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精选8篇)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1
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在国际贸易上逐渐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主要对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进行分析。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出口贸易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我们的商品出口流向国际市场,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近几年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很多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都受到一定的阻碍。由此可见,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但同时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出口贸易的商品越来越少,致使我国贸易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再加上产品生产工序的复杂化以及运输的不变性等,使得销售成本不断的上升,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极为不利。
(二)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出口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各个生产企业也增大了生产力度,大量商品出口的同时,也会有大量的先进商品进口,实现贸易往来[2]。但是,在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主要以环境为基础开展世界贸易,而每个国家对环境的防御和治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地域性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我国也是如此,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造成大量商品进口受到阻碍,对我国进口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一)加大绿色科技的研究力度及其投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我国国际贸易在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使得进出口贸易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为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加大绿色科技的研究力度及其投入。首先,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要向着国际先进科技水平靠拢,并不断的了解和引进国外的环保生产技术,加大环保科技的研究力度,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其次,要建立环保技术研发基地,不断的将其融入到产品生产技术中,确保我国企业生产产品的环保性,并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产品进行不断的更新。再次,出口企业应不断的对产品结构进行改变,应打破传统生产工艺的限制,不断的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满足其他国家对商品的需求,从而避免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多元化的经营策略
随着大多数国家都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商品进出口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每个国家的标准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国际贸易组织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等为主,而这些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检验标准也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必须实施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从多个国家贸易壁垒进行考虑,这样才能满足多个国家不同的检验标准,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迅速增长。另外,通过实施多元化经济策略之后,可以有效的减小国际贸易市场的风险,如,一直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在短时间内提升绿色贸易壁垒检验标准的话,随着这些产品无法达到这个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检验标准要求,但是,我国可以迅速的将这些产品转向其他国家,同时,相关部门人员应不断的对这些提升检验标准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不仅确保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促进我国企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完善绿色核算体系
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意识观念较为薄弱,再加上绿色观念没有深入到国民心中,使得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未能有效的将环境成本算入产品成本中,同时还以非常廉价的价格出口至其他的国家,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流失,同时很多出口贸易产品也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作者建议应完善绿色核算体系。首先,我国要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环境的发展情况等完善一套合理、可行的绿色核算体系,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受到破坏、非可再生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等方面融入到绿色核算体系中,促进我国资源以及环境形成商品化、价格化等。其次,要结合地区环境的情况,对因产品生产而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环境的情况,必须将其代价算入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保证我国国际贸易产品进出口的合理性,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应站在国际贸易视角下,对其他采用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产品进出口标准、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并将其融入到我国的产品生产中,这样才能有效的打破其他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商品的进出口,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2
作为水产品企业, 要提高水产品质量, 不但需要一流的原料、技术和加工生产设备, 还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管理经验。在当今国际市场中, 一些合理的管理体系先后被一些大型国际公司采用。并且经证明, 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提高食品企业产品质量, 保证食品安全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甚至成为一些企业采购产品时的一个标准。在这些管理经验中就包括BRC、ISO22000、HACCP等管理体系。海南照丰水产有限公司是海南省知名企业, 其水产品种类有40多种, 年生产能力达30000多吨, 该公司在Intertek天祥集团的帮助下通过了BRC和ISO22000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近
几年, 其水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年出口创汇近4000万美元。
本期《天祥·食尚访谈录》有幸邀请到了海南照丰水产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照丰水产) 杨维女士和Intertek天祥集团食品部华南区大客户经理刘丽梅女士, 请他们介绍一下照丰水产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 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 以及Intertek在帮助企业打破国际市场贸易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有效举措。
记者:据了解, 目前照丰水产在海南乃至全国都是知名企业, 请您先介绍一下贵公司的发展历程。您怎么看待水产品安全性?
杨维:海南照丰水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 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创建理念, 已发展成为海南省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出口产品种类较多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照丰水产的加工厂总投资1.5亿, 年加工出口水产品15000吨, 年出口创汇能力可达6000万美元, 生产车间20000, 拥有多条生产线, 分为鱼制品车间、面包制品车间、生制品车间、熟制品车间4个车间。公司加工的产品主要包括冻虾仁、冻熟虾、蝴蝶面包虾、冻罗非鱼片、面包鱼片等40多种产品。我们的销售网络遍及全球, 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智利、香港、日本、俄罗斯、英国、比利时、瑞典、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此外, 现阶段我们正致力于开发国内销售网络, 并已在广州天河城建立了第一家专营店“斯卡布罗”, 目前正在诚招加盟商, 希望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
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 关系到生产者、部门、地区、国家的商品信誉和形象, 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质量安全尤为重要。水产品养殖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节, 而要保证食品安全必须控制好每一个环节, 以保证其安全性。
记者:水产行业是一个安全风险较高的行业, 对于企业而言, 要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 必须控制好从养殖到加工各环节之间的安全性, 贵公司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杨维:照丰水产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和原料安全监控力度, 在管理上采用“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模式, 建成6000亩罗非鱼和1000亩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基地, 并按要求实行CIQ注册备案。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可追溯体系, 通过科学的编码系统可以实现从原料种苗厂、饲料厂、到养殖厂养殖过程、收购前的抽样检测、原料收购、运输、储存、加工检验到出口全过程的质量追溯, 保证了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
记者:贵公司所执行的水产品检测项目及其通过的认证包括哪些?与Intertek天祥集团进行了哪些合作?
杨维:水产品检测项目包括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四环素、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孔雀石绿、结晶紫等20余项药物残留的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10余项微生物的检测;生产污水的pH、溶解氧、氨氮、总固体悬浮物、可溶性磷、余氯、五日生化需氧量等7项指标;按照欧盟标准的生产用水的检测。
我们与Intertek天祥集团的合作涉及BRC、ISO22000、HACCP等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 还涉及企业内部审核、化验室培训及生产用水的检测等。
记者:贵公司拥有自己的检测队伍, 为何还要与第三方检测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进行合作?
杨维:之所以会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帮助我们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测, 是因为第三方公正、公平、权威, 他们的检测结果可信度更高, 认可度也更高。作为生产企业, 仅凭自己的检测结果来说明自己的产品安全、质量高, 难免会遭到非议, 以第三方检测结果与我们自己的检测结果作对比, 更能体现出我们的产品质量。Intertek天祥集团拥有先进的方法和设备, 能够快速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便于企业产品快速出关, 更重要的是其公正性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肯定。与Intertek天祥集团相比, 我们的检测能力和检测范围都比较有限, 与其合作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帮助我们满足不同国家的检测要求, 同时, 通过对比试验, 也可以对自己的检验能力进行监督, 更好地了解企业自身的质量安全控制情况。
记者:贵公司的产品能够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Intertek天祥集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维:在国际市场上, 很多零售商都要求制造商提供BRC认证证书, 并满足其零售客户的法律和质量要求。我司出口业务方面的的个别高端客户也明确指出要求我们必须取得BRC认证证书后方能继续合作, 同时, ISO22000作为国际性的标准也是向国际市场证明我关于Intertek
们食品质量的重要保障。Intertek天祥集团帮助我们企业通过BRC、ISO22000的认证, 使我们拥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 使我们的产品可以顺利出口到多个国家, 而且, 除了认证之外, 在与Intertek天祥集团的检测合作中, 我们认识到我们检测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足, 使我们的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的同时, 我们检测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记者:良好的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 对于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非常重要。贵公司与Intertek天祥集团合作, 完成了BRC的认证工作, 这一认证的获得, 对贵公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维:BRC认证是英国零售包装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目前已经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的食品行业良好操作规范的样本, 成为一个国际性标准。在获得该认证的过程中, Intertek天祥集团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作为国际知名的认证公司Intertek天祥集团拥有专业的审核团队及经验丰富的审核人员, 为我们提供了适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指导。通过与其合作, 我们了解了很多自身管理的不足;更令我们感动的是, 一些原本我们认为很成熟、合理的管理模式, 天祥也提出了更加合理化的改进建议。在Intertek天祥集团的帮助下, 我们完成了这一认证, 使我们按照这个国际性的标准建立了企业良好的管理体系, 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 良好的管理体系使产品的安全和卫生得到了很多提高, 吸引了众多的客户, 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促进了我们的健康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 近几年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品的检测日益严格, 给很多企业造成了损失, Intertek天祥集团是否有针对水产品的一些检测服务, 以帮助企业来控制好质量?
刘丽梅:Intertek天祥集团拥有十分专业的技术人才。他们对国外的法规标准非常了解, 并能制定相应的技术套餐。在从事水产品进出口业务时, 企业经常会遇到贸易技术壁垒, 而根据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我们也有开发一些针对水产品企业的检测服务, 以应对各地的贸易技术壁垒。不仅如此, 我们在了解各国法律的基础上, 能够针对不同国家水产品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检测项目套餐, 涉及微生物, 常规理化, 兽药残留等各个方面, 进一步帮助企业控制产品质量, 应对日益严格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检测项目方面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涉及常规项目, 并且在多氯联苯、激素等项目方面也有较强的检测能力, 且长期与著名水产品进出口企业合作, 在水产品检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记者:除了与照丰水产合作的认证项目外, Intertek天祥集团还可以针对水产品提供哪些认证服务?
刘丽梅:目前, 照丰水产跟我们合作了BRC认证, 这个是目前受到欧美等国家广泛认可的一个零售体系的认证。目前我们国内已有近千家企业通过此认证, Intertek Moody发出的证书占60%以上。此外, 水产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IFS欧洲零售协会国际食品标准、Globa 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MSC海洋管理委员会 (渔场认证/CoC产销监管链认证)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体系。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3
王国伟
在我校,教学与教研都过硬的教师被师生们戏称为“椒盐大虾”。“椒盐大虾”们是学校的筋骨,也是师生们的偶像。其分量不言而喻。不过。在过去,学校几乎没有能堪比现在这些“椒盐大虾”的实力派教师,其实,教师队伍中不乏能人,只是绝大多数是“瘸腿将军”。有的教师教学上有声有色,在教研方面却跟不上趟。于是,我们学校就对症下药,着手改变能“教”不能“研”、能“研”不能“教”的被动局面,强力推动教师队伍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1,抓引导。学生会出现“偏科”的情况,教师也有类似的特点,总是喜欢做自己既偏爱又擅长的工作,而且如果没有人去督促、引导,可能教师自己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为了做好引导工作,学校出台了多项举措。比如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突出综合成果重要性,把对教学成绩突出和教研成果丰富的单项表彰降格,而把教学和教研均出色的教师推到最高荣誉榜上,同时,对教学和教研均衡发展的教师也给予关注,即便是成果不突出,也要大力鼓励,重点培养。对于“偏科”的教师,也不能让他们坐冷板凳,而是主动地组织“智囊团”为他们望闻问切,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开出处方,督促、帮助他们尽快调整状态,实现均衡发展。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多读一些名师的教育专著,了解名师成长的历程,感悟名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启迪教师的思想,激活教师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学校邀请一些名师举办讲座,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解决那些琐碎的摆不上桌面的疑问和困惑,了解那些有针对性的成长细节,使得教师们更直接地把握均衡发展的脉络,少走弯路,尽快看到希望,尽早取得成果,只有这样,均衡发展教学与教研的动力才能长期持续下去。
2,重交流。要想实现教师的教学与教研两手都硬的目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学校内部的交流,更可以作为一项常规的活动开展下去。学校着手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加强沟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例如。先听能“教”的教师讲课。组织能“研”不能“教”的教师听能“教”不能“研”教师的课,现场取经。加强评课,想让能“教”的教师互评,能“研”不能“教”的教师旁听,然后再向能“教”的教师提问,解决具体问题。评课结束,二者还不能闲着,趁热打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教学反思的文章,之后,把双方的教学反思都展示出来,对照反思的成果,由能“研”的教师结合当场教学反思传授教研经验,使不能“研”的教师更容易接受、把握教研的规律和方法。最后,学校还要把每个阶段的交流过程和成果进行真实地整理,形成案例,供全体教师长期交流、学习。这样的交流很“家常”,只要坚持。在不知不觉之间促进教师更快地发展、进步。
3,促合作。仅仅实现交流还不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可能还欠缺,因此,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组织双方互相“扶上马,送一程”,切实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合作的形式就是结对子。能“教”的教师和能“研”的教师在学校的协调下配对,尽量在所教学科的科目、教龄、学生的层次等方面做到优化组合。能“教”的教师和能“研”的教师共同备课。课堂教学由能“教”的教师牵头,能“研”的教师协助;对课后的教学反思、研究,由能“研”的教师主导,收集素材,分析结果,总结得失,整理归档。合作工作主次分明,程序清晰,互相推动,相互交流,避免合作流于形式,保证合作能持续开展,出成果。学校将在每个学期,对合作对子上报的成果进行汇总,从宏观上完善合作机制,把握合作动向,督促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对合作成果丰硕的对子给予鼓励、表彰,推广其经验,对暂时还落后的对子也不简单否定,而是组织“智囊团”进行“会诊”,帮助其尽快走出低谷,实现大发展。
4,保共赢。没有共赢,任何形式的做法都很难坚持下去。学校打破以往的优质课单打独斗、教研成果是一家之言的评价模式,鼓励两人以上的团队工作形式,校级优质课和教研成果评选表彰,优先考虑两人以上的团队,即便是校级之上的优质课和教研成果,主讲者或第一作者获得荣誉,合作者也将得到学校的奖励。共赢其实就是大家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内外兼顾,促进“教”与“研”双重发展
封志宏
教学与教研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教研的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然“硕果”累累却外强中干;没有教学的教研犹如纸上谈兵,纵然“成果”辉煌却徒有其名。二者对于教师来说缺一不可,那么学校如何才能使教师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呢?那就是以师为本,抓住内涵,扩展外延,内外兼顾,促进教师及学校“教”与“研”的双重发展。
抓住内涵,就是要从教师本身人手,引导教师在抓“教”的同时主动“研”。学校要以师为本,在抓好教师教学的同时扩大教师教研“内需”,引领教师主动教研,让教研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进行。
1,让教师走出教研的“误区”。现在大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往往重教轻研,认为教研是教学任务之外的多余部分,是对一线教师“奢侈”的要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我们应揭开教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面纱,让教师明白教研并不等同于“论文”,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评课交流、教育课件、反思记录等,都是与教学与教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性行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
2,做好引导,让教师学会在日常教学中教研。首先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心”。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处处洋溢着思想的火花: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难题,课外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事件等等,会让我们感到束手无策,这些细小的看似微乎其微的“小事”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对象。有心,就是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要善于和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研究点。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常思”。一是要学会反思教学,授课中的典型个案、教学中的成功点、教案是否适合本节课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二是要学会思研,教学中的个案有哪些成功经验,有哪些不足之处,应如何改进等等,都应进行研究总结。
最后,要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写”。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研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常写”。把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反思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教学生活”上升为“经验”。
扩展外延,就是学校要提升自身服务意识,要“教”“研”并视,努力为教师的“教”与“研”搭建优质的“外部”平台。
1,建立“教”与“研”并举的一体化工作模式。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研”“教”并举,要将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日常教学工作与教研理论研究相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与新课改研究相结合、日常教学工作
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从教学工作的实际人手,立足于教师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教研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使教中有研,研中有教,建立人人为教而研,人人为研而教的“大舞台”。
2,推行个性化教案,加强课后反思。以往的教案编写过于流程化、模式化、规范化,纵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教师个人“本色”。推行个性教案就是教案的编写要立足于教师成长需要,立足于学生及课堂的需要,在追求教育质量最大化的同时要去除流程化、模式化的教案编写方式。让教师从繁重、死板的教案编写中解脱出来,张扬教师的个性,以保证教师有精力及时间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合作及交流,促使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立学习型教研组,为教师搭建互相切磋、交流体会、分享经验的平台,使教师的个性特长与群体优势得到良好配合与发挥;加强集体备课,突破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博客、论坛等形式开展网络教研,以接受更多专家、学者及同行的指导。
4,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要确立全面的成果意识,不能单以“成绩”论英雄,既要注重教学成果,又要注重教研成果,尤其是教研成果。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促使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如: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进行学校优秀论文评选、教研优秀教师评选,对于不同级别的获奖或刊物发表文章的教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并且,要加大奖励的力度。要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
让“研”和“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翼
龚永兴
在教师群体中,确实不乏“研”和“教”跛脚行走的老师。其实,这些教师都是很有思想和潜质的,只是因为思维和行动方式产生了定势,导致注意力分配出现偏颇。最后的结果,虽然略有小成,终究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现实中之所以产生跛足发展的老师,是因为他们的“研”和“教”产生了脱节,也就是研究内容并非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开展教学的时候只埋头苦干没抬头看路。
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为跛足走路的老师插上专业发展的两翼呢?我认为,研教结合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教研活动体现“研教结合”
教研是针对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应该是教学和研究联系最紧密的活动。但学校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焦点还是在上课(准确地说是“秀课”)上,为了让听课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执教者别出心裁地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由于预先的精心安排和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的教研并不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要实现“为提升教学而研究”,教研活动就必须重心下移,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切实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上。这样,才能发现影响课堂效率的真问题,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尽管这样的问题可能很普通,难以上升到时髦的课题,但这样实实在在的研究才是老师真正需要的,因为他们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其实,随着“研教结合”向深处挖掘,很多看待老问题的新视角、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会浮出水面,研究的价值也就逐渐体现出来。
具体来说,“研教结合”的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是变“听课”为“课堂观察”,因为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研教结合”第二个变化,是教研活动不只是单一的听课,还包括研究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学情的反馈,寻找需要改善的教学手段;研究作业的设计,寻找“轻负高效”的具体办法。
帮助教师学会“换位思考”
在教师群体中,文章写得好的老师轻视成绩考得好的老师,认为这是靠题海战磨出来的,而成绩考得好的老师也看不起文章写得好的老师,认为那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这样的思维定势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不交流、不促进。所以,改变老师的思维定势和教学习惯,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是打破研教“壁垒”、实现“研教结合”的必经之路。
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以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教师为例子,介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从中感悟经验需要反思才能提升,研究需要效果进行验证。这些教师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他们既关注实践探索,又注重学习反思,所以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捷径。
引导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对于学校来说,文章写得好的老师、成绩考得好的老师,都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学校要搭设平台,让他们看到对方的长处,虚心向对方学习,使自己拥有专业发展的两翼,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首先,可以开展“错位”的评优活动,让文章写得好的老师做评委,去发现成绩考得好的老师的教学特色。因为这些老师往往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很到位,课堂调控学习氛围的能力很强,通过观摩活动,可以让评委们感觉到真正的有效课堂是怎么样的。也可以让成绩考得好的老师做评委,去发现文章写得好的老师的真知灼见。因为能够经常发表文章的老师,必然有比较超前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筛选,可以让评委们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其次,可以开展结对互助活动。让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结成互助对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强联合,而是让两条平行线交叉融合,使各自的教育人生中增添新的活力。让善于上课的老师观察擅长写作的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分析与改进意见,让他们在进行科研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的“度”;让擅长写作的老师看看善于上课的老师的文章,帮助他们进行归整与提炼,让他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多一点灵气。这样的碰撞与交流,可以使现实和理想更完美地结合起来,能够让彼此的长处更突出、成果更明显。
“研”和“教”跛脚行走的现象,其根源来自不正确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改变“教师成绩看分数”和“科研成果看论文”的简单思维,树立教师发展需要“研教结合”的观念,才能引导教师正视自身不足,吸纳他人长处,用“研”和“教”两条腿走路,实现事业的均衡发展。
三项措施促进教师研教合一
邓凯喻极目
围绕课题,开办学术沙龙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高要求、高水平、高效率地开办学术沙龙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打破研教不统一的壁垒。学校组织开办学术沙龙,首先要求形式要规范,规格要提高,比如在沙龙会场布置横幅,编印沙龙程序及主要资料,邀请校外专家指导等,以此让教师们感受到学术活动的氛围,并提升教师们的学术意识。其次要求内容要具体,准备要充分,比如要求每位参
与沙龙的教师都要围绕中心议题进行限时发言,还要求发言教师能够针对别人的提问进行答辩等,以此让教师们在学术活动中受益匪浅,并提升教师们的学术能力。近两年,我校通过立项的有两个教育管理类课题和三个学科教学类课题,我校就围绕这五个课题开办学术沙龙。学校要求每个课题组每学期需要组织3次以上的学术沙龙活动。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参与或者感兴趣的课题任意参加某个或某几个学术沙龙的各次活动。学校要求各课题主持人提前策划周密的学术沙龙计划。包括安排各次学术沙龙的中心议题以及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指定参考书、合作指导专家或教师等。新课程改革以后,各级各部门各学校都很重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不少学校都申报或者通过立项并进行课题研究。可能也有不少学校没有申报或立项课题,这样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人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设计几个可供研究的课题,组织教师根据自己的偏好把教研和教学融为一体选择课题组,围绕课题进行研讨并参加相应课题组的学术沙龙活动。
聚集课堂,开发精品课堂
聚集课堂,组织教师开发精品课堂,无论是对于会教的教师,还是对于会研的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发精品课堂是帮助教师打破研教不统一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炼成精品,那些会教的教师必然会不断地深入研究。关注理论,探索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富有智慧。同样,那些会研的教师必然会不断地深入课堂,立足实践,探索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富有成效。我们学校有150多位教师,每学期只提供lO节精品课堂的指标。具体来说,这10节课是这么组织进行的,每学期末,由教导处和教研组根据全校教师的个人申请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分别“高薪”聘请10位教师开发精品课堂。授课内容、时间、地点、班级等由教师自己选定。各位教师在接到聘请通知后,必须一个月之内拟定详细的教学设计交教务处和教研组共同审定,然后。由教研组组织相关年级的学科备课组根据审定的教学设计进行集体备课,与授课教师一起初步完善教学设计。之后,授课教师不断反思、修改教学设计。授课前一周,由授课教师试教,相关备课组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向全校教师展示精品课。事实上,每一位获准开发精品课堂的教师在准备这节精品课时,都是千锤百炼、历经艰辛的,都是研教高度统一的。
砥砺功底,开展专家讲座
通过与教师聊天,我们感觉到,无论是会教的教师,还是会研的教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特有的理解与感悟。为此,我们将专家讲座的平台分一部分给校内的教师。我们也把他们当成某个学科的教学专家,也给他们发放讲座津贴,但前提是他们的讲座要跟专家的讲座一样有利于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还要求讲座的教师一方面能够吸引全体教师对校内专家讲座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吸引更多的校内教师走上专家讲座的讲台。这就给了他们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作为专家去讲座,没有对自己所论述问题的深刻体验是不行的,没有相关知识的深厚背景也是不行的。这就遥得教师们去学习理论、去研究课堂,比如那些只会教的教师不得不学习理论,将自己的实践用理论来武装,以让那些会研的教师心服口服。而那些只会研的教师也不得不立足课堂,将自己的理论用实践来说明,以让那些会教的教师心服口服。尤其是那些暂时还没有获得机会的教师,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会教不会研时,就会主动地去研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会研不会教时,就会主动地去教好。这样自然而然地促成了教师的研教统一。
“教”“研”双赢应做如下改变
殷建光
之所以出现教研分家的这种怪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在管理中把教与研分家了,有的学校的教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分成了两个部门,各自为政,这样,必然导致两个极端,学校管理分家,教师自然也分家,或者为了发表文章,整天泡在各种论坛上,寻求信息,学习技巧,于是文章频频发表;或者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整天泡在作业堆里,练习题中,于是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假如我们在管理中能够把教与研融为一体,让鱼和熊掌兼得,那么,教与研就能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真正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实现双赢。
首先,学校的教科处应该和教务处合二为一,成立统一的教管处。之所以叫教管处,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研究的管理,二是教学实践的管理,两者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研究促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搞研究,提升特色理论水平,只有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正确引导教师把教研和教学融为—体。笔者曾在实践中指导过一位老师从实践中升华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始。她给我讲过一些实践中的例子,我启发她可以把这些例子进行总结、升华。后来,在我的启发下,她把课堂结尾当作一个教研课题,并申请为学校的教研课题。并且在学校的公开课教学中取得了成功。同时,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其次,应该正确引导教师处理好写论文和教学的关系。我认为处理好这两个关系,关键是要做好“两要”,一是要求教师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就是让教师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在现实问题中思考、升华、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比如。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示范。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在看课外书,当我走过去的时候,这个学生把书扔到了窗外,当时,我本来是怒火中烧的,但我控制住了。我告诉学生,你已经把错误扔到了窗外,希望你以后别再重新拾起错误,这个学生很受感动,并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我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写成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我把它作为例子启发其他教师。要把论文写在课堂上。这样,写论文就是做教学,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求教师把提高教学质量用到方法创新上。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光靠逼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努力创新方法,而创新方法的关键在于通过自己对课堂教学现象的研究分析、升华、创新方法,或者说,就是要把你的教研成果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这方面,我引导教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取得成功,因为我自己爱写作,所以经常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以及学生的写作得失,并介绍给其他老师,其他老师就把这种身边的经验介绍给学生,学生感到可亲可感,拿来就用,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我校学生在教育部门组织的职校生文明风采比赛中,有40多名学生获奖。
最后,要建立教与研互相融合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的评价把教与研分家了,教师就不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互相融合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比如我们在评价教师教研水平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评价他的写作水平,更要评价他在课堂上的应用水平,要看其文,更要观其行,看到底是空中楼阁、主观现象,还是实践升华、
现实提炼;我们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不但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是靠机械训练出来的成绩,还是靠创新方法指导出来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就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走上科研推动的轨道上来,我们就能让教师的教学研究走上教学实践的课题上来。
其实,光有教研成果发表的教师,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因为这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效果;同时,光是在教学中追求学生成绩的教师,同样也是不合格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自己累,学生累,打的是疲劳战,精神可嘉,但方法欠妥。学生虽然表面成绩提高了,但只是培养了分数学生,没有培养出能力学生。不客气地说,也是另一种误人子弟。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了,教师的工作才能真正升华,学生的素质才能切实提高,教与研才能打造出一个教育新境界。
助推教师“研”与“教”的整合
李世轩
规划生涯
一个教师要有所作为,离不开自我规划。校长应鼓励教师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规划中,一个重中之重的内容便是“教”与“研”,教师离开这两者,前途便是渺茫的。
在具体操作时,校长应引导教师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教”与“研”的现状。同时,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他们在规划时力争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教师在规划时,校长要当好参谋,其具体的目标和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尤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要有考虑,并设计出转化的措施。否则,到时就会措手不及而导致规划流产。再者,有校长参与制定规划,也会给教师一个积极的暗示,给他们以信心。如此一来,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就会“教”“研”有根,实施有力,行动有果。
大兴氛围
制定好规划,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规划和行动(即教与研)总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让规划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更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氛围。
打造“教”“研”氛围,重在找准切入点。怎么切入?视学校教师教研的现状。可从“研”入手,或从“教”入手。如从“研”入手,校长与教导处可一道首先在校内开展广泛调查,了解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困惑,有什么棘手的问题?找出共性的问题(如道德教育如何超越时代的发展,如何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并抛给大家,让大家提出解决的办法。然而老师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提出解决办法,也不可能毫无根据地摆出观念。他们为了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或上网查资料,或读书,或开展同伴交流和互助活动,或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得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即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于无形之中,氛围便形成了。
研教沙龙
的确,良好的“教”“研”氛围利于教师“教”与“研”的发展。但是,对于多数老师来说,“教”与“研”却不是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往往只是某一方面比较强,而另一方面较弱,甚至没有。这并非教师能“研”不能“教”,或能“教”不能“研”。更多的时候是缺少引领罢了。那么如何引领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管理者鼓励老师们或以年级组为单位,或以学科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开展“教”“研”沙龙活动。
在沙龙活动中,会“教”的老师可以摆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即平时的做法与收获),供大家学习。这些来自本土的经验定能给其他教师以帮助。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并探讨解决的方法。这是其一。其二,会“研”的教师也可以介绍自己的研究经验,或写作经验。或现场针对某会“教”的教师提供的经验谈如何撰写成一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从什么角度去写,抓哪些要点等。或就其困惑谈谈如何找准研究的角度,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在研究后总结自己的经验等。长期开展这样的“研”“教”沙龙活动,定会形成“教”“研”一条龙。那样,教师“研”与“教”的水平定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是校长必须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如,鼓励教师在沙龙活动前整理好自己的交流材料,免得活动走过场。二是提供固定的沙龙活动地点,并提供相应的物质载体(如连接因特网的电脑,有关的理论书籍及其他必需的物品等)。三是在沙龙活动趋于成熟时,尽量鼓励老师们在沙龙活动前确定好主题,活动中才会避免“满河都是滩”的不良状况。四是鼓励老师们将沙龙活动长久地开展下去,并给快速成长起来的教师以奖励,从而增加后续力量。
行动整合
校长应在教师沙龙活动后,向主持人搜集有关活动资料,对有关人员进行适时跟踪与交流,力争让他们把从活动中收获到的进行切合自身教育教学或研究实际的筛选,然后在“教”或“研”中有效落实,从而在头脑中先“固化”下来,再在以后的实践中、在以后的沙龙活动中“优化”改良。有时,根据沙龙活动情况引导教研组开展相应的校本教研活动。把沙龙活动加以延伸,从而达成人人有发展的目标。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4
论国际贸易健康壁垒
摘要:国际贸易的壁垒花样翻新,由原始的关税壁垒发展到隐蔽的、防不胜防的非关税壁垒。健康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枝新秀,在“健康”外衣下大行共贸易保护主义之道,它包括检疫性健康贸易壁垒、技术性健康贸易壁垒、安全性健康贸易壁垒、环保性健康壁垒。健康贸易壁垒是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而难以拒绝的壁垒,发展中国家唯有提高人类的健康标准、动植物的健康标准、地球的健康标准,并朝这个方向健康发展,才是冲破健康贸易壁垒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壁垒;无色贸易壁垒;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地球健康
一国(地区)为了保护本国(地区)市场而设置各种障碍,用以限制、阻止境外货物流入,称之为贸易壁垒、贸易障碍。最原始的办法是用高关税保护,叫关税壁垒。这种贸易壁垒既易遭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又易被简单效仿。在关税税率不断下调、自由贸易区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关税保护由主流壁垒退到很次要的地位,非关税壁垒日益占上风,并成为贸易保护的法宝。非关税壁垒由于具有随意性和柔性,故它向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且有花样不断翻新之势。非关税壁垒都有美丽的词藻作掩护,因此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更能起到保护贸易的作用。健康壁垒已成贸易障碍的“新秀”。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它不仅包括人类的健康,而且包括动植物的健康;它不仅指生命体的健康,而且还指地球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如进入21世纪,袭击人类的“非典”和“甲流”就来自动物的病毒;地球的健康更是人类健康与生存的根基,地球“发烧”(温度升高)越来越引起全球共同关注就是例证。国际贸易虽无健康制度的提法或概念,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已有一种强大的“健康”门槛起着保护贸易的作用,这就是国际贸易健康壁垒,或日以健康名义人为设置的国际贸易障碍。要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总可以找到诸多的理由,而最好的、最充足的理由是人类的健康、地球的健康,“健康牌”是最华丽的贸易保护伞。国际贸易健康壁垒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如何应对健康壁垒呢?
一、国际贸易检疫性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健康壁垒在事实上有显形性健康壁垒和隐形性健康壁垒两类。所谓显形性健康壁垒是指有关国际贸易制度、协议、标准等明确提出与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相关。或在制度、协议、标准中直接提及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所谓隐形性健康壁垒是指有关国际贸易制度、协议、标准等,虽未明示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以及地球健康,但在字里行间中隐含着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以及地球健康并以此作为贸易壁垒。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属于显形性健康贸易壁垒。
国际间交通运输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世界贸易变得更加快捷;国际贸易面的拓展、国际贸易量(额)的骤增,加快了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频率,给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酿成了诸多的悲剧。于是,最先出现了植物检疫,为了防止病虫害通过贸易在国际间传播,1881年在瑞士诞生了《葡萄根瘤芽公约》,1929年在罗马修改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随后是1961年动物检疫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到今天,世界贸易组织有了完善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M),直接与健康挂钩。卫生检疫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检疫在保护动植物健康的同时,也为了保护人类健康。这么好的一种健康贸易制度,为什么会成为健康贸易壁垒呢?
SPM协议本身无可厚非,它要求成员方采取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时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应控制在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限度内,即采取“适度”的检疫保护水平,或日“可接受的危险性水平”。SPM协议提出“适度”保护水平的目的,一方面是检疫措施要起到保护人类、动植物健康的作用,故其“水平”不能过低,标准不能太低;另一方面是使检疫措施对贸易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小值,故其“水平”不能过高、标准不能过于苛刻。卫生检疫保护水平如何确定“适当”的“度”,它既不是用数学的方法在两大目的“曲线”间寻找均衡点,也不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在两大目的“利益”间求出均值,更不是用社会学的方法累计各成员方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取决于各成员方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各成员方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意向。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以保护健康为由,大多采取过高的保护水平,形成对进口的阻碍,即形成健康贸易壁垒,对于这种状况,出口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出口方,最根本的途径是使出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装载上述货物的装载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来自疫区的运输工具符合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或符合进口方使用的有科学依据的、比国际标准更高保护水平的国内标准。特殊情况下,个别成员方对一些国家(地区)的进口以武断或非公正的态度确定“适度”保护水平,使检疫措施起到保护贸易的作用,即形成健康贸易壁垒。对于这种状况,出口方应用充分的证据诉求世界贸易组织,要求进口方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使争端得以解决;也可以改变出口方向,出口其他国家(地区),使矛盾得到回避。
二、国际贸易技术性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技术性健康壁垒是一种隐形性的贸易健康壁垒,它是技术壁垒中隐含的健康贸易壁垒,它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中体现的健康要求所形成的不合理贸易障碍。从健康的角度、以健康为基本要求制定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认证程序不仅不意味构成国际贸易的技术性健康壁垒,而且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保护人类的健康、维护人类的安全、防止欺骗性行动均有重大的作用,可见,它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这种冠冕堂皇的技术制度过严或认证程序不当,会达到阻碍贸易的效果,各国(地区)不仅有数不清的技术标准、法规和认证程序,而且有极不相同的技术标准、法规和认证程序,因此,很容易形成国际贸易障碍。如欧盟就有不下10万个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中就有不少涉及到地球健康、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特别是有关药品的标准和认证、食品及农牧渔水产品的标准和认证等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
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概括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3要素,但无论是技术法规,还是技术标准,其管辖的范围都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将它拓展到产品的生产领域,即它除了对“产品特征”作了规定之外,还对“生产过程与生产方法”作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说,出口商出口的货物不仅要符合技术规定,符合GATF/WTO关于货物贸易的总体规则,而且还要按进口国(地区)产业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方法制造出口的货物。否则,可以限制该货物的进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此影响。技术壁垒已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面对这种有利于人类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标准,特别是有利于人类健康、地球健康的技术法规及标准,只能因势利导。顺应潮流。但是,执行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目标应仅限于: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除此之外,不应包括更为苛刻的要求。出口商面对凡有非分之想的技术标准、法规及评定程序都应据理力争,使其回到正常的轨道。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一般高于或等同于国际标准,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标准往往低于国际标准,如我国有70~80%的技术标准
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国内技术标准是当务之急,否则,按国内标准生产出口,必被贸易技术壁垒拒之门外。同时,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协议),防止进口国(地区)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三、国际贸易安全性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的安全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标准很多是交叉的或兼而有之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些标准是安全标准又是技术标准。不过,安全标准更多地、更直接地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动植物的安全,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地球的健康。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直接涉及人类生命安全、人类健康的问题。人们记忆犹新的如“大头娃”奶粉、三聚氰氨牛奶、“吊白块”米粉等,因其质量及安全性问题,给儿童,给人类造成的伤害至今仍有阴影。各国(地区)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平均每月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扣留的不下3500批次,可见其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使各国(地区)政府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产品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安全要求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安全要求,如美国的儿童玩具法对玩具的安全基本要求是不能有棱角、锐角;填充器无毒;涂料含铅量小于百万分之六;附着物拉力不小于30磅;拉链长度不超过12寸;声响不能过大等,其安全要求非常具体。如欧盟将安全界定为在正常、合理、可预测的状况下符合安全规定;无危险性或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点。当消费者认为产品有“缺陷”时,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召回制,不让其进入市场。如2000年8月和2001年1月,美国凡世通公司两次宣布召回1400多万个有安全隐患的汽车轮胎;2001年2月12日,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宣布召回出售到中国的7万多辆三菱帕杰罗越野车;2001年3月10日,德国大众宣布从世界各地召回156万辆奥迪和帕萨特轿车。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只要产品有“缺陷”,不管生产者、销售者有无过错,都应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这意味生产者、销售者由有“过错”承担侵权责任扩展到无“过错”也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产品“缺陷”不管来自何方,生产者、销售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国际贸易的货物安全问题早已为全球关注。世界各国(地区)都有严格的安全认证,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安全认证更为严格。发达国家表面上讲安全认证是“自愿”而不是“强制”的,但事实上,出口货物若没有取得相应的安全认证就无法登陆这些国家的市场,安全认证实际上成了发达国家的进口“通行证”,正是这种“通行证”成为国际贸易安全性健康壁垒。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出口货物符合安全法规天经地义。
四、国际贸易环保性健康壁垒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虽未形成具有法律约束的国际气候协议,但低碳经济、健康低碳生活已成为流行语。征收“碳关税”的提法正式浮出水面,纳入人们的视野,国际贸易环保性健康壁垒由绿色壁垒,蓝色壁垒,无色壁垒组成一个全方位的体系。
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有赖于生态环境健康,环境与资源保护、环境管理与环境标志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和贸易规则,即绿色贸易制度应运而生,它强调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标志、绿色卫生检疫,使国际贸易的货物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这种多方位的“要求”很自然地会成为国际贸易的“栏杆”,越是发达国家这种“栏杆”越高,很多绿色法规、绿色标准总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逾越。如欧盟的《环保纺织品标准OKO-YEX100》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苯乙烯的要求是不
超过5PPb(十亿分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检测和控制PPb(十亿分率)级物质,只能进口昂贵的“环保染料”生产出口纺织品。绿色壁垒顺理成章。
蓝色贸易壁垒要求企业担当起社会道德责任,对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健康与安全等负责,对社会和环境的保护负责。它由绿色贸易壁垒的只见“物”,发展到不仅要见“物”,而且要见“人”。国际贸易不仅考虑货物本身是否“绿色”、环保,而且考虑货物生产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工作权利、工作保护、社会保障等是否“蓝色”、健康。将“核心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的范畴,将劳工权益、企业社会责任同国际贸易挂钩,这对劳动者而言是福音,对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就是国际贸易的蓝色壁垒。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中排放COs密切相关。鉴于此,国际贸易要与气候的变化、CO2的排放等联系起来,即采取“边境调节”措施课征惩罚性的“碳关税”,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因CO2为无色气体,故称之为无色壁垒,与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相呼应。
从绿色壁垒到蓝色壁垒,再到征收碳关税的无色壁垒。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在华丽外衣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货物出口的借口。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技术标准、环保标准、零碳或低碳技术,另一方面要发挥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性组织中的谈判作用,改变谈判格局;此外,一些国际性机构利益向发达国家倾斜的“比萨斜塔”现象应匡正。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篇5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也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
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的影响取决于它的设立国家及其水平,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绿色壁垒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杠杆。绿色壁垒措施在调节贸易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绿色壁垒措施正在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通过建立绿色壁垒体系来调节贸易进出口,已经迫在眉睫。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一样,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设置绿色壁垒之后,受限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减少。
但是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对进口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一样,起到限制进口,引起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和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的作用。由于有污染的产品被绿色壁垒阻于国门之外,进口国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健康、安全、清洁的产品,但由于产品价格上升,进口国的消费者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商品,而有关厂商却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另外,环保标准的国别差异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将其有毒有害难以维持的印染、漂洗行业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这种不公平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使之进入污染不断加重、贸易利益不断减少的恶性循环中。
(三)对出口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出口国不同的生产厂商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及时改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厂商,其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绿色壁垒阻碍了国内许多厂商的出口,竞争对手锐减,出口市场广阔,而且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上升,更使得生产绿色产品的厂商能够补偿由于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增加的成本。对于不能及时改用清洁生产技术,依旧采用旧的有污染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的厂商,其境况将严重恶化。国内该类产品供给大大多于需求,短期内产品积压,使得价格下跌,产量减少。
(四)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
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
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2.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比如一次性打火机出口,欧盟就提出一个CR 法案,完全的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阀来避免儿童不慎使用的时候的安全性,这一点就给国内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厂家就带来了难题,涉及到了技术和成本的问题。
3.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
本科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篇6
【摘 要】本文对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 策略
绿色壁垒是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造成了越来越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如何突破这一绿色壁垒,就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的重点。
1.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1.1绿色技术标准
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消费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其他国家都想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多的贸易利益。
1.2绿色环境标志(标签)
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构,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
由于绿色环境标志是各国国内环境政策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中容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尤其当环境标志起到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并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时,它就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
1.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1月12日,欧委会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了内含80多项具体措施的保证食品安全计划;7月1日开始,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部分产品农药的最高允许残留量仅为原来的1/l00-1/200.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茶叶进口法》等对各种进口物品的认证、包装、标志及检测、检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日本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
1.4绿色包装制度
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美国规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项优先顺序指标;丹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软性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1.5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如209月11日,美国农业部长签署了一项新法令,要求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物采取严厉的检验规定。
2. 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的影响取决于它的设立国家及其水平,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2.1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绿色壁垒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杠杆。绿色壁垒措施在调节贸易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绿色壁垒措施正在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通过建立绿色壁垒体系来调节贸易进出口,已经迫在眉睫。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一样,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设置绿色壁垒之后,受限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减少。
但是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2.2对进口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一样,起到限制进口,引起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和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的作用。由于有污染的产品被绿色壁垒阻于国门之外,进口国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健康、安全、清洁的产品,但由于产品价格上升,进口国的消费者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商品,而有关厂商却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另外,环保标准的国别差异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将其有毒有害难以维持的印染、漂洗行业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这种不公平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使之进入污染不断加重、贸易利益不断减少的恶性循环中。
2.3对出口国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出口国不同的生产厂商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及时改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厂商,其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绿色壁垒阻碍了国内许多厂商的出口,竞争对手锐减,出口市场广阔,而且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上升,更使得生产绿色产品的厂商能够补偿由于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增加的成本。对于不能及时改用清洁生产技术,依旧采用旧的有污染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的厂商,其境况将严重恶化。国内该类产品供给大大多于需求,短期内产品积压,使得价格下跌,产量减少。
2.4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4.1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
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2.4.2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比如一次性打火机出口,欧盟就提出一个CR 法案,完全的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阀来避免儿童不慎使用的时候的安全性,这一点就给国内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厂家就带来了难题,涉及到了技术和成本的.问题。
2.4.3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
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3. 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3.1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
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高环境标准国家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环境保护产业领域占据强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全面认识绿色贸易的性质,既要认识绿色贸易规范条件的积极作用,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当然,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必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而这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3.2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为其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此外,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使得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很具潜力与市场。我们应根据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执法,对外贸活动中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惩处,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同时,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必须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的研究和信息搜集,尽快建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口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咨询,促进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3.3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活动,共同抵制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可利用有关条款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日益繁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及歧视性政策,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制定公平合理的贸易与环境新规则。虽然在遭到发展中国家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仍坚持把环境问题纳入新一轮的WTO谈判中,但有一现状是不能忽视的,即在WTO的140多个成员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已占3/4的绝对优势。
只要发展中国家齐心协力,共同协调和合作,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环境条款,那么WTO是不能也不敢漠视绝大多数成员的这一要求和呼声的。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同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开展和参与有关国际环境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扩大我国在国际环保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并利用多边合作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对抗那些不适当的绿色壁垒,减少因环保问题引起的贸易摩擦,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一是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IS0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二是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是合格产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宣传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制度。向企业发布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在认证程序上指导和帮助企业,不收费或低收费。
结束语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恰到好处地使用可以促使我国企业积极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认证标准,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出口创造条件,开拓崭新的国际市场,争创更多的外汇收入。
参考文献:
[1] 江小娟,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曾永珍.论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外经贸信息..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7
关键词:陶瓷企业,绿色贸易壁垒,有效策略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 其中日用陶瓷企业达到8000多家, 年产量更是高达140多亿件。自2002年以来, 我国陶瓷产品的出口尽管一直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国制定的环境法规标准也日益严格, 在陶瓷产品的出口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国际市场上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陶瓷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造成严重阻碍。相关部门及企业应提高重视并增强应对力度。
1 绿色贸易壁垒及对我国陶瓷出口的影响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 也称绿色壁垒,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国以保护环境和保护国人的健康或安全为由, 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制定的一系列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它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 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带来很大的障碍。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陶瓷出口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 总体上来讲, 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 相应的, 发达国家所制定的绿色贸易标准也会比发展中国家要严格, 这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例如, 当前我国有部分建筑陶瓷产品尽管质优价廉, 但是由于有毒元素含量超标, 或者放射性核数的含量超过基本标准而被拒之门外。从这一层面上, 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陶瓷贸易的出口贸易发展。
在看到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陶瓷产业出口贸易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 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 企业要想抢占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 必然要走向绿色发展道路。从这个层面上说, 有利于我国陶瓷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实现技术创新, 得到各国消费者的认可。
2 陶瓷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策略
2.1 紧跟国际标准
面对国际上各种层出不穷的环保法规, 我国陶瓷企业应该及时掌握信息, 紧跟国际标准, 在设计和生产中积极参照国际标准来进行。以尽量减少损失。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 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制定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及随后的绿色认证制度, 同时, 发达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各自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如德国的GU, 欧盟的CE等。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陶瓷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进行充分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 有目的性和阶段性地对国外陶瓷市场进行出口, 逐渐突破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2.2 开发绿色陶瓷产品
随着保护环境与保护资源意识的不断加强, 作为以环境与资源保护为目的新兴行业, 绿色产业也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其带动了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绿色市场的形成。在未来,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 绿色产品也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陶瓷产业应该居安思危, 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 不断加强科技开发力度, 改造产品设计、包装, 增加环保因素, 提高产品质量, 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以及包装、标签规范。同时, 还应加大力度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 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陶瓷产品, 在这一新的国际贸易领域打开市场。
2.3 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所谓绿色营销, 就是指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它要求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陶瓷企业要实行绿色营销, 首先, 应该建立陶瓷企业绿色标准和绿色陶瓷信息库, 给陶瓷研发提供依据;其次, 要涉及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研发绿色产品, 使陶瓷产品在选材、包装、定价和营销方面都考虑到对生态和健康的影响;最后, 要实行绿色营销手段, 可建立绿色专柜, 绿色专卖店等, 逐步建立自己的绿色形象, 提高陶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结论
当前, 绿色贸易壁垒给我过陶瓷出口贸易带来不良影响。在这个充满竞争力的环保时代, 陶瓷企业应该积极正视困难, 提高环保意识, 加大科研投入, 紧跟国际标准, 依托我国丰富的人力、能源、资源优势, 逐步生产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陶瓷产品, 形成我国陶瓷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峥峥.我国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2]韩飞.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8
摘 要 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有三分之二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实践着国际化经营,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步消失,社会壁垒越来越多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障碍,如何应对层出不断的社会壁垒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社会壁垒 SA8000 行业协会
在我国,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提及出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尔、联想和格兰仕等这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型国有企业。其实,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分工、竞争,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为加速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意识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在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族群中,外向型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呈现出继续增长的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现阶段,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 68%,外贸领域直接就业人数接近 1 亿,占全国城镇总人数的 1/3 。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实践着国际化经营,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逐步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壁垒的终结。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同时又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的相关行业。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各样的非关税性质贸易壁垒相继出现,特别是一些社会壁垒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企业出口的障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社会壁垒又称为社会贸易壁垒,与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共称为新贸易壁垒。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中随着关税壁垒的消失,它日益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的栅栏。在传统意义上,许多学者将社会壁垒的研究限制在SA8000标准。笔者认为这种定义过于狭窄,社会壁垒应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考察,指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进口国实施的各种贸易限制措施的总称。这些措施不仅仅指SA8000,也应当包括有关动物福利的道德壁垒、与历史有关的民族感情偏见,以及由于政治原因对贸易实施的限制措施等。这一界定扩大了社会壁垒的外延,有利对社会壁垒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及寻找相关的解决措施。
SA8000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社会壁垒的核心。该标准全称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ocial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是一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以保护劳动者工作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 。SA8000标准本来并不是贸易壁垒,但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成为削弱或限制发展中国家企业低成本出口的贸易壁垒。它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此标准的宗旨号称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旨在通过“人道主义”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使劳工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它以保护蓝领工人权利为目标,以国际劳工标准为内容,因此这种贸易保护措施也称为蓝色贸易壁垒或者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童工,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强迫劳动,关注劳工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劳工有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不从事或不支持各种原因的劳工歧视,不支持公司对劳工的惩戒,限制劳工工作时间,支持合理的工资报酬等。
道德壁垒又称动物福利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动物产品贸易的一种新壁垒,是指为了使动物能够康乐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 ,它把动物福利作为判断是否准予进口的标准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实质是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些西欧国家就提出“动物福利”的概念,原指人们不可以在动物的出生、饲养、宰杀和运输等过程中对其实施非人性的待遇,这也是道德避垒的雏型。如今,一些发达国家将动物福利理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就产生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提倡动物福利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改善动物福利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物的作用,让动物更好地為人类服务;二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重视动物福利,改善动物的康乐程度,使动物尽可能免除不必要的痛苦。由此可见,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人类在兼顾利用动物的同时,改善动物的生存状况。在饲养方面方面,一般规定了畜牧业生产中动物保护的一般措施以及不同种类动物的最低保护标准;在运输方面,运输者必须预先考虑到动物在运输中可能受到的痛苦和不安,运输工具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选择恰当的运输时间等;在屠宰加工方面,要确保动物在屠宰时受到的惊吓和伤痛最小。
世界贸易中的风俗习惯壁垒主要是由各国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层面。不同国家在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形成了国际贸易特有的文化氛围。文化差异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合力,主要有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政治法律、道德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势必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我国企业在出口阿拉伯国家时就需要非常重视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阿拉伯市场各国商品云集,竞争激烈,除了对商品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仅对商品的包装图案、色彩等就有许多要求和禁忌。如产品的花纹不能有类似真主“阿拉”的字样;商品包装的图案不能使用美女照,也不宜用男性人像作为装饰图案;禁用猪和猛兽图案,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都禁用猪及类似的动物图案,同时也不喜欢老虎和狮子的图案。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壁垒也是我国出口贸易经常面临的障碍。发达国家经常对本国一些目前相对落后的产业,甚至夕阳产业实施保护,政府在选择保护措施时,通常不是对国内生产进行补贴,而是更倾向于设置非关税壁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政治因素。例如,在“中国制造”填充着美国各大州的超级市场的情形下,美国每到大选时,总统候选人都会以限制中国对美输出作为拉票的筹码,往往会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波动。而且,特别在目前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环境下,政府支持或者默认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蔓延,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他们就会搬出反倾销、反补贴、贸易调查的大棒直指我国出口贸易。如,我国钢铁、彩电、皮鞋打火机等都遭受过频繁的反倾销诉讼。
2011年2月5日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动抢占国外市场,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小企业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有三分之二从事出口贸易,社会壁垒的存在使这些中小企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的甚至因此破产、倒闭。社会壁垒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不利于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阻碍了我国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产品不能转化再生产,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不利于我国劳动力的就业,中小企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壁垒严重打击了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
尽管社会壁垒对中小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但是在应对社会壁垒方面,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诸如对社会壁垒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的贸易机制,缺少系统的应对机制等。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是社会壁垒的直接影响者,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积极应对。
首先中小企业要改善劳工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工待遇。SA8000是以保护劳动者工作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也是我国获得“世界工厂”称号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里,劳动者的工资、健康、培训等往往得不到保证,这也成了一些发达国家制造贸易壁垒的把柄。因此我国企业要把《劳动法》落到实处,积极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提高劳工gongzi标准,保护劳动者合理合法的权益,使我国企业的劳动者符合SA8000的要求。
第二中小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认证,融入世界市场。我国外贸出口的对象是国际市场,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上,往往会有国际标准规范。在产品方面,很多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保证进口产品质量,会对出口企业进行各种各样的认证。如保障食品安全的 HACCP 认证,GGE 认证等,这些认证虽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但是如果我国出口获得了这些认证,在出口方面受到的限制就会消失,甚至这些认证还会成为该企业出口的积极因素。在劳工标准方面,现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社会责任体系认证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廉价劳动力是我国重要的优势,而受SA8000约束的主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此标准将对我国外贸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参与SA8000标准的认证,以获得出口国的认可。
第三中小企业要加强行业合作,建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以同行业企业为主体,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法规成立的非赢利性的、自律性的行业管理组织。它在市场调查、信息情报支持、组织企业应诉等方面发挥政府和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在受到反倾销调查后,我国企业往往不敢去应诉,逆来顺受。但是行业协会的存在刻意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我国钢铁行业接连不断遭到欧盟、美国的反倾销调查,我国钢铁协会积极应对,在应对反倾销调查,维护我国钢企利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如我国出口企业多以数量扩张低价取胜,出口企业之间经常发生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减少,在协调这些关系山,行业协会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协调统一标准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应深入研究社会壁垒,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中小企业或者行业协会应组织专门人力、物力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社会壁垒,研究对外贸易的社会壁垒体系,建立应对社会壁垒的保护体系和企业预警反应机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贸易国,研究主要贸易伙伴中社會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建立专门的社会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承担社会责任体系、文化习俗、道德壁垒等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让企业可以未雨绸缪,从容应对出口贸易中出现的社会壁垒。
第五中小企业应积极开展社会营销。社会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补充与修正,是指企业在获取利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利益,做到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者利益兼顾。这就要求出口企业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将经营与改善当地福利结合起来,从进口国的角度出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达到使双方都满意的效果,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赢”。企业要有社会责任观念,要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会的责任。这样,企业就会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这种声誉也可以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如何应对社会壁垒将会越来越多地引起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视。当然,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社会壁垒,不能成为中小企业的单打独斗,我国政府也应与国际接轨标准体系,建立一个有效、完整和规范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以此来规范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与我国企业的重要贸易伙伴进行贸易壁垒的相关协调磋商。相信,在我国中小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会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中国建设报社出版技术部.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进入我国建筑业. www.chinajsb.cn.
[3]牛瑞燕等.动物医学进展.动物福利的现状和对策.2006.27(2).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推荐阅读:
国际贸易新壁垒05-30
国际贸易壁垒分析07-12
如何做好国际贸易学习心得07-08
绿色贸易壁垒11-17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10-17
文化贸易壁垒07-17
社会贸易壁垒10-20
服务贸易壁垒05-26
地区贸易壁垒06-06
绿色贸易壁垒的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