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共8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篇1
经济监督制度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机制, 它是对经济发展效果的检验和评价。在国外, 有美国的“3E”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 来对经济发展中的“事”进行审计, 这种类型的审计在我国称为“绩效审计”或是“效益审计”。在我国, 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 是我国在现代审计领域的一种创新。虽然审计内容与前述的“3E”审计或“综合审计”相近, 但其开展审计的对象是“人”, 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对“人”做出评价。
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有超过十年的经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系列的规定, 不断扩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的范围从1999年5月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扩大到2005年的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 而到2010年12月, 已覆盖到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也逐步开展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同步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指的是由同一审计机关对同一行政区域或同一部门 (单位) 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相同任职期间, 所决策、管理的主要经济活动取得的效果及个人廉政行为进行的鉴证、审计和评价。
开展同步审计, 对于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提高地方党委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增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推动地域经济科学发展, 还有利于促进各级审计机关提高审计效能。
一方面, 开展同步审计是现实的需求。从政治体制来看, 我国地方各级党政权力呈现交叉与重合的特征。同样作为国家权力的代理人, 基于特定管理职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承担着相应与经济结果有关的职责和义务。从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看,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双方的工作虽有分工、有侧重, 但更多的是协调配合、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鉴于党政权利的交叉与重合, 为了全面地监督、评价和报告党委和政府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必须实施同步审计。
另一方面, 开展同步审计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国对党政职能分工已经形成了原则性的思想。书记作为党委第一把手, 其权限大致如下:首先是掌控宏观战略决策;其次是管理好组织的人事;再次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 组织成员学习, 并引领党委在大事上形成共识;然后是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 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协调好各相关方的关系, 包括人大、行政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以及党群关系。而作为政府领导人的行政首长, 其权限大致是:首先是落实并执行党委的决策;其次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政策执行、行政事务决策以及管理等。以上所述分工原则为界定和区分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以及开展同步审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 各地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成效, 主要采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简称“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的措施。尽管前文所提中央两办的《规定》已明确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体、依据、基础和要求, 但是, 由于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的问题, 增加了审计难度, 深化同步审计以及提升质量遇到难点和瓶颈, 审计效果的发挥被严重限制。
2 同步审计经济责任界定以及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界定方面的问题是:党政领导干部职权、责任划分不明确。尤其是在审计实践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 想要准确界定两者责任存在困难。
在审计评价方面的问题是:目前未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急需完善规范化建设。在同步审计中, 上述两个问题还受其他方面问题的影响。比如说:由于审计方法不够专业、有效, 导致很难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程序和效果做出评价;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审计力量尚显不足。
3 改进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的建议
3.1 区分党委和政府的职能特点, 界定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的界定, 应当紧紧围绕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经济职能要求和主要领导干部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展开。
3.1.1 党委的职能特点和经济责任
目前, 我国地方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协调各方、提出战略、制定政策, 其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 贯彻职能。确保在本地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 执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以及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第二, 监督职能。把握和确保本地区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 研究审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并对经济建设的主要环节实施有效的指导和检查、监督。第三, 决策职能。对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如本地经济发展计划, 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向, 重大建设项目的确定, 产业、产品及企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做出总体决策, 并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健全民主集中制, 实行依法、民主、科学决策。
3.1.2 政府的职能特点和经济责任
政府管理经济工作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执行职能。实施党委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 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制定相应的行政措施, 发布决定和命令。第二, 决策职能。制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财政预算方案, 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作出宏观决策。第三, 管理职能。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事业, 城乡建设和财政、民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和资源保护、司法行政、监察、民族事务、计划生育等工作。
3.2 设计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在设计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评价体系时, 应当结合被审计对象参与经济行政活动的实际而有所区别。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当考虑被审计对象的职能特点。
3.2.1 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评价体系, 应当侧重于决策和监督
(1) 经济事项决策。以党委重大经济事项 (包括重大投资和建设项目、重要资金分配使用、以及重要经济政策) 决策的制定为主线, 重点检查决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 决策是否切合当地实际, 检查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情况等;同时检查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有效, 决策程序是否规范、透明, 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进行评价, 揭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问题, 以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和操作行为规范化。
(2) 决策执行监督。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考评机制, 是否建立针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制度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有否对执行结果适时进行追踪反馈, 揭露利用公共财产管理权谋私和运用各种资源管理权获利的违法违纪行为。重点关注政府投资领域、土地出让、特许经营权出让等环节, 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履职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廉政责任进行评价。
(3) 决策结果与绩效。以党委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执行为主线, 查验决策实施的结果, 分析判断决策实施的效果是否利于科学发展。对被审计对象参与决策的招商引资、重大工程、征用土地、园区建设以及市政建设等事项, 开展决策项目的效益状况综合评价, 并与预期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检查所决策事项的实施效果, 分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从而揭示决策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3.2.2 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评价体系, 应当侧重于执行和管理
(1) 政策执行。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 分析被审计对象对上级制定的各项经济改革、宏观调控等各项经济发展政策是否不折不扣地执行。通过分析对比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所在地区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指标, 判断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计划、经济改革措施、重大投资、公共资金分配、政府债务等重大决策, 是否贯彻执行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
(2) 经济管理。关注政府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民生建设、政府投资、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地方财政收支管理、部门重大专项资金管理等重点内容。包括内部控制、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检查分析财政资金、项目投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的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关注项目是否经过必要论证, 是否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关注是否存在先建后批、虚假招标、转包、违规分包等问题;关注项目管理是否规范, 是否存在管理不善, 工程质量不高等问题;关注财务核算管理是否规范, 是否存在项目资金被随意挤占、挪用、滥用、甚至骗取、套取项目资金等问题;关注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使用情况;关注个人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 以及是否针对上述重要管理事项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与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适时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揭露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疏于监督、经济秩序混乱、典型违法违纪的问题。
在设计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体系时, 关键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 而是要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个人廉政情况作为主要评价内容, 更加关注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 通过重点检查中央和上级党委重要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 以及有关地方重大管理和决策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 科学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真正达到制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目的。
摘要:本文指出了同步审计中存在的两个难题:党政领导干部职权及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具体;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把握党委和政府各自的职能特点界定经济责任;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设计侧重于决策和监督的基本评价体系, 而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设计侧重于执行和管理的基本评价体系。
关键词:同步审计,经济责任界定,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纯琳.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 2011 (3) .
[2]李江涛, 苗连琦, 梁耀辉.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 2011 (3)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体系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是离任审计,始于1985年。经济责任审计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科学、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法律法规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并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中许多新情况的出现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有待学术界进行深入的研究。
现有研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策略与审计风险防范等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但是有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而且,就目前的研究文献,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角度来写的,很少有文献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将针对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方法和评价指标。
(1)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廖洪(2001)研究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包括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成本效益、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等6个原则;郭立宏(2002)认为搞好审计评价的有效措施是要准确把握好审计评价原则,指出应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以法规制度为准绳、权利与责任对等、政绩量化为原则,考核经济责任履行状况。
(2)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蔡春、朱荣、蔡利(2012)认为,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是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体系与指标体系的一种探讨;刘正午(2003)研究构建了复合审计评价系数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从而建立了含三个一级指标的三层次的复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孔维伟和张海(2012)依托其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应用。
(3)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洪承旭、阎建军(2002)认为,商业银行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发展能力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资产流动性指标和财务效益性指标四个方面予以确定;李晓群(2002)认为,对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审计应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社会贡献与积累状况、投资状况等六个方面来评价。
三、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界限难以划清
虽然领导干部作为部门或单位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和组织者,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有全面负责,但是,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如因政策变化、行政干预等影响而形成的问题,受前任或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而形成的损失等,要分清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玩忽职守还是工作失误、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在实际操作中都难以量化。
(二)过于注重效益指标,对发展能力指标注重不够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于各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基本集中在,其是否履行了其所被赋予的责任,是否完成了委托人交付的任务。这些大多是对效益的审计,而对于其发展能力的审计却很少。本人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对发展能力的审计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很难对其进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职业素质能力较低,未能对其进行评价。
(三)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包括:评价体系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对前任与后任经济责任划分不清;审计资源还难于满足审计评价科学、全面、准确、客观的要求由于目前尚缺乏一套操作性强的审计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不仅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度,而且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利用价值。
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在受托经济责任观下,如何实现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的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对其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构建一个良好有效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首先,要遵循评价原则,即前文中所说的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成本效益、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等;其次,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将各类不同的评价指标分为不同的层级,以达到对其评价的详略得当。最后,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发布,以使得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勇.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 审计研究,2009,03:21-27+54.
[2]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05:84-88.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5,05:80-83.
[4]罗韵轩.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2:35-41.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篇3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其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审计过程、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异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审计。目前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问题是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较单一,偏重于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财务指标,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个人主观努力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员工福利、对环境的影响等均应该进行评价,同时,对其经济行为有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事项也应当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但就目前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导,其它方面则被忽略或者浅尝辄止,过多的偏向于财务指标,不能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往往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有所背离,无法到达审计目的。虽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要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在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评价,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或者极少设置相应的指标来反映,而只是通过审计内容简单说明,不能达到综合反映的目的。此外,因为选用财务评价指标过多,使得有些企业领导干部为了达到短期的财务成果,做出短期的财务操纵的行为。
其次,指标选取不当,达不到评价目的。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当选取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指标应当具有综合性,通过多种指标来共同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选用差异率指标、趋势比率指标、差额数等多种指标,并且不能忽视与同行业相关指标的横向对比。但是,就目前而言,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往往只是选择用差额性指标,或者简单的计算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等都比较欠缺,这样得出的评价结论将无法综合客观的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达到评价目的。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在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应当选择能够反映本质特征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的说明适当指标选取的问题,我们以 A公司为例(真实数据),选取其经理离职审计中的利润情况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说明:
A 公司对该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在利润方面仅通过表1 数据进行了评价便得出审计结论。但是从表1 的数据来看,在反映该经理在职期间的利润情况时,仅仅进行了利润情况的累计额,从表中的数据来分析,确实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但是客观来看,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因为指标选取过于简单,同时也并没有和同行业的平均值相对比,虽然利润实现了增长,但是增长的比率是多少?与行业当期的标准的差异怎样?从趋势上看,是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还是逐年下跌趋势?正是由于指标的选取不当,导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无法体现,评价结果不具有说服力。
第三,缺少定量评价,偏重于定性评价。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数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若过多凭借主观因素来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结果必将缺少客观性。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选择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指标为辅,但是在目前而言,却本末倒置,过多的选取定性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的主观色彩较浓。
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将从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以及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三个方面,给出改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第一,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奇迹。由 David P.Norton 和Robert S.Kaplan 共同提出。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系列财务的和非财务的评价指标构成。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而是从财务观、内部经营流程观、客户观和学习与成长观四个方面来综合的反映企业业绩。本文以国有企业的普遍情况为基础,并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设计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2:
表 2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也借鉴了其它公司的评价体系而建立。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而且以定量评价为主,指标的选取上也是比较全面、综合的,这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具有说服力。
第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审计评价时,虽然指标比较全面、客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仍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往往会忽略对社会的责任。由于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消极态度的普遍性存在,有必要将企业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做以评价,改善这种消极对待的现状。特别对于一些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业,这种社会责任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建议,汇总如下表
在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时,仍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并结合定性评价来进行。在实务中,在以表 3所列举的评价指标方面,应当设置社会责任评分表,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用数据来客观的说明问题,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由于社会责任评分表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建立社会监督平台,共享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平台,不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据共享,将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公开化,使得评价结实施过程、结果更加透明话,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也可设置一个反馈平台,通过由社会公众来反馈的方式,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制度。通过共享平台,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避免重复性的调查工作,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此外,将平台数据可以及时的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更能突显审计的意义。
三、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结果对企业领导干部以后的发展前景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出现的问题,急需改善。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获得客观、合理的审计结果的基础,也是作出科学评价结论的前提条件,同时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也有助于评价的公开、透明,进而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较多而且比较突出的,是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内容,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很多企业的内部资料无法获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得到彻底的改善,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玉明。平衡计分卡是什么-一个管理工具的神话。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8~136
[2]郝雪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酿造。2008,8:74~75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篇4
【摘要】:在对国立大学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审计评价标准不科学、不统一、评价带有主观随意性等问题,影响了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科学、规范、标准的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统一整个行业的工作评价标准,规范审计工作行为,做好经济责任的界定工作,减少审计人员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领导干部的考核、任用管理提供直接依据,为教育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服务。本文在回顾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关键业绩指标理论和沃尔比重评分法,对国立大学校长审计评价的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首先,本文对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认为:应当以国立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国立大学校长应当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来设置评价指标;然后,提出了构建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与原则,认为构建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挥量化考核、统一评价标准、明确大学校长经济责任、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作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权责对等原则、分类设置的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全面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接着,提出了国立大学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设想,并就体系中具体的指标设计进行了说明,对评价的方法
和标准进行了探讨,认为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合规合法性、会计信息真实性、内部控制、运营能力、决策能力、决策结果、领导个人七类指标,对每类指标设定权重,设计具体评价指标,给定每项具体指标标准分值;评价方法应当包括合规合法性的评价、指标真实性的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评价、运营能力的评价、决策能力的评价、决策结果执行能力的评价、领导个人的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应当是相关法律法规;最后,通过某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实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建议。【关键词】: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39.47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言11-18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1.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评述12-151.2.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观点综述12-141.2.2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观点综述14-151.3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15-161.4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6-18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研究18-232.1国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18-202.1.1国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简析18-192.1.2国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借鉴19-202.2我国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成效及缺陷
20-232.2.1我国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成效20-212.2.2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21-233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依据23-283.1评价指标的审计性质23-243.2国立大学校长的职责24-253.3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及其特点25-283.3.1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25-263.3.2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26-284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8-384.1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284.2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28-294.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架构29-314.3.1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9-314.3.2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的说明314.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指标的设计31-384.4.1合法合规性指标31-324.4.2会计信息真实性指标324.4.3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指标32-334.4.4运营能力指标33-354.4.5决策能力指标354.4.6决策结果指标35-364.4.7领导个人指标36-385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38-465.1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的思路38-395.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标准39-425.2.1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39-415.2.2综合评价方法41-425.3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举例42-465.3.1某国立大学情况简介425.3.2某国立大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存在的问题42-445.3.3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44-455.3.4综合评价45-466结论46-48参考文献48-50致谢50-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五章评价方式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综合分析各项评价指标基础上,采取指标权重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就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社会经济发展责任、科学民主决策责任、规范管理责任和廉洁从政责任等情况进行分类评价。
(一)对领导干部履行社会经济发展责任,促进所在地区(部门和企业)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评价,应当根据完成年度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任务的情况,分别给予:“××同志任职期间……,全面完成了(较好完、基本完成或未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工作目标(或经营目标)考核任务”的评价意见。
(二)对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责任履行过程中,重大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合法合规性、防止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或流失情况评价,根据审计情况,结合重大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经济活动决策的社会影响程度、国有资产损失浪费严重程度等提出。
1、根据重大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合法合规性审计情况,分别给予:“在审计范围内,根据提供的审 1
计资料,××同志领导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和作出的重大经济活动决策,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或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评价意见。
2、根据国有资产损失浪费审计情况,分别给予:“在审计范围内,根据提供的审计资料,未发现(或发现)由于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或部分或重大损失浪费)的问题”的评价意见。
(三)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责任的评价,应根据领导干部结合本地区(部门、单位)实际,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财政经济方针、政策以及执行效果情况,分别给予:“××同志在履行经济工作职责过程中,严格执行了(较好执行、基本执行或未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财政经济方针、政策,收到明显效果(较为明显成效、一定成效)或成效不明显”的评价意见。
(四)对领导干部财务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应根据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公共财政决算、单位(企业)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情况提出。
1、根据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公共财政、财务决算和企业会计报表真实性审计情况,分别给予:“××同志任职期间,××财政财务决算真实(较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的评价意见。
2、根据其所在地区(部门和企业)财政、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审计情况,分别给予:“××同志在履行经济工
作职责过程中,严格遵守了(较好遵守、基本遵守或未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理财,不存在(存在部分或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定的问题”的评价意见。
(五)对领导干部履行规范管理责任情况的评价,应根据所在地区(单位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执行情况、资金物资管理情况及对下属地区(部门、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情况,分别给予:“××同志任职期间,制定了××管理规定,采取了××管理措施,有效(或较为有效)加强了对本地区(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或“××同志任职期间,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本地区(部门、单位)的财政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评价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篇6
经济责任审计从广义角度理解, 主要是指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后, 所有者需要对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因此推动了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这种理解, 可以说把所有审计工作都包含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狭义角度理解, 主要指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我国党政干部及国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考核和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迎来更大的挑战。然而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涉及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受到财政财务收支制约, 没有完全脱离其框架, 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同时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标准, 使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缺失, 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瓶颈”。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依据
2.1 财务指标责任
对于衡量企业法人经济责任主要就体现在企业经营效益上, 良好的财务状况是衡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企业的资金流及财务状况等指标来体现。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发展潜力都是其责任审查的重点, 围绕财务指标法人需要大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增长潜力, 进而使企业财务取得好的成果。
2.2 客户和供应商指标责任
只有客户满意, 供应商更好的履行合同, 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 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才会使回款周期缩短, 保障偿债能力, 加快资产的更新, 为企业提供保障。
2.3 内部流程指标责任
内部流程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 法人要更好的实现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责任, 就需要管理好内部业务操作流程, 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2.4 企业成长指标责任
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 所以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员工的培养, 要使其在培训、薪资、发展等发面都达到满意, 具有一定企业忠诚度和企业责任心。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完成的, 要想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构, 就要找到并设计出准确的评价内容, 但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评价体系设计。
3.1 内容指标统一原则
评价的内容及指标要与审计的内容相统一, 因为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的结果, 但审计的内容与范围不能偏离评价的内容及指标。指标的设计也要与内容相一致, 指标的设计需要真实全面反映评价的内容, 使得评价结果的得出能够更加全面。
3.2 重点指标原则
要对审计工作的内容来评价, 这就需要找到重点指标, 再对责任内容全面分析。
3.3 评价客观性原则
审计过程以及评价过程则需要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内容必须进行指标量化评价, 防止评价失衡, 最终达到以数据和客观事实来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4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根据BSC-EVA评价系统, 按照因果动因指标进行筛选, 严格按照审计制度, 定制考核指标, 设计出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目标层级指标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个一级指标也称为准则层, 分别是财务层面、市场与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及学习与成长层面。
4.1 财务层面
分别是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 经济增加值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经济增加值率, 资本占用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 成本费用经济增加值率, 可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指标进行评价。
4.2 客户与市场层面
通过客户和供应商满意度进行评价, 该指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获取。调查对象分别是客户与供应商。
4.3 内部流程层面
指标由内部控制状况、资产、负债、权益及损益真实性、重大经营决策情况、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等几方面体现。
4.4 学习与成长层面
由技术投入比率、人均经济增加值、员工满意度、社会贡献情况等四个指标构成。
通过上面评价指标的构建, 可以使企业领导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提高其满意度, 抓好内部任务流程, 进行内部调控, 实现内部激励、学习达到企业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
5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彰显出蓬勃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审计评价工作将长久开展, 经济责任内容将更加细化、指标选取将更加合理, 相关审计理论技术将不断创新, 最后将不断丰富和实现这一理论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各种经济形势涌现, 随之带来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让我国经济在运行中出现许多新情况, 同时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本研究首先阐述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然后论述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以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最后结合BSC-EVA评价系统原理, 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参考文献
[1]靳瑛.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J].石油科技论坛, 2011, (04) :64.
[2]张京勇.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评价[J].财会通讯, 2011, (16) :56.
[3]雷增弟.公路行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交通财会, 2011, (01) :60.
[4]张学惠, 韩德静.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 2010, (29) :107.
[5]段海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初探[J].经济师, 2010, (10) :95-96.
[6]高建来, 张维.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架构[J].商业经济, 2010, (05) 73-7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由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要点所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的出台和落实使得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更加规范化和全面化,但是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本文以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贫困县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贫困县的特点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由此可见,加快脱贫的速度是现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贫困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服务不到位、产业支撑能力不强、投资力度不够、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贫困县的收入比较低,民众生活水平不够高,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进而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民事业的进步。
而领导干部作为贫困县发展的带头人,加强对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于贫困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执行就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和监管的作用,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过程中显得压力重重,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不够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责任,一人多职等现象,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存在模式化和形式化,进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应有价值的发挥。
另一方面,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的内容不够全面,不具有针对性,实际操作能力低。例如,对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经济责任审计时,指标体系中缺少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扶贫资金落实和执行的专项审计内容,进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大大降低。
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的指标和规范不够明确,惩治条款不够明晰,当审计出相关的违法犯罪、不合规的行为时不能进行严格的惩治。例如,在对贫困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其存在随意占用扶贫资金、扶贫资金落实不到位时也没有明确的惩治规范,进而容易给违法者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
三、构建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不全面、相关的指标和规范不够明确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有价值的发挥,不利于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细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内容
健全、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时构建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所以要从“三观一化一廉”着手,三观即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审计,具体审计领导干部所分配工作的执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审计,具体审计相关收入是否及时入账、上缴和不上缴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审计,具体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一化即使对被审计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和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主要了解其经济职责;一廉即是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审计,审计其是否设有“小金库”等,从而了解其从政状况。
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质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鼓励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要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优化审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是构建好经济责任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又一重要方法,首先要做到事前调研和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点面结合,将重点审计项目和非重点审计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进行有机的结合,切实保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四、结语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确定、评价和考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本文愿意抛砖引玉,以期能够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重视,进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15(02).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篇8
一、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更具独特的优势
(一)任中审计时效性更强,可避免干部“带病提拔”。从时间上看,任中审计能更早地发现问题。有的领导的违规违法问题贯穿于整个任期中,早一点发现,就更多地减少损失。如果等到离任审计时发现,可能有些错误已经造成,损失也已经无法挽回。从效果上看,离任审计时,有的领导已经离退休或者已经履行新职,有的甚至成为审计部门的上级,问题查出来了,最后很多事不了了之,抑或新官不理旧账,抑或板子打在后任身上,导致中央作为廉政重要措施之
一、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效力大打折扣。而任中审计,则可以分清责任,任中解决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能得到较好地运用。
(二)任中审计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离任审计一般意味着“盖棺定论”,而任中审计还有在任中就对其预警和教育的作用。有任中审计,对有违规违法行为能起到一定的挽救作用。更重要的是,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促进干部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合理使用资金,并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还有利于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如果各地都将任中审计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全面开展,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公开化、民主化、法制化,实现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都能进行一次任中审计,就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威力。
(三)任中审计更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计划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受托,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开展审计。由于多方面原因,单纯的离任审计时,审计部门不能在制定下一工作计划前掌握工作任务量,具体审计哪些领导、审计多少单位,审计机关心里没底,只能初步制定一个控制数,主动性较差,由此也对全年的整体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任中审计能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有利于全年审计项目的时间和数量安排。由于审计力量有限,而离任审计任务的不可知,安排其他审计项目时在数量上就会有所保留;任中审计的审计时间易把握,可以将审计工作分阶段进行,既可以做到突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任中审计,又可以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难度,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
其次,有利于项目之间的审计资源整合。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审计类型的联动模式,如: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等,任中审计可以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而离任审计任务在全年是分次或分步委托,出现了一些已完成的项目在事后又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虽然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工作完成新项目,但还是在一些程序上较之初始就进行审计类型联动,花费了更多时间。
再次,有利于审计机关把握审计重点。由于任中审计在时效性上具有优势,审计部门在审计内容上可以突出重点,及时作出预警:一是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工作失误且可能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严重的;二是失职读职,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的;三是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利用不正当手段骗取政绩的;四是做假账、算假账、报假账,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甚至贪污受贿的。
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存在暂时的劣势
笔者认为,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存在暂时的劣势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观念上的偏差。在有些人的眼中,离任审计已经逐步进入了轨道,离任时的审计也属于正常程序。但是对任中审计的理解不够,认为审计部门查他们的次数更多了,耽误他们的时间。有的审计人员也觉得实现任中审计后审计项目增多,查出的问题和离任审计反映的问题相比不那么集中,“至少不那么醒目”。这些都是不对的。任中审计不但节约了审计时间,而且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的目的也从查问题,转向为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制度创新,着眼从宏观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的观念应转变过来。
(二)制度上的缺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已开展了十多年,各级领导对离任时要接受审计比较配合,而一旦作为任中审计对象,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容易产生种种疑虑,是上级领导对自己不信任了?还是自己有重大经济问题了?这里需要审计机关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组成机关及时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同时建立起标准化的任中审计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任中审计行为。要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机制,要详细规定任中审计的权限、程序、结果运用办法等。大力推动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模式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领导干部监督“关口”的前移。
(三)审计评价上的困难。目前,审计系统还未出台任中审计的评价标准,各地审计机关结合实际制定的标准在内容和尺度上也不尽相同,所以说
评价标准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更是任中审计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任中审计属事前或事中监督范畴,各项经济行为将要或正在进行,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审计部门在此时介入,对事项评价的恰当与否及审计建议的针对与否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四)被审计对象选取难。任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开展的审计,确定哪些领导作为被审计对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有的审计机关在政府换届后接到的离任审计任务较重,再安排大量的任中审计项目可能审计力量不足。因此任中审计要量力而行,以质量为重。
三、创新任中审计方式,推进任中审计发展
(一)把握审计重点,选好审计对象。任中审计时可以重点把握以下三种对象:一是有信访反映且经初步查证确有经济违纪违规行为的领导干部,必要时将之列入审计计划,及时进行审计;二是对那些发展潜力大的年轻领导干部,特别是对拟提拔的领导干部,通过任中审计,既能发现人才,又能加强监督;三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给予重点关注,而对经费、人员较少的诸如团委、台办、妇联等部门只需实行离任必审;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二)创新审计方法,做到“五个结合”。
1.任中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内容以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客观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情况、政府或部门负债情况、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财政管理和财经纪律执行维护情况财务收支相关方面的审计,充分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突出被审计对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地方经济中应负的经济责任。
2.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南通市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捆绑式”审计方法,两位地方党政领导中,任何一方接受离任审计,另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同时进行任中审计。
3.任中审计与地方换届选举相结合。任中审计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避免干部的“带病上岗”,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审计部门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换届选举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审计结果报告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了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充分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4.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由于当前面临着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困境,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确保审计质量,将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既突出被审计领导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的经济责任,又做到有的放矢,节约了审计资源。
5.任中审计与查处案件相结合。审计部门在年初安排任中审计项目时,与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沟通,将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干部列入当年计划项目中,并作重点关注。同时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案件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案件做到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三)创新审计评价,明确经济责任
在进行审计评价时,由于任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特别要注意审计评价应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应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特性,通过审计评价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审计评价时要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必须跳出单纯的财政收支角度,延伸扩展。要能抓住组织部门关注的重点,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增强审计报告可用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纳入任中审计评价体系中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自觉性。
一是关注经济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一方面应重点关注指标与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之间的关系,但注意不能对等;对书记的评价主要以任期内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地方性政策的出台是否与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对县(市)长的评价主要是以执行和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是否到位以及对县委制定的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客观评价整个领导班子的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划分和评价党、政一把手各自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应辩证的运用经济指标,既要看正面指标,还应结合负债情况、环境生态保护情况、资源及能耗情况,关注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正反两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是要突出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重点审查评价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可验证有关经济事项运行的合理合法性,并对被审计单位今后完善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事项合法运行起到最基本的保证作用。
三是突出经济决策事项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正在进行的经济事项应侧重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和评价,看其是否按程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已完成的决策事项应侧重效益评价,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落脚点应当是“人”,要将审计评价“人格化”。要关注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通过重大经济事项评价决策能力,通过管理状况评价管理能力,通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评价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最终的审计评价应反映出该名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个性特征。
在进行任中审计评价时,要把握这些重要原则,做到既有理有据,又严谨慎重,要从全局出发,一方面对苗头性的违纪违规行为予以警示;另一方面对于审计没有研究透的问题要慎下结论,避免“越位”和“错位”。在责任确定上,要结合领导干部的具体岗位职责,将经济责任落实到职责中的具体环节,如管理、监督、检查、决策等,突出责任的岗位特点,提高整改意见的针对性。
(三)提升结果运用,为领导决策和行政问责服务。
任中审计突出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任职期间的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如何运用好任中审计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决定任中审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1.审计结果要作为干部考评、使用的依据。组织部门可将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考察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职务升降、交流、免职、辞职、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能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且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要给予提拔重用,表彰奖励;对单位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要对领导予以诫勉警示,及时提醒;对违反有关纪律制度,问题较为突出的,要视情况做出换岗、免职、降职等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查处。同时被审计单位要将整改情况形成专报上报组织部门,整改结果作为干部考察档案的一部分。
2.审计结果要为领导决策服务。对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审计部门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的同时,还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剖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形成专报或综合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积极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制度。如沭阳县推行了《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暂行办法》,规定由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以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县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到会问责,还有新闻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此办法的颁布,促进了审计结果的应用,在当地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需要进一步不断探索,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审计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社会效应。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推荐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11-29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08-08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09-28
经济责任责任审计10-09
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06-16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的讲话09-05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09-30
经济责任审计通报12-16
校长经济责任审计10-15
经济责任审计对策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