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评价(共12篇)
经济发展评价 篇1
为了正确评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循环型农业建设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性, 必须对其作出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则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 随着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 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全面客观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 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经历了从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片面评价到适用于更多情况的综合评价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993年, 侧重于产品和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LCA) 方法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用来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20世纪90年代, 侧重于实物的物质流分析 (MFA) 方法开始流行起来。1995年, Wemick等首次提出了较为详细的MFA计算过程[1]。2000年, Masui等基于投入产出法对循环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2]。Daly (1994) 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3]、Cobb等 (1999) 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4]使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这种较为全面的方法得到了深远的发展。
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5]。马其芳等 (2005) 使用BPEIR模型和Delphi法选取了评价指标, 借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评价[6]。贾世靖等 (2008)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马其芳等人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评价[7]。赵波等 (2012) 基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建立了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张晓先等 (2013) 基于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目标建立了指标体系,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8]。
基于上述分析, 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但因为过程运算复杂, 需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 并且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 模型的运算过程要充分清晰, 方法要科学合理。
2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 便不能只从某一因素或单一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而是需要采用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 即根据事物的多个影响因素作出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对事物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对受到多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总体评价, 非常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判。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等原则, 将影响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加以整体性分析和综合。本文依此建立了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 (资源产出水平、资源消耗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环境安全水平) , 16个二级指标 (水资源产出率、土地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等) (表1) 。
2.2 评价等级标准的建立
本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使用模糊评判集:V= (v1, v2, v3, v4, v5) , 其中v1表示优, v2表示良, v3表示一般, v4表示较差, v5表示很差。为了能够正确给出指标所处的级别, 需要对评价等级标准的临界点进行量化, 方法如下:首先选取某一年的各个地区的16个二级指标数据, 对每一个正向指标i, 取其最大值记为xi1, 最小值记为xi5, 平均值记为xi3, 指标值落在区间 (xi3, xi1) 的平均值记为xi2, 指标值落在区间 (xi5, xi3) 的平均值记为xi4。则xi1、xi2、xi3、xi4、xi5分别代表优、良、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等级的临界值。同理, 对于逆向指标进行反向操作即可。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Delphi法, 即专家调查法, 专家学者对同一级指标任意两两因素重要性的匿名调查及反馈, 待专家组的意见趋于一致后得出最后数值, 排列成一个比较矩阵。例如对于一级指标层中的4个指标A1、A2、A3、A4, 构造比较矩阵A= (aij) 4x4, 其中, aij表示指标i相对指标j的重要程度。比较矩阵由于专家主观认知上的差异性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因此要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当未通过一致性检验时, 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 λmax表示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RI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n表示比较矩阵的阶数。
若CR<0.1, 则可认为比较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当比较矩阵满足一致性条件后, 计算比较矩阵对应λmax的特征向量ξ,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η, 则向量η就是对应等级指标的权重[9]。
2.4 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应先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当指标实际值靠近模糊评判集某一等级的临界值时, 则赋予该指标较高的隶属度, 反之, 则赋予其较低的隶属度。具体可按照如下方法求得:设rij表示指标i对应于等级j的隶属度, 指标i实际观察值为xi, 则rij的值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其中, j=1, 2, 3, 4, 5。从而, 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2.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模糊矩阵的运算法则为B=ηR, 其中B表示隶属向量, η表示权重向量, R表示评判矩阵, 算子为模糊矩阵算子, 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模糊算子。
第1步, 依据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分别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ηA和ηB:
构造权重矩阵K= (εTA1, εTA2, εTA3, εTA4) T, 计算ηTC=εTA×K, 其中ηC= (c1, c2, …, c16) T, 将ηC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向量η*= (d1, d2, …, d16) T, 其中。
第2步, 计算地区的二级指标隶属向量:
将BB (k) 作归一化处理, 得到B* (k) = (f1k, f2k, f3k, f4k, f5k) , 其中, B* (k) 即为地区k目标层指标Z对于模糊评判集V的隶属向量。
第3步, 对每一个评判等级vj视其重要程度赋予一个权重向量Tj, 计算地区k的综合评价值S (k) =Tj×B* (k) 。根据S (k) 值可直观地对各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分值越大, 说明该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反之越低[10,11]。
3 结语
本文在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基础上, 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详细说明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过程, 有利于准确地对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和监测, 通过横向对比, 分析每个地区的优势、劣势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循环型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摘要: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 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详细叙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运算过程, 以监测和评价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循环型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WEMICK J AUSUBEL.National Materials Flows and the Environment[J].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1995 (20) :463-492.
[2]MASUIT, MORITAT, KYOGOKU J.Analysis of recycling activities using multi-sectoral economic model with material flo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2) :405-415.
[3]DALY H E, COBB J B.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oston:Beacon Press, 1994:182-202.
[4]COBB C, HALSTEAD T, ROWE J.The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Summary of data and methodology[J].San Francisco Economics, 1999 (30) :13-28.
[5]马其芳, 黄贤金, 彭补拙, 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 (6) :891-893.
[6]贾世靖, 刘银仓, 王珊珊.基于模糊评级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24 (4) :436-438.
[7]张晓先, 王立, 马放.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15) :3741-3743.
[8]赵波, 李根荣.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2 (4) :9-12.
[9]熊启才.数学模型方法及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10]安海燕, 李翠霞, 田德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以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J].农机化研究, 2009 (12) :25-28.
[11]马丁丑, 王文略, 马丽荣.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2) :79-83.
经济发展评价 篇2
【摘 要】 本文以在南疆兵团“4+2”模式经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运用EViews软件,建立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模型,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实现南疆兵团“4+2”模式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南疆兵团 人力资源 劳动生产率 经济发展 评价
南疆兵团(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和农十四师)以民族人口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同时伴有较高的人口性别比制约了南疆兵团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个位于南疆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既负担繁荣边疆经济,又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经济联合体,人口历来是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主要因素[1]。而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直接关系着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南疆兵团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通过人口规模、农业人口、民族人口、人口性别比、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和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等几方面数据,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而进一步提出制约南疆兵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建议,旨在为南疆兵团“4+2”模式(“4”即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十四??,“2”即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又好又快的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服务。南疆兵团“4+2”模式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1.1区内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的活要素,对经济增长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他主编的《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中,他认为经济增长可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雇佣劳动力的增长,另一部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不但与从雇佣劳动力的数量有关,而且还与雇佣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新疆南疆兵团GDP增长率与就业劳动力增长率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总的增长来看,2009~2016年新疆南疆兵团从业人员增长了1.42倍,而新疆南疆兵团GDP总量增长了10.29倍。这说明新疆兵团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新疆南疆兵团从业人员减少时,可以看到其增长率为负时,相对应的新疆兵团GDP增长率基本上为递减增长率。二是新疆南疆兵团GDP增长率远高于从业人员增长率,说明经济增长除了劳动力数量增长对其所做的贡献外,还有相当部分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率提高的 [1]。
根据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观点,说明南疆兵团人力资源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提高,也说明某种因素致使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从而推动正增长,但是波动是相当剧烈的,从业人员增长率正负相隔出现,波动也比较大,这说明南疆兵团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着严重的滞存或短缺。从新疆南疆兵团就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中农十四师是波动最大的一个师,新疆南疆兵团和其他三个师的就业增加值弹性系数相对波动较平稳。这说明农十四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着严重的滞存或短缺。
1.2 区内就业结构与GDP动态变化规律与特征
南疆兵团GDP及三次产业产值的绝对量有了较大增长,在八年间全社会就业人员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就业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非一致性。
南疆兵团八年来一产产值在波动中下降,而就业结构却在波动中上升,这说明在第一产业结构收缩演变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并没有顺利的转移出来,不仅如此,2009年以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还出现了明显的小幅度增长,说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出现了回流现象;第二产业值结构也在波动中下降,就业结构也在下降,特别是2009年以后,就业结构出现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结业结构的下降,释放了大量闲散劳动力,冲击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所以出现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回流的现象;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在上升,但就业结构上升幅度低于增加值结构的上升幅度,这说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
同时南疆兵团“4+2”模式中的六个单位就业结构变化规律与特征基本上像相似,总体上来说,良性的就业增长只能来自经济的增长,只有经济规模的扩大才能吸纳更多的就业。南疆兵团“4+2”模式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模型分析
本文将以南疆兵团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为例,运用EViews6软件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分析人力资源与劳动生产率对南疆兵团经济发展贡献。
2.1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
表1给出了采用EViews6软件对历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9902,表明模型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从截据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均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n-k-1=8的临界值t0.025(8)=2.306;并且从斜率的值看,表明在2009―2016年间,劳动生产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区内GDP增加27.75个单位,即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
2.2 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回归结果表明在2007―2016年间,区内GDPZ变化的99.96%可由其他两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在5%的显著水平下自由度n-k-1=7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7)=2.365,因此所有的变量参数都显著的不为零。并且从两个斜率的值看,表明在2009―2016年间就业人口数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区内GDP增加值增加1.13和1.02个单位,即就业人数增长率对区内GDP增长率的贡献大于劳动生产率才对区内GDP增长率的贡献。这说明南疆兵团劳动生产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小结
(1)新疆南疆兵团总人口和各个单位人口的再生产出现了极大转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逐步走低,人口增长方式从“高增长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逐渐转变为“低增长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的三低状况。南疆兵团中农三师和农十四师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南疆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这说明,虽然人口增长方式正在从“高增长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逐渐转变为“低增长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依旧很高。
南疆兵团2016年人口总数占新疆兵团人口总数的26.45%,人口总数增长缓慢占新疆兵团总人口的30%以下。兵团在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有利于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实施,不利于新疆南疆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
(2)兵团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在南疆兵团,而南疆兵团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三师和农十四师。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新疆南疆兵团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由于地理及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在南疆和南疆兵团的过高比重,且高校入学标准较低,教育资金利用率低,不能保证教育质量,不利于南疆兵团经济的发展。
(3)兵团是以农业为主的绿洲经济,这导致了南疆兵团农业人口居多,但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尤其是农十四师和农三师这不利于团场的城镇建设,同时由于从事农业人口的素质较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的实施和推广。
(4)到2016年末,兵团人口性别比为110.5。从历年统计资料显示,兵团、南疆兵团“4+2”模式的人口性别比均高于兵团的人口性别比。1975年以前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因为屯垦的需要,大量部队官兵转业到兵团,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1978年以后又出现了偏高,而且逐渐升高,原因主要是选择生育的结果[5]。
(5)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与其教育投资之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一个地区教育直接影响到区域人力资源的素质的后续人力资本的开发、积累和管理[4]。南疆兵团义务教育水平现已大幅提高,公共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使用,基本公平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6)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缓慢,特别是农三师和农十四师地处南疆三地州困难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水资源交通运输制约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人才引进难,是制约二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7)南疆兵团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一产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偏小,而主导一产的农业结构也存在缺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少高端加工产品。导致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产,吸纳着大量的劳动力。一直以来兵团都在优化产业结构,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矿产资源转换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在南疆兵团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又由于产业结构的滞后,物质资本投入效率的递减延缓了经济增长速度;更由于人力资源存量结构和现有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受制于人力资源存量,严重的阻碍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又反过来制约着南疆兵团人力资源的投入[1]。
(8)师市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吸纳作用开始显现,阿拉尔和图木舒克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但同时,可以看到土木舒克农业人口比重过高,这不利于图木舒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二者也存在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管观,金融企业管理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科技研发与应用大多局限于?r业领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积累。
综上所述,南疆兵团在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方面应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促进区内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区内人力资本的积累、立足本地,内外结合,尽快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加强区内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阿拉尔和图木舒克城镇化建设,发挥城市积聚产业和人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娟.兵团人力资源竞争力发展策略[J].新疆农垦经济,2003(5):25-30。
[2]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M].第一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1-33。
[3] 刘月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08(4):69-71。
[4] 陈仲常,章翔,欧阳文.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因素相关性研究―基于人口发展方程的构造[J].2008(5):45-48。
[5] 崔光莲,赵勇,杜桌君.西部大开发与新疆人力资源研究[J].新疆财经,2001(2):9-13。
[6] 胡毅,关亚丽.新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J].新疆财经,2000(3):23-28。
[7] 井西晓.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协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1-3。
[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2016。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6。
在发展中评价 在评价中升华 篇3
【摘要】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针对以分等和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深化和发展。它由形成性评价发展而来,但比原始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沟通;协商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56-01
1 发展性评价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发展性评价使广大综合实践教师充分认识到评价不再是外在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发展的。如我们在教学中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无不体显出这一特征。尤为突出的是,在“成长历程”领域,课程展开的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的实现又内在地构建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生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就是在执行評价的功能。
2 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在评价过程中,强调自我评价的同时,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有机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评价表、成长记录袋、展示性评价等多种方式。
2.1 自评:在课程中,注意运用自评。我们将学习目标列成表格,将评价标准列入表格中,制成自我评价表,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给自己准确定位,课后及时收回。
2.2 他评法: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间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学生既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通过比较,也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同时,我们还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如:老师、家长等。这种评价可以调动家长、社区以及社会上的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真实,更有利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的最终目的。
2.3 成果展示法:即将学生、教师的方案、作品、撰写的报告、论文、参加竞赛获得的证书、奖品等展示出来,让成果本身来说明课程的价值。
2.4 师生民主评议法:包括教师、学生的自评、师生协商评议。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全程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自身体验,全程参与印象、观察记录等全面评价学习情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最有发言权,他们的体验、收获、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发现的新方法、看到的新问题等等,都有助于今后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因此,师生民主评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2.5 反思性评价: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与失,以更好地规划未来行为。同时,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撰写典型案例。
上述五种评价方法,即可以帮助学生学生养成勇于自我批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养成团结、务实、民主的作风,同时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泛的口头表达的机会。
3 发展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学生克服了以往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盲目应付的心理,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来。如以往在每两周一次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经常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参加,甚至家长为学生写请假条,帮学生开脱。而今,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主动为活动出谋划策,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极大的变化,主动要求家长走进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得力助手和向导。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变为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主动担当社区环保小卫士,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增强了,每次活动前的活动设想,活动中对活动内容的见解,活动后的自我评价、总结等等,都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考验。只有认真参加活动,真正投入到活动中,才能得出切身的体验。学生的承受能力有了巨变,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宝宝,小太阳,大人围着他们转,家长几乎成了他们的保护伞,只要需要无处不在。而今,孩子们在每次活动中,无论多苦,多难,都能承受压力,宁肯自己哭鼻子也决不轻易向家长开口;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观,过去的自私不见了,更多的是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被开发出来,每次活动,大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或是小组内协作完成,每个同学都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筋,想办法,拿方案,作计划,亲自动手实践等等,都极大的锻炼了学生,使他们有了较强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开始懂得生存中竞争的重要。
4 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工作,推动了学校、家长、社会的有机结合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只有从小天地中走出来,才能适应社会大舞台的需要。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什么课程,教师都是黑板上耕田,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晓得“数理化是成长的出路,成绩是发展的硬道理”,国事、家事,谁的事都与我无关;社会只承认你的文凭,家长只要学生的高分,什么活不活动,影响学习,少参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大门终于向学校敞开,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孩子成长,学生的综合发展之路,在社会和家庭中一路畅通。
经济发展评价 篇4
传统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和后来兴起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项目、内容设置方面有较大不同, 但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值得关注:一是以班主任为评价主体, 虽然有时候也有科任教师的参与, 但是至多由他们写一两句话、签个名而已;二是在学期结束时做出评价, 所以都是终结性评价;三是评价基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评价;四是“寄语”基本一个模式, 常见套话、空话;五是评价中基本没有“家庭”这一重要因素参与, 家长在这种评价中所承担的任务只是在看到评价后签上名字。
这样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评价目的性不强, 尤其是忽视个性目的;二是评价过程性不强, 只关注结果;三是忽视被评价者———学生的参与性。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触动不大, 帮助也不大, 也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 他们至多看一次就弃之不顾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 使评价更有效?我校召开全校教师会, 群策群力, 最终设计出《学生发展评价手册》, 试用后觉得效果大大优于原先的评价方式。于是, 不断完善和细化, 最终形成以下的样式。
二、《学生发展评价手册》介绍
(一) 板块
第一块是“重要规章”, 收集《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班级公约》《执勤值日安排》等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材料。
第二块是“我的目标”,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生理想”, 分两个小部分:人生理想, 确定这样的理想的原因 (本身的条件、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是“学期目标”, 分五个小部分:自己设想的学期目标、家长期望的学期目标、伙伴希望的学期目标、教师建议的学期目标、最终确定的学期目标。
第三块是“发展过程评价”, 包括三个部分:每周一次的“发展足迹” (共计16张纸) , 每月一次的“发展小结” (共计4张纸) , 每学期一次的“发展总结” (共计4张纸) 。
第四块由封三和封底组成, 设计成一个材料袋封三是材料袋正面, 印有“重要情况登记”, 由学生自己记录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情况, 只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就记录在此。封四是材料袋底。材料袋装一个学期的重要资料, 比如奖状、试卷、作品 (照片) 等封三的记录要和袋子里的实物一一对应。
全册总共安排32个页码, 封面、封底采用贴塑纸制作, 便于保存。
(二) 核心内容
《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核心内容是“我的目标和“发展过程评价”。
“我的目标”安排了“人生理想”、“学期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规划人生。小学生对于“理想”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 大多数学生不懂理想, 但是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之下, 能很快地确定自己的理想, 即将来做什么有出息。有了理想之后, 引导学生把理想落实到“学期目标”上。因为理想是自己的, 所以学期目标也就是自己的了。在“学期目标”这一方面, 安排的篇幅总共有五栏:自己设想的学期目标、家长期望的学期目标、伙伴希望的学期目标、教师建议的学期目标、最终确定的学期目标。这样做是为了体现对学期目标的重视, 贯彻评价的“共同协商原则”。学生的成长最终结果是“人的社会化”的程度, 所以他的成长是自我要求、家庭要求、群体要求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不那么准确, 因此需要家长、同伴、教师协助。在几方多次的协商之后, 最终确定学生的学期目标, 这个目标一旦确定, 中途不再调整。从“我的目标”的订立看, 这是《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灵魂所在。
“发展过程评价”安排了“发展足迹”、“发展小结”、“发展总结”等内容, 这里体现的是发展评价的循序渐进原则, 由周到月再到学期。“发展足迹”以周为单位记录评价, 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发展小结”以月为单位记录评价, 设计内容如表2所示。
“发展总结”以学期为单位记录评价, 设计内容如表3所示。
三、《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操作
(一) 培训到位
由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抽调人员组成《学生发展评价手册》推广、使用培训小组, 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主要是讲清目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培训家长、学生。第一次使用时, 学校在开学初花费一周的时间来培训。接下来的每学期开头只要重点关注新生的培训, 而为了及早上路, 我校在暑期招生时就召集家长培训, 让新生家长尽早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二) 全员参与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把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变为过程性的多次评价, 无疑大大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如果仅靠班主任一人落实, 班主任将苦于应付, 影响效果。为此, 学校建立“全员参与评价制度”, 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到评价中来, 以班主任为组长, 每个班级三位教师为评价小组, 合理分工, 均衡开展评价工作。人人参与评价, 带来了“全员化德育”模式的建立。原先科任教师连班级学生都认不全, 学生也不“买”他们的“账”, 现在参与评价, 这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学生也渐渐和教师走近, 上课情况大大改观。
(三) 时间有保证
《学生发展评价手册》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成绩报告单》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方式的评价,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评价需要的周期变短, 每一周都要进行评价, 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开始, 我校把周五下午第二堂课安排为“班会”, 完成“自我评价”“伙伴评价”“老师评价”以及伙伴和老师的“建议”, 周五放学带回家交给家长进行评价和建议, 然后安排好下一周的目标。周一带来交给教师, 教师在周一到周五的“晨会”时间, 结合学校部署和班级实际对《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情况进行“点评”。这样一来, 晨会天天有内容, 解决了班主任晨会没有内容说的烦恼, 改变了晨会经常被挪作他用的状况。随着操作的熟练程度增加, 各班都安排学生周四在家完成各种评价, 周五交给教师和同伴完成评价建议。周五班会变为以“一周评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效益大大增强。
(四) 评价要求有区别
一是对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要降低要求, 比如一年级的“学期目标”要和幼儿园接轨, 不要分得太细, 主要就列举几条:做个好学生, 专心听课, 敢举手发言, 读书好, 写字好, 作业认真、清楚, 座位整洁, 不骂人打人。再如低年级学生的评价等级宜用直观的笑脸和哭脸分别表示两个级别, 而中高年级就可以采用三个级别。二是对家长的要求要有所区别, 因为家长的素质有高低, 尤其是现在留守儿童多, 许多学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对于评价知之甚少, 甚至有抵触, 我们就为这一类家长设立了“口头评价法”:由附近的本校高年级学生将需要评价的学生的情况读给家长听, 家长说一下看法, 由这个学生代笔完成评价。三是对评价的起点要有所区别。不同的学生基础不一样, 班级要让学生自行确定目标, 略加引导即可, 不可过高, 否则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五) 抓好他评的质量
一般的学生做自我评价都非常乐意而迅速, 但是对于给别人评价往往不在意, 甚至“宽以待己, 严于律人”。这要求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教师的评价往往不如家长的评价, 这是因为家长只评价一个, 而教师需要评价数十个, 容易敷衍塞责。为此, 学校评价小组建立了“考核办法”, 经常性开展抽查活动, 并将抽查情况予以公布, 抽查结果进入班主任考核序列, 有效提升了评价的质量。
(六) 注意评价的连续性
《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设计框架是一个整体。以学期为单位分为五个环节:人生理想—学期目标—每周评价—每月小结—学期总结。如果从小学六年看, 共有60个环节。这60个环节都围绕“人生理想”展开, 所以评价存在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随着年级的升高, 评价要求应当逐渐提高。为此, 教师要十分注意阅读和掌握之前年段的学期目标设置, 这就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爱护《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要求。旧的《学生发展评价手册》要成为档案留存下来, 六年12本, 记录着多少成长的兴奋、失败的懊恼、奋斗的汗水, 多少提醒的话语、鼓励的话语、鞭策的话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四、对推行《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思考
使用《学生发展评价手册》后, 学校工作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自觉了, 家长参与了, 教师轻松了, 人际和谐了。在推行《学生发展评价手册》一年后, 学校的素质综合考核成绩超过了中心小学, 并且连续多年保持全区领先。而今回过头来看看当初设计推行《学生发展评价手册》, 有一些方面尤其值得思考。
(一) 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
评价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才行, 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欲望尤其重要。当我们发现教师对使用《学生发展评价手册》不理解时, 我校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建立学校评价小组, 制定“考核办法”。后来又对全校考核方案进行修改, 设计并通过了以“评价改革”为核心的《教师业务成长和绩效考核方案》, 把《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置于学校工作的前沿。另外, 我校还要求各班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 开展“学生成长汇报”“夸夸我的孩子”“我为伙伴骄傲”等以《学生发展评价手册》为中心的活动。为便于《学生发展评价手册》中学期目标的设定, 我校还把学校工作的安排细化到每个活动, 提前到开学前一周就和各位教师见面, 从而提升了学校行政力。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校开设了多种兴趣活动小组, 培养学生专长, 为学生实现学期目标提供便利, 即使有时小组成员只有五六个, 我们也坚持正常开展活动。
(二) 评价改革是一个需要群策群力的工作
依靠少数骨干也许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但是无法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只有针对学校实际开展评价改革才有价值。评价改革要从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着手, 聚合各种有益因素,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评价要十分重视家长的参与, 没有哪个家长愿意忽视学生的发展, 所以家长对于我校的这项工作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只要有活动就积极参加。
(三) 评价目标的设定十分重要
推行《学生发展评价手册》过程中, 最复杂也是最艰难的任务是“学期目标”的确定。我校对此十分慎重, 因为我们深知, 这是《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灵魂的所在, 没有目标的评价等于盲人摸象, 目标不切合的评价等于皮肉分离。为此我校开展反复的协商, 确定了“自己设想、家长期望、伙伴希望、老师建议、最终确定”的目标设定思路。这样做看似费神费力, 其实是对目标的筛选和理解, 把所有可能的积极因素都汇聚到目标确定上, 最终整合出囊括了家庭、学校、班级、同伴、自己的意愿的学期目标, 这为以后的评价建议、期中小结和期末总结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实这个协商确定目标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 而这种教育显得温柔而有情。
(四) 评价工具的使用要体现综合评价的特征
《学生发展评价手册》只是一件评价工具, 为什么所产生的效果比传统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和后来兴起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好得多, 我认为有这样的原因:《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综合实现了评价理论的要求。
一是体现了评价的诊断性, 这在每一周的评价中比较明显。
二是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从每一周到期中再到期末, 整整一学期100多天都在进行着评价, 而六年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家长、伙伴和教师都在持之以恒地评价, 所产生的正效应是可以估量的。
三是体现了评价的个性化。从目标制定到过程评价都是针对每个独立的个体, 而非让学生觉得是和自己无关的泛泛的教育、批评。评价成为“自己”的, 怎会不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极大兴趣, 产生巨大的动力?
四是体现了评价的直观性。评价采用表格式, 目标和评价一一对应, 一目了然;评价的等级采用笑脸和哭脸、三级等级制, 学生用色笔填涂, 简单直观, 所见即成绩。而从整本《学生发展评价手册》可以看到学生发展的足迹、阶段小结、学期总结, 翻开就看到自己的成长, 直观而震撼心灵!
五是体现了评价的期待性。这大概是《学生发展评价手册》中最显著的特点———在期待学生成长。一页页写满的“评价与建议”、一页页等待填写和填涂的空白评价表、最后的材料袋……无一不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号:孩子, 快快发展, 快快成长。
(五) 《学生发展评价手册》还需进一步完善
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分析评价意见 篇5
一、基本情况
****区位于****市城区西北部,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35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7.3万人,农村人口4.4万人。
三年来,****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三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统筹发展、借力发展的四种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商贸新区、旅游综合服务区、生态靓区、文化名区”的“五区”建设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4亿元,是****的 2倍,年均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是****年的1.4倍,年均增长10.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7.5亿元,是****年的9.5倍,年均增长56.9%。财政收入达 到8049万元,是****年的1.9倍,年均增长22.6%。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3545元,较 ****年 增 长4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70元,较****年增长49.9%。****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361元,较****年增长643%。外来投资额达到5.45亿元,较2004年增长54%。居民新增储蓄存款较****年增长172.8%,居民新增储蓄存款占GDP的比重达到10%。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 额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的27.6%,较****年 增 长19.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3%,较****年增长29.7%。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推进“两个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贡献率达到58%,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对现有骨干企业,通过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传统冶金向特种冶金转变。对“三高一低”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或转产。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建企业,在政策、资金、财税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先后引进了金红石钛白粉、高频开关通讯电源和增压磁化螺旋曝气机等一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通过上技改、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培育了多氟多公司、瑞王公司等8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支柱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利用“三废”研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维纳陶瓷公司利用氧化锆粉生产纳米陶瓷结构件、河南科林有限公司利用佰利联公司七水硫酸亚铁生产脱水剂、宏起建材公司等7家企业利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的投产,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鑫诚公司积极采用新工艺,节约了土地,降低了煤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3%,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0.1%。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038万元,比****年增长1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0%,比****年提高150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年该区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等主要指标居四城区第一。
3、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重评价 促发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评价 作业布置 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1-01
一、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用不同的价值标准可能得到不同的判断。关于小学数学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业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能利用好这一手段,它可能会成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力、最灵活也最有效的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业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作业内容统一化,不分层
教师对同一个班级或者两个平行班,往往习惯于布置统一性的作业内容。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作业设计简单、批改快速、反馈容易。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用统一的作业来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显得不够有针对性。出现了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普遍现象。
2.作业形式单一化,不丰富
平时作业的题型往往受考试约束,教师习惯于选择一两套教辅资料当作每日的作业。这样单一化的作业形式和练习题型,对学生的思维、数学素养的发展都有局限性,机械的练习学生也容易感到枯燥、疲劳,从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批改作业效率低
据调查,教师每天花在批改作业上的平均时间是2小时左右,后续还要个别面批、记录,反馈,回批等。此外教师还要备课、上课、教研、参与校内的其他事务,剩下真正能钻研教材、潜心教学,设计作业的时间就显得很有限了。长期如此,教师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作业错误率高,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加重学生和老师作业批改和订正作业的负担。
二、小學数学作业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有选择地布置作业
1.作业内容的开放化
作业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知识层面又要考虑学生层面。知识层面,可以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方面全面考虑,内容充实,目标明确。学生层面,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作业内容就要更加开放丰富,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布置,各取所需,让每一位学生在作业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人人学习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思想。
作业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困生,可选择与课内知识相关的练习,达到巩固和熟练的效果;中等生,完成自己选的自选题后,可鼓励再选其他星级题,学会挑战自我,达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学优生,不断的挑战难度,可以充分的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这样,每位学生都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并且完成作业的兴趣也加大了,效率相应也提高了。
2.作业形式的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业也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在作业设计上可以更丰富,使之多元化。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制作式作业、游戏式作业、整理性作业、数学日记和小报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能激发他们更多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
(二)作业评价主体多样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价值认知活动,因此,作业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样的,学生自己、同伴、教师、家长、其他人员,在得到学生认可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作业评价的参与者。
1.学生互批
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作为小老师的他们,会更关注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正确率,学生这样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能促使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很早以前就提出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
2.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作业的评价是指家校合作,让家长在孩子作业方面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收集孩子写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参与,孩子将更重视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家长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目前的学习状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的反馈,收集到学生作业中的价值信息,进行后续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巧妙运用《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应用于教育,是指将一定时期内学生的作业进行整理收集。这些属于学生的作品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1.明确《成长记录》的意义
学生是建立《成长记录》的主体,并对评价结果拥有决定权,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要体现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标准化指在一定范围内,如一个班级、年级或学校的《成长记录》表现形式要相对统一,便于评价;个性化每个学生的过程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表现形式要有个体的特征。《成长记录》所选内容能清晰的展现学生某一时期内某一方面的真实情况,可以记录他目前存在的不足,提高努力的进步,或是闪光点。
2.确定《成长记录》的项目
《成长记录》的具体项目内容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讨论来制定,可以是在校作业,数学日记,数学小报,数学实践活动报告,自我评价,老师家长评价,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或是点滴进步和收获等。
3.反馈《成长记录》的情况
学生是《成长记录》建立和运用的主体,能看到自己一路的成长足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常规性检查计划,定期反馈、交流、讨论和学习。这样,《成长记录》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关键在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否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体性显得至关重要。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重视数学作业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4
[3]马复、綦春霞《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谢广田、刘瑛《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孙名符、刘岗《数学学习评价》科学出版社2008.10
[6]张远增、胡耀华《小学数学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7]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经济发展评价 篇7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产生连锁反应, 推动循环经济链条的延伸与“绿色技术”的研发, 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具体实践。目前陕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主要局限于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 对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无论从理论研究、政府政策还是试验试点都落后于全国, 特别是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与实证研究基本是空白。因此, 从区域出发, 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循环经济研究回顾与分析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称为3R 原则) 为行为准则, 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 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从而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 3R 原则, 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回顾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 美国、德国、日本和欧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的发展, 早期的循环经济实践以企业自发启动为主, 主要是对资源使用方面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90 年代以后, 欧盟各国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 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 相继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 并通过强化循环经济立法、调整税收等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在《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中明确了日本在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 其目标是在 2010 年前将本国建成生态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型国家。
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最早见于 1997 年。牛文元、马凯等学者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发展意义、基本原则、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诸大建、李兆前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预测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冲击, 认为循环经济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王廷荣、赵国杰等学者从具体行业或不同产业内循环经济的运用进行分析;任勇、刘云兵等主要论述了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的法律、政策保障。
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所做的几乎都是循环经济理论、政策方面的研究, 而较少研究区域内具体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而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行业循环经济的健康运行, 本文想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是构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其进行评价。
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时,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评价指标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 从而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2.1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特点以及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我们来选取反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鉴于目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又囿于相关统计数据收集的约束, 因而作者不建议在评价中选用太繁杂的指标, 而是遴选出真正反映循环经济内涵和核心的指标。从这个角度看,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服从以下原则:
(1) “3R”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要体现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其运用效果, 因此在选择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时, 要突出体现“3R”原则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整体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它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就业相统一的“三赢”经济, 追求的是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整个大系统的角度出发, 将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3) 数据可得性原则。因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因此, 必须保证能够获得不同时间阶段的评价指标值, 最好能够通过现有的统计活动获得。此外, 通过统计渠道获得的数据能够保证其分析成果的运用与推广。
(4) 动态性原则。区域发展系统不是静止的, 而是按一定方式不断运动着。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就是要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运用评价体系对系统动态过程进行监控。另外, 人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又会有新的认识。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 随着区域的发展不断改进。
(5) 地域性原则。由于各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的差异, 造成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 因此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地区有所改变, 使之具有地域性。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在选择一些基本指标的前提下, 再根据所评价对象的特点, 采用某些特别指标。
2.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循环经济内涵以及选取原则的理解, 我们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见图1。
注:图1中的各评价指标均是针对陕西而言的。
3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有关评价的方法比较多, 如模糊评价法、专家定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尝试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使用) 用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其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是确定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指标的权重, 而使用模糊评价法的目的是通过各指标的实际数据评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3.1 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集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将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 即分解、判断、综合。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 构造判断矩阵; (3) 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向量; (4) 对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的权重向量作一致性检验; (5) 计算总排序 (方案层各指标相对于预定目标) 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3.1.1依据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按照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形成一个递阶层次。处于最上面的层次是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即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中间层次是准则层B (本文中指Bk, k=1, …5) , 最低一层是决策的方案层C (本文中指C1……C26) 。
3.1.2对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如: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Cij (i表示横行, j表示纵列) 是对于B1而言, 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 通常Cij取1, 2, 3, …, 9及它们的倒数, 其含义见表1, 它们之间的数2, 4, 6, 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类似意义。
对于准则B1, 通过n1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设判断矩阵为A, 则A= (Cij) n1×n1具有下列性质:
undefined;undefined指第k个准则下所包含的方案层的指标个数, n指方案层的指标总数,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其他的判断矩阵。
3.1.3 由判断矩阵计算该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undefinedi
第二步:将undefined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wi, wi即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且undefined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undefined
其中, w= (w1, w2…wn1) ′, (Aw) i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3.1.4进行一致性检验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在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时, 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检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undefined
第二步:计算一致性比率CRundefined其中, RI可以查表2得到,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重新计算。
3.1.5计算总排序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设方案层各指标 (二级指标) 相对于准则层对应准则的权重为wi, i=1, …, n, 准则层各指标 (一级指标) 相对于预定目标的权重为w′k, k=1, …, 5
总排序 (方案层各指标相对于预定目标) 的权重值向量为
Wi=|w′1w1…w′1wn1w′2wn1+1…w′2wn2…w′5wn4+1…w′5wn|, i=1, …n, 且undefined
一致性检验如下:
undefined
其中, CIj, RIj (j=1…5) 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权重向量时的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指标的修正值。
undefined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层次分析法, 可以得到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于权重的计算, 为了防止个人的主观性过强, 通常可以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
3.2 用模糊评价法评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2.1 确定评语集。
本文针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二级指标中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的特征, 对于各定性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对于各定量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V={各指标的原始数据}={xij}, (其中, xij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i=c1…c8, c10…c13, c16…c25, j=1, …m, m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被评价的年份数量, 本评语集中的1……m只代表不同的年份) 并未采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其原因是, 若采用“优, 良, 中, 差”作为评语集, 则需要每位专家针对每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的评比并给予“优, 良, 中, 差”中的某种评价。然后统计每一个指标分别得“优, 良, 中, 差”的次数。显然, 如果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较多, 难以保证专家对每一项指标都非常了解, 又鉴于本文是对不同年份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的纵向比较, 是一种相对值, 因此可以对各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后加以应用。
3.2.2 二级指标综合为各模块 (相对应的一级指标) 得分。
(1) 对于各项定量二级指标, 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始数据开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处理后数据。
undefined (公式1)
其中, xij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min (xij) 为xij的最小值, max (xij) 为xij的最大值, rij表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年份的该项定量指标中的相对大小, rij是界于 (0, 1) 之间。
i=c1…c8, c10…c13, c16…c25, j=1, …m
以求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为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后, 得到下面的6×m矩阵I。
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矩阵 (w1, w2…w6) 乘以矩阵I就得到一个1×m维的矩阵II, 矩阵II反映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该m项得分都是界于 (0, 1) 之间的。类似地也能够得到社会进步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各模块的得分。
|第1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第m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1×m (矩阵II)
注: 为了书写方便, 矩阵II中第j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即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
(2) 对于各项定性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 其得分为:undefined其中, p=4, 3, 2, 1 (4, 3, 2, 1分别代表优, 良, 中, 差) , αpij代表评价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性指标时p出现的次数, i=C9, C14, C15, C26, j=1, …m, 得到rij后, 结合二级定量指标的rij同理可以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管理情况和环保实现情况的得分矩阵, 各得分在 (0, 1) 之间的。
可以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情况、管理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环保实现情况模块的得分综合成一个5×m维的矩阵III。
(3) 各模块得分综合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用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w′k乘以矩阵III可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数矩阵, 这些发展指数的大小代表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弱。 即
undefined
|第1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第m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其中, w′k=|w′1w′2w′3w′4w′5|。
总体而言,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相对较好的评价方法。将其应用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不仅原理科学, 逻辑合理, 方法简单, 结论可靠,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作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 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的归类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进行归类分析。具体做法如下:以rij为横坐标, 以Ci的总排序权重Wi为纵坐标, 可以将影响第j 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分为四个部分, 如图2所示。通过图2, 有助于确定陕西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应当优先着重改善哪些二级指标,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 属于图2中各区域的二级指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发生变化。
那些rij值较高, 重要性也较高 (即Wi较高) 的二级指标属于保持区, 对于这些因素, 应当注重保持已有的优势, 并适时地进行发展, 使优势得以不断地巩固;那些重要性较高, 而rij值较低的因素属于加强区 (优先改进区) , 应当特别重视处于加强区的因素, 尽力提高这一区域的各rij值, 使之向保持区靠拢, 因为加强区内指标的rij值的提高, 可以极大地促进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备区中包含那些rij值较高而重要程度不高的因素;最后的一些因素是那些重要程度不高、rij值也不高的因素, 对于这些因素, 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可以进入忽略区。
总之, 对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结合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模糊评价法来比较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 通过归类图可以确定某年各二级指标处于哪个区域, 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海英, 熊飞.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 :54-55.
[2]白雪梅, 赵松山.由指标重要性确定权重的方法探讨[J].江苏统计, 1998 (3) :22-23.
[3]牛映武.运筹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4]刘东红.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7:4-6.
[5]冯艳, 冯晓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 2006, 25 (8) :121-128.
[6]刘轶.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经济发展评价 篇8
关键词:显微镜,放大镜,反光镜
一、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 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声有色的, 只要教师善于察言观色, 就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真实的感受, 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为了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我们使用了“显微镜”, 将“小举措”引入了学生的评价, 在家长会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案例:家长会上的“小举措”
每月召开“家长话吧”, 在家长会上,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对分析、理解、计算、创新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个别学生提出希望与建议。记得一次家长会上, 我设计互动环节:我的“地盘”我做主, 创新提高12个练习题, 现场比拼, 意图有两个, 测试一下学生现场解答的技巧;了解一下学生的参差不齐的分析能力和计算准确度。学生的现场情绪很浓, 个个摩拳擦掌。同时也让家长客观地看到其他小朋友的优势和劣势。
经过这次家长会后, 家长和学生都对分析和计算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开始自觉严格要求计算的准确度, 在一次次的练习提高中渐渐地开始喜欢数学。还有的家长陪学生一起比拼谁的准确度高, 分析得好, 计算巧妙。杨阳、郝佳的进步非常明显。刘少凯、郝兴的数学兴趣被激起, 通过大量练习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称自己为“常胜将军”。关欣坚持每天做些创新提高题, 在练习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杨泽键更加喜欢和爸爸一起“智力大PK”。赵晋朝、赵薇还在学校举行的“数学小天才”比赛中获奖。班集体涌现出持续学习数学的浪潮。
二、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新课程的实施, 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中不存在差生, 只存在差异, 过去我们眼中所谓的差生, 只是其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只是暂时的落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推动学生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我们在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上使用了“放大镜”, 用“班级之星”的评选作为评价工具, 取代传统“三好学生”的评选。
案例:课堂中的“小技巧”
我在每节课上对自己渗透评价的意识, 发现闪光点并大力表扬, 找到学生的进步进行放大。我班的杨苗苗同学不爱说话, 声音小, 缺乏自信, 课上像条虫, 课下像条龙。她不喜欢数学, 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极差。但是写字很认真, 按时完成作业。我抓住这一特点, 和家长及时沟通, 家长也积极配合主动为孩子课下辅导。
每天上课之前, 我会先进行作业的检查和旧知的复习。杨苗苗每次作业完成很好, 并在知识链接环节, 一旦发现她的点滴进步, 我都会发彩色贴纸和小红星并给予掌声鼓励, 让大家都看到她的进步。渐渐地, 计算成为她的强项。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信心十足, 回答问题时声音会渐渐放大, 举手次数也慢慢多了起来。
分析问题是她的难点, 我鼓励小组同学一起来帮助她, 在一对一的帮扶中, 开始的进展还是很缓慢, 理解的不到位, 分析的不全面。后来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 我一旦发布“小老师讲题”这一教学环节时, 她就会主动地拿起书和小组同学一起积极地分析数学题。一旦有了创新的解答方法, 组内同学都会给她掌声鼓励, 这时在她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有时她还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此刻我找住这一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一番, 同时激动地给她大大的拥抱。在我和小朋友的共同鼓励下, 她渐渐走进了优生行列。
三、反光镜———透视学生的优劣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往往会频繁产生“不成熟”的言、行、事, 难免存在不足, 也易犯错误, 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消极的情绪会成为学生发展中的绊脚石。我认为, 既然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师就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缺点。为了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 我选择“反光镜”作为评价的工具。
案例:活动课上的“小启示”
“一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为此我准备了卷尺、小刀、纸、天平等材料。
在这次活动课中, 班里分成若干小组, 充分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 并且每组都穿插不同水平的学生。由于第一次上数学活动课, 在学生活动时, 就出现了活动内容太多而使课堂杂乱的场景。有的小组已经很快结束活动了, 而有的小组由于不知道仪器的使用而手忙脚乱。尤其在通过测量100张纸而推算一亿张纸的厚度时, 部分学生也出现了计算上的问题。由于每组都穿插不同水平的同学, 赵晋朝、郝兴兴等平时学习并不突出的孩子在这节课上都有非凡的表现, 他们个个从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 并能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虽然偶尔也有分析和计算不当的时候, 但能看出他们的态度很积极, 相当有自信, 课下他俩被分别评为“最佳表现奖”“表现突出奖”同时还涌现出了“创新新星奖”“小小能手奖”等若干名。
很奇怪的是, 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这次的活动课中, 动手操作显得手忙脚乱, 并没有比其他学生表现得好。趁这个时机, 我让班里一些平时自命不凡的尖子生看到, 像赵晋朝、郝兴兴等同学, 他们成绩不及别人优秀, 但动手能力却可以远超他们。在帮助部分学生建立自信时, 又为另一部分学生敲响了警钟, 起到了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庆部分区县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篇9
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辖区东西长470公里, 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 南接贵州, 西靠四川, 北连陕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 中国东西结合部, 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1]。2007年全市共辖19个区, 21个县 (自治县) , 这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 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对重庆市的13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 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经济发展水平, 必须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结合重庆市具体情况,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 本文选取了人均GDP,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 专任教师数, 进出口总值, 工业总产值, 公路货运量共计11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其中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 (2008) 。
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 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2]。
本文首先对11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利用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3], 得到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表1) 与主成分载荷矩阵 (表2) 。
表1中列出了所有主成分, 且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从表1中可知, 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7.097, 方差贡献率为64.514%, 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391%, 根据提取主成分的条件 (特征值大于1) , 结果中提取了三个主成分。
从表2中可知,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 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总产值上载荷较高;第二主成分在专任教师数上载荷较高;第三主成分在进出口总值, 公路运货量上载荷较高。
用表2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便可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特征向量) , 从而得到三个主成分F1, F2, F3。
虽然主成分F1, F2, F3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但是单独使用某个主成分并不能对各区县的地位作一个综合评价。所以, 我们将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列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其中:λ1=7.635, λ2=1.343, λ3=1.133
由此计算出各个区县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表3)
三、综合评价
根据主成分分析中, 可以看出这13个区县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分值为正的只有4个区县, 这4个区县都有很明显的地域优势, 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5.86, 表明这些区县差异显著[4]。
对于第一类的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长寿区在地理位置上离主城区较近, 属于1小时经济圈, 拥有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工业基础雄厚, 产业结构较完整, 交通发达, 是重庆市经济较发达地区。
对于第二类的开县、南川、大足、潼南、云阳、万盛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有很大发展潜力, 但产业结构不完整, 在重庆属于中等发达地区。
对于第三类的丰都县、秀山县、酉阳县少数民族较多, 交通欠发达,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较低,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摘要:以重庆市13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 选取反映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将重庆市这13个区县划分为发达地区、中等水平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类, 分析评价各类型的经济发展现状,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重庆
参考文献
[1]重庆概况[EB/OL].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7-04/16/content_8123667.htm, 2007-04-16.
[2]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5.
[3]罗应婷, 杨钰绢.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研究 篇10
1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 1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我国,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将会比2000年翻两番,而且将会实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可利用的资源急剧减少,这样一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而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中,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1.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产业,第二产业的地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滞后,服务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中,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进而通过消费的提升带动经济的增长。另外,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也将更加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1.3 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中,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重视。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将速度与质量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同时,通过加大科研的力度有效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质量与效益并行。
1.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后,要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扩大内需之后,各类社会消费品会大量增加,这样一来,与之相关的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在进行消费时,选择将会变得多样化,由此,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之后,第三产业将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农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消费需求也会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切实满足,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科学技术会进一步的发展,通过科技消费,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的必要性
2. 1 评价的目的
第一,综合评价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与状态。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具备一定的进程及状态,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因此,这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充分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和状态进行把握。第二,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我国在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确定了具体的要求及阶段性目标,然而从整体上看,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比较无序的。但是通过科学的评价之后,就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样一来,相关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就可以良好地进行决策。第三,推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现有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之后,就可以进行量化研究,进而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体系,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良好地发展。
2.2 评价的作用机制
通过完善的评价作用机制,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有效地评价,进而发现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进而实现健康的、快速的转变。在评价作用机制中,具备完善的作用机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最终得出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保证转变过程始终处于正轨之上。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 1 设计原则
第一,指标适量原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都是评价指标,不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无法囊括全部的影响因素,需要进行选择,在选择时坚持指标适量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在设计指标时,要带有目的性,将能达到评价目的的主要内容全部覆盖。第二,客观性原则。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保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状态及本质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以及全面性。第三,动态性原则。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坚持动态性原则,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调整,使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对象之间更为符合。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如果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将无法再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一定的统计数据基础上,或者保证指标的数据来源既可靠又广泛。第五,有效性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至少要能在某一方面如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或功能,评价信息产生之后,还要能够纳入相关的评价过程,并保证具备客观性。实际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程度非常高,在选择具体的指标时,要避免发生重叠和关联,进而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3.2 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择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困难程度是非常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非常广,几乎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全部都包含在内,这样一来,在选取指标时,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很难具有代表性,同时,在具有选取价值的指标中,具备可操作性的指标比较少,再加上研究的有限,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过,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及参考权威数据资源之后,可以设计出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以及评价的可操纵性,在选择指标时,均是可量化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指标,同时也是核心内容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同时,主体框架中,还包含城乡结构、民生因素以及经济增长因素等。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中,总共包含七大部分: 经济增长、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创新、城乡结构、人本保障以及资源环境,在每个大的部分下再分设更为详细的评价指标,进而有效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评价。
4 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成之后,就需要根据恰当的方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评价。首先,确定具体的权重指标,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主观赋权法,得到相关的统计数据之后,人为地对数据进行判断,并借助特定的数学分析模型或方法,来将各个指标的权重予以确定; 第二,客观赋权法,以原始客观的真实数据为主,通过搜集整理,借助特定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三,组合赋权法,这种方式是将前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三种确定权重的方法各具优势,不过组合赋权法的实用性更强。其次,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完成之后,就需要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等。
5 结 论
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能够准确掌握评价的过程及情况,不过,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楚掌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态,进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萌,周杨,王丽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2):79-80.
[2]邓平,邓娥.国内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1(7):118-121.
立足发展绿色评价 篇11
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其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是“强化导向,促进发展,协同推进”。
而在当今的课改形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严重的缺陷,课堂评价形式单调;评价主体受限;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面对此种现状,如何及时有效的确定评价方式并实施呢?
一、明确评价学生的目的
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必然要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意味着学生评价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不但要通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自信。
二、选择评价学生的方法
多元化学生评价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应始终注意认知领域中那些产生于学生的行为,如阅读、写作、演讲等等,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朝情感成果发展的重要迹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起着指导作用,其评价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碰撞过程,是激励学生学习及在合理的定位过程中,学生的自律、激发热情和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评价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
(2)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照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多向交流,可以互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学习与同行相比。
(3)学生的自我评价。曾子说过,吾当一日三省,其实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及时地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经常开展同桌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扩大评价学生的主体
“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底子”,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是否快乐、是否幸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得到了健康发展。
学生评价主体多元化意味着教师负责学生评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及其代课教师、同学、家长及家代会成员、社区成员、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本人等。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这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禀赋的识别。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从注重个体评价,逐渐过渡到注重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创造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的气氛。让一个真正的诊断面对学生, 为学生反馈多方面的信息,使其能在进一步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认识、提高和发展自己。
四、记录评价学生的过程
成长记录作为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在多门学科课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亮点。它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依据学科特点选择切实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各种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就可以针对不同的需要选择课堂观察、开放性任务、成长记录、调查和探究、小记者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价是简述教育的重要长期终极目标与教学任务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确定学生按这些理想的方式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种过程。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篇12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水平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 发展至今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20个地市。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带, 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拥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 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淮海经济区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2004年年底, 全区土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1.85%, 人口为1.2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9.4%, 国内生产总值为10080.68亿元, 占全国的7.4%, 人均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30%。二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和同处沿海地区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经济发展水平低, 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已成为沿海经济地带的经济低谷区。究其原因, 与淮海经济区内部各个地市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带动, 恶性竞争, 重复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对淮海经济区各个地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了解, 有助于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选取
(一) 研究方法。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如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等, 还应该从社会生产等方面去考察。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选取的指标比较多, 而这些指标又常常相互相关, 这给研究带来很大不便。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选取指标过多会增加研究难度和导致问题复杂化, 选取指标过少又可能会导致得出的结果不可靠。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为理想的多元统计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1,2], 它是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把多个原始指标减化为有代表意义的少数几个指标, 以使原始指标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其原理和步骤如下:
①n个区域p个指标原始数据矩阵Mij (i=1, 2, …, n;j=1, 2, …, p) 的建立, 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M′ij矩阵。
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ij。
③特征向量Vk (k=1, 2…, …, p) 和其对应的特征值λk (k=1, 2, …, p) 的求取。
④计算贡献率Tk=λk λi和累积贡献率Dk=λj, 选取Dk≥85%, 特征值λ1, λ2, λm (m〈p〉对应的几个主成分, 一般m比p要小得多) 。
⑤计算主成分指标的权重。把第m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Dm定为1, 算出T1, T2, …, Tm所对应的新的T′1, T′2, …, T′m, 即为主成分指标的权重值。
⑥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Yij (i=1, 2, …, n;j=1, 2, …, m) 。
⑦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
(二) 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
1.选取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如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等, 还应该从社会生产等方面去考察。本文选择了16个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下:
X1人均生产总值; X2人均财政收入;
X3三产占GDP比重; X4人均工业总产值;
X5出口总额; X6人均居民消费支出;
X7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9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X10人均利用外资;
X11民用车辆拥有量; X12本地电话用户;
X1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X14农民人均纯收入;
X15万人拥有医生数; X16非农人口比重;
评价样本矩阵的原始数据为表1所示: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安徽省统计年鉴2004》、《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 经计算而得。
2.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采用标准化处理, 利用公式Xij= (Xmax-X) / (Xmax-Xmin) ) , 得到标准化矩阵。 (略) (本文中的数据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10.0软件[5], 全部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
3.进行主成分分析[3,4]。
将无量纲化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运算, 求出标准化矩阵的主成分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见表2)
贡献率反映了每个指标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度。由表2可知, 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9.911, 贡献率为61.942, 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9.489% (大于85%) , 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代表原来的16个原始变量来反映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建立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矩阵, 见表3。
从表3可知,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人口比重、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在本地电话用户和车辆拥有量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第三主成分在人均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外向度的水平;第四主成分在指标三产占GDP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4.确定权重及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值。
把前四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定为1, 算出四个主成分的权重值。然后计算各城市的综合测评得分, 根据综合测评得分进行排序, 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 可以发现淮海经济区各地市有如下特征: (1) 总体而言, 大多数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20个地市中, 只有莱芜的综合得分大于1, 有10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 即高于平均值, 其余10个地市均在平均水平以下。 (2) 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很大。得分最高的莱芜市是第2名徐州的1.7倍, 是第10名临沂的6倍多。
二、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根据表4计算得出的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分成四类见表5。
1.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综合得分大于0.5的地市有莱芜、徐州、济宁、泰安、枣庄、盐城, 是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莱芜的综合得分为1.34, 是淮海经济区中唯一得分大于1的地市, 该市原本是由泰安代管的县级市, 1992年升为地级市后, 成为淮海经济区中辖区面积最小, 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是山东省的重要的钢铁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发展迅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利用外资等指标位居第一。
徐州和济宁2004年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地市。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非常接近, 济宁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徐州。两地区在淮海经济区中综合经济实力最强, 但是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大。徐州市 (市区) 是淮海经济区中唯一一个特大城市, 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6]。要积极扩大经济总量, 加强对外开放,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 进一步提高其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枣庄和盐城是淮海经济区中有较好的区位, 自然资源丰富, 今后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便更好的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综合得分在0-0.5的地市有淮安、日照、淮北, 临沂4个地市。
淮安位于苏北中部地区, 近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随着京福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的开通运营, 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有利于此地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今后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日照是鲁南沿海地区的大型港口, 通过兖州到日照的铁路直通新亚欧大陆桥,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日照对外开放的最好条件。日照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连云港市。
淮北和临沂市在淮海经济区中发展较好的两个地区, 今后要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 注重结构的调整。
3.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综合得分在-0.5-0的地市有连云港、蚌埠、宿迁、开封、菏泽。它们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均低于0, 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淮海经济区的平均水平。
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是淮海经济区中区位非常优越的地区, 它的综合评价值低于0, 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于苏北的平均水平, 但经济外向度因子得分最高为3.65, 是第二名日照的2.6倍。连云港在江苏经济开发的两条重要轴线 (沿海经济带和徐连经济带) 上, 要抓住有利发展机遇, 发挥港口优势, 发展临港工业、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 提高发展速度。
其他地市也应当努力扩大社会经济总量, 更好的发挥其在各自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综合得分小于-0.5的地市有商丘、周口、宿州、阜阳, 亳州。这5个地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子得分都居于末四位, 经济外向度因子得分、基础设施因子得分和经济产业结构因子得分都偏低, 导致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这5个地市位于淮海经济区的边缘, 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较少, 今后应主动接受相邻中心城市的辐射,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参与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 不断加快发展。
(二) 空间差异分析。
1.鲁南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皖北、豫东地区。
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四大版块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排名前5的地区中, 江苏只有徐州入围, 其余都为山东;排名前10的地区中, 鲁南的莱芜、济宁、泰安、枣庄、日照和临沂有6个地区入围, 苏北只有徐州、盐城、淮安入围, 鲁南有全面赶超苏北之势, 这主要是山东对鲁南的政策与重视程度远大于江苏对苏北;鲁南近年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苏北地区, 特别是济宁市, 他手里握有“三张王牌”:经济竞争力、都市区组团聚变和文化翘楚的魅力。经济竞争力的支撑是济宁最大的底气, 现在济宁正大力加速发展, 提出了“争当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口号。从排名末10的地区中, 我们可以发现:包揽的几乎全是皖北和豫东的地区, 要是因为这两个板块在淮海经济区中属于中部内陆板块, 而鲁南和苏北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这样明显的东西差异, 是因为中部地区主要是老少边穷、自然条件差、农业比重大、工业落后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的交通发达, 有京沪线和东陇海线穿过, 且便于与外部进行经济联系, 所以这也体现了东部经济比内陆发达。但后十名中还有苏北的连云港和宿迁市, 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13位。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圈层分布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
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来看, 徐州、济宁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地区, 第二层为与核心圈层紧密相连的莱芜、泰安、枣庄、临沂、日照、淮安、盐城、淮北等地, 第三层与核心圈层距离最远的连云港、蚌埠、宿迁、开封、菏泽、商丘、周口、宿州、阜阳、亳州等地。
3.已形成以京沪铁路为一级发展轴线的格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几乎都在京沪铁路沿线, 有徐州、济宁、枣庄、泰安、淮北等市。而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三) 发展建议。
1.要从淮海经济区的现实条件出发,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要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三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相关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等。
2.要尽快实施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
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是看有没有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淮海经济区虽有名义上的中心城市徐州市, 但无论是他的身份还是实力都不可能成为淮海经济区的“龙头老大”。解决徐州市的身份和实力的问题, 需要大胆设想和不断创新, 构建淮海省就是一个很大胆的设想:以徐州为省会, 可以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更多支持, 进一步提高其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3.有重点地进行轴线开发。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徐州、济宁、枣庄、泰安、淮北等市几乎都集中在京沪铁路沿线,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基地。今后对京沪轴线的开发主要的思路就是一要加大对外开放, 加快老煤炭城市的转型。二要加快徐连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的开发。这两条轴线是江苏和山东“十一五”建设的重点, 徐连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自然资源类似、人文环境相近、优劣势大同小异、产业结构雷同, 目前竞争有余、合作不足。今后两经济带应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三、结语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海经济区20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是合理的, 事实上也与淮海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结果可以看出, 淮海经济区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当然, 由于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造成有些地市的情况没有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但从总体上说, 还是反映了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 为推动淮海经济区的各地市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3].罗积玉, 邢瑛.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及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4].朱庆芳, 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