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2024-05-23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共12篇)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推动了各个领域蓬勃发展。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 是将计算机、通信等多项技术有机融合之后的产物, 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等目标,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智能信息技术为智能信息处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 加强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阐述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近年来,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 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其将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对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等, 满足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将计算机、通信等多项技术的结合, 从而实现对信息进行自动获取与处理的一项新型技术, 并且在现阶段获得了比较广泛应用。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劳动强度, 还能够实现资源优化处理, 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降低了管理成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包含多个学科内容, 例如:复杂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生物信息和神经信息处理等, 是多项学科内容的结合, 在社会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是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技术,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 而当时缺少快速计算工具, 无法满足智能信息处理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将计算机与智能信息处理有机结合, 创造出许多具备智能信息处理的高科技产品,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例如:英国科学家制造的医用CT机, 不仅促进了医学领域的发展,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逐渐成为各个医院的基础设备之一;还有美国科学家研发的FFT, 在当时反响极大, 受到广泛关注, 并在高自动化检测设备中应用, 获得了很大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 先进技术会不断更新换代, 未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逐渐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并与人工智能进一步合作, 提高智能化水平, 为人们解决实际困难, 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前沿的交叉学科, 是具有应用特征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是处理大量且复杂的信息, 并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重要。

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受到了重视,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各个信息综合到一起, 并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我们可以预见, 综合性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会成为未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会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中。目前,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社会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机器人制造方面, 将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其中, 能够有效提高机器人智能性,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促使多种传感数据实现优势互补, 并将多个模型决策融合到一起, 提高机器人决策的准确性;计算机视觉和图象处理技术的应用, 能够赋予机器人敏锐的识别能力, 避开障碍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知识表达、决策推理等功能等。

(2) 针对灾害防治和安全工作, 图像监控范围较大, 将智能图像以及遥感等技术运用到工作中, 采集生物特征信息, 例如:人脸、指纹等信息, 当出现非法入侵情况时, 其可以进行迅速、准确的提示, 能够在智能安保门禁中进行应用, 在发生森林火灾时, 其还能够掌握灾害实际情况, 从而有效控制灾害。

(3) 在农业生产工作中, 智能数据挖掘以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能够帮助农民选择种子, 防止病虫害, 通过遥感技术, 还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农作物长势等实际情况, 在估计产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商务工作中, 人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市场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 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 提高企业决策科学、合理性;五、金融、保险领域数据处理量较大,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对股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还能够帮助人们预测金融趋势。

除此之外,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人们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能够减少脑力劳动量, 还能够在生活中对文字、语音等内容进行理解和翻译, 满足自身工作和生活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路由器, 智能分析数据创术最佳路径, 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网络阻塞问题, 此外,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电饭煲等, 也充分体现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还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 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因此, 为了能够提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水平, 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 以提高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明星, 付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田[J].新技术工艺, 2010, 18 (03) :259-261.

[2]苏占东, 杨炳濡, 游福成.基于信息挖掘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20 (05) :12-14.

[3]黄莉.智能信息与网络处理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0 (8) :158-159.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2

1.以下哪一类组织会产生命令的一致性问题(unityofcommand problem),除非在不同的项目与职能的经理之间经常进行相互理解的交流:

a.直线职能制组织

b.战略业务单位

c.中央集权化组织

d.矩阵式组织

D

2.公司收集了个人电脑用户的投诉并将其分类:

投诉类型:缺乏用户说明、硬件问题、磁盘问题、先进/新软件的使用

投诉数量 n=93

根据收集的资料,公司应集中注意:

a.个人电脑用户投诉的总量。

b.个人电脑用户使用磁盘、新的软件引起的投诉数量。

c.个人电脑用户由于缺乏用户说明引起的投诉和与硬件有关的投诉数量。

d.解决所有投诉的成本。

C

3.组织的管理层规定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不得在同一部门中任职,这一规定体现的组织计划组成是:

a.战略

b.政策

c.目标

d.使命描述

B

4.据称,为员工编制可选择的工作时间表增加了作业效率,下列理论的潜在意义与之相一致的是:

a.激励-保健理论

b.X理论

c.公平理论

d.认知评价理论

A

5.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a.满足员工的需求

b.环境的不确定性

c.竞争的需要

d.组织政策

B

6.以下各种预算中哪项应该首先得到编制?

A. 现金预算;

B. 生产预算;

C. 销售预算;

D.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

C 7.经与主要供货商达成协议,一家制造公司正打算实施一种准时制(JIT)的购货政策系统,公司说服主要供应商接受长期购货定单,结果小批量原材料收发频繁。假如准时制的购货政策系统可成功地减少该制造公司的存货总成本,下面哪种成本变化组合有可能发生?

成本增加 成本减少

a.购置成本 缺货成本

b.购置成本 质控成本

c.质控成本 订货成本

d.缺货成本 运货成本

D

8.经济繁荣时期,一个企业近三年销售增加,利润却逐年下降,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制订在两个月内阻止利润下滑趋势并大幅增加利润的目标,为此明确规定各部门的短期目标;

b.各部门裁员10%;

c.将所有岗位按职能分为(a)可直接为顾客增加价值的(如生产和销售),(b)

不能直接为顾客增加价值的(如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后一类型的岗位裁员20%;

d.实施一个鼓励各层次创新的计划,实行提前退休和再就业方案精简员工。

D

9.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增强或削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以下各项中,能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因素是:

a.有利的外部环境。

b.广泛多样的组织成员。

c.组织成员受到环境的共同威胁。

d.适度的大规模。

C

10.控制自评要求员工评价控制措施的适当性,并在组织内找到改进的机会。让员工参与控制自评的原因是:

Ⅰ.员工被激励正确地做好本职工作。

Ⅱ.员工对待其工作是客观的。

Ⅲ.员工能够独立地评价内部控制。

Ⅳ.管理人员需要员工的反馈信息。

a.Ⅰ和Ⅱ

b.Ⅲ和Ⅳ

c.Ⅰ和Ⅳ

d.Ⅱ和Ⅳ

C

11.ABC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向一组证券市场分析员宣布,ABC公司必须获得成本优势以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他还宣布管理层正在考虑某些成本削减措施。在他宣布之后,执行官召开了部门经理会议,讨论20%的裁员计划。在会议上,执行官要求包括审计经理在内的各部门经理负责提出本部门裁减员工的方案,同时仍然向公司履行必要的职责以使公司有效经营。执行官要求各部门经理五天内提交具体的书面削减计划,以达到公司裁员的目标。他还建议各经理向员工通报裁员的计划。回到本部门后,审计经理很担心部门工作的安全性、报酬水平和部门内的机遇。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召开部门会议讨论裁员的问题。

将成本削减措施的相关信息向证券市场分析联系宣布时,首席执行官的管理作用可以被归结为:

a.联络人

b.发言人

c.领导者

d.挂名首脑

C

12.组织结构通常服从于整体战略,一个极端是结构松散的有机组织,另一个极端是高度集权的严格控制的机械型组织。以下问题列出了两个不同公司的战略:某公司拥有仓储式连锁店,销售大量的食品、办公用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连

锁店尽力降低销售费用,只进行简单装修。最适合该公司的结构类型是:

a.机械式

b.模仿式

c.有机式

A

13.A公司有正式的公司道德守则,而B公司却没有。道德守则涵盖了诸如采购协议、与供应商关系以及其他的一些问题,以指导公司内部的个人行为。以下哪一项陈述可以逻辑地推测到?

Ⅰ A公司要比B公司表现出更高标准的道德

Ⅱ A公司已建立了评价雇员行为的客观标准

Ⅲ B公司缺乏正式的公司道德守则将妨碍对其道德行为的成功审计

a.仅为Ⅱ

b.仅为Ⅲ

c.仅为Ⅰ和Ⅱ

d.仅为Ⅱ和Ⅲ

A

14.弹性预算是以下何种计划的量化表现?

A.为体现预算阶段所取得的实际产出水平而编制的计划;

B.包含预算阶段之预算收入报表及其辅助明细表的计划;

C.预测在预算阶段对现有做法和程序进行改善所需成本的计划;

D.强调预算阶段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活动之成本的计划。

A

15.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公司决意投资引进资自动设备以降低准备时间。但是投资回报期不能保证尽快收回投资。公司改进投资分析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降低准备时间是引进自动设备的唯一优势,因此不需要在考虑其他因素

b.降低平均批处理规模带来的存货水平降低

c.要求供应商提供更优质原材料获得的效率提高

d.原材料进入生产过程前粘贴条形码带来的经济效益

B

16.由于当地环境组织的不满,印刷公司将其使用的油墨改为无毒的。这一例子中 的组织改变是: a.预期性的b.反应性的c.增加性的d.战略性的B

17.内审主管要求某一审计经理审查本部门书面和电子审计底稿的使用情况。在一

次审计经理会议上,执行该任务的经理建议取消大多数书面工作底稿,另一名经理提出反对意见,引发了争论。对此审计主管应:

a.要求他们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b.建议他们共同分析问题,设计改进方案。

c.建议他们推迟到下周再来讨论。

d.告诉持反对意见的经理大部分工作底稿将是电子形式的。

B

18.某制造业公司的人事部门负责员工招聘,人事经理授权某助理人员招聘新生产

工人。该授权引起的关系是:

a.经理将招聘工人的最终责任转嫁给该助理

b.该助理就工人的招聘向经理负责,但经理负最终责任

c.该助理拥有招聘工人的权力并负唯一责任

d.该助理有权招聘工人,但不对结果负责

B

19.很多人认为冲突在本质上对组织有害,但研究和实例表明一定的冲突能保持组

织的活力。管理层用来激发冲突的技术是:

a.有权威的命令

b.重新建构组织

c.资源的扩张

d.制定超目标

B

20.高级管理层为了使组织重新焕发生机,聘用了某人力资源顾问研究公司整体薪金和福利结构。该顾问用了几个星期检查了组织的情况,并调查了同行业其他公司,然后向管理层提交了报告。报告中建议公司采用以下支付计划中的一种:

全部工资:取消奖金,对管理层和非管理层员工均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年薪,年薪根据每年业务量按合同规定的比率递增。C 技能工资:薪金支付以拥有的证书、文凭或表现出来的技术为基础

利润分享:每名员工除年薪之外,还可以分享公司利润

一次性薪金增加:向员工支付基于其功绩的一次性薪金增加

自助餐式福利:每个员工可以从一系列福利待遇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哪种支付计划会给公司带来全面的改善?

a.自助餐式福利

b.技能工资

c.利润分享

d.一次性薪金增加 21.对内部审计经理的任命影响最小的是:

a.审计员

b.审计委员会

c.主计长

d.首席执行官

A(我个人的看法是C)

22.在哪种管理技术中,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决策、解决问题和设计执行组织的变化:

a.全面质量管理

b.参与管理

c.看板

d.准时制技术

B

23.组织控制系统由控制其不同层次运作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些由高级管理层制定,另一些则可以由部门层次制定。组织控制系统中用来指导组织的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最基 本的部分是:

a.统计报告

b.战略计划

c.绩效评估

d.政策和程序

D

24.某内部审计人员对一项影响到几个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审查,发现可以对该活动进行改进,但业务经理对他的改进建议均不赞同。该审计人员可设法克服业务经理的阻力,最有可能成功且负面影响最小的方法是:

a.与业务经理们进行谈判。

b.让经理们参与改进的决策过程。

c.通过威胁手段迫使经理们同意。

d.与每个经理分别进行协商。

B

25.高成就需要的员工通常不会:

a.在观察到高风险时努力做到最好。

b.寻求他们能负责解决问题的机会。

c.作为销售人员能够有效的工作。

d.喜欢频繁的明确的反馈。

A

26.某汽车和个人财产保险公司将它的信息处理分散化,总部的处理能力比所有的地区中心的能力都小。这些中心负责开立保险单、与保险单持有人进行通信、调整索赔。公司使用从国家通讯公司租用的线路。公司最初认为地区间的通讯量不会很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公司低估了客户在地区间转移的数量以及客户在本地区外索赔的数量。公司的一个地区中心在地震区域,所以正在计划如何在该中心或其他某个中心不能正常处理业务时保持公司业务的继续进行。

不幸的是,公司的意外事故计划自从数据在总部集中处理是时候就没修改过。

现在的计划很可能是过时的,其原因是:

a.设备、数据和软件的变化。b.总部的处理能力不足。

c.总部的后备场所不足。

d.地区中心的人员流动。

A

27.采购和应付账款部门共同使用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其中,明细分类账是什么?

a.业务文件记录。

b.记录。

c.主文件记录。

d.主文件。

D

28.对应用阶段的终端用户计算(end-user computing,EUC)过程的控制情况进行审计所需的审查过程涉及以下哪项内容?

a. 评价终端用户计算过程的政策、程序和终端用户的支持;

b. 确定终端用户计算过程的应用程序,开展应用程序风险排列,并对控制情况进行文件处理和测试;

c. 审查培训情况,用户满意程度和数据的所有权;

d. 评价实物安全性,逻辑安全性,备份和恢复情况。

B

29.尽管某公司与其大客户的交易主要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完成,公司同时也接受处理邮寄和传真的订单。由于在线查询存在长时间的时滞,销售部门决意每天下载应收账款数据。该数据文件的作用是保证邮寄和传真订单得到进一步处理之前,实施恰当的信用复核。

以下哪些属于下载文件的必备数据域:

a.账户编号,名称,未使用信用额度

b.账户编号,现有余额,信用额度

c.账户编号,未使用的信用额度

d.账户编号,名称,现有余额

A

30.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连续参加系统开发,在各开发阶段结束时参加,在系统实施后参加,或根本不参加系统开发。相对于其他两种参加方式,内审部门连续参加的好处是:

a. 审计参与的成本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

b. 存在可以发表审计意见的明确时间点;

c. 重新设计成本可以降到最低程度;

d. 缺乏审计独立性的威胁可以降到最低程度。

C

31.一个应用系统中应建立多少控制措施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其中不包括:

a.系统中的数据的重要性;

b.使用网络监控软件的可行性;

c.一项活动或一个处理过程未能有效控制所带来的风险水平;

d.每项控制技术的效率性、复杂性和成本费用。

B

32.终端用户在其电脑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要求得到技术支持和协助。以下是涉及该系统的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案:

a.通讯协议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信息中心

d.调制解调器

C

33.在对新电脑系统的引进建议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审计师首先必须明确:

a.管理层首肯通过的明确经营案例

b.符合组织安全标准

c.实施规划吸收用户参与

d.新系统能够实现的有价值用户需求的功能

A

34.以下安全控制,哪一个是防止没有经过授权就通过一个操作人员离开、未被

注意的数据终端直接与主机连接而访问高度机密的数据的最好方法? a.运用带口令的屏幕保护;

b.通过移走磁盘驱动器来防止通过磁盘启动;

c.数据文件加密;

d.自动将暂停不用的用户退出登录。

D

35.某生产经营家庭日常用品的大型跨国公司,将财务汇总与报告系统从总部的大型主机系统移到带有文件服务器的局部网络(LANS)。大型主机系统每月能处理20万宗交易,但进行批处理则较困难,且耗机时,而且由于软、硬件的不可兼容,总部主机与子公司之间(尤其是与国外子公司之间)没有自动连接设备。

系统转换的目的是:

1.将月底结账时间从10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

2.利用较少资源来完成财务汇总与报告;

3.将各子公司的会计资料汇总成登记总分类账和会计图表;

4.对财务报告进行管理以便及时组织、传递它们;

5.允许各子公司职员制定自己特定的报表;

6.进行自动货币兑换;

7.减少各子公司间信息交换的费用。

仔细检查了6个供应商的合并财务报告软件之后,公司选择了表格结构财务报表软件而不是通用财务报表软件。虽然开始阶段通用财务软件看起来较熟悉,但表格结构财务软件能够灵活合并不同行业子公司的账目。而且表格财务软件更易于各子公司自行编制独立于总部的补充性表格。

由于大部分子公司仅占用所在办公楼的一部分,总公司担心存在从通讯线路上窃取情报的情形。减少这种可能性的关键在于:

a.大型系统;

b.软件配置;

c.光导纤维导线;

d.变支控制程序;

C

36.实现生产过程自动跟踪的商业原因是: a.通过减少生产工人的数目降低薪资支付

b.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c.确认生产效率过低的生产工人

d.确认提供次品原材料的供应商

B

37.原型法的优点是:

a.能够在不花费很大开发成本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试验。

b.较早的定义完整的需求和概念性的设计。

c.不容易确定控制点及相关的控制步骤。

d.加强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A

38.电子表格应用程序中的“宏”程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最终用户:

a.减少键盘的敲击次数。

b.将两种不同格式的文件合并。

c.删除根目录下的多余文件。

d.重新安排数据元素。

A

39.某生产经营家庭日常用品的大型跨国公司,将财务汇总与报告系统从总部的大型主机系统移到带有文件服务器的局部网络(LANS)。大型主机系统每月能处理20万宗交易,但进行批处理则较困难,且耗机时,而且由于软、硬件的不可兼容,总部主机与子公司之间(尤其是与国外子公司之间)没有自动连接设备。

系统转换的目的是:

1.将月底结账时间从10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

2.利用较少资源来完成财务汇总与报告;

3.将各子公司的会计资料汇总成登记总分类账和会计图表;

4.对财务报告进行管理以便及时组织、传递它们;

5.允许各子公司职员制定自己特定的报表;

6.进行自动货币兑换;

7.减少各子公司间信息交换的费用。

仔细检查了6个供应商的合并财务报告软件之后,公司选择了表格结构财务报表软件而不是通用财务报表软件。虽然开始阶段通用财务软件看起来较熟悉,但表格结构财务软件能够灵活合并不同行业子公司的账目。而且表格财务软件更易于各子公司自行编制独立于总部的补充性表格。

在子公司所在的三个国家内安装某新型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到总公司的电话线需要等很长时间,则在这些国家内采用的暂时性措施是利用哪方面的现有国际数据交换设施?

a.书面文件资料;

b.服务模块;

c.触发过程;

d.点访问;

B

40.管理上对信息系统依赖程度提高,增加了以下哪种风险?

a.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访问了系统。

b.系统性的程序错误。c.不充分的知识库。

d.业务中断。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3

一、学习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师生往往都偏重实践、动手操作,看重操作结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都融入了学生的操作实践中,我们老师要有意训练学生能用语言准确规范地描述自己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也有助于学生更清晰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更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更便于协作学习的开展。

二、解决具体问题,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与逻辑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的产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算法设计到的计算机语言的运用,再到程序的测试运行,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营造音乐环境,激发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让音乐促进信息的输入、内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获取知识;在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可以播放点音乐,一方面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强节奏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在网页制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网站特点注入背景音乐,给网站增色。也可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成不同的节拍,编曲欣赏,营造音乐环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

四、在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肢体运动智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机会较多,相对更有利于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如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打字、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在发展了多种智能的基础之上也同时促进了肢体运动的发展;再者可以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者利用计算机本身的优越性,在游戏中间接发展肢体运动智能。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当然一般地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以便使智能互补,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确保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以制作电子小报为例,教师先确立小报的主题,接着要求各小组集中讨论板报的设计,然后由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小报。

六、多元评价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交流和评价学生的作品能进行多元测评,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评价。作品评价不应只限在作品完成后进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学生操作前提供一些范例作品,比如让学生设计网站制作网页时,可以先展示一些现成的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这样不仅给出了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启发。

七、训练观察技能,发展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自然智能是一种超学科的技能,但又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动植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领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调查,分组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能力,并就此制作环保或者有关生态题材的网站和电子小报。

信息技术课程已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合理地整合,还需要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篇4

1 两种思想策略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就是研究让计算机理解人们日常所用的语言, 通过研究希望建立一种人和计算机之间友好的交互关系, 关系建立主要有2种思路, 一是实验模型思路, 一种是直接应用模型思路。实验模型思路, 是面向人工智能所期望解决的一般语言理解问题, 主要是研究让计算机理解人的一般语言能力, 能在计算机上建立一套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库。按照这个思路, 最终可能建成言语分析或生成所需的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库。而直接应用模型策略是直接以应用为目标, 无论哪种情况, 都是专门针对某一具体领域采用解决自然语言理解的基本策略。

2 智能搜索

搜索其实采用的就是过滤器模型, 通过标注和匹配两项工作, 从原始数据中筛选出满足要求的数据。搜索有很多的类型, 智能搜索是搜索中最高级的搜索类型, 是基于语义搜索, 搜索对象小到一句话, 大到一段文字。不过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语言文本, 智能搜索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环节, 它在使用过程的相关问题也就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1) 标注。搜索对象是标注的结果, 而标注就是产生对文本的描述, 标注的关键要素就是标注用词, 而通常包含主题词与自由词两种类型。使用主题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具体表现在词表不够用, 内容陈旧, 而且涉及内容过于复杂。鉴于此原因, 使用自由词标注弥补了使用主题词的缺陷, 同时不需要理解全文, 效率较高; (2) 理解搜索要求。用户提出的查询数据的要求通常用都是很零散的, 用户提出的数据查询要求, 输入系统、经由自然语言理解前端句法语义分析器进行分析生成句法树, 然后, 系统通常以名词短语作为搜索的关键词在经过标注的文献库中搜索目标对象; (3) 实现智能搜索。智能搜索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对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文档进行标注, 如果标注的结果完全一致, 那么说明被标注结果相应的内容也是一致, 那所标注的内容也就是用户所查找的目标对象, 最终实现了智能搜索的目的。

3 信息获取技术

信息获取相对于信息搜索来说, 技术更先进, 更成熟, 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技术, 同时以深入的语言处理基本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 研究多种基本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 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下面就信息获取的基本内涵、语言处理技术以及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一些基本的讨论。

(1) 信息获取的内涵。信息获取是指从一段文本中抽取指定的一类信息, 并将其形成结构化的数据, 然后填入一个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使用的过程。获取的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模板元素, 主要涉及文章中的专有名词、时间词、数量词和词组等;二是模板关系, 主要涉及命名实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三是脚本模板, 主要涉及事件之中的各个实体、属性或关系; (2) 语言处理技术。中文信息的处理包含三个种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一是词切分和词性标注。主要技术是建立信息获取的词切分方法, 开发合适的汉语词切分和词类标注软件。二是短语句法及语义分析, 主要涉及句法成分的识别与标注, 关键词提取, 搜索特征集的提取、索引等。三是句群分析, 主要涉及句间成分的传递、指代、引用信息表的建立和使用, 以及概念关系的推理等; (3) 信息获取的过程。信息获取过程有4个环节, 一是描述信息, 就是指利用信息模式描述大家感兴趣的信息, 比如<公司名><产品名>。这样在系统中预定义类似的信息模式, 存放在模式库中, 供用户选用。二是词法、句法及语义分析, 并做各种文本标注。借助合适的词典、构词规则等知识库的支持, 比如名词短语有人的名字、机构的名称以及产品名称等, 再比如动词短语有事件描述与事实陈述等。三是确定信息的最终形式, 主要通过上下文文关联、指代、引用等分析和推理方式实现。四是结果输出, 比如生成一个关系数据库或给出自然语句陈述等。

参考文献

[1]傅承德.自然语言理解的方法与策略[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185.

信息技术教师控制学生机上网方法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很多学校都上了宽带网机房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能直接上internet。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机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学生时时都能上网。那么如何对学生机实时上网进行控制解决方案是使每个机房都自成一个局域网再加上一个合适的代理服务器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到校园服务器、然后连接internet在教师机上实现控制学生上网的功能。如图1所示。需要额外准备的设备硬件是一块网卡软件是代理服务器winroute。

第一步更改机房的设置在教师机上安装两块网卡一块用于连接到校园网如将IP地址设为172.16.161.200通过校园网上到Internet另一块用于本机房内部网络如将IP地址设成192.168.1.200。将学生机的组名设为一个组如都是class1IP地址设成唯一的并且互不冲突如192.168.1.1、192.168.1.2、„„以此类推。为了使学生机能上网还要进行IE设置。先打开IE的“Internet选项”对话框即在IE工具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net选项”命令进入该对话框中的“连接”标签单击“连接”标签中的“局域网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地址”为教师机的内部IP地址在这里是192.168.1.200端口为3128。

完成计算机设置之后机房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机可以正常上网二是学生机可以正常通过TCP/IP协义与教师机相连即通过网上邻居可以找到教师机。

第二步安装合适的代理服务器我们选择的是WinRoute软件。WinRoute是一个免费的软件在华军软件园可以下载它提供防火墙功能可使多台机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访问Internet而且只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WinRoute软件即可学生机上无需安装。

WinRoute的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双击安装程序后只需按照提示点击按钮当出现如图2所示的对话框时先选择Networkadapter局域网再点击下面的小三角选择具有外部IP地址的网卡如172.16.161.200再点击OK按钮就可以了。

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会发现在任务栏上多了一个小圆球图标这说明Winroute安装成功了。

第三步对WinRoute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双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图标小圆球图标将会看到一个要求输入WinRoute管理员密码的对话框因为我们还是第一次进入WinRoute还没有为WinRoute设置管理密码所以直接单击OK按钮就可以进入WinRoute的管理界面了。

单击WinRoute的“Settings”菜单下的ProxyServer命令将弹出如图3所示的对话框先在General标签中勾选上ProxyServerEnabl复选框。由于教师机是先与校园网连接再连接到Internet上所以要设置二级代理。这里在“Advanced”标签中输入“Patentproxy”为172.16.161.254端口是3128即可。

此时教师机就可以对学生上网实行控制了。方法是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单击“StopWinRouteEngine”命令则学生机就不能上Internet了而教师机还可以正常上网。如果想让学生机上网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然后单击“StartWinRouteEngine”命令就可以了。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0. 引言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是迎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趋势,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采用,在学生学习中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快速,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由此一些学校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发了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软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时,这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校为了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自此三个阶段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智能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其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本文主要是分析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作用。

2.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是我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通道,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少,或者羞于表达的弊端,反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其中一个好处便是学生的发言不是在所有学生和老师面前,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问题而得不到发言权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还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老师也能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运用电子文献、数据资料等,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学生就能够培养阅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和图片形式,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虽然传统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但是学习内容较为片面,因为音乐形式多样,书面内容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却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可以全面的向他们展示其不同之处。比如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音乐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欣赏来比较,这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和能力。

在自然认知智能发展的方面,虽说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但是传统的教育不可能在室外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只能是以书面形式来教学。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好处就在于信息资料来源广泛且齐全,图文相结合,也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播放或展示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深刻。

2.2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最强功能之一就是逻辑与运算能力,况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感觉困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逻辑方面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因为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且生动。另一方面,比如在对数学中的一些定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管理、统计和运用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2.3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智能发展包含多个方面,本文是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板书和书本知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环境。比如书本上的一些实验,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践的,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2.4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其实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熟练,也就是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时,大脑、手指和眼睛要协调合作。另外,现在身体运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运动智能的训练方式。

2.5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交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和促进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及时、方便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享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同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更加便捷,人际交往也可减少一些阻碍。

2.6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盲目不前的保证。由于学生的交友范围较窄,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但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采用,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可以使他们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反思,并且改正。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自我认知有失偏颇。当然,学生不断的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督促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发展自我认知智能的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走进学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得到更新,相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被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引用,一定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正国.多元智能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J].软件导刊,2006(2).

[2]王玉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6).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是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转型, 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时面临的新挑战[1,2]。

2 基于COSO的IT风险管理框架

2.1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2004年9月COSO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 , 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及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管理流程是按照目标确定后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与外部的潜在事项进行识别, 区分机遇与风险, 通过事项识别, 引导管理层全面考虑机遇与风险, 保证战略和目标不被偏离, 如图1所示[3]。

随着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系统对企业业务发展和战略支撑的作用越来越大, IT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 因此需要将IT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2.2 IT风险管理框架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 IT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内容, 已经从最初的IT安全领域扩展到了企业IT系统的全生命周期, 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 管理层面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流程、体制上;技术层面主要表现在安全性、可用性、能力和合规性上, 切实分析企业IT风险概况并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IT风险管理框架, 是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现依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在吸取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框架-COBIT精华的基础上, 设计了IT风险管理框架-宝塔模型[4], 如图2所示。

IT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思想表现为:

(1) 业务战略:以企业业务战略目标为依据, 以业务风险偏好为基础, 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 并根据企业信息化实现情况、信息化资源分配状况、管理过程和技术应用的成熟度, 确定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

(2) 风险战略:以信息化风险偏好指导企业信息化战略方案的制定, 并在信息化全过程各个阶段 (IT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后评估) 制定信息化工作主要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容限, 以保证各项工作的实施风险在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范围之内。

(3) 风险识别:识别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各阶段风险因素, 从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 并从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进行风险评估, 在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指导下, 制定风险规避、转移、接受、降低等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

(4) 风险应对:在风险应对策略指导下, 从人员、技术、流程等三个层面制定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各个阶段的控制政策和控制活动, 以将企业信息化各项工作风险降低在风险偏好之内。

(5) 作为上述工作的基础, 建立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框架各个阶段沟通方案;建立风险监控频率和报告渠道, 制定相应的报告文档格式, 对企业信息化各个阶段风险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控,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指导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满足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要求。

在基础与目标之间, IT风险管理的主体工作中间的三部分即信息化和内部控制。

3 信息化和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融合, 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如何实现全面有效的IT风险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以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实践为基础, 就信息化与IT控制体系作一探讨。

3.1 中国石化信息化概况

信息化在中国石化国际竞争力日益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 为配合中国石化海外上市, 中国石化党组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 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中国国情、石化特色”的企业资源管理 (ERP) 系统, 并以ERP系统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自此以后, 中国石化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上游油田勘探开发, 到中下游的炼油、化工和各类产品销售, 在产业链生产经营管理各主要环节都实施了信息化。

经过8年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石化已经基本建成了ERP系统、资金集中系统、生产营运指挥系统、供应链系统、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加油IC卡系统、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 以及与企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油田油藏数值模拟、炼化生产装置先进控制 (APC) 等各类系统, 应用水平不断深入, 中国石化整体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信息化对中国石化业务支撑作用的不断增强, 重要业务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2 中国石化内部控制体系

中国石化从2003年开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2003年初成立了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设立了专职内控办公室, 配备了专职人员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内部控制围绕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真实性、遵从法律法规三个目标, 遵循合规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内部牵制及不相容、权责明确、奖惩结合、成本效益、可操作性、包容性、信息反馈等八个基本原则, 借鉴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对公司投资、经营、财务、监督检查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风险评估, 建立了一套渗透所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管控机制以及控制责任体系, 制定了统一的《内部控制手册》, 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公司正式实施。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每年的定期修订, 内部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现已形成覆盖中国石化所有经济活动的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通过推行内控制度, 有效解决了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逐步使企业管理从“人治”过渡到“法治”上来[3]。

2009年执行的《内部控制手册》共有18大类、59个业务流程, 与内部控制配套相关的总部管理制度共244个。各分 (子) 公司要根据内部控制手册规定的适用流程, 结合本单位各项风险评估结果, 按照“更严、更细、更具体”的原则, 补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了保证内控业务流程的有效实施, 中国石化还发布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办法》, 在总部和分 (子) 公司两个层面适用, 每年开展一次。总部层面的检查执行专门的《总部部门内控检查评价办法》, 具体包括检查内容、检查评价办法、考核等内容;分 (子) 公司层面至少每半年进行业务流程责任部门测试和至少每年自查一次。总部对分 (子) 公司的综合内部控制检查由审计部独立评价和股份公司内控办公室检查评价两部分构成, 内容均包括内部环境、企业自查和业务流程检查评价。在59个业务流程中, 有17个业务流程涉及的业务基本全部实现了信息化, 有21个业务流程涉及的业务部分实现了信息化, 另有五个业务流程为IT控制流程。

信息技术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萨班斯 (SOX) 法案特别指出公司运用IT的状况, 直接影响着公司财务报告的控制。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主要指对信息系统的整体控制及对应用系统中特定风险的基于信息系统的控制措施, 包括公司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控制、IT一般性控制、IT应用系统控制[5,6,7,8,9,10,11,12,13,14,15], 如图3所示。

3.3 中国石化IT控制体系

中国石化内部控制体系中包括IT控制体系。IT控制体系包括IT内控业务流程、IT一般性控制和IT应用控制。2003年在内控体系中建立了两个信息化业务控制流程, 2005年按照萨班斯 (SOX) 法案的要求, 中国石化启动了IT控制工作。中国石化2006年建立了IT一般性控制, 2007年将IT一般性控制内容正式纳入内控流程, 形成了“ERP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应用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和“基础设施IT一般性控制流程”, 并开始IT应用控制工作, 2008年IT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并将重点转向IT应用控制, 2009年随着ERP系统深化应用, 进一步深化IT应用控制。

IT内控业务流程指“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流程” 和“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流程”是按照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设计, 包括年度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合同、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系统应用和维护、系统升级等控制, 体现了IT的业务特性, 主要用于信息系统项目的控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以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为主要目标, 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 流程由确定部门信息和需求、汇总、落实部门间信息共享、信息分级、信息集中和整合、信息授权、信息使用和共享、信息质量反馈等控制组成。

IT控制指IT一般性控制和IT应用控制。IT一般性控制包括企业整体层面的IT控制和企业活动层面的IT控制。企业整体层面的IT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信息化教育培训、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等重要控制内容。企业活动层面的IT控制要求, 主要通过“ERP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应用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和“基础设施IT一般性控制流程”体现。按照IT一般性控制目标的要求, “ERP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 结合ERP系统的特点设计, 流程包括程序和数据访问、程序变更、程序开发、系统运行等方面控制内容。“应用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 主要结合和财务报告生成相关并影响较大的应用系统, 如ERP财务报表系统、加油 (IC) 卡系统及生产执行系统 (MES) 等应用系统的特点设计, 流程也包括程序和数据访问、程序变更、程序开发、系统运行等方面的控制内容。“基础设施IT一般性控制流程”, 结合网络、服务器、机房设施等IT基础设施的特点设计, 流程包括网络管理、服务器管理、机房管理、备份介质管理、故障处理等方面的控制内容。

IT应用控制指业务流程中内嵌的信息系统相关控制, 主要包括职责分工、业务授权控制、业务参数设定、系统接口、对帐等控制目标。通过应用控制实现操作的完整性,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保障操作的有效性等。IT应用控制和业务流程密切相关, 不同业务流程IT应用控制的关注点不同。中国石化2009年执行的《内部控制手册》中的59个业务流程中, 有27个业务流程和ERP系统相关, 在上述业务流程中确定了161个ERP控制点, 分别实现配置控制 (包括系统功能的启用和标准配置) 、数据输入控制 (包括主数据、日常数据录入及日清月结等) 、操作规范控制 (日常操作、垃圾数据清理) 、用户权限管理控制 (包括组织值、关键事务代码、角色和用户权限) 和系统接口控制等。

4 结束语

近年来, 中国石化在IT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非常注重将IT一般性控制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密切结合, IT应用控制与ERP系统的业务应用密切结合。ERP系统是中国石化最主要的信息系统, 当前, 中国石化ERP系统的全面实施, 为落实IT应用控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在“建用结合, 以用为主”的方针指导下, 集团公司大力推动ERP系统的深化应用, 又为实现IT应用控制目标提供了有效保证。ERP系统本身具有很多的控制和管理功能, 如计划控制、订单 (容差) 控制、信用控制、价格控制、审批控制、自动平衡资源以及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等等。通过充分发挥系统自动控制功能, 可以满足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经过几年扎实努力的工作, 中国石化IT控制体系基本建立, IT控制已经成为中国石化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战略部署、管理手段和基本环节。

中国石化在IT控制体系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依据了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BIT核心思想, 参照IT风险管理框架-宝塔模型, 以及IT控制目标要求, 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来不断完善的。经过几年的实践, 无论是中国石化内部控制综合检查还是公司外部审计师对中国石化的审计, 都对中国石化的IT控制体系做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中国石化的IT控制体系基本到位, 在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集团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和应对国际、国内的企业竞争环境, 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目前, 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仍处在起步阶段, 信息系统风险给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但是, 建设并完善企业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企业可参考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框架-宝塔模型,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最佳实践, 逐步采取相关措施、完善相关法规, 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信息技术控制体系。只有信息技术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了, 企业才能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稳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IT风险及其管理的概念出发, 提出基于COSO的企业IT风险管理框架, 并结合中国石化信息化实践经验, 按照IT控制目标的要求,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IT控制体系, 以提升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8

1 智能电网层次模型中通信技术的问题

智能电网的层次模型由电网设备层、通信网架层、数据存储管理层、数据应用层这几个层构成。智能电网层次模型中的通信技术问题主要为软件问题、硬件问题, 信息交换的问题。举例来说, 电网设备层中的计量表计如果硬件出现问题, 它就不能有效的采集数据信息, 它就影响整个层次模型的通信;如果计量表计的软件出现问题, 那么它采集的数据信息与给出的数据信息将不一致;如果计量表计的传输线路出现问题, 那么它将不能传递采集的数据信息。由此看到要解决智能电网层次模型中的通信技术问题就是要确保智能电网次层模型中软件、硬件、信息传输设备的质量问题。

2 智能电网标准体系中通信技术的问题

我国的智能电网应用多种传输技术。以有线通信来说, 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光纤通信, 部分地区依然使用铜缆线通信;以无线通信来说, 我国的部分地区使用微波通信, 部分地区使用无线扩频通信等。由于不同的通信方式有不同的通信协议, 有时跨通信协议的传输会出现故障。目前我国智能电网已经建立以下的通信协议:

ANSI C12协议, 这是美国表计厂商制订的一个协议, 它统一了0.2级与0.5级电能表的精度标准。

BACnet标准, 这是电器自动化产品必须达到的一个国际标准, 只有达到该标准的电器自动化产品才可投入使用。

IEEE1588标准, 这是智能电网时间统计的标准, 智能电网必须以此标准核对和计时, 以免由于测量时间不统一出现测量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IEC62351标准, 这是智能电网应当达到的通信协议安全标准, 它要求智能电网拥有身份验证的功能, 以免智能电网遭受网络攻击而不能正常的作业。

智能电网建立网络通讯时还会使用TCP/IP标准, 或者光纤同步网络SONET标准等, 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协议是在现有的网络通信标准中选取一套最适合智能电网运行的标准。

就目前来看, 目前电力生产企业已经能以统一的网络通信标准生产电力, 然而接受电力的客户端却因各自的需求不同, 没有使用统一标准的设备, 这使电力输送依然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让智能电网通信更通畅, 未来电力生产企业需要统一客户端安装的标准。

3 智能电网信息网络中通信技术的问题

智能电网是建立在信息双向互动的基础上, 能由电力企业以自动化的方式控制电力传输的电网。我国电力传输的特点为电网覆盖面积广、电力需求不均衡、电力设施投入差异大。这个特点意味着主电网与子电网的通信传输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为了打好智能电网的基础建设, 我国的电力企业花费了巨大的成本建立智能电网的主电网建设, 然而部分地区的主电网用电需求量极大, 它的通信传输量极大, 这些地区的主电网可能会出现通讯传输拥堵的现象;部分地区的子电网基础设施簿弱, 它们的通讯系统极易出现问题, 这使智能电网无法控制子电网的调度。

为了解决主干道的通讯拥挤、子电网的设施基础薄弱的问题, 人们提出优化电力调度算法的措施。

人们曾提出优化电力系统结构、改进网络通信协议、实行惯性延时补偿的优化措施, 人们还提出可用多级电力控制, 多个中心互联的方法传递通讯信息, 使信息交换更通畅。然而电力调度通信面临的最大问题为电力调度的控制为动态的控制, 以上的优化思路为静态控制的思路。于是, 以广域后备的的角度提出继电保护系统构思来优化电力通信系统是一种较佳的构想。这是指如果某一级的电力系统因为电力问题无法接受上一级的电力调度时, 此时会启动继电系统的电力, 它能与电力系统未出现故障以前的电流、电压等值, 于是静态的通信优化思路就能作用在电力通讯上。

4 智能电网通信安全中通信技术的问题

智能电网通信安全面临的主要为以下三个问题:外部的威胁问题。外部的威胁问题分为外部的攻击问题和未经授权的用户侵入的问题。外部的攻击问题为高级网络技术人员因种种原因攻击智能电网的通信系统, 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用户侵入的问题是指部分未经授权的用户潜入智能电网窃取通信信息。内部的问题主要为通信系统脆弱性的问题和数据信息备份的问题。智能电网的通讯系统本身存在漏洞, 软件和软件之间也可能出现排斥性, 有时通讯系统在运作的时候突然出现问题;智能电网每天都需要采集、分析、存储大量的数据, 智能电网的数据信息可能会因为工作人员操作的失误或其它的原因丢失。

要解决通信安全中通信技术的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需要逐步强化智能电网的系统, 使智能电网的软件系统统一化;其次加强智能电网安全系统的监测技术, 了解智能电网是否受到外来的攻击;最后用加强备份的方式避免数据损坏。

5 结论

本文提到了智能电网信息中四个环节的通信技术问题, 如果能优化这四个环节的问题, 就能优化智能电网信息通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雁铭, 操丰梅, 唐喜, 王治民, 余斌, 刘炬.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标准化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 .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9

智能信息化引领着工程装备的发展方向, 工程装备智能化是指:装备系统可以自动的完成对自身状态的调节、控制、监控与诊断, 系统还可以及时地对外部指令作出响应, 并完成一系列的指令动作。工程装备信息化是指:通过特定的方式将装备系统的静态参数、动态参数变成数字信号传递出去, 使得其他的系统可以共享该系统的数据以完成对装备系统的检测与控制。利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持电脑可以在装备现场完成对装备系统的控制、监视、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使用有线、3G、WIFI网络接入, 实现装备系统与远程计算机系统的联网, 达到信息共享和远程支持。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本身具有很高的“智能”, 能够保证装备系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良好的状态以高质量地完成工程作业任务。同时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系统利用其通信接口实现了装备系统高度的信息化, 使得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远程的计算机系统、专家系统实现远程维护与控制, 极大地扩充了装备系统的资源。事实上由于工程装备的信息化, 使得更多的其他装备直接或间接地参予了工程装备系统的工作, 因此扩大了传统“工程装备”名词所指代的范围。

2 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系统结构

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层、嵌入式控制器层和嵌入式计算机层。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层负责将工程装备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力矩、温度、压力、含氧量、气流量等物理量参数转换成数字量的电信号, 通过传感器层现场总线传递给一个或多个嵌入式控制器使用。利用嵌入式控制器和计算机层现场总线,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以间接获取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嵌入式控制器层可以实现对装备系统单一功能的机械、液压机构提供精确的控制, 同时可以给嵌入式计算机层提供控制参数和传感器数据。工程装备系统的嵌入式控制器种类繁多如:嵌入式点火控制器、嵌入式电子燃油喷射控制器、嵌入式防抱死控制器、嵌入式功率优化控制器等等, 实现了对工程装备的精确控制, 显著提高了装备系统的整体性能, 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强度。计算机层借助现场总线技术利用控制器层提供的控制参数以及传感器数据完成工程装备系统的复杂控制、协调控制、过程监控、故障诊断、不同计算机系统间的通信以及外部通信。

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系统使用的主体技术有两个:嵌入式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技术使得装备系统具有分布式计算机资源, 而现场总线技术则将嵌入式计算机资源连接起来, 构成一个标准的高效率的数据通信网络, 以使完成对整个装备系统的控制、监视、诊断与通信。因此, 嵌入式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是实现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的主体和核心技术, 它们在装备系统的应用状况直接决定了工程装备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与层次。

3 嵌入式技术与工程装备的智能信息化

3.1 嵌入式技术简介

嵌入式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嵌入式技术的本质是用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配合其它的硬件设备组成嵌入式硬件, 在特定的硬件上运行相应的嵌入式应用软件, 使得嵌入式系统具有了计算机的一部分功能诸如外部事件的响应和数据的处理等能力。嵌入式系统最终当作整个工程或设备的一部分而嵌入到实际的应用系统中去。嵌入式技术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目的性或针对性, 即每一套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设计都有其特殊的应用场合与特定功能, 这也是嵌入式技术与通用计算机技术最主要的区别。另外, 嵌入式技术的应用还与实时性联系在一起:由于嵌入式技术的应用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 系统常常受到空间、成本、存储、带宽等条件的限制, 因此, 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在硬件上和软件上“量身定做”, 以提高效率, 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实时性的增强。

嵌入式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分类从以前的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之分变为通用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之分。嵌入式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现在嵌入式应用遍及了金融、航天、电信、网络、工业控制各领域。

3.2 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并且软硬件可裁剪, 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一般分成两个部分嵌入硬件和嵌入式软件。

(1) 嵌入式硬件技术

嵌入式硬件包括: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和I/O单元等几个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分为微处理器、微控制器、DSP处理器等几大类, 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各种档次的8/16位微控制器。但Intel x86、ARM、DSP芯片等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应用也在迅速扩大。硬件系统使用的存储器, 传统的RAM有SRAM、DRAM, 而ROM有掩膜ROM、PROM、EPROM, 混合型存储器如EEPROM、FLASH、NVRAM以及“电子盘”“固态盘”等, 更符合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要求。

(2) 嵌入式软件技术

嵌入式技术包含嵌入式软件技术, 主要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一般具有可裁剪的内核结构、高效的多任务优先级、微秒级的中断处理、支持多任务间的通信、共享内存以及支持多种信号量等等特点。过去,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 软件的开发只作为一个次要的角色出现,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只占全部工作的5%-10%, 在近年来, 随着硬件复杂性的增加, 嵌入式系统中软件开发工作急剧增长, 经常达到全部工作的70%-80%。从八十年代起, 国际上就有一些IT组织、公司, 开始进行商用嵌入式系统和专用操作系统的研发。这其中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嵌入式系统:Windows CE、Vx Works、UC/OS等。作为免费的、原代码公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 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和开发商的目光, Linux将逐渐成为系统开发者使用最广泛的产品。

4 嵌入式技术在智能信息化工程装备中的应用

4.1 嵌入式智能传感器

传统的控制系统将多个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引线直接接入到微控制器处, 这样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距离不能太远, 否则较长的传感器输出引线中传输的模拟信号易受干扰严重影响测量精度, 不方便与现场总线系统的集成;同时使用这种传感器的系统中, 存在大量的引线, 这在空间紧凑、有大量机械运动的场合给布线带来极大的不便。工程装备系统中:一方面系统的控制复杂, 对某一机构的控制往往需要读取十几个测量位置高度分散的传感器输出参数, 需要较多的长距离传感器引线;另一方面装备系统中、空间狭小、机械部件运动频繁、布线困难, 环境恶劣、电子设备常受到来自点火系统释放的高频电磁干扰且长时间处于具有大量的水、油烟、振动、急剧的温度变化等复杂的物理环境中, 较多较长的金属引线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在其电路主板上集成了传感器、传感器处理电路、总线接口、微控制芯片等电路和器件, 模块通过信号滤波、信号放大、A/D转化、光电隔离等处理将传感器传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使用带有光电隔离的总线接口将参数传递到总线中去供一个或多个控制器使用。微控制芯片还可以通过总线与上位机通信实现采集模式的改变、电路参数调整、数据存储等高级功能。显而易见, 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具备了很多传统传感器不可比拟的优势:1.可以当作I/O设备直接接到现场总线中去;2.不易受干扰, 精度高;3.传感器布置灵活易与装备系统的集成。

4.2 工程装备嵌入式控制器

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系统中, 嵌入式控制器从实现的功能层次上划分,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控制器, 一种是联合控制器。独立控制器能够不依赖于上层控制计算机, 使用智能传感器层数据利用自身的微控制器, 直接控制液压和机械系统。联合控制器将接收到的相关智能传感器数据处理后, 发送到上层控制计算机, 由上层控制计算机完成控制算法并将相应的控制参数传回到联合控制器, 再由联合控制器处理送至I/O单元控制液压和机械设备。嵌入式控制器与智能传感器间、嵌入式控制器与上层计算机间使用现场总线接口实现连接, 安装和布置都非常灵活与方便。同时嵌入式控制器具有对本级被控对象故障的自诊断能力, 并能将诊断结果以故障编码的形式传送到现场总线中去, 以供总线上其他设备使用。类似地, 嵌入式控制器可以将采集到的智能传感器数据直接传送到计算机层现场总线, 以满足嵌入式计算机层不同应用层次的需求。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系统中嵌入式控制器的硬件框图如如2所示。

4.3 工程装备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由于装备系统使用的嵌入式控制器硬件性能的限制以及在系统中的地位, 使得在需要对装备级的综合协调控制、装备级的过程监控、装备级的故障诊断以及实现高级通信功能等场合很难用嵌入式控制器实现。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使用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种:控制类计算机、监控和诊断类计算机、通信类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又分为传动控制计算机 (TCM) 、动力控制计算机 (PCM) 和车身控制计算机 (BCM)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使用了工业级的控制主板, 运行诸如Vx Works、嵌入式Windows等高稳定性成熟的操作系统, 保证了系统对外部计算机系统的良好的兼容性和高级编程开发软件的支持。

5 结语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装备领域的深度应用, 使得工程装备的智能化控制性能和信息化程度将得到极大提升, 国家“互联网+”的发展战略显著推动了无线网络的提速与广域覆盖, 可以预见工程装备在自主驾驶、自主作业、自主诊断、远程维护、全程监控方向会快速发展。

摘要: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装备领域的深度应用, 加速推进了工程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文章介绍了智能信息化的工程装备系统结构以及嵌入式软硬件技术, 同时介绍了嵌入式技术在智能信息化工程装备的应用与具体的软硬件实现。

关键词:智能化,信息化,工程装备,嵌入式技术

参考文献

[1]徐晓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 2002 (6) .

[2]王福刚.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4 (12) .

[3]方虎生.现场总线技术与军用工程机械装备的智能信息化[J].工程机械, 2004 (10) .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10

1 概述

物联网架构主要应用目的就是进行通信以及信息交换,属于当前时代下高科技的产物。物联网的相关传递工作以及信心交换工作应用的是激光扫描仪、GPS、红外感应器以及射频识别等,需要根据真实的工作程序把物联网中的事物和真实生活中的网络相互连接,为网络识别、跟踪和定位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当前,物联网属于我国战略兴国策略中的重要部分,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经济转型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基础。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智能信息处理属于重要的技术内容,物联网中包括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应用以往的信息处理方式一方面会造成大量有效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限制我国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所以,需要加强对于智能信息处理核心技术、理论以及物联网架构的研究。

2 特点

在如今社会主义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高科技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各个行业的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技术都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物联网架构的研究,并且加强关注力度。这种架构体系能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在战略性发展规划中加入了物联网的内容,要求相关的企业加强对于物联网构架体系的融合,进而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2.1 语义互操作

物联网和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语义互操作,在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对于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社会中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增强语义互操作。比如,物联网中如果有一个合适规格的温度计,那么这个温度计在感知温度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定向温度值,同时温度计能够把这个温度值传输到相应的设备中[1]。数据是温度值的重要表现方式,所以,需要通过语义来制成。如果没有语义支撑,WSN系统就会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语义互操作技术符合系统的实际需求[2]。

2.2 设备数量巨大

在电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微机电系统也实现了飞跃。各个行业对于电气器件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在提升。根据科学的预测,在5年后,世界范围中会有大概160亿的设备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网络需求。所以相关行业需要提升对于设备的管理水平,进而降低物联网的承载量[3]。

2.3 离线特点

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离线,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飞机的装置技术人员如果想要确认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行,相应的执勤人员在接近设备的时需要进行检测,并且在完成检测后回到控制室中,而后上交相应的检查信息。在应用物联网的过程中,相应的物体处于离线状态,同时,物联网和WSN的离线状态差别比较大,究其原因是,物联网中的节点失效和数据链路失效。

2.4 信息量大

对于物联网架构来说,其中包含着海量的信息内容。这是因为物联网中物体的处理、储存和计算能力各不相同,相关物体经过了单一结构的RFID,进而转变成为具备一定处理能力的视频感知器。物联网中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怎样合理地有效的处理海量的信息是当前互联网相关研究人员和学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WSN只是在少量的设备中得到了应用,没有在大型设备中的应用实践,并不符合相关的需求。所以,物联网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来有效发挥在存储方面的强大作用,尽可能地提升物联网的应用效益。

3 物联网架构

物联网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架构,以下是对于3种主要的物联网基本架构的分析:

3.1 智能信息处理的要求

在实际应用相应架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物体”的计算能力来具体分析。节点的局限性降低了物体的计算能力,所以难以有效处理信息,一般都是应用转交的方法,利用传感器等媒介来达到相应的功能。在处理智能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网络来有效的计算特定的任务,并且在这个前提下,需要充分考虑传输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电能,一般来说,如果通过传输会比直接处理消耗更多的电能,那么就需要应用传感器节点来进行计算,使用节点来完成计算的任务。这样以来,就能够在节省电能的前提下,节约宽带资源,为实现计算目标打好基础。通过正确的分布式计算,可以完整的储存不同的传输数据,并且为高效地共享信息打好基础[4]。

3.2 传感网络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传感网络是无线形式的,同时,传感网络还是一种视觉传感网络以及人体传感网络,这种网络在不同的范畴里能够发挥不相同的作用。应用较多的WSN主要是无线形式的,在实际的建设和发展中,因为应用了无线传感器,所以网络承受的压力、声音和温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WSN以自治的形式工作,并且在实际运作中具有密度较大和数量众多的特征,一方面每个节点都能储存大量数据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广播服务。如果限制了节点的储存能力,分析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架构就会难以进行信息身份识别。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众多优点,同时WSN的运行速度是不是合理是决定物联网能否正常运输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部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都比较关注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相应的基础性设施对于持久性和动力要求较高的话,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之间就会扩大距离[5]。

3.3 RFID物联网的应用架构

RFID在物联网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无线射频出现识别操作时,系统中就会产生另外一种的技术模式。相应的技术模式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同时新的技术模式不仅能提升物件的可靠性,而且可以转化智能形式的物件。只经过转化后的物件获得了自动的识别能力,RFID的主要作用就表现在非移动和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标记相应资产之后,能够符合相应发展目标和管理类型的实际要求。

4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相应的关键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属于物联网架构的主要技术,物联网的情境感知和知识表达都通过信息处理技术来进行。通过应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分支处理人工智能信息,这种技术一方面是前沿的交叉学科范畴,另一方面是计算机领域和情报学的重要内容[6]。

在实际部署物联网设备时,相应的布置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设备的类型,还需要了解具体检测时间。在众多的类型中,只有获得物体出发事件信息的类型可以进行有效地数据处理,在处理结束后,能够首先精确判断事件的种类,并且快速把相关的种类信息转变成网络数据信息,进而储存在真实的硬盘中。计算机系统可以应用上述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把接收的数据的计算机网页中展示,这样就能够让用户全面了解事件的流程,用户在了解了相关流程之后,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达成信息交流要求。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有效的处理和手机系统中传递的信息。这种技术能够根据相应的数据发掘方法,有效地处理收集到的信息,而后交由用户进行检查,如果相应数据信息得到了用户的认可,系统就可以在后续过程,使用相关的数据来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同时,信息处理功能的实现对于服务器的要求比较高,首先需要明确相关服务的内部结构,而后分析在信息处理工作中内部服务的实际需求。为了达到智能信息整体化的实际处理需求,相应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分成收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量化信息多个阶段。

5 结语

当前,物联网具有难以代替的有点,是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潜力巨大的网络产业。同时物联网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相应的规范和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指导和技术指导,这成了物联网技术发展难以避免的难题。而且射频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的无线感应系统还需要在网络覆盖面积方面进行提升。物联网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密不可分,所以需要重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局限性,并且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推进经济和技术的共同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物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运而生。物联网应用了多元化的接入技术并且采用智能化的措施处理信息,大大提升了信息处理的实效性,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为了全面发挥物联网作用,并且提升对于物联网的认识,简要分析了物联网的智能信息化处理以及架构,并且探讨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架构,智能信息处理,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郑刚.基于的Agent教学智能信息检索系统[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6):62-63.

[2]何骞.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15,(19):85-86.

[3]张洪雷.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74-75.

[4]赵婷,高昆仑,郑晓崑,徐兴坤.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架构及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2012,(05):24-25.

[5]尹哲峰.面向本体的智能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04):111-112.

信息化测绘控制测量技术的优化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优化

测绘工作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面对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整个行业的进一步的向前发展,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整个的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这是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在很多事物的发展当中,我们都会发现,很有有力的事物与方式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有可能成为阻碍事物发展的一个方面,这是很正常的,只有跟着时代的步伐,遇到问题认证的面对,从根源上寻找问题,最终必然找到答案。

一、技术路线的改进与优化

测绘操作前,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路线,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做到自动化区域选择,但仍然需要人工确定测绘范围,并将主要信息输入到控制系统中,更方便系统对测绘对象进行分析。传统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此同时由于设备的原因,在精度与效率方面都不是很好,很多的工多都是人工调控,从而存在很大的主观色彩,这样对于标准来讲很难实现;信息化的加入,使得传统技术的这方面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保证,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外界的接受来讲,客户也是很满意,在控制的角度来讲很好进行控制,标准化的执行也变得很容易,在数据分析方面大大的降低了人为地误差,提高了工作的速率。

二、基础控制

1、传统控制测量的定义和工艺模式。测绘基础任务中,需要对区域进行确定,根据测绘情况在计算机设备中形成清晰准确的测绘图纸,这样更方便进行局部调节,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可以精确到厘米。在以往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到达现场进行工作,根据图纸以及测量手册进行测量位置的确定,确定完位置进行测量,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与此同时网络方面的建立业余当地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一旦出现了中断,那么整个的工作就会出现错误,工作不达标准。

2、信息测绘控制测量的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在测绘阶段应用落实后,工作人员通过加强网络系统的沟通,为信息传递打下稳定的基础。将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稳定的测绘技术系统。在技术中能够实现自动化测量区域定位,借助GPS系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更新任务,这一点是传统技术方法中难以达到的,因此信息化模式得到来发展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测量期间由自动化控制完成,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与传统技术相比较更节省资金的投入量。将信息化控制测量的特征总结如下:节省测量时间,数据结构更加精准。

三、信息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首先要对中间环节进行控制,尽量减少信息达到测绘系统的中间环节数量,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使用解读的稳定性。接收到的信号会在系统中自动运算,得出最终准确的数据。为提升运算速率,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时会对数据库进行区分处理,不同模块分别负责相对应的信号解析任务,并将最终得到的数据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工作人员使用时可以直接登录到操作界面选择相应的功能。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最后以我们最为常见的图形的形式出现,这样是我们最需要看到的,与此同时针对于当时需求进行形式的相应的转变,从而达到使用的效果。

四、工程测量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应用

1、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地理信息是测绘任务开展重要的依据,通过GPS定位系统的扫面,将测量区域内的地理情况全部展现在计算机设备中,如果需要对某一区域放大观察,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中选取。信息共享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能够很好的促进城市建设,数据将会更加的准确,有利于不同部门能够得到同样的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准造成的浪费情况。当前建立这方面很重要,这也是为了后期的工作做很好的铺垫,从而从未来的发展着眼。

2、现代测绘基准。测绘任务中涵盖的内容比较多,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全面专业知识,并对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信息化控制系统能够更好的判断运行设备参数是否出现异常,开展测绘任务前技术人员可以测量科目输入到计算机中,随着结果产生依次录入系统内部,以免在任务开展阶段出现遗忘的内容,对测绘工程任务开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出准确的测绘结果后,对土地的开发使用可以参照数据信息来进行。

3、无人飞行器航空攝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如果需要测量的面积比较大,并且现场存在不利的环境因素,借助无人机来完成拍摄任务有明显的效果。利用这种技术进行航拍,能够获取目标的全貌,为工程测量提供有力的证据,进一步增强工程测量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另外,这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测量成本,缩短工程测量的工作周期,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同时还能够保证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可靠性。

4、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移动测绘其实是一系列测绘技术的统称,包括了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走动提取技术、实时传输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智能化移动测绘技术能够实现对测区对象的实施拍摄与相关数据的传输,同时能够采集测量区域中相关的数据信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工程测量工作人员需要发挥这种技术的优势,包括实时性、灵活性等,提高工程测量工作整体的效率。

结语:信息化建设在不断的加快,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很多的方面变得更加与时代同行。发展的步伐在不断的跟进成绩的取得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问题也是很多,面对于这方面我们应该摆平心态,把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当前我们发展过程中的原动力。发展就是不断地建立思路,找到解决方案,不断地否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很重要,当前的发展趋势很正常,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我们应该认清形势,只要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样的趋势走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金海.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 信息化建设. 2016(04)

[2] 孟飞.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07)

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篇12

矿山数字化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实现矿山生产自动和安全监控自动。矿山自动化和数字化可以减少井下操作人员数量, 降低人工成本, 实现智能化开采。另外通过对信息的实时采集和诊断分析, 实现监测监控预警和应急救援。

1 矿山信息化与智慧化特点

矿井下的特殊环境直接影响着矿山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应用, 想更好地实现矿山智慧化, 需要从井下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特殊要求出发, 研究整个智能化系统。下面根据监控设备应满足的要求进行说明:a) 矿井下有可燃性气体和矿尘, 用于井下监测的电气设备需要防爆, 使用的监控和监视设备应保证自身安全, 通讯电缆上传输的信号必须是本安信号, 选择无线通信设备的功率应尽量小, 防止引爆电雷管等[1];b) 在井下狭小的空间中, 大量机电设备如大功率变压器、电机车、大功率水泵、皮带电机、采掘机械和通风设备同时工作, 不断启停都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 影响通信和监控设备正常使用;c) 随着采掘深度和长度不断变化, 定点的监测已经无法适应井下开采技术的要求, 需要采用移动的监控终端和通讯终端来满足井下工作场所分散和作业距离远的需要;d) 当井下发生爆炸、顶板塌落事故时, 会对监测设备和电缆造成损坏, 因此, 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应具备抗灾应变能力, 将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反馈到应急指挥中心, 使指挥中心更快掌握现场状况, 采取相应应急救援措施, 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e) 井下空气潮湿, 淋水现象到处可见, 监测监控和通信设备的外壳应具备防水、防潮和抗腐蚀的能力, 设备防护等级应达到IP67。

2 矿山信息化与智慧化的总体要求

矿山信息化和智慧应满足以下要求:a) 减少井下作业人员人数, 降低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机率, 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通过对井下信息采集, 地面远程控制, 实现井下通风、排水、供电自动化和井下环境自动监测和预警;b) 监测和通讯系统的设计要按照“适用、可靠、便于维护、易于扩展”的原则进行设计;c) 监测设备应具备统一的信息传输方式, 便于系统扩展和信息管理规范化;d) 系统应具备远程控制和远程调度功能, 实现信息远程交互和设备远程控制[2];e) 监控系统中应设计成为需要融合视频监控技术、语音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的数据信息交互平台;f) 系统具备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无线设备接入点选择WIFI、ZIGBEE、4G技术;对于固定点的设备采用CAN总线、485总线、网络通讯进行传输;g) 矿井调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电缆必须为专用电缆, 视频监控电缆和供电必须尽量与其它监控电缆和供电分开, 保证视频信号传输稳定不受干扰, 确保视频监控实时远程传输;h) 系统中设备电源在规定的电压波动范围内波动时, 系统应能够正常工作, 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和技术指标应符合国标要求。

3 矿山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实现

矿山信息化和智慧化是利用各种传感技术、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 实现状态监控和自动化控制。通过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和采矿、挖掘技术结合, 构建矿山中人与物的相联网络, 将独立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 通过高度集成化的软件管理平台, 进行运行状态显示、超限预警、远程控制等功能, 实现矿山整体监测和控制的可视化和数字化。

下面以赵庄二号井综合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为例, 对矿山监测系统组成进行说明, 系统由集控室将中央泵房、主井提升机房、副井提升机房、主扇机房及井下供电电网的控制系统进行集中, 通过光纤和交换机进行信息交互通讯等几部分组成。系统拓扑结构见图1所示。

3.1 供电电网电气设备监测和控制系统

矿山供电电网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受到电、热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 其性能逐渐老化, 导致故障。对电气设备的运行和监控也是矿山信息化和智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设备监控由以下部分构成:传感器输入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控制输出部分、信息远程传送部分和故障诊断部分等五部分。通过各个部分协调工作实现对电气设备运行参数的测量和输出控制, 同时将实时监测数据发送到调度中心。

3.2 井下安全监测系统

井下安全监测系统由管理层、控制层和终端设备组成。管理层通过井上局域网构建实现;控制层采用以太网实现数据传输, 对在网设备实现实时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层由终端采集系统组成, 采用工业总线进行通讯, 确保系统实时性和可靠性。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功能是井下环境监测、井下人员定位及调度、井下视频监控、井下广播系统、井下电话通讯。

3.3 井下主排水自动控制系统

井下主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含自动注水、闸阀操纵、水位自动监控、参数传输、故障保护及电动机的自动控制环节等。通过软件对水泵启停次数、运行时间长短和管路流量等参数自动记录并累计, 系统根据这些运行参数按顺序自动启停水泵和管路, 实现主排水自动控制。主排水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井下水泵的控制, 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运行成本, 实现对水泵运行状态、运行过程的远程自动监控与操作。

3.4地面主扇主副提升及压风等大型设备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

a) 地面主扇风机监控。将主扇机房的风机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接入工业网络, 实现对地面主扇风机参数的检测, 将风机运行画面图像及数据发送给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 实现主扇通风系统实时监控与远程控制;b) 主副提升设备监控。将主副提升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接入到工业以太网络, 控制器实现主副井绞车的运行状态检测和运行电气参数的测量, 将设备运行状态和设备运行参数通过以太网传送到调度中心;c) 压风设备监控。将压风机自动控制系统接入到以太网, 控制器实现检测压风设备工作状态、电机电流、电机保护信号等参数, 并能根据参数的变化, 实现自动控制。

3.5 后台监控软件

后台监控系统是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安全监视、画面显示及拷贝与操作的主要人机界面, 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及打印、事件报警及记录、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 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 时钟校正等。后台界面如图2所示。

4 矿山信息化与智能化关键技术

4.1 矿井通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发展, 井下通讯技术也日益成熟, 可以根据井下通讯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通讯技术。

a) 矿井主干网络。主要干网络需要实现高速、大数据量的交互, 因此应选用千兆以太网光纤网络;b) 矿井移动设备。选择Wi Fi、Zig Bee、3G、4G等技术;c) 有线接入。可选择CAN、485、10/100M网络等现场总线;d) 矿井图像监视。可选择WIFI、4G等技术;e) 矿井语音移动通信。4G、WIFI、3G、无线网桥等技术;f) 井下目标精确定位。选用RFID、Zig Bee和WIFI等技术。

4.2 智能开采技术

智能开采技术包括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控制系统、执行系统。智能开采技术是以计算机为系统控制核心, 以工作面的环境视频推送、设备感知为基础, 以煤流系统负荷为决策依据实现联动控制, 达到开采的可视化、智能化的目的。

5 结语

在对矿山信息化与智慧化特点和介绍的基础上, 对矿山数字化的几个方面的典型系统应用进行说明, 详细阐述了矿山信息化和智慧化的系统实现方式, 最后对矿山信息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矿山信息化与智慧化是结合了多门学科的综合课题, 要达到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控制还需要长期研究, 它与现代通讯技术发展和传感器技术发展有密切联系, 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 信息技术正向矿山行业不断渗透, 信息技术在当前矿山管理中的地质勘探、生产监管和安全监控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矿山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和总体要求, 提出矿山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技术, 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智能化,无线通讯

参考文献

[1]张茂贤, 赵其祥.信息化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矿业, 2003 (11) :1-2.

上一篇: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下一篇:开发项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