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2024-07-17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精选12篇)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1

综观国内外绩效评价体系, 无论是国内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还是国外的EVA、业绩金字塔模型、平衡计分卡、绩效三棱柱模型等评价体系, 基本上以财务指标为主, 非财务指标虽然被普遍提及、设计, 但其地位与财务指标相比仍然较低。大多数评价体系只注重了对财务绩效和经营绩效的评价, 即使有些绩效评价体系中开始考虑企业社会绩效方面, 但仍然是局部的、片面的;也没有将企业社会绩效指标作为一级指标或关键指标列入评价体系, 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只注重财务、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会导致企业忽略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 盲目、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将社会绩效评价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构建一个较全面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意义

企业共生理论表明,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离不开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生。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即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公民”的提出, 社会责任成为对一流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9年美国推出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2001年英国的Footsiefor Good, 再到澳大利亚推出的Repu Tex, 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 并加以量化。

从微观来看, 实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可能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企业长期盈利能力, 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星巴克的最大成就在于说服顾客支付3美元的高价购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 杜邦公司能从一个小火药作坊成长为跨国巨头, 成为正面典范;而万科公司在“5·12”大地震的表现对其销售的影响及河北三鹿公司因“三聚氰胺”事件而致的破产等, 又从另一侧面给企业以警示。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 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从长远角度,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销售量和顾客的忠诚度、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财务经营业绩等, 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石。从宏观来看, 实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有利于建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 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由于企业活动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缓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一)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卡洛尔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部分:企业负有生产、盈利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责任;企业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的法律责任;企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伦理责任;企业必须具有坚定意志和慈爱心怀的自愿责任。美国国际商业协会从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员工待遇、人权和社会改善行动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SA8000从禁用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工会权利、无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报酬、管理系统等9方面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在国内, 王志平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表现为:赢利和赋税、向社会有关成员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保证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对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地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屈晓华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既有法律方面的强制义务, 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 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文化责任等五个方面。陆庆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内容包括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供就业和待业带动力四方面。刘章胜将社会责任分为工作环境与人权、社会影响和产品责任三个方面。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包括劳动就业、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和社会公益四个方面。作为劳动就业主要对象的企业员工, 既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 如是否提供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签订合理的劳动契约、保障劳动者的人权等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商业道德是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界面, 它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记录和诚实守信三个方面。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环保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要求企业增强环保意识、降低能耗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社会公益是社会责任中的高级形式, 主要包括是否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扶贫助教、捐献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二)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赢利水平普遍提高,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言论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但是, 在我国现阶段, 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企业仍处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阶段, 造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滞后甚至个别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诚信不足、不遵守商业道德。如不履行合同、相互拖欠货款;无视消费者利益, 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产品安全状况堪忧;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偷漏欠税等现象严重。二是缺乏环境道德观念, 环境污染严重。如生产中能源物资消耗较高, 资源利用效率低, 循环经济比较落后,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是漠视劳工权益保护。签订劳动合同比率较低, 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现象较多, 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问题严重, 职业灾害频繁发生。四是公益事业责任缺失。

三、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一)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较复杂、评价视角多维度、评价标准主观性与客观性并重等, 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准确反映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应当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精神, 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来选取, 注重重要性和准确性结合。二是科学适用。评价指标应简洁明了, 科学适用, 易于采集和掌握, 方便操作。三是注意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

(二) 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原则, 结合社会责任内容, 根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可以将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劳动就业和社会公益四部分 (见表1) , 现分述如下:

1. 商业道德。

商业道德主要包括企业商业活动中的诚实守信状况、纳税过程中的依法纳税的情况和产品质量安全等。定量指标有罚款 (违约款) 支出比率、税金实缴率 (实际缴纳税金/应缴纳税金总额) 、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次数;定性指标有企业信用记录、产品广告真实性、遵纪守法水平等。

2. 生态环保。

生态环保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承担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评价企业是否有效降低物质消耗、节约能源, 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工作、注重环保效果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减少能源消耗类指标、控制污染类指标及环境改善投入类指标。定量指标有:产品能源密集度 (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原料数量, 等于单位产品能源总成本/生产产品的总产值) 、原料的可回收率 (可回收原料成本/产品原料总成本) , “三废”排放率 (“三废”排放量/企业总产值) 、污染成本率 (每年因污染所支付的成本/产品总成本) 、环保投入资金率 (环保投资资金/企业资金总额) 、产品寿命周期年平均成本 (产品原料成本加能源消耗成本及回收处理费用与产品寿命周期之比) ;定性指标有企业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环保措施等。

3.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积极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就业岗位以及提供较安全的劳动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工作时间、员工雇佣等。定量指标有:安全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发生率、劳动合同签约率、下岗人员安置率、每周工作时数、加班时数;定性指标有企业工作环境状况和提供就业情况。

4. 社会公益。

社会公益主要包括企业公益活动、慈善捐赠等。定量指标有公益活动投入人数、时间, 慈善捐赠率 (慈善捐赠费用/营业收入) ;定性指标有企业的公益意识和对其他公益活动的参与度。

(三)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设定, 对最后的评价结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来确定权数。专家意见法即征询来自于不同领域的有关专家, 包括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专家和咨询专家等, 分别征询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 进行统计处理, 并反馈结果, 再经过新一轮甚至多轮回的咨询, 专家意见趋于集中时, 再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在确定权重时, 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不同行业, 各个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行业指标的权重。社会绩效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 其在企业绩效中所占权重暂且不谈。本文仅以社会责任绩效为总体, 总权数为100, 各评价指标权重以徐光华所征询的36位专家意见结果为基础, 结合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来确定。根据调查, 中国企业最迫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依次为: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公众安全责任、依法纳税责任和公益事业责任。因此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劳动就业和社会公益四部分赋权重如下:一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位列我国企业最迫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之首, 同时诚实守信也是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任务, 依法纳税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因此商业道德部分权重最高, 设为40。二是环境保护责任在我国企业最迫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中居于第二位, 对生态环保的要求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因此生态环保权重次之, 为30。三是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劳工问题、安全生产等比较严重, 如拖欠工资、延长工时、工作环境恶劣等, 劳动就业方面比较重要, 权重为20。社会公益权重为10。一级指标权重也根据其重要性原则分别赋予不同权重 (见表1) 。对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配按照国际上较为常规的做法, 结合我国的评价实践, 定量指标占70%, 定性指标占30%。

摘要: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根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分别从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劳动就业和社会公益四方面,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设置了相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构建了一个以可持续、科学发展为导向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绩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刘俊勇, 孙薇.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徐光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刘章胜.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 (9) .

[5]张亚连.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探析[J].会计之友, 2007 (1) .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2

摘要: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很多方面还不成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够,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借鉴国际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职业评价制度背景,构建起我国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从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技能和水平。

关键字:社会工作者社工作者评价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是指在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评价时所应该遵守的规范与模式。从当前的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来看,它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的入门资质、职级设置、职业领域、资质承续、继续教育等内容。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有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的背景

目前,我国对于专业人员的专业地位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在国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和个人薪金待遇直接挂钩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另一类是90年代以来开始建立的,和个人薪金待遇间接关联的职业资格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职业资格制度都是社会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的管理制度,是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现有评价体系对于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的启示

1、结合国情并借鉴现有的职业评价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职业化发展中,有很多模式是对西方职业分类和职业制度进行借鉴的结果,尤其是在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职业的发展都是可以归结为在社会需求推动下,引进西方现有专业分类,借鉴西方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人才评估所用。所以,在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过程中,既要结合国际发展的通则,与国际接轨,同时要切实结合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2、现有评价制度的基本要素

在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过程中,考虑现有评价制度的基本要素,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设定、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资格要求,申请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条件、取得职业资格后续管理、法律救济及程序等进行必要的制度建构,为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

3、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职业化发展的规律

充公认识和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工作评价制度建立规律,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采用渐进式的制度构建方式,避免急功近利和盲目超越发展过程。

三、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

1、借鉴国际标准

国际社会工作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评价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英国社会工作的发展:20世纪初,英国的伦敦慈善会社组织会社开始开发专业训练过程,到1929年,伦敦经济学院开始训练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工作者,1970年较有系统的社会工作教育展开。1971年,英国成立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委员会,对社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升社会工作教育水平。英国社会工作教育重视对社会工作者的经验与人格培育,社会工作者人员以专科学历和社会工作文凭为主,只有获得社会工作文凭才能取得社会工作专业资格。1970年代后英国社会工作者逐步走向专业化和专业化道路。

英国对社会工作者采取标准统一的强制性注策方式,英国社会服务总局负责组织注册的管理部门,所有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经过其注册才能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申请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政府认可的学历教育,包括社会工作硕士、三年制本科或专科、其他社会工作课程,或者持有英国其他社会工作监管机构认证的学历资格,且符合社会服务总局规定的品行及健康要求。

英国社会工作者评价更加强调专业背景。最初,社会工作领域面向任何专业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开放,有社会学、教育、心理、法律等专业教育背景的人优先录用。1989年前,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的人员经过注册申请可获得包括两类的资格,合格社会工作证和社会服务证。获得合格社会工作证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服务与任何领域中,获得社会服务证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从事助理社会工作或起居照顾性工作。1989年,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委员会开始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规定取得专业资格的基本条件为两年制社会工作文凭,以此排除了非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进入社会服务领域。1995年后,英国增加了资格后教育和高等社会工作教晋级教育两级。从2003年起,英国重新规定必须具备三年制的大学社会工作学位才有从业资格。借鉴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工作评价少走弯路,提高成效。

2、从实际出发

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实践与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相结合,考虑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与乡村社会工作发展差异等因素合理确定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以现实的条件为基础,制定出促进其发展的具体措施。

3、政府管理指导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在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做出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发展的配置和规划,公布社会工作评价标准,提出岗位设置,配置社会工作相关的资源。

4、鼓励促进发展

社会工作者是公共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者、社会政策的直接执行者、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动者、社会公平的积极推动者。但是,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为数不多,政府目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四、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的措施

1、将社会工作职业纳入我国职业资格系列,确认社会工作资格

从制度层面上确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通过考核与证书登记授予合格人员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规范持证人员的从业行为,加强从业人员的能力培训,禁止非持证人员以社会工作者身份从业。建立社会工作领域的职业进入机制,排除非专业社会工作干扰因素,如同律师、会计师、医生等职业一样树立起社会工作者专业、职业地位,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社会工作队伍,提升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体系,明确职业评价

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体系必须对社会工作者的任职资格、从业行为、后续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根据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任职资格,明确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条件,提供资格证书登记服务,禁止未取得有效社会工作资格证者以社会工作者的名义从事社会工作。对取得资格后要对持证人提出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登记要求,通过资格证书的检核、延续来明确继续教育、培训等要求,以维持、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使得持证社会工作者继续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对在职业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也可通过社会工作者登记服务制度建立起社会工作者的惩罚和退出机制。

3、建构社会工作者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双重框架,协作发挥监管功能

从目前我国社会服务制度体系来看,很多社会服务业主要是各级民政行政机构与各级社会工作协会实行“双结合”的管理体制。从社会服务未来发展情况来看,各行各业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将逐步统一在“社会工作者”这一国际上有着清晰定义的概念之下,且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将会越来越突出。所以,有关部门加强对社会服务也业、社会工作从业机构、社会组织等的管理,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资格管理,探索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的设立,发挥从事社会工作类服务业法规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职能。鼓励社会服务机构使用社会工作者,并界定社会工作者的职责。社会工作者协会偏重行业的自律,通过会员管理,发挥社会工作协会的自我管理功能,对违反协会规章、职业伦理守则的行为进行惩罚。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发挥协作功能,保证社会服务的专业品质,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特质。

4、开发社会工作证书登记服务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在明确社会工作资格及其取得条件的基础上,为了确保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便于社会以及社会工作者本人提供规范服务,对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必须登记,通过证书的登记建立起社会工作者登记数据管理系统。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3

摘要:由于目前对食品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故本文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断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食品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希望对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近些年来,食品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丑闻和危机也不断出现。从2008年“毒奶粉”到2011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再到2012年的“塑化剂”“速生鸡”以及“牛肉膏、毒生姜”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民众担忧,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强化食品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工作提上日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迫在眉睫。

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评价方法

1、多指标综合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绩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为对其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建立能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履行情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总体绩效的正确评判。

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单项指标

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为一级指标,设立企业对政府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对股东责任、对消费者责任、对员工责任、对资源环境责任和对社区责任七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并在七个二级指标下继续设立三级指标。

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对食品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行业安全生产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在设计其评价体系时,安全也应特别提出。使指标体系内容更清晰、直观具体指标体系内容如下表所示。

1、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收益,食品企业除了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利益相关者权益则是要考虑到股东、债权人、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不仅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建立相关机制,使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的责任,对相关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定期培训;进行相关食品生产的安全教育。此外,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食品企业安全意识的一个强烈体现。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标准制度应该具体明细化。首先、除了符合国家标准,企业自身可以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设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更为具体的标准;其次、企业自身一定要设立质量监察部门,聘请专业胜任的质检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层层把关。消费者投诉,也有相应的措施,如下:第一,遭遇投诉应及时启动应对措施,一旦查实对相关人员应进行警告记过处分。第二,建立问责制度,投诉到一定数量或者百分比,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被追责。第三,如果一定时间保持零投诉,应对相关质检、生产人员、员工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设立奖励措施。

4、生态环境。三废治理,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政府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污染指标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食品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自身行业的特殊性,遵守相关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努力做好三废治理工作。其次,资源循环和再生利用也是重中之重。食品企业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行节约降耗,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5、员工责任。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企业必须承担起为员工提供发展及教育培训机会的责任,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提供进修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健康管理,管理是否健康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产。比如:不得随意裁员,建立健全职工申诉制度,及时公开处理职工的投诉,建立健全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所超时工作是否有额外报酬等等 。承担好企业的员工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社会公益。社会援助,食品企业应多进行社会救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更应该回报社会;尤其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够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比如:在地震灾区建立希望小学、对灾区痛失亲人给与精神安慰和鼓励等等。慈善活动是食品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慈善基金会、招聘残疾人等都是食品企业慈善活动的范围和表现。

7、法规责任。法律责任,食品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应的法律责任。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承担法律责任,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要树立起法律意识;企业还应完善自身的内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良好掌握和深入研究,企业才可以建立健全起符合自身情况,真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能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贡献企业自身的力量。

三、结束语

食品企业应深刻理解和把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方向,强化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并对照评价体系,积极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推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很有必要的,食品企业要履行好社会责任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和完善,在不断的实践中会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社会责任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立军 马霄 李敏.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6).

[2]万寿义 刘非菲.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4(12).

[3]廖建军.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05).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且大多数文献多局限于规范层次的研究, 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程度不够。而在现实中,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却普遍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对于企业而言成为其获取社会资本、提高美誉度、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国家而言则成为求稳定、促和谐的一剂良方。而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7年, 加拿大学者普瑞斯顿 (Preston)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从企业处理社会问题的流程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 即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计划、政策制定、执行实施。卡罗尔 (Carroll)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从售服务、环境保护和雇用歧视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而克拉克森 (Clarkson) 认为不应只从概念上构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式, 而应该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来建立评价模式。在国内, 马学斌、徐岩 (1995) 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插值原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价。王丽萍等 (2007) 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护、慈善公益以及与社区关系等几个方面设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农药企业为样本,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实证层面的分析。熊勇清、周理 (2008)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信息重复, 采用层次分析法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过程中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前已述及,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然而, 通过对西方学者学术文献的研读,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大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上, 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有效克服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参加慈善捐款和参加公益事业等片面的观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主体, 在谋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承担对其投资者、客户、员工、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益事业的责任。对此, 我国经济法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国务院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予以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是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二是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三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是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六是保障生产安全;七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八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此, 在现阶段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化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帮助我们界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 进而建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典统计理论告诉我们, 在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过程中所选指标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代表性、独立性、可获得性、可计量性和相对完整性。在这个原则下, 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以及相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 将从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这六个方面来分别选取评价指标。

(一) 企业对股东的责任

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是指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运转情况以及向股东分红情况。可设计如下指标衡量企业对股东责任的履行情况: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以及现金股利支付率。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总股数

现金股利支付率=支付的现金股利/净利润

(二)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方面。因此, 衡量企业对债权人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可设计为:利息支付倍数、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支付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其中:利息费用可以用财务费用近似代替;速冻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

(三)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利税情况、税款上缴情况以及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其衡量指标可设计如下:销售利税率、税款上缴率、社会贡献率。其计算公式:

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销售净收入

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总资产

其中:利税总额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缴纳的流转税、所得税及税后可供分配利润;销售净收入是指企业在扣除销售折让折扣及销售退回后的销售净额, 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可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代替;已上缴税款以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近似代替;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是指包括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劳保费用以及其他企业社会福利支出、企业缴纳各种税费及其附加、利息支出净额、净利润在内的所有创造的价值总额。

(四)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是否履行商业信用、按时偿还购买供应商原材料、服务等所欠款项以及企业所持现金对该项债务的保障程度。因此可设计以下两个指标:应付账款周转率、现金应付账款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应付账款平均余额

现金应付账款比率=企业所持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五)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这是员工维持自身生活的最基本底线。工资福利的量化信息可以在公司的财务报表取得, 可以据此计算员工所得贡献率指标;另一方面公司还应当关注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可以通过单位员工利润额来量化员工价值的实现。即衡量企业对员工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可设计为:员工所得贡献率和单位员工利润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员工所得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

单位员工利润额=净利润/平均员工人数

(六) 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

企业在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主要包括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 为社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困难人群发生的慈善与公益捐款等。因此, 可设计衡量指标如下:就业贡献率、社会所得贡献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总资产

社会所得贡献率=营业外支出/主营业务收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企业用于环保支出、捐赠支出等社会公益支出大都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因此社会所得贡献率可近似通过营业外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计算。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推动企业履行利益相关者各方责任的动力。本文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的同时, 结合当前公认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企业对股东、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员工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这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汪冬梅, 孙召亮, 王爱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 2008 (5) .

[2]、胡道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4) .

[3]、陈永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5

摘要: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网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及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社会效应和效益极大,应注重其社会评价工作。为搞好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特点和方法,提出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然后,具体探讨了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体系构建中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建立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和评价模型。

关键词: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体系

电网建设项目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影响着电力行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工农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着巨大影响。一般电网建设项目运营2~3年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需要对电网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综合得出关于电网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为当前和今后的电网建设提供指导。可见,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是电力行业自我监督和自我促进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应当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体系,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展开。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6

关键词:社会消防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 必要性与可行性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消防安全状况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真实反映消防安全现状的宏观分析评价指标。各地通常是采用传统的火灾四项统计数据来分析消防安全状况,评价消防工作成效,或者只是简单地进行单位、行业等个体的消防安全评估,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社会总体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公安部消防局启动了“城市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这个领域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构建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科学评价消防工作现状,促进社会消防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以火灾分析替代社会消防安全状况整体评价的弊端

火灾统计,是消防工作的重要业务基础,及时准确地统计上报火灾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火灾信息和部队灭火救援情况,对于研究火灾规律特点,制定相应对策,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其作为对整个社会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宏观评价的指标,显得片面和单薄。

(一)火灾发生的偶然性影响数据的客观性

火灾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存在偶然因素。前些年,辽宁、河南、浙江、广东等省发生的群死群伤火灾迫使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加大消防工作力度,加强消防装备建设,消防工作不可谓不强,但仍发生了沈阳汽配城、广东东莞、浙江温州/12﹒12等火灾。2008年1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德汇广场发生火灾,经济损失过亿元。如果单纯使用这样一起火灾数据,对全区乃至全国的火灾形势与社会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明显失于偏颇。

(二)火灾数据无法全面反映社会整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消防工作涵盖人类社会基本活动的方方面面,社会整体消防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体系,而我国的现状是在评价消防工作成效时,局限于“以火灾的四项指标论功过”,消防部门一直被四项指标的升降所困扰,一些地方政府在考核消防部门工作时,惟以四项指标的升降论成败。这种消防安全评价上的局限性,严重束缚了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二、构建社会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现实功能

(一)建立体系的必要性

在现有社会消防安全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会消防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正确地选取社会消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较为合理、信息量大的重要指标,用客观、准确、全面、科学的方法来评价社会消防发展的各个侧面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对社会消防发展具有反映、分析、評价、监测、预测等重要功能。建立社会消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的功能,可以全面地运用到各级领导的消防决策和管理实践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建立体系的基本原则

要使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发挥体系的研判、指导、分析、决策功能,就要在评价指标的确立中把握五个原则。一是客观性,指标的确立必须反映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对消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必须体现当前国家基本国策和消防法律法规对消防工作的要求。二是适用性,指标要宏观,突出重点和主要矛盾,反映保障公共消防安全的主要内容,既要力求全面,又要简洁易行,避免以偏概全和过细、过滥、过繁。三是代表性,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异等因素,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的指标,满足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消防状况的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要求。四是可靠性,要以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依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方式,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五是指导性,评价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评价消防安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消防工作实践,推动消防事业长远发展。

三、社会消防安全评价指标的基本构成

正确地选取社会消防发展状况中能够有效体现社会消防工作发展水平和整体状况的指标,是构建社会消防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公安部消防局“城市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课题中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指标内容,这里,笔者从社会消防安全评价(有别于城市消防安全评价)体系方面谈一些看法,主要是突出与当前火灾评价指标的延续性,既力求全面,又要简洁易行。具体指标如下:

(一)社会消防安全整体素质

人为因素一直是火灾原因中的主要成分,人的消防安全素质和意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素质水平的首要因素。具体包括:消防安全常识的普及率;重点工种人员的消防培训率;消防安全教育的普及率。

(二)单位消防安全监管水平

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上。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合格率;自动消防设施完好率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等合格率;单位参加火灾保险率;重大工程项目的消防安全可靠性论证、评估和提供消防技术服务情况。

(三)消防管理体系

主要指政府和建设、财政、规划、教育、公安消防等部门履行消防工作职能的情况。

四、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保障

(一)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成为实施消防安全评价的主体

对社会整体消防安全进行评价,需要大量基础性、专业性的数据,且数据的调查与统计无法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应鼓励合法的消防安全社会中介机构成为实施安全评价的主体,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由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既为政府减轻工作量,又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有效和公平。

(二)以法律形式确保消防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

可以采取立法、出台地方性规章等形式,确定消防安全评估的组织实施机构、具体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使用等内容,确保消防安全评估工作体系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消防安全评估模型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7

一、电力行业的特点

(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

与其他能源相比, 电能具有转化容易、使用方便、运用灵活的特点, 是人们日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必需品, 与煤炭、石油等稀缺商品一样,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 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践证明,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电力的增长, 并且电力的增长速度要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

(二) 电力工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依赖于技术和资金的持续支持, 电力企业的这种依赖性更为明显。一是因为电力生产、输送和消费的瞬时性以及电能无法储存性, 要求电力系统必须采用大量的高自动化技术设备来完成, 以确保电力稳定和安全;二是电力生产与消费的连接依赖于电网, 电网设备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需要高新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 所以电力工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之一。

(三) 电力工业是协调性明显的行业。

目前, 电能还是一种不能大规模储存的能源, 电力的生产、输送和消费通过电力网络同时完成, 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因此, 电力工业采用大量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来完成发电、送电、变电和用电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保证电力的安全和使用,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电力行业各环节具有很强的协调一致性。

二、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多种,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和社会责任实践, 笔者认为电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其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应当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领域, 分为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类。

(一) 在经济领域。

电力企业应当致力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主要包括企业收益责任和持续盈利能力责任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收益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是企业传统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创造更多的收益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 没有经济收益的支持, 企业的其他社会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二是持续盈利能力责任。为了防止企业收益能力评价指标的短期行为, 在关注企业收益能力的同时, 更应关注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应该完善治理结构, 加强决策科学性;优化发展战略,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能力, 降低经营成本, 加强风险防范, 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 在社会领域。

电力企业应当处理好与员工、客户、商业伙伴、政府及社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尊重基本人权、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产品和服务, 遵纪守法、主动纳税、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等。

(三) 在环境领域。

电力企业应当处理好企业经营活动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节能减排, 持续地改进环保节能工作, 积极应对和规避环境风险, 逐步实现电力清洁发展等。

三、电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会计要素的形式进行确认和计量, 以系统、全面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大小和收益的信息系统。

(一) 设计原则。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评价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 在具体构建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根据其特点考虑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针对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目标, 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特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体现, 突出电力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在社会责任表现上的区别。

2.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包涵两层意义, 一是所选指标应尽量能从各种公开统计信息资料中获得, 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和应用的可行性。二是所选指标应当有利于进行量化处理, 对于个别虽有一定评价意义, 但客观上获取评价信息难度太大的指标, 不宜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3.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应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情况, 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体现。

4. 可比性原则。

所选用指标应符合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 能够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能够与同行业企业在同一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

(二) 评价指标的选取。

1. 一级指标选取。

首先, 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 在进行指标的设计时, 对参阅的文献中出现的多个指标进行汇总整理, 合并重复的和类似的指标, 剔除关联度较低的指标。出现次数超过一半以上的, 则可作为一级指标, 符合条件的共有12个指标, 见表1。

2. 二级指标确定。

将以上研究最终确定的12个一级指标与电力企业的特点相结合, 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细化, 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细分出相应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二级细分, 主要是通过文献总结、电力企业实践归纳、专家访谈等方式来实现。

3.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构建了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见表2。

四、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确定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后, 下一项工作就是确定每个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只要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 整个评价体系也就构建完成了。

设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比较普遍的是专家直接评分法或层次分析法,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不同指标赋予权重。AHP可以将难以定量分析的指标定量化。首先,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每一层次各属性进行两两比较, 愈重要的指标权重愈大, 给各指标赋予1到9的重要性程度权重并构造判断矩阵;其次, 对判断矩阵中的数字进行归一化处理, 使得各权重介于 (0, 1) ;第三, 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权重设置具有主观性, 所以通过一致性检验证明权重估计合理。由此可得到各层次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则: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某企业各指标分值×相应的权重。

根据上式就可以确定各电力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得到相应的得分, 并进行排序。

参考文献

[1].华立群.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金融, 2009, (2) .

[2].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 2006, (1) :105-118.

[3].颜剩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财经科学, 2007, (4) .

银行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篇8

(一) 社会责任的涵义

银行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具体的分类, 对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 理论界有很多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一种认为企业责任可以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 前者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 而后者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 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 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 (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 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 (道德伦理所要求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卢代富, 200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2007) 。另一种认为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Carroll, 2000) 。本文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 理由在于:其一, 现在强调社会责任的目的是要求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的前提下, 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不是要将股东利益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立起来比较孰轻孰重。其二, 股东也是属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从本质上看股东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区别, 不宜将股东的利益独立出来。其三, 股东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企业良好发展基础之上的, 股东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没有冲突。

(二) 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根据代理理论, 银行的管理者是受托于所有者, 应该惟股东的利益是从。部分管理者反对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社会责任的履行减少了银行的现金流量, 降低了企业价值, 损害了股东利益。但是, 本文认为, 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的增加并不矛盾, 而且有正相关的关系。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 在折现率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价值与现金流量的数额和期数有直接的关系。从数额上来看, 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导致履行期的现金流量的减少, 但是从长远看, 社会责任履行后会带来声誉的提升, 在公民责任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 当公民手中的钞票变为对银行的投票时, 银行的经营时间的长远和后续现金流量的增加, 无疑会使企业价值不减反增。所以, 管理者不应只从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履行使银行的企业价值减少, 还应该看到社会责任履行后的长远利益。李正 (2006) 以2003年沪市的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 从当期看, 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公司, 其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 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社会资本理论,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胡孝权 (2004) 也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产生了广告效应,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统一的关键。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价值的增加或者股东利益的提升并不矛盾。

很多实证研究也证明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不仅不矛盾, 反而有正相关的关系。从整个社会经济来说, 20世纪80年代起年代起,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表明, 公司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Romen, Hayibor, 1999) 。Cornell和Shapiro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影响假说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企业的外部形象并导致相应的外部结果。2004年Tsout Soura对500家样本公司进行了研究, 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指出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发挥有力支持作用的是社会责任的充分表现。从银行业这个特定行业来看, Gany Simpson和Theodo Kohers (2002) 基于数据分析并对美国商业银行1993年~1994年的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以企业社会再投资行为排序作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依据, 同时以总资产利润率和贷款损失率评价财务绩效, 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银行业企业价值指标体系构建

(一) 银行业社会责任指标构建的必要性

2006年, 浦发银行发布了该行2005年社会责任报告, 成为国内首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银行。2007年, 建设银行发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首份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 北京银行成为首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城市商业银行。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 包括中国工商银行, 民生银行, 汇丰银行等。纵观各个银行报告可以看出, 部分银行的报告是作为财务报告的一小部分列示, 而且报告的内容也大不相同。殷格非认为:2009年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2009) 既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也将成为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传播和实践的重要工具。“100强”的评比也是建立在一系列指标之上, 而且指标选取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侧重点。在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关注的今天, 规范银行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已经迫在眉睫。

(二) 银行业社会责任价值指标的层次与内容

本文认为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银行业应该有自己适合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 本文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把银行的社会责任分为:内层责任、中层责任、外层责任。

(1) 内层责任是指银行首先而且是最重要的责任, 就是经营业绩和价值创造。企业的一切的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社会公众等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 如果没有盈利, 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就成为一句空话, 盈利是保证银行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内层责任的评价可以通过净资产收益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三个指标来衡量。

(2) 中层责任是指银行对密切相关者利益的考虑程度, 这里的密切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员工、政府等。银行最主要的投入就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员工的努力对银行的盈利起关键性的作用, 员工工作的效率、服务的态度直接影响银行的形象。而银行是否能按时发放工资, 能否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对银行的忠诚度。债权人投入的资本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 能否按时归还利息和本金关系债权人的根本利益, 而且也影响债权人以后是否会对本行进行再投资。银行对政府的基本责任就是按时按量缴税。中层责任的履行程度可以用每股贡献值来衡量, 每股贡献值= (纳税额+职工费用+利息支出) /期末总股本。当然这里计算的只是企业承担的最基本的中层责任的履行情况, 如果想综合评价银行中层责任的全面履行情况, 可以将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指标研究》中提到的细节的指标作为参考, 如:小时工资率 (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 、工资支付率 (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法定福利支付率 (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的14%) 、社保提取率 (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社保支付率 (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 、资产纳税率 (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税款上缴率 (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

(3) 外层责任就是对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环境责任、公益责任。现代社会中, 承担环境责任成为任何企业不容推卸的责任。银行虽然不直接造成环境的污染, 在国家倡导“低碳”大背景下, 银行业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首先是节能减排, 推广电子办公减少纸张的耗用, 尽量减少电能的耗用。这个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由企业出具节能成果书予以公示。其次就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资金是企业的血脉, 银行可以通过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入,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类企业的扩建, 督促其节能减排。

公益责任的承担一方面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一种方式。公益捐赠, 公益办学, 公益治病等公益活动的开展在减轻社会负担的同时, 给银行起了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本文认为这个指标应该用公益支出占银行净利润的比例来表示。

Á综上所述, 构建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能对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1]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段文、晁罡、刘善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段文、晁罡、刘善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3]邓子纲:《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3]邓子纲:《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9

近年来, 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说, 工程项目已经逐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系统[1]。因工程项目实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社会因素日益成为项目的重中之重, 社会评价也发挥着其他评价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项目社会评价应该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相并列, 成为项目评价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组合层次见图1) 。社会评价是识别、监测和评估投资项目的各种社会影响[2], 是把社会分析和公众参与融入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3], 能够强化项目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项目前期社会评价及指标建立

2.1 项目前评价

所谓项目前评价是指对拟实施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能、经济上是否有利、建设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论证。其目的在于为投资决策从技术经济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以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水平, 提高项目的投资经济效益[4]。项目前评价已成为各类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

2.2 项目前期社会评价指标

社会评价是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社会评价涉及到多方利益和多种社会问题, 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矛盾, 进行综合评价。社会描述的常用指标体系是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性方面, 是项目社会评价的重点, 主要是项目对社会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利用资源情况以及其他因素的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评估和评价[6]。项目前期社会评价主要指标如表1。

3 项目后期社会评价及指标建立

3.1 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不同于前评价, 所谓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项目的检查总结, 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 项目是否合理有效, 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同时也为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7]。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对项目后评价的需求是越来越高。

3.2 项目后期社会评价指标

后评价阶段对工程项目进行社会评价, 需要一套比较全面、客观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应从工程项目对社会影响的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通过分析住户满意度、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可持续性五项指标作为工程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级指标。项目后评价指标建立如表2。

4 项目全寿命周期社会评价及指标建立

4.1 项目全寿命周期

近年来, 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 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 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成为最新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9]。

项目全寿命周期是指项目从其寿命开始到寿命结束的时间。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项目前期 (主要指投资意向、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初步设计等的阶段) 、建设期 (施工建设和竣工验收) 和运营期 (投入使用直到报废) 。项目全寿命周期如图2所示。

4.2 项目全寿命周期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004年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编写的《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中指出社会评价工作应该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虽然这一思想早已提出, 但现阶段的社会评价主要集中于在项目的前期阶段, 同时也有一些项目社会评价是在项目的运营期。由于项目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其本身的动态性, 本文认为应当把对项目社会评价的实施与项目全寿命周期结合起来, 观点如下:

①通过对投资项目全寿命周期社会评价的重要性的分析研究, 从思想上改变过去以前期评价为主的不正确认识, 把全寿命周期评价真正摆在突出位置, 实现投资的全面有效监督, 达到全面提高政府投资绩效的目的。

②对项目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可以实现科学评价标准的目的、社会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③建设项目社会评价除了运用社会学、人类学、项目评估学的知识外, 还应该融合城市规划、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等相关知识, 实现全过程的社会评价, 而不仅仅是项目前期的社会评价, 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4.3 工程项目建设期社会评价研究

前面已经对工程项目的前期和运营期进行了社会评价, 要对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研究, 还要建立建设期的社会评价体系。工程项目建设期的社会评价的作用是反映项目建设期的社会影响, 并为项目的管理控制进展提供信息, 所以建设阶段社会评价的一级指标应分为二大部分, 一是建设阶段工程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是建设阶段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项目建设期的社会评价指标如表3。

4.4 项目全寿命周期社会评价指标

不同国家、组织和学者所提出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有明显的差异[10]。但最为关键的是, 应当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总结上述各阶段项目全寿命周期社会评价指标如表4 (各准则层的指标层如上述列示) 。

5 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郑州市新郑新区第二社区项目由新郑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 新郑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监理, 设计单位为河南大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新郑市中心城区新区位于新郑市北部, 用地规划面积为21.56平方公里, 新区规划以六园一中心为主体, 以生态湿地园衔接各园区, 是一座以打造亲水、亲绿、生态等愿景为目标的商务新城。倾力打造既保持原有郑韩特色, 又具有现代景观效果, 以高档居住旅游休闲为主, 行政办公、商业购物为辅, 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的亲水型、生态型、高品位的一流新城。

5.2 新郑新区第二社区项目建设期社会评价

通过对新郑新区第二社区项目建设期社会影响的全面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并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 建立了新郑新区第二社区项目建设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括号内为标度见表6) , 如表5。

5.3 矩阵分析法

使用1-9标度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 请专家对准则层和指标层打分, 并以权重的平均值作为最后使用的权重, 计算结果见表7。

从权重值可以得出:该项目生态环境中的周边自然景观最为重要, 社会和谐评价次之;社会经济中的相关产业就业率影响最小。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 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增长率, 从而把项目打造成功能齐全的亲水型、生态型、高品位的一流新城。

6 结束语

由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必然会有更新的项目评价理论出现, 所以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实际应用的逐步扩大, 项目社会评价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项目社会评价粗浅的研究, 认为项目社会评价及项目评价会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①项目社会评价的地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真正成为项目评价体系的一个组成, 并逐步形成项目社会评价的制度;对项目社会评价机制的构想及设计的研究会成为热点。

②在中国方法论思想指导下, 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国自然资源条件和中国社会文化特征进行研究, 提出更适合项目社会的基础理论和评价体系。

③运用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观点和方法, 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等多层次、多方位综合分析论证的研究会得到关注, 以实现把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 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永奎, 乐云, 崇丹.大型复杂项目组织研究文献评述:社会学视角[J].工程管理学报, 2011, 25 (1) :46-50.

[2]王朝刚, 李开孟.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 (一) 第一讲中国开展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必要性[J].中国工程咨询, 2004, 01:43-44.

[3]王朝纲, 李开孟.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 (五) 第三讲社会评价的范围和内容[J].中国工程咨询, 2004, 05:51-52.

[4]刘佳燕.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哈尔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07.

[5]陈希诚.布连电厂建设项目前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 , 2010.

[6]宋永才, 金广君.城市建设项目前期社会影响评价及其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21-27.

[7]李继成, 李洪成, 张先策, 王国红, 尹永光.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及发展进程综述[J].吐哈油气, 2007, 01:85-91.

[8]陈群, 雒燕, 成虎.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0:16-19.

[9]贾广社, 杨芳军, 游锐, 等.基于GA-BP的大型建设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0) :148-152.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10

随着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共识。目前教育部已经建立了五年一轮的学校评估制度, 对于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通过评估实践, 人们发现这种评估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者主要是教育界的专家, 评估指标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主要是基于学校内部教育活动考虑, 评估中还没有吸纳社会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 缺乏教育界外部的声音。此种做法不仅使评估结论的效度和信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缺少行业企业等相关社会人士的参与考察,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很难得到把关。

因此, 重视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树立科学人才观, 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是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课题。【1】在当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育人活动中, 人才培养质量仅有教育内部的学生评价, 但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教育外部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

基于这一问题考虑, 本文尝试以不同类别高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文献为样本, 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需求进行关键词分解、归类和统计, 并根据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 判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关注程度, 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 尝试构建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拟探讨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其一,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现实期望有哪些?

其二, 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有哪些?

其三, 根据上述期望和依据, 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二、研究方法

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科学的设计过程, 需要根据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以及人们愿望、需求, 现有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进行考虑。【2】因此, 本研究将从文献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入手, 探讨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结果

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 (CNKI) 为检索手段, 以“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为检索词, 检索新世纪以来大学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调查文献, 获得文献70篇, 剔除专项类和区域性调查文献16篇, 获得全面性的高校用人单位调查文献54篇。以这54篇文献为样本, 对文献中调查项目进行概括、归类和统计, 以数量化的形式概括出用人单位评价大学毕业生质量的项目。

(一) 院校概况

截至目前, 我国共有2976所普通高等学校。【3】根据院校性质和人才培养层次, 可将学校划分为211工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三类。本次统计的54篇高校用人单位调查文献中,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211”工程大学15所, 长江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理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23所,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职高专院校16所。

(二) 各类高校用人单位评价项目统计

由于各高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项目繁多, 本文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调查项目进行了概括和归类, 首先将概括出的概念设为二级项目。以中山大学为例, 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表现为诚实守信、敬业爱岗,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注重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等。【4】从上评价语句中, 可以将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概括为道德素质, 团队精神和适应能力概括为心理素质, 专业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概括为专业知识, 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归结为创新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概括为实践能力等二级项目, 对二级项目进一步归类, 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一级项目。 (见表1)

(三) 用人单位关注度和一致性较高的项目

统计发现, 三类高校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质量具有一些关注度较高的共性项目, 如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爱岗敬业等。

1.专业知识成为知识维度中用人单位评价的首选

专业知识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门性理论, 可形象的比喻为进入工作单位的第一敲门砖。统计显示, 高校用人单位和区域用人单位调查中, 专业知识在所有评价项目中高居首位, 为93%。

2.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三个项目

21世纪是信息化的创新世纪, 信息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用人单位将此两项列入评价的重要内容就不难理解, 三个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65%、87%和72%, 与全国性和区域性调查基本一致。

3.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素质

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都是一个正式的组织集体, 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 形成团队精神。在思想素质中, 爱岗敬业不仅是我国提倡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同时也是社会各个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具体表现就是让员工做到尊重岗位, 勤奋工作, 有责任心。在心理素质中, 合作意识受到用人单位高度重视。合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比例分别为70%和50%。此外, 人文素质并没有受到用人单位的过分重视, 一方面说明人文素质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更侧重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

(四) 三类高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关注的差异

由于高校性质不同,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具体项目也有所侧重, 根据统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简单说就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从事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 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可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前者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 主要从事理论研究, 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理论探讨。而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 主要从事实际工作, 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人才, 被称为应用型人才。【5】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 一类学校可以走职业教育道路,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一类学校可以走专门教育的道路, 培养理论水平比高职人才高、操作能力比技能型人才低、专业适应面较广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其他应用型人才 (如律师、公务人员和教师) ;第三类学校可以走科研兴校道路, 培养理论研究人才, 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目标任务, 当然也只是培养初步的理论研究人才。【6】

从人才分类和潘懋元的论述中不难看出, 211工程大学主要是研究型或学术性人才, 侧重于理论探究,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主要侧重过硬的专业技能, 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本科院校则处于两者兼修的状态。因此, 在这一项目的评价中, 高职高专院校用人单位对校毕业生的要求明显高于211工程大学和地方本科院校, 其比例达94%, 三者呈现递增趋势。

2.科研能力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中提到,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7】这说明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也明确规定了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与专科教育相比, “本科教育除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外, 还要求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统计发现, 211工程大学与地方本科高校虽然有一些用人单位对此作了要求, 但是比例较低, 分别为13%和35%, 高职高专院校则没有一家用人单位对此做出要求。一项调查显示, 高校大学生不做科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科研意识障碍, 总认为搞科研是研究生或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的事情。【8】说明大学生本身对科研尚存在误区。此外, 关于科研能力, 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生的评价中, 对科研能力并没有做出要求并不说明专科生不需要做科研, 而是科研的性质和方向不同。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统计显示211工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在用人单位调查中的适应能力比例依次为73%、52%和25%。也就是说, 高职高专院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适应能力要求并不高。

本文认为, 可能的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具体的工作流水线, 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技能人才, 学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锻炼, 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要远远高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211工程大学的学生。

因此, 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评价, 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生不存在问题, 故没有再刻意强调。相反, 211工程大学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行业, 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岗位, 所以,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他们的适应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

四、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赵铁等人以2000年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为依据, 在对社会评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包括用人单位和费用人单位两个一级指标, 德、能、勤、绩等4个二级指标和思想政治素质、表达能力、英语水平、表彰、奖励等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框架。【9】曾浩等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根据医学人才学理论以及有关的文献, 依照全面性、一致性、独立性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五项原则, 提出了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四项一级指标和二十一项二级指标的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10】陈霞则提出了教育成果、教育投入、院校声誉三个一级指标, 学生质量、社会服务、教师质量、教育资源、院校声誉等五个二级指标, 一次性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学生获奖情况、入学成绩等16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指标框架。【11】上述研究按照不同依据, 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为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内涵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属于教育评价范畴, 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标准, 对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 并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12】由此可知, 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的含义就是高校利益相关者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对人才培养的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 除了上文用人单位的期望外, 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从教育目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法规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

首先, 教育目的是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 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结果, 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13】教育目的对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功能。因此, 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采用学校内部评价还是学校外部评价, 首先需要考虑教育目的是什么, 即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不仅适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同时也做出了人才素质的规定, 即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法定条款说明了人才培养质量评判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正好契合了文献统计的结果, 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项目。

其次,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和思路。

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教育大辞典》中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 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具体质量要求, 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4】

因此, 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概括为学校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各行业需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要求。当前国内高校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 》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了系统化的规定。这种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与上述用人单位调查项目的归类同样一致, 说明高校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国家教育法规是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

教育法规是保证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规范运行的文件集合, 对教育活动具有引导、规范和调节的作用, 体现的是全社会的意志。广泛征求社会大众意见, 几易其稿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对高校育人提出了“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标准和要求。【15】此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简称“高教三十条”, 在中国高教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作了具体要求。教育法规的这些要求对大学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文献统计, 本文以知识、能力、素质和其他为一级指标, 将其分解为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11个二级指标, 再根据二级指标的内涵和性质, 分解出19个观测点, 并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爱岗敬业和合作意识等6个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项目设定为重点指标。结合相关文献, 本文拟提出如下大学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注:加粗观测点为评价重点项目, 评价中的权重大于其他观测点。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当前, 我国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虽然已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努力, 然而就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系统来说, 还没有完整的、真正意义的教育的社会评价。【16】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无论在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上远远落后于官方的评价, 也就是说, 我们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的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还有不小差距。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篇11

摘 要:高校后勤是否应当走社会化管理道路,关键是看其改革后的管理绩效评价结果。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学生食堂为例,借鉴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方法,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共23项三级指标,构建了高校食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就高校食堂管理绩效评价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高校;社会化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平衡记分卡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5-0119-03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高校管理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后勤集团作为最先走向社会化管理的机构,经过近二十年的尝试发展,既形成了一些共识,又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高校后勤集团是否应当走社会化管理的道路,关键是看其改革后管理绩效的评价结果如何?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始着手研究后勤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这也是高校内部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其重要教辅机构运营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1]。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学生食堂为例,借鉴了平衡记分卡[2]和战略地图[3]两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多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就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1 绩效评价指标

大学生食堂有别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它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更侧重为师生提供健康的餐饮服[4]务。面对每餐集中消费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食堂要在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1.1 大学生食堂的特殊性

1.1.1 消费群体特殊化

大学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面向受教育的广大师生群体,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食堂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大学生食堂主要为大学生提高服务,他们是一群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年轻有为的群体,但他们身心还处在准社会阶段,平时的生活圈就是大学这个小环境,对社会缺少了解。他们对饮食品质有所需求,消费观念相对超前,但由于主要的经济来源依靠家里的父母,不能有宽裕的经济条件供他们消费。大学生虽然都是同龄人,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饮食风格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大学生对食堂的餐饮的价格、质量、数量、口味、品种等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呈现多元化、个体化的趋势。

1.1.2 餐饮体系标准化

大学生活相对固定,学校对大学食堂进行一定的规划,对大学生制定了合理的作息时间。各大食堂根据学生的作息时间做出相应的就餐计划,在就餐时间上相对集中化。早餐、午餐、晚餐都在规定的时间段提供餐饮服务,这些时间段也正是学生上下课的高峰期。食堂要在这之前做好所有的准备,以便及时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大学食堂制定的餐饮种类、价格、数量等都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以免各食堂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关系。学校在食堂的建筑风格和空间上也有统一的规定,各食堂与教学楼和师生寝室所在位置都有合理的规划。虽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但大学食堂考虑到学生的消费水平有限,食堂的餐饮价格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1.1.3 食堂性质矛盾化

在激烈市场上,一般的餐饮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各种渠道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大学生食堂面临较少的竞争,例如有些高校的食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自办型经营模式,由学校后勤部直接管理,减少了风险性,形成了相对垄断的体系。

但是大学食堂主要目标是服务师生群体并为学校提供科研立项的相关资料,以“服务育人,助人成功”为目的,并且食堂受教育部门、学校国家政策、学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食堂在运营时以公益化为主导。然而为了确保食堂能正常运作,食堂又必须实现盈利,这就使得食堂的公益化和利益化存在尖锐的矛盾。

1.2 大学生食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食堂的特点,结合平衡计分卡,本文从顾客、员工、经营者等食堂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设计了四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和学习成长层,各层面下面又设有多个指标[5-6],如图1所示。

2 实证分析

用于实证的数据来自于西北民族大学学生食堂。目前,西北民族大学分为城关区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夏官营校区,其中西北新村校区有1个清真食堂和1个大众食堂,榆中夏官营校区有7个大众食堂和5个清真食堂。

本次研究调查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于食堂管理者的调查,就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6个食堂,包括3个大众食堂和3个清真食堂。一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合格调查问卷100份,有效性为100%,并对食堂的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访谈,了解食堂的一些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学生的调查,一共发放350份调查问卷,其中9份为不合格调查问卷,实际有效回收率为97%。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法,在午餐后的 休息期间和上班时的清闲期间内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对食堂员工进行询问和调查,同时在学生相对集中的公教楼和各教学楼发放调查问卷,对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学生针对大学生食堂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由于学生食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多层面的阶梯层且包含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特点,本文结合多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食堂绩效影响程度,评价西北民族大学食堂绩效的优劣。

2.1 层次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模型是确定各层面权重的有效方法。下面分别对各层次的指标进行权重测定。

以顾客层面B2为例:用MATLAB求出B2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5.0633;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0.0158;经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R.I.=1.12,一致性比例C.R=C.I./R.I=0.0141<0.1,证明B11符合一致性要求;对B2进行归一处理,得到B2=(0.0570,0.1449,0.0891,0.4593,0.2497)。

同理可以得到其它向量,见表1。

2.2 各层面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的一般原则,本文将评价分为五个级别(很差,差,一般,好,很好),相应的值设为(1,2,3,4,5)。

2.2.1 财务层面

由B可知,西北民族大学食堂绩效评价“好”和“很好”的可能性占了53.1%超过了一半,评价“一般”的也占到了33.1%,有13.19%的可能为偏差。

总体分析表明西北民族大学食堂的计较为中等偏上。在顾客层面和学习成长层面没有财务和内部层面评价好,所以其存有很好的提升空间。“很好”的评价占的比重也不是很高只占到了8.99%,说明食堂绩效还不是很完善,各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缺陷,食堂应该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整改,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评价,西北民族大学食堂在各层面存在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建议如下:

第一,关于财务层面,食堂在现有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清理剩余产品、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技术、开发新收入等实现生产率战略和增长收入战略,以此来增加大学生食堂的总价值[7]。

第二,关于顾客层面,食堂可以从提供快速的服务、舒适的环境、高质量的产品、友好而热情的员工、顾客品牌知名度和实惠的价格这五方面做起。食堂应重视对员工服务态度的培养,加强卫生知识教育,促进食堂员工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在餐饮种类方面,食堂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季节变化、烹调方法等增加饭菜品种,实现多档次多方式的格局。对于供应时间方面,食堂可以学习大众四的多人销售,将两队变成三支队伍,提高了销售的效率,从而节省了学生的排队时间,同时可以和学校协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食堂的队伍中来。

第三,内部层面的提高可以采取五个主题进行改进,包括供应链卓越、客户保持、营销卓越、产品创新和营运卓越。食堂通过原材料在供应链中最大化的捕捉价值和开发B2B和B2C的机会来优化供应链。客户保持包括顾客管理和满足顾客需求,食堂听取新老顾客的建议,及时处理顾客遇到的问题,降低顾客的投诉率[8]。

第四,为了食堂员工能积极的参与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创造无形资产,食堂应从员工出发,提出“员工为主的文化”这一重要目标。其强调了要开展员工活动、有效的绩效评价、专业的培训、满意的薪水和倒三角组织结构[9]。

参考文献:

[1] 朱成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2] 许国海.浅谈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餐饮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10).

[3] 祝莹.基于战略地图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

学,2012.

[4] 罗继森.高校食堂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

[5] 周静.基于BSC的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

天津大学,2012.

[6] 李维维.战略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07.

[7] 谭劲力.高校食堂管理改革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8] 王坤.高校后勤食堂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

[9] 丁涛.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调查[D].兰州:兰州大

试析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指标建构 篇12

一、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的建构基于以下原理:对社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成果、教育投入、院校声誉三项指标。

教育成果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其消费主体主要是企业和学生家长。企业关注教育成果, 实际上是关注该成果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促进程度;如质量优异的毕业生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费用。学生家长关注教育成果, 则基于对自己教育消费是否合算的思考。如教育质量不佳, 则表明家长购买了劣质的教育产品。社会服务能力也是教育成果之一。社会高度关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以及对外培训等等功能。这种功能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实用性程度以及培训大量的工人, 缓解社会失业压力等。另外, 教育投入同样为社会所关注。社会关注教育投入是因为社会有权了解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效益。通过了解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效益获知院校的经营绩效。因为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公立的, 社会作为纳税人有权了解办学经费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一般而言, 投入越多, 教育质量应该越高;院校的绩效, 建立在对投入产出的分析上。通过对在不同的投入情况下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对比出两所院校的绩效状况。另外, 投入是成果的前提和基础。投入多, 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质量更高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质量为社会所高度关注, 但毕业生质量也是个复杂的问题, 单独对毕业生质量做出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从投入的角度, 可以合理推断出毕业生质量。因此, 社会评价应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涵盖投入与成果。而教育的过程, 则是个复杂的要素,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一般用于院校自评, 社会不予干预。

如上所述, 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果是有效的指标。但是这二者终究属于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具有精确性的定点, 但是院校并不是个精确的组织, 而是涵盖大量不可定量的要素。因此, 增加院校声誉这一指标, 对单纯定量评价可能产生的弊端进行调和。因此, 一级指标拟设定为教育结果、教育投入、院校声誉等三项指标。权重分别为55%、35%、10%。与评价的目标相吻合。

二、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的确定基于如下教育学原理: (1) 教育成果包括学生质量和社会服务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是社会评价所最为关注, 也最能说明教育成果这个一级指标。 (2) 教育投入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教师质量和教育投入两项。这两个指标能最大程度说明教育投入这个一级指标。

如同企业的生产者素质决定了产品质量,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其素质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质量。学生是企业生产原材料和产品的综合体。其中, 学生入学时的个体状况是进行加工的起点;而学生毕业时身心所发生的变化则是教育的产品。教育资源是推动教育运行的基本要素, 主要包括院校的物质资源, 以及校风、学风等无形资产。此类资源合称院校声誉,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第四个要素。院校声誉是指诸如校园环境、学风、特色、隐性课程等不可测量的要素。院校声誉虽不可测量, 但却是反映院校水平和实力不可或缺的标志。这四个指标并非简单割裂, 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作为一个整体运行:教师凭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 吸引有潜质的学生;经过复杂而精细的教育流程, 锻造出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毕业生提升了院校质量和院校声誉, 吸引到更优秀的教师和更多的资源以及更多的优秀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三、三级指标

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说明应充分展示高职院校的特色, 否则难以准确反映出高职院校之实际。这集中体现在三级指标的建构上。

教师指标中,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体现高职院校师资特性和效能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生师比的指标, 该指标直接反映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再次是教师占所有院校人员的比例可以体现出院校的效率以及教师的地位;最后是高职称教师和聘用企业教师是院校师资力量的体现:前者体现出院校的历史积淀, 后者则体现出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程度。以上几个指标基本上涵盖了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质量与水准的要素。

学生指标中, 最重要的指标是一次性就业率, 集中体现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以及社会对院校认可程度;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 这是体现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尺;再次是学生获奖情况, 高职院校在参加全国性、全省性的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是对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是院校获得声誉的重要依据;最后是学生入学成绩。在当前, 该指标意义不甚明显, 因为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 区分度不明显。但是,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 高职院校必然将与普通高等院校争夺生源, 所以这是一个前瞻性的指标。

教育资源指标中, 最重要的指标是生均教学经费。该指标的意义在于跨越了院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生均固定资产数量也大的传统观念, 显示出“直接用于学生教学的资产比例”这一理念。其次是生均固定资产, 该指标体现出院校的教育能力, 因为不排除资产总量大而生均资产小的状况。而单位教育资源小对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固定资产总数。该指标显示出院校的规模与实力。一般而言, 规模大, 实力强, 院校的声誉也越高, 吸引力也越大, 所以这是一个重要指标。最后是年经费数。这是判断院校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所院校能力越大, 其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四、结论

以上指标体系包括投入和产出, 同时顾及到院校的运行过程;考虑到总量与平均量, 数量与质量, 以及定性与定量评价, 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等多方面的要素。初步构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流程, 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上一篇:异亮氨酸下一篇:战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