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贸易壁垒

2024-07-17

文化贸易壁垒(共11篇)

文化贸易壁垒 篇1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拥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而在国际贸易中, 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在国际营销中失利, 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 而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忽视了文化差异对贸易与交往的影响。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语言与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国际贸易中跨文化交流的无形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影响中国和英语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 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 多用意象思维方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 这种不同表现在:英语国家的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 中国人则着眼于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 对某一产品或某一设计, 不管满意与否, 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 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对来自对方的赞扬, 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和回答也是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对‘称赞语’做出的反应, 往往是欣赏、高兴, 认为对方的赞扬是对自己某件事的认同和认可, 对待这种赞扬, 英美人觉得应表达自己的谢意, 所以通常用“Thank you.”, “I'm glad to hear that.”。而中国人觉得, 谦逊是一种美德, 得到他人赞赏时, 常常表现出不好意思和受之有愧之感, 往往会以“哪里, 哪里”, “过奖, 过奖”, “还差得很远”等作为回答, 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 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美国用两天就能签订的合同, 在中国起码需要两个星期。美国人信奉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在美国谈判代表实权在握, 可以在他被授权范围内自行决策。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在美国人眼里是一种美德, 是积极进取的表现。然而, 中国人却十分注重集体决策, 强调集体智慧。我们知道中国早有“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之说。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某些事物理解不同, 造成在贸易活动及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爱好、忌讳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

在接待宴请时, 中国人更殷勤好客, 非常注重面子, 规格、档次、品味、数量, 都要考虑周全;而英美人较注重礼貌、得体和实效, 并给客人一定的自由空间。英语国家的人请客, 饭菜一般比中国简单, 习惯是每人一份, 在饭馆请客也是主客各点自己的饭菜, 饭后也可能各付各的账。这种分食法、A A制是西方个人独享主义在饮食文化中的典型反映, 中国人却是一种共享方式。

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 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了顾及“面子”, 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 强调客气。比如, 喜爱用一些模糊词, 如“也许/或许” (maybe, perhaps) , “随便” (Whatever) 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 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 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 特别是美国人, 性格开放豪爽, 说话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 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 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 不要因小失大。

在喜好和忌讳上双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不要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去哪儿”、“吃了吗”等。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人如果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时, 会感到不快, 因为汉语中多借用狗 (dog) 一词来骂人, 但在西方社会, 人们对狗的爱甚至超出对家庭成员的爱, 而“You are a lucky dog”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是个幸运儿”。中国人喜欢“666”、“888”, 不喜欢数字“4”, 而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数字“13”, 若13日又是星期五, 则更不喜欢举行或参加社交活动。中国人没有这一忌讳, 但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往中, 就不能不注意避开这个数目了。

四、语言现象的差异

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 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 除了中国和英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 还有语言形式和内涵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 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并造成贸易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

两种文化中都具有某词句、某事物或某现象, 但两种文化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感情色彩, 因而影响语言的准确表达, 造成误会。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table”用作动词时, 英国人是指马上行动, 而美国人则是稍后再作处理, 若在商谈中双方就此达成共识, 问题可想而知。

在对外贸易中, 特别是使用非母语与对方交流时, 对词汇选择、语体等都应加以留意。比如, 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 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 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 但却滞销, 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

综上所述, 中国和英美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等方面。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 正确对人, 正确待已, 相互尊重, 平等交往。只有这样, 才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文化贸易壁垒 篇2

打破绿色壁垒 实施绿色营销

王 建 信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005)摘 要: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绿色需求,从而促使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壁垒;出口;绿色营销;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79—02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自由贸易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关税和非关 税壁垒以及贸易补贴受到国际自由贸易条约和协议的限定而逐步走向消亡。但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同丁业,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壁垒,对中国的外贸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就成为中圉政府及企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征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烦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没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两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其后,绿色壁垒也开始流行。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人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它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特征

绿色壁垒具有不同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特征:

1.制定形式的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则是以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各国国内白定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依据。

2.保护范围的广泛性。绿色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只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其保护之列。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往往运用各种技术运作上的可能性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或是人为形成极其复杂不透明的操作程序、或是利用各国产品标『伟上的差异,使标准在国际贸易中辐正言顺地起到保护作用。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绿色壁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着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型的产业,从而导致发展巾同家固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丧失。这样,发达国家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绿色壁垒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中国外贸的发展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由于中国发展的出口导向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而目前中国的环保法规与标『伟,尤其是与经贸有关的环保法规、标准还很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因此负面效应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影响着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一)作为进口国的正面效应

作为进口国,我们可以利用绿色壁垡来限制进15I,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价格和竞争力。WTO原则之一就是贸易的自由化,要求其成员降低关税水平,而降低关税税率和消除关税壁垒,势必使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冲击本国产品。要抵消这种影响,利用绿色壁垒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大J为其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和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

(二)作为出口国的负面效应

1.对出口市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约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左右。2000年,位居中国外贸出口前五位的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13本、欧盟与东盟。其中,中国对上述发达国家的出口合计1 319.5亿美元,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95%。在中国出口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以美同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13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均为世界贸易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或活跃分子。而且,他们的行动往往得到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积极响应。如果绿色壁垒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张,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将其与贸易挂钩,使二者密切相连的话,那么,中国的出口市场将会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

2.对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中同的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冈素的影响很大。一是受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节约能源、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无形中增大了中同机电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用难,而机电产品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3%,产品附加值较高,是今后中国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中同旧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和必然选择。二是由于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

止,中国纺织产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止,中国纺织产品出口和服装产品出口遇到较大阻力。

3.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推行必然会涉及到众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不节的监督与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原理全面运用到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加j【、贮藏、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无公害的管理体系。因此,中国产品今后在流通过程中将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接受各种检验、测试、人证

和技术鉴定等繁杂手续,并且在包装装璜、标签、广告等方面做 更多更大的适应性调整。这样,中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度上升。

三、实施绿色营销

目前,中国的绿色产品出口额约为2 000万美元,仅为日本的4%,美国的1.6%,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如何打破绿色壁垒,使中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 席之地,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其根本在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所谓绿色壁垒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企业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

发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

(一)从宏观着眼,奋力推进

1.应积极建立各级绿色组织,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国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于1994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截至1999年底,中国已有1 000多个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 cart准获得绿色食品称号。政府应通过成立绿色产品管理组织,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导、监督,对绿色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照顾,如实行税收、信贷优惠和补助等政策,使其有序、快速发展。

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切实实行污染者付费措施,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对于有违反可持续发展目标、破坏性大、污染性强的企业,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令其停产或限期整改。同时应加强查处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绿色消费。

(二)从微观着手,狠抓落实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是伴随着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要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关键所在,也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企业以绿色需求为导向,实施绿色R&D及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品牌和绿色包装。在此过程中,产品的R&D及设计应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产品的生产应做到“清洁生产”;产品的包装应符合“可循环”、“可生物降解”的要求。

3.制定绿色价格。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应计入成本,构成价格的一部分。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格”来定价,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认可程度的不断增强及绿色消费日益增加,企业用于环保的投入将能够得到补偿,并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1999年12月初,海尔节能冰箱、冷柜达到欧洲A级能耗标准,得到权威机构确认,当地购买海尔冰箱的消费者可得到政府颁发的环保补贴。从长远来看,唯有绿色生命力的企业才能得以长久。

4.选择绿色销售渠道。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观念教育;设立绿色产品专柜或绿色产品销售公司,尽可能缩短销售渠道,减少长渠道带来污染大的可能性等,逐步建立绿色产品的流通网络,同时注意这些网络与网点的“绿色包装”。

5.大力开展绿色促销。企业应积极参与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以实际行动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无论在广告、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中,都要表达绿色产品寄托人们消除环境污染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及本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6.引导绿色消费。完整的营销过程应当包括对消费者习惯和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育。随着绿色知识的传播,消费者应树立起绿色消费的观念,积极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抑制那些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产品,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绿色需求,从

而促使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09—12-06 作者简介:王建信(1969一),男,山东临朐人,财务部经理,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地区贸易壁垒探源 篇3

媒体报道的这类故事虽然有趣,但并不令人吃惊。经常到各地出差的人很容易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上海、武汉、长春等地的出租车用车也很有地方“特色”,上海几乎是清一色的桑塔纳,武汉满街跑的都是神龙富康,长春则以一汽捷达为主。

稍微对中国税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香烟还是小汽车,都是我国目前消费税的应税商品。那么,这些消费税的应税商品为何又会和地方保护主义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呢?

大家知道,我国现行的消费税并不是真正的“消费税”,也就是说,从课税环节来看,消费税除了珠宝玉石税目外,都在生产、委托加工等源泉环节征收,因此,目前的消费税实际上应当被称作“生产税”。尽管这样的税制安排有利于税务机关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减少税款流失,但是却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这种税制设计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在现行的消费税制下,一家外地企业的烟酒等应税消费品的税收收入为外地政府所有,如果这些应税消费品流入本地,不仅对本地的财政收入没有贡献,而且对当地生产同类消费品的企业还会构成竞争,会抢占后者的市场份额,从而最终影响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即使本地企业不寻租,地方政府也会积极干预,阻碍外地应税消费品流入,“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成为烟酒等消费税应税消费品的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的税制原因。法国某国际研究和开发中心发现,中国消费者购买本省产品的数量是购买外省产品数量的21倍。中国跨省商品面临的贸易壁垒相当于严重,几乎与关税削减前欧盟各国间的关税水平相当。中国地区间如此严重的“贸易壁垒”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次,导致了税负在地区间分配的不均衡。我国生产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政府获得了大量的消费税收入,但是这些消费税并不都是由其本地居民负担的,因为这些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农村和中西部等其他地区,而消费税的税负很容易转嫁给最终的消费者,但广大农民和中西部负担的消费税却没有形成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结果,一方面,生产型企业集中的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税收收入殷实,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很高;另一方面,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尽管负担了很多税收,但税收收入不足,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使税收负担和公共物品的供给出现了不公平。尽管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进行一定矫正,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和加大了我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我们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财政资金不足,怎么办呢?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新农村建设税”。普通民众可能并不了解,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地区还要缴纳1%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以此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在很多学者提出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反哺农村,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在税制设计的源头上保证农民的自身利益,就用不着“反哺”了。

最后,我国目前消费税主要在生产等源泉环节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复投资、投资过热等现象,扭曲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既然各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多寡与当地生产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直接相关,那么这种税收制度安排的结果无疑促使各地争相投资建厂,而且还要努力增加规模,以争夺税源。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投资过热、重复投资以及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上大量产品供过于求,无不与此有关。

事实上,真正的税源应当是消费,而不是生产,只有经过消费者检验的生产才是有效率的,否则只能是低效生产甚至无效生产。因此,应当由消费引导投资,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才是生产和投资的指挥棒,而不是相反。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等国家实行的销售税(retail sales tax)也都是在消费环节征收的。

文化贸易壁垒 篇4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对于其他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即TBT) 是较早出现的概念, 中国学者对此不同的表述或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陈同仇、薛荣久认为, 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1]。

肖冰认为,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含义, 是指所有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具有直接或间接阻碍作用的技术性措施。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相比, 其特质仅在于“技术性”———既包括实体性的技术判断标准, 也包括程序性的技术环节要求———并给贸易带来阻碍作用。在此意义上, 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是一类措施的概括性称谓, 而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2]。由此可见, 肖冰明确地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构成要件突出在技术性和障碍两个方面。一项限制进口的措施, 不管是否基于合法的目的, 也不管它对贸易产生的障碍是否是必要的, 只要是技术层面而又对贸易造成了障碍的措施, 就应当认定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只不过违反相关国际规则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置的, 或造成不必要的贸易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可以称为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莫世健:《TBT协定》原文的相关表述前文脚注已经作了说明, 并没有将“壁垒”一词仅限于指那些非法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 笔者认为,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TBT协定》中的性质必须作为中性理解, 即用词本身不能说明具体规则的合法还是非法。具体技术标准或规范是否符合WTO规则问题,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判断[3]。

由此可见,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 而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了影响[4]。第二种观点认为,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 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测试程序所形成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5]。

上述两种观点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目的基本一致, 分歧在于是否以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是否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障碍作为构成要件。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 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 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 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 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 或防止欺诈行为, 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 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 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 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 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 或防止欺诈行为, 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 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TBT协定》旨在通过WTO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则来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减少其对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影响, 其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 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并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因此, 在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是相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较晚出现的概念, 如前文所列, 有的学者认为其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有的则认为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上位概念, 有的则认为两者是并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实是反映了有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措施的设置并非都是为了阻碍贸易自由的目的。比如李勰指出有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违背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世贸组织成员为协定允许的合理目的而制定并实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 而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 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并应在其他方面与《TBT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不能仅凭出现损失或造成负面影响这一表象就将这些措施全部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6]。其把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了并行的概念。持这种观点还有所增益:所谓技术性贸易措施指的是, 为实现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程序等[7]。

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愈演愈烈,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来对产品、工艺等设置苛刻的技术标准, 以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从而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目的。这样一来, 该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带有了歧视性, 构成了对国际贸易的不合理限制, 也就形成了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壁垒”一词本身似乎也表达了一种非理性的含义, 因此, 将合理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区分对正确界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 基于一定的贸易策略和目的而采取的所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等等。从它制定的宗旨和实施的效果来看, 可以将其区分为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它的下位概念, 仅是指其中不合理的那部分。应当将其定义为:一国以不合理地限制国际贸易为目的而采取的标准、技术法规或合格评定程序。

三、绿色贸易壁垒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国际热点。人们普遍认为, 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 特别是自由贸易, 则被看做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 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二者之间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甚至冲突, 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理的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相反在环保方面, 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 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前保护环境的背景之下, 越来越多被学者们来探究, 而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不同的是, “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概念并未在WTO的协议中以及国际文献中论及, 之所以被冠以“绿色”的称号, 主要是因为其产生的前提或目标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与生命健康。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在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中国有些学者提出的绿色壁垒概念, 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立场提出的,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 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 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实践角度看, 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类型。

目前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 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与措施。由于这些措施, 通常是一国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 限制其进口, 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 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种观点认为,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只不过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 它是以在贸易中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出现的。对此必须区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上文所探讨的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样。在此则又出现了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即环境贸易壁垒, 也可以表述为“绿色贸易措施”与“绿色贸易壁垒”。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动植物检疫措施就是绿色贸易壁垒。而排除了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缺陷。

“绿色贸易壁垒”与《TBT协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TBT协定》的序言明确却指出其法律目的, 一是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 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 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二是技术法规、标准与测试和认证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在WTO多边体制之下,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大部分在《TBT协定》之下实施。《TBT协定》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多方面的贸易或技术问题, 环境保护仅仅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可能涉及的一个方面。在WTO框架下还有《SPS协定》存在, 有些与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技术标准或产品要求受《SPS协定》管辖, 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植物卫生三个领域, 而《TBT协定》涉及范围更广, 除去与上述领域有关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外, 所有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都受《TBT协定》管辖。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 贸易自由化和环境的国际保护是两股看似并行不悖其实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潮流, 环境措施可以合理地规范自由贸易, 促进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也可能限制甚至阻碍自由贸易, 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其实就是环境贸易壁垒, 即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的措施。而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应该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措施。在此“壁垒”依然表达的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贸易措施之含义。

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在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尚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1972年11月, 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结语

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绿色壁垒, 是三个不同的表述, 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分成合理或合法与不合理或不合法两个部分, 其中不合理或不合法的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即各国所采取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违反了WTO的规则, 给国际贸易自由造成了不必要与不合理的阻碍。虽然其声称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 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 保护环境, 或防止欺诈等, 但本质上是伪装的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施行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为了保护环境与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 因此这部分就构成了环境贸易措施, 当一国施行环境贸易措施违反WTO相应的规则与原则时, 则又构成了环境贸易壁垒, 即“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使用,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以及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大国来说, 绿色贸易壁垒无疑是一把“温柔”的利刃, 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述各种类型的壁垒, 认真积极应对。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绿色贸易壁垒这些概念频频出现, 但当前表述者对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十分统一的认识。因此, 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分歧, 在此根据WTO相关法律文件对这些概念进行厘清,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用。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 (贸易) 壁垒

参考文献

[1]陈同仇, 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

[2]肖冰.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制的含义、共性态势与难点[J].法学, 2006, (8) :81.

[3]莫世健.技术性贸易壁垒中贸易和环保的平衡[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7, (2) :100.

[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导刊, 2003, (5) :11.

[4]曹建明, 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89.

[5]李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再认识[J].国际贸易2006, (1) .

[6]宣增益.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77.

当月饼遭遇贸易壁垒 篇5

所以,2009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法案引起了国人的广泛议论。这项食品安全加强法案规定,只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有理由相信某种食品不合格,不需要确切证据就可以要求企业自愿召回或者下达强制召回令,费用由企业承担。

在中国企业家眼中,FDA的合格标准异常苛刻。例如,在新规定中,鸡蛋需要浸泡在1:2的食盐水溶液中不少于20天,有整只蛋黄的食品还必须在180摄氏度的高温下,烤焙不低于30分钟等等。只有达到这些条件,FDA才予以认可。

更复杂的是监管规定。当时的新规要求,含有少量肉类、禽类和蛋制品的食品必须经过美国检验机构,或者在经过认可的国外食品管理机构的监督下生产,否则不能出口至美国。更耐人琢磨的是,其他国家也改变了月饼的进口规定,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要求,进口月饼中不能含有肉类和蛋黄,而法国、德国和泰国等则明确禁止从中国邮寄月饼。

这对月饼生产商而言打击巨大。月饼作为一种生鲜食品,保质期很短。同时,为了保留独特口感,月饼难以采用更为复杂的工艺制作。广东省月饼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认为,在FDA的标准下,月饼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新规定基本阻断了中国月饼对美国的出口。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美国限制我国月饼出口,名义上打着食品安全的旗号,实际上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凡是加大生产商成本,凡是额外增加生产商负担的这些操作工序或者程序过程,实际上都是具有歧视性和贸易限制作用的。”

在规定出台的前一年,广东省出口月饼价值1191万美元,而一年之后下降到1122万美元。月饼厂商莲香楼总经理李辉用“无奈”形容当年莲香楼的月饼出口。面对欧美各国不断抬高的月饼出口门槛,莲香楼当年只能选择放弃海外市场。

但在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看来,美国加强对食品类的进口管制合情合理,“这是很正常的限制,应该正确看待”。她认为,欧美对月饼进口的限制只能说明制月饼的材料中有一些是限制跨国流动的。实际上,由于蛋、肉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生鲜制品更可能成为禽流感和疯牛病等的载体,加强监管可以堵上曾经疏于监管造成的食品安全漏洞。

事实上,当时的新规定完全符合世贸框架的规定。与食品进出口有关的世贸协议主要包括TBT和SPS。SPS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产生,肯定了卫生检疫的必要性,同时补充规定贸易安全标准必须有安全证据,不能以此作为变相限制贸易的借口。而TBT则补充了SPS协议的未尽之处,进一步防止成员利用技术要求作为不正当的技术贸易壁垒。

何况月饼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内,对外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害会因为国内月饼消费的上升而抵消。贸易战的说法并站不住脚。实际上,欧美当年的那一轮新政针对的是所有进口,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食品原料出口国。

就月饼出口而言,这几年是逆境。但月饼市场也因此更加规范。广东省每年都会对市场上流通的月饼食品进行抽检,近年来的合格率保持着上升态势。标准严格之下,中国的月饼厂商还是成功找到了合规的出口方法,在今天的英美地区,中秋节临近的现在,并不难看到来自中国的月饼。

作为中国独有的产品,中国月饼的海外之路还面临许多挑战。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建议,月饼的生产应当朝着小型化、低糖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符合西方现代餐饮的营养标准。与此同时,应尽快形成行业标准,促进月饼出口。彭澎认为:“企业可先制定生产标准,再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乃至地区标准、国家标准,这是一条困难且长期的路。”

走出国门尚有困难,来自海外的月饼却已经有逐步打入中国市场的势头。原来,中秋节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华文化影响的地区,都有过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特别是华人地区。印尼饮食习惯偏甜,因而华人在中秋时节特别喜欢吃月饼。他们除了进口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月饼外,还自己制作月饼,生产咖啡馅、榴莲馅等独具印尼特色的月饼。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秋夕”,那天的特色食品叫做“松糕”,是一种弯月形的食物,外皮用大米面做成,馅料则包括松仁、花生和豆类,吃起来有点像精致的发糕。日本人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则是“月见团子”,那也是一种月球形状的食品,外皮用糯米面支撑,馅料则是芋头和栗子等等。

和中国月饼比较接近的是越南的月饼,偏甜味儿的居多,除了中国也常见的五仁等馅料,海鲜味儿在越南月饼中也较为常见。越南月饼口感新鲜,价格实惠,又和中国口味比较贴近,在边境地区逐渐赢得了人们喜爱。

月饼的成功史

中国月饼逐渐走出国门的背后,实际经历了国内市场多年的孕育磨练。

笔者小时候,北方月饼的主流是“塔式月饼”。月饼不是单独论块卖,而是论套卖的。饼家把月饼做成厚度一样尺寸各不相同的一套套,售卖的时候把它们从大到小叠成塔形,所以得名。月饼外皮是兑了食油、白糖的粗面粉烤制。虽然没有模具压花,月饼的外壳倒也金黄焦脆,能引起不少食欲。但笔者对它的味道没有什么记忆,只记得不论月饼大小,馅料都是青红丝、冰糖碎儿和一些没香味的果仁儿混合起来。没有文雅一点的词来称呼,饼家只是称这种月饼是“冰糖馅儿”的。这个词形容塔式月饼很是贴切,因为塔式月饼做工粗糙,粗咬一口坚硬极了,比冰糖还要咯牙。

查了一下网络论坛,原来记忆相似的大有人在。豆瓣网友labradford说,他“除非饥饿到濒死状态,否则绝不吃一口月饼”,还“曾经致力于开发月饼的新用途,最成功的方案是拿它来打蟑螂——北方蟑螂个头小,动作慢,北方月饼坚硬结实,一打一个扁”。马三立有个段子还说:“月饼滚到马路中央,捡它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一辆大车呼啸着碾过月饼,走近一开,尘土散去,柏油马路上愣是给轧过去了,月饼嵌在里面,完好无损,倒是省得修路了。”说的就是月饼的硬。

那时全国的月饼种类远不止塔式一种。除了后来居上的广式,江苏、北京、陕西、云南等等地区都有各自特色的饼型。只是市场闭塞,在当地难以买到外地的月饼。

广式月饼占领市场是后来的事情了。其中的原因令人费解,因为广式月饼的历史不长。历史最久的月饼当是苏式,相传朱元璋起义抗元,用的宣传方式就是在酥皮月饼中加入传递信息的纸条,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他们在江淮起兵,当然吃的是苏式月饼。苏轼也曾经写过咏中秋的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里外酥里细的口感,更接近如今的苏式月饼。

广式月饼不过百年余,但发展惊人。相传在1889年,广州上下九一带有一家糕点铺用莲子熬莲蓉,以此做馅料的糕点大受食客欢迎,后来,这家商铺采用翰林学士陈太吉题写的“莲香楼”匾额,沿用至今。广式月饼由“莲香楼”开始,周边饼铺纷纷效仿生产,形成“广州酒家”、“金口月饼”、“趣香”、“大三元”等全国驰名的品牌。

论实惠程度和本地人的口味接受程度,在广东以外广式月饼按说也比不过各地的月饼。与广式月饼仅仅在中秋节前后销卖不同,在苏州,苏式月饼在全年都可以买到。特别是鲜肉、萝卜丝和梅干菜等传统口味,实际早已是苏浙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的点心。即使这样,中秋月饼市场仍然被广式月饼垄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人家在中秋节时摆来一盒广式月饼,那是时髦、有面子的事情。

直到最近,月饼市场变得重新异彩纷呈起来,滇式月饼、潮式月饼、港式月饼,以及各式各样的创新月饼在各地市场逐渐都能买到了。

不仅仅是食物

虽然德国禁止中国月饼的进口,但网友韦良秀却遭遇了当地特色的“月饼”。原来,德国餐厅为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准备了“德国月饼”。说是月饼,实际上是一个圆形的面包,里面加入了中国月饼常用馅料莲蓉和果酱,另外还有德国特色的小香肠和沙拉蔬菜,可谓中西合璧。

在国内市场上,洋为中用的典范则是哈根达斯推出的冰淇淋月饼。时下月饼的创新繁多,但大都是在传统的月饼基础上进行小的花样翻新,例如对馅料进行新的配伍,或者创新饼皮的材料。冰皮月饼就属于这一类创新,把月饼的饼皮改用糯米粉制作之后,月饼晶莹剔透,被很多人选择。

但哈根达斯的创新更为大胆。实际上,哈根达斯的“月饼”,已经彻底抛弃了中国月饼的工艺和传统,完全采用自己擅长的冰淇淋工艺。其制品与其说是冰淇淋“月饼”,倒不如说是月饼形状的冰淇淋。购买哈根达斯月饼甚至需要配以干冰,才能保持“月饼”的稳固形态。其实,月饼仅仅是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用以贴近市场而借用的“中国元素”,但市场却用销量给予了哈根达斯最高的赞誉。

这时,似乎快要揭开广式月饼当初得意成功的一个谜团。虽然历史没有苏式久,广式月饼的口味也没有被各地的人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但广式月饼却赢在了“中秋”元素上。只有在每年的特定时期才吃的“月饼”,符号意义大过食用。广式月饼采用模具制作,得以在表面装点不同福禄纹饰,加以馅料多样,是最适合“中秋”元素的载体。

广式月饼的精工细作是出了名的。仅看饼皮,广式月饼饼皮采用糖浆、花生油和面粉调和,包裹馅料之后要在200℃高温中烘烤15分钟以上。之后还要在饼皮外涂裹一层能让饼透亮的蛋浆,进行第二次烘烤定性。就连包装也很有讲究,一定要在月饼把大部分热气都散去,但还留五六十摄氏度的余温时进行包装。包装好的月饼不能马上上市,还要静等两三天,等到饼皮吸收一些水分、油分,变得油润柔软时,月饼的口感才达到最好。

中秋的“元素”是家人的团聚和亲人的温情,而月饼也借着这种元素成为了维系亲情、友情的纽带。但曾经,这种“元素”的积极意义险些被月饼破坏。那时,中国市场上经常出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一盒的天价月饼,月饼包装价值几倍于月饼本身的现象更是常见。月饼引发的铺张浪费在国内广受批评。幸亏国家规定包装成本不得超过月饼总成本的25%,这种风气及时被遏制。

不仅在中国,在喜欢月饼的越南,月饼也变相为送礼、拉关系的工具。每逢中秋,越南街头就会涌现一大批月饼店。虽然大多数月饼比中国的略为便宜,折合1美元一个,但也有200万越南盾的月饼,相当于人民币近700元。须知,越南首都河内的人均工资仅仅100万越南盾。《越南经济时报》评论:“人们将月饼送给自己希望取悦或者曾帮助自己的人,如房东或者当地的警察等,这是一个传统。”但更多越南民众认为,天价月饼主要的用途是行贿送礼。2007年,越南总理作出的决定是,禁止25美元以上的礼品被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接收。但当地的法新社记者认为,这条规定显然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谈绿色贸易壁垒 篇6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应对

一、何谓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随着我国加入W T O,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出口的阻碍作用将愈来愈少,但非关税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已经对我国的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的障碍,而且这一障碍还呈发展的势头。

二、绿壁的国际化趋势

1、环境恶化促生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原有的环境问题,如水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等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不仅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也加速了绿色贸易的发展。但是环境的现状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并没有被发达国家予以充分的重视,倒是由此籍口开始了有利于自己的绿色贸易保护的各种措施。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绿色贸易壁垒开始流行。

2、发达国家双重利益手段

各国为使环境成本达到最低,都想通过各种手段使一部分内在化环境成本向其他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则选择绿色贸易壁垒将此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它不仅降低了自己产品成本,增强了竞争力,同时还实现了本国环境保护,

3、全球经济化催发绿色贸易壁垒

非歧视原则使发达国家失去了以往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他们不得不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公平交易。不过,发达国家并不甘心就这样与别人分享其成,他们不仅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实际优势地位,而且利用一种更隐蔽的手段来维护其经济利益。

实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即保护环境的合理性与变相贸易保护的不合理性。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存在其统一的一面,但强调自由贸易不顾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会导致生态恶化,资源枯竭,危害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与生存。

三、对我国的实际影响

绿色壁垒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从此绿色贸易壁垒就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影响最深刻的是农产品贸易。

1、准入制的羁绊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烦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譬如,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卫生许可证制度和良好食品生产规范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对所列指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甚至三位,中国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同时,发达国家还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设置绿色壁垒。如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使用的农药标准由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76种,部分农药的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

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为符合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环保法规和标准,我国出口商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但这种投入短期内又无法立竿见影,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将形成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也就不难理解了。

2、生产方式的束缚

我国在环保和防污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治理力度和管理水平上,更多的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模糊认识和观念淡薄上。我国长期忽视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放松对农产品安全和防范污染标准监督检验工作,没有形成无公害的管理体系。加之我国农户经营分散、农产品质量控制难度较高,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在农药残留等各类卫生检疫指标方面有着不少漏洞和急需改进之处。我国农产品生产方式和出口结构不得不被动面临大调整。

3、多米诺式效应

例如日本对我国蔬菜原来实行20%的抽样检查,自从查出了我国的出口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后,实施蔬菜检测强化月,对蔬菜实行批批检查,进而到对中国的松蘑、青豆等植物源产品进口都实行批批检验。继而引发欧盟对动物源食品及中国茶叶实施批批检验。

4、标准化的必然

作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基准标准的食品法典(CAC),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欧盟早在2002年1月就以此法典为由宣布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产品的进口。在遭受如此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当痛定思痛,以CAC为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提高质量认证水平。

标准化生产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竖立绿色外贸的成功信心。通过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并成功跨越的贸易过程,可以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正确竖立绿色外贸的成功信心。

四、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特别是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观念更新

绿色壁垒也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通过迎战绿色壁垒挑战,改善我国的农业环境及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改善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九五”制定的未来50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从2010年到20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2030年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因此,迎战贸易绿色壁垒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2、结构调整

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中国出口农产品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重,降低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3、政策扶持、

给予绿色产品生产以优惠的鼓励政策,从信息、技术、税收、贷款等各方面,支持绿色农业基地的建设。W T O规则规定,当补贴不具有“专向性”时,补贴是被允许的。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方面的补贴,不仅不对贸易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而这种绿色补贴称为正常补贴,是被允许的。目前,中国政府建立了唯一授权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这家机构已先后与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鉴定了认证合作协议,这为我国绿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对方市场打通了渠道。

4、科技投入

并轨国际市场,兼顾社会、生态、经济效益,调整农药化肥结构,开发更多的绿色产品。。我国缺乏高效低毒的新农药,在不足200种农药中,产量最高的21种大多是高毒农药。应积极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化肥,淘汰对人体危害很大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工程,减少无机肥的用量。逐步引导和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偏施、重施化肥的习惯。研究开发并引进农药降解技术。要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建立的“全球环境基金”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领域的优惠贷款的条件,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及绿色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5、生态化基地建设

绿色贸易壁垒让我们切实认识到了绿色天然无害农产品的优势,让我们切实认识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影响而设立,通过突破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明灿.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当代经济,2008,(3).

[2]、顾佳佳,赵银德.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10).

[3]、封肖云.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破译绿色壁垒[J].当代经济,2008,(2).

国际贸易中的蓝色贸易壁垒探析 篇7

一、蓝色贸易壁垒的基本概述

(一) 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中, 绿色贸易壁垒提出较早, 也比较常见, 蓝色贸易壁垒的名称就是相对于绿色贸易壁垒而确定的, 其目的是维护蓝领工人的切身利益, 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蓝色贸易壁垒又可被称作“社会壁垒”、“劳动壁垒”, 是由社会条款发展而来, 其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SA8000标准, 该标准涉及到童工、强迫性劳动、歧视、工资等各个领域。蓝色贸易壁垒要求出口产品或者劳务的国家必须遵守和事实特定的劳工标准, 通过这种要求实现本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限制他国的产品或劳务输入。从本质上看, 蓝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政府行为, 是对本国参与的国际贸易活动的调控和管制。如今, 蓝色贸易壁垒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立和构筑起来, 尤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 在贸易协议中都特别加入了蓝色贸易条款, 根据这些条款,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旦产品或劳务输出国违反规定, 那么输入国就有权采取行动限制或制裁输出国的贸易行为, 从而保护蓝领工人的基本社会权利。

(二) 蓝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蓝色贸易壁垒是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 这种贸易壁垒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 蓝色贸易壁垒具有鲜明的歧视性。发达国家在推行蓝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 往往是基于本国的利益, 因此在判定选择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双重标准, 更有利于本国, 而对他国更加严厉。

其次, 蓝色贸易壁垒具有强烈的隐蔽性。发达国家打着维护人道主义的旗号实施蓝色贸易壁垒, 借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条件和人权问题施加压力, 这种内外不一致的现象体现了蓝色贸易壁垒的隐蔽性特征。

再次, 蓝色贸易壁垒具有深刻的影响性。蓝色贸易壁垒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强大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在对发达国家的强有力保护, 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的国家的深刻钳制。

第四, 蓝色贸易壁垒波及的范围更广。“蓝色贸易壁垒”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是发展中国家运用其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领域, 因此波及的范围比传统非关税壁垒更广泛, 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业、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二、蓝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双重效应

国际贸易中的蓝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际的贸易活动中既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应,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 这两种效应因主体不同而表现各异。对我国来说,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也同样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 蓝色贸易壁垒的正面效应

首先, 对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出口企业来说, 蓝色贸易壁垒能够督促他们提高劳工标准, 缓解企业与劳工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稳定和促进企业与劳工之间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 发达国家的蓝色贸易壁垒能够带动国内的出口企业吸收先进的管理标准和管理理念, 从长远来看, 在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本身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 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来说, 蓝色贸易壁垒有利于推动我国劳动法规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蓝色贸易壁垒, 可以反映出我国现行的劳动法规的缺陷和不足, 并且在这些缺陷之间找到我国与国际劳动法律之间的差距, 为我国的劳动法立法方向和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指导。目前, 我国的劳动法在很多细节地方还不够完善, 比如在用工歧视、童工雇佣、强迫劳动等问题上没有做出具体、合理的规定, 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发展。而蓝色贸易壁垒, 能够督促我国相关部门尽快完善劳动法规, 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以法律推进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有序发展。

再次, 对我国出口企业中的劳动者来说, 蓝色贸易壁垒保护蓝领工人的劳动权益,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幌子, 但不可否认这种保护必然会给中国的出口企业施加压力, 或多或少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和福利标准, 劳动者的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随之得到改善。

(二) 蓝色贸易壁垒的负面效应

首先, 蓝色贸易壁垒推动我国出口企业采用新的劳工标准, 劳动的收入提高, 相应的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大幅增长, 由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不再突出了。多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和积极的态势,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 而蓝色贸易壁垒将导致国内投资环境趋向恶化, 投资者会选择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而放弃中国, 这样势必会导致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

其次, 蓝色贸易壁垒要求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定期支付标准认证的成本, 以及无形之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企业管理成本等, 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共同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成本增长的必然结果就是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久而久之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我国对蓝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下, 蓝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影响方向不好做出简单的判断,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发达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应当尽快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予以应对, 主动出击, 才能尽可能化解负面效应, 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首先,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向来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优势, 多分布在食品、五金、纺织等行业,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劳动成本低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 但该优势是以牺牲企业道德为代价, 最大限度的压榨生产经营成本, 特别是劳动力成本, 因此劳工与企业容易出现人权和劳动保障、劳工权益等方面的争端。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是目前亟待改革的重点, 以使我国由劳动力资源优势向高科技资源优势逐渐转变。

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为劳动力市场建立起相对成熟的法律机制, 以人为本,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不给发达国家的蓝色贸易壁垒留下把柄。并且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充分尊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除此之外, 政府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制定劳动用工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并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

再次, 我国应当从制度上建立起蓝色贸易壁垒的调查机制。2002年, 国家原外经贸部颁布《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 初步建立起了蓝色贸易壁垒的调查制度,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依据这一规则建立起的调查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地方, 相关部门应当适时根据经济形势、时代背景的变化予以调整和完善, 才能让制度切实发挥作用, 指导对蓝色贸易壁垒的调查过程。

摘要:国际贸易中的蓝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 通常表现出隐蔽性、双重性、较大影响力等特征, 并且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了双重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蓝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 必须合理把握其积极的、消极的效应, 以正确的姿态和方式予以积极应对, 面对蓝色贸易壁垒时才能灵活应变, 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权益。

关键词:国际贸易,蓝色贸易壁垒,双重效应,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安.国际经济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单宝.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及两手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5)

[3]于浸凯, 于梦轩.蓝色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经济, 2011 (1)

[4]荀克宁.蓝色贸易壁垒的辩证审视与理性应对[J].东岳论丛, 2012 (9)

[5]李顺萍.蓝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文化, 2014 (6)

[6]唐娅娇, 李晓燕.蓝色壁垒影响我国出口的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商贸, 2012 (5)

[7]王庆颖.社会壁垒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14 (32)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 篇8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或“环境壁垒”, 它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兴起于90年代。随着WTO各成员国之间贸易协定的逐渐完善, 传统关税壁垒的实施越来越困难, 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就以保护本国环境、自然资源和人体健康为理由, 设置了一系列苛刻的甚至高于国际公认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对外国商品的进口采取一些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虽然这些政策法规有利于进口国的环境保护, 但却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 发达国家就是利用他们设置的这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政策, 非常有效地限制了进口国产品的进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强烈依赖出口经济的中国, 自然是成为受到“绿色贸易壁垒”冲击最严重的国家。面对这种新的世界贸易局面, 如何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政策, 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探讨和寻找适当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来积极应对进而有效地破除“绿色壁垒”的影响, 意义非常重大。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存在形式

当前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借口, 对一些“所谓”污染环境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高额的附加税, 或者直接限制甚至禁止其进口; (2) 绿色技术标准。由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 便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手段, 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例如, 欧盟启动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 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阶段都必须达到某些技术标准; (3) 绿色环保标志 (又称“绿色通行证”) 。它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包装上的图形或图标, 从而告诉消费者, 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最后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例如德国率先推出的“蓝色天使计划”, 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欧洲联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环境选择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等都属于绿色环保标志的范畴; (4) 绿色包装制度。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 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它要求产品在包装的过程中应该较为节约资源, 并产生较少的废弃物, 同时该产品在消费过后, 其包装还可以回收再用或再生, 既易于自然分解, 又不污染环境。例如德国公布的《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 日本强制推行的《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等各种“绿色包装”法规; (5)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主要指有些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中是否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等进行全面的卫生检查, 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目前全球共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且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 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就有3746种, 涉及的贸易金额高达47320亿美元。

二、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作为强烈依赖出口经济的我国, 面对国际上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 甚至有些是直接针对我国而提出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我们需要做到: (1) 首先不能回避问题, 应该积极应对, 找出我们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条款的谈判工作, 进而最终破除壁垒; (2) 要依据原则, 积极抗辩。例如日本曾以我国有瓜实蝇病虫害为由, 禁止我国的哈密瓜对日本出口, 后经中日双方长期友好磋商, 同意共同联合进行调查研究, 最后确认“瓜实蝇不适宜在新疆生存”, 最终我国的哈蜜瓜进入了日本市场; (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环保相关产品的重要性, 并积极调整我国的贸易和产业结构, 通过政策导向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贸易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并且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4) 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由于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得到认可, 因此大力向企业宣传与环境有关的各种标准和制度, 对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5) 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的同时, 应该着眼于子孙的长远利益, 对外商投资建设的项目需要进行严格审批, 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企业。同时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 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 否则责令其关闭。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面对当前“绿色贸易壁垒”愈演愈烈的趋势, 只要国家和企业同心同德, 上下一心, 在不远的将来, 一定会取得反“绿色贸易壁垒”的胜利, 进而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 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逐渐被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引进到国际贸易竞争中, 一些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借口, 设置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即“绿色贸易壁垒”政策。面对这种新的世界贸易局面, 如何积极应对进而有效地破除这些壁垒意义非常重大。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世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存在形式, 以及作为强烈依赖出口经济的我国应该如何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黎友焕.新贸易壁垒浮出水面[J].经济导刊, 2008

[2]翁鸣.不可低估的绿色壁垒[J].国际贸易, 2009

[3]江小娟.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陶忠元.绿色壁垒的中性透析及其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9)

[5]程慧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3) :45-48

[6]赵涛.浅谈绿色贸易壁垒[J].科技向导, 2011, 35:84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 篇9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是国际贸易从来就有的, 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是单一原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作用大大削弱形势下的政策工具选择, 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或者说是开放经济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 贸易自由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关贸总协定多轮谈判, 关税大大削减,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衰退, 迫使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企业、缓解国内失业压力不得不寻求关税以外的措施限制进口。于是非关税壁垒措施不断涌现, 并逐渐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但非关税壁垒影响了国际间商品、资金、信息和技术流动的加速, 因此, 世界贸易组织在继续关税减让的同时, 加强了对非关税措施的国际约束, 使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使用空间逐步缩小。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国家采取技术性壁垒的手段, 以达到既能被WTO有关的规则所接受, 又能限制进口的目的。所以, 20世纪90年代, 主要是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后,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 特别是发达国家主要的政策工具。同时,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人们环保、安全、保健需求在国际贸易中的必然体现。当今人们环境保护、生命健康和安全意识空前提高, 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商品进口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所以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理由, 以TBT协议规定或滥用有关规定, 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通过正当或歧视性的技术标准, 把某些商品拒之门外。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虽然1979年3月东京回合谈判形成的《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草案》和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签署的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给予了界定, 但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众说不一。据笔者研究, 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 以夏友富教授的表述为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 保障人类、动植物健康和安全, 保护环境, 防止欺诈行为, 形成保证产品质量为由而采取一系列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 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1]夏教授这种表述是当前国内学者较为认可、最通用的概念。第二种, 以朱仲棣教授的表述为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地区对进口商品进行管理时, 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规定某些技术上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认证和检验制度, 从而起到限制进口作用的一种非关税措施。”持这种观点的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或组织, 如叶柏林教授,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研究所等。第三种, 以南开大学谢娟娟博士的表述为例:“从国际贸易保护理论角度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 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等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 以及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而认为规定的认证、审批和检验程序, 在一国关境上达到了限制商品的进口、阻止或削弱外国企业的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对国际贸易利益造成扭曲的一种非关税措施。”[2]

笔者认为, 第一种表述较为全面, 既包括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标, 又概括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目的、结果。虽然夏教授在论述过程中说明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性措施”, 但遗憾的是作为位概念, 则没有界定其在贸易保护中的地位。第二种表述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定义的, 缺少其产生的原因, 追求的目标。第三种表述相对于第二种表述增加了目的性, 但是不全面。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

根据以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的界定,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合规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按朱仲棣教授定义为“合规性”贸易壁垒。此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或地区为实现保护国家或地区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其国民或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 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 并依照WTO规则要求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第二种:客观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此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贸易各方由于历史、文化或地理因素造成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差异或技术水平差距而造成贸易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第三种:外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此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以合法目标为借口, 有意并违背有关WTO规则要求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而给贸易造成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 很多学者把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他们都认为, 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而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有两种意见, 即有的认为是指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检验检疫措施;有的则主张是指技术规章与规范, 产品检验、检疫制度与措施, 包装与标签要求、绿色壁垒。笔者认为, 划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类型应以其壁垒的性质为依据, 而上述对类型的划分是以其外部表现形式为依据, 尽管其体系的要件内容多少、主次不同。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1.技术法规

技术法规是指必须强制性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 包括: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颁布的命令、决定、条例;技术规范、指南、准则、指示;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许多强制性标准也是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技术法规一般涉及国家安全、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节能等方面。

2.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有关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也是标准的组成部分。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合格评定程序一般由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组成, 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大的是第三方认证。目前最为流行的国际体系认证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

4.产品检验和检疫措施

产品检验检疫措施包括:保护人类的生命免受食品和饮料中添加剂、污染物、毒素以及外来动植物病虫害传入危害的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命免受饲料中添加剂、污染物、毒素以及外来病虫害传入危害的措施;保护植物的生命免受外来病虫害传入危害的措施等。受此影响最大的产品是农产品、食品和药品。主要检测指标为农药、兽药残留量的限定值;加工过程添加剂的规定;对动植物病虫害的规定;其他污染物的规定;生产、加工卫生、安全的规定等。

5.信息技术壁垒

信息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与贸易相关的信息表述不衔接, 不接轨, 不符合进口国的要求所造成的贸易壁垒。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商品的标识、标签制度、计量单位制、电子贸易、网上招标等。

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政府主导的调控和规范市场的手段, 是调整贸易利益的手段, 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进口、保护国内或地区的消费安全, 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但从目前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 特别是非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客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经济组织, 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 实则是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巩固和维护其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垄断地位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掠夺, 削弱其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角度讲, 则是维护旧的国际政治秩序, 通过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巩固其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控制权和霸权。

摘要:正确了解和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 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挑战, 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和我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快速增长的重大问题。应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上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背后的深层次实质。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非关税措施,定义,表现形式,特点

参考文献

[1]夏友富, 俞雄飞, 李丽.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02 (10) .

警惕贸易壁垒花样翻新 篇10

技术壁垒的体现

欧盟、美国、日本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对我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比达95%,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有“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技术法规变化”等,并有不断调高和提高技术要求的趋势。这反映了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持续提高,也存在某些国家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影响

技术标准作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仅在生产领域决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在贸易领域决定产品的市場竞争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和档次仍较为落后及国内没有建立自己有效、强有力的领先标准,受TBT体系等因素的影响,这势必将成为21世纪初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技术标准实际上就是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谁控制了国际技术标准,谁就控制了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明显落后。美国现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欧盟有9种统一认证体系,而我国惟一的认证体系刚刚起步。另外,产品技术标准也相当落后。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只有不足50%采用了国际标准。这就增加了我们产品出去的难度而降低了别国产品进来的高度。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与国外技术强国平起平坐,才能突破壁垒。

2.产品检验、检疫的影响

TBT体系中有个《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其目的在于改善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并消除贸易壁垒。但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新的壁垒。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负效应,也加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难度。以农产品和食品为例。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据报道,欧盟兽医专家考察团1998年来华考察后,在报告中认为我国的动植物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欧盟至今继续禁止中国向欧盟出口禽肉。

3.包装和标签的影响

产品的包装和标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包装的材料要求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对人体和自然的无害。我国的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污染较高,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产品因为包装问题而无法出口,欧美等国的法规中都对产品包装提出较高要求,规定对一些天然材料生产的包装进行卫生和动植物检疫,以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入。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往往不注重这方面的要求,经常使用木材,稻草作原料,不仅外观粗陋,而且常常因为其中含有病虫害而受到进口国的限制、责难甚至退货。包装的标签和标识问题也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有些国家要求标签必须注明主、辅料成分比例及所含有害物的限量,同时要求标签必须贴在醒目的位置。另外,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国外对商品的商标问题十分重视,我国一些贪图利益的企业,通过不法中间商有意或无意制造仿造世界名牌的商品出口,引起国外企业抗议和政府的制裁,不仅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且影响我国企业的声誉。

4.信息技术壁垒的影响

TBT的最新发展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其中电子商务将是我国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表现形态,发展中国家出口因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而受到影响。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目前还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才和法律环境,这势必使我国在开展电子商务上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在还有许多传统企业没有转型,底子薄,又不能吸引住人才,因此将面临较为严峻的现实。

5.合资、引资问题

合资能够享受国家优惠税收,并能达到所需资金、设备,未尝不是企业借力发展的途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国际经验的不足,常常“赔了夫人又折兵”,主要体现在:外方投资人虚报投资份额,如国家在强令外方投资设备需要由原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后才合法有效,国家鉴定人员发现大多数外方投资设备并不“物有所值”,严重损害合资方中方利益,而外方从虚报的投资份额来多获取分配利润;而且有些投资的设备在国际上已经淘汰,其所生产的商品因为不符合有关国际标准要求,不能按照设想投入国际市场,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6.绿色壁垒的影响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其本身就是贸易的阻碍。其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对我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环保行动起步较早、技术先进,在未来的国际绿色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绿色包装标志所依据的不同评价标准和透明度较低的申请程序,都会对其它国家,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形成无形的“绿色壁垒”。

(2)绿色包装标志制度将给希望借助环境标志赢得销售优势的生产者增加直接和间接费用。其直接费用指绿色包装标志计划通常收取申请费标志使用的年费。间接费用是生产商为了获取绿色包装标志通常要支付包装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由此增加生产成本。

(3)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因为其对包装生命周期的评估首先反映的是标志国本身的环境条件和生产状况。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绿色壁垒对其它国家,尤其是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限制是不可避免的。

7.传统优势产品所遇技术壁垒

我国是纺织服装的出口大国。依据WTO有关协议,配额和数量限制将逐步取消,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纺织服装行业会运用技术壁垒对中国此类产品进行限制。

(1)纺织检验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壁垒

纺织品有关技术法规90年代以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非常重视纺织品对人体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陆续颁布了一些有关人体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法规包括:

A.纺织品服装有害物质使用量、残留量及禁用物质种类的有关规定:如甲醛、有害重金属含量不得超标; 禁用偶氮染料等。

B.对建筑和装饰用纺织物方面,欧盟和美国都提出了必须符合建筑产品的有关法规,并经燃烧测试。在欧盟市场上, 建筑装饰用产品必须加贴CE标志,方可销售和使用,其产品须达到法规规定的要求。

C.包装法规:许多国家要求进口纺织品使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广泛流行。

D.标签方面:主要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发布的《服装标签护理法》及美国《公平包装和标签法》,要求进口纺织品的标志或标签符合政府有关部门法律条例的规定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将被扣留,然后以改进、退回或销毁3种方式处理。

E.其他法规:如1995年日本的《产品责任法》,规定对皮肤伤害、异物混入、燃烧事故、染色不良造成的特殊事故等服装成品缺陷,受害者可申请赔偿等。

(2)紡织品涉及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

主要是生态纺织品标准100(Oko-TexStandard100),它具有严格而详细的纺织品环保项目和测试方法的规定要求,其检测项目有甲醛、偶氮染料、pH酸碱性、五氯苯酚、卤化物载体、杀虫剂、染色牢度、挥发性化合物释放、重金属砷、镉、铬、铜、钴、铅、汞、镍等。

(3)ISO9000认证

ISO9000是世界公认的质量体系标准,被各国的采购商和供应商普遍认同。它是世界贸易活动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石,是纺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之一。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保型生产标准化规范文件,新的质量体系标准ISO/DIS19011草案已经出台,将取代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中现有的6个标准。批准实施后,ISO9000和ISO14000将可以联合审核,建立起“一评双审体系”。

有些壁垒措施对所有产品贸易都有影响。近年来,由于外来病虫害侵入问题,各国对木质包装十分重视,尤其是美国、巴西、加拿大、欧盟等对中国木质包装限制非常严格,木质包装所装载的货物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国企业往往因为忽略此问题,而耽误交货时间和产生额外费用。

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技术壁垒的政策措施是由政府制定的,企业制定战略时必须予以了解。另一方面,遇到国外技术壁垒措施,企业要更多的依靠政府的帮助去解决,通过政府咨询获取信息以规避技术壁垒。

我国目前已经加大实验室和科研的投入,从技术上打破国外限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国外最新的检验检疫措施,以最快的速度破解,支持外贸出口。

1.国家相关管理部采取许多有利于企业避开壁垒、降低风险的措施

(1)技术标准的提高和向国际标准靠拢。为了统一全国标准,抓好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国家将出入境检验检疫和技术监督局合并为质检总局,改变了进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较高而国内产品技术标准较低的局面,从整体上提高产品质量。无论是国家部委、质检总局、认监委还是各行业协会在制定标准时向国际高标准看齐,这就在对国内企业严格要求的同时,也降低了迈向国际市场的门槛。

(2)针对国外提出的病虫害检疫问题,我国主管部门采取种种措施,比如对农产品根据不同国家要求予以熏蒸处理、对出口到木质包装要求严格的国家货物的木质包装做熏蒸处理及出具相关证书。

(3)积极参与国际间检验检疫双边谈判,减少检验检疫壁垒,为企业出口创造条件。

2. 在利用国际有关协议、规则基础上也制定了相应措施

(1)对来自国外的货物的包装是木质包装的,尤其是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的货物抵达中国港口后根据情况要在指定的货场进行包装的检疫,比如即使单据显示是非木质包装的货物,在天津口岸也要有当天报检批次的50%去指定货场掏集装箱查验,以确定是否含有木质包装,是木质包装但是又未有国外官方机构证书的要对木质包装做销毁处理。

(2)外向型企业要发展就要引进设备,国家为了加强对一些重点商品监管认证,凡是列入”3C”目录内的商品的企业,无论国内外企业必须通过认监委考察认可并颁发认可证书,其商品才能在中国市场流通,一些外向型企业往往引进一些国外没有经过认可的企业的设备、部件,在进口到中国时因为没有”3C”证书而不能进口,使贸易搁浅,而影响企业全盘发展计划。

以上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尤其是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企业有一定约束,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应给与足够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

相关链接:

启用2005年版中国强制认证标志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2001年第5号令)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1年第1号公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启用2005年版中国强制认证标志(以下简称05版CCC标志)。具体规定如下:

1.05版CCC标志自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启用。2005年9月1日起开始发放。

2.2002年版中国强制认证标志(以下简称02版CCC标志),自2005年12月31日起停止发放。

3.已购置02版CCC标志的获证企业,可将尚未使用的02版CCC标志使用至2006年3月31日。自2006年4月1日起,凡获证产品一律加施05版CCC标志,不得再加施02版CCC标志。

4.2006年3月31日后,获证的企业其尚未使用的02版CCC标志,可交CCC认证标志发放管理中心免费更换。

文化贸易壁垒 篇11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定义, 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但大致上是指“进口国或地区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为环境保护法规与生态保护技术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及施行, 而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 学界和贸易界则更加直接地将其定义为“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贸易自由化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形成对传统进出口贸易保护提出了挑战, 而环境保护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广泛性, 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往往能成为设置各种壁垒障碍的理由和借口, 因而在WTO体系中绿色贸易壁垒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我国在世界市场中, 对外贸易必然受到其很大的影响, 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对于分析当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劣所在和理清应对措施, 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1 覆盖面广

由于防止环境恶化与生态经济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因而绿色保护的范围几乎可以渗透到对外贸易的所有产品之中, 这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产品十分广泛, 从饮食、服装再到数码机电, 都可以被绿色贸易壁垒设置障碍。

1.2 关系的不平衡

绿色贸易壁垒关系的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相关产品如何才能达到绿色生态化的标准, 往往是由进口国家确定的, 而进口国家更多地考虑的是本国的消费习惯和生态实际, 将大量的限制性和不平等性条款潜伏于国际贸易协定和国际法条约之中, 这往往使得出口国陷于被动;另一方面, 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 由于技术和历史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生态技术与标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而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 往往却是以发达国家的角度来思考和制定, 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 因而造成了贸易中的不平衡。

1.3 难以察觉

绿色贸易壁垒通常自身并无具体法规和条款, 而是隐藏在贸易协定与国家公约执行的过程之中, 或者在出口国产品到岸时提出绿色标准, 这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容易导致出口国遭受损失。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虽然绿色贸易壁垒本质上是不公平的, 贸易保护条款具有一定虚假性,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既有消极负面的, 也有一定促进与激发作用, 因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2.1 消极影响

2.1.1 降低出口贸易市场准入

这是最为直接的影响,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相关建设和配套制度与资金都比较落后, 在对外贸易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发达国家可以利用一系列高标准的环保措施与绿色认证标准来限制我国大量产品的出口。随着ISO14000环保标准管理系统在欧盟的启动, 发达国家在绿色认证和环保标准等方面几乎完全达成一致, 形成了强大的绿色贸易壁垒力量, 而我国的对外贸易中, 欧盟与美日韩所占比重高达77%, 发达国家结成的绿色贸易壁垒联盟通过设置大量高标准的环保要求与认证制度, 将我国大量的对外贸易产品拒之门外或征收高额罚款与关税, 这些都将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大打折扣。

2.1.2 大大增加对外贸易成本

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大量的认证制度和绿色标准来限制进口产品, 而这些体现在了产品从生产、储存再到运输销售的所有过程, 为了获得市场准入,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用于各种检验和获得各种资格认证, 同时在包装和检疫等方面也必须向发达国家靠拢, 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检验和转运以及认证。由于我国环保技术与环保产业都比较落后, 基础建设和可利用的资源极少, 因而上述的认证与检疫几乎都只能由发达国家完成, 这进一步加大了对外贸易产品的成本, 而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最大的优势便是价格优势, 对外贸易成本的大幅增加, 将进一步降低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优势。

2.1.3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下降。

环境成本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并不计入成本, 因而“以资源换价格”的价格优势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而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WTO系统中的全面推广, 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由90年代的年均15%跌至10%的区间以内, 且还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由于产品优势不断下降和绿色贸易壁垒越发普遍, 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开始下降, 而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 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渗透到服务业、知识产权和投资等, 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压力。

(4) 影响对外贸易关系。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 对外贸易摩擦剧增, 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情况, 在对外贸易中, 发达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实行单边贸易保护, 导致对外贸易中多边贸易摩擦的不断上升, 而发达国家由于环保建设和相关标准贴近, 已不断相互统一和协调, 组成了绿色贸易壁垒阵营, 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或者设置人为障碍, 我国作为贸易大国, 又是WTO系统内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相关贸易摩擦不断上升, 这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不断受到影响, 有的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大量的产品无法出口, 或者要为获得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支付高昂的成本,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2 积极影响

2.2.1 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长期不重视环境保护, 以牺牲环境谋求对外贸易的增长, 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必须彻底放弃以环境换经济的思维。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 我国各大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必须采取措施提升产品, 使之符合绿色标准和各项认证, 而各项认证与绿色加工、包装也孕育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这必将为我国的绿色经济市场注入大量资金, 推动环保企业与环保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将促使大量新兴环保企业与绿色经济出现, 这将从本质上改变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 政府为了保障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也将加大对环保产业和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的投入, 而这些都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基础建设与相关配套制度、设施、资金的进步, 为我国绿色可持续生态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推进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的变革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凭借低价产品占领市场, 而这直接导致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始终处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的下游环节, 没有发挥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适应的经济功能, 而且这还使得大量的瓶颈性高精尖技术长期掌握在发达国家, 对我国形成技术包围, 影响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全面推行,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越发明显和巨大, 传统的廉价产品利润率不断下降, 为获取市场准入必须支付高昂费用, 甚至根本无法准入。而达到绿色标准和相关认证的产品, 不仅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国外市场, 还能够得到一定的关税优惠, 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等国际性金融机构中, 也有专门针对绿色产品的优惠利率贷款, 符合绿色标准和认证的新型产品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绿色贸易壁垒能够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组成的变革,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逐渐被淘汰, 而绿色经济型产品逐渐上位, 这对我国对外贸易产品实现由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3 加强“市场准入”的杠杆调节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形成了限制, 以市场准入加大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 但是反过来国内市场也可以利用市场准入来限制高污染企业和产品的进入。

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使发达国家将大量不符合绿色标准和达不到其经济利益预期的产品拒之门外, 同时他们却将大量高污染高危险度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诸如废弃物、电缆、电池等高污染高能耗等。据统计, 我国每年进口的“洋垃圾”已由1999年的99万吨剧增至2008年的2750万吨, 数量惊人。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 同时还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更加难以符合西方国家的绿色标准。

利用绿色贸易壁垒, 可以将大量的重污染和高能耗产业与产品拒之门外, 而这些企业在发达国家无法支付高昂的环保费用和税收必须转移发展中国家,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容纳了近5000家污染密集型企业, 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其进行限入甚至禁入, 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 同时可以为发达国家带来较大的产业压力, 从而使得我国在国际对外贸易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3 应对措施

3.1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的基础建设

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基础建筑, 在这方面, 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投入, 加快推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环保产业的硬件基础设施, 同时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从本质上建立符合绿色标准的基础。而企业则应该加大投入, 通过新型设备和高级人才的引入, 不断降低产品的能耗与污染。

3.2 积极建立并完善绿色经济认证体系

在这方面, 应该在企业中广泛宣传环保认证思想, 引导和推动企业向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标准靠拢, 逐步以国际通用标准来要求国内产品的生产及运输, 为我国对外贸易中产品的市场准入建立通行证, 与ISO14000认证以及国际环保认证紧密结合起来。

3.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作为经济大国, 应该在对外贸易中尽量谋求主导地位, 在环境认证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发展中国家结成联盟, 积极参加有关环境认证的国际性谈判, 对于利用绿色贸易壁垒设置的贸易歧视与产业转移, 力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在制定推行之前, 同时对于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承受能力的标准, 必须明确拒绝接受。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与进一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其对于我国的影响是双向的, 只要能在充分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和环境保护发展现实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 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产业的变革, 相信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周坷.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6) .

[3]李周, 孙若梅.中国环境问题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4]江晓娟, 杨圣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合作投入下一篇:文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