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术语(精选12篇)
贸易术语 篇1
1 国际贸易术语内容阐释
所谓国家贸易术语, 指的就是用一些极为简短的概念或采用英文缩写字母来代指的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构成、交易地点, 并且以此来确定贸易双方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划分等问题的专门用语。最新版本的2000版国际贸易术语共有13个术语, 分属于4个部分, 即“E”组术语、“F”组术语、“C”组术语和“D”组术语。“E”组术语指EXW (工厂发货) , 它是各术语中卖方义务和责任最小的术语。卖方只要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交货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 即完成交货。“F”组术语包括:FCA货交承运人、FAS船边交货和FOB船上交货。在该组术语中, 卖方有义务将货物送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C”组术语包括: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T运费和CIP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的目的地。该组属于装运类术语, 卖方有义务自负费用订立条款一般化的装运合同, 但货物装船后, 因货物运输而发生的额外费用, 或货物遭受的灭失风险与卖方无涉。“D”组术语包括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DDU未完税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该组属于到达类术语。卖方有义务将货物送达约定的目的地, 包括边境或进口方所在地。
2 国际贸易术语的应用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由于交易双方分处不同的国家, 地理位置相距较远, 而所交易的货物或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储存、装卸、长途运输等, 在这一过程中货物或商品极有可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预知或不可预知风险的影响, 这样就需要为货物或商品办理必要的进出口清关手续。因此, 进行国际贸易的双方除了在成交时卖方要进行交货, 买方要支付款项, 并且在此过程中买卖双方都要承担各自控制货物的风险之外, 还有许多应该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在贸易中, 准确地使用国际贸易术语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减小贸易中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从而保证贸易行为的顺利实现。
在国际贸易术语的实际应用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国际贸易术语必须与运输方式相适应
目前而言, FOB、CFR、CIF是使用较多的三种国际贸易术语。然而, 这三种国际贸易术语仅适用于远洋或内河运输方式, 对其他的陆路或航空运输方式以上三种贸易术语并不适用。此外, FAS、DES和DEQ三种国际贸易术语, 同样也是更多的适用于海洋或内河运输。FAS、DES和DEQ三种术语不同于FOB、CFR、CIF之处在于其交货地点及风险分界点均是以船或码头为准。其他的七类国际贸易术语 (EXW、FCA、CPT、CIP、DAF、DDU、DDP) 则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运输方式, 不仅包括单纯的水路或陆路运输, 而且还包括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在这七类国际贸易术语中, FCA、CPT、CIP则更多地类似于船运的FOB、CFR、CIP。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变化, 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 就有必要适当扩大FCA、CPT、CIP这类国际贸易术语的使用范围, 特别是在进行出口贸易业务中多采用集装箱或多式联运方式进行运输, 对此要求更为强烈。
2.2 在出口和进口贸易中要准确使用各类国际贸易术语
总体而言, 在开展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CIF或CIP术语来进行交易, 而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则应该更多地采用FOB或FCA术语来进行交易。无论采用何种国际贸易术语来进行交易, 都应该坚持有利于卖方统筹安排备货、装运、投保等事宜和保证作业流程中的互相衔接的原则。与此同时, 还应该通过正确应用国际贸易术语来促进本国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 进而达到增加服务贸易收入的目的。当然, 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使用国际贸易术语中还应该首先根据交易商品的具体情况考虑自身安排运输的困难程度, 而且还要进行经济成本的核算, 以保证运输中能够实现效益。此外, 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 还应该本着有利于发展交易双方合作关系的原则。如有些国家就明确规定进口贸易必须在本国进行投保, 有些买方为了谋求保险费的优惠或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价格, 我方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尽可能地统一对方要求的术语成交。
2.3 要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慎重地选择适当的国际贸易术语对于防范收汇风险、诈骗货款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在我方进口大宗货物时, 如果需要采用租船的方式来进行装运, 在原则上应该采用FOB方式进行交易, 由我方自行租船、投保,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卖方与船方相勾结, 利用租船提单的方式来骗取货款。再比如在采用货到付款或托运等商业信用的收款方式时, 要尽量避免采用FOB或CFR术语,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2.4 考虑运费、保险费等因素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国际贸易术语, 要充分考虑运费、保险费等因素。由于运费、保险费等因素在各种贸易术语中的价格构成并不完全相同, 并且运费、保险费也只是构成运输货物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在选用国际贸易术语时, 就应该将运费、保险费等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这一点我们在上面也已经提到。一般而言, 在开展出口贸易时, 我方要尽最大努力争取选用CIF和CFR术语。而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则应该尽量选用FOB术语来进行交易。同时, 在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适用的国际贸易术语, 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的外汇支出, 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运输事业和保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 在进行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上, 还要注意商品运输费用变动的趋势。当运输费用看涨的时候, 为了有效避免承担运费上涨的风险, 在进行出口贸易时要尽可能地选用FOB术语, 而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则应该尽可能选用CIF或CFR术语。如果因为某种原因, 采用由我方安排运输的国际贸易术语时, 则应该对货物价格进行相应地调整, 要将运费上涨的风险考虑在货物价格之中。
2.5 要充分考虑贸易货物的特点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选用国际贸易术语还要充分考虑贸易货物的特点。由于进出口货物的品种和类别繁多, 不同种类的货物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不同也就决定了在对其进行运输的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这也就导致了运输中运费开支的大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货物的价值较低, 但是在运输中所耗费的用费相对较高。因此, 进行这类货物的交易中, 在出口中就应该选用FOB术语, 而在进口中则应该选用CIF或CFR术语。此外, 开展贸易中成交量的大小, 还涉及到运输安排的难易和经济核算的问题, 这也就要求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贸易术语的选用。
2.6 要充分考虑国外港口装卸条件和港口习惯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正确选用国际贸易术语还要充分考虑国外港口实际装卸条件和港口习惯。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加之工作方式的不同, 这就导致了不同国家的装卸条件和港口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还表现在收费标准不同等方面。对于港口装卸条件相对较差、装卸费用较高以及在港口习惯上需要由买方承担转船费用、卖方承担卸货费用的港口, 我们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就应该选择采用FOBStowed或FOBTrimmedd或FOBST贸易术语, 而在开展出口贸易时则应该选择采用CIFExship’shold或CFRExship’shold贸易术语。
此外,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还要具体实际来正确选用国际贸易术语。例如, 有的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促进本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壮大, 规定在进行进口贸易时必须要在本国办理运输货物保险。在这种情况下, 我方为了表示出足够的合作意愿, 在与之开展贸易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采用FOB或CFR术语。再比如, 我们在出口大宗的货物或商品时, 国外买方为了尽可能地争取到运费和保险费的优惠, 就会要求在开展贸易时自行办理订舱和保险。在这一情况下, 为了保证双方贸易的正常开展, 也可以选择采用FOB术语。在进口贸易中也存在此类的问题, 都适合按照具体实际来进行贸易术语的选用。
总而言之, 国际贸易术语只是开展国际贸易时进行合同诸多贸易条件的一个方面,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用合适的贸易术语, 以保证其与其他贸易条件相适应, 最大限度地促进贸易行为的进行。
3 国际贸易术语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可以用来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在货物装运方面费用负担和风险承担情况, 但是, 它们在使用上是有局限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并非“法律”, 不能自动管辖国际商务合同。当事人如果要使合同适用《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就必须在合同中明确指出。另外, 由于《国际贸易术语通则》有不同的版本, 而在同一术语下, 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也可能因版本不同而存在差异, 比如FAS和DEQ在2000版的规定与在1999版的规定就有不同, 因此, 在合同中还须明确说明所适用的具体版本。此外, 在发生争议时, 法院或仲裁机构需要适用合同中所约定的管辖法律及该通则来进行裁夺。
其二,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仅适用于国际有形货物买卖合同, 而不能适用于国际服务合同或其他性质的国际商务合同。
其三,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仅涉及买卖双方与货物装运有关的义务和责任, 而不涉及货物的所有权转移、当事人风险防范、货物装运前或装运后情况、违约救济措施等问题。因此, 在起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应对《国际贸易术语通则》的适用范围和制订目的有充分的理解, 并采用最适合该合同的术语。
综上所述, 在国际贸易中要想正确应用国际贸易术语, 必须首先吃透国际贸易术语的内涵, 准确术语所代指的具体内容, 这样才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正确应用这些术语,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因不理解而造成的各种摩擦。同时, 在应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还要尽量规避其局限性, 只有将其局限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才能保证国际贸易术语使用中的准确和顺畅。
摘要: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实践中, 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通用贸易术语, 可以简化交易磋商和买卖合同的内容, 节省交易磋商的时间和费用, 促进交易的达成。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中, 为了把握先机, 必须加强国际贸易术语实际应用的探讨。本文在阐述国际贸易术语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因素, 提出了贸易术语的选用原则, 最后对国际贸易术语在应用中应注意事项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术语,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姚新超, 沈钧, 左宗文.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策略[J].国际贸易, 2011 (11) .
[2]逯宇峰, 侯铁珊, 苏振东.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J].探讨大连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00 (02) .
[3]张国权, 刘新萍.浅议国际贸易术语的正确适用[J].山东对外经贸, 2000 (08) .
[4]俞玉荣.谈国际贸易术语的实际运用[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3) .
贸易术语 篇2
国内费用有:
1.加工整理费用;
2.包装费用;
3.保管费用(包括仓租、火险等);
4.国内运输费用(仓至 码头);
5.证件费用(包括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 费、许可证费、报关单 费等);6.装船费(装船、起吊费和驳船费等);7.银行费用(贴现利息、手续费等);8.预计损耗(耗损、短损、漏损、破损、变质等);9.邮电费(电报、电传、邮件等费用)。
国外费用主要有:
1.国外运费(自装运港至目的港的海上运输费用);2.国外保险费(海上货物运输保险);3.如果有中间商,还包括支付给中间商的佣金。
计算公式如下:
FOB 价=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净利润
CFR 价=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净利润 CIF 价=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净利润二 FCA、CPT 和 CIP 三种贸易 术语 的价格构成适用范围广。在价格构成中,通常包括3方面内容:进货成本、费用和净利润。
国内费用有:
1.加工整理费用;
2.包装费用;
3.保管费用(包括仓租、火险等);
4.国内运输费用(仓至 码头);
5.拼箱 费(如果货物构不成一整 集装箱);6.证件费用(包括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 费、许可证费、报关单 费等);7.银行费用(贴现利息、手续费等);8.预计损耗(耗损、短损、漏损、破损、变质等);9.邮电费(电报、电传、邮件等费用)。
国外费用主要有:
1.外运费(自出口国内陆启运地至国外目的地的运输费用);2.国外保险费;3.如果有中间商,还包括支付给中间商的佣金。
计算公式如下:
FCA 价=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净利润
CPT 价=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净利润
贸易术语 篇3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术语,又叫“价格术语”、“交货条件”,是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确定买卖标的物的价格、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费用、风险、责任范围的,以英文缩写表示的专门术语。贸易术语的主要作用在于简化了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容,缩短了交易磋商过程,节省了交易费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贸易术语是一种国际贸易惯例,如果当事人选择适用,该贸易术语即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目前国际上贸易双方当事人采取较多及影响较大的贸易术语惯例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简称《INCOTERMS2000》)。在《INCOTERMS2000》中一共有13个贸易术语,依次分为E、F、C、D四组,主要涉及货物的运输、风险划分、投保义务、交货地点、出口进口结关手续及费用负担、装卸货义务及适用的运输方式等内容。
目前关于《INCOTERMS2000》中的各种贸易术语进行解释及比较的研究比较多,普遍认为就买卖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来看,E组→F组→C组→D组,总的变化趋势是:卖方的义务负担和风险逐渐减轻。按此理解,很多初学国际贸易术语的人即认为对出口商(卖方)来说,E组贸易术语(EX WORKS)是卖方承担风险和义务最少的贸易术语。因为该术语是指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按这种理解,人们便产生这样一个概念:出口商理应按照前面箭头的次序选择贸易术语,即优先选择E组贸易术语,因为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承担尽量少的义务和风险。然而现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出口商选择E组贸易术语的并不多见,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详尽分析的研究很少。同时在大多数研究中对采用某一确定的贸易术语情况下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的解释及比较不够全面,且仅仅集中于对述语的解释及比较,未将术语选择的恰当性与贸易风险的防范这一实际问题相联系。本文试图以出口商为例,先对出口商的贸易风险进行恰当的界定,进而提出出口商通过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防范贸易风险的建议。
二、出口商贸易风险的界定与贸易术语的选择
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进出口双方都存在着各种风险,进出口商也会采取各种手段防范风险。通过贸易术语的恰当选择来防范贸易风险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要分清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大小,我们必须先弄清贸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分别有什么风险,进而了解如何通过恰当地选择贸易术语来尽可能避免风险。下面主要以出口商为例分析其在贸易中可能存在的具体的风险及如何防范问题。
(一)货物损失的风险及防范
出口货物要经历生产、存储、运输、报关等过程,最终到达目的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货物损失的风险。货物损失的风险既有自然灾害带来的,也有人为原因带来的意外损失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国某公司按C.I.F.条件向中东某国出口一批货物,根据合同投保了一切险。货物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遭受暴风雨的袭击而使货物受潮受损。这里的货物受潮受损就是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物损失的风险。
《INCOTERMS 2000》对各种术语的解释中都提到“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按笔者的理解,该“风险”指的就是货物损失的风险。如FOB及CIF,CFR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转移的界限都是货物越过船舷。在采用这三种贸易术语时,卖方都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货物损失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如果货物受潮受损是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内,则可由买方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如果假设案例中卖方签订合同时采用的DEQ贸易术语,那么货物在海上航行中的货物损失的风险的责任方就是卖方。对于这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绝大多数卖方都有一定的预计。
如何通过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来避免这种风险?很简单,清楚地了解每种贸易术语风险转移的界限。一旦选定了某种术语,作为出口商如果认为自己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而且由风险引起的货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则可以投保相应的保险。如果日后真的发生损失则可找保险公司索赔。如上面的假设,贸易中采用了DEQ术语,卖方如果觉得货物在航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比如那段航程路途较远、途经的国家政局不稳定、气候变化较大等等,他可投保相应的保险以防范货物损失的风险。
对于货物损失的风险,虽然采用不同的贸易术语卖方承担的风险不同,但只要是可以预见的、在保险公司投保范围内的,出口商完全可以通过投保来避免损失。因此在选择贸易术语时,笔者认为出口商不一定要选择货物损失风险相对较小的E及C组术语,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解释,分清在不同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到何时为止的货物损失的风险。
(二)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及防范
因为国际贸易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因此给出口企业带来影响的经济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国内经济政策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例如,出口商采用DDP术语成交其必须负责进口清关,而一旦进口国调整了进口货物的清关报关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口商一旦对新政策不熟悉就可能耽搁货物的到货时间,甚至可能造成无法顺利完成贸易合同的履行及安全收汇。
出口商防范政策变动的风险重点在于随时关注及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能较准确正确地预见政策变动的趋势。在贸易术语的选择时,出口商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选择自己承担的政策变动风险过大的术语(这也是大多数出口商不愿选择DDP贸易术语的原因)。另一方面,出口商应该清楚在选定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的责任中哪些是受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同时这些责任也是存在潜在的风险较大的责任。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对这些责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出口商都必须做到尽可能熟悉相关的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商场如战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在商场上也才能百战百胜。
(三)商品价格变化的风险及防范
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变动直接影响到出口商的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出口商签订贸易合同之后,商品需要经历的从备货到最后交货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出口商品价格,最终会关系到订单能否达到预期利润。这些因素也可以说是在既定的出口价格下,影响出口商品成本的因素(出口费用可以理解为出口成本的一部分,而成本越低利润也就越高)。出口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等。因此商品的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流通费用、外汇折算汇率的变动等都会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例如对中国出口商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直接影响到收汇时的实际折算的人民币总额的减少,带来了出口商品价格的实际下降,减少了出口商的利润。
对于此类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准确预测及降低成本。而贸易术语是出口价格的组成部分。出口商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防范价格变化的风险。如在国际油价变化比较厉害的时候,出口运费的变化也随之剧烈。出口商如果不能正确估算运费,或不想承受高油价时的高运费,出口商可以选择不含运费的价格术语(如EXW,FOB),把运费变动的风险转移给买方。
因此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对于出口商觉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响出口商品价格的因素时,可以简化计算价格的步骤,剔出一些不好掌握的变化因素,把相关的风险转移给对方。而自己只需把可以预见的成本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四)出口收汇风险及防范
在出口商面临的风险中,笔者认为最大的风险就是收汇风险。是否能安全收汇可以说是决定整笔业务成败的关键。随着当今世界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如何防范收汇风险也更加成为出口商洽谈及签订合同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与防范收汇风险有密切联系。前面谈到,贸易术语总的变化趋势是:E组→F组→C组→D组,卖方的义务负担和货物损失的风险逐渐减轻。但收汇风险的变化趋势则基本上是相反的,即按E组→F组→C组→D组,卖方的收汇风险逐渐增大。
以EXW术语为例,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收汇方法一般有发货前付款和发货后付款。对于发货前付款,对出口商来说一般较稳妥的做法是买方支付预付款,但目前很少有进口商爽快地提前支付所有贷款付款。即使采用L/C这样普遍认为相对较安全的属于银行信用的收汇方式,则同样存在收汇风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收汇风险更大。因为当货物在工厂(仓库)交给进口商后,出口商已经没有什么物品及单证是客人必须要的。如果客人信誉不好的话就可能通过指示开证行恶意挑剔单据的不符点以拒付货款。虽说对出口商来说采用EXW术语,在13种贸易术语中其承担的责任和货物损失的风险最少,但选择了这个术语却使卖方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最早,也使其承担收汇风险最多。这也是出口商为什么一般不选择EXW贸易术语的主要原因。
采取FOB时也存在类似的收汇风险,此时由买方负责安排运输,他可以联系自己比较满意和熟悉的船公司来运输。买方满意的船公司当然可能是客人觉得船公司服务比较到位、航行较快和船期较准确的船公司。但买方也有可能选择其熟悉的,容易给其提供通融的船公司。因此虽然即使采取L/C结汇,提单正本交银行,买方不付款就不可能取得提单提货。但一些不讲信誉的船公司可能允许进口商不用提单正本而仅凭其他相关证件或担保文件提货。这也是采用FOB术语出口商常常遇到的风险。可以看出,越早把货物交给对方则出口商承担的收汇风险也就越大。
收汇风险无论如何都是存在的,但出口商可尽量选择收汇风险小的贸易术语,也就是应该尽可能把自己控制物权的时间延长。从防范收汇风险的角度来看,在《INCOTERMS 2000》中的四组贸易术语中出口商应该尽可能选择C和D组术语。
三、总结
综上所述,明确了出口商的贸易风险的界定,出口商采取不同的贸易术语时的风险并不是简单地依据E组→F组→C组→D组顺序来减少的。出口商通过贸易术语选择的恰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贸易风险。当然,出口商选择恰当的国际贸易术语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本文中论及到的几个主要风险都必须考虑到。具体到实际业务中当然还有贸易习惯(有些商人习惯用一、两种贸易术语),买卖双方的博弈(贸易双方各自利益的平衡)等原因。在当今国际贸易实践中,使用频率较多的F及C组贸易术语也是贸易双方综合分析、比较及洽谈的结果。总的来说,出口商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恰当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术语可以尽可能地防范贸易风险。
贸易术语 篇4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院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 贸易术语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零碎繁琐。《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13种贸易术语做出了解释, 每一种贸易术语对卖方义务和买方义务各做出了10项规定, 依此推算, 一共有260条之多。而每种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的义务的规定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如果要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这部分内容, 几乎是不可能的。怎样把握贸易术语项下进出口双方的责任义务问题, 是学生常感困惑之处, 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分开讲授13个贸易术语, 抑或对于每个贸易术语下双方义务进行逐项介绍, 不仅教师费时费力, 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困难, 他们甚至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使教学受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针对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摸索出了一些比较生动的讲解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贸易术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解析贸易术语定义和作用中的应用
1. 弄清贸易术语的定义
贸易术语涉及的内容具体而繁杂, 对于从未在外贸一线实践过的学生而言, 很难从书本上抽象的文字感受到真实的外贸实务情况, 自然对于贸易术语的理解会有困难。很多同学反映学习贸易术语时就像听天书, 学完之后还像在梦里, 根本找不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采用情境教学法, 即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进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的案例情景, 把学生引入外贸实务情景,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真实的“体验感”, 这样就可以将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那些过去被认为枯燥繁杂、难记易忘的内容, 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例如, 笔者在讲解贸易术语定义时就设计了以下的模拟情境:
小张是北京某出口公司新手业务员, 有一天收到一份从美国纽约发来的询盘传真, 但是小张一看到这份传真就傻了眼, 为什么?因为他发现传真中的价格如下:“USD110 Per M/T, FOB Tia njin”即“每公吨110美元, FOB天津” (课堂上PPT展示传真样本) , 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FOB天津”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把它放在价格里, 因为通常在国内贸易的报价中是没有这个的……这时学生们也跟小张的思路一起产生了疑问。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如临其境。面对困惑,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的渴望;二是教师即可以此为“切入口”, 趁机讲解这是国际贸易中商品单价的表示方法区别于国内贸易之处, 即多出了一部分内容“FOB天津”, 由此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贸易术语。那么究竟什么是贸易术语呢?紧接着介绍贸易术语的定义:贸易术语是指用简短的概念或三个英文缩写字母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及说明货物在交接过程中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的划分问题。从定义中不难看出, 贸易术语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划分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过程中的责任、风险与费用问题;说明商品的价格构成。可是, 如何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呢?
2. 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
在讲授中,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 在国际贸易中, 为什么会产生贸易术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 为生动形象地讲解贸易术语的作用, 我们继续上述业务情境。不难看出, 这批货物是从中国的北京出口到美国的纽约。假设是国内销售, 报价“每公吨110元”足够了, 而在该笔对外贸易中仍用该方法表示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与国内贸易相比, 国际贸易线长、面广、环节多 (海关、商检、进口许可证) 、风险大, 买卖双方分处中美两国, 相距遥远, 如果要谈判达成这笔交易, 从业务流程来看 (结合货物交接图示) , 必然遇到以下问题: (1) 卖方在什么地方 (出口地本地、外地、进口地) 办理交货; (2) 货物交接过程中风险何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 (3) 由谁负责办理货物的运输 (买/卖方全权负责, 还是分别负责某一部分) ; (4) 货物在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有遭受损坏灭失的风险, 需要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保险由谁负责办理并支付相关费用; (5) 出口与进口通关过境手续的办理及相关费用。
以上5个问题简言之即交货地点、风险转移的界限、运输的责任及费用、保险办理的责任与费用、通关过境的办理及费用统称为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过程中的责任、风险与费用划分问题。
将以上业务情境推而广之, 如果每笔交易都要求买卖双方对上述责任、风险和费用, 逐项反复洽商, 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并影响交易的达成。为此, 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贸易术语。在一笔进出口交易中, 通过使用贸易术语即简短的概念甚至三个英文缩写字母, 买卖双方即可对货物交接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一目了然, 以促进交易高效快速达成;而责任及费用的划分又与价格息息相关, 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术语是构成价格的一部分。如此讲述, 学生会很自然就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
三、系统教学法在《2000年通则》贸易术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1. 整体把握六大问题, 准确掌握每个术语
系统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即把要学的概念或知识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通过对这些概念或知识的共性归类后做整体把握。分析后我们发现, 所有贸易术语都涉及交货地点、风险转移的界限、运输的责任及费用、保险办理的责任与费用、通关过境的办理及费用等5个问题,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又特别强调了13种贸易术语各自适用的运输方式。因此, 对于贸易术语的学习应从适用的运输方式、交货地点、风险转移的界限、运输的责任及费用、保险办理的责任与费用、通关过境的办理及费用等6个方面去把握。这6个方面对每个贸易术语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术语的讲解都从这6个方面入手。反之, 如果学生对于每个术语项下的6个问题都能搞清楚, 那么对于所有的术语也就基本掌握了。
2.13个贸易术语分组讲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教学法的又一大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整体性主要是把握知识的共性, 而结构性和层次性是把知识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共有13种贸易术语, 我的做法是把这13种术语分为三组, 对于每一组术语, 在总结其共性的基础上, 同时细分其差别,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要点讲述如下:
第1组FOB、CFR、CIF
该组贸易术语统称为“装运港交货”。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使用最多。它们的共同点:三者在所适用的运输方式、交货地点、风险划分界限、通关过境, 即六大问题当中的这四个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运输和保险办理这两个问题上。那么如何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呢?为方便教学, 在讲解一开始, 就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每个术语的英文全称。比如CFR的英文全称是“Cost&Freight”, 字面意思是“成本+运费”, 这里的“Cost”代表的是FOB价格, “Freight”指货物从装运港到目的港水上运输的运费。所以CFR可以理解为“FOB价格+货物从装运港到目的港那段水上运输的运费 (结合上页图示) ”。因为所有这13种贸易术语都是从卖方的角度进行命名的, 所以与FOB相比, CFR术语下的卖方多出了一项办理水上运输的责任与费用。这恰恰就是两个术语之间的主要区别之处。再比如CIF, 它的英文全称是“Cost, Insurance&Freight”。显然, 与CFR相比, 卖方又多出一项办理水上运输“保险”的责任与费用。所以以上三者之中卖方承担的责任和费用是依次递增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简单公式表示为:CFR=FOB+水上运费;CIF=CFR+水上运输保险费=FOB+水上运费+水上运输保险费。综合三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项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的划分就非常清楚明了了。
第2组FCA、CPT、CIP
这组贸易术语统称为“货交承运人”。为适应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的发展而产生。它们的共同点:三者在所适用的运输方式、交货地点、风险划分界限、通关过境, 即六大问题当中的这四个也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差别也同样主要在于运输和保险办理这两个问题上。讲授所采用的方法同上一组。比如, FCA的英文全称“Free Carrier”, 字面意思“ (指定地点) 货交承运人”, 从交货地点到目的地的运输责任和费用由买方承担;CPT的英文全称是“Carriage Paid To”, 其中“Carriage”有别于CFR与CIF中的“Fre ig ht”, 它代表各种运输方式下的运费, 所以, CPT的字面意思是“运费付至 (指定目的地) ”, 显然, 与FCA相比, CPT下的卖方多出一项从交货地点到指定目的地运输的责任与费用。这正是两者的区别所在。而CIP的英文全称“Carria g e, Ins ura nc e Pa id To”, 字面意思“运费, 保险费付至 (指定目的地) ”, 顾名思义, 与CPT相比, CIP下的卖方又多了一项办理运输“保险”的责任与费用 (从交货地点到指定目的地) 。所以, 本组三个术语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与上一组术语非常相似。这种教法为学生对6大常用术语的准确把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3组EXW、FAS、DAF等其他贸易术语
这组术语包括EXW、FAS、DAF、DES、DEQ、DDU、DDP等7项。这7项都属于实质性交货。并没有统一的交货地点或相同的风险分界线, 但经研究发现, 这组术语的交货地点与风险分界线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参照下表) 。
按照上表的顺序排列, 清楚地展现了这组贸易术语的交货地点与风险分界线的变化趋势, 即由卖方工厂逐渐向买方所在地推进。如果把EXW称为买方“上门取货”, 而DDP则为卖方的“送货上门”, 显然, 卖方承担的责任、风险与费用是递增的, 而买方承担的责任、风险与费用是递减的。因此, 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要在理解术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用整体运动的观点把握交货地点或风险分界线移动的规律, 那么就会轻松自如地掌握这7项贸易术语。
摘要: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 贸易术语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零碎繁琐。怎样把握贸易术语项下进出口双方的责任义务问题, 是学生常感困惑之处, 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针对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摸索出了一些比较生动的讲解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贸易术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贸易术语,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殷磊夫.讲授开放教育“国际贸易术语”的教学方法初探,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2009.29 (8) :14-15
[2]蔡环宇, 饶华.“全程情境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广场, 2007 (8) :161-162
[3]凤燕.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中贸易术语的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10 (3) :131-132
2010年贸易术语 篇5
国际商会自1936年起草第一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来,就不断定期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Incoterms2010的修改考虑了目前世界上免税区的增加,电子通讯的普遍使用以及货物运输安全性的提高,删去了Incoterms2000D组术语中的DDU,DAF,DES,DEQ,只保留了DDP,同时新增加了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DAT(Delivered At Terminal)与DAP(Delivered At Place)以取代被删去的术语。
Incoterms2010中将贸易术语划分为适用于各种运输的CIP,CPT,DAP,DAT,DDP,EXW,FCA和只适用于海运和内水运输的CFR,CIF,FAS,FOB,并将术语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国内贸易中,赋予电子单据与书面单据同样的效力,增加对出口国安检的义务分配,要求双方明确交货位置,将承运人定义为缔约承运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实践要求,并进一步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鹿特丹规则》衔接。
对发达国家:使全球资本可以更快流通,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对发展中国家:它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从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到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占领运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不同程度的社会抗议活动,2011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愤怒之年”。各国国情不同,动荡形式各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特征,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社会动荡新特点、新动向。
一、从原因看,因经济全球化、过度市场化导致社会严重分化,民众普遍抗议社会分配不公、抗议被边缘化、抗议精英统治
贸易术语 篇6
钱静媛 三亚理工学院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采用FOB的成交方式越来越多。据权威机构统计,国际贸易合同中FOB成交方式采用率排在其他十二种成交方式之首位,尤其是在大宗干货和石油等特殊货物贸易时多以FOB成交。20世纪80年代以前,CIF术语成交是当时我国出口贸易的绝对主流。但是,自从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出口贸易一跃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主要的成交方式也有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产品出口以及国内服装企业产品出口采用FOB成交方式也达到80%以上。
一、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原因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如果按FOB术语成交,买方负责租船订舱并办理海运保险,卖方应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规定的期限内,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并用装船通知及时将买方指派的船名、装船地点、交货品名及数量和船舶预计开航和抵达目的港时间及时通知买方。根据2010年新颁布的《INCOTERMS》,当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装上船时,卖方即履行了交货义务。这也意味着买方必须自该交货地点起,负担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FOB术语成交成为当前我国出口贸易的主流。我国外贸企业也热衷于FOB这一古老的贸易方式的原因何在?究其原因,除有部分进出口人员对FOB成交方式的风险认识不足之外,我认为还有更深的原因。
(一)FOB成交方式容易操作
首先,采用FOB,出口方只要把合同中所指货物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规定数量,装上买方所指定的船上即可。卖方从此就将货物运输责任和风险转移给买方了。表面看来FOB程序简单,责任和义务不多。
其次,卖方容易控制成本,容易操作。更深的缘由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汇率波动加大,世界航运市场货运价格变化加大,商品的价格波动明显,从而使企业的进出口项目风险和利润难以驾驭和控制。进出口企业需要具有熟识金融、贸易、法律的高层次人才,来运作和熟练掌控其他国际贸易术语进行货物贸易的活动,但在我国,许多进出口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国企,都缺乏这样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因此出口企业出于无奈选择责任和义务相对简单的FOB成交方式。
(二)FOB是作为国外客户实施进口贸易的首选
国外客户从自身利益出发,以选择FOB作为国际贸易进口合同成交方式的首选,并加以坚持,而国内企业随之改变初衷。对于买方而言,FOB的好处真是不少。就正常的贸易来说,FOB的确定就意味着由买方自己租船订舱,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段,委托自己最中意的货运代理或承运人办理货物运输,并得到最好的运价。FOB由买方负责保险的投保,在所运输货物发生货损时能最有效的与承运人沟通。能投保最有效且保费率合适的,通常是与自己公司有历史渊源的保险公司。当货物需进行理赔时,能迅速有效的进行理赔。据国际船东组织的一项统计,对实施海洋运输的货物来说,80%以上的进口方以FOB为首选成交方式。如果采用CIF等“象征性交货”的成交方式,并不是进口商所乐意接受的。
(三)国内保险费率与工作效率没有优势
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海洋运输保险费率较高,这大概是业界共识。有货物发生意外和出现货损时,国内保险索赔手续复杂,理赔时间过长。有时人为的因素也会干扰了客观的评价。进出口双方特别是进口方从保险费率这一角度出发,倾向采用FOB国外的进口方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有利于提高出口项目的效率以及利润率。
总之,大多数外贸企业面对大幅波动的运输成本以及剧烈波动的汇率,没有专门的人才对运输成本和汇率风险进行预测并加以控制,从而采取了程序较为简单的FOB方式。本文试图通过细致分析FOB合同出口的风险,对FOB贸易术语出现风险的环节有更加明确的了解,进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和手段来避免或降低风险。
二、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
初看起来,采用FOB成交方式似乎出口方风险很小,但这仅仅就贸易术语本身而言,任何贸易不能脱离世界经济的大环境。现在美国金融危机还未彻底过去,欧洲金融体系又岌岌可危,信用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使FOB合同的执行带来诸多的变数。以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为例,近年来出口报损愈来愈多,出口坏账大幅增加。价格和汇率大幅波动使原本诚信欠佳的进口商撕下了“诚信”的面纱。2009年9月以来,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已累计接到9起钢材、铝材等大宗货物的出口报损案件,平均涉案金额为280万美元,除个别案件外都是以采用FOB作为成交方式的。那么为什么问题都出自同一种成交方式FOB呢?
分析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船货衔接风险
根据惯例,贸易合同签订后,卖方准备生产备货,买方开始申请开立信用证。一旦信用证开立,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通常在开证后的28天之内,对于卖方来说,时间紧急不可有一点懈怠。如果对特殊商品,一旦备货不畅或许可证和其他出口所需文件不能按期开立,免不了耽误了正常的发运日期。在FOB贸易术语成交的条件下,如果买方所定舱之船按期抵达装运港并给予了卖方提前的通知,而卖方因货未备齐或由于其它原因,也许就差几个小时就能备齐所有出关手续,原本采用其他成交方式极易解决的问题,在使用FOB下却成了难以解决的死结,会导致货物未能装上指定的船只,则卖方应承担未按合同履约的后果。如果买方延迟派船,问题虽出自买方,但麻烦与风险也不小。卖方要增加仓储费用,增加退关、退箱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增加时间成本。
2008年11月,我国某省某公司跟国外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合同规定:“买方需于翌年2月份派船到厦门港接货,如果在此期间内不能派船接货,卖方同意保留28天,但仓储、利息、保险等费用皆由买方承担。”
翌年3月1日,卖方在货物备妥后电告国外买方应尽快派船接货,但是,一直未接到对方派船信息。3月28日,买方仍未派船。卖方向买方提出将撤销合同并保留索赔权。5月5日,买方在没有与卖方进行任何联系的情况下,通知卖方货船已抵达厦门港。卖方拒绝交货并提出损失赔偿,买方则以未订到船只为由拒绝赔偿损失,双方争议不能和解,卖方起诉到法院。最后通过庭外和解,卖方最终没能得到他所应得到的所有赔偿。
(二)买方指定境外货运代理风险
在FOB成交的条件下,买方一定会指定出口国货运代理,承担办理租船订舱、清关、分拨集运、物流等服务。买方指定的货运代理与所指派的船公司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果卖方把关不严,买方想利用货代或串通货代骗取卖方货物,是很容易办到的。在FOB成交方式下,如果货代办理租船订舱,他只会向卖方出具货代提单,而买方自己则握有船公司海洋运输提单。如果买方有意诈骗,他可先担保提货,货到手后再拖延付款。并尽力去寻找借口,比如说质量有瑕疵,规格不准确,单证缮制有不符之处等,制造种种麻烦,拖延至信用证过期,或错过规定的交单期。结果卖方只能要求买方申请把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和有效期展期,这必然增加大量费用。对于进口不诚信的商家来说,一旦市场行情有变化,他们可能制造各种借口把信用证项下的银行信用改为D/P、D/A等商业信用结算。这时,卖方手中如果只持有结汇之用的货代提单,而没有船公司提单的话,买方则无法去银行赎单,卖方则可能处于货、财两空的悲惨局面。
2007年3月,中国一家公司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一笔一百二十万美元的货物出口合同,成交方式为FOB上海,结算条件为D/P atSight,出口货代为买方指定的意兰公司。由于此前中国公司与该美国公司用L/C结算方式签订出口合同,并通过意兰公司运过两单货,没出什么差错。但2007年3月此单合同签订结算条件已更改,却未引起中国公司的注意,中国公司没有对意兰公司进行详细资信调查。中国公司将货物发出后,将包括三份正本货代提单在内的全套货运单据通过中国的托收行交对方指定的代收行收款,但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货款,经调查,发现货在美国已被买方提走。公司一面和买方交涉,一面派法律顾问前往上海,对货代公司采取行动。后发现意兰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其实意兰公司根本没有货代资质,仅为一家运输咨询公司。
(三)买方作为托运人的风险
在FOB成交方式下,如果买方所指派的货代将海运提单的托运人写成买方,而卖方没有及时纠正和更改,风险就更难以控制了。此时买方指定已有良好关系的承运人,并与承运人订立运输合同,买方在所办理租船订舱委托书中,以自己作为托运人,那么在海洋运输提单上没有任何卖方的的痕迹。这时买方可以提单托运人的名义指示承运人将货物交给他指定的收货人。随后卖方就是手持这样的提单去船公司提货,船公司也不会换发货物提货单。如果卖方向法院起诉承运人无单放货,法院也会以无权起诉为由予以驳回。因为托运人栏内写的那一方才是权利人,拥有处理货物的权力。
使用买方作为海运提单的托运人有巨大的风险,同样,在海洋提单上使用“记名提单”和“指示提单”也要高度警惕。如果使用的是买方为记名提单的收货人或这样的买方指示提单“to order of buyer”,会直接导致买方无单提货。这样的提单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纠纷,如果卖方在随后的纠纷处理中将货物退运,转运,或委托第三方提货等方面都会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买方为收货人的记名提单”和“to order of the buyer”指示提单项下,只有买方有权对提单项下的货物进行处置,而卖方无权过问货物的处置。
(四)买方不办理保险的风险
按FOB价格条件成交的出口合同中,海运货物保险是由买方办理的。如果采用FOB条款,又不采用行之有效的银行信用结算和信用保险,假如遇上不讲信用的买方,或履行合同时又遇上行情对买方不利,买方就有可能不办保险。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货损或货物灭失,货物未办保险,卖方损失可就悲惨了。
分析我国出口合同中的FOB或CFR价格条件成交国的情况表明,中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国家风险最高。他们以中国的货运险费率过高,坚持按FOB或CFR成交,但他们往往又不办理货运保险,以躲避保险费用的支出。货物到港后直接赎单提货。一旦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任何货损货差,本应该由保险公司负担的风险,转嫁给了出口人。
2008年,浙江杭州一贸易商与马来西亚进口商签订了FOB条款与D/P结算条款的贸易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进口商有意不办理保险。但船舶在航行中意外失火,将船舶所载货物大部烧毁。在索赔过程中,出口商遇到了极大麻烦。根据国际海洋货物运输的惯例与规则,承运人对其所承运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短少和灭失,仅承担有限的赔偿,出口方不能从承运人那里得到全部补偿。进口方躲避了保险费用的支出,而出口方由于合同执行前期的不慎,最后承受了巨大的诉讼风险,更有可能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五)选择商业信用支付方式的风险
FOB成交合同情况下,如果不采用银行信用的支付方式和信用保险的话,卖方承担的收汇风险是极大的。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为支付方式,除非买方愿意100%预付款。采用银行信用的信用证支付方式风险相对较小。采用商业信用的货到付款、T/T和托收的结算方式,如果不加以出口信用保险相配套,出口风险不可避免。
我国某公司2000年向美国Gateway公司出口工艺品。通过熟人介绍,第一笔货物的合同,得到圆满执行。这笔出口合同,进口商美国客户坚持要以T/T付款,称这样节约费用对双方有利。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中国出口商就答应了美国客户的要求。出口商在装完货后将提单用EMS寄给美国客户,客户很快将货款USD11,000汇给中方,第一笔交易顺利完成。一个月后客户返单,并再次要求T/T付款,中方同意,三个月连续4次返单总值4万4千美金,成交方式是FOB DALIAN,目的港为墨西哥。由于中方疏忽,在出货后既没有及时追要货款,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使美国客户在FOB条件下,没有正本提单,却从船公司轻松提货。待4票货物全部出运后,在向客户索款为时已晚,4万多美元如石沉大海,白白损失。
三、出口方采用FOB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FOB条款的签署要建立在买卖双方的绝对信任和默契配合上,所以出口方在签订FOB贸易合同之前,要充分做好交易前的准备,要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选择好可靠的交易伙伴。
第一,选好贸易伙伴,严格规定合同内容。充分分析和掌握FOB条款的风险,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程度的风险控制,这是出口商在签订和执行国际贸易合同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的必修课。对于那些不知信誉底细的客户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定,尽量不选FOB方式或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配套措施如出口信用保险等。对于信誉较好的老客户,也不可过分地掉以轻心,要随时关注他的业务变化,并设立风险控制底线,不可将敞口开得太大,以免掉进恶性循环的泥潭。如不得已采用FOB条件成交时,应注意在合同中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与责任,明确规定违约责任费用及损失。如果采用合同信用证结算,力争规定可接受租船合同提单和卖方有权用仓库收据代替提单向银行议付等,以防在情况极其不利的时候,出口方尽可能挽回损失。
第二,运用事前控制风险途径,规避合同风险。注意运用国际保理或出口信用保险这两种事前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委托追账公司追收账款的事后补偿措施。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利用第三方力量,加强风险管理来消除商业信用风险。通过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以规避并转化风险。利用保险公司较为完整的信用调查体系和风险追偿体系,实施对买家信用以及近期资金周转情况的调查,更好地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应收账款监督管理,规避合同风险。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损失补偿机制,可以更加稳健地经营进出口业务,当风险事故产生时,通过代位权的转移,由保险公司从不同渠道对有关责任方进行追索。
第三,做好与银行的沟通,自觉接受银行的监督指导。选择支付方式时尽可能争取采用预付款的T/T方式或L/C方式。安全主动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轻FOB价格条款所带来的风险,即便如此,也还是要积极主动接受银行的指导,以避免意外风险。譬如先收钱后给货的付款方式应该是无风险可言,但不要仅凭所谓的银行付款单的传真件就将货付运,银行付款单作假时有发生,最起码要通过银行核实到货款确实是付往你的账户上了。L/C属于银行信用,增加了一层银行保险,但也要对进口方所在地付款行的资信状况做详细的调查和跟踪,以免进口方与银行联手以保函形式先行提货。如有可能,甚至可要求由第三方资信状况良好的银行作保兑行,或设定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保证在相符交单的情况下能顺利结汇。L/C支付条件下还要严把单据质量关,杜绝单据不符点,严格控制担保议付。
第四,严格控制运输风险,拒绝接受货代提单和买方托运人提单。还要拒绝接受“买方为收货人的记名提单”,并对“to order”指示提单加以限制,不要出现如“to orderofbuyer”的指示提单。在L/C支付条件下,可接受在提单收货人一栏中注明“凭开证行或付款行指令”(To orderof xxx bank)。在商业信用的结算条件下,慎用提单收货人栏中“凭开证行或付款行指令”(To order of xxx bank),因为银行在此时只是一个货款托收办理的机构,不承担其他义务与责任。另外,提单背书转让时,要尽量使用“空白背书”,否则一旦双方发生争执,卖方想要对滞于目的港码头的货物进行处置,将会遭遇巨大的困难。
总之,FOB贸易术语目前在出口交易中采用得最多,作为出口方应充分了解其带来的风险并灵活处理FOB术语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FOB条款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所面临的风险并不能完全避免。譬如很多时候双方对国际贸易术语内容自行延伸以适应交易的需要,这也会改变FOB合同的性质,在此不做赘述。应尽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采用《INCOTERMS》其他条款,以有效地避免采用FOB出现的上述风险。
[1]William Tetley“. Seven Rules of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ion)of Bills of Lading”[M].Antwerp:Liber Amicorum Robert Wijffels,2001.
[2]张宏宇.《论FOB贸易术语的应用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6(9).
[3]郭静.《FOB出口合同卖方的风险与防范》中国商界(Business China)2009(3).
[4]徐晖.《FOB、CIF价格条件下海运货物的保险利益》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08).
解析常用贸易术语之间的关系 篇7
FOB Free on board (……指定装运港) “船上交货 (……指定装运港) ”是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的船上, 卖方即完成交货。这意味着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当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CFR, 全称Cost and Freight, 指在装运港船上交货, 卖方需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港所需的费用。但货物的风险是在装运港船上交货时转移。
CIF, 全称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inser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 (指定目的港, 其原文为) 按此术语成交, 货价的构成因素中包括从装运港至约定目的地港的通常运费和约定的保险费。
FCA (free carrier) 是“货交承运人 (指定地点) , 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 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 即完成交货。
CPT carriage paid to ... (…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的缩写形式, 意为运费付至..... (……指定目的地) , 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 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即买方承担交货之后一切风险和其他费用。
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 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 期间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 并办理买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保险, 亦即买方承担卖方交货之后的一切风险和额外费用。
根据贸易术语之间的关联关系, 我们将以上六种术语分为两组:第一组为FOB CFR CIF;第二组为FCA CPT CIP。现对两组术语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
二、两组贸易术语相同点
(一) FOB、CFR、CIF从产生至今一直为外贸企业所使用
作为常用一组术语, 我们对其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点:
1、适用运输方式相同:都适合于水上运输;
2、风险划分的界限相同。即使是CIF负责了保险的费用, 但是风险转移都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也就是说货物上了船, 就没卖方什么事情了。
3、所签署合同性质相同:装运合同, 货物都是在出口国所在地的装运港交货。;
4、进出口请关手续责任方相同:卖方—出口清关, 买方—进口清关;
5、提供这种运输单据相同:都是海运提单。
(二) FCA 、CPT、CIP本组贸易术语的共同点如下:
1、适用运输方式相同:各种运输方式;
2、风险划分界限相同:货交第一承运人;
3、合同性质相同:都是装运合同
4、进出口手续的责任方相同:卖方—出口清关, 买方—进口清关
5、提供这种运输单据的性质相同, 都是多式联运单据。
经过对比之后发现, 这两组贸易术语的相同点竟是如此的相似。现已图表的形式总结如图1: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较FOB、CFR、CIF这三个贸易术语就风险而言, 哪一个对买方更有利”,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他们风险划分的界限都是在装运港的船上, 所以, 就风险而言, FOB=CFR=CIF 。而很多同学的回答会是CIF风险最大, 实际上是大家将风险和费用混淆了。那他们之间费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三、两组贸易术语费用构成比较
既然FOB、CFR、CIF有如上述的共同点, 那么他们的区别在何处呢?
就费用的构成而言, 在FOB术语基础上, 若卖方再增加一部分义务——承担货物到目的港运费, 该术语就变为了CFR。在CFR基础上, 卖方再承担货物到目的港的保险费, 则该术语就变成了CIF。至于FCA、CPT、CIP之间的关系, 也是如此。如图2所示:
四、对应术语之间的巧妙关系
随着国际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内陆国家参与世界贸易程度的不断提高, 仅适合水上运输术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运输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人们势必会寻找一种如之相似贸易术语。将我们经常用的贸易术语, 一一对应的进行替代。即FCA对应FOB, CPT对应CFR, CIP对应CIF。现对应术语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
FCA与FOB同属F组术语, 具有F组术语的共同点,
(1) 运输承担责任方相同。
(2) 合同性质相同都是装运合同, 象征性交货。
(3) 进出口清关手续责任方相同。
这两个贸易术语的本质区别在与运输方式不同, 由于运输方式不同, 导致了风险划分界限和运输单据的不同。由于FCA术语下, 卖方可以未到装运港之前的路上, 把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 即完成交货义务。因此, 与FOB术语相比, 使用FCA术语卖方可以及早的转移风险, 较早的取得运输单据, 较早的交单, 及早得结汇, 这样有利于卖方资金周转, 对卖方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CFR与CPT、CIF与CIP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在于适用的运输方式, 决定了风险划分界限和运输单据的不同, FCA与FOB相比的优越性也同样适用于CFR与CPT、CIF与CIP。
如图3分析所示:
五、结论
贸易术语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重叠部分有很多。初学者经常将其混淆, 然而在实践中, 贸易术语的使用频率有很高。本文将贸易术语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比较, 通过图标的形式将贸易术语之间的关系, 从他们相同点、不同点和费用的构成方面进行表述, 希望给初学者在贸易术语的理解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贸易术语 篇8
国际商会自1921年开始编纂贸易术语, 至今日贸易术语已经历经近百年的岁月、多次修订, 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行了最新修订版本《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以下简称2010通则) 。《2010通则》的实施给报关报检、国际结算、保险业、国际货物运输业等国际贸易相关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要求, 同时相关的从业人员也要更新知识, 理解新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2010通则》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以下简称《2000通则》) 中FOB术语的变化
(一) 适用范围的变化
《2010通则》首次明确规定贸易术语即可以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也可以适用于国内贸易。这一巨大变化扩大了FOB术语的适用范围, 同时也推进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衔接, 有助于规范国内贸易行为, 方便买卖双方确定各自在交易中的责任和义务, 简化国内贸易货物交付手续。但是由于FOB术语涉及到清关手续, 如何在国内贸易中准确、适当的使用FOB术语, 还需要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的探索和修正。
(二) 风险划分点的变化
国际货物的装运过程及装运过程中的风险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2000通则》中以“装运港船舷”作为FOB、CFR、CIF三个术语风险划分点的做法在将装运过程进行了分割的同时也割裂了装运过程中的风险, 使“风险存在想象中的垂直线上摇来晃去的陈旧概念 (《国际条规2010》的导言, 国际商会中国台北分会。) ”, 无形中就加重了买方所需承担的风险。 (邓旭,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主要变化和发展)
在《2010通则》所规定的FOB术语摒弃了以往以“装运港船舷”为风险划分点的做法, 而改用“装运港船上”作为新的风险划分点, 这一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统一了装运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也更加接近现代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对于买卖双方更加公平。
二、《2010通则》下FOB术语面临的风险
(一) 船货衔接的风险
船货衔接的风险是指由于买方可能不履行租船订舱义务带来的损失。根据《2010通则》的规定, 凡是以FOB术语成交的合同, 须由买方负责租船订舱, 并且支付运费, 卖方只需将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装运至买方指定的船只上即可。但是, 在装运之前如果买方恶意违约, 拒不派船接货, 就会致使卖方无法按时完成交货义务, 影响卖方收汇, 即使是使用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也会由于无法按时向银行提交单据而无法顺利收回货款。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合同标的货物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 买方出于希望卖方降低价格或者不想继续履行合同等目的, 故意违约拖延派船或拒不派船。此时, 如果是大路货卖方可以另行寻觅新的买家, 损失较小。但如果是买方定制的货物, 卖方无法立刻寻找到新买家, 货物难以变现, 只能接受买家降价的要求。
(二) 买方指定船公司或境外货代可能带来的风险
FOB术语条件下, 是由买方负责订立运输合同、租船订舱并完成进口清关手续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买方直接指定船公司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多数买方会选择境外货代承担分拨集运、进口清关等业务。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不断上升、国内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境外货代进入国内, 业务日渐活跃, 使我国FOB指定境外货代的比例日趋增加。
买方这种指代境外货代或者船公司的行为给我国出口方增加了一定的风险。首先就是船货衔接的风险, 有时候船公司舱位非常紧张, 买方不一定会及时订到舱位。国际贸易中卖方备货到交货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 很多船公司在港口每周通常只有一个船次, 若我方赶不上最近的船次就必须等待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从而影响我方收汇。
由于船公司或者境外货代是与买方签订合同, 是为买方服务的, 很可能出现进口商也会勾结船公司或境外货代骗取货物的情况。心存不善的境外货代或船公司与买方狼狈为奸, 无单放货给买方, 致使我国出口方钱货两空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 提单托运人和收货人填制可能出现的风险
根据FOB术语中对于买卖双方责任与义务的规定, 买方负责租船订舱, 而交货和装船却是由卖方来完成, 实际上FOB术语是将一个连贯的物流过程分割成了两部分。实际完成装运工作的是卖方, 因此卖方才是真正的托运人。但与船公司或者货代签订合同的是买方, 因此买方也完全可以成为提单上的收货人, 在法律上毫无问题。而这样一来, 卖方在货物装运完成后持单向银行申请结汇时, 银行会因为单证不符拒绝议付货款, 给卖方带来结汇的风险。
三、《2010通则》下FOB术语的风险防范
(一) 仔细分析风险, 慎重选择贸易术语
在进行贸易磋商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贸易术语选择的重要性, 出口商必须仔细分析所选贸易术语的潜在风险, 尽量使用CIF或者CFR术语。因为在CIF和CFR术语下签订的合同, 由卖方负责签订运输合同, 不存在船货交接问题。而且CIF和CFR术语统一了卖方作为交货人和托运人的身份, 卖方是提单上唯一的托运人, 有效地避免了提单托运人和收货人填制带来的风险。
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了FOB术语, 卖方在签订合同之前, 要谨慎地评估进口商的经营情况和商誉, 避免与资信不良的进口商合作, 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自身利益。同时, 应在合同中明确的对买方派船接货时间进行规定, 如果买方在约定的时间未能及时派船接货, 卖方则有权利自行租船订舱, 由此产生的费用和损失则由买方赔偿。
(二) 慎用国外货代, 注重货代资信调查
在已采用FOB术语签订合同的情况下, 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商指定的船公司或境外货代。如外商坚持使用境外货代, 卖方可通过国际咨询机构对该货代的资信进行深入调查, 可以使用资信良好的境外货代。
(三) 认真缮制提单, 杜绝无单放货
为防范船公司与外商勾结无单放货的风险, 坚持在提单上以卖方作为托运人是较为稳妥的做法。但如果买方或者货代信誉良好, 可以酌情处理。
(四) 选择安全主动的支付方式, 注重风险分散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卖方有时也会通过降低付款条件来争取客户。当不得不采用托收作为付款方式时, 要仔细审查买方的经营状况和商誉资信, 以免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拒付货款。
当采用风险较大的支付方式时, 卖方要充分估计风险, 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例如, 购买卖方利益险或办理国际保理, 符合规定的还可以办理出口信用保险, 通过各种保障手段来分散风险, 实现安全贸易。
参考文献
[1]邓旭.《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主要变化和发展[J].国际经贸法规, 2011 (12)
[2]王林霞.FOB条件下出口商面临的风险及防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3]张华勇.FOB术语中采用电汇支付方式对卖方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8)
[4]胡豹.海运提单风险及防范研究[J].中国商贸, 2009 (17)
浅析FCA贸易术语下卖方风险 篇9
一、术语介绍
FCA是free carrier也就是“货交承运人 (……指定地点) ”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 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 即完成交货。FCA属于货交承运人术语, 该术语可用于各种运输方式, 包括多式联运。“承运人”指任何人在运输合同中, 承诺通过铁路、公路、空运、海运、内河运输或上述运输的联合方式履行运输或由他人履行运输。若买方指定承运人以外的人领取货物, 则当卖方将货物交给此人时, 即视为已履行了交货义务。
二、卖方风险
(一) 承运人和交货地点问题
在FCA条件下, 按照《通则2010》规定, 卖方无义务签订运输合同。通常是由买方安排承运人, 与其签订合同并将承运人的情况通知卖方。此处所指的承运人, 既可以是拥有运输工具的实际承运人, 也可以为运输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双方交货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装卸货物的责任划分问题。如果双方约定的交货地点是在卖方所在地, 卖方无义务提供运输工具, 只需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安排的承运人所提供的运输工具即可;如果交货地点是在其他地方, 卖方则有义务提供运输工具, 将货物运到指定地点, 交给承运人, 在自己所提供的运输工具上完成交货义务, 应该指出的是, 卖方没有卸货的义务。总之, 卖方只负责装一次货物。
在FCA条件下, 若买方请求或根据交易习惯问题, 卖方可按通常条件订立运输合同, 但由买方承担风险与费用。
由于是卖方发货, 而由买方指定承运人并订立运输合同, 因此货物与运输工具的衔接是否顺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操作中, 由于衔接不当出现的货物等运输工具或运输工具等货物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额外损失。尤其是在销售市场不景气, 货物价格下跌的情况下, 买方往往故意延迟提货甚至不指定承运人拒绝提货而毁约, 造成卖方货物积压在指定地点毁损或灭失, 给卖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FCA项下若货与运输工具衔接不当容易造成卖方损失。
(二) 风险转移问题
FCA属于货交承运人术语, 风险转移是以货交承运人为界的, 若买方未能及时通知卖方或由于买方的责任使得卖方无法如期完成交货, 其风险应由买方承担。据《通则2010》规定, 自规定的交付货物的约定日期或期限届满之日起, 买方要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但以该项货物已清楚地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者为前提条件。
案例:我方以FCA贸易术语向意大利出口布料一批, 双方约定最迟的装运期为4月12日, 由于意方业务员疏忽, 导致我出口商在4月15日才将货物交给意方指定的承运人。当意方收到货物后, 发现部分货物有水渍, 据查是因为货交承运人前两天大雨淋湿所致。据此, 意方向我出口商提出索赔, 但遭到拒绝。
在此案例中, 意方没有理由向我出口商提出索赔, 因为FCA项下, 意大利进口方负责运输, 但意方未在合同约定的装运期内派去运输工具, 导致卖方无法及时交货, 所以在运输工具晚到的时间内发生的损失应该由意大利进口方承担。但其承担损失也有一个前提, 即我方出口意大利的布料已经特定化, 该特定化的货物遭雨淋, 意方才承担该损失。
(三) 货物控制问题
卖方按照合同规定将货物交付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后, 便丧失了对货物的控制权。货物在运输途中, 承运人往往是听从签订运输合同的进口商的指令而不是出口商的指令。所以, 一旦买方的支付状况或其他情况出现问题, 卖方很难在运输的过程中转卖货物或采取其他的补救措施, 因此对出口商是极为不利的。出口商尽量对运输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加以把握, 掌握主动权, 若在运输的环节上没有把握, 则应尽量避免FCA术语, 一面落得钱货两空的局面。
(四) 支付方式的选择问题
FCA作为F组术语, 可以采用信用证结算, 因为信用证处理的是纯单据业务。但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最常见的就是“软条款”的存在。若信用证中出现软条款, 受益人制单结汇必然受买方的制约, 对受益人十分不利。还有一种情况即在远期付款交单 (D/P after sight) 条件下进口地银行与进口商串通, 在没有得到出口商同意的情况下, 进口商凭信托收据 (T/R) 向进口地银行借出货物提单, 先行销售, 待销售得到货款后再向银行支付。在此种情况下, 若进口商亏损无力向银行付款, 则出口商落得钱货两空的局面。
另一方面, 进口商可能提供伪造的信用证欺骗议付行和受益人, 从而骗取货物。
三、结语
FCA术语是国际货物贸易往来中常用的贸易术语之一, 也是卖方面临风险较大的贸易术语之一。随着给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保护我国出口商的利益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立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我国政府不管是从立法上还是从政策上, 都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FCA贸易术语下我国出口商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璐.贸易术语选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 (9) [1]张璐.贸易术语选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 (9)
贸易术语 篇10
一、贸易术语在买卖合同中的重要性
(一)贸易术语是价格条款的构成要素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合同的价格条款要明确所采用的贸易术语,如“USD1 000 PER METRIC TON CIF KICT KARACHI INCOM-TERMS 2010”,贸易术语是构成商品单价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于不同贸易术语所表示的商品价格构成不同,FOB是商品的出口成本价,而CIF还包含了货物出口的海运运费及海运保险费。所以,同样商品的单价按不同贸易术语报价,价格不同。在订立买卖合同时,双方必须明确成交商品的价格条件,并将其以条款的形式规定清楚。
(二)贸易术语明确了买卖合同的主要交货条件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是货物,货物要实现从卖方至买方的交接要经过多个环节,各环节涉及的责任和费用需要在双方之间加以划分。INCOTERMS 2010通过相互对应的形式列出了买卖双方应承担的主要义务。双方只要确定了交易采用何种贸易术语,有关货物交接的主要责任与费用即按照该惯例对贸易术语的解释在当事双方划分,合同通常无需再就上述内容做出重复规定。
(三)贸易术语的选用关系到买卖合同中其他条款的订立
除构成价格条款的要素外,贸易术语与合同中其他条款密切关联。装运条款中关于交货地点、装运港或装运地、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规定应与贸易术语后指明的地点相符。保险条款的一般内容包括投保人、险别、保险金额等。按照INCOTERMS 2010对CIF术语卖方义务A3条b)之规定:“卖方必须自付费用取得货物保险。该保险需至少符合《协会货物保险条款》‘条款(C)或类似条款的最低险别。……保险最低金额是合同规定价格另加10%(即110%),并采用合同货币’”。合同所订保险条款的内容应参照与选用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保险义务的规定,若双方约定提高险别或保险金额,应在合同中具体订明额外的保险费用应由哪方支付。
支付条款在合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支付方式。国际贸易常用的支付方式有电汇、托收和信用证,贸易术语与支付方式搭配得当才会有利于货款的顺利结算。若合同约定采用信用证付款,需注意信用证支付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单据买卖,银行付款的唯一依据是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单内相符。这种支付特点与属于象征性交货的贸易术语十分契合,如CIF术语虽然规定卖方要自负费用地办理从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输和保险,但卖方完成交货义务是在装运港货物装上船时,卖方交货后货物的风险和其他费用转移自买方。所以CIF术语下,卖方在完成交货义务后,即可持作为物权凭证的海运提单以及其他货运单据要求买方付款,这种凭单交货的做法与信用证单据买卖的特点相适应。
(四)贸易术语决定买卖合同的性质
在贸易实践中,常以交易采用的贸易术语给合同命名,如称按FOB术语签订的合同为FOB合同,按CIF术语签订的合同为CIF合同。基于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中责任、费用和风险划分的规定,不同贸易术语下卖方完成交货义务的地点不同,卖方可能在卖方所在地、出口国装运港或装运地、进口国终站或目的地等不同地点完成交货义务。卖方在装运港或装运地完成交货,则卖方不承担货物完好、安全地到达买方责任,因为卖方完成交货义务后的风险和费用是由买方承担的。若合同采用的是卖方在装运港或装运地完成交货义务的术语,则可称之为“装运合同”。装运合同是与“到达合同”相对的一种合同,在到达合同下,由于采用的贸易术语规定卖方需要在进口国终站或目的地完成交货义务,即卖方要将货物实际交付到买方。由于业内人士一般依据贸易术语判断合同性质,所以合同对卖方交货义务最好不要做出矛盾的规定,如CIF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若在合同中又同时规定到货时间和货物逾期到达将拒付货款,这本身与装运合同的性质相违背,容易产生争议与纠纷。
(五)贸易术语补充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买卖双方如果在合同中未对适用法律作出规定,在发生争议时,可以适用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INCO-TERMS 2010建议“如果想在合同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应在合同中用类似词句做出明确表示,如‘所选用的国际贸易术语,包括指定地点,并标明‘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虽然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通过合同规定可以赋予它强制性的约束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九条规定:“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据此,若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中对贸易术语已有解释的事项发生争议,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援引惯例对此问题的规定来裁决。
二、买卖合同的规定与履行影响贸易术语的使用
(一)合同规定对贸易术语构成补充或更改
贸易术语虽然对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中的主要义务作出了规定,但仍有不完善或不合理之处,需要通过合同补充说明或变通使用。例如CFR和CIF术语都规定卖方要办理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的手续并支付运费,但在租船运输项下,货到目的港后的卸货费用由谁负担却并未说明。大宗商品通常采用租船运输,若船方按不负担装卸费的条件出租船舶,卸货费应由哪一方承担,买卖双方应在合同中进行约定。
在外贸实践中,可以对贸易术语变通使用,常见的做法为规定变形条件。术语变形实际上是交易双方对现有术语的修改使用。只要在合同中做出了与选用术语规则不同的规定,即可认为是术语变形。至于如何变形、变形后术语的确切含义,及其对双方责任、费用与风险的划分,完全由当事人在合同中自行约定。例如EXW术语规定由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办理货物出口清关,但考虑到外国人不方便办理本国的出口手续,买卖双方可以在合同中规定“EXW cleared for export”,意为在EXW条件下,卖方负责出口清关。
(二)买卖合同执行情况约束贸易术语对风险的划分
贸易术语对货物交接过程中风险转移的界限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如FOB术语的风险转移界限是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时,同时规定买方未按时接运货物则风险可以提前转移,“但以该货物已清楚地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者为限”。由此可知,贸易术语所述风险提前转移的前提是货物被特定化为合同项下的货物。在买方未按合同约定接运货物的情况下,若卖方未按合同规定对交易的货物加以正式划拨、包装和标记,则货物在存仓或运输过程中损坏或灭失的风险仍由卖方自行承担。所以,买卖合同的执行情况将会决定贸易术语划分的风险是否发生转移。
三、结论
贸易术语 篇11
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中,根据英国协会货物条款和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运输货物投保时,都采用了“仓至仓条款”。所谓“仓至仓”条款,就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货物所承担的保险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包括正常运输过程中的海上、陆上、内河和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到达保险单所载明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尽管“仓至仓条款”涵盖整个运输过程,但是当货物发生损失时,有时却得不到赔偿,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保险公司对索赔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
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公司对索赔人承担赔偿责任,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保险公司和索赔人之间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即索赔人必须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2)向保险公司行使索赔权利的人,必须享有可保利益,即货物损失与索赔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3)被保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遭受的损失必须是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风险造成的,且所遭受的损失与发生的风险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4)被保险货物遭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保险期间之内。
各组贸易术语由于风险转移的界限不同,导致上述条件有时不能同时满足,因而得不到保险赔偿。因此详细分析不同贸易术语下“仓至仓”条款的应用十分重要。
一、E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E组术语,只有EXW(Ex Work),即内陆工厂交货一个术语。该术语下,卖方在卖方的场所或其他指定地点,将未经出口清关的货物置于买方支配时即完成交付,此时风险转到买方,买方就具有了可保利益。如果货物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损失,买方有权向保险公司索赔。但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如果交货地点在卖方仓库内,因为货物尚未离开起运仓库开始正常运输,所以保险责任并未开始,此时发生火灾或盗窃引起的货物损失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也就是说当交货地点在卖方仓库内时,买方承担的风险实际上超出了“仓至仓”条款的承保范围。第二如果货物由卖方代为装载,并驶离起运仓库后进行交接,则此后由承保风险引起的损失保险人将给予赔偿,但对货物装载过程中及其自仓库运至交接地点过程中的货损风险,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买方利益可以获得完全保障,卖方却额外承担了风险。
二、F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1.FCA(Free Carrier),即货交承运人,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卖方在约定的时限内,在指定地点把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相应的出口手续后完成交货义务。风险于货交承运人时由卖方转移至买方,买方负责投保。由于FCA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贸易双方一定要确定交货的地点。不同交货地点下,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范围不同。如果双方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卖方所在地,卖方只需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承运人提供的运输工具即可。此时,卖方承担货物存仓期间以及将货物装上运输工具期间的风险,而买方承担的风险责任早于“仓至仓条款”,因为保险责任于货物运离起运仓库并开始正常运输过程时才开始生效。如果选择其他地方交货,卖方须自行将货物运交承运人,并在运输工具上完成交货义务,而无须负责卸货。此时,卖方还要负担从卖方所在地至承运人所在地期间的货损风险;而买方承担自货交承运人至货物运抵最后仓库期间的风险,属“仓至仓”条款责任范围之内。在FCA贸易术语项下,特别是采用集装箱整箱运输方式(FCL)时,承运人一般不对货物进行清点,常常在提单上注明“不知条款(unknown clause)”,容易产生纠纷,由于承运人不负责任,保险公司也常常以风险未曾发生为由不予理赔。因此,采取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最好是让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清点货物,以免货物发生损失时无据可循。
2.FAS(Free Alongside Ship),即装运港船边交货,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于约定的时间将合同规定的货物交至装运港买方指派的船只旁边,在船边完成交货义务;如果买方所派船只不能靠岸,卖方须自费雇佣驳船把货物运至船边才算完成交货义务。货物从码头装上驳船,以及在驳船行驶到船边的过程中,发生损坏或灭失,均由卖方负责。买卖双方风险划分以船边为界,买方负责投保。保险实际上是从货物被交至船边时开始生效,直到被运至保单载明目的地的最后仓库时终止,即“装运港船边至仓”。卖方不能因为买方投保的起止范围是“仓至仓”,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其原因是卖方与承保人之间不具备合同关系,卖方只有自身向保险公司投保从自己的仓库到船边为止的货运险,才有向保险公司所赔的权利。
3.FOB(Free on Board),即装运港船上交货,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至买方指派的船只上就完成交货义务。货物在装船时越过船舷,风险即由卖方转移至买方。FOB合同下,由买方对货物进行投保。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买方对货物不具有可保利益,即在货物装上船之前,货物的所有权仍属于卖方,而不是买方。因而其保险单项下的保险责任尚未开始,装船前货物的损失,即使由保险单人承担的风险造成,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虽然保险合同包含了“仓至仓”条款,买方仍不能向保险公司索赔。而卖方虽然对货物享有可保利益,但却不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即卖方和保险公司之间没有保险契约关系,同样也不能得到保险人的赔偿。保险公司实际的承保范围是在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之后,到保单所标明的目的地仓库。因此,FOB条件下的“仓至仓”条款实际上表达的承保责任是“船至仓”或“港至仓”。因此,为了保障货物自运离起运仓库至越过船舷时的保险利益,卖方须向保险公司另行投买保险。
三、C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1.CFR(Cost and Freight),即成本加运费,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舶就完成交货义务。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而之后的风险则转由买方承担。同FOB类似,按CFR术语成交时,货物装船前,因是买方投保,卖方无法持有保险单,而买方投保时不具备可保利益,“仓至仓”条款实际上表达的承保责任是“船至仓”或“港至仓”。卖方应就装船前的风险自行投保“船前险”。而货物越过船舷之后,因买方对货物拥有可保利益,同时又是保单的有效持有人,若因承保范围内的风险致使货物遭受灭失或损坏,保险人应予以赔偿。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货到付款或托收等商业信用的收款方式且采用FOB或CFR术语时,按照合同的规定,卖方没有办理货运保险的义务,而由买方根据情况自行办理。如果履约时由于某些原因,包括买方无力支付货款、行情对买方不利、不可抗力或货物与样品不符等等,买方拒绝接收货物,就有可能不办保险,这样一旦货物在途中出险就可能导致钱货两空。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卖方应在当地投保卖方利益险。
2.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即成本加保险费、运费,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和保险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舶就完成交货义务。CIF条件下,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风险也是以装运港船舷为界来划分的,但该术语要求由卖方进行投保,并且保单中的被保险人一栏应注明为卖方,然后随同其他单证一起转让给买方。在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之前,卖方对货物承担风险因而具有可保利益,如若在此期间发生了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卖方有权向保险人索赔。而货物装上船之后,风险由卖方向买方转移,买方取得货物的可保利益,并通过卖方背书转让的保险单成为合法的保险单持有人,享受保险单项下的权利。货物装船后若发生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买方有权向保险公司要求赔偿。因此,可以说CIF条件下的“仓至仓条款”是真正意义上的“仓至仓”。
3.CPT(Carriage Paid to),即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CPT术语与FCA术语都属于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风险划分的界限相同,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转移到买方。至于办理货运保险CPT与FCA一样以货物交付启运地承运人为界,买卖双方各自酌情办理。当买方办理货运保险时,即便采用了“仓至仓条款”,所办理的货运保险也只涵盖货交承运人之后到买方仓库这一区间发生的货物损失。卖方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的发生,必须对风险转移之前的货物加以投保。
4.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即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按照CIP条件成交,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交至(第一)承运人的处置之下即完成交货义务,风险划分的界限与FCA、CPT相同。在办理货物保险方面,CIP术语和CIF术语都规定由卖方负责办理。CIP贸易术语同CIF贸易术语一样,卖方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向保险公司投保,并采用“仓至仓条款”,然后将背书的保险单转移给买方,才能以一张保险单承保货物的全程。同CIF一样,按该贸易术语成交的保险合同是真正意义上的“仓至仓”。
四、D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贸易术语 篇12
由于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交易行为,一般情况下,买卖双方不能当面交接货物和单据,这就需要双方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交货地点以及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于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了贸易术语。贸易术语是商贸高职类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知识点,但由于其专业性强、内容繁复,加上它们之间的区别细微,许多初学者容易混淆,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一些心得。
1 讲清贸易术语的含义
1.1 贸易术语的含义讲解
贸易术语的概念: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确定交货地点,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风险、责任、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
1.2 贸易术语的功能介绍
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后,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贸易术语的功能,就是贸易术语定义里体现的三点:确定交易地点;确定交易条件;表明交易的商品价格构成。
2 13个贸易术语的剖析和比较
2.1 13个贸易术语的剖析
2.1.1 13个贸易术语全体
根据《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目前常用的贸易术语共有13个,分为E、F、C、D四个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分组对各个贸易术语进行简单介绍,随后再对每个贸易术语进行详细的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各个贸易术语的英文及中文意思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以及区分,对每个组的特征有所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在识记每一个术语的含义过程中,教师可分组逐个进行讲解。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每个术语的英文全称。然后,对每一个英文单词尤其是生词进行解释,并逐步引出这个术语的含义及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以FOB为例。首先,让学生记住的FOB英文全称Free On board。然后,讲解每一个词汇的意思。“Free”表示“免责”,“On Board”表示“放到船上”。因此,Free on board的中文翻译就是“船上交货”,意思是当卖方把货物交到指定装运港的船上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
在这个部分,没必要把每个贸易术语介绍的特别细,但要确保学生对13个贸易术语有整体的概念,突出E、F、C、D组的特征,并理解这四组卖方的风险是递增的。在这个部分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有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让学生集中记忆表格1后对他们进行抽查,如果背不出的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表演一个小节目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2.1.2 贸易术语的分解剖析
接下去就是对每一个贸易术语进行深入的剖析。13个贸易术语的内容会让学生觉得内容繁杂,容易混淆。因此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分解法,即每一个贸易术语到最后都可以简化到五方面的内容:卖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办理交货;风险何时从卖方转移至买方;由谁负责办理货物的各种运输、保险、通关过境的手续;由谁支付上述所需的各种费用;买卖双方需要交接哪些有关的单据。值得注意的是,13个贸易术语的定义都是从出口商的角度出发的,学生必须明确这一点,这对费用、风险的划分的理解十分重要。
2.2 13个贸易术语的比较
由于13个贸易术语掌握起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搞清楚贸易术语之间的区别十分重要。可以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2.2.1 交货地点
13个贸易术语的交货地点一般都直接体现在完整的贸易术语中。如CFR,Cost and Freight(…named port o destination)中交货地点就明确在目的港。
2.2.2 风险划分
《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每一种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有明确的规定,除了FOB、CFR和CIF这三个贸易术语风险是在装运港船舷由买方转移至卖方外,其余10个贸易术语的风险转移时间均在交货时。
2.2.3 手续办理
(1)通关办理。除了EXW和DDP之外,根据方便原则,出口通关手续均由买方负责办理,而进口通关手续由卖方负责办理。EXW的进出口通关手续均由买方负责办理,而DDP的进出口通关手续均由卖方负责办理。(2)运输、保险的办理。运输、保险的办理D组和CIP由卖方负责办理运输、保险的手续,其余均由买方负责。而为了使买卖双方在交货和接货的过程中货物与运输工具能够顺利地衔接,买卖双方通常负有相互通知的义务。如FOB规定买方必须给予卖方关于船名、装船地点和要求交货时间的充分通知,卖方必须在装船后给予买方及时的通知,便于买方及时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手续。
2.2.4 费用负担
在进出口贸易中,涉及到的费用很多,主要包括清关费用、报检费用和其他单证费用,谁负责通关就由谁负责相应费用。每种贸易术语都会规定相应的费用划分点。如CIF,Cos 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卖方必须负责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费,以及负责租船订舱,支付从发运港至目的港的正常运费。
由于FOB、CFR和CIF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十分常用,因此教材中专门把这三个术语作为一组进行区别和比较。在这个部分可以通过一堂专门的案例教学课替代传统的教材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贸易术语的选择
高职类的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学习贸易术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些术语。慎重选择贸易术语,对于出口厂商安全收汇,防范国际诈骗,提高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先要考虑影响贸易术语的因素。这个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3.1 报关因素
贸易术语涉及到报关因素。显然,报关手续由本国当事人办理比较方便。13个贸易术语中,仅有EXW和DDP涉及到跨国办理报关。从出口商的角度,DDP的进出口报关均由其独立完成,因此在选择之前卖方一定要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以防将来在进口报关时遇到问题导致不能结汇。
3.2 运输、保险因素
3.2.1 运输因素
在《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有6种术语(FAS、FOB、CFR、CIF、DES、DEQ)仅适用于水运,其他7种则不受限制,可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因此,当货物要选择陆运、空运时,就不能使用以上6种术语,以免产生争议。但在选择6种适合水运的术语时还应注意运输条件和实际的运输能力。当货源处在内陆地区时,出口宜采用FCA、CPT、CIP三种货交承运人的术语,以减少风险和运输责任,并利于提前交单结汇;当货源处于沿海地区时,出口可采用FAS、FOB、CFR、CIF四种在装运港交货的术语。
3.2.2 保险因素
在国际贸易中,货物在国际长途运输中存在诸多风险,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甚至战争等社会政治事件,一般卖方也不愿承担。因此,在实际业务中较少采用E、D两组术语。
3.3 货物因素
国际贸易中货物的品种很多,而不同品种的货物其特点也各异,从而影响了术语的选用。如某些季节性、节令性强的商品,必须保证货物的到达时间以赶上销售时机,因此,往往需采用D组术语订立“到达合同”;又如精密仪器、贵重物品、鲜活商品和急需物资,因要求货运质量高、运输速度快而需用航空运输,此时,仅适用于水运的FOB等术语就不能采用,而只能采用适合于各式运输的FCA等术语。
当然,影响贸易术语选择的因素还有很多,但选用贸易术语时应本着保障货、款的前提,不应单纯追求成交量和货款的高低。毕竟在国际贸易中安全谨慎是第一位的。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综合考虑各因素对贸易术语的影响,对买卖双方均提出了常用术语的选择顺序。
出口商选用术语的一般顺序:CIP→CIF→CPT→CFR→FCA→FAS→FOB
进口商选用术语的一般顺序:FOB→FAS→FCA→CFR→CPT→CIF→CIP
对高职商贸类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掌握了贸易术语的知识,可以帮助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刘佳《.2000通则》贸易术语比较及应用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71.
[2]崔艳.浅析案例教学在贸易术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6):89-90.
【贸易术语】推荐阅读:
贸易术语的选用08-14
对外贸易术语09-13
《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论文05-13
《国际贸易术语》习题09-30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06-06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比较09-28
国际贸易术语故事记忆10-27
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07-30
国际贸易术语十三种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