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公共安全

2024-10-07

食物公共安全(精选4篇)

食物公共安全 篇1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实践中,食物中毒事件只有一定的比例。为了反映事件的具体情况,给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提供详实的材料,事件调查报告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信息管理系统中,食物中毒类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质量各一,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可以提供信息储备,为相关部门处理决策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持,而质量较差的调查报告则会形成误导性信息,有鉴于此,以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为例,进行内容及信息有效性分析。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行病学分析需要一定的样本量,为了解调查报告中统计描述内容,故选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数≥3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以便分析。

1.2 调查方法

(1)下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10年报告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和附件,对事件的基本信息数据进行分析;(2)下载选中食物中毒事件的附件,根据附件内容,填写食物中毒调查质量信息收集表。

3结果

3.1报告基本情况

2010年突发网报告发病数≥3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共108起事件中,其中2起事件无报告信息,3起事件信息的附件不能完整下载。108起事件共下载有效报告461份,其中初次报告105份,进程报告252份,结案报告104份。完整报告事件比例为96.3%(104/108)。

由区县疾控中心撰写的报告共78起,占72%;报告中省级疾控中心参与撰写的报告仅一起,市级撰写19起,市级参与撰写1起;有街道防保所撰写的报告1起。

2.2 区县级报告分析

为了解基层调查报告水平,重点对78份区县级调查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来自区疾控中心撰写的报告26份,县疾控撰写的报告52份。见表1。

表1 2010年突发网食物中毒事件(发病≥30人)区县级报告撰写情况

2.2.1 背景

78起事件的报告均能给出事件的背景资料,能将事件发生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病例的数量及人群特征加以介绍。报告背景较简洁的形式为,“X月X日X时,接到XXX(单位)报告,xxx地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约有xx人发病,(X月X日X时)xxx疾控中心前往该地区进行调查核实;现调查报告如下:”。有4起事件的报告背景中给出从接到报告至到达现场的具体时间。

2.2.2 流行病学调查

(1)病例定义。在所有下载的报告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前,能明确制定病例定义的事件有8起(区/县为6/2,区级好于县级;其他报告没有提出明确的病例定义,只列出病例的简单临床症状,缺少时间、地点的限定,将有类似症状的人群确定为调查对象。

(2)病例搜索。报告中明确提出进行了病例搜索方法和范围的11起(区/县为6/5);但通过报告中内容可以了解到,73起事件现场调查中均进行了病例搜索,确定了暴露人群范围和病例数,占94%(73/78);1起因销售引起的食物中事件无法确定暴露人群数量,而2起误食蓖麻果(籽)的事件及2起聚餐事件报告中没有给出暴露人群数量。

(3)人群罹患率。由区县级疾控中心撰写78起事件的报告中,有72起事件明确给出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18起事件报告中提及了人群罹患率,区/县为6/12两者撰写比例相同。通过报告中内容,对罹患进行计算,最高罹患率为100%,最低罹患率为2.19%;罹患率≥30%有26起,罹患率在10%~29%有25起,罹患<10%有20起。罹患率100%的事件,为销售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实际暴露人群没有给出,销售人员只承认对病例销售过食品。

(4)临床信息。报告中有76起事件对病例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其中51起事件报告病例有腹泻,有16起事件对便的性质进行了描述,8起事件对病例腹泻次数进行描述,各占31%(16/51)、16%(8/51);有发热病例的报告28起,对体温进行描述的有12起,占43%(12/28);报告中有10起事件描述血常规检验结果,1起事件根据血常规结果得到检验临床提示。有74起事件报告对病例现状进行了描述,即门诊病例与住院病例比例。46起事件对于首发病例进行了描述,给出首发病例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较详细信息,占59%(46/78);有2起报告提出因病例潜伏期过短,无法确定首发病例。

2.2.3 流行病学描述

(1)流行曲线及潜伏期。报告中绘制了流行曲线的事件11起,(区/县为6/5),其中10起事件的流行曲线绘制为直方图,1起曲线绘制为折线图;有50起事件报告进行潜伏期描述,能给出最长、最短及平均潜伏期。(2)可疑餐次。报告中有64起事件根据个案调查结果,能够推断可疑餐次;餐次较明确的54起,其中明确可疑食品的22起,另有5起事件推断给出多种可疑食物。(3)人群描述。报告中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简要分析的有50(64%)起事件描述了男女比,(区/县为17/33)。由于16起事件报告中对人群聚集性有简要描述,(区/县为7/9)。

3.2.4 实验室采样

(1)采样信息。报告中70起事件采集了样品,采样比例为90%(70/78),进行实验室检检测;采集到病例样品的事件有47起,采样比例为60%(47/78),样品主要为患者呕吐物或肛拭,患者采样数最少为1份,最多为65份;采样比例最小为2.06%,最大为97%;患者采样比例<10%有12起,采样比例在10%~29%有22起,采样比例≥30%有13起。有3起事件报告提及对厨师进行采样,采集样品为肛拭或手涂抹标本。对剩余食品进行采样的有54起,剩余食品采样比例为69%(54/78),最少采集样品1份,最多采集样品27份。共有18起事件提及对外环境采样,样本主要为餐具及饮用水。

(2)检测结果。61起事件报告给出了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18起事件报告明确标出实验室检测项目,并给出检测结果(区/县10/8);43起事件只给出实验室检测结果,没有指出样品采集后进行了哪些检测项目;另有9起事件在报告中描述了“样品检测为阴性”,没有描述样品采集的类别、数量及检测项目。

(3)其他结果。区县疾控撰写的报告中有75起事件报告中对事件进行了总结,占96%;总结中提出控制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事件结论是根据实验室结果下,有一起事件在病例呕吐物中检测到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即下“金葡菌毒素”中毒;无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事件,结论为“X餐次(X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3讨论

2010年突发网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描述粗糙,实验室采样及检测结果信息不够详尽,影响结果推断。

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过程是一个较程式化的过程,调查报告是调查处理质量的载体,一起事件调查的好坏直接通过报告得以体现;调查报告应该将临床信息、流行病调查内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相结合,有效的统一起来,相互补充;规范的报告可以为今后同类事件提供科学参考。

在调查报告中,能否控制疫情、确定病原、找到可疑食品,确定污染来源等调查目的没有明确体现,会影响调查报告构架;与县疾控相比区疾控中心撰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上充实一些,可能与受到市级或省级指导频繁些有关系。了解接到报告与到达现场的时间差,这个内容可以估算调查工作的反应时间,有助了解事件进程;病例定义是流行病调查的基石,制定合适的病例定义有助于确定人员是否感染,确保资料统计的真实性;病例定义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特异度、灵敏度的调整;临床症状有助于提示何种病原感染,有助于为流行病调查、实验室检测提供指向性参考,即使在暴露因素较明确,给出临床特征描述可以比较同类事件中人群的临床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对有不明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提示作用;流行曲线的绘制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人群发病特点,减少冗长的文字描述;利用最长潜伏期与最短潜伏期时间差原理,结合共同进餐史,推断事件的可疑暴露餐次,有利于对事件暴露时间的判断。

报告撰写主要由基层完成,省市级相关部门是否对报告进行审核,无法考证;报告没有统一格式,报告的信息内容、顺序有待调整;报告内容过于简单,无法判断在事件调查阶段是否采取了某种措施,还是没有归纳到报告当中。

报告撰写是信息报告工作的基础,同时加快相关的事件报告标准、规范的修订,特别是对事件格式要求,以提高报告的参考价值,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发展的需要;定期对信息报告质量进行分析,对报告过的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重点关注事件报告内容,以便真实掌握基层突发事件的报告情况。只有不断地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质量,更好地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才能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为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食物公共安全 篇2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有时会突发一些不在预期的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更糟,往往需要预先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县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及时处理和迅速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职责

(一)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1、总结、统计分析本地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上报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对辖区内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级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食物中毒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例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例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准备

(二)食物中毒事件组织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法定报告人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和培训工作,制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方案,落实人员责任制和紧急事件值班制度。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有相应技术和能力的实验室做好随时接收和检验中毒样品的准备。各有关卫生、医疗机构应制定食物中毒报告和抢救、处理制度,保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所需要的人员、交通、通讯、调查和采样设备的基本需要。

(二)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准备

表1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

种类主要物品

采样工具

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镊子、剪刀、屠工用刀、酒精灯、标号用品、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样品冷藏设备等

防护用品工作衣或隔离衣、口罩、白帽子、手套、靴子等

调查用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结果汇总表、卫生监督文书等

检验设备毒物快速分析设备、深部温度计等

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参考资料各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品卫生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等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应指定一个科室负责配备保管,并保持用品齐全,需要消毒用品由检验室负责消毒,每周消毒一次。检验室应常备毒物检验试剂,配制好的试剂应单独存放,国家法定长假和重大活动开始前,微生物检验室应准备充足样品保存液和培养基。

(三)食物中毒事件抢救物品准备

各级医疗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催吐、洗胃、导泻设备和特殊治疗药品,并不断补充更××,用于食物中毒事件抢救和治疗。

三、报告登记

(一)报告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登记

接报后,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要求,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

1、发生单位及地址

2、发病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3、可疑中毒食品及进食时间、进食人数

4、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

四、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一)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查明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致病因素来源及其污染、残存或增殖原因)。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病人进行救治。

4、收集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证据。

5、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6、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改善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二)调查前的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着手在2小时内组成调查处理小组,携带表1所列的调查物品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小组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由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检验人员和流行病学医师组成。调查人员应分头对病人和中毒现场进行调查。

(三)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病人、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样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提出可能的发生经过及防止中毒扩散的控制措施等。

对上述内容的调查应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病人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调查人员在协助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与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精神状态、临床表现以及呕吐、排泄物的性状;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等,并将调查结果认真登记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请被调查者在个案调查登记表上签字认可。

对病人的调查应注意以下环节: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列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调查时注意调查和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的差别。

应十分重视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前的症状、发病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厨师、原料处理人员和食品采购人员等)的发病情况。如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存放条件和食用方法、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综合提出以下信息:(1)发病人数。(2)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3)共同进食的食品。(4)临床表现及共同点。(5)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6)需要进一步采取抢救的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要将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的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

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配)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的贮存(例如:非灭菌食品在室温存放超过4小时),以及剩余食品是否重××加热后食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的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请加工制作人员回忆可疑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必要时通过观察其实际加工制作的情况或食品加工时间——温度的实际测定结果,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按可疑食品原料来源和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容)具等样品进行检验。

对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污染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照相、录像。

3、采集样品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可疑中毒食品的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集病人排泄物、血液等样本。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见表2。

表2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

样品种类采样数量采样方法

粪便2ml(g)置样品容器内

呕吐物50—200g置样品容器内

血液不少于3ml静脉无菌采样

尿液30-50ml取清洁中段尿

固体食品200—500g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

液体食品200—500g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

其他样品根据检验需要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采样的品种

一般按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样本一般包括病人的呕吐物、血液、尿液、大便、剩余的食品、食品容器和加工用具表面涂抹等,可能条件下还应采集厨师和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手拭、肛拭等。

采样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如:对腹泻病人要注意采集粪便和肛拭;对发热病人注意采集血液样品;对怀疑化学性食物中毒应采集血液和尿液;无剩余可疑食品时应采集相关容器、用具、抹布等涂抹样品。

采样方法样品应按照无菌采样方法采集。备检样品应置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采样时应注明样品名称、来源、建议检验项目等。

采样人数

对一起发病规模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4、调查情况的初步分析

病例确定通过现场核实的发病情况和进食情况分析,提出确定病例的标准,按确定的病例标准对现已发现或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鉴别。

病例确定标准可参考以下方面:(1)计算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频率,确定病人的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2)按临床发病情况,确定病人中毒的轻重。(3)按是否有医师诊断确定病例是否为临床诊断病例。

对尚未报告或就诊的病例进一步进行登记调查。

对病例的初步流行病学分析(1)按病例发病绘制发病流行曲线,分析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可能的致病因素。(2)绘制病例发病场所或地点分布图,分析病例发病地区分布特点及其联系,确定可能的发病场所或地点。

分析事件可能的发生原因

根据确定的病例标准和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应提出是否是同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意见,并就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可疑中毒食品及其来源、中毒原因,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时间、地点等提出假设,以指导抢救病人和进一步开展的调查及中毒控制工作。

(四)中毒的控制和处理

对可疑食物中毒事件应尽早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3、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五、技术处理

(一)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二)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2、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检验。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3、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六、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

停止使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三)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以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病原。

(六)未取得足够的实验室诊断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七、实验室检验

(一)送检样品应在适宜的保存温度和条件下,以最短的时间送检实验室检验。

不能及时送样的应在现场对样品进行冷藏。

(二)检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本起中毒病人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的性质和中毒原因,确定检验项目。

(三)实验室在收到中毒样品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检验,并尽快出具检验报告。

当估计到实验室条件不足,应果断地请求有条件的部门予以支持。

(四)必要时对可疑中毒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现场应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动物毒性试验。

八、综合分析和善后处理

(一)对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可疑食品加工制作情况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有关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判定依据和原则做出综合判定。

(二)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中毒食品和肇事单位做出相应处理。

(三)根据中毒原因和致病因素对中毒场所及有关食品加工环境、物品提出消毒和善后处理意见。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工作结束后,及时填报《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并撰写食物中毒调查专题总结报告,存档备查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专题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食物中毒发生经过(中毒食品、致病因素及中毒原因)、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治疗和病人预后情况、分析和结论、控制和预防控制的建议以及参加调查人员等。

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 篇3

回良玉在贺信中指出,保障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当前,全球粮食等主要食物产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各国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加强各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组织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全面分析全球食物与营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交流经验,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总顾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未来中国全面推动食物与营养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营养与生产协调发展,坚持食物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坚持科学引导和措施干预相结合,促进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抓起,有效解决食物质量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中国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万宝瑞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来自美国、德国、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泰国、巴西、乌干达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非洲联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

会议围绕“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的主题,国内外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在此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做法与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研讨。代表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特别是在食物与营养管理、政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尤为迫切。研讨会形成了4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一是建立专门的国际食物与营养信息共享体系,进行常态化的信息交流;二是开展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合作研究与调研;三是定期进行会议研讨;四是开展专业人员的互派学习和培训等。

尽量把安全的食物带回家 篇4

专家介绍蒋家騉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顾问,著有《吃得不当,危害知多少》、《走出吃的误区》、《餐桌上的致癌物和抑癌物》、《孩子怎么吃》等科普书籍。

一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避免购买不安全的食品,除了食品的颜色和味道,下面是健康专家蒋家騉教授给我们的8条建议。

1.尽量买整块的肉

许多人为了省事,会购买已经切好或者绞碎的肉,但这样我们就看不到肉的原貌了,这些小肉块有可能是利用廉价的边角料、下脚料,有的还是用死的、有病的猪肉、羊肉、牛肉、狗肉、鸡肉等做成的。而比较整块的肉利于我们辨别肉的质量和新鲜度。

2.不要选择调好味的食物

我们辨别食物的新鲜程度可以通过看和闻,但是一旦加入很多的调味料,这两个方法就都失效了,食物真实的感官性状都会被重重的调味料所掩盖。另外,商家选择的调味料也令人怀疑。

3,自己搭配菜式

除了调好味的食物,超市还会出售将肉和蔬菜混合搭配好的菜式,或者胸腔内填充好蔬菜的禽类,但是这种混合式的包装很容易滋生细菌,还是分开购买单独的食品,再回家自己搭配为宜。

4.避免味道特别鲜的酱油

好的酱油是用黄豆发酵而成,红褐色,有光泽,有特有的香味。而劣质酱油黑褐色,浑浊,有沉淀;味道特别鲜的酱油可能是用毛发、动物蹄爪、死猪、狗等动物尸体经盐酸水解的溶液配制的,里面有致癌的氯丙醇。

5.买眼睛是半开半闭的鸡

活鸡被宰杀后,其眼睛是半开半闭的,揭开鸡皮见到的鸡肉是白色的,表明是放血完全的。而加工后的死鸡,其眼睛是紧闭的,若鸡肉呈紫黑色,提示该鸡在宰杀前没有经过放血。

6.选择外观普通的食品

我们应该用传统的标准去评判食品,避免选择外观过于完美的食品,例如,大如鸡蛋的草莓,色泽鲜艳的糖果、亮红的辣椒酱等等。

7.别只认准一个品牌

不要盯着吃少数几种食品或个别厂家的产品。因为任何食品都有可能被污染,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食品中污染物的浓度不会非常高,即使摄入其中的少量三聚氰胺、铅、苏丹红、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害物质,在发挥其毒作用之前就会被人体的解毒系统分解或排出体外,故不至于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倘若经常吃该种被污染食物就有可能出现累积中毒。而轮番吃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吃不同厂家生产的酱油、酒、饼干及不同产地的农副产品等就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食品安全措施。吃多种食品还有利于摄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防止出现营养素缺乏症。

8.选择肉膘在1厘米以上的猪肉

上一篇:经营人才下一篇:平面设计软件教学