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铁路运输中的贸易术语(共10篇)
国际铁路运输中的贸易术语 篇1
国际贸易术语
一、FCA贸易术语
Free Carrier(...named place)的缩写, 即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此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而言。当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照管,并办理了出口结关手续,就算履行了其交货义务。FCA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
二、CPT贸易术语
CPT“运费付至(……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CPT术语中的“承运人”是指任何人,在运输合同中,承诺通过铁路、公路、空运、海运、内河运输或上述运输的联合方式履行运输或由他人履行运输。CPT中如果还使用接运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约定目的地,则风险自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转移。CPT术语要求卖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三、CIP贸易条款
CIP贸易条款是英文: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的英文缩写,即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CIP意思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亦即买方承担卖方交货之后的一切风险和额外费用。
四、DAF贸易术语
DAF是D组贸易术语的一项,DAF贸易术语是指当卖方在边境的指定的地点和具体交货点,在毗邻国家海关边界前,将仍处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办妥货物出口清关手续但尚未办理进口清关手续时,即完成交货。
五、DDU贸易术语
DDU贸易术语指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DDU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
六、DDP贸易术语
DDP贸易术语指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DDP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办理完进口清关手续,将在交货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与买方,完成交货。
国际铁路运输信息还可以在物畅网查询,查询线路运价。
国际铁路运输中的贸易术语 篇2
国际商会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以下简称《通则》) 是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基于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通则》也就成为高等教育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 (法) 等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理解并熟练掌握的重点学习内容, 同时贸易术语也是各类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考试中必不可少的测试点。
在实践中, 最常使用的贸易术语只有三四个, 而在《通则》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则是《通则》所规定的全部术语。2000年《通则》规定了13个贸易术语, 2010年《通则》规定了11个贸易术语。同时, 由于《通则》是国际惯例而不是法律, 不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 实践中会出现有的国际贸易合同选择适用2010年《通则》、有的国际贸易合同选择适用2000年《通则》的现象。因此, 2010年《通则》和2000年《通则》的规定中不相同的部分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记忆十几个由缺乏关联性的英文字母组成的贸易术语已经很困难, 再加上每一个术语所蕴涵的价格构成和交货条件以及每一个术语所划分的买卖双方风险、责任、费用的分担, 贸易术语学习成为一大难点,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难点。
二、《通则》教学方法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通则》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教学, 一种是按《通则》的编排方式进行教学。
现行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 (法) 教材中对贸易术语的编排方式通常采用的是直叙法。这种方式是把全部贸易术语按序排开, 对每一个贸易术语用一段话解释其含义, 然后用多段文字解释每一个术语之下卖方的义务、买方的义务、国际运输与保险合同、风险转移、费用划分等。而《通则》的编排方式是把全部贸易术语按序排开, 对每一个贸易术语用一段话解释其含义, 然后用列表的方式将每一个术语之下买卖双方的义务全部囊括起来, 有关国际运输与保险合同、风险转移、费用划分等内容具体化为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并体现在列表之中。上述两种编排方式对应着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方法。“教材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个贸易术语下的买卖双方义务和费用划分等, “《通则》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贸易术语的调整范围和买卖双方义务有全面的了解。
在实践中, 两种教学方法都难以避免以下3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枯燥。每一个贸易术语都涉及买卖双方义务、价格构成、交货条件、国际运输与保险合同、风险转移、责任与费用划分等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上述内容讲解很多遍, 这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枯燥乏味的。二是教学时间长。一般情况下, 要做到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贸易术语理解透彻, 讲解时间和测试时间相加约需4个课时。三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贸易术语难记忆、易忘记、易混淆, 测试得分率低, 因此很容易出现学生在学期中间掌握而到学期末又忘得差不多的情况。
三、《通则》图式法教学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理解贸易术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即货物需要经过哪些流程、涉及哪些费用才能从一个地点运至另一个地点, 其中又可能存在哪些风险。鉴于多数学生没有交付货物的实践经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品邮寄流程进行概括总结, 进而分析国内不同省份之间货物流动的流程和步骤, 最后分析国际货物流动的流程和步骤。对国际货物流动的流程和步骤的分析体现在图中的横轴上, 具体而言, “供货”是指卖方应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以及单证, 该货物位于卖方国境之内;“出关”是指货物需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 并经办理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准备运出出口国海关;“启运地∕装运港”是指货物进行国际运输的始发地。“供货”与“出关”、“出关”与“启运地∕装运港”之间的两条实线表示货物在卖方国境内的运输过程, 涉及该运输过程中运输合同的签订、费用和风险的承担。
“目的地∕目的港”是指货物进行国际运输的终到地。“启运地∕装运港”与“目的地∕目的港”之间的虚线表示货物的国际运输过程, 这一过程同时是承运人履行国际货物运输合同、保险人履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过程, 涉及国际运输过程中运输合同的签订、保险合同的签订、费用和风险的承担等。准确地讲, 虚线中的“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应是货物国际运输合同和国际运输保险合同的履行过程, 不能按流程顺序理解为在货物到达“启运地∕装运港”后才签订合同。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何时签订取决于依据贸易术语承担签订这两个合同之义务的当事人, 签订时间实际上是在买卖合同签订之后、货物运到“启运地∕装运港”之前。
“入关”是指货物需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 并经办理进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准备运入进口国海关。“目的地∕目的港”与“入关”、“入关”与“付款”之间的两条横线表示货物在买方国境内的运输过程, 同样涉及该运输过程中运输合同的签订、费用和风险的承担。需要说明的是, 货物进入进口国境内后, 经进口国国内运输运至买方营业地或其指定地点,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到货”, 而笔者基于《通则》中对于买方义务的表述用语 (“付款”) , 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付款”, 同时将“付款”前的横实线以横虚线代替以示区别。
第二步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货物流转过程的前提下, 让他们明白: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将会涉及签订国内和国际运输合同、签订保险合同、办理出口和进口清关手续, 由此将产生费用、关税和其他税款与支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各种风险和责任。买卖双方需要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就对上述义务、责任、风险和费用确定一个分担的标准, 以保证货物能正常运至买方控制之下。鉴于这一流程分为多个步骤, 买卖双方可以有多种分担方法, 但是在任何一种分担方法之下, 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责任、风险和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如此一来, 买卖双方只要在合同中约定有贸易术语, 就不需再用烦琐的语言约定双方在货物流转过程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同时, 由于贸易术语过于简便, 还需要由双方都认可的惯例对各个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具体的权利义务进行详细的解释, 从而产生了包括《通则》在内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各种国际惯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需要提醒的是:贸易术语有十几种, 但在某一具体的买卖合同中, 只需要一个贸易术语;买卖合同在约定贸易术语的同时还需约定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 以避免因解释不同而可能引发的纠纷。
第三步是具体分析《通则》所规定的每一种分担方法 (每一种贸易术语) 下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费用分担和风险转移点。教师可以先挑选比较常用的贸易术语进行分析, 如“FOB装运港”这个术语。教师讲解时先不引入FOB的概念, 仅指明图中FOB的纵线箭头处, 表示这是其中一种分担方法。如果买卖双方选择此种方法, 则纵线左边的流程步骤、风险责任、税费由卖方承担, 纵线右边的流程步骤、风险责任、税费由买方承担, 双方分担权利义务的分割点即“风险转移点”是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时。对双方具体权利义务的讲述建议采用《通则》的表述。在全部内容讲解完成后, 再引入FOB术语的概念, 即这种分担方式被抽象为“FOB装运港”。通过教师对3~4个常用术语的讲解, 学生基本可以以流程图为基础推断出其他术语所表示的分担方法, 此时就可以自己尝试表述其他术语下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转移点。
第四步是讲解图示所表述的其他内容以及读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 图示中横线上方的术语是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 (包括海上运输和内河运输) 的贸易术语, 横线下方的术语是仅适用于海上运输方式或内河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第二, FOB、CFR、CIF 3个贸易术语虽然纵线箭头所指向的地点不同, 但区别仅在于国际运输合同和国际运输保险合同的签订人不同, 其他权利义务和风险转移地点完全一样, 所以表示这3个贸易术语的纵线箭头之间用横线相连, 同时指向风险转移点“装运港”。FCA、CPT、CIP 3个贸易术语同样如此。第三, 除个别贸易术语 (CFR、CIF、CPT、CIP) 外, 每个贸易术语的中文译名和术语本身所指定的地点通常就是“风险转移点”。第四, “启运地∕装运港”与“目的地∕目的港”上的方框可以看作运输工具, 以此可以看出FAS与FOB的区别在于FOB的卖方需装货、DAP与DAT的区别在于DAT的卖方需卸货。第五, 提醒学生除了注意贸易术语的中文译名, 还要注意术语中指定地点的性质, 并要求学生根据指定地点来确定买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第六, 在指定某个贸易术语并要求分析此术语基本内容时, 图示法可以帮助学生直接在图示中找到该术语, 然后依据该术语的纵线箭头所做的分割向左找出卖方的义务, 向右找出买方的义务。但是, 应告诫学生, 在查找某一方的义务时应一直查找到图示中标明“卖方”或“买方”的地方, 在“卖方”与某术语的纵线箭头之间的流程是卖方的义务, 在“买方”与某术语的纵线箭头之间的流程是买方的义务, 纵线箭头指向的地点是“风险转移点”。
四、图示法教学的效果分析
笔者对传统教学方法和图示教学方法进行了效果比较, 过程与结果如下。
教学对象:同一年级法学专业普通大专学生A班和B班, 其中A班61人、B班57人。
教学方法:A班采用传统教材法, B班采用图示法。
测验对象:A班和B班各随机抽取50人。
测验方法:开卷测验, A班可以使用教材, B班只允许使用图表。测验时间:50分钟 (教学完成后的第一次课, 教学与测验间隔2天) 。
测验试题:“中国企业A与美国企业B之间有经常性贸易往来, 分别在上海或西雅图交接货物。两企业之间所签订的买卖合同中曾使用过下列贸易术语, 请根据所给的贸易术语回答下表中的问题。”该表第一行为“贸易术语、卖方、买方、出关手续办理人、入关手续办理人、国际运输合同签订人、国际运输保险合同签订人、卖方国内运输风险的承担人、买方国内运输风险的承担人、国际运输风险的承担人、风险转移地点”, 第一列为“贸易术语、EXW上海、EXW西雅图、FOB上海、FOB西雅图、CIF上海、CIF西雅图、DAT上海、DAT西雅图、DDP上海、DDP西雅图”, 要求学生在表中的100个空位中填写上答案 (“A”或“B”、“上海”或“西雅图”) 。
其他要求:写完后不得检查, 立即上交, 并在答卷上写明所用时间。最快完成时间:A班最快完成者用时32分钟、得80分, B班最快完成者用时19分钟、得92分。
测验结果:A班满分者4人, 80分至100分者13人, 60分至80分者18人, 60分以下者15人, 其中0分者4人;B班满分者18人, 80分至100分者21人, 60分至80分者8人, 60分以下者3人, 其中0分者1人。
国际铁路运输中的贸易术语 篇3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特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贸易术语,并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单价除了单位价格金额、计量单位、计价货币之外,还需标明相应的贸易术语。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贸易术语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允许双方在签订相关合同时,可以做出相应修改,由于我们的许多企业对这些规则不甚了解,甚至存在一些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得我们许多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CIF术语下的合同性质的误区
CIF价格包括出口总成本加上国外运费和保险费、净利润,风险的转移以卖方在装运港口将货物越过船舷时转移给买方。由此可知,CIF术语下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因其在海运中运用,所以通常须在CIF术语下注明目的港名称,如CIF上海,这就使我国的许多企业将其认为是到货合同,因而承擔了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同时,我国在早期曾将CIF术语译为“到岸价”,从而使人们对CIF术语从根本上产生了偏差认识,导致许多企业深受其害。
二、CIF术语下的保险险别、金额的误区
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价格术语(PriceTerms)通常用一个简短的概念(如Free on Board)或三个字母的外文缩写(如FOB)表示价格的构成和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手续,费用和风险的责任划分。目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贸易术语是国际商会于1999年9月公布,并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在《2000年通则》中,共设定了13个贸易术语,其中CIF、FOB、CFR三种贸易术语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最常采用的三种,尤其是CIF术语,因其能够带动我国保险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而备受追捧,同时也因为对术语的使用不当,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此,本文谨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谈CIF的应用中的几点误区,以便我们在实际业务中能够正确运用该术语,从而维护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CIF价格的I是指保险,在CIF术语下,越过船舷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而运输途中的保险又是由卖方办理的。术语下的保险是最基本的险种,因此,在实际业务中,为明确责任买卖双方一般应就保险金额、保险险别和适用的保险条款等做出详细规定。如无相反的明示协议,卖方只按与协会货物保险条款或其他类似保险条款中最低责任的保险险别投保。
三、交货方式的误区
从交货方式来看,可分为实际交货和象征性交货。实际交货是指卖方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将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提交给买方或买方指定的人,而不能以交单据代替交货;而象征性交货是指卖方只要近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证,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CIF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交货,卖方只要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证,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货物是否完好与卖方是无关的。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受实际交货观念的影响,加上对CIF术语合同性质的错误认识,将象征性交货视为实际交货,从而承担了不必要的责任,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确,尽管按CIF术语交易是象征性交货,卖方履行其交单义务,只是得到买方付款的前提条件,但是除此之外,卖方还必须履行交货义务,如果卖方提交的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买方即使已经付款,仍然可以根据合同的规定向卖方提出索赔。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篇4
Incoterms-2010 术语由原来四大类变为两组,种类由原来的 13 种变为 11 种: 将原来的 E、F、C、D 四大类变更为以下两类: 一组)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二组)只适用水运(海运及内河运输)Incoterm-2010 删去了 Incoterms-2000 的以下 4 个术语:
DAF(Delivered at Frontier)DES(Delivered Ex Ship)DEQ(Delivered Ex Quay)DDU(Delivered Duty Unpaid)新增加的 2 个术语: 边境交货目的港船上交货 目的港码头交货未完税交货
DAT(目的港码头集散站交货 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取代了 DEQ,且扩展至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
DAP(目的地交货delivered at pl 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货(取代了DAF、DES 和DDU 三个术语)1
修改后的 11 种术语如下: 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Any Mode of Transport):
E X W、F C A、C P T、C I P、D A T、D A P、D D P EXW(ex works)FCA(free carrier)CPT(carriage paid to)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DAT(delivered at terminal)DAP(delivered at place)DDP(delivered duty paid)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Sea and 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 Only):FAS、FOB、CFR、CIF FAS(free alongside ship)FOB(free on board)
CFR(cost and freight)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装运港船边交货 装运港船上交货
成本加运费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修订后的 Incoterms-2010 就风险转移问题取消了“船舷 ”的概念 ,即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后的一切风险。在 FAS、FOB、CFR 和CIF 等术语中加入了货物在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连环贸易)的责任义务的划分。Incoterms 2010 不仅适用于国际贸易合同,也适用于国内贸易合同。2
始发地工厂交货 始发地货交承运人 运费付至(目的地)
目的港码头或集散站交货目的地指定地点交货目的地完税后交货
尽管以上术语较 Incoterms-2000 有所进步 ,但 FOB 术语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当集装箱化运输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时,由于买家在全球市场签订合同时自由使用 FOB 术语,该术语在码头作业费的支付问题上未能解释清楚,因此付货人、特别是亚洲的付货人一直是码头附加费的受害者。目前在 FOB 术语中,FOB 变形的做法有好几种,如集装箱班轮运输 FOB 变形条款就是 FOB liner term, 定价机制以(场站至场站)为责任范围确定。但该变形做法在“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中未具体体现。因此,班轮公司和货主对此条款产生的码头作业费 THC 的纠纷成为当今全球集装箱班轮运输最大的争论焦点。
按惯例,以 FOB 条件成交时 ,如果是散货 ,多数情况下卖方要负责支付货物装上船之前的一切费用。各国对于“ 装船 ”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解释,有关装船的各项费用由谁负担,各国的惯例或习惯做法也不完全一致。如果采用班轮运输,船方管装管卸,装卸费计入班轮运费之中,自然由负责租船的买方承担,这是国际上普遍的习惯做法;而采用程租船运输,船方一般不负担装卸费用。这就必须明确装船的各项费用应由谁负担。为了说明装船费用的负担问题, 双方往往在 FOB 术语后加列附加条件,这就形成了FOB 的变形,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形 :
1.FOB Liner Terms(FOB 班轮条件)这一变形是指装船费用按照班轮的做法处理,即由船方或买
方承担。所以,采用这一变形,卖方不负担装船的有关费用。(集装箱班轮按此原则处理)
2.FOB Under Tackle(FOB 吊钩下交货)
指卖方负担费用将货物交到买方指定船只的吊钩所及之处 ,而吊装入舱以及其他各项费用,概由买方负担。
3.FOB Stowed(FOB 理舱费在内)指卖方负责将货物装入船舱并承担包括理舱费在内的装船费用。理舱费是指货物入舱后进行安置和整理的费用。4.FOB Trimmed(FOB平舱费在内)
卖方负责将货物装入船舱并承担包括平舱费在内的装船费用。平舱费是指对装入船舱的散装货物进行平整所需的费用。按照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传统惯例散货与集装箱班轮运输的习惯做法是完全不同的。集装箱班轮运价是依照海商法第 46 条明确的集装箱承运人的责任范围是始发港场站至目的港场站(CY-CY)的原则制定的。按此价格条款,集装箱班轮运价自然也包括了始发港和目的港的码头作业费。
然而,如今班轮公司随意破坏这些惯例,在 FOB 集装箱班轮条款下,承运人在运费之外向与运输合同无关的第三方(即 FOB 出口商)广泛收取非透明的码头作业费(terminal handling charge)、单证费(documentation fee)、集装箱铅封费(container sealing fee)等。
上述这些费用本来已包括在班轮条款运费之中,班轮公司在运费之外另收上述费用是双重收费。FOB 出口商与承运人对此争论非常激烈,但是弱势的 FOB 出口商群体只能被迫支付不该付的 THC。集装箱班轮运输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现代运输方式,占全球贸易 90%以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曾向商务部提出建议国际商会在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术语时,尤其是 FOB
术语,要特别对集装箱班轮条款 FOB-container liner term 的费用与责任风险进行划分和说明,即:“在集装箱FOB-container liner term情况下,运价应以CY/CY(集装箱堆场到集装箱堆场)、CFS/CFS(集装箱货运站到集装箱货运站)和 Door/Door(门到门)”等现代运输方式和责任范围来确定,班轮公司的责任期间是指自接收货物时起至目的港交付货物时为止,在此期间的费用与责任风险由班轮公司负担”。此建议同时由亚洲货主协会向ICC提出。
以上建议在Incotenn s2010 中未来得及采纳,但 ICC 已注意到码头作业费被重复征收问题,期望以后修改时能对 FOB Liner term 集装箱班轮CY-CY 价格条款的责任与费问题予以明确解释。
目前我国传统的 FOB 出口商仍然习惯使用 FOB 价格条款,尽管 ICC Incoterms-2000 引进了比FOB 条款更为有利的 FCA(货交承运人)价格条款,而且至今已第十七个年头,但使用 FCA 价格新术语的极少,主要是 FOB 价格术语及其变形的操作办法广泛被应用成了习惯。然 FOB 价格条款仍然有效,如果是集装箱货,使用 FOB 条款时必须在 FOB 后面加上 liner term 字样,因为 FOB liner term 变形术语仍然可用,海商法明确的集装箱班轮场站至场站 CY-CY 的责任范围未变,目前实际操作方法仍然未变,CY-CY 定价机制仍然未变。只要是集装箱出口货,无论采用FOBlinerterm 或是FCA 价格条款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货交承运人就可以了。因此为了避免班轮公司对 FOB 术语的片面理解,断章取义,钻空子乱收费,建议中国集装箱货出口商尽量采用 FCA 价格条款,取代传统的 FOB 条款。这样更直截了当,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国际贸易实务贸易术语案例分析 篇5
标准版答案:
1、我方应拒绝撤销合同的无理要求。
2、这个安全涉及 FOB 术语总是根据 FOB 术语,买方负责租船订舱、输运输、支付运费。为了卖方装船交货方便,卖方也可以接受买方的 委托,代为租船订舱,但费用和风险应由买方承担,卖方不承担租不 到船的责任。
3、结合本案例,因为卖方代买方租船没有租到,买方又不同意改变 装运港,因此卖方不承担因自己未租到船而延误装运的责任。买方也 不能因此撤销合同。
例题二:
有一份出售一级大米 300 吨的合同,按 FOB 条件成交,装船时经公 主人检验,符合合同规定的品质条件,卖方在装船后已及时发出装船 通知,但航行途中,由于海浪过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品质受到影响,当货物到达目的港时,只能按三级大米的价格出售,因而买方要求卖 方赔偿损失。
试问:在上述情况下卖方对该项损失应否负责?
标准版答案:
1、在上述情况下卖方对该项损失不需负责。
2、这个案例涉及 FOB 术语问题。根据 FOB 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界 点在装运港的船舷,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卖方承担,越 过船舷以后的风险买方承担,在本案例中,卖方已完全履行了自己的 义务,将货在装运港装船时及时发出了装船通知。
3、结合本案例。这一批一级大米在在装运港已经公证人检验品质合 格,说明卖方交货时,货物的品质是良好的。大米之所以发生变化,完全是由于运输途中被海水浸泡的结果,而这个风险已经越过装运港 的船舷,应该由买方自己承担,卖方对该项损失不需负责。
例题三:
标准版答案:
1、我方不能以风险界点在装运港船舷为由而拒绝买方的索赔要求。
2、这个案例涉及 CFR 术语,根据 CFR 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点 在装运港船舷,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货物 越过船舷以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有鉴于此,卖方为了保证自己在遭 到风险时能够将损失减低,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办理货运保险手续将 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但是买方能否及时办理保险取决于卖方在装运 港装船后是否即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根据 CFR 术语,卖方在货 物装船后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是其重要义务,如果卖方未及时向 买方发出装船通知导致买方未能及时办理保险手续,由此引起的损失 由卖方负担。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解析 篇6
在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中,对各种贸易术语采用上述分类排列方法,更为科学和合理,使人一目了解,便于理解和使用。
在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中,指出,清关手续由所在国的一方或其他代表办理,通常是可取的。因此,出口商应办理出口清关手续,进口商应办理进口清关手续。而《1990年通则》中的FAS术语要求买方办理货物的出口清关手续,DEQ术语要求卖方办理货物的进口清关手续,这种办理进出口清关手续的规定与上述原则不一致。因此,《2000年通则》中的FAS和DEQ术语将办理出口和进口清关手续的义务分别改变为由卖方或买方办理。这种改变更为合理、办理更加方便。而表示卖方承担最小和最大义务的EXW和DDP两种术语未做改动,EXW术语仍规定由买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的义务,DDP术语的字面含义为完税交货(DeliveredDutyPaid),采用该术语即表示由卖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并交纳全部相关费用。
《2000年通则》明确了适用范围,该《通则》只限于销售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中与交货有关的事项。其货物是指“有形的”货物,不包括“无形的”货物,如电脑软件等。《通则》只涉及与交货有关的事项,如,货物的进口和出口清关,货物的包装,买方受领货物的义务、以及提供履行各项义务的凭证等,不涉及货物所有权和其它产权的转移、违约、违约行为的后果以及某些情况的免责等。有关违约的后果或负责事项,可通过销售合同中其它条款和适用的法律来解决。
为使贸易术语更进一步适应世界上无关税区的发展、交易中使用电子讯息的增多以及运输方式的变化,国际商会再次对《通则》进行修订,并于1999年9月公布《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简称《INCOTERMS2000》(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2000年通则》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国际贸易术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篇7
一、国际贸易术语的产生及主要变化历程
(一) 统一规范国际贸易术语的产生。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不同国家对贸易术语的多种解释引起的误解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基于便利商人们使用, 在进行涉外买卖合同所共同使用贸易术语的不同国家, 有一个准确的贸易术语解释出版物是很有必要的。最早规范国际贸易术语的有关成文管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主要宗旨是为了解决各国对贸易术语理解上的分歧。国际商会、国际法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商业团体倡导并制定出了解释贸易术语的规则。国际商会于192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大会时就授权搜集各国所理解的贸易术语摘要, 得到各国的积极协助, 并广泛征求了出口商、进口商、代理人、船东、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各行各业的意见, 以便对主要的贸易术语作出合理的解释, 使各方能够共同适用。摘要的第一版于1923年出版, 内容包括几个国家对下列几种术语的定义:FOB, FAS, FOT或FOR, Free Delivered, CIF以及C&F。摘要的第二版于1929年出版, 内容有了充实, 摘录了35个国家对上述6种术语的解释, 并予以整理。几乎与此同时的1928年, 国际法协会在华沙举行会议, 制定了关于CIF买卖合同的统一规则, 共22条, 称为《1928年华沙规则》。后又经过1930年纽约会议、1931年巴黎会议和1932年牛津会议修订为21条, 定名为《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该规则是为了对那些愿按CIF条款进行货物买卖但目前缺乏标准合同格式或共同交易条件的人们提供一套可在CIF合同中易于使用的统一规则。《INCOTERMS》和《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被普遍认为是规范统一国际贸易术语诞生的重要标志。而这些规则逐渐被所在国家采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随着贸易的扩大和认识这些规则的商业组织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采用了这些规则, 进而使其成为在全球贸易范围内规范的国际贸易惯例。
(二) 国际贸易术语的几次重大变化。
1.《INCOTERMS 1936》。
经过十几年的磋商和研讨, 终于在1936年制定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贸易条件, 国际商会首次公布了对国际贸易术语的统一解释, 定名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即《INCOTERMS 1936》) , 规则将贸易术语分为11种, 每一术语订明买卖双方应尽的义务, 以供商人自由采用。该11种贸易术语如下:Ex Works、FOR、Free、FAS、FOB、C&F 、CIF、Freight or Carriage paid to、Free or Free Delivered、EX Ship、Ex Quay。
2.《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1940年, 美国商会、美国进口协会所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对其在1919年发布的《美国对外贸易定义》进行了修订, 使买卖双方的责任更加明晰和可操作性, 于1941年实施, 称为《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该修订本对Ex、FOB、FAS、C&F、CIF、Ex Dock做了详尽解释, 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 该惯例一直沿用至今, 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中, 很多贸易商会援引该惯例中的条例作为交易条件。
3.《INCOTERMS 2000》。
《INCOTERMS 1936》实施后, 在贸易实践中不断的修订, 1953 年、1967 年、1976 年、1980 年和1990 年分别作出了补充和修订。1999年, 国际商会广泛征求世界各国从事国际贸易的各方面人士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 对实行60多年的《通则》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为使贸易术语更进一步适应世界上无关税区的发展、交易中使用电子讯息的增多以及运输方式的变化, 国际商会再次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进行修订, 并于1999年7月公布《INCOTERMS 2000》, 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INCOTERMS 2000》只对销售合同中买卖双方关系中一些方面加以规定, 只涉及与交货有关的事项, 包括货物进口和出口清关、货物包装的义务、买方受领货物的义务、提供证明各项义务得到了履行的义务等, 对于在货物买卖过程中的有关货物所有权和其他产权的转移, 违约的后果或由于各种法律阻碍导致的免责事项等不加以规定。一般贸易术语惯例主要用于跨国界的货物销售交付行为, 但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开始在国内交易中援引有关《INCOTERMS 2000》的内容, 这表明保证交易秩序的稳定性和交易规则的统一性日益成为所有贸易行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国际贸易术语的最新发展及趋势
(一) 国际贸易术语的最新发展和特点。
2010年9月27日, 国际商会正式推出《INCOTERMS 2010》, 并与《INCOTERMS 2000》并用, 新版本已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INCOTERMS 2010》的变化体现了当前国际贸易术语发展的主要新特点:
1.术语及分类新变化。《INCOTERMS 2000》将贸易术语根据开头字母划分为E, F, C和D组, 共13种, 且卖方对买方的责任大小依次排列。《INCOTERMS 2010》中贸易术语由13种减少为11种, 创设DAT和DAP两个新术语, 取代了DAF、DES、DEQ和DDU。贸易术语由原来的四组术语减为两组用语, 一组是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的用语, 包括EXW、FCA、CPT、CIP、DAT、DAP和DDP, 另一组是仅适用于水路运输的用语, 包括FAS、FOB、CFR、CIF, 贸易术语更为简化, 分类也更加科学和清晰。
2.义务表述新变化。《INCOTERMS 2010》每种术语项下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虽然仍列出十个项目, 但与《INCOTERMS 2000》不同之处在于, 卖方在每一项目中的具体义务不再“对应”买方在同一项目中相应的义务, 而是改为分别描述, 并且各项目内容也有所调整。第一项和第十项改动较《INCOTERMS 2000》明显, 尤其是第十项要求卖方和买方分别要帮助对方提供包括与安全有关的信息和单据, 并因此而向受助方索偿因此而发生的费用。如在EXW项下, 卖方协助买方办理出口清关以及在DDP项下买方协助卖方办理进口报关等, 也包括为另一方清关而获得必要单据所涉及的费用。在第二项中也增加了与安全有关的清关手续。这主要是考虑到美国“9.11”事件后对安全措施的加强。为与此配合, 进出口商在某些情形下必须提前提供有关货物接受安全扫描和检验的相关信息, 这一要求体现在A2/B2和A10/B10中。在《INCOTERMS 2010》指导性解释中, 要求货物的买方、卖方和运输承包商有义务为各方提供相关资讯, 知悉涉及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否满足安检要求。此举将帮助船公司了解船舶运载的货物是否触犯危险品条例, 防止在未能提供相关安全文件下, 船舶货柜中可能藏有违禁品。
3.风险界限的新解释。《INCOTERMS 2000》针对传统的适用于水上运输的主要贸易术语如FOB, CFR和CIF均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至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为止的一切风险, 买方承担货物自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后的一切风险。《INCOTERMS 2010》为与这三种术语中所涉及的风险、费用以及“On Board”术语相对称, 不再设定“船舷”的界限, 只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 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开始起的一切风险。以“船舷”来划分买卖双方的风险长期以来饱受争议, 而该争议在修订《INCOTERMS 2000》时就已存在, 但当时还是保留了“船舷”的规定。而实际上“船舷”只是个买卖双方活动领域之间假想的界限, 长期以来已不能反映各国港口的惯常做法, 具体操作时的风险界限应遵循码头公司在进行装船时的习惯做法, 而最实际的问题则是码头公司需要确定谁将负责他们的服务费用。此次修订最终删除了“船舷”的规定, 强调在FOB, CFR和CIF下买卖双方的风险以货物在装运港口被装上船时为界, 而不再规定一个明确的风险临界点。
4.术语兼容性扩大。一方面, 《INCOTERMS 2010》与《INCOTERMS 2000》并不具有前后的延续性, 也就意味着《INCOTERMS 2000》仍然可以使用, 只要交易的双方愿意并在合同中注明, 因此《INCOTERMS 2010》与《INCOTERMS 2000》是并行存在的。另一方面, 考虑到对于一些大的区域贸易集团, 如欧洲单一市场而言, 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手续显得不太重要了, 《INCOTERMS 2010》首次正式明确这些术语不仅适用于国际贸易, 也适用于国内贸易。特别是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国际商会确信在这个方向上作一个改动: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事实上很多交易者将《INCOTERMS》普遍运用于纯粹的内贸合同。另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人们更愿意选择《INCOTERMS》而不是统一商法典装运和交货条款运用于国内贸易。
5.多式联运风险新变化。由于集装箱在国际物流中越发充当主流角色, 很多货物即便使用海洋运输方式也往往在集装箱堆场进行交接, 甚至进行“门到门”的交接。因此, 《INCOTERMS 2010》删除DEQ, DES, 而增加了DAT和DAP。对于进出口商来说, 尤其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货物贸易, 可多采用D组的术语以便更加明晰风险和费用, 毕竟在C组的术语中始终存在两个临界点, 即风险和费用的临界点分别在装运地和目的地。国际商会也多次强调FOB、CFR和CIF术语越发不如FCA、CPT和CIP等术语更加实用, 尤其是在集装箱带来的多式联运条件下, 后三种术语更加方便当事人对货物的交接。我国很多进出口企业, 无论是沿海地区, 还是内陆地区, 长期固有的习惯使用FOB、CFR以及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 而不习惯采用FCA、CPT、CIP等术语, 随着运输业技术的不断革新, 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的迅速发展, 传统贸易术语FOB、CFR和CIF的弊端显现, 特别是我国一些内地省份外贸也非常发达, 如采用FOB、CFR、CIF等, 直接导致卖方的交货风险扩大, 费用负担增加, 影响收汇时间, 增大了收汇风险。
(二) 国际贸易术语的发展趋势。
1.规则的多边机制。
贸易术语的形成是多边贸易的结果, 是世界各国组织和商业企业在贸易中不断总结和沉淀下来的交易规则, 它是保证贸易顺畅进行的重要约束力, 也是全球贸易领域多边机制下的重要成果。在贸易逐渐扩大的趋势下, 国际贸易术语的变化和发展也更多呈现出了多边协调的特点。
2.电子化交易。
随着近年来电子数据系统在贸易中的广泛使用, 信息传递、单据流转、贸易结算等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方式, 电子化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趋势。《INCOTERMS 2010》亦因国际贸易市场的电子货运趋势, 指明在货物买卖双方同意下, 电子文件可取代纸质文件。《INCOTERMS 2010》赋予电子通讯方式完全等同的功效, 只要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在使用地是惯例。在2010的生命期里, 这一规定有利于新的电子程序的演变发展。
3.更加注重交易安全。
当前, 欧美各国对对货物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注度很高, 因而要求检查并确定货物不会因除其自身属性外的原因而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 《INCOTERMS》不断提高对货物安全性的要求, 特别是《INCOTERMS 2010》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内容中明确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程德钧.国际贸易惯例新发展——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1
国际贸易术语的译名与解读(二) 篇8
“运费付至(……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亦即买方承担交货之后一切风险和其他费用。
“承运人”是指任何人,在运输合同中,承诺通过铁路、公路、空运、海运、内河运输或上述运输的联合方式履行运输或由他人履行运输。如果还使用接运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约定目的地,则风险自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转移。
CPT术语要求卖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该术语可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
与CFR、CIF这两个术语一样。《2000通则》中CPT这一贸易术语的A6款(指费用划分)较之《1990通则》的A6款有两点改动:一是将《1990通则》中“……由定期班轮可能收取的装卸费用”改为“……根据运输合同由卖方支付的、在卸货港的任何卸货费用”;二是在《2000通则》中增加了“……以及如果根据运输合同规定,由卖方支付的货物从他国过境的费用”的内容。这两点改动意味着扩大卖方支付费用的范围。
8)CIP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亦即买方承担卖方交货之后的一切风险和额外费用。但是,按照CIP术语,卖方还必须办理买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保险。因此,由卖方订立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
买方应注意到,CIP术语只要求卖方投保最低限度的保险险别。如买方需要更高的保险险别,则需要与卖方明确地达成协议,或者自行作出额外的保险安排。
“承运人”指任何人在运输合同中,承诺通过铁路、公路、空运、海运、内河运输或上述运输的联合方式履行运输或由他人履行运输。如果还使用接运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约定目的地,则风险自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转移。
该术语可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
与上述的CFR、CIF和CPT术语一样。《2000通则》中CIP术语的A6款(指费用划分)较之《1990通则》的A6款有两点改动:一是取消了《1990通则》中的“……由定期班轮可能收取的装卸费用”,而在《2000通则》中改为“……根据运输合同由卖方支付的、在卸货港的任何卸货费用”;二是在《2000通则》中增加了“……以及如果根据运输合同规定,由卖方支付的货物从他国过境的费用”的内容。这两点改动意味着扩大卖方支付费用的范围。
此外,《2000通则》中CIP这一贸易术语的A10款(其它义务)中增加了“应买方要求,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额外投保所需的信息”的内容。这是《1990通则》中CIP的A10款中所没有的。所谓“额外投保”是指买方要求在最低险别之外增加某种或某几种其他险别,或者是在加成率上有更高的要求。卖方遇上这种情况必须及时与买方进行联系,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以防发生错保、漏保等事故。根据《2000通则》中的这一规定,如发生上述事故,卖方则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9)DAF边境交货(……指定地点)
“边境交货(……指定地点)”是指当卖方在边境的指定的地点和具体交货点,在毗邻国家海关边界前,将仍处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办妥货物出口清关手续但尚未办理进口清关手续时,即完成交货。“边境”一词可用于任何边境,包括出口国边境。因而,用指定地点和具体交货点准确界定所指边境,这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如当事各方希望卖方负责从交货运输工具上卸货并承担卸货的风险和费用,则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该术语可用于陆地边界交货的各种运输方式,当在目的港船上或码头交货时,应使用DES或DEQ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1990通则》中DAF术语的A4款规定:卖方在边境上指定的交货地点将货物置于买方支配之下,但对卖方是否负责卸货未加明确。而在《2000通则》中DAF术语的A4款则规定:卖方将仍处于交货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这意味着卖方不负担卸货费用与风险。此外《2000通则》中DAF的定义中还明确指出:如当事方希望卖方负责从交货运输工具上卸货并承担卸货的费用和风险,则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这一点应引起外销人员的重视,对外签约千万不能疏忽。
另外,按DAF贸易术语条件,根据《2000通则》的A6款规定卖方不负担卸货费。这与《1990通则》中DAF的A6款之规定正好相反。
10)DES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
“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是指在指定的目的港,货物在船上交给买方处置,但不办理货物进口清关手续,卖方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承担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卸货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如果当事各方希望卖方负担卸货的风险和费用,则应使用DEQ术语。
只有当货物经由海运或内河运输或多式联运在目的港船上交货时,才能使用该术语。
11)DEQ
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
“目的港码头交货”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港码头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并卸至码头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DEQ术语要求买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并在进口时支付一切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这和以前版本相反,以前版本要求卖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
如果当事方希望卖方负担全部或部分进口时交纳的费用,则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
只有当货物经由海运、内河运输或多式联运且在目的港码头卸货时,才能使用该术语。但是,如果当事方希望卖方负担将货物从码头运至港口以内或以外的其他点(仓库、终点站、运输站等)的义务时,则应使用DDU或DDP术语。
12)DDU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港)
“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不包括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在目的地国进口应交纳的任何“税费”(包括办理海关手续的责任和风险,以及交纳手续费、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买方必须承担此项“税费”和因其未能及时办理货物进口清关手续而引起的费用和风险。
但是,如果双方希望卖方办理海关手续并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和风险,以及在货物进口时应支付的一切费用,则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
该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但当货物在目的港船上或码头交货时,应使用DES或DEQ术语。
按DDU成交,《1990通则》的定义和A4均未明确卖方是否负担卸货,只是说:将货物置于买方支配之下。而《2000通则》无论在DDU的定义中,还是在DDU的A4款中均规定:卖方在指定目的地
将货物交给买方,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相应地,《2000通则》中DDU这一术语中的A6款规定卖方不负担卸货费。这与《1990通则》中DDU的A6款之规定正好相反。
13)DDP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港)
“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办理完进口清关手续,将在交货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与买方,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包括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在目的地应交纳的任何“税费”(包括办理海关手续的责任和风险,以及交纳手续费、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
相比较而言,EXW术语下卖方承担最小责任,而DDP术语下卖方承担最大责任。若卖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取得进口许可证,则不应使用此术语。
但是,如当事方希望将任何进口时所要支付的一切费用(如增值税)从卖方的义务中排除,则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
若当事方希望买方承担进口的风险和费用,则应使用DDU术语。
该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但当货物在目的港船上或码头交货时,应使用DES或DEQ术语。
在DDP术语条件下,《1990通则》对卖方是否负责卸货未加明确,只是规定卖方将货物交付在进口国指定地点,即履行其交货义务。而《2000通则》则规定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办理完进口清关手续,将在交货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与买方,完成交货。可见按DDP成交卖方不承担在目的地的卸货费用和风险。
3贸易术语在货物价格中的表达
在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贸易术语应在货物单价中得到表达。单价应包括:计价单位、价格及贸易术语。其中应注意在贸易术语的缩写字母后面,写上规定的装运地(港)或目的地(港)。
例如:1)Our rice is FOB Dalian RMB 3900/TON,(我们的大米是大连离岸价3900元每吨)此处的大连为装运港。
2) Please quote us your lowest price CIF Liver—p001,(请向我方报成本加运费加保费利物浦最低价)此处的利物浦为目的港。
3)It is uS$4000 per ton FOB(Airport)Xia—men,(运、保费付至厦门空港每公吨4000美元)此处的厦门为厦门空港。
三《2000通则》的适用范围
《2000通则》明确了适用范围,该《通则》只限于销售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中与交货有关的事项。其货物是指“有形的”货物,不包括“无形的”货物,如电脑软件等。《通则》只涉及与交货有关的事项,如:货物的进口和出口清关,货物的包装,买方受领货物的义务、以及提供履行各项义务的凭证等,不涉及货物所有权和其它产权的转移、违约、违约行为的后果以及某些情况的免责等。有关违约的后果或负责事项,可通过销售合同中其它条款和适用的法律来解决。
2012版-国际贸易术语 篇9
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所引发的关务、税务、物流、合同、国
际结算等风险应对暨涉外企业新型物流运作
时间地点:2012年6月7-8日上海2012年6月14-15日深圳
课程费用:2800元/人(包括资料费、午餐及上下午茶点等)
课程对象:进出口企业总经理、物流、财务、进出口、报关、采购高级管理人员,基层业务人员等
------------------
会务助理:135-1093-6819 敖先生
参加电话:(0755)86222415 张小姐 敖先生
在线咨询QQ:476304896(验证信息:课程咨询)
------------------
课程大纲
第一天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所引发的关务、税务、物流、合同、国际结算等风险应对 第一讲:新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下的合同风险控制及国际结算信用证疑难问题
一、新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解析与应用及险防范与选择
1、Incoterms2010与Incoterms2000的主要区别 ;
2、删除了哪些术语?新增了那些术语?
3、新规则为什么对全部术语重新分类?
4、Incoterms2010实施后的注意事项;
5、贸易术语能否用于国内贸易?
6、风险的含义及界定;
7、货物损失发生后,买方是否还应当收货?买方是否还应当支付货款?
8、如何选择对己方有利的贸易术语
二、新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下的合同风险控制
很多企业由于对Incoterms缺乏正确理解,错误引用FOB、CFR、CIF及DDP等INCOTERMS术语,草拟合同条款,从而导致公司负上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及或合同无效,为买卖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及标准合同的使用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关键条款及案例解析(以FOB、CIF合同为例)
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风险及纠纷处理
5、Incoterms VS.买卖合同的交易条件
6、如何将Incoterms2010适用于国内买卖的合同?
7、使用发票 以及订货单作为买卖合同的风险
8、如何确保贸易术语与合同内容的一致性,避免争议和利益损失?
9、运输合同的规定与Incoterms2010发生冲突怎么处理?
10、何建立涉外合同签署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协同机制?
11、有效处理贸易合同问题的草拟和纠纷的宝贵经验
三、新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10)下的国际结算信用证疑难问题解析
由于《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最新版本影响,给进出口企业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带来了新的风险,同时UCP600实施后,各银行、企业对UCP600的条款及ICC相关建议的理解缺乏针对性,在双重的因素下出现各种实际案例。了解这一发展对外贸业务发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在信用证业务中的风险规避:
1、贸易术语与信用证的关系
2、信用证保兑及保兑行的责任
3、信用证的到期地点与交单地点的关系
4、单据遗失风险的分担及处理
5、信用证项下银行费用的分担
6、单据遭拒付后的处理
第二讲:新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下的海关、税务成本增加风险防范及企业供应链系统效率提升
一、如何合理运用国际贸易术语,避免海关报关及税费成本增加风险
1、各种国际贸易术语下海关事务&税务事务风险及其案例分析
2、各种贸易术语下,如何向海关申报成交方式?如何换算申报价格?
3、各种贸易术语下,如何向海关、税局申报完税价格?遇到质疑如何应对?
4、如何预先完善资料、单证以应对海关、税务部门对价格的质疑?
5、如何合理应用WTO、WCO等国际法规应对价格争议?
6、进口货物运费、保险费、包装费、劳务费是否需要计入完税价格?如何计入?
7、限制性条款、买方协助事务对进口价格申报的影响
8、特殊进口贸易(搭售、寄售、互售、赠送、价格补偿等)如何申报价格?
9、何种情况下,佣金费用可以不计入完税价格?
10、境内发生的运费、保险费如何操作才可以不计入完税价格?
11、如何快速甄别特许使用费、软件使用费是否要计入完税价格?
12、如何规避买卖双方特殊关系对进口货物价格的影响?
13、各种贸易术语下,财务如何入账?如何证明其合理性
14、如何合理解释进出口报关申报价格与财务入账金额不一致的情形?
15、各种贸易术语下,如何避免出现商品品名申报不实所引发的法律风险和利益损失?
16、溢短装条款的签订注意事项及其实际溢短发生时,被海关认定违规,如何应对?
17、采取特殊进出口方式(退运、维修、暂时进出口、加工贸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时的贸易术语应用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参与者如何运用新国际贸易术语规则,有效提升综合效率及其风险防范策略
1、企业供应链管理流程与运营
2、《INCOTERMS2010》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3、如何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营效率
4、如何合理运用国际贸易术语,避免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和保险的风险及防范
5、怎样选择适合企业行业及产品的术语,避免运输途中额外风险及船货衔接不顺风险
三、结合企业供应链流程管理,企业如何建立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物流部门及财务部门的合作管理链,以避免国际贸易术语在实务运用过程中涉及的收付汇问题,海关事务处理,运输及保险及外汇核销以及国税退税风险。
第二天涉外企业新型物流运作----与海关监管相关的国际物流与供应链体系
一、通关:国际物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1、深度解析海关事务对国际物流的影响
2、国家或经济同盟的本地物流与海关通关事务及其注意事项(进口国与出口国的巨大差异)
3、保税物流在国际物流中的核心运用
4、对比我国的保税港区业务与欧美的自由贸易区海关业务业务
5、综合运用本地物流、保税物流、国际物流加快国际物流速度,强化国际供应链管理
6、案例解析国际供应链管理与国际海关事务处理的相关策略
1)国际供应商的苦恼和最终的方案
2)国际采购商的苦恼和最终的方案
3)供应链的管理者与外贸企业的走向
二、海关清关事务与国际单证业务
1、海关清关与企业合同管理(海关对合同的态度)
2、海关清关与业务单据(商业发票、提运单、装箱单等)
3、海关清关与监管单据(产地证、通关单、检验证书、认证证书等)
4、海关清关与结算单据(成本核算单据、国际结算单据等)
5、海关清关与其他附属单据
6、海关发票深度解析
7、领事发票深度解析
三、国际物流中的海关货物退运与退关处理
1、“国货复进口”解析
2、海关的直接退运规则与“保持原状”
3、退运中的税务处理、结算与外汇处理暨反核销
4、有关退运的几点建议
1)进境维修与出境维修
2)暂准进出口业务
3)无代价抵偿业务
4)一般贸易退换业务与加工贸易退换业务
6)退运与保税物流的关系
7)保税港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如何解决退运疑难
四、关务流程管理与物流成本降低
1、进出口企业新型的物流成本管理的着力点
2、进出口企业物流、单证流、资金流的相互作用与相关部门的监管要点
3、采购需要参与控制的物流成本
4、物料包装多元化的成本隐藏,物料搬运传统化的“可以理解”的成本
5、包装变革与采购成本降低,包装带来的后续动作成本—成本转移
6、装箱变革与采购成本降低,装箱成本降低的工具
7、物流设备自用与外包成本核算
8、库存带来的成本风险,仓库管理的风险成本。
9、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其成本改善的贡献
五、物流一体化成本降低与关务节点
1、以“物”为本、以“单”为线、以“金”为核(物流帐是基础、海关帐是过程、财务账是结果)
2、精益物流的落脚点
3、物流一体化对于降低综合成本的集成效应
4、通过降低物流成本降低采购成本
5、物流管理中的跨部门协调(财、关、仓、运、购、销、产)
6、物流成本消减需要避免的误区
六、国际物流中的“3PL”管理与绩效考评
1、物流外包决策与自营物流的优劣分析与对比
2、国际“3PL”的成本构成与费用核算
3、选择“3PL”应考虑的因素、指标
4、“3PL”的选择方法----物流绩效评价模型与关键指标考核
5、“3PL”的管控(赔偿与理赔底限、报价与服务的博弈、改进管理)
6、关系营销与“3PL”绩效评估
7、“3PL”绩效评估的方法体系
8、“3PL”的中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博弈
9、平衡积分卡与关键指标设计及相关注意事项
七、国际物流外包案例分析
1、从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看国际物流外包
2、从业主层面看国际物流外包
3、以物流外包业务为核心业务的国际贸易企业的运营模式
4、第四方物流案例分享----亚洲物流与香港亚洲航空
讲师介绍
陈 硕 老师,双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MBA、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省外经贸厅贸易顾问,香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香港贸易促进会会员,《粤港中小企业贸易论坛》主讲人之一,曾任世界50
海有限公司南区经理和运营总监、深圳某著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IBT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首席咨询师,东京丸一综合商社西北区市场总监、珠海威玛石油设备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先后在上海、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举行了600多场国际贸易专题讲座,为近百家企业做过专门内训或顾问服务,受到企业和学员的广泛好评,陈先生具有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典型的实战派讲师,20多年的外贸业务管理经验,特别在处理外贸业务疑难问题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技巧,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和极佳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国际贸易术语有极精确的理解,同时陈先生还将传授很多创造性、边缘性的操作手法与心得同大家交流和分享,每次都令学员意犹未尽,茅塞顿开。
------------------
会务助理:135-1093-6819 敖先生
深圳电话:(0755)86222415 张小姐 敖先生
在线咨询QQ:476304896(验证信息:课程咨询)
其他最新最热门的课程请登陆
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案例 篇10
11月,我国F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与巴西某公司签订一份出口油籽的合同。合同采用FOB价格术语,买方需于2月份派船到厦门港接货。合同还规定:“如果在此期间内不能派船接货,卖方同意保留28天,但仓储、利息、保险等费用皆由买方承担。”
3月1日,卖方在货物备妥后电告买方应尽快派船接货。但是,一直到3月28日,买方仍未派船接货。于是卖方向买方提出警告,声称将撤销合同并保留索赔权。买方在没有与卖方进行任何联系的情况下,直到195月5日才将船只派到厦门港。这时卖方拒绝交货并提出损失赔偿,买方则以未订到船只为出拒绝赔偿损失,双方争议不能和解、卖方选起诉到法院。
法院经取证调查,认为买方确实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派船接货、因此法院判决:卖方有权拒绝交其,并提出赔偿请求、后经双方协商,卖方交货,但由买方赔偿仓储、利息、保险等费用。本案例是涉及FOB价格术语下船货衔接的问题。
【国际铁路运输中的贸易术语】推荐阅读:
《国际贸易术语》习题09-30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06-06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比较09-28
国际贸易术语故事记忆10-27
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07-30
国际贸易术语十三种10-18
国际贸易术语和报关流程内容06-04
常用国际贸易实务术语缩写翻译10-28
国际铁路货运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