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通用4篇)
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 人们已从吃饱、穿暖向吃好、玩好、穿好、住好等方向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室外空间和优秀的城市广场来满足他们新的要求。因此, 我国城市空间的品质急需相应的提高。
1 公共空间的定义
公共空间, 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 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历程
2.1 各个历史时期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伴随着人类的定居而产生, 自古以来是人类居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特点。公元前4 600~4 000年的姜寨氏族村落, 每一屋群又有一个较大的建筑物, 被其它小建筑围绕。这些较大的建筑物和这个广场便是氏族部落生活的公共空间。这种以井为依据并在井的周围形成公共空间, 在今天的一些乡村依然可以看到。宋以前的城市以闾里制为基本聚居模式, 隋唐的里坊制以高墙将数十百家居民围在一个方正的院内, 成为封闭的、内向性的居住空间, 四面或两面有门, 里内有街巷, 里外是大街。里坊内常有寺观庙宇, 成为里坊内的户外生活空间。宋以前的户外生活公共空间具有封闭、内向、向心式的形态特征, 并与居住的社会结构划分密切对应。宋代由于城市商业发达, 打破了闾里制, 住宅可以直接向街道开门, 街巷逐渐成为主要的户外生活空间, 并一直延续至今。我国大规模地进行公共空间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几十年来, 雨后春笋般, 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市政广场、商业步行街、休闲广场、住宅小区景观。当今,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公共空间设计更要满足老年人使用的特殊需求。
2.2 改革开放前的公共空间状况
50~70年代新建的一些广场, 大多以政治生活为中心, 对于主体-使用者的考虑不周, 加上周围建筑功能的变更或城市道路的改变而进行改建, 改建后的广场从空间比例、道路关系、空间层次、铺地、小品及绿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成为市民们喜爱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府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并引用苏联模式对城市进行功能划分, 由于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国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 因此, 城市建设中广场仍未作为城市的要素加以重视, 只是在市政府办公大楼或城市中央道路汇集处建成一批广场。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广场的使用率不高, 而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扩建却成为新中国现代城市广场的典范。天安门广场形成于明初 (15世纪初) , 是皇城正门前的广场, 面积约6.9公顷, 平面是T型广场。天安门城楼是举行“颁招”仪式的地方, 明清封建时代等级森严, 所以能进入广场的人很少,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 人们才可以自由的进入。新中国成立后, 天安门广场成为首都的中心广场, 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 天安门成了人民心目中祖国的象征。几十年来, 政府对广场进行了改建与扩建,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广场中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1959年, 对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在西侧建立人民大会堂, 东侧建立了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场面积扩大到39.5公顷。第二阶段即70年代末, 在广场中轴线上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 改变了广场的格局。第三阶段是1987年, 建成了四处地下过街道。现今, 广场上每逢重要节日, 即在广场上布置大量的活动花台, 许多鲜花组成的优美图案与天安门城楼交相辉映, 使整个广场产生了新的面貌, 更具有人情味了。广场的空间格局从小尺度、封闭、半封闭发展成为大尺度、开敞的空间, 气魄雄伟, 满足了政治集会和礼仪庆典的需要, 市民也可自由的在广场上散步、交谈, 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
2.3 改革开放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80年代以后兴建的一些广场, 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 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场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从以前单一的政治生活为中心, 发展到多元并存:1) 以商业活动为中心;2) 以政治象征为中心;3) 以社会生活为中心。
例如:西单文化广场, 性质:商业文化广场, 面积1.5 hm, 建设于1998年。重庆人民广场, 性质:市政广场, 面积1.82 hm, 建设时间:1997年。上海, 上海广场, 面积162.6 hm, 性质:休闲娱乐广场, 建设时间:1994年。长春市文化广场, 面积:21.25 hm, 性质:休闲娱乐, 建设时间:1996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80~90年代以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社会在飞速向前发展, 一大批县升为市, 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大城市则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中国进入了第二个城市建设高峰期, 在此期间, 中国除了具有国外城市发展中相同的问题外, 本身还有一些特点。城市的发展建设都依据专业人员的规划蓝图进行, 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是由于各种专业配套跟不上 (如社会经济、地理、生态环境等等) , 加上时间紧, 使这些规划研究的深度和可参照性达不到科学的要求, 因而常常沦为“纸上谈兵”, 规划常常成为规划师按照功能分区配合常用技法去追求道路形式的几何美感。因此, 城市空间质量不高, 而且颇为混乱。80年代中、后期国外城市设计的深入研究和取得的经验成果对国内的建筑规划领域产生影响, 使人们重视对实体以外空间的重要性。在城市空间中, 广场作为意向五要素之一的节点被赋予了重任, 它是城市景观的重点, 是展示城市风貌的空间要素, 是市民们展示现代生活, 进行交往、娱乐、休憩的场所, 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3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分析
3.1 公共空间类型单一
当今正在兴建和拟建的广场, 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小区的兴建而产生, 数量较多, 它们建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面向新世纪所应具备的品质,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认真对待。而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广场用途的理解也仅限于公共集会、阅兵等政治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城市广场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
3.2 缺乏市民交往空间
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缺乏象西方城市广场那样的公共交往空间。当今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 而这种精神需求, 必然引起对交往环境的需求, 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3.3 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城市中老龄人口越来越多, 老年人需要有交往的社会空间;五天工作制的实行, 上班族余暇时间普遍增多, 他们需要一处满意的公共空间, 或者与朋友小聚, 或者陪家人到户外散步, 或者陪小孩游戏, 以此度过自己的双休日。市民不仅视广场为消遣、休息之地, 也作为获取信息、交往,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方式, 以此实现精神和心理的满足。
4 结语
当代公共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 加强作为公共交往空间的城市广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来, 我国的许多城市兴起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 从政府领导到普通市民都对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如西安在城市原有广场基础上, 又在大雁塔北面新建了面积达20公顷的大雁塔广场;嘉峪关市在城市南端修建10公顷的雄关广场, 银川市也在去年投巨资新建5个广场。这股“广场热”已成为地方政府展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例证, 也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摘要:通过对中国公共空间的回溯及现状的分析, 探索中国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 希望对今后的公共空间设计有所借鉴。
关键词:当代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2]吴良镛.最尖锐的矛盾与最优越的机遇——中国建筑发展寄语[J].建筑学报, 2004, (1) .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
[4] (丹麦) 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 (日) 相马一郎, 佐右顺彦.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6.
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 篇2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来检视,城市规划设计关系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劣。一个城市逐步迈入富裕时,首先追求的是个人衣食住行的质量,然后才会追求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这要由城市规划设计来处理。
从历史来看,中国对私领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非常讲究的,留下了不少精致豪宅和庭园,但对公领域的公共性空间(如道路、广场、市场以及都市景观等)并不重视。而如今,城市的公共性空间角色日益重要,关系着城市环境质量,而城市设计在处理公共性空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
城市规划是做市民生活活动所需的土地规划,然后在土地上设计活动所需的空间设施,也就是将平面的土地设计成为立体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设计是其后续工作,共同创造出供市民生活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规划的对象包括公私部门的土地,而城市设计主要是公领域的空间,没有办法去设计私领域的空间,但可制定设计规范要求私领域的设计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是依土地利用计划并依相关法令管制其开发和使用。而在土地上的建筑行为,是依相关建筑法令来管制,由单一建筑集合成建筑群的都市景观是前述两者的相关法令所无法规范的。城市设计的另一功能是协调规范两者所形成的城市空间质量和景观。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关系着市民生活是否便利、顺畅、舒适、安全、高效,以及是否拥有美好的城市景观。
三、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此是市民共同使用的空间,亦是市民维持社会、经济活动关系的空间,使这空间内的活动更多样化和丰富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质量,创造城市特色和城市魅力,进而活化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所以近年来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空间内的实体物以及如何供人使用,并考虑其所形成空间的相互关系事宜,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和优美的都市景观。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不应仅局限于实体物的素材,也要涵盖地方人文社会、传统历史、风土文化和自然,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和景观。
城市设计思考的原点应从市民的生活活动需求开始,并兼顾市民中各年龄段和属性的特别需求,如高龄者、幼者、青少年、妇女、身心障碍者等活动需求和对应的空间设施的设计。
城市空间从属性上可分为:公共性空间——是供公共使用或观赏的空间;私密性空间—不论是公有或私有的土地,不开放供人使用且以高墙围绕;半公共性空间—公有或私有的建筑基地内的空地或庭院,开放供公共使用;可视透的公有或私有建筑基地—以低矮围墙或栏杆围绕,不能进入使用,只能看其基地内的庭院和建筑物。
四、中国城市空间
中国早期对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管制不如欧美各国严谨,可以说也没重视城市设计和要求城市生活环境的概念,忽视城市公共空间和都市景观的重要性和对市民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急速地都市化,人口向都市集中的速度和数量前所未有,是都市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经验。都市发展难以应付如此集中的人口,于是产生了很多问题,而管理者和设计者时常以旧的思维来处理新的都市问题,使都市的质量产生了一些落差,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这三十年来,中国由落后贫穷发展到今日的进步富裕,人民的生活也逐步迈入小康,追求本身衣食住行的质量之后,也开始关心自己周边环境的品质。在新开发的市街追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比较容易。但旧市街区因有其发展的历史和纹理,是对应过去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城市空间,当时没有环境质量的概念,都市公共空间大概只有道路的公共性空间和私人产业的私人空间,不像今日有那么多种类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水面、水滨等)。公共空间的有与无、多与寡以及规划设计的好与坏,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都市景观以及市民的生活方式。
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公共空间的质量,特别是人们容易接触到的公共空间,如道路空间中的步道空间及其所构成的城市景观,所以步道空间质量的好坏给人的印象决定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好坏。市民在广场中举办种种活动,广场是最有活力和最有人性的空间。同时其宽阔的开放性,衬托广场外围的建筑,使得城市景观更壮观。所以这种公共广场空间的存在对都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在前述城市空间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界面的设计问题,都会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以下就分别说明,希望可供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参考。城市的景观除了实质空间的景观外,更应包括在这实质空间内市民的活动共同结合而成的动态城市景观——所谓的“生活景”的问题。
1. 公共性空间
是供大家使用的空间,主要有公园、广场、水滨、水面、道路(包括步道,自行车道)等,这些在空间性质上都属于开放空间,但也有少数是属于室内的公共性空间。其中公园是市民们平日最常去的休憩场所,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开放空间,因此,城市规划中适当地规划大小公园有其必要性。城市的公园多、绿地多,城市会更美,同时这也是城市的骄傲。此外公园是市民日常散步、运动、社交聊天的场所,是润滑日常生活的空间。基于上述公园的功能,不仅在规划上要有公园,公园内部的设计也要能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
另外,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上应依地区之不同思考其规模、设计其空间形态和设施。住宅区的公园是其附近居民休憩的场所,其内部的设施要符合散步、聊天、运动等需求;设置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园,附近的上班族时常会来此休憩,一般的游客在逛街后会来此休息一下,或有的以公园为约会场所,因此公园内的设施就要有一些地标性场所,便于约会指定地点,如人物铜像、公共艺术、大树、凉亭等,另外要有座椅以供休息之用。
广场通常是城市的核心地区,大城市可以在其城市的各大据点规划广场。广场于都市的意义非常之大,是政府与市民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是创造城市活力的空间场所,广场与其周边地区通常是城市最热闹繁华、最有活力的地区,通常被称作是城市的心脏。
今日于城市中心要规划一个广场不容易,但可经由旧城改造之际,规划小广场与周边建筑物形成一体性的规划设计,同时这些小广场也可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政令倡导、公益活动、商业活动、地方工艺品或农产品的展售等,变动性的活动是创造城市活力最好的空间。
2. 私密性空间
以高围墙围绕,表示私人占有,是防御性空间,同时带有神秘性。但是,我们关心的是高大的围墙与城市景观的关系,高围墙给人的多少是有压迫感的负面影响,所以,设计围墙时,就要考虑其外墙的绿化,以多层式植栽的绿化或以树篱来遮蔽围墙,增加绿化面积,美化地区环境,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
3. 半公共性空间
私密性空间提供给公共使用,产权私有。在高密度的城市发展中,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不足,为了疏解城市的平面拥挤感,增加城市的宽阔度和城市的景观时常有半公共性空间的设计。
今日城市设计的理念已经跨越闭锁性空间的理念,迈入了开放性空间的理念。大型建物逐渐摆脱了以围墙围绕建筑基地的闭锁性、防御性的想法,而将建物本身以外的私人基地开放供众人自由出入。
同时将此空间美化、庭园化,人们可以进入休憩,今日我们可看到很多大型建筑都有这种设计方式。让公共空间的领域延伸到私人空间,增加了可供公共活动的空间。美化了都市景观的同时也增加了大楼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类型的空间设计是今后城市设计上应积极鼓励的。
4. 私密性空间只能观赏而不能进入
这是前面私密性空间的围墙改用低矮围墙或栏杆围绕,可看到私人基地内的建筑物和庭园,也就是只能观赏不能进入,但仍具有防御性、占有性,放弃神秘性。这种形态的设计于都市设计上亦是值得鼓励的,至少都市的空间景观已经延伸到私人空间,对降低拥挤的都市压迫感和增进都市景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5.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界面的问题
这可分两个层面来说明:一是步道或广场的空间与其毗邻空间的关系和设计的问题,二是从广场或步道可看到的毗邻建物群所形成的都市景观问题。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是访客对该城市的第一印象,其内涵包括城市是否清洁、步道是否宽敞、铺面材质的感觉以及是否易于行走、步道的美化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步行者的心理感受。主要商店街步道有良好的空间质量加上沿街商店有良好的橱窗设计和展示,街道必然成为集客场所,是城市的活力场所,这种人性空间亦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
旧市街区的都市景观最主要的是由道路和邻街的建筑群所构成,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趋势下,保持地方的人文历史、风土文化是对抗全球化最佳的方法,所以在旧市街区,不要一味地追求全球化的建筑造型,而应走保存、整修、维护的方向,维护地方特色都市景观。
6. 城市生活景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其设计思考的原点是能够对应市民生活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与设施。所以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市民生活活动空间,而市民生活方式也就是生活形态是市民文化的表现,生活空间和设施的设计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市民生活方式与所使用空间、设施之关系所形成的景象是所谓的“城市生活景”,是将静态的城市空间设计配上动态的市民活动使用空间的景象,是市民生活内涵和空间结合的表现,亦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表现。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时,要融入与地方文化有关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文、城市纹理等因素。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最常接触到的活动空间,亦是最容易看出一个城市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应追求丰富典雅的市民“生活景”。
五、结论
城市象征意象的设计是城市设计很有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事。纽约有自由女神,巴黎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有伦敦桥和国会大钟,哥本哈根有美人鱼,布鲁塞尔有尿尿小童,中国的城市有什么可以经由旅行者的传递,营销到全世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此要全民来思考加上城市设计来达成。
一个富裕、文明的城市,要讲求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城市设计就是提高空间环境质量,所以城市设计逐渐被重视。
城市设计被用于创造地方特色和魅力,活化城市形成热闹、繁荣的景象,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在迈入富裕文明国家,其城市规划到设计要追求全球化的都市规划设计风潮,让中国的“城市像”与全球较文明国家相似呢,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风土习俗等来开创新的有特色的中国城市呢?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特别是公共空间及其与周边建筑物所形成的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富裕文明的表现,中国城市过去忽视了的部分。这是中国城市要提升环境质量在城市设计上可努力的方面。
留足语文生长的美丽空间 篇3
读着它, 你的眼前顿时出现的也许是碧绿的草原、活泼的牛羊群;也许是流淌的溪水、欢蹦的鱼儿;也许是积雪初融后, 绽放枝头的金黄迎春、粉红桃花;也许是金秋时节, 如火的枫叶、如雪的白棉……生长, 这就是意味着一个开始, 一个希望, 一个从美丽走向幸福的生命历程。
儿童语文, 这是每一个语文人温情关注的可爱词汇, 它的核心要义就是“生长”。
读着它, 你的心为之柔软, 洋溢着热烈的情愫, 你的眼因为它更加明亮, 洞察每一个词语后面隐藏着的生命元素:优雅、高贵、勇猛、细腻、粗犷、知性……
你从“a o e, i u俟”开始, 走进一个音韵朗朗的中国语文新天地, 在血脉里打上最为鲜明的中国印。从这里, 从祖先的音调里, 慢慢认同你自己中国人的伟大身份。
你从“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开始, 识字读书, 心中有人学做人, 唐诗宋词, 千折百回里养精神。从这些丰厚的文化遗存里, 悄然发展起你自己中国人的豪迈气概。
你从横平竖直开始, 你从平平仄仄开始, 你从比喻拟人开始, 有棱有角, 有刚有柔。你啊, 你慢慢奔跑起来, 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语文立人, 你绽放出美丽的笑容来啦!
儿童语文, 不因为儿童而简单。它是人类的人之初, 其性本善, 讴歌最为美好的至纯至真。譬如《牛郎织女》《爱如茉莉》, 譬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半截蜡烛》。它是悠久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深厚笃诚, 历久弥新。譬如《古诗两首》《李广射虎》, 譬如《少年王勃》《钱学森》……
儿童语文, 不因为儿童而浅薄。它是人类的性相近, 走到一起, 抱团取暖, 发现彼此共同的善与美。譬如《爱之链》《船长》, 譬如《军神》《小草和大树》。它是灿烂文明的忠实记录与优雅展示, 博大宏伟, 动人心魄。譬如《秦兵马俑》《长城与运河》, 譬如《莫高窟》《安塞腰鼓》《音乐之都维也纳》……
儿童语文, 你的名字叫作生长。
生长, 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善待。“字, 要细心写好;文, 要清清楚楚读正确。”“这个字写错啦, 想一想为什么;那个句子读破啦, 不要急, 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长, 期待我们的鼓励和帮助。“你的声音真响亮, 感情好真挚, 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美美读一读吧。”“你的这个词语用得真是太棒啦, 活灵活现, 如临其境, 老师读给大家来听听。”
生长, 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和落实。你要学会尊重他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就如同花儿有自己的时令, 鸟儿有自己的天空。
兴趣需要有自由生长的空间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我们也在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记得罗素曾经说过: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地扩大, 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 尽量地倾向于友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能力,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可是, 现实的教育却严重偏离了这个轨道, 它就像一个紧箍咒一样套在人们的头上, 痛苦而又无奈, 让人无论有着怎样的兴趣都被最终束缚在既定的教育框架之下, 只能束手就擒。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 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而现在这些闪光还没有被充分地开掘, 其潜能就被我们无情地熄灭了。王元院士为自己的孙女担忧, 可以说是现实的一个最为鲜明的写照。连这样学术等身的大家都不能解脱并感到忧虑, 就不能不说现行的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着必须要彻底改革的问题。
爱好出勤奋, 勤奋出天才, 王元院士做了一次现身说法。他坦言自己当年学习成绩平平, 但是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学习宽松, 有很多的课外时间。于是, 他广泛地涉猎文学、二胡、画画、游泳, 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不怕困难和强烈进取的精神。也因为绘画和音乐的浸染让自己能够做到一心一意研究数学, 而没有被纷繁的尘世和虚名左右。可以说, 正是广泛的兴趣, 才使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 并最终在人生的长跑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们的教育, 说到底并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们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他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个发报局的小职员, 凭什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可是,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 学生是很难有兴趣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学生上体育课应该是最为正当的权利, 但是现在许多学校挤占了体育课, 连国家为此出台的“每天锻炼一小时”都不能全部得到落实。王元院士就列举了一个个案:自己认识的一个人, 小学时家长让念中学的东西, 中学时念大学的东西, 早早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遗憾的是, 毕业几十年没有一点创新。
【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推荐阅读:
公共艺术的中国色彩07-09
中国公共外交05-24
中国公共卫生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08-31
中国公共文化建设08-09
中国行政公共管理10-08
中国公共经济学11-27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现状10-24
陌生的公共空间05-28
中国将改革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09-23
公共空间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