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技术

2024-07-18

智能信息技术(共12篇)

智能信息技术 篇1

1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

信息安全是智能电网高效稳定运营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是电力通信安全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体系可有效提高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水平,促进智能电网的高效稳定、节能经济的运营发展。我们所谓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比如应用电网核心部件、建设业务系统安全、研究电网基础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等,另外,它也负责研究和开发安全存储和防范攻击以及防范网络病毒等方面,这些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

2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

2.1基础硬件设备

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这四个环节中包括基础硬件。其中,发电所覆盖的范围极广,比如电源接入、电源光伏等,输电所覆盖的范围包括网架、超导、高压等;配电所涵盖的范围包括高级电表设备、 虚拟电厂、配电微网等;用电所涵盖的范围包括电力供应站、自动控制设备、电力存储设施等。

2.2感知测量层的组成

感知测量层必须在应用智能测控设备后,才能成功实现智能感知,进一步评估电网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堵塞状况以及监控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况中。感知测量层主要由电磁信号测量系统、分析系统、数字继电器、智能读书系统等组成。通常情况下,上述所讲的仪器表都是运用射频加以识别,与智能电网进行连接。

2.3信息通信层的组成

在信息通信层中,所使用的技术覆盖配电自动化、能量管理、数字移动通信、采集数据、光纤通信等领域范畴之内,真正实现交换数据和信息以及进行相应的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充分运用资产利用率,实现信息的安全共享。

2.4调度运维层的组成

智能电网还涉及其他方面很多因素,比如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因此想要精确控制和管理,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保证整个系统有序运行,并更好地进行协调控制管理,可将网状控制结构形式以及分布式智能化代理等设计理念与系统建设相结合。系统既可集中协调,也可实施分布式决策控制。

3应用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所涉及的内容

3.1智能电网物理安全

智能电网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所需要的安全硬件设备称之为智能电网的物理安全。其中这些硬件设备通常包括测量仪器和智能流量计等类型的传感器,在通信系统中,各种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及存储数据等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其所谓的物理安全实际指保证与智能电网系统有关的硬件安全以及硬件设备本身的安全等,这也是智能电网安全信息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物理安全主要是指防止人为因素破坏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也防止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入侵系统中,这就需要无论在信息事件发生前,还是在信息事件发生后,都应审查所有物理设备的接触行为。

3.2网络的安全性

智能电网所具有的可靠性也就是指网络方面的安全性,这就要求通信网络应完善的二次系统防护措施。安全分区、横向隔离、 纵向认证等是网络安全防护的标准。我国目前网络安全方面遭遇到黑客攻击,且黑客攻击的技能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网络安全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网络发展的要求。如果在这时应用大量的智能电网设备将十分困难,有可能面临电网瘫痪的局面。因此,在选择安全加密算法时和建设整个网络体系时,都要具有充足的前瞻性,做好设计以及计划工作。在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中, 要充分运用虚拟专用网和防火墙以及网络病毒查杀等技术进一步保证网络安全运行。

3.3数据传送的安全

在应用智能电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信息数据的传送安全,也需要掌握好数据的保密性、正确性、防复制等重要指标。对于整个数据的安全认证以及管理中心数据都要进行备份,防止数据库数据的丢失。恢复数据库以及备份数据库都需要系统管理员操作。一些经常变动的数据每天既要做好记录,也要做好备份。一些不常变化的数据,可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备份。另外,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密钥信息和加密信息以及关键信息等,都需要进行加密存储。

3.4业务安全的任务

保证智能电网业务应用的可靠性、稳定性、完整性、科学性等是应用业务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更加要保证业务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和完整性。对于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方面的特征,可运用强制性的控制技术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网络信息被损坏或者操控, 进一步加强电网信息业务系统的安全性。

3.5加强网络通信的安全

支撑智能电网基础平台运行的是信息安全通信。一方面既需要有计划和有目标部署对应的安全通信产品,做到通信技术与通信管理的要求相统一,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网络通信管理的安全性,规范管理员工的各项操作行为。通过对信息通信和重要网络所进行的主动控制,比如网络边界保护系统、防御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等重要技术,实现对网络数据的交换和控制,加强网络数据通信的安全。

4结语

在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下,虽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证,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信息安全技术,在研究的同时,也需要与智能电网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系统,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提高网络业务的可信性和操作性。

摘要:智能电网与传统电力系统对比来讲,智能电网如果出现失控,将比传统电力系统出现失控后果要严重得多,不但会造成经济和信息上的损失,甚至会危及到用户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智能电网中,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技术十分重要。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智能信息技术 篇2

摘要:智能电网的高效性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想要建设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文章在剖析了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述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更加具有安全性能的智能电网,旨在为实际的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安全防御;信息化建设;电力系统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力系统作为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其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此时就需要借助信息安全技术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1、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的具体安全内容

1.1 基础性安全――物理安全

物理设备保证了电力系统基本的安全性。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应该建立两种不同模式的备份方式即集中备份与分散备份。建立一个双机热备与单机镜像补充的数据备份体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1.2 深层次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

1.2.1 网络安全,整个电力系统中包含了功能不一的信息网,针对不同的网络应该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匹配相应的安全设备的同时要保证网络运行速度不会受到影响。

1.2.2 应用安全。一方面是企业员工存在着操作上的失误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智能电网应用系统出现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由于电力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不严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安全运行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则是黑客的恶意攻击、病毒的入侵等。

1.2.3 数据安全。一方面采用各种方法对电力系统的各类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数据防护的安全保护,借助现代化的存储技术实现对数据的主动性保护。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特殊性更加需要对数据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做好数据加密的基础上加强文件加密、身份认证等一系列安全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性。

1.2.4 主机安全。电力企业的内部主机最可能受到病毒以及恶意程序的攻击。因此应在对主机做好基本的基础防护的基础上,做好身份识别、访问限制、安全审计等一系列措施。

2 、借助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智能电网的方案

本文结合某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阐述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建设。该电力企业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一个信息网络,同时设置内外网有效加强安全隔离。其中外网在防火墙的保护下与电信连接,与智能电网内部服务器实现内接。内网连接电力企业业务办公网络,再将其细分为服务器域、桌面终端域等,将银行、抄表通道等安装IPS,同时连接内部审计设备。在网络出口处设置高性能的硬件专用防火墙,加强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隔离。

2.1 针对边界的安全防护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对网络的入侵检测,实现对网络边界出现的各种恶意代码进行清除,保证进出智能电网的信息未携带其他病毒。借助边界安全防护,其能够对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或拒绝的访问权限,控制力度更换为端口级。

2.2 针对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防护

其主要的防护对象为整个电力企业的全网网络、防火墙、交换机、防火墙等。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电力企业在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与安全运用的同时需要保证基础网络以及业务系统运行的网关设备、交换设备等基础性设备的安全防护。

2.2.1 从结构方面而言,首先需要保证智能电网的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冗余空间,能够保证智能电网在运行高峰时能够正常工作,另外保证接入网络与核心网络能够保证业务高峰的运行需要。想要实现这个目的电力企业的核心设备以及主要的链路就需要达到双机热备以及链路冗余的.要求。例如,本文中该电力企业的内网核心交换即为双核心。

2.2.2 针对安全接入控制,借助联网认证系统实现整个智能电网的802.1x控制,借助这个控制器能够了解到未注册的主机的使用情况。

2.2.3 针对设备的安全管理,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其要求电力企业智能电网中的所有网络设备都需要开启SSH,主要是实现对管理的数据流进行加密。针对其他的安全设备采用SSL加密方式实现数据流的传输。其中对登陆网络设备,首先进行身份的识别,另外还需要对管理员的登陆地址进行限制。其口令必须在一定时间之内进行更换,口令还需要规定一定长度。必须是大小字母、标点符号、字符的混合搭配。该电力企业设置了一个定期修改制度,系统管理人员需要每个季度对口令进行修改,并且不能重复上次口令。对连续失败登陆的次数限制在5次之内。

2.2.4 需要定期对整个系统、网络设备以及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扫描,及早发现其中可能或已经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出现恶意攻击的现象。设定专门的内网审计设备。针对重要的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配置都需要对其进行备份并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管理员的主机上,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2.3 针对整个智能电网的主机与系统

考虑到应用服务器其中包含了电力企业的应用系统以及业务数据,因此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是操作系统安全,由于操作系统作为整个数据的基础,第一步就需要做好操作系统的基础防护工作,服务器需要做好补丁管理、病毒防护、漏洞扫描、系统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其中需要设置访问控制与安全审计,开启服务器日志审计功能,将其同意发送至内网的审计设备中。如果出现恶意攻击与入侵的行为,平常需要做好补丁的升级与更新工作,并在所有内外网中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针对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整个流程分为身份识别、访问限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四个方面。

2.4 针对应用系统的防护工作

首先需要实现应用系统的安全加固,另外还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借助最新的身份认证功能,保证用户进入不对应用系统造成影响。并且还需要限制用户访问权限,不同的工作人员其访问权限需要固定,如有变动需要上级部门的批准方可执行。尽量避免出现多人共用一个账号的现象。

智能信息技术 篇3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农业部专项课题等项目资金的支持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河北省农业信息中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农业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该项目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具体如下:

(1)成果创建了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提取农情信息数据元素782个,形成农业部《农情调度月历》;创建了全国农情信息采集技术平台,实现了全国粮食、油料等7大类作物农情信息的规范化县域直采,建立农情数据库51个,数据总量达6.57TB,成为我国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决策和农业形势研判的最权威数据源。

(2)成果建立了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提出了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作物生长过程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和调控技术,实现了农田环境数据自更新式处理和自进化式决策,已大面积用于农田智能水肥管理;并实现了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协同模拟和基于Agent的作物生产管理竞争决策,提高了大田复杂系统下的生产精准管理能力。

(3)项目研发了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产品;同时,研制了基层信息员和农村用户适用的田园信息专用手机、乡村可寻址广播文本语音转换装置等硬件产品,探索建立了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该项目现已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9个、专利1项,制定标准3部,发表论文65篇,出版专著5部。项目形成的技术(产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已经为农业科研单位、大学和管理部门提供了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智能信息技术 篇4

1. 创建有效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肯定有一个最高值, 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智能要接近这接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 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 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 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 都不大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获得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 创设虚拟现实或含有文字、图片、影象、声音的教学环境, 使学习者能进行文字处理, 数据分析, 仿真实操作、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 并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激发学习者的潜能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智能发展水平差异, 并且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 让学习者能尽其才。

例如, 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网络资源中查找、收集、评价信息, 获取实验数据以及展示、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世界模拟研究现实问题, 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再如学科网站的出现, 为学生提供了专门学习某类知识的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开展学习。其实, 网络就是一种学习工具, 就像学生手中的字典词典计算器一样, 所不同的是网络除了具有上述学习工具的特点以外, 还具备双向互动、实时在线和自动更新的特点, 为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 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供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在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因此,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 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 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效的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专题学习方式, 不同的专题学习方式虽个有特色, 但都是以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组合, 从而提高其素质。例如, 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 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交流, 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接受评论等。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 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等。强调学生自动学习和协作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争论等。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解决为核心而展开, 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复杂性, 对发展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真实问题的技能有很好的作用。

3. 开展协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协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 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 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 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在协作学习中, 学习过程就是交往过程, 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 强调整体学习效果和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 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各展所长, 协作互补。此时, 小组的合作非常紧密, 更需要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协调任务进度,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E-mail、BBS、OICQ、BLOG进行异步讨论, 将初步成果公布在网上发表, 通过网络继续讨论研究, 如此反复。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自我认识、数理逻辑、言语语言等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过开展网上的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在线帮助和资源, 并通过交互获得他人的知道, 对学习有掌握负责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 对事物有全面认识的意识, 能区分事实和观点, 敢于承认自己的偏见, 系统地比较自己和他人观点的不同, 有效形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4. 通过在线评价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在新课程改革中, 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评价对象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进步状况, 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在评价的主体上, 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 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这种转变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 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 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 也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发展能力和个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通过网络 (如BBS论坛方式) 就其他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性意见。这种反馈过程是全开放式的, 所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累积起来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同时, 这种学习反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实现“异步”交流, 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和进行多元智能教学的有效学科,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的先进理念, 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显著效果和深远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洁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策略.教育信息技术, 2005.4

[2]《多元智能理论及教学实践》.内蒙古教育, 2005.10

智能信息技术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现代智能家居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并认识智能家居系统。

2、在学生感知智能家居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智能住宅我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智能住宅我设计的活动,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教学支持网站上参与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轻松学

1、了解智能家居产品。

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智能家居产品,让学生感知他们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知道的智能家居产品以及它们所使用的智能技术。

3、认识智能家居系统

让学生了解所有智能家居系统是通过传感器和程序来控制的。

三、快乐做

1、感受智能家居生活。

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进行“智能住宅我设计”活动

学生通过查找与智能住宅有关的资料再设计,并将设计的作品传到教学支持网站上参与交流。

四、互动评

学生对照书上的表进行自我评价。

智能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智能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人工智能技术

在数字化、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会计核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会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高度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时化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是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当今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会计核算和信息处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要求的开放的、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必要性分析

1、开发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联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2、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为企业信息化荡平障碍。企业的ERP等软件系统,在实现从采购、销售、库存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制订精细、周密的企业经济生产计划。但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滞后,严重地阻碍着这些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大发挥。通过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将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联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会计处理过程是,当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部门,会计人员根据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将原始凭证上非格式化的物流信息转换成按会计科目分类的格式化的资金流信息,用会计记账凭证和账簿的格式进行记录,会计期末,按会计报表的编制规则编制报表并对外报告。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和结构,会计处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无纸化输入环境使会计处理自动化成为可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大量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记录经济交易事项的原始凭证电子化,电子化后的原始凭证可以通过企业网络实时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为会计确认和计量处理提供了无纸输入、自动采集的数据源。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规则可以被程序化,当经济业务事项的电子化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的规则自动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

2、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企业财务与业务协同。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即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处理应被嵌入业务处理中。当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程序便可被自动触发,物流信息被同步轉换成资金流信息。

3、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会计核算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选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提供通用的会计报表。然而随着信息需求多样性的挑战,使用者在会计法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的多种选择性的应用,带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已不能满足这类信息处理的要求,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会计核算智能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的职能化集中体现在从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告三个步骤之中。虽然从原理上讲,可以将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规则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当经济业务事项的电子化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的规则自动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但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仅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因此实现从经济业务到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智能化于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是会计活动的第一步,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复杂的会计职业判断。所谓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需要经过专业、复杂的职业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核算智能化探讨

就目前各种会计软件系统的功能而言,都是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作为系统的入口,因此程序中只存在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两种会计自动判断。虽然现在的软件功能有所扩展,但是却未能解决从经济业务直接自动编制记账凭证的问题,因此,变会计职业判断为计算机智能判断,实现经济业务的快速会计信息处理,使得企业信息流通迅速和畅通,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理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利用有限的会计规则,对有限的经济数据,进行有限的会计判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这种会计职业判断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机器智能判断的。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智能核算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推理系统和用户界面三个子系统,就是将和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技术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的知识推理原理,依据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原始规则集和由管理者输入新规则集,推出新的数据,为核算会计信息的多样性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一)数据采集系统

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系统是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数据来源一类是来自于网上的经济业务事项数据,它们被业务系统处理后,存储在企业共享的、集成的业务事件数据库中;另一类是属于会计事项数据,如税务部门传递的单据,通过输入设备,如键盘、条形码扫描器等输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会计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就是从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中自动识别属于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的原始凭单数据,或接收通过会计在线采集工具采集的会计事项数据,并按内部控制规则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审核,然后将审核通过的经济业务事项数据转换成统一规范、具有足够明细特征的数据结构。

(二)推理系统

推理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演绎推理原理,依据关系数据库中已知的事实(实数据)和新的规则集,推理出一些新数据(虚数据)。它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职业判断转化为机器智能判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它是由规则集、知识库和包含推理机程序的知识库管理系统构成。其中规则集存储与企业相关的、可供选择的所有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知识库存放着与使用者信息需求相关的知识;知识库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利用推理机程序,按照管理者求解目标,运用规则集中的规则和财务会计数据库、原始业务事件数据库中的会计数据以及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相应财务结论或数据。

(三)用户界面系统

用户界面主要给使用者提供与系统交互对话的接口,便于输入逻辑表达式和理解输出的结果。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建立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各种会计核算规则集,按管理者输入的逻辑表达式,进入推理系统进行演绎推理。

参考文献:

1、王文莲,张丽霞.会计之友.会计核算智能化的突破[J].会计之友,2009(2).

2、王文莲,刘海颖.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衔接的智能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

3、欧阳电平,肖俊.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自动确认与计量系统研究[J].财会通讯,2005(2).

4、谢琨.财务和会计智能系统研究[J].财会月刊,2003(2).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篇7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近年来,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 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其将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对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等, 满足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将计算机、通信等多项技术的结合, 从而实现对信息进行自动获取与处理的一项新型技术, 并且在现阶段获得了比较广泛应用。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劳动强度, 还能够实现资源优化处理, 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降低了管理成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包含多个学科内容, 例如:复杂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生物信息和神经信息处理等, 是多项学科内容的结合, 在社会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是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技术,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 而当时缺少快速计算工具, 无法满足智能信息处理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将计算机与智能信息处理有机结合, 创造出许多具备智能信息处理的高科技产品,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例如:英国科学家制造的医用CT机, 不仅促进了医学领域的发展,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逐渐成为各个医院的基础设备之一;还有美国科学家研发的FFT, 在当时反响极大, 受到广泛关注, 并在高自动化检测设备中应用, 获得了很大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 先进技术会不断更新换代, 未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逐渐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并与人工智能进一步合作, 提高智能化水平, 为人们解决实际困难, 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前沿的交叉学科, 是具有应用特征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是处理大量且复杂的信息, 并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重要。

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受到了重视,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各个信息综合到一起, 并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我们可以预见, 综合性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会成为未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会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中。目前,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社会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机器人制造方面, 将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其中, 能够有效提高机器人智能性,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促使多种传感数据实现优势互补, 并将多个模型决策融合到一起, 提高机器人决策的准确性;计算机视觉和图象处理技术的应用, 能够赋予机器人敏锐的识别能力, 避开障碍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知识表达、决策推理等功能等。

(2) 针对灾害防治和安全工作, 图像监控范围较大, 将智能图像以及遥感等技术运用到工作中, 采集生物特征信息, 例如:人脸、指纹等信息, 当出现非法入侵情况时, 其可以进行迅速、准确的提示, 能够在智能安保门禁中进行应用, 在发生森林火灾时, 其还能够掌握灾害实际情况, 从而有效控制灾害。

(3) 在农业生产工作中, 智能数据挖掘以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能够帮助农民选择种子, 防止病虫害, 通过遥感技术, 还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农作物长势等实际情况, 在估计产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商务工作中, 人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市场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 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 提高企业决策科学、合理性;五、金融、保险领域数据处理量较大,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对股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还能够帮助人们预测金融趋势。

除此之外,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人们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能够减少脑力劳动量, 还能够在生活中对文字、语音等内容进行理解和翻译, 满足自身工作和生活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路由器, 智能分析数据创术最佳路径, 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网络阻塞问题, 此外,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电饭煲等, 也充分体现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还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 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因此, 为了能够提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水平, 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 以提高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明星, 付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田[J].新技术工艺, 2010, 18 (03) :259-261.

[2]苏占东, 杨炳濡, 游福成.基于信息挖掘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20 (05) :12-14.

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篇8

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一项有效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产物, 其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整合、分析, 从而为利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准确数据信息。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规模文本处理、图像视频信息检索与处理, 另外还有商务及金融领域中的信息处理, 例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各个方面。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 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现代信号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方式主要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和网络模型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 数学模型的应用是由于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体是通过有机组合后的人工神经参考大脑神经元所构成的含有大量人工神经元的网络结构, 此结构中的人工神经元在网络模型中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成完整的模型, 按连接方式和信息流动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前向型网络, 此网络不具备信息反馈机制;另一种是相互结合型网络, 此网络可以反馈信息, 因此也称为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模糊理论的应用主要是由于事物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 导致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会有些不确定现象, 因此难以明确的划分, 处理时就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模糊系统也称为动态模型, 具有相关的模糊信息处理能力, 是由模糊产生器、模糊规则库、反模糊化器以及模糊推理机四部分组成;进化算法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常用方法之一, 其对象是个体, 根据生物界中的自然选择定律和遗传定律, 模拟生物的遗传模型优化搜索全局, 从而对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及变异操作。

二、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其有效地结合提高了这些设备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促进了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医学领域中, CT就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探测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 医用CT的高效利用, 极大地提高了对患者的诊断效率, 同时也有效推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另外医用CT的出现还带动了CT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在灾害防治和安防工作中的应用。灾害防治和安防需要监控的图像范围较为广泛, 将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遥感等技术应用到灾害防治和安防工作中, 能够有效采集例如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 以便出现异常或非法入侵情况时及时作出警报和动作, 主要应用在安保门禁、各种自然灾害的监控等方面, 对所监测的各种具体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和控制。

2.3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智能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通过这些技术有效帮助农民优选农作物种子, 并进行病虫害防治。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实时掌握和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含水量等方面, 为农民提供可靠、实时的数据, 从而有利于估算产量。

2.4在商务、金融以及保险领域中的应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商务、金融及保险领域中的额应用主要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统计, 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帮助, 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模拟人的智能, 从信息的载体到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处理, 以其处理信息量大、处理信息复杂程度高等优势,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 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必然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有效推动了我国各个领域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 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中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技术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主要对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旨在为更好的推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晓孪.基于语义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14, 11:55-57.

智能信息技术 篇9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重点

近年来, 随着智能电网的产生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创建一种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好的智能电网, 虽然具有较快发展速度, 然而, 在发展期间, 依旧存在很多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针对现阶段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对其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 通过科学技术创建更为科学、优质的智能电网。本研究主要对智能电网信息与通信技术问题进行重点阐述, 并作出相关探析, 以期能够对今后研究智能电网带来一定启示。

1 分析智能电网信息技术及其特性

1.1 当前智能电网技术。

对于国家的智能电网建筑, 其主要应用就是能够建立在当前通信网络基础之上, 并结合现今先进的设备以及信息技术, 从而使传统电网通信可以更加的高效使用, 有效提升国家电网的安全性。针对智能电网之中, 需要以网络作为依托, 便于实现控制和操作, 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

1.2 智能电网特性

1.2.1 可融合多种数据。

智能电网能够融合多种数据, 以此有效调控智能电网, 确保电网有效运行, 将多种传输渠道提供给智能电网使用者。同时也可直接交互, 保证电网使用者获得更多增值服务。

1.2.2 提升经济效益。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若想取得更高经济效益, 就应该注重生产成本。例如, 智能电网中运用通信技术, 传输更多数据流量, 以合理配置资源, 降低电网损耗, 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1.2.3 确保电网平稳运行。

若出现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 智能电网依旧能正常供电, 从而有效避免了大范围停电而对企业运行产生影响。传输信息数据时, 能够有效避免信息被盗取或者篡改。

1.2.4 有效评估与预防电网安全。

受相关因素干扰时, 可自动分析智能电网, 对网络结构问题予以及时性解决。而且智能电网还具有故障诊断隔离、系统自动恢复、安全评估以及预警防控等功能, 确保互联网运行通畅。

2 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的不足

2.1 安全运行不良。

当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 主要以光纤通信辅以载波通信, 针对当前情况下, 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 针对智能电网中, 其骨干网架物则需要具有很强实力, 只有这样才可满足智能电网调度数据的需要, 并且在资源的共享方面, 存在一定缺陷。电网通信运用过程中, 在巨大的电网规模下, 一旦操作不慎就能够引发风险;电网控制、投产使用差距大。

2.2 电力资源分配问题。

针对我国电力资源, 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域, 智能电网的运用实现脱离工业发展轨道, 在通信分配上缺乏平衡, 智能电网实际运用中, 在其传送网络信息之时, 由于当前智能电网缺乏统一标准及配置规则, 导致无法确定定位网络通信中的信息路径, 则可能会导致数据的包丢失。在智能电网之中, 智能电网系统设备覆盖范围广泛, 信息和通信体系类型不同, 不能确保协调运作。

3 优化当前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

3.1 完善信息管理技术。

在智能电网中, 其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管理之中, 主要是包括针对电网信息的采集、分析, 以及针对电网信息的显示、管理, 可以有效确保信息采集的高准确性。在管理中, 可以通过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客观系统, 提升智能电网管理者的分析决策, 从而有效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同时, 对于智能电网信息的显示方面, 也应该要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以便能够及时满足对于各种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确保管理安全性。

3.2 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

应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提供身份验证, 将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智能化的电网通信交融, 确保电网通信安全, 避免电网用户遭受安全问题。智能电网中, 在其通信方, 应构建专业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 使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的监督管理网络通信安全;并且, 针对智能电网通信中, 构建智能化的网络防控体系, 可以提早扫除智能电网的安全侵略, 确保当前国家智能电网的运行安全。

3.3 完善电网的标准体系。

多种子模块共同组成智能电网结构, 确保信息顺畅、高效传输。创建模块模型为电网运行关键环节, 要想有效运用智能电网, 就应该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 以构建多层次模型。通过无线技术传输变革电网工作, 全面规划智能电网, 能够在智能电网中, 利用无线技术, 确立统一标准体系, 传输电网信息。

3.4 优化电网智能通信模块。

针对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中, 其通信网络之中, 结合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电脑技术, 为社会提供电网服务。可以利用智能化电网以及信息传感, 确保通信用户能够在智能电网中实时的数据传输, 还可以实现智能组网。故此, 针对当前有众多企业以及部门组成的电力体系之中, 保证开放通信网络, 实现智能电网中通信信息的共享。还可以建立基于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模块, 实现电网与企业的信息集成, 提升其网络通信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使得电网事业也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智能电网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智能电网以铜芯技术与信息技术为重点与核心技术。针对当前形势下的电网事业, 应用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 建立双向、实时、集成通信系统, 不仅可以提升电网实际应用效率, 还可以促进我国电网智能化发展达到国际趋势, 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智能电网建设中, 针对其信息和通信技术, 应该将其作为重点, 运用相关科学技术, 改善智能电网存在的问题, 维护管理智能化电网, 利用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 建设优质智能电网。

参考文献

[1]谭辉.探析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的要点[J].信息通信, 2013 (05) :39-39.

[2]谭浩林.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16) .

信息通信技术助力智能配电网建设 篇10

配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其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整体效益。信息通信技术可有效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以及自愈和优化运行能力,针对智能配电网广域、分散等特点,信息通信技术可为满足智能配电网多样化和互动业务需求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顺应了全球能源发展的分布化、市场化、民主化趋势。

2016年第11期特别策划以“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为主题。其中,万涛等对基于数据互联互通的配电网资产运行决策分析系统进行了研究,从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4个方面分析了系统建设方案,同时对软硬件设计和效益也进行了分析;周子冠等针对主动配电网通信业务需求,探究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特点,创新性地引入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主动配电通信网络体系架构;董建坡等探讨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本地通信各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基于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技术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完成水、气、热、电表四表采集,完成了从表记到后台主站的设计方案;李延等采用国际领先的4G Mc LTE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作为配用电业务承载平台,测算出1.8GHz Mc LTE系统的理论覆盖结果,并结合国网山西同煤电力公司搭建试验网的真实业务承载效果,验证1.8GHz Mc LTE系统真实的覆盖能力,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配用电通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孟宪楠等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在电力行业相关业务中的典型应用需求,并开展北斗系统在配电网侧的应用方案研究,包括配电设备改造、混合通信网络设计,以及北斗运营系统的开发设计等;孙德栋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与电力线通信深度融合的网络架构,并对基于该架构系统业务流程、功能与主站平台设计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将可见光通信与电力线通信深度融合技术应用于变电站和电缆隧道智能巡检中的情况;孙可等介绍了基于电力企业云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配电网规划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的实施方案,包括功能架构、信息化架构、数据支撑、系统集成及部署方案等。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感谢《供用电》对本期专题出版所做的大量细致而专业的工作,希望本期专题能够对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观点、思路和方法。

智能信息技术 篇11

一、学习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师生往往都偏重实践、动手操作,看重操作结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都融入了学生的操作实践中,我们老师要有意训练学生能用语言准确规范地描述自己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也有助于学生更清晰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更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更便于协作学习的开展。

二、解决具体问题,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与逻辑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的产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算法设计到的计算机语言的运用,再到程序的测试运行,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营造音乐环境,激发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让音乐促进信息的输入、内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获取知识;在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可以播放点音乐,一方面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强节奏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在网页制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网站特点注入背景音乐,给网站增色。也可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成不同的节拍,编曲欣赏,营造音乐环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

四、在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肢体运动智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机会较多,相对更有利于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如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打字、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在发展了多种智能的基础之上也同时促进了肢体运动的发展;再者可以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者利用计算机本身的优越性,在游戏中间接发展肢体运动智能。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当然一般地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以便使智能互补,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确保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以制作电子小报为例,教师先确立小报的主题,接着要求各小组集中讨论板报的设计,然后由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小报。

六、多元评价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交流和评价学生的作品能进行多元测评,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评价。作品评价不应只限在作品完成后进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学生操作前提供一些范例作品,比如让学生设计网站制作网页时,可以先展示一些现成的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这样不仅给出了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启发。

七、训练观察技能,发展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自然智能是一种超学科的技能,但又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动植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领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调查,分组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能力,并就此制作环保或者有关生态题材的网站和电子小报。

信息技术课程已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合理地整合,还需要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智能信息技术 篇12

视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比语言符号更为古老。视觉器官是人类早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化石记录显示, 远在人类使用语言之前, 视觉器官就已经高度发展。人类最早的绘画是由视觉/空间智能所激发而创造的。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 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 它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享受和想象空间, 可以有效开发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潜能。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读图时代,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可以说, 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

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基于内在视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视觉体验;通过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可以改变长期存在的单调的课堂学习形式,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视觉/空间智能”的确切内涵, 这将有助于正视和探究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可能遭遇的学习困难及其原因, 改变和改进司空见惯的教师教学行为, 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整体框架

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整体框架采用“分阶段模式”。这种模式分成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和迁移”, 具有两条轴线:“唤醒”和“拓展”是智能轴线, “教学”和“迁移”是课程轴线。

第一阶段:唤醒视觉/空间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运用感觉器官和内心感觉 (本能、元认知和洞察力) 的练习和活动被激活。此阶段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课件、利用网络来导入课程, 展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设计独特、色彩鲜艳、使人愉悦的图形、图片、形状等, 进而通过指导性意象和假想的联系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

方法二:通过语言提示请全班学生思考、想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情境, 可以给学生2-3分钟的思考时间, 之后请学生两人一组描绘他们所“想象”到的东西。

第二阶段:拓展视觉/空间智能。这涉及到为培养、拓展和加强视觉/空间智能所进行的练习活动。与其它技能一样, 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技能不仅可以被唤醒, 而且如果定期加以使用, 它们也可以得到改善和加强。如果得不到使用, 它们也会像其它技能一样, 处于睡眠状态。此阶段可以让学生使用图示、示意图、思维符号和图形组织者来描绘自己在第一阶段中想象的内容。

第三阶段:为智能而教、用智能来教。这一阶段涉及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等活动, 学会如何运用、相信和理解视觉/空间智能。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来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视觉/空间智能教与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这一阶段主要利用视觉/空间智能工具设计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获取学习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为视觉/空间智能而教, 用视觉/空间智能而教。

第四阶段:迁移智能。这一阶段涉及把视觉/空间智能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在所谓的真实世界中恰当地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解决问题, 应对挑战。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促使视觉/空间智能成为我们日常认知、情感和感觉生活的一部分。此阶段可以让学生每天在特定时间回忆当天发生的事件, 或使用图形组织策略描绘当天所学所见所闻, 使用视觉/空间工具写学习日志等方式来实现。

四、基于视觉/空间智能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为了完成整体框架架构的两条轴线要达成的目的, 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课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各内部要素。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生、教师、学习活动、课程设计调色板、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策略、评价等。在这些要素当中, 最主要的是学习活动和课程设计调色板, 二者位于整个课程设计的中心位置, 教师和学生处于主体和主导的地位, 评价则是由学生、教师共同通过学习活动的完成来实现, 整个课程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则由最外层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共同来保障。整个课程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1. 学习目标

分析学习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 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学习目标要考虑学习者的主体特征;学习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尊重学习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学习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与可变化性。分析学习目标除了描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以外, 还要描述视觉/空间智能所要达到的目标。

2. 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事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从年龄特征、心理、学生起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 以及从学生模型分析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差异, 根据视觉/空间智能调查表, 粗略分析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状况) 。

在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自主选择学习活动、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和自我反思等。

3. 教师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 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应该起到“导师”的作用。具体来说, 就是做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此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还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具体来说, 教师的任务应该有以下几个:

一是设计学习活动和管理学习活动, 建立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体系, 注意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是引导、指导、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尊重学生差异, 提供尽可能多地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工具, 让学生各显其能。

三是评价、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表现和完成情况,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课程实施前,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视觉/空间智能水平前测;实施结束, 对学生进行视觉/空间智能水平后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需根据具体情况, 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监控。

四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得好不好, 教师的“导师”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能否对学生的活动和表现进行有效地评价和观察, 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 才能富有成效地完成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或教学日志等形式进行反思。

4.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学习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可以说, 能否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智能目标和特点的学习活动, 将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学习活动设计要求丰富化、情境化、层次化、信息化和多元化, 尽可能多地使用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工具, 此外还要有其它智能支持的学习活动。高中信息技术课, 有它自己特殊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设计出可执行的、难易程度适当的、符合学生特点的、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和智能目标的学习活动。活动的种类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当学习简单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时, 活动可以是自己看课本、绘制概念图, 可以是自制各种小游戏;当学习基本操作时, 活动可以观看视频, 模仿练习, 反复琢磨, 提取操作要领, 活动也可以是绘制操作的流程图;当进行综合练习时, 活动可以设计成是以任务、问题、主题等为中心, 自己设计完成作品;等等。

5. 课程设计调色板

课程设计调色板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为教学所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在设计课程时, 首先挑选将要使用的工具 (指为所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 并把它们写在调色板上。其次, 应该关注这一课需要强调的次要的智能, 在这些智能的旁边打一个“√”, 并做记录, 以帮助记住所观察到的这几种智能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 在调色板的底部写上学科领域、目标智能、辅助智能、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策略, 在教学完成之后, 还应该加上评价和反思等。在调色板上, 都应该在本课所使用的具体的工具旁边打一个“√”, 在本课所涉及的其它的智能旁边也打一个“√”。课程设计调色板如图2所示。

6. 学习资源

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课堂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 如果没有学习资源的支持, 整个课堂将会像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失去强有力的支持性力量, 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和视觉/空间智能目标, 没有学习资源课程设计将没有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教学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房进行, 因此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在网上获取丰富的资源。在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选择和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源。

7. 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中情境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教学策略, 如利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提出一个个小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利用网络欣赏作品, 激发创作的灵感和兴趣, 设置创作情境;利用网络设置一个个有趣的模拟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等。

8. 学习策略

学生为了完成学习活动, 必须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具体来说,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 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任务驱动策略、讲解演示模仿策略、自主探索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等。

9. 评价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不能使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 也不能使用简单的几个上机操作来评价。它应该放在真实的环境中来进行。

同时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评价应该遵循视觉/空间智能评价的原则, 视觉/空间智能评价要求学生创作出视觉表现和精神图像, 通过它们来评价他们的知识和学习。学生必须能够运用语言、工具、视觉媒体 (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视觉) 和空间关系来证明他们被评价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他们将在评价过程中运用诸如图画、图案、颜色、形状、纹理、照片、视觉符号和模式等事物形式, 他们要用视觉/空间方式证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为此, 在这里采用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从至少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通过学生完成的任务或作品;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三是教师的观察和记录。为此可以设立任务或作品档案袋、关键性表现记录袋和观察记录袋。其中任务或作品档案袋可以通过在教师机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来实现, 在其中可以存放学生自己绘制的概念图和思维图, 可以是流程图和曲线图 (即以一个图表、流程图或曲线图的形式, 展示一个项目的各个过程和操作步骤, 描述研究成果) , 可以是视觉想象 (即运用内心的形象比喻和生动想象, 在头脑中创作出相应内容的图画, 然后加以描述) , 可以是画幅和剪辑 (即创作一幅展示理解力的自我创作或他人创作的图画和图片集锦) , 还可以是自己制作的学习纸牌和游戏等。关键性表现记录袋也可以通过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关键性表现文件夹来实现。观察记录袋教师可以自己通过一张张观察记录表格来实现。当然每节课不一定都要完成三种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完成, 一般要记录的都是关键性的代表性的能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作品、表现和其它情况。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10.

[2]务志宏, 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

[3]杨海茹, 刁永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中小学电教, 2005, (7) .

[4][美]David Lazear.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 (Eight Ways of Teaching: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4th Edition)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1.

[5][美]Carolyn Chapman.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 (If The Shoe Fits…How to Develop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9.

上一篇:真空压力开关下一篇:井下带式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