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共12篇)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篇1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监督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火热开展以及反腐败工作的持续深入,国有企业任期经济审计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如何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相关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由于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审计程序不合理、审计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对被审计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形成了错误的审计结果,做出了错误的审计报告,进而对审计对象、审计结果使用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中,并且呈现出多种形式,除了审计工作固有的风险、审计控制风险以及审计检查风险等一般的审计风险以外,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还包括因审计机关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审计评价风险。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其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2.1优化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环境
首先,要完善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根据新修订的审计法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细则,对审计人员的权利、审计人员的职责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要用法律作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旦发现审计单位或者是审计人员有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强化审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其次,要在健全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其他相关制度,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审计结果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果终身责任制度等,让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另外, 国有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还能够为审计机关提供真实度相对高一些的审计依据,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优化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程序
要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总结阶段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进行优化。首先,在审计准备阶段,在接到审计委托的时候,相关审计机关应当对被审计的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要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实际的审计工作计划和相关细则,并且要对审计风险有较为明确的认知,要对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在审计计划完成之后,要确定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以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编制。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审计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确保审计对象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之前确定的审计重点,对那些出现频率较高、活动时间较长的经济活动进行重点审计。最后,在审计总结阶段,要充分尊重被审计对象提出异议的权利,并且做好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审计报告要简单、明了、符合逻辑。
2.3提高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行不断的强化, 采用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同时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在审计信息化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要大力引进信息化人才,提高审计队伍的水平。另外,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要让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自觉、主动地采取措施来控制审计风险。
3结语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关审计机关和审计单位要在审计环境优化、审计程序机制优化以及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对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为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篇2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纪法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而此项工作不但涉及财经审计法律法规,而且涉及到对人的评价和人事管理,因而审计的责任和难度风险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到有效的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分析,探讨了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表现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和内容。因此,必然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
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论-文-网]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成因
0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
1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 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 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 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 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
3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3.1 内因风险。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内部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工作欠完善。如在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时,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与实际投入审计的力量不相称,技术力量配备有时出现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审计,没能认真地坐下来审好每个出入点、每本账册、每一个内控制度。②实施程序欠条理。由于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头绪多,工作点分散,问题涉及面广,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中,出现不能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抓不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要害等问题,在使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地域等空间内最大限度去落实和查清实际问题。③问题定性不准确。如任期内,由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本期内没有进一步得到改进或解决,后任领导又难以认可。④收集证据不充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常常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确定上使用固有模式,也就是经验式的主观臆断,在对问题的知认上出现偏差。其次,对证据收集的筛选不认真,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证据一大堆,有用的不多,或由于能力的原因,不能从这些证据中找出有实质性的证据,最终对问题的处理不痛不痒缺乏可信度,无形中埋下了审计风险。⑤后续复核不严谨。后续审计工作是前期工作的延续,是对审计结果的自查和二次确认,也是为尽可能减少由于审计工作不完善而带来审计风险而采取的拾遗补缺的重要手段。⑥运用法律不确当。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用法不当,产生风险。⑦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过硬。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企业财务,又要懂得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综合分析能力等,若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3.2 外因风险。也就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背景风险。主要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贡献、社会效应、社会权重等。②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与《暂行规定》“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③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的隐蔽性。账务处理的技术程度的高低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总有一个目的,那就为了隐瞒事实的真相。只要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技术处理都会露出一定的破绽,就看审计人员有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④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的特殊性。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审计人员也不是全能,也有很多知识面缺陷。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⑤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如企业是否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否由它的投资者来做出经营决策和实行经营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中国加入WTO,对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上是否按照ISO9001国际管理标准来设置和严格的执行。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篇4
关键词:消防大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策
《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以来, 消防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尤其是支队级的审计工作。对支队而言,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所属大队的审计, 审计对象就是大队长和教导员。消防大队系部队基层, 经济事项纷繁复杂, 针头线脑, 生动而又具体, 遇到的问题也十分丰富, 因此, 对大队主官的审计评价有一定的难度, 存在诸多风险。现分析如下:
一、领导干部的离任去向影响审计结果
大队军政主官的离任去向主要有3个, 一是调任更高岗位, 从大队提拔到支队机关, 华丽转身, 担任部门领导或支队副职, 高升了, 有时审计人员甚至成了直接下属。按照现行体制和部队等级纪律, 这种情况在无形中已对审计工作施加了影响, 此时的审计评价肯定不是“一般”以下, 审计结果已经先入为主的被左右。二是免职或退休, 按照山东消防现行规定, 在部队服役满30年可以退休, 在一个大队主管满6年必须免职, 被审对象狭隘地认为审计结论就是对个人这段经历的全面总结, 就是组织对自己的认可, 若评价低了, 既不满意, 更不愿意。三是转业, 近年有个趋势, 消防大队的干部转业到当地公安部门, 有的成为领导, 甚至分管消防, 摇身一变又成了顶头上司, 接任的干部为了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得不顺水推舟, 搞得审计结果不能不好, 使审计工作很尴尬。
二、审计管辖与授权的局限造成审计被动
部队干部在选拔任用过程中, 除征求纪检部门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书面意见外, 对负有经济责任的营、团职干部还需要出具审计意见和审计结果, 消防部队对这个制度以一贯之。按照现行的审计管辖规定, 总队审计部门主要负责所属团职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支队主要负责营职。2011年10月部消防局印发了新编制, 60%以上的县市区大队直接成为副团职单位, 纳入了总队的审计范围。每年团职干部的选拔, 十分敏感, 按照一定比例经过考试、考核、测评、提名、报批研究后, 省厅现役办和总队才能确定任职名单, 任职命令下达前有10天的公示期。只有名单发布后, 审计部门才能确定审计对象, 尤其是副团职干部中, 大队级领导干部占大多数, 人员多、时间紧、任务重, 总队审计部门肯定不能一一审计, 只有授权支队代审, 授权也需要时间, 而且干部部门催要审计结果很紧, 短短10天非常仓促, 审计时间不能服从和保证审计结果, 纰漏容易产生, 风险程度陡升。若一个支队赶上2个这样的审计项目, 就更难确保审计程序、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造成工作的被动, 容易形成走过场的错觉, 埋下了隐患。同理, 在营职大队主官的任用中, 人员多、时间集中, 短时间内出具若干审计报告, 也冒着很大的审计风险。
三、对消防大队预算外经费的评价很棘手
大队的预算外经费主要有2个来源, 一是赞助款或慰问金, 仔细比对缴款单位, 就会发现大都是与消防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建设单位, 你不开口, 他肯定不给, 给红十会捐款都没积极性了, 更谈不上主动赞助和慰问, 这是老生常谈的“三乱”问题。二是以收代罚, 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正规的大型企业, 一受到消防部门的行政处罚或行政罚款, 就会影响到公司领导巨大的分红收益, 为维护自身利益, 他们甚至会主动通融或要求改变处罚形式, 以缴代罚, 这为消防执法程序所禁止, 但屡禁不止, 属违规创收。
但内部审计是对支队党委负责、为部队内部管理服务的, 基层大队执行的政策都是支队制定并要求实施的, 甚至有些创收任务是上级下达的, 虽然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 上述现象已多有收敛, 但彻底根除还需一段路途, 因此, 内审人员身在其中, 独立性严重缺失、受损, 对大队的审计评价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支队或总队一些规章制度的反映, 使审计人员左右两难, 道德分裂, 无法做出自我批评式的审计结论, 审计面临的风险很高。
四、受地方案件查处牵连的风险增大
消防工作是为地方服务的, 基层大队与地方各单位的交往更是频繁, 大队长、教导员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打交道, 因消防执法权涉及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 因而, 大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形势很严峻。近年来, 党和国家一直对反腐败工作保持高压态势, 地方查处的一些案件牵连到消防大队的现象频频出现, 呈上升趋势。如2013年5月, 广东肇庆市怀集大队的大队长李泽民、教导员陈建明, 2人在一起行政处罚中以赞助代替罚款并私分, 被地方举报后立案查处。这些案件发生后, 败坏了消防形象, 部队首长和很多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大队已经支队或总队审计过了, 为何没发现这些经济问题?为什么没有消除在萌芽状态?是不是审计部门失职?虽然审计存在固有风险, 但出现这种重大的负面事件, 很多领导还是不能容忍, 若实行责任倒查的话, 审计人员或面临追究和责难, 而且从2013年4月份天津市对蓟县莱德商厦“6·30”火灾事故的处理结果来看, 这种风险已变成现实。
五、审计工作程序化的隐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评价细则这“两个制度”实施以来, 审计工作越来越规范, 上级审计部门又印发了经济责任审计常用的27种审计表格, 规定了12项审计内容, 制定了23条评价标准,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但是, 审计格式的固化, 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审计人员的主观思维, 一到大队开展审计项目, 主要的任务就是填充各种表格, 按照审计报告的需要计算各种数据, 工作模式近乎标准化, 久之, 使“审计”向“统计”靠拢了。而且, 计算机辅助审计随着软件系统的深入开发, 也变成主要审计手段了, 在屏幕前击击点点, 依靠这种软件的强大功能把审计变成了数字游戏, 忽视或忽略了对最重要的经济载体---原始凭单、会计凭证等资料的审查, 有的还依赖于系统内的“智能审计模块”来发现一些机械性的问题, 抛开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认知思维, 降低了人的重要因素, 过分的依赖性增大了风险。
六、其它潜在风险
一是大队的家底经费不好确定。部队公用经费的核拨在每年的6、7月份, 开支却摊在全年, 若审计发生在上半年, 准确数据不好确认。大队为上级联系的消防设施维保收入分成、为支队联系的消防电气检测收入分成等一般集中在年末, 缺乏准确的会计资料, 审计时只能按上年数估算。另外, 统计遗漏或疏忽的大队“账外账”, 也使家底经费数据失真, 容易误导接任者。
二是“寅吃卯粮”行为隐蔽很深。消防大队地处县市区, 地方小, 和当地财政部门的关系很熟络, 有的大队领导得知自己即将离任, 为了粉饰账面或清偿欠款, 便疏通财政部门提前预拨业务费, 将下月甚至下季度的预算拨款搞到位进行了开支, 风起于青苹之末, 当时却在水下, 不易察觉, 致使接任者牢骚满腹, 对审计行为产生异议, 损害了审计的声誉。
三是审计结论与现实情况明显有出入的风险。主要指大队账面有硬伤, 导致审计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心服。如有的大队领导面临离任, 心理扭曲, 趁着手中权力, 突击花钱, 账面的钱不留, 甚至把中队的伙食费都淘空了, 致使中队干部、司务长、其他干部知晓情况后, 意见大了。还有的贫困县大队, 每年的业务费不多, 但大队领导为追求政绩, 在装备建设、营房建设等方面脱离实际需求, 造成大量欠账, 比例惊人, 虽然事业建设成果显著, 东西都在, 但外债不好消化, 债权人常来堵门, 高高的大楼和庞大的黑洞并存, 按照评价细则需在度的把握上拿捏分寸。因此, 对大队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除谨慎之外, 很费斟酌。
针对以上审计风险, 如何化解和规避, 对保证消防大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至关重要, 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 审计的全局观念要强
目前, 消防大队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 一些体制、机制性的痼疾审计人员也无法左右, 所能做到的就是将它们衍生的审计风险努力降低到最低限度, 尤其是上级交办的审计任务, 要兼顾上、中、下三级的需求, 对审计工作的把握要有高度, 明确审计是为谁服务、对谁负责、劳动付出要达到哪种效果, 把审计工作置于消防中心工作的一环来定位和开展, 服从于部队党委确定的中心任务, 服务于消防事业的发展大局, 对内部政策的评价要统一到部队的文件决策上来,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审计数据、审计处罚、审计案件移交等亮点工作, 这是审计组长必须考虑和把握的问题。
(二) 审计程序要严密, 审计方法要得当
部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在“审计工作程序”中规定了20项内容, 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操作, 本身就是规避风险的良好举措,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必须按照重要性原则, 发挥专业判断能力, 确定实施重要的审计程序, 对重点审计内容不能放过, 这时, 借助于计算机审计软件中的“过滤功能”可解决这个问题, 避免出现大的漏洞和失误。但是不能执着或迷信于计算机审计, 还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财务基础数据和会计载体上, 经过处理和转换的数据毕竟不是原始会计数据的本来面貌, 有时手工记账的一笔改错就能成为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眼界要开阔, 审计人员平时要多读多看审计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思路。对“寅吃卯粮”现象, 要比对财政预算文件和拨款进度进行甄别, 列清专项拨款和预算拨款的额度, 防止云雾障眼, 多管齐下, 才能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三) 审计沟通要彻底
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 篇5
[摘要]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愈加突出,对其进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分析,力求探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主题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成因与控制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责任的可能性。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审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发挥审计职能,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系统及更高层次(由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推进)的全面推行,审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领导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
偶发性干扰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更具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经济成分和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更加广泛和多元,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经济领域的多维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经常化调整,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带来了空前的难度。许多前所未有的的经济事项大量涌现,但是,合规合法与否,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健全。有时,审计中查出的不少问题,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不依赖审计人员的经 2
验进行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4.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及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等内容。有时,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这样,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就很难避免。
6.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已成为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如不充分重视,并努力将其降低至最小程度,必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
3.注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健点之一。
4.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其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这样,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者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6.加强人法技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7、加大审计调查力度,从账外发现线索。面对大量违规违纪问题存在但一般从账面难以查出的现实,审计人员应在对账务资料审计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该单位的收支状况,根据该单位的职能特点以及社会反映,深入相关业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寻找蛛丝马迹,努力寻找突破口。
作者简介:厉建钊,男,1975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主任科员,审计师,联系电话***,邮箱ljz20080808@qq.com.参考资料: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朱锦余,《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周晴,《评析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经济师,2004年第四期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管控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管控
一、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国家委托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说党政领导干部管理运营所负责部门期间履职情况的一种确认和评估。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根据地方政府党委、党政机关等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情况分别给予具体的厘定和说明,认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1]。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商业银行高管履职情况为审计内容的审计,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相关文件又称之为离任稽核。对于其具体内容,各商业银行有不同的规定,《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任期责任稽核与离任稽核办法(试行)》之稽核内容规定主要包括循规情况、内控完善情况、经营决策及经营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违法经营情况、前任遗留问题处理情况、收支合规情况、渎职情况、越权情况、披露信息真实度情况,等等。
由其内容范围的广博和复杂可见,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综合性,其实这种综合性特点还表现在审计方法方面。目前,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已经脱离仅为离任审计的范畴,但审计频率依旧不高,具有审计时间或时点跨越会计年度的特点。另外,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还具有受托性、政策性、高风险性等特点。
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风险点
(一)资源匹配风险
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较多,各环节和程序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较多,在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较大。不过,目前各商业银行配置的审计人员岗位数量相对较少,在岗人员素质水平不容乐观,硕士以上学历、具备高级职称或十年以上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很少,大多数在岗人员很难说具备应对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复较杂性高难度审计工作的能力。
(二)审计准备风险
在部分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审计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未能做到事先清晰地解相关情况,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无法适当地调配人力资源运用及相关职责说明,制定的审计方案粗糙,并且对风险导向的体现度较小,对审计工作及风险识别的指导价值有限。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因为被审计对象负责的部门及领域内,各层级分行、支行的管理层在掌控相关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也往往有足够的资源阻碍审计人员获得真实信息,审计团队可能很难获得能有效支撑审计工作的基础信息,容易致使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四)抽样检查风险
在部分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推进过程中,抽样程序不科学,审计抽样质量不高,缺乏相关性,也未充分遵循重要性原则,对样本的分析深度不够,职业判断及职业审慎发挥水平往往有限,容易导致审计结果不够全面或严谨。
(五)责任界定风险
虽然,从理论上说,各银行高管均有其相对明确的职责说明和权限界定,但在具体履职情况审计中,往往很难对具体的事项进行区分和界定。比如部分事项的时间周期较长,可能涉及前后多任不同领导,遭遇问题事故的时候很难界定N位领导各自的责任。再如,面对特定经营违规违法事件,如何确定主管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等,均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审计证据和抽象质量不乐观的情况下更难。
(六)审计结果运用风险
大部分类型的审计工作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审计结果运用问题,为此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如下简称《意见》)强调“整改督促检查”2。对此,因为董事会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更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如果缺乏外力强力干预,基本上谈不上可观的结果运用。
三、管控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建议举措
(一)确保充分的资源支撑
一应该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设置数量充足的专职岗位,和各高校、专业机构及审计机关配合培养招纳高学历高素质的上岗人员,与时俱进地培训在岗资深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上尽可能地配备数量较多、结构优化的可用人员,以确保具备充分的胜任能力。二应该给予充分的预算支撑,特定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安排的大体情况,为其中的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准备较为宽松的预算。三应该给予一定的权限资源,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推进需要较高层级的审计对象给予充分的配合,而审计团队成员的阶层、地位及资源等各方面的劣势更增加了这种困难,所以应该在制度或法律层面给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以较高的、超越一般审计项目的权限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高质量开展。
(二)强化规范审计程序
审计准备、抽样检测、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环节之所以出现较为严重的风险隐患,实际上都是审计程序缺乏规范导致的。所以,在具备充分的资源支撑后,应该考虑强化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各环节的程序控制问题。比如审计准备之调查环节,应该根据具体要求,扎实做好审计问卷的制定、发送、回收和分析工作,全面搜集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等等,务必避免草率。为了确保各环节审计程序的有效规范和控制,可以考虑借用审计内控机制的力量,比如通过复核把关的落实贯彻内部牵制的实际落实,提升审计程序各环节的规范及扎实程度。
(三)构建完善评价指标
基于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及其需要评价界定要点及事项的繁杂性,本文很难一一厘定清楚。在此,笔者强调三点,一应该注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即确保系列指标的科学合理,重点确保核心指标的评价探讨,避免将精力浪费在边缘性的无用事项上。二是应该注意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不同层级、地域分行或支行管理人员的情况不同,所用指标有所区别,避免千篇一律地僵化套用。三应该在特定银行内部,应该借用信息系统,设置包含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下各种需要界定评价情形、界定评价案例、分析评价等内容的专门模块,并确保一定范围内的共享,以弥补资浅审计人员在经验方面的缺陷。
(四)践行审计公开披露机制
无论对有掩盖履职过失的被审计对象而言,还是对审计程序推进缺乏规范的审计人员来说,最广泛的相关民众监督是最强有力的压力及最有效的办法。所以,管控商业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系列风险问题应该考虑践行审计公开披露机制。目前一般提及审计结果公开,对此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不能仅以公告的形式简单公开,应该公开详细具体的审计结果。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商业银行内部、相关负责部门及其他相关方,公开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从审计准备阶段一直到审计结果运用,都应该借助银行信息系统及时、全部、彻底公开,以最大化地借助民众监督的力量。
注释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 篇7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 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或结论, 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我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已提上各级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因此,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防范, 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 以及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成因比较复杂,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内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
1. 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系统的全面推行, 审计规模的不断增加, 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审计工作主要通过财务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 而有些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 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 只注重实质性测试, 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 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 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 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 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 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 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 就目前情况而言, 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在审计实务过程中, 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
3. 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
(1) 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 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预算财务, 又要懂得工程财务, 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 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 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 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带来审计风险。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 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 专业培训较少, 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 不能确保审计质量, 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 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 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 无竞争压力, 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 审计风险意识薄弱, 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 未能加大审计力度, 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 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 外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
1. 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以及运用法律不恰当所带来的风险。
应该承认,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奇迹, 为世界所瞩目。在市场化持续、快速、深入推进的同时, 经济领域的多维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经济发展的快速化, 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经常化调整, 凡此种种, 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带来了空前的难度。但是, 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体系, 目前尚未健全。有时, 审计人员不得不仅凭经验进行审计, 审计中查出的不少问题, 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 又不得不依赖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 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另外, 审计人员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 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用法不当, 也会产生风险。
2.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带来的审计风险。
首先, 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 既要审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又要评价责任人的经济责任, 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审计的内容更多, 范围更广, 难度更大, 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其次,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 责任人一般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 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的复杂化, 需要大量采用专业判断和分析性技术, 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 特别是知识面与审计技能不适应上述要求, 就会从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生风险;第三, 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较长, 审计的时间跨度大, 一般一个任期以上, 审计评价的事项多, 审计的依据尚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完善之中, 因此, 有可能因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当而产生审计风险;第四,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 不仅要审计本级会计单位, 还需延伸其下属单位及重要关联单位, 所有这些都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3. 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 法律环境变化快, 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 会计制假较为普遍, 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 有有形的, 也有无形的, 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导致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 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 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 内容不真实, 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 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防范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 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法律或法规中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程序、内容、方法、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审计结果报告的运用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 从而, 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的经济监督形式。
2.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内部控制, 是指社会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 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 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来说, 应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组成部分, 对会计控制也应实施符合性测试, 应明确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以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检查风险。管理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经营方针, 为合理而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种控制, 是会计控制建立的基础。企业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计划、预算准备、筹资融资、财务绩效报告分析、绩效计量、管理者经费补偿等程序与内容。对管理控制的严格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种类与范围, 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奠定制度性基础。
3.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 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 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工作及结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等具有审计共性特征的内容, 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将责任审计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 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
4.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逐步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评价要有根有据。对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 要注意有无潜亏和短期行为。审计报告不用感情色彩浓的词语, 要实事求是。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 审什么就评什么, 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 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 有分寸。评价要注意责权分清原则。对所发现的问题, 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明确责任。对被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 还要分清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 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 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评价可采用对比方法。在评价中进行分析对比, 把实际数同计划或预算比较, 同级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 同历史水平比较等等。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 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审计风险。
5.改进审计手段, 运用科学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方法上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 还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辅助方法, 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 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采取多种形式, 广开视听门路, 听取各层次干部群众意见, 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开展审计工作。在对会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之前, 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 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工作量, 对内控制度薄弱环节, 多进行实质性测试, 以避免审计资源不足情况下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6.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 不断更新知识,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因此, 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干部的素质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 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培训, 努力建设一支刚直、廉洁、高效、严谨的审计队伍。
总之, 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中去, 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主体能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 并用最小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本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达到最理想的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摘要:随着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考核企业领导干部政绩、业绩的手段, 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规范企业领导经营行为, 严肃国家财经纪律,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促进企业领导干部勤政、廉政, 全面履行职责方面,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 是内部、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 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曹玉玲.浅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05 (6B)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控 篇8
1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未能获取相关信息或审计证据不真实、不全面等原因, 对特定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评价意见从而导致用人不当、伤害干部积极性、影响审计机关形象等损失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审计的各个环节中。
1.1 审计准备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是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没有得到完全坚持, 造成审计发现问题的效果不高、受重视度不高;二是未按审计前规定程序开展审前调查, 对被审计个人和单位的情况缺乏了解, 导致审计实施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三是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 在审计前未对评价什么、怎么评价形成共识, 导致工作中难以操作, 尤其是当对责任归属的认定存在分歧的时候, 无法下结论。
1.2 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是被审计单位承诺提供的资料不真实可靠, 审计人员未加充分验证即采用, 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二是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原因, 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 抽样检查时的样本量不够, 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三是出于成本效益原则, 进行评价的证据仅限于任职期间而忽视其经营行为的长远影响所产生的风险。
1.3 审计报告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是未按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 造成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公信力质疑的风险;二是因法律法规在不断颁布、修订或废止, 同时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完整, 存在引用法律法规不当或引用被废除法律法规的风险;三是由于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 造成审计评价内容选择不当、偏离客观事实或评价措词不当的风险;四是由于问题认定错误或被审计单位职责分工不明确, 造成对经济责任的划分存在加重或减轻的风险。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是经济责任界定和评价缺乏操作标准或标准不科学。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由于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 审计人员主要依据单位内部的评价标准, 但是这些目标和指标的不明晰或不科学;由于对领导干部离任时的交接内容和手续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及监管, 对任职期内经济责任的界定缺乏客观依据, 只能凭审计人员的经验和素质, 不同的审计人员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审计结论。
二是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信息渠道有待拓宽。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老化, 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偏低, 工作中仍沿袭传统的“就账论账”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没有抓住重点, 不能够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审计人员在检查过程中依赖于财务账簿和报表, 财务资料反映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缺乏召开座谈会、设意见箱等获取信息的形式, 信息渠道闭塞, 对深入揭露领导干部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很难有所突破。
三是任期时间跨度大, 但离任审计滞后。由于任期时间跨度大, 经营周期长, 任期内的经营成果是积累形成的, 被审计对象的许多做法都有合理的解释, 对形成的损失责任实际无人承担, 审计难以评价;先离后审的做法明显制约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造成离任审计难以开展, 审计结论难以落实, 查处的问题拖而不决, 审计走过场等问题。
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控
3.1 建立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 审计评价指标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为准绳,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给出财务、经济效益、管理等基本评价指标范围并附参考值, 为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提供依据, 有效避免评价标准不准确导致审计结论失当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其次,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 所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 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 不得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再次,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 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 并且能够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最后, 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做到既不越位, 也不缺位, 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
3.2 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首先, 确保参与审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 做到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其次, 确保参与审计的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审计业务素质培训, 使其不但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还具有较高的, 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最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的基础上, 遵循谨慎、客观、全面性的原则进行审计评价。
3.3 提高管理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切实做到“先审后离、先审后用”, 摒弃那些履行程序的形式主义, 把审计结果的运用与领导干部的职务任免, 奖惩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 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接受审计监督, 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真正成为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对象离任、留任、提拔、免职的重要依据,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干部考核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4 规范审计程序, 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审计程序是为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 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 增加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程序, 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首先, 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 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 不做任何评价。其次, 规范工作程序, 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 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第三, 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 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 减少风险。第四, 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对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 经得起推敲。最后, 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应评估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预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同时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摘要: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出发,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研究其形成原因, 提出防控措施, 以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履职情况、促进勤政廉政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Z].2010.
[2]刘世林, 方伟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 篇9
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特点形成的一种审计形式, 主要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近几年,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会同中央纪委、组织部门和国家人事、检察机关积极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审计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评估审计风险, 对于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保护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的合法权益、降低法律诉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围绕着风险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而展开的, 构建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做好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容及其表现具有特殊性, 因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应当有别于一般审计的风险模型。目前, 审计学界已经有了一般审计风险模型, 但还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二、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或者错误地估计了审计事项, 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报告, 从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或潜在关系人的指控, 乃至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可能性。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公告中将审计风险 (AR) 分为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和检查风险 (DR) 。
固有风险是指被审单位在经济业务处理中存在差错与舞弊, 通过其账务处理系统, 最终进入财务报表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处理中的差错与舞弊, 没有被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地预防与发现, 而最终导致财务报表失实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经济业务处理中的差错与舞弊通过或者绕过了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入了财务报表, 而审计过程未能发现这些差错与舞弊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由内部控制测试所引起, 检查风险是由实质性测试所引起。由于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使用抽样审计, 因而都会产生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这些风险在内部控制测试中表现为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 在实质性测试中表现为错误拒绝的风险 (误拒险) 和错误接受的风险 (误受险) 。
根据各种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以下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 (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查风险 (DR)
这一模型逐步得到了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可, 人们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的认识逐步深化。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必然性、复杂性、无意性、潜在性、危害性和可控性。必然性是由审计职业特点所决定,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不可避免性;复杂性是指审计风险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其后果是复杂的;无意性是指审计风险形成于审计人员主管无意的行为;潜在性是指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危害性是指如果控制不力, 审计风险将会对审计人员、审计组织、被审单位、相关单位和人员乃至社会造成危害;可控性是指审计风险可以通过调整审计程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审计风险的内容具有特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了具有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外, 还存在以下特征:
(一) 审计风险因素更为复杂。
财务收支审计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因素除了这些风险因素外, 还有评价风险 (即对被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和责任认定所带来的风险) 和处理处罚风险 (即通过审计决定对违反财经法规和损失浪费行为进行处罚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有效结合起来, 其不确定因素多、社会环境影响大、牵扯面很广, 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随着风险因素的增加和风险成因的复杂化, 审计风险更为复杂。
(二) 审计风险程度更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对被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 并确认被审人的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的评价与确认中, 要区分经济责任与行政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 而实际工作中, 这些责任是交织在一起的, 区分难度很大;同时,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更为复杂;加之, 经济责任的主体—领导人员权力大、责任重, 对“责任”的评价难度也很大。而在很短的审计时间内, 要对被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具有很高的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的危害性更大。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职责是查处和防范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 如果审计不当, 未能揭露被审人员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甚至大案要案, 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损害国家的利益, 还可能毒化社会风气。同时, 经济责任审计是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管理、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如果对被审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失实, 就可能造成一些“德、能”差, 甚至品德恶劣的人员把持党政机关或国有企业领导岗位, 甚至这些人员还可能受到提拔与重用, 从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或国有资产经营效率, 还可能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四) 审计风险控制难度更大。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可以通过审计人员深入细致的工作, 采用科学的审计程序与方法, 收集充分的证据, 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避免审计失败。但是, 由于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更为复杂, 风险程度更高, 所以, 其控制难度更大。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要素主要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 这些风险要素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在这些要素中, 前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即它们之间相互不受影响, 而后两个要素是建立在前三个要素评估基础上的, 受前三个要素评估的影响。
第二, 审计风险各要素都不会等于零, 它们共同作用于审计风险。
第三, 各个要素在时间上排列是有顺序的。审计人员一般按照“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的顺序来评估风险。
第四, 各个要素所产生的后果不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对象有关而与审计人员无关;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则与审计人员有关而与被审对象无关。审计人员只能评估而不能控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但必须控制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可以通过审计程序来补偿, 而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则无法通过其他途径予以补偿。
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 首先应结合被审对象的具体情况, 分别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等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来评估审计风险水平。
前文已述, 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为:审计风险 (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查风险 (DR) 。该模型主要适用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 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模型中审计风险只包含审计查证阶段的风险, 而不包含审计评价与处理阶段的风险。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其审计目标在于对被审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与处罚, 而且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点。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决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风险, 即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不同, 评价风险与处理处罚风险之间以及二者与其他三种风险之间均不独立。因此, 应该在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基础上, 加上审计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 构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模型应该为: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E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查风险 (DR) +评价风险 (VR) +处理处罚风险 (PR)
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目前, 我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都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可以首先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评估;然后,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EAR=IR×CR×DR+VR+PR) , 确定审计的终极风险, 把终极风险控制在可容风险 (审计人员能够接受的终极风险) 的水平上。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将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方向。在风险基础审计条件下,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在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在审计准备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用于制定审计方案工作。在制定审计方案时, 需要对所审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这一阶段的运用主要是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 (PDR) 。在确定PDR时, 可以采用一般审计风险模型 (即AR=IR×CR×DR) , 暂不考虑评价风险 (VR) 和处理处罚风险 (PR) 。确定PDR之前, 先根据被审项目的情况, 分析确定固有风险 (IR) 和控制风险 (CR) 水平以及不包含VR和PR的可容风险 (AAR) ;然后, 根据已经确定的风险因素, 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 其公式为:PDA=AAR÷ (IR×CR) 。计划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后, 再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同时, 要对评价风险 (VR) 和处理处罚风险 (PR) 进行估计, 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确定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风险水平 (TAAR) 。
在审计终结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用于评价实际终极风险 (AEAR) 是否低于可容风险水平 (TAAR) 。先对实际检查风险 (ADR) 、实际评价风险 (AVR) 和实际处理处罚风险 (APR) 进行评估, 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实际终极风险 (AEAR) , 其公式为:AEAR=IR×CR×ADR+AVR+APR。然后, 将AEAR与TAAR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 则说明该审计结果可以接受;若前者大于后者, 则说明审计证据不够充分, 需要重新评价各种风险的估计是否恰当, 必要时, 应追加审计程序。
六、结论
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除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风险因素之外, 还存在着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模型应当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E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查风险 (DR) +评价风险 (VR) +处理处罚风险 (PR) 。这一模型可以用于审计准备阶段和终结阶段。在准备阶段, 该模型主要用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风险水平 (TAAR) ;在终结阶段, 该模型主要用于比较实际终极风险 (AEAR) 与可容风险水平 (TAAR) , 从而决定是否追加审计程序。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模型, 对于正确评估与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 2005 (5) :48-52
〔2〕答朝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4) :65-67
〔3〕刘玲.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J〕.审计月刊, 2005 (2) :20-21.
〔4〕刘三昌, 张耕, 苏亚然.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河北审计, 2002 (3) :4-5.
〔5〕秦小丽, 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 2005 (6) :68-70.
〔6〕卫建国, 李雪.现代审计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184-200.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篇10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是明确每个人的责任, 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整治作风问题, 防止出现腐败问题, 可以加快廉洁透明行政的建设, 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方式。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工作期间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确定财政收入、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 从而达到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以及经济职责, 防止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前在我国还不成熟, 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较强, 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较多, 对于审计工作的工作要求也比较高, 总体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着一定的风险。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目前关注的热点, 加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以及防范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是经济, 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审计来进行监督工作, 了解领导干部人员在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 对其经济职责以及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常规的财政经济审计所要承担的风险较小, 经济责任审计因为其特殊性, 相比较常规财政经济有着更高的风险性。
1. 风险成因上的独特性。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多, 而且审计对象层次比较高, 从而审计工作有着一定的难度。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为管理领导者, 审计对象层次较高, 而且审计内容涉及面比较广, 关系复杂,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周期较长, 审计内容的变化不确定性均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对于经济责任风险评估不到位, 或者对于不稳定因素无法把握, 这都会反向促生审计风险。
2. 风险控制上的艰巨性。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 控制其风险有着一定的艰巨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风险成因上对于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评价难以全面和准确,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有着一定的难度。同时审计机关人员在面对审计授权时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审计时必须得到相关的授权证明才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但是这些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 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 客观因素。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 造成审计工作承担高风险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客观因素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目前的经济审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涉及到各方面利益, 进行决策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比如来自领导上的压力,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在执行过程中很难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场, 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难以保证审计部门能够有足够的权利独立来进行审计监督, 严重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第二,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 由于审计对象层次高、复杂而且具有特殊性, 这些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第三, 审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进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各种经济关系都更加复杂,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这一领域投入的资金太少, 审计成本短缺, 而且审计工作复杂、紧张、沉重, 审计人员较多,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风险。同时审计部门为了节约审计成本, 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审计调查, 这种审计方式必定给审计结果带来误差, 从而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2. 主观因素。
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审计方法不当、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匮乏以及审计标准的模糊不清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国家依法建立的审计机关, 具有审计监督权, 而且受国家法律保护。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 对于审计机关人员出示错误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并没有表明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对于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要求过低, 这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同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手段落后, 对于一些问题难以深入调查, 比如假发票、贿赂等问题, 由于审计手段的限制, 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的上升。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这就要求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审计工作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领域严重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 由于审计人员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造成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此之外, 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对于审计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也会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不成熟, 在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一方面给审计工作加大了难度,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由于审计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导致审计范围也随之模糊不清, 在审计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超范围评价或者主观臆断现象, 给审计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必须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审计工作, 必须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实践中, 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1.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规范审计操作。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 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工作, 规范审计操作。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 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必须要求真实合理。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避免因人为错误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和真实性。
2. 严格审计取证和分析工作。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审计人员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性质和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 保证审计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 应该有充分的审前调查, 将审计涉及到的审计资料认真阅读, 同时要注意取证和查证工作, 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合理。审计人员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工作, 客观评价, 对于主要问题不夸大、不隐瞒、不回避, 做到尊重事实, 客观看待问题。同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 必要时跳出传统的思路, 拓展审计视野, 采取正确合理的审计手段, 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 既要尊重事实, 又要兼顾实际情况客观评价。
3. 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模糊不清, 建立健全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目标和标准具体化, 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合理。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 要注意相关性原则, 保证审计评价不同类型的对象能够相互适应。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时要注意系统性, 注意指标体系的设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承担的风险。
4.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
采取合适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 不仅有助于经济管理, 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还可以有效的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经济效益审计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 要注意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不要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相冲突, 保证两者协调统一。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将经济效益审计的思维模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相结合起来, 保证两者之间不要互相矛盾。最后, 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审计方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 要注意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相对比,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5. 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 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更加努力认真的进行工作,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既有利于维护相关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防止国有财产物资的流失, 另一方面更可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整治财经法纪、扼制社会腐败风气, 对推动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少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02) 158-159
[2]汪立元, 顾晓敏.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经济研究, 2011 (08) 99-105
[3]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研究, 2009 (03) 21-27+54
[4]严行美, 龙亚强.浅析公安边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 2009 (35) 248-249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涵体系
任何审计项目的开展都会遭遇到各种风险因素,以事业单位领导人为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更为严重。对此,从概念上来说,应该包含一个内涵体系。
首先,在表征方面,主要有评价风险和程序风险。在审计程序方面,审计人员在行政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主义的误区,导致实际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案截然分离的现象,致使审计程序风险显露无遗;在审计评价方面,审计人员做出科学客观评价的难度相当大,审计评价风险所在难免。
其次,在危害方面,可能影响事业单位机构的正常运转。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失控会给上级单位领导以错误的参考信息,容易导致用人失误现象的发生。在事业单位领导相对于行政单位领导普遍弱势的情况下,对他们的伤害及对犯罪的纵容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领导层的升迁、流动和工作积极性,容易引发整个单位乃至整个行业的低落。
最后,在特点方面,复杂性、潜在性及非确定性兼具。因为事业单位领导工作范围的广泛性,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繁多,这种特征与审计对象人格化导致的主观性的结合,催生出非确定性,即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难以预测;难以预测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事业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等到错误形成后证实,即其本身具有潜在性。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之所以产生并形成一定的声势,背后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此,笔者以审计、经济责任和事业单位这三个关键词为中心点分别分析。
从审计角度来说,审计环境的恶化和审计风险的固有性质是重要因素。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企事业单位的不断改制,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跟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工作也严重滞后,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往往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境况强化了审计风险的固有性质;另外,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下,以经济监督及合规审查为原本形态的审计工作长期受到忽视;最近几年,强化增值功能虽然能推动了审计工作地位的提升,但忽视了根基意义上的循规守法,更容易滋生新的审计风险。
从经济责任角度上来看,取证困境及经济责任界定困难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各单位的领导人员及管理者,既是配合涉及单位审计工作的倡导配合者和组织者,也是审计人员顺利获得相关证据信息的关键因素。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把审计人员推向这些管理人员的对立面,不仅在取证方面得不到他们的帮助,而且还要与他们进行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在绝大多数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不可能获取量上充足且质上真实的审计证据。另外,对于改制过程中或者改制后初期尚未完全定型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其经济责任界定本来就是一个发展中而未确定的未知。
从事业单位角度上来看,其审计工作的尴尬地位是系列风险因素滋生的重要源泉。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而言,所涉及到的审计工作是国家审计工作;对于国家审计而言,最关键的对象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审计工作在此投入的资源往往很少;对于负责推进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国家审计人员而言,关注重心在于掌握财政、人事、宣传、国土资源等关键职能的机关部门领导,而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则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也是安排节奏偏快的审计项目,审计风险是很难避免的。另外,对于改制過程中或者改制后初期尚未完全定型的企事业单位,依靠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无法确保本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更谈不上对审计风险的成功管控了。
三、管控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路径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改观需要持久全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几个着眼点如下。
一要营造适当氛围,优化审计环境。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环境方面,最关键的是法规和氛围。在法规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制定、修正、修订与经济责任审计及其发展最新情况相适应的系列法律法规,打造良好法制环境。在氛围方面,在特定地域及层级的事业单位中,上级领导及本级其他非审计对象的管理人员应明确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宣传推动各层级的员工对审计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全力确保被审单位和责任人积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要强化风险宣贯,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团队而言,应该重点关注风险及职业道德两个方面。首先,要在各种素质提升和培训工作过程中强化宣贯风险理念,普及识别管控关键风险的技能和方法,形成以风险为导向推进审计工作的自觉和习惯,藉此全面提升推进审计项目的胜任能力。不过,善于识别、评估风险不等于敢于直面、发掘、披露管理人员各种管理行为及经济行为中的风险事件,做到后者需要强化化职业审慎,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对此,要依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启蒙、激励审计人员不仅要利益方面做到独立性,还要在心理及思想层面确保相对于审计对象的精神独立性,甚至在体制制约下独立性尚且不充分的条件下敢于在作为单位领导人的被审计对象面前硬起骨头,在行动实务层面确保自己推进审计工作及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三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人非圣贤,在既定条件下强求环境优化和审计人员坚守独立性是有难度的,这需要相关地域、领域或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来辅助。对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言,要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而内部监督机制普遍不作为的情况进行适当纠偏,要通过外部立法及内部规则制度体系的完善这两个方面强化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机制,要通过强化立法执行和内控机制落地推进领导干部内部监督机制的落地实施。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和落地可有效制约领导干部执行权力过程中盲目、违法、违规、低效、不作为等各种现象的发生,也为广大干群人员自觉协同配合审计人员搜集相关信息材料,推进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汤金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2]杨晓磊.经济责任审计中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杨丽.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耿彦军.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5]李颖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述评:2000—2010[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
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 篇12
1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包括审计程序、取证、查证、定性、评价和处理处罚等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审计程序带来的风险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的审计程序,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都是“先离后审”。
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因为责任人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 审计人员认为审计结果报告已失去作为责任人任用意见参考依据的价值, 离任审计也只是走走形式,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 使许多该查的问题没有查, 或者没有认真地查, 从而增加了检查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责任人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特别是责任人提拨后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包括责任人本人不配合或不积极配合使有些问题很难查证和认定, 从而也加大了检查风险。
1.2 审计证据带来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很广泛, 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济业务也很复杂, 而违法违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 审计人员必须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样本数量, 从而降低“检查风险”。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 审计人员很难认真进行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有的仅凭主观判断, 选取所谓“重中之重”的审计内容, 得出以偏概全的审计结论, 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1.3 审计评价带来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被审计人职责不明确, 再加上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 给审计评价工作带来困难。审计人员在对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要不不予评价要不是在评价证据不足, 没有取证就泛泛地下结论。这无疑加大了审计风险。
1.4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带来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既懂的财务会计知识, 还要懂得经济、法律、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要具备沟通、协调、综合分析等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单位的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等情况, 与经济责任审计承担的任务存在一定的矛盾, 由此也带来审计风险。
2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2.1 责任人责任不够明确、具体
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目标责任不够明确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目前, 部分单位制定的经济责任制, 在职、责、权、利方面不是很明确, 在实际工作中, 界定主管领导和责任人之间的责任遇到困难, 比如说, 一个单位的部门负责人, 其管辖范围内的很多决策是分管领导或者是主要领导确定的, 出了差错到底由谁来承担, 全部让部门负责人承担责任显然是不合适的。
2.2 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科学、全面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审计责任人在履行经济职责中, 对出现问题应负经济责任的界定以及对其任职期间业绩的评价, 届定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很重要, 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整、科学、全面, 使评价工作遇到困难。
2.3 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涉及的部门也多, 涉及的内容也多, 需要组织、人事、纪检和监察等部门共同努力, 互相配合, 目前主要还是审计机关“唱独角戏”, 部门之间配合和协调的不够紧密,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 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相对滞后, 使审计工作依据不足。
2.4 审计实施方案中缺少质量控制内容
首先是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内控制度测试与评价方案。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运行, 避免决策失误, 预防舞弊产生。
其次是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一般来讲,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较紧, 审计人员对可能加大的审计风险没有在实施方案中详细列示, 从而也扩大审计风险。
3 有效化解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
3.1 进一步明确任期经济责任
推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首先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要明确、具体, 要明确界定便于考核和审计的职、责、权、利和任期目标, 尤其注重分清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的职责, 分清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职责。
3.2 制定完整、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更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用人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各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共同协商, 制定科学、全面、完整的包括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统一评价标准,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原则, 要以审计后的数字指标、审计事实、审计结果来做评价, 不能主观臆断。
二是一分为二原则, 全面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 做到成绩要说全、问题要找准。
三是客观性原则, 在评价时要注意划清5个责任, 以降低风险。即要划清前任与继任责任、主观与客观责任、集体与个人责任、主管与直接责任、故意与过失责任。
四是谨慎评价原则, 对不属于审计范畴又无法取证的事项、对证据不充分又不能获得有力证据的事项、对因故无法审查核实的事项不予评价。
3.3 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 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要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 预测潜在风险, 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有效与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要合理制定审计重点和范围, 规避风险, 对无法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划分责任的事项, 不予评价;要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严格按程序办事, 预防风险;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减少风险;要加强复核, 征求意见, 化解风险, 遇到问题要注重与被审计责任人的沟通。
3.4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加强立法, 建章立制, 规范运作, 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 使其在审计程序、内容、部门协调、对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要求等方面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3.5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推荐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11-27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11-11
经济责任责任审计10-09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09-30
经济责任审计通报12-16
校长经济责任审计10-15
经济责任审计对策06-09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08-10
基层经济责任审计09-0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