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精选12篇)
贸易 篇1
一、引言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均排名世界第3, 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行列, 但与此同时, 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总出口9%的现有水平, 还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决定了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要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关键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 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 影响力强, 辐射面广,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 (2)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 (魏浩, 2003) 。对于第一点,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来看, 贸易大国也难逃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一定程度上的服务贸易逆差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服务贸易在较长时间内 (1997~2004) 连续在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出现较大数值逆差绝不能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力强, 辐射面广;对于第二点, 从传统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某种程度上, 规模大, 影响力强, 尤其是在L-L型 (劳动密集、低技术) 产品, 但是“只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家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 竞争优势才是现实的优势, 竞争优势体现为动态的比较优势” (魏浩, 2003) 。相对于货物贸易, 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 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我国不仅不具备比较优势, 更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 我们还不是贸易强国, 而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服务贸易是突破口之一。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1.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势态良好
从1997~2006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无论是进口、出口额还是进出口总额都呈逐年增长趋势 (见图1) 。199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38亿美元, 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2%, 居世界第1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13亿美元, 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8.9%, 居世界第12位。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排名已上升到第9位。2004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为721.33亿美元, 增长速度为30.42%, 出口为624.34亿美元, 增长速度为33.60%, 进出口总额为1345.67亿美元, 增速为31.88%。
2.服务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额差额与总额之比。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自1995年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连年出现逆差, 并且逆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见表1) 。从1995年起TC指数一直小于零, 2000年到2003年连续4年为-0.8, 到2004年达到-0.7, 2005年和2006年有所减少, 分别为-0.06和-0.04。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其竞争力仍然较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比较劣势, 适当减少并扭转服务贸易逆差, 改善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早日成为贸易强国, 已经被提上日程, 并且得到了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2004年统计手册
三、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相关关系分析
1989年, Waterloo大学国际贸易专家詹姆斯·梅尔文 (JamesR.Melvin) 教授通过一个模型提出, 当开展要素服务贸易时, 出口服务的国家必然会在货物贸易上出现逆差。尽管这种相关的逆差不明显, 但可以构成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美国在其货物贸易上的逆差可能是美国在服务贸易上顺差的反映。在此意义上, 惟有减少服务贸易出口才能修正货物贸易的不平衡。从自然禀赋角度分析, 一个国家, 特别是经济大国, 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 服务贸易的逆差是受其内部既定数量资源限制的, 反之亦然, 因此一个国家很难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在我国, 这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呢?笔者收集了从1997~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有关数据, 并且对服务贸易逆差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 发现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见图2) 。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BOP)
从1997~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差额 (DTS) 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 (TWE) 的波动来看, DTS和TWE的增长趋势呈现出了高度的吻合 (见图2) , 从图2我们看出DTS和TWE呈现出线形增长趋势, 笔者建立模型并利用Eviews3.0对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如下:
建立模型并估计:
DTS=A1+B1TWE+U1 ①
(其中:被解释变量DTS为服务贸易逆差, 解释变量TTW为货物贸易总额, A1为截距项, B1为斜率, U1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该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DTS=3567853+0.007357TWE
(4.0145) (4.0683)
R2=0.66379;F=16.51497;
其中方程①下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此回归方程中, 自由度为8, 临界值F0.05 (1, 8) =5.32, 而F检验值为16.51497, F>F0.05, 说明方程①的线形关系在95%水平下显著成立;临界值tα/2 (α=0.05) =2.4469, 而t的检验值为4.0683, t>tα/2, 说明变量TWE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R2=0.66397说明DTS与TWE之间的拟合优度相对较高。这一回归方程表明,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 假设在影响对外贸易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美元, 则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约增加7.35美元。
四、服务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两种主要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 这两种策略之间的联系也显得日益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表2数据对FDI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间的趋势进行模拟 (见图3) , 进而建立模型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如下:
建立模型并估计:
TTS=A2+B2FDI+U2 ②
(其中:被解释变量TTS为服务贸易总额, 解释变量, FDI为对外直接投资, A2为截距项, B2为斜率, U2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Eviews3.0对表2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TTS=-1803.855+5.4760FDI
(-3.9687) (6.1821)
R2=0.826907 F=38.21794
其中方程②下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此回归方程中, 自由度为8, 临界值F0.05 (1, 8) =5.32, 而F检验值为38.21794, F>F0.05, 说明方程②的线形关系在95%水平下显著成立;临界值tα/2 (α=0.05) =2.4469, 而t的检验值为6.1821, t>tα/2, 说明变量FDI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R2=0.826907, 说明TTS与FDI之间的拟合优度也较高。该方程表明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FDI每增加1000美元, 服务贸易总额增长5476美元。
五、对比分析及政策建议
1.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5年来首次减少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达39亿美元, 同比减少33%, 是5年来的首次减少。中国货物出口迅猛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运输和保险收入的快速上升, 运输逆差也由上年同期的同比增长转为同比减少, 保险项目的逆差增速也有所缓解。此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深, 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 旅游顺差的扩大已成为目前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服务行业的对外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但由于金融、保险、专有技术和技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对外竞争力提高幅度有限, 因此近期内中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的状况仍将持续。
2.正确看待逆差, 采取科学措施
货物贸易主要是资源、能源、材料之间的贸易, 服务贸易主要是资源、技术、劳动力之间的贸易, 两者之间的交叉决定了一国在现有既定资源前提下, 很难同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出现顺差, 从这一点上来看, 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因其在货物贸易领域的顺差而出现的逆差就可以理解, 但我国自1997年到2004年, 连续在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出现较大数值逆差却是极不合理的, 必须减少并消除这种不合理的逆差, 方法不能是让货物贸易裹足不前, 而应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调整贸易结构, 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的初级贸易模式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高级贸易模式转变。第一, 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 增加政策透明度。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 对有关国家及国内服务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措施都要予以公开, 以便国外的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的情况, 寻求合作机会。第二,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重点发展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
3.外商直接投资是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最理想形式
通过外商投资我国服务业, 可以满足我国国内对服务的需求, 加快我国经济转轨和发展的进程;随之而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 通过外资进入形成的强大竞争压力会迫使国有服务企业提高效率, 达到国内制度难以起效的对国有企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打破原有比较优势的局限, 改善自身的服务贸易状况。这是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转型经济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市场自由化过程。应该注意的是, 过去的招商引资, 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招商选资, 破坏资源、破坏环境的外资等于是人家淘汰工业的大转移, 坚决不要。同时为那些可以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外资创造更多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高峰, 高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4) .
[4]史小龙, 张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亚太经济, 2004 (3) .
[5]郑吉昌, 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讨论.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5 (2) .
[6]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贸易 篇2
一、单选题(共25分)
1、该表记录了A、B两国在葡萄酒和布匹的生产上劳动(假定劳动是唯一的投入品)的产出情况,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那种说法对A国而言是正确的?(D)每小时产出
A国
B国 布
5匹布
15匹布 葡萄酒
10桶葡萄酒 20桶葡萄酒
A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B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C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D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E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比较优势
2、按照上述条件,假定最初两国间并不存在贸易。此时,A国的货币单位为donaro,B国的货币单位为gelt,两国的布匹价格分别为20donaro和60gelt,那么,为使价格达到均衡,两国葡萄酒的价格分别为(C)。
A5donaro,20geltB40donaro,45geltC10donaro,45geltD10donaro,80geltE40donaro,80gelt
3、按照上述条件,如果两国间出现了贸易的可能(假定国际运输成本为0),那么,B国将会(A)。
A进口葡萄酒B出口葡萄酒C进口全部两种商品D出口全部两种商品E既不出口也不进口
4、按照上述条件,在贸易机会出现以前,按照国内的生产成本,每个国家都会有本国的价格比率。如果A国和B国间发生了贸易,那么这一比率(以葡萄酒对布匹为例)将如何发生变化?(A)
A、A国上升,B国下降B、B国上升,A国下降C、两国都上升D、两国都下降E 不会发生变化
5、按照上述条件,一旦国际贸易得以进行,新的均衡得以重建,那么,布匹和葡萄酒的比价(运输成本仍假定为0)将可能为(B)。
A、两国都是1.2 B、两国都是1.6 C、A国1.3,B国2.1 D、A国2.1,B国1.3 E、两国都是2.3
6、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有关美国选择进口而非自己生产香蕉的最佳解释是(D)。A温带不能生产香蕉B美国生产香蕉需要付出大量努力C其他国家生产香蕉的代价比美国要少D美国的资源优势在于生产其他商品,而热带国家的资源优势在于生产香蕉
7、下列贸易理论中,(D)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的假设。
A绝对优势贸易模型B比较优势贸易模型C赫—俄贸易模型D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8、“对于美国高工资的劳动力来说,不应该通过向源自其他低工资国家产品征税的办法来寻求保护”。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B)。
A即使是实行零关税,美国的劳动力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工作。B美国工人在许多产业中具有的每劳动小时的高生产能力,抵消了其他国家在低工资方面的优势。C相对于外国产品而言,美国人更愿意购买美国的产品。D可以认为,相对于外国竞争者而言,美国高工资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9、假设1990年日本、加拿大和爱尔兰的出口价格指数是100,进口价格指数是100,2000年日本是150和140,加拿大是175和175,爱尔兰是167和190,计 算在1990-2000年内(C)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A日本B加拿大C爱尔兰
10、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A)。A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11、绝对优势论的提出者是(A)。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俄林D魁奈
12、欧盟对冻牛肉首先征收20%一般进口税,然后根据每周进口价格与欧盟内部价格变动情况征收变动不定的(A)。
A 差价税 B差别税 C特惠税 D最惠国税
13、国际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还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诸种均等化中为主导力量的是(C)。
A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B技术密集度均等化C商品价格均等化D工资均等化
14、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鼓励战略的战略取向分别是(B)。
A内向型-内向型B内向型-外向型C外向型-外向型D外向型-内向型
15、在相互需求论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16、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是(B)。
A要素禀赋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17、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C规模经济理论
18、下列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A)。
A幼稚工业理论 B绝对优势论 C比较优势论 D资源禀赋论
19、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B)不是其假设条件。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C生产要素充分利用D不存在贸易障碍和运输费用
20、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A)。
A大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B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C小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D小于零
21、战略性贸易政策不适宜在哪一种市场条件下运用(A)。A完全竞争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22、如果一国进口和出口部门各有一种特定要素,而劳动力是共同要素,则进口关税一定会提高以下哪个利益集团的实际收入?(A)
A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B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C进口部门劳动力D出口部门劳动力
23、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B)。
A原始社会早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早期
2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A)。A 海外直接投资战略B商品出口战略
25、《洛美协定》规定欧盟对参加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进口关税是(D)。A普惠税B差价税C最惠国税D特惠税
二、多选题(共11分)
1、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BCE)。A贸易顺差B贸易逆差C贸易赤字D出超E入超
2、普惠制的原则包括(ABD)。A普遍B非歧视C 非优惠D非互惠
3、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占主导地位的是(AC)的观点。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银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4、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有(AD)。
A产业内贸易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论C人力资本论 D偏好相似论
5、下列哪些条件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ABCDE)A技术 B资源禀赋 C规模经济D产品生命周期 E收入偏好 6、19世纪上半叶,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BC)实行了一定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待本国经济有较大发展之后,才转而实行更为自由的贸易政策。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荷兰
7、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包括(ABCD)。
A 提高关税 B鼓励出口C 使用非关税壁垒D限制进口
8、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有(AB)。
A绝对优势论B相对优势论C国家竞争优势论D需求偏好相似论
9、坎姆模型的假设条件有哪些?(ABDE)
A外部规模经济 B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C生产规模报酬不变D生产要素禀赋相同 E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相同
10、一般来说,外汇倾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包括(AD)。A促进出口
B限制出口
C促进进口
D限制进口
11、厂商要采取商品倾销战略,最好具备(BD)的条件。
A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 B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 C国际国内市场联通 D国际国内市场完全分割
三、名词解释题(共18分)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2、战略性贸易政策: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政府补贴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口政策(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政府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厂商获得规模优势进而扩大在国内和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外部经济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技术外溢)和收益性外部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如果一个国家中处于发展初期而规模小的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政府可以通过保护和扶持的贸易政策,支持这些产业的厂商扩张产量,提高产业的市场规模效应和厂商的收益性外部经济,从而促进这些产业较快地增强国际竞争力。
3、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思潮盛行于16-17世纪。重商主义的信条是只有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都应该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金银货币。分为早期的货币差额论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但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4、贸易条件:指商品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指数之比。此外还有收入贸易条件I=(PX/PM)*QX,Qx是出口数量指数、单向因素贸易条件S=(PX/PM)*ZX,Zx是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双向因素贸易条件D=(PX/PM)*(ZX/ZM)*100,ZM是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5、关税配额: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个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关税配额如由所有受惠国使用的,称为全球关税配额;如仅限于个别受惠国单独使用的,称为国别关税配额。
6、贫困化增长:贸易大国(特指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型增长如果使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所带来的利益,出现国民福利因为增长反而下降的情形叫做贫困化增长。即福利恶化型增长。
四、简答题(共16分)(参考答案较为简略,可拓展)
1、比较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异同。
答:进口配额与关税都能通过限制进口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地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进口配额中获得更大收益。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
答:
1、利用WTO规则,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行贸易保护
2、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3、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4、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5、服务贸易产品也列入保护范围。
6、理论依据扩展等等。
3、比较从量关税和从价关税的优、缺点。
答:从量税的优点是适用于量大价廉的商品,可以用于应对商品倾销的现象。缺点是税负不合理、适用商品有限、物价上涨时难以起到保护作用等等。
从价税的优点是税负合理、适用大部分商品、征收方法简单、税负明确。缺点是完税价格难以确定、通关慢等等。
4、比较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答: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
2、不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
3、既供给又需求的角度和供给角度。
4、差异产品和同质产品。
5、考虑规模经济和不考虑规模经济等等。
五、计算题(共20分)
1、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Dc = 20000.02 P,Sus = 1400 + 0.03 P 计算
(1)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3)a.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b.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国内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如何?
c.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
答:(1)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1640(2)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3)A.中国国内价格为13500,产量为1605,进口125。美国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0500,产量为1715,出口125。
B.关税降低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汽车制造商的福利,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关税使消费者和厂商共计损失243750,政府关税收入375000,社会总体福利增加131250。
注意:中国征收3000元关税后,中国进口需求变为800-0.05(P+3000),美国出口供给为0.05P-400,两者相等得出Pw=10500,所以Pc=13500。
六、论述题(共10分)
1、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概述 篇3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绝对成本说。他认为当两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如果成本不同,那两国就应该放弃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而选择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那两国都可以从中得利,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但他并未解决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进行贸易的问题。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则走出了这个困境。他认为只要两国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进行贸易。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后世有关自由贸易的学说都以它为依据。当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只所以很快被世人接受,也是因为当时英国非常需要欧洲各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这个理论正好应运而生。
在古典贸易理论之后的是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为代表。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不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比例也是不同的,一国应该密集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并将其出口以换取本国缺乏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趋于均等化。这个原理在最初一直被各国奉为至宝,后来被里昂惕夫推翻。里昂惕夫通过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美国应该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那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品,它的劳动资源匮乏,应该进口劳动密集品但是事实上它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品,史上称之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之谜。它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了解释里昂惕之谜的理论和观点,从而带动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诞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理论。它的代表理论是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主要考虑人力技能和技术创新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而第二群是为了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诞生的,被称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代表理论为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它们是对国际贸易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的理论创新。
如果说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只是对自由贸易进行的最初的系统研究,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则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扩展,那么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进一步创新了自由贸易理论。正是这些自由贸易理论家世世代代的传承,将自由贸易的理念和目标深入人心,才使它成为各国制定贸易政策推崇的目标。
二、贸易保护理论的学说和观点
尽管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直以自由贸易理论为主线,但是,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最早的学说——重商主义,却是典型的贸易保护理论,即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其后又经历了新古典贸易保护主义、超保护贸易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等多个阶段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分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速建立发展和欧洲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当时欧洲各国生产的产品国内市场可以完全吸收消化,所以没有寻找海外市场的要求。国家政策为积累国内财富和奠基现代工业服务。各国分工程度很低,贸易往来非常有限,相互的互补性不强。所以此时,欧洲各国纷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市场,寻求资本财富的国内积累,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新古典贸易保护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汉密尔顿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阐述了他关于贸易保护的观点。他强调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贸易政策,更不能将自由贸易政策做为国家长期的战略政策。一国应该实行保护政策使得国家实现稳定和生存,并在此经济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继汉密尔顿之后,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针对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自由贸易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未完全建立时,应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免于受到别国工业的猛烈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是政策的上上之选。在此时期,全世界的关税水平开始上升,各种贸易壁垒也继续出现。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时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刚刚发生,西方经济处于大萧条中,这时的垄断资本主义也处于迅速发展中,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主义开始盛行。他认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是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即通过看得见的手——政府对经济贸易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凯恩斯的超保护主义延承了他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逻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明显的国家主体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理论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向贸易非自由化发展的倾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布兰德等人,他们倡导战略性贸易政策,其理论基础是战略贸易理论。它更加体现了国家的主权性,强调国家利益,贸易政策逐渐系统化。虽然GATT及一些国际贸易组织纷纷建立,给贸易保护主义以极大的冲击,但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经济活动却从未间断过。
作者简介:
贸易 篇4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篇5
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给予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是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了解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内容和原则,对我们做好标准化工作和质量认证(合格评定)工作非常重要。
(一)概念
贸易技术壁垒(TBT)是指:由于各国或地区制定或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标签标志等技术要求,如果制定或实施不当,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
(2)技术法规和标准
TBT 协议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加工和生产方法的文件(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此类文件)。对标准的定义是:非强制的,为了通用或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区别在于符合的性质。与标准相符合是自愿性的,与技术法规相符合是强制性的。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是不同的。如果一个进口产品不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则不能进入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自愿性)的进口产品则可以在市场销售。但是如果消费者更喜欢符合地方标准的产品(如符合质量和颜色标准的面料和衣服),则不符合标准的进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可能受到来影响。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技术程序.例如:实验、认证、认可、检查和认证。一般来说,由出口商承担合格评定的有关费用。不透明和不公正的合格评定程序会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
(二)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主要内容
TBT 协议由15 个条款和3 个附件组成。从内容上可分为4 个部分即:名 词术语部分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部分信息和协调部分和机构、磋商 和解决争端部分。
TBT 协议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成两条(1)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订、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2)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根据TBT协议对“通报”的规定,各成员的标准以及当各成员制订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对贸易有影响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必须向WTO 通报,并要留出适当时间征询其他成员的意见,对收到的意见要进行研究和答复。不难看出对各成员来说通报是双向的。即各成员不仅对外通报,征询其他成员对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意见,而且也将接收其他成员发来的通报.并可对其成员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通报制度以及咨询机构的服务WTO 把各成员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制定置于所有成员的监督与审查之下,从而减少某些成员利用 制订不当条款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障碍的可能性。TBT 协议的上述运行机制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员的权利是建立在其他成员的义务上的。如果某个成员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那就构成了对其他成员权利的损害。
(三)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规定的正当目标
TBT 协议中规定,技术法规除为实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条款外,不应有额外限制贸易的条款。这里所说的正当目标是:
(1)国家安全要求:(这类技术法规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安全。)
(2)保护人身安全或健康:最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是用于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在这方面可以给出大量的实例。(如要求汽车必须安装安全带以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身伤害,或要求插头插座必须保护使用者不受电击,都属于保护人身安全的法规。保护人身健康法规中的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是香烟包装,它要求在烟盒上必须表明“吸烟有害健康”)
(3)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
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法规也是很通用的法规它们包括旨在确保受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威胁的动植物不会灭绝的法规。(例如某些国家规定某些受到威胁的鱼类只有长到一定长度后,才允许捕捉)
(4)保护环境
由于空气、水和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环境致使很多国家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规。这方面法规的实例包括纸和塑料产品的循环使用以及对汽车尾气的限制。
(5)阻止欺诈行为
大多数这类法规的目的是通过信息(主要是以标签的形式)保护消费者。此外也包括分类、包装要求、测量(为集合尺寸、重量等)规定来避免欺诈行为。
(6)其他目的其他目的包括保证质量、技术协调或促进贸易。质量方面的法规:例如要求蔬菜和水果必须达到一定的尺寸才能投放市场的法规是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普通的法规。旨在技术协调的法规在统一的经济区域里也是很常用到的法规:例如欧盟和EFTA 对通讯和终端设备所做出的技术规定。
(四)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基本原则
1.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
(1)TBT 协议中有关技术法规的条款
贸易技术壁垒通常是由各国起草、采用和实施不同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引起的。如果A 国的生产商把产品出口到B 国其产品必须符合B国的相应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要求。两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之间往往存在差异。TBT 协议序言中明确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为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WTO 成员在技术法规方面的灵活性也受到TBT 协议的限制。
(2)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
对于成员政府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是:当成员政府为达到某项政策目标(如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而制定一个技术法规时该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为达到正当目的所必需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根据产品的性能而不是产品的设计或技术特性来制定法规。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对国际贸易的不必要障碍。例如防火门的技术法规应要求防火门能够成功通过所有必要的防火试验。法规可以规定“门必须能够防火30 分钟”但不应规定门必须由什么材料制成等内容。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还意味着当导致采用某技术法
规的环境已不存在或已改变时或为达到有关目的可以采用其他对贸易限制较轻的手段时此技术法规应取消。
(3)技术法规引起的不必要贸易技术壁垒
当某技术法规的内容超出为达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内容或当某技术法规不能实现正当目标的时候此技术法规将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技术壁垒。考虑到正当目标不能实现所带来的风险当正当目标能够通过对贸易限制较少的手段实现时使用技术法规对贸易进行限制就超出了必要范围。协议规定了制定技术法规的正当目标是: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
(4)合格评定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如果对产品是否符合进口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评定的程序所规定的条件或所需要的时间超过符合评定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或时间则此合格评定程序会引起不必要的贸易壁垒。例如向申请合格评定方索取的信息不应超出评定所必需的内容评定用设备的设置地点及样品的抽取不应给被评定方造成不必要的不便。
2.非歧视原则
(1)技术法规
与WTO 其他协议一样TBT 协议要求各成员承诺WTO 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义务。TBT 协议条款明确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来自任一成员境内产品的待遇不低于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待遇。
(2)合格评定程序
非歧视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各WTO 成员进口的产品应享受本国类似产品或任何其他成员国的类似产品的同等待遇。这项规定的含义包括对国外产品的合格评定收费应相同。同时为保护商业利益对被评定的进口产品的有关资料保密性应受到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尊重。
3.标准协调原则
(1)生产者的利益:为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互联和兼容(如电信设备、汽车配件)对各成员的标准进行协调是非常必要的。标准上的差异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壁垒。法国和德国的汽车要想销售到英国.他们必须把驾驶位调整到右侧。把一个产品设计制造成不同的结构必然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减少各国标准间的差异对生产方是非常有利的。
(2)消费者利益在一个标准获得协调的市场环境中各国产品自由平等地竞争,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多的选择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3)标准协调与TBT 协议
协议鼓励各成员以国际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因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对实现正当目标不适用。
(4)参加国际标准制订
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篇6
【关键词】 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贸易顺差 出口产品结构 以质取胜 科技兴贸
所谓贸易大国是指生产的东西很多量很大,但产品不一定具有竞争力。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以进出口总额来看,2008年中国达25616.3亿美元,2009年达22072.7亿美元。2008年,全球出口的前三名分别是:德国以1.47万亿美元列第一,中国以1.43万亿美元列第二,美国以1.30万亿美元列第三。全球进口排名中,美国以2.17万亿美元居首位,德国以1.21万亿美元列第二,中国以1.13万亿美元列第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年均增长15.6%,入世后更是连上了几个台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8%提到10%,位次由32位上升到第2位,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除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环境改善外,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外贸体制改革深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竞争力提高,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第二、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推动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第三、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第四、国内经济增长,扩大了对能源、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進口需求;第五、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显现,外贸政策法规不断健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7年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2008年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2009年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2010年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虽然中国历年贸易顺差额度十分大,但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依靠的不是自身技术,而是国内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劳动成本。在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贸易是以出卖廉价劳动力来换取贸易顺差,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例如钢铁行业,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质量的钢材却还要从日本进口。所以我国是钢铁大国却不是钢铁强国。中国企业参与贸易者多,从事制造的更多,但在全球贸易中,真正发挥强有力控制作用的少。所以即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也不能说中国是贸易强国。
所谓贸易强国是指生产的东西质好,有市场竞争力,其内涵一般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贸易强国必须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商品和服务的技术、质量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劲,能够有力地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美、日、英、德、意、加等西方七国集团的成员,都属于此类国家,他们的人均GDP都在20000美元以上,在世界各国中居于前列。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而且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贸易强国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贸易额比重很大。三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西方七国集团的成员是当今世界的贸易强国,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排名前几位的国家。它们凭借国内雄厚的资本实力,通过向海外直接投资有力地带动了本国的出口增长。四是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尤其发达。美国和德国2003年的出口规模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7%和10%;进口规模分别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6.8%和7.7%。其中,美国服务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一直高达60%-70%。与之相比,中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很少;(2)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产品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3)出口企业规模偏小,规模效益低,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4)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贸易条件可以反映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同时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且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在贸易中,只注重价格竞争,而忽视非价格因素,不重视商品的质量提升等都严重影响中国的贸易条件。
我国要实现贸易强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要保持中国外贸的健康发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尽量提高传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商品生产者和交易者的综合素质,实现贸易手段的现代化,同时增加教育投入,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要成为贸易强国就一定要以产业的强势竞争力为基础。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一些产业结构出现了不断升级和转型的新变化,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具备贸易强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竞争力。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在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技术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扶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既要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更要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我们发展服务业的一大优势,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目标,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是贸易强国的基本条件。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是要: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防竞争力;深化服务业改革,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促使与国际市场接轨;服务出口坚持走质量和品牌之路。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方针,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扩大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证实,一国资本的流出量随人均GDP的增长逐渐增长。要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今后必须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以全国性的专业外贸公司、大型工业集团、规模较大的国际技术合作、金融、服务公司等为先行主体;以贸易进入、契约进入和投资进入等进入方式;以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与我国有相似之处的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为投资的区位选择;以投资开放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如石油、铁矿石、木材等主要行业;以我国的传统工艺、特色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技术等为技术重点,在海外开办投资企业。
综上所述,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才能逐步改善贸易结构的不合理;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贸易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反作用,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争取在一定时间里使我国的贸易结构能够更趋合理。我们要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彭红斌《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何元贵《新编国际贸易》.
[3]安民《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
[4]《中国经济时报》.
[5]商务部研究院李建主任在第二届贸易强国论坛上的演讲《向贸易强国形势转变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篇7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部贸易发展史, 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直到明代和清代前期仍保持着经济贸易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外贸易也由此丧失主权, 成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新中国的成立, 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对外经济贸易主导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对外贸易开始艰难起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 对外贸易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我国对外贸易始于先秦, 盛于宋元, 衰于晚清,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快速发展, 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30多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 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1978~2013年,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 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 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 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我国对外贸易真正让13亿人的中国梦和70亿人的世界梦息息相关。我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 从欧亚大陆东端到大西洋两岸, 全世界都在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 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离不开中国, 已经真正变成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 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 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壮大的成功范例。我国对外贸易的丰富实践,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的,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能量,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视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在带给我们喜悦的同时, 更多的是冷静和忧思。当前, 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 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为贸易强国, 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创新发展的基础亟待加强。创新是支撑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竞争, 根本上是创新能力之争。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附加价值低。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 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 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我国虽已成为货物贸易大国, 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 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 但也是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 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我国服务出口结构也不够优化, 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还比较低。
贸易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多年来, 国家不断改革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措施, 营商环境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 但单向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较多, 有促有限、有出有进的双向调控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如何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总的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国内方面,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 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 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开拓进取, 建设贸易强国
登顶之路, 殊为不易。要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 更加艰难。我们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培育新优势为重点,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 以互利共赢为宗旨, 加快调整进出口战略,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坚持开放引领, 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 有量还要质, 有大还要强。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思维, 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 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 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创新驱动,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只有夕阳产品, 没有夕阳产业。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 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 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 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鼓励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 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体现新时期外贸发展要求的外贸促进政策, 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 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 促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 (港) 区建设、投资协定谈判和涉外经贸法律法规修订, 深化财税、投资、金融、外汇、流通等领域改革, 释放制度红利, 激发外贸主体活力。健全反垄断、贸易救济和产业安全审查等工作机制,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坚持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大国意味着责任, 意味着担当。今后, 我们必须更多走向国际治理前台, 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 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 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 参与区域贸易合作, 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 加强贸易政策协调, 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经过外贸战线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 贸易强国目标一定能实现, 对外贸易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贸易不平衡中加工贸易的作用 篇8
加工贸易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 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大部分由外商投资 (FI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企业进行。而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不平衡的影响也主要有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项目两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对经常性项目的影响
“大进大出”是商品加工贸易的一大特点, 因为其需要大宗的进口原材料, 然后大宗地出口加工好的成品。由于加工贸易处于众所周知的国际贸易“微笑曲线”的底端, 是附加值最低的地方, 由于加工环节并不会产生多少附加值, 其加工后的成品比起原材料来说并未增值多少, 当外国经销商采购后经过包装、市场营销附加值大增, 并且许多加工企业属于FDI, 结果, 看着源源不断的中国商品流向外国, 其实, 这些产品真正的老板大部分是外资企业, 使得“顺差留在了中国, 利润带到了外国”。
我们可以以一个芭比娃娃为例:一个最基本的芭比娃娃在洛杉矶零售价为$9.95, 但在香港的出口价是$4, 其中$2.5为港人所得, $0.65是进口的材料成本, 所剩下的$0.85则为国内所得, 包括工资、管理和折旧、税费等, 以及老板的利润。换句话说, 每出口一个芭比娃娃就会产生3.5 (4-0.65) 美元左右的贸易顺差。如果加工企业是FDI企业, 外资出于避税考虑会将利润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到国外, 因而会压低加工企业出厂价 (外商控制的加工企业注册地在中国是我国居民企业) , 提高出口价格 (国家会实行出口退税) , 使得一个“芭比娃娃”带来的贸易逆差在4到5美元左右, 但加工企业仅仅只得到了0.65美元。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我国的加工企业来说加工贸易是“大进大出”, 而对于外资老板来说是“低进高出”, 这一低一高之差乘以每年我国巨大的加工贸易总量变为了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一部分, 概括起来就是在由我国加工贸易产生的贸易顺差中, 外资的巨额利润隐藏在了其中, 他们拿走了利润, 把巨额的顺差数据留给了中国。只要加工贸易有利可图, 其势必形成出口国大额贸易顺差。
二、加工贸易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由于资本逐利的天性, 加之我国劳动力在价格、质量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低廉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优惠, 使得我国的FDI总量连连攀升, 2009年为918.04亿美元, 2010年为1, 088.21亿美元, 2011年为1, 176.98亿美元。加之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高, 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量较少。
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增加了资本项目下的顺差额,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FDI投资于加工贸易领域, 又成为增加贸易顺差的主力, 因而, 外商直接投资对双顺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是构成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 在以往的高额顺差中有一部分是伪装成贸易的热钱流入, 通过进出口的低报高报或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定价等方式, 很多国外的游资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因此, 人民币升值对渗透进加工贸易的外资影响不大也对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解决帮助有限。
归纳起来, 我国的加工贸易具有独特的成本优势, 使得出于整合产业链降低成本、避税等考虑的外商资本参与其中;同时, 我国的加工贸易也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重要渠道。因此, 加工贸易是构成我国国际贸易“双差”的关键一环。
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在贸易不平衡情况下的隐忧及建议
但是, 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加工贸易给我国贸易带来的依赖性以及所造成的贸易不平衡的不可持续性。首先, 加工贸易很大程度上是“上没有研发技术, 下没有品牌市场”的代工, 对外商订单依赖度极高, 但是其可替代性极强,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环保资源政策更加严格, 只要有比我国更好的新兴市场出现, 外资就会随时抛弃我国的加工业。由于依附于外商, 加工贸易造成的经常性项目巨额顺差中有很多是“我们的数据, 外商的利润”, 带来的外汇储备中也有不少是外商以美元表示的利润。这样, 在消耗了我国大量资源后我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利润, 反而造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形成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储备风险增加。同时, 国际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必然表现为各国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加剧, 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让我国在国际上成为贸易保护的众矢之的。
因此, 我们应当提前对此作出反应, 关键是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将我国目前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变为服务型第三产业 (如软件、信息咨询服务、物流、影视文化产业出口) 为主的结构并对原加工贸易由成品加工贸易向关键零部件加工贸易转型。同时, 致力于扩大我国内需消费解决内需这里主要是讲居民消费需求, 就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 还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2005年中国的最终消费是58000多亿元, 而资本形成为62000亿元, 投资大于消费, 说明消费应该增加。扩大内需的一个办法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发达国家工资占GDP比例约为50%至60%, 而我国只有16%。
摘要:贸易不平衡问题由于牵涉我国贸易转型、释放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而被广泛讨论。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中, 加工贸易是1756.4亿美元, 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54.1%, 加工贸易顺差是1537.5亿美元, 占整个中美贸易顺差的75%以上。笔者认为, 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突出, 要讨论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得从我国的加工贸易入手围绕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项目两个方向展开。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不平衡,FDI,经常性项目,资本项目
参考文献
[1]周晓唯, 张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与政策建议——兼论中美贸易逆差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06) .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篇9
关键词:蓝色贸易壁垒,贸易保护,SA8000标准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得世界各国经济依存度不断增强。与此同时, 在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等方面的贸易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关系失衡, 为了有效调整这种失衡, 一种新型且更隐蔽的蓝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自加入WTO以来,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出口总额所创造的总体收益不容小觑。我国出口份额的快速增长, 引起了欧盟、美国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极度不满和激烈抵制, 也就直接导致我国成为蓝色贸易壁垒的众矢之的, 遭遇蓝色贸易摩擦和制裁的事件也不断涌现。
一、蓝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蓝色贸易壁垒, 又称社会壁垒, 是以维护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源于社会条款, 社会条款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 而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标准、劳动权利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与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息息相关。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出口商品方面, 设置严格的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 并根据其自身价值作为判断, 以保护劳工权益的名义限制某些商品进口, 维护国内市场秩序。这是一种贸易保护的行为, 也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限制手段。
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社会责任标准SA8000。SA8000标准由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 (简称SAI) 制定并实施, 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认证, 并成为了最重要的认证标准之一。在SA8000标准的主要内容上, 对于童工、强迫性劳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等领域都制定了最低要求。SA8000标准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 要承担保护劳工人权的社会责任。
二、蓝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一) 限制或禁止严重违反劳工标准的产品进口。许多欧美发达国家要求出口商品的国家及其企业合作伙伴, 必须遵循相关的劳工法规和劳工标准, 并将劳工标准条款纳入国际投资与贸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中。同时, 发达国家依据有关的国内法规和国际公约, 限制或禁止进口严重违反劳工标准规定的产品。
(二) 对违反国际公认劳工标准国家的产品征收附加税。进口附加税是指一国除了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一般进口税外, 基于某些特殊原因和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而征收的某些临时性的税收。进口附加税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和差价税。一些发达国家通常将违反基本劳工标准和造成市场上不公平的竞争作为征收附加税的理由。
(三) 以劳工标准为由实施贸易制裁。主要是指一国针对另一国严重违反国际劳工标准的行为所采取的强制性限制措施, 限制或禁止严重违反基本劳工标准的商品的出口。在欧美发达国家推出的普惠制和其他优惠方案中, 就纳入了有关的保护人权和劳工权利的要求, 表明若确实存在违反劳工标准的情况和问题, 就会随即终止贸易优惠和发展合作。除此之外, 国际劳工组织也在调动所有的会员国和国际组织共同采取行动, 对违反核心劳工标准的一些国家实行贸易制裁, 从而逐渐加强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
(四) 社会责任产品标志计划。社会责任产品标志计划是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加贴标签, 用来表明生产该产品的工作条件是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发达国家的某些独立组织, 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为对象目标, 在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贴上这种社会责任标志, 跟其他非标志产品相区别开来, 从而便于消费者的选择和辨识。
(五) 社会责任工厂认证。许多跨国公司基于自身贸易的需要, 在采购过程中往往会首先选择那些已经通过认证的工厂, 而有的跨国公司甚至表示只从拥有认证的一些工厂进行采购。企业依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自我测评, 并对不满足标准要求的地方进行调整, 通过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及合格以后, 才能取得有关的认证证书。
(六) 跨国公司的工厂审核。跨国公司的工厂审核或客户验厂是指跨国公司在达成购买协议后, 还会任命专门的人员到合约工厂进行检验, 他们通过初次验厂、定期验厂、跟踪验厂和突袭验厂的方式, 来检验工厂是否使用童工或强迫劳动、是否强迫工人加班加点、是否拖欠工人工资、灭火器数量是否足够、安全通道是否通畅等。在欧美发达国家, 一些跨国公司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公司长远的发展考虑, 利用积极主动、迅速及时的防御措施, 制定供应商应遵守的相关社会责任准则和基本劳工标准的要求, 并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其合作对象、合约工厂进行监察, 以保证合作者不违反相应的劳工标准要求, 若跨国公司在监察过程中发现与其合作的工厂有违反基本劳动标准的情况出现, 就可以对此工厂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 削弱我国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影响出口。据有关调查表明, 若实行SA8000标准, 有超过一半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表示将考虑重新跟中国企业签订新的采购合同。发达国家将SA8000标准与国内出口商的订单挂钩, 并以此来作为社会责任标准的衡量尺度。目前, 国内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竞争优势, 但仍然存在着员工待遇低、超强度工作及工作环境恶劣等情况, 为了保证国际销路和有效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企业增加整顿成本, 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劳工条件, 以求达到所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规避蓝色贸易壁垒对自身的冲击。这将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价格上升, 从而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使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萎缩, 出口创汇能力减弱。
(二) 阻碍对外贸易发展。企业不能达到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在面临劳工权益等人权问题时, 企业显然会在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出口商很可能痛失贸易订单。近年来, 家乐福、耐克等多家跨国公司在我国检查的工厂已经多达十万余家, 其中超过五万多家工厂都需要随时接受检查, 一些违反劳动法规、劳工标准且劳资关系紧张的工厂会被取消供应商资格。还会被视为没有责任感和社会道德, 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致使企业国际形象和品牌受损, 这种无形地、与之相伴地负面影响, 才是企业所遭受的损失中很难挽回和补救的部分, 不利于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 影响国内就业。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这就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岗位, 增加了就业率, 缓解了社会矛盾。企业若为了达到规定的劳工标准, 整顿成本和认证成本必然会使经营成本增加, 转嫁到企业本身的压力也会更大, 企业将可能试图通过减少雇佣人员来解决这一问题。那么, 会致使更多的劳工失业, 激化收入差距的矛盾和产生相关的社会问题。最终国内市场势必会因此萎缩, 直接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 影响外商对华投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国内市场颇具潜力, 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进行投资, 其产生的投资强度随之有所提高。但若将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 会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 也就削弱了外商来华投资的吸引力, 各地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也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基础薄弱, 跨国公司会担心其产品不符合标准, 而不愿来华开展投资业务, 进一步使得国内投资环境恶化, 导致外资外逃的情况发生。我国产业优化升级也就受到了影响, 出口贸易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减弱。
四、应对蓝色贸易壁垒对策分析
(一) 从政府层面出发
1、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与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我国职工的劳动权益相关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有《劳动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和《公司法》, 分别对员工的权益和公司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与国际劳工标准相比较而言, 我国现行的劳工标准在非法雇佣童工、强迫劳动、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和平等就业权方面的规定明显不够完善。政府应尽快修改和完善国内相关劳工立法, 提高劳动立法的实际操作性, 加强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 严惩存在雇佣童工、违反工时及工资规定和有严重工作安全等损害劳工权益现象的企业。
2、构建SA8000标准信息平台与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政府应发挥其服务政府的作用, 组织专家学者对SA8000标准的合理性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尽快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地设立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制定我国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可行性研究, 运用收集、追踪国外的贸易壁垒措施的方式, 构建有关国外的庞大数据库和贸易壁垒信息集合中心, 将获得的相关信息对相关部门、企业进行及时回馈。利用SA8000标准具有的民间性,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组织企业应诉、信息情报支持、增进与进口国相关组织相互沟通等方面的作用, 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与此同时, 认真研究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 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 方便企业查询, 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增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变力。
3、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活动与国际多边谈判。我国应该积极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 通过多方交流提升在国际劳工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在WTO的协商机制下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据理力争, 积极参与国际立法的制定, 坚决抵制发达国家无视国别差异制定损害发展中国家权益的过高标准, 努力争取在劳工标准内容与实施方面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安排。在劳工标准谈判中, 应揭露单边劳工标准的保护主义本性, 针对不公平之处提出抗辩, 处理好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问题, 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4、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要想保持国家经济长久增长, 关键是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 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体现我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然而, 受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设置蓝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随着劳工成本的提高, 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成本压力, 出口模式需要随之作出变化, 才有可能缓解这种压力。各地政府应积极指导中小型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并制定和实行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 逐步改变目前以低等商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 出口的产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过渡到技术密集型, 从而实现对外贸易的粗放型增长向效益、集约型增长的过渡, 让欧美发达国家不能再用劳工倾销作为借口, 对我国实施劳工壁垒措施。
(二) 从企业层面出发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技术领先、管理领先并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 是那些把对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成功融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的企业。因此,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已刻不容缓。部分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增加经营成本, 相反会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认识, 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规,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提高劳工福利待遇, 尽可能地将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要求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文化中, 并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 加大SA8000标准的宣传力度, 鼓励企业有计划的改造运营流程和推进国内有关的标准认证机构的申请, 一张SA8000的认证书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含量, 这是金钱之外的潜在效益。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地区及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 制定相应的地方和行业法规, 建立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制, 对那些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增强企业经营行为的舆论监督、推行企业道德评价和社会信用制度, 强化对企业的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行业组织、国际组织的作用,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体系, 以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 从而为加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监管机制创造更好的条件。
3、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企业应该树立质量取胜的观念和增强国际营销意识, 做好对国外市场调研工作, 优化市场结构, 尽量使竞争方式从以价取胜转变到以质取胜, 提高出口产业附加值。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充分利用研发成果, 提升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能力, 扩大自身拥有的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 有效运用原产地标识、商标、包装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施用海, 邵宏华.认识新贸易壁垒[J].宏观经济研究, 2009.11.
[2]张志敏.社会壁垒的合理性及对我国的积极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7.
自然资源贸易与贸易摩擦 篇10
1 自然资源贸易
1.1 自然资源生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的价格变化,引起了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世界自然资源出口增加的美元价值超过6倍,2008年达到3.7万亿美元。燃料在自然资源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8年的57%上升至2008年的77%,达到2.9万亿美元。同一年矿石及其它矿产和非铁金属等可开采资源贸易是3 600亿美元。其他资源贸易例如鱼类和森林,分别达到980亿美元和1 060亿美元。
供应方面:石油的产量在1965年到1980年之间翻了一倍,到2010年又增长了30%。年石油生产率从1980年的30%增长到46%,世界石油贸易所占的比例从1980年的51%增长到2010年的66%。新兴经济体大量的进口需求是导致国际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2000年到2008年自然资源进口年均增长率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韩国分别为30%、25%、22%和17%。2006年亚太地区消耗的原油价值超过了北美洲。
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其资源出口分别占据其商品出口的74%、73%和70%。全世界自然资源出口占该经济体出口总额比重超过90%的经济体有10个,包括安哥拉、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伊拉克、阿塞拜疆、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
21世纪自然资源世界价格上升的行情始于2002年,在世界供求因素、金融市场投机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价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燃料、矿产和农产品价格已经达到新的波峰。例如,燃料价格2003~2008年间上涨了234%,矿产和食品分别上涨了178%和120%。石油价格是造成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推手之一,虽然有证据证明这种影响正在缩小。1984年之前石油价格每增长10%将造成美国GDP下降0.7个百分点,而1984年之后为0.25%。
贸易商预期同样影响市场价格。Dvir and Rogoff(2009)研究不同的需求带来的影响并显示市场存货增加其不稳定性。如果需求的水平存在积极的影响,这样存货将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随着第一阶段货物供应的增加而下降,存货调整可以扩大第一阶段的影响;不管当前需求增加,供应可以从现在转移到未来。
1.2 资源进出口国的贸易政策
资源出口国可以通过征收出口税同时控制资源出口数量和生产量。出口税的作用是降低国内自然资源的价格,因为生产商调整供应,直到国内市场的出口和销售达到平衡。大约11%的世界自然资源贸易中存在出口税,石油和矿产贸易中5%~10%存在出口税,渔业和林业的比例会更高一些。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三大矿山联合操控铁矿石价格,俄罗斯也将对粮食出口征税。
根据勒纳对称原理进口关税相当于出口税。因此,出口税提高并没有带来收入增加,进口关税亦然。所有的外汇收入来自完全非弹性出口资源供应并拨归政府;外汇需求取决于国内进口价格相对于国内产出的价格。进口关税提高了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导致国内成品价格相应增长。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进口关税不会改变相对价格,因此没有真正对经济产生根本影响。关税提高政府的收入,但会导致国内价格上升,侵蚀出口资源收入同等金额的实际价值。
自然资源的进口关税通常极低。发达国家关税范围从渔业的2.2%到燃料的0.5%。发展中国家的关税率较高介于15.1%至6.0%,但他们仍远低于商品贸易关税总体保护水平。如同资源出口商可能通过资源出口税吸引下游活动一样,资源进口商可能寻求吸引这些活动提供的关税保护。关税随着一个产品改变程度的深入而提高称为关税升级,如发达国家林业加工阶段、燃料和采矿行业的关税保护。例如,当进入发达国家时,林业产品原料面临的是一个平均0.57%的关税,而成品的税率为1.91%。即使名义利率低,有效保护率非常高。
2 自然资源贸易“准出”摩擦日益增多
《WTO公众论坛2011》的主题为“寻找世界贸易挑战的答案”,其中“自然资源贸易”分主题的宗旨是,“考查自然资源自由贸易带给国家的获益程度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现有153个成员国,但最大的几个资源出口国如包括伊拉克、伊朗却不在其中。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禁止使用贸易数量限制和下调进口关税谈判、争端解决机制、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协定等措施,提供组织保障来减少国际贸易障碍和贸易摩擦。但是自然资源贸易几乎完全在该组织的有效覆盖范围和原则以外。
针对中国的自然资源贸易摩擦已经从“准入”向“准出”转移。对准入的限制表现为中国出口资源类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例如1999年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焦炭实施反倾销措施,对自中国进口焦炭征收每吨32.6欧元的反倾销税;印度财政部2004年1月21日开始对中国焦炭征收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2005年3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中国出口的金属镁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反倾销税率为141.49%。2006年5月4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对原产于中国的金属硅征收139.49%的反倾销税。
早在2004年,欧盟敦促中国放开焦炭出口限制,否则将诉诸世贸组织。美国和墨西哥在2011年年中曾向WTO提交了一份敦促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报告。2009年6月美国、欧盟向WTO提起诉讼,认为中国对铝土矿、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9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出口关税以及价格和数量控制,违反了中国入世时的承诺,造成其他国家在钢材、铝材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处于劣势地位。2012年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裁决,确认中国对这些原材料实施出口税和出口配额限额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必须加以改正。在经济不景气和一些国家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由此形成的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变,中国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角会是一种常态。中方要做好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思想准备。
3 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应对自然资源贸易摩擦
产业政策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补贴与优惠,使一国竞争力弱的产业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提高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我国应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同时扩大生产型产品的进口,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力度,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国内对资源性产品的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
3.2 开拓多元化市场,规避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应继续调整贸易进出口的地区结构,除保持与原有贸易伙伴的关系以外,应加大与新兴市场和其他资源出口国之间的联系,同时重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对于可枯竭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不仅针对出口部分进行数量上的限制,对于国内下游企业的供应也同等对待,做到政策的一贯性。
3.3 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自然资源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在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时,必须坚持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利用其熟悉本行业营销情况,机构分布范围广泛的特点,可以对国内外市场做出灵敏、及时、准确反映。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已经建立的营销网络,买卖市场的检测和控制,正确的确立预警的产业和地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预警的功能。
3.4 合理利用对多边贸易规则,妥善处理自然资源贸易摩擦
GATT1994第11条规定,原则上WTO成员应取消对出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但是TT1994第20条也专门列出了关于出口限制的例外条款:出于国家安全的要求、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出于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需要,WTO成员可以采取出口配额或采取出口许可证进行出口限制。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很多国家采取了限制出口的措施。中国在遵守多边贸易规则的同时,更要学会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摘要:通过对自然资源贸易一般做法的分析,探索各国自然资源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为政府和企业制订自然资源贸易策略提供参考,从而提升中国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
关键词:自然资源,贸易,关税升级,WTO,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Michele Ruta,Anthony J.Venables.International Trade in Natural Resources:practice and policy[D].Staff Work-ing Paper ERSD,2012.
[2]樊瑛,樊惠.自然资源贸易:全球治理难题[J].国际商务,2010(3):41-46.
[3]樊瑛,樊惠.自然资源贸易:中国应对之道[J].国际商务,2010(5):40-44.
[4]冯军.WTO自然资源贸易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规则构建——中美欧墨资源出口限制争端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20-25.
[5]王厚双,刘向丽.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与对策研究[M].台湾:九州出版社,2008.
贸易 篇11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多边贸易體制;冲击;促进
前言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在如此大背景下,自由贸易协定的迅速发展已不是意外,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自由贸易协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损害,但是无论怎样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的促进也是不可磨灭的。
一、自由贸易协定的含义
自由贸易协定是指在经济贸易中是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这里所指的贸易壁垒可能是关税也可能是繁杂的规则等等。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角,是和多边贸易体制并存另外一条贸易道路而且是一条比较相对优越的一条路。自由贸易协定是通过减少贸易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流通所需要的费用,最终促进国际贸易的蓬勃、健康发展,同时增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
二、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冲击
多边贸易体制的根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核心是“惠及一个,惠及其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给参与的每一方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大舞台,而自由贸易协定是“谁缔结,谁受惠”,缔结的双方享有优先的竞争机会。自由贸易协定本身就带有歧视性,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原则相悖,这必然会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冲击。
时今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订立自由贸易协定,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财力和物力,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近于无视的境况。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自由贸易协定的参与方少,很容易在意见上达成一致,在贸易摩擦中更容易解决问题,使得自由贸易协定从贸易的“第二选择”摇身一变成为了贸易中的“第一选择”。时至当下有许许多多的学者认为多边贸易体制只是一个庞然大物而无实际用处,由此可见多边贸易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大打折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自由贸易协定的存在,多边贸易被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多边贸易体制,虽然以最惠国待遇为原则,但是多边贸易中由于参与方过多,从而出现众说纷纭,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摩擦很难得到解决。每个国家都十分注重本国的经济发展,因为意见的不一致而使得多边贸易体制能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很少,而自由贸易协定的诞生让他们看到另外一条渠道,为他们点燃了希望之灯,看见了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可以拉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毅然选择自由贸易协定,而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为的不满,意见更加的不统一,使得多边贸易的谈判越来越举步维艰,时常陷入僵局。
三、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
自由贸易协定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自由贸易协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多边贸易中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有促进作用。虽然自由贸易协定有时使多边贸易的谈判陷入僵局,但是这并不影响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中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起着促进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说,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谈判由于成员多,各国之间发展水平不一致,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当今社会各国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在经济上谁也不愿落后谁,而经济的发展却是离不开贸易,那么选择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由此,在很大程度上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加快多边贸易中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进程。由于自由贸易协定中所确立的一些制度和规则,多边贸易体制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进入新的谈判中来,进而便于避开以及解决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所涉及的难题或者各国彼此间涉及到的敏感问题。在有些自由贸易协定中,对涉及到的许多敏感问题,如农业方面的问题都有一些好的解决办法,并且走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前面,形成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为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扫清了很多障碍和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自由贸易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对多边贸易体制下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有着促进的作用。同时由于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如果在自由贸易协定中取得某些显著成绩时,肯定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起着示范性作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会纷纷效仿,进而在多边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达成一致的意见。
四、结语
自由贸易协定是当今经济社会的贸易的主角,也是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体现。虽然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因此我们我把握好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将积极的影响作为主流。进而对两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得两者能够尽最大可能的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兴光,梁璇著.《FTA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载于《国际贸易》,2009年第一期
[2]阮志群著.《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载于《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2期
[3]全毅.亚太地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新浪潮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东南学术,2003,(4):75—83
[4]赵晋平.从推进FTA起步——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J].国际贸易,2003,(4):11-13
[5]杨树明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版
[6]勒新,梁涛.《WTO体制下得区域贸易安排》.载于《财经界》,2006年第11期
[7]何祖普.《WTO规则对区域贸易组织的规制》.载于《甘肃农业》,2006年第2期
[8]浦勇超.《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及对策》.载于《经贸纵横》,2005年第3期
[9]姚悦责任编辑.《FTA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10]曾令良.区域贸易协定的最新趋势及其对多哈发展议程的负面影响.法学研究,2004(5)
[11]孟夏.《亚太区域贸易安排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12]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著.海闻译.《今日自由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版
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研究 篇12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贸易方式, 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指标, 通常所说的贸易条件主要有三种,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本文所论及贸易条件均指价格贸易条件。自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以来, 各国经济学家对贸易条件恶化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
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出发, 分析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这对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条件的改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加工贸易是随着国际贸易分工进一步细化而产生的一种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 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 依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早期的来料加工为主逐渐转变为进料加工为主,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下表是1997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
可知, 1997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进出口都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十年间,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了412.39%, 年均涨幅达17.75%, 进口增长了357.90%, 年均涨幅达16.43%。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
三、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一)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 使我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 这些劳动力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 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出大量增加, 产能过剩较为突出。而我国市场又无法吸收如此大的产出, 从而使出口供给迅速增加, 出口价格下降。同时随着制造业的发展, 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需求大量增加, 进口需求增加必然导致进口价格上升。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下降而进口价格上升, 贸易条件恶化。
(二) 加工贸易顺差引发贸易摩擦, 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
我国加工贸易凭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多年保持贸易顺差, 而且顺差逐年扩大。图1是近十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变化情况。
可知过去十年我国加工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 而且顺差越来越大, 从1997年的293.9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888.83亿美元, 扩大了5.43倍, 并且仍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贸易顺差的扩大, 一方面说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加大;另一方面也导致贸易不平衡, 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其直接结果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这同样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三) FDI (外商直接投资) 在加工贸易中占主体地位, 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
我国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场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政府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纷纷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因此近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199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52.57亿美元, 2006年已经上涨到727.15亿美元, 年均涨幅达4.86%。据商务部外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7055.5亿美元, 占全国总值的84.91%, 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22.09%。可见, 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加工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我国设立生产基地, 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 经过我国生产加工, 再出口到国外。加工贸易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需求大增, 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上涨;然而随着我国生产增加, 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贸易条件恶化。在这个过程中, 外商将大部分利润都转移到国外, 而我国只能获得少量的加工费。我国加工贸易的大部分由外资创造, 利润也主要被外资占有, 然而我国却要承担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四、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 由于加工贸易自身的特点和局限, 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使贸易条件恶化。为了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加工贸易凭借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得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主要是低成本竞争优势, 是不可持续的, 而且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这就要求国家和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促进科技创新。国家可以建立国家级的科技研发机构, 培养高科技人才;企业也可以通过和一些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加工贸易科技水平, 创造独特的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 减少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进口, 从而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产品质量提高, 出口价格上涨, 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在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 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税收上的优惠、增加信贷额度、提高低息贷款等, 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从整体上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二) 加强对FDI的监管。
在我国, 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政策优惠是外资进入的主要诱因。外资的进入带来了资金和科学的管理以及国际营销渠道, 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然而, FDI转移至我国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不是最先进的, FDI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 不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 盲目进行招商引资。这不仅使我国加工贸易产能进一步过剩, 造成产品价格下降, 贸易条件恶化;而且使一些本土的中小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实力的限制, 纷纷陷入破产倒闭的困境。因此政府在引进FDI时, 要加强对外资的监管, 制定相应准入措施, 对一些不良外资进行严格的审查, 保证引进外资的质量。政府要鼓励外资投资高科技和相关产业, 为我国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三) 确定适当的关税水平。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 对国际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出口商品征收关税会提高出口价格, 直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当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时, 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从而使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 我国是一个对世界市场价格有影响的大国, 进口商品需求下降会直接导致世界市场上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因此国家在制定关税政策时应该确定适当的关税水平, 既保护国内产业, 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又不会因为关税水平过高引起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闫国庆, 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J], 200 (52) :69-72.
[2]、王怀民.加工贸易, 劳动力成本与农民工就业.世界经济研究[J], 2009 (1) :15-18.
[3]、张觉力, 王文龙.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经济问题探究[J], 2002 (10) :13-16.
[4]、孔庆峰, 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J], 2007 (10) :23-29.
[5]、于宾, 朱延珺.贸易条件理论研究:文献述评.社科纵横[J].200 (68) :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