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责任审计

2024-10-09

经济责任责任审计(精选12篇)

经济责任责任审计 篇1

经济责任审计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厂长离任审计, 在监督各级领导干部、防止贪污腐败、保护国家财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 其在执行中存在一系列难点问题, 其中包括相关责任的界定及制定相关评价指标。责任的界定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 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核心的部分。因此, 弄清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相关责任对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范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作用。

一、横向责任体系分析———责任内容

经济责任是由于担任一定职务, 即接受委托而必须因委托事项而承担的对委托人的责任。从我国政治体制角度来看,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涉及到双层委托关系, 即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执行机关的委托。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审计评价的目标是公共权力的配置效率, 核心是行政职能的配置与牵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执行机关的委托代理中, 审计评价的目标是公共权力的执行效率。因此, 在定义经济责任时要考虑双层委托代理中的相关责任问题。笔者认为, 经济责任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 财产责任

这里所说的财产责任与法律上规定的财产责任不同。法律上的财产责任是指由民事违法行为人承担财产上的不利后果, 使受害人得到财产上补偿的民事责任, 如损害赔偿责任。本文中的财产责任是从财务角度来考虑的, 指代理人因受委托人委托而要承担的对受托的财产负有相关的保全和增值的责任。财产责任具体分为财产保全责任与财产增值责任。财产保全责任指相关干部在任期内必须对其应负责或控制的国有或公共财产负有保全的责任, 这里的保全分为静态保全和动态保全。静态保全对国有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指期末相关国有资本的价值至少等于期初投入的资本价值, 对于相关行政管理干部主要指其管理的国有资产期末与期初相比没有出现人为的非正常损耗,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动态保全是指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全成本的提取程度, 及对于国有资产的折旧或价值贬损不应该超过社会同类资产的价值贬损程度, 以此防止相关管理人员违法违规处理、报废国有资产而获利。

(二) 经管责任

经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而必须对其管辖的单位进行有效经营或管理的责任, 包括内部管理责任和社会管理责任。内部管理责任指领导干部必须对所管辖的部门或单位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 主要包括内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等, 保证单位内部正常高效的运行。社会管理责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是指因其单位性质而必须承担的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责任, 这一责任对于不同职能部门来说重点不同, 如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在于环境综合治理、处理环境保护方面违法违规事务。对于国有企业相关领导人来说, 社会管理责任指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包括所提供商品的安全性、生产安全性及为社会提供的福利等。

(三)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指领导干部因其所任职位而应承担的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未尽义务或作出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处罚。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主要是职务内的违法、违规等活动, 对于职务外的违法也需要关注, 看是否和职务相关, 审查出的职务外违法行为应在审计报告中有所反映并报其他相关部门处理。相关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应保证其所负责的单位守法、守纪、守规, 对于违法事项应及时指出并纠正。法律责任在鉴定过程中有主观违法和非主观违法, 对于主观违法, 相关领导者应负全部法律责任。对于受上级指使的违法行为在审计中要注意与上级沟通核实并及时发现问题, 报涉及该事项的上级的同级或上级部门处理。对于未发现下属部门违法违规行为的, 可以根据情况认定为失职或承担经管责任。

(四) 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是指相关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领导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所应承担的责任, 包括相关会计事项的合法合理性及会计信息记录的合法合理性。相关领导干部的会计责任不仅包括对过去的会计事项和信息负责, 还包括过去会计事项对未来产生的后果负责以判定领导干部是否是追求短期绩效而损害部门的长远利益。当然, 对这一责任的界定需要经过纪委、监查、审计、财务等部门共同讨论以评估过去重大决策事项对未来不利的影响程度。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以减少相关审计成本, 同时注意不能完全无条件接受外部审计的结果, 因为外部审计自身的缺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在责任界定时应该注重各不同责任间的关系, 从而使责任界定更加全面。

二、纵向责任体系分析———责任对象

横向责任体系分析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内容, 但工作性质不同的领导干部对不同责任的承担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必须要进行纵向责任体系分析, 了解不同职位领导干部的责任重点, 有重点、有方向地进行审计, 而不是对所有干部采用统一的审计办法。

(一)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十五条规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由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工作会涉及到各项财政收支、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 责任审计的重点应集中在政策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 更加重视财产责任和经管责任的审计, 对于政府有重大投资项目的应针对该项目加强会计责任的审计。

(二)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

《规定》指出,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 (系统) 、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由于该类领导干部工作重点在于政府服务、贯彻上级的要求、严格按照合法合理的程序办事,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经管责任和法律责任, 重点审查单位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贪污、挪用国家项目资金及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相关事宜的情况, 对于部门有重要投资项目的, 应注意针对项目的会计责任进行审计。

(三)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规定》提出,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的是有大量资金和人员组成的经济实体, 因此,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即企业的盈利情况及内部人员管理是其工作中的重点, 在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企业资产管理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及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 加强财产责任、经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审计。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人控制大量的国有资产, 因此审计工作应该更加细致, 除注重重点审计内容外, 还应考虑其他事项的审计, 如法律责任的审计等。

三、总结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在于经济责任的确定, 从内容上可以将其分为财产责任、经管责任、法律责任和会计责任。四种不同的责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在审计实务中应重视这种联系, 发现问题及时理清关系, 找出问题的根本, 从而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的责任情况。另外, 审计之前应召集相关人员共同商讨, 确认审计的重点。由于不同工作性质的领导干部容易出问题的责任点及国家关注的审计重点不一样, 对于四种责任的审查应有所侧重,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根据问题本身及领导干部的职位合理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类型及责任程度。对于责任程度可以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四条至三十七条的规定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还是领导责任。 (注:本文系北京市属高

经济责任责任审计 篇2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经营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陕西省电力公司有关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经理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任期目标为依据,由审计机构对其在任职期间所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查、评价和鉴证的一种监督行为。

第三条 经理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任期期中、届满、调离、晋升、免职等。

第四条 经理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实行先审计后任用、调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明确责任,作出评价。

第五条 公司所属各项目部、专业公司及多经企业的经理均为审计对象。

第六条 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由审计室和劳人部共同提出审计对象,纳入审计计划,经领导批准实施。对未列入计划的急需审计对象,由劳人部部与审计室协商,经

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审计。

第七条 被审计单位收到审计通知后,经理应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任期内的述职报告;任职单位的概况;各经营计划、工作总结;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债权债务清理结果和资产盘点清理的有关资料;各的财务报表、账簿、会计凭证;重大决策事项的程序记录和效果;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财经纪律检查结论和经济纠纷处理结果及需要准备的其它资料。

第八条 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1)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2)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指标完成情况;(3)各项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5)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6)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审计;(7)其他需要审计的问题。

第九条 按照审计程序组织实施审计。

一、准备阶段

审计室根据审计计划或劳人部提出的审计要求,开展审前准备工作。

1.依据业务量的大小确定参加审计组的人员数量,指定审计组长,确定主审人员。

2.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其内容包括:根据审计的目标、依据、范围、方式、原则、内容、重点、期限、步骤和人员

分工,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具体编制小组项目实施计划和详细分项目作业计划,将审计目标、内容和时间具体落实到人,并建立审计质量负责制。

3.下达审计通知书。

二、实施阶段

审计组进点后,首先应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召开主要部门负责人工作会,听取经理的述职报告;然后召开座谈会,听取被审单位干部、职工对经理的评价意见。座谈会可采取集体座谈和个别交谈相结合的方法。

1.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通过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检查、测试、评价,据以确定其管理水平。根据了解的情况,修正或调整审计工作方案和项目实施计划、作业计划。

2.围绕目标责任实施全面审计。根据项目作业计划开展审计调查、验证、对比。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应全面、系统地取证,详细准确地作好审计记录。对查出的重大问题,要专门立案,全面、系统地搜集证据材料。

3.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内容和审计要点进行检查、取证后,要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定性,并写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4.审计中要注意正确区分现任与前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上级责任与下级责任的界限。

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三、报告阶段

编写审计报告前,要对所有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和归纳。对应写入报告的问题,要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为准绳,深入分析研究,以确认所做的审计结论的合法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要按照写入审计报告的问题,准备好审计底稿及必要附件和说明资料。

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被审企业的全称和经理姓名;(2)被审经理的任职期限;(3)审计的内容、要求和方法;(4)经理任职期间企业的基本情况;(5)经理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6)经理任职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责任;(7)审计评价;(8)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应经过充分讨论修订,然后送被审经理进行认证签名。

审计报告要简明扼要,事实清楚,客观公证,评价和意见恰当。

第十条 审计报告经主管领导审定后,对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可单独下达审计决定,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违犯党纪、政纪和触犯刑律的,应分别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一条 被审单位和经理在接到审计报告和处理决定后,应认真研究落实各项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出具体落实时间和措施,并向审计部门报告。若有异议,应在15日内提

出复审申请。

第十二条 审计部门在接到复审申请后,经研究确认其理由充分时,应重新委派复审人员进行审计。复审结果如与原审计结论有出入,应当修改原审计报告和结论。

第十三条 当审计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应将审计中的全部资料整理立卷,建立审计档案,并按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西北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审计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西北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审计室

经济责任审计 篇3

近日渭南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渭南市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年内至少集中研究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坚持审计计划立项为主,推进“任中审”、 任期内“轮审”和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约法三章”要求等情况,以及债务管理、民生改善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审计和评价内容;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市局经济责任审计处)

◆乾县

近期乾县审计局安排对23个单位30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县局打破股室职能界限,整合审计资源,采取镇党委书记、镇长经济责任审计与镇财政决算同步进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同步进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同步进行的方法,通过项目整体下达,合理分解项目计划,提高了审计质量。

◆岚皋县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综述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审计组织在接受审计委托的基础上, 以相应的法律与制度为依据, 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中的党员干部在职期间相应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通过检查、评审与监督等工作的落实来验证财政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并对所应履行的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 进而为确保社会经济财产的安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奠定基础。

2.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 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下:第一, 委托性。这一审计的本质是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对各部门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审查监管, 通过这一宏观管理来约束党员干部的经济行为, 确保其能够做到清正廉洁, 以在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确保实现党全新全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 特殊性。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方法以及整个审计环节所呈现出的与其他审计不同的特点,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来确保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与作用。第三, 指令性。这一审计方式会受到审计类别的影响, 相应审计主体会随之发生变化, 能够按照委托指令来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与监管。第四, 风险性。指的是在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 其所针对的是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检查, 而这一审计的结构则关系到了干部的任免, 因此, 在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过程中, 相应的审计结构需要以客观、真实且公正为基础来实现对这一风险的规避。

二、当前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现状

自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以来,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具备法律保障的基础上, 实现了发展, 相应审计对象的级别随之提升, 且审计程序逐步确立, 这些都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行与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 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如下:第一, 在审计对象的范围上, 呈现出窄小的问题。对于党政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而言, 其所处的级别越高, 则相应的权利也就越大, 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也随之加大, 所以相应风险系数也就越大, 这就意味着需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拓展, 实现对高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但是,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较小, 主要局限在县级以及以下领导干部上, 难以实现对高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有效审计。第二, 相应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基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复杂, 且审计工作有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 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传统审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需求, 相应流程模式有待规范与完善。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

1.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

(1) 实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审计工作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对我国党政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来落实审计工作, 是政府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确保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安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保障。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方面, 从推行至今实现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而为了更好的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促进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就需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将其与现代审计理论进行有机融合,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指导。

(2) 实现审计关系人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从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看, 在关系上存在三种人物关系形式, 而人物彼此间存在着关联性, 这一关系可通过如下三方面进行体现:投资以及直接或间接实施设计。而从经济责任审计看, 与盈利性审计委托人相比, 不同之处在于其审计的对象是针对国家公务人员中领导干部而言的, 而并非是投资方, 基于这一特殊性, 需要实现审计关系人理论的创新, 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委托人, 以实现对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 实现类型的创新

从审计分类的现状看, 从执行主体性质、审计内容等不同角度能够将审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并没有相应的分类方法, 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 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10 年颁布实施的, 因而实践时间短。因此, 这就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相应分类方法的制定, 以完善相应工作类型,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并协调好其与其他类型审计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2.审计理论的创新

(1) 实现理论结构体系的创新

当前, 与国外相比我国审计理论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从该理论结构角度看, 因相应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在相应理论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态, 但是, 在这一结构中, 并没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空间的搭建, 因此, 使得二者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联系。所以, 这就需要实现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为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稳健发展与不断完善奠定基础。

(2) 实现发展目标与机制体系的创新

第一, 在发展目标上。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需要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 以确保在创新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确保实现对相应目标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联系, 对审计理论的核心目标与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能够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第二, 在机制体系上。在实际运行这一工作机制体系的过程中, 因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 需要实现相应机制体系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落实, 并实现对这一工作的有效监管。

(3) 理论框架与审计方法、报告的创新

第一, 在理论框架上。基于审计理论结构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特点, 因相应的构成要素较多, 理论体系也就呈现出了复杂化的特征, 因此, 在构建整个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相应结构模式的创新, 在实现相应审计体系创新的基础上, 实现相应主体的创新, 以相应的结构模式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实现有效的监管与约束, 并实现以德制权监管理论体系的搭建。第二, 在审计方法与报告上。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实现对审计模式的创新, 进而通过相应审计方法的完善, 并实现对证据资料的有效搜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规避风险奠定基础, 以全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审计制度, 在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在监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行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并确保社会经济安全上的作用与价值, 因其颁布实施时间尚短, 为了进一步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则需要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进行创新与完善, 以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发展。

摘要:自2010年起我国颁布并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这一制度的创新融合了现代审计方法, 并实现了审计理论的创新, 为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基于经济责任审计下, 在优化领导监督机制的基础上, 为支撑廉政建设并确保社会经济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建设进程。本文在阐述经济责任审计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推行的现状, 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更新, 许富荣.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基本理论的四大创新[J].会计之友, 2012, 10:17-19.

[2]王水平, 徐立敏, 赵永刚.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1:243.

[3]高青, 唐丽茹.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5, 14:10-11.

[4]牛润青.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15:263-266.

[5]单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思考[J].时代金融, 2013, 18:22.

经济责任审计试卷 篇5

2014 年2月

单位姓名

注: 1.本卷考试形式为闭卷;

2.考试时间为 1 小时。

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有何区别,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什么问题?

2、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如何对不同的责任进行界定?

3、结合你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谈谈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 篇6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评价标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是指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审计结果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情况作出的职业判断行为;综合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领导干部历次接受审计、所在单位历次接受审计、其他项目审计和审计整改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审定后作出的结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1.审计结果评价的基本内容

(1)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2)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4)内控制度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5)个人廉政情况,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2.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领导干部本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历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以及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等提出评价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审计结果评价标准

(1)评价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不超过1%,并且审计机构或审计业务会议认为审计调整数额较小不影响使用“真实”评价用语的;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并且不影响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在5%以上,或违规行为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无法使用“基本真实”评價用语的。

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规等次的标准为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显著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5%以下或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基本合规”评价用语的;不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或拒绝提供审计资料,或提供不真实资料,导致审计机构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90%以上(含90%,下同);较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80%以上;一般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上;较差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下(不含60%)。

(2)评价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的合法性

评价标准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基本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现象,但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不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违反国家的政策和财经法规,或违反重大原则问题。

(3)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等次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主要负责人能够尊重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等次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环节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不规范等次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或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不充分或缺失,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效果较差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基本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并基本实现决策目标,但有轻微损失浪费;效果较差等次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执行,不能有效监管人、财、物,造成明显损失浪费,不能实现决策目标。

(4)评价内控管理制度情况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所有的控制点齐全,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均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基本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控制点基本齐全,基本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基本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关键控制点有疏漏,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

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有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能够胜任控制的职能,实现控制目标,没有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有关人员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差距或不能全面执行内控制度,没有出现重大控制漏洞,基本实现控制目标;无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控制人员,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实现控制目标。

(5)评价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应客观表述在审计范围内发现领导干部有侵占国有资产的情况。

2.综合评价标准

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优秀等次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三分之二;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没有发现违法违纪情况。

良好等次应当具备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二分之一;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略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未发现有违法违纪情况。

一般等次应具备四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良好等次在80%以上;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低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在80%以上;四是其他单项审计虽有违法违纪现象,但有关责任人尚未受纪律处分。

较差等次应具备五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一般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20%;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低于80%;三是其他单项审计有违法违纪现象,有关责任人受到纪律处分或司法处理;四是本单位存在“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现象;五是接受审计期间有关责任人拒绝配合,或提供虚假审计资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审计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列入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内容;审计评价材料存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或不能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人事部门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所在单位不能参加先进单位评选。

参考文献:

[1]简燕玲辛旭: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6,(01):44~47

[2]崔振龙.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探讨[J].中国审计,2006(01):44-46

[3]张宣波: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探讨[J].中国审计,2005,(22):49~50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 2005(05):80~83

[5]张以宽: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J].审计研究,2001,(04):18~22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绩效 篇7

一、完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

从审计关系来看,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必须独立, 审计人员才有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我国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领导, 人事任免和审计经费都由当地政府控制, 政府审计实际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 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 审计结论的公正性难免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 应改进政府审计管理体制: (1) 审计机关的人事任免在省以下由省级审计机关直接负责, 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 我国应实行立法型的审计模式, 建立审计检察院。 (2) 政府审计机关的经费应纳入中央财政预算。 (3) 在审计业务方面, 要强调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二、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使审计人员不但熟悉会计、审计业务, 懂得信息技术、法律、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具有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促进政府官员依法行政、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的观念。特别是要培养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慎独、慎微、慎言、慎处的行为方式, 即审计人员要加强自我监督, 防微杜渐、注重小节, 说话有度, 对审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在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 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改进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与“大社会, 小政府”的政府机构改革方向相符。

同时, 政府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利用民间审计和其他社会力量, 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工程技术人员, 弥补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不足, 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对于聘请的社会审计人员, 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三、审计内容坚持共性和差异性并重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审计对象的属性。审计内容应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领导干部有着与其职位相应的经济责任范围。

1.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紧扣地方经济工作中心, 对各项重要经济方针和政策的落实、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重大项目的投资以及重要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开展进行调查, 重点查清以下情况: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是否民主;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被审计对象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等。

2. 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这些部门的共同点是: (1) 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部分部门存在行政性收费或下级部门、单位上缴的管理费; (2) 领导干部位高权重, 影响较大; (3) 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直接影响。它们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方面和其他经济责任方面虽各有特征, 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 主要检查这些部门完成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分配的经济和业务工作情况;审查经费来源、数量以及使用情况;检查各部门占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抽查本部门所属下属单位的工作业绩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3. 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对国有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重大技改、建设项目决策、资金来源、项目招投标及项目效益情况;长期投资决策、管理及投资收益情况;重大融资、担保决策及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任期内企业改制、国有产权转让、重大资产处置、坏账核销决策情况;大宗、批量物资采购情况;对环境的保护情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等。

4.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 对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依法治校、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2) 遵守、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 (3) 重大经济决策是否民主、科学; (4) 对本级和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情况, 重点关注高校后勤服务部门与高校规范分离工作情况; (5) 被审计对象遵守有关规定情况等。

四、坚持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审计模式

目前, 地方各类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 (1) 以经济事项为主线, 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2) 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模式; (3)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三权一廉”是指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领导干部的廉洁。对经济决策权的审计:审计建设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举债融资、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对经济管理权的审计: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资金使用权的审计:审计各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同时, 监督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情况。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审计模式较恰当地归纳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的评价内容, 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应坚持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审计模式,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绩效。

五、评价指标坚持共性和个性并重的原则

在设计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时, 应坚持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共性和个性并重的原则, 同时兼顾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由共性指标群、类型指标群以及前瞻性指标群三部分构成。 (1) 共性指标群。共性指标群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客体中的共同属性, 分为经济决策权评价指标、经济管理权评价指标、资金使用权评价指标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评价指标。 (2) 类型指标群。类型指标群体现着因被审计对象的差异而需要重点审查的特殊经济责任。类型指标群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类指标、部门领导干部类指标、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类指标、高校校长类指标等组成。 (3) 前瞻性指标群。前瞻性指标群是以发展性原则为基础设置的, 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时代性要求。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 促使其依法行政,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绩效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素梅, 赵杨.论国家审计的职能转型——基于公共行政模式的演变分析.理论学刊, 2004;12

[2].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7

[3].陈思维, 王会金, 裴文英.审计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经济责任责任审计 篇8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中心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委托代理理论中, 委托代理关系被视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 一个人或一些人 (委托人) 雇佣另一个或一些人 (代理人) 为他们进行某些活动, 并赋予一定的决策权。由于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造成契约不能十分完备, 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

现实生活中, 委托代理关系大量地体现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日益复杂, 以及企业投资人数不断增多, 企业投资者不便、也不可能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只能通过授权职业经理人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企业投资人作为企业所有者拥有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职业经理人受所有者委托进行经营管理, 作为代理人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 拥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并受企业所有者的监督。从委托代理理论看来, 当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力和责任被进一步授权到各内部组织单元后, 企业管理当局与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与内部组织单元之间, 企业管理当局是委托人, 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是代理人。

当委托人委托他人来处理某项事务比自己亲自处理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同时代理人也能从接受委托中获得比从事其他活动更多的报酬时, 委托代理关系就会产生, 以获得“分工效果”和“规模经济”的效益。但是, 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是以代理人全心全意地为委托人服务为前提的。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这一前提很难被满足, 主要是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双方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代理人掌握很多详细的、委托人不知悉的信息, 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 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决策并不被委托人发现, 于是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代理问题,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合约时就必须规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业绩考核和分配机制, 激励代理人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使委托人的利益也得到最大化, 即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双方的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 。

在企业内部, 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 而且这种个人利益往往与企业整体利益是不一致的。为了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 将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的个人利益与内部组织单元的业绩相联系;同时, 还必须设计一套审计评价机制, 对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 促使企业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勤勉敬业, 以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责任中心划分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 与外部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具有服务的内向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查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审计实施的及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促使其合规合法;另一方面要对内部各组织单元负责人进行审计评价, 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业务的不断增多、流程分工越来越细, 企业 (集团) 内部不同的子公司与分公司、不同所属部门的性质及作用各不相同, 企业 (集团)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对象特点的准确把握越来越困难, 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 (集团) 内部不同子公司、分公司、所属部门在不区分其业务特点的情况下采用大致相同的财务指标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结果常常留于表面, 无法深入体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企业 (集团) 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流程分工越细, 这种弊端表现的就越明显。

企业 (集团) 内部责任中心是指在企业中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责任中心将企业经营主体按其性质分割成拥有独自产品或市场的经济责任单位, 然后将经营管理责任授权给这些单位, 将他们置于市场 (或模拟市场) 竞争环境之下, 透过客观性的评价, 实施必要的业绩衡量与奖惩, 以达成企业设定的目标经营成果的一种管理制度。按照责权利关系及责任对象的特点, 企业 (集团) 一般将内部组织单元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以及投资中心三大类型。

如果能够在不改变内部审计独立地位的基础上, 在对企业 (集团) 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进行审计评价时按责任中心进行, 根据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的特点设定适合的审计评价指标, 既可以调动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促使改善经营管理, 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竞争优势的目的, 又可以明晰审计的方向, 简化审计的工作, 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 使企业 (集团) 内部审计工作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清晰严谨、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基于责任中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为了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 有必要将整个企业逐级划分为许多个责任领域, 即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并不是以成本、利润或投资发生额大小为依据, 而是以发生与否和是否能分清责任为依据。凡是管理上可以分开, 责任可以辨认, 绩效可以单独考核的单位, 都可以划分为责任中心, 大到子公司、分公司、地区工厂或事业部, 小到车间班组或一个机组。

对各责任中心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标应当是多元的, 既有财务性指标, 也有非财务指标。财务性指标主要是以相关财务报告为基础, 用于对过去会计年度责任中心的财务绩效进行审计评价, 这类指标的共性是面向过去 (滞后性指标) ;而非财务性指标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需要, 面向未来 (当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 所选用的指标, 它涉及当今企业所必须考虑的产品 (服务) 质量、售后服务、顾客满意度等重要领域。

(一) 成本中心审计评价指标

所谓成本中心, 是指只发生成本费用而不取得收入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的范围最广, 只要有成本费用发生的地方, 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 从而在企业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中心体系。

对成本中心的审计评价核心是责任成本。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是该成本中心所辖范围的可控成本之和。可控成本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 成本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 (2) 成本中心能够对将要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 (3) 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凡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成本通常称为可控成本, 就应当作为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成本中心包括技术性成本中心和酌量性成本中心。技术性成本是指发生的数额通过技术分析可以相对可靠地估算出来的成本, 如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技术性成本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可以通过弹性预算予以控制。酌量性成本是指成本费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数额多少由管理人员的决策所决定, 主要包括各种管理费用和某些间接成本项目, 如研究开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用、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成本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可以通过预算总额的审批予以控制。

在对责任中心及其负责人进行审计评价时, 一般方法是将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 确定成本差异的性质, 并对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分析, 从而明确责任、决定奖惩。审计评价的结果用成本差异报告的形式表示。根据可控成本原则, 成本差异报告中应以可控成本为重点。成本中心的主要财务考核指标包括成本变动额和成本变动率两项指标, 即:

(1) 成本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

(2) 成本变动率=成本变动额÷预算责任成本×100%

成本中心往往没有收入, 一般也不直接与客户发生联系, 只对其发生的可控成本负责, 因此反映产品质量、生产及时性、生产设备利用程度和生产设备磨损情况等内部过程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也是评价其绩效的重要方面。

(二) 利润中心审计评价指标

利润中心是指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 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利润中心的成本和收入都必须是可控的。一般来说, 企业内部责任中心都有自己的可控成本, 所以成为利润中心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可控收入。对外销售产品而取得实际收入, 可以计算真正实现的利润, 这类责任中心称为自然利润中心;按照内部结算价格将完工产品提供给企业内部的其他单位而取得内部销售收入, 可以计算内部利润, 这类利润中心称作人为利润中心。

对利润中心的工作绩效进行审计评价的核心指标是可控利润, 也称责任利润。如果利润中心获得的利润中有该利润中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则必须进行调整。将利润中心的实际责任利润与责任利润预算进行比较, 可以反映出利润中心责任利润预算完成的情况;将完成情况与对利润中心的奖惩结合起来, 可以进一步调动利润中心增加利润的积极性。

计算利润中心的财务评价指标, 分两种情况:

(1) 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 其考核指标是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 即: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可控成本总额 (或变动成本总额)

(2) 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 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 其考核指标包括: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 即: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变动成本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三) 投资中心审计评价指标

投资中心指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 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 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 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 如总公司下属的独立核算的子公司等。投资中心必然是利润中心, 但利润中心并不都是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 而且在考核利润时也不考虑所占用的资产。

除利润指标外, 投资中心重点评价反映利润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指标, 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指标。

投资利润率 (净资产利润率) =净利润÷净资产×100%或:

投资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此指标的优点是, 能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盈利能力, 具有横向可比性, 且有利于调整资产的存量, 优化资源配置, 还可以正确引导投资中心的经营管理行为, 使其行为长期化;缺点是不便于不同规模投资中心的比较。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此指标的优点在于可以体现投入产出关系, 避免了本位主义, 且可以保持各投资中心获利目标与公司总的获利目标达成一致;缺点是无法揭示投资中心的实际经营能力, 会导致投资中心的近期目标与整个企业的长远目标相背离, 而且不便于投资项目建成后与原定目标的比较, 使投资利润率并不能全部由投资中心所控制。

此外, 对投资中心绩效进行审计评价也需考虑非财务指标, 包括: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非财务指标是投资中心发展与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昌秀:“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 (1) ;

[2].陆庆平, 刘志辉:“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J].《会计研究》, 2003 (12) ;

[3].王茜, 刘长印:《关于企业责任中心绩效评估的探讨》[J].北京.审计文摘, 2004 (04) ;

[4].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5].吴欢:“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2008 (08)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初探 篇9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一) 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 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 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 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 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 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 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 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 审计评价难度增加, 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完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致使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 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 影响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审计的权威性。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或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 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

(二) 审计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

表现在: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 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错觉;带有主观随意性, 语言绝对化, 轻易下结论, 违背谨慎性原则;审计评价变成了鉴定式, 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 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 审计评价针对性不强

表现在:就事论事, 泛泛而论, 评价目的不明确;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 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 从而超越审计范围, 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 过多涉及其政治思想、党建等工作事务。如:“在任职期间, 工作勤恳, 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或“在任职期间, 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等等, 事无俱细, 面面俱到, 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的范畴, 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 经济责任审计界定难

由于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是连续的, 以及权责发生制的记账方式, 上期责任可能延续到本期, 本期责任也可能递延至下期。只有正确界定某一领导干部的责任期限及应负的责任, 才能恰当地评价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一界定有一定困难, 从而给审计评价增加了风险。

(五) 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 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胜任工作。而目前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综合水平与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 导致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 深度不足广度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难以提高。

(六) 审计评价证据不足

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 不应受主观意识的支配, 对那些未经审计, 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予以评价。但目前部分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评价时凭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进行评价, 主观意识较浓;有些评价事项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些评价事项不加分析不加查证, 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来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完善对策

(一) 在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下依法依规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规定:“审计评价意见, 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 以审计结果为基础, 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在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时, 一是坚持按照规定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 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 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 切不可脱离审计内容, 脱离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做出不恰当的评价;二是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准的事项不作评价;三是不能因为没有审查出问题, 觉得审计工作没有成绩, 便把一些小事夸大, 或把一些未经核实清楚的、没有事实根据的问题写入审计报告进行评价;四是对未经审计而又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引用的资料, 应注意资料来源, 表明不是审计核实的结果。

(二) 措辞得当、表述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 审计风险因素更多。如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判断失误, 发表与真实情况不符或评价不当的审计意见, 就可能直接影响对领导干部的正确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不仅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风险, 由于审计意见不当还会引发用人风险, 并由此给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发展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因此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 应严格做到:评价语言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语言, 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 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 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 少用修饰性语言;评价语言切忌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或漫无边际, 任意发挥, 评价语言杜绝使用口语、俗语, 以免降低审计报告的权威性;评价语言要观点鲜明, 层次分明, 逻辑性强, 文字精练、言简意赅, 尽量使用短句。

(三) 以“经济责任”为核心进行审计评价

做为审计部门, 在做出审计评价时, 首先要注意摆正审计部门的位置, 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代替干部管理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全面考核监督, 只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一个环节;其次审计评价要突出重点, 着重评价与履行经责任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 紧扣“经济责任”主题进行评价, 审计评价仅限于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作出评价, 并不是对其所有业绩的全面评价和鉴定;对超出领导干部任期内法定经济责任范围的事项, 对非审计的事项、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以及未经查实的问题不作评价;一般情况下不应将前任留下的问题或与领导干部无关的事项进行评价, 也不要对企业领导人的政治素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及群众关系等进行评价。

(四) 分清责任进行审计评价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 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2) 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3) 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 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 (资金、资源) 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 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 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 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 (资金、资源) 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5) 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 除直接责任外, 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 (2) 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 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 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 (资金、资源) 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领导责任, 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 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根据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实际工作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界定责任人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一是谁决策, 谁负直接责任。对于查出的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纪, 致使国家资产遭受损失的行为以及直接经办、强制命令他人办理、参与或指使他人办理的违纪违规和其它经济问题, 应当认定由决策人负直接责任。同时, 由谁主管, 谁负主管责任。对其下属部门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或其他问题, 如果是领导干部默许、暗示、渎职等原因造成的, 应当负直接责任, 是下属隐瞒不报的则应当认定负主管责任。二是谁主管, 谁负主管责任。如果在领导干部的职权范围内出现问题, 领导干部不是直接决策者, 只是未能加以制止, 则属于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应当认定负主管责任。三是谁有决定权, 谁负责任多。对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事情, 如果出现了违纪违规问题, 其拥有决定权者, 应当认定负主管责任。四是单位主要负责人主持单位全面工作, 对所有问题都应负领导责任。只要确定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之后, 其它的问题都应由主要负责人负领导责任。另外, 界定责任时, 还要注意区分任期内和非任期内的时间界限、领导干部个人决策责任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责任界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等, 评价时遵循合法性、目的性、客观性、重要性、责权对称原则, 这样才能对责任主体在其任期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 需要审计机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高端的审计业务, 审计的对象是党委、政府和党政工作部门的负责人, 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各学院、各部处的领导, 审计中涉及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 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遵守财经纪律及廉洁从政情况等作出评价。审计机关可通过岗位比武、脱产进修、学历教育、职称评聘等多种方式, 引导和鼓励审计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可通过建立人才流动和岗位轮换制等方法来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综合水平;可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和保密、廉政法规教育, 强化审计人员监督与管理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

(六) 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谨慎性原则进行审计评价

(1) 审计评价要因事而异, 遵循客观性、历史性和动态性原则。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许多难以把握的因素, 不同的因素对责任的界定有不同的影响,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 除严格遵循客观、全面、历史、谨慎的原则, 还应用历史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对经济责任的认定, 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客观工作环境, 不能用静态的、孤立的观点来揭示审计事项, 而要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来揭示审计事项, 不能用单纯的结果来确定个人的经济责任, 不能以现阶段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特定客观环境下所发生的事情, 以防止结论与实际产生背离, 带来审计风险, 对受审计范围限制或取证不足或法规标准不明确的审计事项, 宁缺勿滥, 不作评价。 (2) 审计评价要因审计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侧重点, 遵循谨慎性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有党政领导干部、也有国有企业领导人, 审计评价要因审计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侧重点, 同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 谨慎恰当评价, 才能防范风险, 才能取得组织部门和审计领导干部的认可。如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人时, 要考虑企业的特性, 关注企业的发展后劲和长远利益, 同时应关注企业领导人经济决策是否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是否兼顾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利益, 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流失等情况, 这样做有助于正确评价被审者的业绩和判断问题的性质。 (3) 审计评价要把好评价尺度, 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做到既要肯定工作业绩, 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做到成绩说够, 问题说透, 这一点十分重要。笔者在高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多年从工作中体会到, 高质量的审计评价, 会得到了组织部门和审计领导干部的认可, 为学校干部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可靠依据, 审计工作也日益受到学校领导重视, 审计环境得到了优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红兵:《浅谈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4期。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篇10

我国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实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来源。1997年, 胡锦涛同志对山东菏泽市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 随后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普遍开展, 形成了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和审计署五部委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用审计手段参与考核领导干部的实绩, 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源。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由此推之, 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指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实际工作中, 由于各个政府部门承担的公共职责不同, 实现的目标各异, 承担不同职责的政府部门所有应履行的经济职责应有所区别。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 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 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一) 经济责任审计尚未正式纳入法律体系、组织程序

当前, 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首要的一条是依法审计, 既包括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法律法规, 也包括一系列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但是, 现有规章制度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作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 缺乏科学性、操作性, 特别是在审计内容、重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明确、不规范、不统一, 给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造成很大困难, 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也还在征求意见之中。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依据支持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 社会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制约着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在市场经济转型期, 经济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大量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 搞短期行为, 建形象工程, 特别是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 用各种手段转移、侵占国有财产, 有的甚至违反财经法纪,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随着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会计信息大量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账外账、小金库、潜亏及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 特别是为满足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需要, 甚至有暗箱操作、幕后交易行为, 从而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三)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由于多种原因, 有些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成果的运用重视不够, 不少领导干部被审计出很多问题, 不但没有受到处罚, 反而照样做官, 有的甚至还被提拔重用。这种做法违背了我们国家的干部任用原则, 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失去实际意义, 同时也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四) 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不全、力度薄弱、经费不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各个地方在经济责任机构设置、力度配备、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有的地区做得较好, 有的地区则几乎是停滞状态。事实上, 凡是地方党政府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知程度深的地方, 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就较全, 配备的力量也强, 经费往往也有保障, 这个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应地也就发展得较好。

(五)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造成潜在的审计风险较大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个人, 审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确定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影响到个人前途, 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定性准确。从审计实践来看, 受多种因素影响, 审计质量难以全面保证。由于时间紧, 审计组只能审查被审单位的账表资料, 无法进行全面财产清查盘点;在案审计范围上, 只能就单位负责人本身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 难以延伸到相关单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功能对策分析

(一) 搞好审计评价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评价基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重点。评价的基本原则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评价的依据是查实的各种数据和经济管理活动的事实, 评价的标准宏观上应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 微观上应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认为, 《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应尽早颁布, 以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纳入法制的轨道。

(二) 搞好审计队伍建设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审计纪律, 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确保依法审计, 客观反映问题, 提出科学建议。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作风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质量管理标准, 做到依法审计, 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审计结果跟踪审计、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 外审审计发现问题追究责任制度等, 使审计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志、风险意志,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使审计工作中潜在的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被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力争把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

(三)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规范程序、夯实工作基础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依照《审计法》、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科学考察任用领导干部的必要程序, 政策性强、要求高、风险大, 应建立健全系统的法规制度, 规范运行, 才能保证质量、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四) 更新审计模式, 运用形式多样的审计方法, 求实创新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传统的以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 就事论事的审计模式, 转变为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财务收支审计与重大经营决策审计并重的就事论人的审计模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应当在保证证据质量的前提下, 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与审计目的相关联的审计证据。另外在收集审计证据时, 灵活运用检查、监盘、观查、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各种不同的审计方法。

(五) 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促进审计工作有效进行

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扩大经济责任的影响,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针对有些地方政府对审计成果的重视不够, 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 审计部门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多汇报、多宣传。地方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确实加强管理, 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 特别是在人员和经费上要有足够的保障。同时要建立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角度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要建立一种机制, 在干部提拔、使用、奖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中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地位, 审计结果要在干部业绩鉴定表上设置专栏, 审计结果材料要纳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

总之, 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党、政及有关部门正确决策, 有利于遏制腐败, 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和监督, 促进廉政建设。因此, 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要进行深入研究, 才能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一种新类型, 对于我国而言, 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经验和模式可借鉴, 因此要使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深入和发展还有待于广大审计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 篇1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要点 建议

1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各下级单位领导干部在工作活动范围内,依法对本地区的财政收入、企业资金以及单位各种与经济有关的活动所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我国对这一有关于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称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包括在经济决策、经济执行、管理以及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国家、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各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守纪守法、尽职尽责的重要途径;其次提前做好审计工作能够防患于未然,是从源头上预防、制止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此外,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行能够推动企业单位、学校、国家以及社会的科学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政领导干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对象,对这一特殊的领导层群体进行审计本身就是加强国家治理、提高领导层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领导层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公众群体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促进社会清明、公正发展;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全面了解领导干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民生条件,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促进领导干部依法治理,主动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向促进国家进步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2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研究

2.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中最关键的部分便是经济责任设计评价,这是由审计的对象所决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进行的,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对未经核实以及证据不充分的审计事项不予进行评价。在审计中发现问题时,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在界定的责任范围内进行,责任范围是指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行为,对于不是这一性质的行为应不予评价,对在这一评价范围内的行为也不得回避评价,评价也必须公正公开,不得避重就轻或有所偏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计评价最基础的工作是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承担工作义务的情况,对其在工作过程中是否依法贯彻党和国家的发展方针,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行使权力进行评价;

其次是指对国家重要的经济决策的执行情况,比如政府对农业支持资金、发展国家教育资助资金以及某些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管理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评价还包含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与履行经济责任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情况,即领导人员的工作是否发挥作用,是否对国家发展和区域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评价;审计评价不止是外在的对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还包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实施情况是否落到实处;

最后,责任审计还包括被审计的对象在处理审计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状况,对审计对象的逾越行为的定位进行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单纯的对审计对象进行经济审计,更包含内部进行自身的改进与完善、对国家社会进步贡献大小的评价,是站在内外两方面的立场上进行的,对促进国家科学发展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我国社会进步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构建全面、合理、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具体的审计步骤包含多个环节,如图1所示:

构建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审计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设定正确的程序位置,让评价的每一步真正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让所有的项目评价指标更好地服务于整个评价过程,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审计的风险。构建全面、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指导审计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对促进国家经济的进步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3.1 明确管理的权限,拓宽责任审计的范围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指上至中央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下至乡镇干部人员,还包含高校等部门的一些领导干部,对这一类特殊群体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审查其经济问题,更是对其工作领导能力的一种监督和支持,是促进公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审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明确管理的权限,做到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责任审计的范围,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除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审计之外,高校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逐渐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增强监督的力度,使审计发挥有效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对特殊群体进行的特殊工作,其并不是按照财政隶属关系或者某种固有的资产监督管理关系进行的,其确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具有一定的干部管理权限,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工作对象与审计的关系,建立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做到科学、高效、有效审计,不做无谓的工作。

3.2 加强审计工作机制的创新,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审计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究其本质始终是为了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其工作方式没有必要按照特定的严肃手段、繁缛的工作程序来完成。高效、科学地进行审计工作有赖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因此在深化审计工作、促进审计顺利展开的过程中必须优化审计工程序,创新工作机制,使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展开。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科学处理审计结果,比如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的评价指标之一等,做到审计工作有效展开、有所价值。在面对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也应逐渐改进和完善自身的领导方式,加强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为促进国家审计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及国家公正社会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

4 总结

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平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目前我国执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其顺利展开,一方面要明确管理权限,扩大审计范围;另一方面要促进工作机制的创新,充分利用审计结果,使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卫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3.

[2]李娜.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J].商业文化,2014(9).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篇12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

积极向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 特点及开展工作的意义,使领导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审计决策上为审计部门撑腰、说话,增强审计监督力度,保证审计效果。 同时,主动与人力资源部进行协调,取得人力资源部的支持与配合, 把届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任用的程序之中,使审计监督与干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人力资源部门在干部任用与考察方面的准确和公正, 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内控制度评审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促使公司内部管理上的制度化、 科学化、规范化。 对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健全的评价,即测试某项经营业务的控制在制度规定中是否健全、完整;二是符合性测试和评价, 即测试此项制度规定的控制系统在实际执行中是否贯彻执行或适合需要;三是有效性测试中的评价,主要测试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发挥作用或取得应有效果。

(三)科学地开展审计,注重审计质量,突出三个 “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长,审计范围广,工作量大,为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开展审计突出三个 “结合”。 第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财务收支审计以公司财务的收支为依据,检查公司的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充分利用以往的审计结果, 建立审计档案,把财务收支审计与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经营状况、重大决策等方面结合起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第二是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 在审计过程中,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查帐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个别谈话,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查阅有关管理制度、经济合同,进行调查核实,掌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三是详查与抽查相结合。 详查法的优点是覆盖面广,能较大限度的保证审计质量,缺点是工作量大,审计时间长。 抽查法的优点是审计效率高,但审计风险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计经验。 在对公司的审计中,针对审计人员少、公司规模大、时间紧促的特点,将两种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先使用抽查法,对资料进行大量的抽查、分析,接着运用详查法,对所确定存在疑点的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体会

(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很难面面俱到。 因此,我们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宏观控制的角度出发,以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对象的权利与责任分布情况来确定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 还要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并从中找出侧重点。 对业务、经济数据进行审查, 为企业效益的稳步增长提供保障, 为合理正确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提供了依据。

(二)正确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为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在确定了以各种法规、经济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及审计过程查定的依据后,怎样去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评价呢?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做到了三个“坚持”。 第一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审计人员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在对取证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审计查出的事实为依据,以财经法规为准绳,准确的进行评价。 第二是坚持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全面考察, 综合评价,既要考核企业目标是否完成,财经法规是否严格遵守,又要考核企业经济效益高低、 企业后劲是否充足等。 第三是坚持重要性原则。 是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主要是对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进行审查和评价, 而对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没有重大影响的可不予评价或只作简单评价。

(三)注意防范审计风险

在工作中,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从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开始,就必须严格按审计规范进行操作,目前有些内审部门,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试行审计承诺和签署意见制度,审前要求被审单位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全部审计资料真实、完整,如违反承诺则承担责任,另外审计报告定稿前,要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以征得被审单位的认可并签署意见, 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审计效果。

(四)加强审计业务学习与工作交流

审计人员应勤于业务学习,熟悉各种政策法规,积极与其他兄弟单位进行审计业务的探讨、交流,积极参加省公司组织的联合审计,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做好厂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金蕾.关于如何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81-82

[2]张继香.关于推行“1+N”模式下四责联审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91-192

上一篇:中低收入阶层下一篇:维多利亚时代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