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风险识别(精选8篇)
公共安全风险识别 篇1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及时治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风险识别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安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研判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1、安全风险识别的种类
(1)部门、岗位的风险识别,即“层层识别”。“层层识别”从明确防范的事故对象开始,分专业逐层识别,通过“短板”分析的方法查找引起事故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应用安全原理确定事故防范的监控手段和风险控制的现场措施。
(2)设备、环境的风险识别,即“处处识别”。“处处识别”从生产作业场所、环境、设备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较为系统设备环境的识别工作。
2、研判危险源,确定安全风险点
根据生产实际,准确确定危险源,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危险点,制定相应防范风险控制措施。
3、抓好安全风险点与风险控制
依据确定的安全风险点,针对每个岗位有针对性的加以安全防范,事故总是在生产现场发生或引起的,因此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作业过程,是现场作业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作业前,预先辨识风险,分析、描述“危害程度有多大”。通过措施的采取,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则针对危险因素,有效组织和实施控制措施,防范风险失控。为了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开展作业安全规范检查和反违章工作,实现闭环管理。
二、跟踪安全风险点,预先识别,建立隐患排查制度
通过识别、辨识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隐患问题库”,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实时监管隐患的发现、发展、处理和评价,在现场作业前及时调阅隐患问题库,防止隐患暴露于人员活动范围而导致事故。对于重大隐患还要研究方案,尽力整改,以防重大事故发生。对于作业现场场所,要不断分析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安全隔离、防护、警示措施,改进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隐患排查内容:
1、工作区域生产设备是否完好;
2、作业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可靠;
3、从业人员作业是否规范、按章操作,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
4、从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作业;
5、个人不安全、不规范或异常举止行为;
6、其他各类不安全隐患问题。隐患处理要求:
1、对排查出的隐患应立即整改;
2、对排查出的隐患危险,不整改直接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要求立即整改;
3、影响和危及他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4、他人影响和危及本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三、危险源控制
1、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单位危险源的数量、分布和危害特性,必须熟知危险源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排险救援预案。
2、危险源场地和处所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配备相应安全设施、灭火器材等,并定期进行检验。
3、严格执行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消除危险源的安全隐患。
4、生产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坚决杜绝违章。
5、对危险源设施设备应设置安全标语和警示标志。
淄博和精细易化工有限公司
安 全 风 险 识 别 及 隐 患 排 查 制 度
公共安全风险识别 篇2
公共基础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社会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近年来, 大型公共基础项目的数量增长迅速, 项目范围与规模日益扩大, 项目风险管理难度提高, 项目的风险将会直接威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与最后的成功。因此, 对公共基础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文献概述
风险管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Tumala于1994年提出风险管理发展过程的合理框架, 这一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20世纪90年代以后, 风险管理技术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应用, 同时风险管理观念也从过去基本静态的管理发展为动态、系统的风险管理。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对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 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的出版, 标志我国新时期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1996年由雷胜强编著的《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和1998年由卢有杰、卢家仪主编的《项目风险管理》, 促进了国内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关注。总体来说, 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 对风险评价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 系统性定量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并不显著。
三、公共基础项目的风险识别
根据工程进行的一般顺序, 将工程全生命期划分为决策阶段、前期工作阶段、建设阶段及管理阶段。公共基础项目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因素如下:
(一) 决策阶段
决策风险是公共基础项目最大的风险, 如果项目不可行、立项错误, 就会造成根基不稳。公共基础项目在决策阶段主要面临的风险因素有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投资方式风险及可行性研究风险。政策风险包括经济总体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变化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经济风险主要在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公共基础项目管理体制的变化, 该类项目的投资方式逐渐多样化, 由此带来投资方式选择的风险。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建设条件与生产条件、技术、建筑工程的方案和标准、项目的财务收益、社会效益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可能由于调查不足等原因导致对项目可行性的错误认识。
(二) 前期工作阶段
公共基础项目在立项之后, 进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勘察设计风险、融资风险、招标与发包风险及合同风险等。勘察设计风险在于勘察设计单位存在违反必要程序, 未经勘察就设计或初步设计未经审批就提供施工图, 勘察人提供成果的时效及质量风险, 设计人侵权等风险。融资风险包括资金供应不足或资金来源中断, 融资方信用等, 融资方承担信用保证的能力及履行信用保证责任直接影响项目的进程。投标决策风险, 如不当的项目选择、报价等, 发包人存在提供资料内容要求及时间错误等风险。合同风险涉及发起人、投资人及承包人之间权利、义务和职责界定不清等方面, 从而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三) 建设阶段
在公共项目建设阶段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工程质量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及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所应用技术及设备自身的时效性、成熟度、生命周期性质, 也包括技术与项目实施环境适应性、实施后满意度风险等方面。工期风险包括项目工程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按进度安排按时按质完成, 工期拖延对工程成本、项目实施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财务风险主要涉及项目建设阶段资金流动性及充足性, 及时、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保障项目的进程及质量。安全风险包括施工过程中设备运作安全性、施工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等方面。自然风险指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政治经济意外事故等非人为可控因素造成损失的风险。
(四) 管理阶段
现代公共基础项目往往规模大、时间周期长, 从而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 对项目形成管理风险。公共基础项目建成后管理运营阶段风险主要表现在继承性风险、管理运营风险及维护不当风险。项目运营风险包括残值风险、运营成本超支、运营变更等, 管理风险表现在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影响项目经营效率, 构成经营管理风险。项目的维护涉及专业技术及经验, 项目建成后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设备及技术未能及时维护、更新等风险, 从而人力资源成本增加, 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营, 构成维护不当风险。
四、结语
公共基础项目由于公共性及经营性的双重属性, 项目的风险与其他类工程项目风险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风险来源较复杂。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上, 按照项目生命周期识别各阶段风险, 为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乌云娜, 胡新亮, 张思维.基于ISM-HHM方法的PPP项目风险识别[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3 (01) .
[2]李力.基于风险矩阵的BOT-TOT-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姚波, 仲伟周, 淦未宇.我国公共工程建设投资与建设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中国软科学, 2006 (10) .
[4]黄恒振, 谭华中.基于WSR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10) .
探讨原油码头作业安全风险识别 篇3
前言
原油码头在港口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且大多布置在城市工业区及水陆交通枢纽区,其接卸的物质多为原油、燃料油、汽油等易燃易爆液体,泄漏引起火灾和环境污染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尽管原油码头和油库之间均建立了相应的安全风险防控应急系统,但加强风险防控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仍是危化品管理的重中之重。
1.现如今原油码头库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
1.1管道的腐蚀泄露和第三方施工破坏
原油管道的腐蝕多为维护不到位造成的。起初,原油管道一般建设在郊区,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规划中,对原油管道的保护不力,导致管道被周边各种建筑占压,长期的占压、碾压、保护不力等加速了管道的腐蚀,而管道的安全距离不足又使得管道的日常维护不到位。11.22黄岛事故起因就是输油管道与暗涵交叉,发生腐蚀渗漏。据国家安监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排查油气管道隐患29436处,平均每10公里就有2.5处隐患,管线占压造成的维护不到位是安全隐患的最大问题。
因码头油库区多建设在港口,为使港口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原油管道和设施的安全距离不足,为后续的维护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大连6.30原油管道泄漏事件,起因就是在港口的定向钻施工中,打到地下的输油管道,造成原油泄漏和燃烧。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最大程度的保证输油设施的安全施工距离,保证码头油库设施的运行安全。
1.2设备本体缺陷
在码头作业过程中,通过输油臂、鹤管等进行法兰硬连接到输油管道中,在输送到原油储罐内,因部分连接设备需每船进行连接和拆除,频繁的设备操作容易使设备法兰螺栓松动、输油臂密封破损、阀门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原油的泄漏,所以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监控。
1.3环境污染的风险
因码头作业等均在海上作业平台上完成,稍有不慎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成为码头油库的主要风险点之一。近年来发生的码头油库管道的爆燃事故,无一例外对海洋环境、渔业养殖、造成严重破坏,而且清理难度较大。
1.4违反规章的动火作业
原油码头库区作为易燃易爆场所,有着严格的动火审批条件限制。动火作业的焊接、切割及作业中飞溅的金属熔渣温度很高,若接触到可燃物质,极易引起燃烧爆炸。动火前没有按照规定办理动火作业票,没有进行动火作业前的分析,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置换等安全措施,同时没有进行可燃气体的测爆,都是导致动火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大连石化的6.2爆炸事故,就是因在修理的原油罐上动火切割仪表平台板,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引发的爆炸,同时今年的炼化企业,对动火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风险分析和识别不足,是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
1.5人的因素导致
工作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欠缺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也是导致码头库区事故的重要原因。因码头油库区工艺流程切换频次较多,需接卸原油双方工作人员协作配合密切,因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错误指挥、巡检不到位、风险预判不足等不安全行为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尤其是作业环节过程中,因沟通不畅造成码头输油泵、阀门等设备操作错误,造成管道憋压或者抽空,可能引发管道破裂泄漏的风险。在面对突发事故,没有正确的应急处置,都有可能导致较严重的次生灾害。
1.6雷击和静电放电导致的火灾爆炸
油品到达码头后,在管道设备、原油储罐、火车槽车、汽车罐车中进行装卸、输送作业时,由于原油的流动、搅拌、冲击等作用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若静电释放不及时,静电荷便得以积累,当积聚的静电荷放电能量大于可燃混合气体的最小点燃能量,并且在放电间隙中油品蒸气和空气混合物的浓度正好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时,将引起爆炸、火灾事故。尤其在火车和汽车槽车装油过程中,因为存在大量的油气浓度,和空气形成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混合气体,遇到火源即发生爆炸,其静电危害尤为突出。此外,人体携带静电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尤其在冬季,穿非防静电工服,行走、运动的摩擦,极易产生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静电。
2.码头库区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人员对危险源的认识和风险判断能力
首先要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技能的学习和各项规程的学习,培养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对周围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判断是预防事故的第一道关口,所以要求人员有极强的专业素质。
2.2建立油气管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根据码头、油库区、原油管道及配套设施点多、面广、连续生产等特点,根据风险识别和危险源辨识,对整个码头油库区的安全评价,对在输油管道管理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程序。
2.3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处置管理
针对风险点和隐患点做出细致、可操作性强的一点一案,供员工进行学习,对于应急预案演练,也要有针对性,具体到某一点。在演练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形成习惯,在真正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和行动,提高效率,降低危害。
2.4严格操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制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操作纪律,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能做到程序化,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就会降低人为操作漏洞带来的风险。
3.结论
论文主要针对港口原油码头及配套油库区的主要风险分析,基于相关主要危险源的分析,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一般都放在应对火灾爆炸、物料泄漏和人员伤害等突发事故方面,涉及原油码头油库的企业都需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除了强调风险的常规管理之外,还要从多个方面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的形象。
公共安全风险识别 篇4
对于医疗活动中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门诊手术室以患者的身份识别为切入点,围绕切入点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做好安全核查,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2 月至 年3 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 例,其中男29 例,女16 例; 年龄55 ~ 73 岁,平均( 67. 9±11. 1) 岁。对照组45 例其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58 ~ 77 岁,平均( 69. 1±10. 4)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 P>0. 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采取体育锻炼及饮食疗法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身份识别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风险评估: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对存在高度危险及非常危险的患者应填写风险因素评估表,并采取预防措施。
1. 2. 2 身份识别: 术前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 在麻醉实施前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明确手术分级管理,确认无误后开始手术。
1. 2. 3 术后干预: 手术结束时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陪同患者进入观察室,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伤口愈合情况及饮食营养状况等,并叮嘱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1. 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比量表( VAS)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应用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非常满意为2 分、基本满意为1 分、不满意为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 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以P<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VAS 评分和FLACC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 及48h 的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2. 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 8% ( 44 /45) ,对照组为88. 9%( 40 /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 621,P = 0. 038) 。
3 讨论
公共安全风险识别 篇5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
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2017年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臵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7-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8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业务协同与知识支撑体系研究、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等6个方面启动11个研究任务。1.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1.1 智慧司法科学理论与司法改革科技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重价值下完善司法过程及业务的科学理论与模型;研究面向司法各环节中相关人员心理模型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策略;研究司法人员在关键司法环节中的决策模型及优化机制;研究围绕统一案件权重测算的司法人员、经费与装备精确动态配臵理论及技术;研究面向审判质效评估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优化方案与证成;研究跨行政区域法院和检察院设臵理论与改革成效智能评估技术;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效评估与优化技术;研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效评估与优化辅助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社会主义司法价值体系与司法多维价值均衡发展理论,构建面向案件繁简分流、认罪认罚从宽等司法程序公正-效益等10类模型,各类模型所依据的深度研究案例数均大于500件,依据的案件总数大于10万件;建立面向法官、检察官、监狱人民警察等司法人员的心理压力模型不少于3类,形成具有操作手册的心理辅导方案3套及对应的行为干预策略;形成司法人员在起诉、审判、执行等司法过程的关键环节中隐性知识体系的决策模型不少于5类,并提供相应的司法决策程序和机制建议;研制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案件权重算法,能够生成测算模型,自动分析文书、流程与行为大数据,精准判断每个个案的办案工作量,形成跨层级、跨庭室统一案件权重智能测算系统,实现司法人员、经费与装备的动态、精确配臵;研制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审判质效算法,生成测算模型,批量分析千万量级司法文书大数据,自动与精准认知办案偏离度、案件复杂度与案件敏感度等指标,形成审判质效智能分析系统,生成司法人员责任制改革优化方案;构建跨行政区域司法机关设臵的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优化算法与辅助工具;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优化算法与辅助工具;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效的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与优化算法,开发案件分流管理与信息追踪系统,辅助生成优化方案。针对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个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地区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40篇。1.2 智慧法院智能化感知交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典型法院业务场景的多人嘈杂环境下笔录自动生成与智能修正技术及装备;研究电子卷宗多媒体数据的案件信息智能抽取与关联技术;研究司法图像证据的目标检测与智能匹配技术及装备;研究面向法院业务应用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当事人身份鉴别技术;研究面向法院业务的视频关键信息提取与自动标注技术;研究面向诉讼、信访等咨询服务的语音合成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研制面向案件合议、审委会等多人发言环境下的自动笔录装备,角色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分角色笔录准确率不低于85%;研发电子卷宗多媒体数据自动抽取与智能关联系统,从电子卷宗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中抽取案情、证据等案件信息的正确率不低于80%;研制面向图像证据的人物、场所、器具等目标自动检测与智能匹配系统,目标检测正确率不低于85%,对证据图像集合中相同目标的智能匹配准确率不低于80%;研发多模态生物特征当事人身份鉴别系统,支持立案、诉服、庭审等法院业务应用,实现虹膜、指纹、人脸等不少于3种生物特征于一体的身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研制面向法院业务的视频关键信息提取与自动标注工具,建立庭审、信访、提讯等典型场景下视频中人员及行为等关键信息提取模型,能够对关键信息内容进行自动提取和标注,信息提取准确率不低于80%;研制面向诉讼、涉诉信访等场景下咨询服务应用的语音合成装备,可按需生成特定音色语音,语音生成效果达到法律专业咨询人员说话流畅度水平。针对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
1.3 智慧法院智能化认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诉讼当事人画像自动构建技术;研究基于案件诉辩材料的争议焦点智能归纳技术;研究综合案件事实与要素分析的法律适用自动判别技术;研究基于法言法语的民族语和外国语机器翻译技术;研究基于人物特征分析的多源视频资源智能搜索与拼接技术;研究面向司法文书内容的质量智能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诉讼当事人画像系统,能够利用文书、案件、外部等数据进行融合挖掘涉诉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涉案、诉讼、执行、信访等方面属性,属性维度不少于200种;研制基于案件诉辩材料的争议焦点智能归纳工具,能够根据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等诉辩双方的材料自动归纳民事、刑事、行政等各5类案由争议焦点的归纳,法官采信率不低于80%;构建法条自动推荐工具,能够通过对案情各要素综合分析实现案件适用的法律条款的自动推荐,实体法推荐准确率不低于90%;研制多语种互译便携式设备,形成维语、蒙古语、藏语等5个民族语种和英语、法语、俄语等5个外国语种的司法领域语言资源库,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自动翻译,互译正确率不低于80%,口语互译正确率不低于75%,翻译设备响应时间低于1秒;构建视频智能搜索拼接系统,支持办案区域内多时段多角度视频的人员搜索,前100条搜索结果准确率不低于80%,同时支持视频按时序拼接;构建文书质量检测系统,能够对判决书、裁定书等司法文书内容进行语义分析,语义依存分析准确率不低于80%,并能够发现逻辑错误、遗漏诉讼请求、法律条文引用错误等质量问题,质量检测正确率不低于85%。针对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2.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2.1 智能司法公开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庭审公开敏感信息实时跟踪和屏蔽技术与装备;研究裁判文书公开敏感信息识别与保护技术;研究面向司法公开持续改进的庭审直播社会关注度与社会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基于司法公开信息资源有效融合的探索式搜索技术;研究面向诉讼当事人和法律工作者网上行为轨迹的司法公开信息精准推送技术;研究司法公开评查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庭审视频人员隐私保护装备,支持对特定人脸进行识别跟踪与屏蔽处理,因屏蔽处理导致直播延时不高于1分钟,屏蔽准确率不低于95%;构建裁判文书公开敏感信息识别与保护工具,支持对裁判文书中敏感信息的智能识别与屏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研发庭审直播效能评估系统,构建庭审直播案件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效能模型等不少于2个,能够监测微博、博客、论坛、网站等网络媒体上的民声意见,支持对社会关注度和庭审公开成效进行评估;构建司法公开信息探索式搜索引擎,建立司法数据分词模型、相似语义链网络模型,能够根据用户习惯查找可能的搜索目标,搜索结果前10条内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司法公开信息精准推送系统,能够基于诉讼当事人、律师、法学专家等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自动向个人定制推送司法公开信息,信息采信率不低于80%;建立司法公开评查系统,形成诉讼全流程公开监测评查模型,实现对司法公开及时性、一致性的智能评查。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司法公开综合管理平台,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2.2多源涉诉信访智能处臵技术研究
重点内容:研究多源涉诉信访案件诉访分离与诉讼随案风险排查辅助技术;研究面向信访群体特征的跨部门稳控及联动处臵技术;研究涉诉信访辅助分流与信访区管控技术;研究涉诉信访案件全过程事后倒推评查技术;研究面向海量涉诉信访案件分析的处理效果评估与社会风险预警技术;构建涉诉信访案件处臵管理及可视化监控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基于信访案件特征分析的诉访分离系统与诉讼随案风险排查系统,诉访分离准确率不低于90%,支持诉讼可能转换涉诉信访的风险预警,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跨部门同步预警系统,支持根据信访群体特征画像和历史信访案件实现信访处臵指导决策自动生成,决策采信率不低于80%;研制适应涉诉信访业务场景的信访区管控装备,构建涉诉信访辅助分流与信访区管控平台,实现对涉诉信访人员的智能辅助分流和基于人脸、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特征的信访区智能管理;形成涉诉信访案件全过程倒推评查系统,支持基于信访要素的评查定位,定位准确性不低于80%;构建信访处理效果评估和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社会风险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涉诉信访案件可视化监管系统,支持多源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全过程可视化监控,支持全流程追溯,流程异常实时预警,预警准确率不低于90%。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涉诉信访综合服务平台,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2.3 热点案件和民生案件审判智能辅助技术研究
重点内容:研究民间借贷案件复杂债权关系分析和借贷事实辅助认定技术;研究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界定与关联分析技术;研究交通事故纠纷案件跨机构损害鉴定和赔偿方案辅助生成技术;研究基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法庭教育辅助技术;研究面向“僵尸企业”破产案件的企业识别认定和统一裁定技术;研究家事纠纷案件的家庭成员权益智能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民间借贷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债权关系模型,自动生成事实认定建议,可采信率不低于80%;建立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界定模型,支持专利纠纷当事人关于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的交叉比较分析,边界界定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交通事故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公安、保险公司、鉴定机构、法院多方统一的交通事故侵权损害赔偿模型,生成的赔偿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基于基本事实、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的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模型,自动生成法庭教育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破产案件辅助系统,建立上下游企业资金链关系模型,实现破产企业认定,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家事案件辅助工具,形成家庭成员权益关系模型,并能基于模型自动推荐办理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80%。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3.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3.1侦查与审判活动全过程监督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案件要素的立案、侦查活动的办案特征辨识与辅助研判技术;研究立案和侦查活动的办案流程监督模型与预警机制;研究面向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活动的特征辨识及流程监督技术;研究基于审判活动监督数据的审判活动违法成因及趋势分析;研究以抗(上)诉为中心的多元监督模式分析技术及审判活动监督质效评估技术;开展面向立案、侦查、审判活动监督的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立案、侦查监督的办案特征数据库,构建基于办案特征数据库的特征辨识和辅助研判模型不少于10个;构建基于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立案条件及侦查活动评查模型,对关键要素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构建基于关键要素的案件异常检测与预警模型;建立面向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特征数据库,构建基于审判监督特征数据库的特征辨识和流程监督模型不少于10个;构建审判活动违法成因及趋势分析模型不少于5个;提出一套审判活动监督的规范,构建以抗(上)诉为中心的多元监督模型及审判活动监督质效评估模型不少于10个;研制法律监督支撑工具和系统不少于5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在5家检察机关,涵盖省、市、县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3.2平台化检察业务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变相刑讯逼供法医学鉴定、伪造生物学证据鉴定、伪造变造文件无损检验关键技术;研究数字音视频篡改取证分析、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专业领域新型案件技术性证据智能检验鉴定与审查评估技术;研究涉案人员的智能群体模型构建、进化及典型行为策略描述技术,研究面向检察业务模型优化的训练结果评价体系;研究面向检察业务应用场景的应用系统可用性和成熟度测试评估技术;开展平台化检察业务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变相刑讯逼供后重要脏器特异性鉴定、犯罪现场伪造生物学证据鉴定、文件材料种属鉴别及朱墨交叉时序鉴定技术不少于7个;构建电子数据指纹的层次化结构模型,以数字视频为核心的被动取证综合分析系统;构建网络犯罪证据鉴定方法体系和入罪情节模型,软件知识产权、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领域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体系、研判模型及辅助办案系统平台;构建涉案人员智能群体模型、检察办案过程和各类案件特征模型,构建检察业务仿真模型不少于10个,研制检察业务模拟训练原型系统1套;构建检察机关信息化技术成熟度、信息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分析评估等模型等不少于30个,开发综合测试试验平台示范系统
套,在3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检察机关,至少包含一家省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
4.智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4.1监所警察执法保障实践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主动屏蔽环境中的监所专用大容量集群通讯技术装备;研发基于情景化心理诱导的监所警察虚拟现实互动泄压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风险服刑人员自残与非正常死亡监测、预警与证据可信保全记录技术装备;研究监所警察执法训练高精度体征、姿态采集技术装备与成绩评估技术;研发监所突发事件模拟及应急处臵虚拟演练技术装备;研发监所警察执法保障试验平台原型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监所无线信号屏蔽装备和通讯小型基站装备,支持监所主动电磁屏蔽环境中的多模多频大容量集群通讯,基站数据通讯速率不低于500Mbps;研制监所警察虚拟现实互动泄压装备,构建互动内容库,包含不低于10件虚拟现实内容;研制高风险服刑人员自残与非正常死亡监测装备和证据保全装备,证据可司法鉴定并可追溯,研究服刑人员自残与非正常死亡预警算法,有效率不低于80%;研制监所警察执法训练体征和姿态数据采集装备和训练数据分析评估算法,覆盖5类执法训练,训练成绩评估准确性不低于90%;研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虚拟监所训练穿戴装备,构建虚拟监所执法训练系统,支持20万平方米大型监所;在3个监狱开展监所警察执法保障试验平台原型系统应用示范;发表论文10篇,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专利6项。
5.智慧司法业务协同与知识支撑体系研究 5.1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司法领域知识分类体系及知识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海量案件要素分析技术;研究刑事案件情节精准判定技术;研究司法信息语义搜索技术;研究知识驱动的人案物关联分析技术;研发以审判为中心的大规模司法知识库构建、管理和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构建司法领域知识图谱,从法律法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司法领域信息化标准等数据源中自动抽取司法知识概念及关系,司法概念不少于5万个;构建千万级案件量的案件要素分析系统,支持不少于30个案由的要素抽取,覆盖刑事、民事、行政三类诉讼领域;构建刑事案件情节精准判定系统,支持共犯责任、适用法律、自首情节、情节严重性等主要疑难情节判定,情节判定准确率不低于70%;构建法规与案例语义搜索系统,面向裁判文书、法律法规的搜索综合评价指标不低于80%;构建人案物关联分析系统,支持“人-案”、“人-人”、“案-案”、“案-物”、“人-物”等关联关系分析与可视化,人案物关联融合准确率不低于90%;支持从裁判文书、法律法规等不少于3类数据源中自动抽取人员、案件、法律等知识,构建不少于亿级司法知识实体和关系规模的司法知识库,实体和属性识别、关系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不低于90%、85%,支持千万级实体规模的分布式司法本体推理和规则推理,推理准确率达90%以上,提供案由要素分析、案件情节判定、法规与案例搜索、人案物关联分析等服务,在不少于6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司法部门开展应用示范,覆盖审判辅助分析、诉讼信访服务、司法执行联动等领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6.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 6.1 智慧司法典型应用协同示范及综合评价
研究内容:围绕法院、检察院、司法部实际协同工作需求,促进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在法检司协同的示范应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省级智慧司法协同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及典型应用示范平台,包括:研究随案电子卷宗全链条处理技术及平台;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案件司法证据智能指引技术及平台;研究面向减假暂的法检司审判协同技术及系统;研究跨部门涉案财物实体关联分析和智能管理技术及系统;研究面向互联网信息的司法舆情监测与分级预警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智慧司法协同综合效能评价体系;研究智慧司法协同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示范。考核指标:构建随案电子卷宗全链条处理系统,支持电子卷宗校核、著录、保全、审查、监管、互认、流转与阅卷;构建司法证据指引标准统一数据模型,构建支持不少于10个复杂刑事犯罪案由的关键证据指引系统,单一证据的形式合法性审查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面向减假暂的法检司协同审判和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涉案财物信息跨法检司共享与协同交互处臵系统;构建司法舆情监测与分级预警系统,支持论坛、微博、网站等不少于5类网络媒体的舆情事件监测,实现对舆情事件不同重要级别的预警;建立智慧司法效能综合评价指数监测分析和研判预警系统,支持司法效能综合评估;技术解决方案应涵盖电子卷宗跨部门流转、刑事案件证据指引、减假暂案件协同办理、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涉司法舆情协同处理等典型司法协同业务环节,制定不少于5个标准或技术规范,建立智慧司法协同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在不少于2个省进行应用示范,形成1份应用示范综合报告;申请/获得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5篇。
住院医师风险识别及避免措施 篇6
操作不规范,引起医疗事故。
避免措施: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1.住院病人诊断不明确,治疗不到位,病人治疗效果不佳。
避免措施:勤奋学习,并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向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应请院外会诊。
2.病历书写不规范,归档不及时。
避免措施: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认真及时完成病历。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患者病案小结。
3.治疗过程与患者未充分沟通,患者对检查、治疗不理解。
避免措施: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随时了解患者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与患者及时有效沟通,及时化解患者的疑问及不满情绪,避免医疗纠纷。4.5、住院医师对患者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患者,用口头和文字两种方式向接班医师交班。
6、参加科内查房,对患者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科主任、上级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意见。
7、8、随时了解患者的思想、生活情况,1、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2、认真接待每一位就诊患者,平等待人、认真检查、正确诊断、妥善处理。
3、对危重病人全力以赴积极抢救或转诊。
4、及时对就诊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认真填写门诊登记和开写处方。
5、严格执行抢救、就诊程序和诊疗技术常规,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6、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7、对传染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填写传染病及突法公共卫生事件登记,并按规定上报。
8、做好防病治病、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公共安全风险识别 篇7
1电网运行安全现状研究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改善意见,指导电力部门开展电网运行安全监管,预防电网事故的发生。在我国颁布的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中,对我国的电力系统安全监管进行了重点强调,强调生产企业需要将电力系统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上,通过严格的执法预防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当前的电网运行调度工作中,由于电网运行较为复杂,加上电力调度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等限制,导致很难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电网运行中存在的电网事故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了当前比较常见的电网运行安全事故原因,并制定了对应的防控措施。
2电网事故种类
对于电网事故,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组成:自然因素导致的电网事故、管理人员和预防设备等造成的问题,下面对当前比较常见的电网事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1)输电线路故障跳闸。对于这一事故,其是当前我国电网运行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线路故障,对于地区内的电网系统,联络线路之间的跳闸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恶劣天气。这一故障属于瞬时故障,在发生之后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对其进行处理时主要是通过电流调整和控制联络线路处的电力负荷等方法解决,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巡视工作等对可能出现跳闸故障的联络线路位置进行重点排查。2)变电站内主设备故障。这一故障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变电站内的设备运行出现问题,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对电网的受端进行发电出力增加,而在电网的送端,发电厂需要降低自身的出力。然后是变电站内的设备由于损坏或者短路等问题出现爆炸事故,对此可以通过系统频率的调整使设备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在日常的变电站检修工作中,需要对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解决等。
3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的关键点研究
3.1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块
对于电网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来说,其中的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电网运行过程中基础数据源分析,同时对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匹配和转换。在该系统中,不同的基础数据分布在多个应用系统中,跨度非常大,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对其进行不同的间隔,像时间维度上的划分等。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对IEC61970的通用模型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国际通用标准建立数据集市,并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不同的数据源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3.2风险评估标准化模型
通过对当前我国的电力安全事故相关条例进行研究,能够对当前我国地区电网系统中存在的事故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等级划分,将该标准应用在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建立中,能够加强对风险等级的有效评估。
3.3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集成
对于地区电网系统,其中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对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的EMS系统,其能够为电网提供对应的基础网架,同时还能够为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进行数据方面的技术支持,为了实现EMS系统的应用集成化,需要对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模型进行标准化建设。
4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技术点研究
首先是基于CIM标准的事故元件对象化,在本次研究中,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的建设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是通过对各地的电力系统进行数据收集所得,像网架文件,其主要是通过EMS系统来进行提供,而设备配置信息则是通过DMIS系统进行获取等。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由于不同的系统厂家之间存在着标准不一致问题,使得基础设备的数据模型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这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研究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中采用CIM标准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转换,并通过EMS系统建立能够对数据进行识别的指令模型。然后是对运行风险进行评估和定级,在电力事故安全的相关条例中,其对不同区域的电网制定了对应的事故等级评定标准,像省会城市,其需要选择对应的风险评估标准才能对其安全风险事故进行准确的定级,然后建立对应的检修计划,并为其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一定的标准数据。
5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网系统将越来越完善,这对我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对当前我国电网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加强自身的电网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碧君,周晓宁,刘强.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防控[J].华东电力,2014(06):1057-1063.
[2]高明,陈珂宁,李文云,吴文传,谢一工,尹成全.云南电网调度操作安全风险防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09):129-133+138.
[3]高明,陈珂宁,李文云,吴文传,谢一工,尹成全.云南电网调度操作安全风险防控辅助决策系统设计[J].南方电网技术,2010,S1:13-17.
公共安全风险识别 篇8
关键词: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城市问题;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51-02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指出:“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自由、安全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目标。”[1]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必须控制住城市中潜在的风险,加强和改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公共安全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积极开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为我国城市良性运行献计献策,进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管理
(一)城市存在的风险
城市面临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存在于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仅2011年查处的药品安全问题达9 096起;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重庆市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存量为11 456条;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农作物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
(二)我国进入“风险社会”
我国城市面临很多风险,加上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各种重大事故屡屡发生:据《中国新闻网》报道:1990年至2002年,我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6.28%,最高时增长达22%;2010年的旱灾,2011年的洪涝、地震,2012年的干旱、风雹;此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国内犯罪正逐渐向动态化、职业化的趋势发展,尖端科技的发展给恐怖分子、犯罪分子提供了现代化的作案手段。
(三)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稳定的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城市公共安全属于公共物品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覆盖面广,危害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是维护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
2.城市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好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基本职能,因此,城市有必要做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的安全问题都可能波及更广的范围,维护好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是每个城市的责任和义务。
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内,生产力水平较低,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较薄弱,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的矛盾越显突出,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自然灾害,2012年的食品、药品问题:肯德基45天“速成鸡”、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伊利奶粉“含汞门”、地沟油事件等等。这些安全问题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我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出台较少,虽颁布一些法律法规,但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发展。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一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法律法规,以紧急条款为核心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二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专门立法太少,难以操作。三是我国对违反公共安全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
(二)缺乏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体系
虽然我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在不断健全,但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人员不到位的问题、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例如,郑州市政府所属市县职能部门均设有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中拥有专职人员的机构有16个,而还有28个部门还没有专职人员队伍[2]。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城市危机管理观念不到位的问题。此外,应对措施仅局限于部门或地区性、行业性,部门之间、县(市、区)之间、条块之间,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处理不够及时,信息、人员、物资等资源的快速集成能力不足,有效配合缺乏。
(三)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防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安全文化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再好的危机处理机制都是无济于事。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中接受过危机应对和生存救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的不到10%,其中小城镇较好,接受相关培训的人数超过10%。调查对象普遍缺乏危机的预防意识,不懂得未雨绸缪。许多被调查者知道利用灭火器、打求助电话、准备常用的应急药品和手电筒来应付突发事件;但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没有采取火灾报警器、煤气泄漏报警器、准备防燃物品等措施来预防危机的发生。
(四)缺乏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
公众需要认识到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不仅在于建立防范机制与现代化的技术系统。还有赖于公众危机意识、知识教育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有效的演练与培训可以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与应急能力。但政府在行政工作中,没有把对危机事件的预防纳入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风险与危机的观念,例如,公众对于危机征兆的反应不敏锐,感受力比较薄弱,公众身边普遍缺乏应急设备;公众普遍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识与技能,对于火灾中的求生方法知之甚少。因此,要在认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立起制度化的教育与专业的训练机构。
四、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法制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重点建立基本法律法规,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有序性和有效性,确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合法性。其次明确提出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强化制度约束,把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依法、规范、有序、高效开展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生产、依法监管。同时将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提高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列为重点任务。再次,建立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决策、监管等部门的责任,有效地从源头引发重视。将城市规划的公共安全设计要求、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规范等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之中。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技术对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技术对策就是事故前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防止意外释放的能量对人或物的破坏;事后迅速控制局面,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在具体的事故与预防的安全技术对策中,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强化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科学预防的实效。完善市、区县通达的监测、预警和决策响应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平台,全方位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媒体导控体系。第二,消除潜在的危险。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最理想的、最积极的、最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基本的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实施避难与援救。事故发生后应该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当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所有人员(包括消防及抢修、抢险人员)应迅速选择避难,撤离危险区,以减少人员伤亡。
(三)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系统
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这也正是风险管理的目的,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通过预测危机,然后向政府、公众发布信息。如《东方网报》报道:上海世博会期间,天气情况极端恶劣,上海预警检测部门及时发布雷电预警,采取措施,疏散游客,进行防雷避险,后来完美谢幕。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系统,健全预测、预报、预警的危机系统,建设专业救灾队伍,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做好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对策
大力宣传安全理念,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安全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部门、单位,要积极举办以安全和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演讲会;结合实际,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坚持法律宣传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相结合,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中坚持宣传先行、教育推动,强化执法,严格监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编印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读本,在安全类报刊、政府网站开设安全文化专栏,推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
五、总结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做好防范措施,在危机未发生之际将其处理掉,将危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再次,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保持危机意识,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体系,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董晓峰.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1).
[2]李素玲.郑州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3]王亚,朱献洲.刍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及应对策略[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5).
[4]何春艳,刘伟.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2,(3).
[5]赵红雷.论公共安全危机中机会的识别与开发[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