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评价

2024-07-01

社会经济评价(精选12篇)

社会经济评价 篇1

公交枢纽站场布局的综合效益评价是协调公交枢纽布局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 一种手段, 也是公交枢纽站场投资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站场作为进出重庆的大型集散点, 对于客流的疏散、各方式间的协调组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该枢纽在各方面的初步调查来了解其运营状况, 选取适当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对现状布局进行评价,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改善方案有其重要意义。

1 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站概况

龙头寺公交站场是重庆市江北区龙头寺火车站基础建设项目, 位于龙头寺火车站站前广场, 直接与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出租车站场相连接;轻轨3号线投入运营后, 也能直接与其相连, 见图1。龙头寺公交站于2007年8月份投入使用, 该车站占地面积2.2万m2, 分别拥有2万多m2的地下大型停车库和地面发车月台。共设置了14条发车线路, 每条线路拥有一个30 m长的站台, 每天可满足400台车运行和200多台车的夜间停放, 见图2。该站场拥有重庆公交线路的1/10的车辆, 主要承担从龙头寺火车站发往解放碑、南坪、沙坪坝、渝北等市内各地的客运流量, 每天发车200班, 日旅客输送量逾40万人·次;为西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公交枢纽站。

2 评价指标的选择

龙头寺公交枢纽站作为该地综合运输枢纽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运输生产的重要环节, 在方便乘客的换乘, 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提高运输的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 以及提高公共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待改善。通过对该枢纽在各方面的初步调查来了解其运营状况, 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现状进行评价,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改善方案有重要意义。

2.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时应满足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必须多因素、多角度、全方位考虑, 系统分析综合效益。

2) 层次性原则。必须保证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清晰。

3) 独立性原则。应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

4) 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能被应用到该复杂系统的评价过程中。

5) 科学性原则。必须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2.2龙头寺公交枢纽评价指标的选取

按上述原则, 参考对公交枢纽评价的相关文献[2,3], 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站的社会经济评价应包括交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3个一级指标, 其中一级指标再包含反映其重要性的若干二级指标, 具体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

1) 内部效益指标 (U1) 。

信息服务水平 (U11) 是指公交枢纽可以向旅客提供实时、全面、准确的客运信息服务的程度、范围, 还包括客运站场对运营车辆和工作人员管理的信息化。换乘便利性 (U12) 是指该枢纽向其他方式客流换乘的便利程度及其它交通方式客流换乘到公交枢纽的情况。运能利用率 (U13) 是从总体上分析客运枢纽规模对社会经济的满足程度以及运能的利用情况。

2) 经济效益指标 (U2) 。

运营成本 (U21) 是现状枢纽的建设对于提高运输设备的利用率, 优化客运班线、班次以提高运输效率方面降低运营成本的水平。后期投入带动 (U22) 是指枢纽通过促进人口流动,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进而促使政府加大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入的水平。周边经济带动 (U23) 是枢纽的投入运营对于促进该片区其他相关产业 (如房地产、商业等) 发展的程度。

3) 社会环境效益指标 (U3) :

布局协调度 (U31) 是指枢纽的地理位置、布局结构对于该片区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性方面达到的水平。服务质量 (U32) 是枢纽的建设可以增大客运服务范围、提高站场的服务水平, 从而使旅客运输更加快捷、安全、舒适所达到的程度。城市环境 (U33) 是指枢纽现状的生态环境状况, 包括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

3 龙头寺公交枢纽评价指标现状调查

3.1内部效益

该公交枢纽在规划时设置有相应的电子显示牌发布信息, 但实际使用中能提供的信息只有车道上方该线路的中间途经站的信息, 对于乘客进出站后的乘车导向、发车时间及发车间隔等信息并未发布。龙头寺公交枢纽站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 各站场间的距离设置比较合理;待轨道交通3号、4号及环线投入运营后, 乘客的换乘将更加便利, 不足之处在于换乘形式为平面换乘, 缺少其他相关的辅助设备 (如自动扶梯等) , 不能实现换乘的立体化、自动化。按《江北客站北侧地区交通规划》预测数据, 高峰小时换乘公交人数为2 500~3 000 人·次, 预测得出高峰小时公交车流量为74~87 pcu/h, 实地调查得出高峰小时该枢纽平均发车间隔约为6 min, 也就是说每条线路高峰小时内能发10辆车, 能提供26条线路始发的该枢纽站完全有能力实现高峰小时的客流疏散;近几年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实施公交优先的战略、改善该枢纽的运行状况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3.2经济效益

龙头寺公交枢纽的调度完全依赖于各月台前调度室的人工调度, 客运班次的发车频率更大程度是基于时间上的简单分隔, 缺乏根据客流特征情况的自动调节手段。另一方面, 该公交枢纽站是外来乘客进城的重要手段, 基于近年来政府各界对于“畅通重庆”的重视, 公交优先战略对于该目标的实现休戚相关, 后期的投入对于其功能的发挥将更有效。龙头寺公交枢纽的建设对于该地区的交通条件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黄金旺铺的高价拍卖外, 近几年, 大批房地产企业修建了包括保利花园、天江鼎城、玛雅上层在内的众多楼盘, 也间接推动了该片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

3.3社会环境效益

目前, 该枢纽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呈现出交通服务、城市绿化、居住、教育、商业等功能用地布局, 见图3。该枢纽发车线路基本覆盖整个市区, 整体换乘水平高, 出站乘客等待时间能满足要求;但入站停车的位置在左侧道路上, 乘客步行换乘会影响公交车的进站, 入口处存在公交车与行人的相互干扰, 同时对于乘客由站内地下通道进入火车站功能的发挥也不利, 见图4。龙头寺公交枢纽站由城市道路围在其中, 除出入口外, 四周均建有围墙, 有一定隔声效果, 与居民区及大型商业的间隔较远, 噪声干扰处于良好水平;规划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枢纽内外环境良好。

4 龙头寺公交枢纽布局综合效益评价

4.1评级方法与模型

用于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 (AHP) 、层次—关联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4]。对于一个枢纽的社会经济评价涉及面广、指标选取考虑因素多, 而且大量的指标难以准确量化。由于层次分析法在进行布局方案的综合评价时, 缺乏统一、具体的指标量化方法, 而模糊综合评价法 (又叫模糊决策法, fuzzy decision making) 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从多个因素对被判断事物的隶属等级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将一些边界不清、难以量化的因素定量化, 特别适用于项目综合评价中大量指标难以定量化的情况[5,6]。

根据评价体系,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目标的因素集包含3个子集, 即U={ U1, U2, U3}, 每个子集Ui (i=1, 2, 3) 第二层次集合为U3={Ui1, Ui2, Ui3}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中主要涉及四个要素, 即:因素集U、评判集V、单因素评价矩阵R、权重分配向量W。二级综合模糊评判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确定评判集。确定评判集是对因素集U进行等级划分。对于枢纽的社会经济评价的评判集通常可分为5个等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相应的评判集为V={V1, V2, V3, V4, V5}。

2) 确定各层次指标权向量。在评价模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权向量,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U集合上的指标权重A={W1, W2…, Wn}, Ui集合上的指标权重A={Wi1, Wi2…, Wi3} (i=1, 2, 3) 。

3) 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单因素的模糊评价是对单个指标Uij (i=1, 2, 3;j=1, …, s) 进行评判, 确定被评价的指标对于评判集中各元素Vi的隶属程度, 得到Ui子集中各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Ri (i=1, 2, 3) , 记为:Ri (rijk) si×5 (i=1, 2, 3;j=1, …, s;k=1, …, 5) 。各指标对评判集的隶属程度rijk采用模糊统计方法确定, 具体的方法是参与评价的f位专家按预先划定的评价集和评价标准, 给各个评价指标确定评价等级, 以此统计指标的各个评判等级Vi对应的频数mijk, 则各指标的隶属度rijk的计算公式为:

rijk=mijk/f (1)

4) 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可分为“主因素突出型”和“加权平均型”, 它们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由于枢纽社会经济综合评价要求统筹考虑各种因素, 而加权评价方法能够对所有的因素依据权重大小均衡判断, 比较适合要求整体指标的情况。因此, 采用加权平均型可以对第二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每个子集对应的综合评价结果即:

Qi=Ai˚Ri={qi1, qi2, qis}, i=1, 2, 3 (2)

如果把每一个Ui作为一个元素, 则U集合对应的评判矩阵为:

R=[Q1Qn]=[q11q15qn1qn5]

因此, R作为U={ U1, U2, U3}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其按重要度给出的权重向量为A, 可以得到第一层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Q=A˚R={q1, q2, , q5} (3)

式中:{q1, q2…, q5}表示枢纽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对于评判集Vi的隶属度,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最终评价结果取最大评判指标VL=max{qk}, (k=1, …, 5) 相应的评价等级为VL。

4.2龙头寺公交枢纽布局的综合效益评价

针对重庆市江北区龙头寺公交枢纽站的现状社会经济评价, 主要采取调查表的形式。

1)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层权重, 可以得:

A={0.263, 0.547, 0.190}A1={0.122, 0.320, 0.558}A2={0.668, 0.100, 0.232}A3={0.137, 0.625, 0.238}

2) 进行单因素评判, 计算单因素的隶属度, 可以得到各指标因素的模糊评判矩阵为:

R1=[0.050.300400.150.100.050.200.450.200.100.150.300.450.050.05]R2=[0.400.200.150.250.000.500.350.050.050.050.350.450.150.050.00]R3=[0.100.400.350.100.050.050.450.200.150.150.050.350.200.250.10]

3) 对第二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得到各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Q1={0.106, 0.268, 0.444, 0.110, 0.072}Q2={0.398, 0.273, 0.150, 0.184, 0.05}Q3={0.057, 0.419, 0.221, 0.167, 0.124}

因此, 可得到总评价矩阵为:

R=[0.1060.2680.4440.1100.0720.3980.2730.1400.1840.0050.0570.4190.2210.1670.124]

最终计算得到因素集U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

Q={0.256, 0.299, 0.235, 0.161, 0.045}

由综合评判结果可以看出, 有29.9%的人认为此枢纽布局方案较好,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认为龙头寺公交枢纽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评价效果较好。但从单个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 内部效益指标的隶属度中, 44.4%的认为一般, 这是由于该枢纽站虽然布设有相关的装置设备, 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立体换乘的地下人行道利用率不高, 乘客在站场中能获知的仅仅是该条线路的起终点及中间站点, 而对其它信息则一无所知, 这些都是有待改善的地方。

5 具体改善措施

针对模糊综合评判的结论, 在3个指标中, 内部效益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的结论处于较低水平, 针对其中的3个指标, 做出如下的具体改善措施。

1) 信息服务方面。

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导航与信息公告系统, 入口处设置大型的电子显示牌, 集中显示车站的车次位置及发车信息。完善内部标志, 明确指示路标。启用月台上方的电子显示屏, 处理发车信息的提示工作, 包括发车时间及发车班次。并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设置触摸式查询装置, 执行整个城区的交通换乘及其他查询工作。

2) 换乘方面。

入口公交停车位置设置在枢纽站内部地下人行道旁, 乘客下车后直接经地下道到达各相应的换乘点;地下道入口采取自动扶梯的形式, 改善地下通道环境, 应用垂直与水平地下步行道设计, 集中提供最便捷的路线, 重视无障碍设计, 包括残疾人电梯等人性化设施等。

6 结束语

在对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站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选取了公交枢纽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通过引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了公交枢纽站场的社会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站场的布局方案评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模型为定性指标方案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有利于将定性分析定量化, 从而使公交枢纽布局方案更科学更合理, 进一步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 应用价值非常广泛。

摘要:在调查研究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运营状况的基础上, 合理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引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公交枢纽站场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龙头寺公交枢纽的综合效益与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公交枢纽,评价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小明, 沈龙利, 杨孝宽.城市客运枢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1995, 8 (1) :97-102.

[2]李安文, 林国鑫, 董相中.公路客运枢纽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模型[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9 (1) :112-114.

[3]刘有军, 晏克非.城市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的模糊多目标决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6, 6 (2) :63-66.

[4]崔丽莉.层次分析法在厦门枢纽线路引入中的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

[5]和豪涛, 肖秀珍.基于多目标模糊决策的公路客运枢纽评价方法[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6 (5) :89-91.

[6]杨忠振, 李大洲.利用公交枢纽优化中心商业区内的交通流分布[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4 (1) :34-39.

社会经济评价 篇2

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计划》,从今年4月起,北京市将在小学四年级 开设社会课,每周2课时,逐年过渡,将不再单独设置历史、地理学科。小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广 大教师对这一新型的课程尚缺乏了解,下面就社会课的一些情况做一介绍。

一、小学社会课的诞生

小学社会课的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是为了应付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变革而产 生的。

1.社会课诞生的背景及趋势

1914年~1918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使各种矛盾更加激烈和尖锐化 ,迫使当时的人们关注社会状况,不仅仅着眼于自己国家的社会发展,而且也要了解世界其它国家的社会状况 及发展程度。在这种背景下,1916年,美国首创了小学社会课。与其同时,以芝加哥大学派克为代表的社 会学家形成“芝加哥学派”,他们主张研究社会问题,诸如城市、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社会上失业、贫困 、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1916年~1920年,是“芝加哥学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小学社会课的出 现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继此之后的19世纪40~60年代,以哈佛大学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 学派呈鼎盛时期,他们把社会学的研究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他们主张从现存的社会结构,如政府、组织出发, 论证每一社会结构有其功能和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是保守的社会科学。但这段时间是世界相对稳定发展的时 期,这种思想与政府的思想一拍即合,这一理论不仅在大学传播,也影响了小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从日本学者翁苏英收集 到的74个国家官方资料的统计中不难看出,1920年社会课只占小学社会学科科目的1%,1940年占 15%,1960年发展到占47%,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几乎占社会学科科目的一半时间。小学社会课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从1920年之后,参与的国家急剧增加,20世纪后半期,小学社会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可见,小 学社会课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占有明显的优势。顺便提及,日本的中小学社会课也受美国的 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置,1947年1月开始试教,至今开设了近半个世纪。

2.社会课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的演变

从18世纪晚期开始,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变为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历史教师认为所有的孩子必须学习历史课,历史课是使学 生变成一名好公民的重要课程,而地理教师则认为地理学科同样重要,社会学家认为孩子们也应学习社会课。 但无论怎样争论,历史课仍然是一门重要课程,但教授的方式有所改变。历史学传统的教授方法是以年代顺序 进行教学,即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但有的学者则认为,按社会发展顺序教学不符合学生 的心智特点,应该颠倒过来,从现在开始教,用上溯的方法。并且他们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由战争和伟人组成, 还应包括宗教、文学、妇女、经济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也智力发展 同步。这些观点到1920年影响了美国的小学社会课。美国的社会课教学是从公民身份开始的,即培养学生 成为一名好公民。随着社会学的发展,社会课的内容由公民身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扩展到地理、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 内容。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对于社会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解释,就其内容而言则大同小异, 由社会学而影响到的小学社会课内容,基本上遵循了家→社区→洲/省/区→国家→世界这一模式。我们从下 面美国和加拿大小学社会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 篇3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评价标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是指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审计结果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情况作出的职业判断行为;综合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领导干部历次接受审计、所在单位历次接受审计、其他项目审计和审计整改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审定后作出的结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1.审计结果评价的基本内容

(1)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2)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4)内控制度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5)个人廉政情况,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2.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领导干部本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历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以及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等提出评价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审计结果评价标准

(1)评价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不超过1%,并且审计机构或审计业务会议认为审计调整数额较小不影响使用“真实”评价用语的;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并且不影响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在5%以上,或违规行为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无法使用“基本真实”评價用语的。

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规等次的标准为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显著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5%以下或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基本合规”评价用语的;不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或拒绝提供审计资料,或提供不真实资料,导致审计机构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90%以上(含90%,下同);较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80%以上;一般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上;较差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下(不含60%)。

(2)评价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的合法性

评价标准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基本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现象,但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不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违反国家的政策和财经法规,或违反重大原则问题。

(3)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等次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主要负责人能够尊重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等次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环节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不规范等次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或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不充分或缺失,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效果较差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基本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并基本实现决策目标,但有轻微损失浪费;效果较差等次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执行,不能有效监管人、财、物,造成明显损失浪费,不能实现决策目标。

(4)评价内控管理制度情况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所有的控制点齐全,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均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基本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控制点基本齐全,基本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基本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关键控制点有疏漏,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

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有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能够胜任控制的职能,实现控制目标,没有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有关人员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差距或不能全面执行内控制度,没有出现重大控制漏洞,基本实现控制目标;无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控制人员,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实现控制目标。

(5)评价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应客观表述在审计范围内发现领导干部有侵占国有资产的情况。

2.综合评价标准

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优秀等次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三分之二;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没有发现违法违纪情况。

良好等次应当具备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二分之一;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略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未发现有违法违纪情况。

一般等次应具备四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良好等次在80%以上;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低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在80%以上;四是其他单项审计虽有违法违纪现象,但有关责任人尚未受纪律处分。

较差等次应具备五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一般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20%;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低于80%;三是其他单项审计有违法违纪现象,有关责任人受到纪律处分或司法处理;四是本单位存在“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现象;五是接受审计期间有关责任人拒绝配合,或提供虚假审计资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审计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列入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内容;审计评价材料存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或不能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人事部门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所在单位不能参加先进单位评选。

参考文献:

[1]简燕玲辛旭: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6,(01):44~47

[2]崔振龙.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探讨[J].中国审计,2006(01):44-46

[3]张宣波: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探讨[J].中国审计,2005,(22):49~50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 2005(05):80~83

[5]张以宽: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J].审计研究,2001,(04):18~22

社会经济评价 篇4

1 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一般来讲,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是分析公路建设项目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范围只限于公路的直接影响区、间接影响区和公路沿线,评价内容包括公路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就业、地方社区发展、生产力布局、扶贫、技术进步等方面。因公路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特点和建设项目的规模、等级和标准不同,评价范围和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新疆自治区地域广、绿地面积少、人口集中、地区运距长,公路沿线多为戈壁或沙漠,居住地区主要分布在公路两端。依据独特的交通网络分布、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评价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对公路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公路建设对影响区域中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影响分析;公路建设对影响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健康质量和文化教育等影响分析;公路建设对影响区域内文物、名胜景观等影响分析;公路建设对改善影响区域路网状况的分析;公路建设对国家安全影响的分析;公路建设对提高我国筑路技术水平等内容的分析。

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社会经济评价范围的广泛性、复杂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社会经济评价的指标有定量与定性、直接与间接、经济与非经济、物质与非物质之分。此外,社会经济评价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等方面,使社会经济评价指标缺乏统一的、可相互比较的衡量标准。根据目前较权威的国家科委软科学重点课题成果《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 并结合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地理特点,建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1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A1)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A11)。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四周高山环绕,远离海洋,自然地理环境封闭。在辽阔的疆域内,高山占27.5%,沙漠戈壁占46.4%,而平原天然绿洲仅占4.0%,且以串珠状镶嵌在2万km的交通线上,构成了经济活动空间分散的基本格局。在陆路运输中,新疆铁路线只有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口岸、乌鲁木齐-哈密、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3条,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构成了疆内交通运输主干线。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2005年新疆棉花总产量189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4%,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1/4,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40%,巨大的货运量造成了每年铁路运输紧张局面,煤炭、棉花等大宗产品库存增加、成本加大,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由于铁路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公路在疆内与对外运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公路也是各地州、县、乡和农牧团场之间客货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桥梁。

2)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A12)。

新疆是我国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特色的农产品很受内地商家的青睐。由于新疆地域广大,远离内地,公路网密度小,交通运输又以公路为主,导致运输成本过高,内地许多的商家都望而却步。每年丰收的季节,由于销售跟不上而使农产品积压,品质下降,农民丰产不丰收。因此,加强公路网建设,促进公路等级的提高,在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同时,还会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从而降低成本和缓解运输压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促进贸易发展(A13)。

新疆与中亚及西亚8国接壤,已拥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一类口岸16个,自治区批准的二类口岸11个,其中航空口岸2个,公路口岸12个,铁路、公路双重口岸1个,2007年,新疆口岸共完成进出口货物1 949万t,实现贸易额137亿美元,被认为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其中公路口岸完成进出口货物269.7万t,新疆口岸公路新建、改建工程的实施将缩短进出口货物公路运输时间,缓解铁路运输压力,对新疆外贸事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促进区域投资增长(A14)。

吸引外资方面,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为4 749万美元,占生产总值的0.15%。截止到2005年底,新疆实有外资企业345家,其中合资企业199家,合作企业35家,独资企业106家,外商投资股份企业5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新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目前,共有世界五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疆投资,形成了以港台、美、日、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但是和同期西部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新疆实际利用外资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如表1所示。

注:数据来自2005年国家统计年鉴。

2.2 区域资源开发影响(A2)

1)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A21)。

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决定了公路作为新疆主要的交通方式,新疆自然资源的开发亦是以公路交通为基础。例如,我国的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塔河油田都深入沙漠内部,就需要修建沙漠公路,从而为新疆石油开发带来新机遇。

2)促进人力资源开发(A22)。

新疆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公路交通的发展,必然会给新疆的经济带来活力,为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提供条件。

3)促进旅游资源开发(A23)。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民族创造构筑了源远流长的西域文化,沿丝绸之路遗址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8个,历史文化名城1座,寺庙2万多个。另外,还有冰川、冰塔林、雅丹地貌、冰山湖、高山湖、天鹅湖及29个各种类型的自然风景区,构成新疆奇异的自然风光。但新疆地域广,旅游资源分布不集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公路的依赖性非常大(见表2)。

由表2可见,新疆自治区各地州州政府之间的平均距离在600 km以上,基本相当于内地邻省之间省政府的距离,而且各地区的旅游景点距州政府的距离也都在上百公里以上。因此,新疆的旅游资源转变为经济收入,需要便利通达的公路网络,为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先决条件。

2.3 社会进步影响(A3)

1)促进区域生活水平改善(A31)。

新疆公路建设项目对地区生活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区域医疗、卫生条件、文化娱乐活动、城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方面。

2)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A3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与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其中,落后的生产力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该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的经济因素,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是导致人们观念落后的自然因素。从自然条件来看,新疆自治区地域辽阔,处于边疆地区而远离内地;境内重峦叠嶂、戈壁沙漠满布,生产生活区域被高山和戈壁沙漠隔开;气候严寒、生态恶劣,有效的生存空间小。新疆公路项目的建成,使各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信息的交流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公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3)促进教育的发展(A33)。

公路项目建设,必然会打破少数民族聚集区过去孤立封闭的状态,促进人们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信息、产品的交流与交换,促进相互间的联系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促进扶贫政策的实施(A34)。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使扶贫政策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集中扶持贫困县,加强西部地区公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举措,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还为农闲季节的农民提供了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公路的修建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国家为贫困农户安排优惠的扶贫专款贴息贷款和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条件。

5)促进路网综合运输效益(A35)。

新疆的综合运输网中,铁路主要作为连接各地州的交通方式,地州之内没有铁路,航空运输主要以客运为主,无水运,公路承担着疆内80%以上的交通运输量。因此,公路项目的建成,有利于新疆交通网络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效率。

2.4 政治稳定影响(A4)

1)巩固国防和国家统一(A41)。

新疆边界线长,由于邻国政治环境复杂,国外敌对势力和叛逃国外的分裂主义分子常利用宗教问题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而功能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战时作战装备、物资及人员的运送,提高作战能力,巩固国防和国家统一。

2)促进民族团结(A4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经济的发展上,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大,目前还有扩大的趋势。公路项目建设,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A43)。

新疆是突发性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频繁的地区,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口多。公路项目的建成有利于灾情核查、救济品发放、安抚灾民等救灾工作的快速实施。

4)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声誉(A44)。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构造,以山地和盆地为主的地貌类型,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赋予其地貌、气温、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病害等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并起着地域分异作用,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差异为新疆不同地域的公路建设增加了难度。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只有加强对公路建设的技术要求,使我国沙漠、戈壁等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技术进入世界领先水平,从而提高国家声誉。

2.5 技术进步影响(A5)

1)保护和改善沿线自然环境(A51)。

首先,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后修复时间长,因此,公路项目建设是以保护沿线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绕开有生物生长的区域。例如,我国新修建的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在路线的选线上,根据沿线沙漠地貌的地形特点以及和田河流域的植被分布,尽量避让胡杨林及植被比较茂盛的地段,保护和田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其次,在保护沙漠天然植物的同时,研究培育耐旱、耐盐植物和树种,最大限度地增加公路沿线绿色覆盖,是减轻和防止公路受风沙危害的长远之计。在沙漠公路沿线发展人工植被,增加地表覆盖,不仅能长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而且能改善公路沿线单调荒凉景观,改善沙漠公路沿线的行车环境。

2)提高防沙治沙能力(A52)。

新疆是我国沙漠分布最广的省份,沙漠、戈壁在内的风蚀荒漠化面积达72.4万km2,占全疆总面积的43%以上,也是我国沙漠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拥有世界上第一条长距离穿越流动性沙漠的等级公路。从机械、化学、生物防治等多种理论角度进行应用研究,使沙漠地区筑路成套技术中形成较为成熟的防沙治沙技术。例如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有447 km路段穿越新月形沙丘与沙丘链、复合横向沙垄以及高大复合纵向沙垄区,风沙极为严重,为解决风沙防护体系构建等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沙漠学界随之开展了风沙运动规律及风沙危害的成因、强度、时空分异等问题探讨。最终采取土工格室加固风积沙用作路面低基层、风积沙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建议值、浸水+环刀法测定干燥风积沙密度、人工生态林防治风沙害、土工方格沙障固沙、固化沙埂沙障固沙、新型沙袋沙障固沙等方法,此举被誉为“世界公路建筑的奇迹”。

3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方法的探讨

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涉及面较广,且时间周期长,有些指标量化难度较大。针对量化难度较大的指标,本文吸取经济学等计量方法做一些可量化性的尝试,不能量化的指标,利用多目标综合模糊评价的方法进行层次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在建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量化的指标数学模型如下: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在公路项目对区域经济促进的模型测算中,本文使用了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是研究各经济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根据交通运输业与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计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带来的投入效益、产出效益和诱导效益。

2)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本文以有无公路项目为界线,分为两个时间段,按年度计算对无项目时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给出评价结果和有项目时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给出评价结果,两相进行比较,即能比较出项目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在项目通车运营期间,本区域会有其他的大型投资项目同样会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引用权重分析法。产业结构评价中,本文试图作灰色关联理论的尝试,灰色关联分析是定量分析各因子相互影响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正是以各产业对总产值的影响程度为依据得出各产业的权重,并依次算出产业结构的优化评价值。

3)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外贸效果=新增外贸收入÷原有外贸收入×100%。

4)促进区域投资增长。加大新疆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国内外投资提供便利的交通、通讯等条件。新疆现有公路里程为89 531 km,其中高级和次高级公路为43 803 km,管道为3 003 km,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0.7%、41%和11.4%。可以看到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运输能力有待于继续提高和改善,因此,要积极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和资本参与融资、参股和建设,对于经营性项目,采取由企业充当投资和融资主体,非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承担投资和融资主体,而准经营性项目则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投资主体,提高新疆国际国内的通运能力。

运用综合资本系数模型确定公路运输业的综合资本系数β,用来反映公路运输业为进行1个单位的生产,所需要的本产业和其它产业部门直接和间接需要的资本,从而分析公路运输业的产值变化对投资的影响,公式为

β=Κi=1nAijG.

βΚAijG5)

A21=th(Οj-Οk-Ckj×Lkj)÷(i+100%)t.

A21hkjΟjthjΟkthkCkj(/km)Lkjkj;i,1988612%6)α1

a=Νi=1nAijG.

:αΝ7)

A24=iGyRi+jGyΔRj.

:A24GyRiiΔRjj8)

城镇化水平增长效果=有项目时城镇化水平÷

无项目时城镇化水平×100%,

收入水平增长效果=人均新增收入额÷

人均原有收入额×100%,

消费水平增长效果=人均新增消费支出÷

人均原有消费支出×100%.

9)

提高教师素质水平=×100%.

4 结束语

建立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是一项复杂且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在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还是一项空白。本文结合地域特点,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背景,重点探讨公路建设项目对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收入,改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民族团结产生的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模型,为评价公路建设项目提供方法,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摘要:以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为例,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构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方法的探讨,以期为公路建设部门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冯玫.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交通科技,2006,3(1):7-10.

[2]刘景华.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J].青海社会科学,2001(2):63-67.

[3]贺国佑,刘锋民.新疆自然环境条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7(5):123-126.

[4]艾力.依斯木吐拉.沙漠环境对公路及其防沙体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2(21):101-104.

[5]韩致文,王涛.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与防治[J].地理学报,2003,2(58):202-208.

[6]向蓉美,孟彦菊.国外投入产出法研究述评.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4):56-60.

[7]王英,刘思峰.项目后评价中“有无对比法”的正确使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9):15-18.

旧城拆迁经济评价 篇5

本项目融资的目的:向银行贷款支持拆迁补偿,待拆迁完成后,把拆迁

地块拍卖出让,出让所得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和收回前期投入本金。

1、拆迁费用

东通公司根据柳州市城市规划对火车南站周边地区实施旧城改造,将拆迁范围划分为A、B、C、F、H共5个地块分别进行拆迁,拆迁户数为902户,总拆迁面积为104434.71平方米,总拆迁费用为63348.78万元。具体费用如下:

拆迁总预算表

单位:元

2、土地出让分析

本项目拆迁平整后可用于拍买的总净地面积为78.25 亩。土地出让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2.1、土地出让价格预测

本项目地理位置处于柳州市火车南站,居于市区河南片区中心区干道飞鹅路与南站路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根据规划本项目地块的容积率在2.65~5.0之间。与本项目容积率、地理位置相似的 “市城站路”地块对比,此地块土地出让金为14.256亿元,土地单价1336万元/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楼面地价为4073元/平方米。

本项目出让地块78.25 亩,可建房屋241660平方米。根据“市城站路”地块的拍卖价,较为保守地暂定本项目土地出让单价为1200 万元/亩,楼面地价3886 元/m2,可计算出让收入为93900 万元,具体计算如下:

土地出让收入计算表

3、按照房地产市场价格平均构成分析,本项目楼面地价为元3886 /m2,建安成本按照1600元/平方米计算,估算项目每平方米成本价格为5486 元。项目建成后楼盘销售价格按照目前周边已经开盘的“红桥馨城”为基数,考虑未来两年的房价上涨因素及通货膨胀率,将本项目楼盘暂定价格为7000元/平方米,单位面积仍有盈利空间,同时本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11284.85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241660.207平方米,可售量较大,总盈

利空间较大。

2.2、土地面积出让计划

可出让的地块在一年内出让完毕。

3、财务评价分析

1)本项目两年拆迁完毕,第2年把可出让的地块拍卖,本经济评价假设第2年四个季度拍买所得相等。

2)本项目拟向国家银行长期贷款52000万元,贷款年利率为10.64%,第1年初贷款全部到位,第1年只计息不还款,第2年前两个季度按最大还款方法偿还本息,后两个季度平均偿还本金,利息照付。

3)贷款本息偿还资金全部来自土地出让收入。

4)项目业主为政府授权投资者,代表政府实施一级土地开发,按照国家税务局(1993)149号文规定及相关解释,一级土地开发收入免征营业税及附加费。

5)企业所得税按25%计

6)根据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可知,贷款偿还期内,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大于1,所以本项目的财务偿债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7)根据利润与利润分配表可知,本项目土地出让税后净利润累计金额达11477 万元,利润可观。

8)根据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可知,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11.80%,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8%,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ic=8%)3,387 万元,所以本项目是有很好盈利能力的。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人民币单位

万元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人民币单位:万元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人民币单位

万元

4、盈亏平衡分析根据等式

土地出让收入-拍卖费用-契税=拆迁费+利息 每亩地价*78.25 *(1-0.3%-3%)=63348.78+12152每亩地价=997.84万元/亩

也就是说,当拍卖地价在997.84万元/亩时,拍卖收入可以可以支付买卖费用和契税,并能偿还贷款本息且收回前期投入的基本金。

5、敏感性分析

影响本项目最终收益的主要因素为土地收入和拆迁费用,通过这两个影响因素的变动,对财务指标产生影响,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拆迁费用影响较大,业主应该尽量使贷款到位,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尽快与个被拆迁人的谈判,加快签约,控制拆迁成本。

社会经济评价 篇6

一、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一个初步方案

(一)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从这个核心思想出发,一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即必须将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放在首要地位,将关系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二是要切实体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必须反映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统筹考虑;三是要切实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应把社会事业、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精神文明、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领域的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二)框架设计

按照上述基本原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既要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又要考虑指标的涵盖性,同时要考虑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内在联系的逻辑性,并具有历史的和国际的可比性。在可操作性方面,既要立足于现行统计体系,又要为今后该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预留足够的空间。对目前资料有缺口的指标,应考虑引入新的指标,在发展和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并逐步纳入日常统计。

经过研究和论证,初步考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分解体现为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社会和谐、资源环境和经济质量七个指标组,第二个层次是支撑各指标组的38个具体指标。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如表所示。

(三)评价方式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考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情况,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适用于各地方对自身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估。经过研究论证,初步考虑采取两种量化评估方式。

第一种,是以某一年作为基期,然后考察评估期与基期相比各指标的变动情况。该方法主要用于同一地区自身发展情况的纵向比较,也可用于对各地区相对基期变动情况的横向比较。与定标评价方法(即预先给各指标设定目标值,然后考察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差异)不同,这种定基评价体系主要衡量评价期与基期相比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因此可以不受特定历史时期目标的约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变化情况。

第二种,是以全国的当期指标值作为基准,考察评估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别。该方法主要用于各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可用于同一地区在全国相对水平的纵向比较。该方法同样不受特定历史时期指标目标的约束,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评价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们应用上述评价体系初步方案,对全国和部分省市的数据进行了试算,并利用所取得的结果对体系设计进行了检验和评估。试算得出的主要结果表明,我国在2000—2005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成绩显著,但社会领域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要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试算结果看,这一评价体系的设计总体上是合理的,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五年里全国及各地区的综合发展情况。

二、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目前一般所讲的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后,我们应该逐步对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增加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的政策目标,从以经济目标为主的宏观调控转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宏观调控”。

在政策制定模式方面,应根据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更长期的视角出发来规划和制定政策,加强短期政策和长期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此外,应该更多地将宏观政策目标量化、细化,以便更为合理有效地实施政策效果评估和政策调整。

在政策体系和手段方面,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增加社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比重。并通过量化不同领域政策目标和设定综合评价方式,加强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并在各政策目标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统筹确定不同方面的优先次序和政策取舍。

(二)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加强统计基础

人们一般谈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时,很少会把它们与“统计”联系起来。但我们在研究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统计基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识别问题——提出政策——实施政策——评估效果”。在其中的“识别问题”和“评估效果”这两个环节上,统计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统计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地识别问题和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我国统计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一些方面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统计体系的整体架构尚不能很好地满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重经济轻社会、重城市轻农村、重报表轻抽样等突出问题。

由于统计基础的好坏关系到政府施政效能的高低,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统计体系还需要大力改革和强化。主要包括:(1)健全指标体系,特别是加强非经济领域的统计工作,逐步统一城乡统计体系;(2)改进统计方法,加强抽样调查工作的开展和数据利用,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改进统计管理模式,提高各层次统计工作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提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社会经济评价 篇7

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及范围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查,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项目将对区域经济环境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或减少工程项目在获取效益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途径或补偿措施,从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更加充分可靠、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更加完善,使项目产生最大综合效益的社会活动。

1.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通过对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防止或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途径或补偿措施。

2)通过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查,分析工程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正、反作用。同时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项目可接受程度,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3)寻找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性,防止单纯追求项目的经济效益。

1.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由目标人口确定,凡属目标人口的范畴都可以划为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目标人口是指受拟建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口,其所在社区的范围即为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了开展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需要,根据目标人口的行政区划和功能分区、收入水平和职业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素养的差异以及受拟建项目影响的程度和受益情况的区别等,把目标人口划分为若干层次或部分。

当公路项目的影响范围包括社会经济敏感区时,则须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

1)农业区。

若公路建设项目占用大量的基本农田,会使当地农民丧失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引起搬迁和对搬迁安置地产生影响。因此,在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要对占地拆迁引起的农业生产现实和潜在损失、由于粮食和蔬菜供给能力下降引起的当地及邻地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的赔偿、补偿及长期生活安置问题、搬迁安置区的人口密度问题、土地使用问题以及其他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评价。

2)少数民族聚居区。

当拟建项目影响区域为少数民族居住区时,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中要依据党和国家有关少数民族的方针和政策注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充分征求他们对拟建项目的意见,要经常和少数民族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取得联系,互通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多种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要注意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以及适应能力。

3)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

在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要从保护文物古迹角度出发,遵照执行有关的文物保护法律和条例,提出合理的开发建设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和破坏。要根据文物的保护级别以及咨询有关专家来估算文物古迹的价值,进而估计开发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多大程度上补偿了文物古迹的损失,同时要提出文物古迹损失的补偿及恢复措施,并与当地文物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协商保护方案。

山区的热带和温带森林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开发过度或不当,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退化和崩溃,由此会产生多方面的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森林资源而生存的目标人口将会受到极大威胁,由此也可能会引起大量人口迁移,或严重影响其生产或生活方式。

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是在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受拟建项目影响的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从总体上反映目标人口因其社会经济环境受拟建项目的影响,包括经济影响评价因子和社会影响评价因子。

1)经济影响评价因子。

①收入分配,受拟建项目影响,收入分配在目标人口中的变化情况。②需求水平,评价区内目标人口对拟建项目的需求情况。③经济基础,评价区内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人均收入、国民收入水平等。④就业与失业,受拟建项目的影响,目标人口的就业与失业情况。

2)社会影响评价因子。

①目标人口。项目影响区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结构等现状情况;受拟建项目影响人口现状情况的变化,现实受损者和潜在受益者人数及其比例,人口迁移等方面的情况。②科技文化。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科研力量、学校数、入学、教学水平等。③医疗卫生。当地的医疗设施以及卫生保健等,医院的分布、规模、设施和卫生健康等。④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等。⑤社会安全。当地的盗窃、暴力、凶杀等犯罪率以及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事件等。⑥公共设施。住房、交通、供热、供电、供水、排水、通信以及娱乐设施等。

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对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与一般的建设项目不同,其评价范围广、影响因子多、影响为带状影响。

3.1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影响因子识别和筛选的结果,对筛选出的因子在评价范围内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所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评价区内的社会经济环境总体状况做出评价。

3.2 项目影响分类

1)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如项目引起的人口迁移、人均耕地减少等。 有利影响表现为项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如风景区公路的建设将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为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2)潜在影响和现实影响。

潜在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难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往往存在较长的潜伏期,如由于修建高速公路的搬迁,会对迁居地或附近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产生潜在影响。 现实影响在项目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直观出现,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如修建高速公路过程中需要搬迁,其影响可通过迁居及重新定居的社会经济状况变化表现出来。

3)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是开发建设项目通过某一媒介对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发生影响的。直接影响是开发建设项目和某一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之间直接作用产生的。

4)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

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根据时间流进行区分,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项目运营期内一直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即长期影响,开发项目建设期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可视为短期影响。

3.3 项目的社会经济效果分类

1)负效果和正效果。

不利影响则产生负的(或坏的)社会经济效果,如在农业区修建公路可能因公路项目占用了基本农田,由此会带来当地部分农民丧失维持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并引起搬迁和搬迁安置问题等。 有利影响产生正的(或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如公路运营后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使商品流通更加顺畅、减少了商品运输成本等。

2)外部效果和内部效果。

外部效果并不能在项目的收益或支出中直接反映出来,同时也不是项目本意要产生的效果,如公路项目投入运营后,由汽车排放和粉尘污染,直接影响公路沿线某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内部效果通过项目自身的财物核算反映出来,如项目的收益、获利、投资回收等都属于内部效果。

3)无形效果和有形效果。

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社会经济效果称为无形效果,如公路项目搬迁安置地犯罪率以及土地和其他资源争执的发生率的变化等。 作为有形的社会经济效果一般都是可以用货币加以度量的,如由于高速公路的修建,可在客、货运输中节约客、货运输时间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能通过货币计量。

3.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在现状评价和影响效果分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以及环境经济学等方法对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其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应根据项目筛选的结果决定对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是不评、简评还是详评。简评过程主要通过专业判断法和调查评价法对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要求简单扼要。详评过程要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项目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详细评价。

3.5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分析

对拟建项目对其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主要包括拟建项目对人口状况、收入状况、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社会安全、就业失业等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的分析,对拟建项目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影响效果分析。

3.6 对拟建项目的需求分析

根据社会经济现状调查结果,估算拟建项目的现实和潜在的受益者或受损者的人数及其比例,受益或受损的方式和程度。通过抽样调查或公众参与等方法给出愿意和不愿意参与项目或赞成和不赞成拟建项目的目标人口数及其比例,进而给出目标人口对拟建项目有多大程度上的需求。

3.7 承受能力分析

在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由于受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会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或正和负效果。通常,项目所产生的负效果可通过正效果得到补偿。但有时项目可能会产生一些令目标人口或部分目标人口难以承受的影响或效果,如目标人口迁居、失业、伤亡风险等严重损害的结果。

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4.1 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

1)评价目的。

根据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其效果来明确本次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2)评价范围。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以及通过专业判断确定项目所产生社会经济影响的范围,并根据评价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确定出目标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4.2 评价方法选择

1)效益分析法。

任何建设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花费费用,以取得一定的效益。费用包括生产成本以及社会付出的代价和社会环境受到的损害等。通过对所得和所失进行定量分析,即可对项目所产生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2)调查评价法。

在难以给出需求函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调查评价法评价目标人口对项目的需求情况,通过对项目产生的支付愿望,或对项目所产生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愿望来度量效益。

3)环境经济学法。

将社会经济环境中一些因子量化为生产要素,当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时将会导致生产力或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而从中计算出项目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

4)专业判断法。

通过有关专家或一定的专业知识定性描述拟建项目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主要用于对该项目所产生的无形效果进行评价。

4.3 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提出各种避免、减缓、补偿项目所产生不利社会经济影响的保护措施。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除了包括必要的环保设施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措施。

通过制定和实施监测计划来检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及时向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反馈信息,以及补充和修正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同时通过监测计划来保证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在项目所产生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给出评价结论。

5 结束语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公路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入研究,可以减少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当项目影响区域包含社会经济敏感区时,对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摘要:公路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项目社会经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介绍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及范围、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该方法对完善我国公路建设项目评价工作内容具有指导作用,为减少公路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寻求新途径。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常晖,徐燕.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J].交通环保,2004(1):44-46.

[2]赵剑强,邱艳华.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几个水环境问题的探讨[J].交通环保,2004(2):1-4.

[3]孙中党,赵勇,吴明作.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2004(3):128-131.

[4]刘剑峰.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2):85-89.

社会经济评价 篇8

1 水管理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体系

首先, 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 结合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结构, 初步构建了影响评价体系, 大沽河流域水管理影响指标涉及水资源指标、社会影响指标、经济影响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 邀请7位水资源和经济学专家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打分,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 并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 得出各指标权重, 进行排序后得出各指标权重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值, 最后根据评价指标集里的指标个数的多少以及各相对指标权重值间的差别选择指标取舍权数, 进行指标的筛选[1,2,3,4], 最终取平均值对应的指标建立了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1个目标, 4个领域, 13个准则, 共有30项基本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2 水管理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极大隶属度原则, 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个因素, 从而做出综合评价, 由于多因素、多层次对事物进行综合评判, 从而较全面地反映出了某一事物优劣, 评价效果好[5]。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设U={u1, u2, …, un}为n种因素 (或指标) , V={v1, v2, …, vm}为m种评判, 因此综合评判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其中bj= (j=1, 2, …, m) 反映了第j种评判vj在综合评判中所占的地位 (即vj对模糊集B的隶属度:B (vj) =bj。综合评判B依赖于各个因素 (或指标) 的权重, 它应该是U上的模糊子集A= (a1, a2, …, an) ∈T (U) , 且:

其中ai表示第1种因素 (或指标) 的权重。因此, 一旦给定权重A, 相应地可得到一个综合评判B。

于是, 根据以上的理论叙述, 需要建立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T。如果对每一个因素 (指标) ui, 单独作一个评判f (ui) , 这可以看做是U到V的模糊映射, 即:

由f可诱导出一个U到V的模糊线形变换Tf, 就可以把Tf看作为由权重A得到的综合评判B的数学模型。

3 水管理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步骤

3.1 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A

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准则层权重, 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指标层权重。

(1) 利用三标度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准则层权重。常规的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 而大多数指标体系既含有定性指标, 又含有定量指标, 当判断因素较多时, 标度工作量太大, 专家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比较难以把握, 判断矩阵易出现严重的不一致现象;若不符合一致性的要求, 一般凭大致的估计来调整判断矩阵, 具有盲目性。本文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 不仅降低了判断难度, 易于接受和操作, 而且可以保证易于得到具有足够一致性的判断矩阵[6]。

A关于B1、B2、B3、B4的权重值

同理

(1) B1关于C1、C2、C3的权重

(2) B2关于C4、C5、C6的权重

(3) B3关于C7、C8、C9、C10的权重

(4) B4关于C11、C12、C13的权重

(5) C1关于C11、C12的权重

(2) 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指标层权重。为避免评价结果因为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影响, 在权重计算中引入了熵值理论。熵是信息论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 信息熵越大, 信息的无序度越高, 信息的熵越小, 信息的无序度越小, 故可用信息熵评价所获信息的有序度及其效用, 即用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考虑了指标值的差异性不同对指标之间权重分配的影响, 指标值的差异性越大, 信息熵越小, 指标的权重越大。熵值法能尽量消除各指标权重计算的人为干扰, 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C11关于D1、D2、D3的权重

C12关于D4、D5的权重ω2= (0.5 0.5)

C2关于D6的权重ω8= (1)

C3关于D7的权重ω9= (1)

C4关于D8、D9、D10、D11、D12的权重

C5关于D13、D14、D15的权重

C6关于D16、D17的权重ω6= (0.5 0.5)

C7关于D18、D19、D20、D21的权重

C8关于D22的权重ω8= (1)

C9关于D23的权重ω9= (1)

C10关于D24的权重ω10= (1)

C11关于D25的权重ω11= (1)

C12关于D26、D27、D28的权重

C13关于D29、D30的权重ω13= (0.5 0.5) 。

3.2 计算隶属度, 推求评判矩阵R

以2006-2010年大沽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等相关资料对2006-2010年大沽河流域水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做出了判断。首先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国内外有关法规, 结合大沽河流域的实际情况, 参考有关文献[7,8,9], 按照指标的受影响程度, 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划分为“很弱”、“较弱”、“中等”、“较强”、“很强”五个评分标准。然后根据已知评价因素集和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评语集, 分别按照递增型指标、递减性指标和特殊类指标分别建立相应的隶属度计算函数, 计算指标ui对应等级vj的隶属度rij, 从而推求出评判矩阵R。

3.3 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计算综合评价值

根据2006-2010年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数值, 计算出指标的R矩阵, 加上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 对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影响力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列于表1和表2。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 从表1知大沽河流域水管理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 2006-2010年水管理对领域层指标在的综合影响力以及变化趋势, 得出结果如下。

(1) 水资源指标系统, 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强, 主要是因为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 导致人均水资源量和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量较少, 同时也表明水资源将成为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供水能力比较弱, 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 需要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以缓解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的问题。

(2) 社会影响指标系统。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水资源管理对社会水平的影响很弱, 能够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这表明大沽河流域的用水水平和社会用水普及率较高, 水资源利用的保障性比较强。因此, 大沽河流域的水管理与社会经济正逐步走向协调。

(3) 经济影响指标系统。大沽河流域经济水平发展较快, 需水量逐年增加, 缺水现象严重, 也就是说大沽河流域的供水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沽河流域相对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用水效率较低。因此, 大沽河流域应努力提高单位用水效益和用水效率, 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对大沽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

(4) 生态影响指标系统。由于青岛市政府运用工程、行政和经济手段, 对大沽河流域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等实行综合治理, 避免了大沽河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 由表1、表2知大沽河流域水管理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 水管理对准则层指标在不同水平年的综合影响力, 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趋势,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如下。

(1) 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指标。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指标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较弱, 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状况较弱,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供水水平较低等, 也是对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的不利影响。因此, 大沽河流域今后应重点放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合理配置各种水资源, 促进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大沽河流域社会影响指标, 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的社会影响一直很弱, 这说明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能够满足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3) 大沽河流域经济影响指标, 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呈现增强趋势, 随着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 各种水管理措施随之而来, 这说明大沽河流域水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经济提供了保障。

(4) 大沽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标, 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的影响一直很强, 说明大沽河流域通过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5) 大沽河流域水管理对社会经济综合影响力逐步加强, 到目前为止影响力已经很强。

4 结语

通过分析评价, 2006-2010年水管理对大沽河流域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力在逐步加强, 大沽河流域用水水平较高, 社会用水普及率较高, 并采取了工程、行政和经济手段有效避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但也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水能力较弱, 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大沽河流域水管理在做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还应做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工作, 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湘娇, 王先甲.区域水资源利用复合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人民长江, 2005, 36 (8) :21-23.

[2]李朝霞.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5 (1) :81-85.

[3]来海亮, 汪党献, 吴涤非.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水利学进展, 2006, 17 (1) :95-101.

[4]黄初龙.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利学) , 2006, (11) :66-71.

[5]李昭, 花向红.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算法的实现及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 (6) :94-96.

[6]沈晓娟, 徐向阳, 刘翔, 等.三标度法在水资源配置方案优选上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 2006, 24 (4) :16-18.

[7]粟晓玲.关中地区水利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2000, 2 (4) :23-28.

[8]张贵民.关中平原区地下水开发潜力的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56-62.

化马水电站经济评价 篇9

化马水电站位于甘肃宕昌县, 是一座无调节径流式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21兆瓦 (3×7兆瓦) , 年发电量9263万千瓦·小时, 保证出力 (P=85%) 3776千瓦, 装机年利用小时数4411小时。项目总工期30个月。现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3版) 以及原水利电力部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颁发的《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暂行规定》, 并参考其他有关规程规范文件, 根据目前电力市场情况, 对化马水电站工程进行财务评价。

二、评价依据、内容和主要评价参数

㈠评价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暂行规定》;《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 (SL16-95) 。

㈡评价目的、原则和内容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建设机制, 分析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 编制财务报表, 计算评价指标, 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 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本次财务评价主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偿还期;辅助指标有:财务净现值 (FNPV) 、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静态投资回收期;技术经济指标有:单位千瓦投资、单位电能投资、单位电能成本等。

三、财务评价

㈠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

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根据估算成果, 化马水电站工程2011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计算, 工程部分:电站工程静态投资16694.68万元 (其中基本预备费1517.70万元) ;移民、环境部分投资196.86万元 (其中环境及水土保持费150万元) 。工程静态总投资16891.54万元 (建设期融资利息716.60万元;工程总投资17608.14万元。电能输出部分投资200.00万元。工程投资总计17808.14万元。其投资分年度使用计划如下 (见表1) 。 (未计利息716.60万元) 。

第二, 资金来源。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32.62%由建设公司自筹, 即自筹5808.14万元, 不计息, 在还清长期借款后, 按资本金的8%付红利 (即应付利润) 。二是67.38%申请银行贷款, 贷款额12000万元, 借款期限15年。

第三, 建设期利息。根据投资分年度使用计划和资金来源, 年利率按银行现阶段利率计算, 整个项目建设期利息716.60万元。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第四, 流动资金。电站流动资金按每千瓦装机20元估算, 共需42万元。

㈡基础数据

第一, 上网电量。本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9263万千瓦·小时, 有效电量9077万千瓦·小时, 厂供电量8987万千瓦·小时, 电站上网电量为8807万千瓦·小时。

第二, 总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本项目静态总投资16891.54万元, 建设期利息716.6万元, 工程总投资17608.14万元;机组全部投产后, 形成固定资产价值17050万元。本电站无递延资产及无形资产。

第三, 基准收益率。按现阶段银行利率水平及有关规定, 本次财务评价, 全部投资的财务基准收益率采用8%。

第四, 计算期。本电站建设期3年, 生产期采用24年, 计算期为27年, 折现基准年为第1年年初。

㈢总成本费用计算

第一, 发电成本。本水电站发电成本主要包括发电经营成本 (修理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劳保统筹费、住房基金、教育基金、工会基金、库区维护费、保险费、上电网管理费、其它费用等) 、折旧费和利息支出等。

本水电站定员编制为25人, 依2011年工资水平, 职工年工资按1.5万元计算, 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 劳保统筹费按工资总额的20%计取, 住房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0%计取, 教育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5%计取, 工会基金按工资总额的2%计取, 库区维护费按厂供电量每千瓦·小时提取0.001元, 保险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3.5‰计, 上电网管理费按上网电量每千瓦·小时提取0.002元, 其它费用采用10元/千瓦。修理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1.0%计。

水电站基本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综合折旧率求得。综合折旧率为各类固定资产折旧率及其相应投资比重的加权平均值。

第二, 总成本费用。本电站经营期平均年总成本费用为1153.52万元, 其中年发电经营成本为321.43万元, 年折旧费为702.66万元。

㈣发电效益计算

第一, 发电收入。本电站作为电网内实行独立核算的发电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本项目经营期上网电价按满足财务内部收益率稍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8%的条件测算, 测算上网电价为0.28元/千瓦·小时 (含税) 。

第二, 税金。电力销售税金包括增值税和销售税金附加。一是增值税。根据水利部财地 (1994) 46号文, 小型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按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二是销售税金附加。销售税金附加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以增值税为基础征收, 按规定税率分别采用5%和3%。

第三, 利润。发电利润=发电收入-总成本费用-增值税-销售税金附加企业利润按国家规定要依法征收所得税, 税率25%。根据国发[2000]33号文《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 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又根据甘肃省国家税务局甘国税函发[2002]135号文《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有关规定的税率征收。

税后利润=发电利润-应缴所得税

税后利润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 剩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再扣除分配给投资者的应付利润, 即为未分配利润。应付利润率按8%计。

㈤清偿能力分析

第一, 借款期限与上网电价。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12000万元从银行借款 (不含建设期利息) , 按测算上网电价0.28元/千瓦·小时计算, 可在第12.0年 (包括建设期) 还清本息。

第二, 还贷资金。电站还贷资金主要包括未分配利润、折旧费等。企业未分配利润全部用于还贷, 折旧费按90%用于还贷。

第三, 资产与负债。建设期内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4.51%, 满足资产负债要求, 机组投产后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 还清贷款后, 基本无负债, 满足评价要求。

㈥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 损益。全部计算期平均, 投资利润率7.30%, 投资利税率8.20%, 资本金利润率28.66%。

第二, 全部投资现金流量。经过计算, 本项目全部投资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达到9.49%, 大于基准收益率8%;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1972万元, 大于零, 投资回收期11.8年 (从建设期开始算起) 。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96%, 资本金财务净现值 (Ic=8%) 3535.8万元。

㈦敏感性分析为分析本工程的抗风险能力, 当工程投资、电站效益等变化时, 对本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 其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见表2、表3) 。

四、财务评价

电站装机容量为21兆瓦 (3×7兆瓦) ,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9263万千瓦·小时, 装机年利用小时数为4411小时, 有效电量为8987万千瓦·小时, 扣除厂用电量及损失后, 可供上网电量为8807万千瓦·小时。按本水电站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16891.54万元计算, 本工程单位千瓦静态投资为8043.59元/千瓦, 单位电能静态投资为1.824元/千瓦·小时, 单位发电成本为0.12元/千瓦·小时, 单位发电经营成本为0.035元/千瓦·小时。

经营期上网电价按测算上网电价0.28元/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23页) 千瓦·小时 (含税) 计算, 借款偿还期为12.0年。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9.49%, 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Ic=8%;财务净现值 (Ic=8%) 为1972万元, 大于零;投资回收期从建设期算起为11.8年;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分别为7.30%及8.20%。从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看各种不确定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上网电价稍有变化,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都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

五、结论

综上分析说明, 化马水电站财务评价指标较好, 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在财务上基本是可行的。根据甘肃省电网平均售电价已达0.50元/千瓦·小时以上。本电站测算经营期上网电价为0.28元/千瓦·小时。与目前白龙江、岷江上的电站相比是偏低的。

本项目的建成, 将加快地区脱贫致富、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地区农林牧业、地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廉价动力, 对活跃地区商品市场,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改善投资环境,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加强民族团结, 发展旅游业, 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依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建设机制, 分析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 计算评价指标, 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 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篇10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水平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 发展至今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20个地市。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带, 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拥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 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淮海经济区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2004年年底, 全区土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1.85%, 人口为1.2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9.4%, 国内生产总值为10080.68亿元, 占全国的7.4%, 人均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30%。二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和同处沿海地区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经济发展水平低, 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已成为沿海经济地带的经济低谷区。究其原因, 与淮海经济区内部各个地市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带动, 恶性竞争, 重复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对淮海经济区各个地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了解, 有助于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选取

(一) 研究方法。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如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等, 还应该从社会生产等方面去考察。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选取的指标比较多, 而这些指标又常常相互相关, 这给研究带来很大不便。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选取指标过多会增加研究难度和导致问题复杂化, 选取指标过少又可能会导致得出的结果不可靠。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为理想的多元统计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1,2], 它是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把多个原始指标减化为有代表意义的少数几个指标, 以使原始指标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其原理和步骤如下:

①n个区域p个指标原始数据矩阵Mij (i=1, 2, …, n;j=1, 2, …, p) 的建立, 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M′ij矩阵。

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ij。

③特征向量Vk (k=1, 2…, …, p) 和其对应的特征值λk (k=1, 2, …, p) 的求取。

④计算贡献率Tk=λk λi和累积贡献率Dk=λj, 选取Dk≥85%, 特征值λ1, λ2, λm (m〈p〉对应的几个主成分, 一般m比p要小得多) 。

⑤计算主成分指标的权重。把第m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Dm定为1, 算出T1, T2, …, Tm所对应的新的T′1, T′2, …, T′m, 即为主成分指标的权重值。

⑥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Yij (i=1, 2, …, n;j=1, 2, …, m) 。

⑦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

(二) 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

1.选取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如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等, 还应该从社会生产等方面去考察。本文选择了16个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下:

X1人均生产总值; X2人均财政收入;

X3三产占GDP比重; X4人均工业总产值;

X5出口总额; X6人均居民消费支出;

X7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9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X10人均利用外资;

X11民用车辆拥有量; X12本地电话用户;

X1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X14农民人均纯收入;

X15万人拥有医生数; X16非农人口比重;

评价样本矩阵的原始数据为表1所示: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安徽省统计年鉴2004》、《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 经计算而得。

2.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采用标准化处理, 利用公式Xij= (Xmax-X) / (Xmax-Xmin) ) , 得到标准化矩阵。 (略) (本文中的数据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10.0软件[5], 全部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

3.进行主成分分析[3,4]。

将无量纲化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运算, 求出标准化矩阵的主成分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见表2)

贡献率反映了每个指标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度。由表2可知, 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9.911, 贡献率为61.942, 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9.489% (大于85%) , 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代表原来的16个原始变量来反映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建立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矩阵, 见表3。

从表3可知,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人口比重、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在本地电话用户和车辆拥有量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第三主成分在人均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外向度的水平;第四主成分在指标三产占GDP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4.确定权重及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值。

把前四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定为1, 算出四个主成分的权重值。然后计算各城市的综合测评得分, 根据综合测评得分进行排序, 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 可以发现淮海经济区各地市有如下特征: (1) 总体而言, 大多数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20个地市中, 只有莱芜的综合得分大于1, 有10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 即高于平均值, 其余10个地市均在平均水平以下。 (2) 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很大。得分最高的莱芜市是第2名徐州的1.7倍, 是第10名临沂的6倍多。

二、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根据表4计算得出的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分成四类见表5。

1.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综合得分大于0.5的地市有莱芜、徐州、济宁、泰安、枣庄、盐城, 是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莱芜的综合得分为1.34, 是淮海经济区中唯一得分大于1的地市, 该市原本是由泰安代管的县级市, 1992年升为地级市后, 成为淮海经济区中辖区面积最小, 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是山东省的重要的钢铁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发展迅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利用外资等指标位居第一。

徐州和济宁2004年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地市。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非常接近, 济宁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徐州。两地区在淮海经济区中综合经济实力最强, 但是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大。徐州市 (市区) 是淮海经济区中唯一一个特大城市, 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6]。要积极扩大经济总量, 加强对外开放,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 进一步提高其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枣庄和盐城是淮海经济区中有较好的区位, 自然资源丰富, 今后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便更好的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综合得分在0-0.5的地市有淮安、日照、淮北, 临沂4个地市。

淮安位于苏北中部地区, 近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随着京福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的开通运营, 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有利于此地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今后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日照是鲁南沿海地区的大型港口, 通过兖州到日照的铁路直通新亚欧大陆桥,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日照对外开放的最好条件。日照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连云港市。

淮北和临沂市在淮海经济区中发展较好的两个地区, 今后要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 注重结构的调整。

3.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综合得分在-0.5-0的地市有连云港、蚌埠、宿迁、开封、菏泽。它们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均低于0, 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淮海经济区的平均水平。

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是淮海经济区中区位非常优越的地区, 它的综合评价值低于0, 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于苏北的平均水平, 但经济外向度因子得分最高为3.65, 是第二名日照的2.6倍。连云港在江苏经济开发的两条重要轴线 (沿海经济带和徐连经济带) 上, 要抓住有利发展机遇, 发挥港口优势, 发展临港工业、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 提高发展速度。

其他地市也应当努力扩大社会经济总量, 更好的发挥其在各自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综合得分小于-0.5的地市有商丘、周口、宿州、阜阳, 亳州。这5个地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子得分都居于末四位, 经济外向度因子得分、基础设施因子得分和经济产业结构因子得分都偏低, 导致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这5个地市位于淮海经济区的边缘, 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较少, 今后应主动接受相邻中心城市的辐射,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参与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 不断加快发展。

(二) 空间差异分析。

1.鲁南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皖北、豫东地区。

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四大版块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排名前5的地区中, 江苏只有徐州入围, 其余都为山东;排名前10的地区中, 鲁南的莱芜、济宁、泰安、枣庄、日照和临沂有6个地区入围, 苏北只有徐州、盐城、淮安入围, 鲁南有全面赶超苏北之势, 这主要是山东对鲁南的政策与重视程度远大于江苏对苏北;鲁南近年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苏北地区, 特别是济宁市, 他手里握有“三张王牌”:经济竞争力、都市区组团聚变和文化翘楚的魅力。经济竞争力的支撑是济宁最大的底气, 现在济宁正大力加速发展, 提出了“争当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口号。从排名末10的地区中, 我们可以发现:包揽的几乎全是皖北和豫东的地区, 要是因为这两个板块在淮海经济区中属于中部内陆板块, 而鲁南和苏北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这样明显的东西差异, 是因为中部地区主要是老少边穷、自然条件差、农业比重大、工业落后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的交通发达, 有京沪线和东陇海线穿过, 且便于与外部进行经济联系, 所以这也体现了东部经济比内陆发达。但后十名中还有苏北的连云港和宿迁市, 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13位。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圈层分布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

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来看, 徐州、济宁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地区, 第二层为与核心圈层紧密相连的莱芜、泰安、枣庄、临沂、日照、淮安、盐城、淮北等地, 第三层与核心圈层距离最远的连云港、蚌埠、宿迁、开封、菏泽、商丘、周口、宿州、阜阳、亳州等地。

3.已形成以京沪铁路为一级发展轴线的格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几乎都在京沪铁路沿线, 有徐州、济宁、枣庄、泰安、淮北等市。而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三) 发展建议。

1.要从淮海经济区的现实条件出发,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要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三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相关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等。

2.要尽快实施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

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是看有没有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淮海经济区虽有名义上的中心城市徐州市, 但无论是他的身份还是实力都不可能成为淮海经济区的“龙头老大”。解决徐州市的身份和实力的问题, 需要大胆设想和不断创新, 构建淮海省就是一个很大胆的设想:以徐州为省会, 可以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更多支持, 进一步提高其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3.有重点地进行轴线开发。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徐州、济宁、枣庄、泰安、淮北等市几乎都集中在京沪铁路沿线,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基地。今后对京沪轴线的开发主要的思路就是一要加大对外开放, 加快老煤炭城市的转型。二要加快徐连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的开发。这两条轴线是江苏和山东“十一五”建设的重点, 徐连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自然资源类似、人文环境相近、优劣势大同小异、产业结构雷同, 目前竞争有余、合作不足。今后两经济带应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三、结语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海经济区20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是合理的, 事实上也与淮海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结果可以看出, 淮海经济区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当然, 由于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造成有些地市的情况没有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但从总体上说, 还是反映了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 为推动淮海经济区的各地市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3].罗积玉, 邢瑛.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及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4].朱庆芳, 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油气田经济评价探讨 篇11

【摘 要】依据现行油气行业评价规范,对当前形势下油气田的经济评价进行分析,通过油气评价参数的类别特征阐述了各项参数的反映实质、取值依据、以及因油气田类型差别而引起部分评价参数动态变化的特征以和取得方法的调整,探讨了经济评价参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现金流法与极限经济产量法的参数取得的实际特点,解析各参数其对经济评价结果的偏重性与差异性,建议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增加经济评价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关键字】油气田;经济评价;生产决策

一、前言

2014年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月度均价,从1月的95美元/桶涨至6月的105美元/桶,但至12月跌破60美元/桶,在2015年3月最低时不足43美元/桶。原油价格的暴跌对世界范围内石油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在油气价格大幅调整背景下,对石油行业勘探开发工作进行精确有效的济性评价非常必要。一是有利于核算油气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盈利空间,制订可持续发展策略;二是提高自身经济评价精度,准确掌握油气田具体区块、甚至具体井点的生产动态与经济状态;三是根据相应的经济性状态,进行扩大、关井或弃置等决策,从而优化生产,提高效益。

二、评价参数的获得

油气田是否进行开发、是否继续开发或开发终止,主要决定于油气价格、开发投资、经营成本与税费等评价参数,但是各项参数的取得方式、可信程度却有所差异,对最终评价结果具有直接影响。

1.油气价格

目前,国内原油价格的走势基本取决于成品油的价格波动,我国油气调价机制为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故原油(天然气)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2.开发投资

开发投资一般在油气田开发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对于已进行实地开发、且有实际发生额的区块,若投资核算独清晰且独立,则直接估算区块的平均单井投资;对于尚未开发或在开发初级阶段的,可根据开发设计方案或正在实施的方案进行估算。

3.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包括了固定经营成本与可变经营成本。固定经营成本一般不受生产量的影响,可根据单井或井区整体在一定内时段的实际发生值或参照类比区块取参数值。

可变经营成本与产量密切相关。产量稳定的油气田,各项生产作业量、耗材量与产量一般有成熟的配比关系,所以实际发生的可变经营成本基本与产量成线性正比;递减特征的油气田,产量与生产作业量、耗材量为正相关系,但不一定是严格的正比关系,应依据实际发生值修正对比,确定不同产量状态下的生产经营成本;产量与时间不规则的油气田(如页岩气田、煤层气田),作业量、耗材量与产量关系较为复杂,首先应在开发动态产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生产资源分配,然后再依据实际情况核算可变经营成本。

4.税费取值

油气田税费参数的取值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同时也应遵守企业内部规定。税费标准的改变会影响经济评价结果,不及时更新评价参数就可能影响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判断,干扰最优方案的决策。故应时刻关注政策动态,采用最新的税费标准进行经济评价。

如: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税[2014]73号规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降为零,相应将资源税使用税率由5%提高到6%。

三、效益评价

油气田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各项参数在评价期内可能有所变化。

理论上,各参数独立且准确时,经济极限法与现金流法可以预测得到相同的经济可采储量与最大现金流量值。而实际上,经济极限法强调经济极限点的各项支出与收益参数,不能够准确反应开发前期、中期支出与收益的真实情况,对经济指标尤其是前期的现金流预测偏差较大;现金流法的参数往往倚重于开发前期与中期,除非定期核算单位经营成本并及时更新参数,否则预测的最大现金流量与实际的最大现金流量时刻也会有所偏差,更影响到最终经济可采量的计算。

所以笔者认为应对区块整体或单井建立各参数单因素与效益的动态关系,以及多因素综合变化与效益的评价,使经济评价更为灵活与真实,据此可以对区块或单井适时决策,及时调整,从而获得最优效益。

四、结论

1.本文以石油天然气行业规范为基础,按油田类别不同针对性地论述基本参数的具体取得方法,能够更深程度满足企业实际的经济评价需求。

2.通过探讨各参数对经济评价结果与决策的意义,介绍了现金流法与经济极限法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建立参数与效益的动态关系,使经济评价更为灵活与真实,进而获得最优效益。

参考文献:

[1]Julie Dodd.Wild weather is taking a toll on people and businesses aroud the glob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4,94(4):58-61

[2]穆献中,张广杰.中国陆上天然气田(藏)经济影响因子研究[J].勘探技术,2008,20(6):57-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Z],2009.

[4] 郭建宇,王秀芝,谭仲平等.天然气经济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6):83-85.

[5] 张宇,白鹤仙,邱阳等.油气经济可采储量评估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1):99-103.

[6] 徐海霞,王建君,齐梅.加拿大致密气资产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4(8):57-61.

作者简介:

社会经济评价 篇12

海岸带开发战略主要是指对某一海岸带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及规模等的规划、计划[3]。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传统开发利用方式, 主要是以海洋资源为对象而获取某种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其次是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海岸带陆域开发也是一种典型的海岸带开发战略[3]。海岸带开发战略将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或约束经济行为而对海岸带环境造成影响[4], SEA实践的结果表明, 针对海岸带开发战略评价介入的时间越早, 评价效果越好[5]。其中,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是海岸带开发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6], 是评价海岸带战略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海岸带开发战略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突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前者是拟议战略与已经实施的相关战略的协调性分析, 后者是拟议战略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群体间的公平性分析[3]。本研究尝试从海岸带的影响因素角度定义海岸带, 据此评价烟台海岸带开发的社会经济影响,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海岸带定义和海岸带的划分

海岸带定义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国际生物圈计划中对海岸带的定义可认为海岸带狭义的概念: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3部分组成[7]。广义的海岸带指直接流入海洋的流域地区和外至大陆架的整个水域, 但实际通常指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一定距离的带状区域[8]。两定义在海陆共同作用的区域边界方面存在分歧, 主要原因是狭义海岸带定义只考虑海或陆的直接作用, 比如海水的潮汐作用;广义海岸带定义似乎考虑海或陆的间接作用, 认为海陆作用沿海岸向两侧分别递减, 海岸带的边界线, 离开海岸越远越淡化、越模糊[9]。本研究以东亚地区为例, 据海洋对陆地的影响方式不同, 将海岸带向陆一侧距海岸由近及远分为潮间带区、海陆风区、台风区、季风区、内陆区等几个区域。各区最远边界距海大致为:潮间带区2km;海陆风区60km[10];台风区1 000km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 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00~1 000km) ;季风区3 000km。内陆区为距海岸超过3 000km的区域。各分区区域相互不嵌套, 各区距海岸越近, 受海洋的影响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其中潮间带区海陆相互作用明显;海陆风区作用力为海陆风;台风区的作用力为台风;季风区的作用力主要由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的冷热差异形成的。台风区和季风区随纬度升高, 宽度变窄, 例如在40°N以北沿海很难见到台风, 所以台风区在40°N以北消失。人类对海岸带的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改变海陆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烟台海岸带开发战略及环境影响

2.1 研究区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 濒临黄海、渤海, 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 是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区域。全市13个县市区有12个临海, 大陆岸线总长约702.5km, 分南北两部分, 南北两岸宽度为120km左右, 由于海陆风向内陆伸展60km左右, 在烟台市, 南北两岸海陆风恰好在烟台地区中部辅合[10]。整个烟台市除距海岸2km为潮间带区, 其余区域大体处于海陆风区。

烟台市除栖霞县级市无潮间带区外, 其他各县级市 (县、区) 都有潮间带区, 分别为:烟台市区辖属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面积2 643.6km2, 总人口170.8万人, 占全市的26.5%;北部沿海有龙口市、招远市、莱州市、蓬莱市和长岛县5市 (县) , 总面积占全市的38.8%, 总人口250.2万人, 占全市的38.7%;南部沿海包括莱阳、海阳两个县级市, 莱阳、海阳与栖霞三县级市位于烟台市中南部, 总面积5 634.3 km2, 占全市的41%, 总人口220.4万人, 占全市的34.1%。2004年, 烟台市区辖属5区生产总值为586亿元, 占全市的35.8%。北部沿海5市 (县) 生产总值为756.6亿元, 占全市的46.2%。

2.2 烟台海岸带开发战略

烟台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烟台市海岸带开发战略密不可分。今后5年以及到2020年主要海岸带开发战略有:着力建设以烟台港为龙头、龙口港为骨干、其他中小型港口为补充的港口群体;加强海岸带陆域开发;陆海经济联动, 促进海洋经济开发。2010年, 争取烟台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t, 集装箱达到200万标箱, 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11]。

2.3 烟台海岸带开发的环境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烟台在海岸带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面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如下海岸带经济活动。

2.3.1 人口增长及其生活结构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将带动海岸带陆域开发, 到2010年, 烟台中心城市人口将接近200万人, 县域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200万人[11], 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在6%左右, 人口的增长及消费模式的改变已对烟台海岸带有限的能源、资源构成压力。如通过调查估算陆源废水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近1.5亿t/a以上, 且排放量逐年递增, 严重破坏海岸带的生态环境[12]。部分海岸带区域应是众多野生物种赖以产孵和吸取养料的场所, 现在由于堆满垃圾废物而被完全废弃[13]。

2.3.2 工业的迅速发展

烟台工业发展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2000年的调查表明, 烟台市700km海岸线内有18条河流, 27个企业污水直排口, 每天向近岸海域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超过40万t[13]。“十一五”期间, 烟台市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做大做强机械、电子、食品、黄金等4个支柱产业, 发展石化、冶金、生物制药等3个潜力产业。其中多个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 增加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程度。

由于潮间带区受到来自海洋和陆地的扰动频率较高, 稳定性更差, 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2], 相较海陆风区而言更易受到危害。目前烟台市产业正在向沿海发展, 例如烟台市正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建设东起养马岛西至莱州湾长约200km余的临海工业带[14], 由此更加重了潮间带区的生态环境的负担。

2.3.3 海岸工程建设不断

海岸工程建设包括港口码头建设、围海造地等。港口修建和运营, 既占用岸线资源, 又产生大量的油污、废水和废物, 给周围海域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烟台西港建设以及石化产业的发展, 带来的油码头建设以及油轮进港数量增多, 石油吞吐量增大, 港内较大溢油事故危险性也会增大。2000年的统计结果表明, 烟台芝罘港湾船只污染主要表现为石油类对港口及作业区的污染。仅烟台籍船只1.5万余, 每年向海中排放石油约680万t[13]。围堵海湾汊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近20余年来, 烟台沿海各县市盲目发展陆上人工海水养虾, 扩建盐田, 使大量的海水人为进入内陆[13]。

2.3.4 沿海滩涂养殖业

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除表现在对海岸轮廓的改造, 直接引起海岸动力对海岸的作用强度、作用方式的变化外[15], 对海岸带的污染亦不可小视。目前, 烟台生态养殖面积比例只有60%, 养殖业污染依然是重要的海洋污染源[12]。在水产养殖中, 养殖对虾利润最大, 污染也最严重。例如, 每年对虾养殖过程中可向烟台市海域排放有机物约8.5万t[13], 严重污染烟台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

2.3.5 滨海旅游业

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40亿元, 年均增长17%[11]。滨海旅游产业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客量的增加带来污水、垃圾排放量的增加。旅游开发也会破坏沙滩旅游资源。例如烟台开发区金沙滩海水浴场, 部分高中潮沙滩被占用来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其结果破坏岸滩平衡剖面, 加剧岸滩侵蚀。

2.3.6 其他海岸带陆域资源开发

其他海岸带陆域资源开发具体表现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不尽合理、浪费严重、恶化环境, 例如,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在莱州湾东岸海岸带加速, 海岸带煤矿 (龙口煤田) 及金矿 (三山岛金矿、仓上金矿) 等非金属和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 引起地表塌陷 (龙口煤田) [15];可再生资源开发强度过大, 严重损害其再生过程, 使资源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资源量衰竭, 例如烟台市沿海固沙防风黑松林尚未合拢, 人为的破坏多处可见, 有学者指出市域刁龙嘴沿海一带固沙防风黑松林被严重破坏, 几乎成了不毛之地[13]。

3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3.1 宏观影响评价

尽管烟台市目前环境经济总体为优良协调发展状态,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些具体的环境指标 (如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还远未达到标准值。另外, 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烟台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 将使烟台市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制约。

针对一个区域而言, 可将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投资, 所获经济收益为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影响总投资额的因素为环境污染, 土地受到污染, 其市场价格必将下降;影响总收益的因素有区域开发程度、城市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烟台海岸带开发程度越高, 土地价格越高, 越接近土地的最高投资额。假设将烟台海岸带潮间带区总面积14亿m2 (702.5km×2km) 和海陆风区总面积407亿m2 (702.5km×58km) 换算为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的总购买价格为137 500亿元 (潮间带区土地价格以1 000元/m2计算;由于远离海岸, 海陆风区的价值较潮间带区低, 以300元/m2计算) 作为烟台市经济发展的总投资, 假设回报率为10%, 则估算2005年烟台市可获总收益13 750亿元, 而2005年烟台实际GDP为2 012.5亿元, 约为土地总投资估算总收益15%。2010年要求烟台市生产总值达到3 700亿元, 约为土地估算总收益27%;2020年, 烟台市GDP如突破, 接近于目前潮间带区总投资可得的总收益, 意味着烟台市城市化进行完全, 海岸带的资源充分开发。事实上, 2020年烟台市GDP达到1万亿元的前提是要求烟台市域内生态环境仍保持2005年水平。由于烟台市环境污染的持续, 导致烟台市GDP在突破1万亿元以前, 很可能用污染后的土地换算市场总投资所估算总收益等于某年烟台市GDP。此时, 如还希望增加烟台市GDP, 必须通过改变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科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

环境污染除导致土地价值的下降, 还可以通过环境治理耗损国民收益。烟台海岸带开发的直接影响的经济损失包括: (1) 污水、废气处理费用。例如, 每万吨污水处理大约需一次性投资50万元/a (按20年折旧计算) , 运营成本为年均200万元, 每万吨污水处理每年给烟台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50万元;而大气污染的损失由于分摊到各企业, 难以估算[16]。 (2) 海上垃圾处理费用。近几年来, 烟台海域海上垃圾增加很快, 烟台港海洋倾倒区总面积3.7km2, 2005年倾倒量286万m3[17], 2006年倾倒量42.437万m3[18]。研究区内尚有临时海洋倾倒区, 2005年, 莱州港临时海洋倾倒区倾倒0.708万m3废物[17]。为处理上述海上垃圾, 按10年折旧计算, 需一次性投资370万元, 用于购置一艘较大容量的海上垃圾收集船和兴建一个码头供专门收集海上垃圾的船舶靠泊。除此之外, 为维持海上垃圾收集工作的日常作业, 每年需维持费用约为70万元, 另20名垃圾收集人员的年薪24万元 (20人×1 000元/ (月·人) ×12月) 。以上各项按年度计算, 其费用合计为:370+70+24=464万元/a, 也就是说, 海上垃圾每年给烟台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64万元。 (3) 港口油类污染产生的经济损失。由于溢油数量难以统计, 损失无法估算。 (4) 其他海岸带陆域资源开发费用, 难以估算。 (5) 海岸带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建区和运营成本每年约20万元。 (6) 养殖无序导致渔业倒退。有些较严重的事件, 其经济损失额无法估量, 如长岛县1997—1999年经济损失百亿元。除此以外, 各种突发事件也耗损总投资, 例如2003年, 在蓬莱市、芝罘区和开发区海域范围内, 因港区疏浚违规倾废造成渔业污染事故各1起。3月, 因陆地排污造成莱山区近海海域渔业污染事故1起, 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16]。另外人类不合理开发海岸带, 导致泥沙淤积堵塞航道, 航道的疏浚、整治费用以及间接影响的损失也难以估算。

烟台市发展战略中针对海岸带开发的相关战略, 尚存在以下矛盾, 亦可降低土地总投资的回报率:相关滨海旅游业与港口海运业、市政建设的矛盾;海水养殖业、港口建设等争夺滩涂资源的矛盾;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上的矛盾。例如在旅游业与港口海运业、市政建设、渔业的矛盾方面, 近期烟台滨海旅游开发项目共有18项, 都为沿海岸带分布, 大多布局于潮间带区[12]。与此同时养马岛西至莱州湾200km余的临海工业带与滨海旅游开发项目交错分布, 表明烟台已经实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滨海旅游规划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在海水养殖业、港口建设等争夺滩涂资源的矛盾方面, 部分海洋渔业生产侵占港口、航道水域, 不利于港口建设, 危及海洋运输安全。这些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也与围海造地和滨海旅游业争夺海洋空间, 经常发生矛盾。码头和航行船只油污及城市生活污水入海, 导致烟台市区海滨附近海域水面有时覆有油膜, 局部海域水体受排入海的生活污水影响而形成大肠杆菌和垃圾污染, 不利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海域水体和底质遭受海洋污染, 环境质量恶化, 降低该海域海洋养殖业生产的水产品质量和产量。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上的矛盾方面, 突出表现在非海洋产业向海洋排放污水与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的矛盾。目前烟台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较快, 工业生产与滨海旅游业之间在利用套子湾海洋资源上产生矛盾。

3.2 微观影响评价

微观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主要评价拟议战略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群体间的公平性分析, 这是战略的可持续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 发展的平等涉及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19]。烟台海岸带开发战略对代内平等的影响是市场的分配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本属于烟台市民共同所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为具有一定回报率的企业或低回报率权力部门占有, 同时环境污染带给市民的经济损失, 却需个人承担。如某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使某些市民致病, 由于医疗体制尚未完善, 医院治疗费用多为患病个人承担。海岸带污染可以对居住在海岸带的居民健康产生影响, 主要可通过如下3个途径:人们在受污染的海水中游泳, 从而传染上疾病;人们食用因海洋污染而变质的海产品或其加工制品后染上疾病;污染的海水作为疾病传播途径, 传播一些疫病。因海水污染而致人体染病的疾病主要有甲肝、疟疾等, 人们染上这些疟疾后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9]。计算海洋污染引起人体健康受损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9]:T产值=P·L·H;T治疗= (Tc·Pc·Lc) + (Tn·Pn·Ln) 。其中, T产值指职工患病期间净国民生产总值损失;T治疗指职工治疗疾病开支的增加;P指每人每日劳动量的平均净产值;H指病人患病时间天数;L指患病的人数;Tc, Tn分别指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每天平均开支;Lc, Ln分别指门诊和住院的病人数;Pc, Pn分别指门诊和住院一个病人的平均患病天数。以1名因海洋污染而致甲肝的患者为例, 甲肝的治疗周期大约15~30d (计算其经济损失时, 取中值22.5d) , 那么, 根据上述公式:T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65×22.5d (计算其经济损失) ;其中2003年烟台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 221元[20], 2010年烟台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8 480元[11], 则:2003年, T产值=20 221÷365×22.5=1 246.5元。同样, 2010年, T产值为3 604.9元。T治疗应等于门诊和住院治疗平均每天开支乘以22.5, 则:2003年, T治疗=800×22.5=18 000元。考虑到医疗改革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门诊和住院治疗平均每天开支增长倍数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高, 姑且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倍数为计, 则2010年, T治疗为52 056.8元。则:2003年, T总=T产值+T治疗=19 246.5元;2010年, T总=55 661.7元。即2003年, 一个甲肝病患者的经济损失额为19 246.5元, 而2010年一个甲肝病患者的经济损失额为55 661.7元, 接近于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果甲肝病在一定范围人群中流行起来, 将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额。可以看出, 海洋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值得各方引起高度重视, 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另外, 除控制疾病传播, 对于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需政府拨付专项资金防治, 资金筹措或可建立污染疾病基金, 筹款来源以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 根据造成污染的程度进行收费。

烟台海岸带开发战略对代际平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烟台市海岸带资源开发在2020年完全开发。2020年以后, 如区内人口数量未得到相应限制, 后代生活水准很可能低于当代人。

4 未来烟台协调经济发展与海岸带环境的对策建议

4.1 搞好城市总体规划,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城市总体规划, 是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制定烟台城市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应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21]。加强烟台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烟台城市总体规划、海域功能区划、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自然保护区规划等战略, 要充分考虑海岸带分区的问题, 例如烟台产业规划可考虑让出潮间带区, 作为真实的滨海旅游生态带来建设, 减少对潮间带的人为干扰。 (2) 抓好市区绿化建设, 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重点做好滨海中路和滨海东路的绿化工程, 保持良好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 (3) 改变分散的集中供热模式, 建设市区大面积的集中供热工程, 引入渤海天然气, 改变生活燃料结构。

4.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尤其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 发展新兴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鼓励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精、尖、高附加值的产业。解决各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 特别是领海旅游业和高污染产业的矛盾。

从区域协调发展看, 经济增长方式的尽早调整, 可使未来海岸带土地总投资的收益增加, 原因有两个方面: (1) 随着环渤海沿海各城市相继推出发展规划, 中心议题为推动港口城市共同发展, 着重开发海岸带, 特别是潮间带区和海陆风区。未来10年, 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相同, 例如大连、青岛、烟台三地未来积极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潜力产业中, 都包含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业和生物制药, 大连、烟台都将石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相似的产业结构, 不但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低于价值, 造成资源开发的收益率下降。届时, 环渤海区域中保存较好的原生态的海岸带环境价值凸显, 导致生态旅游收益增加。 (2) 随着世界产业格局的演变, 中国沿海工资水平的提高, 必将引领原先布局于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向内陆转移, 在此形势下, 以滨海旅游业、临港物流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潜在产业成为必然, 提前将产业发展方向转向滨海旅游业、临港物流服务业, 避免建设制造业后的搬迁, 提高海岸带土地总投资的收益。

4.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烟台市的资源非常丰富, 但许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今后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做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 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充分认识保持生态平衡和防控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寻求经济暂时的发展, 更不能牺牲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22]。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针对烟台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 应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一水多用;利用价格手段, 优化配置水资源;实行原水、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水务体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提高污水回用率[23]。加大资源利用开发的科技投入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 重点选择一些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海岸带资源开发的优势科研领域,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4.4 改变能源结构, 治理环境污染

能源利用及其结构对海岸带环境质量有很大影响。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烟台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较难改变, 但应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如采取煤改气工程, 以减少生活、生产中对煤能源的需求量。在交通耗能方面可以仿照重庆市的做法:一方面, 取缔城区内破旧且尾气排放超标的燃油车辆, 更换一批节能型公交车;另一方面, 限制城区内私人汽车使用量, 发展公共汽车交通[21]。也可以在石油价格高升的背景下, 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

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 应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要从制度和源头抓起, 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吸取烟台市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经验, 继续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 真正实现工业生态化[24]。

4.5 加强海岸带管理

上一篇:煤矿安全状况下一篇:重庆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