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指标

2024-10-02

风险评价指标(共12篇)

风险评价指标 篇1

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 它的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 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有40多个, 所以说它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活动, 它的特性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存在着巨大风险, 为了减少房地产投资的风险, 必须加强和完善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开发商只有通过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充分的评价, 才能进行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和控制, 维持正常的经营与收益。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概述

房地产投资就是指将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房地产业的基本经济活动中, 以期未来获得更大收益的投资行为。房地产投资是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 其结果是形成新的可用房地产或改造原有的房地产。

由于房地产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及经济特性, 房地产投资也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投资的固有特性, 包括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流动性较差、受政策影响较大、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等。这些特性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程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 从而使投资方案和决策具有不确定性, 也就是投资的风险。因此,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在客观情况下, 在特定的期间内, 房地产投资的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离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的综合效应。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内涵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是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准确地识别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 定量地估计风险大小, 科学地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 并以此为依据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采取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的管理对策, 以期达到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 风险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以后, 投资者针对某一项目, 需要分析其潜在价值, 判断是否值得投入风险成本, 也就是要对投资成功与否做出有效评价, 并以此为依据对房地产投资中各种不同风险采取相应规避措施。

三、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指标

要进行正确的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 必须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风险存在、风险大小、损失程度以及对房地产总体投资效果影响程度的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对风险的反应状况, 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一) 直接指标

1、风险概率

风险概率是指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包括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客观概率是不以房地产开发商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须有足够多的信息并通过无数次的重复试验统计获得, 常用的方法有外推法和蒙特卡洛法;主观概率是房地产开发商根据所掌握信息的多少和经验的丰富程度对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作出的科学判断和主观估计。在房地产投资中, 绝大多数风险事件的客观概率符合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 而主观概率分布则大多数符合阶梯型分布和离散分布。

2、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是指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损失值。在房地产投资风险损失中应特别注意最大潜在损失和最大预期损失二者的区别。最大潜在损失是一种客观存在, 强调房地产投资风险时间在整个开发期发生时可能最坏的损失, 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主观无关;而最大预期损失是一种与概率估算有关, 即与开发商的主观认识相关的概念, 强调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时可能最大的损失, 它是以整个开发期为观察期, 且随着开发商对风险认识的不同而不同, 最大潜在损失大于等于最大预期损失。如某一房地产总价值10亿元, 其最坏的可能毫无疑问是全损, 即最大潜在损失为10亿元, 而从概率的角度考虑, 也许此房地产约40年有一次损失为7亿元或8亿元, 则其最大预期损失分别是7亿元和8亿元。

3、损失期望值

通常情况下, 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产生的风险损失可能不只是一种结果, 而且每种结果都有可能出现并对应一定的发生概率。损失期望值是指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的加权平均值, 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E (x) ——风险损失期望值;

xi——风险事件在第i种条件下发生的风险损失值;

P (xi) ———第i种条件发生的概率。

如果开发商拥有充足而稳定的历史风险资料, 则风险事件发生的实际损失与损失期望值会比较接近, 否则据此得到的损失期望值可信度将降低。

4、损失度

损失度是指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时所造成的实际风险损失与受损财物原总价值的比值。

5、风险值

风险值表示的是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实际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 通常可用统计学中的方差σ2来表示, 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σ2——方差风险值;

其他符号含义同式 (3-1)

6、风险度

风险度是指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时的结果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值, 它是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后果的函数, 风险概率越大, 实际结果与期望值的偏差越大, 风险程度越高, 反之则风险程度越低。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RD (x) ——房地产投资风险度;

σ——标准差风险值;

E (x) ——风险损失期望值。

(二) 间接指标

1、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是指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销售利润与投资总额的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通常情况下, 当房地产投资收益率高于基准收益率时, 则可认为开发项目可行, 反之, 则开发方案不可取。一般, 开发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越大, 则视为项目的经济效果越好, 风险越小。

2、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

(1) 静态投资回收期:由房地产开发项目会的的净收益来补偿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方案在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t——静态投资回收期;

CIt——第t年现金流入量;

COt——第t年现金流出量。

静态投资回收期按理论公式不易计算, 可采用插值法:

静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上一年 (月) 份数+上一年 (月) 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 (月) 份的净现金流量

(2) 动态投资回收期:把房地产开发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固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后, 再推算投资回收期, 它克服了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缺点,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t'——动态投资回收期;

i0——基准收益率;

其他符号含义同式 (3-5) 。

动态投资回收期按理论公式也不易计算, 可采用插值法:

动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值流量出现正值的上一年 (月) 份数+上一年 (月) 累计财务净现值流量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 (月) 份的财务净现值

房地产投资回收期小于或等于可接受的时间期限 (国家、部门、房地产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 时, 可认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否则应予否定。一般,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越短, 风险越小。

3、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整个寿命周期 (计算期) 内各年所发生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差, 按预定折现率, 分别把逐年的现金差额都折现到项目开始实施时 (基准年) 的值之和, 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n——开发项目的寿命周期 (计算期) ;

其他符号含义同式 (3-6) 。

当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 说明按预定的贴现率该开发项目可行, 反之, 则开发方案不可取。一般,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净现值越大, 风险越小。由于财务净现值没有考虑房地产投资额度情况, 因此还需引入财务净现值率这一指标, 即财务净现值与总投资额的比值, 当两个开发方案的财务净现值相同时, 选择财务净现值率较大的方案。

4、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反映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获利能力,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

FNPV1——折现率i1时的财务净现值 (正) ;

FNPV2—折现率i2时的财务净现值 (负) ;

i1—低折现率, 是财务净现值为正且接近于零;

i2—高折现率, 使财务净现值为负且接近于零;

其他符号含义同式 (3-7) 。

5、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是反映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状况的指标, 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三项指标。

四、结论

通过上述各项风险评价指标, 房地产开发商可以简单和快捷地分析项目投资的潜在风险的大小, 并据此考虑是否进行投资, 选用何种投资方案, 以及制定合理的规避风险的措施。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历史尚短, 虽然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该行业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理念等各方面条件仍未成熟, 因此, 房地产项目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引起风险的因素纷繁复杂。开发商必须考虑各种评价指标的适用范围并综合运用, 以确保能更敏锐地洞察和掌握房地产投资的风险。

摘要:房地产业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强的活动, 文章通过研究解析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评价指标, 列举评价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为房地产开发商衡量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投资风险,风险评价,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李作斌.基于案例研究的房地产风险分析[D].重庆大学, 2008.

[2]孙艳.风险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 2009, (35) :121.

[3]单丹.房地产投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08) :115-116.

[4]邓益仲.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5]俞明轩等.房地产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风险评价指标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章 核心指标

第九条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计算方法

(一)资本充足性指标

1.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资本净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

核心资本=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贷方余额为正数,借方余额为负数(下同)。

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超过部分不得计入资本。

附属资本=呆账准备+次级定期债务

其中,呆账准备不得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2%,次级定期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超过部分不得计入附属资本。

次级定期债务: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固定期限在5年(含5年)以上、无担保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债务。

次级定期债务按以下比例折算附属资本:

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100%;

剩余期限在3年(含3年)至4年--80%;

剩余期限在2年(含2年)至3年--60%;

剩余期限在1年(含1年)至2年--40%;

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20%。

扣减项包括:呆账贷款、入股联社资金

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各种金融资产期末余额分别乘以相应的风险权数(见附件四)相加之和,即:加权风险资产总额=风险权数为10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风险权数为5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50%+风险权数为2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20%+风险权数为1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0%

2.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二)流动性指标

3.备付金比例=备付金/各项存款×100%

备付金=现金+业务周转金+准备金存款+存放全国性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计算联社全辖汇总比例时不计此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借入中央银行款项 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各项存款×中央银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银行卡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应解汇款和结算保证金存款(下同)。

4.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5.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各项存款×100%

拆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

(三)安全性指标

6.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不良贷款包括:各类逾期贷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下同)、各类呆滞贷款、各类呆账贷款。

各项贷款包括:各类正常贷款、各类逾期贷款、各类呆滞贷款、各类呆账贷款、贴现。

7.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8.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9.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一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10.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11.对最大十户贷款欠息比例=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本期实收利息额)×100%

12.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100% 非信贷资产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国债投资、上市长期企业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拆放全国性银行、拆放其他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其他应收款、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其他长期投资(到期没有兑现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和当年没有收益的其他长期投资,下同)、逾期拆放全国性银行、逾期拆放其他银行业、逾期拆放金融性公司、逾期调出调剂资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利息、应收再贴现款项、应收转贴现款项、长期其他应收款(挂账一年以上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下同)。

(四)效益性指标

13.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实际利润总额=税前利润总额+本期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本期呆账准备少提金额-本期应付利息少提金额-本期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折旧少提金额

呆账准备提取标准按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全年资产平均余额=(年初余额/2+一季末余额+二季末余额+三季末余额+四季末余额/2)/4

14.利息回收率=(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内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借方发生额)×100%

(五)综合发展能力指标

15.存款增长率=本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上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00%-100%

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至12月月末余额之和)/12

16.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率=100%-不良贷款本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上期末实际余额×100%

不良贷款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待处理抵债资产期末余额

17.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资本总额×100%

浅议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评价 指标体系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24-01

工程项目的风险是指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现代工程项目一般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参与单位多、技术含量高等特点,这些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工程项目的目标性和一次性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管理。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而风险评价的基础是具有完整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如何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性强的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

对工程项目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任何项目来说,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按照工程项目生命期分:概念阶段项目风险、开发阶段项目风险、实施阶段项目风险、收尾阶段项目风险。

按照风险的性质分: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政策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供求情况变化及利率变化等,一般不可完全避免;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项目运作及管理造成的风险,可以通过一定方式降低发生的概率。

按照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政治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

按项目的投入要素分为资金、时间、人员、技术等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特性

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潜在性和必然性、可测性和可补偿性,因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控制,使得项目的风险转移或发生的概率降低,减轻风险发生造成的后果。

二、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一)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重要作用

项目风险的评价主要是对项目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后果、风险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时间的评价和度量,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通过项目风险的评价,可以定性识别项目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时间范围、可能带来的关联风险,估计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定量分析项目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并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序列,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二)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系统的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风险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国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已相对完善,为风险评价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良好条件,风险评价管理已趋向成熟;国内的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意识不强,大部分仅凭经验判断和决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的定量分析正处于学习研究阶段。目前比较常用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如计划评审技术、蒙特卡罗模拟、层次分析法、列表排序法、概率分析法、标杆评价等方法大多都是在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逐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度量,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影响后果。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对项目的风险评价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建立的要求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一般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同时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出最大满足风险评价要求的指标体系。

首先,构成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必须满足全面、准确、定性描述清晰、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

第二,在满足风险因素选择全面完备的基础上,合理考虑风险因素选择的数量,尽量减少风险指标之间的重叠交叉,以简便风险分析。

最后,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结合我国的工程实际,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多级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在借鉴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把工程项目的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业主方风险、设计方风险、监理方风险、承包商风险八个一级风险,每个一级风险下面包括若干个二级风险,这两级风险共同构成了所要建立的工程项目风险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政治风险: 政局不稳、对外关系、政策变更、法律调整;(2)经济风险: 经济政策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变化、汇率调整、通货膨胀;(3)自然风险: 恶劣天气、复杂地质、突发灾害;(4)社会风险: 社会治安、文化传统、宗教信仰;(5)业主方风险:招标风险、融资风险、资金供应、合同履行、支付能力;(6)设计方风险:设计技术水平、图纸交付及时性、经济技术的协调性;(7)监理方风险:职业道德、技术水平、积极公正性、管理协调能力;(8)承包商风险:投标报价、项目管理水平、方案设计、施工技术、合同条款严谨度。

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从指标体系中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风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此外,项目风险的指标体系也可以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风险的来源和性质、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划分。

四、小结

项目风险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是需要自始至终考虑的,每一个风险中都蕴藏着潜在的机会。通过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进行风险控制,对保障项目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风险评价指标 篇4

信用评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信用评价的理论主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还不够完善,即便是在国外运作很成熟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由于信用评价的本质在于揭示信用风险,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程度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信用分析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必然也有所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先进的方法应用到我国的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中。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的信用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工作起到进一步的探索、挖掘,从而完善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构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才可以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有利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利于管理层加强内部控制并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指导与其发生业务关系的相关公司的业务决策。

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技术主要有传统的信用风险分析、多变量统计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或预期违约率的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诸方法而言,多元判别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更适用于成熟行业的大中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参数方法不但给出较准确的结果及合理的解释而且经济上较合理;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且处于变化波动较大的行业中的企业,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一类计算技术更有优势,原因是它们对数据要求不严格,以非线性方法处理数据,鲁棒性更强。基于市场价值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等授信业务和证券监管时衡量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分析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综观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统计方法、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趋势发展。多变量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着很好的信用风险评估判断记录,这为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当前,我国的证监会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多采取专家评分法。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学术界及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有时会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多为多变量统计模型,如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stic模型等。由于模型的相对复杂性,使得对数据要求不甚严格的信用评级法、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基于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企业的信用评估中使用较少。可见,国内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信用风险评价的文献成果主要考察财务指标,而忽视了非财务因素。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考虑非财务指标,没有系统地量化非财务指标。

3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①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状况的各项要素,不但要考虑评级对象本身的情况,而且还要研究周边的环境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样,信用状况才能达到全面评价的要求。同时,全面的指标将不可避免造成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减少或清除相关性,使借款人信用更加客观和符合实际。

②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而且,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提高,逐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数据来源应易于采集,表达方式简单易懂,可操作,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是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而且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通过量化的表述,达到使评价结果直接、清晰的目的。然而,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设计定型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予以反映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定性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使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和向导性。

④指标结构相对稳定性与内容动态性相结合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坚持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连续、可比。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形成结构诸要素的合理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等,这种框架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内容的动态性是指随着时间、条件与空间环境的变化,指标体系评价具体内容也应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受经济周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

4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目前,在我国关于信用风险的大部分文献是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的。但是,安然丑闻的曝光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事实上,由于会计报表数据的滞后性、灰色性、短期性和借款人信用分析日趋复杂化和无形化等,仅仅依赖财务报表上简单的比例计算己无法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价。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构建了企业信用能力风险与企业信用倾向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体系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主要考察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因素。由于会计报表数据的失真性,使得仅仅依赖财务数据分析己无法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价。本文考虑了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非财务因素。非财务指标同样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一系列指标,构建了上市企业的信用倾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①企业经营现状。

企业经营现状是指企业在现阶段的经营发展中各方面呈现的基本状况。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基础管理状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目标与理念、企业声誉或口碑等;员工素质是指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等;基础管理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②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行业壁垒、技术和销售优势。行业壁垒指技术和政策壁垒情况。

③企业信誉状态。

企业信誉状态包括历史贷款质量和有无提供对外担保。历史贷款质量是指企业有无贷款、是否用贷产生效益等。

④企业发展前景。

企业发展前景包括政府支持情况、企业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策略和企业所属地域。政府支持情况指政策倾向等;企业经营策略指企业的经营策略是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是用来说明企业财务数据之间关系的比率,借助财务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指标种类繁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应当根据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来选取,本文在研究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指标的可解释性、数值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本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四个方面初步选取了11个指标建立了我国上市企业的信用能力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5 企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本文构建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胡宗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一个综述[J].新金融,2005,2:37-39.

[2]蔡虹,高杰.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01-105.

[3]赵振全,周佰成,赵云立.“BED”信用评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11:154-160.

风险评价指标 篇5

一、交易风险

1.开户风险。此种风险常见的是非本人(代理)办理开户手续并设置交易密码,开户证件模糊不清或系伪造、开户手续不齐全,造成风险隐患。

2.委托风险。外部自动委托缺乏必要的委托凭证及非本人的委托指令;无委托记录或委托手续记录不全;营业部向客户融资或融券。

3.清算交割风险。清算不及时;公司未对下属营业部实现法人集中清算;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未全额存入指定银行等。

二、资金风险

1.资金存入风险。一般意义上的资金存入风险是资金存入错帐造成的风险。

2.资金取出风险。取款证件伪造或辨认不清、客户加密清密程序不严密,容易造成他人冒领。

3.银证联网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和存取款尚未实行“实名制”,个别股民保密意识淡薄,给不法分子调用他人资金以可乘之机。

三、内部人员行为风险

为满足资金大户的需求,变相融资违规操作;挪用客户保证金用于自营业务;挪用客户债券用于回购;将客户证券借于他人或用于做担保等。

针对上述的经纪业务操作风险,在实际的运作中,可以设计以下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来指导经纪业务的操作风险监控。

一、账户管理

1.客户资料不完整:开户的客户资料或证件不完整,假借他人名义开户。

2.客户关键资料变更异常:客户(资金帐户、股东账户)的关键资料变更异常(频率异常或证券公司柜员进行操作)。

3.帐户一致性:证券和资金帐户不一致,对应关系不清晰,使挪用客户资产有可乘之机。

4.一对多帐户:一个资金帐户对应多个股东账户或一个股东账户对应多个资金账户。

5.股东帐户迁移检查:股东账户在不同的资金账户间迁移,间接挪用客户资产。

二、交易环节

1.交易差错风险:人为造成(代理关系、权限设置)、交易系统故障、客户交易身份认证错误。

2.向客户融资交易风险:变相向客户透支资金,无法及时平仓,公司无法收回资金。

3.三方监管交易: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

4.国债回购:超额融资或挪用他人债券融资,标准券不足而发生席位欠库。

5.国债回购放大交易:由于国债回购业务规则的缺陷,存在国债回购放大交易和套利的机会,最后客户无法交收的损失会全部转嫁给证券公司。

6.债券回购交易:标准券欠库,挪用其它客户的标准券,影响正常的交收。

7.新股集合配售:利用客户放弃配售的市值,证券公司进行集中配售。

三、结算环节

1.成交清算股东异常:营业部通过修改结算数据或者直接修改清算结果的方式,在客户间挪用资金。

2.资金凭证非连续性:修改清算结果的资金凭证,造成一段时间内指定币种的资金凭证不连续。

3.利息积数非连续性:修改利息积数,造成一段时间内指定币种的利息积数不连续。

4.一、二、三级清算结果未及时核对:存在挪用客户资金的隐患。

5.非法返俑:对佣金参数管理不规范,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

6.ETF交收风险:证券公司在结算备付金账户内没有存入足额资金;交易结束后未能核算当日的交收净额。

7.买断式回购:卖断式回购二次交收(既不履约申报又无足够的资金),造成资金透支。

四、存管环节

1.客户标准券余额错误:证券公司没有建立二级托管体系,托管在证券公司客户证券与登记公司不一致。

2.标准券余额挪用:托管的客户标准券余额不一致。

3.保证金帐款未有效核对:托管在证券公司的客户资金明细与托管在存管银行的客户资金总额不一致。

五、划付环节

1.权限管理不健全或失控:存在一个人拥有互斥的权限;资金划拨可以不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审核等。

2.银行账户管理不合规:存在正在使用的存管银行的客户资金专用存管账户没有报备、营业部的保证金专户超过5个。

3.结算资金划拨风险:总部和登记公司以及分支机构的结算资金划拨未在保证金专户之间和登记公司的结算备付金账户之间进行。

风险评价指标 篇6

[关键词]株洲西站;高速铁路客运站;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我国一批客运站相继建成和投入运营,如北京南站、广州南站等。高速铁路客运站相较于传统单一、较为封闭的普通客运站,拥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大交通客运模式,已经发展为新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株洲西站分为高架候车层、站台层、地下出站层。车站以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为核心,与票务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电力系统、暖通系统等形成联动机制,以保证安全高效的运营。

1.1株洲西站风险源分析

高速铁路客运站与传统铁路客运站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设施配置、客流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在给旅客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问题。

(1)开放的进站模式带来一定安全隐患。高速铁路小编组、高密度发车,其旅客候车时间缩短,可以自由出入候车大厅。这种开放的进站模式决定了候车厅内客流密度高,当发生突发事故时,极易导致旅客疏散失败,存在引发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

(2)综合大厅候车模式不便于旅客管理。株洲西高速铁路客运站整体采用单一大屋顶结构形式,站房空间以大空间为主体,空间巨大、不可分割。站房布局以综合候车大厅为中心,候车区之间完全连通。在客流高峰期,易出现相邻检票口检票时间相近的情况,导致该区域聚集大量旅客,引发拥挤踩踏等突发事故。

(3)大量电梯扶梯带来“瓶颈”节点。高速铁路客运站站舍结构多层化,而且各层间设置大量楼梯、扶梯、无障碍电梯等,以确保各层空间相互连通,这些地点极易成为流线“瓶颈”节点,有些扶梯长大且陡直,一旦發生扶梯故障或旅客摔倒,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此外,车站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使大空间中电器空调管线大量分布,极易导致火灾事故。

1.2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速铁路客运站风险是指高速铁路客运站运营期间内,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高速铁路客运站内突然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旅客时间价值损失、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或灾难的可能性及产生的不良或不利后果。结合高速铁路客运站客运组织安全问题及风险定义,统计分析国内外客运枢纽及城市公共场所的事故可知,高速铁路客运站客运组织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事件为拥挤踩踏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和大量旅客滞留车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直接影响到高铁车站客运安全风险评价的科学性,文中主要针对高速铁路车站客运组织过程中的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某突发事件的风险水平;构成高铁车站客运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第三层,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1。

1.3株洲西站突发事件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加强对进站通道、检票上车通道和出站通道等大量旅客通行的自动扶梯和楼梯的监控,在重点区域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值守,以防各类突发事故。

(2)加强对车站工作人员和旅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日常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员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章程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应对突发火灾的应急组织能力;通过在车站内的宣传教育,定期举行火灾演练等措施,提高了旅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3)增强旅客安全意识,做好进站安全检查工作,做到杜绝“危险”旅客、危险物品进站。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作业,严禁违章作业、违章蛮干等现象。

(4)为了防止站内大量旅客积压,车站应该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疏”是为了防止客流在某一区域过于集中形成流线瓶颈,疏通该节点便于旅客有序流动的措施。“堵”是为了防止高峰客流瞬间对候车厅、售票处等产生冲击,导致拥挤踩踏事件,利用警戒绳、隔离栏杆甚至人墙等堵截、阻断客流涌动的措施。

(5)提高旅客与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遇到突发事件时,人们良好的安全素质和心理状态对于事故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否则恐慌心理的出现和扩散会引起人群的心理不稳,进而引发更大的事故。因此,株洲西站应加强宣传突发事件的自救意识和方法,努力提高工作人员与公众自身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客运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潘璘玲.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作用[J].安全与健康,2003(19):31-33.

[2]薛永平.事故树中基本事件的重要度及重要度分析[J].山西冶金,2006,29(4) :55-56.

[3]宋祥波,肖贵平,聂磊.铁路安全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12):34-36.

[4]付晓豫,荆新轩,施其洲.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输通道—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度计算与分析[J].铁道学报,2010,32(1):85-92.

风险评价指标 篇7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统计标准所组合成的有机结构。在建立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从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包括:(1)选取要求。一般情况下,在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全面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指标越多,得出来的结果也就越精准,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操作性原则和精简性原则,以达到减少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指标过多容易导致重叠,因此要选取得当。(2)指标范围。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指标范围有直接的关联,也就是指要按照所要评价的主体选择适当的指标。本研究中所要评价的主体是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所选择的指标应和财务相关且适用于公立高校。(3)层次结构。风险评价主体的属性可以直接用层次结构来表达,过程中可以突出组成结构中各个环节的位置、作用、占有率等。要凸显出主要的评价对象,次要的则适当删减。

(二)指标体系评价法

一般包括:(1)单变量判定法。该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常被应用,一般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其财务占有率和正常运营企业财务占有率比较有差异性。但在企业经营不断复杂化发展,单变量判定法的片面性已经无法满足风险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实际评估中通常会结合其他评价法进行评价。(2)多元性评价法。该方法是在单变量判定法的基础上慢慢被应用起来的,其原则是变量遵循多元正态分布,通过多个变量来评价主体,更为全面,但过程中需要解决线性的有关问题,相对较为复杂。(3)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所选用原理是财务占有率的标准数值,一般是选择变量指标的最大数值或最小数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按照标准值和变量的规律进行指标数据的评分,最终确定标准评分值和占有率。综合评价法的主观性较强,但长期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会越来越靠近真实数值。

(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具体包括:(1)实际性和整体性结合。实际性是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客观事实,可以真正体现出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和现状;整体性则是指要将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综合分析,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和总体失衡能力风险,都要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然后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就要对公立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评价者常常会不自觉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部分结果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缺乏准确率。因此在评价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尽可能地将公立高校的财务指标定量化,实现定量和定性的优势互补。(3)动态完善性。当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公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前提下,财务风险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价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

二、公立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高校财务风险通常指的是在院校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其原因是由于高校资金在运作时会因为主观意识上对结果预估不当或是由于自身无法承担经济开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运作中的突发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一)偿债风险

高校制度改革后,公立高校不再单纯的由政府出资筹建和办学,高校筹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因为高校可以通过信贷、捐助、金融投资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但部分高校在筹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偿债的能力,最终导致高校设备和教育质量提升时,也出现了偿债风险。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1)还债储备率。公立高校的还债储备一般是指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券投资的总额。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可直接用来偿还债务,在资本市场中的流通性也比较灵活,因此还债储备率是直接体现公立高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2)偿债能力恶化危机。高校的资金分配最终大多用于物质消耗,比如用于校区的扩建、设备的添置等,但这部分开销最终还是要用资金来偿还,而资金的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学生缴交的学费和校办企业的投资等。但在资金收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部分学生的学费无法按时缴交或校办企业撤资,这就会使得高校的偿债能力出现恶化的危机。(3)利率水平。在发生资金周转不灵或负债时,公立高校就必然要面临偿还本息的负担。因为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汇率等方面的影响,利率的趋势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贷款的利息率减少,高校的偿债压力也就相对减少了,进而就能极大地减少集资的风险。相反的,如果利率提升,高校的集资成本也会提升,偿债压力也就提升。(4)流动资金不足。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若是出现资产结构问题或是出现资金比率太低,则会造成流动资金的不足。如果资金的筹集和开支没有调协好,就有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的不足而造成风险,最终造成日常开销的困难,使得高校教育受到影响。

(二)投资风险

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的含义是指高校将资金用于校区兴建或高校教育中,因为投资的预期收益没有达到目标而导致高校遭受经济损失。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有:(1)校办企业连带责任风险。校办企业所指的是由各级学校开办的、有助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实习就业的企业,与社会企业不同,校办企业不仅能够培养人才还能创造产品。因此可以说,校办企业和公立高校的正常运营有极大的连带关系,一旦校办企业出现问题,公立高校就会出现问题。(2)设备盲目购置风险。教学设施是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因此在设备购置中,部分公立高校会因为竞争负担问题而出现盲目购置设备的现象。但设备盲目购置也必然就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造成财务管理出现风险。(3)学费收缴风险。学生拖欠续费或延缓缴费是当前公立高校面临资金流入的主要问题,学费收缴的完成度直接决定着高校的运营情况。如果能够收到全额的学费,必然就能够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正常运营。

(三)总体失衡能力风险

公立高校的财务总体失衡能力是指高校资金收支中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指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必然和高校财务管理不当有关。而分析其结果,会造成高校还债负担,严重的话还会使高校的信誉遭受损失,造成以后集资的困难,而一旦高校集资成问题,财务风险就会变得更加严重。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1)处理好银行借款和高校运作过程中筹集到的所有资金的平衡。公立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联类似企业财务管理中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企业若想控制好成本,保证有较好的资本运转,就一定要调整好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同样,公立高校若想稳定运转,也需要处理好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系。(2)要注意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专项资金,具指专款专用的资金,但很多公立高校并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而是将专项资金部分挪为他用,这就使得这部分经费一部分被占用,而造成专项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会造成挪用公款等不合法的行径,因此应该慎重对待。(3)衡量高流动资产对负债的承受能力。公立高校存在借入贷款的想象,也就导致了要承担按期返还本钱并付利息的压力。而偿还债款的资金一般采用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因此在使用这部分资金前就应该做好评估,充分掌握资金所能承受的负债能力,以避免出现超负荷的情况。(4)重视高校可支配的现金运作。现金支付率是衡量高校能否实现财务运作的主要标准,该标准计算公立高校开支过程中变现能力强的资金的占有率,标准比例越大,表明可以支配的现金越多,也就更能满足学费的开支需求。

三、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越差,则表明公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越差,财务风险也就越高,因此构建合理的偿债能力指标对公立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进行评价,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具体包括:

(1)自有资金负债率。该指标可以评价高校负债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率。指标数值以0.8为准,证明高校的负债资金少,财务风险低;若小于0.8,则表明有闲置资金,利用率低;若大于0.8,则表明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大。计算公式:自有资金负债率=借入款(/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储蓄)×100%

(2)已获利息倍数。这是评价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常用指标,能够表明高校获利能力和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指标的最大值为1,数值越大,表明公立高校偿还银行利息的能力较高,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100%

(3)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是指公立高校每获得一块钱所需承担的银行借款。该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公立高校年终可向银行借款的总额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借入款总额/总收入×100%

(4)速动比率。该指标是评价高校的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可以体现公立高校偿还流动负债的水平。该指标的正常数值应为1,上线限范围为(1±0.5),若超出上下限范围则表示财务出现极大风险。计算公式: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

(二)运营绩效指标

公立高校中资产和资金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能够正常进行,若无法完成任务,则表明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具体包括:

(1)收支比率。该指标能表明高校收支的平衡度,指标最大值为1,若小于1,则表明高校本年的收入比支出少,财务风险较大。计算公式:收支比率=实际收入/实际支出

(2)总资产收益率:该指标能体现公立高校总资产的综合使用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资产利用越合理,学校运营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均额×100%=(年终总收益-年初总收益)/([年初资产+年终资产)/2]×100%

(3)资本增值率:表明公立高校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收益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年度的财务管理能力越好。计算公式:资本增值率=(年终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

(4)招生计划现金比率:该指标反映出公立高校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指标最大值为1,即所有学费都已缴齐,若比值小于1,则表示有被欠费。计算公式: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实际收缴学费/应收缴学费

(三)总体失衡能力指标

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机构,因此其总体财务失衡情况和企业也略有差异,出现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流动资金不足则时常发生,进而导致开支资金不足和拖欠教师薪资等情况发生。具体包括:

(1)年终借贷经费比。公立高校年终借贷的总和占学校总资金的比率,它既体现了公立高校承受财务风险能力,也反映出了公立高校出现总体失衡能力风险的严重程度。计算公式:年终借贷经费=(年终银行借款+其他现金借款)(/政府投资+预算内经费+办学经费+学费收缴+社会捐助资金+其他经费)

(2)专用资金使用率。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公立高校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估是否有被挪用到其他开销。该指标是变量指标的最小数值,专用资金使用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专用资金使用率=(借出+应收与垫支款+投资总额-20%收益-事业基金)(/总资产-事业资金-固定资金)×100%

(3)银行存款保障率。一般用公立高校一元货币资金所承担的负债表示,该指标能够体现公立高校资金调节的能力和承受还债的能力,是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特定的区间内,该指标的数值和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以及财务风险成正比,数值越大,则表明公立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计算公式:银行存款保障率=债款(/银行存款余款+现金余款)×100%

(4)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通常可用年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持有债券的总额来表示,这是考量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作情况的重要标准。指标数值越大,证明可用支配的资金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现金+银行余额+持有债券)(/支出款项/12)

风险评价指标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面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人们认识到地铁将是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有效方式。据统计,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25个城市建设地铁,2010年将建成地铁480公里,2020年总里程将达6 100公里。据预测,未来30年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地铁线路和长度的不断增加,地铁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地铁运营风险开始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地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地铁风险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的指标体系一般是从管理学或地铁技术层面上建立的,这些指标体系指标量化难、客观性不足,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本文收集了93起国内地铁事故,通过对地铁事故和地铁公司的经营年报的统计和分析,从统计学角度设计了我国地铁运营风险的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指标体系指标量化难的问题,指标体系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由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的是风险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2]。

第一,系统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够全面并综合地反映风险评价系统的各因素,指标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准确、清楚地反映问题。

第二,简明科学性原则。

在指标体系覆盖面广的前提条件下,指标体系内容要简单和准确、符合客观实际,并具有代表性,避免选择意思相近的指标。

第三,稳定可比性原则。

设置的指标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所得的指标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易于进行比较。另外,还要考虑历史资料的可比性。

第四,层次性原则。

评价系统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通常会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指标体系,这也有利于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风险的来源进行研究。

第五,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应该要尽量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意义很重大的指标,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2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二级指标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是多种子风险的组合,要对地铁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价,需要了解各子风险的评价情况。本文对收集的93起地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地铁事故的表象将地铁运营的事故类型分为短时停运、火灾、相撞、脱轨、水灾、停电和其它7种类型,并将这7种风险类型作为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体系。

3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三级指标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各子风险由各种不同的因素引起,不仅涉及人、车辆和轨道等系统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列车运行相关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93起大小地铁事故起因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统计学的角度建立一套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93起地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结果显示人(乘客和员工)的因素、车辆因素、轨道系统因素、电路因素、信号因素及自然灾害等是地铁事故的主要因素。各指标分析如下:

(1)人的因素(乘客和员工)。从图1可以看出,由人的因素引起的地铁事故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2%。一般来说,乘客故意跳轨和不慎落轨,不遵守乘客规则,擅自携带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人流量大和地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差、缺乏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识别能力及自身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铁事故。如南京地铁1号线因为没有安装屏蔽门或安全门,发生了300多起跳轨或落轨事故;2008年12月22日,上海地铁电梯发生挤压事故,5人受伤。而地铁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通常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据调查,2009年12月22日地铁相撞的直接原因是地铁司机违反信号指示开车,这次相撞导致上万人乘客滞留,地铁运行系统瘫痪,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2)车辆因素。车辆的完好程度是地铁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地铁事故中,车辆因素引起的地铁事故占了将近1/3。通常因为车辆因素会导致列车脱轨、列车相撞和列车延迟等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如1995年11月5日,北京地铁环线内环在长椿街站至复兴门区发生追尾事故,32名乘客受轻伤,1名乘客受重伤,内环运营中断5小时。

(3)电路因素。地铁电路故障通常会引起火灾、触电和列车突然停止运行等事故。因为电路故障引起的地铁事故比较频繁,占到了地铁事故的14%。电路故障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火灾通常会引起较大的灾害损失。例如,2005年8月27日,北京地铁中电风扇短路引起火灾,1人受伤;2003年8月28日,英国首都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部分地区突然发生重大停电事故,伦敦近2/3地铁停运,大约25万人被困在伦敦地铁中。

(4)信号系统因素。信号系统是整个地铁系统自动控制中的重要部分,是保证地铁快速、高效运行的保证。信号故障通常会引起地铁长时间延迟,严重的会引起地铁相撞、地铁系统瘫痪。2008年5月31日,广州地铁发生信号设备故障,致使大石至厦滘区段延滞1小时45分。

(5)轨道系统(轨道和隧道)因素。轨道系统作为地铁建设的主要工程,建设初期其安全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关注。通常由轨道系统引起的地铁事故比较少,在统计中只占到了5%。

(6)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带来的地铁灾害一般都会比较严重。如1972年7月19日,北京暴雨致使古城洞口地铁被雨水淹泡近300米,最深达1.5米,造成51号站和古城变电站跳闸,三轨停电,四组车堵在洞内,使7月20日地铁全天停止运营,这也是我国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唯一一次地铁事故。地铁车站及地铁列车是人流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社会灾害带来的地铁事故会很严重。如1995年3月20日,日本东京地铁曾经遭受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施放沙林毒气,夺走了十多条人命,5 000多人受伤,引起全世界震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发生过如爆炸、毒气等社会灾害所带来的地铁运营事故。由于社会灾害通常也是乘客或员工人为引起的,确定地铁事故是人的因素引起或是社会灾害引起需要对地铁事故起因进行仔细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假定:第一,地铁乘客不存在报复社会和他人的心理和精神严重失常等;第二,如果乘客有报复社会和他人的心理而引起的地铁事故,则认为是社会灾害所造成的地铁事故。

4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四级指标分析

由于划分的三级指标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定性的指标体系,要去辨识和赋值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评分等主观因素较重的方法。考虑到风险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对各三级指标再进行细分。笔者对《广州地铁公司经营年报》(1999—2008)进行分析,主要根据稳定可比性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选取2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作为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各指标分析如下。

说明:二级指标中的各项与三级指标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二级指标中的各项与三级指标各项均有关系

(1)在指标体系中,人的因素由乘客素质和员工素质组成。地铁乘客的主要来源为本市市民,本市市民的收入水平、市教育支出、个人教育支出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本市市民素质,故可以用这四个指标反映乘客素质。一般来说,员工在地铁公司工作年限越长,则技能越熟练,考虑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员工人数、上下工作年限和培训次数/每人每年来反映员工素质。

(2)车辆是地铁系统的主体,也是地铁事故的承载体,通常地铁事故都会引起车辆的损坏,车辆的完好率和安全运行里程/次能够很好地体现车辆状况,日均客运量能反映车辆的运载能力。

(3)信号系统因素是一个较抽象的指标,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来对其赋值。在本文中,笔者参考地铁经营年报,发现正点率、运行图兑现率和自动售票系统可靠性是信号好坏的表象指标,通讯经营收入是决定信号强弱的功能体现,这四个指标都是量化指标,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故考虑用这四个指标作为信号系统的下级指标。

(4)本文中的轨道因素不仅仅指单纯的地铁轨道,还包括地铁隧道部分的完好程度。轨道和隧道的完好程度与建设地铁时期投入的技术、地铁公司所拥有的地铁技术和地铁公司的运营收入有很大的关系。技术含量高,则轨道系统会比较完善;运营收入多,轨道系统维护得会更好,安全程度也会高,事故发生率也会较低。另外,地铁线路和地铁长度也是关系轨道系统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了地铁公司设计院所承担的项目和经营收入作为轨道系统技术含量指标,选取地铁公司总的运营收入、地铁线路和长度作为轨道系统非技术含量指标。

(5)电路系统错综复杂,电路引起的地铁事故类型也种类繁多,用定性和定量指标来衡量都比较难。笔者认真统计研究了地铁公司相关资料,发现地铁公司的电梯工程公司负责电梯和屏蔽门等的维护;地铁物业管理子公司负责地铁电路维护;地铁电路的设计和监理一般由地铁设计院来完成。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性,选择电梯公司收入、物业管理收入作为电路系统的后期维护指标,收入高,则电路维护好,地铁事故少;选择地铁设计院的科研项目项数和监理项目数作为电路系统设计技术指标。当然,在电路系统故障中,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地铁事故占很大的比例,但在本指标体系中,已经将员工素质作为一个单一的综合指标来研究,故在电路系统中不再考虑员工因素。

(6)地铁一般深埋地下,自然灾害并不能对地铁构成直接威胁,一般不能用定量指标来具体衡量,但自然灾害一般引起的地铁事故会比较严重(如1972年的北京地铁事故),是地铁事故起因的组成部分。根据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选择自然灾害作为定性指标,其专家评价表如表3。在评分过程中,笔者建议聘请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专家,并根据专家影响力或职称等赋予相应权值。

(7)社会灾害(如恐怖袭击等)也是地铁事故的组成部分。国外(如俄罗斯、英国等)曾发生过多起恐怖分子引起的地铁爆炸。我国自1969年地铁建设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地铁事故,故在本地铁风险指标体系中,没有将社会灾害列入指标体系中。

5 总结

本文根据具体的地铁事故和地铁公司经营状况,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结合,设计了我国城市地铁风险评价四层指标体系。分析显示:第一,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是我国的地铁事故与地铁公司经营指标,因此,所建立的指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从国际上看,社会灾害是地铁运营风险起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英国都曾发生过多起社会灾害所带来的重大地铁事故,但我国自1969年地铁开始运营以来,没有发生过这类地铁事故,因此,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没有将社会灾害列入指标体系中。第二,前人往往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赋值也多运用具有过多主观色彩的方法来赋值,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得不到满足。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缺陷,指标体系中的大多数指标的赋值得到了稳定的数据来源,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三,虽然该指标体系提高了以往指标体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还需要具体的实证研究做进一步的验证,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对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斌会.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41-243.

[2]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胡平译.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69-281.

[4]卢光霖.广州地铁经营年报[R].广州:广州地下铁路总公司,1999-2008.

风险评价指标 篇9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遴选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 “综合评价”、“权重” 为关键词进行查找, 查阅了自1990 至2013 年涉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450 多篇文献, 从十几种权重确定方法中遴选出了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标准离差法及关联函数法5 种最常用的方法, 各种方法的引用次数及所占百分比见表1。

由表1 可看出, 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占了约37.02%、30.80%, 这说明在风险综合评价中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能得到充分利用;关联函数法、熵权法、标准离差法3 种方法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主要原因是其使用条件相对苛刻。

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目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专家根据知识、经验判断各评价指标相对于评价目的或者其他指标而言的相对重要程度, 然后经过综合处理获得指标权重的主观权重确定法, 如: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直接依据各被评对象指标数据的特征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客观权重确定法, 如:标准离差法、灰色关联法、熵权法等。

2.1 主观权重确定法

2.1.1 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又称德尔斐法 (Delphi) , 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方法[2,3]。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特别适合数据缺乏或原始信息量极大、涉及相关因素多的情况下指标权重的确定。

具体步骤如下: 匿名征求专家意见→归纳、统计→匿名反馈→归纳、 统计→若干轮后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见。

2.1.2 层次分析法 (AHP法)

层次分析法[4]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20 世纪70 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 该方法对指标结构复杂而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的指标权重的确定非常实用。

具体步骤: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2.2 客观权重确定法

2.2.1 熵权法

熵权法由美国数学家Shannon[5]1948 年提出, 利用衡量指标变异性程度的信息熵来确定权重[6]。 熵权法要求样本中风险指标属性数据齐全, 只适用于指标层的赋权而不适用于中间层的赋权。

由m个对象, n个评价指标建立的评价集中, 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把实测数据标化后转为标化数据。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式中:j=1, 2, …, n, , 其中, Pij为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的指标值的比重, dij为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的指标值。

3) 计算各指标权重。

式中n为指标数目。

2.2.2 标准离差法

标准离差法[5]的原理与熵权法相似, 只不过标准离差法以样本中指标的标准离差衡量变异程度, 其适用情况也同熵权法。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σj为第j项评价指标样本数据计算出的标准差。

2.2.3 关联函数法

物元可拓法[6]具有评价客观、计算简便, 能定性定量判断的优点, 在风险评价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其自带的权重计算方法为关联函数法, 其基本思想是指标的数据落入的等级标准级别越大, 风险越大, 则该指标应赋予的权重越大。 关联函数法要求先建立指标风险等级标准, 样本中风险指标数据齐全, 同样只适用于指标层的赋权而不适用于中间层的赋权。

设有n个评价指标, 指标Cj (1≤j≤n) 的权重为dj;将风险分为t个等级, 指标Cj的第k (1≤k≤t) 等级风险标准为[ajk, bjk], 则:

式中:j=1, 2, …, n;k=1, 2, …, t;vj∈[ajk, bjk]。 令

根据可拓评价的理论, 令

式中:kmax是rjkmax属于的风险等级。

则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确定为

对比分析上述几种权重确定方法, 其优缺点比较见表2。

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分析

油气钻井井控风险具有严重性、 多样性、 变化性、隐蔽性等特征, 在各类风险中尤为突出, 目前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7,8]。 下面以一口实例井的钻井井控风险定量评价中指标权重确定为例, 分别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计算指标权重, 对比分析结果。

3.1 钻井井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实例建立

针对钻井井控的特点, 根据现场事故井的基本参数, 结合专家经验建立钻井井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地层因素 (包括地层流体、高产、井身结构、高压、井漏、特殊岩性) 、钻井条件因素 (包括防喷器失效、内防喷工具、套管磨损) 、人为因素 (包括抽汲、灌浆不足) 。参考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将钻井井控风险分为四级, 建立指标评价等级标准并提取罗家16H井[9]的各指标数据, 见表3。

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

利用以上权重确定方法计算钻井井控风险评价中各指标权重, 为保证每种方法输入、输出一致, 现做以下处理:

1) 层次分析法根据钻井井控风险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比较矩阵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运用1-9 标度法构造[10]。

2) 客观权重确定法的计算与样本数据有关, 由于上述风险等级范围的划分是参考现场大量事故井的基本参数, 故各个指标的同一个风险等级标准可以看作一个典型样本。

3) 不同的客观权重确定法的计算需要的样本数据略有区别, 关联函数法可以直接应用表3 中数据, 对于熵权法及标准离差法, 先将区间数取中值后才能用来计算指标权重。

运用各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出的指标权重及排序见表4。

4) 计算不同权重方法确定下权重排序的两两之间的偏差平方和Qrs:

式中:crj、csj分别为指标cj在2 种不同方法计算下指标权重的排序。

计算得:QAHP-关=163;QAHP-熵=274;

QAHP-标=324;Q关-熵=291;

Q关-标=293;Q熵-标=22。

3.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比较不同方法下的权重排序两两之间的偏差平方和Q, 除了Q熵-标=22 比较小之外, 其他的数值均比较大;再对比表4, 以“高压”和“井漏”2 个指标为例, 在不同方法下计算的权重排序分别为3、1、6、7及7、10、1、1。 由此得出, 除了熵权法和标准差法的结果十分接近 (Q熵-标=22) , 其他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结果之间相差较大。 这是由于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AHP反映专家的意向, 熵权法和标准离差法均是通过指标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关联函数法对落入越高等级标准的指标赋权越大。

因此, 单纯采用主观或者客观权重确定法的结果是有缺陷的。 故提出将主客观权重组合, 取长补短, 尽量减少单一方法产生的偏差, 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度。

4 主客观组合权重确定法及步骤

当样本数据齐全, 容易获得专家打分时, 适合采用主客观组合权重确定方法。 运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出主、客观权重, 选取指标权重排序偏差平方和最小的一对主、 客观权重法进行有机的组合。 此时, 主观权重确定法考虑了专家的学识、经验, 能宏观地把握指标权重的大小排序, 客观权重确定法反映了指标的特征使指标权重确定更精确。 具体步骤如下:

1) 先结合专家意见运用m种不同的主观权重确定法, 分析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按大小排序。

2) 运用n种不同的客观权重确定法求出指标权重并排序。

3) 利用 (8) 式计算步骤1) 得出的各个主观权重排序与步骤2) 得出的各个客观权重排序的两两之间的偏差平方和Q, 共计m×n个。

4) 选择权重排序偏差平方和Q最小的一对主观权重确定法、客观权重确定法并进行组合。

5) 主客观组合权重确定法计算:

式中:j=1, 2, …n, , α、β 分别表示主观权重wjo与客观权重wjs的相对重要程度, 且0≤α≤1, 0≤β≤1, α+β=1。 不同情况下 α、β 取值如下:

a) 当样本数据不全或者过于复杂而只能采用主观权重确定法时, α=0, β=1。

b) 当无法获得专家打分而只能采用客观权重确定法时, α=1, β=0。

c) 当样本数据、专家打分均满足, 采用客观权重确定法修饰主观权重确定法进行组合时, 0.5≤α<1, 0<β≤0.5, α+β=1。

d) 当样本数据、专家打分均满足, 采用主观权重确定法修饰客观权重确定法进行组合时, 0<α≤0.5, 0.5≤β<1, α+β=1。

如表4 所示比较各客观法与AHP权重排序的偏差平方和Q, 发现QAHP-关=163 最小, 故关联函数法与层次分析法最吻合, 故采用这两种方法组合。 上述计算中层次分析法的专家打分较为全面, 故令 α=0.5, β=0.5, 运用 (9) 式计算得组合权重确定法的权向量为 (0.141, 0.076, 0.123, 0.070, 0.078, 0.084, 0.087, 0.074, 0.052, 0.102, 0.114) , 指标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地层流体、高压、灌浆不足、抽汲、防喷器密封失效、井身结构、特殊岩性、高产、内防喷工具、井漏、套管磨损。

业内专家调查组对罗家16H井井喷事故调查与分析[10]得, 引起井喷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硫化氢气层 (地层流体) 、高压、油气高产、抽汲压力大、缺少钻具回压阀。与实际比较, 组合客观权重确定法与其他权重确定方法相比更符合、更准确, 验证了主客观权重组合法的可靠性。

5 结论

1) 通过查阅分析20 年来的风险定量评价450多篇文献, 遴选出最常用的5 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将权重确定法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 对比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原理、使用条件及优缺点。

3) 运用权重确定法对实例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并排序, 结果表明单一的采用主观或者客观权重确定法是有缺陷的。

4) 提出了主客观组合权重法, 并说明其适用条件及具体计算步骤, 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组合权重确定法更加合理、准确。

摘要: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风险综合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 权重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通过对20多年来的450余篇风险评价文献进行调查研究, 从十余种权重确定方法中遴选出5种最常用的方法用于油气钻井井控风险定量评价实例研究, 提出一种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实例中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单一的权重确定方法有一定的缺陷, 组合权重法比单一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更加合理、准确, 且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多指标风险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更适用于具有高风险的油气井钻井井控风险的评估。

关键词:指标权重,风险评价,组合法,熵权法

参考文献

[1]虞晓芬, 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 2004 (11) :120-122.

[2]方传新, 纪永强, 金业权.几种常用钻井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10 (2) :24

[3]金业权, 方传新, 纪永强.石油钻井井控风险诱因专家调查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8) :74-77

[4]刘刚, 金业权, 李峰, 等.层次分析法在井控风险可控诱因分析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3 (2) .137-142.

[5]孙月峰, 张表志, 闫雅飞, 等.基于熵权的城市水资源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 14 (1) :87-91.

[6]牛晓旭, 陈沅江.基于物元可拓的山区高速公路侧边安全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 12 (6) :232-236.

[7]高滢, 王菲凤, 张江山, 基于标准差因子赋权法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8 (5) :83-87

[8]刘刚, 金业权.钻井井控风险分析与控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

[9]林安村, 韩列祥.罗家16井井喷失控解读[J].钻采工艺, 2006, 29 (2) :20-22.

风险评价指标 篇10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融资企业信用等级, 然而对于银行来说, 并不是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相比于传统融资模式来说, 银行不再坚持运用固定资产作为其唯一的抵押品, 而选择更加宽泛、更丰富的动产甚至应收账款等作为放贷抵押品, 这虽然解决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问题, 却并没有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反而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用增加了更多的风险。与传统融资模式比较, 这些风险都是由供应链金融模式衍生而来, 比如操作风险、第三方信用风险以及质押品风险。本文对供应链金融中的融通仓模式进行研究, 探求其运行过程中的衍生风险, 并构建出衍生风险评价体系, 再通过G1法确定风险权重, 为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最后评述恰当的风险评价方法。

衍生风险是指为了控制某一个或某一类风险所采取的行动, 其结果可能产生某一个或某一类其他的风险。为了更好理解衍生风险的产生机理, 通过文献检索查询并分析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的产生机理进而推导衍生风险产生机理。衍生金融产品分为规避风险型和投机型两种, 其中规避风险型的金融衍生工具更多的只是将市场中的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 并不能彻底地清除风险;投机型的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风险也是叠加在原有风险的基础之上, 造成风险的再产生[1]。

衍生金融产品虽为避险而生,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 其基因中就携带着高风险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是与它的独特作用相伴而生的。由此可见, 供应链金融作为降低风险工具亦可衍生其他风险。

1 融通仓融资模式运作机理

融通仓融资模式涉及融资企业、银行、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其中融资企业需要获得银行的短期贷款, 然而, 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的固定资产抵押条件, 中小企业想通过使用现有资源 (原材料或产成品) 作为抵押品来取得银行信贷, 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银行边际成本以及中小企业信用等因素, 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抵押品监管方, 核心企业作为质押品担保方。在该模型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及评估质押物并向银行上交监管结果, 银行通过审查结果确定是否与融资企业签订贷款协议, 同时是否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责任书;融资企业随后将质押物转移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仓库, 物流企业同时开具仓单并交给银行, 银行依照一定质押比率为企业提供融资。此后, 融资企业通过生产及销售获取流动资金, 支配流动资金偿还部分贷款, 银行获得还款后通知第三方物流企业按比例放货给融资企业, 如此循环下去直至还清最后的贷款。

2 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 也是构建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2]。而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 通过分析以上融通仓融资模式运作机理, 可以得出产生衍生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质物风险、监管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四个层面, 后面进一步分析供应链金融融通仓融资模式下衍生风险来源和影响因素, 最后建立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1 质物风险

2.1.1 质押品质量风险

质押品质量作为银行抵押品的贷款企业商品在融资企业缺乏还贷能力情况下银行用来拍卖出售补偿损失。因此, 质押品质量需要在融资企业还款期限内保证完好, 若质押品保质期不在还款期限内, 又或者质押品质量在还款期内因保管问题遭受损失, 都将增加融资企业违约风险以及银行回资风险。

2.1.2 质押品产权风险

融通仓融资模式与保兑仓融资区别在于质押品产权不同, 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 质押品产权是融资企业的。质押品的产权是否清晰, 手续是否齐全合法等问题, 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现在还不是很完善, 对融通仓业务中质押品所有权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样容易产生法律纠纷风险。

2.1.3 质押品价格风险

如果客户无法偿还贷款, 银行只好将质押品变现, 然而, 质押品或者反担保品一般都是商品, 商品就涉及到它的流动性, 在市场上流通必然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遇上市场行情差时, 质押品的变现能力弱, 银行需要承担造成的损失。

2.2 监管风险

2.2.1 监管制度风险

融通仓融资模式中从质押货物进入监管货仓到出库过程中, 涉及到融资企业、银行及物流企业利益风险, 因此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引起其中一方的损失。据此, 制定监管制度是必不可缺的, 同时制定的监管制度若存在漏洞, 就容易产生监管不力进而出现损失风险。

2.2.2 监管操作风险

第三方监管风险中还存在监管操作风险, 其主要由人员操作因素、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出入库流程严谨决定的。以上因素各自产生对应的人员操作风险、设施完善风险和出入库风险。显而易见, 此类风险都是由于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衍生而来的风险因素, 且需要关注其风险来源。

2.2.3 信息管理风险

融通仓融资模式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与中小企业桥梁枢纽, 然而, 融通仓模式参与者众多, 导致主体间信息复杂化, 也增加了信息管理难度,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 作为融通仓融资模式信息枢纽中心, 物流企业要收集中小企业资质、信用的基础数据, 同时也要接受银行仓单质押率, 还需要向银行提供质押物相关信息, 在一定程度, 还可能涉及核心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 为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所有信息的汇集于一点, 直接增加了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难度, 容易产生因信息管理不当引发的融资损失风险。

2.3 信用风险

2.3.1 信托责任缺失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一类衍生风险。多引入一方企业, 就多增加了一方的道德风险。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中, 物流企业接受了商业银行的委托而承担了一部分的信托责任。因此存在信托责任缺失风险,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是否具备承担监管货物等工作的能力;二、为了套取更多利益, 物流企业有可能与出质人串谋欺骗银行, 从而套取银行贷款资金。

2.3.2 核心企业道德风险

在融通仓融资中,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中重要的节点, 作为融资企业担保企业, 银行给予最大的信用依赖。然而,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 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需要考虑个别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因为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退出与进入对核心企业影响不大, 因此, 核心企业可能为获得自身效益最大化, 不惜牺牲中小企业利益, 同时直接造成银行信贷损失。

2.4 操作风险

2.4.1 契约管理风险

契约管理作为银行放贷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在融通仓模式中, 参与的主体的复杂性直接提高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契约的复杂性, 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契约形式, 同时需要进行整体协调工作, 大大增加了银行企业管理工作, 同时伴随管理风险的增大。

2.4.2 信息传递风险

融通仓模式中参与主体较多, 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 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 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同时, 融通仓融资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 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 进而影响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2.4.3 技术风险

在整个融通仓业务中因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3]。例如在价值评估过程中, 系统不完善和评估技术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价值评估不准确, 最后导致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数据不准确, 直接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与其质押品的正确判断, 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 引发银行贷款资金难以回收。

综上, 融通仓融资模式的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3 衍生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 G1法概述

3.1.1 G1法的基本思想

该方法首先是借助于专家的经验与知识将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 得到关于评价指标的一个基于重要性的序关系, 接着按照此序关系对相邻指标进行比较, 为了剔除一致性检验过程, 让相隔指标不再参与到比较中, 对所有比较值通过数学关系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1.2 G1法赋权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专家确定评价指标的序关系。

定义1:若指标xi相对某评价准则 (或目标) 的重要程度高于xj时, 则记为xi>xj (符号>表示高于关系) 。

定义2:依据定义1的原则, 对所有的指标进行比较, 依据某评价准则, 若指标x1, x2, …, xm具有关系式

则可以认为评价指标x1, x2, …, xm之间按>确立了序关系。这里x1*表示{xi}按序关系>排定顺序后的第i个评价指标 (i=1, 2, …, m) 。

步骤二:确定x*k-1与xk*的相对重要程度。

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ωk-1/ωk的理性判断分别为:

当m较大时, 根据 (1) 的序关系, 取rm=1, rk的赋值可参考表1。

步骤三:权重系数ωk的计算。

定理3假设所有专家确定的rk的赋值都是理性的, 则ωm为

3.2 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权重确定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寻找该领域的专家依据评价标准表针对每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排序, 确定其重要性序列关系。本位为了避免反复的数据计算过程, 选择其中一个指标计算其指标权重作为示例, 其他指标以此类推即可。

影响质物风险的三级指标包括质押品产权风险、质押品价格风险和质押品质量风险。

分别用x1, x2, x3表示质押品产权风险、质押品价格风险和质押品质量风险三个指标, 并确定3个指标的序关系为

且给出

据此, 可获得质物风险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权重为 (0.2353, 0.3059, 0.4588) , 避免重复计算, 其中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流程以此类推, 可获得表2所示权重表。

3.3 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评估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权重分布情况, 再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对衍生风险进行评价, 可运用于实践中, 评估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等级, 直接影响银行做出发放信贷的决策。由于本文篇幅有限, 不再进行案例风险评价分析, 基于衍生风险无法通过定量确定, 存在模糊概念, 又由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评价过程中的模糊运算法则, 对非线性的评价进行量化综合, 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5]。

因此, 推荐模糊综合评价法针对实际案例实施衍生风险评价。

4 结论

①应用G1法在确定融通仓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过程中, 无需一致性检验, 计算量较AHP法大为减少, 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强, 便于使用。

②通过计算, 可以看出融通仓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经专家的分析判定后很容易确定出来, 为后期针对衍生风险进行评价提供基础。

③目前是通过专家讨论后得出指标间相对程度的判定关系, 为能获得更客观更真实的判定结果, 应该改为多位专家的独立判定, 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威光.金融衍生工具[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2]刘桂荣.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华北金融, 2014 (3) :35-38.

[3]何娟, 沈迎红, 何勇.融通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J].金融论苑, 2008 (6) :127-129.

[4]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2.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篇11

关键词 社会风险 指标体系 评估

一、 社会风险及其预警

“风险(risk)”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经历了一个语义变迁过程,原来是指自然现象或像风暴这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客观危险,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已经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侧重于强调“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而且除了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外,也越来越紧密地与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后果相联系。

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引论》,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页。按照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社会风险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导致的风险。对社会风险的争论也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

评估和预警工作是风险防控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罗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的《社会指标》一书引发了运用指标从事社会预警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考虑构建社会预警指标体系来预测社会风险。这种研究较早时候出现在经济领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哈佛景气动向指数”、西方七国的“经济监测指标”等。随着认识的深化,社会预警研究逐渐扩展到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1961年,蒂里阿基安提出了社会动荡来临的经验指标:都市化程度的增长;性的混乱及其扩张,以及对其进行社会限制能力的丧失;非制度化、非合法化宗教的极大增长。1989年,曾担任过美国国务卿的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建立了一个“国家危机程度指数”,并用其成功地对东欧剧变进行了预警,这套指标包括国家信念的吸引力、社会心理情绪、人民生活水平、执政党士气、宗教活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矛盾、经济私有化、政治反对派活动、政治多元化、人权问题等10个方面。

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109-113页。

国内的社会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也是在经济领域里,一些学者研究了经济风险的预警指标。在社会学界,最早系统开展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的学者是宋林飞。早在1989年,他就提出了社会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包括痛苦指数体系、腐败指数体系和贫富指数体系。1995年,宋林飞分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国际5个方面,从警源、警兆、警情3个层次构建了包含49个指标的社会风险预警综合指数(SRSS)。

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体系与社会波动机制》,载《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90-95页。1999年,宋林飞又建立了新的“社会风险监测与报警指标系统”,该系统由收入稳定性、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腐败、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7个大类中选出的40个指标构成。

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载《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69-75页。2004年他又构建了中国社会转型代价与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 失业:失业率、平均失业时间;(2) 分化:10%最富有家庭的收入与10%最贫困家庭收入之比、贫困线下居民的比重、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之比;(3) 犯罪:每万人中犯罪人数、每万公务人员中腐败人数;(4) 社会不安: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对政府的信任度、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人次率;(5) 社会公害:荒漠化治理率、三废处理率。

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30-36页。其他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5年,张春曙建立了“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由经济物质、收入与消费、劳动就业、居住与市政建设、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风气与腐败建设等8类18个指标构成。

张春曙:《大城市社会发展预警研究及应用初探》,载《预测》1995年第5期,第47-50页。1996年,吴忠民建立了针对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包括物价上涨率、城镇失业率、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治安等方面。

吴忠民:《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研究》,载《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第55-60页。2002年,仇立平等人提出了“社会稳定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痛苦指数、公共安全指数、精神卫生指数、社会紧张指数、利益保障指数、社会冲突指数、社会腐败指数、社会分裂指数。

仇立平:《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纲要》,载《社会》2002年第12期,第8-11页。2005年,阎耀军提出了关于社会稳定的理论模型,并建立了综合预警指标体系。

阎耀军:《超越危机——构建新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运行平台的设想》,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2-16页。这些研究为评估预警社会风险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其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根据相关指标对社会风险进行预警评估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有待实践的检验,但作为防患于未然的预警提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把社会风险发生的过程分为孕育、发展与表现三个阶段,那么社会风险预警指标则包含相应的三类因素:一是警源,这是产生社会风险的根源。二是警兆,指社会风险在孕育与滋生过程中先行暴露出来的现象。三是警情,指社会风险外部形态表现。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社会风险情报信息收集与研判预警工作,并且卓有成效。目前实际工作部门的研判预警主要集中在“警情”这个层次,对短期即将发生的风险事件有较好的预警作用,对中长期风险预警相对薄弱。我们侧重于对警源、警兆的分析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评估指标体系,预警评估中长期社会风险。

二、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框架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框架的确定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以下几对关系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改善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宏观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群众生活压力依然很大,发展的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发展的成果应当怎样共享,这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疑虑;二是人口快速城镇化、老龄化与城市规划管理、人口服务等配套措施之间的关系。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会有上千万人口短时间内进入城市,人口布局不当显然会改变城市的政治地理格局,就业、养老等服务政策能否跟得上人口快速聚集的步伐,土地所有、征用、规划的制度是否经得起人口聚集的考验;三是既得利益群体和相对剥夺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群体的经济社会差异是否合理,利益分配的格局有没有固化的危险,这是当前干群、劳资矛盾的主要来源;四是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空间质量的改变是群众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当生产空间危害到生活空间的质量时,民意的反应可想而知;五是官方宣传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差距,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客观存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政府公信力也面临考验。

以上五对关系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主要社会风险源,将其操作化量化为五个指数:生活压力指数、相对剥夺指数、资源环境指数、社会不安指数、公信力受损指数。从这五个方面来考察社会风险,形成如图1的指标体系框架。

图1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框架

三、 社会风险评估指标

生活压力指数反映物价、就业、收入、消费等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分解为痛苦指数、消费压力指数、医疗负担指数、老年抚养压力指数等4个指标。相对剥夺指数反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异状况是否大到影响阶层和谐,分解为阶层差距指数、城乡差距指数、干群差距指数、行业差距指数等4个指标。资源环境指数反映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消耗指数、排放指数、事故指数、耕地面积指数等4个指标。社会不安指数反映生活、生产等领域的安全感,分解为治安指数、交通事故指数、火灾事故指数、工伤事故指数等4个指标。公信力受损指数反映老百姓对政府形象的认同、信任程度,分解为贪渎指数、行政失误指数、受惩干部人数、公众对政府信任指数等4个指标。为了便于定量评估,测量这些指数的指标尽量采用公开的现成的统计指标,因为这个限制,指标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我们还不完全拘泥于现有统计指标,有些我们认为较好的指标在现有统计体系和资料中还无法获取数据,本次评估时或省略或找些替代性指标,希望这些指标得到认可后能纳入经济社会日常统计之中。

A. 生活压力指数

A1. 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Arthur Oku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指数,用以反映经济状况带给人不快感受的程度,一般用失业率和通胀率加总来测量。计算公式为:

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

A2. 消费压力指数

消费压力指数反映生活开销相对于收入的比例。该指数越高,表示未来生活压力感越大。计算公式为:

消费压力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0%

A3. 医疗负担指数

医疗负担指数反映居民看病就医的压力程度,用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上涨幅度来测量。计算公式:

医疗负担指数=门诊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50%+住院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50%+100%

A4. 老年抚养压力指数

用老年抚养比反映老年抚养压力,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

老年抚养压力指数 = ( 65岁以上人口数 / 15-64岁人口数 )×100%

B. 相对剥夺指数

B1. 阶层差距指数

阶层差距指数反映不同阶层家庭收入分化的情况,采用20%最高收入组家庭平均收入/20%最低收入组家庭平均收入计算,一般这个指数值小于4,大于4的时候说明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过大。

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30-36页。

B2. 城乡差距指数

城乡差距指数反映一个地区城乡居民年收入的差距,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表示,通常这个指数应该控制在2以内,大于2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过大。

B3. 干群差距指数

反映机关干部与企业工人的收入是否相协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政机关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收入差距对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影响很大。计算公式:

干群差距指数=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B4. 行业差距指数

行业差距指数,是指收入最高行业在岗职工平均收入/收入最低行业在岗职工平均收入,反映收入差距在不同行业间的最大差距,这个差距不断增加会加大公众的财富分化感。

C. 资源环境指数

C1. 消耗指数

用万元 GDP综合能耗来测量消耗指数。万元GDP综合能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生产万元GDP(不变价)消耗多少吨标准煤的能源,反映资源利用的效率。

C2. 排放指数

用单位GDP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来测量排放指数,反映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损害程度。计算公式:

排放指数=(报告期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基期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100+报告期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基期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100+报告期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基期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00)/3

C3. 事故指数

用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次数来测量。

C4. 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耕地面积与基期耕地面积的比率。报告期的数值相对于风险高低而言是逆指标,即报告期的数值越低风险越高。

D. 社会不安指数

D1. 治安指数

治安指数表示一个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由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和万人治安案件受理数来测量。由于刑事案件对社会治安影响较大,给予60%的权重。计算公式:

治安指数=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60%+万人治安案件受理数×40%

D2. 交通事故指数

交通事故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用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来测量。

D3. 火灾事故指数

火灾事故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生产与生活安全状况。用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来测量。

D4. 工伤事故指数

工伤事故指数反映生产安全状况。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来测量。

E. 公信力受损指数

E1. 贪渎指数

贪渎指数反映党政干部因贪污腐败以及渎职而被检察院直接立案情况。用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和渎职人数来测量。

E2. 行政失误指数

采用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中结案判决赔偿和撤销的案件数,反映行政活动中出现失误的程度。

E3. 受惩干部人数

因违反党纪国法受到惩罚的党政干部人数,从侧面反映干部队伍违纪违法的情况。

E4.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指数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公众对各级基层政府的满意信任程度。

四、 我国中长期社会风险定量评估

由于引发社会风险的因素具有累积性,本评估适宜纵向比较,反映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的动态变化情况。根据上述评估指标,运用公开的统计数据,选取2005年、2010年、2013年三个时间点对我国社会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的意义在于考察2005年以来社会风险因素动态累积变化状况。以2005年为基期,报告期的相对指数高于100,表明该指标状况变差,低于100,则表明该指标状况趋好。

痛苦指数。2005年通胀率为18%,失业率为41%(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替代),痛苦指数为59%。2010年通胀率、失业率分别为33%、41%,痛苦指数为74%。2013年通胀率、失业率分别为26%、405%,痛苦指数为67%。2010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125,2013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114。总的来说,2005年以来痛苦指数在增长,2010年以来又所好转。

消费压力指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943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消费支出占比为75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5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消费支出占比为785%,合计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为770%。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471元、19109元,消费支出占比为70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382元、5919元,消费支出占比为740%,合计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为723%。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023元、26955元,消费支出占比为66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626元、8896元,消费支出占比为745%,合计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为707%。2010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94,2013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92。总的来说,2005年以来消费压力指数在下降。

医疗负担指数。2005年门诊人均医疗费用为1307元,住院人均医疗费用为54524元,2010年这两项分别为1668元、61939元,门诊人均医疗费上涨276%,住院人均医疗费上涨136%,合计上涨206%。2010年对2005年相对指数为121。2013年门诊人均医疗费用、住院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2064元、74421元,以2005年为基期,2013年的医疗负担指数为147。显然,2005年以来医疗负担指数增长幅度较大。

老年抚养压力指数。2005年、2010年、2013年老年抚养比分别为107%、119%、131%,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老年抚养压力指数为111,2013年老年抚养压力指数为122。可见2005年以来老年抚养压力逐年增加。

阶层差距指数。2005年,20%高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9023元,20%低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173元,两者的比值为57;20%高收入户与20%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为73,城乡合计两者之比值为65。2010年20%高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1580元,20%低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052元,两者的比值为54;20%高收入户与20%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为75,城乡合计两者之比值为65。2013年,20%高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3895元,20%低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337元,两者的比值为49;20%高收入户与20%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为82,城乡合计两者之比值为66。2010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100,2013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102,阶层差距基本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没有进一步拉大,但这个比值偏大,农村差距更大。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城乡差距指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49元,城乡收入比值为322。2010年、2013年的城乡收入比值分别为323、303,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相对指数为100,2013年相对指数为94,城乡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干群差距指数。中国统计年鉴缺乏全国的相关数据,以东部沿海某个省份的数据替代计算。2005年该省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633元,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8984元,两者的比值为17。2010年该省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4054元,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5769元,两者的比值为18。2013年该省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8276元,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5794元,两者的比值为14。2010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106,2013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82,下降趋势明显。

行业差距指数。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8799元,最低为农林牧渔业8207元,行业差距指数为47。201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金融业70146元,最低为农林牧渔业16717元,行业差距指数为42。2013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金融业99653元,最低为农林牧渔业25820元,行业差距指数为39。2010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89,2013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83,行业差距缩小的趋势明显。

消耗指数。万元GDP综合能耗,2005年为128,2010年为081,2013年为073,2010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63,2013年对2005年的相对指数为57,消耗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节能降耗成绩显著。

排放指数。主要考察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为131吨/万元,2010年为59吨/万元,2013年为122吨/万元,2010年的相对指数为45,2013年相对指数为93。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考察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量,2005年排放量为198吨/百万元,2010年为073吨/百万元,2013年为058吨/百万元,2010年相对指数为37,2013年为29。单位GDP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05年为07吨/万元,2010年为06吨/万元,2013年为06吨/万元,2010年相对指数为86,2013年相对指数为86。综合起来,2010年对2005年排放指数为56,2013年对2005年排放指数为69。

事故指数。突发环境事件2005年为1406起,2010年为420起,2013年为712起,2010年的相对指数为30,2013年的相对指数为51。

治安指数。2005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356,万人治安案件受理数为564,按60%和40%的权重计算,综合为439。2010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445,万人治安案件受理数为948,综合为646。2013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485,万人治安案件受理数为973,综合为680。2010年的相对指数为147,2013年的相对指数为155,指数上升幅度较大,治安形势严峻。

交通事故指数。2005年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为076,2010年为049,2013年为043,2010年的相对指数为64,2013年的相对指数为57。

火灾事故指数。2005年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为191,2010年为090,2013年数据暂缺。2010年的相对指数为47。

贪渎指数。2005年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渎职案件立案人数41447人,2010年为44085人,2013年为51306人,2010年相对指数为106,2013年相对指数为124,2005年以来贪渎行为有所上升。

行政失误指数。2005年人民法院行政一审结案案件中判单独赔偿2418件、判撤销11764件,合计14182件;2010年判单独赔偿305件、判撤销7340件,合计7645件;2013年判单独赔偿309件、判撤销7258件,合计7567件。2010年的相对指数为54,2013年的相对指数为53,2005年以来行政失误明显减少。

综合起来看,本指标体系共设置了20个指标,2010年有4个指标暂时无数据。2013年有5个指标暂时无数据,从现有的指标来看,2010年的社会风险综合指数为88,2013年社会风险综合指数为93,2013年比2005年社会风险累积因素有所缓解,但比2010年有所增加。2005年以来,生活压力指数一直在上升,社会不安指数2010年有所下降,但2013年上升幅度较大。相对剥夺指数有所改善,资源环境指数改善显著,公信力有所回升。2013年和2010年相比,除了相对剥夺指数有所改善,其他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社会风险潜在因素在继续累积,生活压力因素尤为明显。

从具体指标来看,2013年相对2005年有6个指标的相对指数超过100,即比2005年的情况更为严峻,它们分别是痛苦指数、医疗负担指数、老年抚养压力指数、阶层差距指数、治安指数、贪渎指数。另外9个指标的相对指数小于100,表明这些方面社会风险因素累积有所缓解,尤其是环境保护、交通事故、行政失误等几个方面改善显著。2013年和2010年比,有7个指标的指数有所回升,它们分别是医疗负担指数、老年抚养压力指数、阶层差距指数、排放指数、环境事故指数、治安指数、贪渎指数。其中医疗、养老、阶层差距、治安、贪渎等5个指标,从2005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成为未来社会风险爆发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2] 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 童星,张海波等.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7年.

[4]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6] 蒋萍.关于社会总供求平衡预警模型的建立[J].统计研究,1988(1).

[7] 顾海兵.中国经济社会效益预警指标系统的设计[J].经济理论经济管理,1989(6).

[8] 宋林飞.少数人闹事与早期预报系统[J].青年学者,1989(1).

风险评价指标 篇12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比重大、风险资本严重不足、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落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隐患大、经济效益差等。鉴于此, 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涵盖资本充足性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风险和收益预测指标, 重新分配经营资源, 使收益目标与风险管理目标有机整合。

本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指导, 充分吸收它们的合理要素;②充分考虑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经营管理的实际, 特别是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使指标设计更具有针对性;③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典型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 并与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考核指标相匹配, 便于评价和应用, 突出其实用价值。

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结合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 笔者从指标层次、具体量化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改进, 见右表所示。

1. 资本充足性风险。

拥有充足的资本是金融机构从事经营业务的前提条件, 是存款人资金安全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作为金融市场准入的重要限制性门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这两个指标的界定和相应的计算口径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试行) 》的规定一致。

2. 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活动较简单, 信贷业务是其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测算信贷风险可以从资产质量和资产集中度两方面进行。资产质量一般采用不良贷款率、风险贷款率、不良贷款变动率、不良贷款抵补率等指标反映;资产集中度可以通过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等指标来衡量。

(1) 不良贷款率。按照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标准, 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构成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是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2) 风险贷款率。它是加权风险贷款总额 (关注贷款×20%+次级贷款×50%+可疑贷款×80%+损失贷款) 与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之比。该比率依据各类贷款风险程度的差异赋予其相应的风险权重, 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贷款风险度。风险贷款率=加权风险贷款总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3) 不良贷款变动率。不良贷款变动率是通过测算不良贷款 (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 期末和期初的占比变化对资产风险进行动态评价的指标。不良贷款变动率= (不良贷款期末余额-不良贷款期初余额) ÷不良贷款期初余额×100%。

(4) 不良贷款抵补率。不良贷款抵补主要依靠信用社根据不同贷款类别按不同的比例计提的各项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抵补率是测算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抵补率=不良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100%。

(5) 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最大的客户虽然资金实力雄厚, 但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 其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该比率是衡量最大客户资金风险的重要指标。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一户贷款余额÷信用社资本总额×100%。

(6) 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这也是衡量信用社由于授信过于集中所产生的资产经营风险的指标。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余额÷信用社资本总额×100%。

上述信贷风险量化指标中, 除了不良贷款抵补率外, 其余的指标均是值越小, 风险越小。

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信用社无力清偿债务或不能满足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支付风险。可以通过备付金比例、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率来衡量。

(1) 备付金比例。备付金比例=备付金÷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比率的测算可以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试行) 》的规定进行。一般该比率越大, 表明信用社流动性风险越小。

(2) 存贷款比例。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比率虽然不能有效区分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 但鉴于我国农村信用社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都非常简单, 资产组合、负债组合也十分单一, 存贷款比例目前仍是反映农村信用社资产流动性的一个常用指标。

(3) 资产流动性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这是反映信用社资产流动性总体水平的一个指标。该比率越大, 信用社流动性风险越小。

4. 盈利性风险。

(1) 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反映每份资产能带来多少利润, 是最常用的衡量资产盈利性的指标。资产利润率=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本期资产平均余额×100%。

(2) 收入成本率。它是反映信用社成本费用水平的重要指标, 表明获得每一元收入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费用。收入成本率=各项成本之和÷各项收入之和×100%。收入成本率揭示了信用社的投入产出水平, 该比率越小越好。

5.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出现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而造成的风险。我国农村信用社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的记录很少, 可以简化为以当期的操作风险损失来测算操作风险损失率。有关计算公式为:操作风险损失率=操作造成的损失÷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的平均值×100%。该比率越小越好。

6.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市场波动而导致信用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鉴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业务、资本结构比较简单, 市场风险主要以利率风险为主, 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影响较小。利率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出现波动时面临的风险。测算利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包括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两个指标。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100%。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在一定期间 (计划期) 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 即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和负债。

三、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本指标体系由6大类共16个指标组成,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 采用专家打分法或因子分析法等主客观方法分别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并根据下列公式计算风险综合评价值Z:

式中:Wij为第i个子目标中第j个指标的权数;k为各个子目标中的指标个数;Xij为第i个子目标中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 Xij∈[0, 100], 评分越低, 风险越小, 评分越高, 风险越大;Wi为第i个子目标的权数;Yi为第i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值;Z为风险综合评价值。

根据计算出的风险综合评价值, 可划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级别。结合具体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结果, 监管层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青.投资评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 1999;8

[4].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草原小学等下一篇:大学物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