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空间(共12篇)
公共安全空间 篇1
1 问卷调查思路
1.1 调查样本
1.1.1 调查地点
本文调查地点为南京市鼓楼区内。鼓楼区地处南京市中心位置, 是南京城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区位条件独特, 土地利用开发密集, 各种人口类型密度均占优势, 经济社会活动强度高, 其区域空间类型和居民日常活动均具有城市代表性[1]。
1.1.2 调查对象
选择鼓楼区小学校的学生及学校附近接送学生的家长为调查对象, 按照抽样调查均衡型和典型性原则, 根据所在学校所在周边土地公共空间类型分布差异选择莫愁新寓小学、鼓楼区一中心小学、渊声巷小学、察哈尔路小学、南昌路小学、山西路小学和清凉山小学七所小学为调查学校。学生调查对象主要锁定在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 主要集中在10-13岁学生群体。对家长的调查有两个目的:1、了解孩子和家长眼中的空间安全认知异同;2、对小学生的问卷作答起对比作用。
1.2 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小学生卷和家长卷。调查主要内容:小学生居住、学校、游戏空间关系;小学生/家长的日常公共空间活动经历;小学生/家长心理认为安全的空间类型及分布;小学生/家长心理安全空间映像表述;小学生/家长心理不安全空间映像表述;小学生遭遇不安全事件属性[2]。本问卷问题类型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
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向八所小学共发放了小学生卷960份、家长卷400份, 分别回收927份和306份, 其中有效问卷小学生卷为873份, 家长卷为276份。
2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映像分析
2儿童“活动空间”经历
2.1 回家方式
学生在平日放学回家的方式决定了其在公共空间活动的频度和能力。
对各个学校的学生回家方式问卷分析后, 发现所调查的八所小学在儿童放学回家方式选择上具有以下共同点[3]:
(1) 家长更倾向自己直接接送, 每所学校的孩子由爸妈直接接送回家的比例均在50%以上, 无论孩子年龄多大, 显示出成人对孩子的路上安全担忧。
(2) 小学生选择自己步行回家的人数以自己步行回家居多, 其他交通工具占少数。由于参与调查的小学生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即10-13岁人群, 这部分学生认知能力开始达到成人放心阶段。选择步行说明学校和家的距离适合步行, 无论何种交通工具, 其行程所需时间多在10分钟以内, 超过30分钟以上的占少数;按照步行6千米/时, 非机动车18千米/时, 机动车70千米/时计算, 学校到家距离平均在500米左右, 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小学为500米内的服务半径。
(3) 各个学校的学生回家交通方式具有相似性。
相比较于选择交通工具回家的学生群体, 选择步行回家的学生群体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经历更多。每个学校学生选择步行回家的机率相同, 这说明选择的所有儿童样本发生的活动具有一致性, 这点体现在问卷所有问题答案中。
2.2 活动空间类型
本文将儿童可能经历的公共空间分为:居住区、公园、广场、街道、街头小游园、学校附近活动场地、其他空间等;其中其他空间包括大中专院校、商场店铺附属公共空间。家附近的活动场地主要指家所在的居住区以内, 学校附近的活动场地主要指附属于学校的公共空间或近邻学校的公共空间。
对调查分析后, 可以看出[3]:
(1) 平日儿童活动空间具有局限性。家附近活动场地和学校附近活动场地是最主要的选择, 其次是公园, 然后是街道和广场, 街头小游园和其他选项占极少数。
(2) 周末活动具有随机性, 场所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共空间, 家附近仍然是主要选项。市区公园是儿童周末经常光顾的地方, 其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一特定人群的需求及需求的定时性。作为住区, 无论是规模还是功能都不能和市区公园比拟, 但仍是儿童长久“青睐”的对象, 因此住区的规划设计也应该考虑这一主要使用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和需求的随时性。
2.3 活动空间结构
综合以上分析, 儿童活动公共空间可分为四类:社区空间、学习场地、休闲空间和通勤路径。社区空间包括家或所在小区内、小区外邻近空间、同学家附近;学习场地包括学校及周边邻近场地;休闲空间包括小游园、公园、广场、路上经过的其他校园;通勤路径包括马路及两边人行道、街道及两边场地。其活动空间结构如图所示。
3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
3.1 安全公共空间映像结构
考虑到儿童心理认知和辨别能力, 将其对各个空间中活动的安全感知度分为安全、一般安全、较不安全和不安全四个等级, 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儿童安全级别感知度最高的为社区空间, 其次为学习场地。其中, 对家或家所在小区内的空间安全级别感知度最高, 而家所在小区外附近虽然安全级别感知度很高, 但不安全级别感知度也较高。
(2) 不安全级别感知度最高的为马路及两边人行道。主要原因是因为交通车辆给孩子心理带来的不安全映像, 此项因素在调查中家长和学生反映呼声均很高。
(3) 其他休闲空间和通勤路径安全级别感知和不安全级别感知同在。其中路上经过的其他校园安全级别感知较其他类型空间较高。
3.2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
综合儿童和家长样本对空间界定、空间物理属性、空间场所特性和空间可达性四个方面的安全内容包含的安全和不安全意象描述进行归纳概括, 得出六个关键形容词和六个关键名词:
形容词:通透的、熟悉的、整齐的、不伤人的、友善的、易达的
名词:围合、标识、视线、设施、氛围、空间,
于是得到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
通透的围合、熟悉的标识、整齐的地面、安全的设施、友善的氛围、易达的空间。
以上调查分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儿童安全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南京市鼓楼区委员会:http://www.njgl.gov.cn/gl/gl/glzx/php/pages.php?wzid=927
[2]杨雄, 陈建军.关于中国儿童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J].当代青年, 2005 (1) :1-4
[3]朱亚斓.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结构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9:13-32
公共安全空间 篇2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1基本概念
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私有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1.2现实意义
——使用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游憩提供场地,为其精神层面的交流共享提供平台。舒适开敞的公共空间给人以积极的外在影响,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
——生态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城市人工与自然的整体平衡与良性循环,并肩负着实现市民大众 “诗意栖居”的理想。
——景观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客厅”,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面貌,体现了不同城市的体制与内涵。优美的空间设计给人以艺术感和享受,增添城市魅力。
——避灾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生命线工程、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是灾时疏散的主要空间载体,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一些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青睐。因为良好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的开敞空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还可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提升城市形象。然而,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唯设计师的设计
自从诞生设计师这一职业后,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的含义似乎便失去了。设计师或为他自己而表现设计,或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人们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而设计。这里的“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
2.2被挤压的公共空间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空间一直挤占私人空间。公共的力量是那么凶悍,有时甚至连家庭也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但现在,对公共空间的挤占已变成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全球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变成越来越独立的个体,由于经济利益和自私心理的驱使,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
2.3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
所谓公园地产项目大多数是借景、卖景,与风景并没有直接的交流关系,从而导致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公园地产是否值得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开发价值问题,关键在于资源是不是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更高的开发价值。文化保护区或者公园区域的地产开发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站在保护的角度去做。
2.4欧式化显现严重,效仿成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街旁绿地、公园等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空间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不同的设计风格、不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增加设计的新奇感,可以丰富景观环境。但是,千篇 一律的模仿,将会造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千城一面”。
3.几点建议
公共空间的概念在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含义,各城市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出发,制定自己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法。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有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3.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设计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的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愉悦、轻松、有意味的心理感受,那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
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母体,以人性为核心,以文化为背景,以价值为重点,运用新的价值观念。寻求文化,人,空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符合人性的设计理论框架,探索具有健康人格和现代人性价值的、真正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3.2横向对比,明确建设目标
研究了国外著名城市如旧金山、温哥华、伦敦、新加坡等的公共空间规划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城市建设目标,建立“公平”与“活力”的有效机制。
“公平”,意味着充足合理、机会均等 ——平等地为所有人提供户外公共活动的条件与机会;
“活力”,意味着联系方便、激发参与;而实现“公平与活力”,则需要一套务实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最迫切的现实任务是“公平”
3.3以新的角度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好多的城市空间脱离了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人文背景,使人们在其中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品质,必须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重视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
4.小结
从人的需求、文化、自然和空间本身的因素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重视特色场所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相应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将更好地发挥休闲娱乐、康体锻炼、聚会等功能,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解码城市 篇3
(1)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如果缺少城市元素,那么这部电影中的城市就会缺少魅力
博 物 馆
博物馆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保存、展示和研究,作为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的机构,可以远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博物馆渐渐具有了社会功能。文艺复兴以后,博物馆被看作是非常公共性的机构。通过展示人类历代的兴衰和沧桑,博物馆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
《达芬奇密码》
电影《达芬奇密码》开场就是深夜的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神秘谋杀,尸体被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模样,身旁留下一串难解的密码,并留下“找到罗伯特·兰登”的附言。
正在巴黎讲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被午夜电话吵醒,迅速赶到博物馆现场。 同时赶到现场的,还有法国中央司法警察部法希警官,以及索尼埃的孙女、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面对大堆怪异的密码,兰登先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然而,在索菲的协助下,两人很快发现隐秘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作品当中。玄机在解密中逐渐掀开冰山一角, 兰登和奈芙也踏上了一次惊险的旅程。
电影的重要背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可以说是巴黎的心脏。博物馆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现在的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堪称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珍宝之宫。这些艺术珍品分别在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展出。卢浮宫博物馆共有198个展览大厅,其中最大的大厅长达205米(图2)。
(2)目前卢浮宫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包括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
卢浮宫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收藏的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其他艺术馆不能比拟的。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在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瞩目的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着,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这幅世界名画在电影中充当了一个重要道具(图3)。
(3)图组:被誉为世界艺术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
博物馆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这座玻璃金字塔形的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在电影的结尾,这座金字塔再次出现,揭开了隐藏其中的惊天谜局。
《国家宝藏》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一个喜爱考古的冒险家。小时候,祖父就告诉他一个惊天秘密,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某一处埋藏着巨额财富作为战备储蓄金。
作为家族的第八代传人,本成年后毅然踏上了寻宝之路。经过一番惊险刺激的旅程后,他发现寻找宝藏的线索就藏在美国国家文物《独立宣言》中(图4)。
(4)图组:在好友计算机专家雷利和美女历史学家艾比嘉尔的帮助下,本决定潜入美国国家档案馆盗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独立宣言》
1776年签署的《独立宣言》,是一份奠定了美国立国基础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羊皮纸原稿保存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内的圆形自由宪章大厅。美国国家档案馆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心,距离国会大厦、白宫、最高法院、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等著名建筑物都很近。
可以想象,这样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保存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想要将它盗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不过对于电影来说,从来就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博物馆奇妙夜》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珍藏惊人。有眼神狰狞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战士,有早已消失的族裔、非洲丛林的动物,还有历史上的传奇英雄人物。这些都被冻结在一个时刻,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它们都不会改变。
赖瑞是一名时运不济的梦想家,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就一番惊人事业。现在摆在眼前的是他必须在圣诞节之前找到工作。否则,他的小儿子就将判由前妻抚养。赖瑞不愿让儿子失望,在努力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夜间警卫。
工作的第一个晚上,夜晚来临后,让赖瑞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了。于是,惊险刺激的故事,就在博物馆中开始了……
作为故事背景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建于1869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由22座建筑物组成,有50多个展厅,收藏着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标本3600万件之多。现陈列有天文、矿物、人类、古动物和现代动物5个方面、12个学部。收藏标本之丰富,涵盖学科面之广,都无愧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美誉,尤其是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更让世界上其它博物馆难望其项背。
人类学展厅是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重要场景之一。它展示了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以及中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住所、用具、服饰和人体等(图5)。
(5)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专设了“罗斯福纪念厅”,纪念已故的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这座博物馆的支持
图 书 馆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古代埃及、中国和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图书馆的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数据为广大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同时又是使文献的价值通过传播得以实现的中介机构。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从这里获取无限的知识和力量。
《夺宝奇兵》
从1981年到1988年,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三部曲先后问世,开创了冒险片的新时代。在这三部影片中,寻宝成为冒险故事的出发点,动作成为故事基本的叙事方式,历险和勇气成为叙事的亮点,一个个充满刺激和激烈打斗场面的电影奇观则成为观众最乐于观赏的盛宴。
在以考古寻宝为主题的《夺宝奇兵》系列中,图书馆成为重要的电影背景。琼斯博士的父亲是研究圣经传说历史的专家,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发现了传说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所用圣杯的线索,却被纳粹所绑架。为了拯救父亲并阻止纳粹的阴谋,在神秘的赞助人唐诺芬的帮助下,琼斯博士前往威尼斯救出了失踪的父亲(图6)。
(6)在图书馆发现的秘密,带出了影片后面的情节线索,图书馆成为了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
《天使之城》
尼古拉斯·凯奇和梅格·瑞安主演,以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唯美的浪漫爱情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塞斯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天使,他被上帝派驻在洛杉矶,专门护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而在当地医院中从事心脏科手术的医生玛吉却成日在手术台上帮助病人与死神交战。因为职业的冲突,天使注意到了这个美丽、自信的女医生。
有一天,玛吉在进行手术时,一名病人突然暴毙于她手中,塞斯前来护送病人上路时,发现了玛吉的脆弱。玛吉无法释怀如此打击,对身边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天使情不自禁地伸出援手,帮助这个令他心动的女人。于是,塞斯冒着极大的危险,毅然在玛吉面前现身。从一名虚无飘缈的天使,变成一个神秘的陌客, 一尝他向往已久却只能袖手旁观的凡人生活(图7)。
(7)天使在人间最喜爱的场所,就是城市中的图书馆,因为在这里,天使能够聆听到智慧的心声,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自由
体 育 场
体育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竞技活动,随着人类生活形态开始向城市化发展,公共体育活动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场也就逐渐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空间。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巨无霸型的体育场馆开始成为现代城市中最显眼的代表性建筑。
在房地产价格越来越昂贵的现代城市中,体育场馆已经日趋成为惟一能够容纳数万人同时集会的建筑物。而在现代城市中,数万乃至十几万人群聚集在同一个场地中,公共安全已经日益成为一个让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浪人》
一个神秘的爱尔兰女子出高价组织了一群身手不凡的国际浪人,包括前美中情局特工,前法国情报官员,德国电子专家,英国武器专家等等高手,任务是从一名前苏联克格勃特工手里夺回一只至关重要的皮箱。经过一场腥风血雨,几个人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但皮箱已暗中被电子专家掉包,于是各成员之间的背叛、猜疑与争斗浮出水面。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竟然是北约和华约联手导演的一出好戏(图8)。
(8)导演弗兰克海默的《浪人》的大结局就发生在体育馆中,一切恩怨都在这里了结
《黑色星期天》
同样以体育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故事。影片的重要背景就是正在举行超级碗橄榄球赛的体育场。 1967年1月15日,首届“超级碗”橄榄球冠军赛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的洛杉矶纪念体育馆举行,有40年历史的“超级碗”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盛大的体育赛事,已经上升为整个美国人民的盛典,恐怖分子劫持了转播球赛用的飞艇,将飞艇下的吊舱改为一个大炸弹。如果这个计划实现,将会有几万名现场观众死于非命。当人们看到吊着巨大炸弹的飞艇出现在体育场上空时,才能体会到那种紧张和恐惧(图9)。
(9)中东恐怖分子为了报复美国的中东政策,决定用飞艇悬挂炸弹袭击美国的“超级碗”橄榄球决赛现场
《惊天核网》
影片最精彩最紧张的段落发生在体育场内。在这部电影中,体育场内的恐怖事件被升级到了极点,一枚核弹已经被安放在了体育场内,卡伯特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是拯救总统,还是警告观众撤离。但已经没有选择的他,只能做出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最后,体育场内的几万名观众都伴随着核弹的蘑菇云化为烟尘。
银 行
现代银行起源于13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当时由于世界贸易的需要,产生了货币兑换、保管、委托支付和汇兑等业务需求,从而催生了现代银行业的诞生。随着城市化进程,银行已经成为城市舞台上最重要的背景之一。大量的现金汇集以及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直接导致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些城市中的犯罪行为,是以银行为背景发生的。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
影片取名别有含义,作为鱼的旺达,黑白条纹,很漂亮,以吃小鱼为生,却是主人的最爱;作为女人的旺达,很漂亮,却富于心机,如鱼得水地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干着鱼吃鱼的勾当。影片最后,鱼被吃掉了,旺达也转变了。 影片开头抢劫银行的场景,集中体现了黑色喜剧的特点。
《盗火线》
影片最著名的场景就抢劫银行, 尼尔和文森特这一盗一警,两个本行业的顶尖人物在电影中一直在交锋。在著名的抢劫与反抢劫的行动中,两大高手斗智斗勇,惺惺相惜。虽然好莱坞规则决定了影片的结局,但不妨碍这段银行抢劫场景成为电影史上最逼真最激烈的场面(图10)。
(10)图族:《盗火线》中,德尼罗与帕西诺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使他们在最后一刻没有恩怨仇视,只有男人间的英雄相重相惜
《44分钟》
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银行抢劫电影。1997年2月28日,在美国洛衫矶北好莱坞大道发生了著名的银行劫匪和警察的枪战事件,整个事件历时44分钟,这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
银行中的36名顾客和12名雇员在两个穿着防弹衣的匪徒面前命悬一线,而当时正在巡逻的洛杉矶巡警发现两个男人进入银行,在里面开枪挟持了银行雇员和顾客,于是立刻报警并包围了银行。当匪徒离开银行时,发现他们已经陷入困境,就立刻向警察和平民开枪。
《内部人士》
影片一开始,几名伪装成油漆工人的匪徒,肆无忌惮步入纽约华尔街的曼克顿信托银行,长驱直入银行宽敞气派的大厅,随着有如外科手术般精密的行动计划,劫匪在几分种之内就完全控制住了整幢银行大楼,并且将50名顾客与雇员扣押为人质。
公共安全空间 篇4
1. 背景与现状:
安全, 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位基本需求。作为居住环境设计的三个原则, 安全原则位列方便原则和舒适原则之前, 被摆在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从过去简单的防火、防盗变的更加多元化、综合化。与成人相比,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 其活动半径小, 活动范围固定, 居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活动最频繁的地方。而儿童并没有活动场地的概念, 每个孩子都有把任何身边的事物变成游戏对象的天赋。因此, 居住区内的任意角落都有可能变成他们的游戏环境。由于我国住宅市场化的时间不长, 在居住区内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场地尚属于起步阶段, 且存在着数量太少、使用率低等问题。儿童作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 通常是与成人“共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这些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大部分成人活动的需求, 但是对儿童活动的考虑却少之又少, 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与成人相比, 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内儿童专门游戏场地的缺乏、活动空间与尺度成人化的设计、不安全隐患的存在等等, 都对儿童的安全造成威胁。据研究显示, 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 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 导致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据调查显示, 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伤害案例中, 发生在居住区中的儿童伤害案例占40%以上。
2. 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 从儿童安全的角度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充分了解儿童活动特征及其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创造出既能满足成人使用需要, 同时又能兼顾儿童安全考虑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 是建筑师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对我国现阶段的居住区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定义
如果将住宅作为容纳室内居住生活的容器, 那么社区物质环境则是容纳户外居住活动的空间载体。本文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既包括那些供居住区内居民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场所, 也包括构成、围合、界定空间的建筑小品、装饰小品、游憩设施小品、铺地等。因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里, 各类小品覆盖范围广、数量种类多、与人们活动联系密切度高, 其安全性与人们户外生活空间活动的质量与保障息息相关。儿童的好奇心重, 对于危险的认识不足, 常常会在人行道施工工地、停车场角落、边界围栏驻足玩耍, 这些场地对于平衡能力发育成熟、警惕心完备的成年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些城市惯有的环境和角落, 而对于儿童来说, 则是潜伏的伤害。
三、与儿童安全关联度最密切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设计
日本著名儿童研究学家仙田满以儿童活动地点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为依据将儿童游戏场所分为以下几类:自然地空间、开放空间、街道空间、冒险空间、隐匿空间、游戏设备空间。而住宅区几乎是集以上几项空间的集合。住宅区儿童游戏习惯的调查表明, 儿童主要是在活动集中的场所, 或者最有可能发生趣事的地方逗留和玩耍。无论在独户住宅区还是公寓式住宅的周围, 孩子们都倾向于更多地在街道、停车场和居住区出入口处玩耍, 而较少光顾那些位于独户住宅后院及多层住宅向阳一侧专为儿童设计的游戏场, 因为那里既没有交通, 也看不到人。由此可见, 儿童会通过自己的喜好和适当的条件自己选择游戏与活动的空间, 而非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在特意为他们设立的游戏区玩耍。根据需要, 本文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习性最接近、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健身器械与各类小品、特定活动空间几个类别, 对其针对儿童活动安全的方面进行讨论与探析。
1. 道路空间:
道路空间是居住区中人流、车流集中的空间, 也是活动比较集中的一个空间。儿童经常玩耍的地方就是靠近自己家附近的街道上。我国的居住区道路基本是人车共存的模式, 而儿童在玩耍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跑跳追逐, 对于来往的车辆穿梭关注不够, 缺乏对外界环境的应激性反应, 极易发生危险。居住区内道路设计尽量采取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别设置, 或者采取种植绿化带的方法进行分隔。居住区内车行道的设计应该秉承“顺而不穿, 通而不畅”的设计原理—“顺”和“通”是为了保证行车顺利与可达性, “不穿”和“不畅”则是为了控制车辆数量, 减缓车速, 保证行人与儿童的安全。同时在道路形态设计上适量弯曲, 采用S型道路, 多设置减速条, 以此控制车速并沿车行道旁设置步行道。机动车道的绿化要考虑“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 如果有条件, 尽量建立人车分流的道路体系, 道路表面要平整防滑, 方便婴儿手推车和儿童自行车、滑板车的通行, 以保证儿童安全。
2. 植物绿化:
居住区室外环境中, 植物在儿童的户外游戏空间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潜在资源。植物具有生命力, 树木、花卉和青草能带给儿童视觉、气味和触觉的刺激, 是强烈吸引儿童的自然因素。植物既是绿化的工具, 又是空间界定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由于视野有限, 因此喜欢攀爬、登高远望, 在居住区中可以配置一些高度适宜、分叉低的树种, 供儿童攀爬、吊挂、玩耍;而矮小的灌木则是供儿童们玩“躲猫猫”的好地方;草坪柔软亲切, 是适宜儿童玩耍嬉戏的天然游戏场。在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上, 要注意宜选用无刺、无刺激性、无异味、不易引起过敏反应、无虫害、不易倒伏的植株;另外, 草坪中设置的自动洒水设备, 注意不选用尖头喷水洒头, 同时应该采用鲜艳的对比色与草地进行区分, 以免儿童在草坪玩耍时跌倒受伤。
3. 大门、出入口
大门和出入口是整个居住区联系外界与内部的纽带, 是人们外出交通必经通道, 也是车流人流交汇聚集的地方。大门和出入口因充分考虑车流与人流的分离, 进出有序, 人车分离, 并保证在人流车流高峰期拥有足够的容量, 不拥挤杂乱。可设置门禁, 机动车出入应刷卡持证, 一则是限制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居住区, 二则对司机起到提醒作用, 司机会意识到自己已进入居住空间, 降低车速。特别是在大人上下班、儿童上下学的高峰期, 门禁与刷卡制度能起到人为降低车速, 提高儿童在大门、出入口处的行进安全。
4. 围栏、栏杆
围栏和栏杆能起到划定区域、围合场所的作用, 把人们与机动交通和危险区隔离开, 同时能保证行人安全, 防止摔倒、跌落。处于安全考虑, 场地边界的围栏至少1.2米高且不允许攀爬。[8]在居住区内可能产生危险的地界设置围栏, 避免儿童闯入危险地带, 同时也要注意围栏与栏杆的宽度与高度, 避免儿童攀爬穿越, 防止卡住儿童的头部、身体、四肢等。
5. 建筑装饰小品 (1) 雕塑
攀爬雕塑的危险往往被儿童和家长忽视。居住区内的雕塑形态上避免太抽象、突兀。对起装饰作用的高大雕塑, 要通过设立围栏的方法禁止儿童攀爬。可设立一些适合儿童身体尺寸的雕塑供儿童攀登玩耍, 此类雕塑应采用木材、塑料、石材、陶土等硬度适中的材质, 表面光滑, 无尖锐棱角, 以免儿童在攀爬过程中跌落、刮蹭。
(2) 水体
人类有亲水的天性, 水体对儿童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居住区中常见的水体设置有鱼池、戏水池、涉水池、小喷泉、跌水景观等。戏水池、涉水池等参与性水体, 应设置满足儿童身体尺度的与连续跨越要求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 水的深度不宜过深, 一般在15—30cm之间, 水体的边缘和底部应有防滑处理。养鱼池、喷泉、跌水等景观性水体, 要有适当的栏杆阻隔, 避免儿童跨越跌落, 同时安装水质过滤装置, 或保持更换用水, 保证水源清洁。
6. 游憩设施小品 (1) 座椅、桌凳
座椅、桌凳的设置应该为居民提供休息、交往和赏景的便利, 注意保持与车行道的距离。它们应该设置在铺装地面上, 并有道路可达。必须保证桌子一边设有固定的椅子, 桌面上部应不高于地面90cm, 下部则应至少高于地面60cm。多采用木头、塑胶等软材质, 缓冲儿童在玩耍过程中的碰撞。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尺度, 避免跌落摔伤。
(2) 健身器械
由于居住区内儿童专门的活动场地和游戏器械的缺乏、单一, 儿童常常只能到并非专为儿童设置的成人健身器械区玩耍。居住区中的成人健身器械针对成年人的尺寸设计, 符合成年人的安全标准, 但却不适宜儿童使用。成人健身器械相对儿童, 尺度过大、过高并且表面多棱角, 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儿童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使用过久而造成的器械或小品的破损、尖角、脱落等这些会给使用的儿童带来诸如夹伤、刺破、砸伤等。应隔离儿童游戏器械区和成人健身器械区, 并设立醒目警示标示, 标明器械使用方法与使用者上下限年龄段。
7. 铺地
地面铺装不仅影响居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 也是影响儿童安全的重要因素。儿童天性活泼, 喜欢跑跳, 由于地面铺装原因导致的儿童骨折伤害有77%的比例都发生在儿童经常活动的居住区人行道、游戏场、广场和空地上。因此路面铺装设计应以安全为核心。在儿童活动集中的区域, 地面铺装应当充分考虑安全性能, 选择硬度小、弹性好、抗滑性好、表面光滑的材料, 如弹性橡胶、草地、木材等, 以避免儿童玩耍时跌倒受伤。软质地面与硬质地面结合, 铺地应注意平整, 缝隙不可过宽过深, 适宜儿童奔跑嬉戏。
8. 游泳池
有很多新成立的社区都设置有游泳池, 分为露天与室内两种形式。无论是露天还是室内, 在运营时间段应配备专业的救生员, 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安全警示牌, 并标明水深, 强制隔离浅水池和深水池, 避免儿童误入深水池。在非开放时间, 应紧锁所有出入口, 并由专人负责, 确保儿童不能擅自进入。露天游泳池应设置围栏, 避免儿童攀爬翻越, 最好靠近物管中心、出入口等人员出入频繁的地段。泳池旁的植物绿化不能过密, 阻碍视线。游泳池的形态设计应尽量常规, 首先考虑其安全性, 不应造成视觉盲点, 延误救生员的抢救。如有条件, 最好将成人泳池与儿童泳池分别单独设置。
四、结语
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的空间类型, 而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中却缺乏适合的儿童游戏器械和游戏场所。作为设计师, 对居住区安全的理解应当从过去的“亡羊补牢”转变成“未雨绸缪”, 将“安全设计”转变为“设计安全”。本文列举只是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中对儿童安全影响较密切的部分, 而关注儿童的诉求, 考虑细节, 设计出满足儿童使用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 是我们应继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从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我国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并根据儿童活动特征, 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铺地、健身器械、小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儿童的安全设计观点。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儿童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著, 1986.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30
[2]张晔, 3-10岁儿童对居住区活动环境设施的需求, 同济大学, 2007:51
[3]姚鑫杨玲王龙海:城市儿童活动空间调查研究—以天津市儿童活动空间为例, 华中建筑, 2007 (6) :85.
[4]杨雄;陈建军:关于中国儿童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 当代青年研究, 2005:4.
[5]佘依爽: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户外环境因素, 北京大学, 2008:18, 29—36.
[6]【丹麦】扬·盖尔著, 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18
[7]杨姿倩: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2009:44, 50
酒店公共空间设计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酒店公共空间设计涉及是内外空间,通过对酒店公共内部空间设计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有所了解并结合所掌握室内设计知识对公共空间能较好的表达。
二、基本要求:
1、酒店各部分的室内设计
2、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3、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三、教学内容:
1、酒店空间室内设计
各类用房的组成、设计总体要求及发展趋势 各类功能用房的设计要求、布置分类及界面处理 ,不同星级酒店空间的室设计要求及指标
2、人体工程学、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3、室内设计的风格
4、酒店照明设计的特点及要求
5、设计内容及要求
(1)、大堂空间室内设计大堂设计特点及要求(2)、餐厅空间室内设计
主要由中餐厅和西餐厅的设计组成。空间的设计与布置,公共家具的功能性及装饰性相结合等。
(3)、酒店公共空间室内设计
主要包含电梯空间及走廊空间的设计。
(4)、客房空间室内设计
主要包含标准间、豪华间、总统套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在设计中的差异。
内容:
一、酒店的分类
(一)按酒店的功能分类: ①商务性酒店。它主要以接待从事商务活动的客人为主,是为商务活动服务的。这类客人对酒店的地理位置要求较高,要求酒店靠近城区或商业中心区。其客流量一般不受季节的影响而产生大的变化。商务性酒店的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功能较为完善。
②度假性酒店。它以接待休假的客人为主,多兴建在海滨、温泉、风景区附近。其经营的季节性较强。度假性酒店要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备。
③长住性酒店。为租居者提供较长时间的食宿服务。此类酒店客房多采取家庭式结构,以套房为主,房间大者可供
一个家庭使用,小者有仅供一人使用的单人房间。它既提供一般酒店的服务,又提供一般家庭的服务。公寓式酒店。
④会议性酒店。它是以接待会议旅客为主的酒店,除食宿娱乐外还为会议代表提供接送站、会议资料打印、录像摄像、旅游等服务。要求有较为完善的会议服务设施(大小会议室、同声传译设备、投影仪等)和功能齐全的娱乐设施。
⑤观光性酒店。主要为观光旅游者服务,多建造在旅游点,经营特点不仅要满足旅游者食住的需要,还要求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旅游者休息、娱乐、购物的综合需要,使旅游生活丰富多彩、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享受。
⑥快捷酒店。主要提供短期居住的便捷酒店。
(二)按酒店建筑规模分类
目前对酒店的规模旅游行政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较通行的分类方法是以客房和床位的数量多少,区分为大、中、小型三种
①小型酒店,客房在300间以下;
②中型酒店,客房在300—600间之间;
③大型酒店,客房在600间以上。
(三)按酒店豪华标准分类
通行的旅游饭店的等级共分五等,即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或称四星豪华)饭店。
一星饭店。设备简单,具备食、宿两个最基本功能,能满足客人最简单的旅行需要,提供基本的服务,属于经济等级,符合经济能力较差的旅游者的需要。
二星饭店。设备一般,除具备客房、餐厅等基本设备外,还有卖品部、邮电、理发等综合服务设施,服务质量较好,属于一般旅行等级,满足旅游者的中下等的需要。
三星饭店。设备齐全,不仅提供食宿,还有会议室、游艺厅、酒吧间、咖啡厅、美容室等综合服务设施。每间客房面积约20平方米,家具齐全,并有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服务质量较好,收费标准较高。能满足中产以上旅游者的需要。目前,这种属于中等水平的饭店在国际上最受欢迎,数量较多。
四星饭店。设备豪华,综合服务设施完善,服务项目多,服务质量优良,讲究室内环境艺术,提供优质服务。客人不仅能够得到高级的物质享受,也能得到很好的精神享受。这种饭店国际上通常称为一流水平的饭店,收费一般很高。主要是满足经济地位较高的上层旅游者和公费旅行者的需要。
五星(或四星豪华)饭店。这是旅游饭店的最高等级。20世纪70年代五星级酒店流行每间(约40平方米)的投资在2.0-5.5万美元之间。到了80年代,每间客户的投资达到10万美元以上。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个投资还在水涨船高。目前,五星级标准的每间客房的装修投资在10万人民币的水平上(不包括设施和公共部分装修在内)。设备十分豪华,设施更加完善,除了房间设施豪华外,服务设施齐全。各种各样的餐厅,较大规模的 宴会厅、会议厅、综合服务比较齐全。是社交、会议、娱乐、购物、消遣、保健等活动中心。环境优美,服务质量要求很高,是一个亲切快意的小社会。收费标准很高。主要是满足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大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国际会议的官员、专家、学者的需要。
二、酒店空间的组成及设计
酒店空间由大堂、餐饮、公共区域、客房、多功能厅、酒吧、游泳池等几部分组成。
(一)酒店大堂
1.1酒店大堂的发展
酒店的大堂(Hotel Lobby)是酒店在建筑内接待客人的第一个空间,也是使客人对酒店产生第一印象的地方。在早期的欧洲酒店中大堂通常都不大,但却是酒店的管理和经营中枢。在这里,接待、登记、结算、寄存、咨询、礼宾、安全等各项功能齐全,甚至连客房的管理和清洁工作都一并在这里办理。不少只有10几间或20几间客房的城市小酒店的大堂(过去常译作“前厅”),经常只须一两位专职管理人员就足矣,而酒店清洁工人则都是计时工,使酒店的管理高度集中,运营成本非常有限。
但是自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酒店发展“大爆炸”的现象以后,传统酒店的模式发生了变化,酒店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庞大,酒店大堂的规模随之膨胀,提供给客人的服务功能也增加了很多,如大堂里的酒吧(Lobby Bar或者Lobby Lounge)、商店(Shops)、书报亭(Kiosk)、贵重物品保管室、客人的行李寄存室(Luggage Room)、大堂经理(0Assistant Manager)管理等等一系列功能。今天,老式大堂的单一接待管理功能已经不能适应中大型酒店的需要,而塑造酒店形象,创造高雅氛围,营造客人好感,丰富服务功能,提供高档迎宾场地并通过这些为酒店赢利,就变成了当代酒店大堂的主要特征。
1.2酒店大堂的基本功能设计
对酒店设计者来说,大堂可能是设计工作量最大,也是设计含金量最高的空间。这并不仅仅因为其面积大,而是因为酒店大堂里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都太多,设计的潜目标也就会多。在酒店设计中,只依靠材料和装饰语言来表达设计的设计师是没有发展的,而这种错误也最容易在设计大堂的时候发生。酒店设计师应该是一种特定生活质量和现代交际环境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者既要不断积累大量的生活体验,又要懂得这类事情涉及到的所有设计细节。在酒店大堂的设计中,功能细节之多尤其不能忽视。大堂设计中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交通流程:
(1)客人步行出入口;(2)残疾人出入口;(3)行李出入口,(4)团队会议客人独立出入口;(5)通向酒店内外花园、街市、紧邻商业点、车站、地铁、街桥或邻近另一家酒店的各个必要的出入口,以及相应的台阶、坡道、雨篷和 电动滚梯;(6)通过店内客用电梯厅和客房区域的流程;(7)从主入口和电梯厅直接通向前台的流程必须宽阔、无障碍;(8)通向地下一层或二层“重要经营区域”的楼梯或电动滚梯;(9)通向大堂所有经营、租赁、休息、服务、展示区域的流程;(10)服务、管理人员需要的各个必要的、尽可能隐蔽的出人口、楼梯和电梯;(11)可能与总
体布局有关的货物、设备、员工、布草、送餐与回收垃圾出运流程。这些流程不能与客人流程交叉或兼用。
2、接待与服务功能 ▲前台
(1)前台是大堂活动的主要焦点,向客人提供咨询、入住登记、离店结算、兑换外币、转达信息、贵重品保存等服务;
(2)前台的电脑要可以随时显示客人全部资料,平均50一80间客房设立一部前台电脑;
(3)前台可以设置为柜式(站立式),也可以设置为桌台式(坐式)。前台两端不宜完全封闭,应有不少于一人出入的宽度或更宽敞的空间,便于前台人员随时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4)站式前台的长度与酒店的类型、规模、客源定位和风格均相关。通常每50一80间客房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宽度可以控制在1.8m;
(5)坐式前台应以办理入住手续为主,同时必须另外配置一组站式的独立结算柜台;
(6)站立式前台的高度分为客用书写(1.05一l.l0m)、服务书写(0.9m)和设备摆放3个高度标准,设备摆放高度依据实际尺寸和用途分别设定。
(7)酒店电话总机室可以安排在前台办公室区域,更方便管理。
(8)贵重物品保险室由前厅部人员管理,客人和工作人员分走2个入口,室内分为可视而分隔的2部分,类似银行的柜台。客人入口应尽量隐蔽,安全监控录像要安装到位。
(9)前台的类型分为风格型和功能型两种。“风格型”也可以称为“时尚型”,表现为对前台整体设计特色和形式美感的追求,不搞主题,不求宏大,适用于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这种类型都具有完备合理的实用功能。“功能型”通常以保障实用为原则,设计手法、用材均简洁、大方、成本低,只做少量装饰。如果点缀巧妙得法,也会有出人意料的不俗效果,适用于中低星级酒店。另外,有一种“主题型”前台的做法在我国曾经比较流行过,通常以一组大型艺术作品作为前台背景,点化出酒店的文化主体。但这种设计要特别注意避免过于强烈和具体的表现手法,反差要小,视觉感受要温和,以免造成酒店大堂过于沉重的视觉负担,造成客人心理上的不舒适感。
▲礼宾
(1)礼宾服务可以紧邻接待前台,也可以相对独立,但位置必须设在首层客用电梯厅与酒店大门连接的流程中;(2)礼宾台要邻近行李间和存放行李车的位置。行李间可以每间客房0.06 ~ 0.07 ㎡来设定。200间客房的酒店行李间大约需要10~15 ㎡的面积即可;
(3)礼宾台不必太大,占地约6~10 ㎡,但需要安排电话,电脑(酒店联 网)和专用照明,300间客房以上的酒店礼宾台最好有2部电话。
▲大堂经理台和客户关系经理台
(1)这两种职能的性质略有区别,但工作方式基本相同,分为座式和移动式两种。座式单元的组合,通常包括配置不少于2部电话和电脑的桌台、2把客人沙发椅、1把经理值班沙发椅、块型地毯、台灯、绿化盆栽、背景艺术陈设品等,面积约为8一12 ㎡。座式大堂经理台的位置应可以看到大门、前台和客用电梯厅的出入口;
(2)座式大堂经理区域是大堂的一个景点,其家具、灯具设计应该不低于酒店内高级豪华套房的标准,风格、尺度和式样应与大堂环境相协调;
(3)移动式大堂值班经理或客户服务经理可能需要1间不小于l0 ㎡的办公室,作为处理事务时使用。▲休息区
(1)休息区起到疏导、调节大堂人流和点缀大堂情调的作用,通常与主流程分开或部分地分开,占用大堂面积的5%一8%(2)休息区是免费使用的,但却可以靠近大堂酒吧或其他商业经营区域,起到引导客人消费的作用;(3)高质量的家具、灯具、艺术品、陈设品和绿化盆栽相组配,可以使休息功能兼具观赏功能,以赢得客人的好感。
▲公用电话
(1)公用电话包括磁卡电话和内线直拨电话。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通常设在大堂主流程之外较隐蔽和安静的位置;(2)每100间客房设1部公用电话,其中磁卡电话和内线电话各占一半数量;
(3)封闭式电话间必须用透明玻璃门,留排风口,电话间内不设座位;
(4)电话磁卡可以在前台出售。
▲公共卫生间
(1)要包括残疾人卫生间和清洁工具储存室;(2)大堂公共卫生间的装修标准至少不低于豪华套房卫生间的标准,而且要有创意和个性化设计;
(3)公共卫生间门不可直对大堂的中央空间,必须隐蔽。
3、经营
(1)酒店大堂依据各自的条件,也可以是经营和创造收人的场所,使环境
气氛更富于人性化,使客人心情愉悦并对酒店的服务产生信心;
(2)大堂的经营内容、分区和各自所需要的面积必须根据酒店的类型、规模和档次定位精确计算并选定;(3)商业经营区应该与大堂主流程分离,但又要比较容易被客人看到。经营区后线的供应流程必须完全与客人视线范围隔绝;
(4)大堂公共卫生间应该邻近餐饮经营区(如大堂酒吧);
(5)大堂经营内容可以包括:大堂酒吧、邮政快递服务、书报亭、银行小型精品店、旅行社及订票服务、饼店、洗印照片服务、鲜花店、商务中心、礼品店、咖啡厅,也可以根据酒店规划设计上的创意设立新的内容。
4、广告与展示
(1)大堂是广告媒介场所、主流程,客人停留区、休息区和经营区内均可以
(2)大堂广告装置宜低调,制作精细,尺度要小。任何落地式广告或标识都必须有专门照明。(二)酒店客房
客房是酒店获取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客人入住后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具有私密性质的场所,对城市酒店而言尤其如此。我国酒店建筑设计中的客房平面布置,经历了10几年长期的相互模仿、式样单一的阶段,使很多本应该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酒店客房被克隆成了十分相似的、通俗的面孔。在这种“通俗酒店”中,客房免不了是“最通俗”的部分。主要包含标准间、豪华间、总统套房等。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为客房提供尽可能恰当的位置、空间、尺 寸和景观方向,尽可能
节约公用面积,尽可能、缩短疏散距离和服务流程的交通布局,尽可能避免陈旧的卫生间布置,尽可能完整而合理地布置好客房里所有电源和开关的位置等等。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则首先是深化所有使用功能方面的设计,然后是选定客房的风格,明确客房 的文化定位和商业目标,并为客房创造特色,选择正确的用品和陈设品。一个酒店客房的未来命运,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最初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否准确、恰当,是否有经验、有修养、有远见。
酒店和度假村的客房室内设计有三个主要内容:第一是功能设计;第二是风格设计;第三是人性化设计。在设计的流程顺序上,功能第一,风格第二,人性化第三。但在设计的整体构思上,三项内容则要统一思考、统一安排,不分先后不可或缺。功能服务于物质,风格服务于精神,而人性化研究是对物质与精神融合以后实际效果的检验与深加工。这 三项工作的共同目的就是要为酒店赢得品牌和经营上的真正成功。功能设计有缺陷,风格设计再突出也是“短命”的;功能设计很全面,但缺少风格上的魅力和特点也不好,因为这会降低客房的品味和价值;功能和风格都不错的酒店客房,如果没有用人性化的标尺再仔细衡量一下,补充些更细致更深入的也许就会留下遗憾,就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精致。把握好这三个设计的尺度,充分发挥这三个设计的作用,客房设计的质量就有保证了。
1、客房功能设计是客房设计的基础工作,包括基本功能设计和细节功能设计。
(1)、酒店客房的基本功能设计是:休息、办公、通讯、休闲、娱乐、洗浴、化妆、卫生间(座便间)、行李存放、衣物存放、会客、私晤、早餐、闲饮、安全等。由于酒店的性质不同,客房的基本功能会有增减。为基本功能进行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客房建筑平面、家具平面、水电应用平面、天花平面的布置中,以及在这些平面设计中已经定位的门窗、家具、洁具、五金和主要电器设施的选择,当然还要有必要的设计说明。
a、五星级的城市商务酒店
这种客房的空间要求是:宽阔而整齐。布置要求是:生动、丰富而紧凑。平面设计尺寸是:长9.8m,宽4.2m(轴线),净高2.9m,长方形,面积41.16㎡。现代大型城市的高档商务酒店客房一般不要小于36㎡,能增加到42㎡就更好。而卫生间干、湿两区的全部面积不能少于8㎡。
b、城市经济型酒店
这种客房只满足客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平面设计是以长6.2m,宽3.2m(轴线),建筑面积19.84㎡来构成的,这差不多是中等级酒店客房面积的底线了。但尽管这么小,仍然
可以做出很好的设计,满足基本的功能。但这种客房的卫生间设计最好有所创意,力争做到“小而不俗,小中有大”,如利用虚实分割手法,利用镜面反射空间,利用色彩变化,或者采用一些趣味设计,都可以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使小客房产生大效果。这样的榜样在欧美的“设计酒店”中屡见不鲜。
c、位于风景名胜地的度假酒店
这种客房的首要功能是要满足家庭或团体旅游、休假的入住需求和使用习惯,保证宽阔的面积和预留空间是最起码的平面设计要求。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度假酒店来说,客房楼的横向柱网尺寸以不小于8m为好,能达到8.4m一8.6m更好,这样可以使单间客房的宽度不会少于4m。当然,如果建筑师对平面有所创造,使房间宽度达到6m以上,使房间形态成为“阔方型”,就更加理想了(如: 9m × 6.2m)。这就要让度假酒店的平面设计从城市酒店平面设计的模式中彻底脱离出来。应该说,度假酒店的客房不论档次高低,房间都该比城市酒店大一些。五星级的高档度假酒店标准客房最好不要小于50㎡,多一点则更好。
2、酒店客房的细节功能设计
酒店客房的细节功能设计亦有很多,包括所有家具、灯具、窗帘、布草、洁具、五金件、水龙头、电器用品、消耗用品的功能、式样选择及其舒适性、实用性水平;所有台面、地面的位置和面积的舒适性、实用性水平;所有行为尺寸和物件定位的人性化水平;所有安全功能、关怀功能(如呼救铃、防滑垫、安全扶手等)的设计等等。
(1)客房的细节功能设计对室内设计师是个挑战,在没有酒店经营管理公司或专家的帮助时,设计师必须凭借自己的个人阅历和实际体验来满足、丰富这些设计内容。例如床的设计细节,床的设计似乎可以是最简单的,因为只要有床头、床架、床垫和床上用品就可以使用了。但酒店客房里的床是整个酒店里惟一与客人身体接触时间最长,也是接触亲密度最高的一件物品。其舒适度、安全度、卫生标准以及视觉感受都是不可忽视的。床的宽度就值得推敲,单人床100cm宽略有些窄,对经济型酒店也许比较适用,120cm宽就比较适合大多数酒店,135cm宽就暗示客人提高了舒适度标准,而对于150cm宽虽然没有功能上的必要性,但却显示了“豪华客房”的标志。在床的高度设计上也有区别;40cm太低,显得无精打采,即使经济型酒店也应该避免采用。46一48cm比较常见,只要床上布草铺配得好也会不错。50一
55cm就会富有一定的“表现力”了,这种高度对床屏、床头 柜、床裙边、床上布草搭配都有很高的配套设计要求,因为它很可能已经成为客房中的“主要角色”了。60cm高的床就显得比较“夸张”,常见于一些美式酒店或出于美国设计师之手的豪华酒店中,起到了调动客人惊喜感和兴奋度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客人愿意接受更高的房间价格。但是,高床也有方便性和安全方面的问题,要考虑与客源定位、整体风格相配合的合理性,不能盲目追求。
(2)客房卫生间细节功能设计
客房卫生间也是细节功能最多的地方。如洗面盆台面的高度、深度和面积的设定与不同客源的使用需求有密切的关系;洗脸毛巾杆的安装位置要在客人不必移动就伸手可及之处;厕纸架和电话不能安装在座便器的后侧墙上;剃须刀充电电源应该是不间断电源;淋浴间玻璃门外面适宜安装浴巾杆,门要向里开,便于客人洗浴后拿取到未被淋湿的浴巾;淋浴门下侧要留有导流空气的缝隙,还要有向里侧倒坡的挡水石条;尽管天花上已有顶灯,化妆镜两侧依然可以安装柔和的面光灯,用来美化客人的脸庞;在客人腰部以下可能触及到的地方避免安装任何凸出的五金硬件;比较大的深槽浴缸边上必须要配装安全扶手等等,都是酒店客房功能设计之中的细节之处,值得不断研究,不断发展。
(3)客房的人性化设计
包括安全、方便、私密、舒适、喜悦、个性、享受这7个目标。设计师要从视觉、触觉、行为、声音和气味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工作。一个城市商务酒店的客房,客人对房间里的工作区有很强的要求,需要足够宽阔的台面和通讯传输设备,而且要有各种必要和预留的电源插口及数据插口,以及充足的光线或照明,设计师为这些功能赋予了精彩的风格设计之后,按理说 他已经就算尽责了。但是要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检测一下,问题就可能会暴露出来:
a、坐在桌前写字的人都需要有间断和休息的时候,此刻人会抬起头来,希望可以看到使视觉获得放松的景观,即使是室内的一处好看的角落也可以,或者通过镜面反射看到景观也行,就是不要有直面空壁的痛苦。
b、由于桌面可能大一些,桌子周围的空间也许就会有些紧张,这时人如果快速从椅子里站起来走动(去开门或者去卫生间)时就存在腿部与桌或桌腿相撞相绊的机会,设计师就要把这种机会降为零。
c、写字桌上的台灯也很有趣,如果小了,则不适和商务客房的风格;如果大了,又会占用桌面不少面积;选现代的简洁的品种,桌子上就显得空荡荡的;选豪华的带大灯罩 的,就必须配个大尺寸的写字桌,否则头重脚轻不成比例,桌面还肯定不够用。关注这些矛盾是设计师的职责,也是人性化设计的常见内容。
(三)、餐厅空间室内设计
主要由中餐厅和西餐厅的设计组成。不同功能的餐厅在家具配置上要与其相匹配,同时在色调、陈设及装饰等方面也要有所侧重。
(四)、酒店公共空间室内设计
主要包含电梯空间及走廊空间的设计。
三、人体工程学、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酒店等装饰工程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与人体尺度的关系问题,为了方便装饰室内设计,这里介绍一些涉及到酒店设计常用的尺寸数据。、墙面尺寸
(1)踢脚板高; 80 — 200mm。(2)墙裙高: 800 — 1500mm。
(3)挂镜线高: 1600 — 1800(画中心距地面高度)mm。.餐厅 部分
(1)餐桌高: 750 — 790mm。(2)餐椅高; 450 — 500mm。
(3)圆桌直径:二人 500mm .二人 800mm,四人 900mm,五人 1100mm,六人 1100-1250mm,八人 1300mm,十人 l500mm,十二人 1800mm。
(4)方餐桌尺寸:二人 700 × 850(mm),四人 1350 × 850(mm),八人 2250 × 850(mm),(5)餐桌转盘直径; 700 — 800mm。
餐桌间距:(其中座椅占 500mm)应大于 500mm。(7)主通道宽: 1200 — 1300mm。内部工作道宽: 600 — 900mm。
(9)酒吧台高: 900 — l050mm,宽 500mm。(10)酒吧凳高; 600 一 750mm。3 .饭店客房
(1)标准面积:大: 25平方米,中: 16 — 18平方米,小: 16平方米。
(2)床:高: 400 — 450mm,床 * 高: 850 — 950mm。(3)床头柜:高 500 — 700mm ;宽: 500 — 800mm。(4)写字台:长; 1100 — 1500mm ;宽 450 — 600mml 高 700 — 750mm。
(5)行李台,长 9l0 — 1070mm 宽 500mm 高 400mm。
衣柜:宽: 800 — 1200mm 高 1600 — 2000mm 深 500mm。(7)沙发:宽: 600 一 800mm 高: 350 — 400mm* 背高 1000mm 衣架高: 1700 — 1900mm。4 .卫生间
(1)卫生间面积; 3 — 5平方米。
(2)浴缸长度;一般有三种 1220、1520、1680mm 宽; 720mm,高 450mm。(3)坐便; 750 × 350(mm)。(4)冲洗器: 690 × 350(mm)。(5)漱洗盆: 550 × 410(mm)。
淋浴器高: 2100mm。
(6)化妆台;长: 1350mm ;宽 450 mm。5 .会议室
(1)中心会议室客容量:会议桌边长 600(mm)。(2)环式高级会议室客容量;环形内线长 700 — l 000mm。
(3)环式会议室服务通道宽: 600 — 800mm。6 .交通空间
(1)楼梯间休息平台净空:等于或大于 2100mm。(2)楼梯跑道净空:等于或大于 2300mm。
;
(3)客房走廊高;等于或大于 2400mm。
(4)两侧设座的综合式走廊宽度等于或大于 2500mm。(5)楼梯扶手高; 850 — 1100mm。
门的常用尺寸:宽: 850 — 1000mm。.灯具
(1)大吊灯最小高度: 2400mm。(2)壁灯高: 1500 — 1800mm。
(3)反光灯槽最小直径:等于或大于灯管直径两倍。(4)壁式床头灯高: 1200 — 1400mm。(5)照明开关高: 1000mm。
(二)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根据营造不同的使用空间氛围,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设计。
红色 :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它给人以燃烧感和挑逗感。但不宜接处过多,否则就容易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容易产生疲劳。
黄色 :是人出生最先看到的颜色,是一种象征健康的颜色,它之所以显得健康明亮,也因为它是光谱中最易被吸收到的颜色
橙色 :能产生活力,诱发食欲,也是暖色系中的代表色彩,同样也是代表健康的色彩,它也含有成熟与幸福之意。
绿色 :是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绿色还代表积极向上且充满青春的活力,自然的绿色对昏厥、疲劳、恶心与清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粉红 :是温柔的最佳诠释,这种红与白色混合的色彩,非常明朗而亮丽,粉红色意味着 “似水柔情”。
蓝色 :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亦是相当严肃的色彩,褐色 :最容易搭配的颜色,它可以吸收任何颜色的光线,是一种安逸祥和的颜色,可以放心运用在家居中。
黑色 :高贵并且可隐藏缺陷,它适合与白色,金色搭配,起到强调的作用 , 使白色,金色更为耀眼。灰色 :是一种极为随和的色彩,具有与任何颜色搭配的多样性,所以在色彩搭配不合适时,可以用灰色来调和。
灰色可以算是中间色的代表。
白色 :会反射全部的光线,具有洁净和膨胀感,所以在居家布置时,如空间较小时,可能以白色为主,使空间增加宽敞感。
金色 :是一种豪华的色彩,本身能够发出华丽而绚烂耀目的光芒,所以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根据酒店类型及风格定位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色彩组合来表现不同的空间效果。酒店总体的色调是暖色调。
四、室内设计的风格
酒店空间的风格主要有中式风格、现代风格、欧式风格组成。酒店的定位决定风格的不同。利用风格构成的主要元素来表现其艺术效果。在设计中对于不同风格的构成元素进行深入的刻画来表现酒店的特性,是设计师创造思维的表现,也是创新设计的根本。风格的创造是可以凭藉着酒店内不同的空间、部位和物品来展开的。如利用卫生间,利用家具,利用窗帘和地毯的色彩,利用灯饰,利用一件艺术陈设品,利用某种特别的墙纸,甚至利用格局布置的创意,利用对某种生活行为的创意等等可谓不一而足。这时候,设计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抓住重点不要处处都是“风格”,避免出现主次不分的凌乱现象。
一个理想的成熟的客房风格设计就像一部协奏曲,其中 的主旋律既简洁又鲜明,贯穿始终,而所有配合的旋律则一直起着陪衬和烘托主旋律的作用。
五、酒店照明设计的特点及要求
灯光是室内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灯光可以塑造不同氛围的空间。照度:也就是不同空间在每平米照明亮度上的要求,用勒克斯(lx)表示,即平均1勒克斯(lx)的照度,是1流明(lm)的光通量(符号 Φ,单位:流明 Lm。说明:发光体每秒种所发出的光量之总和,即光通量)照射在离地面0.75-1米的1平方米(m2)面积上的亮度。平均照度(Eav)= 单个灯具光通量Φ×灯具数量(N)×空间利用系数(CU)×维护系数(K)÷地板面积(长×宽)。一只40W的日光灯输出的光通量大约是2100流明。室内空间的设计,更要重视光环境的创意设计。舒适的光环境,可以为酒店增值。
公式说明:
平均照度(Eav)= 单个灯具光通量Φ×灯具数量(N)×空间利用系数(CU)×维护系数(K)÷地板面积(长×宽)。
1、)单个灯具光通量Φ,指的是这个灯具内所含光源的裸光源总光通量值。
2、)空间利用系数(CU),是指从照明灯具放射出来的光束
有百分之多少到达地板和作业台面,所以与照明灯具的设计、安装高度、房间的大小和反射率的不同相关,照明率也随之变化。如常用灯盘在3米左右高的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6--0.75之间;而悬挂灯铝罩,空间高度6--10米时,其利用系数CU取值范围在0.7--0.45;筒灯类灯具在3米左右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4--0.55;而像光带支架类的灯具在4米左右的空间使用时,其利用系数CU可取0.3--0.5。
以上数据为经验数值,只能做粗略估算用,如要精确计算具体数值需由公司书面提供,相关参数,在此仅做参考。
3、)是指伴随着照明灯具的老化,灯具光的输出能力降低和光源的使用时间的增加,光源发生光衰;或由于房间灰尘的积累,致使空间反射效率降低,致使照度降低而乘上的系数.一般较清洁的场所,如客厅、卧室、办公室、教室、阅读室、医院、高级品牌专卖店、艺术馆、博物馆等维护系数K取0.8;而一般性的商店、超市、营业厅、影剧院、机械加工车间、车站等场所维护系数K取0.7;而污染指数较大的场所维护系数K则可取到0.6左右。
(一)大堂空间
大堂,酒店室内部分中面积最大,人流最多的交流区域。大堂区域可以划分为:入口区域,接待区域,休息区域,通道区域及电梯等待区,均为照明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光环境的整体性,保持色温的一致性,但不同区域要结合局部照明,通过亮度对比彼此区分,彼此过渡。使整体光环境亲近、轻松并且相应成趣。
(1)进门和前厅。照度要求:在离地面1m的水平面上,设计照度要达到500Lux。色温要求:3000K左右。色温太低,空间感显得狭小,色温太高,空间缺乏亲切感,并且喧闹,直接降低客人的安逸感觉。显色性要求较高,较高的显色性,能清晰地显现接待员与宾客的肤色和各种表情,给宾客留下深刻满意的印 象。
(2)服务总台。照度要求:一般取750-1000Lux 较高的亮度,突显总服务台的重要性,把客人的视线很快引向此处,另外,它还便于接待员登记和结算工作的快速处理。色温要求:3000K左右,与进门前厅保持一致,进一步强化亲切气氛。显色性要求同大堂一样。一方面是因为客人和接待员在服务台发生近距离的接触,需要健康的肤色;另一方面,需要清楚地辩认所需的各种证件。
一般色温 <3300K 为暖色,3300K< 色愠 <5300K 为中间色,色愠 >5300K 为冷色。人工光源的光色,一般以显色指数(Ra)表示,Ra 最大值为 100,80 以上显色性优良,79~50 显色性一般; 50 以下显色性差.
白炽灯 Ra--97 ;卤钨灯 Ra = 95 — 99 ;白色荧光灯Ra= 55 — 85 ;日光色灯 Ra = 75 — 94 ;高压汞灯天 d = 20 一 20 ;高压钠灯置 d 二 20 一 25 ;氙灯 Ra = 90~94。
(二)休息区域照明设计
休息区域,室内设计师会特意将创意融入此空间中,为了使这个大众的区域,除去呆板,添加一些特有的元素,如人文元素,自然装饰元素等。此处,照明设计不仅仅是整体范围内的照明设计,同时,要搭配装饰灯具的选择,局部照明的处理等。这个区域我们一般照度处理的较暗,温馨灯光,曼妙音乐使得在此入住的客人得到一杯小斟和歇息的片刻。桌面上台灯的选择,一定要与周围的装饰环境相匹配,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地毯,沙发,桌台,甚至墙壁,台阶等。一般取300-500Lux。照度太高,人的行为将不安稳,照度太低, 人的行为又过于懒散。色温要求:3000K左右。
(三)餐饮空间照明设计
餐厅空间是酒店重要的照明区域。一般酒店通常设有中国式餐厅和西式餐厅,这两种类型的餐厅,由于在功能、用途上的差异,所以在照明设计上就要分别对待。
(1)中式餐厅:常用于商务的或其它方面的正式宴请,所以照明的整体气氛应该是正式的、友好的,它的一般照明的照度,相比较于西式餐厅,要高出许多;照度应该是均匀的,少有亮度对比所带来的情绪波动;点式光源、条带状光源或各种类型的花灯,均可以满足良好的照明要求;为了使菜肴的质量和色调能
够显现得生动好看,以引起食欲,餐桌桌面的照明是重点,最好用显色性高的光源在餐桌上方设置重点照明,若不能在每一个餐桌上方提供重点照明,那餐厅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值就要设计的偏高些。另外,要对配光给予高度关注,以使照明富有立体感。在餐厅照明设计实践中,我们用壁灯或若干投光灯来矫正一般
照明的平面化,强化照明对人的形体尤其是脸部表情和轮廓的再现。
照度要求:一般照明的照度取200Lux,重点照明取300Lux,作为补充的侧面光可采用光源的光束到达照明对象以后,中心光强在150cd左右。色温要求:3000K左右,并且要求光色统一协调。
(2)西式餐厅:西式餐厅常用于非正式的商务聚餐,或者是就餐人的关系较熟悉和密切的用餐场所,所以它照明的整体气氛应该是温馨而富有情调的;它的一般照明的照度
值,都较中国式餐厅低很多;另外,由于就餐的非正式,所以它可以不要求对人的面部和表情的照明;但餐桌桌面的重点照明依然要令菜品
生动亮丽,并且要让就餐者方便取用,所以它的显色性是很重要的。照度要求:一般照明的照度取50-100Lux,重点照明取100-150Lux,若有侧面光,可采用光源的光束到达照明对象以后,中心光强在50cd左右。色温要求:3000K左右,并且要求光色统一协调。
(四)客房照明设计
酒店客房应该象家一样,宁静、安逸和亲切是典型基调。
(1)照度要求:一般照明取50-100Lux,客房的照度低些,以体现静谧、休息甚至懒散的特点;但局部照明,比如梳妆镜前的照明,床头阅读照明等应
该提供足够的照度,这些区域可取300Lux的照度值。书桌上的照度要高。
(2)色温要求:3000K左右。在卧室用3500K以下的光源,在洗手间用3500K以上的光源。在卧室需要暖色调,在洗手间需要高色温,以显清洁和爽净。
(3)较好的显色性,能使客人增加自信,感觉舒适良好。
新颁布的国家五星级酒店的划分
2003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和评定》(GB/T14308-2003)中对五星级和白金五星级(超豪华五星级)有比较详尽的划分和要求。择其要者,加以提炼概括,有如下的几个重要方面:
1.布局和功能。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方便安全。布局和功能应该是等级划分中最重要的。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的序言中说:“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里可以把梁思成大师的至理名言用来理解酒店的布局。布局往往是功能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布局和功能应该是酒店等级划分中最重要的。
2、客户数量和标准。酒店的等级对规模要求并不高,“至少有40间(套)可供出租。很多人认为,三星级酒店客房和四星级、五星级客房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不然
3.网络通讯系统。五星级酒店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在滨海新区几家的知名酒店,这些方面条件较好的可能是天保国际酒店(准五星级)。蓬仁园酒店公寓将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搞局域网、VOD 点播、按层装设控制室温和气流的传感器,会议室配置同声传译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多功能厅安装电影投影仪和多功能投影幕,等等。
4.软环境条件。五星级标准中很多条款是关于服务水平的,这是对软环境的要求。近几年,国内外的知名酒店围绕“个性化服务”(PERSONALIZTD SERVICE)大做文章,积极提升。个性化服务、人情为服务正同“标准化”、“定制化”的服务进一步融合起来。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达到能自如运用生活用语与客人熟练对话,而且重要岗位员工应具备不低于英语四级的水平。
艺术之光照耀公共空间 篇6
公共空间中,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其收藏的艺术品,当是“高帅富”,当是“白富美”,自然是大多数私人艺术品收藏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在当今私人收藏勃兴之际,一些似乎难以令人想象的地方,成了当代艺术品展示的最新空间。例如商场、宾馆、酒店,乃至于地铁车站、小商品市场,都成了艺术家们陈设作品的地方。
瞧,中国在GDP增速扬威全球之后,我们的文化建设也上去了,艺术之光渐始普照大地。不管艺术评论界如何看法,甚或有人嗤之以鼻,总之,艺术品来到普罗大众身边,这样的时代将是最好的时代。
豪华商厦:
艺术人亮相的新舞台
最近,在沪居住上班的人们,常常招呼道:“去过K11了没?”而这座在坊间引起特别注意的时髦商厦,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引进了许多的艺术品!漫步商厦,林林总总的作品让人喜出望外,连电梯间里也有动态LED作品呢。
上海K11艺术中心市场部的Suki说:“这就是香港早几年就开始流行的‘购物艺术馆’概念。”在香港,商场与艺术的跨界合作早有先例。说到香港最大面积的购物中心海港城,许多人想到的是奢侈品店门口那排起的长队,其实海港城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美术馆”,经常会举办一些艺术展,比如最近正在展出的《梵高·盛夏》全球首展,利用最顶尖创新的技术,重现了梵高的名作。而香港K11在成立之时就提出了“打造全球首个购物艺术馆”的口号,上海的K11也延续了这样的定位。香港K11不仅会长期展示典藏的本土年轻艺术家的杰作,更通过各种艺术展览、演出,透过多种类型的多维空间,让大众在休闲或购物时,欣赏艺术作品及表演。
这样以商业中心为原点,从而向更广泛的人群辐射艺术、传递文化,既让本地艺术家有更多与市民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对培养市民的艺术欣赏力也有推动作用,再者,这也能让年轻艺术家获得更多创作机会并发表作品,这就达到了艺术家、场地以及观众三者之间的良好循环与互动。Suki说:“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比较新鲜,因为内地商场的综合性定位基本上还是以‘商’为首。”
其实,最近一个阶段,在上海的一些大型商场,同样能看到高校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比如从8月1日起,徐家汇港汇恒隆广场的商场一楼近中庭、内街,展示着上海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设计作品。购物者从自动扶梯下来,或许会被一个巨大的红色背影吸引,待看到正面,就会被这个包裹在红色线团中的女孩的样子所震撼:这是一张面对成长带来的冲击感到无助与迷茫的脸。在内街,还“行走”着几个仿佛怀揣心事、郁郁寡欢的人,让人不禁好奇他们在想什么。
有媒体如此评论:“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进行展示,以此提高知名度并不容易,初出茅庐的他们想要得到艺术馆或是画廊的赞助很难。因此,近些年开始悄然流行的商场艺术展出方式俨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平台,同时,对商家来说,这样的形式同样是一次形象提升的好机会。 ”
确实如此,包括今年一登场就引起很多年轻人关注的“环球港”,同样以“商业、旅游、文化”三大中心功能的排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甚至那洛可可风格的古典造型,让前往购物的70后、80后乃至90后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而以艺术为主打,恰恰能迎合对消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在商品消费发达的同时,精神消费显得更重要。可见,购物艺术馆为艺术新人提供了新舞台,也为购物打开了新窗口——毕竟吸引到了全新的客流。
小商品铺:
开在侧弄里的艺术惊艳之花
8月下旬,暑意未消,笔者在安顺路99号小商品市场逛游,突然遇到了一位熟人——管一明先生。
上次遇见管先生,还是2012年,在恒隆广场。那时候,管一明正与其光路摄影社的朋友们举办“光路摄影展”。事后得知,恒隆广场出资为管一明办展,共投资30万元人民币。而在摄影展结束后,原本只希望收藏几幅作品留作纪念的恒隆广场,最终决定全部收藏管一明作品。
作为当下上海正走红的抽象派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管一明先生难道是在此小商品市场采风?带着问题,我上前打了个招呼。
原来,管一明先生竟然在安顺路99号小商品市场里开了个铺子——26号铺。管一明告诉我:“这个铺子,原本是法国波尔日高等艺术学院原院长保罗的。他最近回法国了,大约回去三个月。于是,这三个月,这个铺子就留给我来操持玩玩。”
于是,管一明就在这大约6平方米的铺子里,推出“微型摄影《视界》系列展”。第一期7月1日到15日,曹建国的《行行摄摄》、管一明的《小蟋蟀大市场》、李为民的《船》、陆元敏的《替换》、杨信生的《猎影 在路》、张子量的《回美》,汇聚于此。
有人如此评价:“这个空间,如同一个‘兼容的盒子’,门面装点得再普通不过,只有驻足于此,才会感觉出别有洞天,恍然惊觉这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生活艺术场所。”当然,这里并非只汇聚沪上老摄影家的作品,而且还能见到别具一格的微型装置艺术。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每件作品最大也不到6立方厘米。
管一明说:“有的作者本职工作是拍摄广告的,使用大画幅相机。他们来参展,会用35毫米胶片,用半幅相机来拍摄,然后不放大,直接印在相纸上。这样,才勉强达到微型摄影展的要求。”
管一明和他的朋友们的作品,曾被五星级酒店收藏,也曾在恒隆办展。“只有曾经在那些大场面上获得成功,才有底气把作品拿到这么下里巴人的地方,供普罗大众赏玩。”管一明说。事实上,他和其他艺术家们,并不是每天都到《视界》摄影展的现场。管一明将房门钥匙交给对门商店的店主老赵。而老赵经营的是日用小百货。
“8月17日,微摄影又现佳作。5位青年摄影家的力作以微型形态,通过自制装置呈现给观众,几位资深的摄影家赶来看后表示,没见过这么小的作品展示,很震撼。”在8月17日《视界》第四期开幕后,管一明在微信中如此夸赞。
nlc202309041328
比如张海涛的作品,用上千幅照片合成一幅“微”字作品。青年摄影家陆超将135反转片用半格拍出72张,直接用灯箱展示,作品仅有指甲那么大。周黎罗用手机拍下的画面贴在手机屏上展示,张延琛用波拉片为小商品市场的老板们拍下定型照,贴在墙上,并手绘小市场的铺位图,让老板们看得笑口大开。王翔的作品隐入玻璃杯底,注入水彩,显现多种色调,再用葡萄叶装饰,呈现夏日的诗意。布展完成后,青年摄影家吐出的心语是——“过瘾”,“我被颠覆了”、“玩得爽极了”。
品牌玩法:
艺术可以有疯狂的另一面
与纯粹艺术家创作不同,在商场里进行艺术品展示,也往往会涉及到品牌推广。然而,假若推广得法,也将会呈现出一场艺术品盛宴。
比如,于7月下旬开幕展览至10月的上海浦东正大广场9楼的“积木狂想季特展”就是一种不错的品牌艺术玩法。
展览共展出内森·萨瓦亚(Nathan Sawaya)的42件积木艺术品,总共使用积木40万颗。现场呈现出既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情绪表达,又颇具视觉震撼力的《黄》、《筑红》、《裂解》、《挫折》、《我的男孩》、《崩解》、《自我》等。而用8万颗积木呈现的身长6米的《大暴龙》,充满情趣与童真。还有《虎斑长颈鹿》等。还有值得一提的亮点——内森·萨瓦亚为表达对中国大陆观众的感情,特别创作了兵马俑。
说穿了,这次艺术展是乐高积木特别赞助。艺术家用积木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展览放在正大广场,也为广场增色不少。
而据了解,乐高的类似展览已在纽约、好莱坞、波特兰、悉尼、新加坡、台北等数十个国际知名城市巡回展出,创下了数百万人的观展纪录,吸引了国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被美国主流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必看展览” 之一。
当然,积木狂想季是非典型展览,另一种疯狂。除此之外,上海地铁艺术展,也在突显上海地铁的品牌含金量。最近的展出,就是2号线各站举行的名为“因爱之名,刷新生活”的公益地铁涂绘艺术展。此前曾在北京、广州等处展出的这个地铁涂绘艺术展,8月初亮相上海轨交2号线南京东路站。此次艺术展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2位艺术家。他们用环保涂料等材料将南京东路站4号口通道装扮成艺术长廊。其中有一幅名为《至爱情书1-9号》的作品,由中国不同年代9封手写情书构成。情书均为向网友征集而来,由收件人或作者保存并提供。可是,展出之后,作品上两封情书已不见踪影,还有一封大半都被撕掉。据了解,这3封手写情书历史均在10年以上。
由此,甚至导致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呼吁市民乘客“爱护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可见,在普罗大众文明程度还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在地铁空间这样人人得以进入的地方,进行艺术品展出,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日常与文化:
边吃喝购物边思考人生
早在2012年9月,暨南大学教授陈海权就曾炮轰广州天河路商圈“没文化”。珠江新城的太阳新天地随后就做了一个艺术展。当时商场负责人就曾表示:“展出这些艺术品并不是为了回应暨大教授的批评,但暨大教授的话有警醒作用,商场经营者确实要注重文化的注入。引入艺术品,可以让市民逛商场的同时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并且思考人生。我们希望让市民的眼光紧紧盯着衣服、皮包等商品,也让市民欣赏到更多艺术品,激发市民的生活灵感。让整个逛商场过程更加多姿多彩。”
一边购物吃喝,一边思考人生,会不会太累?
其实,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展示,未必一定要那么深刻。“诡智顽童,准备好让他们惊讶了吗?”还未走进Hi百货,远远就可以看到这句艺术性十足的广告语。其管理方广州正佳广场总经理徐楚说:“Hi百货的艺术品都是花费很长时间到世界各地去搜罗的,可谓是别具特色的美学产品和工艺品。这些艺术品都是生产量少、小众化的作品,生活馆内98%的商品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事实上,一边购物吃喝,一边思考人生,也没什么不可以。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作品涵盖领域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艺术理念的飞速更新发展,当代公共艺术的外现形式已经大大扩展,超越了传统的雕塑、壁画乃至实体造型的范畴,作为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包含着普遍意义的社会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因此艺术家们完全可以采用当代艺术的一切手段,包括装置和影像等形式来实现艺术思想的表达。
做好一个公共空间,如同播下一颗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在前几年于北京国际贸易中心进行的一个公共空间设计展上,有专家认为——建筑设计艺术家们最关心的是使身处其间的公众感到舒适,体现尊严;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形象鲜明,往往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有学者指出,近年来虽然一些中国建筑师在小范围内也在进行探索,在空间、建造和趣味方面有所改变,但国内建筑设计界没有设计思潮的根本演变,原因是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没有根本的变化,还是离不开折中风格的建筑风格,他们认为这也是中国多数城市的基本建筑风貌。而在公共空间寻求艺术品陈设上的创新,或许能弥补先天不足。
对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陈设,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柴秋霞副教授说:“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城市公共空间本身是简单而僵硬的,需要运用活跃的元素让它动起来,同时还要有公众参与其中,用互动设施将空间和观众联系起来。”如此看来,比如积木狂想季,让小朋友大朋友一起参与搭积木;还有管一明的《视界》让小商品市场的小老板参与其间,都符合柴秋霞的观点。
换言之,参与使大众了解艺术,也只有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才真正实现了艺术的公共价值。公共艺术的现代传播,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式的单向的、静态的展示,而是趋向与观众产生不同方式的交流、接触,形成某种直接介入和对话的互动过程。
女教授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 篇7
女教授的故事是内向和低调的, 她们也许在事业上桃李成蹊、名扬天下, 但是她周围的人, 包括她的丈夫、儿女、腻友和研究生, 有时却不了解她的奋斗事迹。女教授的故事是口头的和民间的, 她们也许在私人空间里如芙蓉出水, 流光溢彩, 但在公共空间领域却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三分之才。女教授的故事是零散的和个人化的。20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 给了她们彼此思想见面和文章见面的机会;21世纪来临后, 扩大开放的祖国, 又给她们提供了结为知识分子群像的时代新舞台。在这片天地里, 女教授们跨世纪、干事业、爱家庭、重教育、姐妹联袂, 充当了美化私人空间和建设公共空间的能手。
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变迁的原因, 现在中国女教授的私人空间中, 也会涌入大量的社会问题, 她们会发现在两个空间中的另外的位置:一是在家庭关系上, 由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期, 会覆盖到子女的成年期, 甚至延续到子女成年以后的任何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 这使女性的心理健康建设和性格独立的发展放慢了速度。二是在公共空间中, 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影响, 以男性成就覆盖女性成就的统计方式, 成为女性可以接受的社会方式, 这使女性的自觉公共意识 (包括献身学术的理想) 遭遇了阻碍。三是在对外交流上, 由于中国文化长期闭关发展, 中国女性在国际场合缺少锻炼, 不大习惯于对外流畅地表达, 反过来也就不能充分介绍本民族的科学文化成就, 这使新世纪所要求的双向介入式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在现代中国社会和现代中国大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整体背景下, 女教授要从新的角度, 把两个空间的关系调整好。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思想财富。中国女性还有另一种文化遗产, 即在先进社会文化向前发展的时候, 能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 调整私人空间, 以礼治家, 以贤会友, 以德育才, 以奉献于私人与公共空间的心灵智慧和丰富情感, 成为社会进步力量的另一半, 女教授应该是另一半的中坚。
这几年, 由于学术工作的关系, 我结识了几位西方女学者, 她们从青春期就走出了父母的怀抱, 独立发展。她们平等地与男性学者共处, 以出色的女性成就赢得男性同行的尊重。她们聪明而幽默地在国际学术场合中发出信息和收回信息, 显示了与中国女教授不同的风格。我曾跟一位西方女人类学家一起到陕西农村调查, 我们一起观看村社舞龙表演, 当看到村民装扮的鱼兵虾将出场, 她兴奋地大喊了一声:“啊, 海鲜!”引起了在场村民和学者的一阵欢笑。她及时而巧妙地利用了一个语言的“错误”, 勇敢地、独立地、友好地、训练有素地走进了中国的乡村文化, 于是她马上成了惹人喜爱的“洋人”。当然, 西方女教授中也有不少人, 因为过分强调独立性, 养成了情绪化的或不理智的个性, 这与中国女教授的稳定心态和顾全大局的群体素质, 形成了反差。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空间美感研究 篇8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 由于文化背景、国别、历史以及法律制度等的不同, 其理解及其含义也各不相同。公共空间, 从字面上的意义来说, 是区别于私有空间的一个概念, 一般是指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 并且能够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 它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城市性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为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 主要包括公共广场、公园、街道、绿地、自然景观等物理空间范畴。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其一:它是依附于城市建筑实体而存在的开放的空间体, 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 并具有空间的界面、围合、比例的空间体形态特征。
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市民, 它是市民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城市公共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社会和生活服务的场所, 在这个场所里, 人们生活、交往, 就使用权来说, 这是大众共享的空间, 同时, 城市公共空间又反过来影响市民的心理和行为, 促进社会生活事件的发生, 这体现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的一种互助互动, 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
其三:它是城市生活物质层面上的重要载体, 担负着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行为活动, 它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反映城市风貌, 继承文化传统以及记述现代文明的多重作用。
二、城市公共空间美感设计对策
(一) 珍视历史沿革, 沿袭历史传统特征
一座城市的发展, 离不开其所经历的历史岁月, 不论长短, 必定都有值得保留的东西存在, 旧建筑、旧街区、旧历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保留这些历史沿革的点点滴滴将有助于市民回忆往昔, 激发市民对城市的深切情怀。对于外地游览者来说, 寻访各地的人文历史, 感受不同地域的地方差异、民族差异, 也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最具刺激的活动, 而千篇一律的公共空间布置难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无心观赏更无谈享受。因此, 在旧城改造中应很好的发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 保护它们的历史信息不受破坏, 对其周边环境须加以控制, 以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征, 突出城市、城区的个性, 将其建设成为旅游景点和市民文化生活基地。
(二) 提高空间质量及效率, 增强舒适性和吸引力
首先, 可以根据市民求奇求新的心理从对环境的要求入手,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 一般认为, 构建具有以下特点的环境将有助于刺激观察者的眼球及心理达到吸引人的效果。如高低、冷暖、深浅等方面的景素对比强烈的元素;如形态奇特, 具有地方特色的强刺激性的雕塑;如形式与颜色多样, 具有丰富信息量的生态景色;如结构齐整具有阶梯状的体量建筑;等等。另外, 提高公共空间质量时也应注意空间效率的问题。如实行合理的人车空间分区或天桥等设施充分增加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如利用步行街布局和广场布局增加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及大体量性;如布置儿童活动的小型设备增加空间的简易性;等等。
其次, 提高供座能力, 给休息和停留创造条件。供座能力是衡量城市开放空间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有研究证明开放空间中可坐的面积至少应占总面积的10%, 否则, 市民就可能感受到空间休息的不足。可供座条件的有椅凳、隔离桩、台阶、花池壁等。此外, 休息设施不应过分豪华, 其最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供多数人使用。
(三) 创造小尺度的空间, 塑造均匀近人的城市尺度
生活空间舒适、方便与否, 可以用空间尺度来度量。在城市设计中, 空间尺度的问题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而空间尺度的问题应以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标准, 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以人为主体的特征所决定的。人的空间尺度即是要把人的运动方向作为空间组织的依据, 探索空间形象、空间要素轮廓线的组成比例关系, 努力协调人与现代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这里提倡小尺度的空间设计。欧美及日本现今均比较流行小尺度的空间设计, 将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 将使人感到亲切, 容易给人安定感、私密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将过大的建筑间距和空间尺度带来的消极感积极化。
三、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美感的研究对推动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座魅力的城市, 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也还因为它拥有吸引人的公共空间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要打造一张国际知名的城市名片, 离不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因为它是城市的待客“客厅”, 是直接向外来人员展示城市文化与生活的平台, 我们努力构建这个平台, 不仅是为本市市民创建相互交往的场所, 也是向其它地区和世界宣传本市社会文化, 展现城市生机活力的一个渠道。不论如何, 城市公共空间即是要设计出美感, 以使人置身其中而能够更加精神愉悦、生活精彩、社会和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得到推进, 普通市民对其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美感的呼声日渐强烈。当代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必须既要表达出城市发展及社会文化等要求, 还得满足新时期市民的审美观念并使其安居乐业。这就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不仅要从空间物理形式上进行考虑, 更要塑造空间美感。本文即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美感进行设计对策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美感,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晶.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余超.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体景观设计与生态策略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公共安全空间 篇9
公共空间, 一般是指能够容纳人们的公共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物质空间。其作为村民交流活动发生的载体, 直接关系着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劣和村民公共精神的丰富程度, 体现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和村民的生活质量。
自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以来, 至今已有3年之久, 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农民居住集中导向”的要求, 本着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我国各地已经率先完成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程, 在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如:农村集聚区大多异化为城镇新小区建设, 缺乏自身特色;住房形式单一, 功能落后;住房建筑本身形式单调, 不具有特色;规划设计落后, 缺乏公共空间及其景观特色;村民的社区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缺失等。
2008年对于中国景观界而言, 注定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 北京奥运的召开, 回归传统、讲求特色的奥运景观设计理念及方式由北京推广至全国范围, 那么就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而言, 如何延续传统, 以人为本地为村民服务, 同时彰显自身的特色, 创造出不同于城市住宅区的景观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正如学者M·Antrop所说:“传统景观是在大范围的快速现代化之前, 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发展变迁逐步形成的, 为广大市民所熟悉的景观,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等各种活动中, 在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选择的结果, 也是大自然环境多样性和人类各个民族、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结果, 它不同于人文景观, 而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变化缓慢, 历经数个世纪形成的, 反映自然人文和谐统一的特征结构的景观”。虽然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集聚区的公共空间与传统村落的形成已大有不同, 但对后者内在景观特质的分析, 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挖掘这种传统规律, 从中找出可供当前新农村建设参考和指导的对应要点, 从而创造出具有人性化的、有益于人们交往的空间形式。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徽州古村落, 它的意义己不仅仅在于其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它呈现出数百年前中国古村落景观的遗韵, 更多的是一种民俗和生活方式的记录和体现。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天地中, 是独具特色的。它具有分布于城镇中的古典园林所不具备的特性, 可以说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村民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是当地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集中体现。它在有机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良好的协调关系, 给人以多层次的空间体验, 具有丰富的生态学内涵。它是自然经济时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而呈现出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人居形式。探索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不仅是对地域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同时对于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更加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界定及其类型
徽州古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形态丰富、尺度多样, 既包括部分建筑空间, 又包括外部空间, 体现着徽州人的生活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点状空间, 如古树、公用水井等;线状空间, 如街巷等;面状空间, 如池塘、广场等;点线面混合状空间, 如水口;公共建筑, 如祠堂、戏台、书院等。如果将公共建筑看成是整体聚落空间中的节点, 那么, 也可将其归入点状空间。如果将公共空间按形式分类, 主要有水口、水井、池塘、巷弄、祠堂、街道、周边环境等。
三、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
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古村落审美内涵的精华所在, 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透射出中华先民的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那种浓郁而又淳朴的乡村民俗风味, 是徽州古村落景观特质的浓缩, 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等景观化特征。
(一) 自然的适应性
道家的“不以人助天”, “无以人灭天”的观点, 表达了其思想中对自然的尊崇和顺应, 强调一种淡雅质朴的自然美。这种对自然的因借和山水的契合主要表现在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水口、溪流、水塘和周边环境中。
水口是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 明代风水师缪希雍作出定义:“水口者, 一方众水总出口也。”其方位在村落下水口。风水术认为“山发人丁, 水聚财”, 故要求水口要锁闭。水口依据自然地形一般多选在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 溪流左环右绕之处, 构成围合封闭的景观。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 使村基址内外有所隔离, 形成空间对比, 达到入水口后豁然开朗, 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 (见图1) 。
溪流与村落的关系不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村落的边缘涓涓地流过, 另一种是贯穿于村落的中间。民居建筑多依溪流而建, 濒临于溪边的人家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溪水来方便生活, 而且还可以使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 而溪流也成为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在这里浣衣洗菜的农妇, 一边忙着手头的事情, 一边闲话着家常 (见图2) 。
出于对水的向往, 在许多村落中, 都力求借助于地形的起伏, 灌水于低洼处而形成池塘。有的甚至把宗祠、寺庙、书院等少有的公共性建筑环列于其四周, 从而形成为村落的中心公共空间。例如皖南黔县的宏村, 这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井然有序的明代遗留下来的村落。这个村的中心部分景观极佳, 以一个半圆形的“月塘”代替广场, 于月塘的北面安排了宗祠、书院等体量高大的公共性建筑作为背景, 其它三面则以民居建筑为主, 并自水池开始逐步转化成为市俗的市场氛围。
由于古村落的选址注重对自然的因借和山水的契合, 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的境界, 所以其周边环境可以概括为“山环水绕”, 这些公共空间都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植被郁郁葱葱, 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适应。
(二) 社会的适应性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往往表现出有寓意的布局方式。例如受中国传统文化重血缘关系、宗族聚居思想的影响, 公共空间常常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公共空间层层展开, 主次分明, 分区明显。如安徽省黟县古民居建筑群, 建筑布局以祠堂为中心, 其中又以“支祠”围绕“宗祠”, “家祠”围绕“支祠”而建的方式展开。宗祠是举行各种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 如祭祀、决策宗族内部大事等。作为徽州聚落公共建筑的一类, 宗祠并不是唯一的, 它与戏台、书院等建筑一起, 充实了乡民生活的文化、娱乐空间。如果从整个聚落的空间形态的角度来分析, 也可将宗祠看作是节点类型的一种, 它常与池塘、广场类公共空间有机地组合, 形成一个公共景观与公共生活的区域中心 (见图3) 。
徽州古村落的街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活动的空间, 街通常与市联系在一起。街道的空间往往忽宽忽窄并时而具有某些小的转折, 这些宽的或转折的位置常常可能被放大, 形成居民茶余饭后聚会的场所。
巷与街共同组成为交通网络, 密如蛛网似地延伸到村镇的各个角落, 连接千家万户。通常所说的“大街小巷”, 即意指街道宽、巷道窄, 前者为主, 可以容纳许多人在其中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后者为辅, 起着分散人流的交通联系作用。它对于我国传统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审美意义 (见图4) 。
人们由村外经村口而进至街道空间, 再由街道空间转入巷道空间, 最终走到自己的宅院, 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个序列从空间的形态看可以说是由漫无边际的自然空间进到经由人工限定的街、巷空间, 从深层结构上十分深刻地体现出一种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所左右的社会性意识。
(三) 人文的适应性
徽州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以“东南邹鲁”自喻。徽州民风的理性因素正是长期受儒家文化“不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熏陶的结果。这种理学精神就是徽州村落的灵魂, 从空间中的各类建筑物到门楣题额、厅堂楹联字画, 随处显现。程朱理学以宣传忠孝节义为根本, 而且在徽州盛传不衰。徽州的宗族观念浓厚, 家族制度盛行, 为了敬宗睦族, 除了勤修家谱,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选村中最好的风水地建造富丽堂皇、布局谨严的祠堂。为了旌表成功人士, 标榜“忠、孝、节、义”, 以强化封建时代的最高道德, 徽州村中矗立起座座牌坊, 甚至蔚为壮观的牌坊林, 这对于村民是无声的说教和心灵的感召 (见图5) 。为了给子孙创造良好的读书习礼环境, 徽州兴建了大量的书院, 具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徽州古村落中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点缀独具匠心, 空间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不自觉纳入到人们对住区环境的整体规划中。这些自然之物的点缀、文墨的点缀、修饰物的点缀都深刻地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中国古代美学素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之说, 并由此开启了以自然之物比德的审美情趣。反映到公共空间环境中, 常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属性喻清正廉洁的品德, 以青松翠柏岁寒不凋的属性喻坚贞不屈的精神。文墨的点缀, 从题字、绘画到工整的对联, 无一不是人们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徽州精美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也都取材广泛, 囊括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各个方面, 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四、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
(一) 体现和谐的生态
在越来越讲求生态环境的今天, 农村的环境整治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集聚区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主要反映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自身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生态措施的运用等方面。
古徽州风水学兴盛, 传统风水理论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人居环境空间的择址、营造上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 现代新农村的规划择址、整体构筑乃至集聚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与设计, 都应考虑与当地环境的整体和谐性,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尽量避免对现有环境和周边环境的破环。例如公共空间的营造可利用村落内现有的地形、水系、植物, 少占或不占耕地, 规划设计适宜规模的硬质铺装地、绿地, 配植合理的植物。同时通过点景、借景, 将赖以生存的自然和谐地引入公共空间之中, 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措施的运用是现今十分倡导的做法, 主要包括生态住宅、雨污分流、节能设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粪便无害化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可用于公共空间建设的生态措施主要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这种利用植物特性处理污水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节约资源, 而且营造出别具特色的公共空间。
(二) 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无论是在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古徽州时代, 还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 村落的建设都与时代的特征一脉相承。在一项关于“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的调查中显示:农村居民的社区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缺乏。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目标是为村民提供休闲、放松、交往的场所, 满足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需求。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宜人的尺度, 即控制各种类型空间的规模、控制硬质场地和绿地的规模, 避免过大空洞空间的出现;2.丰富的空间层次, 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主要有水口、水井、池塘、巷弄、祠堂、街道、周边环境等, 大空间和小空间有机结合, 为村民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交流场所, 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此相类似, 可由此借鉴;3.公共空间的景观塑造, 可利用景观的组织和小品的塑造形成凸凹的空间, 为人们提供轻松的交往场所, 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安逸感, 并利用过渡空间造成内外空间的延续和交往的继续。
此外, 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常常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体现了尊者居中的思想。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现代农村, 这种宗族聚居的现象依旧存在, 并且在体现村落特色, 增加村民归属感思想的主导下, 修建祠堂、修缮族谱的现象重新开始增多。现代新农村集聚区的公共空间可以考虑融合这一现象, 既能延续传统, 满足村民内心的要求, 又能体现农村集聚区不同于城市居住区的特色。
(三) 体现自身的特色
徽州古村落作为传统景观, 以其自身独具特色的景观特质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2008北京奥运的召开, 回归传统、讲求特色的奥运景观设计理念被大加提倡。没有特色, 一个村落也就失去了活力, 村民也就失去了归属感。现代新农村集聚区的公共空间或许不能体现村落所有的特色, 但由于其公共的特性, 必然承载了部分或大部分的特色景观, 这其中又包括了体现当地的特色和体现自身的特色。
体现当地特色表现为区域性景观的融合。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 它包括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 以及现在划归江西的婺源, 这种一府六邑格局形成了稳固一体化的地域历史文化圈, 并对周边区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而这个区域内的村落都有着高度的共性。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必须着重对当地文化脉络的整理, 使之一脉相承, 体现地域性的特色。
徽州古村落宏村中心的“月沼”空间成为其标志所在, 晓起以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保护了村落周边的古香樟树, 营造了丰富的生态外环境空间, 李坑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布局形式, 形成了以水系为纽带的公共空间。现代新农村集聚区的公共空间应整合村落内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加以提炼或浓缩, 彰显村落特色。
五、结语
公共空间与景观空间之间的模糊性 篇10
对比当代小区的使用现状,便可知小区景观空间实际使用效率是很低的。惯常的中心绿地,组团绿地的模式,没有衍生出具体的活动形式,因此不能吸引人流。同时,当代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很多居住小区无法形成固定的人群。小区里面大量的上班族,基本上是早出晚归的生活模式,这形成了他们对于小区内部景观空间漠视的态度。居住人群休闲时间的缺乏,导致了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缺乏足够的使用意义。此外,新建小区往往只针对特殊的购买人群,这导致了居住人口的单一,也不利于公共空间的交叉使用。
1 景观空间的消极性与公共空间的模糊性
当代居住小区的景观布置模式为各级绿地系统并置,这取代了街道生活,也使公共空间丧失了明确的空间范畴。绿地系统分为封闭性(装饰性)绿地和开放式绿地。封闭性(装饰性)绿地本身不引导人流进入,主要以观赏为主,这是现在小区宅间绿地大量采用的方式。而开放式绿地虽然为居民提供休憩,但其中并没有提供多样的活动内容,因此不能大量吸引人流。事实上,景观空间的消极性在于它本身只能提供一部分活动内容,不具备公共空间的属性,不能满足多样的使用需求,因此不能替代公共空间的存在。
居民个体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基本可以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晨练、散步等在室内无法进行的活动,基本上可以算作是物质性需要的范围。但是,晨练或散步极少是单独进行的。若没有家人的陪同,那么在路上也希望能遇到熟人可以互相问候,而散步则更多的表现为边走边聊的形式。换言之,进行这些活动时,都不是单独的,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求应能同时得到满足。如果没有对人的活动清晰的定义,纯粹的景观是不能吸引人的。
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为例,也能很好地说明景观只是空间活动的一个基础部分。“曲径通幽”更多的是表达了在蜿蜒的道路上行走时,共同猜测前面景观的乐趣。因为道路是一样的,而不同的人行走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样,这条道路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由此可知,人的活动才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小区内部公共空间时,决不应该是利用建筑之间的物理间距,消极地用绿化“缝合”,形成消极的景观空间,导致公共空间的“失语”或不清晰,而应该有意识的依据人的活动进行空间设计。
2 真实需要的公共空间的属性
人需要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并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元素,满足精神愉悦性的需求。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列举的那样: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借五美分的地方,而不是一片大而无用的草地。
小区里的公共空间,不是一片中央绿地或水面,也不是一片硬地广场以及随意添加的座椅,或者再加上某抽象雕塑以及喷泉。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做法,这些做法只是为空间添加了若干景观元素,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小区里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一条街道,若干菜场、副食品店,可以供应日常生活用品;若干小饭店、咖啡馆,可以使小区居民应对自己的一餐饭,或者带朋友去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还应有一些提供给老年人的地方,可以下棋、打太极;以及小孩子玩耍的地方,如一些儿童游戏场。这些地方互相之间应该有良好的视线沟通,可以相互照看和监督。只有人的活动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原因,景观元素是必要的,但不能以一些景观元素形成的消极景观空间取代公共空间,取代真实的生活。我们认为,现在小区设计对于真实的生活关注太少了。
3 新公共空间策略
宅间绿地本是为了满足建筑之间的物理间距而设置的,是比较尴尬的用地。我们认为,在小区设计中,首先应该在建筑两侧都设置出入口和车辆的单行道路,单行道既能有效的限制车速,又能使空间环通,避免空间死角。宅间公共空间设置应以服务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老年人相对来说,对于物质的需求不高,也不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泡杯茶,下下棋,晒晒太阳,或者一些简单的锻炼身体的设施,足够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年纪较小的孩子也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宅间绿地提供的简单的游戏设施,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同时,老人可以照看小孩子,楼上的家长也可以从窗户中关注小孩子的活动,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
在更加集中的区域,可以设置小酒馆,咖啡厅,餐厅等盈利性的公共空间,以及一些便利店。这些店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同时,应将它们与良好的景观结合。
最重要的是上述两种空间模式之间的结合。互相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互相照应,进而获得更好的利用。生活应该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车行能够承受远距离而最终互相之间可以有效的结合,而步行范围内的结合,则依赖于空间绝对距离的紧密。
散步、晨练等行为则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与上述两个区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最好能够互相作为一个观看的对象。人的活动往往能够引来更多的观察,激发更多的参与性,进而形成热闹的气氛。
“如果像荒木经惟那样,将城市比作身体的话,那么,街道就是这个城市的血管。”汪明安先生在《街道的面孔》一文中,分别讨论了街道上的人群和街道上的物品,正是这两点组成了丰富的街道生活。街道生活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街道是一个可以放松、可以采购,也就是一个同时能够满足物质性和精神性需求的场所。因此,我认为所有空间的布置都应该围绕街道。或者说,应该用街道来组织上述的三种类型的空间。集中的布置和丰富性,才能够形成热闹的生活气氛(见图1)。
4 居住人群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对建立好公共空间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公共空间不仅依赖于景观元素的组织以及为空间本身提供多样的活动,更多地依赖于使用人群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的时段内拥有不同的使用人群。
只有多样的住宅类型的混合分布,才能混合居住,才能在生活的各方面互相补充。不同的人群将会为居住小区带来不同的活力。而大量居住人群的稳定性,则易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在此基础上,小区吸纳进来一定量的陌生人时,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良好氛围,同时新居住进来的人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区。
生活本身才是目的。虚假的现象是有保安的,围墙上铺满电网的、安全的高档小区,或者是富人区。这不仅造成了不便——出入的不便,交通的不便,而且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阶层隔离,导致的不仅是居住问题,还有更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情况对于大量的普通家庭来说,我认为没有必要。一般是出于安全考虑,将院墙封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封闭的就是安全的,不封闭的就不安全。
总之,良好的居住区生活,安全、有活力、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的形成,需要的不仅是景观空间,因为景观空间事实上只是一些景观元素的组合,而不能使人进入到空间内部。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将公共区域与人的日常生活结合,并保证各种活动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形成丰富的交往活动。同时,住宅类型的混合分布以及居住人群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对于公共空间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原伦.溢出的都市[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公共空间的建构与流动 篇11
摘 要:数字技术的日益革新、交互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等,使得大众参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质的改变。“交互”的思维方式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与观者有着更良好的互动体验与艺术创作话语权的转变,以此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更加拉近了人、环境、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体现着互动媒体艺术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公共空间;互动媒体艺术;交互
城市是人们的共居场所,一个大的公共空间,其中艺术品的陈设不仅仅是美化的装饰品,而是透过那样一种物质形态来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需求,以此将城市的文化意象留存在人们的心中,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距离。它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来引导人们怎样去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20世纪60年代,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提出了“社会雕塑”这一概念,试图让人们摆脱长久以来关于艺术定义的固定式思维模式,大肆宣扬着“人人都是艺术家”。21世纪的今天,互动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蔚然成风,交互技术与交互理念在公共空间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创作思路,也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活泼与生动。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象牙塔”,使得艺术更易体现人性化与平民化,无论在艺术观念传达还是表现形式上,均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
1 颠覆与重构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对空间的定义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1]开放性、公开性及公众参与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所以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设计不仅是目的与结果,而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其生活变换的过程。早在19世纪70年代的巴塞罗那,当地政府就开始重视公共空间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所造成的作用与影响。就国内而言,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体制、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也逐渐活跃起来。90年代以后的中国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更增添了大众消费的意识,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语言。但其创作材料与呈现方式仍是物质的静态艺术品,它与人们交流的前提是建立在观赏者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与审美基础之上的,互动的方式也多仅停留在图像造型呈现的视觉体验感知,这样的信息通讯是单一乏味的,已不再适应当下的数字环境、大众审美与观看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公共空间艺术一直在强调着艺术的公共性、参与性与民主性,鞭策着我们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新媒体技术与交互设计的介入正在试图发掘和创造新思维、新的公共空间体验经验及其更多的可能性与途径。如果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终端,“互动”便是“信号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与计算机不同,人输入信息使用的是感觉器官,随后人脑对感觉信号进行有选择的认知与选择来进行信息处理。所以多通道的感觉信息输入,将经典的“多媒体”的概念从计算机显示器上解放出来,使观者从视、听、嗅、触等多感官途径同时去感知艺术作品,以更投入的状态沉浸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中,获得更理想的互动体验。其独特的参与性、渗透性和转换性,打破了机械框架领域的陈腐规则,以史无前例的有机整合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艺术的新情境之中,引导人们在欣赏作品同时,自发介入创作,由此拉近了人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使一种全新的对话方式和沟通渠道成为可能。互动媒体艺术通过算法、编程集合、图像、红外线感应、视频输入设备等数字成像技术与外接设备,结合“交互”理念,创造了这样一个崭新的感知作品的方式,重构了艺术体验的空间环境,人类的感知经由技术的发展得到无限拓展与延伸。
2 多元与对话
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互动。早在信息技术来临之前,互动艺术就已经存在。1920年,杜尚在其《IN motion》作品中,观众被要求开启机器然后在一旁观看,这整个的过程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这个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颠覆了传统艺术中对观众角色的认识,他们从一个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到了作品创作者,同时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传统的公共空间艺术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是被动的互动,其作品所提供的只是最简单的交互方式,参与方式大多是让观众去看、去听、去感受作品,而不会让参与者改变它。当数字化技术与“互动”思维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中,观众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权利,作品话语权的垄断被彻底打破,互动媒体艺术友好地引导参与者影响作品的顺序、情节、状态等,进入到艺术的互动空间去,甚至直接作用于作品创作的伊始,他们从过去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化为主动创作的“作者”,互动形式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得层出不穷。荷兰新锐设计师丹·罗斯加德的互动景观雕塑——《Dune4.0》是由数百根光纤通过内部的传感器捕捉到人类的活动,并不断地进行调整,犹如是观者动作的延伸。这是增强参观者和固有建筑环境之间联系的平台,依靠看、行走等互动使参与者与整个公共空间融为了一体。正如艺术评论家卡特琳·格鲁曾说:“一件在户外的作品不能冀求有美术馆的条件,它要结合两种能量:一为艺术,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可以跨越任何界限;另一个,则是作为不相识的个体们集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
作品创意及技术平台的搭建,给予了观众不同动作行为得到不同作品呈现的物质基础,使得互动特性与以人为本的内涵得到凸显。它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自己心灵的雕塑者,从精神上和行为上进行自我完善。一件开放式的艺术作品的任务是要带给我们一个非连续性的景象,并不是对它的解说。“互动”作为一种媒介,将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受众、作品与环境、作品与作者、作品与观众关联起来,在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向不同的观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共同构建了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机制。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城市公共空间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在城市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互关系。互动行为的发生使环境充满活力与生气,动态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在打破传统公共艺术作品与其所处公共空间的关系的同时,通过信息转换、交流体验演绎了其生命意义。正是这样一种“过程艺术”,它在动态的时间流逝中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当代人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体现整体社会的多元形态与特色的区域文化。
3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是人、作品与空间环境三者的对话。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在物理意义和精神意义上均承载着公共空间的物质、文化的信息,同城市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一同作为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的担当者,是城市文化符号的象征。而交互艺术通过各种感知手段,探寻各种对话的可能性,加速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内容的多样变革,延展了公共空间艺术的精神内涵。互动媒体艺术所体现的互动性、转换性、虚拟性及连接性为观者重构了艺术欣赏及参与的互动空间,拓宽了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视野。未来艺术化的高科技人员会普遍起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媒介的使用更方便与多元,互动思维也会深深扎根在艺术创作之中,它们将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促使我们互动地栖居在城市之中。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页.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许婷.互动媒介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5]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
专业想象的公共空间 篇12
专业想象的过程是一种公众化、社群化、探讨化的过程
纵观近现代人类的建筑发展史, 在一个崭新的建造观念兴起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之前, 均有一个学术想象的过程, 这个想象的过程是一种公众化、社群化、探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依靠两种极重要的学术媒体:一是宣言式的专业论著, 有振臂高呼的作为;一是持续的定时性的专业期刊, 激发不同专业论点的相互碰撞, 渐近未来的、想象的专业体系轮廓, 犹如将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江川。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想象着、建构着学术的未来。专业期刊发挥的作用乃本雅明所言的“虚空的共时性”:在一个现代的时间段里, 一群不同地理方位的人通过阅读专业期刊, 在期刊上发表各自的学术观点, 逐步形成对专业前景的共同想象, 由此产生一种抽象的共时性;这种抽象的共时性催生了共同的专业生活, 这种共同的专业生活促成了共同的专业社群的成型, 进而发展成社会认同的专业体系。
想象, 本质上是通过学术媒体的抽象性与传播性, 制造出可以无限广大的公共空间群, 最终形成某种强大的进步力量, 推动专业的发展。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从萌芽到泛滥, 学术媒体可谓贡献巨大, 柯布西耶与奥赞方创办的那套惊世骇俗的《新精神》杂志系其范式;经济相对落后、备受强国建筑思潮侵蚀的欧洲小国葡萄牙能在当代全球建筑界独步武林, 正与费尔南多·塔欧拉及其波尔图学派的建筑师群自20世纪50年代经常在葡萄牙《建筑学》杂志探讨葡萄牙建筑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的想象命题相关, 这些想象命题深刻地影响着思考者与后继者们, 逐步培育出如西扎与莫拉这些代表着葡萄牙建造精神的人物。
《城市建筑》建构多元的专业想象空间
《城市建筑》, 出生在一个极特殊的时间段, 一方面是忙碌着的规模巨大的城乡建设, 一方面是矛盾着、迷茫着、纠葛着的五花八门的学术状态;一方面是活色生香的技法纷呈, 一方面是建筑伦理的何去何从……如斯现实中, 《城市建筑》却以一种干净的模式呈现:明确的主体栏目骨架 (主题专栏﹢设计作品﹢学者论坛) ;每月以一专业主题深度展开;年终刊则是围绕某一宏大现实命题的思想荟萃, 探讨者大多系本年度各期的写手与论者, 譬如2011年12期的命题即关于“建筑师的执业思考”, 从形形色色讨论者的笔下可以读出广阔的中国建造现实, 实践者对当下工作与生存状态的个体反思, 以及对中国各地建筑发展方式的共同的想象性实践。
仔细阅读期刊并分析这一模式, 可以明晰其主体栏目骨架反映了理论性、实践性与探讨性三方面并重的办刊思路:理论层面强调该主题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态与研究者独特的分析视野与工作方法, 并互动着围绕该命题的主题沙龙, 由此达成思维层面的共同想象;实践层面则以与该期专业主题内容较密切关联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建筑师的实践与独立思考呈现, 客体的探索性建成品根本上系想象的过程性实验;探讨层面以学者论坛的方式收录学者对其各自敏感内容的想象与探索的足迹。而每月一专业主题的方式, 经历了以建筑功能类型分类的早期—估计与中国建筑规范的分类方式相关, 似乎便于建筑师作分类参考与互动, 但由于这样的方式容易流于广度, 难于深层次探讨—逐渐过渡到现实与敏感的专业命题方向的深度想象, 在这一方向上出现了“参数化设计”、“工业遗产保护”、“建筑·材料”等很有学术意义的专业主题。年终刊是《城市建筑》极赋华彩的篇章, 2007年的“青年中国”、2008年~2010年的“与中国同行”主题很是经典, 将宏大的国家命题优雅地与系列的现实题材相结合, 有机地将大叙事分解为个体建筑师直面现实的独立实践与自我追问, 通过印刷媒体聚集个体群的思考, 巧妙地形成解决中国现实建造问题的想象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