指标。

2.6 发展原则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不是一尘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 设计风险指标时, 应该从风险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动态趋势上加以研究和反映, 并结合时间及空间的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探求电网建设项目风险源发展变化的规律。

2.7 借鉴和创新原则

在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借鉴其他项目风险管理指标构建的实践经验, 再根据电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特点, 实现创新和突破。应该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抽象后, 来设计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使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电网建设项目风险水平。

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由于电网建设项目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牵涉面广技术含量高等特点, 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虑及到风险评估的成本、信息来源可靠性等, 结合前面对主要风险的识别, 达到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基本功能, 遵循电网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我们把电网建设项目风险工程划分为:实施、经济和工程环境三个方面, 并按照第二章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结果, 将其论述的13个风险因素作为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 其风险评价指标集U={设计、采购、运输、施工、输配电价、融资方案、财务管理、征用土地、现场条件、气候因素、当地居民、环保政策、当地政策}。

4 结束语

总之, 电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是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高效优质清洁的电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 为了促进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安磊, 王绵斌, 谭忠富.基于集对故障树法的输变电工程风险评估模型[J].华东电力, 2011 (01) .

[2]张世云, 万心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组织的集成模式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12) .

[3]鞠非.电网项目风险的系统评价研究[J].华东电力, 2009 (11) .

[4]张志明, 刘耐忠.试论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 2010 (27) .

[5]黄水仙.谈谈电网项目工程造价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民营科技, 2010 (09) .

[6]向涛, 罗云菲.高速公路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2) .

[7]李娟.浅析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管理[J].煤矿现代化, 2010 (02) .

[8]周筱君, 蒋红立.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 2010 (10) .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10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比重大、风险资本严重不足、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落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隐患大、经济效益差等。鉴于此, 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涵盖资本充足性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风险和收益预测指标, 重新分配经营资源, 使收益目标与风险管理目标有机整合。

本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指导, 充分吸收它们的合理要素;②充分考虑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经营管理的实际, 特别是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使指标设计更具有针对性;③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典型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 并与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考核指标相匹配, 便于评价和应用, 突出其实用价值。

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结合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 笔者从指标层次、具体量化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改进, 见右表所示。

1. 资本充足性风险。

拥有充足的资本是金融机构从事经营业务的前提条件, 是存款人资金安全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作为金融市场准入的重要限制性门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这两个指标的界定和相应的计算口径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试行) 》的规定一致。

2. 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活动较简单, 信贷业务是其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测算信贷风险可以从资产质量和资产集中度两方面进行。资产质量一般采用不良贷款率、风险贷款率、不良贷款变动率、不良贷款抵补率等指标反映;资产集中度可以通过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等指标来衡量。

(1) 不良贷款率。按照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标准, 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构成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是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2) 风险贷款率。它是加权风险贷款总额 (关注贷款×20%+次级贷款×50%+可疑贷款×80%+损失贷款) 与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之比。该比率依据各类贷款风险程度的差异赋予其相应的风险权重, 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贷款风险度。风险贷款率=加权风险贷款总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3) 不良贷款变动率。不良贷款变动率是通过测算不良贷款 (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 期末和期初的占比变化对资产风险进行动态评价的指标。不良贷款变动率= (不良贷款期末余额-不良贷款期初余额) ÷不良贷款期初余额×100%。

(4) 不良贷款抵补率。不良贷款抵补主要依靠信用社根据不同贷款类别按不同的比例计提的各项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抵补率是测算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抵补率=不良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100%。

(5) 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最大的客户虽然资金实力雄厚, 但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 其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该比率是衡量最大客户资金风险的重要指标。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一户贷款余额÷信用社资本总额×100%。

(6) 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这也是衡量信用社由于授信过于集中所产生的资产经营风险的指标。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余额÷信用社资本总额×100%。

上述信贷风险量化指标中, 除了不良贷款抵补率外, 其余的指标均是值越小, 风险越小。

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信用社无力清偿债务或不能满足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支付风险。可以通过备付金比例、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率来衡量。

(1) 备付金比例。备付金比例=备付金÷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比率的测算可以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试行) 》的规定进行。一般该比率越大, 表明信用社流动性风险越小。

(2) 存贷款比例。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比率虽然不能有效区分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 但鉴于我国农村信用社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都非常简单, 资产组合、负债组合也十分单一, 存贷款比例目前仍是反映农村信用社资产流动性的一个常用指标。

(3) 资产流动性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这是反映信用社资产流动性总体水平的一个指标。该比率越大, 信用社流动性风险越小。

4. 盈利性风险。

(1) 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反映每份资产能带来多少利润, 是最常用的衡量资产盈利性的指标。资产利润率=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本期资产平均余额×100%。

(2) 收入成本率。它是反映信用社成本费用水平的重要指标, 表明获得每一元收入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费用。收入成本率=各项成本之和÷各项收入之和×100%。收入成本率揭示了信用社的投入产出水平, 该比率越小越好。

5.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出现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而造成的风险。我国农村信用社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的记录很少, 可以简化为以当期的操作风险损失来测算操作风险损失率。有关计算公式为:操作风险损失率=操作造成的损失÷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的平均值×100%。该比率越小越好。

6.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市场波动而导致信用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鉴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业务、资本结构比较简单, 市场风险主要以利率风险为主, 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影响较小。利率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出现波动时面临的风险。测算利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包括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两个指标。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100%。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在一定期间 (计划期) 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 即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和负债。

三、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本指标体系由6大类共16个指标组成,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 采用专家打分法或因子分析法等主客观方法分别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并根据下列公式计算风险综合评价值Z:

式中:Wij为第i个子目标中第j个指标的权数;k为各个子目标中的指标个数;Xij为第i个子目标中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 Xij∈[0, 100], 评分越低, 风险越小, 评分越高, 风险越大;Wi为第i个子目标的权数;Yi为第i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值;Z为风险综合评价值。

根据计算出的风险综合评价值, 可划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级别。结合具体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结果, 监管层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青.投资评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 1999;8

[4].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台完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内容并提取名词对象: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组,以获得抽象的实体类。(1)含有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这些词汇的用例,均从不同角度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2)含有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这些词汇的用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方面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3)含有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这些词汇的用例,展现了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www.omg.org.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

[16] 张玉亮.基于UML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4):95-98.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12

风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存在的客观现象。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 对风险定义的描述是不尽相同的, 但目前较为通用的有两种观点:第一,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即风险由不确定性和损失两个要素构成。第二, 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 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 风险越大;反之, 则越小。无论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 都阐明了风险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基本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去认识基本建设项目的风险, 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通过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 采取主动行动, 创造条件, 尽量扩大风险形成的有利结果, 妥善地处理风险造成的不利后果, 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顺利地实现基本建设项目的总目标。

目前我国关于基本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问题, 还处在不完善阶段, 基本建设项目施工前全面的项目风险预测、评价和分析, 以及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价体系等这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因此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防范, 导致项目损失和浪费仍然很大, 项目延时完工情况非常普遍, 事故时有发生。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基本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结合当代先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 站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设立科学的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对各类风险进行程度大小的评价奠定基础, 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重视程度提供参考。总之, 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 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识别并确定基本建设项目潜在的各种风险

识别并确定基本建设项目潜在的各种风险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目标。因为只有首先确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 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这些风险的性质和后果, 为进一步建立充分的评价指标体系打好基础。所以在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分析项目发展与变化中的各种可能性和风险, 从而识别出基本建设项目潜在的各种风险。

本文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特点, 从风险产生的原因角度将基本建设项目风险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经济方面的风险

(1) 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招标的主要依据, 特别是投标者须知、设计图纸、工程质量要求、合同条款以及工程量清单等都存在着潜在的经济风险, 必须仔细分析研究。

(2) 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 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 特别是价格的上涨, 直接影响着项目建设的价格。

(3) 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 也影响着项目的经济效益。

(4) 国家政策调整。国家对工资、税种和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 都会给建设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

其次, 技术方面的风险

(1) 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 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 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 造成工期推延和经济损失。

(2) 技术规范。尤其是技术规范以外的特殊工艺, 由于没有明确采用的标准、规范, 在工序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进行协调和统一, 会影响以后工程的验收和结算。

(3) 施工技术协调。包括工程施工过程出现与自身技术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技术问题, 各专业间存在不能及时协调的困难等。

再次, 安全方面的风险

(1) 行为风险。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侥幸、恶意等不当行为造成财产损坏、人员伤亡的风险。

(2) 现场安全管理风险。内部的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完善、有针对性, 风险教育、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外部施工队是否进行风险教育, 是否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等。

最后, 管理及外部环境方面的风险

(1) 关键人物的责任心。项目管理人员由于对合同、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关键点未能及时做出反应, 或由于个人为谋私利而做出的有损项目建设的行为。

(2) 各种文件的备案是否完备。各种技术文件、设计变更、会议记要、工作联系单、风险管理的备案等, 这些文件是项目建设结算的依据。

(3) 水文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 如暴风雨、雪、洪水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和其它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 都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财产的损失。

(4) 施工准备。由于施工现场存在周边环境等方面自然与人为的障碍或“三通—一平”准备工作不足, 导致不能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给工程施工正常运行带来困难。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为了客观地反映基本建设项目风险情况, 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应当满足内容全面、科学实用、客观公正、可操作性强及适应性强等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相适应, 从而能够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2) 重点性原则

衡量基本建设项目风险时应突出重点, 对影响基本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风险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 通用性原则。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建设项目, 其风险评价指标应该不尽相同, 但有些指标对绝大多数建设项目来说是通用的, 这些指标应该重点考虑。

3.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进行评价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精度和结果。根据《建筑施工风险检查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风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在对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考虑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三、结论

基本建设项目的风险来源、风险的形成过程、风险潜在的破坏机制、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风险的破坏力错综复杂, 单一的管理技术或者单一的工程、技术、财务、组织、教育和程序措施都有局限性, 都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 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具有科技含量高、系统复杂、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协调单位多等特点, 其内外部制约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 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正确的风险评价、有效的风险防范, 才能系统、动态、深刻地认识和控制各种隐患, 降低风险, 以最少的成本将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从而保障基本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本文对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是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展开的, 较之已有的对基本建设项目风险的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对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研究领域比较科学、合理。这样对基本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为进一步进行基本建设项目风险评价以及建设项目风险防范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单纯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邱苑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卢岚, 秦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03, 36 (9)

[3]吴小刚, 张土乔.建筑工程的风险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4 (8)

上一篇:植物词语下一篇:肺心病并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