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术语

2024-06-20

信息技术术语(共7篇)

信息技术术语 篇1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实情况是,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接触专业术语时, 很多教师出于担心学生听不懂便把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口语化”, 采取一些学生能明白的口语方言来代替专业术语, 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导致他们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 忽视了语言思维的训练。专业术语的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规范的使用计算机专业术语, 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身体力行, 为学生创设规范应用专业术语的课堂环境

小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启蒙阶段,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 专业术语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要身体力行,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 让专业术语在课堂教学中规范使用, 教师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熏陶, 学生耳濡目染, 时间久了, 自然能接受用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方式,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涉及使用专业术语表达的环节, 为学生创设应用专业术语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描述操作步骤, 进一步强化学生应用专业术语的意识和能力。当学生出现用语错误时, 教师要即时纠正。如叫学生描述关闭窗口的方法时, 有学生这样表述:把鼠标箭头指向窗口右上角的“叉”, 点一下。虽然学生操作没有问题, 但表述过程中没有使用专业术语。此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作让学生重新复述一遍。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督促, 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如何应用专业术语, 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习惯使用专业术语来表述了。

二、教师认真推敲, 注意专业术语表述的准确性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确实注意了专业术语的教学, 但为了学生能通俗易懂而忽视了对专业术语表述的准确性。加之有些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理科出身, 并不像语文教学一样咬文嚼字, 对文字的区别自己也不在意。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 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如:在四年级《使浏览更方便》这一课时, 教师请学生到教师机操作, 因为教师机桌面没有IE浏览器, 但有360安全浏览器, 学生便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是, 教师在解释IE浏览器时没有把“浏览器”和“IE浏览器”区分清楚, 专业术语没有表达准确, 使学生以为浏览网页只能通过IE浏览器。

三、结合生活, 让学生形象理解专业术语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 思维可以逆转, 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仍须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缺乏概念的加工处理能力, 因此我们在讲解专业术语的时候情境更应该贴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其实, 将专业术语生活化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的过程, 将学生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 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才能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如对三年级学生解释“窗口”“菜单”等专业术语, 日常生活中的窗户可以开关, 同样计算机中的窗口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到饭店吃饭你可以通过菜单提供的菜谱选择你需要的菜, 计算机里的菜单也是这样的原理, 一级一级查找下去就能找到你要找的“菜”了。这样, 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 便于学生理解。把陌生的专业术语生活化了, 把原本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讲解就变得有趣多了, 学生记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四、结合游戏,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专业术语的理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强, 但要求他利用规范的计算机术语把操作过程说出来, 往往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专业术语表达出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缺少在实践操作中对专业术语的解释, 使学生往往就一知半解了。

纵观如今信息技术课, 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可能就是计算机游戏。何不将某些专业术语融入到游戏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做中学,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术语的理解和领会。利用游戏作为教学平台, 让学生到实践操作去领悟平时老师口头讲解的专业术语, 既学到有趣, 又理解的深刻。专业术语的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应该注意使用规范的学科专业术语, 重视课堂教学中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准确性、合理性、形象性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习惯, 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0 (01) .

[J]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信息技术术语 篇2

简单的技术术语就不啰嗦了,咱们直接整小学三年级的,这是从一份保单上找到的技术术语,不是很完整,有待我继续补充。

首先扫一下保单分红的盲:

这个是以新华保险为代表的保额分红的形式。

分红保险的分红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现金分红,另一种是保额分红。现金分红就是保险公司把当期可分配盈余不低于70%的部分以现金的形式分配给保单持有人。

而保额分红是把当期收益不低于70%部分以增加保险金额的方式分配给保单持有人,并设有终了红利。

比方说,投保保额分红的保险,初始保险金额是10000元,当期分红率为1%,那么这时候并不给保单持有人现金,而是增加保险金额为10100元。第二年是在10100元的基础上按照当年的分红率增加保额,这就是累积红利保额,它是按照复利进行计算的。

这个红利只有等到保险责任发生时才可以领取,中途退保,可以领取累积红利保额的现金价值。

1基本保险金额对应的现金价值 =保单的现金价值,就是退保后,你还能得到多少RMB

2当年红利保险金额 =就是把当年的红利继续买成保险,对应的保险金额。

3累计红利保险金额 =就是把所有的红利都继续购买成保险,对应的保险金额。

4当年红利保险金额对应的现金价值 =把当年的红利保险金额兑换成RMB的价值,就是退保时,你能从当年的红利中得到多少的RMB

5累计红利保险金额对应的现金价值 =把所有的红利保险金额兑换成RMB的价值,就是退保时,你能从所有的红利中得到多少的RMB

6身故或身体全残保险金(含红利)=就是你挂了/或者残了以后能得到多少RMB

7满期生存保险金(含红利)=就是你活到合同规定的,你

能得到多少RMB

8终了红利 =就是你解除合同时,额外给你RMB 有的朋友会问我了,为何会额外给我RMB?因为按照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至少要将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自己的对应客户。

那么剩余的30%的盈余呢?就不给客户了?终了红利来源于分红保险产品的未分配盈余,在保险合同终止时根据合同终止的不同情形,以增加保险金额或增加现金价值的方式分配。各保险合同项下的终了红利数额将根据分红产品实际经营状况来核算。

纳米技术领域科技术语的标准化 篇3

(1.中国科学院纳米检测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 100190; 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 100871)

纳米技术领域科技术语的标准化

葛广路1朱星1,2

(1.中国科学院纳米检测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 100190; 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 100871)

术语和命名方法是标准化的重要工作内容。针对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业的不断扩大,各国和各大标准化组织都开展了纳米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工作。文章主要介绍这方面的动态和进展,以期为从事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纳米技术,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

前 言

统一的命名方法和术语体系对于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领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要使用成千上万的分子和物质,很难想象没有科学的名词体系,化学和生物学能发展到今天。纳米技术是从 20世纪 80年代末兴起的,是对纳米尺度的物质进行表征、操纵和加工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继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之后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之一。作为一个成长迅速的学科领域,迫切需要统一术语,以保证纳米科技和纳米产业中的语言沟通,以及推动公众对纳米科技的理解。

对纳米技术涉及的术语进行标准化存在如下困难:(1)纳米科技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衍生出纳米生物医学、纳米器件加工、纳米表征测量等分支领域,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纳米材料进行命名。因此,结合已有的术语体系,建立统一的命名法,难度很大。(2)纳米科技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很多新材料、新现象、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术语也随着学科发展需要不断修订,这也对建立一个力求完整的术语体系提出了挑战。(3)纳米尺度既是长度单位,又蕴涵性质的突变,而这种突变对不同性质来说又是在不同长度上发生,所以定义纳米尺度及纳米性质既需要科学准确,又需要高度凝练,不能过于繁复[1]。

正因为术语对纳米科技研究本身以及纳米产品和市场都有重大的意义,几年来国内外都开展了纳米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工作。本文介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从事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一 国内纳米技术术语标准化

2005年 4月我国颁布第一批七项纳米领域的国家标准,其中就有《纳米材料术语》(GB/T 19619—2004,terminology for nanomaterials)。这项标准规定了纳米材料一般概念和按技术分类的具体概念的术语。分为一般概念、纳米材料的种类、特性、制备方法、处理方法和表征方法 6类,共 68个术语。其中对纳米尺度的定义是在 1到 100纳米范围的几何尺度,没有涉及性质变化。

与纳米材料相关的其他术语标准有 2008年发布的《颗粒系统术语》(GB/T 16418—2008,particle system—vocabulary)。该标准适用于任何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的颗粒系统,也包含传统上称为超微颗粒的纳米颗粒,以及可以用于表征纳米颗粒的X光小角散射,光子相关光谱法等术语。

二 国际纳米技术术语标准化

1.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2005年 ISO成立了纳米技术委员会 (ISO/ TC229)。成立之初就把术语和命名法的标准化放在重要的位置,设立了第一工作组:Terminology and Nomenclature。2006年 IEC(国际电工组织)的纳米技术委员会 TC113成立之后,为避免重复,与 ISO/ TC229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纳米技术的术语和命名法标准。

该工作组的召集人为加拿大人 Clive W illis,秘书为Brian Haydon。参加成员来自加拿大、中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挪威、南非、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也有协作组织成员,如OECD(经合组织)、ANF(亚洲纳米论坛)、CEI—Italy等。他们包括纳米科技研究人员、标准化专职人员、工程师、产业界代表、语言学家、律师、各国标准局官员等。

由于参加人员来自不同的领域,知识结构差别很大,第一工作组的进展来之不易。2008年发布了第一项技术规范 (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010年即将发布一个技术规范和两个技术报告(TR,technical report),另外两个 TS将很快进入投票阶段,有四个 TS进入委员会草案 (committee draft)阶段。

第一工作组目前有 11个工作项目:

①ISO/TS 27687:2008 nanotechnologies—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for nano-objects—nanoparticle, nanofibre and nanoplate(纳米技术 ——纳米物体的术语和定义 ——纳米粒子、纳米纤维和纳米板)

这个项目由英国人Mark Gee主持,2006年立项,2008年完成并由 ISO发布。最早的名称是 vocabulary—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词汇),是英国标准学会 (BSI,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于 2005年5月发布的BSI PAS 71纳入 ISO工作范围后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后来将纳米粒子(三维都在纳米尺度)、纳米纤维(二维在纳米尺度)和纳米板 (一维在纳米尺度)统称纳米物体。

②TR:framework for core concepts(核心概念的分类框架)

该项目由加拿大负责,目前已到 DTR(draft technical report)阶段,预计于 2010年上半年出版。它和第 5项是互为补充的两个部分。它实际上是基于 ISO对建立术语体系的规定 (如 ISO 704—terminology work—principles and methods),由核心概念出发得到核心词汇,再加以定义。这种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技术领域内的术语进行分类和建立关联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③TS: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carbon nanoobjects(碳纳米物体的术语和定义)

该项目是由日本的阿部 (Shuji Abe)担任负责人,规定了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纳米材料的术语。

④TR:outline of a method for nanomaterials classification(纳米材料分类方法总则),即将发布。

图 1 纳米尺度领域分类

该项目也是由加拿大负责,核心词汇在建立术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这些核心词汇可以衍生出所有的其他词汇,所以数量上不能太多。纳米领域最核心的词汇就是“纳米尺度 (nanoscale)”一词,目前的定义是:The size range from approximately 1nm to 100 nm.附加说明 (note):Properties that are not extrapolations from larger size will typically,but not exclusively,be exhibited in this size range.For such properties,the size limits are considered approximate.

经过代表们在历次会议上非常详尽的讨论,已经接近共识的词语有:

nanotechnology, nanoscience, nanoscale phenomena,nanoscale properties,nanomaterial,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incidental nanomaterial,nanostructured material,nanomanufacturing processes

正在讨论中的通用词语 (general terms)包括:nanofabrication,self-assembly,lithography,bottomup process,top-down process

其他十大类涉及纳米加工过程的词语包括:

assembly techniques

biological techniques

nanostructured material synthesismethods

deposition methods

etchingmethods

nanocomposite manufacturingmethods

nanoparticle synthesis

nanopatterning lithography

roll-to to-roll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self-assembly and directed self assembly

⑥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nanostructured materials(纳米结构材料的术语和定义)

纳米结构材料指的是具有纳米结构的宏观材料 (如多孔材料)。定义工作包括对 nanostructured、nanophase、nanocomposite的描述,从三个不同层次进行定义。

⑦ter minology and definitions—bio-nano interface(纳米生物界面的术语和定义)

对于如何区分纳米技术词语、生物技术词语,从而选出与纳米—生物交界的关键词语需要深入讨论。

⑧ter minology and definitions—nanoscale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纳米测量和设备的术语和定义)

这个项目是和 ISO/TC201(表面分析)联合,由澳大利亚的 JohnMilles负责。

⑨ ter minology and definitions—for medical, health and personal care applications(用于医药、健康和个人保健用途的术语和定义)

⑩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nanomanufacturing processes(纳米加工过程的术语和定义)

该项目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 IUPAC)联合进行。以纳米粒子为例,命名中应该包含哪些指标(粒径、成分、表面配体、电荷,等等)需要仔细考虑,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关心的问题[2]。

除这些正式立项的项目之外,第一工作组还成立了若干任务组,进行一些特定领域的信息收集和立项前的准备工作。其中一个是纳米技术集成术语数据库“Integrated Ter minologyDatabase forNanotechnology”的问题,这个数据库将在 ISO范围内协同使用,有助于整合不同委员会之间有关纳米技术的术语和命名法标准的建立。在下次 TC229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Maastricht)会议上将提出有关数据库结构的提案 (architecture for the database),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是建立“The ISO Concept Database”(网址是:cdb.iso.org,2009年 10月 27日开始启动)。这一数据库的建立将有助于从 ISO已经发布的标准中遴选一个初步的术语表。

在第一工作组任务中,纳米技术集成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和其他项目的实施,将会使过去三年间建立的工作框架更加充实,并且加强与其他委员会的合作关系。其他的合作项目将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品等方面发挥作用。

与此相关,2008年由召集人内部任务组(Convenor's Inter im Task Group(CTG))设立的项目“纳米技术本体论方法(ontology)”执行一年后被宣布停止,认为与 the Integrated Ter minology Database for Nanotechnology的思路不符。这个项目的申请人是来自一个私人个体咨询公司的挪威人,并不从事任何具体的科技研究,而仅仅从事数据库的调研和整理工作,提出的 ontology方法也是没有任何针对性,没有被认可,只能中途停止。这说明从ISO大局发展需要,不可能支持意义不大的项目。

在前不久召开的 TC229以色列全会上,第一工作组作出以下决议:

由伊朗人Ali领衔的项目JWG1-TG2 Outline of Nanomaterials Classification (Nano-tree)—Applications将转移到第四工作组,因其所涉及的内容更加适于后者的材料技术指标 (Materials Specification)部分。

伊朗人在波尔多会议上提出 Nano-tree的项目,并且以树枝状分类表形式给出详尽的与材料制备相关的分类内容,其后又与各国代表多次沟通。

从第一工作组的进展来看,美、加充满强烈的主导意识,英、德努力推动将本国标准列入国际标准,日本在标准制定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2.欧美国家的纳米技术术语标准化

1)美国的AST M/E56

早在 2005年 E56(纳米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初,其优先工作项目就包括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驱动下,制定一份全球范围的纳米技术术语标准。纳米结构的特性、合成和应用研究正在以指数级数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对这些新材料化学构成和物理组成进行描述的语言的发展。和 ISO/ TC220相似,E56的第一分委员会 (E56.01)也是信息学和术语方面。

2006年 11月,E56审批通过了该技术委员会的第一个标准:AST M E 2456-06 Terminology for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术语)。这份标准是若干组织经过通力合作完成制定的,可以在AST M/E56技术委员会网站上 (http://www.astm.org/COMM IT/SUBCOMM IT/E5601.htm)免费获取。该标准规定了 nanoscale、nanotechnology等 13个术语。

E56技术委员会主席 Vicki Colvin说:“这份AST M术语标准将改变我们与决策者、教师和邻居们的交流方式。我们将第一次能够放心使用诸如‘纳米微粒’这样的关键性术语,并且确信自己的用语是精确的,能够与全球的纳米技术专家交流和共享。更加美妙的是这份文献是免费获取的。现在,对纳米技术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们能够方便地查询这份术语辞典,自行消化理解我们这个技术在众多领域的细微差别。”[3]

为了促进术语标准的制定工作,AST M发起此项目并与很多合作伙伴签订了联合制定标准的协议,包括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 M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技学会 (A IST)、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公司和美国化学工程学会。

AST M相信通过合作协议可以避免众多标准组织间的资源重复建设,为专家团提供唯一标准的研发基地,进而制定出一份既包括信息又包括应用的真正的全球术语标准。

2)英国的 PAS

英国标准学会于 2008年 2月发布了 6项纳米名词的公开规范(PAS),分别是:

PAS 131 Terminology for medical,health and personal care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PAS 132 Terminology for the bio-nano interface

PAS 133 Terminology for common nanoscale measurement terms including instrumentation

PAS 134 Terminology for carbon nanostructures

PAS 135 Terminology for nanofabrication

PAS 136 Terminology for nanomaterials

这里的 131、132、133、135已经成为 ISO/ TC229相应标准的基础文件,反映出英国在标准制定上的超前意识。

三 结论与展望

纳米技术领域的术语体系建立和标准化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ISO/TC229正在进行的术语标准化工作集合了各方面的专家,保持与各标准组织密切协作,参照其他传统领域的成熟经验,并严格遵循 ISO规定的科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1]W ills C.Nanotechnology—The terminology challenge[J]. ISO Focus,2007(4):26-27.

[2]Gentlemen D J,ChanW CW.A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for codifying engineered nanostructures[J].Small,2009,5 (4):426-431.

[3]AST M标准化新闻.[EB/OL].(2006-12-01)[2009-12-05].http://www.cssn.net.c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 minology in Nanotechnology

GE Guanglu,ZHU Xing

Te rm inology and nom enc la ture a re imp ortant p a rts of s tanda rd iza tion.W ith the fas t deve lopm ent and indus tria l g row th of nanotechnology,s tanda rd iza tion organiza tions a round the w orld have s ta rted working on this asp ec t.This a rtic 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 ta tus in this fie ld,and p rovides inform a tion for both academ ia and R&D sec tors.

nanotechnology,s tanda rd iza tion,ISO

N04

A

1673-8578(2010)01-0026-05

2010-01-12

信息技术术语 篇4

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目睹熟练操作的同时,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老师, 我的屏幕 (应为‘桌面’) 上有东西 (应为‘对话框’) 叉不掉 (应为‘不能关闭’) 。”

“鼠标点一下 (应为‘单击’) 。”

“鼠标按两下 (应为‘双击’) 。”

“把文字框起来 (应为‘选中’) 。”

……

这些“声音”主要来自学生, 也存在于教师中 (家常课中更为明显) 。分析课堂教学, 究其成因, 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观念上不够重视, 忽视学科专业术语的教学, 认为小学阶段的专业术语教学可有可无。其次, 每班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 在有限的35分钟内, 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教师将专业术语“形象化”“口语化”, 甚至“生动化”, 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后,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教师、学生的潜意识中重操作轻表述, 重技能培养轻语言训练, 认为课堂语言和专业术语无关紧要。具体表现在:学生演示时, 不关注学生讲解, 教师往往以肯定学生操作水平为主, 忽略操作过程的表述;学生的不规范甚至错误专业术语表述得不到及时指出与更正。

小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比较强, 加之刚开始正式接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的认知中是个“空白”, 长期在这种不专业用语环境的潜移默化下, 学生的观念中就逐渐打下了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烙印, 养成随意表述的习惯。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用语更为专业化, 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师、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针对这些“声音”,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充实教师信息素养, 为课堂“专业化”用语提供保障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其一言一行都是给学生的示范和教育。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 学科专业术语尤为重要。教师的表述既要准确规范, 又要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具备高超技能水平的同时, 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生口中的“点这里”“选这个”等用词和教师平时课堂上的“口语”不无联系。如:“点开始” (应为“单击开始按钮”) , “把鼠标移到图标上” (应为“把鼠标指针移到图标上”) , “按右键” (应为“右击”) 等说法, 都反映出教师对基本的专业术语认识不够, 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学科专业术语的重要性。只有思想上重视了, 才能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其次,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讲解, 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 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措辞用语, 对有疑义的专业术语必须查阅相关资料, 认真考证, 不能将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注重学生课堂语言表达, 为课堂“专业化”用语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在操作能力上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这使得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与交流几乎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借助“控制”软件的辅助教学, 教师、学生更多时候是处于“无声演示与观看”状态。学生操作熟练, 但讲述具体操作过程时, 总是难以表述清楚。学生演示时, 教师往往任学生只动手不动口, 或是说得不规范甚至错误也不及时给予指导更正。展示作品时, 学生经常不能说清楚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思路、创作的优点与不足。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目标并非纯粹的应用技能培养, 而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实践, 对改善学生专业术语的表述作些尝试。

1.教师的演示、讲解以及专业术语板书三者同步

所谓“言传身教”, 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的“无声引领”。广播授课时,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的行为, 是给学生操作上的示范, 同时也是给学生语言表达的示范。无形中学生会逐渐模仿, 形成“操作并讲解”的习惯。教师每次演示讲解时必然会多次、多处提到专业术语, 记忆巩固的次数多了, 时间一长, 有利于学生掌握。另外, 相比只能停留几秒的教学课件, 教师对专业术语进行板书的作用不容小觑。

教学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可爱的鼠标》一课中, 在利用实物、课件、演示、讲解等方式的基础上, 一次课中我将“指针”“指向”“单击”“拖放”“双击”等专业术语在课件上呈现的同时进行了板书。没想到在用鼠标“排座位”中, 学生对术语的记忆有了明显改进, 直到一周后的信息技术课的课前回顾时, 大部分学生还能对术语准确表述。

在机房授课, 学生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操作上, 对课件中“一闪而过”的文字并没有多少关注, 而“停留”的板书却能时刻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 又能顺利进行课堂总结与回顾。

2.学生语言技能和操作技能并重, 保证应用技能与专业术语的同步学习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两者相互依存, 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准确表达, 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更是在班级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但在实际课堂上, 教师经常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大意 (表达不完整不清楚) , 或是只要操作成功, 便加以肯定, 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专业术语用词。长时间这样误导, 问题术语就会在学生的认知中逐步积累并成为习惯用语, 难以更正。所以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语交流, 及时更正表述不规范或是错误的术语, 及时阻断“错误认识的形成”, 为日后学习指正方向。

一次教研听课中 (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汇编作文集》) , 在总结环节, 老师请学生谈谈汇编作文集时, “你觉得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1:要先把文字变黑。

生2:要先把文字选中才能复制。

生3:美化时, 色彩不能太丰富, 要注意合理搭配。

生4:合并时, 光标一定要定位正确。

生5:复制前要选中文字, 粘贴前要注意光标定位。

这位老师非常认真地在班上赞扬了后四位同学, 并颁发了校级奖励券。教师从学生发言的基本语句通顺和语言组织上, 更主要地从专业术语的表述上, 对几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并提议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同时对第一位同学进行了建议式的鼓励。借鉴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 回到自己的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学生专业术语的表述有了明显进步。

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当学生回答支离破碎、不够全面时, 教师的肯定无疑是对学生言语表达上的“纵容”。对学生专业术语的掌握应与应用技能的培养等同而视。只有教师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是专业术语表达, 学生才能意识到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方可建立起良好的用语环境, 让信息技术学科专用术语的使用成为习惯, 才能保证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科专业术语的同步学习。

机修钳工的技术术语 篇5

1、剪料:指材料经过剪板机得到矩形工件的工艺过程。

2、下料:指工件经过LASER切割或数控冲床冲裁的工艺过程。

3、落料:指在普通冲床或其他设备上使用模具加工得到产品形状的工艺过程。

4、冲孔:指工件由普通冲床和模具加工孔的工艺过程。

5、折弯:指工件由折弯机成型的工艺过程。

6、成形:指在普通冲床或其他设备上使用模具使工件变形的工艺过程。

7、抽孔:也叫“翻边”,指在普通冲床或其他设备上使用模具对工件形成圆孔边翻起的工艺过程。

8、攻牙:指在工件上加工出内螺纹的工艺过程。

9、扩孔:指用钻头或铣刀把工件上小孔加工为大孔的工艺过程。

10、沉孔:指为配合类似沉头螺钉一类的连接件,而在工件上加工出有锥度的孔的工艺过程。

11、压铆:指采用冲床或油压机把压铆螺母、压铆螺钉或压铆螺母柱等紧固件牢固地压接在工件上的工艺过程

12、涨铆:指先将工件沉孔,再采用冲床或油压机把涨铆螺母牢固地压接在工件上的工艺过程。

13、拉母:指采用类似铆接的工艺。用拉母枪把拉铆螺母(POP)等连接件牢固地连接在工件上的工艺过程。

14、拉铆:指以拉铆枪为工具用拉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工艺过程。

15、铆接:用铆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件面对面连接在一起的工艺过程,若是沉头铆接,需将工件先进行沉孔。

16、冲凸包:指在冲床或油压机用模具使工件形成凸起形状的工艺过程。

17、冲撕裂:也叫“冲桥”,指在冲床或油压机用模具使工件形成像桥一样形状的工艺过程。

18、冲印:指使用模具在工件上冲出文字、符号或其他印迹的工艺过程。

19、切角:指在冲床或油压机上使用模具对工件角进行切除的工艺过程。20、冲网孔:指在普通冲床或或数控冲床上用模具对工件冲出网状的孔。

21、拍平:指对有一定形状的工件过渡到平整的工艺过程。

22、钻孔:指在钻床或铣床上使用钻头对工件进行打孔的工艺过程。

23、倒角:指使用模具、锉刀、打磨机等对工件的尖角进行加工的工艺过程。

24、校平:指工件加工前、后不平整,使用其他的设备对工件进行平整的过程。

25、回牙:指对预先攻有牙的工件进行第二次螺牙的修复的过程。

26、贴保护膜:指使用能保护工件表面的薄膜对工件表面进行防护的工艺过程。

27、撕保护膜:指对工件表面保护薄膜进行的清理过程。

28、校形:指对已加工成形出来的工件进行调整的工艺过程。

29、热缩:指使用加热设备(热风枪、烤箱)对套住工件的塑胶进行紧缩的工艺过程。30、贴标签:指把标签贴到工件指定位置的工艺过程。

31、拉丝:指使用拉丝机和砂带对工件表面进行的一种纹路处理的过程。

32、抛光:指使用抛光设备对工件表面进行光亮处理的工艺过程。

33、热处理:指为提高工件的硬度进行特殊处理的工艺过程。

34、去毛刺:指对工件进行钣金加工过程中,用打磨机、锉刀等工具去除工件毛边,使工件加工处光滑、平整的工艺过程。

35、氩弧焊:指工件和工件连接由氩弧焊机在工件边缘或接缝处焊接的工艺过程。其中又分为断续焊、满焊等,要在图纸上标示清楚。

36、碰焊:又称:“点焊”,是指由碰焊机将工件面对面焊接连接的工艺过程。

37、植焊:指用植焊枪将植焊螺钉牢固地焊接在工件上的工艺过程。

38、焊接打磨:主要指采用打磨机、锉刀等工具使工件焊疤处光滑、平整的工艺过程。

39、前处理:指工件钣金加工完成后,在喷漆或喷粉以前,用电解溶液对工件进行除油、除锈及增加工件表面覆膜(如磷化膜)并清洗的工艺过程。

40、刮灰:指采用原子灰弥补工件表面的缺陷如焊接缝隙或凹坑的工艺过程。

41、刮灰打磨:主要指采用平磨机或砂布针对刮灰后的工件,进行表面抛光的工艺过程。

42、喷油:指采用专用喷枪把油漆均匀地喷附于工件表面的工艺过程。

43、喷粉:指采用喷枪把粉末均匀地喷涂在工件表面的工艺过程。

44、丝印:指用专用油墨渗透过特别的网格在工件表面形成文字或图案的工艺过程。

45、电镀:指为保护或美观工件而在工件表面镀上一层金属的工艺过程。

46、氧化:指为保护或美观工件而在工件表面形成氧化膜的工艺过程。

47、喷砂:指通过喷砂机喷砂对工件表面进行处理的工艺过程

47、组装:指把两个以上的工件装配在一起的工艺过程。

48、包装:指对工件进行防护,便于运输的过程。断差

抽形(冲模)回压

信息技术术语 篇6

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委关于制定数字版权管理相关标准的计划任务及工信部标准化的工作要求, 于2010年9月1日在河南召开《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国家标准项目工作组会议, 主要讨论了数字版权管理术语标准草案和标准化工作思路。

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范科峰博士总结了前期数字版权管理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主要包括完成数字版权管理标准体系的初步建设、颁布并实施面向消费电子设备版权保护应用的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形成《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草案、组织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和产业示范点。

会议形成了《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征求意见稿, 确定了多条术语并给出了明确定义, 这些定义对人们认识数字版权管理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是制定数字版权管理其他各类标准的基础。

信息技术术语 篇7

1“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1.1 科技成果

要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术语的概念, 必须先明确“科技成果”的概念。“科技成果”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门术语, 泛指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结果或成就。具体来说, 就是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制和辨证思维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结果, 它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改进及其他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果[2]。有学者将“科技成果”的一些概念进行梳理后重新界定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 通过辩证思维、实验研究、调研考察、开发实践, 取得新的成就并通过技术鉴定或得到社会认可, 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结果, 它应该具备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创造性, 对社会或经济产生深远重大影响[3]。

1.2 科技成果转化

确定了“科技成果”的定义以后, 再推演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只需要确定“转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即可。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比较权威的定义出自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其表述为:“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 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由于这个定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科技界和学术界基本上都是沿用此定义, 很少有争议。

2“技术转移”的概念

较早使用“技术转移”这个术语的应该是美国, 后来这个术语开始在英语国家科技管理领域广泛使用。西方国家对“技术转移”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Prker和Zilberman认为技术转移是将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或政府实验室的基本知识、信息与创新, 流向私人及准私人部门的个体或公司的任何过程[4];Rebentisch和Ferretti认为基于知识资产的技术转移是将技术、操作程序及组织结构等物化知识资产在组织间进行转移, 包括转移范围、转移方法、知识结构及组织适应能力4个方面[5];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把技术转移定义为:“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 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对中国来说, “技术转移 (technology transfer) ”这个术语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技术转移”之说, 后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出于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需要, 对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将该词引入到国内, 并将technology transfer翻译成“技术转移”。国内对“技术转移”的定义说法不一,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以及研究的深入, 其内涵和外延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早期 (1980年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推广、普及等。其形式有多种, 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和五条渠道:一类是科学技术内部的转移, 一类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应用方面的转移;五条渠道是:从实验室转向生产应用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到推广应用于生产) , 从军用转向军民兼用, 从先进地区、部门、行业转向后进地区、部门、行业, 从城市转向农村, 从国外转向国内[6]。随着研究深入, 对技术转移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如认为技术转移是将无形的技术知识或有形的技术设备在供需两者间经由某种媒介方式加以传送, 以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与目标[7], 其中技术转移的供方是“研究机构”, 需方则是“工业企业”, 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是“转移标的物”, 而转移的方式称为“转移渠道”。技术转移概念上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技术转移过程;技术的供、需双方;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8]。

为了准确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后, 本文将“技术转移”的外延最大化, 并定义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知识、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此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广义的“技术转移”。

3“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国内学者对两个术语的联系和区别的研究已经比较多, 但有的在认识上有一些误区, 有的分析不够透彻, 如:上海科技“在线学习”编写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指南》认为两个术语并没有多大区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法, 与国外流行的提法‘技术转移’ (指技术从产生的单位转移到使用的单位, 也包括技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并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更有现实针对性, 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学者贺红论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转移”的区别和联系, 其区别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是就科技成果形态的变化而言, 而科技成果转移是就科技成果的持有者和利益主体的变换而言的”, 其联系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果转移的快慢和转移各环节接受者的转化能力和接受程度, 转化效益决定于转移各接受环节再转化成果的质量及潜在效益”[9];章琰认为技术转移包含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技术在不同背景间的水平运动, 第二种是技术由实验室向市场的运动, 是技术商业化的过程, 进而推导出“科技成果转化”相当于“技术转移”的第二种含义, 但前者的含义要比后者狭窄, 因为“技术可以物化在科技成果之中, 也可以物化在机器设备之中, 还可以物化在人之中, 技术转移……包含的方面远远宽泛于科技成果”[10]。她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技术转移”的第二种含义, 虽然“两者并不完全相同”[10], 但这样看待两个术语, 就给两个术语的混用留下了空间。

事实上,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重在“化”, 即科技成果或技术形态的变化;而技术转移重在“移”, 即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但每一次技术转移不一定就形成了新的事物, 而科技成果一旦完成转化, 即是一次向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技术的转移:显性的技术 (可编码的技术) 或者是隐形的技术的转移 (不可编码的技术, 一般是技术人员的转移) , 技术的转移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但不是每一步技术转移以及所有的技术转移都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有些学者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混用, 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两个术语的内涵把握不准。这与汉语语境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英语语境中无准确对应的术语有关系。“科技成果转化”与英语语境中广泛使用的术语technology transfer (翻译为技术转移) 有明显区别, 与术语commerci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商业化) 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 但汉语语境中的科技成果转化较之commerci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商业化) 其外延要广得多, 因为科技成果不仅包含了IP (知识产权) , 而且还包含了一切可以产业化的成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 (无准确对应词汇) , 其原因可能是有些汉语的术语比较抽象, 而英语的术语比较具体。二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下面用一个图示来描述两个概念外延的关系。

图1中A区域表示技术转移, B区域表示科技成果转化, C区域为A和B的重合部分, 表示某项活动既是科技成果转“技术转移”概念外延的关系

化的活动同时也是技术转移的过程。举例来说, 某高校的某项实用新型技术通过和企业合作, 将技术授权或者转让给企业, 企业利用该技术生产出产品, 使之商品化甚至产业化。这个过程既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 同时也是技术转移的过程, 即技术由高校向企业转移, 对应的是图中C区域, 这属于第一种情况。再比如, 国际间成熟的技术通过跨国公司的途径,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一般不认为是汉语语境中的“科技成果转化”, 因此对应的是图1的A区域中不包括重叠的部分, 这属于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即是某项活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但不是技术转移的过程, 如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个环节的成果推广, 按照前面给定的的权威定义, 无疑也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范畴, 但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成果, 其技术已经完成了终结性转移, 农民只需要购买种子或者种苗栽种即可, 这个环节不认为有技术转移, 只有最终产品的转移。

注释: (1) 例如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的统计, 从1980年美国颁布拜杜法案 (BAYH-DOLE) 到2000年的20年时间里, 大学技术转移为美国经济作出的贡献为300亿美元。数据来自姚益龙著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132.

参考文献

[1]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荆明新.科技成果的概念与分类[J].河南科技, 1989 (9) :7.

[3]刘德刚, 牛芳, 唐五湘.“科技成果”一词的起源、演变及重新界定[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 :40.

[4]PARKER D D, ZILBERMAN D.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s:impacts on local and US economies[J].Contemporary Policy, 1993, 11 (2) :87-96.

[5]ERIC S, REBENTISCH, MARCO FERRETTI.A knowledge asset-based view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J.Eng.Technol.Manage, 1995 (12) :1-25.

[6]作者不详.名词解释:什么是技术转移[J].瞭望, 1982 (8) :19.

[7]刘常勇.我国大陆地区科研成果转移情形研究[C].台湾:科技管理研讨论文集, 1998:245-249.

[8]刘奕岑.国内外高校转移模式及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9]贺红.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初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2 (6) :71.

上一篇:多方法混合算法下一篇:解析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