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贸易

2024-05-09

双边贸易(精选11篇)

双边贸易 篇1

一、引言

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呈现出新的明显态势:全球经济增长整体仍未摆脱疲弱状态,较低的增长率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主要经济体之间冷热不均,经济增长分化显著。再加上英国对于是否留在欧盟进行了公投,并于2016年6月24日正式宣布脱离欧盟。由此,世界经济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迎来的将是“新平庸,大分化”的经济增长格局。在中欧贸易发展方面,随着中国放眼全球实施了扩大内需、“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战略,再上中欧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深化发展,譬如欧洲容克投资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合、中国成功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出台等利好消息的释放,摆在中国面前的就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深化中欧对外贸易合作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现状

(一)2005~2015年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发展态势。(表1)从表1中可以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商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在2005年达到702.03亿美元,到了2015年达到最高点1,469.78亿美元,在10年间增长了约2倍多。在出口额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1,437.53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929.58亿美元,再到2009年下降至2,363.46亿美元。同期,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的46.54%降至-32.25%,降幅达78.89%。2013年,我国对欧盟贸易已基本摆脱欧盟内需下降的影响,实现贸易顺差1,182.14亿美元,继而到2015年,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同比增长16.11%。总体上看,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增长幅度在后危机时期有所缩小,而在新形势下,即“新平庸,大分化”的经济增长格局态势下是较稳定增长的。从长期来看,这种发展势态或将持续存在。

(二)2015年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结构概况。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为5,657.61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8.07%。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563.70美元,减少3.94%;自欧盟进口2,093.92亿美元,减少16.72%;中国与欧盟的商品贸易顺差为1,469.78亿美元,增加16.11%。比较欧盟与各国(各地区)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中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表2)可以看出,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杂项制品中的家具玩具和用贱金属所制作的金属配件等,其2015年出口额合计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71.72%,分别为1,464.02亿美元、514.44亿美元、335.64亿美元和241.84亿美元,较2014年分别减少5.5%、减少9.52%、增加8.22%以及减少3.32%。这些产品在欧盟对中国的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41.08%、14.44%、9.42%和6.79%份额。另外,中国对欧盟出口的珠宝贵金属和矿产品出口额减少最为明显,分别减少44.29%和22.86%。(表3)

同样,表3的数据反映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光学手表等精密仪器是中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产品。2015年这四大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2.36%,分别为648.29亿美元、450.96亿美元、264.97亿美元和150.96亿美元,这些产品在欧盟对中国出口市场中分别占有30.96%、21.54%、12.65%和7.21%的市场份额,且同比分别减少14.75%、减少26.92%、增加1.88%和减少8.18%。此外,中国对欧盟的植物产品和食品、饮料、烟酒的进口额增长突出,分别增长119.42%和24.21%。

三、新形势下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发展趋势

(一)新形势下中国与欧盟双边商品贸易特点。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情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出现分化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步入新常态。面对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也将进入新常态的局面。那么,在这样一种“新平庸,大分化”的经济增长格局下,中国与欧盟双边商品贸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中欧双边贸易比较稳定。中国和欧盟贸易关系在冷战结束后快速发展,年增速长期保持在20%以上。虽然中欧贸易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中欧贸易增速下降,但仍达19.53%。2009年中欧贸易同比下降14.47%,但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双边贸易中降幅较低的。欧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新形势的出现,在2015年中欧货物贸易中,中国对欧出口下降3.94%,进口下降16.72%,出口降幅远低于进口降幅。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生产率增长缓慢,经济复苏弱于预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内需萎缩,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

2、中欧贸易商品结构存在一定互补性。中欧贸易商品结构上呈现出互补性态势源于双方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优势相对明显。比如,中国对欧盟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始终占45%左右,其次是占我国对欧盟出口额的14%左右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剩余的商品结构占有的出口额相对较小,不足10%。另外,中国对欧盟进口的主要商品种类也较集中。机电产品占中国对欧盟进口额的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运输设备,在中国对欧盟进口额的占比稳定在20%以上,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22.25%、25.25%和21.54%,然后就是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都基本维持在9%左右。随着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发展步伐加快,中欧之间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也呈现出了新的互补态势。

(二)新形势下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地位上升,国际经济格局发生着新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来讲,2016年作为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纵观国内外经济形势: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国际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国际商品价格低位波动徘徊,贸易与投资规则改变;国内经济领域短期风险集中显现,外贸企业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所呈现出的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再加上在欧盟占有绝对经济实力的英国脱离欧盟,自立门户,由此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的趋势难以改变,结构调整与转型工作仍将继续开展。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欧对外商品贸易发展将出现减速换挡的阶段性变化,贸易增长速度将逐步向全球贸易增速靠近,各海关分类的贸易商品份额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有望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中欧关系快速走近,是因为双方的合作面在增大,共同利益在增多。中欧对彼此双方的重要性有增无减,虽然英国脱欧,但中欧未来的经济、文化联系只会更加紧密,合作空间也会更为广阔,中欧经贸关系还将持续走向深入。

四、新形势下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政策建议

从目前国内新常态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依赖禀赋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需彻底转变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需要制定和完善对外经贸战略,创新贸易体制,提高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而且还需进一步深化发展中欧商品贸易市场以确保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推动中国对欧盟贸易由量向质的改变,继而达到双赢。

(一)完善对外经贸战略,争取双赢局面。目前,中欧贸易额呈现负增长局面。此外,欧元区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具体来讲,2015年中国对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下降8.07%,出口下降3.94%,进口下降16.72%。根据这一新的形势,中国有必要调整对外经贸战略,制定以全球价值链提升为目标的贸易政策取向,推进双向开放和经贸融合,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机制,不断完善和推进中欧经贸关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

(二)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需以创新驱动为主,逐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地位,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的转变,做到切实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更进一步地说,中国要加快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完善对外贸易布局;要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外贸企业的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加强产业链分工和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从而实现中欧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三)创新制度环境,驾驭国际贸易规则。制度环境影响着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进度。中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创新体制,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贸易制度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进而也应更好地适应、制定乃至驾驭国际贸易规则。具体来讲,第一,既要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根本性问题,创新形成有利于培育新型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又要从制度和规则层面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加快自贸协定的签订和自贸区建设、深化内陆沿边开放区域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和准入、信用体系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贸易规律和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能动性地发挥国家和市场的“两只手”作用。要牢牢把握和理解国际通行规则及标准,加快形成与贸易通行规则相匹配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同时,中国国际贸易的战略转型层面要求中国的政策、法律和贸易操作技巧符合国际贸易通用规则,那么中国可以通过掌握、制定、遵守国际贸易的双边游戏规则来恰当地维护国家利益。

(四)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在此方面,笔者将从中国和欧盟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对外市场对中欧经贸关系是持开放态度。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并购,购买欧元债券等实质性做法是对欧盟经济发展的支持。因此,欧盟应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中国对欧投资的限制和进入壁垒。此外,由于中欧贸易彼此发展不平衡,亟需中欧双方深化互补性合作。一是加深中欧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程度。这就需要中欧双方共同努力,一起朝着双赢的局面去进行贸易发展:欧盟一方需要做到开放、公平,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放开技术出口限制,减少欧盟设置的中国对欧贸易投资壁垒,扩大中国对欧盟以技术为目的的收购。另外,中国则可以在符合本国贸易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宽有关市场的准入壁垒;二是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不要只局限于彼此双方,可以扩展到第三方经济体和国家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

(五)推进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现阶段,全球的经济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缺乏有效需求。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差异分化,而分化的经济增长又导致了政策的不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欧盟国家里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希腊债务危机的暂时缓解,以及此前欧元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正在缓慢增长。同时,“容克计划”的实施也会进一步拉动欧洲经济的增长。虽然英国目前经过公投正式宣布脱离欧盟,但其造成的后果也是不确定的,但就目前中欧合作的态势和中国与英国的经贸往来来看,英国脱欧并不会对中欧的经贸关系产生大的消极影响,是为影响可控的程度,相反英国脱欧反而会利好中英贸易的深化发展。借此机遇,在贸易便利化方面,中国则可以与欧盟协商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加快人民币汇改进程,促使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步伐的前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叶子含.新丝绸之路——中欧贸易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5.16.

[2]王莉.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3.4.

[3]王阳,王意.后危机时期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9.

[4]李钢,崔艳新.后危机时代的中欧双边经贸关系[J].国际贸易,2011.6.

[5]黄蕾,汪元群.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分析[J].当代经济,2015.19.

[6]张建中,梁珊.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及其政策措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6.

双边贸易 篇2

中共金坛市委书记方国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译]

今天,我很荣幸与我的团队一起来到美洲的桥头堡、美丽的墨西哥,开展双边投资贸易洽谈活动。[译]首先我代表全体经贸考察团成员,对各位嘉宾朋友、商界精英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译]

中国与墨西哥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两国之间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墨西哥已经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译]金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虽然目前与墨西哥双边贸易总额还不大,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双方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正逐步走向深入。

[译]我们衷心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携手加强经贸交流和投资往来,共图新的发展合作。[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金坛市的情况。[译]

金坛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中枢地带,东近国际大都市上海、西偎六朝古都南京、南临人间天堂杭州,是连接上海-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译]全市总面积976平方公里,下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7个镇,常住人口54万。[译]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财政总收入51.5亿元,是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和谐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

1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译]

金坛历史悠久,开放文明。[译]金坛臵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素有“江东福地,鱼米之乡”之美誉,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乡。[译]文脉丰沛的历史传承,孕育了金坛人尚德崇贤、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精神内核,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译]金坛积极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行政服务体系,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深入人心,吸引了美国英格索兰公司、美乐公司、德国埃马克公司、德国帝目公司、瑞士欧瑞康公司和日本萨琪哈达株式会社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投资发展,并已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译]全市已有世界各地的外商投资企业550多家,外贸生产企业300多家,出口产品18大类200多个品种,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译]

金坛交通便捷,物流发达。[译]金坛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从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交叉贯穿,快速连通上海、南京、杭州和苏锡常等都市群,至上海、杭州的行程仅需2个小时,至南京仅1小时。[译]金坛周边机场星罗棋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共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9个民用机场,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常州机场仅需半小时。[译]目前,沪常宁城际铁路、镇淮扬城际铁路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届时金坛到上海、南京、杭州行程将缩短到半小时。[译]金坛水运体系连长江,通太湖,接大海,周边港口众多,境内重要的水运枢纽—丹金溧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设,船舶通航吨位大幅度提升,未来发展的舞台更加宽广。[译]

金坛产业集聚,特色鲜明。[译]金坛光伏新能源、高端装

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特别是光伏新能源产业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了光伏装备制造、单晶硅棒拉制、切片、电池片生产、封装、组件、发电系统和光伏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光伏生产及配套企业40多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产能、销售已分别突破1000兆瓦和100亿元。[译]领军企业亿晶光电是全球最大的单晶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在福布斯“2009中国潜力企业榜”中位居第二,华盛天龙光电设备制造国内领先,单晶硅切割机床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是中国首家创业板上市的光伏企业。[译]服装、机电、盐化工、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其中服装企业已集聚600多家,年制造服装近4亿件(套),是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首批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译]金坛开发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规划建设了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园,现为中国10大经济活力开发区、中国首家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江苏省光伏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译]

金坛生态优美,宜业宜居。[译]金坛西部茅山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南部长荡湖为江苏省十大淡水湖之一,依托山水优势,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东方盐湖城、道教文化园等一批龙头旅游项目,重点培育旅游产业,打造国家5A级风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译]金坛中心城市临水滨湖、景岸连绵,生态廊道环绕四周,水乡景致别具一格,精致秀美,生态宜居,让人流连忘返。[译]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滨湖新城和华罗庚科技园,生态条件在中国苏南地区得天独厚,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各类企业总部、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入驻的首选。[译]金坛物产丰富,绿色农副产品响誉国内外,茅山茶叶已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入选为国礼选用茶;“苏牌”大米远近闻名,长荡湖大闸蟹体肥味美,畅销海内外;“秦汉相府”牌丝制名品被评为国礼丝制品,是中国名茶(绿茶)之乡、中国中华绒螯蟹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译]

金坛科教发达,创新引领。[译]金坛教育体系完善,拥有国家级示范高中和省重点中学4所,全国重点职校和省重点电大各1所,紧邻江苏省唯一“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每年毕业学生近3万人,专业多样,素质优良,人力资源丰富,全市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6万多人。[译]金坛的科技创新更是走在江苏省前列,全市现有500多家企业与全国5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13家,金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已吸引到7 个省级、16个常州市级创新创业团队和250余名海归高层次人才。[译]金坛是首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在这里将得到最好的尊重、保护和转化。[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金坛是一座魅力独特的城市,是一座蓬勃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更是一座值得细细品味的精致城市。[译]我们热忱希望各位嘉宾朋友、商界精英有机会去金坛旅游观光,投资创业,共谋发展。[译]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务实合作,金坛与墨西哥的投资合作、经贸往来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译]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昌盛,家庭幸福!

[译]

越南同中国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篇3

越南副总理鼓励中国企业进口越南的农副产品,例如大米等等。同时,鼓励中国同越南企业开展高科技方面的合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称,中越2国将会不断寻求机会来促进2国贸易的发展,实现共赢。与会的越南商务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领导人签署了贸易协议。同时,越南副总理将会出席在广西举办的第12届中国-东盟出口贸易峰会。

越南副总理在峰会上称,越南政府始终鼓励越南各个省份同中国广西省的贸易联系,越南尤其重视本国边境地区同中国广西省的贸易往来。越南一直大力发展同中国在旅游业、农业、基础设施、工业等方面的合作,越南将会继续完善同中国的贸易合作机制。越南副总理N呼吁中越2国共同克服气候灾害,来保证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中越两国将会继续发展一站式贸易,提高2国的贸易合作水平,制定有效机制保证2国贸易发展,建立友好、稳定的贸易关系。中国政府热烈欢迎越南副总理参加此次在北京举行的中越经贸论坛,此次越南副总理的中国之行再次证明了中越2国的友好邻邦关系。越南副总理称,越南边境省份也一直重视与中国边境省份的贸易联系。在此中越经贸论坛上,越南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签署友好合作协议。

(汪汇源摘译自www.intellasia.net,2015-09-19)

中国与中亚双边贸易新视角 篇4

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等国的新通道,“一带一路”对于中国打造开放新格局有着重要意义。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要冲,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未来经贸合作层次将如何提升,贸易潜力和投资潜力怎样进一步挖掘?至关重要的国家产能合作方面又有着怎样的机会和路径?本文将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从双边贸易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正在驶入快车道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加深,对外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1992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第一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仅为4.6亿美元,此后中国与中亚双边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加,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的贸易仍然持续快速增长,双边经贸合作正在全面、深入地展开。2013年中国对中亚对外贸易总额达502亿美元,其中出口232亿美元,进口270亿美元。2010-2013年中国与中亚贸易平均增速为20%,比同期中国外贸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

从比重上看,中国与中亚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已从1996年的0.27%提升至2014年为1.04%。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贸易额占中亚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这个跟前面都说的是比重)也在快速上升,2014年为24%,比1996年提高了近21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出口国,也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从区域贸易结构上看,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额所占比重最大,但呈逐年降低的趋势,2013年中哈贸易额占中国与中亚贸易的60%左右。近三年来,得益于2010年中国-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竣工投产,土对华天然气出口大幅上升,中土贸易比重也在快速上升,由2010年的5%上升至2013年的20%。而受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动荡影响,中吉双边贸易额大幅下降,中吉贸易比重由2008年的30%下降至2013年的10%,但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的贸易额变化不大。

显而易见,中国与中亚五国已经成为彼此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值得重视的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层次依然较低,贸易潜力和投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主要表现在:一是贸易比重依然偏低。2013年中国对中亚贸易总额为484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比重仅为1.2%。二是贸易商品结构档次低。中国出口中亚主要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密集型产品份额很少,占比不足10%。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尤其是2014年,由于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以及国内资源型行业产能过剩双重影响,中国从中亚进口金额大幅下跌,导致中国与中亚对外贸易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同比2013年下降了10%左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出台恰逢其时,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中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将推动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由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升级。

中国与中亚经贸互补性强于竞争性

首先,从前十大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双边互补性较强。

中国对中亚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出口份额超过33%,其次集中在工程建筑和货运行业,如钢材、工程建筑机械和卡车,出口份额占10%左右;中国从中亚进口主要是资源产品,其中天然气和原油份额最大,合计约占70%,铜、铁、锌等金属及其矿石的份额合计约占15%。从前十大贸易商品结构上看,由于中国与中亚的产业互补性强,未来双边贸易合作还有很大空间。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1995-2013年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 3位数标准的数据测算

其次,从竞争和互补关系来看,双边互补性显著强于竞争性。

如果用出口结构的相似程度来反映贸易竞争程度,2013年中国与中亚的竞争性指数为0.1,而同期中国与韩国竞争性高达0.5,这表明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竞争性很低。与此同时,如果用双边进出口的匹配程度来反映贸易互补程度,2013年以中国与中亚的互补性指数为0.5,而同期中国与印度的TCI指数仅为0.3,这表明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互补程度较高

第三,从时间维度来看,双边互补性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还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互补性指数从1995年的0.37,上升至2005年的0.42,再上升至2013年的0.49,这表明近20年来,随着双边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化,互补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来愈强。

第四,从深层次来看,双边互补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产业和出口结构的升级。

按照技术密集程度可将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和高技术产品(HT)五大类,以此来观察1995-2013年中国与中亚各自出口结构的变化(见表4)我们发现,中国的出口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趋势明显,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由过去不具备比较优势变成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虽然低技术产品仍具备比较优势,但有逐渐减弱趋势。而反观中亚的出口结构则变化不大,具备较强比较优势的始终是初级产品,中、高技术产品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能合作路在何方?

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着较强的互补性,未来双边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和中亚具体在哪些行业或产品领域可能具备产能合作机会?

我们基于20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通过比较中国具有出口优势行业和中亚进口强度高的行业,来找到双边产能合作的行业机会

第一,中亚进口需求强度大、同时中国出口优势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亚进口需求强度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与服装、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皮革、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中国在这些行业上一直具有明显的出口比较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和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升级是必然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也不可阻挡。

第二,中亚进口需求强度大同时中国具有一定出口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

中亚对黑色金属、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具有很大的进口需求,虽然总体看来,中国的出口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细分行业之后,中国在部分子行业具有出口优势。具体来看:

黑色金属业:中亚对基建用钢材具有很强的进口需求,而中国钢材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并在逐年增强,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内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钢铁行业具有扩大对中亚出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专用设备制造:中国在工程建筑和纺织机械上逐渐显现出口优势,随着中亚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其对工程建筑机械和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设备需求将会增加,中国可以此为契机,谋求相关行业贸易规模的扩大。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交通基础设施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新亚欧大陆桥建设的推进,中亚对铁路的需求仍将持续旺盛。近年来中国在铁路车辆,尤其是高铁的出口优势逐渐凸显,未来以高铁为核心的铁路装备将成为中国对中亚出口和投资主要增长点

资料来源:根据作者的计算

第三,中亚进口需求不足同时中国有出口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亚在家电、手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类行业整体进口需求较低,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消费国,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拥有海尔、海信、格力等全球知名家电品牌,在计算机和手机通信领域,也拥有联想、华为、中兴等国际型企业。虽然中亚在这些产品上的进口需求一直很弱,但随着中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未来潜力仍十分巨大,因此在这些领域,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带动中亚的经济发展,积极发现和培育相关需求。

双轮驱动的产能合作路径

“一带一路”给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与中亚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双边经贸合作潜力空间十分广阔。一是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双边经贸合作加强,贸易和投资便利性大大增强;二是随着中亚经济水平的发展,中亚需求层次将会提升,将刺激双边贸易和投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三是随着中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部分产业将有望通过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

因此,以贸易和投资为双轮驱动,将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入,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和双赢。

第一,发挥亚投行作用,推动双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基本上仍停留在原苏联的水平上,这已成为经济和地区合作的严重障碍,也是制约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道路、机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完全可以参与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为中国制造业赴中亚各国投资奠定基础。

第二,将制造业投资作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目前,中亚各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通过发展重工业进而建立基础工业体系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在钢铁、化工、非金属制品等重工业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而且这些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情况,在上述领域扩大对中亚国家投资既能够有效发挥中亚各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重工业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缓解国内产能过剩问题。

双边贸易 篇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此次灾害波及范围极广,东日本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均遭到海啸的袭击,死亡与失踪人数近2.8万人,福岛第一核电站被摧毁,日本6%左右的电力供给处于瘫痪状态。世行预计,此次地震对日本造成的损失金额将达到1220亿至2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0亿元到1.5万亿元)之间,相当于日本GDP2.5%至4%的水平。地震重灾区所在地日本东海岸集中了日本大量钢铁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工业、核电工业等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被称为“京滨工业地带”,地震给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对中日经贸关系也产生了各种影响。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日趋紧密,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030.6亿美元,增长30.6%,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96.9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自中国进口1533.7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地震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日本电子产业链遭受重创,波及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大地震对半导体、芯片、液晶面板等日本优势产业造成冲击,包括东芝、索尼、富士通、日立、村田、德州仪器、安森美、精工爱普生等在内的多家电子厂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电力供应、运输受到的影响,全球产业链都因此而出现波动,此次地震也对我国电子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一)受地震影响中国市场上电子信息产品普涨

表1 3月21日电子元器件涨幅情况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北京中关村、南京珠江路、深圳华强北等地的电子市场上,不少电子产品售价开始飙升。以日系相机为例,多家数码摄影器材店的报价显示,佳能、尼康入门级单反涨幅约在300元—500元;佳能550D、尼康D90等中档单反涨幅则在600元—800元左右;高端单反如佳能5D Mark II、尼康D3的涨幅多在1500元—2000元之间。佳能5DMark II数码单反相机,地震之前配标准镜头的套机价格是2.1万元,地震之后每天涨500元,最高时涨到了2.6万元,整整涨了5000元。闪存也开始呈现明显上涨趋势,震后第二天东芝闪存报价已经上涨50%。其它电子元器件也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表1是3月21日的电子元器件涨幅情况,可以看出,涨幅最大的几乎都是受灾企业的产品。

(二)震后日本加速产业转移,中国电子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电子产业链几乎每隔几年就会遭遇地震考验,使日本国内企业遭受重创。此次日本强震会促使日系厂商改变其保守政策,将核心生产技术向全球其他国家进行转移,这无论是对其自身发展还是对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都存在益处。考虑到技术因素、靠近市场需求等原因,中国最有可能会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对象,事实也正是如此,震后日本向我国转移产能的势头已经初步显现。据日本媒体报道,松下已决定把更多锂电池生产从日本转移至中国。在2012年前,该公司将投资200—300亿日元,用于在中国建设一座新厂和升级设施。按该计划,到2015年时,松下在中国生产的电池量占比将提升到50%。目前,该公司80%—90%的锂电池仍在日本生产,其余在中国。日本最大通信机箱机柜制造商日东工业株式会社日前也宣布增资中国,将中国公司注册资本从120万美元追加到1550万美元。5月底夏普在华50%的手机营运项目已经落户江苏省无锡市。旭硝子日本株式会社已决定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新上一条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生产线,旭硝子特种玻璃(大连)有限公司是由旭硝子日本株式会社于1993年1月投资兴建的独资企业,该公司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一家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供应商。

应该看到此次日本电子产业转移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的极大发展机遇,因为此次日本产业转移涉及更多的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环节,都是中国电子产业升级所急需的。国内相关企业要牢牢把握住这次机会,集中精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的自主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对整个电子产业链体系布局的掌控能力,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二、日本地震致使中日汽车贸易受到震荡

日本9级地震对全球包括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虽然目前这种蝴蝶效应还仅限于对日系进口车的影响,但由于日本对华有着大量的零部件出口,且都集中在核心汽车零部件方面。所以,在日本本土零部件企业恢复生产之前,与日本汽车工业联系紧密的中日双边贸易将受到很大影响。

(一)日本地震导致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受波动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从日本进口额达到109亿美元,总进口额为273亿美元,占比超过1/3。按额度依次为传动系统、车身及其附件、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整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和半挂车及其零部件,其中大部分为汽车核心部件。而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除了汽车整车厂外,日本最主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地震发生后,本田汽车崎玉县3个工厂宣布停产,生产曲轴和变速箱的零部件工厂被迫关闭。日产公司除受灾的2家组装工厂外,福冈县苅田町的九州工厂、制造发动机的福岛县磐城市的磐城工厂宣布停产。丰田公司暂停震中附近2家车厂和2家零部件厂,位于宫城县的丰田东北工厂是丰田出全资建设的外包零配件工厂,生产一些丰田汽车配套用的核心零部件,如电子制动器、悬架、车轴等,也宣布暂时停产。

汽车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衔接非常紧密的产业,一个零部件不够就可能导致全线停产,而一部成品汽车据称有三万个零件。虽然有数据显示日系汽车零部件在我国已经实现了80%-90%的国产化率,但是这仅仅是宏观上的统计。实际情况却是日本汽车企业太担心技术外流,核心零部件都留在日本国内生产,地震导致供货中断,已经影响到我国国内日系汽车的生产。来自东风本田的消息称,自3月以来本田汽车整车工厂生产间断间续,在经历了两周的延产检修后,东风本田于5月11日恢复生产,但受到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影响,汽车产量较原计划大量减少,致使一些经销店处于半停工的状态,本田中国方面表示,预计到8月份,本田在华合资厂才能逐步恢复至正常生产水平。丰田中国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声明,因地震造成零件供应受到影响,经与合作伙伴协商现决定对中国所有的整车工厂和零件工厂的生产计划做出调整。具体计划到6月3日(周五)为止,所有整车工厂的开工率调整为平时的50%,极端的情况下有可能调整到30%,各零件工厂的生产也随之调整,而且将原计划7月以后实施的夏季休假也做了调整提前执行。丰田中国还表示,关于中国国内工厂6月6日以后的生产活动,将实时确认零部件供应情况,合理调整、安排生产计划。

(二)日本地震将改变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消费格局

日本车企此次蒙受的打击是空前的,地震可能会改变中国汽车市场传统的日系车称雄中高级车市场的格局。受此次地震的影响,日本三大车企的产量都有所减少。从发布的信息来看,丰田汽车自4月18日起到4月27日,位于日本的全部工厂恢复生产,生产量仅维持在以前的一半左右;本田汽车自4月11日起全部整车工厂已复工,但产量只有以前的一半;日产汽车表示,位于日本境内的所有装配工厂3月24日恢复汽车生产,但生产也只能恢复到平时的五成左右。作为日本第一大整车出口国,2010年我国占日本整车出口量约42.8%,日系车企减产必然影响中国从日本进口整车,消费者对日系车的需求可能转向欧美韩品牌或者转向国内品牌,韩系、美系、德系甚至中国部分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欧系、美系、韩系等竞争品牌将会分享原属日系车企的中国市场蛋糕。

从目前丰田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看,受地震影响,其4月份在华销量下降23.5%至4.87万辆,5月份,丰田在华销量持续下降,为3.85万辆,同比下降35%,相比4月份同比下降23.5%的销量,跌幅扩大。本田(中国)也发布数据称,公司5月在华新车销量为27204辆,比2010年同期下降31.6%,高于上月22%的降幅,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大地震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而被迫减产。与此同时,欧、美、韩则正在试图抢占更多的在华市场份额。德国奔驰5月在华销量暴涨43%,至1.64万辆。一汽大众奥迪销量达到2.5万辆,同比增长45%。美国福特汽车5月在华销量也增至45162台,同比跃升14%。世界第五大汽车厂商韩国现代表现同样抢眼,5月在华销量同比上涨14%。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德系车步步为营,韩系车后生可畏,美系车迎头赶上,正逐步蚕食日系车的市场份额,这无疑会对目前遭遇困境的日系车带来更大压力。

三、地震利好我国高端钢材企业,刺激我国建筑钢材向日本出口

我国与日本的钢铁贸易往来主要以进口为主,2010年我国钢材进口1645万吨,其中向日本进口747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45%;出口钢材总量4256万吨,其中向日本出口81万吨,占比仅为2%。地震会影响到我国从日本的钢材进口,且主要集中在中高端钢材;而对我国钢材出口来讲,地震导致日本向世界出口钢材减少,这有利于我国钢材的出口,此外由于日本钢铁企业基本不生产建筑钢,灾后重建也将会刺激我国建筑用钢对日本出口。

(一)日本钢铁生产受冲击明显,自身钢材供应能力下降

本次地震使得日本几大主要钢铁生产企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震后发布的消息看,新日铁距离仙台市最近的釜石长材厂受损情况最严重,整个釜石港遭到海啸摧毁,该厂以棒线材为主,年产量60万吨左右;君津钢厂设备在地震中遭到破坏,恢复生产需要一段时间,君津是新日铁最大钢厂,2010年粗钢产量接近6000万吨。住友金属东京北部茨城县鹿岛钢厂的两个高炉正在进行无限期的筑堤防护,检查期间停止其它所有设备的运营。该厂以生产冷热轧薄板、中板为主,2010年粗钢产量约570万吨。JFE千叶和京滨钢厂2010年粗钢产量超过500万吨,高炉都已进行筑堤防护,型板公司仙台钢厂和东北制钢公司则被海水淹没,粗钢年产量分别约为80万吨和26万吨。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均无法恢复生产。而日本钢铁联盟的数据,2009年到2010年受灾区域钢材的订货量基本占到日本钢材订货总量的30%左右,因此短期内日本部分钢材品种的供应必会受到影响。

(二)日本高端钢材供应减少,利好中国高端钢材企业

日本是全球重要的高端钢材生产基地。据世界钢铁协会(IISI)统计,2010年日本钢材总产量为1.1亿吨,占全球产量的7.78%,其中有70%以上属于高端类品种。2010年日本出口了4340万吨钢铁,约占其产量45%,为全球第一大钢铁出口国,其中冷热轧宽幅带钢、镀锌钢板这几个品种钢材的出口量超过1400万吨。按照2010年的出口数据,停产修缮半年将导致日本高端板材类钢材出口减少至少700万吨,从而导致高端板材全球市场短期内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需求缺口周边国家难以单独弥补,这对中国生产高端板材的公司而言是一大机遇。国内宝钢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冷轧板材生产企业,2009年冷轧产品销售量883.9万吨,占据公司总销量的42.8%。其中宝钢的汽车板国产市场占有率50%以上,家电板和彩涂板国内占有率在37.3%-54%。2009年宝钢出口钢材172.7万吨,占比约为7.7%,地震可能提高宝钢的市场占有率。此外日本是我国硅钢的主要进口国家,尤其是取向硅钢和高磁感无取向硅钢。日本钢厂遭受破坏,我国具有硅钢生产能力的企业如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将有望填补这一市场空缺。武钢是国内最大的取向硅钢生产企业,产能44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三)建筑用钢出口将受益于日本灾后重建需求

日本城市化建设末期的发展阶段和以汽车制造、船舶重工为支柱型产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建筑钢材在日本钢材总产量的比例较低,目前日本已基本淘汰了低端的建筑用钢生产。考虑到此次日本地震的受灾面积之广,灾后重建工程庞大,灾后重建的建筑钢材将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这无疑为我国建筑钢材出口创造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国内企业可以占领部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替代进口占领国内市场。国内相关企业要抓住此次机遇,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日本地震导致中国对日农副产品出口贸易量激增

此次受灾地区主要是日本的农业地区和渔业地区。灾后大面积农田被海水浸泡、地下水上涌,导致土地盐碱化,今年可能难以耕种,从中长期看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灾区渔场、海岸水产品加工设施被毁,特别是核辐射的影响更加致命,福岛核电站向大海排泄核污水,导致食物链遭受严重污染,对近海甚至远洋渔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一)日本农产品受重创,我国农副产品对日出口猛增

这次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重灾区是日本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水稻、猪肉、蛋鸡、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占日本国内产量20%以上。海啸冲毁了大量的农田,造成了农产品供应的短缺,而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引发了日本民众对本土农产品的担心。日本开始转向海外市场采购农产品。中国是距离日本最近的农业大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从而给我国一些有出口资质的食品企业带来新的出口机会。

这种商机目前已在福建、山东等地显现出来,部分企业的输日订单近期出现飙升,不少企业甚至是供不应求。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在日本地震后的一个月,对日本的鸡肉熟食出口量已较2010年全年翻10倍左右,由于熟练工短缺,6月份仍有400吨的日本订单无法满足,只能延后安排。位于山东省胶州市的青岛恒孚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冷冻蔬菜加工,产品100%出口,其中,出口日本的比例占60%左右。该公司与日本的订单都是一年一签,但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不久,有一半客户要求提前完成订单,还有许多之前没有谈成的客户最近也与公司签了合同,新增订单大概能有去年的30%。山东另一家向日本出口洋葱、牛蒡等蔬菜的公司,地震后订单较平日增长10%以上,即使相关产品涨价5%左右,日本客户也欣然接受,但要求尽快发货。

(二)日本海产养殖蒙上阴影,中国企业获得良机

日本发生核泄漏后,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被核辐射污染,市场对日本海产品已经产生了排斥心理。日本国内海产需求量下降了大约25%,其中近海鱼类的需求量降幅更是达到50%,韩国水产品销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我国国内许多消费者纷纷表示近期不会购买任何来自日本的海产品。与日本海产品受冷落相反,我国海产品企业出口订单急剧上升,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此次日本核泄漏所带来的日本海产品安全问题,增加了日本对我国海产品进口的需求;同时也使欧美等一些国家的需求转移到我国。相对来说,我国的海产品安全系数较高,山东、浙江、福建等多个沿海省份已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核泄漏海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认为我国近海养殖和捕捞的海产品从饲料及洄游路线等方面来看,受日本东海岸核泄漏影响微乎其微,不会影响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此次日本核危机对我国部分替代性强的海产品来说,无疑是个开拓市场的好机会。我国海产品养殖业要抓住市场机遇,同时严把质量关,长远提升我国海产品的竞争力。

五、结语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篇6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一)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东盟自搭建自贸区建设以来,通过不断削减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保持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东盟双边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1 058.8亿美元扩大到2015年的4 721.6亿美元,短短十二年间,双边贸易规模增长了3倍;在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同比增长速度达8.23%,较我国整体对外贸易增速高出5.93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2%。

(二)各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不平衡

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不均衡。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而对柬埔寨、老挝、文莱的双边贸易量非常小。在2015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进出口贸易量达到972.9亿美元,约占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量的21%,中国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出口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贸易量最小的文莱为15.1亿美元,仅占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量的0.3%。东盟各成员国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自贸区贸易中各取得贸易利益的不同不利于成员国之间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相互协调,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自贸区的进一步建设。

(三)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内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双边在旅游、交通运输、电信、金融等服务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起点仍然很低,仍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15年双边的服务贸易总额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的10%。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制约因素就是双边的服务贸易逆差都很严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主要逆差来源于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领域等。但随着中国及东盟成员国逐步意识到服务贸易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和相关贸易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中国—东盟的双边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强劲增长点。

二、加快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势互补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弱,据波士顿制造业成本指数显示,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指数已高于大部分东盟国家,这也是发达国家陆续从中国撤离加工制造企业转而投向东盟国家的直接原因。市场的合理分工需要双边的共同努力和大力合作,中国应抓住机遇,将不再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转移至东盟国家,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可以利用本身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积累资源。同时,东盟国家应瞄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其剩余产品找到可靠、稳定的出口方向。

(二)加速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摩擦

在推动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各成员方都积极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推动自由化进程,但为了保护本国的比较优势,各成员方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从未消失,同时也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2015年2月,马来西亚对产于中国、印度尼西亚的热轧卷材、格子花纹卷材和酸洗涂油卷材做出反倾销终裁,供应热轧卷材的日照钢铁轧钢有限公司被征收12.19%的反倾销税;而印尼所有出口格子花纹卷材的企业均被征收高达25.4%的反倾销税。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各成员国双边贸易的顺利发展,严重的情况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这样的结果只会两败俱伤,阻碍自贸区的发展。加速推进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摩擦是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作为涉案的当事方也应该严格审视自身问题,吃透贸易双方的合同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

(三)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服务管理体制做保障,目前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虽然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但在执行上仅仅限于成员国内愿意开放的服务部分降低市场进入标准,在执行上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存在体制上的漏洞;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相关部门应积极磋商,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制度措施,让更加有效力的管理制度保障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应站在比较优势的角度上有目标有方向地发展双边的服务贸易,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东盟成员国由于国内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要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大量地吸引外资企业投入国内的生成性服务领域,如通讯、运输等,这就成为中国向东盟投资的机遇;而中国由于具备巨大的消费者市场,同时也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阶段,东盟国家可以瞄准消费者实时需求,大力发展旅游、商业服务等。

参考文献

[1]王峰,梁楚云,盛少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结构、原因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2,(3):121-128.

[2]张海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与问题[J].国际问题论坛,2005,(38):25-27.

双边贸易 篇7

一、中乌贸易整体情况

从1992年中国与乌克兰建交之初的零贸易到如今密切的经贸关系,中乌两国的双边贸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92年,中乌贸易总额仅为2.3亿美元,而2013年中乌贸易总额达到111.2亿美元,贸易总额增加了48倍。

虽然从1992年到2013年间中国与乌克兰的双边贸易总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并不是持续上升的,而是在整体上升的情况下,有所波动。根据中乌双边贸易总额数据,可以将中国与乌克兰自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开展分为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2—1998年,中乌双边贸易起步阶段

本阶段中乌双边贸易由无到有,贸易总额先经历了缓慢的上升(1992—1994年)后又逐渐下降(1995—1998年),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中乌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2.3亿美元增长到1994年8.37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贸易产品互补性。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其食品和轻工产品等初级产品十分匮乏,与此同时却在钢铁、化肥等原材料和军工产品的生产拥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因此,中国以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交换乌方的原材料以及重工业产品,从而两国贸易得以进行并不断扩大,并且伴随着中国大量逆差。

1995—1998年,中乌经贸合作关系不景气。4年间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一路下滑,从1994年的8.37亿美元下降至1998年的2.75亿美元。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

1.乌克兰国内经济持续滑坡,因俄罗斯经济危机影响货币大幅贬值。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实力急剧下降。在1992—1997年期间,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为负增长,其中1994年的负增长率高达24%,同时货币贬值限制了乌克兰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导致中乌经贸额在短时间内严重下滑。

2.乌克兰国内市场逐渐恢复,产品生产增多,进口来源国增加,进口产品竞争变大。中国出口乌克兰商品质量低劣,中国商品的形象受到影响,且受到了来自土耳其、波兰等国质量好价格低的同类产品的严峻挑战。

(二)第二阶段:1999—2008年,中乌双边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本阶段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逆转1995—1998年中乌贸易下降趋势,不仅恢复到1994年的贸易水平,而且双边贸易总额持续上升,仅10年时间,从1999年的4.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7.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2.3%。且中国于2004年逆转了自两国建交以来对乌贸易逆差状态,对乌贸易出现贸易盈余。

该阶段中,中乌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二:

1.自1999年起,乌克兰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经济实现增长,从而消费品市场出现复苏。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9年乌克兰工业产值比上一年增长4.3%,日用商品产值增长7.2%,非粮食产品产值增长10.2%,出现了乌克兰独立以来的首次经济增长。

2.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部分军事遗产,成为世界十大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国之一。从1999年开始,中国从乌克兰大量地进口机电产品及军工技术设备,迅速改善了两国商品贸易的低迷状况。

(三)第三阶段:2009—至今,中乌贸易稳步发展,中国对乌克兰顺差逐渐增大阶段

本阶段,除了2008年到2009年中乌双边贸易额明显下降外,2009年至今,中乌双边贸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且中国对乌克兰贸易顺差逐渐增大。

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也造成较大影响,从表1及图1看出2008年到2009年的中乌贸易量有所下降,但本阶段中乌双边贸易整体趋势还是稳步上升的。中国对乌克兰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2013年顺差额高达51.7亿美元。截至2013年,中国已成为乌克兰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二、中国从乌克兰进口情况分析

中国从乌克兰进口额大幅度增长集中在第三阶段,第一、二阶段中国从乌克兰进口额呈现出波动现象,无大幅增长。

从表1和图1可看出,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产品以矿产品为主,且矿产品在中国所进口的主要商品中所占比例最大且基本稳定,其他九种产品占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商品比例很小。

2009年到2011年,中国为乌克兰矿产品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俄罗斯。自2012年起,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乌克兰矿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见表2)。

乌克兰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有80多种可供开采的富矿。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中乌矿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这种互补性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所以中乌矿产品贸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中国向乌克兰出口情况分析

1992—2013年,中国向乌克兰出口总额从0.4亿美元增加至78.5亿美元。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乌克兰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俄罗斯。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

由表3可看出,2009—2013年,中国向乌克兰出口的前十大产品主要是制成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

2009—2013年间,中国向乌克兰出口十大产品构成比例整体稳定,机电产品占中国向乌克兰出口十大产品总额的比例最大(见图2),其余九项产品也不容忽视,中国是乌克兰该十大类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中对于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陶瓷、玻璃,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这五类产品,中国是乌克兰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见表4)。

四、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现存问题及建议

从中乌双边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中国主要从乌克兰进口矿产品,对乌克兰主要出口纺织品以及机电产品等,中国是乌克兰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国,同时也是乌克兰轻工产品及杂项制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这正体现了中乌贸易的互补性。虽然自从中乌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贸易不断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乌贸易是基于自然禀赋差异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中国自乌进口的商品多为中方短缺、且需求量较大的资源型商品,需求弹性比较小。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类商品,附加值低,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比较大,出口额和出口量与乌克兰消费市场的变化紧密相关,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

(二)中乌双边贸易没有利用好两国的比较优势。乌克兰除了是个军工大国外,还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具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黑土地,被誉为“欧洲粮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有很大的需求,2013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了7000万吨。从中国自乌克兰进口主要产品构成中,没有农产品这一项可见,中乌两国在农产品种植、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三)中乌双边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比例相对不高。相比建交之初,中乌两国的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相互投资一直是中乌经贸合作中的薄弱环节,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以个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投资领域分散,合作关系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四)乌克兰经济无法完全独立,经济陷于困境,影响中乌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直处于慢性危机中,经济结构问题和体制与政策问题并存。乌克兰一直在向西还是向东的问题上摇摆不定,造成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2013年11月,乌克兰停止脱俄入欧的行为引起了乌克兰国内政治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乌克兰国内经济,进而影响中乌双边贸易的开展。

2013年12月8日,中乌两国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表明中乌两国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双方合作。为了达到更好的经贸合作,笔者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一)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中乌双边贸易目前仍是基于自然禀赋差异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两国应在保持这种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上,本着互利共赢的宗旨增强合作,加快实施已经拟定的合作方案,促进双方合作结构优化,拓宽贸易产品种类,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利用两国特点进行经济和产业的互补,使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中乌之间的农业合作。乌克兰在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而中国相对于乌克兰而言具有劳动力优势、资金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优势、现代化农业生产优势和物流经营优势,而且中国是农产品消费大国,所以与乌克兰广泛地开展农业合作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

双边贸易 篇8

近年来, 在全球贸易重心逐渐转向服务贸易的同时, 各国都非常重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发展问题, 以期通过二者良性互动来更好的改善外贸环境, 实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夏晴 (2004) 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我国应利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立足服务贸易的发展, 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 最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周燕, 郑甘澍 (2007) 对相关主要国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表明,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总量上呈现出互补性特征, 这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变化, 基于服务业发展的服务贸易的出现和发展, 必然伴随、促进基于生产拓展的货物贸易的发展, 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的逐渐加深、外包和生产性服务的纵横拓展, 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又推动了货物贸易的发展, 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自身的扩大。卢仁祥, 强永昌 (2011) 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通过提升服务贸易的供给能力和派生出对服务贸易的需求进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通过为货物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降低货物贸易的成本以及服务贸易商品生产的全球布局而推动货物贸易的发展。Carolina Lennon (2009) 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发现双边货物贸易可以解释双边服务贸易。国内学者如庄丽娟 (2009) , 李文 (2013) , 张冬梅、强永昌 (2014) 等也通过实证验证了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证实, 进一步地, 学者们 (如李秉强、逯宇铎, 2009;姚星等, 2011) 通过实证发现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时,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影响区别也很大。而由于经济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 处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即不同时间区间的数据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因此本文基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更新到2012年的数据, 以期得到二者最新的互动关系。另外, 目前文献多是从国家整体层面分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而由于数据限制等原因, 鲜有文献从双边角度分析两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 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准确分析现阶段中日两国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 有助于选择正确的外贸政策, 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中日未来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二、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形态来看, 货物贸易的出现先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了服务贸易, 它是在货物生产中, 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渐深化而发展起来的。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产生相应的服务贸易, 因此生产性服务贸易在货物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 来简化货物贸易的流程, 为之提供便利化的服务风险防范措施, 降低货物贸易成本。从生产区段和价值链理论来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生产任务的有效组合需要相应的服务链与之配合, 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发展的重要基础。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货物贸易的高附加值化, 进而推动经济整体在全球生产区段和价值链的位置。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货物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服务贸易的供给能力, 同时服务市场的开放和服务业自身的发展, 提升了服务产品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的水平;反过来, 随着服务贸易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可以为货物贸易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 降低货物贸易成本, 从而推动货物贸易的转型和升级。因此,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 (UNCTAD) 整理的数据显示, 中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相同。2000-2004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都持续增长, 而受2005年针对日本“入常”及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爆发的大规模抵制抗议活动的影响, 致使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速同时放缓。受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日贸易大幅下降, 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同时萎缩。而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对双方货物贸易亦造成很大影响, 货物贸易由3430亿美元减少到3300亿美元, 同比减少3.9%, 中日服务贸易虽未降低, 但增速放缓。所以从直观数据上看, 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趋势相同。

三、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大小, 首先需要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以说明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考虑到中日双边服务贸易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UN Services Trade) 1996-2012年中日双边服务贸易的数据, 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从联合国货物贸易数据库 (UN comtrade) 选取1996-2012年双边货物贸易数据, 运用Eviews7.2计量分析软件对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样本数据均以美元计价, 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将数据除以美国各年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由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后不仅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性, 所以本文分别对中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并依此记为lngoods和lnsers。

首先平稳性检验表明lngoods和lnsers都为一阶单整序列, 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运用EG两步法对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进行检验, 结果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且中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就会增加1.1477%。对比包艳 (2011) 利用2000-2007年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协整检验结果:中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就会增加0.9172%, 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影响的弹性系数增加了, 一定程度上说明中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推动作用增强了。

四、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量分析无法显示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关系的结构影响,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内部结构关系, 接下来利用程南洋、余金花 (2007) 在分析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时用到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GATS的分类标准, 将除政府服务以外的10类服务分别进行统计, 用SEj、SIj (j=1, 2, ...10) 分别表示第j类服务的出口和进口。

根据构建的模型, 利用1996-2012年中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的经验分析, 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最终得到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关系的OLS估计结果, 结果表明, 中国对日运输服务出口每增加1%, 将推动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增加0.3870%, 进口增加0.5491%;中国对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每增加1%, 将会促进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增加0.2490%, 进口增加0.3730%。总体上看, 中国对日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都会推动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旅游服务每增加1%, 将会促使中国从日本进口货物贸易增加0.1918%;中国从日本进口运输服务每增加1%, 会推动中国从日本出口货物贸易增加0.4701%, 进口货物贸易增加0.6386%;中国从日本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每增加1%, 将会使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减少0.1413%, 进口减少0.2232%;中国从日本进口版税和许可证服务每增加1%, 将会促进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增加0.2365%, 进口增加0.2%。综上可以发现, 中国从日本进口旅游服务将会促进中国对日的货物贸易进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运输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均会促进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而中国从日本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将会抑制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1996-2012年中日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 利用协整检验发现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且中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就会增加1.1477%。进一步地, 对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内部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1) 中国对日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都会推动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2) 中国从日本进口旅游服务将会促进中国对日的货物贸易进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运输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均会促进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而中国从日本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将会抑制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虽然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仍然是影响两国贸易的主导力量,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疲乏, 两国货物贸易额也出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2012年中日货物贸易为33.26亿美元, 同比下降了3.8%, 2013年货物贸易额为31.04亿美元, 同比下降6.7%, 2014年为30.67亿美元, 同比下降1.2%, 而在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 中日两国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中日双边贸易新的驱动力, 两国应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 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依靠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推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货物贸易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国际贸易问题, 2004, (8) ;17-21.

[2]周燕, 郑甘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量互补与差额替代关系.亚太经济, 2007, (2) ;93-96.

[3]卢仁祥, 强永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内在机制[J].兰州学刊, 2011, (11) :26-31.

[4]Carolina Lennon.Trade in services and trade in goods:differences and complementarities[Z].The Viennain 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2009, Working paper53.

[5]庄丽娟.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9, (2) :54-60.

[6]李文.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 (18) :106-109.

[7]张冬梅, 强永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 2014, (5) :83-95.

[8]李秉强, 逯宇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替代性及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 2009, 20 (1) :55-60.

[9]姚星, 刘小差, 黄枫.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143个国家1982-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 2011, (9) ;53-60.

[10]包艳.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113-118.

中日关系对双边贸易影响的研究 篇9

一、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

1.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

2012年, 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3294.5亿美元, 相比1972的10亿美元, 中日建立邦交关系40周年后两国贸易额增长了近330倍。而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也持续增长, 规模也大型化, 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升高。

2.双边贸易比重在变化

中日贸易额从1990年的2.6万亿日元增长到2004年的19.0万亿日元, 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达14.6%, 远高于同期日本贸易额3.6%的平均增长率。特别是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多高于出口, 致使对日本贸易连续十多年逆差, 2010年逆差增长到557亿美元, 2011年也达到463亿美元。而在2012年日本也由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下降到第五大贸易国, 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位次在下降。

3.中日深化金融合作

2012年中国对日本债券的持有量达到20万亿日元 (约合1964亿美元) , 同比增加14%, 中国仍为日本最大的债权国。2012年6月1日, 中日两国启动人民币和日元直接兑换, 日元成为美元之外第一个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外国货币。货币直接兑换不仅可以节约成本, 还有利于降低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在促进日本企业增加对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这也符合中国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的战略。

二、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 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的贸易政策可以说是服务于其政治需要的。2001年4月日本实行的紧急限制进口中国大葱、蘑菇、蔺草等农产品的贸易政策, 只是因为自民党为了赢得农民的选票。

由于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反华情绪增长,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 尤其是2013年的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 中日政治关系坠入冰底, 由此严重影响了两国经济贸易关系。钓鱼岛争端升级以来, 2012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294.5亿美元, 下降了3.9%, 我国对日本出口仅增长了2.3%, 自日本的进口下降了8.6%, 具体的如2012年9月日系车在华产销与去年同期相比, 大幅下降达40.8%, 赴日旅游团数量大幅下降, 日产数码产品在中国销量明显下降等。

(二) 中日技术关系

杨振运用RCA指数法对两国主要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得出, 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 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了确保日本在经济、技术领域的优势以及抑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日本在技术转让上设置了过多的人为障碍, 严格限制对华的技术出口。在核心技术上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日本, 但这并不会在实质上动摇中国发展的根基。中日双边贸易额的持续增长造就了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的局面, 这也成为日本在对华政策上必须考虑的重要掣肘因素。

综上所述, 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中国出口商品拒之门外。中日贸易摩擦领域也已经从农产品领域扩大到了第二产业的工业品、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由于中日双方在贸易上的互补性以及各自的重要地位, 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中日双边贸易的展开, 也影响了日方的在华投资, 不利于日方进一步的扩大中国市场, 再者对于中日的消费者而言也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三、解决中日贸易现状的对策

(一) 区分政治与贸易

中日双边贸易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关系的影响, 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影响经贸合作发展, 这在伤害了中国和日本双方企业的利益。如果中国在政治问题上对日本的经济制裁过重, 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的日企将大量停产, 在日企的大量中国员工及与日企间接相关的就业人员都将面临失业, 利益受损的的还将是中国。而对中国来说, 确保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同样也是当务之急, 因为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导致一系列的反日游行等, 将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两个重要的经济体, 中国应该谨慎使用经济制裁, 应该妥善处理政治问题, 区分政治和贸易, 实现双赢。

(二)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应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增强对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消化的能力, 加强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逐步优化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 降低原材料等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对低附加值的产品进行加工, 并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制成品转向精加工、深加工至高附加值的产品, 提高附加价值高商品出口的比重。不断改进目前中国出口商品在质量、设计和包装等方面的不足, 继续开拓日本市场。同时中国政府应该更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营造良好的企业生产环境, 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 建立产业集群

政府应制定产业组织政策, 确保产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同时要注意通过产业集聚形成配套互动, 利用集群优势形成产业链, 实现产业链升级。建立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贸易摩擦导致的出口商品立案调查和最终成立的概率, 还能提高商品出口企业应对贸易保护行为的反应速度和力度。同时在中国与日本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中, 政府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和保护, 妥善解决双边贸易中的问题, 维护我国产品贸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王立鹤.浅析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以中日贸易战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 2002 (03) :20-24.

[2]张志鹏.中日经贸合作浅析[J].商业经济, 2012 (18) :83-84.

[3]王扬阳.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外资, 2012 (08) :28-30.

双边贸易 篇10

关键词:贸易差额统计 转口贸易 离岸价 到岸价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双方对贸易差额分歧统计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见:在1978年,中美双方对贸易差额的统计没有分歧,但随后,分歧越来越大,从1979年的2亿美元到2006年时,分歧已经达到882亿美元。分歧之大,令人吃惊,这些分歧给中美贸易的正常进行带来了诸多麻烦。

二、对中美在贸易差额统计方面存在分歧的研究简述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何双方的统计会出现那么大的差距(2006年双方的统计差额为882亿美元),双方的贸易差额究竟有多大,一直是中美共同关注的问题。

Chaodong Huang and Broadbent(1998)认为,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同的计价基础和运输时滞,但最重要因素是中国经由香港转口贸易,以及确认和正确地计价这些贸易流量的实际困难。Jialin Zhang(2000)认为, 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使用原产地原则把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统计为美国从华进口,但是并不把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的美国产品统计为美国对华出口,因而放大了美中贸易逆差。Fung and Lau(1998)把中美双边贸易统计差异归因于中美对经由香港转口、转口毛利和服务贸易的不同处理所引起。USCBC(2004)认为,美国的统计方法夸大了美中贸易逆差,因为美国出口按船边交货价,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并且美国把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都统计为美国从华进口,尽管香港附加值达25%之多。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米歇尔·弗兰丁诺博士(2006)认为早期对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解释是由于中国大陆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造成的。早期的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说法:如果将中国大陆和香港报告的对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报告的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进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很小。但是,近年来,中美贸易统计出现了新的误差:即使考虑了香港的转口贸易及运输成本等因素,美国报告的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进口也远大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报告的对美国的出口,而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大。这种新的误差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没有考虑到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即使这种新的误差与香港有关,也应该是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

为了对这种新的误差进行解释,弗兰丁诺博士首先对造成贸易统计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他认为产生贸易统计误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间不一致造成的误差;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造成的误差;一般贸易与特殊贸易和在途货物造成的误差;产品分类造成的误差;转口贸易造成的误差;伙伴国的特性及对加工贸易的处理造成的误差;错误性计价及走私造成的误差等。然后,作者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有关影响贸易统计误差的因素进行了检验。考虑的因素包括:加工贸易份额、国有企业出口份额、香港转口贸易份额、美国从第三国进口份额、美国转口占美国出口的比重、时间、计价指数、产品同质性、美国的进口关税。所使用的数据是1996-2005年按海关产品目录HS2分类的面板数据。计量分析的结果概括如下:对计价及美国的进口关税的分析表明,对进出口管理部门所申报的产品价值不同可能是贸易数据差异的重要来源。由于产品经过了多个国家后对产品的来源地和最终出口地难以搞清楚是产生贸易数据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某些变量在一些方程中很重要,但是在另外一些方程中却不重要或符号相反,这并不能证明这些变量不重要。确定它们到底有多重要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沈国兵(2005)对中美贸易存在统计差异的研究结果是:(1)中美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和运输时滞导致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存在差异是自然的。(2)参照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美贸易新估计值,1995-2003年美国对华出口低估年均在24%以上,从华进口高估年均在35%以上,而中国对美出口低估年均在20%以上,从美进口相对没变。(3)考虑服务贸易后,美中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估计值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已相当接近。其上述结果得到IMF数据的证实。

张燕生、刘旭等在《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一书中认为中美贸易存在统计差异的原因是(1)美国商务部把从中国大陆直接进口和从香港转口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所有货物都算成是从中国的进口,中国海关的统计只包括中国大陆直接向美国出口的和出口时已知最终目的地是美国但经香港转口的货物。因此,许多最终运往美国的中国产品没有包括在中国的贸易统计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国大陆向香港的出口。(2)中国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值与香港公布的转口贸易价值不同。因为,第一,中国大陆出口到香港的许多商品,因最终目的地不明确而未被统计到中方的数据中。第二,美方的进口统计,因包括了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考虑到香港为大陆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安排运输、保险、寻找客户等,因此,对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当可观的。(3)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会导致出现运输费用的差价。(4)双方均未将服务贸易统计在内。大量服务隐性化影响了我们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情况真实全面的了解。第一,由于大量非跨境服务交易没有被纳入统计,造成对中美服务贸易的低估。第二,伴随外商直接投资的追加服务往往被“资本化”,在我国,外资“以技术入股”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实际上使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信息密集型服务、研究与开发型服务提供的隐性化,尽管我国也为此付出昂贵的成本,但在服务贸易进口中却无法体现出来。第三,我国以购买设备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务费用也没有被统计出来。

三、中美在贸易差额统计方面存在分歧的原因

综合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中美贸易统计数据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原因为:

1、转口贸易特别是中国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商品贸易是否包括在两国双边贸易统计中的影响。

2、“离岸价”与“到岸价”的影响。在贸易统计中,出口通常以“离岸法”计算,而进口则以到岸法计算,即多出了保费和运费。由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多于进口,在这方面自然会出现美国的记录多于中国的记。

3、转口贸易加价的影响。据估算,美国经香港出口中国大陆的商品在香港加价10%左右,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在香港加价20%-30%。香港的中间商在港增值的部分应从中美贸易中扣除,但这部分属于香港公司收取的服务费用,美国却把它记入大陆的出口,这就又高估了大陆的出口额。

4、双方均未将服务贸易统计在内的影响。美国直接或间接对中国出口的服务贸易远远多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1990年以来,多位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差额实际规模进行了估算。大多认为中国低估和美国高估了双方的贸易差额。其中Fung and Lau(2003)经过调整后估算,2002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766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为743亿美元,这一数字与中美双方统计数字的平均数(729亿美元)大致相当。按照这一数据,美国统计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估了288亿美元,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低估了316亿美元。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中美双方贸易数据均不准确,中方的数据被低估,美方的数据被高估。

注释:

[1]石庆焱,吕洁.中美贸易统计误差原因分析研讨会综述[J].统计研究,2007(1).

参考文献:

[1]Chaodong Huang and Simon Broadbent , 1998 ,“Trade with China : Do the Figures Add up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 Vol. 12, No.1, pp.107 -127.

[2]Jialin Zhang , 2000 ,“U. S.- China Trade Issues after the WTO and The PNTR Deal : A Chinese Perspective ” Hoover Essays in Public Policy No.103, Stanford University, 2000, pp.1-24

[3]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or USCBC ,2004 , “Understanding the US-China Balance of Trade”,pp.1-2,http://www.uschina. Org/statistics/2004balanceoftrade. Htm

[4]张燕生,刘旭.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版.

双边贸易 篇11

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显著的不同特征, 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资源分配与国民福利的影响时, 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 (Lee和Loyd, 2002) 。因此, 原则上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包括引力模型。但是, 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都局限于对货物贸易的研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由于实际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 (SITC) 只适用于货物贸易, 而对服务贸易却没有一个可比较的分类, 因此这两种贸易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开计算的;其次, 2002年以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具有可比性的服务贸易数据。直到经合组织 (OECD) 秘书处于2002年发布了1999年和2000年关于26个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 才逐渐出现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Grunfeld和Moxnes (2003) , Kimura (2003) , Mira和Nicoletti (2004) 是率先使用最新的OECD关于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学者, 他们都使用了引力模型来评估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学者Fukunari Kmiura和Hyun-HoonLee (2006) 选取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 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以评价不同因素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 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 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 服务贸易用引力模型加以解释会更加充分;二是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存在互补关系。而学者Keith Walsh (2008) 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进口额和旅游、运输、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贸易进口数据, 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 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 但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

与国外研究相比较, 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所做的研究较少。卢现祥和马凌远 (2009) 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发展中国家对OECD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决定;王英 (2010) 则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 并与货物贸易进行对比分析, 进而分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 引力模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福利效果, 而忽视了现实中贸易流量的决定问题。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引力模型为诠释双边贸易流量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的, 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 而贸易引力模型正是借鉴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

丁伯根 (Tinbergen) 和波伊豪宁 (Poyhonen) 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开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该模型认为, 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 与实际距离负相关。虽然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 但是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 贸易引力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得出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lnXij=β0+β1ln (YiYj) +β2lnDij+uij (1)

其中X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 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GDP, Dij表示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 β0为常数, β1和β2分别Xij对 (YiYj) 和Dij的弹性, uij是误差项。

随后, 众多解释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中用来解释双边贸易量, 这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人口、汇率、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诸如一国是否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协约国, 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 是否为发达国家等虚拟变量被逐步加入到引力模型中。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标准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如下扩展引力模型方程:

lnXjt=β0+β1ln (YctYjt) +β2ln (PctPjt) +β3lnDj+β4EFWjt+εjt (2)

(2) 式中因变量Xjt为第t期中国向贸易伙伴j国的出口额, β0为常数项, β1…β4为待估计参数, εjt为随机误差项,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详见表1。

(二) 选取样本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8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和货物贸易出口流量进行实证分析, 并比较引力模型对二者的解释程度;进一步确定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

由于对OECD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 因此回归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由于OECD中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数据缺失或者不全面, 因此本文最终只选取了25个OECD成员国, 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三)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2000—2008年中国对25个OECD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 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中的TRADE IN SERVICES BY PARTNER COUNTRY统计部分中各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数据;而2000—2008年中国对25个OECD成员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问题。中国与25个OECD成员国2000—2008年的GDP和人口总数均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 (WDI) 数据库。中国与25个OECD成员国之间的距离数据通过网站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 (distance calculator) 计算得到。25个OECD成员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标 (EFW) 则来源于加拿大费雷泽研究院出版的“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对25个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运用相同的模型分析货物贸易出口, 并与服务贸易出口相比较;第三步分析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 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运用标准引力模型进行分析,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 在标准回归模型 (1) 中, 3个解释变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同样也能解释服务贸易流量。其次, 扩展后的回归结果 (2) 显示, 各解释变量的检验统计量都较理想, 除了人口只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 其他的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 而且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调整后的R2值为0.88。

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 可以得出:1.中国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自由程度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但比较而言,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流量更取决于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表2中结果 (2) 所示, ln (YctYjt) 的系数为1.17, 而EFWj的系数稍小为0.64。这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 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1%, 则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1.17%, 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自由程度若增加1%, 则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64%。2.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人口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为负。若其他条件不变, 贸易伙伴国的人口增加1%, 则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减少0.17%。3.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对服务贸易起到阻碍的作用。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表示符合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

(二)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对比分析

同分析服务贸易流量的方法一样, 本文使用相同的引力模型对货物贸易进行分析, 并与服务贸易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表3中关于货物贸易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回归结果非常类似, 除了人口变量不显著外, 其他的变量也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对货物贸易方程和服务贸易方程中各解释变量系数大小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服务贸易方程中各系数的绝对值都比货物贸易方程中的大, 这说明当解释变量发生变化时, 由此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变化比影响货物贸易出口额的变化更大。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表示符合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

学者Fukunari Kimura和Hyun-Hoon Lee利用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 并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以评价不同因素对于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 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 从中得到了与货物贸易相比, 服务贸易更能够用引力模型来加以解释的结论;他们通过比较二者方程调整后的R2值得出上述结论, 而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从服务贸易方程中获得的调整后的R2值为0.88, 从货物贸易方程中获得的调整后的R2值为0.89, 二者相差甚微, 这说明引力模型并不能更好地解释服务贸易,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三)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 并且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物贸易会产生各项服务需求, 如运输、保险和金融服务等, 从而带来服务贸易额的增加;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则是货物贸易的支撑。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 那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出现相互促进的局面, 即货物贸易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则会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 进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 (王英, 2010) 。本文借鉴王英的方法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把货物贸易的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服务贸易流量, 同样将服务贸易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货物贸易流量, 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表示符合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

根据回归结果都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 可以得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若货物贸易出口额增加1%, 则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19%;同样, 若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1%, 则货物贸易出口额增加0.13%。这说明相比于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 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但也可以看出, 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自由程度, 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显得比较有限。

四、结论

第一, 中国和贸易伙伴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自由程度促进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但相较而言,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值更取决于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众多人口和国家间的距离对服务贸易起到阻碍的作用。

第二, 通过比较货物贸易方程和服务贸易方程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可以发现, 服务贸易方程中各个系数的绝对值都比货物贸易方程中的大, 这说明, 当解释变量发生变化时, 由此影响的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变化比影响货物贸易出口额的变化更大。

第三, 从服务贸易方程中获得调整后的R2值为0.88, 从货物贸易方程中获得调整后的R2值为0.89, 二者相差不大, 这说明引力模型并不能更好地解释服务贸易,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第四,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相比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 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但也可以看出, 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自由程度, 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显得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

[1]陈汉林, 涂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5) .

[2]黄建锋, 陈宪.信息通讯技术对服务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1) .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下一篇:串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