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灾害评价

2024-11-07

风险灾害评价(精选12篇)

风险灾害评价 篇1

摘要:做好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水文测站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之一。本次研究详细介绍了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及评估的范围, 说明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及每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特点, 提出无论应用哪种风险评估方法都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河流洪水,洪水灾害,水文测验

1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概念

风险这一概念, 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方法。学者Maskrey认为风险就是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这个损失是难以人为控制的。Tobin认为风险是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人们预计损失的乘积。Deyler认为风险谈到的是一个概率问题。目前人们将风险定义为:

风险 (risk) = 危险性 (hazard) * 易损性 (vulnerability) 。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 可以将风险概括为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不利的事件、该事件存在一定的概率性、该事件发生后会引发不良的后果。

应用风险的概念来概括河流洪水灾害风险, 可将风险分为三个部分:洪水带来的灾害性、洪水令承灾体受到一定几率的损害, 承灾体损坏后带来的各种不利事件。水文测验工作人员要通过测验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分布、流速分布、到达时间、淹没历时等来评估河流洪水带来的灾害性, 使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洪准备。

2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范围

2.1洪灾危险性的评估

洪灾带来的危险性具有随机性、高危性、模糊性, 即通常人们难以提前了解突如其来的洪灾, 也不了解洪灾可能造成的损失。目前水文工作人员一般靠分析洪水发生的频率、洪水规模、历年洪水带来的损失来完成洪灾危险性评估。水文工作人员如果要了解这些数据, 就需要测验每一年洪水淹没的范围、淹没的深度、 淹没历时时间。通过纵向的评估, 可了解洪灾危险性规律, 得到洪灾危险可能性的分析。

2.2承灾体暴露性的评估

承灾体暴露性的分析是指当洪水淹没时, 暴露在地表可能会受到损失的承灾体分析。如果要了解承灾体暴露性的风险, 就需要了解洪水的强度与密度。一般洪水强度越高, 承灾体越易被摧毁, 洪水的密度越大, 承灾体也易被摧毁。为了了解承灾体暴露性的危险, 水文工作人员要测验与这两个因素相关的数据。

2.3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估

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估, 是指在遭受洪水灾害后, 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及承受洪水破坏的风险。要评价承灾体受到洪水的影响, 不仅要分析洪水本身的因素, 还要分析人们对承灾体受损的期待、承灾体本身脆弱性的因素。由于此评估方法要了解太多关于承灾体本身的因素, 而承灾体的差异性较大, 因此, 它不易以函数的方式承现。通常水文测验人员只需分析洪水影响的区域、洪水淹没的时间、淹没的水深, 给出以上因素的关联性, 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估则交由其他部门评估。

3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

3.1指标评价法

指标评价法, 是指水利部门结合评估的需求, 制定一套洪水测验的项目指标, 并给出测验的数据规范。水文测验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指标进行测验, 并给出数值评估。这种评估方法是洪水灾害最基本的测验与评估方法。目前水文部门要研究一片区域的气象特征、洪水特点、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等因素, 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指标。目前常用的指标评估法有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3.2历史灾情评价法

洪水灾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据观察了解到, 部分地区易受洪水灾害侵袭, 部分地区不易受洪水灾害侵袭。人们可从中获得经验, 找到洪水来袭的规律, 这就是最简单的历史灾情评价法的应用。水利部门的历史灾情分析是从多种因素分析, 找到洪水灾害侵袭的模型, 得到洪水灾害评估。这种评估方法有一定的准确性,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准确性来说, 洪水灾害的侵袭确实存在规律性;从局限性来说, 长时间序列的洪水准确资料难以获得, 且受灾地区的天气环境、水文环境、经济发展为动态因素, 动态因素的互动会改变自然规律性。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不能准确地评估洪水灾害规律。

3.3数值模型分析法与GIS技术的评估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图像技术均被应用在洪水灾害的评估中。目前部分大型的水文测验单位已经可以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让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应用现有的数学模型让计算机自动完成测验数据评估;应用GIS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与图像技术的优势完成洪水强度因子、利用淹没水深、流速的数值评估。只是这类先进的技术仅应用于部分水文测验站中。

4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对策

4.1识别风险

水文测验站要结合历年的工作经验, 找到河流洪水灾害的识别因素, 水文测验站的工作人员可通过测验与之相关的数据编制水文资料。

4.2分析风险

水文资料整理包含分析风险的内容。水文测验站应用水文资源可获取原始的河流洪水灾害数据。这类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分析, 可能不能被有效地使用。首先, 原始的数据本身可能存在不精确的问题。水文测站采集的原始数据可能由于种种原因, 其数据本身不够精确, 水文资料编整人员要结合站与站之间的横向数据、历年以来的纵向数据, 通过定线技术获得的数据提高数据精确度, 水文资料编整人员还要将数据编整成图文、表格等具有实用性的资料。

4.3展现风险

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处理水文测验数据的能力,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应用水文资料编整数据。 水文资料编整人员要应用水文学法、历史洪水法、地貌学法等方法建立数据学模型, 应用数学模型说明河流洪水可能遍及的范围、洪灾淹没的水深、洪灾淹没的时间。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有了解该类数据, 才能了解应当如何做好防洪救灾工作及紧急联动工作。

4.4决策风险

为了进一步让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河流灾情, 水文资料编整人员要科学描述该次河流洪水灾害可能发生的大致规律及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帮助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防洪救灾的计划和安排。

5小结

本次研究说明了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及评估的范围, 说明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及每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特点, 提出无论应用哪种风险评估方法都应该采取的对策。水文测站应用本次研究说明的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对策, 可优化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奔, 郜国明, 程天矫.黄河下游滩区分类财产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J].人民黄河, 2012, (12) :171-172.

[2]毛德华, 谢石, 刘晓群, 等.洪灾风险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Ⅲ) ——研究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 2012, (05) :98-99.

[3]冯宝平, 赵丽, 宋茂斌.灌区水资源供需系统干旱风险机制分析[J].人民黄河, 2012, (05) :46-47.

[4]许民, 王雁, 周兆叶, 等.长江流域逐月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的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03) :74-75.

风险灾害评价 篇2

按照灾害风险评价的一般框架,定性定量相结合,运用沟谷、降水、成灾因子、遭遇特征与易损程度等五项指标,尝试提出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简易评价模型,并结合防治规划,提出了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建议.采用云南新平县泥石流灾害调查数据,开展了实例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基本反映了沟谷泥石流灾害的相对风险水平,可为现阶段管理提供更加明确的分级依据.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年,卷(期): 20(3) 分类号:P642 关键词:沟谷   泥石流   风险   评价   管理   模型   gully   debris-flow   risk   assement   management   model  

风险灾害评价 篇3

关键词:RS;GIS;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尼勒克县;滑坡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研究上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其自然属性上,其评价体系也主要是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入手,进行衡量的指标也局限在稳定性程度和稳定性系数等等。当然对地质灾害本身来说,这样的研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传统的研究方法显然没有将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考虑在内,对地质灾害的区域性预测和评估并没有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RS技术和GIS技术以及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而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这一部分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尼勒克县的滑坡为例,基于RS和GIS来评价伊犁谷地的地质灾害风险。

1.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关于地质风险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联合国组织在一项研究中,由维尼斯教授所提出的自然灾害以及风险术语的定义,也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在随后的发展中,也被认定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以及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其定义表述如下: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时间内,特定的地质灾害对社会财产、生命以及经济所造成的损失。用公式可以表示为:R=f(H,E,V),为了考虑一般性的规则,这个式子可以进一步表述为R=H×E×V这个式子中的各个字母的意义如下:R指代的是地质灾害的风险,也就是特定的地质灾害对社会带来的损失;H指代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地理区间中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危险性;E指代的是灾害所波及的受灾对象,主要包括有社会财产、人口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等等;V指代的是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对于受灾对象造成危害的程度,或者说是受灾对象的易损性,通常用0到1之间的任一常熟来表示,其中0表示没有损失,1表示完全损失。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地质灾害对受灾对象造成损失的大小收到受灾对象的易损性以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小这两个参数共同决定的,同时这也是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控制应该重视的基本点,它们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下图1。

目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熟,并形成了很多兼具实践性和应用型的分析模型,比如被我们熟知的模糊判断模型以及遗传算法等等,这些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灾难控制系统的过程。但是对受灾对象在社会经济方面的易损性分析,由于其复杂性的和资料搜集难度较大,所以到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模型,其研究还主要在理论阶段,实用性不是很强。

在实际情况中,需要研究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使用定量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很难对H、E和V这些参数进行精确的描述,因此业界常使用的方法是使用等级的方法进行表示,也就是对H、E以及V首先进行分级处理,接着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式的演算和推导并最终形成风险的评估。

2.尼勒克县地区概况

尼勒克县位于中国新疆西北部,在中天山西段,处伊犁河上游。属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偏远山区县。东经国道217线至独山子,距乌鲁木齐516公里,西距伊宁市112公里,西绕伊宁市距乌市816公里。尼勒克县东与和静县毗邻,东南与新源县接壤,东北与乌苏市为邻,西北与精河县相连,西部与伊宁县接壤,西南与巩留县隔河相望。境内北部是科古尔琴山、博乐科努山、依连哈比尕山,南部是阿布热勒山,四山夹一谷,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截至2012年底,尼勒克县辖10乡1镇2场,总人口18.69万人,由汉、哈、维、回、蒙等32个民族构成。该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属于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区,其中滑坡灾害就是比较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

3.RS与GIS支持下的伊犁谷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首先使用遥感技术对待研究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解释和划分,在本文研究的尼勒克县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一些不稳定的斜坡。同时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发现在该区域南部山区的东部地区地质灾害要明显的多于西部地区,而在该地区北部山区却刚好相反,从整体上来说,尼勒克县地区的地质灾害整体分布呈现垂直状。

其次對尼勒克县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基于RS和GIS支持下的模型一般评价指标选取方式也有多种多样,大体上来说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有坡度、坡高、坡向、岩土体结构和类型、降雨量、地形地貌、地下水类型、植被覆盖率等等(如图2)。

信息的提取可以采取RS的提取功能。根据分析可以将该地区的灾害危险性的评级分为三个,分别是低危险期、中危险区以及高危险区。在经过GIS分析和相关的数据整合得到该地区的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以及低危险区的面积和所比率,其分别是3.8%、6.5%和89.3%,其中危险程度比较高的地质灾害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区的中等偏低的山区以及丘陵地带,危险系数处于中等水平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等山区,同时丘陵地带也存在,而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喀什河南北侧部分。

再次对该区域滑坡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建立体系和危险性相似,评价的指标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了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建筑物、道理、林地、耕地、矿产的资源量等等。在研究中对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可以选取DEA模型。根据易损性的大小可以将该地区的的灾害易损性程度分为中等、低以及无易损性这几个等级,这三者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0.17%、42.18%和37.65%。

最后对尼勒克县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价。使用风险评价的一般性模型并基于易损性和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最终可以将该地区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将风险性的大小用高、中、低三个指标来进行划分,三者所占的比率分别是1.2%、6.1%和92.31%。基于RS和GIS所得出的结果和之前传统的计算方法所得出的最终结论基本保持一致,但过程的简洁性和科学性却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1]周军.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环境评价范[J].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2009,05(17):149-150.

[2]陈俊.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分析[J].地质灾害防治,2012,15(06):49-52.

[3]朱永锋.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和GIS应用研究[J].地学前沿,2009,08(12):118-120.

临夏市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篇4

临夏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交界的地貌梯级带上,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系中祁连隆起带东段。区内早期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周边区域地形切割强烈,河流阶地发育,断裂活动明显,表明其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区内及周边地区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和西秦岭北塬断裂带下乍—太子山段的影响,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历史上对临夏市有影响的破坏性地震共有13次。其中,1920年海原Ms8.5级地震造成市区内损毁民房242间,四周山体崩裂,滑坡分布,其中东、北部受灾较重,北山万寿冠乾元塔1-3层震裂;1927年古浪Ms8.0级地震造成南山崖崩裂,邓家村后、苏孟村陡崖滑塌落土;1936年康乐南63/4地震和兰州—临夏5级地震均造成市区民房倒塌。

2 试样、试验方法及结果

通过现场调查,选取了5个场地取备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试验中按照SL 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进行了土的主要物性指标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LX-1试样进行静强度试验。试验前首先将土样加工成直径为39.1 mm、高度为80 mm的圆柱体试样。试验方法为CU。试验时围压分别为100 k Pa,150 k Pa和200 k Pa。在上述各级围压作用下,对试样施加轴向压力进行剪切直至破坏。试验结果见表2。

对LX-2组的4个原状黄土试样进行震陷试验。试样均在σ1c=200 k Pa,σ3c=118 k Pa的固结压力下进行固结,待固结变形稳定后,向不同的试样的轴向施加不同幅值、频率为1 Hz的等幅正弦荷载,测定试样的残余变形εP。震陷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分别对LX-1,LX-2组原状黄土试样和LX-4,LX-5组砂土试样进行液化试验。试验采用反压饱和和等压固结,固结压力分别按照取样实际地层的固结压力选取。循环剪切动荷载为频率为1 Hz的正弦波。饱和砂土的液化标准采用Ud/σ0=1.0;而饱和原状黄土的液化破坏标准为动应变εd=3%,且动孔隙水压力系数Ud/σ0>0.2。根据试验结果整理得到不同振动破坏次数对应的液化应力比值,如表3所示。

3 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1 地震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运用ABAQUS软件对LX-1场地斜坡建模,通过调整折减系数对斜坡的静力稳定性进行分析,求得斜坡的静力稳定性安全系数Fs。为了考虑斜坡在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通过采用在模型底部输入水平向地震波的方法,计算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Fsd。结果表明,Fsd=0.646。由此可知,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破坏。

根据试验和计算分析结果,对研究区未来地震中的滑坡灾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7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北部、东部斜坡、陡崖处可产生零星的小规模滑坡,滑体可能压埋房屋或堵塞道路;2)8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北部、东部斜坡、陡崖处易产生中等规模的滑坡,陡崖处黄土极易崩滑,斜坡、陡崖下部的民居被压埋破坏的风险较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地震滑坡灾害危险性较大;区内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易产生小规模的滑坡;3)9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北部、东部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滑坡,不少滑体规模较大,距离滑坡较近的民居被压埋、破坏的风险性较高,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滑坡易造成大规模的道路堵塞,局部公路可能被摧毁,危害十分严重;区内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也易产生中等规模的滑坡。

3.2 黄土震陷灾害风险评价

研究表明,黄土震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基土的天然含水率、干密度以及动力荷载的类型等。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土的震陷性有着决定性作用,震陷量随天然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干密度对震陷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在动应力相同时,震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动荷载类型对黄土的震陷也有一定影响:冲击型荷载作用下土的残余应变主要发生在最大峰值处;而对等幅循环荷载,残余应变则发生在有效持时的整个震动过程中。

根据LX-2组原状黄土试样的震陷试验结果,对该黄土场地的震陷量进行了计算,计算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震陷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目前含水率状态下,在地震烈度7度的作用下,该场地地基土基本不存在震陷问题;在地震烈度8度的作用下,场地将产生严重破坏的震害;在地震烈度9度的作用下,场地地基基础将产生严重—失稳破坏的震害。因黄土的震陷性与湿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果上述场地上因上下水等管理不当,使黄土湿度增大时,在地震烈度7度的作用下场地可能产生震陷灾害。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临夏市区地形地貌特征及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研究区黄土地基不均匀震陷灾害进行了预测,结果如下:1)7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基本不存在震陷问题,但因上下水等管理不当使黄土湿度增大时,可能产生震陷灾害;2)8度及以上地震作用下,区内覆盖层厚度较大的场地将产生严重的震陷灾害,特别是在覆盖层厚度超过15 m的地区,未经过抗震陷处理的场地地基基础将产生失稳破坏。

3.3 地震液化灾害风险评价

研究表明,饱和黄土的抗液化强度受土的密度和塑性指数的影响较大。在其他指标相近的情况下,密度越大,抗液化强度越高;对于密度相近的黄土,塑性指数越大,表明黄土越偏粘性,抗液化强度相应增大。饱和砂土的抗液化强度主要受粒径和密实度的影响。细砂的粒径比粉砂的粒径大,其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更强,内摩擦力更大,从而使其抗液化强度更高。对于粒径相近的饱和砂土,其抗液化强度主要受密度的影响,相比于密砂,松砂的抗液化强度更低,更易产生液化。

根据动三轴液化试验结果,计算不同等效地震烈度下土的抗液化剪应力τ和地震作用下的平均剪应力τe,并根据Seed-Idriss简化判别法判别其液化势,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知,所取的土样饱和后,在烈度为7度的地震作用下,所有土样均不产生液化。在烈度为8度的地震作用下,LX-4细砂试样不液化,其余土样均产生液化。在烈度为9度的地震作用下,所有试样均产生液化。相对于砂土,黄土在饱和状态下由于起胶结作用的盐类溶解而使其物理力学性能发生了变化,胶结性变弱,所以更易产生液化。

根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临夏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峰值加速度为0.1g),潜在地震危险性较高。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结果,近年来临夏市区的年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夏、秋季节降雨集中。降雨入渗导致的地层含水率瞬时增大以及农田灌溉、生活给排水渗漏等导致局部地层含水率过高使得未来该地区遭遇地震时的液化灾害风险性较大。

综合动三轴液化试验分析结果和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未来临夏市地震液化灾害预测结果如下:1)7度地震作用下,不考虑地震液化风险;2)8度地震作用下,塬边、山区和高阶地上的饱和黄土地层易产生液化,从而导致地震液化滑坡、泥流土流以及建筑地基沉降等地震地质灾害;大夏河河谷和一级阶地的粉砂层容易产生地震液化灾害,并导致喷水冒砂、地面竖向不均匀沉降和地层横向滑移等地震地质灾害,但对于粒径较粗、级配良好的砂土,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灾害风险;3)9度地震作用下,饱和土体均会产生液化,由地震液化导致的山体滑坡、泥流土流以及河谷地区喷水冒砂、竖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滑移区导致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性高。

4 结语

本文基于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对临夏市主要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地震作用下临夏市北部、东部斜坡、陡崖处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危险性较高;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南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山区可能发生地震滑坡灾害。

2)7度地震作用下临夏市内天然含水率较高的黄土阶地、台地可能产生震陷灾害;8度及以上地震作用下,区内覆盖层厚度较大的场地将产生严重的震陷灾害。

3)8度及以上地震作用下临夏市区潜在地震液化灾害风险较大,地震液化导致的山体滑坡、泥流土流以及河谷地区喷水冒砂、竖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滑移区导致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性高。

4)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进一步调查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强地震滑坡监测预警,居民点和建设工程应当规避地震滑坡危险区;建设工程应做好震陷性和液化风险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对易产生震陷、液化灾害的场地地基进行处理;区内应坚持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减轻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邓龙胜,范文.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影响因素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9):1924-1931.

[2]Ishihara K,Okusa S,Oyagi N,et al.Liquefaction-induced flow slide in the collapsible loess deposit in soviet Tajik[J].Soils and Foundations,1990,30(4):73-89.

[3]孙军杰,王兰民,龙鹏伟,等.地震与降雨耦合作用下区域滑坡灾害评价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4):752-760.

[4]王峻,王兰民.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基震陷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7,23(4):44-47.

[5]王鼐,王兰民.河谷地区黄土地震滑坡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S1):434-438.

[6]郑颖人,赵尚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381-3388.

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篇5

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台风、洪灾、地震、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每年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量事实表明,防灾减灾的意识不强,自救互救知识缺乏是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常见的灾难类型有哪些?

地震

干旱

洪水

海啸

龙卷风

泥石流

沙尘暴

台风

防灾减灾十条法则

人生命,要守护,十条法则要记住,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有数。

一、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三、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四、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

五、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六、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七、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八、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九、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 篇6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制定

自然灾害是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造成地表变异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现象。各种自然灾害的表现不同,对人类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各种自然灾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人们在自然灾害的规律研究和预防机制的制定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针对自然灾害管理的理论、应对策略和实施途径进行了阐述。

一、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自然灾害就是自然环境突变超过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对人们的经济形成一定的损失的事件。自然灾害风险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可能发展程度的预测。目前对于自然灾害的界定主要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承灾体、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开展。

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是指自然环境突变的程度,主要是指灾害的强度和频率。自然灾害强度越大、发生的频率越高,对人们产生的危害程度就越大,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承灾体就是自然灾害的承受者,如人、牲畜、建筑物、农作物等。一个地区自然灾害里面的承灾体越多,那么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承灾体的易损性是指在危险区域内,承灾体受到潜在危险的损伤程度。承灾体的易损性越低,那么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受到的损失就越小。易损性跟承灾体的结构和成分有关,同时也跟当地的抗灾力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形成跟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也跟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自然灾害形成概率、强度和灾害发生时承灾体的损伤程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的风险程度跟危害性、承灾体和易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是三者的乘积。

二、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对策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主要有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政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对风险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预测,力求找出一条能够有效回避风险的手段,达到将损失程度减小至最小的目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通过风险回避与预防、风险减轻两种方法来进行,属于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如通过建造防洪墙、拦河大坝等土木工程,制定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的方法减轻风险都是常用的预防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及时的灾害预报等途径降低承灾体的易损性。财务型风险管理对策是指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各种财务安排,用经济手段来补偿灾害造成的损失,其目的主要是进行风险自留或者转嫁。

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对策两者有着自己的侧重内容,同时也存在着相互的关系。风险控制对策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而风险财务对策主要是改变风险的分布,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将两者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应用是目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最有益措施。

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要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需要做到几点。首先,建立可靠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各主体的联系与合作;其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组织结构、健全的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等;再次,建立起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抗灾体系,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配合,共同回避灾害;最后在工程建设当中建立起一条可持续抗灾的原则和管理机制,使抗灾成为公众的共同认识。

四、关于加强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从世界各国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来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我们降低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自然灾害管理,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2)制定出健全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使我们在抗灾时有法可依。并且确定出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我们每个公民都具有抗灾的意识。

(3)加强防灾决策支援系统的建设。使政府部门、防灾研究人员和灾区民众都积极参与到防灾、抗灾活动当中。改变原先抗灾只靠政府这一现象,使全社会都积极参与进来。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条较为先进的抗灾模式,并且也已经成为世界灾害科学和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但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情,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出改进措施,建立起推进机制来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01)

[2]王静爱,徐伟,潘东华,周垠.《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图(1:100000)制图规范》解读[J].中国减灾.2015(15)

[3]董来根.基于互联网的自然灾害风险沟通平台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04)

风险灾害评价 篇7

1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介于97°21'~ 108°33'E和26°03'~ 34°19'N之间,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 地处长江上游, 东西长1075km, 南北宽921km。地形地貌属中国大陆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 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 高低悬殊, 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 海拔多在3000m以上; 东部为盆地、丘陵, 海拔多在500 ~ 2000m之间。总的气候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 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 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 气候类型多, 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 发生频率高, 范围大, 主要是干旱, 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到的数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四川地区的气象数据、水资源数据、水利工程及灌溉设施数据、农业统计数据等;第二部分包含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等。以上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统计文献以及《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2. 2研究方法

2. 2. 1自然灾害指数法自然灾害风险是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1]。自然灾害风险通常是致灾因子危险性、环境敏感性、受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用自然灾害指数表征风险程度, 具体数学公式为[2]:

自然灾害风险指数= 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

2. 2.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 Analytic Hierar- chy Process, 简称AHP) [3]是一种对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每个因子的指标进行成对比较计算, 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四川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对所选指标进行比较计算, 构建判断矩阵, 确定各要素的权重。

2. 2. 3加权综合评价法加权综合评价法 (WCA) [4,5,6]是根据评价指标对于总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的不同, 预先分配一个相应的权重系数, 然后再与相应的被评价对象的各指标的量化值相乘后再相加。该方法特别适合于对技术、决策或方案,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优选, 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P为待评价目标所得总分; Ai为评价系统第i项指标的量化值 ( 0 ≤ Ai≤ 1 ) ;

Wi为评价系统第i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n为评价指标个数。

3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3. 1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 从水旱灾害风险的4个因子即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出发, 构建了四川省水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图1) 。选取了表1中列出的4个因子的8个指标, 建立了旱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了表2中列出的4个因子8个指标, 建立了水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用于评价旱灾和水灾风险的程度。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因子层、副因子层和指标层,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计算出因子层和指标层的权重。

3. 2评价指标量化与权重计算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 使用的量纲各不相同, 为了便于比较计算, 需要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具体方法如下[7,8]:

正向指标:指标值与风险大小为正相关。

负向指标:指标值与风险大小为负相关。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如下:

3. 3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指数计算

根据上述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概念和自然灾害风险计算公式, 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 计算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指数:

DDRI (旱灾风险评价指数) =H×E×V× (1-C)

FDRI (水灾风险评价指数) =H×E×V× (1-C)

式中:H、E、V、C分别为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数, 计算公式分别为:

其中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表示各个指标对形成农业干水旱灾害风险的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A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量化值, a、b、c、 d为指标个数。

4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4. 1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计算结果

利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对四川水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得到各市州风险的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值 (表3、表4) 。

4. 2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分级

根据表3、表4的计算结果以及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 并考虑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将研究区域的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分为4级, 具体标准见表5、表6。

根据分级标准, 对四川省水旱灾害风险进行分级, 分级结果见表7、表8。

4. 3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区划

利用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指数值以及农业水旱灾害风险区划的界限值, 借助GIS技术得到的四川主要市州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及其区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水旱灾害的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和东北部地区, 这些区域是四川省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区域, 农业发展程度较高, 农业人口密集, 因此发生水旱灾害的风险最高, 农业遭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的可能性最大; 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的周边, 水旱灾害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川西高原地区由于耕地面积和人口相对较少, 区域内的传统农业生产比重较小, 因而其遭受水旱灾害损失的可能性也最小。

5结论

通过建立农业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分法, 同时结合GIS技术, 对四川21个市州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指数进行计算分级和区划。各市州可根据评价指标对本地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贡献率的不同, 因地制宜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以提高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进而减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继权, 冈田宪夫, 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1) :29-36.

[2]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以彭, 李结松, 刘立元.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9, 19 (4) :377-379.

[4]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5]卢远.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在城镇土地定级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 :74-771.

[6]梁警丹.吉林省生态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20-31.

[7]袭祝香, 王文跃, 时霞丽.吉林省春旱风险评估及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 2008, 29 (1) :119-122.

风险灾害评价 篇8

关键词:矿井瓦斯爆炸,风险灾害评价,德尔菲法,预防策略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煤炭生产环境恶劣, 重大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瓦斯灾害就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瓦斯灾害可分为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瓦斯中毒、瓦斯燃烧及瓦斯喷出等几种表现形式。尤其是瓦斯爆炸事故, 一旦发生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严重威胁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

从每年的事故统计来看, 我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 由于瓦斯爆炸引起的, 约占煤矿特大事故总数的74%左右。近年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虽然瓦斯灾害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多变, 难以预知, 消除或控制瓦斯灾害是十分困难的, 瓦斯事故依然较为频繁。

瓦斯爆炸事故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 每年造成数十亿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了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安定。对煤矿进行瓦斯爆炸风险评价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 同时得出一个完整的煤矿瓦斯爆炸预防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煤矿瓦斯防治措施及瓦斯利用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多, 但是对瓦斯爆炸评估鲜见报道。国内部分学者对煤矿瓦斯爆炸的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 但大多只能列出瓦斯爆炸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危险源排序, 均未能从评价方法中得到一个完整的预防策略。为此, 本文将德尔菲法应用于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的评价中, 从数学角度探求瓦斯爆炸的评价方法以及预防策略, 建立起瓦斯爆炸灾害风险指标体系, 继而通过德尔菲法以及诸位专家对事件的评判得出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 从而根据该事件的事故树, 得出最终的煤矿瓦斯爆炸预防策略。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确定指标体系的出发点

大量事故案例表明, 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是矿井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因素与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矿井地质条件决定了生产过程中瓦斯的涌出量, 瓦斯治理状况等。瓦斯涌出量越大, 危险性越大。同时地质条件越复杂, 瓦斯治理越困难, 且遇突发性瓦斯涌出的可能性也越大, 这些都使产生瓦斯积聚的危险性增大;将这些复杂因素与瓦斯爆炸的三要素结合, 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瓦斯爆炸评价指标体系。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煤矿瓦斯爆炸的三要素即瓦斯积聚 (浓度) 、火源、氧气三方面, 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

煤矿瓦斯积聚主要包括通风不良, 瓦斯涌出, 积聚瓦斯处理不当三方面的原因。通风不良又是由通风系统紊乱以及局部通风处理不当引起的;同样, 局部通风处理不当也是由通风机停转、瓦斯捡漏、工作面串联通风三个评价指标共同影响。

火源因素则是由电气起火, 放炮起火以及其他明火三方面的评价指标决定。这三个指标则受更基本层次的评价指标影响。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层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方式, 可以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简化示意图如下:

由图中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 该体系由三大方面27个基本评价指标构成, 对这些基本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后得出的数值即可作为得出最终瓦斯爆炸预防策略的依据。

2 评价指标的量化

上述27个基本指标分别有各自的评价指标, 风险评价评价是以这些评价指标为基础, 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对于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评价指标, 由专家对其瓦斯爆炸的影响程度做出自然语言判断, 利用德尔菲法将这些自然语言变量数字化, 以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模糊概率值。

2.1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会议预测法, 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它以书面形式背对背地分轮征求和汇总专家意见, 通过中间人或协调员把第一轮预测过程中专家们各自提出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归纳后反馈给他们。德尔菲法具有以下优点:

(1) 资源利用的充分性。由于吸收不同的庄家与预测, 充分利用了专家的经验和学识;

(2) 最终结论的可靠性。由于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 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不会受到其他繁杂因素的影响;

(3) 最终结论的统一性。预测过程必须经过几轮的反馈, 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

德尔菲法在矿井瓦斯爆炸风险评估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可以快速准确的得到专家们以各自的知识和经验, 对矿井瓦斯爆炸各评价指标对其影响的程度做出模糊的, 但有一定可靠性的自然语言判断。

2.2 自然语言的数值表达

设对某一事件的影响程度, 以语言集A={很大, 大, 一般, 小, 很小}={Ah}{h=1, 2, …, 5}表述。若取有限论域X={Xk} (k=1, 2, …, 10) , 则模糊子集A1可表达为:

可得{Ch}={0.35, 0.26, 0.19, 0.12, 0.08}, 这就为自然语言映射了相应的数值。

2.3 专家意见权重的确定

2.3.1 专家的选择

选择的专家来源:煤矿现场11人, 科研单位5人, 大学1人。以期获得尽可能公正合理的信息。专家的组成结构分为职称;学历, 工龄, 年龄以及工种五个项目因素。

其中按职称分别为:高工11人, 副教授1人, 工程师4人, 助工2人;按学历分别为:大学本科12人, 专科5人, 中专1人;按本专业工龄分别为:30年以上4人, 20~30年1人, 10~20年11人, 5~10年2人;按年龄分别为:50岁以上4人, 40~50岁4人, 30~40岁10人;按工种分别为:总工程师4人, 通风处长3人, 科研人员7人, 教师1人, 通风区长2人, 通风干部1人。

2.3.2 专家项目和级别权重的确定

从表1可知, 选择专家时共分5个项目因素, 每个项目因素又细分为3~6个级别, 采用判断矩阵法对其赋予不同的权重。

2.3.2. 1 判断矩阵的构造

通过两两比较, 按照1~9比例标度法, 确定aij, 构造判断矩阵P

该矩阵P=[aij]nxn具有以下特点:

2.3.2. 2 权重的计算

采用方根法计算:

1) 计算P=[aij]nxn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得到向量

2) 对列向量M作归一化处理, 得到相对权重向量

所谓归一法是指:

3) 计算矩阵P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其近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Pw) i是权重向量w右乘判断矩阵P得到的列向量Pw中的第i个分量。通过 (Pw) i即可得出权重值。

2.3.2. 3 随机一致性检验

人们在对复杂问题涉及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时, 总会存在估计误差, 特别是当判断矩阵的阶数n越高, 其估计误差越大, 一致性也就越差, 应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指标C·I为:

随机一致性检验引入随机指标 (取值见表3) 作为修正值, 得到其检验指标C·R为:

2.3.2. 4 专家项目权重的确定

专家项目分为职称、本专业工龄、学历、工种、年龄等5项, 按照第2.3.2.1条介绍的方法,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即可得到各项目的相对权重。

继而使用2.3.2.1中随机一致性检验的方法对计算权重的矩阵进行检验以验证矩阵是否计算正确。

2.3.2. 5 专家级别权重的确定

通过分别对职称, 本专业工龄, 学历级别, 工种级别以及年龄级别权重的计算, 可得到专家意见的相对权重确定因素, 见表1。

2.3.2. 6 专家意见重要度

设专家因素权系数集为{Wi}, 级别权系数集为{Xij}, 则1位专家在第i项上的得分为

式中1, 第1位专家在第i项中属于第j级;

Bil=0, 第1位专家在第i项中不属于第j级。

i-因素序列, i=1, 2…5

j-级别序列, j=1, 2…6

l-专家序列, l=1, 2…n

1位专家意见权重为:

作归一化处理得

按照上述方法, 结合表1, 得到各位专家意见的重要度, 见表2。

3 评价指标模糊概率的计算

尽管这些评价指标带有模糊性, 专家们要对它们给出准确的发生概率是很困难的, 但给出自然语言是完全可能的。在专家们对各评价指标取自然语言{Ah}后, 被映射得到评价指标的概率值为:

式中1, 第1位专家对第m个评价指标取语言{Ah};

Dh (lm) =0, 第1位专家对第m个评价指标不取语言{Ah}

按照上述方法, 可计算出各评价单元各评价指标的概率值。

4 矿井瓦斯爆炸预防策略

从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出发, 根据德尔菲法计算出来所有基本评价指标的模糊概率, 然后借助对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最小集径以及结构重要度的分析, 能够得出矿井整体的瓦斯爆炸风险概率以及风险源的优先级。可以根据这些排序因素适合本矿井实际的瓦斯爆炸预防策略。

5 应用实例

某高瓦斯矿井, 主要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瓦斯积聚, 氧气以及火源三大方面共27个基本指标组成。按照德尔菲法的基本方法, 由18名专家对这27个基本指标得出相对可靠的自然语言判断。

各位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 以语言集A={很大, 大, 一般, 小, 很小}={Ah}{h=1, 2…5}表述。可得出各位专家对27个基本指标的自然语言判断表。 (0为不取语言Ah) 再将自然语言{Ah}替换为{Ch}:{Ch}={0.35, 0.26, 0.19, 0.12, 0.08}

将专家们对基本评价指标的取值替换为归一化之后的值{Ch}共有14位专家认为通风状况可以导致该矿瓦斯爆炸发生并取了{Ah}中的语言, 其余专家认为通风状况不会导致该矿瓦斯爆炸, 根据各位专家对该指标的取值带入

可得P氧气=0.1494, 依次可以得出所有27个基本评价指标的模糊概率如下:

根据评价体系模型, 可以建立该矿瓦斯爆炸风险评价的事故树模型, 同时带入这些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算出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以及最小径集。另外, 对瓦斯爆炸事故树进行结构重要度分析。通过结构重要度分析可得

最终根据事故树分析以及各基本指标概率可得:

(1) 由事故树最小割集分析得知, 风路阻塞、采空区漏风、带电检修、违章放炮等都是引起煤矿瓦斯爆炸的重要危险因素;

(2) 从最小径集分析可知, 顶上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基本事件的发生引起的。阻止煤矿瓦斯爆炸的直接方法就是阻止某些基本事件的发生;

(3) 由结构重要度分析可知, 控制矿井瓦斯浓度低于瓦斯爆炸接线盒断绝氧气是预防煤矿瓦斯爆炸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控制瓦斯浓度、防止瓦斯积聚应从纺织系统漏风、风流短路、采空区漏风、老顶垮落、瓦斯报警器失误等途径来控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氧气在通常状态下是自然满足的, 因而控制火源是防止瓦斯爆炸的关键, 应从避免井下电焊、带电检修、违章放炮、井下吸烟等方面来消除引爆火源;

(4) 根据模糊概率的计算, 该矿瓦斯爆炸的危险性以及可能性极大。

(5) 该矿应结合事故树重要度分析与基本指标模糊概率, 从风流短路, 违章放炮, 井下吸烟等主要方面着手设立一套完整的预防策略。

6 结论

(1) 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模糊概率进行计算, 进而根据事故树分析得出一套完整的矿井瓦斯爆炸灾害预防策略。对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通过该方法得出的预防策略, 由多位专家参与策划, 使得矿井对自身的安全性有了一个客观评估。

(3) 该方法实例应用得出的策略非常贴近矿井实际情况, 可为煤矿开展预防措施节省大量资源。

参考文献

[1]何朝远.矿井灾害事故模糊概率事件的概率计算[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0, 12.

风险灾害评价 篇9

1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的一般思路

在对本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 首先汇总以下资源:其一, 本区域强震后的航空拍摄图片, 航拍图片分辨率取值标准为0.5m;其二, 本区域1∶50000比例地形图数据, 1∶100000比例地质图数据;其三, 本区域内现场调查所获取的泥石流沟流域特征资料。具体的风险评估体系思路为:利用航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对本区域内的承灾体进行解译处理, 分别从泥石流危险性以及泥石流易损性两个角度入手, 进行风险评价, 最后在GIS平台的干预下, 对两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赋值处理, 经过空间叠加处理后, 实现对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评价与分区预防。

2 对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方法分析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是指, 本区域内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以及泥石流发生后的危险覆盖范围, 这一指标往往是相对于特定的频率而言的。一般来说, 多通过危险性分区的方式来评价泥石流的危险性水平。目前来看, 比较一致的做法是, 借鉴瑞士早期绘制的雪崩危险图, 根据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泥石流灾害危险程度。但, 目前国内外在危险区等级的划分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做法。如瑞士按照红色→蓝色→黄色进行危险区等级划分, 奥地利按照红色→黄色进行危险区等级划分。与我国一致。本文中建议应用三级标准进行危险性分区。期间所涉及到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堆积区坡度因素

结合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来看, 在泥石流沟道沟口坡度取值低于10.0°的情况下, 泥石流灾害会导致大量的固液相流体在沟口平台区域发生堆积, 这也就是说, 泥石流沟道沟口坡度取值低于10.0°的区域是泥石流灾害下的高危区域。因此, 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本区域内的堆积区坡度取值情况, 按照三等级标准进行赋值与评估。推荐标准为:在泥石流沟道沟口坡度取值0~10.0°的情况下, 评估为高危险区, 对应赋值为5;在泥石流沟道沟口坡度取值10.0~15.0°的情况下, 评估为中危险区, 对应赋值为3;在泥石流沟道沟口坡度取值15.0°以上的情况下, 评估为低危险区, 对应赋值为2。

2.2 距主沟水平距离

结合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来看, 与主沟道的距离越短, 则对应的泥石流危险性也就越高。反过来说, 与主沟道的距离越长, 则对应的泥石流危险性也就越低。因此, 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本区域内不同底端与主沟道之间的间隔距离, 按照三等级标准进行赋值与评估。推荐标准为:在距主沟水平距离取值0~100.0m的情况下, 评估为高危险区, , 对应赋值为5;在距主沟水平距离取值100.0~200.0m的情况下, 评估为中危险区, 对应赋值为3;在距主沟水平距离取值200.0m以上的情况下, 评估为低危险区, 对应赋值为2。

3 对泥石流易损性的评价方法

易损性与自然风险的结果之间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定义抽象, 难以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当前推荐的易损性界定标准为:在咯啶地区与内, 受到潜在损害现象的影响而可能产生的损失程度。与此同时, 为了方面后续对泥石流损害问题的评估, 可采取量化的方式定义泥石流的易损性水平。推荐的易损性取值标准在0~1范围之内。与此同时, 在对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 需要采取的思路为:利用本区域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 对受到泥石流灾害影像的承灾体进行解译处理。根据泥石流灾害的特殊性, 认为常见的承灾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不同的类型:其一为人口, 其二为建筑。对应的赋值标准为:对于人口而言, 高密度赋值为5, 中密度赋值为3, 低密度赋值为2;对于建筑而言, 框架结构赋值为5, 砖木结构赋值为3, 土木结构赋值为2。

根据按照以上方法所计算得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数据以及泥石流易损性评价数据, 对应的评价方法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计算:

区域性泥石流灾害风险分级=泥石流危险性水平 (危险性评价结果) *泥石流危险性程度 (易损性评价结果) ;

根据危险性和易损性的分区赋值结果, 再进行空间叠加计算, 得到相应的计算值, 根据计算得出的风险取值, 以红色分区代表高危险, 以黄色分区代表中危险, 以绿色分区代表低危险。最后, 将风险评价图与遥感影像进行叠加, 可以很直观地从遥感影像上分辨出不同风险区内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4 实例分析

某区域在强震作用后南沟区域发育形成了4处滑坡以及9处崩塌, 现场勘查资料显示, 本区域内的不稳定斜坡以及沟道两岸坍塌堆积体总规模达到了100000.0m3。现场分析人员认为:这些已经发生的滑坡及崩塌体在沟道内堆积, 在流水的作用下极易启动, 同时, 沟道两侧坡体上还有多处不稳定斜坡, 在地震作用下已极不稳定, 一旦在降雨作用下, 很容易滑落到沟道内, 成为泥石流发生的物源。总体上看, 该沟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物源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 在暴雨作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

根据本文以上研究方法, 结合相关的勘察数据与资料, 整合形成的本区域`如下图所示 (见图1) 。

结合图1来看, 在按照以上方法展开对强震区域城镇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GIS技术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的综合应用, 使得风险评价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风险评价精度能够得到可靠保障, 且分区效果直观, 是强震区域城镇防灾减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5 结束语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泥石流对于城镇的危害是山区典型的地质灾害构成要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受到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影响的区域而言, 泥石流的危害是更为显著的。为了能够引起大众对于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关注, 最大限度的降低并控制泥石流灾害下可能对大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 就需要结合区域性情况, 积极展开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性的评价。本文即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

摘要:本文首先从泥石流风险性评价方法以及泥石流易损性评价方法两个角度入手, 探讨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体系与方法, 进而结合实际案例, 探讨灾害风险评价的价值与优势, 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强震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易损性,评价

参考文献

我国暴雨灾害的常见风险研究 篇10

一、我国暴雨分布特点与成灾因素

(一) 我国暴雨概况。

我国暴雨大多发生在夏季, 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一侧较多、背风坡一侧较少;从季节分布来看, 冬季暴雨通常发生在华南沿海地区, 在4到6月, 华南地区暴雨频发, 在6到7月期间, 长江中下游地区时而发生持续性暴雨, 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降雨雨量多的特点, 而7~8月正是北方各省的汛期, 降雨强度大, 极易引发灾害, 8到10月期间, 雨带转向南方推移。

(二) 转移过程。

我国地域广阔, 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季风气候, 由暮春至仲夏, 冷空气向北转移。冷暖空气形成对流系统, 就会出现暴雨。我国重要雨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的变换自南向北进行推移。华南地区为我国暴雨最为频繁的区域, 雨季持续时间较长 (4到9月) 。6月下旬到7月上旬这一时期就是长江流域的梅雨期。7月下旬雨带转移到我国北方。在夏季风的强烈作用下, 我国暴雨日和降雨量的分布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内陆逐次降低, 而在西北高原地区全年平均暴雨次数普遍较低。

(三) 暴雨成灾因素。

暴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通常是在大气环流以及天气、气候系统影响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暴雨现象能否对社会各领域的生产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引发灾害, 其相关因素就要有经济, 人口, 防灾抗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说暴雨灾害的出现既存在自然因素, 又包含其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

1. 自然因素。

天气与气候因素是导致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 而当暴雨发生以后, 地理环境就成为影响暴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环境含有降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以及江河分布等内容。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不但具有高原和山岭, 而且还有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地形。地形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由暴雨而引发灾害的影响以及导致后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2. 社会与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破坏森林植被, 引发水土流失;围湖造田, 影响蓄洪能力;侵占河道, 流水不畅;防洪设施标准偏低;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 引起地面沉降, 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

二、我国暴雨灾害的常见风险分析

我国暴雨灾害分布较为广泛, 超过60%以上的国土上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暴雨灾害隐患, 我国600多座城市存有防洪问题的高达90%, 西高东低的地理特点加速了雨水的汇集与洪涝的蔓延, 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暴雨灾害时发生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暴雨洪涝以及沿海风暴潮灾害,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我国不同地区所存在的暴雨灾害风险也各部相同, 其主要有以下多个方面的风险隐患。

(一) 滑坡、泥石流。

在我国高原以及山地等地区, 由于受到山石阻挡作用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绕流和爬流等现象, 在暴雨降临时或者降雨后, 高原和山地在暴雨推动作用下, 有可能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 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给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其实质原因就是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这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 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 另一方面, 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 蓄水性好。如果水土流失严重, 当遇到大量持续降雨时, 土壤以及山石中水分达到饱和, 在暴雨的强力冲刷作用下, 就会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暴雨灾害。

(二) 洪涝泛滥、没城。

在盆地以及山间平川地带, 通常而言, 由于地面坡度较为陡峭, 沿河大多是阶梯台地, 因此就拥有良好的排水环境, 洪水浸淹规模也相当有限, 不易引发重大暴雨洪涝灾害, 然而, 如果遇到高强度、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 特别是特大暴雨, 就有可能引发洪水没城的严重灾害, 再加上盆地与山间平川地区的工农业较为发达, 人口基数庞大, 与水争地的现象日益加剧, 更一步增加了这些地区对暴雨灾害防御的脆弱性。其主要因素就是围湖造田、填土造田等, 这些现象会导致湖泊的数量与面积减少, 河流不畅, 蓄洪能力大大下降, 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 大量的降水就汇流入河, 造成河水暴涨, 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直接原因, 而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又兴起了围湖建房, 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的减少。

(三) 农田淹没、堤防溃决。

在我国平原地区, 由于其地势平坦, 面积辽阔, 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主的山地灾害, 而以漫渍型的涝灾为主, 造成大面积的农田与土地淹没, 给我国农业收成、农村建设、农民收入等造成重大损失, 还会引发江河堤防溃决, 导致极为严重的暴雨灾害, 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人们的经济发展活动一方面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快, 使得大量泥沙流入河道, 增高河床, 引发流水不畅同;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 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这样在暴雨来袭时, 河水水位大幅度上涨, 在有关建筑设施的阻挡作用下, 积水排放不利, 极易引发破堤、管涌, 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 交通堵塞、工程失事。

持续降雨引起道路较滑, 甚至部分地段泥泞不堪, 给交通带来重大阻碍, 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交通堵塞现象, 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工程建设中, 由于暴雨的出现, 很多户外项目不得不中止, 很多设施在雨水冲刷、浸泡、腐蚀等作用下, 就有可能出现工程失事的事故。

(五) 其它风险。

2011年8月, 宜兴竹海风景区内“千米滑道”因短时遭受强暴雨冲击受损, 并导致伤亡事故, 使得景区内游客2人死亡, 26人受伤。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中, 暴雨灾害往往还会造成电网中断、珍贵树种死亡、破坏景区等, 在特定时期还会影响学生高考等。

三、暴雨预警机制

根据预测降雨量的不同, 将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四个等级。按照预测等级, 科学合理地做出防治措施, 如, 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为3h内降雨量超过100mm, 政府和有关部分就应该为应急与抢险做好准备, 停止集会、讲课, 并且做好山洪、滑坡等防御与抢险工作。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暴雨灾害常见风险的研究分析, 我们充分认识暴雨灾害所引发的后果, 应该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暴雨灾害, 增强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要全面反映各级政府抗击自然灾害的举措和效果, 团结各方面力量, 完善暴雨预警机制, 形成抗灾救灾合力。

参考文献

[1] .程文利.城市暴雨灾害与强化城市水文研究[J].陕西水利, 2012, 6

[2] .于文金, 郝玲.淮河流域暴雨灾害时空分布及趋势规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3

[3] .焦双健, 肖承楠.滨海公路干线暴雨灾害防治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11, 5

[4] .张永红, 葛徽衍.关中东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陕西气象, 2010, 6

风险灾害评价 篇11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40-01

通过对西安市临潼凤凰池景区项目拟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现状分析,作出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有效保护项目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减轻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工程概况

西安临潼凤凰池景区项目位于西安曲江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范围内,该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的王坡村以西,洞北村以北的区域,总占地面积6814亩。

2、评估级别及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第5条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是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评估项目重要性确定的。

2.1评估级别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评估区可划分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和洪积平原区两种地貌类型。评估区内主要发育有新生代地层,其中新生代第四纪黄土分布最为广泛。区内构造断裂较发育。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与河谷的切割侵蚀。新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区内发生过的地震多属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地震烈度为Ⅷ度区。

本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类型。区内岩体和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综上分析,规划项目场地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复杂;岩土工程性质一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总体为中等。

2)建设项目重要性

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包括:各类度假社区、各类公寓、度假村、度假旅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市场、文化娱乐、休闲体育设施、康复疗养、教育科研、文物古迹、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态旅游绿地、公共交通、道路、广场、市政设施、特殊、市政发展备用地等用地类型。占地面积6814亩。考虑到该项目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

3)评估级别的确定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确定该项目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

2.2评估范围

依据地质灾害类型、产生条件、影响范围及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项目的特点,确定本次评估区和调查区范围。

评估区范围按规划区边界外扩50m确定。评估区面积约5.05km2。调查区范围按规划区边界外扩100m确定。调查区面积约5.56km2。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本次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以崩塌和不稳定边坡为主。其中崩塌4处(B01-B04),不稳定边坡7处(P01-P07)。

4处崩塌现状稳定性均为差,B02崩塌现状危险性为小,其余崩塌(B01、B03、B04)现状危险性均为中等。

7处不稳定边坡均是由于砖厂人工取土形成的,现状稳定性均为差,现状危险性均为中等。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工程建设和运营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王坡沟内拟建的生态旅游绿地工程区可能遭受崩塌隐患点B02、B03和B04危险性小。

2) 洞北村丁字沟沟口处B01崩塌隐患点稳定性差。在该崩塌隐患点所处边坡坎上拟建广场,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威胁,预测危险性小。

3)评估区内的不稳定边坡(P01~P07)处为度假旅馆用地、度假公寓用地、文化娱乐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办公管理用地和商业、会议设施用地等,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威胁,预测危险性中等。

4.2工程建设和运营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在评估区内沟谷边缘附近的工程施工很有可能引发两高陡边坡附近的变形和破坏,容易引发新的边坡失稳,预测危险性中等。

2)位于王坡沟中下游的沟侧壁上的生态旅游绿地区,在施工过程中会加剧已有崩塌点(B01~B03)的破坏,也会引发侧壁局部崩滑,预测危险性中等。

3)B01崩塌隐患点所处边坡陡坎上拟建广场,这将引发该隐患点附近边坡失稳,因此,预测B01崩塌隐患点附近范围內危险性中等。

4)不稳定边坡(P01~P07)所处边坡顶部拟建度假旅馆、度假公寓等建筑,这将引发该隐患点附近边坡失稳,可能会引发滑坡或崩塌。因此,预测不稳定边坡(P01~P07)附近范围內危险性中等。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根据上述现状及预测评估,将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小和危险性中等2级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Ⅰ):面积4.63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 91.68%。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内的黄土梁峁沟壑区和洪积平原区,地势相对开阔。该区域地质灾害不发育,由工程施工引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施工开挖边坡引起的局部边坡失稳。因此,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危害程度轻微,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共有7个区域,面积0.42km2,占评估区面积的8.32%。该区域除去王坡沟外,地质灾害不发育,工程施工引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王坡沟附近边坡失稳和局部的砖厂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失稳。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中等,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域。

6、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目前项目整体规划布局基本合理,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段,建设场地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段,对地质灾害采取必要、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建设场地适宜。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临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临潼区志,1991.

[2]陕西省地矿厅.西安地区环境地质图集,2000.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篇12

本文将对天水椒树湾、泰山庙滑坡进行风险评估, 并比较风险评估和损失评估之间的区别, 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应用于工程实践积累经验。

1 基本术语

滑坡风险评估中主要用到的术语有以下几条:

1) 滑坡规模M:滑坡体体积大小, 以m3计。可将其分为极大 (≥5 000 000) 、很大 (≥1 000 000) 、高 (≥250 000) 、中 (≥50 000) 、小 (≥5 000) 、很小 (≥500) 、极小 (<500) 七个等级, 对应的Ms取值分别为7, 6, 5, 4, 3, 2.5, 2。

2) 发生概率P:滑坡年发生概率。Fell将其分为极高 (≈1) 、很高 (≈0.2) 、高 (≈0.05) 、中 (≈0.01) 、低 (≈0.001) , 对应的Ps取值分别为12, 8, 5, 3, 2。

3) 危害H:滑坡体积和发生概率的乘积。可将其分为极高 (Ps×Ms≥30) 、很高 (Ps×Ms≥20) 、高 (Ps×Ms≥10) 、中 (Ps×Ms≥7) 、低 (Ps×Ms≥3) 、很低 (Ps×Ms<3) 。

4) 脆弱度V:滑坡发生后能影响范围内单一损失程度的描述。可将其分为很高 (≥0.9) 、高 (≥0.5) 、中等 (≥0.1) 、低 (≥0.05) 、很低 (<0.05) 。

5) 单一风险Rs:发生概率和单一个体脆弱度的乘积。可将其分为很高 (≥0.1) 、高 (≥0.02) 、中等 (≥0.005) 、低 (≥0.001) 、很低 (<0.001) 。

6) 整体风险Rt:可以预计的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经济活动或环境受到破坏的数目。

2 实例应用

本文以天水椒树湾、泰山庙滑坡为例进行风险评估。

2.1 风险评估

1990年8月11日天水突降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椒树湾、泰山庙滑坡急剧变形, 情况紧急, 后因治理措施得当滑坡得到了根治, 目前依然稳定。椒树湾、泰山庙滑坡的情况 (1990年) 如表1所示。滑坡影响主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滑坡体上的村庄, 常住人口6 000, 记为A;滑坡前部工厂, 厂中常住人口800, 记为B;滑坡前的公路, 时通过人数100, 记为C。

滑坡规模M=500 000 m3, 等级高, Ms=5;年发生概率P可取0.2, 等级很高, Ps=8;Ps×Ms=40, 危害等级极高。滑坡风险评价结果见表2, 表2中Va为单一个体受滑坡影响的概率;Vb为在个体 (建筑物或汽车) 受到滑坡影响时有一人伤亡的概率;Vc为在个体 (建筑物或汽车) 受到滑坡影响时财产损失比例;VL为人员伤亡的脆弱度, VL=Va×Vb;Vp为财产损失的脆弱度, Vp=Va×Vc;RS1=VL×P, RS2=Vp×P;Rt1=RS1×受影响的人数, Rt2=RS2×受影响的财产。

2.2 结果分析

各行各业都存在一个允许风险即可接受风险, 滑坡也存在其允许风险。允许风险通常以人员的年伤亡率表示, 其值可按式 (1) [9]确定:

Ρ (f) =Κs×10-4Νr (1)

其中, P (f) 为允许风险;Ks为允许风险社会指数;Nr为受影响的人数。

可以看出椒树湾、泰山庙滑坡的风险远远大于其可允许风险, 一般要求滑坡的允许风险不大于10-5。

通过前面的计算可以得出椒树湾、泰山庙滑坡风险评估结果:人身单一风险远远高于允许风险, 财产单一风险等级分别为很高、高和中等;人身整体风险为769人, 财产整体风险达1 778万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并考虑椒树湾、泰山庙滑坡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影响, 滑坡应该进行彻底治理。

3 风险评估与损失评估的区别

人们往往很容易混淆“损失评估”和“风险评估”这两个术语。“损失评估”一般用于对某一给定事件的经济和社会损失作回顾性评价;“风险评估”一般用于对灾害程度作系统的预测分析, 是基于对单体事件或一系列可能事件的可能性评价来完成的, 如灾害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程度、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王念秦等[10]曾在滑坡工程经济效益评估模式研究中对椒树湾、泰山庙滑坡的损失作了详细评估。

通过比较, 风险评估中人身整体风险为769人, 财产整体风险为1 778万元, 损失评估中分别为1 173人和6 429.8万元。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风险评估是一种不确定性评价, 一种预测分析, 需要考虑概率问题;而损失评估是一种确定评价, 一种回顾性评价, 不需要考虑概率问题。

同时, 损失评估和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同。损失评估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归纳, 用来指导以后的研究和工作, 风险评估是对灾害范围、可能影响的居民和财产、破坏的可能程度、滑坡可能导致的社会经济影响等所做的预先分析, 是滑坡管理和决策的基础。

4 结语

1) 天水市椒树湾、泰山庙滑坡风险评估结果为:滑坡风险远远大于允许风险。2)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并考虑滑坡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影响, 可以确定滑坡的治理方案, 即宜采用工程措施根治, 这与当初经过实地勘察、工程效益分析结果一致, 初步证明了风险评估的适用性。3) 通过比较椒树湾、泰山庙滑坡风险评估结果和损失评估结果, 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 损失评估是一种回顾性评价, 风险评估是一种不确定性评价、一种预测分析。损失评估结果一般大于风险评估结果, 这是因为风险评估要考虑概率问题而损失评估不需要。风险评估是一种主动积极减灾防灾方法, 损失评估是一种被动减灾防灾方法。4) 滑坡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虽然在国外早已应用于工程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为减灾防灾的重要方法, 但在我国目前却很少用于工程实践, 本文也只是为工程实践积累经验, 还需在工程中论证其价值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摘要:以甘肃天水椒树湾、泰山庙滑坡为例介绍了滑坡风险评估的基本术语、评价方法和步骤等, 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滑坡的风险等级及防治级别, 同时, 针对“损失评估”和“风险评估”两个极易混淆的术语, 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滑坡,风险评估,允许风险,损失评估

参考文献

[1]姜云, 王兰生.地理信息系统在山区城市地面岩体稳定性管理与控制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4 (1) :37-38.

[2]张梁, 张业成, 罗元华, 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3]罗元华, 张梁, 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黄润秋, 向喜琼, 巨能攀.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问题[J].地质通报, 2004, 23 (11) :1078-1082.

[5]向喜琼, 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 (1) :38-41.

[6]朱良峰, 殷坤龙, 张梁, 等.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GIS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 (4) :64-65.

[7]倪师军, 魏伦武, 张成江, 等.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J].地质通报, 2006, 25 (11) :1279-1286.

[8]谢全敏, 边翔, 夏元友.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系统分析[J].岩土力学, 2005, 26 (1) :71-74.

[9]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电水利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课堂环境的生成下一篇:体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